物种入侵

2024-09-21

物种入侵(精选11篇)

物种入侵 篇1

摘要:阐述了我国葛藤的入侵现状, 并提出其控制对策, 以期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奠定基础。

关键词:外来物种,葛藤,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 (通常也是遥远的) 地区, 在新的区域里, 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目前已经被认为是对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最大的威胁之一。目前, 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严重危害的入侵植物有紫茎泽兰、葛藤、豚草、凤眼莲 (水葫芦) 、空心莲子草 (水花生) 、薇甘菊、大米草、剑叶金鸡菊等。近年来, 葛藤的危害范围不断扩大, 已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1 葛藤的入侵现状

外来物种入侵可以造成三方面的危害:一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 增加成本。二是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特别是侵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三是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在人类发展史上, 新的外来物种的引进曾推进生产的发展, 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但是外来物种也会破坏本地物种的多样性, 威胁土著物种的生存, 使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 经济代价则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 甚至导致无法估量的后果[1]。近10年来, 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 平均每年递增1~2种。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 其长势难以控制, 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 形成单优势种群, 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外来物种入侵影响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从而加快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速度,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3]。

葛藤 (Pueraria lobata Ohwi) 为豆科葛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具有强大根系, 并有膨大块根, 富含淀粉。茎粗长, 蔓生, 长5~10m, 常匍匐地面或缠绕其他植物之上, 可以大面积覆盖树木和地面。在美国东南部, 葛藤作为草料植物被广泛种植, 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有时也可用于观赏。但在中国, 其生长速度非常快, 已成为一种入侵植物, 其入侵已经呈现蔓延趋势, 入侵的形势十分严峻。在夷陵区龙泉、鸦鹊岭等乡镇, 葛藤疯狂生长, 它对生态平衡产生严重破坏, 或覆盖整个山头, 或缠绕其他树木, 或布满道路两侧。2009年3月按照国家林业部门的要求, 夷陵区对这种植物进行详细调查, 结果显示:葛藤蔓延面积达1.33万hm2, 其中重度面积为2 400hm2, 部分树木因此被缠致死, 葛藤已被当地农民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05ZN011) ;中南民族大学自

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YZY09002) 。

作者简介陈雁 (1976-) , 女, 武汉新洲人, 讲师。研究方向:遗传学。

*通讯作者

称为“头号植物杀手”。

2 控制葛藤入侵的对策

从某种程度上说, 外来种引进的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 这也使得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棘手。如何有效地抵御生物入侵, 尽量减少其造成的各种损失, 首要途径在于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 要做到有法律可依[4], 以捍卫国家生态安全, 保障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健康安全。

其次,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确定重点防治区域。我国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开展生物入侵的基础研究, 弄清入侵植物入侵途径、原因和机理, 为有效控制入侵植物提供理论依据。在具体防治策略上应采取综合防治, 物理方法、化学药剂、生物防治、综合利用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 以减小其危害程度, 消除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另外, 在控制生物入侵时应加强国际合作。外来生物入侵是目前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因此, 在防治时应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探讨解决物种入侵的对策。除建立严格的外来物种准入制度外, 按照国际标准实施有害生物监测制度, 建立非疫区和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

我国在对付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就, 包括应用化学防治及清除方法, 还从生态学的天敌假说角度找到相应的天敌来进行防治, 同时还研究植物替代等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治理方法, 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曾利用从北美引进的豚草卷蛾在湖南取得了良好效果;苯达松、虎威、克芜综、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合作于1989年和1990年在沈大和沈桃高速公路两侧建立200 hm2的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 所选取的替代植物包括紫穗槐、沙棘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 针对葛藤入侵的现状, 在防控工作中首先要进行充分宣传, 培养公民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意识, 还要弄清其入侵机制、危害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对策。相信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政府部门治理力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葛藤的入侵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钱保元.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和立法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 (3) :224-225.

[2]陈雁, 肖杨.外来物种剑叶金鸡菊入侵湖北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19) :68.

[3]陈元胜.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5) :1445-1446.

[4]丁德贵.加快立法步伐抵御外来生物入侵[J].安徽林业科技, 2005, 124 (1) :35-37.

物种入侵 篇2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和趋势

外来入侵物种,在几年前这个名词还仅仅为少数科学家所知;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它的.危害了.也许我们要特别“感谢”一种来自遥远南美的陌生生物--食人鲳(又名食人鱼),因为,正是那次沸沸扬扬的食人鲳事件,才使生物入侵的现实威胁实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作 者:丁晖 徐海根 吴军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刊 名:世界环境英文刊名:WORLD ENVIRONMENT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北京 篇3

外来入侵种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会使各种生态系统失去生态平衡,使生物多样性丧失,引起当地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也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显然也威胁到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有一种可能直接威胁到奥运会的外来入侵种,就是美国白蛾。美国白蛾1979年从国外传播到辽宁丹东一带,由于它是一种林木、行道树、果树、农作物、野生植物都食的杂食性昆虫,繁殖能力极强,扩散速度又快,早几年已扩散到北京。2006年不仅在京郊12个区县有发现,并已扩散至北京核心区域,天坛公园和龙潭公园都已有发现。虽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紧急措施,可是今年是一个暖冬,过冬的虫卵不易冻死,因此如果措施不力,2007年在北京有大暴发的可能。如果各种树木成片成片的没有了叶子,行道树叶子也被吃成光杆司令,这将严重威胁到2008年的奥运会,后果不堪设想。

外来种的入侵主要有三条途径,即有意引入、无意传入及自然侵入。有意引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改善环境、观赏以及作为宠物或特殊礼物等等目的有意的引入某些动植物物种。我国有意引入种在外来入侵种中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我国南方泛滥成灾的水葫芦。它造成河道堵塞、威胁当地物种生存、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无意传入是指藏在包装材料或运输工具中随着货物的运输传入,货船在压舱水中的物种以及旅客通过海陆空途径传入的外来入侵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来入侵种中无意传入比例相当大。2008年奥运会有几十万国外游客入境参赛或观看比赛,将会大大增加外来入侵种传入的机会,应引起有关责任部门的重视。此外,一些植物种子、微生物或病毒都可能随着风和河流自然侵入我国国境。鸟类的迁栖也可能造成自然入侵。禽流感目前在全球流行,有专家认为鸟类迁飞是造成世界性传播的原因之一。虽然由自然侵入带来的外来入侵种的比例相对较少,但已造成的如禽流感全球性发生的后果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法律解析 篇4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法律

2012年7月7日我国广西省柳州市发生了一次“食人鱼伤人事件”。一位当地居民在柳江河被3条凶猛的鱼咬伤, 据调查这种俗称为水虎鱼、食人鲳的“食人鱼”原产于亚马逊河, 是食肉性淡水鱼, 富有攻击性, 最早是作为热带观赏鱼被引入我国境内, 其适应能力强外加缺少自然制约的因素及天敌, 被弃野外后迅速繁殖, 蚕食当地生态环境。这次事件把人们的目光再度转移到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上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对外发展, 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也呈攀升态势, 已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生态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2012年6月4日召开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指出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面临的问题, 同时要控制外来物种入侵问题, 保护稀有物种。可见治理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话题, 但如果不从法律手段对外来物种引进及物种入境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 该问题将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及危害

到底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给予下过定义, 外来物种入侵又叫生物入侵, 是指外来物种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 建立独立的种群并威胁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过程。由此我们得知, 外来物种侵入当地生态系统, 并建立了物种族群, 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

1.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按照是否有人类行为参与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因素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人为因素带来的外来物种入侵, 还可以根据主观意图分为有意引入和无意引入。

(1) 自然传入

自然传入是指某物种借助自然力或通过特定媒介, 转移并扩散到原分布区域以外的领域, 并加入该原分布区域以外的领域的生态系统, 通过繁殖建立种群, 改变当地原有自然景观或给当地生物群造成破坏的外来物种入侵方式。如禽流感病毒可以借助的候鸟的迁徙传播世界很多地方。

(2) 有意引入

有意引入是指人类基于自身某种需要或其他目的将某个物种转移到其原分布范围以外的区域 (授权或未经授权活动都包括) 。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诱因, 这些入侵物种由于突破了原生存环境和食物链, 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一般表现为作为牧草或饲料、作为观赏植物、绿化景观或用于药用植物而引入植物;作为宠物或动物园展览对动物种类的需求而引入等。

(3) 无意引入

无意引入是指某个物种借助人类或人类交通运输工具, 转移并扩散到其原分布区域外的地方, 结果造成的非有意的引入。这种引进虽然是人的行为致使, 但在主观上并没有主动行为的意愿, 只是无意识地凭借人类贸易交换活动、交通工具 (火车、汽车、船舶、飞机) 、旅游运输、建设开发、货物或服务快递、邮寄信件等活动误夹带了入侵物种, 如随着进口货物包装箱进入我国的松材线虫等。

