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

2024-07-22

世家(精选12篇)

世家 篇1

任伟全, 现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教授、河南省书画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南国际少林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大型系列活动书画金奖获得者、《和谐颂》全国公益书画大赛金奖、中共中央文选研究室、《世界华商》周刊顾问。

1945年生于郑州书法世家。太祖父在清道光年间任布政司总监, 参加宫内书法比赛获第二名, 先祖是正黄旗教习十三年, 因教好书法国文、魏书誉满京都。祖父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挚友, 魏碑书法亦称一绝, 曾在郑州为碧沙岗烈士纪念园题字勒石。父亲为黄埔生, 曾效力在抗日名将张自忠麾下, 为人乐善好施, 书法善魏、隶书, 深得军旅、军校官兵拥戴。任伟全先生继承和发扬了魏碑书法世家优秀传统, 勤奋好学, 50年临名帖、名碑而不追辍, 其在吸收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独有的魏碑书法风格, 其书法结构严谨、飘逸、洒脱, 笔力雄健, 稳重的魏碑又富有流畅之动感。

其作品在中心国际博物馆展出, 部分作品被中南海、21届大学生运动会、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中国美术馆、京西宾馆、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中作品《沁园春·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戌区收藏。

世家 篇2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二课时:

孔子被困陈蔡之间:

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2、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课时:

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述《春秋》等活动

1、孔子整理文献:

①对“礼”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献是因为这些文献已“废”“缺”;因为孔子的整理《书传》《礼记》等文献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迹三代”“观殷夏所损益”的基础上做整理继承工作的,并对“周礼”最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献,当时已不能完全被印证。

②对“乐”的理解的分类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

③孔子对《诗》的删削和篇目确定,删削的原因是为了“去其重”,篇目确定的原则是“可施于礼义”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况,“韦编三绝”强调了“喜”的程度和勤奋精神,“假我数年”的话则表现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

2、孔子从教授业:

概述其教学的内容和弟子的众多,后一段写其具体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3、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缘由――使自己的主张和风解“见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然后用“据鲁”和“约其文辞”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导思想和表达特点。并举《春秋》中的两个例子进行印证,最后两句,说明《春秋》的写作目的和成书后产生的影响。

②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先用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他人无法改易,连以“文学”著称的徒子夏也“不能赞不辞”;然后叙述孔子将《春秋》传授给弟子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孔子强调此书的“双刃剑”效应,意在告诫弟子首先必须“知丘”和坚守其道。

徽州木商世家 篇3

这个偏远的山区村落,是叱咤一时的徽州木商故里。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木材的需要量也非常巨大。在江南地区,木材最主要的经营者是徽商,木材贸易是徽商贸易的四大主要行当之一,而且徽州木商多为婺源人。光绪年间的《婺源地理教科书》指出:“实业者,交通之势力也,本境以茶、木、墨三种实业为交通势力,茶叶运于上海与汉口,木排泛于扬子江上下及浙江一带,墨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

西冲俞氏正是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徽州俞氏在明末刻本《新安名族志》中的排名,仅次于程、鲍、方、柯之后,名列第五,说明在徽州的分布之广、人数之众。公元814年,俞沅为躲唐末之乱,从宣城迁歙县篁墩,其孙俞昌又南移至婺源长田。俞昌之后文字辈分居婺源各地,形成著名的婺源俞氏十八派,西冲俞氏即属文远一脉,原居婺源城南,称县市派。16世世崇,因“独爱西谷有山水之乐,无车马之喧;有田野之饶,无嚣尘之扰,遂于斯家焉”。因处在六水朝西的山谷平地上,故取名西谷,村落逐渐形成,开辟了一条经今龙山乡通往景德镇的山路,西谷扼守隘口,故改名为西冲。传至23世兆友,生有二子,长闰德、次德宗,因居处分别在西冲的村内和村外,遂分为里房和外房。里房逐渐衰弱,在清初外迁至今婺源县龙山乡沾港俞村,而外房德宗世系渐行繁盛。

德宗(1445~1477年)在世时,为后代积累了大量土地、鱼塘和房屋等产业。在德宗之后,其曾孙辈从第28世希字辈开始(28~39世排行依次为“希廷宗文士俊本光明崇仁日”),始分七大房派,即希灏公房、希学公房、希治公房、希公房、希溶公房、希公房、希瀚公房,其中以希公房最为繁盛,该房诞生了诸多成功的木商。

西冲俞氏可以确认为最早的商人是28世俞希治(1558~1609年),活动时期是明代中后期的万历年间,此时江南的商品经济已经获得很大发展,也正是徽商驰骋疆场的鼎盛时期,因此希治“贩木游吴越,转毂所至,乐与诸豪长游雅,以然诺取重,居息日赢,田连阡陌,事父母孝,赍用无所俭,于亲居丧,毁瘠竭力以襄大事,卜兆本里张铳之麓”。以经商所得资本,购置田产、为父母营葬。希治之父金琼的职业乃是力农,从农民向商人的转化的过程,必须付出巨大的艰辛,希治本人曾说:“以田人子起贾竖,中不得比一逢掖,幸而曰丧、曰葬,婚子鞠孙,近而一家次第就近,何必然远为殿陛彝鼎物哉?”民国15年续修《星源西冲俞氏宗谱》所收入的活动在明代的俞氏商人仅希治一人,可知此时俞氏经商之风并未形成。

继希治之后,陆续有俞氏子弟外出经商。清代乾隆初,西冲俞氏涌现了更多的木商,包括31世文、32世士嵩、士巍、士端、士荣和33世俊字辈多人,均为希公房。这几位木商中,最为成功的是俞士荣(1723~1784年)。士荣之祖、父均为农民,俞士荣中年游业江湖,取与然诺,较然不欺,而持己接物,朴素自然,人咸以笃实君子目之,释争端,修桥路,不惜解囊,遇事缓急,辄量力而为之经纪,在金陵经商以诚信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乾隆年间西冲俞氏子弟得以奋志经营、展露商业才能,同当时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大发展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道、咸年间的婺源人追忆这个时期的商业繁荣及其带给婺源人的实惠时,都津津乐道其盛况,“乾嘉以来,士奋于学,农勤于野,商贾牵车遍都会,盛哉称富庶焉”。《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收入第33世子弟共22人,可以确认为木商身份者,竟达20人之多,他们多经营“吴头楚尾”,将贵州、湖南等地生产的木材,捆扎成,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抵达金陵上新河,然后发售江南各地,从事长途贩木生意。第34世本字辈共15人,均为木商,他们往往“侍父服贾金陵”、“从伯叔昆季服贾金陵”。本字辈以木业为主要行当,乃是因为32、33世两代人已经打下了经商的基础,他们继承发展。比如士荣之孙俞本仁,尝语子孙曰:“吾祖父艰辛创业,积累数世,使吾与汝得有今日,虽复兢业自持,犹恐隳前人业,而顾枕安乐、纵奢侈,日征逐于酒食声色之场,无论玩时溺志,无以自立,又奚以仰对吾祖吾父耶?且不见富家之子,履厚席丰,不数岁而中落,非其人尽不才也,亦好逸好奢之一念,有以取之,是岂不足为吾与汝鉴哉?”可见,不坠祖先产业、发扬祖先经商的传统,依然是俞氏第34世子孙的重要选择。第35世光字辈共19人,明确指名为木商者6人,加上“服贾经营吴头楚尾”、“服贾金陵”、“生理金陵”者,从木业者之数当更多,或者本人先在金陵“谙练生计”,未几“去金陵而改图粤东茶业”,或者“奉父木业,后由木业转而业茶粤东”,或者本人“设屯浦茶庄”,或者祖、父相继以木业起家,其本人则因为当时“上海初通商埠,诸兄以业茶往来其间”,也投身茶业。第36世明字辈共15人,明确为木商者仅2人,茶商3人,药商兼医生3人,可见西冲俞氏商人从经营木业开始,积累了原始资金,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不断把握商机,对经营行当加以适当的灵活变动,获得了巨大的资金,从而反哺了村落的发育,而且这个经商的过程从未间断过,数世相沿。以希公房文公支为例,从32世士荣至38世,均有多人从事木业经营,堪称地道的木商世家。

