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生

2024-06-24

相生(精选12篇)

相生 篇1

我们的祖国历来都被视为“诗歌的国度”, 唐诗、宋词、元曲这三朵美丽的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争奇斗艳。诗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 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高考中, 新课标所倡导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常常以诗歌阅读鉴赏题作为主要的载体之一, 所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 目前中学的诗歌教学往往局限于文本而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词作品和诗歌鉴赏题带有恐惧心理, 导致高考诗歌鉴赏题成了许多学生失分的“泥淖”。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迫在眉睫。

其实,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 学生如果能有效地掌握, 那么相信也就不会视诗歌鉴赏题为畏途了。下面, 笔者将结合自身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谈诗歌鉴赏手法之“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这种手法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一个考点之一, 如果掌握得好, 是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文人墨客赋诗填词, 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不管是爱情、恋情、亲情、友情还是悲情, 我们总可以体会得到。可以说, 把握了一首诗或词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相关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而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自有它的独特魅力, 许许多多的诗人都不约而同选用这一手法来表达心中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

人们在分析文艺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 实仗虚行, 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在诗歌中, 虚实相生是指眼前现实的景、事与假设想象中的景、事互相映衬, 交织一起, 表达相同的、共通的情感, 两者相得益彰。具体来说,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而“虚”则可以分为三类:一为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二为已逝之景, 三为设想的未来之景。虚实相生就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让读者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 诗人的情感体现也就可以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道诗歌鉴赏题。

眉峰碧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 忍便使, 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 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这首民间词在北宋甚为流行。相传词人柳永少年时代得到此词后, 将其书写在墙壁上, 反复琢磨, 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雨霖铃》。

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相同之处。

学生在做题时, 大多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个相同点——这两首词的作者都借凄清的景物抒发了离别的思念之情, 借哀景写哀情。但另外的一个相同点, 就较少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了, 那就是关于虚实相生这种手法的运用。其实, 《眉峰碧》的上阙是词人回忆昔日分离时的情景, “蹙破眉峰”的表情和“重执”的动作, 让我们体会到了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 词的上阙属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诗歌中虚写的第二类——已逝之景;词的下阙则属于现实感受, 是实写——正是由于眼前的风雨通夕打芭蕉, 孤单寂寞愁煞人的感受, 才引起了词人对往昔与情人离别时的深深的怀念之情。这样虚实相生, 我们读者就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词人此时内心正遭受到的那种被寂寞蚕食的痛苦之情了。柳永的《雨霖铃》上阙写的是眼前的分离, 是实写;下阙“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 残月挂枝头, 这是虚写, 属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诗歌中虚写的第三类——设想的未来之景。诗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 为眼前与恋人分别的情景平添了一层别离感伤之情。

如果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虚实相生这一表现手法, 那么这道题也就可以多拿几分了。当然, 更重要的是, 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两首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又如, 李煜国亡家破, 堂堂一国之君沦为囚徒, 终身受辱, 千古蒙羞, 胸中怨恨, 难以尽言。在他的词作品中, 我们可以读到这位南唐后主对往昔美好繁华生活的无比眷恋之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 以实写虚, 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 多而不绝的愁绪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一位曾经受万人景仰的君王, 此时却沦落为一个失魂落魄的阶下囚, 这一形象的剧变也通过虚实相生这种手法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词中虚写了梦中昔日生活的繁华, 实写了梦醒时今日处境的凄凉。虚实相生, 昔日的繁华生活反衬出今日的凄凉处境, 更彰显了这位“落魄君王”的凄苦无奈与悔恨之情, 我们读者也不由自主地受到了这种悲情的感染。虚实相生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 使词的感染力更强了。

再如,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 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是抒情。所写之景是实, 所抒之情是虚。诗人运用虚实相生这种手法, 将深深的友情寓于诗句之中, 的确令人回味无穷。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诗的前两句是实写眼前送别友人时的凄凉之景;后两句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诗人想象魏二即将到达湖南, 沐浴在潇湘的清冷月色之中, 当他在梦中听到凄清的猿啼之声而愁容满面的情景, 设想友人旅途的孤寂、愁闷, 表达了对友人行程的关切和担忧之情, 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情。

总之, 在进行高考的诗歌鉴赏复习时, 我们教师只要重点把握好虚实相生这一表现手法的训练, 一定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学习成绩大有裨益。虚实相生, 情深似海, 愿大家都能沐浴在这有悲有恨、有情有爱的诗歌的海洋之中。

相生 篇2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张胜载

联系电话:***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先秦诸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先秦诸子,对中华文明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老子的有无相生等思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蕴含的哲理,对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高中生无不借鉴意义。这些思想,可以使他们性格更加柔韧,对人生的认识更加全面,这些深刻的思想,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和谐的性格,学生由此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节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节选的这些内容,并不是特别深奥,可是特别深刻,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文言文功底还不是太深,所以对字面意思的正确理解,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检查讲授。老子其文章,学生比较陌生,没有过多接触,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还是有所了解,老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总结,教师予以点拨。

【设计说明】

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分为六部分:

一、导入。力争简明扼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老子及其思想。概括介绍,使学生对老子及其思想有初步印象;

三、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四、翻译课文,消除语言障碍;

五、再读课文,理解思想;

六、举一反三,力争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的设想是: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对老子的思想有所了解。所以教学思路大致是读——议——解。

二、节选的这几章,其实浅显易懂,所以对文章蕴含道理的理解,教师不宜和盘托出,而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顺势引导即可,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的启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背诵。2.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3.了解老子及其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

2.翻译课文,掌握各个章节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正音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â)(3)共一毂(gǔ)

(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

(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

(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ãi)土

3.教师范读。

四、翻译课文,消除语言障碍

(一)对照注释,分小组翻译课文,遇到疑难点互相讨论,把不能解决的疑难点划下来。

(二)学生向教师提问翻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答疑解惑。

(三)强调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行百里者半九十。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吃一堑,长一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二)探讨:老子的论述对于我们什么借鉴或启示? 1.学生思考讨论。2.教师补充。

①我们可以从“有无相生”,事物的相辅相成这一方面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有时不要太计较得失,只要有积极的心态,得失会互相转化。

②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有道之人,应该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做人切戒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

③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胜己”,你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④做事要顺其规律,这就是“无为”,顺其规律,才能做到“有为”。

⑤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我们要重视困难,谨慎行事。同时我们要做事有预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⑥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有毅力,能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我们做事不要时时争强好胜。一味逞强,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同学们,假如人生是一本书,那么《老子》就是人生这本书中充满智慧的一章,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的这些充满辩证法的思想,给我们以无限的启示。我们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不但要看它的正面,还要看它的反面,只有这样,我们走的弯路才会少些,出现的失误才会少些。

四、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以“有无相生”这个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事物的对立统一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有无相生

不要自我夸耀,否则会适得其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看“无为” 篇3

这个世界纷繁颠倒,一塌糊涂;无数先贤圣哲上下求索,一筹莫展。但老子却说,认清这个世界实在太容易了!你看,充满这个世界的不就是治与乱、和与战、贵和贱、生与死、祸与福、黑与白、是与非……矛盾的双方对立,撕扯,绞杀,你死我活……

“天行有常”,“祸福相依”,天地人相安相生。但当古圣和先贤终于让人们明白了美和丑、善和恶、贵和贱、贤和愚……世界的平衡也就倾斜了:为了“五色”,为了“五音”,为了“五味”,为了“难得之货”,太多的人“举起了脚跟”“阔步前行”;“自见者”少了,“自是者”多了,“不有者”少了,“自伐者”多了,“不恃者”少了,“自矜者”多了……为了更广的土地,“流遍了,郊原血”;为了更多的子民,“白骨露于野”;为了更大的宠幸,拼争得你死我活;为了更舒适的生活,打斗得头破血流……

当车轮有了中心的虚空,它才学会承载;当杯子因了中间的虚无,它才可以容纳清泉;当黑墙敞开了心胸,它才拥抱了光明,这便是让无数后世圣哲如痴如狂孜孜以求顶礼膜拜的“无为”。

浊水滔滔,搅动得越凶,清水越不可得;汲水一瓢而不为,清水自得。世事如水,天下人熙来攘往,不知人、不自知、不自胜、不自足,孰不知僵死的尸体硬过任何孔武的力士;柔弱的春草可以掀翻巨石,干枯的秋草在劲风中颤抖;“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沾沾自喜地“卖弄”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芸芸众生却舍弃了慈爱而显示着肌肉,享受着奢华而忘记了饥饿,舍弃退让而争先,在死亡的道路上奋勇狂奔而不自醒……

“圣人无为故无败”。诚然,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怯;“强行者有志”——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是有志者;“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想做一番事业,开端、过程、结尾,老子都对我们进行了谆谆教诲,我们真能如弃敝屣甚至无知到以“虚无”非议?

