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2024-06-28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共6篇)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篇1

摘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指给耳高频短声刺激后在大脑皮层记录到的电位, 临床广泛用于颅脑肿瘤的手术监测中, 术中通过对潜伏期和波幅的监测, 对帮助术者保护神经功能及判断预后脑干功能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脑干功能

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是指在手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其中监测是指在手术全过程进行1次、2次或更多次的不连续的测试, 以达到鉴别神经功能障碍的目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可对大脑皮质功能和 (或) 多种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进行连续实时检测及评估, 可及时发现缺血性并发症所致脑功能损害, 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 了解脑组织代谢功能的改变, 以及脑部血液灌流情况, 从而有效地协助手术医生, 全面了解麻醉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1]。术中监测一般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图、自由肌电图的监测, 其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常用的手术监测手段, 特别是在脑干、皮层占位、听神经瘤及面神经手术中。

临床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种客观的、方便的检查技术, 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神经外科、脊柱外科、骨科、妇科和耳鼻喉科等的手术术中监测。近几十年以来, 由于医学技术快速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术中监测应用, 已逐渐成为现代临床手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欧美等国家已经立法, 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我国开展稍晚一些, 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 由于神经电生理检测能客观、有效地判断处于术中危险状态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减少神经副损伤, 提高手术治疗质量, 故得到更多临床医生的关注, 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起源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由Jewett[2]在1970-1971年首次报道, 是从颅外记录到的潜伏期在10 ms以内的电位波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反映听神经至脑干段的电位, 由于各个波的来源都比较确切, 因而成为评价脑干功能状态的一个客观指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给耳高频短声刺激后在大脑皮层记录到的远场电位反应。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通常由7个波组成, 依次命名为Ⅰ、Ⅱ、Ⅲ、Ⅳ、Ⅴ、Ⅵ、Ⅶ, 一般临床常用Ⅰ~Ⅴ波进行分析。各波的起源为:Ⅰ、Ⅱ波起于听神经;Ⅲ波起于同侧的蜗核;Ⅳ波起于桥脑上橄榄核, 且有蜗核及外侧丘系核参加作用;Ⅴ波为外侧丘系[3]。Ⅰ~Ⅲ波峰间潜伏期代表听神经至脑干的传导时间, Ⅲ~Ⅴ波峰间潜伏期代表脑干内中段至上段的传导时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各波均有其相应的解剖学基础, 因此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病变, 会导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各波发生改变[4]。Ⅰ波反映外周听神经的情况;Ⅲ波反映脑干下段脑桥情况, Ⅴ波反映脑干上段中脑情况。

2 术中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术中应用BAEP监测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预防手术中切除肿瘤时损伤脑干;二是防止脑干功能受损, 保护面神经, 避免出现面瘫[5]。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中异常表现包括:Ⅴ波峰潜伏期和各波峰间潜伏期的延长, Ⅴ波波幅降低和Ⅴ波波形突然消失或逐渐消失。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 是脑干听觉传导通路解剖结构的破坏;其二, 是影响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其他相关因素发生改变, 最常见的为脑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主要关注Ⅴ波波形的变化, 包括潜伏期的延长和波幅降低及消失, 需及时和术者沟通, 查找原因, 在其未变成不可逆性改变时作出快速的处理, 避免手术影响脑干功能[6]。在脑干或听神经瘤的手术当中, 当切除肿瘤时会在脑干周围组织进行牵拉、止血, 这些必需的操作可能对脑干听觉传导通路及脑神经造成临时或永久的影响。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各波都有相对的解剖部位, 可反映不同部位的脑干功能, 手术中耳蜗或蜗神经的损害则可以引起Ⅰ波潜伏期的延长或波幅的降低。Ojemann指出, 如果要保留术后听力的完好功能, 必须保护好进入内听道内的血管[7]。在切除内听道内肿瘤时, 当肿瘤压迫脑干时, 术中可能损伤听动脉, 引起Ⅰ波潜伏期, Ⅰ波潜伏期延长, 则Ⅲ波及Ⅴ波的潜伏期也会发生相应的延长。Ⅲ波和Ⅴ波反映的是脑干功能, 在术中监测中如果Ⅰ波没有变化而Ⅲ波或Ⅴ波出现潜伏期的延长或波幅的降低, 则提示脑干受损, 表示术中可能损伤脑干神经的功能,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变化提示可能神经外科手术中脑干血液供应受影响后缺血或术中牵拉造成神经损伤。大多数神经电生理学家认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术中监测, Ⅴ波的潜伏期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最重要的指标。术中Ⅴ波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是脑干血液供应受损伤的警示信号, 峰间潜伏期延长也是监测重要指标[8]。但是究竟Ⅴ波潜伏期延长多少则可确定脑干功能受损, 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标准。部分学者认为, V波波幅降低大于50%或Ⅴ波潜伏期的延长超过1 ms, 术者应警惕并查找原因, 避免引起术后患者不可逆的脑干功能障碍。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术中监护时, Schramm等[9]发现, 术中V波波幅的降低比潜伏期的延长更重要;而Grundy等[10]认为V波的潜伏期延长在术中监测更重要。有的研究则显示波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的意义同等重要, 术后和术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对比波幅降低和 (或) 峰潜伏期延长, 均提示脑干功能的受损[11]。有报道对手术后无昏迷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Ⅴ波潜伏期和波幅统计分析, 结果Ⅴ波潜伏期延长不超过1 ms, Ⅰ~Ⅴ峰间潜伏期延长不超过0.65ms, 术后患者无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如超过此数值范围, 应该引起术者注意。听力学方面的研究发现, 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明显变化时, 60%的患者术后无听力障碍, 而40%的患者术后存在部分听力障碍[12]。

