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

2024-09-17

民生为本(共11篇)

民生为本 篇1

当前, 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保险法》。一个是方向性、纲领性的蓝图;一个是支架性、里程碑式的法典, 都将给全国人民带来希望, 带来实惠, 带来福祉。我学习的主要心得是, 五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保险法》共同的最大亮点——“民生为本, 公平至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要在“十一五”时期初步实现全民医保的基础上, 构建公正和谐的医疗保障体系, 实现从“人人享有”向“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新跨越。

一、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 是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期。这一时期,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受到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期待, 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神速推进和历史跨越。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从职工延伸到居民, 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为主体, 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 以城乡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截至2010年底, 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数达2.35亿人, 参加居民医保的人数达1.9亿人, 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超过8.3亿人。基本医疗保障的总覆盖人数超过全国人口的90%, 基本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 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宏伟目标。当前, 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运行基本平稳, 各项基金实现收支平衡并且规模逐步扩大, 各类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待遇逐步提高, 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服务得到加强和提升, 覆盖城乡的经办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支付制度, 对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现代化的医疗保险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城乡, 参保人员能够享受到越来越便捷的医保服务。初步建立起财政投入机制, 引导广大城乡居民参保, 并统筹解决地方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为各项社会保险的永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医疗保险事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

“十一五”期间, 医疗保险研究本着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总体要求, 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线, 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 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一是医疗保险研究体系初步形成网络和规模。经过几年的努力,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已经在社会上初步站稳了脚跟, 树立了形象, 创出了品牌, 成为中国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力量。与此同时, 各地医疗保险研究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19个省区市建立了省一级的医疗保险研究机构, 部分地市的医疗保险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 医疗保险研究三级网络的雏型初具。为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力量, 提升医疗保险研究能力, 各级医疗保险研究机构通过联合研究、合作研究、委托研究等形式, 建立了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协作机制。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各级医疗保险研究机构为主干、汇聚社会相关研究力量的医疗保险研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二是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理论体系框架初步确立。“十一五”时期, 研究会始终恪践“聚贤, 纳言, 立说, 献策”的立会宗旨, 就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机制建立等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 不断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理论体系框架和内涵。通过这些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 总结了改革实践的基本经验, 探索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确立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 初步形成了一批包括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经办管理等内容的理论研究成果, 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与核心。这个理论体系框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 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鲜活机体。在实现全民医保的宏伟目标之后, 及时提出要进一步优化我国医疗保险的制度架构, 由“全民医保”迈向“公正和谐医保”。

三是紧密围绕医疗保险中心工作开展研究。研究会承担了国务院城镇居民医保试点评估专家组的组织工作, 经过评估专家的不懈努力, 各地医疗保险行政、经办和研究组织大力协助, 相关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 专家组对29个省区市开展了1—2次评估调研, 对9个城市的12000户家庭连续4年进行跟踪性入户调查, 对12个城市的医疗保险及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及参保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调查, 对79个城市每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每年向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提交的评估报告都得到高层的重视, 一些意见和建议成为国务院的决策依据。围绕医疗保险的中心工作,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提供研究报告和技术支持。积极参与有关扩大覆盖面、门诊统筹、关系转移、异地结算、药品目录、生育保障、谈判机制、单病种付费等相关政策制定的工作。

四是医疗保险技术标准的基础研究取得实效。始终坚持把医疗保险技术标准的基础研究当作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建立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利用分析体系, 连续三年在省、地、县三级收集20万左右的住院参保人员对药品、诊疗项目等使用详情和费用清单, 建立了药品和诊疗项目基础数据库。在为政府部门完善医疗服务管理政策和范围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 探索研究与医疗保险管理需要相适应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分类和代码标准, 为起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分类及代码、诊疗项目分类及代码等基本医疗保险技术标准夯实基础。对比研究国际医疗保险管理标准, 提出构建我国医疗保险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初步设想, 为制定相关标准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五是慢性病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专项课题研究取得扎实进展。为促进医疗保险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本化, 针对一些重点慢性病的医疗保险管理和结算方式开展了专项研究。研究会先后组织对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冠心病等开展专项研究, 全面掌握参保人员患病、费用负担和医疗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揭示医疗保险支付政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加强基金风险防控、提高基金使用绩效、为患病的参保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受到重视和关注。

六是医疗保险宣传和培训平台的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中国医疗保险》杂志、《中国医疗保险研究动态资讯》和中国医疗保险信息网, 已经成为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对外宣传的窗口, 成为商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大计、宣传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绩、介绍地方医保经办管理经验、交流各地医保制度建设最新信息的重要媒介和平台。研究会还创建了社区医疗保险管理和医院院长两个培训平台, 对于提高基层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推动三医联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十一五”期间, 研究会的工作逐步走向体系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标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逐步成为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 研究队伍受到了历练, 研究能力得到了增强, 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也积累了一些做好医疗保险研究工作的经验, 概括地说就是“一二三四五”。“一”, 就是要有“一个精神”, 即“忠诚、团结、敬业、奉献”的医保精神。这是医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确保我们在推进医保事业中攻坚克难、不断进取、斩获佳绩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力量。“二”, 就是服务中心和独立研究“两手都要硬”。既要紧密围绕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大局, 切实为中心工作服好务, 又要坚持独立思考、潜心研究、“立说不胡说, 献策不献媚”的品格。“三”, 就是要处理好“三头”的关系, 即吃透上头, 深谙下头, 知晓外头。吃透上头, 研究工作才能及时跟进, 受到重视, 研究成果才能派上用场, 不至于形成“两张皮”;深谙下头, 研究工作才能既促进地方医疗保险研究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 又从医保第一线获得最新信息和新鲜经验, 形成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研究格局;知晓外头, 研究工作才能开阔视野, 拓宽领域, 增强医保研究的实力。“四”, 就是要广交四海朋友, 汇聚各方贤达。充分吸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等多方资源, 汇聚社会各界智慧, 形成医疗保险研究克难攻坚的强大合力。“五”, 就是要形成“五个力”。即树立社会形象, 形成影响力;出“拳头产品”, 形成医保研究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 形成医保研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力;多出成果, 多出精品, 提升医疗保险的研究能力;善于团结和总结, 形成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团队凝聚力。

