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论文(精选9篇)
清官论文 篇1
我国古代清官名垂青史, 流芳千古, 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向来人们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 以朴素的形式表达对这些好官、清官的敬慕和感恩之情。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 廉洁自律, 寸礼不纳, 安于清贫生活。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 他只有一只咸鸭, 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 作为儿子路上的菜, 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 后来他任两江总督, 赴任途中只住旅店, 不住公馆, 在总督府, 每餐只吃青菜, 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在会稽任太守期间, 操守清正, 政绩卓著。他离任时, 会稽老百姓为感谢他, 特推选了几位长者带了一百钱去送他。他执意不收, 在大家的苦苦哀求下, 他只选了一钱留做纪念。自此, 刘宠“一钱太守”的美名便传开了。
二不尚书:范景公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在自己府门上写了六个大字:“不受贿, 不受馈。”携带礼品者看到这六个字便不好意思入府求见了。自此, 他被人称为“二不公明”和“二不尚书”。
三汤道台:清汤斌曾任岭北道道台, 三年为政, 两袖清风, 每日三餐以豆腐清汤为肴, 百姓因此给了他一个“三汤道台”的美名。
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 一日出差路过昌邑县。到了晚上县令王密携十金求见杨震, 悄悄说道:“天黑, 无人知晓。”杨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何谓无知?”王密被说得惭愧至极, 急急携金而归。此事传开后, 大家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郎:袁聿修一生经历了五个朝代, 即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 他为官五十多年, 始终以清贫为本, 连一升米的薄礼也未收过, 于是人们称他为“五代清郎”。
八一巡抚: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 他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 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 严禁下属馈送钱物, 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檄文中有“一丝一粒, 我之名节;一厘一毫, 民之脂膏。宽一分, 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 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段名言, 这就是“八一巡抚”美誉的来历。当时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清官论文 篇2
王渔洋及其家族的廉政思想,无疑是王渔洋文化当中,最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正能量”
在山东桓台,“遇见”王渔洋。
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即王士禛,自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相较于其在文学史上的名气,王渔洋“一代廉吏”的事迹,知者不多。在王渔洋故居中堂之上,悬挂着康熙御书“清慎勤”匾额,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赐匾,是最高评价。
王渔洋的为官之道,从一则轶事说起。一天,王渔洋的妹夫来请教他如何做官。王渔洋夫子自道:“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把对“民”负责当作为官的出发点,廉政之基础,这实在是一种先进的官位思想。
“绿杨城郭是扬州”是王渔洋的名句。顺治十七年,王渔洋赴扬州推官任,相当于今天的扬州纪委书记。扬州琼花,天下独绝。扬州府一直以来都有大办琼花观迎花会的做法,铺张浪费,花费民脂民膏。王渔洋到任第二年,建议扬州知府取消会事,以节约物力、杜绝私弊,被采纳。从此琼花会取消,民众称快。
康熙三十七年,王渔洋已是清延都察院左都御史。这年儿子王启汸出任河北唐山县令。教子之心,时时萦绕,于是,王渔洋亲撰《手镜》箴言,教子为官之道。今日捧读,含英咀华,很有营养。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一是其身要正。针对“官二代”容易犯的“以门第傲人”的毛病,他叮嘱:“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他又嘱咐:“宴会当早赴早散,不可夜饮。”“上司同寅,有送优伶之类者,量给盘费,不妨从优。不可久留地方滋扰,亦不必多留衙中做戏。”
二是小事谨慎。他叮嘱儿子廉洁自律,从小事做起:“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须照管令其无缺。”不仅自己要节俭,廉洁自律,还要使下人衣食无忧,不致生出事端。又曰:“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类,皆当照市价平买,不可有官价名色。”不能因是官家籴买就压价,损害百姓利益,这样才能取得老百姓的良好口碑。他还细致地提醒不要骚扰百姓:“趠游须减驺从,自备饮食,令民间不惊扰。”
三是大事明白。他叮嘱履职大事:“加派一事最碍官声,最为民害”。“与邻封、同寅、本县绅衿详酌,尽善禀明于府,然后行之。断断不可一毫染指,切嘱,切嘱!”做到不贪不义之财,不变相摊派,减轻老百姓的额外负担。王渔洋教导儿子一个鲜明而深刻的道理:“必实实有真诚与民同休戚之意,民夫有不感动者,不恃智术驾驭。”就是说,你真要与民众打成一片,老百姓能不感动吗?得民心就能受到拥戴,用不着光凭智术使人服从自己。