3 术中假阳性的相关因素

引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异常的技术性因素包括记录电极和术中刺激的不足。Picton等[13]指出刺激声音强度的降低可以使Ⅰ波消失, 同时Ⅴ波的潜伏期延长。手术中颅骨钻孔产生的噪声会影响Ⅰ波的波形和潜伏期, 因此在颅骨钻孔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记录必须暂停以减少假阳性, 术中电极脱落或电极线扭转断裂也会影响波形的出现;Legatt指出若使用不匹配的术中监测电极也会引起放大器的拒绝记录率升高[14]。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也可因术中神经系统的原因而出现波形的变化, 各类型术中监测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受麻醉效应影响最小, Manninen等[15]指出氧化亚氮麻醉药物对监测影响最小, 其他一些吸入性的麻醉药物, 包括异氟醚、恩氟烷等报道可使V波峰潜伏期显著延长而对波幅影响不明显。Markand指出各波峰潜伏期延长的程度与体温下降程度呈正相关[16]。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中发现阳性变化时, 应及时查找技术原因, 减少假阳性的报告, 避免术者因假阳性的警告而影响手术。相反, 若将阳性结果作为技术性或生理性因素变化, 未与术者及时进行沟通, 术者的手术处理过度, 可能会造成手术中脑干听觉传导通路损伤而致术后功能障碍, 失去手术监测的目的。所以, 在手术过程中, 当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出现异常警告信号时, 神经电生理医生应与术者共同判断。术中监测人员也需要通过观看手术过程来了解手术的步骤, 减少假阳性的警告, 并能及时警告术者异常的变化。在术中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Ⅴ波的峰潜伏期和波幅进行监测, 有助于术者对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进行评估, 并有效避免面神经、听神经功能受损, 从而帮助术者更加完美地完成手术。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新生儿科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早产儿124例,男74例,女50例。入选标准为胎龄<37周,生后24 h内,母亲无感染性疾病。疾病诊断依据《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诊断标准[1]。平均胎龄(32.8±2.3)周,平均体质量(2003.6±538.5)g。并除外严重畸形及发育异常,家族性耳聋及其他致听力损害的高危因素。对照组为足月儿,母亲产前无并发症,患儿无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体质量2500~4000g。足月儿65例,男30例,女35例,平均胎龄(38.7±0.9)周,平均体质量(2 860.3+527.5)g。

1.2 检测方法

BAEP检查:仪器采用日本光电MEB-9104K诱发电位仪,在室温恒定情况下,睡眠中进行。哭闹不安者,可给予质量分数10%水合氯醛(0.5m L/kg)。取仰卧位,使用氯化银盘状电极,记录电极置于颅顶或前额,参考电极在声刺激侧耳乳突,地线接于声刺激对侧耳乳突,极间阻抗<5kΩ。双耳通过隔音耳罩给予极性稀疏的短音刺激,对侧白噪声掩蔽,刺激强度为90d B,频率为15Hz,分析时间10ms。双耳分别测试,对侧白噪声掩蔽,重复2轮,每轮叠加1000次。测双耳客观听阈。

1.3 BAEP判断标准[2]

观察指标有主波、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Ⅰ~Ⅴ波的波间潜伏期(IPL),Ⅰ/Ⅴ波幅比各波形分化程度。

BAEP正常评定标准:正常范围Ⅰ~Ⅴ波稳定整齐,各波PL正常。BAEP异常评定标准:凡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者皆为异常BAEP:(1)任一波的PL或IPL延长均超过平均值±2.5个标准差;(2)任一波的PL或IPL侧差>0.3ms;(3)Ⅲ~Ⅴ/Ⅰ~Ⅲ>1;(4)Ⅰ、Ⅲ、Ⅴ波中任一波的波形消失;(5)两耳潜伏期和波幅明显不对称。根据听阈值听力损伤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4 脑损伤临床诊断

生后3~5d,10~14d,1个月行头颅B超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尿渗透压;据病情需要行血气分析、电解质、胆红素、红细胞压积测定;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监测包括:意识状态、反应性、肌张力、惊厥、原始反射引出情况及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等。脑损伤确诊依据:息儿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头颅B超检查和BAEP。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脑损伤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相关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产儿组与对照组BAEP异常率的比较

早产儿组BAEP正常者22例,异常者102例,BAEP异常率为82.26%,对照组BAEP正常者58例,异常者7例,BAEP异常率为10.77%,χ2=89.28,P<0.05。两组BAEP异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早产儿组中临床确诊存在脑损伤患儿BAEP的比较

在124例早产儿中经临床确诊脑损伤患儿102例,男婴62例,女婴40例。听力损伤程度与脑损伤程度成正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52,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逐年降低。目前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更加重视改善早产儿的预后,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其中早产儿脑损伤更是临床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对早产儿及正常足月儿脑干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探讨脑干诱发电位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早产儿脑损伤,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早产儿远期神经系统损害可达40%[3],生后对可能存在脑损伤的高危患儿进行早期评估以确定诊断至关重要。目前,围生期脑损伤诊断及评估主要基于临床检查、脑脊液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等。近年来BAEP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在早产儿脑损伤后听力损伤评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AEP是指耳机发放短声刺激后10ms内记录到的一组振幅强弱不等的连续波,一般由6~7个稳定波组成。按国际有关规定用罗马数字Ⅰ~Ⅶ顺序标记,其中Ⅰ、Ⅲ、Ⅴ波最稳定,随刺激声强度的降低,Ⅴ波消失的最晚[4]。Ⅰ、Ⅱ实际代表听觉传入通路的周围性神经核群的电活动,其后各波代表中枢段动作电位。蒋英[5]等研究表明:由于耳蜗组织代谢旺盛,缺氧缺血引起耳蜗供氧不足,小血管痉挛,血流量减少,进而使耳蜗内外淋巴氧张力降低,加剧毛细胞缺氧性改变乃至整个螺旋器受损,酶的活力降低,导致细胞变性死亡。因此BAEP可以用于监测早产儿脑损伤。