二、跨上建设公正和谐医保的新征程

“十二五”时期,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攻坚时期。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还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民生为本, 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公平问题。这个时期也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公正和谐医保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在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目标, 初步解决了医保“从无到有”和“人人享有”之后, 就要适应广大参保人员“公平享有”医保的诉求, 树立民生为本, 公平至上的理念, 建设公正和谐的医疗保障体系, 并将这一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目标融入到医保的各项制度、政策、机制、办法和实际工作之中。

“民生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 是我们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的基本立足点, 是我们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的根本目的。“公平至上”, 是社会正义、和谐的核心价值, 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民生为本, 公平至上”彰显公正和谐医保的核心价值, 它不仅应当成为医疗保险研究工作者的重要理念, 也应该成为医疗保险研究的主线, 成为全部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民生为本, 公平至上”, 建设公正和谐医保, 实现“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才会受到民众的欢迎和拥护, 才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 才会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我对今年及“十二五”期间医疗保险研究工作有以下思考。

(一) 医疗保险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医疗保险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民生为本, 公平至上”为主线, 以建设公正和谐医保、维护国民健康权益为目标,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践行“聚贤、纳言、立说、献策”的宗旨,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深度研究, 把握规律, 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永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医疗保险研究工作的奋斗目标:

——医疗保险研究体系进一步健全, 逐步走向专业化轨道。力争省一级医疗保险研究机构普遍成立, 多数省会城市和有条件的地级市成立医疗保险研究机构, 医疗保险研究网络更加健全, 布局更加合理。研究机构内部形成责任明晰、构架合理、特点突出的专业分支;研究机构外部建立起联系紧密、相互支持的协作机制。各医疗保险研究机构之间、协作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回顾总结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努力形成由医疗保险中国化的理论、制度优化理论、风险防范理论、医药经济理论、费用支付和控制理论、政府公共服务理论等组成的, 能够揭示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最基本的经验和最核心的规律, 能指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行的理论体系。

——医疗保险研究工作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进一步提高对医疗保险事业发展大局和大势的把握能力, 合理配置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政策举措与技术标准的研究力量和资源, 增强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敏感度和前瞻性, 及早立题, 及早研究, 及早出成果。

——医疗保险基本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坚持把医疗保险基本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作为研究会的重点工作, 初步形成包括药品分类及代码、诊疗项目分类及代码、医保管理技术标准等在内的比较健全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建立起有一定规模、充实完备、可供研究使用的医疗保险基础数据库, 籍以增强在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医疗保险信息宣传形成风格和品牌。切实办好《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动态资讯》和中国医疗保险网, 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医疗保险信息宣传的良好社会形象, 增强权威性, 扩大影响力。

(二) 医疗保险研究要把握的重点

一是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为重心, 开展医疗保险法律机制和法律环境研究。围绕覆盖全民、统筹城乡、依法维权、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五大要点, 加强推进医疗保险法制化建设所需要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办法及措施的研究。

二是根据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要求, 更加注重对制度的统一性、筹资水平的适宜性、保障待遇的适度性、权利义务的对应性、基金保障的绩效性、公共投入与保障机会的均等性和管理服务便捷的可及性的研究。

三是根据医疗保障制度优化

和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继续以“三三一” (即三个统筹:城乡统筹、市级统筹、门诊统筹。三个机制:筹资机制、价格形成机制、谈判机制。一个制度:费用支付制度。) 为重点, 围绕“稳定职工医保、完善居民医保、整合城乡医保、融洽各类医保”开展优化医保制度架构、改进和活化诸如个人账户等制度构件、提高保障绩效的研究。

四是根据推进医疗保险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要求, 开展技术标准研究。充实和完善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数据库, 拟定医疗保险管理技术相关标准, 将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数据分析常态化。

五是根据提升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的要求, 开展管理服务项目研究,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为居民提供优质快捷服务。

六是根据医疗保险制度与卫生、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协调推进的要求, 更加注重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对促进相关领域改革的研究。

三、创新研究方式方法, 开创研究工作新局面

做好“十二五”时期医疗保险研究工作不仅要有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 还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作为负责任的、有作为的医疗保险研究工作者, 既要对医保事业作追昔式的思考和总结, 更要创新研究方式方法, 对医保事业的发展作前瞻式的探索和建议。要善于在别人停止思维处延伸思维, 能于别人不经意处溯其本源, 言他人所未言, 发他人所未发。这样才能清醒而自觉地、积极而主动地为推进医保大业立说献策, 这样才不会为已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盲目乐观, 也不会为眼前困难而束手无策, 裹足不前。

一要立足实际, 潜心研究。立足实际, 就是要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实际出发, 只有这样, 医疗保险研究工作与中心工作才能合拍, 才能跟进, 才能排得上用场。潜心研究, 就是要心无旁骛, 静下来, 沉下去, 进行深度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规律性, 富有创造性, 才能获得有科学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要把握主线, 重点研究。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主线就是“保基本, 强基层, 建机制”, 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优化管理, 概括地讲就是要继续抓好“三三一”。“三三一”关系到当前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体制机制问题, 抓住了“三三一”, 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就是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把“三三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深透了, 不仅可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健康发展, 而且可以助推三医配套联动, 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如果离开“三三一”, 在一些非关键问题甚至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费心劳力, 就如同用“搬牛腿”的方式去推动工作, 必然收效甚微, 甚至南辕北辙。

三要开阔视野, 比较研究。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研究、荟萃分析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 医疗保险制度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特别是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更不可能“闭门造车”, 而应该是通过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的比较研究, 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要有大视野、大胸怀, 既要立足中国实际与国情进行深度研究, 又要有全球眼光进行比较研究, “吃透上头, 深谙下头, 知晓外头”, 这样才能把一些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研究深透。

四是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经验, 就是实践性、创造性。而实践、创造的主体是基层, 决策者的政治智慧在于把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加以总结、升华和推广。调查研究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和路径。伟人曾有教言:“我就是靠调查研究吃饭, 靠总结经验吃饭。”千万不要轻视调查研究。只要坚持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把基层在实践中的成功做法, 系统地加以总结提炼, 把具有普遍意义的探索创新升华到理性层面, 就能对决策, 对管理, 对医保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要搭建平台, 组织研究。作为医疗保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保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 只凭任何一个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单打独斗”都是难当此任的。研究会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 一个为有志于医疗保险研究的志士仁人、各界朋友搭建的研究平台。因此, 要把各方面的研究力量组织起来, 把各类研究资源整合起来, “聚贤, 纳言, 立说, 献策”, 为医保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国医疗保险会第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暨“构建公正和谐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民生为本 篇2