直到生活于民国时期的第38世,依然有俞氏子弟经营木业,旅沪的俞仁耀(1896~1989年)就是一位成功的徽州末代木商。仁耀次子俞昌泰先生这样追忆其父亲的经商事迹:“我的父亲,8岁在乡下私塾3年,11岁进杂货店(八只坎)学徒6年,17岁务农4年,21岁到上海,在陈家渡(北新径)达享昌木行学徒3年,24岁于曹家渡裕丰木行和源昌盛木行(婺源人俞子标为老板)就职,7年后该行亏损歇业。31岁同金绍香一股、刘瑞昌与张玉清合一股,各出资一千银元,合股开设协泰祥木行。经股东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业务得到了空前发展,扩大了的协泰祥,已不满足于本地市场,派张玉清去常州与当地李姓经理开设协大祥棉布号,刘瑞昌赴康脑脱路(现康定路)主持协和木行,父亲则仍在本行坐镇,以后又抽资金和别人开设协义木行。12年后(1939年),完美与和谐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裂纹,日本侵略和百业萧条,加深了裂痕,最后只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抗战胜利,父亲又返回上海,独资在原地(梵航渡路,抗战前称极司非尔路1466~1468号)开了协泰祥良记木行,时年51岁。1956年公私合营,1962年退休时已67岁了。父亲为人诚信,工作踏实,理财清晰,处世严谨,受人尊重,投其门下学徒者,先后有孙开济、王茂林、金镇中、吴烈华、钱云清、孙开趣、戴昌龙、王鉴湖、俞开创等不下10人之多。生活上洁身自好,不嗜烟酒。”或许,俞仁耀的经历就足以代表俞氏木商的人生轨迹。

由此可见,从乾隆初直至民国末长达200年间,西冲俞氏均有子孙俊杰前赴后继,经营木业,并能不断把握时代商机,调整经营行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为家族的繁盛创造了条件。这个过程只不过数十年,婺源举人戴骆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变化:“余尝馆于绣溪,道经西谷,入其境,质朴而醇古。越今年才十数年耳,簪缨照人耳,墙屋焕然一新,烟火连甍,犬声如豹。”戴骆写作此序文时间在道光四年(1824年),故西冲俞氏村落面貌大为改变的时间应该在嘉道时期。

俞氏木商继承了所有徽商的优良传统,在经商致富之余,不忘在家乡大兴土木、报本思源,留下了大量祠堂和民居建筑。在金陵的俞氏木商,“踊跃奋兴,同心协力,各乐捐输”,于道光七年(1827年)共同建造了俞氏宗祠—敦伦堂,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敦伦堂内建有戏台,前有节孝祠、厨房、鱼塘,有天井19眼,其中正梁高达1米多,雕梁画栋,石板门框,整齐美观。正堂下堂的正方大石柱壁面为圆形,正堂下方戏台有四门出入,鱼塘设有涵洞,高1米多,宽约70厘米,可容一人通行,此洞长数十米,直接通往墙外山脚。

多数西冲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与婺源县其他古建筑相同,其中有几幢比传统的三进住宅多出一进,而且在第四进的屋内砌筑一口精巧的鱼池,如此建筑在婺源其他古村落屈指可数。懿行堂是金陵大木商俞本仲(1770~1842年)所建,该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木雕风格。徽派建筑的雕刻内容大多是琴棋书画、花卉鸟兽和神话戏曲人物,而懿行堂的主人在选取雕刻主题时还选取了犁、耙等耕作工具,其意不言自明。徽商回乡之后也多广置良田,因为服田力穑是本业;木雕内容选取农具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徽州人普遍认为,无论读书做官经商,做任何事都要精耕细作,方能有所成就。

西冲俞氏木商的终极人生理想是发家致富、光宗耀祖,因此有种种与此理想相关的传说。石壁井传说是西冲最古老的井,它是一口天然岩井,位于村溪中央,与吴王井相对,夏日珠水涟涟,凉风嗖嗖,冬天井水冒气,暖流如春。据说喝了此水会使人开窍。金陵大木商本仲之子光治,生在南京,幼时并未显出聪明,少年回乡,就专爱饮此井水,他说:“服用石壁水,夜夜香甜睡。梦中见范蠡,谆谆陶朱说。”结果真的在他接掌木行时,独当一面,拓宽思路,打破常规经营手法,发了大财,因而此井被称为开窍泉。村中有志上进的青少年,纷纷效法,以至编成了一首民谣:“石壁流水滴叮当,壁水养了俞家郎。经书求学非做官,不为明堂进庙堂。”时至今日,略带传奇色彩的诸多古迹,依然静静的屹立在西冲,笑迎来往行人。

舞蹈世家的特殊教育 篇4

家庭所在地:江苏盐城

成绩:2010年同济黑池体育舞蹈公开赛少儿组第一名、2010年江苏省体育舞蹈锦标赛儿童全能组第一名

父亲:严忠东

母亲:李红(体育舞蹈专业选手、教师)

外公:李祝山(体育舞蹈教师、裁判)

这是个舞蹈世家,妈妈李红是当地最好的专业舞蹈选手、外公李祝山是当地最出名的舞蹈教师和裁判,由于良好的家庭氛围,颜律从4岁开始接触舞蹈,如今的她,已经是一个满脑子都是舞蹈的艺术少年。

“我女儿很优秀,她的文化成绩很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直担任班长,每年都被评选为十佳学生,其实,她有很多好性格都和舞蹈有密切的关系,我觉得学习舞蹈的许多经历对她影响很大,特别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态度。”对女儿学习舞蹈的成果,李红很满足。

从四岁开始,颜律就在外公李祝山的舞蹈教室里做“旁听生”,每次看到妈妈带着一群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跳舞,她就会在一旁跟着扭来扭去,乐得呵呵直笑。后来,外公动了培养她学舞的心思,他要改变别人“学舞是不误正业”的错误看法,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舞蹈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教育方式。

虽然外公支持,但颜律能够学舞,妈妈也承受了不少压力。由于韧带柔韧性不好,外公决定让她先学芭蕾舞,打好基础以后再跳拉丁舞,可第一节芭蕾课,柔韧练习就让颜律遭受了从来没遇到过的痛苦,从头到尾哇哇直哭。看到她可怜的模样,爷爷奶奶心疼不已,连番给李红施压,专业出身的李红知道这是女儿必须熬过的坎,只好一边忍着在眼眶打转的眼泪劝说公公和婆婆,一边想着法儿哄着颜律继续学习,比如答应给她买喜欢的东西、跳完舞就去游乐场玩,让女儿看到学习舞蹈就有得到奖励的希望。背地里,李红又找到老师,请老师上课时能多夸奖一下女儿,鼓励她继续往下学。渐渐地,颜律越来越自信了,和最初到芭蕾班时低头害羞的样子截然不同,走到哪里都抬头挺胸,像个骄傲的公主。

开始学习拉丁舞后,颜律就展现出舞蹈世家孩子的优势,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她的进步神速,小伙伴们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她。可是,上课时妈妈却很少夸奖她,她又特别想证明自己是最棒的,于是她决定在比赛中证明自己。打定这个主意后,只要有比赛,她就会主动要求参加,并且夺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渐渐地,她偏离了最初证明自己能力的想法,开始沉寂于荣誉,自信心也变得膨胀起来,越来越骄傲自满。看到女儿这样的状态,李红坐不住了,开始设法打压她,不仅故意让她参加高组别的比赛,还将她比赛失利时的舞蹈录制下来,让她寻找自己舞蹈中的问题和不足。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看到摄像机中的自己,颜律收敛住骄傲的情绪,看完一次又一次,她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的眼睛看地下了”“我的表现力不够好”“我的脚背没有绷直”等等。现在,每次比赛后她都会主动约妈妈和外公一起品评自己的舞蹈,然后将各种问题记录下来,看看应该怎样改进。不仅如此,她还主动约妈妈和外公一起练舞,为了满足她的心愿,家里的大客厅都布置成可以随时变动的场景,成为颜律和妈妈、外公的训练场。“既然是专业的家庭,我就要让孩子感受更加浓郁的学习氛围。虽然我不要求她成为专业的舞者,但我希望她能够享受到舞蹈的快乐,并且从中学习一些知识。”对女儿学舞,专业出身的李红没有太多的要求,但在教女儿学舞的过程中,她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李红的亲子心经

经验1:搭建平台给孩子展示,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理由:

孩子很愿意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吸引别人的眼光,如果获得认同,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心中会充满满足感。

●故事:

有一次在南京演出,由于表现出色,主持人对颜律印象深刻,就将她抱起来问了几个问题,在电视上看到这个镜头时,颜律异常兴奋,那段时间学舞的积极性高涨,遇到问题也会主动向我寻求帮助。

经验2:即使在制止孩子的一些行为时,也要先接纳他们的情绪。

●理由:

当情绪被接纳时,孩子们很愿意去调整他们的行为,并且积极性会高涨,变得十分主动。

●故事:

其实颜律挺喜欢画画的,但最初我希望她在舞蹈上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不让她学画画,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对我不满,还会告诉其他人“我讨厌我妈妈”。自从有一次我问她:“咱们有空去学一下画画吧!”,她就再也不拿这件事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了,并且会用很积极的态度和我交流她自己关于兴趣爱好的想法。

经验3:学会用平等的心态尊重孩子。

●理由:

任何人在孩子眼中都是玩伴,父母则是最亲密的玩伴,当父母“欺负”自己时,他们会特别孤独和无助,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自己(爷爷奶奶在身边时,他们常常会去寻求帮助)。

●故事:

有一次跳舞时,颜律的舞伴把她的脚趾甲碰伤了,她向我反应:“妈妈,我的脚受伤了,我能休息一会么?”我固执地认为是她想偷懒,结果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对话。

颜律:妈妈,我的脚太疼了,今天不跳了行么?

李红:我看看(瞅瞅女儿的脚,感觉只是擦破了一点皮)没什么问题,今天学的新动作,你跳得不是很熟,继续练!

颜律:可是我真的好疼,跳不动,一跳就疼。

李红:疼什么,这么一点小伤都坚持不了,将来怎么得冠军。一边跪着去,什么时候反省好了,就起来练舞。

颜律:(低头不说话,沉默数分钟,一声不吭地走进场地练舞,但分明带着很不满的负面情绪)哼,坏妈妈……

谈起这件事情,李红觉得自己在正确处理教育问题上做得还不够好:“真是挺讽刺的,我经常给学生家长们做工作,宣扬任何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感情的权利,然而实际上,当我自己的孩子表达她的感受时,我却总是驳回,甚至和她争论。我知道,当时我的潜意识就是:‘你只是个孩子,你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听我的。’”

事后,通过与父亲李祝山沟通这个问题,李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所以教育心态发生了变化。同时,她也找到了自己这么做的根源,因为相似的情况也曾经出现在她的童年,只是矛盾的激发点不同,有时候是学习,有时候是因为自己偶然迸发出的奇思妙想。

以这件事为契机,李红也总结了一套如何表扬及批评孩子的方法。

①注意表扬的方式和表扬的时机。一定不能用评价式的表扬,比如“你最棒了”“你跳得真好”,而应该使用描述性表扬,例如“这个步子跳得不错”“刚才这支舞跳得很好”。因为前者会让孩子以为自己所有方面都是好的,后者在表扬的同时还有一个潜台词——除了被表扬的内容外,其他内容你做的并不优秀。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努力,争取得到更多的表扬。

②既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开心,又要尊重孩子,不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感。比如孩子做了某件让你伤心和不愉快的事情时,你可以这样表达:“宝贝,妈妈(爸爸)很不开心,因为这支舞你可以跳得更好的,下一次你能让我看到你的优秀表现么?”类似于这种传达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到你的负面情绪,也能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你的负面情绪,善良的孩子会愿意为自己最亲密的人做出努力的。

③在家里经常对孩子实施行之有效的表扬。这一点,家长们一定需要随时提醒自己。

A、描述你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事情。只叙述事实,而不做评价,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会更愿意接受你所讲述的事实。

B、描述你的感受。讲述你的感受时,孩子会想:妈妈(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难道是我做得不对么?好奇心强烈的孩子会主动寻找答案。

《鲁周公世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仁

钺(yuè)

召(shào)公

名奭(shì)

缪卜

开籥

金縢匮

有瘳

箕子

践阼

弗辟

蚤终

祉福

鸱鸮

倍依

竆竆

揃其蚤

奸神命

飨国

鳏寡

诞淫厥佚

昃不暇食

百姓说

将没

伤牯ù

寇攘

歭尔刍茭

糗粮

濞立

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

第一层(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

第二层(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

第三层(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

第四层(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

第五层(7-10段)还政代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

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第一层(1段)。

、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也(表判断)

笃仁(忠厚仁爱)

于(介词,表比较)

及(等到)

辅翼(佑助,辅弼)

用事主持朝廷政事)

把(手持)

以(连词,表目的)

夹((站)在左右)

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

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

虚(区域)

2、朗读并小结。

(二)研习第一部分第二层(2段)。

、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克(攻克,战胜)

集(通“辑”,安定)

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

乃(副词,于是,就)

缪(通“穆”,虔诚)

戚(形-使动用法,使……感动)

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

北面(名-状语,面朝北方)

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阻(遭到困厄)

负子(诸侯病)

以(用)旦代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介宾短语后置)

用(因而)

定(使……安定)

无坠(不丧失)

葆(通“宝”,宝贵)

尔之(取独)许我 归(同“馈”,奉送)

以(目的连词,用来)俟尔命

屏(藏而不给)

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

信(确实,果然)

王其(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

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

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縢匮中(省略句)

瘳(病痊愈)

2、朗读并小结。

(三)研习第一部分第三层(3段)。

、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既(已经)崩(天子之死)

强葆(同“襁褓”)

畔(通“叛”,背叛)

践阼(登上帝位,临时代行政)

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没有根据的话)

不利于(对)成王(介宾短语后置句)

所以(表结果,……的原因)

辟(通“避”)

蚤(同“早”)

卒(始终)

沐(洗头,今指洗澡)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动词“哺育”)

子之鲁,慎无以(介词,因,凭借)国骄人

2、朗读并小结。

(四)研习第一部分第四层(4-6段)。

、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率淮夷而(连词,表承接)反

诰(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宁(形-动,平定)

宗(名-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祉福(福瑞)

集(安定)

为(写作)诗

训(责备)

国(名-动,建都)(省略“于”)之

2、朗读并小结。

(五)研习第一部分第五层(7-10段)。

、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

倍(背向着)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竆竆(恭敬谨慎的样子)

揃(剪断)其蚤(同“爪”,指甲)

奸(干犯,冒犯)

瘳(痊愈)

用事(当政,临朝)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

亡(使……毁败,使……灭亡)

严(同“俨”,庄重的样子)

自度(以法度自律)

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飨国(拥有国家。飨,同“享”,享有)

小人(中性词,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今为贬义词)

密靖(使……安定)

鳏寡(孤独的人)

诞(放荡)淫(过分,无节制)厥(其)佚(同“逸”,安乐)

诛(讨伐)

昃(太阳偏西)

以(目的连词,用来)诫成王

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

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今指人民)说(通“悦”,欢悦)

2、朗读并小结。

(六)研习第一部分第六层(11-12段)。

、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没(通“殁”,死)

以(用来)明

让(谦让)

于(在)毕(邑名)

臣(名-意动用法,以……为臣)周公

大木尽拔(被动句)

朝服(名-动,穿好朝服)

自以为功(即“质”,人质)

缪(同“穆”,虔诚的)卜(占卜)

勤劳(为……而辛勤劳苦)

彰(使……彰显)

筑之(培土并夯坚实,课本注释有误)

孰(通“熟”,丰收)

褒(嘉奖,褒奖)

2、朗读并小结。

(七)研习第二部分(13-15段)、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报政(汇报施政方面情况)

兴反(兴兵造反)

发之于肸(古邑名)

陈(准备)风(走失)

越逐(擅离岗位去追赶)

寇攘(劫掠偷盗)

三郊三隧(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歭(储备)

擢(人名)

濞(人名)

2、朗读并小结。

七、默读课文,讨论问题。、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明确: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绩有:⑴辅助武王剪灭殷商;⑵质代王死临危摄政;⑶平定叛乱营建洛邑;⑷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2、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⑴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⑵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确: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到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八、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的?