与“理解感悟”相生相长 篇4

一、运用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在研究理解感悟的板块中,每个单元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一组课文,把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安排,并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使其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规律。这是一篇课文的教学所达不到的。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四篇文章,分别是《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这一组课文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采用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品读句子的方法来组织同学们进行学习、理解课文。在第一节《触摸春天》的课堂上,老师就围绕着预习检测中的内容,让同学们找到有关描写了“奇迹”的句子,有的学生马上找到了“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接着在这个句子中,让学上找找能表现奇迹的关键词,学生很快能够找到“穿梭”“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针对这些关键词,采用解释、换词、比较词语理解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个盲女孩的生活,了解她的自信,了解她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了这个方法,然后很好地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学习、互相汇报,老师点拨。在接下来的三篇课文中,将这个阅读方法贯穿始终。两节课下来,学生对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的阅读方法能够有一定的掌握,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深化这种方法的学习,循序渐进,对于关键句与关键词的寻找与领悟就会有一个新的高度。除了这种阅读方法,我们还有读文字想画面、批注式阅读等阅读方法,想想每个单元坚持学习一种阅读方法,一个学期可以学到八种,一个学年可以学到十六种,不说每个学期都有新的阅读方法,单单将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阅读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好掌握,然后在群文阅读课上将这些阅读方法加以练习、巩固,必然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必然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经常说要将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我觉得这种方式就是。让他们掌握方法之后,自己阅读,自己理解,自己收获,自己成长。这也就是单元整合的魅力之一,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掌握表达方法,彰显言语生命

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应需”,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将他们“修理”成能根据外部世界的指令行动的机器人,甚至为此不惜专断地干预、窒息他们的言语禀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而要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人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言语能力、言语抱负和言语信仰,是从每一个人的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成长、绽放出来的花朵。除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在理解感悟板块中整合了一个单元的表达方法。同样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主题都是跟生命有关,这么沉重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要深入理解还是有困难。但是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面对这一组课文对表达方法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就是具体事例 + 感悟。无论是《触摸春天》还是《生命生命》,都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触摸春天》是用安静捉住蝴蝶的事例来说明作者的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三个小事例来说出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样的感悟。学习了这种表达方法然后在群文阅读和表达感悟这两个板块中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来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因为人是符号动物,是天生擅长言说、写作的动物,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无限的言语潜能;人是天生会言说的动物,都拥有不同的言语个性和才情。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视角下,只要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顺应并促成学生言语潜能和个性的最大发展,所有的孩子都应当可以成为言语天才。

初中诗歌散文:诗月两相生 篇5

诗和月是和谐的。“幼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月亮是充满童趣的,我们幼时谁不是听着嫦娥奔越的故事长大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是承载着乡愁的。月圆之时,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抬头望月,来诉说思乡之情的?

往往,很多吟月的诗有了寄托,才彰显作者的文学功底。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道尽了万物自古,人生短暂的被念:江畔何人初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和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而一句“海伤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不仅抒发了遥相思念的感情,更使诗的意境在清辉的衬托中,超越了空间的阻隔,使一种恍惚迷离的壮美缓缓推移开来,直至天地寥廓,一览无余。

月,陪伴人类走过近万年,映照过李白酒香四溢的金樽,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扰乱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情思,于是有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还成就了王维禅的心境,于是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衬托了苏轼的微茫哀愁,于是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阴晴圆缺;事,瞬息万变;人,悲欢离合。此中,它激发了多少诗人的才情,留下多少铅字的印象?以至于前人的作品,诗月两相生,今人之文,诗情月意。月,使诗意随着它薄沙般的光芒肆意流淌。

利弊相生大数据 篇6

2013年6月5日,爱德华·斯诺登把“棱镜门”的秘密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政治界、外交界和军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这一事件中,被直接点名的几大IT公司——苹果、Facebook、微软、谷歌、雅虎、YouTube、Skype、AOL和PalTalk——已纷纷展开公关攻势;美国的智慧产品出口复兴计划,以及欧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也必将受到“棱镜门”的影响。

据了解,美国代号为“棱镜”(PRISM)的高度机密行动此前从未对外公开。据《华盛顿邮报》获得的文件显示,美国总统的日常简报内容也部分来源于此项目,另一份文件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报告越来越依赖‘棱镜’,其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而大数据则被认为是获得这类信息的主要方式。该报道刊出后各界一片哗然。美国保护公民隐私组织予以强烈谴责,表示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进行申辩,其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与此同时,“棱镜门”也将大数据技术是否威胁公民信息安全的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安全威胁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而大数据来源就是每个个体,无论个人的生活、消费,抑或是身份特征等信息,最终都会变成以各种形式存储的数据。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企业可以从中获取价值,但是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却是个不得不被动接受的事实,并且在数据收集、分析、传输等过程中,如果遇到保护不利的情况都可能对用户带来影响,增加个人信息泄漏的可能。

在中国,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其实已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例如,在某聊天工具上,当你增加一个好友的时候,会随之而来显示“你可能认识的人”。在微博上,也会显示“共同关注的人”,微关系等。以上两种情况都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而实现的服务。但这些看似非常方便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可能遭遇尴尬。比如,之前的恋人总出现在“可能认识的人”中,这种使双方都感到尴尬的局面对某些人来说就是麻烦。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郭晓科告诉《中国经济信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大数据技术后,发现大数据所产生的问题往往很严重,主要是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威胁,其中既包括隐私、财产安全,也包括个人信息不被暴露。例如,美国已有的一项大数据技术显示,根据某人在Google上的检索情况或微博的发言,就能推测出其真实信息。

针对这种局面,各国学界一直在研究解决对策。根据郭晓科的介绍,现在主要采取三种策略保护个人信息。第一种是知情同意。但实际上没人会去通篇阅读这些条款,或者拒绝,致使其成为企业的保护伞,而流于形式。第二是模糊策略,即打马赛克。比如在谷歌街景中,通过网民的举报,把某些图片模糊处理,这无异于亡羊补牢。第三是匿名化策略,即网络服务商有义务提供匿名服务,保护网民信息。但在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以上种种手段往往收效甚微。

“尤其是采用匿名化上网策略,我认为并不能保护信息安全。因为这种匿名上网实际上是在实名上网。当网民网络购物时,必然输入地址、姓名、手机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一经登记便无法抹去,等于是在实名上网,而犯罪分子则是匿名搜集信息。”郭晓科无奈的说。

价值遭疑?