——平罗县关注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今年“两会”的中心议题,也是 中共平罗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今后我县 工作的重点任务。近期, 党校调研组对平罗县关注和改善 民生问题,从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四个方面进行了广 泛深入地调研。

一、现实状况

(一教育情况总体良好,基本实现学有所教。一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 善。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 85所,其中:高级中学 2所, 完全中学 3所,初级中学 4所,九年制学校 14所,小学 63所, 公办幼儿园 3所, 民办幼儿园 7所。中小学在校学 生 39489名,其中,在园幼儿 3348名。在职教职工 2918名, 专任教师中, 研究生学历的 13人, 本科学历 1328人, 专科学历 1136人,中专学历 394人。区、市、县级骨干 教师 298名。全县学校占地面积 212.7万平方米, 生均占 地 6.56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 28.9万平方米, 其中楼 房面积 9.9万平方米,平房面积 19万平方米。全县设有 职业教育中心一所(整合了农业广播学校、农机学校、卫

生学校、通源驾校、电大工作站,各类培训中心 3个, 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13所,村级分校 136所。全县基 本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 发展, 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1998年 6月, 我县 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普九”验收;1999年 12月, 我县被评为全国 “两基” 先进县;2001年又率先在全 区通过 “两基” 复验;2003年 12月,平罗县推进 “两基” 工作,实施素质教育通过了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的评估验 收;2008年 6月,我县顺利通过“两基”国检;2008年 11月, 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我县教育强县工作高标准通过 验收,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为优秀。

近两年,平罗县采取积极争取自治区专项补助和地方 配套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先后投入3 70万元资金对邵家桥明德小学、通伏乡团结小学、姚伏 高荣小学、崇岗九年制学校等7所小学和1所九年制学校 的危房进行新建与改造, 有效地改善了部分中小学的校舍 条件, 确保了师生的教学安全, 促进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 高。

二是严格落实国家“普九”和“两免一补”政策,资 助 426名家庭贫困的在校高中生,一次性资助 800元。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教研、学习,教师

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是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基本达到病有所医。一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乡镇卫生院 16处,规范村医务室 899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治理规 范、方便群众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平罗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26个,开设病床 610张,在职卫生技术人员 788人;村卫生室 156个。每千人 拥有病床 1.97张,卫生技术人员 3.97人。县医院、中医 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 督所、妇幼保健所达到了一级甲等站(所 标准;全县 13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房屋、设备的改造建设, 8所乡镇 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全县 156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了 “十 统一”标准化建设标准。

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队, 2010年参合人数达到 21.7万 人, 参合率达 94%。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 题。

三是行风建设加强。不断改进治理模式和加强医德教 育, 完善内部监督,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三着力改善住房条件,基本实现住有所居。

近年来,平罗县着力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建设廉 租房 273套,经济适用房 988套, 438户城市低收入家庭 享受廉租房补贴。平罗县南区经济适用房及配建廉租住房 工程总建筑面积 5万平方米, 其中新建六层砖混结构经济 适用住房 8幢、廉租房 1幢及沿街商服用房 6842平米。城乡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四全力推进养老保险,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近几年,我县全力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参保率达 82.6%, 解决了全县 21万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每年将为全县广大农村居民争取到 1700万元以上的养老 社保补贴。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费用, 提高住院报 销比例,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推行城乡医 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成立全区首家优抚医院,实施高 龄老人生活困难救助。启动宁夏陶乐养老城建设, 三棵柳 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完成,五堆子生态移民工程进展顺利。

二、存在问题

(一教育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危房改造 任务十分艰巨。平罗城关一小、平罗县回民小学, 都是 90年代所建房屋,不符合抗震要求。农村有 36所小学都建 于 90年代初,属于危房。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 间差距较大。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装备非常落后。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存在老龄化、知识更新慢等 问题。四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时有 发生。

(二 医疗方面。一是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对新农合报 销范围不了解, 使用目录外药物偏多, 导致报销金额偏低。二是目录内药品范围小, 药品名称不统一, 许多药已停止 生产,影响用药报销。三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乱 开大处方、贵处方, 患者用药知情权、选择权得不到保障。四是县外转诊手续繁琐,患者感觉不方便。

(三住房方面。一是房价逐年上涨,低收入者住房 条件没得到很好改善。我县房价每年上涨 10%左右, 目前 均价为每平方米 2800元左右。下岗职工、单职工家庭和 农民低收入者无力购房。二是住房体制改革还不完善, 社 会保障性住房还未普遍推行。三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全 面建立。一些私营企业职工享受不到住房公积金。

(四社保方面。一是扩面难。当前,企业养老保险 参保率仅为 68%, 绝大多数职工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二 是征缴难。企业参加意识差、部门配合力度弱,征缴困难 重重。三是逆差大。

三、对策建议

(一教育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项足额

预算教育经费并执行到位,同时,探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 制。二是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学点,逐步实现初中全部、小 学部分进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城镇化需要,解决城镇入学难问题。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 步优化结构、加强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四是采取措 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决教师老龄化问题。五是加 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精力用到该用的地方,保障小学教育 资源不被挤占。

(二)医疗方面。一是适当调整新农合报销比例和范 围。同时要提高对残疾人、五保户、特困人口的费用补偿 标准。二是加强医患沟通,让患者在治疗方法、治疗方案 过程中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加强医德建设,让 医务人员真正以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为首选。四是简化转诊 手续,下放到乡镇合办,逐步实现省内联网,让农民能县 外就医,就地报销。

(三)住房方面。一是调控房屋价格。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房价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公开房地产业成 本与利润,实行政府指导价等措施,努力使其适应小城镇 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承担政府责任。积极推动保障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 解决收入较低、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全面推开 6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并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 职工解决自住房的能力。

以人为本 服务民生 篇3

长期以来,通州区档案局就以“贴近需求,服务群众”为宗旨,围绕民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后,通州档案局进一步认识到服务民生的重要性,而做好服务民生必须要结合档案工作的实际,要以人为本,做好服务。

提高档案馆工作的综合水平,更好地为民生服务

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民生服务,是档案馆的主要任务。提高档案馆工作的综合水平,一是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加强业务建设。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必须要齐抓共进。

