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新碱

2024-10-16

麦角新碱(精选8篇)

麦角新碱 篇1

1 缩宫素

缩宫素是最常用的子宫收缩药物, 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该药需冷藏保存, 是人工合成多肽类激素。作用机制是选择性促进子宫平滑肌及乳腺管平滑肌收缩, 外源性与内源性缩宫素的机制相同, 但外源性作用比内源性强几倍。缩宫素通过与缩宫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随着孕周的增加, 缩宫素的受体逐渐增多, 子宫对缩宫素也越敏感;受体的浓度按照子宫、子宫下段、宫颈递减, 也就是说宫缩素主要对宫体起作用。小剂量缩宫素可使子宫平滑肌张力增高、收缩力加强、收缩频率增加, 但仍可以保持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剂量增大时, 将引起肌张力持续增高, 乃至舒张不完全, 最后发生强直性收缩。

宫缩素用于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可以肌肉或静脉给药。静脉滴注立即起效, 但半衰期短 (1~6min) , 滴注20min后, 起效应减退, 故需持续滴注;肌肉注射起作用比较缓慢 (2~7min) , 但维持时间比较长 (30~60min) 。

Cochrane的系统评价表明, 与安慰剂相比, 预防性应用缩宫素显著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RR0.50, 95%CI0.43~0.59) 和需要治疗性应用缩宫素的比列 (RR0.50, 95%CI0.39~0.64) , 强烈建议在胎儿前肩完娩出后预防性应用宫缩素。用法为缩宫素10U肌肉注射或5U静脉注射或10~20U加入1000m L液体中, 以100~200/h静滴, 必要时治疗性的应用[1]。

缩宫素在治疗产后出血时的用法为:10U子宫肌层或宫颈注射或5U静脉小壶内注入, 以后10~20U加入500~1000m L晶体液静脉滴注, 常规速度250m L/h。缩宫素没有明显的禁忌痘, 不良反应少。因宫缩素有受体饱和, 无限制加大用量易出现副作用, 如呕吐与心率加快或心率失常, 所以24h总量应控制在80~100U之内。应该注意的是:快速静注未稀释的缩宫素, 易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 易导致产妇短暂的低血压与心动过速或失常。

缩宫素类新型的药物有:卡比托辛, 卡贝缩宫素, Carbetocin;半衰期为40min。但根据Cochrane的系统评价, 在预防产后出血方面, 长效缩宫素并没有传统缩宫素。但与应用传统缩宫素相比, 应用长效缩宫素需要后续宫缩剂治疗 (RR0.44, 95%CI0.25~0.78) 。

2 麦角新碱

麦角新碱也是常用的子宫收缩剂, 与缩宫素同样是治疗子宫乏力的一线药物, 是临床最早使用的宫缩用药。但该药对热度与光很敏感, 需要在低温的情况下避光保存。

麦角新碱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 作用强而持久, 大剂量可引起宫体和子宫下段的强直性收缩, 甚至影响到宫颈。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用法为0.2mg肌注或子宫肌注射, 30s~2min起作用, 持续1~

3 h, 必要时2~4h重复注射1次, 但不可超过5次。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的不宜使用。

Cochrane最新的系统评价表明, 与安慰剂比较, 在第三产程预防性应用麦角新碱能减少出血量 (平均减少83.03m L) 和产后的发生率 (RR0.38, 95%CI0.21~0.69) ;在应用麦角新碱后是否增加胎盘滞留或手取胎盘的风险方面, 目前尚无定论;但麦角新碱增加了呕吐 (RR11.81, 95%CI 1.78~78.28) 、血压升高 (RR 2.60, 95%CI1.03~6.57) 和产后因疼痛而需要应用镇痛剂 (RR2.53, 95%CI1.34~4.78) 的风险[2]。

日前我院从国外引进新型制剂为Syntometrine, 1安瓿瓶为1m L的混合物, 含缩宫素5U和麦角新碱0.5mg。是一种缩宫素和麦角新碱的混合物, 从理论上看, 该药集中了缩宫素起效快与麦角新碱作用时间长的优点, 并且缩宫素能够轻微舒张血管, 能够缓和麦角新碱的缩血管的作用。但在副作用方面, Syntometrine使患者血压升高、恶心、呕吐等发生几率显著增加, 我院正在考虑是否继续使用该药。

摘要:产后出血是世界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治疗产后出血的药物包括增强宫缩的药物, 以及促进血管收缩的药物与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的药物。根据我院产后出血药的促宫缩的药物的用药情况, 将临床上治疗产后出血的药物缩宫素与麦角新碱进行评价。

关键词:产后出血,缩宫素,麦角新碱

参考文献

[1]Elbourne DR, Prendiville WJ, Carroli G, et al.Prophy lactic use of oxytocin in the third stage of labour[J].Coch Datab Syst Rev, 2001, (4) :CD001808.

[2]Liabsuetrakul T, Choobun T, Peeyananjarassri K, et al.Pro phylactic use of ergot alkaloids in the third stage of labour[J].Coch Datab Syst Rev, 2007, 18 (2) :CD005456.