大数据技术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毋容置疑,是人类的决策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这种决策既包括政府、企业,也包括个人。“在整个人类的决策史上,最初是通过经验依靠直觉判断,后来人类学会了统计分析,学会了用数据说话,但依然属于描述的范畴,主观性比较强。大数据时代核心则是让数据说话,这样的决策才是相对最科学的。”郭晓科认为。

从2009年,美国人首先提出大数据概念后,相关的业界领袖便预言,大数据将引发新的“智慧革命”。自从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等技术产生以来,整个世界在不停地产生、纷繁复杂的,依靠常人的能力和常规技术无法处理的巨量信息。大数据技术最大的价值就是从海量数据中,帮助人类发现知识、提升智能、创造价值。自此,世界的整体结构将越来越具备“智慧”特征,人类将更“智慧”地利用信息,对世界和他人作出更加“智慧”的判断与回应,甚至整个城市也将智慧起来,而智慧城市的“智慧”主要出自对大数据的处理。

眼下,大数据的智慧功能在很多项目中已看到了成果。2013年4月,《科学》杂志上还发表了运用维基百科等大数据库的关键词来预测股市波动的文章。

但“棱镜门”事件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被忽略已久的大数据的另一面——所谓弊端。

国内某机构研究大数据问题的专家司启昌告诉《中国经济信息》,大数据并不完全等于大价值。在企业中,大数据分析设备往往对企业IT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当数据达到一定值时,投入的价值甚至超过所得数据价值。当企业注意力被分散到很多碎片化的信息上时,这种技术害处便显现了。

此外,很多厂商都针对大数据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虽然号称兼容性非常强,但企业却往往容易被供应商绑定,这就大大地限制了企业IT基础的灵活性。

“负面问题是有的,但总的来说,根据麦肯锡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美国运用大数据的企业中,其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投入。对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升级换代,以及帮助企业制定核心策略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郭晓科说。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最终能生存下来的是最灵敏能够适应变化的生物。“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找到与大数据的结合点,就能为其生存和发展带来先机,所以绝对不能否认大数据的积极意义。”郭晓科说。

他认为,只要企业有分工的概念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未来或许会出现一批新型的数据管理公司,他们可以部分取代企业的IT部门,企业只需要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把这种工作委托给专门公司,而自己只需要保留最能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云计算则完全可以解决企业遭到绑定的问题。”郭晓科自信地说。

“未来,企业运用大数据的成本主要是购买数据的费用,数据挖掘费用则非常低。”郭晓科认为。

“棱镜”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公众对公权力的担忧,主要是担心个人的信息安全,包括企业信息安全。郭晓科说:“政府处于社会公权力金字塔的顶尖,所以该事件对于政府的启示应该是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信息主权。”

过去,主权更多指政治主权,经济主权,领土,领海,领空的安全。现在,由于网络虚拟空间的崛起,国家的信息主权受到广泛关注。

郭晓科向记者分析道,如果我们把信息主权作为一种主权的话,从国际法的角度,“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从政府的角度,应该确立政府对保护公民信息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当政府的利益与公民信息安全发生矛盾冲突时,政府的权利边界和义务是什么。只有以这种立法的方式才能打消公众的疑虑。

“棱镜门”事件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过去全世界都指责中国对互联网的管制。棱镜门曝光后让我们看到信息主权提出是当务之急。

郭晓科说:“与立法同步的应该是政府信息的公开以及国家战略的确定,因为各国政府手中往往撰有最丰富、最有价值的信息富矿。例如,美国data.gov网站就是美国政府分批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公布政府掌握数据的网站。让企业进行挖掘。”去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个大数据国家战略,认为美国未来要保持经济、科技、军事霸主地位,就要在大数据方面抢占先机。

对于中国而言,首先就是政务信息、气象资料等公共信息的公开。同时制定专门的支持大数据的计划,包括资金政策等,为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提供良好的平台。

形意五行拳——相生篇(上) 篇7

“五行拳”, 是根据五行及五行生克的学说而创编的劈钻崩炮横五拳。即金水木火土五行。而五行相生, 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和变化的关系。何谓相生?乃“生我者为之母, 我生者为其子”。就是在相生中, 既有生我的一面, 又有我生的一面, 既为其子, 又为其母。由于这种互相助长, 互相扶持之关系, 所以称为“五行相生”。在拳术之间的相生的关系为劈拳生钻拳 (即金生水) , 钻拳生崩拳 (即水生木) , 崩拳生炮拳 (即木生火) , 炮拳生横拳 (即火生土) , 而横拳又继续生劈拳 (即土生金) 。故土为万物所生之根本。由横拳能滋生其它四拳之理, 称横拳为之母。

五行相生拳歌诀:

“劈能生钻钻生崩, 崩能生炮炮生横, 横能生劈各行本, 万物于土五行生。”

又云:“金水木火土, 劈钻崩炮横, 相生循此序, 左右递相连。”

此套“五行相生”拳, 乃先师韩慕侠先生所传, 以劈钻崩炮横五拳, 代以金水木火土五行。其练法为一劈拳, 二钻拳, 三崩拳, 四炮拳, 五横拳。每拳奇正各一式, 往返两趟共二十式。

预备动作 回身式

三体式起式 顺步左劈拳

顺步右劈拳 顺步右钻拳

顺步左钻拳 进步左崩拳

进步右崩拳 拗步右炮拳

拗步左炮拳 拗步左横拳

拗步右横拳 顺步右劈拳

顺步左劈拳 顺步左钻拳

顺步右钻拳 进步右崩拳

进步左崩拳 拗步左炮拳

拗步右炮拳 拗步右横拳

拗步左横拳 转身收势

预备动作

从无极式开始, 身体自然站立, 两脚跟靠拢, 两脚尖向外撇成外八字形, 两腿伸直, 两膝向后挺直, 小腹丹田向后吸劲。胸微向前迎, 两肩保持平衡, 两臂向下垂直, 两手掌自然展开而微曲, 中指贴近于腿部中间。头项正直, 头有向上顶劲, 项有竖劲, 下颏微向后收, 闭口舌抵上腭, 眼向前平视, 要将头顶上“百会穴”, 两阴之间“会阴穴”, 脚下内踝“水泉穴”竖成一条直线, 如立于空虚之地, 凝神敛气动静无知, 无我无象与天地同体。然后, 用鼻吸一大口气, 再慢慢呼出向下降, 身体随之放松, 达到安神静心 (图1) 。

三体式起式

三体式, 又名三才式, 俗称桩法, 是形意拳开门式的姿势。习练各拳必须先由三体式开始, 再行变化。

1、从预备式两肩下垂引气到手 (图2) , 然后两手心相对, 向丹田合气 (图3) , 然后再翻转手心向上, 从左右两侧屈臂平行向上托起 (图4) 。掌托至与下颏平时, 翻转臂腕, 掌心向下 (图5) , 十指相对, 在胸前由掌变拳, 拳心向下, 屈肘向下按劲, 按至小腹丹田处, 两肩极力下沉, 两肘向前扣劲, 小腹鼓气的同时, 腰随之向下沉, 两腿靠拢, 两膝靠紧, 屈膝下蹲, 丹田往后吸劲 (图6) , 头向右转并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平视前方 (图7) 。

2、紧接上式, 上身原地先向右, 再向左旋转活动腰胯, 速回向右转身 (图8) 。当身右转时, 右脚提起向右在原地出半步震脚, 脚尖斜向右前方, 呈斜横步, 身上起, 左脚紧跟提起靠在右小腿内侧, 脚尖向下呈鸡形步的同时, 两拳随转体右拳向左, 左拳向右, 在腹前交叉划弧。然后, 右拳扭转, 拳心向上, 在左拳上方经胸前向前上方钻出, 高与鼻口之间, 不可过鼻。手背向下, 极力向里裹劲至小指朝上。臂与肩平, 肘微屈下垂, 两肩扣劲。左拳向下按, 拳心向下, 落至脐部后方, 左肘紧贴左肋,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目光平视前方 (图9) 。

3、紧接上式, 左脚向前踏出一步, 落地要顺直, 脚趾抓地。右脚尖随之稍向外展, 两脚前后距离一般二尺五寸。两腿仍屈膝, 似直非直, 似曲非曲, 身体看正是斜, 看斜是正。前后两脚的劲力, 为前三后七, 其重心落在后脚至前脚之间的三分之一处。同时, 左拳由脐后经胸前向右上斜出。当与右拳呈交叉时, 迅速扭转臂腕, 两拳放开变掌呈“三圆掌”, 左掌由上向前向下翻落劈出如斧之劈物, 肘部微曲, 掌心斜向前下方, 五指自然分开。虎口要圆, 中指竖劲, 掌心内含, 高与心齐, 左掌与左足上下相照, 手与肩平。右掌向外拧劲, 由上向下向里, 肘贴肋向后撕捋, 靠在脐之右侧。掌心向下, 手背向上, 五指分开如抓圆球, 手腕向下塌劲, 手指向上竖劲。两手之劲左推右捋, 如同抽丝。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舌尖抵上腭, 两肩要扣, 两眼平视左掌前方, 势动如鹰, 不动如熊 (图10) 。