近年,有学者提出了脑瘫的病因学路径理论[6],认为缺血性路径和(或)炎症性路径是早产儿脑损伤的最后共同通路,局部缺血缺氧、炎症两种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了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而早产儿脑损伤最主要的表现是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eriventri cularwhite matter injury,PWMI),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和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以及新近提出的弥漫性髓鞘化障碍。脑缺氧缺血导致早产儿PVL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7,8]: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处于大脑前、中和后动脉交通支的交界区和终末区(亦称分水岭区),是脑血流分布的薄弱区域,极易受大脑血流量不足的影响而引起缺血。早产儿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当出现全身性的低血压时,易发生被动压力脑循环,脑血管也随之收缩,加重脑白质缺血的发生。某些缺氧缺血病变引起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脑白质区域供血的血管扩张功能明显弱于脑组织其他区域的血管。此外,早产儿脑白质中的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正处于高分化状态,对缺氧缺血具有明显的成熟依赖的易损性,缺氧缺血能触发晚期OL前体细胞死亡,中断OL的发育,影响髓鞘的形成。

本研究表明早产儿BAEP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足月儿,提示BAEP在临床应用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早产儿Ⅰ、Ⅲ、Ⅴ波潜伏期、波间期较正常值明显延长,并且波幅出现成分缺失或低波幅。本研究还提示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其BAEP不但异常率较高,而且听力损伤程度较重,结合其临床症状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如头颅B超,CT或MRI检查,与其脑损伤程度存在一致性。BAEP不仅能反映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状态,还能反映病情的轻重,指导治疗和帮助判断疗效。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是成熟和分化过程中的脑功能损伤得到进一步有效代偿,而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9]。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及其与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将新生儿于生后3d测定BAEP,其中124例住院早产儿和65例足月儿(对照组),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并进行头颅B超等检查,对各组新生儿BAEP及脑损伤进行评估。结果 早产儿BAEP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组中临床确诊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患儿中BAEP与脑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脑损伤越重,其听力损伤也越重。结论 BAEP检查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2-781.

[2]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350.

[3]周丛乐.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志,2006,21(9):650-652.

[4]莫玲燕.小儿听觉电生理测试的临床应用简述[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5):416-417.

[5]蒋英,刘娜秀,胡贵珍,等.缺氧缺血性脑病致早产儿足月儿听力损伤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7(9):919-920.

[6]Arpino C,Dargenzio L,Ticconi C,et a1.Brain damage in pretermin fants:etiological pathways[J].Ann Ist Super Santa,2005,41(2):229-237.

[7]Folkerth R D.Neuropathologie substrate of cerebral palsy[J].J Child Neurol,2005,20(12):940-949.

[8]穆靓,杨健,鱼博浪.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张量技术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J].磁共振成像,2010,1(1):60-64.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选择只接触生产性噪声而未接触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工龄3年以上、有听力损失且配合检查的申请职业性噪声聋鉴定的人员为研究对象,男女不限。排除标准:经声导抗检查中耳功能异常者;有化脓性中耳炎、药物性聋、先天性聋、突发性聋等耳部疾病史者;伴有其他全身疾病,如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等;近期使用过耳毒性药物者。

1.2 研究对象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以高频听力损伤≥50 dB和语频听力损伤≥25 dB为诊断标准,选择2009年2月~2011年9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行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职业性噪声聋患者45例,其中,轻度噪声聋24例(轻度聋组),中度噪声聋21例(中度聋组);男37例,女8例;年龄31~55岁,平均(35.5±3.47)岁;工龄2~17年,平均(9.4±3.46)年。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听力检查的25例正常受检者为对照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59岁,平均(36.5±3.29)岁,工龄2~15年,平均(9.1±3.27)年。三组年龄、性别、工龄、工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检查方法