2.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1) 破坏生态系统

在过去的50年里, 人类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已经失去了几十万种生物。这些入侵生物在掠夺本地资源的同时通过排斥和竞争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冲击当地生态系统。例如麦穗鱼和鰕虎鱼在引入后以本地鱼卵为食, 造成本地鱼类急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还会扰乱生物基因。例如一些植被群落会被入侵物种渗透分割, 造成近亲繁殖或者遗传变异;有些入侵种还会与本土物种杂交,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外来物种入侵也会对景观造成破坏, 最终改变当地原有的自然风貌。

(2) 造成经济损失

外来物种入侵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74亿元人民币, 美洲斑潜蝇的防治费就需4.5亿元。而美国、印度、南非这3个国家曾公布其受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800亿美元以上。英国曾经为了除草投入3.44亿美元。

(3) 威胁人体健康

很多人类社会既有的传染病都来自物种入侵, 这些入侵物种本身是病毒携带体或病原,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毒麦入侵我国后不仅降低了麦类的产量和质量还容易被误食后麻痹动物中枢神经, 引起中毒, 轻者会有头晕、昏迷、呕吐、痉挛等症状;重者则中枢神经系统麻痹甚至死亡。

二、外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治理措施

1. 日本

日本岛状的地形特征使其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一些外来物种通过竞争并排挤当地物种的方式建立种群, 甚至与当地物种进行杂交不仅破坏基因还产生更加难以消灭的生物。有些有毒有攻击性的物种还对人类生活或健康造成伤害, 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 因此日本政府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格外重视。日本将外来物种分为入侵性外来物种、尚未归类的外来物种和不需要注明类别名称的生物体, 并施以不同的措施。在2004年之前, 对日本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没有单独立法, 而是分散于各种法律中, 例如《植物保护法》、《进口植物检疫条例》、《家畜传染病预防法》、《自然公园法》、《农田土壤污染控制法》、《森林法》、《自然环境保护法》、《保护和饲养动物法》、《内外陆海洋环境特色措施法》、《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猎捕法》等。2004年6月颁布2005年6月生效的《外来入侵物种法》规定了禁止放生外来入侵物种, 还明确划分了防治机构在实施防治措施过程中的权力与义务, 并对造成破坏者的责任及防治过程所造成损失的弥补措施、资金来源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未分类或定性的外来物种, 要求在进口之前由主管大臣6个月内做出裁决, 否则禁止进口。对“肇事”的个人和机构也做出了明确的处罚决定。

2. 新西兰

新西兰是对物种入侵管理严格的国家的典型, 不仅对外来物种入侵有非常全面的立法, 而且立法的高度和力度也值得国际上其他国家学习。其中《生物安全法》就要求实行外来物种或者外来物种产品申报制度, 植物以及植物产品都要符合相应的健康标准, 违者要处以罚款或5年劳役。所有入境旅客的行李都要经过手检或者X光扫面, 如果检出未申报的动植物检疫违禁品 (包括疏忽漏报情形) , 该旅客会被当场罚款200新元;若主观故意, 就会被起诉, 被单处或并处10万新元罚金和5年以下监禁。1999年7月农林部成立了生物安全性机构, 负责边界控制;2003年8月又公布了《新西兰生物安全策略》。总而言之, 新西兰建立了非常完善高效的生物安全框架, 具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协作监控;设置包括监督、边境控制、边境之前和之后控制在内的全方位生态安全行动以及各种生态安全目标。这种生态安全框架在实践中效果显著, 使新西兰很大程度上遏制住了外来入侵物种, 降低了对社会和经济的损害。

3. 美国

美国对物种保护开始的较早, 一直走在世界前沿。《非本地物种法》在1990年颁布, 1990年10月29日通过的《外来有害水生生物预防与控制法》确立了个人责任问题。该法为了控制外来水生生物通过压舱水传播还特别成立了水生生物有害物种特别工作组。1999年美国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一系列总统令, 其中的第13112号《入侵物种法令》就与入侵物种有关, 并于当年成立了联邦外来入侵物种委员会来专门管理相关事宜。克林顿总统代表联邦政府给予抵抗外来物种的支持, 特别保证了财政投入。总统命令起到了敦促有关职能部门间理事会制订出切实的入侵物种治理计划, 研究新的控制手段, 加大科研投入, 制止引入入侵物种并加快恢复原来生态环境。并且, 总统令还任命国家入侵物种管理委员会有权进行下列活动:监督总统令的执行;支持野外工作条件的计划;修订国际建议;制定环境政策及规划的指南;建立入侵物种威胁的监控网;开发网站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制定国家范围的入侵物种管理计划。这些是美国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上的划时代举措。

4. 英国

英国在防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法律法规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更加分散, 主要为了农业的保护, 目前涉及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濒危物种法》、《野生生物和乡村法》、《环境保护法》。《野生生物乡村法》就将释放动物或纵其逃逸设定为违法行为。《环境保护法》还将供外来植物物种繁殖的土壤归为应当加以控制和管理的废物。

5.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处于南太平洋, 由于大量移民和海上交通运输贸易的发达,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高度关注。《国家杂草策略》与《压舱水管理指南》是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解决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部法律。这两部法规内容完善、规则具体, 操作性强, 建立了科学的风险评价系统, 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澳大利亚政府还加大了财政投入, 培育相关专业人员, 提高他们应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专业技能以及进行社区环保知识宣传工作, 促进公众参与建设。

三、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法律规制现状与不足

1. 法律规制现状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外来物种入侵进行专门立法, 只是通过一些零散的相关卫生检疫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法规、条例来规范外来物种入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动植物卫生检疫法律法规

动植物卫生检疫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外来物种入侵的有:《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1992)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 (1996) 、《植物检疫条例》 (1983年颁布、1992年修订)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林业部分) 》 (1994)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农业部分) 》 (1995) 等。

依据检疫法的相关规定, 检疫机关的职责大多为收集并检验疫病、传染病, 但是像陌生外来物种的检验也只是锁定在是否有传染病范畴, 但是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在入境初时往往查不出危害, 只有在长期观察下才能显现出消极作用, 例如美国青蛙, 俗称“牛蛙”, 若跑到野外繁殖会严重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 因此只对外来物种进行病疫检验有很大的局限性。

(2) 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涉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的有:《植物检疫条例》 (1992) 、《国境卫生检疫法》 (1992) 、《森林法》 (1984年制定, 1998年修改) 、《环境保护法》 (1989)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1991) 、《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8) 、《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992)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993) 、《种畜禽管理条例》 (1994)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997) 、《动物防疫法》 (1997) 、《渔业法》 (1986年制定, 2000年修改) 、《海洋环境保护法》 (1999)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1) 、《农业法》 (2002) 、《种子法》 (2004)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2009) 等。《森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定林木种苗的检疫对象, 划定疫区和保护区, 对林木种苗进行检疫。”2000年的《种子法》第49条也提到相关内容, “进口种子和出口种子必须实施检疫, 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境内和传出境外, 具体检疫工作按照有关植物进出境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3) 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

我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拉姆萨尔公约》、《植物保护公约》、《濒临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约定》等国际条约, 其后又制定并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一系列相关政策。我国现己加入保护物种国家行列, 坚持履行所加入国际公约, 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保护物种行动, 进行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 切实保护持续生物多样性。

(4) 政府相关措施规划

我国政府对外来物种入侵制定具体措施规划有:《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的通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管理的通知》等。2010年, 国务院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 确立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

2. 我国法律规制的缺陷

(1) 立法理念滞后, 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没有有关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专门法律, 多散见于一些低位阶的规范性文件当中, 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也不能得到强有力的解决。在《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2003》、《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2005》、《关于加强外来物种防治工作的通知2003》、《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管理的通知2001》中对入侵物种进行了针对性的规定, 但作为部门规章和指导性文件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实践中执行也仅限于部门之中。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加强防治植被破坏、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这也只是进行原则性的规定, 无具体的实施规则, 实践中无操作性可言。外来物种入侵的散乱性规定, 缺乏统一的专门立法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直接导致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我国长期立法上的缺失也使得现有法律在立法理念上与时代要求的背离, 当今时代的理念是和谐自然与社会, 人类可持续发展。但纵观我国现今部分法律的规定, 显示出我国在立法理念上的滞后。如《植物检疫条例》第1条的规定:“为了防止为害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 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安全, 制定本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1条规定:“为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植物危险性虫病、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传出国境, 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人身体健康,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制定本法。”据此我们得知, 这些法律的立足点是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 并没有涉及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科学理念的缺失, 环保工作就会顾此失彼,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也不能得到合理解决。