第一式顺步右劈拳

1、在三体式预备式基础上, 左掌五指微曲, 小臂外旋, 由前向下朝里坠肘贴肋回拉至脐左侧变握拳的同时, 右掌随之外旋回拉变拳, 停于脐右侧。当两拳旋转回拉时, 左脚同时撤步回收靠于右脚内踝, 脚尖点地, 左膝靠右膝内侧, 目光平视前方 (图11) 。

2、紧接上式, 左拳在脐前向上提起, 小臂向左转, 使拳心向上, 经左肋左乳至下颏, 斜向前上方拧转钻出, 高不过眉, 拳心斜向外, 拳眼向上与左肩呈水平, 沉肩坠肘, 臂微曲, 与前动作连贯呈一大圆。右拳随左拳向上提时在脐右, 拳向外拧, 拳心向上, 随左钻屈臂拳向上提, 由脐至胸口向左上方斜出, 置于左臂肘内侧, 蓄意向前劈的同时, 左脚向前偏左蹚进踩落半步, 左脚呈斜横步, 微屈膝, 右脚遂向前提起, 靠在左腿内铡, 紧贴于左小腿上, 脚尖向下呈鸡形步。两腿似直非直, 似弯非弯,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目光平视前方 (图12) 。

3、紧接上式, 右脚向前迈一大步踩实, 膝微曲, 脚尖向前微里扣。左脚随之向前跟进垫半步, 身体重心后移坐于左腿呈桩步, 两腿似直非直, 似弯非弯的同时, 右拳小臂外旋, 从左小臂脉窝处变掌向前立掌刚劲劈出, 高与眉心相对, 掌心斜向左, 五指分开, 虎口要圆, 与右肩呈水平, 臂微屈, 沉肩坠肘, 由阳拳变阴掌。左拳向右扭转臂腕, 将拳松开变掌向下回拉捋劲下按至脐左侧。五指分开, 手心向下, 虎口要圆, 大拇指靠腹部, 两肩扣劲, 丹田抱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目光平视前方。两拳往返刚中求柔, 不可用拙劲 (图13) 。

第二式顺步左钻拳

1、紧接上式, 右脚向前迈进半步, 脚尖斜向右呈横步的同时, 右掌向外翻转臂腕变平掌, 掌心向上, 用手指向前平穿。左脚在后随跟进紧贴于右小腿内侧, 两腿微曲呈鸡形步的同时, 左掌在脐前变拳拧转, 拳心向上, 向胸前提起置于右肱肘内侧, 两肩扣劲, 丹田抱劲。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目光平视前方 (图14) 。

2、紧接上式, 右臂屈肘向里拧转, 掌变刁手向左向下刁挂, 随之握拳, 拳心向下, 由上往下落翻, 顺左臂外肘捋回至脐部, 拳背朝上, 拳虎口紧靠脐。同时, 左拳向外拧, 小臂向里裹劲, 至拳心向上再顺右小臂脉窝上与右掌相摩擦。拳从口出向前钻起, 虎口向上, 拳背向右, 小指向上, 拳高不过眉, 与左肩平, 臂微曲, 沉肩坠肘。同时, 左脚向前迈进一步踩落, 脚尖直向前方, 右脚随即跟进垫半步, 两腿微曲呈桩步。两肩要扣, 丹田要抱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目光平视前方 (图15) 。

第三式进步右崩拳

1、紧接上式, 左拳向里屈肘拧转扣腕, 拳心斜向下, 左脚同时向前进半步, 脚尖微斜向左前方踩实。右脚跟进左脚, 右膝紧贴于左膝腘窝里侧, 右脚尖不超过左脚跟。同时, 右拳向上提起拧转拳心向上, 两腿弯曲, 身体微下蹲, 目光平视前方 (图16) 。

2、紧接上式, 左拳继续屈小臂, 拳心向下扣劲向腹前回收的同时, 右拳向里拧转臂腕, 由拳心向上变为拳眼虎口向上, 由左臂上端经左拳虎口处, 上下呈十字相交时, 左拳由右肘下往怀中撕捋, 捋至脐部左侧。右拳直向前击出, 拳眼向上, 拳拇指向下沉劲, 拳小臂平直, 肘须微曲, 拳与胸口平齐的同时, 右脚向前进一步踩实, 脚尖向前, 左脚随之垫半步, 脚尖外撇, 两膀松开, 含胸扣肩, 丹田吸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目光平视前方 (图17) 。

第四式拗步左炮拳

1、紧接上式, 身体微向左转, 左脚向左前斜进一步, 脚尖斜向左, 屈膝半蹲。右脚跟进左脚, 脚跟提起, 脚尖点地, 置在左脚内踝处, 两膝盖紧靠。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呈鸡形步的同时, 左拳前伸变掌, 置于右小臂下, 右拳也同时变掌, 十字交叉, 掌心向下。然后, 两掌上举, 经头部前上方各向外拧转左右分开, 再由两侧下落划一立圆。两掌抓握变拳往怀中勒回, 贴肋向后拉至脐部左右两侧, 两拳对称, 拳心均朝上。身体下蹲, 两肩松垂, 丹田内抱,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斜视右前方 (图18、19) 。

形意五行拳——相生篇(下) 篇8

1、紧接上式, 身体微向右转, 右脚向右斜方进一步, 脚尖斜向右。右拳向前伸变掌, 置于左小臂下, 左拳也同时变掌, 十字交叉, 掌心向下。然后两掌上举, 手心向外 (图40) 。经头部前上方各向外拧转, 左右分开, 再由两侧下落划一立圆, 两掌抓握变拳贴肋向后拉, 置于脐部左右两侧, 两拳对称, 拳心均朝上的同时, 右腿屈膝半蹲, 左脚跟进右脚, 脚跟提起, 脚尖点地, 置于右脚内踝处, 两膝盖紧靠, 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呈鸡形步, 身体下蹲, 两肩松沉, 丹田内抱,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双眼斜视左前方 (图41) 。

2、紧接上式, 身体微向左转, 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 右脚随之跟进垫半步, 脚尖斜横, 两腿似弯非弯, 似直非直, 身体重心落于右腿的同时, 腰向左拧, 左拳向外拧, 贴胸上钻至头前, 再向外拧转拨挑, 屈肘斜下垂, 架于左额角前, 拳心向外。右拳同时随左拳外拧, 由腰部贴身向上钻, 顺左脚前进方向, 向前打出, 拳眼向上, 肘微曲, 拳高与心口齐。身体看斜是正, 看正是斜, 扣肩含胸, 丹田后收,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平视左前方 (图42) 。

第十五式拗步左横拳

1、紧接上式, 左脚向左前迈进半步。左拳从左额头前屈臂扣拳按劲下落至脐左侧, 拳心向下, 右拳不动, 臂伸直微向左平移裹劲的同时 (图43) , 右脚跟进, 脚跟提起, 脚尖点地落于左脚内踝呈提步, 两膝紧贴, 两腿弯曲, 身体重心落于左腿。右臂继续屈肘, 拳向左裹 (图44) 。

2、紧接上式, 身体向右拧, 右脚向右前斜进一步, 脚尖向前, 左脚随即跟进半步, 脚尖斜横, 两腿似直非直, 似弯非弯, 重心落于左腿的同时, 左拳由右肘下向右前方, 向外拧横打出, 拳心翻拧朝上, 臂微曲, 拳高与肩平, 沉肩坠肘。当左右拳行至上下相交时, 右拳从左臂上端向怀中贴肋回拉至脐右侧, 贴紧靠实, 拳心朝下扣劲, 身体看斜是正, 看正是斜, 扣肩含胸, 丹田后吸,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双眼平视右前方 (图45) 。

第十六式顺步右劈拳

紧接上式, 右脚向前迈一大步踩实, 膝微曲, 脚尖向前微向里扣, 左脚随之向前跟进垫半步, 身体重心后移坐于左腿呈桩步, 两腿似直非直, 似弯非弯的同时, 右拳小臂向外旋, 由下向前从左小臂脉窝处变掌, 向前立掌刚劲劈出, 高与眉心相对, 掌心斜向左, 五指分开, 虎口要圆, 与肩呈水平, 臂微曲, 沉肩坠肘的同时, 左拳向右扭转臂腕, 将拳松开变掌向下回拉捋劲下按至脐左侧, 五指分开, 手心向下, 虎口要圆, 大拇指靠腹部, 两肩扣劲, 丹田抱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向前平视 (图46) 。

