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洲星

2024-07-09

新美洲星(精选7篇)

新美洲星 篇1

从2009年笔者开始成为安徽省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系列产品在巢湖市的总经销商, 经销新美洲星、广谱型美洲星系列产品。经过这几年的运作, 深刻感受到安徽省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对客户负责, 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技术宣传推广力度持续强化, 这些实效举措对经销商在产品销售上提供极大的帮助。

美洲星叶面肥在巢湖市有着较好的市场基础, 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及果蔬上, 笔者一方面做好美洲星叶面肥的销售, 同时加大新美洲星的推广销售力度, 新美洲星叶面肥销售量逐年增长。现对新美洲星在小麦拌种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2011年秋种开始, 由神农公司业务经理提供指导, 力争在小麦拌种上推广新美洲星有新的突破。当时对新美洲星小麦拌种的宣传效果持怀疑态度, 推广难度较大。在神农公司的全力支持下, 首先召集部分重点乡镇经销商及种田大户召开新美洲星拌种技术推广会议, 介绍新美洲星在皖北等地的成功经验、拌种的具体措施方法、效果展现等, 并制定针对新美洲星小麦拌种的促销奖励政策, 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销商及种田大户对美洲星品牌商品以及神农公司表示认可, 因此根据美洲星产品前几年的应用效果和农户的口碑, 可以推断新美洲星在小麦拌种上具有可行性。

巢湖市银屏镇三盛村有4位种田大户, 共承包土地80 hm2以上, 当年秋种全部种植小麦, 通过宣传会议的推介, 他们开始尝试用新美洲星来拌种。10月下旬拌种现场笔者全程跟进, 往年习惯用种量为262.5 kg/hm2, 使用新美洲星拌种, 用种量为225 kg/hm2, 新美洲星用量为450 m L/hm2, 拌种后晾干及播种下地。与此同时, 要求每户在一块田留下1~2垄进行空白对照, 以观察对比新美洲星的应用效果。

1个月后到田里观察, 明显感受到新美洲星拌种的麦田麦苗出苗整齐、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色浓绿, 出苗率、长势明显优于对照。第1年3月, 植保部门病虫情报提示小麦需要防治纹枯病。田间观察发现, 使用新美洲星拌种的麦田几乎看不到纹枯病病斑, 麦苗长势正常, 基部清爽, 剑叶挺直, 因此无需特别防治纹枯病, 其充分体现了新美洲星拌种所带来的效果, 节省了农药费用和喷药的人工费用。4月中旬小麦“一喷三防”推荐叶面肥上使用新美洲星。当年收获后, 使用新美洲星拌种的田块平均产量达6 150 kg/hm2, 比当地的平均水平高900 kg/hm2以上, 增产幅度达16.7%。

总之, 新美洲星小麦拌种效果表现为出苗整齐健壮、根系发达、茎秆粗壮, 不仅节省用种量, 还可以增强小麦抗病与抗逆性, 且增产幅度大,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小麦新美洲星应用试验示范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小麦品种为山农20。小区试验播期为10 月14 日, 大区示范播种时间为10 月18 日。

1.2 试验设计

1.2.1 小区试验。 共设3 个处理, 具体见表1。 处理A1、A2用新美洲星拌种, 分别于返青期 (2 月25 日) 和拔节期 (3 月28 日) 各叶面喷施1 次新美洲星, 面积均为0.33 hm2;CK1不拌种, 不喷施新美洲星, 同期喷0.5%尿素溶液, 用水量450 kg/hm2, 面积0.07 hm2。

1.2.2 大区示范。共设2 个处理, 即示范处理, 播种量240 kg/hm2, 施肥量与小区试验处理A2相同 (B) ;对照处理, 播种量270 kg/hm2, 施肥量与小区试验CK1相同 (CK2) 。示范面积4.33 hm2, 对照面积0.17 hm2。

1.3 试验方法

每50 m L新美洲星对水50~100 m L拌种子5 kg, 拌匀晾干后播种, 现拌现播。叶面喷施新美洲星每次用量为900 m L/hm2+尿素2.25 kg/hm2, 对水450 kg/hm2。 小区比较试验中, 播种后15、30 d各调查1 次出苗情况。出苗率 (%) =[基本苗/ (播种量 ÷千粒重×发芽率×1000 000) ]×100, 小麦发芽率按90%、千粒重按45 g计算。出苗后45 d左右调查分蘖和根系生长情况, 包括茎蘖数、单株茎蘖数、次生根数。1 级冻害为叶尖受冻发黄;2 级冻害为叶片冻死1/2;3 级冻害为叶片全枯;4 级冻害为主茎或部分大蘖冻死。5 月25 日测产, 并进行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出苗与生长情况