研读《手镜》,联想今天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体会到古今沟通,心有戚戚。远在300多年前的“一代廉吏”教子之道,道出了官场清廉的千古“规律”。王渔洋慈父心肠,倾心教子,王启汸恪守父训,也有一番作为。父母怜子教子,亘古不变。然而,如何教育孩子,教孩子什么?有人怕孩子在竞争中吃亏,教钻“空子”;有人怕孩子受穷,教赚钱大法;有人更是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成圭臬倾箱传授„„对比王渔洋的教子,实在让人深思。
爱当“清官”上了瘾 篇3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乘公共汽车时看到一个男人不给孕妇让座,朋友径直把那个男人揪了起来。
生活中,就是有这么一类人,内心有强烈的公共道德感,随时随地都会自发地监督别人,就好像清官一样,总是要给别人的行为断出个是非所以然。你可以说他们好管闲事,也可以理解为:他们都具有“清官人格”。
我的另一个男性朋友有很多的“清官事迹”。
他和老婆一起去妇产医院排队挂号,很多“黄牛党”轮番插队,一会儿这人前面多站一个人,一会儿那人后面多挤一个人,队伍越排越长。大家都怨声载道,私下嘀咕,却没人敢出头管这事。朋友一恼火,众目睽睽之下,直接把“黄牛”一个个地从人群里拉了出来。
还有一次是在下班的路上,朋友遇到小偷行窃。一位姑娘专心走路,根本没注意到自己的背包已经被小偷拉开了一大半。小偷跟着她亦步亦趋,在包里反复摸索。朋友责任心又上来了,大喝一声:“干什么呢?”姑娘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状况。小偷却被吓退了,恶狠狠地对他做报复状。
还是这哥们儿。有次他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电影院在售票期间临时断电,所以前批观众拿到了手写的票,不用对号入座;后批观众拿到的却是机打的票,要对号入座。由于电影院解释不到位,结果电影快开场时,一位观众拉着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较劲儿,并扬言“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今儿谁也别想看电影”。哥们儿又出头了:“没有公德心,请你们出去解决!”一声令下,其他观众也来劲儿了,齐齐呐喊:“出去!”“出去!”硬是把那人轰了出去。
像我哥们这样的人总能让其他不敢出头的人出口恶气。可实际上,也会因此带来不少麻烦。
有一次乘火车,一位老太太要放包,一个耍横的人偏不挪地方。本来是小事,“清官”又看不过去了,上去交涉一番。那人虽然理亏,却是个不要命的人,在“清官”径直把他的包弄到一边的时候,那人居然拿起刀子对上了。要不是老太太拉得快,就会发生一场血案。
不可否认,在公共场所中的确有很多缺乏公德的人。比如地铁里的座位就不多,还偏偏有人做“大”字状;比如有的人过马路很慢,走完一半的路程接着要闯红灯;比如排队结账,秩序本来好好的,偏偏有人要插队;还有的就是耍横,有的人觉得自己可以无所顾忌地欺负弱者,或者觉得自己可以破坏秩序,反正也没人监管。
窝火吗?的确,但是过激的反应显然不是解决之道。
首先,如此阵势,有把小事变成大事的嫌疑,本来事儿不大,偏要来硬的,过程好看,结果并不那么和谐;其次,不是所有人都会觉得自己理亏,有的人即使当众出了丑,也要当众扳过来。要是你跟这样的人拼个你死我活,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不妨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是你不小心掉了一张纸,却被人当众指责“没有公德”,你的内心会是什么感受?
“当时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没办法,我就是这德性!”这是很多爱管闲事的人的事后总结。其实,这无疑是从内心认定——这样做没什么不妥,我就是喜欢事事出头。
我不止一次听到别人自豪地说起自己的出头事迹——当时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自己出头以后大得人心,当事人一下子变得像过街老鼠。
这就是“清官人格”的问题所在。即使有吃亏的风险,他们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现实的反馈让他们受到了激励,就像一个冒险家,冒险带来的愉快体验超过了冒险本身。所以,事到临头就好像点燃了导火线,非要引爆一场战争不可。
如果你总是控制不住地要管闲事,如果你总是对一些不平心里痒痒,如果你总是一派正义凛然,如果你总是那个出头者,不妨想想,你下意识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是解决问题,不妨换个温和点的方式。比如把事情限制在一个私下的范围内说,比如旁敲侧击,给别人留个面子,相信别人会对你存一颗感激之心。如果你想要的就是大场面,那么不妨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内心强烈想要被关注,是不是希望自己是一个道德楷模,是不是自己对这件事已经上了瘾。
无论做什么事,当你上了瘾,总有一天会收到必须戒掉的理由。
关节点:清官人格
生活中,就是有这么一类人,内心有强烈的公共道德感,随时随地都会自发地监督别人,就好像清官一样,总是要给别人的行为断出个是非所以然。
即使有吃亏的风险,他们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现实的反馈让他们受到了激励,就像一个冒险家,冒险带来的愉快体验超过了冒险本身。
无论做什么事,当你上了瘾,总有一天会收到必须戒掉的理由。
以上内容摘自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生活中的心理学》,未完待续。
追求完美能让人进步,但过分追求完美,就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我要完美的爱情”
1 .如果男友没有想到你的心思,你会:
A.坦白地告诉他。
B.抱怨,然后委婉地暗示他。
C.冷战,让他反思。
2. 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
A.希望男友能陪陪我,如果他没时间,我一个人待会儿也可以。
B.男友能带我出去玩。
C.他不在身边安慰我的话,回头找他算账。
3. 你在他单位附近逛街,打电话告诉他你的行踪,然后:
A.继续逛街。
B.希望他陪我聊几句。
C.希望他露面,最好能陪我逛一会儿,顺便把钱付了。
4. 他为你减肥10斤,你觉得:
A.他很辛苦,很努力,表明他很在乎我。
B.他是个有毅力的男人。
C.怎么,他还有双下巴啊?