第十七式顺步左钻拳

1、紧接上式, 右脚向前迈进半步, 脚尖斜向右呈横步的同时, 右掌向外拧转臂腕变平掌, 掌心向上, 用手指向前平穿。左脚在后随之跟进, 紧贴于右小腿内侧, 两腿微曲呈鸡形步的同时, 左掌在脐前变拳拧转, 拳心向上, 向胸前提起置于右肱肘内侧, 两肩扣劲, 丹田抱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向前平视 (图47) 。

2、紧接上式, 右臂屈肘向里拧转, 掌变刁手向左向下刁挂, 随之握拳, 拳心向下, 由上往下落翻, 顺左臂外肘捋回至脐部, 拳背向上, 虎口紧靠脐的同时, 左拳向外, 小臂向里裹劲。至拳心向上时, 再顺右小臂脉窝上与右掌相摩擦, 拳从口出向前钻起, 虎口向上, 拳背向右, 小指向上, 拳高不过眉, 与左肩平, 臂微曲, 沉肩坠肘的同时, 左脚向前迈进一步踩落, 脚尖直向前方, 右脚随即跟进垫半步, 两腿微曲呈桩步, 两肩要扣, 丹田要抱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向前平视 (图48) 。

第十八式进步右崩拳

1、紧接上式, 左拳向里屈肘拧转扣腕, 拳心斜向下的同时, 左脚向前进半步, 脚尖微斜, 向左前方踩实。右脚跟进左脚, 右膝紧贴于左膝腘窝里侧, 右脚尖不超过左脚跟的同时, 右拳向上提起拧转, 拳心向上, 两腿弯曲, 身体微向下蹲, 目视前方 (图49) 。

2、紧接上式, 左拳继续屈小臂, 拳心向下扣劲向腹前回收的同时, 右拳向里拧转臂腕, 由拳心向上变为拳眼虎口向上, 由左臂上端经左拳虎口处, 上下呈十字相交时, 左拳由右肘下往怀中撕捋至脐部左侧。右拳直向前方平击出, 拳眼向上, 拳拇指向下沉劲, 拳小臂平直, 肘须微曲, 拳与胸口平齐的同时, 右脚向前进一步踩实, 脚尖向前。左脚随之跟进垫半步, 脚尖外撇, 两膀松开, 含胸扣肩, 丹田吸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平视前方 (图50) 。

第十九式拗步左炮拳

1、紧接上式, 身体微向左转, 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 脚尖斜向左, 屈膝前弓的同时, 左拳向前伸变掌, 置于右小臂下, 右拳也同时变掌十字交叉, 掌心向下, 然后两掌于面前上举, 二目平视前方 (图51) 。

2、紧接上式, 两掌经头部前上方, 再各向外拧转左右分开, 再由两侧下落, 划一立圆, 两掌抓握变拳往怀中勒回贴肋向后拉, 置于脐部左右两侧, 两拳对称, 拳心均朝上的同时, 右脚跟进左脚, 脚跟提起, 脚尖点地, 置于左脚内踝处, 两膝盖紧靠, 身体下蹲, 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呈鸡形步, 两肩松沉, 丹田内抱,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斜视右前方 (图52) 。

3、紧接上式, 身体微向右转, 右脚向右前方斜进一步, 左脚随之跟进垫半步, 脚尖斜横, 两腿似弯非弯, 似直非直, 身体重心落于左腿的同时, 腰向右拧, 右拳向外拧, 贴胸前向上钻至头前, 再向外拧转拨挑, 屈肘斜下垂, 架于右额角前, 拳心向外的同时, 左拳随右拳外拧, 由腰部贴身向上钻, 顺右脚前进方向向前打出, 拳眼向上, 肘微曲, 拳高与心口齐。身体看斜是正, 看正是斜, 扣肩含胸, 丹田吸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平视右前方 (图53) 。

第二十式拗步右横拳

1、紧接上式, 右脚向右前迈进半步, 左脚跟进, 脚跟提起, 脚尖点地落于右脚内踝呈提步, 两膝贴紧, 两腿弯曲, 身体重心落于右腿的同时, 右拳从右额头前, 屈臂扣拳下落按劲至脐右侧, 拳心向下。左拳不动, 臂伸直微向右平移裹劲, 两肩松沉, 两肘抱肋, 丹田吸劲,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斜视左前方 (图54) 。

2、紧接上式, 身体向左拧, 左脚向左前斜进一步, 脚尖向前。右脚随之跟进半步, 脚尖斜横, 两腿似直非直, 似弯非弯, 重心落于右腿的同时, 右拳由左肘下贴臂向左前方, 向外拧横打出, 拳心翻拧朝上, 臂微曲, 拳高与肩平, 沉肩坠肘, 当右拳行至与左拳上下相交时, 左拳从右拳上端向怀中贴肋回拉至脐左侧, 贴紧靠实, 拳心朝下扣劲。身体看斜是正, 看正是斜, 扣肩含胸, 丹田后吸, 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 二目平视左前方 (图55) 。

转身收式

1、紧接上式, 右脚以脚跟为轴, 脚尖抬起向后转, 朝外撇劲。左脚提起向右擦地面弧形后转至右脚前侧, 扣步钩劲落地, 身体也随之向右后转l 80度的同时, 右拳随转身拳臂不动向后顺步横扫, 拳心向上, 目随身视 (图56) 。

2、紧接上式, 右脚速提起靠近左脚里侧呈鸡形步, 然后, 速向左前方迈进一步的同时, 左拳由脐左侧翻转, 拳心向上, 贴右臂下向前向外横打击出。当两拳上下相交时, 右拳向里拧贴回收至脐右侧, 二目平视前方 (图57) 。

3、紧接上式, 右拳翻转臂腕, 拳心向上, 变掌, 手心向上, 由右肋下向左拳下平掌伸出的同时, 左拳变掌, 手心向上, 两掌在胸前十字交叉, 左掌在上, 右掌在下, 二目平视前方 (图58) 。

4、紧接上式, 左脚向左后退一步, 退到原起式位置, 脚尖向左后外撇, 上身随之左转90度, 左右平行, 两掌垂肘下落, 目视右前方 (图59) 。

5、紧接上式, 右脚收回, 与左脚靠拢, 两膝紧贴, 蹲身屈膝, 两脚尖外撇的同时, 两掌由腹前各向左右分开, 托掌垂肘从两侧向头前合拢下按, 顺势调息吸气, 二目平视前方 (图60) 。

《四声猿》庄谐相生的喜剧意味 篇9

关键词:《四声猿》,徐渭,对比,喜剧意味

《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构成。徐渭蔑视传统规范, 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 纯用北曲的陈规旧律。语言上清新活泼、流畅优美;曲词宾白, 感情饱满, 妙趣横生。《四声猿》以独特的情感构建和卓越的创新精神彰显了其艺术的独创性, 被尊为“明曲之第一”[1] (p266) 。此作品除了作者情感的借喻性抒发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之外, 另外一个亮点就是通过对比映衬, 孕育出全剧的喜剧意味。

《狂鼓史》运用虚实结合的空间比照, 借他人之口抒发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同时也是为其他正直之士鸣不平。通过幽冥情境的设置, 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和一个虚幻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变形的、扭曲的世界, 人们在这里找不到公平与正义。通过对一个虚幻的世界的描写, 倾吐作者企图把两个世界对调的愿望, 真真切切地描绘出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与追求。由此可见, 在作者的心目当中, “重要的不是‘事’的内容, 而是由‘事’引出的‘情’, ‘事’只是引发作者创作兴奋点的触媒, ‘情’才是作家所要追求的结果。”[2] (P180)