麦角新碱 篇2

尼麦角林片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服用方法是口服,每次1-2片(5-10 mg),每日3次,或遵医嘱。尼麦角林片应饭前服用以增加吸收,或进餐时服用以减轻刺激。尼麦角林片服用期间应注意,病人应遵医嘱使用尼麦角林片。尼麦角林片能增加降压药的作用,因此与降压药合用应慎重。肾功能不良者应减量。孕妇一般不宜应用尼麦角林片,必需时,应权衡利弊。应妥善保管勿造成小孩误食。

尼麦角林片在临床上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血管性或代谢性脑功能不全(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和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尼麦角林片适用于急性、慢性周围血管性功能不全(雷诺氏综合症、肢体血管闭塞性疾病及其它末梢循环不良症状),头痛。尼麦角林片可用于动脉高血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辅助治疗。尼麦角林片能改善脑梗塞后遗症引起的意欲低下和情感障碍(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缺乏意念、忧郁、不安等)。

尼麦角林片属麦角生物碱类,其疗效迅速而确定,尤对耳鸣和眩晕,并能长期维持其疗效,患者的心智状况及对繁复的反应能力在服药后仅4h即显改善,足以证明尼麦角林片能有效增进脑部活动功能。尼麦角林片安全性高,几无毒性、血压及心跳方面影响很小,长期服用耐受性极好。

麦角甾醇的研究进展 篇3

1.1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

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多酶参与的复杂的代谢过程。近年来, 人们对真核细胞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做了大量的研究, 对其生物合成途径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其合成途径如下:

ERG9→鲨烯ERG1→环氧鲨烯ERG7→羊毛甾醇ERG11→4, 4-二甲基-胆甾-8, 14, 24三烯醇ERG24→4, 4-二甲基酵母甾醇ERG25→酵母甾醇ERG6→粪甾醇ERG2→上位甾醇ERG3→麦角-5, 7, 24 (28) 三烯醇ERG5→麦角-5, 7, 22, 24 (28) 四烯醇ERG4→麦角甾醇[1]

1.2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有关基因的研究

ERG9:ERG9编码的蛋白为鲨烯合成酶, 催化2分子焦磷酸法呢酯形成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第一个固醇分子, 是麦角甾醇合成的直接前提。有两家实验室克隆到了ERG9[2], 在两家的研究当中ERG9的营养缺陷型需补充麦角甾醇和有氧生长条件, 用含ERG9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导致大肠杆菌内麦角甾醇的合成, ERG9包含1个开阅框, 编码44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蛋白分子量为51700, 该基因在人与酵母之间高度保守, 位于第Ⅷ染色体上。

ERG1:ERG1编码产物为鲨烯环氧酶, 该酶为需氧酶, 催化鲨烯转化为2.3环氧鲨烯, 利用该酶对丙烯胺敏感的特性克隆到了ERG1基因[3], 经分析发现, ERG1基因包含1个开阅框, 编码1个496氨基酸的蛋白质, 位于第ⅩⅤ染色体上。

ERG7:ERG7编码的蛋白产物为羊毛甾醇合成酶, 先后在热带假丝酵母 (C.albicans) 和啤酒酵母 (S.cerevisiae) 中克隆到该基因[4], ERG7包含1个2 196bp的开阅框, 编码732氨基酸的蛋白质。ERG7位于达到第Ⅷ染色体上。

ERG11:ERG11编码产物为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细胞色素P450, 催化羊毛甾醇14α氧化脱甲基作用。Kalb等从酵母中克隆到该基因[5], 它含有单一的开阅框, 编码530氨基酸的蛋白质, ERG11被破坏的菌株需补充麦角甾醇及有氧生长条件。目前已经分别从高等植物、真菌、哺乳动物体内克隆出P450基因并测序分析, 所有的P450都含有500~600个氨基酸残基, 多序列联配结果表明高等植物、真菌、哺乳动物之间有35%~42%的序列同源性, 说明P450是非常保守的, P450还是许多抗真菌剂的作用靶位, 对P450基因及其产物的研究将为抗真菌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ERG8位于达到第Ⅷ染色体上。

ERG24:ERG24编码的蛋白产物是C-14还原酶, 催化4.4-二甲基-胆甾-8.14.24三烯醇还原为4.4-二甲基酵母甾醇。ERG24包含1个1314bp的开阅框, 编码438氨基酸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量为50612[6]。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尚未确定。

ERG25:ERG25编码的蛋白产物为C24固醇甲基氧化酶, M.Bard等人首先在啤酒酵母中克隆到了该基因[7], ERG25突变体在菌体内积累4.4-二甲基酵母甾醇, ERG25对于啤酒酵母生长是必需的。ERG25包含单一开阅框, 编码309氨基酸的蛋白质, 存在于第Ⅶ染色体上。

ERG6:ERG6编码的产物为C-24甲基化酶, 存在于植物和真菌中, 催化酵母甾醇C-24位甲基化形成28碳的甾醇结构, C-24位甲基化对形成正常细胞膜是必需的, ERG6突变体对放线菌酮敏感, 对制霉菌素具抗性, 对ERG6突变体必需补充色氨酸。ERG6具单一开阅框, 编码383氨基酸的蛋白质, ERG6定位在第ⅩⅢ染色体上。

