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数据库(精选12篇)
综合数据库 篇1
在目前地学研究领域, 三维地学模型可视化是当前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是地质勘探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已成为目前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地学领域的研究及资源勘探中, 需要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矿产资料一般结构复杂, 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种类繁多且时效性较短的一种数据结构, 因此如何对矿产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储存及管理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1 综合地质数据库
1.1 综合地质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综合地质数据库系统就是对地质数据资料进行管理的应用系统。通过综合地质数据库系统的有效开发, 利用它简单的操作界面、简单的操作流程, 实现了对地质数据资料的管理与维护。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地质数据资料的管理, 为矿产资源的生产提供所需的信息, 还为隐伏矿体、矿床建模的立体定量测量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支持。
1.2 综合地质数据模型
综合地质数据模型是一种抽象的表示方法, 它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生产过程中进行数据分析时而采用的用于对地质数据进行管理和组织的模型, 它是由表征地质数据特性、地质数据间关系的动态、静态结构共同构成。
在地质矿产行业中, 地质数据信息量大且种类较多, 其数据元素主要包括两大类:实体性数据和概念性数据。实体性数据中主要常见的有表格 (关系表格、电子表格、纸质表格) 、图件 (主要包括电子图件、纸介质图件等) 、文档 (扫描文档、电子文档、纸介质文档、软件包等) ;概念性数据主要包括分类和报告。地质数据元素不仅是综合地质数据模型静态结构的组成部分, 又是动态操作的处理对象。地质数据元素的组合又组成了地质数据树, 地质数据树是用于描述地质数据特征与地质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态。地质数据树的表达可以下式表示:
其中, D表示地质数据元素的有限集合;R表示D上关系的有限集合。
1.3 综合地质数据库的设计
综合地质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在对大量的地质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时,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 实现地质数据资源的共享性与长久性。综合地质数据库采用了C/S的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的三层架构模式。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计算机将任务进行分解, 通过客户端实现数据处理, 数据表示以及用户接口的功能。其中显示层主要为客户端提供系统的访问接口。在C/S模式下, 其主要由系统的客户端软件组成。业务逻辑层主要用于实现系统业务及系统的主要功能。
1.3.1 综合地质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即为概念模型,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需求说明书的基础上, 按照特定的方法把他们抽象为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具体机器的数据模型。它是根据用户的观点进行数据建模, 由现实到虚拟, 由抽象化到概念化的转变。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步骤。E-R模型是目前用于表征概念结构设计的常见方法, 通过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实现概念结构的设计。其中综合地质数据库在概念设计阶段采用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
1.3.2 综合地质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得到的概念模型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支持的数据模型, 对其进行优化。它是一种独立的数据模型构架。
关系模型是数据库中常用的数据模型, 且对于此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种类比较多。因此, 它也是综合地质数据库中采用的模型种类。
1.4 综合地质数据库功能结构的实现
本系统中采用DLL、Active X组件的形式将系统业务逻辑层的功能一一实现, 并封装到C/S模式下的逻辑业务层。通过综合地质数据库系统各模块的协同作用, 实现了各模块之间的正常运作, 最终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综合地质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模块示意图。
2 勘探工程三维建模
勘探过程最主要的是对地质的勘探。三维地质建模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 在三维环境下, 将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 用于地质研究的一门新技术。具体来说, 三维地质建模由勘探地质学、数学地质、地球物理、矿井地质、GIS、图形图像学、科学可视化等学科交叉形成。