(2) 政府职权划分不明, 配套机制欠缺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涉及政府部门广泛, 涉及海关、农、林、牧、渔、质检等部门, 但目前我国的政府机构设置中并没有专门的外来物种入侵统一监督管理机构, 各个部门在其权力范围内行政。同时部门之间还存在职权划分不明, 在出现问题时法律责任的承担也难以实现。我国在外来物种入侵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承担方面也没有规定。无法律责任做保障, 义务的履行也显得苍白无力。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国家机关, 在《环境保护法》中却没有涉及外来物种相关问题的规定, 甚至概念也没有涉及。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第2条的规定, 林业主管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指导全国检疫工作的进行, 但却没有对具体职责进行划分, 职权之间的重合导致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实际操作的混乱。我国各部门风险评估制度标准不统一, 导致事实认定的不统一;外来物种目录规定不全面, 也没有将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其他物种列入其中。

(3) 宣传力度低, 缺少公众参与

我国民众目前环保意识相对较低, 尤其是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正确认识不够。有的民众基于动植物保护的错误认识, 将外来危害性物种进行放生, 其实犯了重大错误。有的企业缺乏环保意识, 在从事商事交易时也引来了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同时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低, 缺乏有效的宣传机制, 在应对具体外来物种入侵突发事件时, 社会公众甚至相关行政人员不知如何处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完善, 公众参与路径的不畅通都是外来物种入侵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具体完善措施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样地, 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有机配合, 完善的法律制度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途径, 笔者将就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

1. 转变立法理念, 进行专门立法

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健康发展需要友好环境的存在。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问题, 需要我们在立法理念上进行转变, 制定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疾病的传播与蔓延能够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同样的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也在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转变我国在立法理念上的滞后局面, 树立科学的立法理念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

我国没有制定专门外来物种防治措施的法律, 由于缺乏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法律规定的宽泛, 使得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面前也显得空洞无力。相比日本、新西兰等国都有专门的立法, 因此要尽快制定专门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措施法律, 建立完善统一的法律体系, 细化具体实施规则才能保障外来物种问题的解决。同时制定专门的立法与国际接轨, 履行我国的国际义务, 加强国际合作。

2. 明确政府职责, 建立配套机制

政府是法律的执行与贯彻机关, 明确政府的权力与职责是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有机配合与运行, 进行合理明确的职权划分是政府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法律责任救济的依据所在。政府工作的推进和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 在法律救济方面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确立合理的归责原则, 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建立严格统一的风险评估制度和详细的外来物种目录制度, 从而在源头上进行控制, 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区域的监测力度, 制定及时效率的事发补救措施。

3. 加大环保宣传, 引导公众参与

人为因素是外来物种入侵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正确认识, 导致公众随意的携带和种植外来物种, 任意的对外来物种进行放生。加强对公众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知识的宣传, 建立环保知识普及宣传推进机制, 从市区到社区, 从城镇到乡村, 使其明晓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严重性;重视政府在环保宣传方面的引导作用, 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育财政投入;客观真实的对自然环境信息进行公开, 建立通畅的公众参与机制, 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 协助政府对外来物种问题进行监督, 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的推进;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规范企业商事行为从而最终达到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有效防治。

五、结语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社会焦点问题, 由于现今立法理念的滞后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该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坚持科学发展的立法理念, 制定专门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措施法律,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众环保意识。目前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引起公众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笔者坚信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环保部2012年6月27日, 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206/t20120627_232420.htm

[2]杨新莹著.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问题研究.环境研究与检测.2008年6月第21卷第2期第53页

[3]《人兔之战——澳大利亚兔灾》.人民网2010年10月14日http://zj.people.com.cn/GB/12954118.html

[4]朱金兆.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思考.兰州大学2007, 第21~22页

[5]龚海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对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5期, 第42~44页

[6]常雪艳等.美国的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和防控策略.检验检疫科学, 2008年第1期, 第63~64页

物种入侵 篇5

就危害极大的`外来恶性毒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的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及利用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综合控制紫茎泽兰的蔓延提供更多可能的途径.

作 者:闫乾胜 杨婕 李华民 曹坳程 陈庆华 文永奇 何兰 Yan Qiansheng Yang Jie Li Huamin Cao Aocheng Chen Qinghua Wen Yongqi He Lan  作者单位:闫乾胜,Yan Qiansheng(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100875,北京;宁夏医学院基础学院,750000,宁夏,银川)

杨婕,李华民,陈庆华,文永奇,何兰,Yang Jie,Li Huamin,Chen Qinghua,Wen Yongqi,He Lan(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100875,北京)

区域物流中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区域物流;经济差异;外来物种入侵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3

Research on Alien Species Invasion of Regional Logistics

YU Ho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College,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Wuhan,Hubei 4302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from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we found that differences of log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lead to chang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 cause the coupling of biological invasion.The general evolution law will be revealed about human activity and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Chines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different area.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logistics economy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alien species invasion by multiple regression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each factor. Finall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idea and strategy of regional logistic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nd public management policy, guarantees the safety of national ecological,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eoples health, farmers economic losses reducing.

Key words: regional logistics;economic difference; alien species invasive

收稿日期:2013-10-21;修订日期:2013-1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035)

作者简介:俞红(1974—),女,安徽滁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方面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ASI)是一项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其引起的负面效应,到20世纪90年代时,分析特定区域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不同,研究它们与外来物种入侵的耦合性,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的迫切需要。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涵 义

外来入侵物种或入侵物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AIS)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是已经或可能危害经济、环境或人类健康的非本土物种。

1.2 研究目的

外来物种入侵是一项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分析特定区域的物流带来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其与外来物种入侵的耦合,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意识,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减少农民经济损失的迫切需要。探究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性及区域物流发展差异比较,聚焦人类生产活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题,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热点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3 研究意义

(1)区域物流改变自然环境。动态地研究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时空规律,对拓宽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了解外来物种入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的自然、历史、物流水平、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状态紧密相关。本研究将用多个投入产出指标,即区域境内公路公里数(length of traffic routes)、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旅游人数(tourists)、进口贸易量(imports)、国民生产总值(GDP)、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森林覆盖(woodland cover)、被保护地覆盖率(protected land cover)、耕地覆盖率(crop cover)等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差异、自然资源条件与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的最新动态,既可以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和评价,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特点。

(3)我国物流业正处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过程中,外来物种入侵在物流业转型及生产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研究和了解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密切因果关系,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服务“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核心任务。

(4)此研究涉及物流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规划学、农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特点,对促进区域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积极意义。

2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外来物种入侵的模式

外来物种入侵模式大致可分为6类: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外来入侵物种自然入侵(collard dove);人类辅助入侵(egret);屏障去除后的入侵(sea lamprey);有意引入,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要特别强调的是,这6种入侵模式中绝大部分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都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可以认为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全球变化之一。

2.2 外来物种入侵与物流经济发展耦合性

外来物种入侵与物流经济发展耦合性的主要是Vila等[1-3]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就北非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数据,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与经济社会发展多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境内公路公里数(length of traffic routes)、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旅游人数(tourists)、进口贸易量(imports)、国民生产总值(GDP)、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与外来物种的密度(density of alien species)密切相关;交通网、森林覆盖(woodland cover)、被保护地覆盖率(protected land cover)、耕地覆盖率(crop cover)、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外来植物的密度(density of alien plants)密切相关。

2.3 国内区域物流发展中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国内多关注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给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4]以及事后的经济评估,缺乏事前预防的研究。事实上,不管是有意引进还是无意引进,对于非本土的外来生物进入到国内会出现3种情形。第一种情形为外来生物已经造成入侵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与外来物种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相比,间接损失更加难以计算,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接损失很小或者基本没有,相反,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更多更深远[4]。第二种情形为外来生物目前还没有造成入侵,但是有入侵的趋势。如果不加控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有入侵的可能,即具有潜在的入侵性。第三种情形为外来生物没有入侵性,不会带来危害,不会造成经济损失,相反,还有可利用价值。因此对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耦合性的研究构成了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的重要补充[5]。而中国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时期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2.4 外来物种入侵研究存在问题

(1)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整体研究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思想;(2)注重外来物种入侵的生理、生态、遗传等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忽视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分析[6];(3)重视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国内近期的研究成果较少,对特定区域(近10年)的外来物种入侵的物流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及区域物流比较研究尤为欠缺[7]。

3 研究方法

首先,本研究进行指标的选择与构建。分别构建了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自变量指标体系和外来物种入侵因变量指标体系[8]。然后,确立主要相关变量数据调查方案。得到我国不同省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3个时段外来入侵物种密度的时间序列值。接着,定性描述。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周期波动和长期趋势。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分析,进行外来物种入侵区域之异比较。对不同时期(3个时段)的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剖析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趋势。再者,通过个案说明。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湖北省外来入侵物种数与几个年份湖北省物流经济中的GDP、入境旅游人数、进出口总额和交通密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定性描述外来物种入侵与人类物流经济活动的耦合性[9-10]。其次,定量分析,单因素一元线性回归。依据2009年我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得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系数r,分析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确实存在耦合性,但部分差异因素具有耦合性。再次,定量分析,多因素多元回归。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选取相关系数排在前四位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比较出各相关因素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程度大小。最后,提出观点,总结对策。中国外来物种入侵与区域物流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战略,总结出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图1)。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10] 李彧挥,祝浩.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7(5):26-28.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10] 李彧挥,祝浩.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7(5):26-28.