出苗、分蘖及根系生长以及冻害情况见表2。出苗方面, 无论是播种15 d还是播种后30 d, 处理A1、A2均比CK1的出苗率高, 但处理A1与A2的差距不大。由此可以看出, 在干旱条件下, 新美洲星拌种可以提高小麦的出苗率。

单株分蘖和次生根生长方面, 小麦出苗后45 d, 无论是小区试验还是大区示范, 新美洲星拌种处理的小麦单株分蘖和次生根条数都明显多于对照,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新美洲星拌种能够促进小麦的分蘖和次生根的生长。

小麦冻害方面, 新美洲星喷施小麦可以减轻小麦冻害的发生, 在肥料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效果比较明显。

2.2 小麦产量情况

小区与大区小麦测产情况见表3。从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情况可以看出, 新美洲星可以提高小麦的成穗率, 可以增加有效穗数, 对穗粒数的影响甚微;通过测产分析, 新美洲星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肥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增产幅度更大。

2.3 小麦生产经济效益情况

小区示范试验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见表4。可以看出, 用新美洲星处理的田块效益较高, 肥水条件较高的田块效益也较高。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示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麦用新美洲星拌种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发芽势, 提高小麦出苗率, 可以提高小麦的单株分蘖能力和促进次生根的形成和生长, 从而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 对小麦苗期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小麦的返青期和拔节期叶面喷施新美洲星, 可以增加小麦的有效穗数和产量, 可以提高小麦的种植效益。

新美洲星在白湖农场的应用 篇3

如今, 美洲星旗下的新美洲星品牌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也蕴含了更巨大的市场潜力, 更重要的是新美洲星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广阔的前景。新美洲星是安徽省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生产的高科技产品, 是在美洲星配方 (KOM+氨基酸) 基础上研制出的KOM+壳聚糖配方产品。它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 特别是含有甲壳素、黄腐酸和兼备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双重效果进口原料KOM, 效果比美洲星系列更突出。通过一项措施能解决多种问题, 而且在水稻、小麦生长的各个生育时期不仅能与杀虫剂或杀菌剂混合使用, 还能提高水稻、小麦的综合抗性, 增强水稻、小麦的抗逆能力, 达到保健栽培的功效。

2014年, 白湖关河农场逾466.67 hm2小麦在春季小麦化除中发生不同程度的药害, 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将造成严重损失, 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将付诸东流。根据新美洲星的功效介绍, 在白湖关河农场田块中试用了新美洲星, 用量为900~1 500 m L/hm2对水450 kg/hm2, 分别按照不同药害程度进行叶面喷雾, 连续喷施2次。夏收时,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该场小麦不仅没有减产而且平均产量还达到了5 400 kg/hm2以上。因此, 新美洲星的功效在当地得到了认可。2014年还将新美洲星应用在小麦播种拌种上, 效果已初步显现, 主要表现在促进小麦根系生长上, 使小麦根量增加、根系粗壮, 增产效果显著。

新美洲星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安徽省东风湖农场农科所试验田, 前茬为大豆, 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 播种方式为机条播。试验用小麦品种为泛麦5号。试验药剂为新美洲星。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新美洲星拌种, 小麦播种量比正常播种量减少10%, 分别于拔节期和扬花期各叶面喷施1次新美洲星, 每次用量为900 m L/hm2 (A) ;新美洲星拌种, 小麦播种量比正常播种量减少10%, 基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少10%, 分别于拔节期和扬花期各叶面喷施1次新美洲星, 每次用量为900 m L/hm2 (B) ;不拌种, 采用正常播种量播种 (150 kg/hm2) , 分别于拔节期和扬花期各叶面喷施等次等量清水, 基肥施用尿素270 kg/hm2、二铵300 kg/hm2 (CK) 。处理A、B、CK面积分别为0.33、0.33、0.20 hm2。

