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据库

2024-06-01

文化数据库(精选12篇)

文化数据库 篇1

临川文化是以临川治属为核心而涵盖周边县市的古代临川区域人民所创造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临川自古文风昌盛, 英才辈出, 临川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影响深远。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近年发掘的考古遗存, 临川文化孕育于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 萌芽于夏商, 生成于楚越, 发展于秦汉, 成熟于魏晋隋唐, 鼎盛于赵宋一朝, 绵延于元、明、清季, 低落于清末民初, 影响于现、当两代。临川文化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华光异彩, 名扬四海, 美誉诱人, 正吸引着许多海内外学者积极参与研究。为满足广大读者对临川文化的信息需求, 以弘扬临川区域性文化, 为抚州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对临川文化文献数据资源进行了二次加工, 于2007年年底正式完成了对临川文化数据库的建库工作。自该库运行至今, 图书馆收到了来自各方读者的宝贵留言与建议, 这里深表感谢。临川文化数据库的开通, 为校内外读者获取相关临川文化数据资源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途径;为图书馆对文献网络数据深加工提供了经验与借鉴;也为图书馆未来开发其他专业数据库资源提供了大胆的尝试。

一、临川文化数据库数据资源与查询方式

1.临川文化数据库数据取材。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利用自身临川文化信息资源优势, 以王天晴所著的《临川文化名人研究指要》为基础, 搜索整理出抚州地区清朝以前的521位名人简介和其他资料, 包括图书、会议文献、报纸、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名人成果、部分视频资料及连环画。主要取材于自购数据库、互联网络数据库、校临川文化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 少量散落于民间的文献资料。

2.数据库的结构与查询方式。数据库分为:期刊论文库、名人成果库、报纸论文库、会议论文库、学位论文库、图书库、名人库;有初、高级检索界面;检索字段分为:名人姓名、作者、题名、文摘;在检索界面右上角有读者“留言本”链接, 读者对该数据库的建议或意见可以在“留言本”中留言。数据库首页有“文化名人一览表”, 读者可以点击其中人名, 直接查询该名人的简介、成果及有关该名人研究的论文、图书等数据资料。高级检索采取布尔逻辑组合检索方式查询。

二、临川文化数据库的评价

1.评价意义、原则及其指标体系。通过对临川文化数据库资源评价, 可以优化我馆临川文化资源馆藏, 使其建设合理化, 科学化, 以提高读者对该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根据评价原则, 必须坚持整体性、联合性、服务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全面性和灵活性、针对性与代表性、规范性与准确性原则。评价应遵循的指标体系有:总体收录、内容权威、数据更新、数据来源、信息组织、检索技术、检索效率、用户服务等。

2.临川文化数据库的突出特点。 (1) 数据权威、真实可靠。数据库资源主要来自于标准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数据库, 校内临川文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少量万方数据资源库和临川地方文献资料。 (2) 检索功能齐全。有初、高级两种检索界面, 有以“文化名人一览表”为分类特征的分类检索。数据库构建科学合理, 检索方便, 检索效率高。 (3) 用户对象明确。数据库资源仅对校内外从事临川文化研究的师生或读者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全部数据无商业化、无知识产权争议。 (4) 偏重临川特色的古代文化。事实上, 临川文化的华光异彩, 临川文化的重大价值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临川文化名播四海的美誉和引人之处, 主要表现为其古代部分, 而不是表现当代的临川文化。

3.临川文化数据库不足之处。 (1) 数据库名有待商榷。笔者认为临川文化不能局限于“临川名人研究资料”范围内, 应该包括由名人的影响所带动的临川古代区域文化, 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也应列入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因此, 取“临川文化数据库”较为合适, 收录范围和数据库名才会相符。 (2) 数据内容参差不齐。因为数据库是以《临川文化名人研究指要》为基础对全部临川文化名人的文献进行采集, 这就存在着重量级名人与普通名人在文献采集上的差异。 (3) 数据资源重点不突出。因为全部数据子库已列出全部名人的文献数据, 重量级名人研究文献收录深度不够。如汤显祖的戏曲研究文献很少, 临川特色的南丰傩舞文化几乎是空白, 它们都是临川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数据加工深度不够。我馆有关临川文化的纸质文献不少, 但没有将其电子化, 特别是有关临川文化研究方面的题录、文摘、目录数据更少, 如果能对纸质文献深度加工, 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库的利用价值、效率及知名度。 (5) 数据更新缓慢。由于我们取材于部分数据库, 再加上数据库建设经费不足, 散落于临川各个县的文献挖掘不多, 文献数据来源及为匮乏, 造成数据更新缓慢。

三、临川文化数据库数据补充的几点建议

1.突出重点, 着重特色。从数据库建库的指导思想上说, 是把所有有关临川名人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入库。因所涉及的临川名人达521人之多, 所以对所有名人文献研究资料不能面面俱到, 参差不齐。重量级名人数据量、收录范围不突出。建议把该库划分为重量级名人数据子库与普通名人数据子库, 如临川文化名人数据库应重点搜集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等临川古代重要才子的文献信息资料。包括各种论文、报纸、图书、名人成果, 真正体现数据库的独有特色。

2.吸收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参与临川文化资源建设队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从文献采集价值上收集文献, 至于所采集的文献有多大的研究价值最好能有专门从事临川文化研究的专职人员鉴定。如果他们能参与进来, 对文献的真实性、参考性、价值性都有较好的把握。同时也可以节省不必要的经费开支, 做到对临川文化文献资源的精度与粗度的结合, 使数据库的研究价值突显, 资料收集过程中少走弯路。

3.加大临川文化数据库建设资金投入。临川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是为从事临川文化研究的师生与读者服务的。学校在这块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购书经费, 数量极为有限。然而, 在数据库创建及资料采集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 有许许多多从事临川文化研究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他们采集的文献非常宝贵, 要获取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购买、交换、征集、复制。另外, 要获取散落在临川周边县区的民间或地方行政机构部门的文献资料也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支持。对图书馆现存的资料二次深加工、电子化、复印, 文摘、目录、题录制作也需要资金支持。

4.扩大临川文化数据采集的深度与广度。从广度上, 现已收录的资料仅仅是相对应的单名人研究及其成果资源库。笔者认为, 该库不仅是临川文化单名人数据库的资源, 还应是多名人综合性研究文献的资料库, 为从事临川文化研究人员提供更为齐全的文献资料。从深度上说, 对临川文化中重量级名人文献资料应深度挖掘, 将散落于民间或地方周边县区的有研究价值的文献应购买, 交换、征集、复印, 与其开展长年合作与交流, 尽最大努力把临川文化文献收录完整。我们还应扩大对不同载体形式的资源收藏, 如音像、光盘、缩微、磁带等制品, 为数据库数据更新服务。

5.加大现有纸质文献数据化进程。我馆现存的许多纸质临川文化研究性文献, 如《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十通》、《豫章丛书》、《汤显祖诗文集》、《临川摊文化》等文献, 缺乏电子数据。如果要将其全部内容电子化是非常困难的, 但我们可对馆藏临川文化研究性文献的目录、简介实行电子化, 为读者检索相关文献数据提供便利。

6.增加临川文化数据资源共享链接。“资料上传”链接这一功能在很多网站上都采用, 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热心读者把自己收藏的有价值的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与他人共享。如果临川文化数据库的界面上添加了免费“资料上传”链接不也大大提高了我们采集信息的网罗度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信息采集途径。只要对采集信息认真加以鉴别与分析, 该信息数据是可以共享的。

临川文化数据库虽已建成, 要完善其数据和功能, 提高其对临川文化研究价值和数据利用率, 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及全馆同仁的共同奋斗。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会遇到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经费上的, 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只要有校领导关怀和全体支持临川文化数据库建设的读者帮助, 全馆同仁的不懈努力, 我们的临川文化数据库一定会办出特色来。

参考文献

[1]孙芳.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评价指标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 (7) .

[2]周世泉.“临川文化”概念、内涵、外延二题[J].抚州师专学报.1994 (12) .

[3]抚州市人民政府.临川文化的内涵[EB/OL].[2008-12-20].http://www.jxfz.gov.cn/ljfz/lcwh/200809/t20080912_53479.htm

[4]胡光林.挖掘临川文化资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科) .2005 (4) .