4 小 结

通过将AIS分类、ASI指标设计、ASI指标量化,研究发现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外来物种入侵存在耦合性。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差异与ASI的耦合度不同。从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角度探究出物流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其与外来生物入侵的相关性,揭示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演化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策略及公共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Vila M, Garcta-Berthou E, Sol D. et al. Survey of the naturalised plant and vertebrates in peninsular Spain[J].Ecologia Mediterranea,2001(27):55-67.

[2] Vila M, Pujadas J. 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3] Vila M,Pujadas J.Land-use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plant invasions in European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100:397-401.

[4] 尹晓波.外来入侵物种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05(11):33-36.

[5] 高国伟,李宁辉,喻闻.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7.

[6]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32-35.

[7] 许桂芳,刘明久,李雨雷.紫茉莉入侵特性及其入侵风险评估[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765-770.

[8] 吴启新.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北方经济,2006(9):13-14.

[9] 刘胜祥,秦伟.湖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23-227.

物种入侵与可持续发展 篇7

1 物种入侵现象的本质原因

所谓生命, 无非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体现形式, 而且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运动都要遵循基本的物理、化学规律, 生命也不例外。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 生命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异常严苛的, 种内和种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生命个体乃至一个物种若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尽可能地占有必须的自然资源, 因而造就了生命“自私”、“贪婪”的本性。但由于受个体间的竞争, 以及物种间的捕食、竞争等客观生态因素制约, 物种的分布才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而没有一个物种能够占尽地球的所有资源。同样的状态也存在于前生命的化学进化阶段, 而主体则是具有生命活性的大分子或大分子体系。

由此可见, 物种入侵实质上是生命 (或者说生命大分子) “自私”、“贪婪”本性的宏观体现。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具有潜在的无限扩张的本性, 因此外来入侵物种一旦进入新的适宜其生存繁衍的环境中, 就会尽可能地侵占有限的资源, 从而排挤土著种, 形成优势种, 造成物种入侵的现象。

2 物种入侵的危害

2.1 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危害生物多样性

由于入侵物种生存竞争能力要强于处于相似生态位的土著种, 因此必会排挤土著种, 使土著种的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进而导致物种灭绝。这一影响对处于自然衰退期的古老物种更为明显。据调查, 广东省东南部, 五爪金龙和薇甘菊大面积覆盖荔枝、香蕉、龙眼及一些灌木和乔木, 致使这些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3]。广泛分布的水葫芦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 疯长成灾, 隔绝水面与空气, 造成大批水生生物窒息死亡, 使水生生态系统崩溃[4]。1876年从美国引入英格兰柴郡的灰松鼠凭借盗取红松鼠贮食点的生存策略直接导致当地红松鼠无法成功越冬, 致使红松鼠的生殖率和幼体成活率均显著下降, 造成红松鼠种群数量下降, 分布面积减小并被隔离, 趋于灭绝[5]。

另外, 入侵物种还会导致当地次生植被分割、包围和基因渗透, 使土著物种的种群进一步破碎化。有些入侵种还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进行杂交, 导致土著种遗传基因的污染, 从而危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2 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某些入侵动物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 通过与人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染疾病。大瓶螺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一些大型工程, 比如修建水坝、农田灌溉、开垦土地、建设道路和移民工程等, 都有可能导致疾病入侵, 比如锥形虫病、骨痛热、疟疾等。

某些入侵物种会产生有毒物质, 对直接接触的人畜产生毒害。豚草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以巨株豚草和短株豚草两种最为常见, 其花粉含过敏原, 会引起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 而且在豚草发生区, 昆虫的种类呈显著降低趋势, 也会间接影响农作物传粉[6]。毒麦, 为禾本科植物, 其麦种受真菌侵染产生毒麦碱, 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 人使用含4%毒麦的面粉就会引起中毒。

2.3 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入侵物种会使土著种数量降低乃至灭绝, 形成单优势群落, 间接地降低了依赖于土著种生存的其它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最后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进而影响当地自然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例如, 很多入侵的藤本植物, 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某些灌木入侵种占据空间后, 使乔木无法生长;紫茎泽兰能使植被破坏, 变成层次单一的低矮植被类型[3]。这些都会破坏当地自然景观, 从而伤害本土居民的感情[7]。

2.4 影响绿化建设, 造成经济损失

绿化建设以人工纯种林和人工混交林为主。由于人工林的物种组成趋于单一, 建立的生态平衡相对较为薄弱, 因此对入侵物种尤其是林业害虫更为敏感, 更容易受到入侵物种的破坏而导致衰退。传统的化学方法治理害虫又会提高入侵种的抗药性, 并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增加土壤中的化学药剂含量, 使得抗性较强的入侵种更难防治。此即为“抗性——残留——再猖獗”的“3R”理论现象[8]。这一治理方法效率低, 成本高。而要使用生态治理的方法, 又要面临新的问题: (1) 引入的捕食者必须要适应当地物理环境, 可在当地完成正常的生存繁衍; (2) 引入的捕食者不能收到相似生态位土著种的排挤, 即也要形成优势种; (3) 引入的捕食者还要食性单一, 不会对土著种造成新的危害。因此, 较难找到合适物种。而对生态治理的研究也是必会进一步增加经济成本。

3 物种入侵的治理对策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海拔悬殊, 具有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 包括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暖带, 还有一个青藏高原垂直温带。因此, 对于入侵物种来说极易找到一个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1]。目前, 物种入侵已对我国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 我国每年仅11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8~9]。针对我国物种入侵现状的主要特点, 我们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3.1 建立健全物种入侵相关法律法规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必须以环境生态价值观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重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必须以环境生态价值观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重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7]。

我国对物种入侵现象的认识较晚, 因此早期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操作性不强、针对性较差、联系不紧密、甚至互相冲突的缺点。所以, 必须以系统的科学知识为本, 逐步对内容加以修改, 并增加防范生物入侵的内容, 使各具体管理领域中的法律规定与专门性外来物种防治法相协调、配套, 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外来物种防治法体系, 使之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 更好的保护我国相关的产业和生态环境。

3.2 加强相关知识普及, 提高公民防范意识

民众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因此对物种入侵的防范也要以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基础。应当加强对物种入侵的知识普及, 尽快公布入侵种的名单;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和土著种的不良影响, 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科学素质;借助法律手段, 严厉打击违法者, 通过宣传教育和惩戒警示, 提高民众的生物安全意识以及防范物种入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10]。

3.3 重视国际协作, 建立健全物种入侵预警和应急机制

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当今社会, 物种入侵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 而是全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1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对于物种入侵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更应当重视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治理理论和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我们更应当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成立国家以及地方生物入侵信息中心, 加强信息沟通, 提高我国在物种入侵防范方面与国际机构接轨的能力, 从而建立健全快速有效地物种入侵预警和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文靖, 张堰铭.海北站周围3种外来物种入侵状况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 2007, 24 (11) :22-25.

[2]戎可, 马建章.从灰松鼠竞争排斥红松鼠看外来物种入侵[J].生物学通报, 2009, 44 (2) :9-11.

[3]刘红卫, 林志凌, 苏华轲, 等.广东省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J].生态环境, 2004, 13 (2) :194-196.

[4]吴树敬, 谷定贤.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维护渔业生态平衡[J].河北渔业, 2006, (1) :3-4.

[5]Bertolino S., Genovesi P..Spread and attempted eradication of the grey Squirrel (Sciurus carolinensis) in Italy,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red squirrel (Sciurus vulgaris) in Eurasia.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3, 109 (3) :351-358.

[6]王列富, 陈元胜.农业生产中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8) :101-104.

[7]张天胤.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研究[J].才智, 2009, (17) :3-4.

[8]何春光, 王虹扬, 盛连喜, 等.吉林省外来物种入侵特征的初步研究[J].生态环境, 2004, 13 (2) :197-199.

[9]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J].国务院公报, 2003, 23.

[10]Mack R.N., Simberloff D., Londsdale W.M.et al.Biotic invasions:causes, epidemiology, global consequences, and control[J].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0, 10 (3) :689-710.