ERG2:ERG2编码的蛋白为C-8固醇异构酶, 催化粪甾醇转化为上位甾醇, 该酶是抗真菌药物吗琳的作用靶位。基因包含单一开阅框, 编码222氨基酸的蛋白质。ERG2定位于第ⅩⅢ染色体上。

ERG3:ERG3编码的蛋白产物为C-5脱氢酶, 催化上位甾醇还原为麦角-5.7.24 (28) 三烯醇。ERG3存在于动物、植物、真菌中, 包含单一开阅框, 编码36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ERG3对S.cerevisiae的生长是非必需的。ERG3定位在第ⅩⅡ染色体上。

ERG5:ERG5编码的蛋白产物为C-22固醇脱氢酶, 催化麦角-5.7.24 (28) 三烯醇还原为麦角-5.7.22.24 (28) 四烯醇。该酶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过程中第二个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蛋白质成员, 与哺乳动物细胞色素P450相似。ERG5包含单一开阅框, 编码538氨基酸的蛋白质, 定位在第ⅩⅢ染色体上。

ERG4:ERG4编码的蛋白产物为C-24固醇还原酶, 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过程中最后一个酶, 催化最终合成麦角甾醇, 序列分析表明ERG4与ERG24十分相似, 有很高同源性, ERG4包含单一开阅框, 编码473氨基酸的蛋白质, 位于第Ⅶ染色体上。

2 生产工艺

2.1 酵母发酵玉米秸秆产麦角甾醇工艺流程:

玉米秸秆→粉碎→蒸汽爆破→纤维素 (半纤维素) →稀酸水解→六碳糖 (五碳糖) →发酵→离心→皂化→提取→浓缩→麦角甾醇结晶。

2.2 葡萄糖母液生产高麦角甾醇工艺流程

试管斜面→摇瓶种子→小小种子罐→小种子罐→中种子罐→大种子罐→处理好的原料+种子→发酵→分离→洗涤→分离→洗涤→分离→压棒→自溶→喷雾干燥→高麦角甾醇酵母粉→包装取样化验一成品

2.3 红曲菌中提取麦角甾醇方法

筛选一株产麦角甾醇较高的红曲菌,在28摄氏度时,以小米作为基质,加水量为60%,在搅拌水中加入酵母膏和钙离子,发酵3天,可最大量产生麦角甾醇。

3 分析方法

3.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筛选由红曲提取麦角甾醇的最佳条件。

利用HPLC检测麦角甾醇的含量,确定利用三氯甲烷为溶剂,在浸提比为1:250 (g/m1) ,反应温度为50℃时,超声波下抽提20min为最佳反应条件,每g干由可获得9mg左右的麦角甾醇。

3.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冬虫夏草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ODS-C18色谱柱,甲醇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2 nlTt,流速为1.3 ml/min。本法结果准确、简便可行、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适用于冬虫夏草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

3.3 一种可准确、快速测定粮食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液相色谱方法。

样品皂化后,用正己烷萃取麦角甾醇,不需要进一步纯化,直接上液相色谱分析。分析柱为Spherisorb硅胶柱,检测波长282 nm。方法的检出限为0.1 mg/kg,方法的回收率在95.1%~100.0%。分析的准确度评价采用微量制备技术和反相液相色谱分离技术,证明了该方法分析的结果准确可靠。

4 应用

4.1 通过对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可以加入抗真菌药作用靶酶,来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以至于减少禾谷丝核菌的生成,增加小麦的产量。

4.2 以麦角甾醇为原料, KMnO4为氧化剂, 一步法氧化反应得到活性四羟基麦角甾醇ergosta-8 (9) , 22-diene-3, 5, 6, 7-tetrol (3β, 5α, 6α, 7α, 22 E) 和ergosta-8 (14) , 22-diene-3, 5, 6, 7-tetrol (3β, 5α, 6α, 7α, 22 E) , 该反应操作和分离纯化工艺简单, 产率高。

4.3 麦角甾醇是真菌类的特征甾醇,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D源。其含量测定曾采用薄层扫描法,步骤繁杂,耗时过多。国外有人测定麦角甾醇的含量作为粮食发霉的定量指标,操作复杂繁琐。类似产品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文将样品直接皂化,用环己烷提取,用分配柱和吸附柱净化和浓缩,用HPLC法测定其中麦角甾醇的含量,为控制其质量提供了可靠而简便的方法。

5 展望

综上所述, 麦角甾醇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是食品、饲料及医药工业原料。麦角甾醇工业化生产, 有两个途径微生物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因甾体化合物分子含有不对称中心, 合成步骤多, 难度大, 国内外广泛开展微生物发酵合成麦角甾醇的研究。目前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将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高产麦角甾醇菌株和抗真菌药物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推进, 将为合理设计培养基和优化培养条件提供理论指导, 从而构建高产菌株, 优化培养条件, 将会进一步提高麦角甾醇的产量。