文化数据库 篇2

2011-09-22 17:01来源:东方网作者:吴颖、唐漪薇

东方网记者吴颖、唐漪薇9月22日报道: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统计局总统计师赵江清发布了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

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为108.94万人;实现总产出549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增加值167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高于全市GDP增幅5.3个百分点,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其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目录》标准测算,2010年,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7.07万人,实现总产出3335.44亿元,实现增加值97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

---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

经初步核算,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高于全市GDP 现价增速0.2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12.3%。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开稳进,其中,1季度增长17.2%、上半年增长15.7%、1-3季度增长12.8%,全年增长13.6%。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55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增速比1-8月提高0.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8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1%,增速比1-8月提高0.7个百分点;资产总计86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增速比1-8月提高1.6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分析,与数字化高科技相关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是最具优势的领域,仅此一项就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比重近四成。从九大领域构成来看,除其他辅助服务领域以外,收入位居前三位的领域分别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和新闻出版,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7.6%、11.7%和8.4%,三大领域合计占全市比重达到57.7%。

中国文化迎来大数据云时代 篇3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一个新的时代 “云时代”诞生了。“云时代”这一词语是来源于“云计算”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也已达到了3亿。因为用户数量越来越大,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崭新的概念诞生了,那就是“云计算”。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这可是一种革命性的举措,通俗来说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了一片“电脑云”,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体验每秒上万亿次的超级运算快感!实质上云计算是让“老”技术通过重新组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随着云计算的成熟,云存储、云软件、云平台、云设备、云电视等众多创新商业模式也应运而生,云浪潮正在席卷全中国。

云模式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科技变革,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类追求环保、便利的必然选择,同时云模式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二、“云”下的商机

云计算的出现,给众多行业带来无数的商机,商机表现为需求的产生与满足的方式上在时间、地点、成本、数量、对象上的不平衡状态。旧的商机消失后,新的商机又会出现。当传统的纸质媒体失去对读者的吸引时,互联网信息踏浪而来。当互联网的信息量满足不了人们膨胀的信息需求时,大数据云模式纷至沓来。精明的商家惊喜的发现大量的专业数据在能够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需求,做到快速查找的情况下也可赚的盆满钵满。

自从谷歌、IBM、微软这样一些IT界的巨鳄纷纷加入云计算的布局,这两年多来,云计算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技术与商业趋势之一。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报告,对2014年的科技行业9大赚钱趋势进行了预测,云计算和移动设备仍然榜上有名。2013年,企业对待云计算领域的态度已经不再是试探,而是开始大举购买,2014年的开支甚至会达到难以置信的程度。IDC预计,2014年的云计算开支将达到1000亿美元,较2013年的增幅超过25%。。

随着云的火爆,大数据也迎来了一片新天地,IDC预计,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将在2014年实现30%的高速增长,总额超过140亿美元。大数据是指存储在企业自家数据中心或远程服务器上的海量信息。他们可以利用电脑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筛选,预测商业环境,并为用户提供服务。云的开发让大数据有了用武之地,如今文化产业也应紧随科技的脚步,迈进大数据的云时代。

三、中国文化跨入大数据云时代

在当下这个大数据云时代里,技术已毫无瓶颈,如今比拼的是内容,强大的内容库成为必胜的法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千年历史积淀了无数的信息,数据量之大非比寻常。目前,国家鼓励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科技创生着文化新业态,是科技力量在寻求“商业模式”之时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并改变着既有的文化景观。国家将大量的扶持资金流向文化产业,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为文化与科技搭桥,让文化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带动周边行业的大力发展。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完美的将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文化产业必须正视和投身迅速崛起的“大数据时代”,顺应和引领它带动产业的发展。

四、中国文化海量数据

如今的中国要想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就必须要用文化面对世界,海量的文化数据正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锋芒利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国文学;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原医学文化以其独特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成就了中国中医文化;中华陶在弘扬中华千年陶艺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众多的文化每一个都有着海量的数据,每一种文化都能令世界折服。高科技时代的中国必须用高科技的手段传承和发扬好中国的文化,让中国文化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五、文化数据盈利的商业模式

文化数据也许可以通过与硬件开发商之间达成的协议赚取一定的利润,也可以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维系企业的生存,但这并非是我们做文化数据的经济点所在。事实上,文化数据所造成的价值远远超过因内容的提供而赚取的网络收益。

文化数据可以迅速的将大量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领略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同时,也能发现许多商机。例如:当国外的人们看到中国美轮美奂的景区风光时,就会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当国外的人们知道中国的美食色香味具全时,八方食客便会汇聚于中国感受中国食文化;当国外的人们了解了中医的神奇之处,便会慕名而来投医问药。一时间中国将吸引世界的目光,产生众多的商机,创造无限的经济效益,这才是制造文化数据的经济价值所在。

文化数据库 篇4

本数据库的建设包括文献收集整理,数据库栏目分类,专题文献管理系统和界面设计。建成后将以Web站点方式组织内容,按照网站设计的方式提供用户访问、浏览和相关的查询、检索、研究等服务的需要。

1 整理和组织信息

整理和组织信息,采用元数据和数据规范。图1所示为资源数字化规范建设流程图。

著录数据规范格式元素及其修饰词细则示例:1)资源载体:CD-ROM;2)文件大小:147KB;3)页码:124页;4)扫描分辨率:600ⅹ800;5)技术环境:Apabi阅读器;6)格式:PDF。

2 特色内容的框架设计

动漫产业陕西文化专题数据库是大型文字图像音像综合全文数据库,主体由陕西文化资源信息库、研究资料库、影视频特色数据库和动漫导航数据库四大板块构成。围绕特色内容,立足于专业化定位,“以资讯为主线,提供资源服务和弘扬陕西文化并重”的建设理念,在内容和形式上向目标受众的偏好靠拢。用户资源查询可以从一级界面栏目下(门户层)的四大板块的分类中查询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用关键字进行查询,查询到相关内容后又可以访问到每一区域的文化形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介绍,用户还可以在网站上相互交流、留言,进行信息交互,其主要结构如图2所示。

2.1 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

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应容纳尽量多的陕西文化介绍,让数据库作为向动漫人宣传陕西文化的基地、中心和代言人。在这里,数据库从地理、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保持资源的原生态信息,根据文化分类。

2.2 资源研究、创新数据库

基于动漫产业之特征,该资源信息库注重文化资源的再生,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与世界性内涵,着重古老与现代、经典与时尚、技术与人文、客观与主体、景观与情感的结合。内容虽广泛,但以介绍当今陕西文化形态的发展为主线,给创作者提供思维创新方式。

建立原则:该库内容为基于陕西境内的故事、遗迹、景观而创作、研究的文学、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品、工业产品及相关的论文、著作。信息要求图文结合,形象直观。

该数据库将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的知识块(数据库子库和目标文献群)如(1)陕西文化资源研究信息子库;(2)陕西文化专著信息子库;(3)陕西风土风俗信息子库。针对(1)(2)子库的文献依法分类;针对(3)子库的文本依地域年代划分。

信息特点:历史悠久,厚重的黄土地气息,粗犷、浓郁的关中风情,古朴的城市风韵,现代情致和民间传奇。

2.3 陕西文化特色音视频数据库建立

建立原则:陕西地域特有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特征、人文与自然风貌、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等要素,在语境表现风格上具有鲜明的陕西地域文化景观、影像及声音叙事特征,形成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的电影、电视、动漫及音乐作品。

分类标准:依据陕西文化受地域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我们从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取向等角度加以分析和归纳,形成以下几种文化取向和类型:一是历史演义文化取向和类型;二是红色革命文化取向和类型;三是世俗平民文化取向和类型;四是民间传奇文化取向和类型。本数据库依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先按形体类型分出子库,然后再按文化取向来分类。如电影信息子库、电视信息子库、戏曲信息子库、音乐信息子库、美术信息子库、舞蹈信息子库、动漫信息子库。

3 数据库发布形式

建立数据库驱动的网站来对外发布数据库内容,并通过网站完成各种服务功能。

数据库通过WEB网站对外发布,并提供管理界面。网站的开发模式为:JSP+Java Bean+JDBC的开发模式,结构如图3:

其中JSP页面负责显示和接收页面请求,并调用相应的Java Bean来完成逻辑处理。Java Bean调用相应数据库的JDBC接口获得所需的数据,处理后的数据返回到JSP页面进行显示。

4 网站服务功能

数据库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一个适合动漫产业的较完备反映陕西传统文化与利用情况的信息系统与提供相关创意资源的信息检索系统。

本网站的基础是陕西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开发和展示应用。因此网站包括以下基本功能:

1)资源数据库数据的添加管理与维护。

2)资源数据库内容的充分展示。方便浏览者观看、查询与下载。

3)网站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功能:(1)用户管理:用户注册、登陆、用户行为记录;(2)用户意见反馈;(3)论坛;(4)发布网站新闻。

4)网站的全面监测功能。

5 软件系统功能分析

数据库的用户分为管理者和网站浏览者两部分。

5.1 从管理者角度分析系统功能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系统:

1)管理机制

设置系统管理员1名,普通管理员若干名。系统管理员职能:增加、删除,修改普通管理员资料。并拥有普通管理员所有权限。普通管理员职能:编辑(追加、修改、删除)资源数据库记录。浏览数据库中各表中的信息;用户管理;新闻发布。

2)功能模块与运行流程

系统管理员由程序员给定普通管理员登陆。如图4所示。

5.2 从网站浏览者角度看

数据库服务功能设计体系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UI设计理念。分析用户群的使用目的,设计以下活动主题:

1)认识资源库

进入数据库后得到一个对数据库的初步印象,通过简介明白数据库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2)浏览数据库内容

无目的浏览,感性认识首页内容,跟随首页重点引导进入分页面。

寻找性浏览,跟随导航浏览。

有目的浏览,检索关键字找到所需内容。

图像内容显示形式。

3)检索目标内容:迅速进入,快速查找。

4)资源下载

5)交流互动

服务功能与界面设计,针对每一个活动为核心,以便捷完成该活动目标为方向进行设计。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特定用户群的使用习惯和爱好取向,可采用对意见领袖的意见征求方式和体验反馈来对用户体验进行评测。

6 结语

文化数据库 篇5

一、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稽查机构要充分认识文化市场执法数据定期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实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定期报告制度既是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市场稽查机构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有力举措。各地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业绩和工作作风的考核范围,形成制度,不断完善。

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的采集范围主要包括:检查人次、检查经营单位(家)、收缴物品、案件办理、行政处罚等情况。其依据是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基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汇总既反映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工作量,也体现工作的结果和质量。