在人世间, 曹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专横跋扈, 祢衡虽有才华却惨遭迫害。在阴司, 祢衡的才学得到了判官和天帝的赏识, 得到了“修文郎”的职务, 曹操得到了应有的惩戒。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产生了一种令人警醒的喜剧效果。而最令人发笑的还是曹操在判官面前露出的种种丑态以及在审判过程中女乐弹唱的插入。面对曹操, 这个“哄他人口似蜜, 害贤良只当耍”的奸恶之徒, 祢衡义愤冲天、激昂慷慨, 骂起来犀利尖刻、毫不留情。

俺这骂一句句锋芒飞剑戟, 俺这鼓一声声霹雳卷风沙。曹操, 这皮是你身儿上躯壳, 这槌是你肘儿下肋巴, 这钉孔儿是你心窝里毛窍, 这板杖儿是你嘴儿上獠牙, 两头蒙总打的你泼皮穿, 一时间也酹不尽你亏心大。[3] (p98)

此时的曹操已经变身囚徒, 怀揣着满腹的惊恐与惧怕, 在堂下忍受羞辱与痛骂。为了彰显阴阳两世的反差, 判官让曹操仍旧扮作丞相, 装出昔日威严, 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他没有了辩驳的权力, 只能恭听痛骂, 待觉理亏之时, 就采取装傻充愣的方式, 说“俺醉了, 要睡了”。当判官大喝一声:“手下来, 将下去与他一百铁鞭再从头, ”, 他自知大事不妙, 赶忙说道“我醒, 我醒……”。一遍遍地乞求, “祢的爷饶了罢么”。狼狈不堪, 丑态毕现, 让人忍俊不禁。

在阴司审判这样一种严肃沉重的氛围当中, 作者竟然插入了轻松诙谐的女乐弹唱。唱词中“呀一个冬哄, 呀一个冬哄”、“呀一个低都, 呀一个低都”、“呀一个跷蹊, 呀一个跷蹊”等富有民间气息的形式, 让人觉得这场如此庄重的审判是一出极富嘲讽意味的闹剧。

《玉禅师》通过叙述玉通和尚违反佛家法规私通红莲, 企图以圆寂来解除良心谴责的故事, 揭露了道貌岸然的伪善者的虚伪本质。通过轮回前与轮回后的对比, 让我们反思佛教禁欲主义的无理与虚弱。这与我们传统概念上的寺院道德是悖逆的, 必然能引发出喜剧效果。在第二出当中, 月明和尚用假面哑剧的形式讲述事件的过程, 很像木偶戏。如, “ (外扮月明和尚) 外取纱帽自戴, 作柳尹怒介。复除帽放桌上, 又自戴女面具向桌跪, 叩头作问答起介。”“ (旦丢下头髻, 脱下女衣介) (外急向搭连内取僧帽、褊衫, 与旦穿戴, 外旦交叩头数十介。) ”这些让人既觉新颖又觉得可笑。在内容上, 看似非常荒诞的事情, 实际上又令人十分警醒。玉通和尚苦修二十载, 只因救助妓女红莲破了色戒, 未能修成正果, 实属憾事。究其原因, 表面上看是因为柳府尹布下的美人计, 实际上是因为他未了尘心, 欲念不断。后来玉通和尚满怀羞愧坐化, 转世投胎为柳府尹的女儿柳翠, 沦为妓女。他用“以彼之道, 还施彼身”的方式, 报复柳府尹对自己的侮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她的自甘沉沦实际上是对凡尘意念的自我救赎。柳翠后为月明和尚度脱, 终成正果。和尚与妓女这种一唱一和的暧昧关系, 在演出过程中绝对是令人发笑之处:

(旦) 师兄, 和你四十年好离别! (外) 师弟, 你一霎时做这场—— (合) 把夺舍投脱下不当烧一寸香。 (旦) 师兄, 俺如今要将。 (外) 师弟, 俺如今不将。 (合) 把要将不将都一齐一放。

高僧与妓女的这种世俗上的亲近关系, 挑战了宗教理念的庄重, 而剧中人物富有喜剧意味的表演对于读者的内心体验也是一种二元对立。

《雌木兰》取材于乐府民歌《木兰辞》, 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洋溢着豪迈奔放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从军之前与还乡之后的情境对比, 映衬出“女不如男”这一观念的鄙陋。从军之前, 木兰是深处闺阁的女子, 虽有武艺, 却谨遵女子之道;还乡之后, 名利聚集, 缔结良缘。本剧增添了木兰沙场归来嫁王郎的情节, 木兰获胜还乡后, 得知要和王郎成亲, 便露出“甫能个小团, 谁承望结契缘。乍相逢怎不教羞生汗”的惊喜。说明在作者眼中木兰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 而是一个有着各种欲求的自然人。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木兰形象是不一样的。在《叶子肃诗序》里徐渭曾经企盼这样的创作:“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 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4】 (P54) 作者希望自己的创作都是本色的, 不是虚妄的、受他人唆使的, 所以他的文章是独树一帜的。

再有, 木兰在替父从军前夕, 曾经自叹:“生脱下半折凌波袜一弯, 好些难!几年价才收拾得凤头尖, 急忙的改抹做航儿泛, 怎生就凑得满帮儿楦。 (白) 回来俺还要嫁人, 却怎生?这也不愁他!俺家有个漱金莲方子, 只用一味硝, 煮汤一洗, 比偌

还小些哩!”【3】 (P1199) 木兰担心自己裹脚的问题, 更是显出她女性意识里的小情结, 同时也为全剧增添喜剧气氛。最为惊奇的是, 军士们与木兰同行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当木兰荣归故里的时候才得知真相。“ (二军忙跑上) 花大爷!你原来是个女儿。俺们与你过活十二年, 都不知道一些儿。原来你路上说的金刚变嫦娥, 就是这个谜子!此岂不是千古的奇事, 留与四海扬名, 万人做念么!”这样大的一个谜底揭开之后, 必然引来读者洞悉全情的善意的笑。

《女状元》中主人公中举前后, 也是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进行的一种艺术性思考。中举之前, 才华满腹, 生活困窘;中举之后, 成就功业, 得赐姻缘。作者充分肯定了女性的地位, 最好的佐证就是出自春桃之口的“休女身拼, 缇萦命判, 这都是裙钗伴, 立地撑天, 说什么男儿汉?”。在女子不能参加科考的特殊时代背景下, 这样的剧情安排肯定谐趣十足。剧中第二出对科举制度大加嘲讽调侃, 通过胡颜之口说出科举考试的弊端, “韵有什么正经!诗韵就是命运一般。宗师说他韵好, 这韵不叶的也是叶的。宗师说他韵不好, 韵是叶的也是不叶的。运在宗师, 不在胡颜。所以说‘文章自古无凭据, 惟愿朱衣暗点头。’”胡颜, 根本就不怎么会做诗, 但周丞相因他“可取处只是不遮掩着他的真性情, 比那等心儿里骄吝么, 却口儿里宽大的不同”, 也容许他做了进士。可见, 在徐渭眼中伪善之人的面目是多么可憎。该剧的气氛一直都十分轻松活跃, 郑振铎先生因而批评说:“全剧充满了喜剧的气氛, 特别是第五出, 作者的态度颇不严肃, 更不稳重, 大有以戏为戏的心肠, 颇失去了艺术者对艺术的真诚。”[6] (p235) 我则认为全剧的喜剧气氛并未削弱作者的批判精神和个性特征, 而恰恰正说明作者是用一种更冷静、更深入的态度在观察社会, 反思现状。

徐渭喜欢用一种诙谐而又富有机趣的心态去看待现实生活。所以他擅长用喜剧的形式来表达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 将所有的哀伤与痛苦都付诸一笑。而这种深思的、警醒的, 轻松之余略带苍凉的笑, 使得《四声猿》达到了“嬉笑之骂怒于裂眦, 长歌之哀甚于痛哭”[7] (p377) 的境界。正如我们在享受甘甜的同时, 品到了一丝苦涩。而这种苦涩是最令人回味、最令人反思的。其实悲与喜、美与丑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在对立双方交接的边缘开拓出一片沃土、生发出一种情感, 正是徐渭创作的高明与犀利之处。它以冷静的眼光笑看这个“实”的世界, 而以诙谐幽默的笔触表达对“虚”的世界的渴求, 以正反两个世界的倒置彰显作者主导的文学创作的个性人格特征。而这种人格特征恰恰代表了明中期至后期文学嬗变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宁著, 大学戏曲鉴赏[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7。