1.3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2012年秋种至越冬期, 天气平均温度偏低, 降雨偏少, 冬后温度回升慢, 小麦生长量不足。2013年4月6日气温突然降至0℃以下, 对小麦生长产生了不良影响, 部分正处于幼穗分化敏感期的小麦遭受冻害, 出现小穗缺位和缺粒现象。由于前期积温不足, 成熟期也有所推迟。

1.4 栽培管理

2012年10月20日旋耕2遍, 耙1遍。耕地前按方案要求逐个处理示范区施肥标准, 机械条施基肥。示范区于10月23日机械播种, 对照播量150 kg/hm2, 处理A、B播量135kg/hm2。播种前按试验设计进行, 处理A、B以及大田示范田种子用新美洲星拌种。每50 m L新美洲星对水100 m L拌5 kg种子, 拌匀晾干后播种, 现拌现种。对照不拌种。11月1—2日小麦出苗。2013年2月28日用75%的巨星22.5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除草。2013年3月1日追施拔节肥尿素150 kg/hm2。2月24日用20%井冈霉素粉剂225 g/hm2+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防治纹枯病。3月20日在小麦拔节期用40%氧化乐果1 500 g/hm2+新美洲星900 m 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防治蚜虫。4月19日在小麦扬花期用40%多菌灵胶悬剂1 500 g/hm2+新美洲星900 m L/hm2喷施, 防治小麦赤霉病。对照处理施药时不添加新美洲星液体肥料。试验示范小麦品种于2013年6月5日收割完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生长情况

根据试验示范要求, 小麦播种后15 d和30 d, 分别对试验示范进行2次基本苗调查。第1次调查基本苗, 处理A为273万株/hm2, 处理B为274.5万株/hm2, CK为273万株/hm2。第2次调查基本苗时, 处理A为279万株/hm2, 处理B为277.5万株/hm2, CK为283.5万株/hm2。处理A、B在播种减少10%的情况下, 基本苗与对照基本持平, 且出苗速度高于对照。

出苗后45 d调查茎蘖数和次生根, 结果见表1。处理A茎蘖数为585万个/hm2, 单株蘖数1.8个, 次生根1.7条;处理B 585万个/hm2, 单株蘖数1.9个, 次生根1.6条;CK茎蘖数为570万个/hm2, 单株蘖数1.8个, 次生根1.5条。处理A、B茎蘖数和次生根略高于对照。

2.2 小麦产量情况

处理A产量7 550 kg/hm2, 穗粒数35.3粒, 千粒重45.2g;处理B产量7 250 kg/hm2, 穗粒数35.2粒, 千粒重45.1 g;CK产量为7 100 kg/hm2, 穗粒数34.9粒, 千粒重44.9 g。处理A、B分别比CK增产6.3%和2.1%。

3 结论与讨论

新美洲星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东风湖农科所试验田, 前茬为大豆, 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 播种方式为机条播。试验用小麦品种为泛麦5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 分别为:拌种, 播种量比CK减少10%, 分别于拔节期和扬花期各叶面喷施1次, 每次施用新美洲星900 m L/hm2 (A) ;拌种, 比CK减少10%播种量、10%基肥用量, 分别于拔节期和扬花期各叶面喷施1次, 每次施用新美洲星900 m L/hm2 (B) ;不拌种, 正常播种量150 kg/hm2, 在处理A、处理B叶面喷施新美洲星时喷施等次等量清水, 基肥施尿素270 kg/hm2、二铵300 kg/hm2作对照 (CK) 。其中处理A、处理B面积均为0.33 hm2, CK面积为0.2 hm2。

1.3 试验实施

10月20日旋耕2遍, 耙1遍。耕地前按方案要求逐个处理示范区施肥标准, 机械条施基肥。示范区于10月23日机械播种, CK播量150 kg/hm2, 处理A和处理B播量135 kg/hm2。播种前按方案, 处理A、处理B、大田示范田种子用新美洲星拌种。每50 m L新美洲星对水100 m L拌5 kg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 现拌现播;CK不拌种。11月1—2日小麦出苗。2013年2月28日用75%巨星22.5 g/hm2, 对水450 kg喷雾除草。2013年3月1日追施拔节肥尿素150 kg/hm2。2月24日用20%井冈霉素粉剂225 g/hm2+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 对水450 kg喷雾, 防治纹枯病。3月20日在小麦拔节期用40%氧化乐果1.5 kg/hm2+新美洲星900 m L/hm2, 对水450 kg喷雾, 防治蚜虫。4月19日在小麦扬花期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 kg/hm2+新美洲星900 m L/hm2, 防治小麦赤霉病。CK施药时没有添加新美洲星液体肥料。试验示范小麦品种于6月5日全部收割完毕。