三、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报送时间以季度工作为单位。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在每季度结束后的15日内,将本省各地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汇总后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第四季度结束后加送年度报告。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情况数据的采集和报告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对迟报、谎报、瞒报和不报的,一经发现要提出严肃批评或在本地区通报,情节严重者要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文化市场执法数据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和工作秘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稽查机构对所得的数据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工作。要适当掌握数据的知情范围,不得擅自对外发布。

四、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报告工作须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领导下由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具体负责实施,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配合。未建立文化市场稽查机构的,由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计数据汇总表加盖文化市场稽查机构或文化市场行政部门公章后上报。

大数据时代下数字文化馆建设思考 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字文化馆;建设模式;服务途径

所谓数字文化馆,是指运用数字化理念,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构建数字文化空间,与文化馆职能深度融合,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培训、活动、体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形态。

一、传统文化馆分析

文化馆是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向群众开放、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和广大群众终身教育的课堂,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繁荣我国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单位。文化馆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审美、德育教育,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馆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亟需加强数字化建设,因此建设数字文化馆将成为必然趋势。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必要性

数字文化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公共文化领域的产物,面临传统文化馆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服务需求上瓶颈,再加上数字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来消费和享受生活,网络虚拟世界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当前文化馆仍然采取传统的运行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这使得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工作迫在眉睫,作为一个群众性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理应不断地阅读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与群众互动,融入到群众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文化馆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提升群众的访问体验,同时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只做为一个单纯的浏览者,而将同时成为互联网这张大网的编织者、信息的传递者。总之,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导向,建立起完整、数字化的文化服务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而使新型的数字文化馆具备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便利性和开放性。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条件

数字文化馆相对于传统文化馆来说,是一个开放式的集成化平台,它直接将技术和文化资源进行集成化和数字化,并且主要通过网络来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可以说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首先,数字化文化馆具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集成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了数据库技术、网络建设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和运用了;其次,各种相关的准则和规定得到建立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馆管理模式,对国外文化馆的各种规定和标准进行学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制度和标准,为数字化文化馆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再墨守成规,而是逐渐接受数字化、集成化的文化管理方式。总之,这种先进的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数字化文化馆发展的关键。

四、大数据时代下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模式思考

1.普遍性和精准化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下,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以打破信息壁垒,资源互通互享,精准化服务基础群众为最终目的。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加大整合文化馆内容、设备、服务等各类资源,降低人力服务成本,创新线下体验,阔通线上通道,建立终端化的总分馆体系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打破传统网站单一化服务模式,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使文化馆以阵地式的创新体验模式以及个性化的服务设施为群众更好的提供文化大餐。

2.覆盖面积广泛和文化内容丰富。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文化馆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群众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仅有效的控制了服务成本,整合与利用了更广泛的资源,而且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3.文化服务传播多样化。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文化馆完成数字课件、交流信息的编制、在线培训、互动直播等,良好的传播策略及市场推广同样决定产品是否成功。所以,数字文化馆信息发布平台的构建、不同服务终端通道的选择、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成效。在大数据时代,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数字媒体、其他多媒体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实现文化服务传播的多样化。

五、大数据时代下数字文化馆建设方式思考

1.增强线上线下服务体验。数字文化馆的生命力在于丰富线上线下产品,其最终目的在于增强群众体验度。经过多年来其他互联网产品的社会数据统计发现,产品的粘性越强,产品的生命力才会越持久,数字文化馆也不例外,怎样增强普通群众的数字文化体验感,值得我们思索。在当今时代,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密不可分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数字文化馆服务应在信息传递、资源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朝“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方向转移。及时地认识用户的特点和合理需求,加强用户数据分析,通过用户分析促进信息服务层次的加深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是大数据和云计算下数字文化馆服务的前提。借助云计算交互服务,数字文化馆通过用户的基本数据、用户的资源使用记录、用户爱好等进行用户信息挖掘,准确实地分析和定位用户特点,掌握用户需求。

2.以便捷式服务为重点,研发特色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在馆内体验,将数字文化馆伴随在群众身边是文化馆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么针对移动终端的特色应用开发,则应成为数字文化馆的个性化配置,这既是网站向移动用户的一种服务延伸,也是凸显文化馆特色产品的便捷途径。搜索平台的大数据显示,当前用户更倾向于利用手机搜索各类文化优惠信息,购买优惠门票、赢取免费参与资格等新鲜的文化体验。因此,在着力应用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发布功能外,还可重点研发适用于特色应用开发的专业艺术项目。

3.加强文化馆网站资源建设。文化资源数字化包括两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资源素材化。为了针对性的推出文化服务及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汇总,开发针对性的服务和内容。其次,是基于标准化技术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今后文化馆的网站首先是真实、全面、及时地发布本地的文化新闻资讯,建立起包含活动、事件、项目、品牌、人物、作品等在内的一套地方文化记忆存储资源库。然后,是互动板块增加点评功能。既可以增强观众和作者的交流,还能够及时督促场馆等信息的更新与修正。

综上所述,文化馆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有效的解决了人手不足、力量薄弱等方面缺陷,提升整体文化工作水平,改变以往文化馆工作“零打碎敲”“单兵作战”的局面,真正把文化馆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发展的“公共文化空间”和“群众文化乐园”。

参考文献:

[1]蒋君卉.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漫谈[J].大众文艺,2014,(23):12-13.DOI:10.3969/j.issn.1007-5828.2014.23.012.

[2]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系统深度).文化产业评论,中国人大网,2016-05-04.

[3]陈露.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3.

建设大庆市地域文化数据库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数据库,建设,大庆市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渗透在一个民族的灵魂之中, 它作为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是衡量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的根与灵魂, 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地域文化建设的进程也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程度。通过地域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实现大庆市地域文化资源共享, 为区域的经济、文化、教学与科研提供基本的文献信息保障;激发市民爱国、爱乡的热情, 增强区域认同力、凝聚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夯实城市文化底蕴, 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域文化是指由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制度范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 指导支配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和经济方式, 并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文化[1]。

2大庆市地域文化数据库的内涵

大庆市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它的诞生和存在都具有一种特殊性。在油田开发与城市建设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具矿区城市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

2.1自然文化

2.1.1湿地文化

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 “松嫩”两江在大庆市的南部和西部边缘流过, 其境内流经长度390公里, 年径流量572.8亿立方米。由于嫩江的迁移改道及风蚀作用与引嫩工程, 在大庆境内形成众多的积水洼地, 这些积水洼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在大庆境内形成大小湖泡200多个, 因此, 大庆市有着“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的美誉。截至2009年12月, 大庆市共成立市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 其中尤以扎龙和龙凤两大湿地最为出名, 此外还有人工水库、稻田、季节性积水洼地等类型的湿地, 这些湿地总面积达120万公顷, 大庆市湿地面积是全国已知湿地总面积的3.12%, 接近1/30。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水息息相关, 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 也就是大庆的湿地文化。

湿地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湿地文化反映了生态与经济和社会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因为它是保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2]。为了更好地向世人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大庆市从2008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湿地旅游文化节, 每年近两个月的文化节期间都会举办全民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与招商引资活动。通过湿地文化节不仅扩大了大庆湿地的影响, 提升了大庆市的知名度, 也营造了保护湿地资源、发展湿地经济、宣传湿地文化的浓厚氛围, 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大庆湿地的科研、环境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2.1.2温泉文化

大庆油田的北部和西部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 经过省水文地质部门勘查, 已探明地热资源静态储量达5000亿立方米, 是目前国内已知地热资源中最大的中低温地热田。大庆油田地热资源具有埋层浅、水源足、温度高等特点。经专家鉴定, 热田内富含锌、硒、钙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为含硼的重碳酸氯化钠氟医疗热矿泉水和复合型天然矿泉水。

近年来, 大庆市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市区丽都温泉会馆等都依托地热资源开发了温泉旅游项目, 特别是“雪地温泉游”已经成为大庆市冬季旅游的闪亮品牌。“雪地温泉游”即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 穿着轻薄的泳衣浸泡在四十摄氏度的温泉中, 喝着景区提供的滚热姜茶, 欣赏寒风中的飘飘雪景, 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极致美景中, 赏雪品茶别有一番滋味, 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省内外的游客。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近年来温泉景区还开发了滑冰、滑雪、冰壶、冰上碰碰车、雪 地摩托、马拉 爬犁、狗拉爬犁、冬捕鱼和狩猎等冰雪游乐项目。

2.2人文文化

2.2.1石油文化

大庆市作为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油文化, 石油文化即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精神, 及经过40多年油田建设形成的石油文化景观。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城市的根与魂, 是全体市民的精神家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既是我们的政治责任, 也是光荣的历史使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 而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石油文化则成为大庆市夯实文化底蕴的有力支撑;而围绕“石油文化”为主题的景观也成为大庆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市区不仅可以看见与大地遥相呼应的“磕头机”, 还有众多以“铁人”名字命名的道路、桥梁、学校、广场、社区, 这也是大庆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