[2]杜桂萍著, 清初杂剧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5]徐渭著, 徐渭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4]卢润祥选注, 明人小品选[M], 成都市: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6]戚世隽著, 明代杂剧研究[M], 广州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虚实相生的现代阐释与意境的鉴赏 篇10

一、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童庆炳给意境下的定义: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下面以陆游的《卜算子》为例: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前两句写实, 写梅花生长的艰难环境, 词人何以知道梅花“任群芳妒”被“碾作尘”后果真“香如故”吗梅花被排挤后开放在驿外断桥边的恶劣生存环境诱发了词人的想象, 他借“风和雨”、“群芳妒”影射自己的周遭处境, 孤立无援, 虽满怀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愤懑, 一也;借“香如故”以抒怀抱, 言其自有禀赋、志节, 不屑于“群芳”的压抑, 孤芳自赏, 亦自有其芬芳, 二也。这就是该作品由实境开拓出的两层审美想象空间, 即虚境。

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形成, 早在《庄子·齐物论》中有所涉及。不过, 大力标举意境, 并深入探讨了意境涵义的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 言神韵, 不如言境界。有境界, 本也。气质、神韵, 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总的来说,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即情与境和审美想象空间, 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 即实境和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 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即所谓“不尽之意”, 所以又称“神境”、“灵境”。元代马致远有一首《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四句完全写景, 昏鸦栖在枯藤上, 人家宿在流水旁, 瘦马驶在西风中, 最后一句写情, 断肠人在夕阳天涯边。全篇点化成一片独旅者的哀愁寂寞、荒寒无边的诗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 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但是, 虚境不能凭空产生, 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古人总结出一条艺术规律“实者逼肖, 虚者自出”, 即“真境逼而神境生” (邹一桂《小山画谱》) 。作家所撷取的客观景物、事物是作为“我”主观情思的象征, 往往需要表出其特征, 细致刻画其神貌, 才足以表现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如“人怜直节生来瘦, 自许高才老更刚”的翠竹, 以人的心境咏物。作者禀赋的诗心, 往往通过实境彰显出来, 给予读者灵魂的安慰和微妙的领悟。总之,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 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这样才能使意境富于韵味。

二、文学鉴赏意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掌握了虚实相生原理的前提下, 我们要把对意境的分析落实到文学鉴赏的实践中去。

1.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

古典诗歌有以意境胜者, 有不以意境胜者。李白的《静夜思》、曹操的《龟虽寿》、文天祥的《正气歌》, 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很难说它们的意境如何, 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是第一流的佳构。仅用意境这一根标尺去衡量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 显然是不妥的。有的诗如深山大泽, 寻觅不尽, 如《离骚》;有的诗如潺潺小溪, 清浅可爱, 如王维的《红豆》, 但都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但意境本身有高下之别。艺术境界的高下,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境界, 包涵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不同的诗人面对同一景物会写出意境不同的作品, 如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与高适、岑参、薛据的同题之作。而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创造出美学价值不同的意境, 如王维前后期山水诗意境之不同。此外, 体裁对意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所谓诗庄词媚, 不仅是风格的差异, 也是诗境与词境的区别。

2.诗人之意境、读者之意境与诗歌之意境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所说的就是这种差异。诗人和读者通过诗歌这个链条进行潜在交流。袁行霈将读者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获得的满足感称为沉浸感。具体地说是三种感觉:熟稔感、向往感、超越感。每次读到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则神游冥想, 如置身于村舍篱落之间, 沉浸到一片宁静中去。而李贺的歌诗则呈现光怪陆离的意境, 羲和敲打着太阳发出玻璃声;因漫布寒霜而敲不响的战鼓, 都能把读者带入从未体验过的境界中去, 使人产生惊奇之感与向往之情。苏东坡“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把自己融入大自然, 把酒洒在那波心的明月之中。这种超旷需要唤醒读者的情感共鸣。由此可以对意境作如下表述:意境是指使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3.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 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 而是一种新的质。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几乎都有象征、暗示境的作用。如“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 以媲于君;宓妃佚女, 以譬贤臣……” (王逸《楚辞章句》) 当它们集中于屈原一身时, 一个心态高洁、品德芳馨的诗人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 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 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 但水珠一旦凝聚成云, 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 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综上所述, 以“意境”阐释虚实相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 联系古代文艺理论, 探讨“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这一命题, 以及在文学鉴赏意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用典型的诗例、词例阐释理论, 再由理论指导实践, 旨在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提供借鉴。

情景相生的游记佳作 篇11

一、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

第1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石”的特点来写的。先用水声清脆、水色清洌从侧面烘托“石”潭;接着从正面落笔,写出石潭中石头的各种形态;然后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写“石”,刻画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有清幽、奇美的“小石潭”。

第2段是对潭水的描写。全段无一处写“水”字,但无一处不是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游,“空游”二字写出了鱼游时的轻灵,突出了水之清澈透明;继而写鱼影,借太阳光照射下的鱼影映在石上,表现水之清。

第3段对溪水、溪岸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展现了溪流的“斗”“蛇”形状,各具特色。

总而言之,本文正是抓住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景致的典型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幽、奇美的自然空间,并借这一美好景物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二、按照游览顺序写景,情景水乳交融。

本文承接《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西小丘记》,点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见竹林,听到水声,便“伐竹取道”,见到了小石潭。先描写小石潭的概貌,接着写潭中之景,是近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作者移步换景,娓娓道来。在写景的字里行间,巧妙地渗透了自己的情感。文章一开始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心情。第4段总写对小石潭的印象:坐在小潭上,看到四周全是竹子和树木,静得很,看不到来往的人,这种静寂侵入到人的灵魂里,使人感到幽邃悲凉。因为它的境界过于幽静,不宜久留,作者记下这番景致,而后离开了。文章极力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种令人难忘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被放逐的凄苦心情,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论旅游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相生 篇12

关键词:旅游文学作品,情感,景物,情景相生

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学历数千年发展, 成就斐然。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在创作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 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 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作品的情感、脉络, 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 像一块磁石, 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 把它们联结, 聚合成和谐的整体, 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 融合景物于情感之里。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 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

一、旅游文学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一) 旅游文学的概念

关于旅游文学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意见, 但归结起来大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旅游文学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 范围比较狭窄, 专指在徜徉自然或市井乡里的旅游过程之中或之后用文字模山范水抒发性灵的文学作品;广义旅游文学是宽泛意义上的旅游文学, 范围比较宽, 凡记述描写部落迁徙、士卒征戍、游子离家、帝王巡游、贵族狩猎、官宦归隐、士大夫贬谪、士子游学、艺人游艺、学者游历考察、僧侣拜谒传经、商贾异地经商等旅行和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及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都归于旅游文学。它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体裁既包括传统的游记、散文、诗词曲赋、楹联、题刻、小说、科考纪实、小品等, 又包括新技术背景下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不单指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期间的文学创作, 内容涉及对锦绣山水、名胜古迹、田园村居、园林寺院、风物民俗等的描述, 还包括特定主体 (可以是非旅游者) 对旅游活动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感知与评价, 或者对他人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文学的感知分析记录等。

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旅游文学概念, 原因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是在魏晋以后才出现的, 而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最初就产生在广义旅游文学概念所包含的旅行和旅游之中, 这和中国古代文学最初就产生于先民的劳作之中同出一理。

(二) 旅游文学内容体系

旅游文学从题材分类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1. 诗歌、楹联类。

包括以客观的自然景观中的山水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 以室外景物或旅游展览为对象的景物诗, 由自然景物、送别旅行等引起的咏怀送别及旅行诗, 以及传统形式的诗、词、歌、赋、曲、楹联、韵文, 等等[1]。