明确:

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对比。

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帮”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的淫乱、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九、布置作业。、按类整理全文的文言现象。

2、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问曹操以周公为典范,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显赫的杜邦世家 篇6

截至1957年,杜邦公司第五代掌握大权的杜邦人只剩下伊雷内·杜邦了,这一年他已经80岁。这一天,特拉华州威明顿杜邦家族府邸的大厅里聚满了人,因为这一天是伊雷内·杜邦80岁的生日。在明亮的大厅里,杜邦家族的成员们个个笑逐颜开地忙碌着,人人都满面红光。

杜邦家族从法国出发前往美国时,只有13个人,而此时已经多达6000人,有1600多个是直系后裔。这样庞大的家庭会出现尴尬的一幕——他们之间有很多人是不熟悉的,因此,杜邦家族为了区分不同分支的成员,将各个分支的名片制作成不同的颜色,这样,当双方互换名片时,就可以知道对方来自哪个家族的分支了。

在美国,没有一个家族能像杜邦家族那样将它的商业帝国维持那么久。杜邦公司的火药比卡内基在钢铁上的生产早86年,比福特在汽车制造业上早90年,比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石油上早68年,杜邦公司是当之无愧的美国老牌工业巨擎。

在杜邦家族中,可以称得上富翁级的人物比比皆是,他们有的在杜邦家族的历史上或许没有占据更多的篇幅,这是因为在杜邦家族中,既有钱又有影响力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在杜邦家族的1600个直系后裔中,有近250人是核心人物,他们掌控着杜邦公司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这近250人中,最令人羡慕的便是其中的50人,这50人是杜邦家族中的核心人物,他们不但在家族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在杜邦公司下属的企业中亦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据统计,纯粹属于杜邦家族的财产保守估计约有近77亿美元,杜邦家族占据的股份资产共计约1500亿美元。很难想象,当初杜邦公司的创始人厄留蒂尔·伊雷内·杜邦竟会以3.6万美元渐渐变成1500亿美元,这是多大的差距啊。当然,在3.6万美元增长到1500亿美元的过程中,杜邦家族多数成员在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没有一代代杜邦人的兢兢业业,也就不会有此时杜邦家族的辉煌。更令人吃惊的是,杜邦公司自组建伊始,并没有遭到更大的危机,有的也只是接二连三的小麻烦:爆炸事件、被控告垄断、陷入军火听证会……这些麻烦对杜邦公司的打击不小,但却没有削弱杜邦家族的势力。

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这给在朝鲜战争中受益的杜邦公司再次送来了捷报,杜邦公司因为已经是一个囊括众多产业的公司,所以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样,杜邦公司全面开花,美国政府下给杜邦公司的订单包括纺织纤维、塑胶、染料、涂料、石油化工产品及甲醛等。到1966年,美国政府的订货为杜邦公司带来了31.9亿美元的创纪录销售总额。此外杜邦公司持有大量股份的波音飞机公司因生产波音B-52型轰炸机而为杜邦公司带来了6.53亿美元的净利润。自这场战争开始到结束,杜邦公司的总收入达到了惊人的170亿美元,这创下了杜邦公司有史以来从战争中获益的最高纪录。

(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杜邦家族传奇》 编著:李帅达)

世家 篇7

设计公司:HSD水平线空间设计

设计师:琚宾

设计团队:韦金晶、刘佳、陈建君、石燕

设计时间:2011年1月

开放时间:2011年6月

设计面积:337平方米

主要材料:西班牙米黄、金世纪、帝黄金、钨钢、钛金条、木饰面、彩色玻璃

摄影:孙翔宇

撰文:缪菁

苏州中海世家, 临金鸡湖而建, 与人文底蕴丰厚的李公堤一路之隔, 民田滋润, 湖水潋滟, 整体建筑风格秉承自然主义精神, 与周围景色完美融合, 古语说上善若水, 此处正是临水独居, 在水一方的诗意栖居之地。在楼盘的空间设计和内装修中, 设计者在大尺度的空间中运用收放自如的设计手法, 丰富的设计语汇, 精彩多变的视觉感受准确传达了建筑自身的内涵和深沉的寂静之美。

走进中海世家, 整个居住空间高大通透, 设计者保持了建筑自身的空间线条, 利用金属钢条组合成的各种几何图案作为墙面装饰, 这些简练干练的线条, 以一种数理的关系, 在组合排列间将整个大空间统一贯穿在一起。从大厅、走廊到中庭, 主体以及过度空间的立面设计都采用了这种装饰手法, 钢条、大理石、石膏等装饰材质简洁, 黛色装饰条与雅白色的墙面, 纯净素淡, 设计者用这种理性的设计手法作为装饰的法度, 铺垫出空间内寂静, 朴素的意境美, 让观者在进入空间之初感受的就是其浑然一体, 未经雕琢的人文气质, 突出了空间自身的机构之美, 让有机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的方位诱导, 不追求耀眼的视觉效果, 而是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 还原了建筑自然的美和力量。在大厅的装饰中, 设计者在简素的立面基调下, 在软装中精心选取了具有不同风格气质的家具及陈设, 如中东图案的地毯, 中式风格的彩绘花卉改良木柜, 红色座椅、陶器以及欧式风格的复古圆镜、皮沙发, 这些设计感极强可称为艺术品的器物每一件细看下都有引人入胜的精彩之处, 但他们却完满和谐地统一在整个空间氛围里, 毫无刻意和矫揉造作之感。

转而进入二楼的书房和小会客室, 红色、黑色搭配金色的浓烈色彩给了内外空间较大的视觉跨度。这里的装饰不同于开敞空间里本色纯净的色彩氛围, 而是通过沉稳的木质家具, 大花木地板, 直线条的沙发, 强烈的色彩对比呈现出厚重, 浓烈的空间感受。墙壁上灰色的洛可可式花纹软包, 没有想像中的繁复缭乱, 相反却舒缓了空间的色彩对比, 让整个空间依旧保持了平稳, 宁静的大气感觉。主卧以及超大的卫生间宽敞私密, 呈现出了最舒适的状态。设计师仍旧利用雅白和黑色的立面色彩保持安静的空间特质, 与卫生间相隔的米色移门颇有日式简约风格的特点, 不论在卧室还是卫生间都可以通过落地窗远眺户外的景色, 白色轻纱拂面间便有清凉的晚风飞入。户外的平台上半开敞空间里布置的黑色木架, 简约的藤制家具, 配以青莲色的座垫和摇曳的红烛, 中式韵味中又透露着些许禅意的神秘感。

不论是对比强烈的色彩, 还是风格各异的陈设, 抑或是简约质朴的立面, 这些在中海世家的空间装饰中虽然各有特色, 处处吸引着我们的视线, 但他们仿佛都被附了魔力, 完美地融合在一个空间里, 没有一处跳脱, 没有一处突兀, 那些深刻的色彩, 华丽的彩绘图案, 精美的装饰品, 都在空间中作为显性的因素出现, 而它们更深层次的意义不是冲击你的视觉, 而是配合整体装饰让你在起起伏伏中感受到一种原始, 平和, 大气, 洒脱的坚定之美, 它们传达的是一种隐性的内涵, 一种低调的华丽。

世家 篇8

鬻熊, 是商末周初的一名杰出政治家。于楚而言, 其最大的功绩是在殷、周变革之际, 审时度势, 率领楚人投奔周文王, 与周人建立起政治联系, 从而开始了楚国八百年基业的艰苦经营。张正明先生在《楚史》中言其“虽非开国始封之君, 却是肇业奠基之主。”因此鬻熊在楚人的心目中地位尊崇, 祭祀唯谨, 堪比被奉为楚始祖的祝融。在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 鬻熊赫然与老童、祝融并列为“三楚先”, 并作为一个组合接受祭祀。又《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载楚人指责楚之别封夔国不祀祝融与鬻熊, 最后以此为借口“执夔子以归”, 夔亡。由上可见鬻熊在楚国地位之崇高。

鬻熊奔周的详细情况集中见于《史记》中的《周本纪》及《楚世家》, 其中《楚世家》载:

周文王之时,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蚤卒。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上引言《楚世家》中的“鬻熊子事文王”应如何理解。前辈学者对此已作过深入的探讨, 但由于历史文献不足证, 书间有阙,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就此问题, 谈点个人浅见, 以就正于方家。

关于“鬻熊子事文王”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 前贤对此大致形成了如下四种不同的见解:

1、宋代邓明世在其所撰的《古今姓氏书辨正》中将“鬻熊子”训释为鬻熊的儿子, 所谓“鬻熊子事文王”说的是鬻熊的儿子从事文王。

2、李玉洁先生认为, 这里所说的“子”, 当是一种爵号, 或者是一种子部落特有的称謂。《华阳国志·巴志》云:“古者远国虽大, 爵不过子, 故吴、楚及巴皆曰子。”这里可把“鬻熊子事文王”, 理解为鬻熊以子爵职位臣事文王。

3、周原甲骨有H11:14, 卜辞释文曰:楚伯迄今秋来西王其则;有H11:83, 释文曰: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段渝先生在《论周、楚早期的关系》一文中考证, 两片甲骨相结合恰好说的是鬻熊归顺周文王之事。鬻子始来西土归顺文王时, 是以楚人部落族长身份到达的, 所以H11:14卜辞称其为“楚伯”。由于周文王按照周人习惯法收鬻熊为养子, 故H11:83卜辞改其称呼为“楚子”, 而不再记为楚伯。故“鬻熊子事文王”说的是“鬻熊以养子的身份服事周文王”。

4、孙重恩先生据《艺文类聚·封爵部·功臣封》所引《史记》该段文作:“鬻熊事文王, 早卒。”认为唐代以前的《史记》版本并无“子”字, “子”是衍文。

以上前贤之说均有值得商榷之处, 邓明世训“子”为鬻熊的儿子, 显然是望文生义而与史实不符。《楚世家》中先言“鬻熊子事文王, 蚤终”, 后又载楚武王之言, 曰:“吾先鬻熊, 文王之师, 蚤终。”前后印照, 易知“鬻熊子事文王”说的是鬻熊而非其子。李玉洁先生的“子爵说”也难令人信服, 徐俊先生考证鬻熊附周“子事文王”, 当在帝纣囚文王于羑里之前。文王被囚后, 在“西伯之臣闳夭之徒, 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 纣乃赦西伯”, 以及武王伐商, “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等一系列重大行动中, 均不见有鬻熊参加, 说明其附周不久即“早卒”。当时周文王虽四处网罗人材, 加强周势力的自身发展, 为灭商作准备, 但仍为纣之“三公”, 称“西伯”, 遵奉商王为天下共主, 所以不管是从其身份、地位, 还是当时的形势来说, 都不大可能分封鬻熊为诸侯, 且《楚世家》中明载始至周成王才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蛮, “封以子男之田, 居丹阳”。故同篇中的“鬻熊子事文王”之“子”不可理解为“子爵”。“养子”或“义子”之说也明显的与史实相抵牾。《周本纪》记载:

西伯曰文王, 遵后稷、公刘之业, 则古公、公季之法, 笃仁, 敬老, 慈少, 礼下贤者, 日中不暇食以待士, 士以此多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新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案:鬻子即鬻熊。周文王礼贤下士, 故太颠、散宜生、鬻熊、辛甲大夫等皆归附之。《集解》引刘向《别录》曰:“新甲, 故殷之臣, 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 去至周, 召公与语, 贤之, 告文王, 文王亲自迎之, 以为公卿。”太颠、闳夭、散宜生三人, 也皆是周初重臣, 《尚书·君奭》论述周文王重用有德贤者曰:“惟文王商克修和我有夏, ……有若散宜生、有若闳夭、有若泰颠……。”鬻熊能与上述四人并列, 可知其亦当是很有名望的贤者。若鬻熊以养子身份或像儿子一样服侍文王, 便不可谓文王“礼贤下士”。此外, “养子说”的主要依据是H11:14、H11:83两片甲骨卜辞, 其实卜辞中的“楚伯”、“楚子”到所指究竟为谁, 学界的争议是很大的, 李学勤先生即言“楚子”指的是熊绎。“衍文说”以《艺文类聚》所引《史记》无“子”字为据, 然详考于《艺文类聚》, 其所引《史记》如下:“《史记》曰:鬻熊事周文王, 蚤终, 当成王之时, 举文武勤劳之嗣, 乃封其后熊绎如楚。”将此段引文与《史记》原文印证, 明晰可知《艺文类聚》是在意引《史记》而非原文照录。其实此种引述法在古代并不少见, 故孙重恩先生认为唐代以前的《史记》版本并无“子”字, “子”是衍文之说并不成立。

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鬻熊子事文物”这句话真正意义的关键在于如何训释“子”字。“鬻熊子事文王”之“子”宜训诂为“君”、“主”, 这一点可征于其他典籍。《左传》鲁襄公二十二年有一段楚康王讨杀令尹子南的记载, 云:

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 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楚人患之, 王将讨焉。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遂杀子南于朝, 轘观起于四竟。子南之臣谓弃疾曰:“请徙子尸于朝。”

案: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中曰:“《广雅·释诂》:‘子, 君也。’此指子南。子南之臣欲为弃疾偷盗子南之尸。”换言之, 令尹子南之家臣可称其主为“子”, 在此“子”有“君”、“主”的意思是很明显的。稽以“子南”之例, 考于“鬻熊”, 鬻熊率领楚族投奔周文王, 当然可称文王为“子”。在“鬻熊子事文王”这一具体语境中, “子”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事”, 说的是鬻熊以君礼臣事文王。

当然经典不能任意乱改, 然而在钩沉史实力图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中, 作出这样一番的辨正并给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还是很有必要的。揆诸史料本身, 鬻熊在周庭担任的是“文王师”的职务。贾谊《新书·修政语下》及班固《汉书·艺文志》等皆释“师”为师长、师傅、或老师之“师”, 主要依据是《鬻子》一书载有鬻熊与文王、武王答问语。唐人逄行硅在所作《鬻子序》中更言文王师鬻熊使其“坐策国事”。今人沈长云先生认为“师”当非师傅或师保之“师”, 而是指见于文献资料及金文中的“师氏”, 《周礼》载师氏之职曰:“凡祭祀、宾客、会同、军旅、丧祭, 王与则从。”《国语·晋语八》载:昔周成王盟诸侯于岐阳, 楚与鲜卑守燎。又《周语中》云“火师监燎”, 据此楚史与楚文化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从鬻熊到熊绎皆为作为一脉相传的“火师”。

其实很显然, 无论上面何种解说, 鬻熊即然为“师”, 始终不变的是其周臣的身份, 罗运环先生言:“从与鬻熊一起归附文王的太颠、闳夭之徒常在周文王、武王左右来看, 鬻熊事文王, 有如周公旦等人在周朝为官, 其长子在封地为诸侯一样, 鬻熊在周为文王师, 其子熊丽则率楚族仍居楚。”因此我们将“鬻熊子事文王”解释为鬻熊以文王为“君”、为“主”而自己臣事之, 此一点恰好与历史实际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欧阳询:《艺文类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1990年。

[4]张正明:《楚史》,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李玉洁:《楚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6]罗运环:《楚国八百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浅论张恨水及他的《金粉世家》 篇9

“守成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其中2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言情、武侠小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 中国以上海为标志的现代都市基本成型, 通俗文学读者群扩大, 这时的通俗文学向现代型方向转变, 因此出现了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雅”文学自觉地向“俗”文学移动, 通俗小说也从“现代”方面着眼, 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味, 由“俗”及“雅”。其标志是一批“社会言情小说”、“名作”和“名家”的出现, 而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张恨水。

一.张恨水以及他的中庸之道

在现代中国通俗文学史上, 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叶圣陶语) , 他的读者上有鸿儒, 下至白丁。在读者心目中就像京剧爱好者心目中的梅兰芳。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 而且是最畅销的作家, 他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三种审美形态中属于守成文学, 是“守成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张恨水少年时代就爱好中国古典文学, 刻苦自学, 阅读大量文学名著, 儒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张恨水的思想和行为。在中国现代时期, 从辛亥革命到四十年代左右, 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伴随着外国作家作品被介绍到国内。相对的, 传统文化则受到质疑与批判。青少年时期对新旧文化的中庸取向, 中西并蓄的中庸立场, 为张恨水的人生方向和文学创作指明道路。