5. 和他一起出去吃饭,点了一桌菜:
A.我以为我们能吃完。
B.连狗狗的菜也点了,不算浪费。
C.爱我的话,这桌菜算什么,以后我还会如此点菜。
6. 在饭店吃饭的时候,你和服务员因为菜的味道吵了起来:
A.你想跟服务员把问题解决了。
B.希望男友同意我的看法。
C.希望男友帮我狠狠地搞定那个服务员。
计分:A计为0分,B计为1分,C计为2分。
总分在0-3分,正常;总分在4-6分,完美主义;6分以上:完美癖。
心理解释:
4-6分,完美主义:
你是个喜欢完美,追求无差错的人,在事业上很容易取得成功。对待爱情不必过分求全,随意、轻松、宽容、欣赏,是解决爱情问题最好的心态。
6分以上,完美癖:
你觉得对方必须知道你的所有心思。男友是出气筒、信用卡、跟班、司机、保镖,像外套一样能装点门面,又像内衣一样贴身合用。你对爱情的追求超过了完美的限度,当心把对方吓跑。
民国清官张难先 篇4
一、淡泊名利, 不重官职
张难先是湖北早期革命团体重要成员, 辛亥元老, 但他淡泊名利, 不重官职权力, 能上能下, 不计较利害得失, 不惜纡尊降贵。
1921年秋, 张难先资斧已罄, 但他决心不为北洋军阀做事, 只由原日知会张佩绅介绍到参谋部做抄写录事, 借以糊口。张记述自己“在部有事则写字, 无事则看书, 甚安心”[2]513。后次长蒋雁行不忍心, 请他教张怀芝子侄中学。张“甚窘”, 婉言辞谢, 不得同意即逃走。佩绅深知他为人, 详加说明才解困境。参谋部常数月发不出薪水, 他在严寒二月当掉棉衣以维持家计, 但仍不改其志。
1927年冬, 中央任命张难先为湖北省府委员兼财政厅长, 如此肥缺他却“骇极”, 担心不能担此重担, 请辞。省府主席张知本到他家劝说, “张走, 即附轮赴上海避之”[2]516。直到1928年, 听到鄂人中非议他拆湖北的台, 又有建设厅长石瑛、教育厅长刘树杞说如果他不去就职, 他们也决不任职, 加上湖北方面函电催促, 他才同石、刘两君联袂回鄂就职。
1928年, 汉口榷运局长被撤职, 政治分会主席李宗仁要张难先兼任。张婉谢不成, 摊牌说:“我作财政厅长, 就不作榷运局长。作榷运局长, 就不作财政厅长。若要我两件俱作, 我即两件俱不作, 挂冠去耳。三种惟李公择焉。”[2]544李宗仁只好作罢。
1928年10月, 考试院院长戴传贤请张为铨叙部部长。当李宗仁、张知本对他说:“湖北财政, 经张先生整理, 蒸蒸日上, 何能离开。”张则表示“决不去”[2]517。1929年9月, 戴院长又致书请任, 言辞恳切, 张难先才赴职。
1929年3月, 张难先与石瑛因不忍见政治分会自相残杀而辞职。未成行蒋已击溃李、白桂军至汉, 张与石瑛一起亡匿。蒋要张复职, 张不应。蒋派人威胁说控告他的人多, 如不顺蒋意, 恐有不测, 他毫不畏惧说:“若因案传, 我随叫随到。复职一事有关羞耻, 杀了我也不去。”张卸职后, 因无钱雇人, 他只好亲自买菜, 遇到故人时, 他不因做过财政厅长, 而今落魄到无钱雇人而感到难堪。
1930年12月初, 蒋介石招张难先告之将任命其为浙江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长。“张力辞。五辞弗获。遂于十二日赴浙”[2]518。
张难先淡泊名利, 无谓权职大小, 1932年以卸任省主席身份充当沔县县长秘书。张的朋友范一侠被委任沔阳县长, “沔地低洼, 经去年大水, 居民逃徙尽净。又复土匪蜂起”[2]521。延聘秘书、科长无人愿往, 故范许久未赴任。张难先知道后, 痛心父老乡亲流离失所, 自己却独享安宁。他对范说:“吾同汝去, 为汝任秘书。”[2]521范以为他在开玩笑。次日, 他带行李催促前往, 范见他是当真, 勇气大增。于是二人同去沔阳上任, 张记述沿途情形:“两岸萧条之状, 匪可言喻。来往船舶, 寥如晨星。……屋破人稀, 不啻荒岛矣。……河中仅见一二败舟, 两岸罕见房屋。……间存一二, 亦只剩坏柱数根, 顶壁俱无。人迹甚少, 偶见一二, 俱如惊弓之鸟。”抵达县署, 为“一破庙, 前两层俱系马骡, 狼藉不堪……障芦席为房间。东墙圮, 外间看署中, 职员历历可数。予下榻门人陈祥麟家。”[2]522这样一个艰苦的地方, 经过二人精心治理, 背井离乡之灾民俱扶老携幼归, 从事正当生业, 气象一新。
二、澄清吏治
张难先任民国要职期间, 明察案件, 惩治贪官;平反冤案, 伸张正义。
1925年10月, 张难先任广西榷运局局长。就职之日裁汰拿干薪者数十人, 并决议革除陋规三十余事。1927年元月离琼回省赴监察院就职。当时税务人员多贪污, 于是彻查黄冈厘厂账, 说情信如雪片飞来, 张毫不留情。某厂长惧怕, 逃到香港隐匿。某代理外交部长以干股贪污案被传讯, 竟不理会, 接连严传他, 到后一讯而服, 押解法院。到辞职时, 张在监察院仅数月, 贪暴震慑。
1928年3月, 他就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从整理征收着手, 慎选廉吏, 严惩贪暴。汉口征收局长为白崇禧之胞兄, 倚仗权势不干正事, 免职。武穴局长为李宗仁之嫡表, 长期不到局办公, 撤之。重新委任清廉干练者, 数月湖北财政大有起色。
1930年1月张难先任铨叙部部长, 在就职典礼上对各机关之泄泄沓沓发最沉痛呼声, 致使散会时一要人说:“此追悼会也, 何谓之就职典礼。”[2]518他审理政府及五院之职员送审名册证件, 丝毫不讲私人情面, 将不合者径与免职, 将触犯刑事者径送法院。卫生部长刘瑞恒为一个职员找张难先说情, 张难先说:“此政府付与我之责任, 违法者不照章办理, 即我之违法。”[2]5181932年张难先任“剿总”党政委员会委员兼监察处主任, 惩治贪案数宗, 极富成效:拘获下新河借特税处稽查为名敲诈船商的首犯万顺祥枪毙;逮捕保释鲸吞七八十万湖北堤款要犯刘文荩的武昌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胡恕, 迫使该院重新拘获刘文荩枪毙;拘押夹带大宗烟土吗啡的黔省府秘书长双清夫妇, 不怕得罪其背后撑腰的要人, 报蒋介石严办并没收毒物;派豫籍警员乔装吗啡商往汉口旧法租界河南人孙忠开设的秘密吗啡厂侦察, 并饬警拿获解部, 交军法处讯实枪毙。“此数案办后, 贪暴为之股栗。”[2]523