2. 散文类。

包括各类游记、速写、小品、杂文、解说词等随笔、旅游日记, 以及基于旅游活动的书信、报告、录音记录、科考报告, 等等。

3. 题刻类。

包括名人题字 (词) 及摩崖石刻、碑刻 (纪念碑、诗词碑、墓碑、标示碑) 等。

4. 传说故事类。

包括风物传说、民俗、节庆故事、名胜典故及重大纪念性事件、名人掌故等。

(三) 旅游文学特征与功能分析

1. 地域性。

首先, 山川景物自然风光具有地域性, 北国风光不同于南国烟云, 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所写:“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反映的是诗人于开元二十五年 (公元737年) 夏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的见闻。又如唐诗人岑参写的边塞诗句:“平沙莽莽黄入天”,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描写了我国西北沙漠飞沙走石的情状。

其次, 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比如川牌。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四川纸牌。在西南地区十分流行, 特别在四川境内更是家喻户晓, 人人能玩。川牌的历史比扑克久得多。据民间传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 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2. 时代变迁性。

旅游文学记录某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经济变迁、生态资源等综合情况的资料及证据, 反映出发展的走向及脉络, 具有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价值, 随时代变迁形成特定的文化传承影响力, 对当前旅游地形象及宣传产生一定影响。如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3. 艺术审美性。

旅游文学不同于单纯的导游材料和旅游手册, 许多作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语言洗练流畅、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状物栩栩传神, 记事真切感人, 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如“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 《望岳》)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望庐山瀑布》) 等诗句将动静有度的形象美, 对比鲜明的色彩美, 以及音律美、嗅觉美、触觉美、人性美等集于一体, 做到情景契合或达到景、情、理水乳交融, 让人产生余音绕梁之美感, 也容易使旅游者产生意欲亲临体会的情绪价值。

4. 知识性。

旅游文学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或很高的科学价值, 对地理历史掌故、风土人情、民族风俗、博物特产等知识及了解人类探索自然, 研究科学起着传导的作用。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志在考水文、地质、植物及其形成, 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清代学者钱谦益赞其为“世间真文字, 大文字, 奇文字”, 其中关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地貌的纪录, 更是世界科学史最早出现关于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

二、旅游文学作品的情景相生

古人在描写景物时, 都注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作品的情感、脉络, 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 像一块磁石, 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 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 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自古至今, 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 大多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但情景交融, 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 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比较此类作品, 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生, 情随景迁。

(一) 情随景生

作者原本对外界物境并无自觉的情思意念, 仅于社会生活活动中随机遭遇某种物境而偶然因境生情, 触发所想、所思、所悟, 进而升华到情境混融的境界。正如王昌龄的《闺怨》, 描绘少妇艳妆登上自家阁楼, 原本即无额外的情感思绪, 只为闲来随意观赏陌上春色, 未料春色无意人生情, 远处杨柳的新绿蓦然触动少妇内心深处隐含的情愫, 令其不觉因境而联想起和夫婿的长别, 辜负了青春, 辜负了韶华, 悔不当初让夫婿远戍边关觅取功名, 从而强烈地抒发了人生患得患失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又如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诗人心绪不佳, 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古原欲排遣不快。日暮伴随着心境的落寞, 特显出诗人当时的情怀是何等的阴晦和无奈。未料登上古原之端, 偶遇灿烂夕阳, 光辉无限, 天地之间蓦然气象万千。尽管时近黄昏, 却令诗人不禁心旷神怡, 情怀开阔, 因而焕然一新, 触动感发, 赞叹不已。同时联想到光阴难留, 不免又为之惋惜和珍惜。诗歌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 但在境界上确实耐人寻味。

乐游原也称乐游苑, 从汉宣帝修建到晚唐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地坪平坦开阔如原, 故别称为古原, 乃长安东南方的一处高地庙宇, 登之可以俯瞰全城景物, 是当地望远开怀的好地方。诗人在其他诗歌中有所流露, 曾经多次登过古原。本来故地重游, 应无特别的悬念, 唯独此次于失意而不可适从之际, 偶遇美景当空, 由景感发, 心光闪现, 令心境交融而得以高度升华。诗人其时临高怀远, 沐浴着光辉夕阳, 场景如此壮观而震撼人心, 因此而抒情, 原本是相当自然的心态。但诗人在此更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转折句, 令此壮观的场景不失时机地即兴辉映到情愫之中, 而这种情愫适时适地的抒发和浩瀚的光辉夕照共鸣起来更于瞬间迸发出非常强烈的艺术渲染的能量, 使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因而得到了无限的提高。当然, 许多学者认为诗人在诗中的意境是悲观的, 甚至有“迟暮之感, 沉沦之痛”的评价。此说是否正确暂且不论, 但至少可以肯定作者对“夕阳无限好”是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的, 与李商隐另一首诗中“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两句的诗意相得益彰, 境界上也相类似。即使存在许多的惋惜, 但在境界上也不能掩盖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追求, 对光阴无比珍惜的真实意念。

我们再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渡。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这是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李白正值青年, 他怀着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出四川至湖北宜都荆门山时所作。诗人自长江上游乘船远行, 出三峡驶向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 这时, 诗人兴致勃勃, 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 眼前景色逐渐变化, 船行至荆门山, 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平原旷野, 荆门山已经渐渐退到了身后。波涛汹涌的长江冲下山峦, 流入广阔的原野。长江流过荆门山以后, 河道弯曲, 水面稍稍平静一些。晚上, 一轮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水中, 月影好像一面从天上飞下来的玉镜;白天, 江面上云蒸霞蔚, 呈现出海市蜃楼的美景。诗人欣赏到如此的美景, 不由得想起离别多日, 已在万里之外的故乡。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吟出了“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的深情诗句。诗的首联叙事, 交代出游的目的, 颔联和颈联写景, 尾联抒情。全诗触景生情, 情由景生, 写景抒情, 水到渠成。诗人在长江上乘船出游, 眼前的景离不开水。诗人也一再写水:写长江的水奔腾而去, 写明月倒映水中, 写江面上的云霞和水汽仿佛海市蜃楼一般美丽。写水已经做足了功夫, 最后抒情也是由水而发:我仍然爱着故乡的水, 千万里一直伴随着我。说故乡水, 实际上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景和情完全融合在“水”中, 浑然天成。

(二) 情随景迁

情随景迁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 产生变化, 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 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中的“异”指的是迁客骚人登楼时因所见洞庭湖景色阴晴变化而产生的悲喜不同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迁客骚人容易从所见景物变化联想到自身境遇的变化。这就是常说的“情随景迁”。如《水经注·江水》一段, 先以“自三峡七百里中”点明地点和范围, 接用二十六字概写巍峨绵亘、隔江对峙的三峡总貌, 重点在山。然后分用三小节描写夏季、冬春和秋季的景色, 刻意写水, 既能纵览乾坤从大处落墨, 又能别具只眼而洞察幽微, 缓急相间, 动静相生, 笔依物转, 情随景迁, 于寥寥一百五十余字中, 历历如绘地再现了三峡 (主要是巫峡) 的险峻奇秀。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 以“素”、“绿”绘色, 以“怪”、“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 则重在绘声, “长啸”、“凄异”、“哀转”, 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 因景而异, 显得变化多端, 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 一个“趣”字, 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 而末段的“凄”字, 既是对猿声的描述, 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再如《鼎湖山听泉》就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结构全文的。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 看得蒙蒙”, 作者想这次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 因而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些怅然、失望;过了寒翠桥, 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扑面而来, 没见泉水, 先闻泉声, 作者的心境亦随之改变, “顿生雀跃之心”。转下去, 见泉思女。由泉水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 想到了常常绕膝下的爱女, 表现了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青山幽泉, 置身其中, 如入清澈之境。此时的作者, 个人的情感已抛在一边, 整个身心已完全融入景中, 有一种了无杂尘、物我两忘的轻快之感;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几段文字, 虽直接写泉的地方不多, 但绝非闲笔。它一方面是在蓄势, 在为感情有升华做铺垫。另一方面也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 作者要听得是带有时代色彩的泉声;作者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深夜听泉, 别有滋味, 作者听得是如痴如醉。听之中, 生感, 生悟, 生愿, 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

作者在写景之中能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 情随景迁, 由景生情, 由情而悟。

总之,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墨客正是在纵情山水之余, 将自我融入其中, 才能最贴切地感受景物, 才能写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相生】推荐阅读:

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除磷试验05-22

上一篇:设计型学习过程下一篇: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