所有听力检查项目均在工人脱离噪声作业7 d后进行。(1)纯音听阈测听(PTA)检查:采用丹麦产OB922型纯音听力计,在本底噪声<30 dB的隔音室内测定,测试双耳的气、骨导听阈,测试频率为500、1 000、2 000、3 000、4 000、6 000Hz,测试方法严格按照国家《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GB/T16403-1996)规定进行操作。(2)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测试:采用美国智听公司ASSR仪,于隔音的电屏蔽室内受检者平静卧于检查床上,前额发际前0.5 cm处接记录电极,同侧耳垂接参考电极,眉间置接地电极,各电极间阻抗大于5 kΩ。按照500、1 000、2 000、3 000、4 000、6 000 Hz进行稳态听阈测试,得出反应值。(3)脑干诱发电位(BAEP)测试:于隔音的电屏蔽室内受检者平静卧于检查床上,采用美国智听公司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将引导电极的正极放在前额发际前0.5 cm处,一侧乳突部接负极,另一侧乳突部放置接地线。采用4 000 Hz短声波刺激,从80 dB测试强度开始,每次下降5 dB。测量结果包括:BAEP反应阈值,Ⅰ、Ⅲ、Ⅴ波的出现率、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的峰间潜伏期等指标。(4)40 Hz听觉诱发电位(40 Hz AEP)测试:于隔音的电屏蔽室内受检者平静卧于检查床上,采用美国Smart EP诱发电位仪,电极放置方法同ASSR测试,以短纯音刺激,每秒9.9次,刺激持续时间100μs,带通滤波为5~40 Hz,持续扫描100 ms,叠加512次,刺激频率为500、1 000、2 000、3 000、4 000、6 000 Hz。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患者PTA与ASSR值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受检者PTA与ASSR测听值均低于轻度聋和中度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PTA值与ASSR测听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PTA与ASSR值变化趋势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A阈值与ASSR反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722(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同组患者BAEP反应值比较及其与PTA的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BAEP反应值低于轻度聋和中度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A阈值与BAEP反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670(P<0.05)。见表2。三组Ⅰ、Ⅲ、Ⅴ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Ⅴ峰间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同组患者40 Hz AEP测听值比较及其与PTA的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40 Hz AEP测量值与轻度聋和中度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PTA值与40 Hz AEP测听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A阈值与40 Hz AEP测听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835(P<0.05)。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长期处于生产性噪声环境中的人们逐渐产生的一种进行性感音性听觉功能障碍。众所周知,超过140 dB的噪声容易导致急性听力损伤,而长期处于90 dB以上噪声者会出现慢性听力损伤,称为慢性噪声聋。此种患者临床中多出现耳内出血、鼓膜破裂、耳鸣等症状,重症患者还可出现消化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症状[2]。目前对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依据是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其规定纯音测听阈值反应患者是否可判定为职业性噪声聋。但此种方法不能避免受检者主观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导致出现伪聋或扩大聋。

ASSR是一种客观性检查方法,检查过程中患者处于平静状态,采用不同声频输入刺激量,通过对输出量扫描得到ASSR反应值,其与PTA听力测试一样可以描述患者的听力曲线,因其避免了患者主观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其测量结果比较可靠。王涛等[3]通过多频听性稳态反应评估听力正常青年人纯音听阈,发现多频听性稳态反应与纯音测听听阈呈正相关,可以用于对噪声聋的评估。周峰等[4]对伪聋和扩大聋患者采用ASSR检查,其听力损伤程度均有减轻,其认为ASSR可作为伪聋和扩大聋的鉴别诊断依据,对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听力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08年郑倩玲等[5]通过回归模型评价ASSR与PTA检测职业性噪声聋的相关性,认为ASSR可真实的评估受检测者听阈值,并对如何利用ASSR鉴别诊断职业性噪声聋提出了设想。本研究显示,ASSR检测对照组、轻度和中度聋组患者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A和ASSR具有正相关性,与王涛等[3]研究结果相似,说明ASSR可用于评估职业性噪声聋。

BAEP是声音刺激后产生的神经电位,也是脑干损伤后产生的一种比较多见的神经电位,对BAEP检测可客观地反映耳蜗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当声音刺激后可产生BAEP神经电位,随着声音刺激逐渐降低,BAEP神经电位波峰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诸波中Ⅴ波最后消失。临床中通常以能引出Ⅴ波的最小声音刺激为反应值。本研究对照组受检者BAEP测听值低于轻度和中度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A阈值与BAEP存在正相关关系,r=0.670(P<0.05),与孙杰等[6]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临床中检测BAEP可用于职业性噪声聋的辅助诊断。众所周知,BEAPⅠ波可以反映耳蜗的神经功能,本研究三组Ⅰ、Ⅲ、Ⅴ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Ⅴ峰间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Ⅰ波为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即耳蜗功能受到损伤。

40 Hz AEP是脑干潜伏期的听觉稳态反应电位。韩德民等[7]认为,40 Hz AEP可客观地较好地反映语频率的听阈值。方新[8]通过对比研究,于国内首次提出将40 Hz AEP作为临床中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指标。梁晓阳等[9]采用40 Hz AEP评估72名噪声工作工人,结果显示500 Hz和1 000 Hz的纯音听阈正常时,其40 Hz AEP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纯音听阈提高时,两种测试方法所得听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梁晓阳等[9]认为40 Hz AEP能够客观地、更准确地评估言语频率的真实听阈。本研究显示,对照组40 Hz AEP测量值与轻度聋和中度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PTA值与40 Hz AEP测听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阈值与40 Hz AEP测量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40 Hz AEP可以准确、客观地反映言语频率阈值。

总之,我国目前职业性噪声聋诊断主要依据言语频率的纯音测听阈值,其结果多受受检者主观因素影响。笔者通过研究发现,ASSR、BAEP和40 Hz AEP可更客观和准确地评估受检者真实听阈,可避免主观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倩玲,刘移民,杨爱初,等.246例疑似职业性听力损伤的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39-2041.

[2]张倩,高下.噪声性聋预防机制的最新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06-3107.

[3]王涛,华清泉,黄治物,等.多频听性稳态反应评估听力正常青年人纯音听阈的探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5,13(3):156.

[4]周峰,刘薇薇.耳声发射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在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中的意义[J].2007,25(12):739-740.

[5]郑倩玲,朱光华,夏丽华,等.应用多发稳态诱发电位鉴别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临床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700-1702.

[6]孙杰,陈艳梅,马娟,等.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结果的分析[J].2010,28(12),924-925.

[7]韩德民,许时昂.听力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43-355.