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篇8

1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

1.1 生物多样性的涵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 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由遗传 (基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的遗传与变异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石。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圈的稳定性, 从而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维护, 维护好生态安全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范畴。2014年4月15日,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强调构建包括生态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体系。2015年7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强调, 国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1.2 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

一是物种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二是特有和古老的物种多, 许多稀有古老的物种都能在我国找到;三是经济物种丰富, 我国有许多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野生生物, 有几十种农作物及家养动物起源于我国;四是生态系统多样, 海洋、沼泽、江河、湖泊、高山、平原、沙漠等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然而, 外来入侵物种会威胁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 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威胁, 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环境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旦忽视将会对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1.3 外来物种入侵形势

生物的入侵是一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 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 这种平衡一旦打乱, 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自然入侵, 即入侵物种随着气候变化, 跟着风、水流、动物迁徙等侵入;二是人为活动, 如贸易、旅游等出入境活动带入。实践证明, 人为活动是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

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种类很多, 我国是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悉,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 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生物入侵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国际贸易、生态系统甚至人畜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10年来, 我国相继发现了西花蓟马、Q型烟粉虱、三叶草斑潜蝇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 平均每年增加1~2种。此外, 近年来, 我国潜在入侵物种截获频次急剧增加, 危险性外来物种频临国门。以江苏口岸为例, “十二五”期间, 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共截获有害生物近78万种次, 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近8万种次, 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近20%和25%。由此可见, 必须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与建设。

2 外来物种风险管理体系现状

2.1 管理组织机构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作为我国行使国家卫生检疫、进出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行政执法机构, 负责对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 防止外来物种随进口商品传入我国, 是在国境线上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社会安定。农业部主要职责包括起草动植物防疫和检疫的法律法规草案, 组织、监督国内动植物的防疫和检疫工作, 发布疫情并组织扑灭。国家林业局主要针对湿地的保护, 组织、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事物中发挥其职责。卫生及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在食品及相关产品的安全评估、预警工作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作用。环保部在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 特别是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上起到重要作用。可以看出, 现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管理涉及多个部门, 这些管理部门往往各自为政, 没有实现协同作战。

2.2 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制订了一些有关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的法规和政策, 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第14条要求“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2002年, 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和《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 这2个规定对进出境检疫工作中的进境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传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包括风险分析启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2003]6号《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建立起引进外来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所引进的物种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 而且还要考虑其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并进行必要的相关试验。只有经过环境安全影响评价的外来物种才能引进、应用和商业化。”

2.3 检验检疫机构风险管理制度与技术

国门生物安全事关国家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检验检疫机构在外来物种风险管理工作中一直都起到重要的角色, 并架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主要包括八大制度:检疫准入制度、检疫审批制度、境外预检制度、口岸查验制度、隔离检疫制度、风险预警制度、检疫处理制度、后续监管制度。

在众多风险管理制度中核心是风险评估 (或风险分析) 。该管理技术已经运行了较长时间, 在国内各种风险管理技术措施中称得上比较完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是开展外来物种风险管理的基础, 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从涉及的内容上看, 主要还是集中在关注人类健康、社会经济、病虫杂草治理等方面, 缺乏对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或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内容。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法律依据

目前与外来物种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各种有关环保、农林业、检验检疫等法律法规中。与发达国家相比, 缺少一部专门规范外来物种的法律法规, 且大多数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条款原则性较强, 操作性较差, 并且法规级别较低, 无法满足我国当前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形势。

3.2 风险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管理的模式, 即多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进行分段分区域管理, 尚未成立专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机构, 相互沟通尚未建立常态化机制。

3.3 风险管理技术不完善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但主要针对的是“有害生物”, 对于一些尚未研究是否携带疫情疫病的物种, 或者是依靠占据生态优势位的这种入侵物种, 如何对其做好风险管理, 并采取一系列后续跟踪, 应急处置等措施都较为缺乏。

3.4 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意识缺乏

中国上至管理人员下到普通民众大多缺乏危机意识, 不了解外来物种对我国产生的危害, 有意或无意引进、携带外来物种入境的概率逐步提高。

4 相关建议

面对国家安全新形势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笔者就完善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管理体系, 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提出以下8项建议, 亟待引起各方重视。

4.1 加强立法体系建设

目前防患外来生物没有国家立法, 或者要全面修订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应加快法制进程, 建立科学的并与国际通行做法相符合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

4.2 建立健全管理模式

借鉴发达国家生物入侵的管理方式, 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生物入侵管理机构。必要时成立“国家生物安全防控管理委员会”, 理顺各方关系, 明确各部职责, 确保指令畅通。

4.3 提高社会公众意识

加强教育引导, 树立防范意识, 推动全民参与。在利用多渠道宣传的基础上, 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如西澳农业和食品部 (DAFWA) 正在推广的My Pest Guide手机应用程序, 可用于公众向该部报告可疑外来物种。

4.4 建立早期预警体系

建立入侵生物信息系统, 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PRA) , 重点研究不同管理和气候背景下外来物种的定量风险评估, 进一步强化更加高效的生物入侵预防体系建设, 提高口岸检测监测的针对性。

4.5 加强检疫处理技术、标准研究

一是密切跟踪国际检疫处理技术的发展;二是借鉴先进国家经验, 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检疫处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践指导;三是开展溴甲烷回收与替代技术、大型处理设施环保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四是针对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等重大疫情, 以及国内首次截获的有害生物, 重点研究开发相应检疫处理技术及标准。

4.6 建立监测根除体系

加强外来生物入侵后的监测和控制技术体系建设。如自2011年美国俄亥俄州监测到光肩星天牛后, 动植物健康检验局 (APHIS) 与该州农业部 (O-DA) 合作致力于根除此毁灭性害虫, 连续发布年度根除计划, 内容包括检疫、树木调查、铲除被感染和高风险寄主, 以及使用杀虫剂。

4.7 提升防控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人员和设施建设。结合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化建设, 全面实现动植物检验检疫岗位资质认定, 同时显著改善口岸设施, 有效提升疫情防控水平。二是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除快速检测鉴定、远程专家识别、检疫处理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外, 应该在管理与控制技术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强跨领域的交叉合作和系统研究。

4.8 建立国际合作关系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 (H) 条指出:“每一缔约国应尽可能并酌情防止引进、控制或清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近年来, 生物入侵已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公约》获得了快速和广泛的接纳, 我国应适时在此框架下与贸易国家建立外来生物物种合作关系。

5 结论

综上所述, 为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 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着手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管理。特别是检验检疫部门要切实完善国门生物安全理论与制度体系, 有效增强国门生物安全保障能力,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增强活力。

摘要:通过阐述生物多样性的涵义、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与外来物种入侵形势, 表明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威胁, 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一旦忽视将会对我国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外来物种管理, 从管理组织机构、相关政策法规、检验检疫机构风险管理制度与技术等方面对我国外来物种风险管理体系现状进行分析, 归纳概括了主要问题, 并就完善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管理体系, 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提出了8项建议。

物种入侵 篇9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 每年为人类创造约33兆亿美元的价值。然而, 近年来, 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 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这些都加剧了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 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侵入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当今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 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一些物种的分布和迁移, 其中生物入侵现象不断加剧, 给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生物入侵的危害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防治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1 外来入侵物种影响现状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 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 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的物种。在自然的长期进化过程中,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将各国的植物种群限制在一定的环境中, 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 在适应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 极易大肆扩散蔓延, 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 破坏本地植物的生存,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使生物链的某个环节断裂, 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降低基本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

江西省物种资源丰富, 种属繁多。全省有高等植物5117种, 约占全国总数的17%;苔藓植物563种, 约占全国总种数的25%;藻类植物500余种;菌类植物458种;蕨类植物435种。全省共有脊椎动物845种, 占全国脊椎动物种数的25.8%。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旦受到外来物种入侵, 对一些生物来说, 将遭遇毁灭性打击。入侵物种有强大的繁殖特性、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 会蚕食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最后使本地物种灭绝。