摘要:自从1889年Tanret从燕麦麦角菌中分离到麦角甾醇以来, 人们开始对麦角甾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麦角甾醇 (ergostero1) 又称麦角固醇, 大量存在于酵母中, 是一种重要的医药化工原料, 可用于"可的松"、"黄体酮"等药物的生产。麦角甾醇受9到紫外线照射时可转化为维生素D2, 是维生素D2的前身, 也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本文对近十年来麦角甾醇的研究予以综述, 旨在为麦角甾醇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麦角新碱 篇4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选取60例患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30例。此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2例和28例, 其患者的年龄为51~85岁, 其平均年龄为 (63±5) 岁。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17例, 其平均年龄为 (60±3) 岁, 而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1例, 其平均年龄为 (65±7) 岁。此次所选择的60例患者均患血管性痴呆, 且脑卒中伴有如失语和偏瘫以及同向偏盲等局灶性体征。60例患者均是经过结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MMSE) 评分来进行筛选的, 对于中学或以上组≤24分的、小学组≤20分的、分文盲组≤17分的则认为其认知有障碍。若评分<10分则认为其为重度痴呆, 入选的病例多为轻中度的痴呆, 且均无严重内科疾患, 凡患有严重的心脑疾病、糖尿病、肝功能和肾功能障碍、重度痴呆、还有老年性痴呆和有精神病或者患有严重精神症状的患者都不参与本次研究[1]。此两组患者无论是在性别和年龄方面还是在MMSE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以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为其给予尼麦角林和胞二磷胆碱;而对于对照组患者则不给予尼麦角林而只给予胞二磷胆碱, 两组患者均应在饭前口服, 以6周为一个疗程, 共服用2个疗程, 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其他一切益智类药物都要停用[2]。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和ADI进行对比并评分。检查其治疗前后的电解质、肝肾功能和血糖以及血常规还有心电图等并对比分析, 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产生的一切有可能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进行仔细观察[3]。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1.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所记载的所有数据资料均进行统计分析, 以χ2检验来为其进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 用t检验来为其做组间比较, 用 (±s) 来表示其计量资料, 若P<0.05则可判定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中, 观察组3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了胃肠道反应, 但未对其作任何处理便行缓解, 至于其他不良反应并未出现, 并且两组患者肝和肾以及凝血功能都未发现损害。经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积分进行比较后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MMSE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 并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将两组治疗前后的ADL积分进行比较后显示两组在治疗后ADL积分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的下降 (P>0.05) , 并且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痴呆, 它是指因为脑血管障碍而引起的疾病, 即由于患者脑血管病变 (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 引起患者脑组织血液供应出现障碍从而导致其脑功能衰退[4]。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痴呆的发病率也就逐年增高, 这就给社会和众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也为患者和患者的家属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尼麦角林属于脑代谢改善药, 对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使用尼麦角林可以促使大脑对氨基酸和磷脂的利用从而使大脑对蛋白的合成有所增加, 然后再通过促进大脑半球经胼胝体的信息传递来使脑组织因缺氧造成的脑损伤得到改善, 故其治疗后的MMS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经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采用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疗效十分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并且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任军.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140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4) :129.

[2]徐玲玲.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1, 2 (1) :38-39.

[3]许树兰.茴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9) :56-57.

麦角新碱 篇5

关键词:甲钴胺,长春新碱,神经毒性

长春新碱 (Vincristine, Oncovin, VCR) 是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出的生物碱, 因抗肿瘤作用良好, 临床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 目前临床常用来治疗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也可作为免疫调节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免疫性疾病, 但是由于其严重的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因此, 对于其神经毒性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总结了从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用甲钴胺防治长春新碱的神经毒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54例住院患者, 男性30例, 女性24例, 年龄18~70岁。经病理学证实, B细胞淋巴瘤42例, T细胞性淋巴瘤12例, 均为初治患者。所有患者KPS评分60分以上。无药物过敏史及糖尿病史, 化疗前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均无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5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 (试验组) 28例, 采用门甲钴胺+化疗。B组 (对照组) 26例, 单用化疗。化疗方案为CTX 750 mg/m2静滴、第1 d, 8ADM 50 mg/m2静滴、第1 d, VCR 1.4mg/m2静滴、第1 d, PDN 100 mg/m2口服、第1~5 d, VCR最大不超过2 mg, 每21 d重复。试验组在用化疗前加用甲钴胺片0.5 mg/次, 每日3次, 第1~7 d。化疗期间所有患者避免冷刺激, A组化疗4周期的16例, 6周期的12例;B组化疗4周期的19例, 6周期的7例。