提高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关键是要抓好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因为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近两年来,通州档案局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局、馆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有关部门及社会群众的肯定,获得了“服务名牌单位”的荣誉称号。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水平的服务民生。通州档案局决定在原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夯实理论根基,提高自觉服务民生的思想觉悟,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二是学精业务技能,做到本职业务学精、相关业务学通,以提高每个干部的业务技能。三是促进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尽快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档案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加强档案馆的业务建设,关键是开发和挖掘档案综合资源,加快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使馆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查阅利用更快捷。目前,通州档案馆馆藏各类档案12万余卷。近年来,针对社会利用需求的热点,先后建立了民国档案数据库、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数据库、婚姻档案数据库等8类20个数据库,档案数据条目88万余条。从而提高了查阅速度与准确率。从2005年以来共为3万余利用者解决了涉及婚姻、房产、知青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008年,我们将进一步关注百姓的切身需要,真正从百姓利益出发,加强档案馆的业务建设。一是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全面开展馆藏案卷级和文件级档案目录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加快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工作。重点完成重要和利用率较高的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和音频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使服务民生更加高效。二是不断优化通州档案信息网,构建完善的区域性档案资源网络体系。强化信息网的在线服务功能以及网站的宣传功能、交流功能和教育功能建设,充分发挥档案网站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使服务民生的形式更加多样。三是在做好档案接收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有关群众医疗、就业、养老、保险、占地、拆迁等有关群众需求较高的档案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和提高利用工作,使档案馆成为服务民生的信息中心。

狠抓基层档案业务的规范,使服务民生落在实处

人是社会的主体,而民生所包括的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所有问题都是社会主体最切身利益的问题,从小处说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从大处说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谐的关键问题,档案部门服务民生就必须围绕这些方面做好工作,使档案在保证社会主体的这些合法权益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对于档案部门来说,要使服务民生真正落在实处,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加强对劳动、卫生、教育、城市规划等部门及乡镇、行政村等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不断规范管理。

2005年以来,通州档案局就已经开始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先后自行制定下发了《通州区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考核标准》、《通州区卫生系统档案工作管理意见》、《关于做好通州区重点建设工程档案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本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原则、标准和要求。

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更是要求我们档案部门要深入做好工作,进一步提高对“以人为本”服务宗旨的认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重物轻人”、“重事轻人”的档案价值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围绕“人”来开展工作。而抓好基层的档案业务工作,就是从源头上来保证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在全面推进各单位、各部门档案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在服务“三农”方面要不断创新,积极为农民做好服务工作。档案工作服务民生,首先要为农民服务。密切关注农村工作的发展动态,及时将新领域产生的档案纳入村级档案综合管理收集范围,特别是加强有关农民个人医疗、保险、占地补偿的方面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不断完善村级档案管理。提高农民的档案意识,指导“水果协会”、“蔬菜协会”等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民间协会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并利用档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家庭建立“家庭档案”,积极探索村级“物业档案管理”的模式与方法,使档案服务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第二是规范社区档案工作,为社区建设和居民做好服务。加大对社区档案工作的指导力度,针对社会发展、居民需求结合通州区实际,不断深化社区档案工作。扩大建档范围,并对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健康保健、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

第三是进一步强化教育、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的档案工作。加强这些部门的档案工作,就是加强民生档案的源头管理。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我们将对这些部门的《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重新修订与审核,进一步扩大有关民生档案的收集范围。加大对这些部门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完善民生档案管理和服务制度保证体系。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篇4

新增就业超进度完成指标

去年新增就业39685人, 完成全年计划的110%, 同比增长17.5%, 稳定就业率85%以上,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我们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新增就业36000人的指标任务。

(一) 通过失业动态监测、稳定岗位、减少失业。对辖区内914户企业进行调查摸底, 对用人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及时掌握经济波动期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增减情况, 建立企业用工变化预测预报, 对企业裁员进行规范性指导, 落实帮扶企业稳定岗位政策。

(二) 通过职企联盟、项目对接、增加岗位。把依托企业用工、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工作重点, 在区、街、社区广泛建立职企联盟, 广泛采集岗位信息, 积极搭建供需平台。特别是对区内大项目、好项目, 及时跟进, 加强联系, 动态跟踪, 搞好服务, 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先后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活动59场, 提供岗位21000个, 同大连万达、全聚德连锁集团等举办联合招聘专场, 为失业人员求职搭建平台。通过项目对接, 安置6500人就业, 为各类企业提供28000个就业岗位。

(三) 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 带动就业。全面落实河东区以创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精神, 成立河东区创业服务中心, 建立5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基金, 为有创业意向的各类人员提供支持和服务。办理小额担保贷款97笔, 贷款金额473万元, 扶持97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带动就业233人, 发展建设创业孵化园5家, 创业实训基地33家, 青年见习基地46家。

(四) 通过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针对十类困难人员以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 按照区、街、社区“三级管理、分级负责、托底安置”的原则, 进行岗位援助、政策援助、技能援助、社会援助、生活救助, 承诺只要不挑不捡, 保证24小时之内安排工作。同时, 定期开展入户调查, 动态掌握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已认定的困难人员及时了解他们的就、失业动态变化情况, 随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去年, 全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4903人, 其中零就业家庭3100个, 全部得到了安置, 实现了我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认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企业实体1家, 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3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81人。

(五)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职工能力素质, 促进就业。以提升全区失业人员技能素质为原则, 采取区、街联合, 区、校联合的模式, 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和培训种类, 引导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去年以来, 区、街及区内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共举办培训班151个, 培训10869人。同时, 注重加强政策宣传, 在区、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大厅设立咨询窗口, 为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培训政策咨询服务。

(六) 通过落实各项再就业资金, 帮助就业。2010年, 市区财政共投入再就业资金12300万元, 全部做到了专款专用。其中, 用于社会保险补贴支出8743万元, 包括公益性保险补贴2144万元, 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6599万元;用于岗位补贴支出2634万元, 包括公益性岗位补贴962万元, 公安协勤人员工资补贴547万元, 协管员经费752万元, 大学生公益岗位工资373万元;劳动保障中心人员及居委会办公经费923万元。这些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 最大限度的帮助了我区失业人员的就业, 实现了就业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