2.2.2民俗文化

大庆市下辖五区四县和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聚居蒙古族3万多人。千百年来, 骠悍的蒙古族人民, 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 古朴淳厚的蒙古族风情, 构成了这里独特的蒙古族文化。肇源县是一个拥有六千多年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城, 至今已经发现15处古文化遗址, 在这个由21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古城孕育了“白金宝文化”与“小哈拉文化”, “白金宝文化遗址”是“黑水先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发现对研究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特别是黑龙江省青铜时代的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白金宝文化遗址”, 1996年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河店古战场上, 也成就了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放牧中原的宏伟帝业;境内还出土了国内外罕见的大型猛犸象、王氏水牛、披毛犀等珍贵古生物化石。

3大庆市地域文化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信息质量的优劣, 直接制约着数据库能否正常发挥其功能, 大庆市地域文化数据库的建设要遵循“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优”的原则, 甄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较高的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信息收录范围涉及人文、自然等具有大庆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数据库的建立, 应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实用性、准确性等特征。因此, 数据库建立初期必须邀请相关专家与学者对数据的质量予以科学、严格的把关。

3.1资料获取对象

重点面向所在地高校、档案馆、统计局、环保局、林业局、旅游局、史志办、政策研究室、党史办、油 田历史陈 列馆、铁人纪念馆等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资料的获取。此外, 也可以从民间组织以及网络获得有关地域文化的最原始、最新鲜的资料, 但其真实性必须严格考证。

3.2资料获取方法

3.2.1征集

图书馆具有特定的文化传播能力, 它客观真实地记载着各历史时期区域文化的发展轨迹, 是区域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通过图书馆文献征订目录及时订购公开出版发行的与地域文化有关的书刊、数据库及非邮发的地方内部交流刊物。向社会各相关单位征集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图片资料及视频资料等, 例如大庆的“湿地文化”资料可以从旅游局、地方文史资料、图书馆地方特色馆藏及社会组织 (大庆师范学院绿色环保协会、大庆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获得;通过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铁人纪念馆可以获取有关“石油文化”的文献资料。

3.2.2网络下载资源

目前, 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网络系统也为我们建设区域地域文化数据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庆市共有6所高校, 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大型数据库, 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 通过人工采集、自动采集和基于呈缴本制度的协商采集方式, 搜集网络上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

3.3建设地域文化数据库的软硬件条件

数据库建设单位必须具备设备齐全的一流计算机软、硬件, 院、系、实验室三级的计算机均与互联网相连, 有数据统计与处理所需的相应软件以及软件开发平台。

3.3.1硬件

建设单位支撑数据库建设设备和资料情报系统必须完备, 例如服务器中安装多种主流数据库及专业的数据库内容检索引擎, 能够提供非结构化的内容管理方式对数据进行采集和检索, Internet远程用户可采用Web浏览器方式访问及检索数据;同时配备可提供Internet检索查询的客户端PCServer、彩色喷墨绘图仪 (A0) 、数字化仪 (A0) 、扫描仪和激光打印机等先进硬件设备, 形成功能齐全、操作简洁、使用方便的硬件平台, 以上均是数据库顺利建设的重要保证。

3.3.2软件

在建设大庆地域文化数据库时, 可以采用先进的文本检索系统。要求具备完善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能力, 高效、智能、实时的全文检索功能, 要同时具备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成熟度和高开放性。例如, 可以使用国内非结构化中文信息应用软件应用率较高的TRS全文管理信息系统, 来建立特色数据库。在建设大庆地域文化数据库时必须配备优质的馆员, 大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工作是一项精细、复杂、专业性很高的工作, 馆员必须具备图书馆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同时要具备较广博的地域文化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水平。

大庆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油田、最大的城中湿地、最大的地热资源,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将本区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乡土人情等内容的地域文化详尽 收录, 特别是从 “湿地文化”、“温 泉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充分挖掘, 并将地域文化资源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有机整合, 充分展示本区的地域文化魅力, 并建成较为全面、系统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信息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邵红侠.东北经济振兴的地域文化障碍及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128-131.

文化数据库 篇8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文化遗产遭破坏的高危险期, 我国大遗址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1]。除了来自各种自然力的侵蚀和破坏外, 主要来自人为因素的破坏, 包括:城乡建设发展带来的破坏、大中型基础性建设带来的破坏、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带来的破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造成的冲击与威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屡禁不止的各种文物盗掘、劫掠活动对大遗址上的文物造成极大的破坏, 大遗址的保护迫在眉睫。以GIS, RS和GP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上有着强大的优势, 已成功的广泛应用于考古领域, 在大遗址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上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在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已建立的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 大多是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非空间数据库。对于不可移动文物, 特别是像京杭运河这种大型的“活”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数据库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各种技术都还不太成熟。本文以京杭运河为例, 给出了大遗址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思路, 设计了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数据库。为日后大遗址空间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参考。

1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总体框架设计

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具有多时期, 包括二战至60年代的数据、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数据、近期数据;多数据类型, 包括基础地理数据 (DOM, DEM, DRG, DLG) 、遥感影像数据 (TM/TEM, SPOT5, QB, 航片等) 、专题数据 (运河河道本体数据、沿线文物数据以及关于运河文化遗产的属性数据和各种文档数据) 的特点。又由于京杭运河是一个活的历史文化遗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运河的数据也会不断增长。特别是遥感影像数据的增长, 若新增加一个时期的数据, 数据库就要增加至少几十GB的数据量。因此, 在进行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设计时, 必须要考虑到日后数据的增长情况。面对无休无止增长起来的数据量及越来越大的文件, 要访问、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和文件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管理维护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事实上, 并不是所有数据都具有高频度的访问频率, 对于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基础地理数据和文化遗产专题数据的访问频率远远高于历史基础地理数据。因此, 可以考虑对数据进行分级存储:将访问频率高的数据跟访问频率低的数据分开存储, 访问频率高的数据用高性能存储设备来存储, 访问频率低的数据用相对较低速的存储设备存储。因此, 在数据库设计时, 首先根据数据类型, 将数据库按照基础地理子库和专题数据子库、元数据子库进行存储。同时, 考虑到数据的分级存储问题, 采取历史数据与现状数据进行分开存储的策略。

综合考虑以上两点因素, 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总体上划分为基础地理数据历史子库、基础地理数据现状子库、文化遗产专题子库、元数据子库。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总体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

基础地理历史子库主要是用来存储以前各时期的基础地理数据, 包括DLG、DRG、DEM、DOM数据。就目前来说主要有各式时期的1:5万DLG数据, 运河全线的1:5万DEM数据, 以及二战航片和80年代的TM数据。

基础地理现状子库, 主要是用来存储近期的运河相关的基础地理数据。目前数据有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和1:1万的DLG数据;ETM、SPOT5、IKNOS、QB等遥感影像数据。

文化遗产专题子库, 主要是用来存储运河相关的文化遗产, 包括运河河道本体、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等的矢量数据、运河文化遗产的符号数据, 以及各种属性数据、相关的文档数据、保护规划等数据。

元数据子库, 主要是用来存储各种数据的元数据, 以方便数据库管理员管理数据, 数据使用者更详尽的了解数据的各个方面情况。

2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概念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是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数据需求进行抽象并转换为信息世界结构的过程, 是按用户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独立于机器和具体的数据库系统, 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主要包括按照三部分进行存储:基础地理历史数据库、基础地理现状数据库、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概念设计主要是理清各数据库所含的数据内容, 及各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2.1基础地理历史数据库概念设计

目前, 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的数据:

(1) 70-80年代数据:主要包括1:5万的数字线画图据以及TM栅格影像数据;

(2) 二战到60年代数据:主要包括1:5万的数字线画图, 二战航片。

其中1:5万基础地理数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测量控制点分布图:测量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其他控制点

›水系分布图:除京杭运河外的其他河流、运河、渠道、湖泊、水泡子、水利设施、水利要素、海洋要素

›交通分布图:包括铁路、公路、大车、乡村路等要素

›居民地分布图:行政等级、建筑物

›管线分布图:管线、垣栅

›行政区界图:行政区划、其他界限

›地貌与土质分布图:等高线、高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风成地貌、火山地貌、其他地貌形态及土质

›植被分布图: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其他植被、地类界

›地名图库:各种地名

›其他:除以上各类之外的其他地物

其概念设计模型图如图2:

2.2基础地理现状数据库概念设计

(1) 矢量数据

京杭运河的基础地理数据主要包括各种时期的, 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按照比例尺大小来分主要有:1:400万, 1:100万, 1:25万, 1:5万, 1:1万。按照数据的具体内容来说, 1:1万和1:5万基础地理数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测量控制点分布图、水系分布图、交通分布图、居民地分布图、管线分布图、行政区界图、地形与土质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名图库、其他。而1:25万、1:400万和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交通分布图、水系分布图、行政区界图、地形分布图、居民地分布图、地名库。

(2) 栅格数据库

京杭运河栅格数据主要包括各种运河DEM数据, 遥感影像和二战航片。栅格数据按类型来分主要有:TM/ETM, IKNOS, SPOT5, QB, 航片, DEM。其中覆盖运河全线的主要遥感影像数据是TM/ETM, SPOT5。IKNOS是SPOT5覆盖运河全线时缺少的一小部分。

基础地理现状库数据的概念模型设计如图3:

对于基础地理数据而言, 其标准以最新的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为依据, 设计各个空间数据图层的属性结构。由于基础数据的属性相对较少, 其属性可以直接作为图形自带属性的形式存在, 不必专门另外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属性库。栅格数据的属性都通过元数据来表示, 限于篇幅, 其属性结构设计不予介绍。