我国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无论是软件技术还是运用能力都还有待发展。
2.1 建模数据的准备与提取
地质建模最根本的任务是使用统一的数学方法建立起地质对象的拓扑、几何形态及其属性。因此, 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时也要注意考虑地质体对象的拓扑、几何形态及其属性。用来描述地质体的数据信息来源广、类别多、数量庞大, 包括矿区的基础地质地理数据、勘探工程产生的地质编录数据和样品分析数据、储量估算的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矿体三维数据模型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分为以图件方式存储的空间数据和以表格方式存储的属性数据, 运用商业化的空间数据库引擎来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建立数据库可以在三维空间中操作显示地质数据, 包括钻孔的轨迹线、品位值、岩性及其代码、岩层走向等等, 使所有的地质信息可以用字符、图表、图案的方式表示, 极大地方便了三维地质的建模。
2.2 三维地质体实体建模
这一部分为整个系统的核心, 包括对建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筛选、编辑和整合, 针对不同的源数据和建模目标, 选择适当的建模方法和参数, 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过程。例如对煤炭地质的三维建模一般分为两大类: (1) 常见的煤炭地质领域的地质模型, 如地表模型、地层模型、煤层模型等; (2) 勘探开采工程模型, 如厂房模型、钻孔模型、巷道模型等。
2.3 三维模型的空间分析
这一过程是整个建模过程的重点。例如煤炭地质三维模型的空间分析就包括煤炭地质领域的常规分析和三维矢量剪切分析。常规分析包括地层煤层的等厚线、顶底板等高线、加厚查看等。三维矢量剪切分析包括任意挖刻分析、虚拟钻孔分析、虚拟剖面分析等。
2.4 建模成果输出
一方面, 建模成果可以存放在系统的点源数据库中, 为后期矿山的开采设计、生产计划定制、成煤机理分析等应用做准备。另一方面, 建模成果也可以转换成目前行业内通用的数据格式, 方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同时, 也可以对各类模型成果及图表以任意比例尺进行打印输出。
3 结语
综合地质数据库的建立是吸纳了地质矿产行业的信息化管理, 为矿山资源的开采、生产、管理提供了技术服务。通过地质数据库系统对地质数据的分类、储存和管理, 保证了地质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为系统管理员提供了便利的管理模式, 因此, 综合地质数据库系统模型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伟冬.郑新隆锦隆煤业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探析[J].科技与企业, 2012, 14:363-364.
[2]念奂垒.镇城底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 2012, 11:9-12.
[3]王德金, 等.浅议矿井勘探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 2012, 12:98-99.
[4]武有才, 孟银龙.原相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效果[J].山西煤炭, 2012, 6:45-46.
综合数据库 篇2
1.创建数据库(数据库名为姓名首字母+学号后3位),要求数据分两个数据文件存放。其他条件自己定义。
2.在数据库中建立以下关系:
商店信息:商店编号、商店名称、区域名、经理姓名、销售总金额;
销售信息:商店编号、商品编号、销售日期、销售数量;
商品信息:商品编号、商品名称、类别(家电、食品、日用百货、其它)、进价、售价。要求对每个表设计主键、对相关表设计外键,对每个表容易输入错的字段设计用户定义约束。
3.用T-SQL语言编程向每个表插入不少于20个记录的数据,所编数据要求有一定的意义(要求在电子文档中给出程序和程序执行结果;手抄答案中每个表抄两行,其它行用省略号代替即可)。
4.用T-SQL语言编程实现以下基本功能(要求在文档中给出最终程序和程序执行结果):
(1)从销售信息表和商品信息表分别查询销售总金额最多和最少的商店编号和销售总金额,查
询平均销售总金额(提示:平均销售总金额=(商店1的销售总金额+„+商店n的销售总
金额)/n(即商店总数))。
(2)从销售信息表和商品信息表查询销售总金额超过平均销售总金额的商店数。
(3)从销售信息表和商品信息表查询上月销售利润((销价-进价)*销售数量)高于10万元的商
店数。
(4)从销售信息表和商品信息表查询商店本月平均销售利润,如果高于10万元时,显示‘本月
商店平均销售利润大于10万元’,否则显示‘本月商店平均销售利润小于10万元’(提示:
商店平均销售利润=(商店1的销售利润+„+商店n的销售利润)/n(即商店总数))。
(5)根据销售信息表和商品信息表计算商店信息表中各商店的销售总金额。
(6)删除销售信息表中的无效记录(未录入销售数量或销售数量小于等于0)。
(7)建立查询以下数据的视图:商店编号、商店名称、商品编号、商品名称、销售日期、销售
数量和售价。
(8)使用条件结构查询当日商品销售的总金额,如果高于3万元时,显示‘当日商品销售的金
额大于3万元’,否则显示‘当日商品销售的金额小于3万元’。
(9)创建存储过程从销售信息表和商品信息表统计并返回给定商店的销售总金额。请给出调用
实例。
(10)用触发器实现当向销售信息表插入销售信息时,自动增加商店信息表中相关商店的销售总
金额。
5.创建manager,T1,T2和S1,S2,S3,S4的SQL Server认证用户,默认数据库选择是你创建的数据库,并设置它们对你建立的数据库具有访问权限。创建“管理员”、“操作员”和“普通查询”角色,分配“管理员”角色对你建的数据库的所有表具有所有权限,“操作员” 对你的数据库中的每个表有插入、删除和查询权限,“普通查询”角色对你的数据库中的每个表仅有查询权限。然后为“管理员”角色指定manager用户,为“操作员”角色指定T1,T2用户,为“普通查询”角色指定S1,S2,S3,S4用户。