(七) 通过目标管理, 推进就业。对去年3.6万人就业指标进行分解, 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十二个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共同承担指标任务。各责任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向区政府递交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每月25日由分管区长牵头召开就业工作例会, 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研究下一步工作打算, 指标完成进度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确保全年指标任务的完成。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通过政策宣传重点突破, 千方百计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及新老政策的衔接工作。以非公有制企业、餐饮服务业为重点, 深挖线索, 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工作, 不断提高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全面落实各项保险待遇, 各项保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我们在做好社会保险工作中, 实现了:

(一) 保险扩面工作稳步推进。扎实做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 扩大保障范围和受益面。在扩面领导小组领导下, 一是跟进大项目好项目, 集中力量对区内大单位、重点单位进行走访, 盯紧靠上, 组织参保。二是集中力量对非公企业、流动个体工商户提供上门服务, 对1800户进行调查, 下片1680户, 维护职工权益, 扩大参保。三是主动到驻区院校上门服务, 宣传社会保险相关知识, 做到家喻户晓, 积极推进, 应保尽保。同时,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 创新扩面方式、改进服务手段, 同区民政、区残联做好沟通, 把参保人数落实到位。全年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分别达到14.9万人、17.7万人, 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553人,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5.49万人, 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33.2万人。

(二) 保障金额足额按时发放。确保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做到人人享受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去年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基金分别发放9亿元、5亿元、1亿元、2261万元、2525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老年人生活补贴发放12589人。

(三) 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养老、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审批退休8816人, 审核特殊工种提前退休3087人, 工龄审定363人, 工龄更正590人, 审核老年人生活补助12589人, 城居保险退休420人, 核定退休人员报销缴费年限9686人。发放医疗保险证5080册, 努力做好区属和无主管部门因实际经营困难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认定工作, 解决上访难题。二是失业、工伤保险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全年发放失业金3595人3123万元, 新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4881人, 累计17937人6598万元。落实困难企业帮扶政策, 实时动态监测企业2户, 认定困难企业1家。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认定工伤510人。

职工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逐项推动落实市委、市政府增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作方案, 联合工会组织, 加大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

(一) 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积极落实增收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由820元调整为920元, 提高12.20%。通过增发养老金、企业职工增收、义务教育系统实施绩效工资等政策。使去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18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1.7%。

(二) 结合《条例》出台,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按照新推出的《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和“三个转变两个优化一个提高”的要求, 针对去年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召开了贯彻落实《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会议, 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去年共审查备案工资集体协议405份, 覆盖企业户数达到1101家, 覆盖在职职工19788人, 圆满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河东区的全年工资协议备案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的任务指标。

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效果显著

紧紧围绕工作大局, 按照天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 以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为指导, 以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线, 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完善劳动监察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 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 规范协调劳动关系, 做好劳动合同备案和集体合同审查工作。引导、帮助、督促企业职工建立劳动合同协商机制, 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预防劳动争议发生, 维护社会稳定。共为39599名职工进行劳动合同备案, 续订劳动合同16623人, 变更劳动合同2348人。大力开展春暖行动, 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 促使用人单位与1541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免费为21家企业提供劳动合同文本580份, 有效维护农民工利益。推进集体合同工作, 全年审查17份集体合同涉及职工6477人。

(二) 提高行政效能, 做好特殊工时审批工作。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方式,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坚持依法审批, 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审批效率。去年共受理审批了12家企业的特殊工时申请。做出综合计算工时行政许可决定11件, 涉及职工988人。做出不定时工时行政许可决定5件, 涉及职工141人。依企业申请, 做出注销特殊工时许可决定1件。

(三) 畅通劳动争议诉求机制, 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 本着引导协商互利、推进和谐创建、强化预防调解、有效处理争议的思路, 突出重点、稳中求进, 强化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 积极稳妥地处理群众来访, 有效地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去年立案受理争议案件467件, 结案率100%, 其中调解结案71件, 占17.1%。

(四) 本着“双维护”的原则,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着力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 重点查处举报投诉案件, 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受理举报投诉案件73件, 立案42件, 结案率100%。处理突发事件6件, 涉及人员520余人, 补发拖欠劳动者工资3.91万元, 补缴社会保险费2.62万元。

(五)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做好信访工作。本着“领导重视是关键, 源头预防是根本, 依法处置是前提, 创新机制是动力, 信访干部努力是基础”的原则, 认真贯彻《信访条例》。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400件, 全部予以化解或解决。针对中小型企业、非公企业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经济补偿等经济利益争议案例逐渐上升的情况, 进一步加强信访接待员培训工作, 明确接待标准, 强化对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 多方联合接待, 破解信访难题。

民生为本 篇5

考生编号:106***8 姓名:仇官华

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份报告着重体现出我党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从报告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在世界经济格局的角逐中逐渐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直接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和政府对此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就指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会又把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全面化,细致化。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首要前提是科学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大转折。

报告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两个同步”的重要提法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提供了指导思想,正着力于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报告还对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等内容做了阐述。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6月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45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5亿人,工伤保险参保1.53亿人,新农保试点覆盖了近6000万人,《社会保险法》也已于2010年10月28日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上获得通过。我国正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让人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

报告还关注了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扶贫工作仍旧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仍是十分沉重的话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由以前的救助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为切实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9年普遍实现了省级统筹;2009年还在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截至2010年9月底新农保试点县参保人数为6719万人,2010年底将在全国838个县和四个直辖市的大部分地区开展新农保试点,预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今后,我国将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农村,不断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的步伐。

以人为本谋发展 关注民生促和谐 篇6

1. 以人为本,在企业发展中关注民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主线。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尽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

1.1要把提高职工待遇作为关注民生的根本目标

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把职工待遇的明显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具体到我们地勘单位,就要在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经济任务的同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广揽信息,承揽大工程大项目,要立足煤勘主业,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开拓创新,节能增效,进一步增加职工收入。一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提高职工收入放在首要位置,近几年来,一队各项经济指标年年攀升的同时,职工的工资收入也是逐年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也进一步激发职工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2要把关心职工生活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职工是企业的细胞,是组成企业最基本的单位。职工在企业中工作的高兴不高兴,舒心不舒心,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为此,关注民生就要坚持从抓日常、抓细节入手,紧紧围绕职工群众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主动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比如对困难职工,我们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针对不同情况,开展爱心帮困等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生产一线职工,我们从职工们吃饭、住宿、洗澡等生活细节着手,投大资金,下大力气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我们为他们配置了洗澡房、流动图书箱,通过这些举措,使他们能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安全生产当中。