2.3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概念设计

文化遗产专题数据是整个数据库的核心数据, 除了包含京杭运河及其相关遗址的定位数据以外, 每类数据还包含大量的属性数据。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数据主要包括运河本体数据, 以及与运河相关的文化遗产, 在概念上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分为三大类, 具体的构成情况如图4所示:

因为京杭运河遗产主体水利工程的各子类: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航运工程、管理机构等都包含各种不同的分类, 其属性各不相同, 为了方便各系统应用, 满足展示的需求, 将其分开为不同的图层进行存储。水利工程各图层及各图层自带属性的E-R关系表示如下:

大运河相关具有历史价值的城镇村落的属性极其接近, 而且都属于面状图层, 因此可以作为一个图层存储。需要指出的是, 历史价值的城镇村落跟运河河道的关系 (位于哪个河道) 应明确指出。大运河具有历史价值的城镇村落的图层E-R图如下:

京杭运河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 各类型的数据放在不同的图层, 基本的属性数据存储在文物基本信息表中。所有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都通过与运河分段河段建立相应的关联。如图6所示:

文化专题数据库中, 除了运河文化遗产的定位数据之外, 还有大量的属性数据、文档资料、遗址的现状和历史照片、考古勘测资料、管理单位信息等等。限于篇幅, 不予介绍。

3结论

数据库的应用情况表明数据库能有效的支持各种应用。京杭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 是第一个大型的活的线性水利文化遗产数据库, 将为日后大型文化遗产, 特别是水利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遗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 2006.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Great site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R].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in Chinese)

[2]李明明, 王勇等.基于GIS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数据库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7 (3) :246-248.LI M M, WANG Y.Research on Terracotta Army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database based on GIS[J].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2007, 27 (3) :246-248. (in Chinese)

[3]杨华民.中国地下文物基本情况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学报, 1997, 16 (4) :278-282.YANG H M.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atabase system of underground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97, 16 (4) :278-282. (in Chinese)

[4]肖鸣.基于Geodatabase的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武汉:武汉大学, 2005.XIAO M.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patial database system based on Geodatabase[D].Wuhan:WuHan University, 2005. (in Chinese)

[5]Volgamann J E, Sohl T, Howard S M., et al.Reg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nd cover using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J].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98, 64 (1) :45-57.

[6]穆荣, 张永福, 路星, 等.基于ArcGIS Geodatabase基础空间数据库设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7, 30 (3) :112-116.MO R, ZHANG Y F, LU X, et al.Design of basic spatial database based on Geodatabase ArcGIS[J].Mapping and spatial geographic inform, 2007, 30 (3) :112-116. (in Chinese)

[7]胡玲, 刘强.基于ArcSDE Geodatabase的城市规划管理GIS数据库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06, 33 (12) :125-127.WU L, LIU Q.Application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GIS database based on Geodatabase ArcSDE[J].Computer science, 2006, 33 (12) :125-127. (in Chinese)

[9]卢岚, 刘牛, 刘兴权, 等.基于数字城市的地下管网管理系统[J].新型工业化, 2016, 6 (2) :34-40.LU L, LIU N, LIU X Q, et al.The underground pipe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digital city[J].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2016, 6 (2) :34-40. (in Chinese)

文化数据库 篇9

1 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对于学校图书馆的意义

1.1 为素质教育服务

学校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场所, 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图书馆数据库可以帮助当地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 并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促进的作用。每个区域都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这些文化通常都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如果将地方传统文化加入到校图书馆的建设之中, 让学生耳濡目染地进行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学习,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素质, 加强素质教育的效果。

1.2 推动文化建设

图书馆的数据库一般实行对外开放, 受众较广, 社会所有群体都会看到图书馆的数据库内容, 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之中, 可以在无形之中对地方的特色文化进行宣传, 让更多不了解当地特色文化的民众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而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知名度, 扩大传播率, 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

1.3 提供资源保障

图书馆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 所以, 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内容应博大精深, 才能提升服务的质量。校图书馆也应提升网络数据库的规模, 将更多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加入其中, 实现图书馆的横向与纵向发展。在进行地方的特色文化的建设之后, 校图书馆与当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向融合, 能够辅助当地的文化科研活动, 拓宽当地特色文化的研究渠道, 从而提升当地特色文化的价值。

1.4 推动校图书馆自身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 通常都会留下大量的数据以及文献, 校图书馆与当地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 将这些丰富的数据以及文献纳入其中, 能够有效扩大图书馆的规模, 从而提升图书馆的层次。馆藏丰富的图书馆通常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所以, 图书馆建设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数据库也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 从而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和学校图书馆的教育性。

2 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繁杂, 收录困难

由于地方文化的相关数据以及文献通常都十分分散, 并不是保存在一个固定的地点, 所以, 搜集这些相关信息以及文献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地方特色文化相关信息以及文献一部分会收藏在公共场所, 一部分人会收藏在各个单位之中, 而最大的一部分则流落于私人收藏, 所以, 在进行信息和文献搜集时会出现许多困难。

2.2 版权问题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对于版权的重视程度加深, 搜集文献的难度也不断加深。虽然在搜集信息与文献的目的只是应用于数据库建设, 但是使用信息和文件时也需要牵涉到版权问题。而且, 随着数据库规模的不断增大, 对外开放和网站的维护就成了主要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具有商业目的。所以, 版权问题是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的主要问题。

2.3 数据库不规范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图书馆都配备网络数据库, 但是大多数学校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的建设都不是十分完善。地方特色文化的数据以及文献数量庞大, 录入的工作量较大, 而学校的图书馆不一定能将所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与文献全部纳入其中。另外, 数据库的建库数据也不够规范, 缺乏统一性, 难以达到量化的标准, 检索引擎以及数据交流等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网站维护的力度也远远不够, 因此, 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还有一定的难度。

3 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的措施

3.1 确定收录范围

由于地方特色文化的相关数据以及文献都比较纷杂, 且很大一部分文献都散落于民间, 所以, 在进行搜集的过程中要发动群众的力量, 确定一个文献的寻找范围, 然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献的搜寻。例如, 江西省吉安县, 不仅是传统的“文章节义之邦”, 同时, 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圣地。吉安县学校图书馆在进行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之中, 应将特色文化融入其中, 作为革命圣地, 当地的每家每户都会留下当年革命的痕迹, 学校可以呼吁当地的居民将自己收藏的特色文化信息以及文献进行共享, 开展宣传活动, 征集具有革命特色的信息、文献以及物品, 由当地居民自发地将收藏的资源进行共享, 这样既能够减少搜集地方特色文化投入的财力、物力, 同时, 还能够将当地特色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

3.2 正视版权问题

在搜集到地方特色文化的相关信息以及文献时, 要第一时间联系版权所有者, 将具体情况告知, 并告知版权所有者, 文献不进行任何商业用途。并且学校要加大对数据库的投资与建设, 实现数据库的完善, 向更多人群开放, 从而加强数据库的可用性, 提升数据库的使用价值。而搜集到的信息与文献不能没有经过版权所有人的同意而直接发表, 需要先得到版权所有人的首肯。

3.3 规范数据库

大多数学校的图书馆数据库建设都不够完善, 规模较小, 难以收纳大量的当地特色文化信息与文献。因此, 学校图书馆应对网络数据库进行全面的维护, 改善数据库的搜索引擎以及数据交流等方面的软件设施, 加强数据库的可用性。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的更新, 将更多新的内容加入进去, 并进行实时的监测, 防止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也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应该加大对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力度, 并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 从而实现数据库内容的更新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布莉华, 孙玲玲, 王建江.民族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思考——以承德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J].晋图学刊, 2013 (01) .

[2]黄立新, 桂慕梅.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规划建设探析——以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近代天津商业文化”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03) .

[3]夏淑芳, 王红.高校图书馆地方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探析——以“镇江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 2011 (02) .

文化数据库 篇10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子资源备受读者的喜爱, 电子资源成为社会的主要信息源。图书馆必须调整自身馆藏结构和服务方式, 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当下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下, 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挖掘自身优势, 根据山东艺术学院学科建设重点, 依托图书馆丰富的齐鲁文化藏品, 依据齐鲁地域特色, 发掘最具有价值、最具保护性的齐鲁文化特色资源, 建立特色鲜明的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

2. 建立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必要性

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齐鲁文化研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齐鲁文化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 缺乏系统的资源服务体系和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 极大地制约了齐鲁文化的深入化研究和齐鲁文化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

山东艺术学院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全科类艺术院校, 沉淀了丰富的齐鲁特色的艺术文化资源。我院图书馆在历年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齐鲁艺术文化资料, 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由于条件限制, 我院图书馆的宝贵特色齐鲁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和开发, 没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专业的服务。为了将我院图书馆珍藏的齐鲁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学科服务, 我院图书馆开始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开发工作, 将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于2012年引进了清华同方TPI系统, 建立了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

3. 利用TPI系统建立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

3.1 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框架设计

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电子书等多种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数据库。根据我院学科建设及我馆特色馆藏, 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的主要框架如图1所示。

目前我馆已经完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数据库、山东民间剪纸图片数据库、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画像石艺术数据库库、造像石艺术数据库、于希宁艺术成就数据总库的建设工作, 已建成的齐鲁艺术资源数据库深受广大师生读者的欢迎。其他数据库的框架建设已经完成, 我们将继续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