1.4 试验期间天气

2012年秋种至越冬期, 平均气温偏低, 降雨偏少, 冬后温度回升慢, 小麦生长量不足。4月6日气温突降0℃以下, 对小麦生长不利, 部分正处于幼穗分化敏感期的小麦遭受冻害, 出现小穗缺位和缺粒现象。由于前期积温不足, 成熟期也有所推迟。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及茎蘖情况

小麦播种后15 d和30 d, 分别对试验示范进行2次基本苗调查。第1次调查基本苗时, 处理A为273.0万根/hm2, 处理B为274.5万根/hm2, CK为273.0万根/hm2。第2次调查基本苗时, 处理A为279.0万根/hm2, 处理B为277.5万根/hm2, CK为283.5万根/hm2。处理A和处理B在播种量减少10%的情况下, 基本苗与CK基本持平, 且出苗速度高于CK (表1) 。

出苗后45 d调查茎蘖数和次生根数。处理A茎蘖数585万个/hm2, 单株蘖数1.8个, 次生根1.7条/株;处理B茎蘖数585万个/hm2, 单株蘖数1.9个, 次生根1.6条/株;CK茎蘖数570万个/hm2, 单株蘖数1.8个, 次生根1.5条/株。处理A和处理B茎蘖数和次生根数略高于CK (表2) 。

2.2 产量

处理A产量为7 553.78 kg/hm2, 穗粒数35.3粒, 千粒重45.2 g;处理B产量为7 253.63 kg/hm2, 穗粒数35.2粒, 千粒重45.1 g;CK产量7 103.55 kg/hm2, 穗粒数34.9粒, 千粒重44.9 g。处理A和处理B分别比CK增产6.3%和2.1% (表3) 。

3 结论与讨论

新美洲星在小麦上的示范效果研究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示范安排在固镇县连城良种场一种粮大户麦田内进行, 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为地上式全自动喷灌区。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22, 示范田南北走向, 10月17日施肥整地, 19日播种, 行距18.3 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 即处理1:新美洲星拌种, 播种量 (减量10%) 202.5 kg/hm2, 播前施45%红四方专用配方肥 (20-13-12) 750 kg/hm2作基肥, 用新美洲星2 250 m L/hm2拌麦种225 kg/hm2;处理2:新美洲星拌种, 播种量 (减量10%) 202.5 kg/hm2, 播前施45%红四方专用配方肥 (20-13-12) 675kg/hm2作基肥, 用新美洲星2 250 m L/hm2拌麦种225 kg/hm[1,2,3];CK:不拌种, 播种量225.0 kg/hm2, 播前施45%红四方专用配方肥 (20-13-12) 750 kg/hm2作基肥。处理1、2、CK小区面积分别为2 666.67、10 666.67、4 000.00 m2。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各处理在小麦播种后的15、30 d调查出苗情况, 出苗后45 d调查小麦的分蘖及根系生长情况, 并记录小麦孕穗期冻害的发生情况, 小麦成熟后各处理取2 m2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情况

由表1可知, 通过播后15、30 d调查得知, 拌种播后的田块出苗较为整齐一致, 2次调查基本苗相差不大。

2.2 出苗后45 d分蘖和根系生长情况

由表2可知, 出苗后45 d调查, 处理1、2的小麦茎蘖总数1 040.70万~1 093.05万个/hm2, 主茎叶龄4.6~4.7叶, 较CK增加0.3~0.4叶;单株茎蘖数2.7~2.8个, 较CK增加0.2~0.3个;单株次生根2.7~3.3条, 较CK增加0.1~0.7条。

2.3 孕穗期冻害情况

按照示范方案要求, 处理1、2于2月24日小麦返青拔节期和4月20日抽穗扬花期分别喷施了新美洲星1次。对于4月7日的冻害, 处理1、2由于喷施了新美洲星没有受冻, 而CK则有轻微冻害, 说明新美洲星可以增强小麦的抗寒性, 防止小麦倒春寒危害。