[8]方新.应用40Hz听觉相关电位反应阈判断客观听阈的探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5,21(6):333-335.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篇4

关键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前庭系统,眩晕

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症状之一,是一种对自身或外界物体的位置性幻觉,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与非前庭系统性眩晕两大类。而以前庭系统性眩晕较多见,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其临床症状多、体征少,患者往往在间歇期或发作后就诊。二者临床诊断缺乏客观的影像学检查依据,鉴别较困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一项常用的神经科电生理的检查手段,它反映了声刺激后,听神经传导通路上10~15ms内的电位变化[1],常用于检测听神经功能或听神经传导径路。现通过对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189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分析,认为BAEP对前庭系统性眩晕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2年7月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病区收治的189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男77例,女112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61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前庭系统性眩晕诊断标准[2],即有位置性幻觉,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伴或不伴眼球震颤。排除眼部疾病、血液病、贫血、感染、中毒等其他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颅CT/MRI正常。

1.2 方法

BAEP检查采用丹麦的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在25℃安静屏蔽室内进行检测。被检者取坐位,全身放松。按国际10/20系统头皮安装法放置电极,记录电极置于颅顶中央(Cz),地线接置于前额正中(FPz),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垂(A1或者A2),皮肤电极阻抗<5kΩ。单耳短声刺激,刺激强度采用感觉级(主观感觉级+60dB),对侧耳用白噪声掩蔽,平均叠加1 000次,每耳测试至少重复2次,分析时间为10ms。两侧分别检测,每侧至少重复2轮以观察其重复性并确保准确性。观察记录Ⅰ、Ⅲ、Ⅴ波峰潜伏期(PL)和各峰间潜伏期(IPL)。

1.3 BAEP异常判断标准

(1)主波Ⅰ、Ⅱ、Ⅲ、Ⅳ、Ⅴ波消失或波重复性差;(2)各波潜伏期(PL)及波峰间潜伏期(IPL)>实验室标准值加3个标准差;(3)Ⅲ~Ⅴ/Ⅰ~Ⅲ IPL比值>1;(4)同侧Ⅴ/Ⅰ波幅比<0.5;(5)各波PL及IPL侧差值(ILD)>0.4ms[3]。

2 结果

检查的189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中,BAEP异常者有151例,总异常率达79.9%。根据BAEP各波形的发生源[4]:Ⅰ波源于听神经;Ⅱ波于耳蜗核,部分为听神经颅内段;Ⅲ波源于上橄榄体;Ⅳ波源于外侧丘系及其核团(脑桥中上部);Ⅴ波源于中脑下丘。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内耳型:占19.9%(30/151),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波幅降低或Ⅰ波及其后各波均消失或Ⅰ波PL延迟及其后各波相应延迟,ILD相应增大,表示听觉传导通路外周部分受损。(2)脑干型:占64.2%(97/151),表现为Ⅰ波正常,Ⅲ波或Ⅴ波分化不良或消失,Ⅲ波或Ⅴ波PL延迟,Ⅲ~Ⅴ、Ⅰ~Ⅴ的IPL延迟,相应ILD值增大,Ⅲ~Ⅴ/Ⅰ~Ⅲ>1,提示脑干上橄榄核以上的听觉传导通路功能受损。(3)混合型:占15.9%(24/151),BAEP既有Ⅰ波PL延迟又有Ⅲ、Ⅴ 波PL延迟或Ⅰ~Ⅲ、Ⅲ~Ⅴ、Ⅰ~Ⅴ IPL的延迟或Ⅲ~Ⅴ/Ⅰ~Ⅲ>1。表现以脑干型为主,说明损害以高位脑干为主,同时对内耳也有一定损害,因内耳的主要供血动脉来源于基底动脉。

3 讨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各波起源于脑干听觉通路的不同神经结构。在BAEP中,Ⅰ、Ⅲ、Ⅴ波的出现率为100%,其潜伏期稳定,波形清晰,参考价值较大,也是笔者观察评价的3个主要指标。BAEP能够敏感而客观地反映听觉传导通路中不同结构,特别是脑干相应核团的生物电活动[5]。

当听觉通路缺血和发生水肿时,一方面可导致部分纤维传导阻滞,另一方面可导致部分纤维脱髓鞘,二者均可使BAEP的PL及IPL延长。根据受累区域不同,可分为脑干型、内耳型及混合型。本组病例检测结果显示,内耳型BAEP异常30例(19.9%),考虑听觉通路外周部分受累,提示前庭周围眩晕,即前庭器官病变,包括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的病变引起,见于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和内耳眩晕症等;脑干型BAEP异常97例(64.2%),考虑听觉通路中枢部分受累,提示前庭中枢性眩晕,即脑干内的前庭神经核和与之相连的脑干网状结构及其传导系统,包括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及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脑干梗死、出血及肿瘤等。混合型BAEP异常24例(15.9%),指内耳和脑干均有病变。内耳型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波幅降低或Ⅰ波及其后各波均消失或Ⅰ波PL延迟及其后各波相应延迟,ILD相应增大。脑干型表现为Ⅰ波正常,Ⅲ波或Ⅴ波分化不良或消失,Ⅲ波或Ⅴ波PL延迟,Ⅲ~Ⅴ、Ⅰ~Ⅴ 的IPL延迟,相应ILD值增大,Ⅲ~Ⅴ/Ⅰ~Ⅲ>1。混合型表现为既有Ⅰ波PL延迟又有Ⅲ、Ⅴ 波PL延迟或Ⅰ~Ⅲ、Ⅲ~Ⅴ、Ⅰ~Ⅴ IPL的延迟或Ⅲ~Ⅴ/Ⅰ~Ⅲ>1。而Ⅰ~Ⅲ、Ⅲ~Ⅴ、Ⅰ~Ⅴ的波间期延长,分别代表了内耳-低位脑干、中位脑于及高位脑干的缺血,对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周围性眩晕患者BAEP多内耳型改变,而中枢性眩晕患者多脑干型改变[6]。本组病例检查结果的异常率及脑干型比例与周玲报道[7]结果接近,较洗珊等相关文献报道[8]的高,可能与神经内科就诊患者的病例选择及选择时间上均有眩晕发作有关。

综上所述,任何直接、间接影响脑干听觉传导通路功能的因素都可使BAEP发生相应的改变,BAEP能客观反映外周听觉通路及脑干的功能状态,对前庭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BAEP检查简便易行、无创伤、价格低,无需患者配合。眩晕患者往往无解剖学的异常,却有功能上的受损。故BAEP检查能为眩晕临床定位诊断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Petrova LD.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J).Am JElectroneurodiagnostic Technol,2009,49(4):317-332.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7-1071.