与此同时, 他平反冤案, 伸张正义。如他记载:1927年, “平反台山县长刘栽甫狱”[2]515。
三、不畏权势, 刚正不阿
1917年冬因护法战争南北相攻, 张难先经汪精卫介绍抵粤见伍廷芳。他身穿大布之衣, 头戴大帛之冠, 伍氏态度傲慢, 上下打量他, 笑话他北京亦未到过。对此轻慢嘲笑张忍无可忍, 厉声说:“到过, 彼土之龌龊, 苟非别有肺肠者, 岂能一朝居?予一到, 即纳履去耳。”说来这“非发官迷者。今大局鼎沸, 人民水深火热, 公为全国大老, 特浮海至公处, 为人民讨消息耳!”听伍廷芳说他自己不过在此调停。责问伍:“公自辛亥调停至今, 其成效何如也?”“先生不能如此, 身当重任, 漫无主张, 是成何说?”他愤怒记述当日情形“其官僚恶习, 令人欲呕”[2]511。张一身正气, 不阿附权势跃然纸上。
1931年元月, 蒋介石要浙江省府主席兼民政厅长张难先任蒋伯诚为保安处长, 周象贤为杭州市长, 张拒绝。蒋连电坚持, 张赴京面呈:主席知此二人否?予各处咨访, 劣迹甚多。”“如主席必欲用此二人, 予则挂冠而逃耳。”[2]518蒋只好接受他的意见。
1931年夏, 蒋要张难先委二人为县长。张提出与那二人面谈, 蒋云二人跟随他多年, 让他先委任。张复电说, 亲民之官, 关系重大。自己有直接责任, 必须直接交谈慎选。蒋只好命二人来杭。张见一人尚厚重, 一人则恃蒋推荐, 甚倨傲。回复蒋:“与二人接谈, 某练达, 当即择地委之;某任县令不宜, 且缓图。”[2]518
张难先不阿附权势, 不讲情面, 不怕得罪伍廷芳、蒋介石。而且在险象环生的当时, 他对于上海恶势力也不屑一顾, 不曲意逢迎。
他主政两浙, 上海帮会头目黄金荣等派彭临九表示欢迎, 意图互相照应, 临九说一定得和上海滩这帮人打好交道。张难先说:“封疆大吏, 顾反须流氓地痞保护耶!现在风气之坏, 即由士大夫不知自重, 或多邪僻之行, 奸民即乘间诱惑之, 玩弄之, 夹持之, 支配之。于是邪正是非, 道德法律, 俱无形消失, 世事即不可为矣。吾决不造此恶因也。”[2]546杜月笙建成祠堂, 中央大员、各省疆吏, 纷纷送匾额, 派代表, 驰电称贺, 张异常心痛。财政厅长王澄莹偕杭州士绅请他也送匾额, 说给杜个面子, 只用省府名义即可。张正言拒绝:“本席不足壮杜君色。”“吾为省政府主席, 省政府名义犹之本席名义。君等私人有交情者, 可径送之, 省政府未便贸然也。”[2]551王澄莹等赧颜退下。张难先一身浩然正气, 对恶势力不信邪、不买账、特立独行, 主政一年多, 照样出入上海滩。
四、两袖清风, 生活简朴
民国时期贪官污吏不可胜数, 张难先虽任民国要职, 却洁身自好, 出污泥而不染, 两袖清风, 生活清贫简朴。
1930年, 他任职浙江省府主席, 上任那天, 省高级官员和士绅在火车站列队恭候, 左等右等不见其人。原来他穿一身布衣布鞋, 带简单行李, 乘坐三等车到杭, 下车后坐人力车直奔省政府, 让在车站迎候的人们扑了空。他轻车简从, 使省府上下异常吃惊。
省府按照前省主席何应钦的先例, 邀他住在澄庐。澄庐濒湖, 近市, 院落宽, 构造特异, 三层阶梯、浴室俱为大理石砌成。客厅天花板为罗马雕刻, 华丽巨灯耗三千余元购自美国。各室设暖气, 冬夜等于夏夕。饭厅寝室, 无不精致, 为西湖最豪侈别墅。然张难先见之穷奢极侈, 用银15万两, 恻恻不安, “国步艰难, 何敢如此享受!况出于贪污盛宣怀之手, 等于盗跖所筑, 顾可一朝居耶”[2]。次日到城头巷普通住所住下。
张难先主浙, 将重复机关、冗散人员一律裁并。失职者怀恨在心, 控告他以省府作私邸、娶小老婆若干及贪赃款若干, 惊动了蒋介石。蒋携夫人至省以看嫂夫人为名要验明真实。张告知“在城头巷”, 蒋前往却见张家与所控情形迥异:招待蒋夫妇入座、进茶的张夫人衣着简朴, 家里陈设也极其简单。蒋介石始知所控为乌有, 颇为感动。
五、严格约束下属
张难先除严于律己外, 约束属下也颇为严格。1938年8月, 敌机狂炸武汉, 省府西迁宜昌, 时任湖北省政府委员的张难先乘舟同行。途中闻丝竹声, 有人唱京戏, 张派人询问制止。陈汉平秘书说途中寂寞, 唱戏聊以娱乐, 无关紧要。张怒斥:“此不要紧?汝知昔人所咏‘商女不知忘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之诗乎?主席虽未派我监督汝等, 但我为本府委员, 此种无心肝举动, 我宜言之, 听否在汝等。”[2]561陈面红耳赤, 停止弹唱。到宜昌, 张即督饬职员速到省府所定地韩家坝。每天他早早乘肩舆去视察各处及附近村落, 恐员役有越轨行为, 并谆谆教导手下不可漠视地方, 草芥人民。
六、不流于世俗, 受人排挤
民国时张难先与石瑛、严重被鄂人称为“三怪”。张难先自己说, 其实他们三人并没有什么怪癖, 而是很“守常”之人, 只是在那个社会里, 这种不合时宜的作风常常见恶于世, 得不到好结果[1]47。张难先不畏权势、清正廉洁、不妥协于世俗易招人嫉恨, 受到排挤。他担任党政委员会委员兼监察处主任时就招致排挤:“惟秘书长杨永泰最忌予, 挑拨离间无所不用其极, 总欲排吾外用, 以售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奸。”[2]523此杨永泰屡次离间他与蒋介石、与同僚之间的关系, 极力设置障碍阻碍张难先做事, “湖北钱粮附加堤款, 不啻鄂人之生命。杨建议总座, 提归中央。予力争之, 不得”[2]523。对此百般刁难, 张倍觉官场黑暗, 感慨万千, 不愿同流合污, 辞职挂冠而去。
清官,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廉洁公正的官吏”。张难先生逢乱世, 却一身正气, 不阿附权贵, 为政清廉, 面对贪官污吏刚正不阿, 敢于触犯权贵要臣的利益, 淡泊名利, 两袖清风, 甘愿过清贫的生活, 实为清官。正如《金文最·类林百篇赞》中《清吏篇》所说:“是以君子, 务其廉平。如玉之洁, 如冰之清。守正不挠, 自生公明。芬芳千古, 夷齐抗衡。”[3]卷20
参考文献
[1]严洪昌.谈谈张难先的怪[J].武汉文史资料, 2007 (1) .