1.3 观察指标

神经毒性反应分级按照周围神经毒性分级[1], 0级:正常;Ⅰ级:感觉异常或腱反射减退;Ⅱ级:严重感觉异常或轻度无力;Ⅲ级:不能耐受的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Ⅳ级:瘫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54例患者均可进行评价, A组发生感觉神经毒性Ⅰ级4例, Ⅱ级2例, Ⅲ级1例, 总发生率25.0%;B组发生感觉神经毒性Ⅰ级9例, Ⅱ级4例, Ⅲ级4例, 总发生率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长春新碱作为一种生物碱, 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的, 为常用植物类化疗药, 抗瘤谱广, 是血液肿瘤科常用的药物之一, 但是由于长春新碱有严重的周围神经毒性而限制了临床进一步使用, 长春新碱主要累及外周神经、自主神经, 表现为四肢的感觉异常, 针刺和温觉常受到影响、出汗异常、心悸等自主神经损伤的表现, 与累积量有关, 但目前长春新碱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Aley等[2]认为, 细的初级神经传入纤维的微管依赖功能的破坏和功能失调可能与长春新碱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机制有关。许爱军等[3]研究发现长春新碱可导致大鼠周围神经轴突直径的增加、无髓鞘神经纤维数量的减少和微管密度的下降;电镜下发现的较典型的表现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变性, 由于具有典型表现的病变部位较少, 大部分病变表现为轻微的纤维变性如水肿等。

目前临床上已经根据实践经验提出通过营养神经的方法来预防神经毒性的发生, 主要包括一些维生素B类制剂、乙酰左卡尼汀等。甲钴胺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 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表明甲钴胺可促进大鼠神经组织中神经元髓鞘和卵磷脂的形成, 从而促进神经纤维生长、刺激神经轴突再生[4]。同时从分子结构分析, 甲钴胺易转移到神经细胞的细胞器, 这能增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代谢活性、补充已经减少的神经传递物质、改善神经组织传递障碍和代谢障碍[5], 而且甲钴胺作为维生素在体内的代谢产物, 安全性高, 是一种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6]。

本文应用甲钴胺防治长春新碱神经毒性取得较好疗效。甲钴胺临床多报道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知, 在使用长春新碱化疗的患者中化疗同时联合甲钴胺治疗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 (CIPN) 的发生率, 同时降低其严重程度及推迟CIPN的发生时间, 甲钴胺是维生素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 无明显不良反应, 且价格便宜, 可临床推荐用于预防和减少CIPN, 从而提高患者的化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杨青, 刘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防治长春新碱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8 (2) :82-83.

[2]孙燕, 管忠震, 金懋林, 等.长春新碱单药与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Ⅱ期临床试用报告[J].癌症, 1999, 18 (3) :237-240.

[3]许爱军, 曹菲, 田玉科.长春新碱诱发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的建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8, 14 (3) :163-166.

[4]Hemendinger RA, Armstrong EJ, Brooks BR.Methyl vitamin B12 but not methylfolate rescues a motor neuron like cell line from homocysteine mediated cell death[J].Toxicola Appl Pharmacol, 2011, 251 (3) :217-225.

[5]Honda K, Riehl J, Inoue S, et al.Cnetral administration of vitamin B12 aggravates cataplexy in canine narcolepsy[J].Neuro Report, 1997, 8 (18) :3861-3865.

麦角新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门诊收治2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均为门诊收治, 符合以下条件: (1) 临床症状:头重、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耳鸣、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偏瘫、语言障碍, 重的轻度认识障碍甚至痴呆, 其中偏瘫及语言障碍常住院治疗。 (2) 均经头颅CT证实存在脑动脉硬化。 (3) 排除脑部其他疾病如脑肿瘤、脑卒中等。 (4) 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如贫血、心源性、感染性疾病、颈椎病及耳源性疾病等。 (5) 排除合并心、肝、肾、肺动脉功能不全者。 (6) 排除严重痴呆及过敏体质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080例, 治疗组男620例, 女460例, 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66.8岁;对照组男660例, 女420例, 年龄52~77岁, 平均年龄65.6岁;两组患者病因、收治条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川芎清脑颗粒10 g, 3次/d口服, 尼麦角林片5 mg, 3次/d口服;对照组:复方丹参片3片, 3次/d口服, 尼莫地平片50 mg, 3次/片口服。两组均辅以降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并调控血压、血糖等干预措施。疗程均为16 d。

1.3 实验室检查

两组均在用药前及用药16 d后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流变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著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变化:临床症状减轻不明显。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9%,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aP<0.0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5例轻度恶心, 对照组30例轻度头痛、恶心, 均未停止用药。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标明, 脑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第1、2位[1], 明显高于心血管病,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复发率及致残率均高, 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 故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对此病的研究也日益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焰生认为中老年人群具有很高的无症状性小血管患病率[2]。国内外专家经大量研究发现, “脑卒中”和“老年脑血管性痴呆”发病前都长期患有脑动脉供血不足。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 脑动脉供血不足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脑动脉供血不足常见原因是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进行性加重使脑动脉管腔狭窄, 血流减少,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脑组织受损而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从无症状到门诊就诊的有症状脑动脉供血不足, 再到“脑卒中”和“老年脑血管性痴呆”, 经历时间漫长, 无症状患者很少到医院就诊, 故对临床“脑卒中”和“老年血管性痴呆”治疗重视同时, 有充足的时间及早治疗有症状脑动脉供血不足, 防止其向更严重的脑缺血类型疾病发展。早期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口服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防治高血压, 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减少膳食的脂肪含量, 减轻体重,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戒烟酒, 保持乐观的心态, 防治糖尿病、血脂异常, 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将极大地消除或减少中老年人群的早期病痛, 进而减少或推迟“脑卒中”和“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人力和财力负担。因此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这一被称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意义非凡。