[3]肖岚,叶玉琴,肖波,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定位价值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14(4):394-397.

[4]潘映福.临床诱发电位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0-351.

[5]Moreno-Aguirre AJ,Santiago-Rodriguez E,Harmony T,et al.Analysis of auditory function using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potentials and 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s in infants withporinatal brain injury(J).Int J Audiol,2010,49(2):110-115.

[6]肖潇,王为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眩晕的诊断价值(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4):429-430.

[7]周玲.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价值(J).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0,19(2):99-104.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08年1月~2009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5~65岁;(2)明确的颅脑损伤史;(3)伤后12h以内入院;(4)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8分;(5)颅脑损伤经CT证实。排除标准:(1)严重的复合伤;(2)既往有严重的慢性病史者,影响器官功能者;(3)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者;(4)不依从BAEP检查者。共入选患者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4.6±8.1)岁;伤后到接受治疗时间30 min~12 h,平均时间(2.8±1.3)h;入院时GCS评分6~8分63例,4~5分35例,平均(5.3±1.8)分;致伤原因中车祸伤72例,坠落伤18例,打击伤8例;CT检查显示多发血肿28例,硬膜外血肿25例,硬膜下血肿21例,脑挫裂伤15例,脑内血肿9例。

1.2 B A E P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早期(72 h内)进行BAEP检查。检查在半暗的电磁屏蔽室内进行。被测试者平卧,记录电极置于颅顶,参考电极固定于声刺激同侧的乳突,前额接地电极。先测左耳听阈,然后记录70dB,将电量开到105 dB,刺激叠加1024次,每次实验两次,以确定实验良好,再测右耳,分析Ⅰ、Ⅱ、Ⅲ、Ⅴ波的波间期。检查采用丹麦产DISA、1500-C4型肌电图仪。

1.3 B A E P分级标准

分别采用Hall标准[3]和Cant标准[4]对BAEP进行分级。Hall标准取BAEP表现较差的一侧进行分级:1级正常;2级轻度异常,表现为Ⅰ~Ⅴ波分化好,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如Ⅰ、Ⅲ或(和)Ⅴ波PL延长,Ⅰ~Ⅲ、Ⅲ~Ⅴ或(和)Ⅰ~Ⅴ波IPL延长,Ⅲ~Ⅴ/Ⅰ~Ⅲ峰间潜伏期比>1,Ⅴ/Ⅰ波幅比<0.15;3级中度异常,表现为Ⅲ和(或)Ⅴ波分化不良、重复性差或Ⅴ波缺失;4级重度异常,表现为仅存Ⅰ波或各波均缺失。Cant分级标准以Ⅴ波缺失作为判断BAEP异常程度的指标:1级为BAEP正常;2级为BAEP异常,但双侧均无Ⅴ波缺失;3级为单侧或双侧Ⅴ波缺失。

1.4 统计学方法

两种分级标准GCS评分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以校准度和分辨度来衡量两种分级标准对预后的评价效力。校准度采用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评价;分辨度采用以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R)进行评价。以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来描述两种分级标准实际的预测效果。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软件为SPSS 17.0。

2 结果

2.1 两种分级标准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别与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可知,两者和GCS评分都呈负相关。Hall标准与GCS的相关系数rs为-0.514(t=6.472,P=0.013);Cant标准与GCS的相关系数rs为-0.437(t=5.284,P=0.021)。

2.2 两种分级标准对预后预测的价值

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期间或出院后24h内实际死亡35例,死亡率35.7%。和两种分级标准预测的死亡情况比较,评价预测价值。

2.2.1 校准度评价

首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两种分级标准均有统计学意义。Hall标准的预测模型为:logit P=1.47+0.76 Hall;Cant标准的预测模型为:logit P=2.26+1.12 Cant。详见表1。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Hall的预测模型拟合良好(χ2=3.541,P=0.321),实际病死率与预计死亡危险度吻合程度较高;而Cant的预测模型拟合相对较差(χ2=6.874,P=0.0602),实际病死率与预计死亡危险度吻合程度欠佳。

2.2.2 分辨度评价

采用ROC曲线判断两种评分判断预后的价值,可知两者都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和预测分辨度。Hall标准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R为0.67>0.5(P=0.028);Cant标准预测的为0.61>0.5(P=0.031)。

2.3 两种分级标准实际的预测效果

Hall分级和Cant分级分别有4个级别和3个级别。在每个级别比较预测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的差异,计算特异度、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详见表2。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极高,文献[5]报道可达26%~50%。而本组患者入院近期的死亡率也达到35.7%。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一直是患者家属及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GCS评分、CT改变、颅内压检测等[6]。然而这些因素可能受治疗、外界环境等作用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诱发电位检测技术是指当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何一点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导出的电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BAEP是临床最常用的诱发电位检测技术之一。然而对于BAEP分级,标准众多,有Greenberg分级、Hall分级、Krieger分级、Cant分级等。分级标准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AEP对病情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选择Hall和Cant分级这两种最常用的分级标准,比较其对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预测的价值。