1.3要把营造和谐氛围作为关注民生的有效手段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自2006年开展河南煤田文化建设以来,职工的精神面貌焕发了勃勃生机,工作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企业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一种良好、和谐的氛围对一个单位、企业改革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职工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企业给与的关怀和温暖。而企业营造出的生活环境舒适、人际关系和谐、职工安居乐业的和谐工作氛围,也会使广大职工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改革发展中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2. 关注民生,在企业发展中维护民利

建设和谐企业是为了职工,也应依靠职工。和谐企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应该体现在职工群众的满意度上,体现在实现和维护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上。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真心实意的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是要把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执政为民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把实现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作为职工满意的重要准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我们通过领导干部下基层、召开座谈会等载体,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认真听取一线干部职工的心声和意愿,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所盼,千方百计解决职工最现实、最紧迫、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尽最大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激发职工与企业共建共享、荣辱与共的工作热情。

二是要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在每次实施重大改革前,要广泛征求广大干部职工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既积极推进改革发展,又千方百计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稳妥推进,有情操作。在利益分配中,要坚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拉开分配差距,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重大事项上,要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各项措施制定、工作部署要切合实际,更要符合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职工群众的不满和抱怨,努力使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要把推进民主管理作为保障职工正当权益的有力抓手。职工群众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主力军,建设和谐企业必须要充分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近几年来,一队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设立队务公开专栏、“三个信箱”(队长信箱、书记信箱、廉政信箱)等,不断扩大民意诉求渠道,拓展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实和丰富其内容。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职工切实利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都多渠道进行了及时、广泛的公开,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调动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全队上下营造了一个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团结稳定、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

3. 和谐稳定,在企业发展中尊重民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认真倾听职工心声,充分尊重职工意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一是要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衡量一些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会作出不同的判断。从职工的角度看,他们身边的每一件琐碎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职工利益没有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近年来,一队坚持把“职工利益无小事”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从细微处着手,从小处着手,深入一线、深入实际,认真倾听职工呼声,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用民所谋”。 生活中的难题解决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是要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创造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离不开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思想观念和意识难免出现相对不适应的现象,针对每次改革发展中职工最想知道、最应该知道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疏导,与职工面对面的做好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增强信心的工作。比如企业改制工作,大多数职工存在着抵触情绪,认为一改制就走下坡路,我们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对广大职工解释改制的目的、意义等,使得广大职工对改制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对改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要妥善處理和化解好内部各种矛盾。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不断涌现,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中抓改革、求发展、促和谐,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尽量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听“良言”,更要善于从“牢骚话”中听到真理、发现问题。对群众真心的掌声,要看成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要继续发扬,摒弃自满情绪;而对群众责问的“掌声”,要看作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要坐得住、听得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从中体察群众的情绪,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确保政治稳定、大局稳定和队伍稳定。

作者简介:田玉慧,女,1973年出生,本科学历,经济师,现任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劳人部主任。

以人为本民生报道的新闻视角 篇7

一、民生报道“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将“以人为本”作为了新任中央领导的集体执政理念, 是各个行业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就当前时代的新闻媒体行业而言, 实行“以人为本”的全新服务理念, 是自身发展的重点需求, 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民生新闻报道“以人文本”的思想至关重要, 其主要体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民生报道“以人为本”是时代需求。民生新闻报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一特性也意味着民生新闻报道应该具有个体鲜明的时代性质, 让其在时代的脉搏中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中, 中国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发展, 尊重、爱护以及关心人, 这些都需要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支撑点, 让民生新闻报道对人本理念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让民生报道的人文关怀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2) 民生报道“以人为本”是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新闻报道而言, 其报道的对象大多数都是人, 没有了人形成的新闻报道就没有了社会影响力。因此, “以人为本”是民生报道的本质性特征, 也是民生报道在新闻视角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 使其实事求是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 将人民的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把“以人为本”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将这两点进行真正的落实, 从而推动新闻事业的稳定发展, 让其以更好的姿态, 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民生报道中缺乏“以人为本”的表现

(1) 民生报道的关注面比较浮浅。现代的新闻报道更注重的是人民的生存状态, 让人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但是, 在社会新闻报道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 却忽视人的内在, 如人的尊严和情感等精神方面的要素。因此, 就当前的新闻报道而言, 普遍性的都属于“画骨画皮不画心”的状态, 不管是有意或者无意, 大部分的新闻报道中都有一些偏见或不平等的现象存在, 特别对一些弱势群体而言, 像农民工、老人以及儿童等, 在新闻报道中太过于强调受访者的身份, 对一些负面信息的渲染比较严重。

(2) 市场化运作对民生报道造成影响, 产生部分道德底线沦丧的现象。当前时代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媒体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发展, 但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对于民生报道而言, 过于关注市场需求和受众的感官需求, 而忽略了人性深处的情感需求。也正因为缺乏这种内在的需求, 导致了民生报道产生“重利益、轻职责”的问题, 让民生报道的道德底线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 为让受众感官受到刺激, 很多民生报道都对一些离奇事件或者惨剧进行过度渲染, 不管在新闻报道画面上, 还是报道的语言, 都让人内心有一种很强的冲击感, 如果说民生报道这种行为是为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那么很明显民生报道就已经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底线, 是一种崩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民生报道实现“以人为本”的策略

(1) 新闻媒体应该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成为先进的文化建设者。面对当前媒体市场化运作的环境, 很多的民生媒体为了达到自身利益, 而把社会中一些低俗之风引入到报道之中, 给社会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近年来, 很多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观众, 把一些低俗和不健康的新闻信息报道在大众面前。因此, 相关的民生媒体就应该肩负起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提高媒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让民生报道得以健康的发展。而且新闻媒体作为中国先进的文化建设者, 就应该在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同时, 进行科学的发展, 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2) 以“贴近生活、推进实际、贴近群众”为切入点, 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关系中, 人占着主体的地位, 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角, 所以, 要想在报道中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切入点, 第一, 在于对传统“重事、重物”的新闻视角进行转变, 将其转变成为“重人、重普通人”为主旨, 让报道内容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 在尊重、爱护以及关心人等基础上, 让新闻报道的内容能够对思想情感进行真实的表达, 让民众的生活回归真谛, 这样才能保持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第二, 在给予优秀服务的同时, 对群众的意见进行积极的反映。因为凌驾在人民民众之上的新闻报道是畸形、残缺的, 民众的愿望、需求以及呼声是新闻报道的导向, 也是新闻媒体“走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例如, 中国最大的报刊《人民日报》, 在中国有着超强的影响力与权威性, 《人民日报》在对党和国家的精神、政策以及决定进行大力宣传的同时, 对于国计民生也非常的关注, 从始至终都把群众的切身利益当作第一任务, 将新闻报道中的“三近”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四、结束语