川芎清脑颗粒增加脑组织血流量, 尤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脑组织的微循环, 降低红细胞粘度、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血小板粘附率。尼麦角林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扩张脑动脉, 减少脑血管阻力, 增加脑动脉血流量, 尤对脑动脉供血不足脑组织的代谢有明显改善作用, 在调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基础上, 两药联用疗效有相加作用。经临床观察不难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趋势, 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人民对健康需求的意识不断增强, 对有症状脑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的同时, 对无症状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要求也在不断增多, 故对高危人群患者甚至公众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使其充分了解脑动脉供血不足、“脑卒中”和“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危险因素, 并认识到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从而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同时, 帮助个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 增加患者对早期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 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 在调脂及抗血小板药物等综合治疗基础上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少, 适宜人群广, 基本不需住院, 适合城乡各级医院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080例。治疗组给予川芎清脑颗粒及尼麦角林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及尼莫地平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6 d。根据临床疗效及实验室化验评判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4%优于对照组的38.9%, 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川芎清脑颗粒,尼麦角林,脑动脉供血不足

参考文献

[1]刘玮, 赵瑞敏, 陈晋文, 等.疏血通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老年男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河北医药, 2011 (19) :2945-2946.

麦角新碱 篇7

关键词:尼麦角林,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阿尼西坦

本研究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CCV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分别采用尼麦角林和阿尼西坦实施治疗, 均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将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CCV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 (65.8±6.4) 岁, 病程1.8~15年, 平均病程 (8.2±2.6) 年;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龄62~80岁, 平均年龄 (67.2±6.8) 岁, 病程1.6~14年, 平均病程 (8.5±2.2)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采用尼麦角林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4470) [1]治疗, 10 mg/次, 口服, 3次/d, 疗程为12周, 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对患者实施治疗前, 给予患者降压、降脂与降糖等常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并要求患者勿食用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以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1.2.2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尼西坦 (山东大陆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373) [2]治疗, 20 mg/d, 2次/d, 为早晚餐前口服, 疗程为12周, 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1.3 疗效判定标准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划分为3个等级: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消失, 血管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改善, 血管功能逐步恢复;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未改变, 血管功能未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上, CCVI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脑部疾病, 其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组织缺氧、脑血管灌注不足、脑组织缺血与头沉、头晕等症状[3], 该病主要以老年人为高发人群, 并且将引起患者的理解能力降低、性情改变、思维迟缓与神智痴呆等并发症,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4]。

在临床治疗中, 运用采用尼麦角林对CCVI治疗, 均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尼麦角林作为一种半合成发热麦角衍生物, 能够阻断患者的α-受体, 扩张患者的脑血管, 起到减低患者的血管阻力与增加脑部血流量的作用[5]。与此同时, 尼麦角林能够提高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起到抑制患者三磷酸腺苷 (ATP) 分解的作用, 从而提高患者机体内的ATP水平, 改善患者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最终促进患者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水平的提高, 起到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与认知功能的康复效果[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尼麦角林治疗CCVI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君, 王瑞祥.用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5, 7 (3) :134-137.

[2]丁欣, 赵雷, 陈晓敏, 等.尼麦角林在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山东医药, 2011, 51 (11) :95-96.

[3]苏峻峰.尼麦角林在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8) :989-990.

[4]崔伟, 谢炳玓.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5, (4) :119-120.

[5]黄淮, 孙志华.尼麦角林在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4, (3) :546.

麦角新碱 篇8

关键词:苦参碱,合轴马拉色菌,麦角固醇,酮康唑,高效液相色谱法

苦参碱是由中草药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植株、果实或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 、广豆根Sophora subprostrata Chun et T. Chen提取制成的, 是中药苦参、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几年, 很多学者都把对苦参碱的相关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发现苦参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如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1]、抗心律失常、抗炎作用及调节免疫[2]、抑制增殖、抗过敏、抑制肝纤维化和抑制病毒复制等作用, 因此苦参碱的研究受到各方面极大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苦参碱对于合轴马拉色菌麦角固醇合成的影响及探讨苦参碱抑制马拉色真菌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苦参碱粉由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国药准字: H20059335) 。酮康唑粉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含量99. 9% , 溶于2. 5% 二甲基亚砜 (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溶液, 控制DMSO终浓度低于1% 。橄榄油固体培养基 ( 成分为: 橄榄油、土豆、葡萄糖、琼脂、蛋白胨、氯霉素、蒸馏水) 、酵母膏胨葡萄糖培养基 ( 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 YEPD) ( 成分为: 酵母浸膏、蛋白胨、葡萄糖、氯霉素、蒸馏水) 、磷酸缓冲盐溶液 ( 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 、氢氧化钾溶液、Fisher甲醇溶液、石油醚 ( 沸程30 ~ 60℃) 、无水Na2SO4。

1. 2 菌种来源

实验菌种: 实验用合轴马拉色菌菌株 ( 临床菌株: 01780 CBS7222; 标准菌株: 01899 Malassezia sympodida-lis) , 来自北大医院微生物室真菌实验室培养与鉴定。