一篇《金粉世家》就可以看出林语堂中庸的态度。小说中曾留学西洋的国务院总理金铨, 受西方思想影响, 是一位具有改良思想的人, 他没有门第之见, 在儿女婚事这方面上他不反对自由恋爱, 看过冷清秋的诗后, 非常赞赏, 担心儿子配不上她。冷清秋是一个中学生, 可是她和现代女学生之间的差别还有一层身份, 她是个女才子, 清秋会做诗词, 作得极好的诗词。女学生和女才子分别代表现代与传统, 所以旧的传统的才子和现代女学生身份在她身上并存。譬如说清秋嫁到金府之后, 新媳妇第一天早上要拜见公婆, 金铨看后, 心里面有一句话, 他说看她的整个形态举止, 这华丽之中带有一份庄重的态度, 自己最喜欢的是这样新旧合参的人。文学作品会流露出作家的主观思想, 因此张恨水的作品应是守成文学。

二.《金粉世家》中的平民视角

张恨水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爱情故事和爱情描写, 言情作为张恨水小说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言情作为话语方式, 实现了小说的叙事功能。言情在张恨水的小说中, 如串珠丝线, 是小说叙事的重要线索。同时张恨水在言情故事中自觉不自觉地贯穿了惩恶扬善的道德内涵, 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意义。

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有《春明外史》、《啼笑因缘》等。《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全书以国务总理的小儿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从自由恋爱、结婚到离弃的悲剧为主线, 极写豪门盛衰和世态人情, 成功塑造了平民女子冷清秋的形象, 表达了张恨水曾说的“齐大非偶”。这部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红楼梦》”。

张恨水的作品没有离开当时的时代, 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 各种人物粉墨登场。他始终处身于社会生活当中, 反映各阶层人的生活。在批判和揭露黑暗势力的同时, 又对官场的腐败和内部的混乱加以嘲讽。《金粉世家》不同于一般的通俗言情小说之处就在于它的故事是网状结构———言情为纬、社会为经。张恨水的“平民视角”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意识。他从平民的立场出发, 代群众说话, 将多年的见闻和体验融入文本, 使描写的生活具有一定普遍性, 小说里, 妻妾暗中斗法, 大少奶奶吴佩芳放高利贷放到自己丈夫身上, 大少爷金凤举在外包藏妓女, 三少爷金鹏振大捧坤角……这些既满足读者的娱乐性、消闲性和刺激性的需要, 也是对社会腐败堕落现象的揭发, 虽不动声色, 同样大快人心。《金粉世家》这部作品所涵盖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豪门、妓院、学校、剧场、公寓、会馆、街巷、俱乐部、小住户、高级饭店等, 都在作者的审美范围之中;人物也是相当多:总统、军阀、学者、演员、文人、学生、车夫、三教九流无一不在作品的审美摄猎的镜头之内。作者对官场的腐败、勾心斗角进行揭露与批判, 对大家庭的盘根错节及相互猜疑进行不动声色的讽刺, 也有对贫苦辛勤百姓的同情与赞美。因此有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平民视角”。

在广泛的生活中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 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 张恨水生动真切地再现了他们命运的变迁和灵魂的颤动。在《金粉世家》中张恨水以不同的笔墨, 描写了众多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冷清秋和白秀珠。这两位女性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的人:一类是自尊自爱, 努力维护自己独立人格的少女, 以冷清秋为代表;另一类是追求奢侈豪华, 重视物质享受的都市尤物, 如白秀珠。人生趣味和理想被作者寄托在冷清秋上。在小说中, 才女冷清秋与金燕西因爱结婚, 婚后金燕西本性难移, 捧优伶, 玩戏子, 夜不归宿, 金燕西纨绔子弟的本质被冷清秋看透后, 趁家中失火毅然出走, 决心凭一己之力求得生存。善于计较利害得失的小市民心态不见踪影, 封建礼教的束缚此时也荡然无存, 张恨水充分赞扬了这种解放个性与大胆追求自由生活的勇气。后者———白秀珠, 她只是为证明自己有能力, 为满足她的虚荣心才百般向金燕西献殷勤, 把他重新拉回到自己的身边, 目的不纯洁又怎会得到真爱。白秀珠的结局书中并没有具体交代, 但根据她的性格, 她只会沉浸在她虚荣的世界中, 并不会幸福。女伶也是《金粉世家》中经常出现的形象, 如黄四如、花玉仙等, 白莲花、白玉花这二花是其中的代表。千人千面, 但也有共同特点。一方面, 为生计所迫, 她们不得不卖艺卖唱, 身份低下又被军阀、官吏、老板和纨绔子弟视为玩物, 被邪恶势力所控制摆布又难以逃离;另一方面, 她们爱慕虚荣, 讲究体面, 难以抗拒名利的诱惑, 缺乏反抗的勇气。没有生存的技能自然找不到新的出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她们沉迷于安逸的生活不能自省, 对压迫与不平不想反抗也不能反抗。始终离不开那一圈子的他们, 命运大抵相同。

三.伊人何在, 总在寒冷清秋

小说主要人物清秋, 在金府应该算是另类, 金府的人个个都会玩, 都会打麻将, 这显得清秋有点格格不入。因此读者主要的兴趣都集中在她身上, 具体说是对她的命运关怀。小说前半段, 我们总在担心, 怕清秋受金燕西这样一个花花公子、一个纨绔子弟的骗, 那么这个婚姻最后会是什么模样?所以这个阶段的悬念基本集中在这个上面。但清秋进了金府之后, 我们关心的是她的处境。就像黛玉初进贾府, 陌生的环境, 不同性格的人, 清秋需要处处小心、样样谨慎。而这个处境当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人是三嫂玉芬。在清秋之前金燕西爱的是白秀珠, 白秀珠与玉芬是表姐妹的关系。在金家这样一个大家族, 权利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白秀珠嫁给金燕西那么妯娌当中就有两姊妹, 所以在清秋进入金府之后, 玉芬处处与清秋为难。小说七八十回之后, 尤其是到九十回之后, 读者最担心的是清秋和燕西最后的结局。这二人的价值观有冲突, 有分歧, 所以他们之间一再争吵, 使清秋自己不断反思。她既有传统的虚荣心, 又有梦醒后的觉悟。她说这样的富贵日子, 也如同穿了浑身的锦绣, 戴了一面重枷, 实在得不偿失。冷清秋是重精神生活的, 她独立自强, 所以她从此到小楼上, 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 直到第100回金府失火, 她抱着儿子离开金府。我们熟悉“出走”这个主题, 五四时代,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为中国送来了女性偶像娜拉, 她那关上家门的一声巨响, 激励多少女性走出封建家庭的大门, 寻找自由与幸福。鲁迅的《伤逝》中的子君、涓生, 可以说清秋和燕西的故事本身也是个伤逝故事。但价值观念不同, 思想意识水平不一致, 清秋出走最终的归结是隐居, 暗含一种看破红尘的佛家理念, 包含对男权统治下的社会的无声反抗, 她独自生活, 卖字为生, 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独立。

冷清秋是一个新旧合参的女性。作为传统女子, 她有缺点。清高、自傲、爱慕虚荣。毕竟张恨水笔下的冷清秋不是金庸笔下的小龙女——不食一点人间烟火。事实上, 现实生活中也绝不会有小龙女式的人物存在。冷清秋身上有着本阶级的特性, 或者说是全人类的共性———即难以舍弃对物质的向往。当她遇见金燕西, 知道他追求自己时, 开心不已。但另一方面, 作为现代女子, 她渴望爱情、婚姻平等、自由和人格尊严。当金燕西用很难听的话来打击她、讽刺她, 说她从头到脚穿的戴的都是金家的时候, 她把属于金家的东西全部还给金燕西, 并对金太太说:“我为尊重我自己的人格起见, 我也不能向他妥协, 成一个寄生虫。我自信凭我的能耐, 还可以找碗饭吃, 纵然找不到饭吃, 饿死我也愿意。我有我的人格, 我还是回家, 继续做我穷人家的女儿, 穿我冷家的衣服。”这样一个奇女子用“黛玉的才情、娜拉的勇气、翠翠的倔强”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四.人生若只如初见———浪漫主义中的现实主义