[2]严洪昌.张难先文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佳联妙对话清官 篇5
(一)
清代林则徐在升任两广总督后,亲自在府衙题写了一副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在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下联则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刚正不阿。
(二)
清人赵慎畛在桂林做官时,在府衙贴有一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任浙江督学时有这样一副门联: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斯得士,桃李无言。”
前联中赵慎畛告诫做官的要从政清廉,克己奉公,后联中彭元瑞则告诫做官的要多多培养人才。
(三)
清代官吏余云焕一日在大堂上撰联一副:
“不要百姓半分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他认为,为官者不搜刮民财,是起码的官德,更要千方百计为百姓造福,才算是尽职尽责。
(四)
清代朱在浙江做主考官时在大门上自署一联: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联中表白自己不讲私情、不开后门,但凭试卷决定弃取。
(五)
明嘉靖年间,藩司参议钱业令所属官府都要张贴一副对联: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告诫属下官员务守清廉,不义之财,莫取分文。其抓“廉政建设”可谓别出心裁。
(六)
清代在晋州为官的陈景登,因见当时贪风日盛,为了给自己敲警钟,作一联自勉:
“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清官”的另一面 篇6
刘鹗以自己在山东官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集“清官”和“酷吏”于一身,颟顸妄作,以杀戮无辜邀取“才能功绩卓著”虚名的艺术形象玉贤。实际上,这个玉贤并非是小说家臆想出来的人物,其原型就是毓贤。
毓贤到底清廉到了什么程度呢?《十叶野闻》中说,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消息传到山西之后,毓贤明显地感到他怂恿支持义和团野蛮排外的恐怖主义政策已到穷途末路,于是就想遣散那些在山西犯下滔天罪行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的大师兄们虽然答应解散,但还想最后要挟毓贤一把。他们提出来,是否可以给予一定的“遣散之资”,“令兄弟辈各寻生活”。毓贤告诉他们:“吾服官以来,清刚自矢,别无藏镪余财,可以为诸英豪壮行色。无已,吾惟有敝衣数箱,尔辈向质库取银,作川资何如?”说完,“命从者出箱示之,皆破烂不堪衣着之物”。巡抚如此之贫,令本想大捞一把的义和团首领大感意外,不由得赞叹:“公真清官也。”
毓贤是清官,但同时更是晚清有名的酷吏。毓贤出道之始,任山东曹州知府,以“善治盗”著称。其实,他的“善治盗”就是中了“乱世用重典”的余毒,在地方上搞严刑峻法式的恐怖主义政策,滥杀乃至虐杀无辜罢了。毓贤在曹州的所作所为,《老残游记》中有生动的描写。刘鹗所写的这一切均可在晚清的一些史料中得到参证。据说,毓贤在莅任曹州知府之后,不到三个月就处决了两千多人!按一些笔记作者的说法,其中有九成是良民。
毓贤不仅嗜杀成性,而且极其喜欢“虐杀”。他发明了许多酷刑,譬如,打杖条、打板子、轧杠子、跑铁链子、跪铁蒺藜、站铁鏊,等等。其中,最令人发指的发明是“站笼”:命木工制大木笼四,高及肩,囊其身于笼,而以木环围锁其颈,植木其中,足下初置砖,渐抽去。弱者半日、强者一日夜死矣。在毓贤极端酷虐的政策下,曹州上下人心惶惶,百姓甚至以“别哭了,再哭毓小辫子来了”之类的话吓唬哭闹的小孩子。
毓贤的苛酷激起了曹州地方的数起民变不说,他自己也承认“盗风仍未绝迹”。实际上,他的嗜杀不仅不能治盗,反而逼得那些真正的盗贼图谋“变身”。他们为迎合毓贤仇恨西方的特点,改以练习神拳为名,打出“灭洋教”的大纛,行劫掠之实。这就是义和拳运动在山东的滥觞。
对于山东的义和拳,毓贤奉行的是“阳剿阴抚”,最后竟为其改名为“义和团”,将这些四处滥杀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极端仇洋的乱匪称为“义民”。毓贤实际上充当了义和团迅速坐大的推手。他还公开声明:“义和团魁首有二:一为鉴帅(前山东巡抚李秉衡),其一即我是也。”
后来,毓贤一味鼓噪“义和团民心可用”,极力主张清廷的激进派向十一国宣战。在担任山西巡抚后,他执行“仇洋灭洋”的极端主义政策,鼓励山西的义和团滥杀外国人和一切与“洋”字有关系的中国人,并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太原大屠杀”。据统计,在他主政山西后,山西的义和团和清兵一共杀死洋人一百九十一人,杀死中国教民和家中使用“洋”物品的中国人一万多人,烧毁教堂、西医院、洋号、孤儿院等二百多所,房屋两万多间。
毓贤极端仇视洋人,但当真正面对洋人时他又是个色厉内荏的懦夫。当义和团导致了八国联军的武装干预后,他一再上书,讲些纸上谈兵毫无意义的大话,并表示随时可率领义和团“勤王”。但内心里,他对洋兵怕得要命,迟迟没有动作。最后,朝廷一再催促,他才起兵东进。而此时,联军已经攻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正在“西狩”的途中。
当然,像毓贤这样的一个祸国殃民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只能成为清王朝庚子年“大发癔症”之后的牺牲品。八国联军占领北方数省,向清廷提出的停战条件之一就是惩办那些怂恿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其中就包括毓贤。在国内,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也明确要求朝廷严惩误国者毓贤等辈。于是,清政府先是下令将毓贤撤职流放到新疆,之后又追加刑罚,在毓贤行至甘肃兰州之时,将其就地斩首明正典刑。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毓贤还不脱其酷吏的本色。他有两个随从去新疆流放的小妾康氏和姜氏,在得知自己要被正法之后,毓贤硬是逼着这两个无辜的人“自裁殉夫”,然后笑着说:“彼乃先驱狐狸于地下也。”其心肠之毒辣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的一个人有此下场可谓是死有余辜。但因为他有“清官”的名声,所以死前在兰州民间激起一片同情的浪潮。近人柴萼在《梵天庐丛录》说,当时很多人张贴告示,主动组织起来向朝廷请命,请求赦免毓贤死刑。据说,兰州民间还有人在他死后为其修建了祠堂,后被清政府下令拆除。由此可见,清官在中国民间的号召力实在到了“一俊遮百丑”的地步。
张曙光当庭吟诗悔罪坦言清官难做 篇7