2.4 产量情况

由表4可知, 处理1产量7 300 kg/hm2, 较CK增产17.7%, 处理2产量6 600 kg/hm2, 较对照增产6.5%, 增产较显著。

注:理论产量按85%折算。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用新美洲星拌种处理和后期喷施的处理均好于不拌种及不喷施的处理, 主要表现为茎蘖数、单株分蘖数均增加, 叶蘖同生协调, 增产效果较显著。由于示范田灌溉条件较好, 小麦播种后遇旱及时喷灌, 出苗整齐均匀, 基本苗较好, 确保示范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全球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极端气候异常频繁发生, 用新美洲星拌种, 能明显提高小麦出苗率, 增强小麦抗旱、抗病、抗冻和耐渍能力, 是小麦生产上一项成本低廉、使用简便且行之有效的高产、稳产栽培措施之一[4,5]。小麦使用了新美洲星后, 成穗率较高, 后期抗干热风能力增强, 病虫害发生减轻, 粒重增加,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6]。

参考文献

[1]丁祖胜.新美洲星在南陵县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3) :352.

[2]朱永平.新美洲星拌种在小麦高产栽培上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7) :352.

[3]周宗民.“新美洲星”在淮北地区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19) :35-36.

[4]郏云生, 王爱华.“美洲星” (世纪星) 在小麦上应用方法及效果[J].安徽农业, 2003 (9) :40.

[5]刘金龙, 房春兴, 唐怀坡.“新美洲星”在小麦上应用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8) :41-42.

新美洲星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油菜, 品种为皖审双低油菜新品种核优56, 该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 全生育期231 d, 株高165~170 cm, 分枝多, 单株有效角果数多, 荚长, 千粒重高, 出油率40%以上。供试肥料:新美洲星多功能液体肥料, 由安徽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江办事处驻驾村。供试土壤前茬为棉花, 土壤含有机质22.47 g/kg、全氮143 g/kg、有效磷12 mg/kg、有效钾86 mg/kg, p H值6.7。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 处理1:当地习惯用肥加上移栽时用新美洲星液肥3 750 m L/hm2对水15 t作定根水, 3月15日和4月14日各用新美洲星液肥1 500 m L/hm2对水675 kg喷雾。处理2:当地习惯用肥 (CK) 。处理1示范地面积1.33 hm2, CK面积1 333.33 m2, 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取样点进行考种和观察记载。

1.4 试验实施

油菜于9月10日播种, 10月12日移栽, 移栽密度6.3万株/hm2。基肥施火粪灰30 t/hm2、45%三元复合肥600 kg/hm2、持力硼15 kg/hm2。10月25日用尿素150 kg/hm2对水浇施, 11月12日防治1次蚜虫, 2009年2月6日用尿素75 kg/hm2作薹肥对水浇施, 3月15日 (初花期) 预防1次油菜菌核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油菜生育进程及冻害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移栽时用新美洲星液肥作定根肥的油菜其苗期生育进程明显快于对照, 表现为活棵快, 生长势强, 越冬期单株绿叶数增加4片, 开盘度增加15 cm, 茎基粗增加0.3 cm。冻害明显比对照轻 (表1) 。

注:调查日期为2008年12月24日。

2.2 对油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新美洲星液肥后, 单株一次分枝数增加5个, 二次分枝数增加10.9个, 单株荚数增加76个, 每荚粒数增加2粒 (表2) 。处理1尚未出现分段结荚现象, 而对照分段结荚现象明显, 顶端有3~4 cm长未结荚。使用新美洲星液肥后还能使油菜提前3 d成熟, 尚未发生油菜菌核病, 而对照油菜菌核病茎株率达19.7%。同时, 对油菜潜叶蝇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2.3 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配对设计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计算出T=8.38, 自由度V=N1+N2-2=8, 查表T0.05=2.306, T0.01=3.355, T>T0.01, 证明处理l和处理2差异达到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实际增产达到870 kg/hm2, 增收3 132元/hm2 (按2009年油菜籽市价3.6元/kg计算;新美洲星液肥价按50元/L计算) , 投入与产出比高达1.00∶9.28,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表3) 。

3 结论

上一篇:单片机控制补偿下一篇:听写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