正如高尔基所说“在伟大的艺术家们的身上,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金粉世家》也不例外, 这部小说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却不乏现实主义色彩, 而且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多只是集中在男女主人公等少数几个人物身上, 并且只在涉及爱情的问题上出现。当爱情一旦转化为婚姻, 浪漫主义迅速褪去, 掩盖在纸醉金迷之下的现实主义迅速上位成为主旋律。对于柳春江、小怜、吴霭芳等人物, 作者多只将大幅笔墨集中在婚前的描写。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 因为在现实生活里爱情中的男男女女总以为世界是粉红色的, 可当爱情转化为婚姻之后, 人们就会发现生活是无法摈弃诸多繁杂而烦人的细节的———无论何种阶级, 无一例外。时间一久, 无论当初怎样的浪漫情怀都要让位给生活中真实的细节。这应该就是张恨水所要表达的“齐大非偶”。我们甚至不妨想象一下小怜与柳春江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即使二人可以“白头”, 但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偕老”, 恐怕就只能由读者个人去揣度了, 这便是守成文学的美学。

总而言之, 《金粉世家》是一个悲剧, 冷清秋的形象是一个悲剧, 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结合是一个悲剧。既成就爱情的浪漫, 也埋下婚姻悲剧的种子。当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结合, 曾经的誓言会被现实慢慢吞噬, 这正是社会的残酷。冷清秋的形象及爱情悲剧很好地体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这也正是张恨水塑造冷清秋形象所要表达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伊北:《爱恨都已倾城——私房阅读民国女子》,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3]胡梅花:《论张恨水的中庸思想》, 《理论与创作》, 2007年第6期.

[4]王雁雁:《张恨水〈金粉世家〉的平民视角》, 《名作欣赏》, 2007年第1期.

[5]温凤桥、李萌羽:《论张恨水小说的若干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6期.

世家 篇10

在改革的重重阻力中, 赵武灵王的叔父、赵国贵戚公子成是一个最大的“堡垒”, 攻下他, 改革成功就有了保证。因此, 司马迁详尽记述了赵武灵王对公子成的两次长篇谈话, 一次是赵武灵王派专人把自己的话转告给公子成, 虽然话中极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能事, 但公子成反应激烈, 言之凿凿, 对胡服骑射坚决抵制。于是, 就有了赵武灵王对公子成的一段面对面的说理。

赵武灵王的这次说理我们可以称之为分三步走。

第一步, 打破精神桎梏, 解放思想。在公子成看来, 中原地区无论是人口素质, 是物质丰富的程度, 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甚至社会伦理制度等等, 都远远优越于周边少数民族, 是少数民族前来观摩、学习的榜样, 断没有中原汉人向少数民族学习的道理。因此他不能接受“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 变古之教, 易古人道”, 认为这样做是违背民心, 激怒学者, 背离中国传统。在这种情形下, 赵武灵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打破公子成的固有观念, 解放其思想。首先, 赵武灵王说, 衣服是为了使用方便;礼制是为了办事顺利。圣人根据不同情况, 因地制宜, 从具体情况出发而制定礼法, 这是为了利民富国。接着, 赵武灵王举了瓯越之民和大吴之国服饰妆扮迥异的例子, 再次得出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 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 礼制不必相同的结论。最后, 赵武灵王提出只有尊重事物的规律和差异, “不知而不疑, 异于己而不非者, 公焉而众求尽善也”, 才能够公正的博采众长, 使自己尽善尽美。赵武灵王这种打破教条,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主张, 有助于从根本上颠覆公子成的民族偏见, 引导他突破思想中固有的条条框框, 变一切向后看为主动向前看, 把视线更多的投向社会现实发展的趋势及需求。

第二步, 点明现实困境, 了解需求。赵武灵王对公子成分析了本国的战略形势, 指出赵国东有黄河、薄洛津, 和齐国、中山国共有, 可是却没有舟船的设施。从常山直到代地、上党, 东边是燕国、东胡的国境, 西边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 如今却没有骑射的装备。因此, 眼下最紧要的问题一是解决舟船的设施, 让住在河两岸的百姓, 能够守住黄河、薄洛之水。二是改变服装、练习骑射, 才能很好地防守同燕、三胡、秦、韩相邻的边界。赵武灵王把能否采用胡服骑射上升到了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 引导公子成放开视野, 在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思考这次改革, 从而让公子成充分认识到这次改革对于赵国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而在事实上, 后来胡服骑射的确起到了让赵国迅速强大的功效, 赵武灵王和他的部队穿着胡服, 骑着战马, 四面攻城略地, 大大拓展了赵国的版图, 司马迁对此多有记叙。只是司马迁尚未及看到的是, 胡服骑射的功效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 这一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第三步, 回顾屈辱历史, 坚定信念。赵武灵王向公子成回顾了赵国历史上的屈辱经历, 简主时无力在上党地区设防, 襄主时受到胡人的侵扰, 中山国曾经侵犯践踏赵国国土、虏掠百姓、引水围困赵国的鄗城, 鄗城险些失守, “先王丑之, 而怨未能报也”。赵武灵王启发公子成, 如今要想完成先王们的遗志遗愿, 报怨复仇, 只有进行改革, “今骑射之备, 近可以便上党之形, 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 胡服骑射既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 也可以报中山国之仇。最后, 赵武灵王推心置腹地告诉叔父, 我不希望看到叔父您顺从中原的习俗而违背简主、襄主的遗愿, 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鄗城被困的耻辱。赵武灵王这番表达切肤之痛的肺腑之言, 无疑是将公子成紧紧地拉在了自己一边, 祖先的共同愿望、家族的共同荣耀, 将使他们坚定地站在一起, 一同战斗, 完成报仇雪耻、振兴国家的神圣使命。

赵武灵王说理至此, 公子成再拜稽首说道:“臣愚, 不达于王之义, 敢道世俗之闻, 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 臣敢不听命乎!”于是赵武灵王赐给公子成胡服。第二天, 两人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开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我们探讨赵武灵王说理的艺术, 不难发现, 他说理的第一步, 目的是要让对方打破偏见, 解放思想, 进而信服并接受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这是这次说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和关键, 只有信服并接受了这一思想观点, 对方才能冲破精神的枷锁, 解开思想的桎梏, 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看问题、想问题, 才能从社会现实出发, 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 对现实需求进行正确的判断, 对客观事物给予清醒的认识, 进而对改革作出正确的抉择;第二步, 是要拓宽对方的视野, 提升对方的认识, 引导对方从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去审视胡服骑射的问题。这是对这次改革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的有力阐述, 只有让对方充分的认识到了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才会对这次改革心悦诚服, 举双手赞成;第三步, 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对方的认识, 坚定对方的信念, 激发对方的热情, 促使其主动积极地为这次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说:“当时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以后, 他立即遭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 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 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 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敢于这样做的人, 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 一个大大的英雄。”我们说, 赵武灵王击败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 靠的不仅是他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 还有他的深刻睿智、逻辑缜密、直抵人心、化矛盾于无形的说理艺术。

“越野世家”三箭齐发 篇11

伴随各种越野场景的变换及震撼人心的音乐渲染,三款上市新车以“海陆空”三种形式惊艳亮相。当北京汽车“越野世家”代言人代表“老炮儿”精神中“纯粹、可靠”形象的冯小刚登上气势磅礴的舞台时,他以独特的硬汉形象诠释了北汽“越野军团”的硬派风格。

除传承硬派外观外,新车型在内饰设计、越野性能、动力输出方面亦实现了“三大品质升级”。这既是北京(BJ)品牌越野车“军工品质内涵”向“民用越野体验”的转变,更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一步。

硬派外观传承:北京(BJ)80整车长/宽/高达4765mm/1890mm/2005mm,在专业越野车型中无出其右。北京(BJ)40L与2016款北京(BJ)40在保持刚劲车身线条的同时,在车身比例、大灯等细节设计方面融八了诸多时尚潮流元素。极致越野体验:北京(BJ)80的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达到39°/33°/25°,而北京(BJ)40L的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达到36°/34°/23°,进气口离地间隙达1040mm,让越野老炮儿们可轻松跋山涉水。

低扭矩高动力:二款新车在动力调校方面更偏重于低扭矩高输出。北京(B、J)80搭载源于萨博2.3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扭矩350Nm/1900~4500rpm,北京(B.J)40L与2016款北京(BJ)40车型,则搭载相同的萨博2.0T/2.3T发动机,在1900rpm时可爆发出最大扭矩,满足专业越野动力输出。

北京(BJ)80、北京(ad)40L、2016款北京(Bd)40的同步上市,用独特的“硬派视角”打造了一场震撼的“越野世家之夜”。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明晰的产品规划、千人研发队伍、高水平制造基地与全集团的高度重视,北京汽车发展越野车的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世家 篇12