行贿人证言称,为了讨好张曙光,曾给张曙光的情人送过名表、豪车,每月给对方白开工资1.6万元。
庭审现场:误将13笔受贿说成17笔
张曙光的庭审定于市二中院第三法庭。9月10日上午9时30分许,张曙光被法警带入法庭,他没穿号服,而是一身便装。与被羁押前相比,张曙光明显苍老许多,56岁的他已是两鬓斑白,面容清瘦,后背微驼。
审判长当庭提醒张曙光,如果身体不舒服,可以随时向法庭举手示意。之前,有报道称张曙光患有糖尿病。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称,张曙光于2000年到2011年间,先后利用担任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客车处处长、装备部副主任、运输局局长等职务便利,为14家单位谋取利益,为此收受或索取上述单位的负责人给予的款物,折合人民币共计4755万余元。
审判长问张曙光:“起诉书指控你受贿的事实属实吗?”
张曙光语速缓慢但声音洪亮地答道:“对公诉人的这17笔,啊,13笔的受贿事实,我都认罪。是事实。”
受贿内幕:带商人赴宴助其拿订单
张曙光涉嫌的第一起受贿指控金额共计1050万余元,跨度长达10余年。行贿方是广州中车铁路机车车辆销售租赁有限公司、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杨建宇。
张曙光主动概括两人的关系:我作为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是国家工作人员;杨建宇从事的经济活动主要在铁路范畴,所以,我接受他的钱财是受贿。
庭审证言显示,杨建宇的公司曾购买了蓝箭列车,后租给广深铁路公司。在租赁合同即将到期时,广深铁路公司不打算续约,杨建宇为此找到张曙光帮忙。
张曙光称,杨建宇的父亲和他是老乡,杨父带着杨建宇到北京找他,他答应帮蓝箭列车找出路。最终,蓝箭列车调到了偏远的成都铁路局,后来又被广深铁路公司全部收购。
张曙光强调,蓝箭当时得到刘志军部长的认可,他没有刻意为蓝箭做什么,整个事件只是顺水推舟,没有推波助澜。
杨建宇的公司也做列车空调。张曙光说,他带着杨建宇和几家工厂领导吃过饭,让对方知道他和杨建宇很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张曙光虽然没有和工厂领导打招呼,但对方看在他的面子上,给了杨建宇更多的空调订单。
商人出钱帮张曙光养情人
杨建宇在证言中指出,张曙光喜爱收藏,为了能获得更多的订单,他送给张曙光字画、瓷瓶。一次,张曙光看上了拍卖会流拍的一个清乾隆年间的瓷瓶。很快,杨建宇就为张曙光买到了这个瓷瓶。
张曙光亲属一套两百平米的毛坯房,经张曙光的授意,杨建宇就会将毛坯房装修得很豪华,并配齐家电,直接就可以入住。
素有裸官之称的张曙光,老婆孩子被曝都在国外。庭审显示,张曙光在国内有情人罗某。
据杨建宇的证言显示,2007年,罗某要去香港旅游,杨建宇安排别人带她四处转转,还给她买了一块价值二三十万元的手表。得知罗某要换车,杨建宇给了罗某30万元,称是自己的一点心意,对方也没有推辞。一次一起吃饭时,罗某当着杨建宇的面告诉了张曙光买车的事,张曙光对杨表示感谢。杨建宇说,他给罗某买车就是为了讨好张曙光。
2009年,罗某说自己没有工作,杨建宇就安排她去自己的公司,每月开1.6万元工资。罗某名义上是担任企业形象大使,为企业文化做宣传,但实际上她什么事情都不做。杨建宇说,给罗某安排工作只是个托词,纯粹是为了讨好张曙光,总共支付三四十万元工资。
索贿内幕:花钱买院士索贿800万
在13起受贿指控中,张曙光有一起涉嫌索贿。指控称,张曙光于2005年至2009年间,先后三次向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共计人民币800万元。
法庭上,张曙光称自己对“索贿”的指控感觉有点冤。他说,自己与戈建鸣的父亲是20多年的老乡,虽然对方是拥有几十亿资产的民营企业家,但他很尊敬对方,“我从来没有拿过他一分钱,连口水都没有喝”。
2006年,戈建鸣说自己接了父亲的班,要给他约20万,他都拒绝了。后来戈建鸣知道他要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要花点儿钱,“他说你有什么事情跟我说,别找别人,咱们知根知底”。张曙光说,他第一次要200万元,但2007年因7票落选院士。
“我自己认为是技术上准备不够,但他是商人,觉得钱花得不够,又提出给我花钱。”张曙光说,他后来又从戈建鸣手中拿了600万元,但一直没有评上院士。
公诉人称,张曙光此前写的认罪材料里承认是索贿。张对此解释说:“在我意识里就没有索贿受贿的区别,认为是一回事。过去的材料我只是深挖自己的错误和罪行,没有涉及具体细节。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罪很重,我觉得自己人品太差,我做出这个事情恶心。”
公诉人还宣读了张曙光以前的供述,他称自己找戈建鸣第一次要200万元,是因为刚认识罗某,自己为了花钱追求罗某,找戈建鸣要钱。
张曙光对此没再过多解释。他表示,无论索贿还是受贿他都认。“我认为自己受贿的罪很重,索贿的罪也很重,都是重罪。对我来说是一样的,都是人家的钱。”
检方态度:索贿应从重退赃可从轻
公诉人认为,张曙光作为铁路系统握有重权的领导干部以及有一定威望的专业技术人才,曾为国家高铁事业做出过贡献。但遗憾的是,在膨胀的私欲下违法犯罪,教训是深刻的。因张曙光部分受贿存在索贿行为,故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此外,张曙光在归案后积极配合办案机关如实交代犯罪事实,以及交代未掌握的犯罪事实。张曙光和亲属积极配合追缴赃款,案发后大部分赃款已经追回,起诉后亲属又继续退缴60万元,依法可予以从轻处罚。
9月10日,法庭对张曙光涉嫌的13笔受贿指控逐一进行了调查,张曙光的辩护律师为他作了罪轻辩护。庭审进行到下午6时许休庭,将择日宣判。
张曙光最后陈述:吟诗表达悔悟,坦言清官难做
今天,我在法庭上又受到一次深刻教育,我对自己犯的罪有了比过去任何一次都深刻的认识。过去的900多个日日夜夜,很漫长,既是我漫长的痛苦的认罪、悔罪的过程,也是我决心认清自己的罪过、重新做人的过程。
我感谢党和组织上对我的挽救、对我的教育,感谢纪委、检察院、法院、我的律师对我的关心、教育。特别是在办案过程中,我既感到办案人员的严肃和严厉,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宽容,我感谢他们帮助我认识了我的罪过。
我是“文革”以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插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了铁道,干了铁路。工作以后,组织上多次送我出国,去了几个发达国家去研习,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自己也一直想用自己的技术来报效国家。其实,在我接触高铁的时候,我是很谨慎的,在国外,十几个国家、几十个跨国公司谈判时,我都是首席谈判,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为国家节约了至少一百亿。我没喝过外国人一口水,没拿过一件礼物。作为官员我犯罪,我不是好官,我也是个凡人,但作为中国人、中国工程师,我问心无愧。其实我也是很能吃苦的人,要这些钱干什么?回忆过去为高铁事业吃过的各种苦,我都挺过来了……