据不完全统计, 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 主要有水生花、紫茎泽兰、豚草等;传入我国的主要外来害虫有32种, 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园蚧;主要外来病原菌有23种, 如甘薯黑斑病病原菌、棉花枯萎病病原菌等。据2009年对鄱阳湖区外来物种调查, 江西省有97种外来入侵物种, 其中入侵植物85种, 入侵动物12种, 严重威胁着我省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另据本世纪初江西省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1) 鄱阳湖区受到外来物种侵入主要是植物和病虫害两种类型, 外来侵入植物主要有豚草、水生花、凤眼莲、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侵入病虫害主要有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水初细菌性条斑病3种。 (2) 外来侵入植物和危害情况:豚草侵入南昌县、进贤县、庐山区、永修县、德安县、湖口县6个县, 侵入面积约7000公顷;凤眼莲侵入南昌县, 侵入面积约20公顷;水生花侵入庐山区, 侵入面积约6000公顷。 (3) 外来侵入病虫害和危害情况:美洲斑潜蝇侵入进贤县、庐山区, 侵入面积约2600公顷, 造成经济损失约40万元;拟松材线虫侵入德安县、湖口县, 侵入面积约300公顷:水初细菌性条斑病侵入星子县, 侵入面积约17公顷, 造成经济损失约80万元。 (4) 外来物种侵入方式:植物侵入方式为种子引进繁殖、检疫不严等;病虫害侵入方式为种子带病等。在江西, 发生面积较大、危害程度重、对农业生产最具破坏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有9种, 包括:水花生、水葫芦、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巴西龟、克氏原螯虾 (小龙虾) 、稻水象甲和橘小实蝇等。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对江西省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江西省受到外来植物和病虫害侵入, 对当地的原生生物濒危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具有以下特点:危害面积较大, 侵入鄱阳湖湖区约160000公顷;范围较广, 鄱阳湖湖区有6个县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经济损失较大, 造成经济损失约180万元;侵入时间长, 豚草在30年代就侵入了江西省, 许多植物和病虫害在80—90年代开始侵入江西省。

2 外来物种的危害

外来物种给鄱阳湖区带来的生态危害:一是造成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侵入后引起大爆发, 生长难以控制, 对湖区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如水葫芦原产南美洲, 现广泛分布于湖区河流、湖泊和水塘, 导致大量水生、动物、植物的死亡。二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外来侵入物种通过压制和排挤本地物种, 形成单优势种群, 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 导致物种的消灭和灭绝。三是导致生态灾害频发。外来物种在适宜的生态和光照条件下, 疯狂生长, 生态灾害不断, 对农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四是威胁湖区群众健康。如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花粉过敏的主要致病因子, 可导致枯草热病。五是为了将有害外来物种控制在疫区内, 并将危害减到最低程度, 有时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 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六是外来入侵生物由于缺乏有效天敌, 繁殖速度惊人, 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其危害范围、程度及所造成损失, 正在以相当高的比率逐年递增。每年由于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农林牧渔业的减产, 及用于防治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如在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已发现外来入侵植物7种, 入侵动物3种。入侵物种对九连山的农林产品, 如柑橘、脐橙、水稻、南酸枣等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估算, 外来物种给九连山每年造成了3817.8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而对森林生态系统更是造成了6579.2万元的间接损失。在入侵动物方面, 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要数松突圆蚧。在调查的样地中, 80%的植株都感染了松突圆蚧, 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15万元, 造成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240万元。据林业部门调查, 目前对江西省林业影响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为松材线虫。只要松树感染松材线虫, 在30至40天之内就会死亡。全省已经有8个设区市19个县级行政区的松树感染了松材线虫, 对已染病的松树, 只能进行砍伐。据了解, 全省至今已有30余万株松树染病死亡, 为防止传染而砍伐的松树更是达到200万余株, 对江西省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3 外来物种入侵途径

很多外来物种入侵基本上是盲目引种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入水葫芦, 而如今却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入侵物种有强大的繁殖特性、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 这也是外来物种之所以形成危害的原因。如在台湾生长的白喜草是一种优质的防沙、固沙植物, 早年, 柘林湖引进该草固沙, 但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 已经导致一些地方本地草濒临灭绝。江西省处于内陆地区, 进出口贸易相对不频繁, 因此江西省大多数的入侵物种均由周边省份传入。据介绍, 加拿大一枝黄花, 最早在江浙地区作为观赏性植物引入, 但因其强势的生命力, 已发展成为具有严重危害的入侵物种, 又因江西省临近江浙地区, 所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已入侵南昌、景德镇、萍乡、宜春等地。松突圆蚧最早在广东、广西等地被发现, 目前江西省多地也受到其入侵。据了解, 大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已难以准确地推测出是由哪里引入, 但基本上可以推测出这些外来物种都是因为观赏、养殖、种植、放牧等活动而引入的。人为活动越频繁, 带来入侵物种的可能性就越高。

4 综合防范对策

4.1提高防范意识

在中国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是人为引种的结果。引种是柄双刃剑, 必须加强对引进物种的管理, 防止引进、控制或清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环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

4.2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

目前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的严峻形势与现行的外来物种管理立法现状极不相称, 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质检部门都分别有负责管理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部门, 但总体来说, 这些机构都还不足以应对现如今生物入侵面临的很多问题, 在研究力度、采取措施方面还远远不够, 仍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目前对外来入侵动植物主要采取了人工、生物、化学、农业、替代机械或物理防治以及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措施, 而加强立法和提高防范意识是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根本, 应尽快启动相关立法进程, 明确各部门分工,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规范外来入侵物种管理。

4.3查清鄱阳湖区现有的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及危害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手段对已知的主要外来物种开展防治工作

4.4提高公众的生物侵入和生态安全意识

一些外来有害物种能够进入我国并大范围繁殖为害, 与人们生态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生物入侵概念、盲目引进物种有一定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宣传, 提高公众防范外来入侵生物的意识, 加强培训, 提高全民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 包括公众教育、生态系统监测和风险评估等, 以提高本地区处理外来入侵物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鄱阳湖典型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Z].2002.

[2]江西省减灾防灾蓝皮书[Z].2003.

[3]王晓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4.

物种入侵 篇10

来自于物种入侵研究(基础和应用性研究)的观点,对于理解正在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生态学、进化和生物地理学显得非常重要。对于物种入侵的研究也可以支撑合理保护、管理和政策与对策的正常发展,这些对于阐述全球变化的许多方面包括物种灭绝、进化上的物种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都是必要的。本文将从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角度对物种入侵问题进行思考,以期能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

1 物种入侵是新观点的来源之一

在了解基本的生态学和进化过程时,外来物种可能是有益的或有害的,有时甚至能为我们提供难得的研究机会(Inderjit,2005)。外来物种是全球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其益处随处可见,比如食用谷物(如玉米和小麦)、产纤维植物(如棉花)在其原生地之外大量种植、出产食品和纺织品的家畜(如羊)、提供造纸用木和建筑材料的各种树。这些益处都是很典型的来源于养殖或经营的物种。当然,也可能包括另外一些生物控制物种(如Chrysolina quadrigemina)(Denslow&D’Antonio,2005),能够为土著种(如California的帝王蝶)提供关键生境或资源的引入种(如Eucalyptus globulus)(Lane,1993)。

典型的外来物种的损失来源于那些已归化种类,即那些在没有辅助条件下已建立起自我维持种群的种类。归化物种造成或加速了许多土著物种的灭绝,如在岛屿上引入鼠和猫的例子(Blackburn等,2005),并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进程,如通过改变用火频率和扰动方式使美国西部Bromus tectorum的变化过程得以改变(D’Antonio&Vitousek,1992);由此造成每年数百万美元的损失,如引进的杂草使谷物减产,斑马贝使水下的机器污损(Pimentel等,2005)。

然而,外来物种也为更好地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机会,它们提供了一些跨越较大时空尺度但是往往难以预料的实验,这些实验能使研究者可以实时地观察生态的和进化的进程,对在自然种群中难以研究的某些变化的速率(如遗传改变)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提供一些在平常研究中难以获得的数据。

2 生态系统很少出现物种饱和

传统的关于生态群落的观点多依赖于其“被物种充满或饱和”的假定,即无法向现存物种未曾消失的生态群落中添加额外的物种(Elton,1950)。对于这一假说最好的支持是针对空间限制性分类单元的研究(如对于中纬度地带无脊椎动物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尺度是0.25 m2;另一个支持则来自于对草地植物的研究(研究尺度为1 m2),这一研究表明物种丰富的样点比物种贫乏的样点不易被入侵的综述(Fridley等,2007)。但是,来自于3个方面的证据对从群落、分类单元到空间尺度物种饱和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

首先,对局部和较大区域空间尺度中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的分析表明,许多群落并未饱和,或者仅是部分饱和(Shurin&Srivastava,2005),而且饱和的区域往往是小尺度的,如小于1 m2(Russell等,2006;Fridley等,2007)。

其次,在局部尺度上(一般小于1 m2)所进行的物种添加和生物抵抗性实验显示,在物种丰富的样点入侵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入侵还是发生了,而且这些入侵的普遍结果是总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了(Tilman,1997;Stachowicz&Tilman,2005)。