本组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将两种分级标准分别与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该两种分级标准和GCS评分都呈负相关。这和目前的大多数研究[6]结果一致,表明BAEP指标是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而本研究还显示Hall分级和Cant分级标准都能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而Hall分级负相关的程度稍高。对于分级标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本组采用校准度和分辨度两个指标来评价。校准度衡量两种方法实际病死率与预计死亡危险度吻合程度。具体方法是首先建立评分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再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判断。拟合程度高者校准度好,反之校准度较差。分辨度衡量两种方法区别死亡、存活的能力,以ROC曲线及AUR衡量。只要AUR>0.5,预测标准就有价值。而AUR越大,预测能力就越强。分析结果表明Hall的预测模型拟合良好,实际病死率与预计死亡危险度吻合程度较高;而Cant的预测模型拟合相对较差,实际病死率与预计死亡危险度吻合程度欠佳。Cant分级标准的依据是BAEP的Ⅴ波一般是最易受到大脑半球病变影响而最先消失的波形,因而Cant标准以Ⅴ波缺失作为判断BAEP异常程度的指标。而近期的研究[7]则表明Ⅲ波的存在与否也和预后有密切关系。从分辨度上判断,Hall标准和Cant标准都具有良好的预测分辨度,预测的AUR分别为0.67和0.61,均大于0.5。然而良好的诊断预测指标AUR应该大于0.8。本组Hall标准和Cant标准都属于等级指标,因此单独诊断的效果可能不佳。这提示BAEP与其他标准联合预测,有可能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张艳等[8]的研究表明,BAEP不同的分级标准各具优势:Cant标准生存预测准确率最高,Hall标准生存和死亡综合准确率最高,而Krieger标准死亡预测准确率高。李志玉等则指出,BAEP近年来发展出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技术,其测试结果频率特异性高和客观性更强。以上都提示BAEP分级标准还待进一步优化,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些临床应用还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总之,本研究证实:BAEP指标是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而Hall标准对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评估相对Cant标准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和分辨度,符合我国国情。

参考文献

[1]GONZALEZ-GARCIA E,VILELA-SOLER C,ROMA-AMBRO-SIO J,et al.The use of evoked potentials in the follow-up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in coma following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REVISTA DE NEUROLOGIA,2007,44(7):404-410.

[2]张士刚,王继跃,郝华,等.脑干听觉及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判断[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5):479-482.ZHANG SG,WANG JY,HAO H,et al.BAEP and SEP for prediction of prognosis in severe brain injury patients[J].Chin J Neuromed,2005,4(5):479-482.Chinese

[3]HALL JW,HUANGFU M,GENNARELLI TA,et al.Auditory function in acute severe head injury[J].Laryngoscope,1982,92:883-890.

[4]CANT BR,HUME AL,JUDON JA,et al.The assess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 by 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and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J].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1986,65:188-195.

[5]张军,程亭秀.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因素[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40-241.ZHANG J,CHEN TX.The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head injury[J].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2006,1(4):240-241.Chinese

[6]房铭辉,曹树臣,孙艳军,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基底池形态变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1):22-23.FANG MH,CAO SC,SUN YJ.The value of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ential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basal cistern for prognosis of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J].Journal of Chende Medical College,2008,25(1):22-23.Chinese

[7]李建英,杨春水,林勤郁,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联合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8,17(4):218-221.LI JY,YANG CS,LIN QY,et al.The value of brain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nd se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to esti-mate prognosis of comatose 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Elect Roneurophysiology,2008,17(4):218-221.Chinese

[8]张艳,宿英英.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标准评价脑功能损伤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9):623-624.ZHANG Y,SU YY.Evaluation of cerebral dysfunction by brain-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grading standard[J].Chin J Crit Care Med,2003,23(9):623-624.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科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60例,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34岁~84岁, 平均54岁, 病程5d~14d。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短暂性、反复性的小脑、脑干、枕叶等功能障碍, 持续数分钟至1h, 24h内完全恢复, 未遗留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头部C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另选6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3d内进行检查。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丹麦Medtronic 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和记录。

1.2.1 BR检查

患者放松, 轻闭目, 将刺激电极置于一侧眶上切迹 (眶上神经) , 记录电极置于双侧眼轮匝肌 (下睑中部) , 参考电极置于眼角外侧。采用时限为0.2ms的方波脉冲电流刺激, 刺激频率为0.5Hz~2.0Hz, 电流为10mA~20mA, 每次重复测试数次并比较左右侧反应, 以波形清晰且潜伏期最短的波形为准。记录刺激侧的早反射 (R1) 和晚反射 (R2) 及对侧的晚反射 (R2’) 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

1.2.2 BAEP检查

患者清醒, 安静放松, 轻闭双眼, 记录电极置于头顶 (Cz) , 参考电极置于两侧耳垂A1、A2, 戴耳机给单耳短波声刺激, 刺激频率10 Hz~30 Hz, 以高于受试者主观听阈60dB强度进行刺激, 分析时间10 ms~20 ms, 平均叠加1 000次, 每耳至少测试2次。测量Ⅰ、Ⅲ、Ⅴ各波的波幅、峰潜伏期 (PL) , Ⅰ~Ⅲ波、Ⅲ~Ⅴ波、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 (IPL) 。BR和BAEP的正常值参考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电生理室的标准[3]。