人哪,就怕思想放松,放松了思想人就会变。我正是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放松了思想,放松了学习和改造,追逐名利,想评这个评那个,在犯罪的道路上从小到大,渐行渐远,现在回首,追悔莫及
我对不起我85岁的老父老母自从干了高铁,我的春节都是在现场度过的,10年了,我没有和我的老父老母吃过一顿年夜饭。
我记得唐代诗人刘禹锡说过一句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希望更多人能吸取我的教训,淡泊名利、清白为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个国土上,你要做官员,你就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净。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大家吸取我的教训。我情系高铁,生死难弃,我会认真学习改造自己,重新做人;另一方面,我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继续为高铁做点儿事情,我还能写,脑子里还有东西能写出来
消极和颓废不属于共产党培养出的人。最后我感谢法官、公诉人,也感谢我的辩护人,谢谢!
清官论文 篇8
“影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它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即探讨、分析如何用视听媒体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 或者说如何将书写史‘翻译’成影视史。” (3) 海登·怀特提出影视史学理论, 并极力推崇它在表述历史中的方法论意义, 为进入21世纪的史学研究, 尤其是史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注入了生机。不加戏说的历史正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创作与研究, 当属影视史学关注的范畴。
总体框架——以历史事实为基石的合理虚构
《万历首辅张居正》改编自熊召政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 其编剧也由熊召政担任。熊召政研究张居正用了五年, 把有关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关于明代的史料全部读了一遍, 写《张居正》又用了五年, 前后共十年时间。创作电视剧又用了两年的时间。他认为创作历史文艺, 要考虑历史的公信力问题——尊重历史, 其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历史真实在七分至九分之间。 (4)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正是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选取了张居正传奇一生中的重要片段, 从他担任大明王朝的次辅开始, 深得李太后和太监冯保的信任, 荣登首辅之后理政十年, 协助十岁的小皇帝, 推行改革, 整饬吏治, 刷新颓风;整肃教育, 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 梳理财政, 力挽狂澜, 使大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之气。这些都是有史可查、有据可寻的历史事实。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影视史学理论的实践者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在与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的访谈录中所说:“历史学家 (历史的阐释者) 需要有证据来支持他们所做的每一个陈述……不能只凭自己内心的想法, 而且也要求助外在于我们的某些东西, 比如档案或手稿, 或者从过去遗留下来的图画或某些踪迹。” (5) 用影视传达历史, 也必然受制于坚实的历史史料。
然而历史文艺毕竟不同于历史事实本身, 在其创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虚构”。熊召政说:“历史小说第一是历史, 第二是小说, 定位于历史的时候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 定位于小说的时候, 就是用小说的方式来解读这一段历史。就是说, 主体的框架要真实, 但是符合文学的原则, 在一些问题上进行合理的虚构。” (6) 熊召政虽然谈到的是历史小说的虚构问题, 历史剧也当如此, 玉娘就是张居正喜爱的众多女性的综合体及代表——不求回报, 只求心心相印, 是一种合理的虚构。
作品内涵——以时代精神为灵魂的意义阐释
影视史学理论的提出者海登·怀特认为:“没有任何为历史记载所见证的特定的事件系列构成为一个明显完成了的或完备的故事……我们并没有生活在故事中, 即便我们是通过在回顾中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 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7) 也就是说,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鸿沟, 第一历史 (即历史事实本身) 已经无法还原。一方面, 历史本身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 我们无法穷尽它的所有方面和细节;另一方面, 我们所能掌握的历史证据又往往是不完整的、残缺的、碎片化的, 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历史的片段化信息只有在故事化的叙事中才会产生意义。