民生报道中的“以人为本”, 并不是拿着画面和笔头对准人民, 而是要对人民进行重视和关注, 关心、爱护以及尊重人民, 只有这样才能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真正的落实, 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民生新闻的主题报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媒体报道方式, 报道的内容和民生有着等同密切的关系, 报道的来源大部也来自人民。对民生新闻报道的模式和视角进行平民化、格调大众化改革, 不仅是对新闻报道人文化的体现, 也是民生新闻报道中人文情怀表达, 是“以人为本”意识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最好体现, 有利于我国新闻工作的开展与发展, 是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生报道,新闻视角

参考文献

[1]马好.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探析[J].新闻评析, 2014, 19 (01) :38-39.

民生为本 篇8

强化民生为本, 着力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目标

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已跨入全面改善民生的新时代, 民生呼唤是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善民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 是新时期各级政府重要的政策指南。保障民生问题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解决民生、改善民生、维护民生, 成为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民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政治问题的本质是人心问题。民生决定民心, 民生问题的解决,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公正与和谐, 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更为重要的是, 对于执政党来说, 在民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 直接反映着执政党的执政理念, 直接决定执政党政权的性质、直接决定执政党的兴衰和生死存亡。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从领导全国人民谋求解放的革命党, 到领导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的执政党, 这个地位不是自封的, 而是人民的选择。人民之所以选择党的领导, 是因为我们党无论是成立之初, 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都能够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在利益需求多样化, 利益矛盾复杂化的背景下, 能够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 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 以更加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必须在思想、政策、体制各个层面进行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 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为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突出改善和保障民生, 突出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 以民生工作的生动实践来丰富学习内容, 既有效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做到了发展依靠群众, 发展惠及群众, 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享, 这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实践经验总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 广东欠发达地区结合自身实际, 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市情分析活动和解放思想讨论,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照科学发展观查找问题和不足, 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分析讨论使各级领导深切认识到, 纵向来看, 广东欠发达地区近些年发展步伐不慢、成绩不小,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发展和进步;但横向比较, 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发展不够协调, 人均各项指标落后, 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保障水平不高, 已经成为影响广东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针对这种情况, 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就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措施, 把推动科学发展与着力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 通过实施民生工程解决民生问题, 采取切实措施破解民生难题。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 构建完善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民生问题首先与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有关, 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还与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有关。解决民生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并规划好制度安排的合理性, 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建设, 强化并完善民生为本的制度安排和保证。

第一, 必须把“民生为本”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共识和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 真正把民生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制度框架和管理轨道。制度和机制本质上是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固化和载体化。在当前牢固的树立“民生为本”的新理念, 在可操作层面上, 必须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设计规则、制度, 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基本出发点、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以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作为主导的社会评价标准, 使“民生为本”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制度、体制、规则和机制。

第二, 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逐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将财政支出转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 突出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 并且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增强基层政府行使职能的财力保障能力,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县、乡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应体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以事权定财力, 以责任定财力, 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坚持以强化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主导, 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沐公共财政阳光。同时要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共建共享, 对非公益性民生问题, 要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化投入、运用市场运作方式、达到互惠互利、共建共享。

第三, 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科学有效工作机制, 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民生问题的落实。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裕和幸福, 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党委和政府职责、职能范围, 成为执政党考核、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进一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作为保障。要解决民生问题, 首先要敢于让老百姓说话, 要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 给人们充分表达的权利。通过建立健全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畅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 规范公民利益表达行为, 增强公民利益表达实效。通过建立群众意见反馈制度、落实制度, 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特别重视解决好最困难、最落后地区群众的利益, 并把这作为衡量干部的政治品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四, 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建设。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合理格局”和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关系、协同社会行动的运作机制;在目前湛江社会自治能力较弱、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强化和完善基层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功能, 使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和协作, 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将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制度化、法制化, 真正维护和确保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权。

第五, 把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作为行政为民的切入点, 纳入各级政府推进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政府应围绕解决重点民生问题, 不断强化行政为民的理念。在操作层面上, 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制定方针、政策, 设计规则、制度, 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基本出发点、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以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作为主导的政绩评价标准, 使民生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具体的制度、体制、规则和机制。认真贯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大政方针, 切实推进教育公平,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完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发展,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有效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级政府应通过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解决重点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生为本 篇9

在民众眼里, 民生问题是庞杂的, 从柴米油盐, 到教育、医疗、就业……然而, 政府解决这些问题, 大都只归结在四个字上:社会政策。长期以来, 也正是因为社会政策的不足导致了民生问题的累积与尖锐。例如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 最低工资、税收调节等公共政策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 医疗卫生政策对于医疗到底是市场消费还是社会福利定位不明确;就业难与教育政策单一, 社会就业培训体系等建设的滞后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之所以社会政策不足, 很重要的因素在于, 一个社会政策往往代表着一纸“巨额账单”, 公共财政能否买单, 这是一个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初, 国家财力薄弱, 这也许是个问题。但在连续2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 这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2006年, 全国税收收入 (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未扣减出口退税) 共入库37636亿元, 比上年增长21.9%, 而从2000到2005年, 全国税收增幅连续六年双倍于GDP增幅。

在任何国家, 经济快速发展, 税收高增长意味财政的宽裕, 政府财政花起钱来不用紧巴巴, 可以把更多的钱花在民众身上, 让民众共享发展红利。例如, 据报道, 经济景气的新加坡今年将推出“就业入息补助计划”, 对约四十三万八千名月入不足一千五百新元、年龄又超过三十五岁的低收入者提供每年总值约四亿新元的援助。民生问题, 大到社情民意表达的权益, 小到衣食住行的琐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 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 阐述了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这六个方面涉及人民基本生活方方面面, 涵盖社会阶层的各种群体, 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同时, 十七大报告也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 即民生问题不是靠纯经济的路径可以解决的。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关键是利益保障。生产力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前提, 但也有可能造成利益失衡和社会群体分化的结果。民生问题不是个简单的物质问题, 不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民生之重, 而且社会的公正公平、权益诉求、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精神满足、幸福指数等等, 同样是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几年, 我国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民生项目”的财政投入也在逐步增加, 该趋势若保持, 并且能进一步加快、加大对民生投入,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指日可待。民生若能彻底脱困, 社会的和谐繁荣, 国家的长治久安将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构建和谐社会 篇10