3.2 TPI系统的简介

TPI系统, 全称为清华同方数字图书馆管理与建设平台, 是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Internet, 用于信息创建、生产、管理、维护和发布的工具软件系统。TPI系统是基于非结构化文档管理开发的内容管理系统, 以KBASE (全文检索系统) 为核心, 采用流行的B/S浏览器的检索方式和三层C/S构建, 能够同时管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不同格式的多媒体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TPI系统提供了电子图书制作、元数据加工和标引、全文检索、数据转换和网页的动态发布等服务。TPI系统具有快速创建、便捷管理、即时发布、有效访问检索的特点。

TPI系统具有以下主要性能:

(1) 完全兼容普遍使用的MARC标准和最新的DublinCore标准。

(2) 支持Z39.50服务、最新的OAI协议、最新的METS协议和11种CALIS元数据模板。

(3) 支持动态的实时的信息处理。

(4) 具有先进的安全机制

(5) 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

3.3 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建设标准是数据库规范建设的灵魂。在建设平台时, 应遵循关于信息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数字资源加工标准规范与操作指南》是指导我馆进行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规范建设流程如图2所示:

3.3.1 系统管理流程

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数据库, 我们根据不同数据库的不同特性, 结合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实用性, 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数据子库, 在数据库中建立了图片、电子书、视频、音频等数据子库, 并对数据子库进行了相适应的字段信息设置。

以山东民间剪纸图片数据库为例, 为了将剪纸全部信息完整地呈献给读者, 我们将剪纸数据库设置为图片数据库, 根据剪纸的特性, 参照CNMARC编目格式要求将剪纸图片数据库的字段信息设置为:馆藏地点, 简介, 关键词, 尺寸, 出处, 收藏者, 收藏者简介及馆藏编号。

3.3.2 制作流程

(1) 数据采集过程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库的质量取决于数据的优劣, 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工作。以我馆馆藏为数据基础, 主要分为三部分工作:一是利用数码相机对馆藏进行拍照, 经过图片处理软件处理成图片数字资源。二是馆藏的纸质资源, 利用扫描仪进行图片处理获取图片数字资源。三是通过文档转换工具, 做成CAJ格式的电子书形式的数字资源。

(2) 元数据加工

元数据加工分为字段信息字段信息加工和数字对象加工。字段信息加工主要采用TPI系统提供的元数据加工工具, 按照数据库设定的结构填写相应的字段信息。数字对象加工是将采集的数据信息 (包括图片、电子书、音频、视频) 逐一上传。

(3) 元数据的标引和分类

元数据标引是在记录中的某些部分填上恰当的值, 以此标引这条记录, 使读者能够通过字段信息检索到该记录。数据标引决定了数据库的检索效率, 因此, 标引的方式和关键词的选择非常重要。

(4) 数据库的发布

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是包括图片、电子书、视频、音频等多种多媒体类型文件的数据库, 因此,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文件, 在数据库中建立了图片、电子书、视频、音频等数据子库。TPI系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数据库发布类型, 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子库选择合适的发布模板。以山东传统音乐数据库为例, 谱例制成电子书, 选择了CNKI模板。在TPI数据库发布系统中, 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概览和细揽字段, 并提供适合数据子库的检索和查询功能, 使读者方便快捷地检索。

4. 利用TPI系统建立齐鲁艺术文化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4.1TPI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力欠佳, 数据模板之间不能互相兼容, 即建立一个子库元数据只能为模板设定类型的一类数据资源, 无法体现数据库资源形式的多样性和特色性。

以我馆山东传统音乐数据库为例, 数据库建立最初设想是包含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 这样才能将一首歌曲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这在TPI系统中、在一个数据库子库中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只能分别建立三个子库一个谱例数据库, 一个音频数据库和一个视频数据库, 通过在每条记录中添加超链接的方式将三个子库整合到一起, 形成山东民间音乐专题数据库。

4.2TPI系统资源发布页面简单单一, 只侧重于单一图片、视频、文档等资料的发布, 不能直观展示艺术院校资源的特色。

4.3TPI系统中对数据对象的兼容性差, 仅支持部分图片和视频格式, 如视频类只支持mp4、flv格式的, 图片类只支持jpg格式, 其他格式都不能正常显示。在建库工作中, 如果数字对象是其他视频格式的, 我们应用批量图片格式转换软件及视频转换软件, 将不支持的图片和视频转换成TPI兼容的格式。

5. 结语

利用TPI系统, 建立了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 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便捷快速的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检索平台, 补充、完善了山东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乃至全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之艺术类专业信息化基础数据;全面展现了齐鲁文化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弘扬了齐鲁文化, 提高了馆藏资源利用率, 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摘要:以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例, 探讨利用清华同方TPI系统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过程, 同时提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特色数据库,TPI系统,齐鲁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TPIV6.0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使用说明书[Z].2010:1-36.

[2]李娟.利用TPI软件构建“艺术设计专题”数据库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12) .

[3]宗燕燕.基于TPI6.0系统构建汽车职业技能培训特色数据库[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4) :31.

文化数据库 篇11

[关键词]元数据集成;CIDOC CRM;本体;文化遗产;DC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5-0060-04

Metadata Integration Based on CIDOC CRM in Culture Heritage Collections

——With the Mapping of DC as an ExampleChen Yan Zhou Xin

(Library,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Heterogeneity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collections.Such collections may be composed of heterogeneous objects,which described by a variety of metadata schemas.This paper introduced an ontology-based metadata integration approach,proposed the use of CIDOC CRM ontology as a mediating schema and described the mapping of the Dublin Core standard for different types to CIDOC CRM,demonstrating a real-world effort for ontology-based metadata integration.

[Keywords]metadata integration;CIDOC CRM;ontology;cultural heritage;DC

扮演着记忆性机构角色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都肩负着保存文化遗产实物及其相关信息的重要责任。这些记忆性机构所保存的文化遗产对象产生于同样的文化背景或时期,有时候拥有同样的创造者。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作者关于它的手稿或有关它的评论等都处于同一历史文化背景下,提供着份量相当的人文要素的证明和可比文化特征的证据。文化遗产资源的这种异构性和保存机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遗产领域元数据标准的多样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全球存取的需求不断增长。选择一种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将现有的异构信息整合并使得以上问题得到解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体以计算机能够处理的表现语言提供了对同一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支持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沟通,能够满足为异构信息资源提供统一存取的信息系统的需求。因此,基于本体的元数据集成,能够确保文化遗产内容的完整性和语义网应用下存取的便捷性。

1 CIDOC/CRM——概念参考模型

CIDOC概念参考模型(CIDOC Conceptual Reference Model,简称CIDOC CRM)是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下属的国际文献工作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Documentation,CIDOC)所开发的面向对象的概念参考模型。CIDOC CRM对文化遗产的文献信息工作中所涉及的隐性概念与显性概念及其关系提供了定义及形式化描述,其目的是通过提供一个通用的、可扩展的语义框架以达到对文化遗产信息的共同理解,使文化遗产领域内的信息交流与信息系统的建立拥有共同的语言[1]。因此,它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的领域知识本体,为文化遗产信息的标准规范及描述架构提供基础,是语义网环境下一个重要的信息标准和参考模型。

CIDOC CRM模型的第一个版本于1998年发表,其开发经历了10余年的努力。2006年起CIDOC CRM模型已为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成为国际标准,标准号为ISO 21127:2006。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09年颁布的501版。该版本定义了90个类、148个属性,涵盖了围绕特定文物发生的历史史实、人文艺术、考古遗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版权声明等信息。所有的类都冠以E开头的序号,如E1 CRM Entity[CRM实体];而属性都冠以P开头的序号,如P1 is identified by(identifies)。属性连接“域”和“范围”,定义类与类之间的特定关系。随着模型的不断扩展,类和属性的数量可能还会增加。图1显示了CIDOC CRM核心类之间的一个层级关系。图1 CIDOC CRM核心类的层级关系[2]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基于CIDOC CRM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元数据集成May,2010Vol30 No5CIDOC CRM是一个严格遵循知识本体原则的模型。由于有较长的历史,所以发展得比较完善。而且,2003年成立的FRBR和CIDOC CRM国际协调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FRBR/CIDOC CRM Harmonisation),将包括作品在内的概念整合到CIDOC CRM中,从而进一步优化了CIDOC CRM,使博物馆界的模型可以更好地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现象[3]。此模型目前已被多个本领域很有影响的项目所采用[4]。

2 基于CIDOC/CRM的元数据集成

由于文化遗产信息的异构性和记忆机构的多样性,各个机构所采用的元数据方案不尽相同。开发一种能够满足各方面需要的统一的标准元数据格式,是解决元数据互操作的方法之一,但在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环境之间存在复杂差异的现实环境下不可能真正适应变化多样的应用。元数据是为识别和描述资源而产生的,它并不表达丰富的语义。即使元数据信息的含义及其与所描述资源的关系能够容易的被人所理解和处理,但对于机器来说,这种关系并不显著。相反的,本体中的类通过属性相互连接,属性明确声明了实体之间的语义关系。本体的目的不是描述特定的资源,而是提供了领域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宏观理解,蕴含丰富的语义关系和强大的推理功能,能够满足文化遗产信息载体和记忆机构多样性的要求。同时,由于本体具有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对逻辑推理的支持,能够从语义层面解决数据之间的异构性[5-6]。因而,基于本体的中介机制,能够在语义上集成不同的元数据,为异构信息资源提供统一存取。

选择CIDOC CRM作为中间标准有以下3个原因:

(1)CIDOC CRM是一个面向对象的概念参考模型。面向对象形式是目前为止能将多种概念模型集成在一起,而同时又保留各概念模型特性的惟一形式[3]。

(2)CIDOC CRM的设计目标就是应用于异构文化信息的存档、集成、中介和转换的核心本体。它是由具有层次结构的实体组成的概念模型,实体之间通过属性语义相关。CIDOC CRM定义了文化遗产领域中存在于对象、艺术家、事件、地点及其他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

(3)CIDOC CRM作为一个全球标准,提供了与其它多种元数据格式之间的映射。并且,CIDOC CRM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CIDOC CRM作为不同系统、元数据和语义之间数据传输和交换基础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7]。CIDOC CRM作为一个中间标准,可以方便地使文化遗产领域不同的元数据得到映射,从而使得集成并且解释领域内各种异构数据成为可能。作为核心本体,CIDOC还可以以合适的形式集合所有必需的文化信息为进一步的推理服务[8]。图2 基于CIDOC CRM的中介机制

图2展示了一个基于CIDOC CRM中介机制的数据资源集合的结构。不同的资源类型可能使用不同的元数据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映射到CIDOC CRM。用户可以向本地系统提出查询请求,本地的查询引擎返回本地数据的检索结果,同时向CIDOC中介系统提交查询。

CIDOC系统自动根据模型与相关元数据间的映射机制对读者请求进行重新形成,转换成对应元数据能够执行的请求。最终,CIDOC将从各个资源返回的结果集中,转换成本地系统对应的结果形式,并通过本地系统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3 DC和CIDOC CRM的映射

DC元数据标准框架分为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创新计划(简称DCMI)术语和应用纲要。

DCMI元数据术语是定义元数据术语的通用标准,其体系为: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定义DC的15个核心元素)、其他元素和元素限定词(定义DC元素限定词和新增元素)、编码体系(定义DCMI中使用的编码体系修饰词)和DCMI类型词表(定义用于确定资源类型的资源类型元素的值)4个部分。

DC包括15个核心元素,即:题名(Title)、主题(Subject)、描述(Description)、语种(Language)、来源(Source)、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创建者(Creator)、出版者(Publisher)、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权限(Rights)、日期(Date)、类型(Type)、标识符(Identifier)、格式(Format)。这15个元素按照内容可以分为资源内容描述项、知识产权描述项、外部属性描述项三大项,它们可以选择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元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每个元素可以通过限定词进一步扩展。

其中,DCType是DC元素集的一个元素,定义了描述资源对象的类型,并提供了一些通用的、跨领域的值的集合。包括:collection,dataset,event,image,interactive resource,moving image,physical object,sound,service,software,still image和text。特别是对于collection,DC资源集合描述工作组开发了一个专门的应用纲要(DCCAP),将资源集合作为一种独立的数字或物理对象。表1列出了当DCType取不同值时,DC记录对映的CIDOC CRM中相应的类。表1 DCType的值与CIDOC CRM中类的映射[9-11]

DCType的值为CIDOC CRMPhysical objectE19 Physical ObjectCollectionE78 CollectionTextE33 Linguistic ObjectImage/Still ImageE38 ImageMoving imageE36 Visual ItemServiceE29 Design or ProcedureDatasetE31 DocumentSoundE33 Linguistic Object(如果内容包含演讲)or E73 Information ObjectSoftware/Interactive ResourceE73 Information ObjectEventE7 Activity

DC元素集是一个灵活可用的元数据方案,支持数字资源的信息交换和集成。因为其简单、易扩展的特性,DC在数字图书馆中被广泛应用。且DC与许多广泛使用的元数据标准之间存在映射,因此其在数据交换方面的重要性是显著的。但是,DC元素的语义依赖于被描述资源的类型。例如,元素DCcreator对于不同的资源类型来说,有不同的语义,对于文本(Text)来说DCcreator意味着文本的作者或者撰写者,但对于图像(Image)来说DCcreator意味着摄影者或者画家。表2列出了对于不同资源类型,其余14个DC元素所对映的CIDOC CRM类。

表2 DC的14个核心元素及限定词与CIDOC CRM的映射

DC的核心元素及限定词CIDOC CRMDCTitleE35 Title or E41 Appellation(DCType的值为Event)DCCreatorE39(Actor)DCPublisherE39(Actor)DCDateE52(Time-Span)DCSubjectE1 CRM EntityDCContributorE39(Actor)DCIdentifierE42 Object Identifier or E75 Conceptual Object Identifier(DCType的值为Text/Sound/Software/Interactive Resource)DCRightsE30 RightDCSourceE24 Physical Man-Made Stuff or E53 Place(DCType的值为Physical Object/Collection)DCCoverageE1 CRM EntityDCDescriptionE62 StringDCFormatMediumE55 Type or E57 Material(DCType的值为Physical Object)DCFormatExtentE54 DimensionDCLanguageE56 LanguageDCRelationIsVersionOf,or DCRelationHasVersion各种资源类型相对映的类,见表1DCRelationHasFormat or DCRelationIsFormatOfE11 Motivation EventDCRelationReplaces or DCRelationIsReplacedByE81 Transformation or E7 Activity(DCType的值为Event)DCRelationRequires or DCRelationIsRequiredByE73 Information ObjectDCRelationReferences or DCRelationIsReferencedByE7 Activity or E73 Information ObjectDCRelationHasPart,or DCRelationIsPartOfE19 Physical Object or E78 Collection(DCType的值为Physical Object/Collection);E33 Linguistic Object(DCType的值为Text/Sound);E38 Image or E36Visual Item or E73 Information Object(DCType的值为Image/Still Image/Moving Image);E73 Information Object(DCType的值为Text/Sound/Software/Interactive Resource)

在DC中,元素的语义及元素之间的关系说明隐含在元素的定义之中,计算机无法理解和处理。而在CIDOC CRM模型中,这个关系是通过实体——属性——实体显性声明的。因为CIDOC CRM主要关注围绕实体的事件的描述,因此DC元素的语义可以通过CIDOC CRM中的一组关系或者一个事件来表达。例如,在CIDOC CRM模型中类E12 Production与E65 Creation可以用来集中所有与创建事件有关的信息,这两个类都是E7 Activity的子类。下面以文本(Text)为例,列出与创建事件相关的元素在CIDOC CRM中的语义表达:

DC->DC.Creator≡E33 Linguistic Object P94 has created(was created by):E65 Creation.P14 carried out by(performed)[with subproperty P14.1 in the role:Author≡E55 Type]:E39 Actor

DC->DC.Creator.Name≡E33 Linguistic Object P94 has created(was created by):E65 Creation.P14 carried out by(performed)[with subproperty P14.1 in the role:Author≡E55 Type]:E39 Actor.P131 is identified by(identifies):E82 Actor Appellation

DC->DC.Publisher≡E33 Linguistic Object P94 has created(was created by):E65 Creation.P14 carried out by(performed)[with subproperty P14.1 in the role:Publisher≡E55 Type]:E39 Actor

DC->DC.Publisher.Name≡E33 Linguistic Object P94 has created(was created by):E65 Creation.P14 carried out by(performed)[with subproperty P14.1 in the role:Publisher≡E55 Type]:E39 Actor.P131 is identified by(identifies):E82 Actor Appellation

DC->DC.Date.Created≡E33 Linguistic Object P94 has created(was created by):E65 Creation.P4 has time-span(is time-span of):E52 Time-Span

4 结 论

本文针对文化遗产资源领域提出了一个以CIDOC CRM为中介机制的元数据集成方案,并以DC为例,详细介绍了DC与CIDOC CRM之间的映射。CIDOC CRM定义了文化遗产领域中各个概念的语义关系,为领域知识的描述提供术语,从而确定了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表达该领域中的公共知识。基于本体的元数据集成方案为不同机构间异构数据的集成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ICOM/CIDOC Documentation Standards Group.Definition of CIDOC conceptual reference model.Version 501[EB/OL].ICOM/CIDOC CRM Special Interest Group,2009-11-23.

[2]http:∥cidoc.ics.forth.gr/cidoccoregraphicalrepresentation/hierarchy.html[EB].2009-10-13.

[3]Riva P.,Doerr M.and umer M.FRBRoo:Enabling a Common View of Information from Memory Institutions[J].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and Bibliographic Control,2009,38(2):30-34.

[4]http:∥cidoc.ics.forth.gr/usesapplications.html[EB].2009-10-23.

[5]Skarka W.Application of MOKA methodology in generative model creation using CATIA[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1 Intelligence,2007,20(5):677-690.

[6]Kim KY.Ontology-based assembly desig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for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J].Computer-Aided Design,2006,38(12):1233-1250.

[7]Crofts N.,Doerr M.and Gill T.The CIDOC conceptual reference model:a standard for communicating cultural contents[J].Cultivate Interactive,2003,9.http:∥www.cultivate-int.org/issue9/chios/,2009-10-23.

[8]Doerr M.The CIDOC conceptual reference module:an ontological approach to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of metadata[J].AI Magazine,2003,24(3):75-92.https:∥www.aaai.org/ojs/index.php/aimagazine/article/view/1720/1618,2009-10-23.

[9]Kakali C.,Lourdi I.,Stasinopoulou T.,Bountouri L.,Papatheodorou C.,Doerr M.and Gergatsoulis M.Integrating Dublin Core metadata in culture heritage collections using ontologies[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blin Core and Metadata Applications,DC-2007,Singapore,2007:128-139.http:∥www.dcmipubs.org/ojs/index.php/pubs/article/view/16/11,2009-10-23.