1.3 诊断标准

BR:R1、R2、R2’各波潜伏期及侧间差超过正常值, 波幅患侧低于健侧1/2或<50μV或者消失。BAEP:Ⅰ、Ⅲ、Ⅴ、波各波PL和或Ⅰ~Ⅲ、Ⅲ~Ⅴ、Ⅰ~Ⅴ的IPL大于正常值;V波与I波波幅比 (V/I) <Ⅰ; (Ⅰ~Ⅲ) / (Ⅲ~Ⅴ) 的IPL比值<1;Ⅰ、Ⅲ、Ⅴ波分化差或未分化而造成IPL难以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双侧BR反射潜伏期比较

后循环TIA患者BR检查的R1、R2、R2’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BAEP各波PL和IPL比较

60例后循环TIA患者BAEP检查的Ⅰ、Ⅲ、Ⅴ波的PL、I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ms

3 讨论

瞬目反射又称眼轮匝肌反射, 是由叩打面部, 角膜受声、光刺激而引起眼睛闭合的防御反射, 起着保护眼球的作用, 是脑干反射中的一种。是由三叉神经感觉支传入、面神经传出以及脑干共同构成反射弧的反射。R1是一种少突触、皮肤、脑桥内的反射活动, 其环路完全在脑桥范围内;R2是一种多突触性的反射活动, 广泛分布于延髓外侧和桥脑[4]。Cruccu等[5]研究证实, R1波异常与同侧的脑桥背侧邻近第四脑室底损伤有关, R2波异常最常发生于同侧下橄榄水平的延髓背外侧。完整的BR反射途径较为复杂, 涉及延髓、中脑、乃至皮层的多个神经元的活动, 影响这个反射弧的任何部分均可使各波的潜伏期延长甚至波消失。当后循环TIA时, 脑干结构短暂的供血不足, 神经元代谢受损, 突触效能减低[6], 若长期反复发作, 这种改变持续存在, 即使间歇期也不恢复, 构成了临床上BR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7]。因此, BR能敏感地反映脑干缺血状态。另有研究报道:R1正常, R2和 (或) R2’延长, 提示延髓外侧损害;R1延长, 伴有或不伴有R2延长, 提示脑桥损害;BR变化既不符合传入型又不符合传出型时, 提示存在广泛性桥脑和延髓损害。有人认为BR正常可以排除桥脑和延髓上2/3有病变[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后循环TIA患者的一侧或双侧的R1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 伴有一侧或双侧的R2、R2’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 表明检测同侧和 (或) 对侧脑干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 与对照组相比, PL和I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再结合患者头MRI/MRA等检查, 提示脑干存在相应部位的缺血改变。同时, 本研究反映出R2异常率最高, 可能与R2波的反射环路复杂, 较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关。

BAEP是一种脑干反射, 反映的是听神经及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电生理变化, 正常的BAEP有赖于听神经及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完整和功能正常[9]。BAEP由连续出现的7个波组成。Ⅰ波为听神经动作电位, 与听神经颅外段电活动有关;Ⅲ波与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核的电活动有关;Ⅴ波与中脑下丘中央核电活动有关。Ⅰ~ⅢIPL和Ⅲ~ⅤIPL分别为低位和高位脑干的传导时间, 通过对各波 (主要是Ⅰ、Ⅲ、Ⅴ波) 的PL和IPL等分析, 可以了解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Chiappa[10]研究分析病变部位和BAEP异常的关系:①影响到第Ⅷ颅神经及耳蜗循环, BAEP各波均不能引出;②脑桥下段累及双耳蜗核病变, 仅见Ⅰ波;③脑桥下段被盖部病变, BAEPⅢ波及其以后诸波异常;④脑桥上段病变, Ⅳ、Ⅴ波异常;⑤一侧脑桥与中脑交界部病变, 同侧V波消失, 对侧BAEP正常。BAEP的三个主波Ⅰ、Ⅲ、Ⅴ波分别代表听神经、桥脑下部和中脑下部的电活动。Ⅰ~Ⅲ峰间期延长可反映听神经及桥脑下段病变;Ⅲ~Ⅴ峰间期延长反映脑桥中上部受累。BAEP各波的发生源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域相吻合, 当后循环TIA发作时, 脑干、小脑等部位发生短暂的血供不足, 可使神经元代谢受损, 突触效能减低;如果听觉传导通路缺血、水肿可导致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和传导阻滞等改变, 均可引起BAEP各波的改变, 这是TIA发作时BA-EP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对于早期轻微的PCI, 也能从电生理角度发现更多亚临床病变[11]。本研究发现, 后循环TIA患者有 (或无) Ⅰ波PL延长, 或Ⅲ、Ⅴ波PL延长或波型分化差, 或Ⅰ~Ⅲ、Ⅲ~Ⅴ、Ⅰ~Ⅴ的IPL延长。与对照组相比, PL和I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AEP能敏感的反映脑干缺血的程度和脑干神经核团血液灌注状态的变化, 从电生理角度评价其异常程度和定位, 在临床上对后循环TIA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12]。

BR和BAEP检查无创且方便易行, 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后循环TIA早期诊断。BAEP主要反映听神经至中脑的病变, BR则反应桥延脑的病变, 其病变范围较BAEP广泛。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能敏感的反映脑干的病变和状态, 为后循环TIA早期诊断、病情程度的判断及治疗预后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 (BR) 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检测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的脑功能受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后循环TIA患者, 进行BR、BAEP检测, 观察BR各成分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 BAEP的波形及各波潜伏期、峰间期。结果 60例患者BR异常率为76%, 60例患者BAEP异常率为71%。结论 BR与BAEP检查简单易行, 能敏感地反映脑干功能, 两者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对后循环TIA的早期诊断。

上一篇:整体优势下一篇:法律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