第三,在区域性空间尺度上对入侵所作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能够通过入侵容纳比因灭绝而丧失的物种数更多的物种。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物种入侵的净效果是物种数目的较大的净增加(Sax等,2002;Sax&Gaines,2003)。对于维管植物来说,它所表现出的普遍格局是土著物种丧失较少、而获得的外来物种较多,在许多岛屿上,过去几百年间所发生的入侵使物种丰富度加倍(如在新西兰从2000种增加到4000种),在许多大陆地区(如美国的一些州)增加的比例达到20%(Sax等,2002;Sax&Gaines,2003)。对某些类群而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很极端,在夏威夷曾引入了40种外来物种,而5种当地物种并未丧失,淡水鱼类的丰富度因此增加了800%(Sax&Gaines,2003)。但是,某些类群如陆地鸟类,在净的物种丰富度上并无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对物种饱和假说的支持。例如,在全世界的岛屿上,外来鸟类物种数变动的78%可用土著鸟类物种的消失以至灭绝来解释(Sax等,2002)。

对一个众多群落和生态系统尚未饱和的区域的重要性的了解还不深入,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对此尚未达成基本的一致。尽管如此,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得出许多群落没有饱和的结论。最起码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竞争的作用和现有共存模型在群落生态学中的应用、物种多样性所经历的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进程以及目前的保护策略等。

3 与捕食作用不同,竞争很少导致全球性的灭绝

来自于外来物种的竞争能够引起局部尺度上土著物种的灭绝(Elton,1958),于是,大家普遍关注外来物种通过竞争对土著物种产生灭绝威胁这一问题(Seabloom等,2006)。然而,有学者认为,外来的竞争者不大可能造成物种的完全灭绝,即使它们确实造成了局部种群的灭绝(Davis,2003;Gurevitch&Padilla,2004)。在有关海洋性无脊椎动物的几个实验中,尚未发现外来物种和土著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后者灭绝(Sagoff,2005)。在许多海洋性岛屿上,不少土著鸟类走向灭绝,而大量的外来物种则建立了种群,但是许多土著物种的灭绝发生于外来种进入之前(Sax&Gaines,2003)。与此相反,也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把外来捕食者和病原菌与土著物种的灭绝联系起来,包括在岛屿上如新西兰(Blackburn等,2005)引入鼠和猫、夏威夷的鸟类疾病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岛屿与陆地狩猎活动(Lomolino等,2005)。

目前所能得到的证据的重要性在于这些证据表明,外来捕食者和病原菌在物种灭绝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一定范围内确实如此,这说明研究的重点课题如“生物抵制(biotic resistance)”应该从以竞争为中心转向更广泛的、对捕食和疾病作用的考虑,包括其他的生物间相互作用。

竞争导致灭绝的证据缺乏的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竞争所引发的灭绝一旦启动,可能要花费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才能完成。如此看来,竞争导致灭绝的证据有限,而且还掩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物种灭绝债(extinction debt)”(Tilman等,1994),意思是说,由竞争所导致的物种灭绝就象一项债务,早晚都要偿还。依此推断,与已经发生的一些情况类似,许多目前存在的物种在将来可能会走向灭绝,这是一个用现有数据很难验证的假说,我们应对“物种灭绝债”这一重要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4 群落组合常常伴随着生态“归类”或“适配(fitting)”而发生

在群落组合、生态系统和区域性生物要素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非生物环境条件(如气候)、物种间相互作用(如竞争和捕食)、进化和协同进化调适及其可能的进程等方面的相对贡献大小(Lomolino等,2005)。在物种分布快速变换以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运输(Cadotte等,2006;Parmesan,2006)的地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大为增加。在此,搞清楚带有新物种(包括土著的和外来的)的物种组合与土著物种组合是否具有相同的功能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土著物种组合中的许多物种并不具有共同的进化历史。已有研究表明,有些物种组合在很大程度上由外来物种组成(Wilkinson,2004),还有一些被外来物种所主导的物种组合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Eucalyptus globulus林地,其物种丰富度可能与以土著物种为主导的群落一样(Sax等,2005)。这些发现支持Janzen(1985)的推测,Janzen基于对土著物种格局的观察后认为,具有复杂生态关系的、多样化的物种组合可经由生态学“适配”(Agosta,2006)和物种的“归类”(Ackerly,2003)而形成。换言之,仅仅通过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较长的协同进化历史并不能充分解释群落中的物种构成。尽管在新近形成的物种组合中的物种共存并无较长时间的进化上的协同适应,但在数十年到数百年的时间尺度上,快速进化调适就有可能发生。

5 适应性的遗传改变可能在短期内发生

以遗传为基础的、快速的(几年之内)适应性常常发生于实验室条件下(Rice&Hostert,1993)。对以人类起源为介导的选择的快速适应性反应如昆虫抗药性的研究(Elton,1958)已经有了数十年时间。最近的一些工作表明,较小的改变和剧烈的进化反应常见于缺少人工选择压力的自然界野外条件下,就是说,它们只面临自然选择的压力(Cox,2004;Stockwell等,2003)。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在于已描述过的遗传改变见于外来物种,或者其种群能对外来物种作出反应的土著物种(Cox,2004;Carroll等,2005;Huey等,2005),例如,澳大利亚的土著物种Leptocoris tagalicus,已经进化出了具有遗传基础的、能够增加对Cardiospermum grandiflorum取食效率的口器长度,而这种植物的引入只有30-40年的历史。Stockwell等(Stockwell等,2003)主张,当前对进化速度的了解将改变由保护生物学家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包括是否要千方百计地尝试在管理种群中保护遗传多样性等,这种保护实际上阻碍了选择性的遗传适应。所以,在理论和实验性研究中,应该把生态学和进化观点相结合。

6 严重的种群瓶颈并不排斥物种的快速适应

种群瓶颈(即短期的种群大小的限制)是促进还是妨碍种群以后的适应,这是进化生物学中由来已久且令人感兴趣的问题(Novak&Mack,2005;Wares等,2005)。从理论上来说,种群瓶颈(它实质上减少了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通过减少总的可获得的遗传改变来阻止对新的选择条件的适应性反应。与此相对,瓶颈也可能通过增加遗传漂变和基因间的上位性相互作用,或者通过把上位性变异转换为额外的遗传改变的方式,促进快速对新的选择条件的适应和进化,所有这些都将促进对新的选择条件的适应性反应(Wares等,2005)。在实验室研究中提出这些问题已经很久了(Rice&Hostert,1993)。最近,有关外来物种的几个研究已就自然条件下的情况提出上述问题(Huey等,2005;Novak&Mack,2005;Wares等,2005)。例如,当Drosophila subobsc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智利南部定居成功时,很可能(基于遗传数据)只有少于15个个体组成的基础种群,尚无证据表明其随后继续拓展分布范围(Huey等,2005)。尽管这一基础种群较小,但Drosophila subobscura在随后20年中的拓展至少跨越了12个纬度,从而形成了翅的大小遗传稳定的地理学种系,它们所分异的形态结构不同于其祖先种群(Huey等,2005)。尽管如上单个的研究案例表明快速的进化能够在种群瓶颈之后发生,但是,尚无法确定这些改变实际上是如何频繁发生的。

遗传瓶颈是见于较小的引入基础种群的普遍现象,但是,许多成功的入侵种群还没有经历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丧失(Novak&Mack,2005;Wares等,2005)。事实上,近来的研究表明,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在其归化环境中,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水平比在其土著环境中更大,原因在于多个来源的种群遗传上的混合(Novak&Mack,2005;Wares等,2005;Kolbe等,2004;Lavergne&Molofsky,2007)。这种格局也可见于一些被重复引入的外来物种(农业用草、园艺植物和宠物)。反过来,归化种群中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促进随后的适应和物种形成(Vellend等,2007)。

7 气候包络方法对许多物种可能远远不够

非生物环境条件、物种间相互作用和扩散限制的综合效应造就了物种的原始地理学分布。但是,常常难于确定这些变量在限制物种分布时是如何独立或相互关联发挥作用的(Lomolino等,2005)。非生物因素常被用于模拟限制物种分布的主导因素,这种方法也被应用于预测物种被引入后如何扩展,或者预测它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Thomas等,2004)。这些应用气候包络模型的研究都假定,气候变量与一个物种现有分布区间的关系能够精确预测该物种在被引入一个新地区后的分布,或者能预测其对环境改变的反应。学者们并不期望这种预测是完美的,但是这种预测能准确到何种程度尚不清楚。

外来物种可被用于帮助估计未来分布的地理学推测的相对准确性,主要是基于气候模型方法。这一工作可以通过评估物种在其原产地和归化区域的地理学分布之间与气候数据拟合的程度来实现。尽管尚无针对多物种的全面分析的研究报道,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首先,气候包络方法似乎并不适用于预测原始分布区较小的物种。例如,Pinus radiata和Padda oryzivora这两种树的原始分布区都很小,但其归化分布区却很大,说明它们所耐受的气候条件与原始分布区有所不同。另外,某些原始分布区较大的物种,在预期的气候区之外的归化地依然能够分布,这些物种包括日本节草Fallopia japonica(Beerling等,1995)、Alliaria petiolata(Welk等,2002)、Centaurea maculosa(Broennimann等,2007)和Solenopsis invicta(Fitzpatrick等,2007)。