[10]Kakali K.,Doerr M.,Papatheodorou C.and Stasinopoulou T.DC.type mapping to CIDOC/CRM[EB/OL].http:∥cidoc.ics.forth.gr/docs/WP5-T55-DC2CRMmapping-060728v02-final.doc,2009-10-23.

文化数据库 篇1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 即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人口述史”。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是指那些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制作、且有突出成就, 并愿意将自己所掌握的全部知识与技能, 原汁原味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传承人口述史”的概念, 则由王小明在《口述史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的新视角》中首次进行了定义:“经过学术和技术准备的访谈者,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合作, 有计划、有目的地录音、记录、整理、保存并研究他们的个人自述, 以便为当代以及未来的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有声的备忘材料。”

陶立瑶在《口述史记录“非遗”, 功不可没》一文中, 将非遗口述传承人分为两种类型:对距离现实比较近、传承者比较多的传承群体与对距离现实比较远、传承者年事已高的人。文章认为“非遗”的发展境况正在从前者向后者转移, 因而对于前者应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做口述记录, 而后者无论是代表性传承人抑或是旁观者、亲历者都应做口述记录。比如乐清黄杨木雕作为乐清非遗的“金名片”, 拥有众多的从业者, 其中不乏国家级大师, 且制作工艺流程已规范化程序化, 因此在做口述史记录工作时, 只需采访资历较深的大师即可。而另一个非遗项目蓝夹缬制作技艺, 工艺流程复杂, 传承人数寥寥且普遍年龄偏大, 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濒危局面。此时, 开展传承人口述史抢救性记录, 不仅要采访传承人, 还要对曾经家有染坊或靛池的老艺人也进行采访, 以便获取更加详实的信息。另外还需注意的是, 某些民俗类的项目, 多为群体传承, 除核心组织者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其余各种参与者、组织者, 也可以称为传承人。因此在开展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时, 也应有所顾及。

传承人口述史应叙述的内容主要为七个方面:传承人的学艺经历, 包括对传承人的家族或师承关系的描述;对传承人的从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制作技艺和过程;从艺以来的心路历程;主要技艺特征, 即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风格;相关的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访谈者的归纳分析和结论。需要注意的是, 传承人口述史通常包括制作工艺、民间艺术的现场演示, 即活态呈现。因此采录的工具除了纸笔或录音笔外, 还必须有摄像机, 资料整理的方式除了文本档案, 还必须建立声像一体的数据库。进行传承人口述史采录的主要目的, 是印证和再现“非遗”事象活态的历史。传承人口述史应是一种交流性质的情景化的、同时又客观的忠于历史的文本, 并不是单纯由田野对话所转换的报告式文本。

二、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现状

乐清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千年古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其中以乐清细纹刻纸和乐清黄杨木雕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 经过几百年薪火相传的艺术实践, 在保持乡土文化原生态艺术特色的同时, 与现代艺术手法相融合, 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乐清细纹刻纸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被誉为“中华一绝”。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乐清龙档、蓝夹缬技艺、乐清首饰龙等5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乐清金漆圆木制作技艺、乐清竹壳雕、乐清参龙等17个项目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90个项目列入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31个项目列入乐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6人, 省级20人, 温州市级46人。乐清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 近年来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4年,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传承人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工作, 第一期共采访了9名传承人, 其中乐清参龙的省级传承人孔宪占已96岁高龄。

乐清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 尤其是浙江省级以上传承人, 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 90岁以上的有2人, 80岁以上的5人。针对这种情况, 乐清市非遗中心启动了传承人口述史抢救性记录, 采访对象为省级以上传承人。采访的基本流程为:根据对象拟定采访提纲;采访时一人提问并记录, 另一人负责摄像。在采访过程中会根据传承人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 注重细节, 还会拍摄相关代表作的照片。每位传承人的采访时间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

由于是抢救性记录, 时间紧迫, 在后期的资料整理中, 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 只根据提纲进行了采访, 内容过于单薄, 缺少延伸性的、深层次的信息, 缺少对制作技艺、表演形式等的现场拍摄。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对非遗传承人的影像记录, 才是最迫切的。尤其是民间音乐, 多用乐清方言演唱, 无法用文字进行记录。乐清方言有着“十里不同天”的现象, 东乡和西乡、沿海和山区相差甚大。乐清参龙主要由芙蓉、大荆的方言演唱, 而乐清鼓词则主要由北白象、柳市的方言演唱, 两者的艺术风格、表演形式等都不尽相同。乐清参龙唱句可长可短, 内容灵活机动, 视参龙师的知识储量生发。孔宪占老人是目前掌握参龙曲最多的师傅之一, 只有将他的演唱录制下来, 才算真正完成了口述史。

2. 对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工作不应只局限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 因为有些项目需要特定的环境才能真实完整地展现, 尤其是大部分的民俗项目。有的传承人年龄偏高, 文化程度较低, 不能很好地描述相关内容, 此时就必须借助具体的场景。乐清蒲岐抬阁是蒲岐古镇独有的一种民俗活动, 600余年的历史。出演时间是每年元宵灯节, 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传统的蒲岐抬阁由十名以上的健壮男儿抬杠, 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 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扮演的内容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远看仙人腾云, 近看三国封神, 仔细看看, 都是蒲岐人。”这便是对蒲岐抬阁的形象描述。蒲岐抬阁的传承人臧喜滔老人已77岁高龄, 在他身上就存在着“会做不会说”的现象, 其口述史记录极为粗略, 没有太大价值。

3. 对以抢救性记录为目的的口述史, 除了已被正式命名的传承人, 还应涉及到其他的参与者, 尤其是某些濒危项目或群体性项目。如上文提到的蒲岐抬阁, 是大型的民俗活动, 牵涉到抬阁的设计、制作、演出等多个方面, 且其核心技术分别由蒲岐的四个村传承, 有一定的保密性, 而省级传承人臧喜滔只掌握了其中的一部分制作技艺。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对每一个相关环节的传承人都进行口述史记录, 这样才能完整掌握蒲岐抬阁的信息。

综上所述, 针对乐清市非遗传承人群体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记录还非常薄弱。用现代化手段开展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备的口述史数据库, 对保护和传承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也是目前最应开展的抢救性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建设构想

2011年9月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在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记录, 征集并妥善保管相关珍贵实物和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以期达到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根据乐清市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具体情况, 逐步建立完备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述数据库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建设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1. 传承人口述史原真性记录工作。

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艺术应遵循主动、平等、细节三个原则, 而记录时应当忠实记录、保持信息完整、突出重点性。第一, 制定可操作的统一规范。第二, 充分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三, 重视对传承人的详细采录, 同时兼顾相关知情人的访谈。第四,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包括文字记录、录音、录像、摄影等。第五, 口述采录与制作流程记录同时进行。

口述史基本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传承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背景资料;第三部分为口述访谈实录, 需要注意的是, 这一部分的内容除了传承人的口述实录, 还应包括访谈者的相关信息, 记录采访当天的时间、地点、参与者, 以及访谈结束后的总结和感想。访谈人在现场应做一个倾听者, 不宜过多干扰受访者的讲述过程, 客观地全面地进行实录。如果访谈中涉及到翻译者, 其基本信息 (如姓名、身份) 也应予以记录整理。

2.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建设工作。

数据库的建设, 首先应有一定的技术支持, 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大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由构成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核心信息组成, 即口述史的采访内容;第二部分是由相关的原始材料组成。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原始材料包括口述史的记录文本、录音录像光盘、照片、图片、相关的实物资料如乐器、工具、艺术作品等, 文献资料如原始手稿、笔记、曲谱、剧目资料等以及荣誉证书、奖品、奖状等。第一部分需运用数字化处理方式,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种归档方式, 相关的作品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 其他的文献资料则入库保存。

3.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运营及后续拓展。

首先, 建立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的长效追踪、动态更新的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具有“活态”特性, 因此数据库也应具备灵活、可拓展的属性, 及时跟踪了解传承人近况, 更新相关信息。其次, 建立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的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非遗保护意识的弘扬与传播。一方面将信息共享给非遗保护部门、高校等研究机构, 有助于开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官方网站、数字图书馆等方式免费开放给公众, 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及地方特色文化的喜爱和认同度。

四、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通过身口相传的方式活态传承, 传承人口述史是传承人对所传承的非遗项目的回顾与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 承载着世代流传的民间智慧与技艺精华,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特殊意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处理方式,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物质化, ”是一种对其进行记录储存和再现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建立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 无疑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路。数据化处理后的信息, 具有资源共享、传播便捷等特征, 能够极大地拓展使用空间, 提升利用效率, 扩大交流平面, 从而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 主要以声音、表演艺术等形式存在的一种“群体记忆”, 一般由传承人以身口相传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传承人口述史是将传承人的口头记忆 (无形的记忆) 变成有形的、文字可以记载的, 更有利于保存、研究和流传的一种方式。要真正发挥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的作用, 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传承人口述史原真性记录工作;2.数据库建设工作;3.数据库运营及后续拓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乐清市

参考文献

[1]王拓.技艺与记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的建构维度——以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档案的建立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 (1) .

[2]李秋生.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数据库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 (23) .

[3]王拓.“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史研究文献述评[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 (4) .

上一篇:原始记录下一篇:抗剪强度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