1. 3 设备

FM生化培养箱、高压灭菌锅、超净台、超声波细胞粉碎仪 ( JYD-150, 上海芝信) ; 显微镜 ( OLYMPUS-BX60F5) ; 冷冻离心机 ( 珠海黑马) ; 恒温振荡仪、恒温水浴箱 ( HH-W420, 金坛) ; 旋转蒸发仪 ( 上海亚荣) ; 电子天平、培养平皿、移液器 ( Eppendorf) ;移液器枪头 ( Axygen) ; 烧杯、烧瓶、量筒、蓝盖试剂瓶 ( Schott) ; 玻璃棒、药匙、试管、离心管、锥形烧瓶、梨形漏斗、容量瓶、45 mm滤膜。

1. 4 色谱条件

色谱柱: Waters symmetry shield TMRP C18, 4. 6 mm × 250 mm, 5 μm; 流动相: 100% 甲醇 ( Fisher公司) ; 体积流量: 1. 0 m L/min; 检测波长: 283 nm;进样量20 μL。Waters 2487 双波长UV检测器;Waters 1525泵; Waters 1500 系列柱温箱; Breeze色谱数据处理工作站; CINTRA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1. 5 体外抑菌实验

通过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 对合轴马拉色菌标准株和临床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 在同一条件下找到苦参碱、酮康唑2 组药物的最佳抑菌浓度 (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和最低抑菌浓度 (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基本步骤: ( 1) 制备菌悬液: 将合轴马拉色菌标准菌株和临床株各1 株, 接种于橄榄油固体培养基上, 35℃恒温温箱培养2 天; 连续传代培养2 次; 用无菌生理盐水洗脱纯化的菌落, 制成菌悬液, 做好标记。用麦氏管和细胞计数板调整浓度为1. 0 × 107CFU /m L。 ( 2) 药液加样: 按照每孔分别含药液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的比例, 将苦参碱、酮康唑贮备液直接用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各配置10 个浓度。同时设一组阴性对照: 每孔加入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200 μL; 一组阳性对照: 每孔加入制备好的菌液100 μL及合轴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100 μL。在摇床上将菌液及药液混匀5 分钟, 放入35℃恒温箱孵育。 ( 3) 结果判读:48 小时后观察结果, 由于马拉色菌为嗜脂性的, 菌落浮在液体表面, 微黄色, 薄薄一层漂浮在透明的液基表面, 肉眼观察非常清晰, 采用直接法读取数据。结果判断的前提是阳性对照生长良好, 阴性对照无菌生长清晰, 其他孔随药物浓度梯度升高而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若存在拖尾现象, 则将每孔内生长情况与阳性对照做比较, 以生长被抑制80% 判定为MIC值, 用麦氏管做参照, 根据菌液的清浊程度寻找MBC。最佳抑菌浓度判定标准: 达到一定浓度后, 即使再增加药物浓度, 细菌抑制程度也不会变化, 观察麦氏比浊管对比所得的浊度保持一致。

1. 6 检测麦角固醇的高效液相色谱实验

1. 6. 1 配置含药培养基根据体外药敏结果选取苦参碱、酮康唑对2 组马拉色菌的最佳抑菌浓度, 于无菌、直径为60 mm的平皿内分别加入的苦参碱粉、酮康唑粉, 将40℃ 左右尚未凝固的橄榄油固体培养基10 m L迅速倒入上述平皿内, 混匀, 待其凝固。加入药物的质量= 最佳抑菌浓度 × 10 m L。

1. 6. 2制备供试品将新制备的菌液分别接种在含药和不含药的橄榄油固体培养基上, 设不含药的为空白对照组, 共10 个空白组+10 个苦参碱组+ 10 个酮康唑组, 最后将30 组均置于35℃恒温培养5 天, 刮取平皿上的菌苔, 分别接种于YEPD液中, 用恒温振荡仪在35℃下, 振荡培养3 天, 使真菌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对于含马拉色菌的培养液抽滤、用蒸馏水洗涤3次, 将滤下的真菌湿菌的试管中再加入PBS液 ( PH7. 4 的磷酸盐缓冲液) 10 m L混悬。将试管放置在盛有冰盐的烧杯里, 放入超声波细胞粉碎仪台上, 用超声波细胞粉碎仪内的手型夹固定试管, 声波探头放入试管液面下2 cm和温度计探头放入冰块中。设置粉碎仪数据如下: 70 W功率, 破碎5 秒, 间隔3 秒, 反复90 次。破碎后的菌液装入离心管内, 放入冷冻离心机10000 rmp, - 4℃, 离心10 分钟, 取上清液作为酶液。酶液中加入新配置的皂化剂 ( 10% KOH + 甲醇溶液) 20 m L混匀, 倒入50 m L锥形烧瓶中, 放置在恒温水浴箱中80℃水浴皂化2 小时。得到的皂化物, 加石油醚 ( 沸程30 ~ 60℃) 30 m L, 用梨形漏斗萃取3 次, 加饱和的Na Cl溶液20 m L洗涤2 次。萃取液合并提取液用无水Na2SO4干燥脱水, 用旋转蒸发仪在70℃减压浓缩至干, 得到非皂化物 ( non-saponifiable lipids, NSLs) , 加甲醇溶解定容10 m L装入100 m L容量瓶中, -20℃保存。