而在历史的叙事中, “即使是最小心试图在过去之中看过去, 理解在本质上仍然是把过去的意义置入当前情境的一种调解或翻译”。 (8) 所以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文艺形式阐释历史的历史剧, 其创作目标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似真还原, 而且是剧作者站在时代水平和角度上的当下阐释。 (9) 也正如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所说:“相信历史事实客观地、独立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 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影视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不局限于追求客观事实……而是试图探索出一种新的观察过去的方法, 这种方法允许用‘虚构’来讲述历史。” (10)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的编剧熊召政谈到最初创作历史小说《张居正》时说:“我们当下的改革有没有可资借鉴的地方?所以我就一层一层地找, 找到了张居正。就是这个人改革的进入方式、方法和他采取的策略, 以及当时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跟今天的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 (11) 所以, 无论是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 熊召政都将再现张居正轰轰烈烈的改革过程作为作品的核心, 且用诸多笔墨写张居正的用人之道:“重用循吏, 不用清流”。 (12) 结合上下文语境, 推测其意, 循吏讲才干, 清流讲道德。编剧总结的张居正用人之道其实就是曹操的“唯才是举”, 也就是当今时代邓小平所说的“不论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主义、精英主义、工具理性盛行时代的价值观的体现, 因而这就为历史意义的阐释注入了时代精神。
艺术效果——被电视剧艺术和电视剧审美意识形态双重绑架后的妥协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不惜浓墨重彩地再现张居正协助小皇帝, 推行改革, 整饬吏治, 刷新颓风;整肃教育, 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 梳理财政等实际事物外, 还刻画了他不畏皇权, 勇敲登闻鼓, 向不理朝政的皇帝报告广西匪患, 并毅然抓捕深受皇帝宠爱的杀人越货的王九思;他爱民如子, 帮工人讨薪, 亲赴广西追要工程款;他大义灭亲, 极力规劝父亲退还地方官赠送的土地;他临终强忍病痛, 觐见皇帝, 保护流民;皇帝满心欢喜地抄他的家, 却并没有抄出多少银两等。所有这些塑造都使张居正成了传统意义上高大全的清官。
虽然, 电视剧中也有一些情节试图塑造张居正的立体化人格, 如张居正与冯保勾结排斥高拱、张居正与李太后的暧昧、张居正与玉娘的关系、张居正回乡所乘之三十二抬大轿豪华无比等, 但这些情节处理得非常含蓄、非常低调, 置于长达43集的电视连续剧中, 几乎不构成对张居正高大全正面形象的解构, 因而, 张居正在电视剧中“被”塑造成了清官。
为什么电视剧在以历史事实为基石的合理虚构中, 以时代精神为灵魂的意义阐释中, 最终却将历史上争议较大的张居正刻画成了一个高大全的清官?这是本文试图着力探究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 出现这种结果, 制约因素有两个:
其一, 是电视剧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殊要求和艺术规律。
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文本具有模糊性强、想象空间大、心理蕴涵丰富的特点, 而以视听为载体的影视媒体则具有清晰性、单纯性、具象性的特点, 因而, 电视剧不适宜表达内涵丰富、含蓄深沉的内容, 不善于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刻画以粗线条和类型化见长。该剧中张居正形象的太过完美, 也与电视剧艺术载体的这种本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其二, 是电视剧艺术被赋予的审美意识形态。
编剧熊召正说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是个痛苦的过程, “历史正剧不同于一般的古装戏说, 不能随意添油加醋, 又不能拿一个坏人做主角, 最终妥协出一个‘正面’的张居正。” (13) 编剧所坦言的“妥协”其实就是我们国家赋予电视剧的审美意识形态。仲呈祥先生就曾明确地指出:“中国电视剧概观以崇高、壮美即阳刚之美为美学品格的基调。” (14) 之后, 学者们基本上将崇高之美作为电视剧的主要审美特质, 为适应电视剧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采用抽离部分人物性格塑造扁形人物的叙事方式, 显然不利于张居正立体型人格的塑造。这是制约编剧以及导演等创作方对历史剧进行更深入的、立体化开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大批的所谓历史正剧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等, 都有类似的命运, 最终塑造出的君王、清官都是高大全的典型。如此处理, 显然与影视史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张居正不用清官 篇9
张居正的整顿标准是,贪官不能用,渎职官员不能用,这些人都是肯定要罢免的,他又加一条,庸官也不能用。不求有功但求無过,这也是坏官。朝廷的官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多一个庸官就挤掉了一个干事的人,他就按这样一个标准整顿,三个月后裁了三千多名官员。
整顿完成后,腾了一些位置出来。第二步是要举荐干部。万历皇帝下旨,让每一个省级干部向朝廷推荐三个人才,后来吏部汇总起来,被推荐的人得票最高的是海瑞。吏部尚书就问张居正:“海瑞这个人,你看怎么用他?”张居正回答说:“这个人不能重用。”
海瑞是有名的清官,但历史中的他与文学作品中的他,有一点出入。海瑞当过南直隶巡抚。南直隶府建于苏州,管辖的地方是国家粮赋重地,明朝财政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于这个地方。结果,海瑞在那里当了三年的一把手,地方的财政收入少了一半,国库的税银收不起来。海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实行简单的杀富济贫。他不抓生产,国民经济、GDP的增长,这都跟他没关系,他就是抓廉政。这样一来,把国家的财税重地搞得一团糟,跟他一个班子的人都纷纷要求调动,不愿意跟他共事。
张居正对吏部尚书说:“海先生是一个好人,个人清廉,而且有气节,这都是好的。我现在要选用能臣为朝廷做事,是要选好官而不是选好人。好人就是大节不亏,不贪不懒,做事有规矩。好官不一样,上要让皇帝放心,下要让老百姓得实惠,上下通气才叫好官。”
张居正最终没有起用海瑞,他的标准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是什么意思呢?用小平同志的话解释,再恰当不过了,就是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摘自《美文》
【清官论文】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