关键词:陶瓷世家,陶瓷文化传承,张松茂

景德镇素以瓷闻名天下, 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都汇集于此, 所谓“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过去, 陶瓷技艺的传承多以师徒相授, 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的形式世代相传, 也使得“陶瓷世家”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世家泛指在陶瓷艺术方面有突出贡献, 且连续几代人都相继从事陶瓷艺术工作并为之不断创造佳绩的家族。从狭义上来讲, 1994年中共景德镇市委, 市政府为表彰瓷都老艺人对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出的卓越贡献, 评选出24户“陶瓷世家”, 其中从事陶瓷艺术18户, 从事陶瓷工艺6户。而张松茂就在这24户“陶瓷世家”之列。

一、张松茂陶瓷绘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张松茂陶瓷绘画艺术风格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因素, 离不开其个性特征、艺术修养、艺术技能等;客观因素, 离不开其他的生活成长环境、政治时代背景、经济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 成长环境:张松茂出生于陶瓷世家, 从祖父一辈开始就从事相关瓷器行业, 拉坯、画瓷、经营瓷器生意, 父亲曾跟随“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先生学徒, 抗战胜利后, 又在景德镇开了家红店, 自产自销。同时, 又身处景德镇这样一个瓷业中心, 使得其在不自觉中, 潜移默化下, 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二, 个性特质:张松茂的作品取材多源自于生活, 如山川、河流, 动物、植物、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以及社会现象等等。他通过观察、体验生活中色彩、情节、形式、现象以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 融入创作者的主观因素, 如思维、情感等, 再通过陶瓷绘画这一艺术语言来进行加工表现。而这与他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情感力和生动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王锡良先生曾在其传记中评价道:“张松茂大师艺术修养高, 技艺很全面, 花鸟、人物、山水、雪景, 什么画面都能画;边角、书法、题款、填色, 样样精通;工笔、写意、兼工带写, 他都擅长, 是个瓷坛全才。而且, 到了晚年, 画的工笔粉彩, 依然精细入微, 确属难得。我不如他!”。

其三, 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前, 文人画氛围浓厚, 特别是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 画面出新于传统粉彩, 色彩又比浅绛彩更为鲜艳华丽, 受到当时富裕市民、高官军阀喜爱, 师从“珠山八友”的张松茂, 画风自然受其影响, 起初绘画题材以《渊明爱菊》《羲之爱鹅》等为主的传统人物题材;新中国成立初期, 是文艺工作为工农兵服务于的时代, 虽不反对由士大夫发展起来的高雅绝俗的一类画风, 但也不过分提倡, 这一时期张松茂也创作了《政权归于苏维埃》《春节访农村》等以人物为主的写实题材;五七十年代, 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氛围更加强烈, 传统题材受到限制, 绘画题材必须以工农兵、煤矿工人、红旗、与阶级斗争为主。从选题绘画, 到命题绘画, 艺术家们没有自觉绘画的权力。这一时期, 张松茂创作了《农村新貌》《奔赴农村第一线》《递川工农兵政府》等为政治服务的现实题材;到改革开放后, 艺术不再简单地从属于政治, 可以独立地遵循自己的主体性规律发展, 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张松茂创作题材也开始多元化, 从传统到写实, 从人物到山水、花鸟, 都有涉猎, 包括《花仙子》《三顾茅庐》《西厢记》《黄山清凉台》《井冈旭日》《庐山仙人洞》《瑶瀑林海》《国色天香》《紫归牡怀图》《四季花卉》等。

二、张松茂陶瓷绘画艺术风格衍变

民国时期, 因随“珠山八友”刘雨岑学艺, 以临摹传统画面, 主要表现文人雅士悠闲清静情趣的文人画风格。此时期属于学艺阶段, 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特有的风格。主要作品有《渊明爱菊》《雪景》以及《梅花书屋》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保留传统题材外, 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 融合了生活情趣, 创作出一部分具有时代风貌、反映现实生活题材方面的作品。代表作品有《套马》《喜丰收歌舞同庆》以及《春节访农村》等。这一时期, 陶瓷创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代表作有《递川工农兵政府》。

张松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写生, 后由于传统人物题材受限, 张松茂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写生中, 将绘画类型转向山水画、花鸟画, 作品多具有写实性。代表作有《含鄱口》《黄山北海》《黄山清凉台》《井冈旭日》《瑶瀑林海》《翠湖叠彩》《松阴观瀑》《庐山仙人洞》《古阁临风》《牡丹》《国色天香》等。

此后, 景德镇陶瓷艺术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创作环境开放,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长期的文化专制传统被解锢, 在大量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下, 陶瓷绘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 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语言。张松茂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同时又结合西洋的绘画形式。如《香艳惊碟》《风华正茂》《百花争艳》《红地白梅》《群牡吐艳》《紫归牡怀图》《春意浓》《母子连心》《四季花卉》《腊梅》《老梅花开花更红》《春讯》《一树白梅寒玉条》《老梅愈开愈精神》。

三、张松茂陶瓷绘画艺术风格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的影响

上文有提及, 张松茂出生于陶瓷世家, 12岁开始, 跟着“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先生学习陶瓷绘画。而当时“珠山八友”深受文人画影响, 将诗、书、画三者有机的结合。他们不同于前代瓷匠, 擅长多种画科, 而且能诗善书。其作品主要表现文人雅士悠闲清静的情趣。如山水类有飞瀑云山、松风水阁等, 花鸟类有松鹤延年、海棠绶带等, 人物类有富贵寿考、东坡观砚等。

张松茂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在吸收了上一辈“珠山八友”文人画的同时, 形成自己独特的张氏风格, 继续影响着下一代人, 包括其子女, 张晓东、张晓杰、张慧, 以及各徒弟与学生等。在传承技艺方面, 张松茂打破反过去师徒相授, 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的模式, 一视同仁, 只要有兴趣, 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授他们。

子女方面:张晓东、张晓杰、张慧, 在继承了张氏粉彩风格的同时, 加以自己的创新。如张晓杰:融合东西方优势, 把具有张氏粉彩风格的牡丹、梅花以块面的形式, 以夸张变形的手法, 融入造型奇特的作品中。张慧:巧妙利用器形与画面装饰性的搭配, 利用线条的组合方式, 把粉彩牡丹融如器形中。弟子方面:范敏祺为张松茂入室弟子。在粉彩方面继承了张松茂的技法、工艺、风格的同时, 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思想。学生方面:1975年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 为该院工艺系陶瓷班授课一学期, 主讲陶瓷装饰、釉上彩。后张松茂于2011年9月创办了张松茂陶瓷艺术培训中心。创办培训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批有志于发扬光大陶瓷艺术的年轻人。将自己从艺数几十年积累起来的陶瓷艺术创作经验和技艺, 通过教学形式传授给他们。张松茂陶瓷艺术培训中心学员钟长权曾评价说:“作为名扬四海的艺术家, 已过古稀之年, 不辞辛劳, 尤其是毫不避讳地把自己一身绝技传授给我们, 其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令人敬佩。培训班开办以来, 张松茂老师每逢周六周日都亲自授课, 让我们受益匪浅”。学员吴艳青称赞道:“张松茂老师不仅传授给我们绘画的技艺, 还教我们提高文化修养的方法, 他认为真正有灵魂的陶瓷作品一定是技艺和精神的结合。而且, 每一堂课, 他都很认真的教我们画画, 为我们修改, 其认真负责的态度着实令我们感动”。

四、结语

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艺术家这个载体, 而陶瓷世家这一特殊研究对象更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研究近现代景德镇陶瓷历史、陶瓷艺术与陶瓷文化的发展, 都绕不开对“陶瓷世家”这一群体的研究。他们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承载着陶瓷艺术的传承, 上至“珠山八友”, 下联中青年艺术家们, 反映着近百年来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

[2]吴仁敬, 辛安潮.中国陶瓷史[M].团结出版社, 2006.4.

[3]向尚瞰.瓷坛瑰宝—王锡良传[M].作家出版社, 2008.8.

[4]黄斌.陶瓷绘画的发展趋势[J].陶瓷研究, 2012 (3) .

上一篇:虚拟仪器技术软件下一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