这些与气候包络方法研究不匹配的现象说明,在物种引入后或在气候变化后,仅用气候因素预测物种的分布显然不够。比较原生地和外来物种归化地分布气候条件的工作应予生物间相互作用、扩散限制、其他非气候因素以及快速进化反应如何限制物种的分布范围等方面的问题。

8 有关物种入侵的未来研究方向

就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能够有助于在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两个方面取得进展的、有关物种入侵未来的研究领域可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

8.1 自然进化历史中的灭绝和漂变

气候变化能够造成许多物种的灭绝(Thomas等,2004),于是,对“辅助迁移”有了越来越多的诉求。“辅助迁移”是指土著物种慎重地迁往它处以避免灭绝(Mclachlan等,2007)。通过对外来物种引入的研究,可以得到迁移努力的效率及其可能的危险性。在大陆上面临灭绝而迁移至小岛也是一个常用的保护对策。但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岛屿上种群的隔离可能导致遗传上、生活史、形态学及生态学的改变,包括扩散能力的丧失和岛屿性矮化(island dwarfism)(Lomolino等,2005)。对于短期内进化的改变尚缺乏了解,但是可以通过测定已被引入全世界岛屿上的外来物种的体型大小和其他特征的变化进行估计(Lomolino等,2006)。

8.2 物种形成

异域性物种形成方式的观点是,当生理上隔离的种群再次相遇时,它们之间并不会发生遗传交换。想要估计异域种群的繁殖隔离时,一般都限定于非自然状态下的动物园或实验室条件下。因为具有较大的尺度和自然条件,外来物种为研究物种形成进程的许多方面提供了模型系统。例如,为完成物种形成进程的强化作用的功效与性选择、生境选择等在促成合子前隔离中的作用、合子前隔离相对于合子后生殖隔离的进化的相对速率(Vellend等,2007;Rice&Sax,2005)。对于基础性研究来说,物种形成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鉴于对许多悬而未决的灭绝事件的期待,对物种形成问题的深入探讨(understanding andpromoting)很可能成为将来应用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8.3 生态系统功能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一些由共同进化历史较短的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所主导。随着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发生,更多的生态系统将由多个来源的外来物种组合所组成。与那些入侵较少的生态系统相比,这些系统的功能将是什么?这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并将为讨论针对生态系统功能控制因子(如物种的多样性对同一性)的一些重要观点提供可能性,同时将阐明一些具有重要应用意义的问题。

摘要: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自然状态或人类作用下,在异地生长、繁殖并建立种群的现象。目前,物种入侵已极为普遍,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物种入侵产生了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但是,它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的机会。来自于物种入侵研究(基础和应用性研究)的观点,对于理解正在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生态学、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的一些观点非常重要。对于物种入侵的研究也可以支撑合理保护、管理和政策与对策的正常发展,这些对于阐述全球变化的许多方面包括物种灭绝、进化上的物种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都是必要的。本文从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角度对物种入侵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使对物种入侵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

物种入侵 篇11

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IUCN) 的定义, 外来物种, 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在以外 (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 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 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物体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相互构成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是经过成千上百万年的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其中生存的动物和植物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 而且更重要的是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也正是这些关系使得这个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稳定的和能够自我维持的体系。

外来物种的入侵与生态系统的建立、稳定及演化的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后, 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 必须依靠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也可能其恰好适合在当地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下生存繁衍, 并且在新的环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的生物, 此时, 这个外来物种就成为真正的入侵者, 打破生态平衡, 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二、海洋外来物种入侵

(一)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定义

海洋外来入侵物种, 是指某种在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内原先没有, 通过自然或人为活动从其它海域的生态系统引入。当外来海洋物种进入一个新的海域, 并能存活、繁殖和形成野外种群, 其种群进一步扩散, 对该海域即会产生生态或经济影响。一旦外来海洋生物在当地海域内繁殖, 并对当地海洋生态或经济造成破坏, 该物种就构成了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入侵物种可能是海洋植物或动物, 也可能是海洋病毒或细菌。

(二)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海洋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生态影响、经济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1.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外来物种入侵己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 “全球经济损失则高达数千亿美元。”而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 这3个国家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 500多亿、1 300多亿和800多亿美元。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也达1 001.164 3亿元。

2. 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许多入侵生物本身就是人类的病原或病原的传播媒介, 一旦入侵成功, 将会造成大范围的流行疾病,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 共造成100多万人受感染, 约1万人死亡, 其原因很可能就是外来船只将受到污染的压舱水排放到秘鲁海港所致。

3. 造成严重生态破坏

外来海洋生物不仅会与土著生物争夺生活空间, 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 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还可能与本土生物杂交, 造成遗传污染。此外, 其入侵也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灾害加剧。我国沿岸海域近些年来赤潮灾害不断加剧, 外来赤潮生物的危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海洋外来物种管理的问题

(一) 民众缺乏足够的认识

目前, 民众和管理机构对海洋外来物种产生的生态和经济后果缺乏认识, 很多生产和管理部门还只重视和宣传外来物种引进方面的直接经济价值, 而不能认识到其长期和潜在的危害, 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很多人认为外来品种的生长性状比本地品种好, 倾向于从国外和外地引种, 加大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二) 科学评估制度有待建立

在外来物种引进的管理中, 没有制定和执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在引进后疏于管理, 导致外来物种从栽培地、驯养地逃逸到自然环境中而演化为具有入侵性的物种, 造成环境灾害。

(三) 缺乏完善和配套的法规

我国涉及水生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主要有《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卫生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这些法规只有对引进外来物种的原则性规定, 尚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 未对外来物种预防、引进、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使得外来物种的管理过程中操作性不强, 法律依据不足。

(四) 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由于水生生物入侵涉及渔业、农业、环保、科技、海关诸多部门,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开展信息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各部门各司其职, 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 造成有限的管理资源极大浪费。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执法手段也有待完善。

四、法律对策

(一) 完善水生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 加强监督管理

虽然很多法律涉及水生外来物种管理, 如《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卫生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但这些法规缺乏一种有机的衔接与整合。大多只有对引进外来物种的原则性规定, 尚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 未对关外来物种预防、引进、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因此, 建议分析现有的法律体系, 在不改变现有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有机的整合有关规定, 并形成针对性强的法规, 如《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条例》、《海洋与淡水物种管理办法》等。其次, 细化和制订法规, 完善水生外来的配套规章和技术规范, 使之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有利于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二) 建立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

我国海域辽阔, 内陆湖泊种类众多, 水生生态类型和生物种类具有很高的丰富度, 很多物种和生态系统是我国所独有的。例如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很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极易产生外来物种入侵的灾难。一种新物种引进后极可能挤占原有物种的生态位, 成为新的单一的优势群落。因此, 应当加强预防控制, 建立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必须对拟引进的外来物种进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 只有经过评估认为对生态系统和景观不会造成危害的外来种, 才能批准引进。

(三) 明确相关国内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 分工合作

由于外来物种的管理涉及多部门, 但是我国管理现状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应成立一个包括农业、渔业、林业、海关、检疫、财政以及环保等多个主管部门在内的跨部门协调管理委员会就很有必要, 尤其要真正建立一个综合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分工合作的机制, 全面管理协调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对外来物种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 中央监管与地方管理相结合, 首先明确由各部门分工承担相应的职责, 各司其责。采取政府监管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四) 开展国际社会合作, 控制入侵物种

作为联合国成员, 加强国际合作和履行国际义务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个有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条约的缔约国, 应严格执行国际条约的要求。要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 做到信息共享, 及时预防。同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分享国际成果。参加有关的“全球入侵物种计划”等全球性活动, 交流和共享有关外来物种的信息, 有利于我国的有害物种管理。通过国际合作建立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成立有关的生物入侵信息中心, 建立生物入侵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学磊.外来物种入侵与我国风险分析制度之检讨[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4:577-580.

[2]赵淑江, 朱爱意, 张晓举.我国的海洋外来物种及其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3) :58-66.

[3]梁玉波.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及其影响[J].生物多样性, 2010, 9 (4) :458-465.

[4]丁建清.中国外来种入侵机制及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107-128.

[5]张润志.生物入侵与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J].科学, 2002, 54 (6) :11-14.

[6]陈赛.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防范原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6, (3) :72.

[7]李爱年.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思考[C]//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4.

[8]张润志.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与立法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6:413-415.

[9]徐海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J].生物多样性, 2004, 12 (6) :626-638.

上一篇:评定要求下一篇:旋挖式灌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