1. 6. 3 样品测定Sigma公司的麦角固醇标准品母液 ( CAS号: 57-87-4) 浓度为10 mg /m L溶于氯仿, 也同样用甲醇溶解稀释100 倍, 定容后放置100 m L容量瓶中, 浓度为100 ug / m L, - 20 ℃ 保存。标准品和样品分别进样20 μL, 每个样品进样2 次。麦角固醇含量是通过面积归一法计算, 公式: 测得样品的峰面积/标准品的峰面积= 样品浓度/标准品浓度。因此可以测定样品中的麦角固醇的含量。本实验反复操作10 次, 8 天为一个实验周期, 本实验时间为2 个月。每个样品进样2 次× 实验10 次, 每组样品分别测200 个数据, 最终麦角固醇含量取均值。

1. 7 统计学方法

体外抑菌实验采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四组数据经正态检验, 发现P < 0. 05, 不符合正态分布, 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个独立样本t检验, 并将四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

检测麦角固醇的高效液相色谱 (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实验由统计软件SPSS 17. 0 计算出。药物作用后的三组数据分别经过正态检验, 结果: P < 0. 05, 不符合正态, 因此采用非参检验中K个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 1 体外抑菌实验

临床菌株在MIC、MBC值上, 无论是苦参碱组还是酮康唑均大于标准菌株, P =0. 03 <0. 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菌株之间两组药物MIC和M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47 >0. 05。标准菌株之间两组药物MIC和M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68 >0.05。

2. 2 检测麦角固醇的HPLC实验

三组数据比较P = 0. 00 < 0. 01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苦参碱组与酮康唑比较P =0. 54 >0. 05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苦参碱组与酮康唑分别与空白组比较, P <0. 01, 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与展望

中药单体成分简单、容易配制不同剂型、简便易推广, 随着抗菌药耐药、不良反应多等问题的出现, 中药单体抗真菌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苦参碱抑菌研究较多, 朱敏等[1]采用连续7 天涂菌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马拉色菌, 筛选出有效的抗马拉色菌的中草药单体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等3 种。杨雪云等[3]研究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供试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苦参碱对杨褐斑病菌和龙竹材霉变菌抑制作用较强。桂蜀华等[4]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测定苦参碱对13株皮肤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 MIC) 及最小杀菌浓度 ( MBC) , 发现苦参碱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 能抑制和杀灭羊毛状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真菌, 其中对武汉羊毛状小孢子菌、武汉白色念珠菌38253 的抑制能力最好。

笔者及科研团队近年一直在研究中药苦参及单体苦参碱对马拉色菌及其感染所致的皮肤病的疗效和机制[5,6,7,8]。本次研究通过麦角固醇测定, 说明苦参碱具有较好的抑制合轴马拉色菌麦角固醇合成的作用, 抑制强度与酮康唑相当。以酮康唑为代表抗真菌药的抑菌机理是通过抑制麦角固醇合成达到破坏真菌细胞膜来抑制真菌繁殖。该实验一定程度上说明苦参碱抑制马拉色菌繁殖的机理可能与影响麦角固醇合成有关。

此外, 通过观察合轴马拉色菌临床菌株和标准菌株的MIC值、MBC值、麦角固醇含量, 发现苦参碱对于标准菌株抑菌效果均强于临床菌株, 说明苦参碱抑菌作用强弱和菌种有关。SD临床上容易反复、难以彻底治愈与临床菌株抑制作用相对欠佳有一定关系。虽然SD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目前研究发现SD和皮脂分泌、遗传因素、神经因素、激素水平、马拉色真菌感染、免疫缺陷以及HIV感染等有相关性。然而马拉色菌局部大量繁殖一定会加重局部皮损的炎症、甚至破坏毛囊, 因此将马拉色菌抑制在一定的程度内是治疗必要的手段。苦参碱在体外实验中证明了它对马拉色菌较好的抑菌作用, 然而临床使用和推广必须要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因此今后可以开展相关的研究, 如MIC值到MBC值范围内的小剂量外用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朱敏, 王侠生, 李莉, 等.3种中草药单体治疗豚鼠皮肤马拉色菌感染的实验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 (3) :160-162.

[2]刘太华, 刘德芳, 王骏, 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1 (4) :399-403.

[3]杨雪云, 赵博光, 巨云为, 等.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抑菌活性及增效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2 (2) :79-82.

[4]桂蜀华, 付涛, 梁远园, 等.苦参碱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1, 22 (4) :382-385.

[5]张丰川.马拉色菌中医药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12) :2079-2081.

[6]张丰川, 蔡玲玲, 李元文, 等.苦参不同制剂及成分对合轴马拉色菌标准株体外抑菌实验研究[J].环球中医药, 2012, 5 (8) :576-581

[7]张丰川.苦参对合轴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麦角新碱】推荐阅读:

上一篇:分组分配下一篇:源泉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