一、去年上半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就业再就业步伐

2007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8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57万人,完成年计划63%,其中“4050”人员10.16万人,完成了阶段性工作目标的102%。全省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9%,比控制目标低0.21个百分点。

一是积极推进各项再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社会保险补贴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了社保补贴程序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手续;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调整了非“4050”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补贴标准。

二是全面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广泛加强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面向各类人群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服务,促进其尽快就业。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和再就业培训工作。结合5+1计划,突出抓好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精心打造“品牌培训”,建立健全了培训与就业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实行培训全过程实名制管理,强化以技能实训为重点的培训理念,广泛开展订单和定向培训。

四是认真做好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2006年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围绕解决农民工工资、劳动管理、就业服务和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等问题, 加大了工作力度。

(二)巩固和扩大试点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截止2007年6月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06万人、735.8万人、466.78万人、316.1万人和194.8万人。

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全省参保人员退休审批工作程序,明确了审批权限和相关责任;对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历史遗留和省级统筹后的政策进行了梳理;为全省近5万名企业离休人员待遇水平进行了调整;制定并完善了2007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及养老保险若干政策问题处理意见。下发了《黑龙江省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补充意见》,对农民工不同就业形式的参保方式、缴费标准、参保原则、权益保障关系等作了进一步明确;起草了《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意见》,并向部分地市征求意见。与建设部门就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进行了反复沟通协调,尽快将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对所有参加施工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对部分地市、县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建立情况进行审查,并向国务院提出审核意见。

二是加大社保“扩面”工作力度。将扩面重点放在非公有经济参保上,通过加强政策宣传、部门配合联动,积极推进扩面工作,取得很明显的成效。

三是大力推进社保基金征缴工作。积极做好月申报缴费核定工作,制定了征缴计划,确保基金按时征缴到位。同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参保接续及缴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参保缴费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一是积极推进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栗战书任组长,副省长王东华、省政府副秘书长赵文洲、劳动保障厅厅长秦玉德同志任副组长,国资、财政等13个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各成员单位中抽调28名精干人员组成省解决企业拖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制定下发了《关于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的意见》和《关于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认定范围和标准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以及具体措施。严格审核国企改革职工安置方案,确保国企改革工作的平稳有序。

二是深入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深入企业指导、推行劳动合同文本,举办企业劳资人员培训班,纠正了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不签订合同、不履行合同的问题;开展创建和谐企业园区活动,大力推进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目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7%以上,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合同内容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履行情况有所好转。

三是继续做好监察执法和信访仲裁工作。积极探索完善“网格化”监察模式,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依托“金保工程”网络,结合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建立健全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信息数据库,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实现了动态监管。

四是注重抓好农民工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省农民工办的作用,全面落实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加大了监察执法力度,对拒不缴纳保障金的建设单位依法严肃查处。截止2007年6月底,全省已经收取农民工工资保障金4.32亿余元。

二、当前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一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各类亟待就业人群多流汇集,导致全省仍然呈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业压力极大。其次,就业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再次,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就业不稳定。二是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难度加大。三是社会保障立法相对滞后。四是劳资关系双方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认真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开展好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强化扩面和基金征缴,巩固社保试点成果。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做实账户比例提高到8%;加强基金征缴,重点采取核准基数,加强预缴费管理,推行网上申报缴费,提高按时足额缴费率,规范全省建筑施工企业缴费,加大建筑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收缴力度,推广哈尔滨市建立个体劳动者结算储蓄存折的缴费方式等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和基金征缴率,保持基金增量,做大基金总量;三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贯彻落实国务院在南昌市召开的部分省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市进行调研,指导三市做好试点城市的准备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积极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审核制度。

民生为本 篇11

坚持民生为本加强社会保险

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府谷县人力资源和劳动局陆续开发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及公益性岗位, 大力援助就业困难人员,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目前为止有效解决了177名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和城镇居民的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3848”人员的临时就业问题。并对实际到岗的24名基层振兴计划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考核、组织培训, 并分别上报了《府谷县2011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需求计划表》、《府谷县2011年计划大学生到基层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助学金人才需求计划表》, 基本解决了零就业家庭及失业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 府谷县不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府谷全县参保人数为5328人, 总参保金额为426.7550万元。其中, 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21.96万元, 参保率达42.46%;工伤保险参保单位95家, 工缴费297万元;新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111135, 参保金额达2933.24万元, 参保率达91.53%以上;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已发展到370家, 参保率达96%;基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等。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已实现了并轨实施, 也意味着全县已进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覆盖的新时期。

坚持人才优先夯实基础工作

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管理服务, 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引进、报道、登记、推荐工作。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为止, 府谷县共接收研究毕业生7人, 本科毕业生120人, 大专毕业生110人, 非统招毕业生55人等, 同时为503名高校毕业生办理了《陕西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并与企业联系组织招聘会, 组织府谷县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兴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参加的人才交流专场招聘会, 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就业机会。与此同时, 针对府谷县未就业的毕业生中公开考聘150名幼儿教师, 在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城管巡防、设卡守候人员150名,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严格按照岗位规定的资格条件和要求, 择优录取。此外, 统筹协调, 做好日常工作, 夯实基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加强, 对达到退休年龄的干部工人及时办理干部退休手续, 并为其征订《老年报》、《健康导报》等报刊, 《金秋》、《家庭》等杂志。

构建新型关系增强队伍建设

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要求, 府谷县人力资源和劳动局就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禁止使用童工、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进行了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 同时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及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2011年上半年, 受理举报投诉48起, 为劳动者追讨工资46万元, 对80户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给予了行政处理, 累计罚款80万元, 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7274份等, 进一步规范了各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 依法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 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作风建设, 全面塑造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形象。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干部素质, 发动干部职工深入基层, 相互交流, 加强工作开展指导能力, 选派职工到榆林、西安学习培训, 提高业务工作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开展领导干部述廉和群众评议工作, 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的监督。

【民生为本】推荐阅读:

上一篇:接受式学习下一篇:中国农村题材作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