分别以不同的角色登录查询分析器,完成允许和不允许的操作,在电子文档中记录系统的反映结果。
综合数据库 篇3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扩展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扩展系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已经完成了一段时间,并且顺利地进行了多次数据库年度变更,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二调数据库的利用很广泛,但是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国土部门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如果需要土地利用数据,都必须使用二调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提供工作目标地块的各类属性和图形、表格。在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现势性和统一性方面,都有二调前的土地数据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可以看到,在每一项工作中它都只能提供基础数据。比如建设用地的“批、供、用、补、查”,耕地的开发、整理、复垦,村庄综合整治,矿产资源勘察、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等,使用起来也并不比二调前的数据方便太多。为了使二调数据利用更加高效,更加方便,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扩充利用。
1 应用模式设想
土地管理部门内部各个机构的工作虽然有很大不同,工作的领域和对象也有较大差别,但是,从数据应用的角度来说,却可以总结出相似的模式:当前地块发生变化后,从二调数据库获取基础数据(如图斑、线状地物的图形和属性等),作出相应的处理,整理资料,最后按二调数据库的更新要求提交变更资料。
根据上面的模式可以认为,要扩展数据库的应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能准确、全面、方便、快捷地提取二调数据库的数据;
对当前工作流程中的所有细节都有对应的处理程序;
有核算各项工程量、资金等指标的能力;
有安全、细致、便捷的资料管理能力;
应当能够根据权限和工作领域开放对应的功能;
能从当前的工作中总结资料,形成二调数据库年度变更所需的数据。
以上需求,可以用三个模块来解决。一是数据交换,二是工作流程处理,三是资料管理,而权限管理贯穿始终。对于不同的具体工作,只要稍作设置第一、三个模块可以通用,第二个模块则要依据各项具体工作来分别设计。下面以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例来说明在具体工作中怎样扩展应用二次调查数据库。
2 实施方法设计
实际上,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复杂的大概念,它包括利用、开发、保护、治理、法规、规划、管理等诸多要素。建立土地综合整治数据扩展系统流程初步设计如下:
第一步:数据预处理。
从各数据库获取数据:
完成的二调数据库一般有VCT格式、MDB格式、SHAPE格式,扩展的应用系统应当可以方便地从这几种格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得到完整的基础数据,不失真地引用正确的数据源。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如果从一开始就用了错误的数据源,那么后面的工作会全部失去意义。对于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用到的基础数据有:基础地理要素(包括正射影像、行政区、行政界线、行政区注记、坡度图)和土地利用要素(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土地利用要素注记、符号)。正射影像图层是栅格数据,为了直观判读项目区情况,必须能引用。
获取其他资料数据:
建立扩展数据库之前已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项目资料,这包括整治区、规划或竣工的线状地物、点状地物、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区等矢量图层,还有实测地形图资料。实测地形图资料一般都使用DWG格式。另外几个常用的数据源是坐标表格、图片、文档资料等,这些资料都要能方便地录入新系统并快速调用、输出。其中坐标表格指的是如勘测定界图上的界址点表,新系统也必须可以方便地用它生成图形,方便地根据图形生成指定格式的坐标表格。
根据获取的源数据,形成土地综合整治要素:
我们设计的重点图层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区、土地综合整治图斑、项目可研设计图斑、项目规划设计图斑、土地综合整治线状、土地综合整治点。由于是作简单介绍,只对土地综合整治图斑列出结构详表。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区描述项目的总体情况,通过它可以快速了解项目各项指标,主要设置如下属性结构:整治项目名称、总规模等各项工程特性指标、项目区四至、竣工日期。如果要求对比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竣工后各阶段的情况,可设置可行性研究项目总区和规划设计项目总区,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区对比,其属性结构的设置基本相同。
土地综合整治图斑属性结构:
土地综合整治图斑是指项目竣工验收之后的项目图斑区。因为直到项目完成并竣工验收之后,才不会再有设计和施工上的改变而需要进行变更,它的各类性质才真正定下来,对应的各项属性都能确定赋值。土地综合整治图斑需要用来统计一个项目中面积等各项细节数据,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图层。因为各个项目不可能在一个地块上重复实施,所以所有的项目的图斑都可以存储在一个图层中。其属性结构设置如下表:
土地综合整治图斑与二调数据库的关系是:权属单位、坐落单位、地类编码、图斑编号以及所有的图斑拓朴边界完全一致,可认为土地综合整治图斑是在二调数据库做好项目的年度变更后裁取下来,增加了项目的特有属性结构、内容后形成的新图层。但实际工作中,是它先根据竣工资料和基起年二调图斑情况形成的,并且提交资料作为年度变更依据项目可研设计图斑和项目规划设计图斑是项目未竣工阶段的图斑,它们的属性结构与竣工后的土地综合整治图斑一致,但是很有可能它们的总范围等会与设计内容会有出入,为了表达这一变化過程,这两个图层有必要单独设置。
土地综合整治线状地物属性结构在二调数据的线状地物属性结构基础上附加下列字段:线用途(填田间道、生产路、斗渠等内容)、线编号。为了完整表达设计内容,不对其做上图综合处理(比如宽度小于1米的线不舍弃,平行的线不合并等)。
土地综合整治点包含机埠等点状要素,但都不参与面积计算,其主要属性结构设置为:点名称、描述。
其他的注记与二调数据库属性结构完全一致。
第二步:根据具体工作流程设计对应的处理程序块。
总的来说,要达到的目标是每一个步骤的处理程序块都要能够方便地管理对应的资料(包括图片、表格、审批文档、图形),提供增加、删除、修改、导入导出图形和数据、输出规定格式的图形和表格文档的功能。当然最主要的是这些功能组合起来要能达到工作目的,下面列举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主要流程需要的主要功能。
首先要收集已完成项目的资料,包括农业部门的农田整治项目,并将它们录入系统中以便查用。将它们的相关图形录入点、线、区要素,表格文档、图片存档。对录入之后的资料进行面积核对、工程量核对、投资核对等,生成核对报表报告以供审核。
如果是一个新的项目,在前期新系统必须能根据后备资源要素(已经有项目的后备资源地块当然也不要再次整治了,包括农业部门的农田整治项目)选定可供开发、整理等工作的项目区地块,生成项目申报的图、表、数。然后要注意跟进项目,及时录入项目的审核文档、村民大会的相关材料、项目的设计施工招投标材料、项目的实地踏勘和勘测定界资料,进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竣工验收阶段,最后提交备案。
在可研、规划、竣工阶段,成果要及时整理收集,并按第一步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输入新系统。和已完成的项目一样,系统必须能对项目进行一次校核,对新项目的要求是要及时地录入,不然就谈不上数据现势性的优势了。这三个阶段中,系统要加入核算各项工程量、资金等指标的功能,以便更好地监督项目。
第三步:生成二调数据库年度变更所需的数据资料。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相对二调数据来说比较细致,使用的比例尺都比较大,点线区的上图面积都很小,不能将设计内容直接用来变更,而要经过一定的综合取舍。
点和线的内容较容易处理,主要是舍弃和合并,但区图层会涉及较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设计比例尺向1∶10000比例尺缩编的过程。新系统可参考土地利用图缩编相关规程和软件来设计。
系统的权限管理和资料管理贯穿始终,要保证整个系统方便实用,也要保证所有资料数据安全无忧。
3 一些思考
现阶段国土部门使用的土地数据库系统越来越多,如土地利用数据库、总体规划数据库、后备资源数据库等,如果再加几个专题数据库,会使工作变得复杂,最主要是这个数据库的同步更新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作者建议最好能在一个系统中实现这些功能。
如果要统计面积,最好利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区,到二调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对变更后的数据查询统计。因为现阶段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并没有统一规定面积的计算方法,各单位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并不一致,其结果的准确性值得推敲。而在项目竣工后,都要统一到二调数据库进行变更,变更后就能计算出一个项目最终的新增耕地等各项指标,而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面积必须用这个面积才会正确。
参考文献:
[1]叶剑平,张有会.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12.
[3]《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4]《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開发整理)项目设计编制规范》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2010.4.
综合数据库 篇4
关键词:综合监控系统,关系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同步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各行各业的工作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完成。大型的监控系统应用也越来越多。大型监控系统通常都建立在大量的采集数据基础上, 合理地部署数据库以及高效地处理数据库数据是大型监控系统工作的关键。从横向来说, 各种数据按应用领域的分类至关重要, 它决定着任务的分配。从纵向来说, 各类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至关重要, 它决定着任务的优先级。
所以, 数据库的部署方案应该主要考虑应用领域和实时性, 并且兼顾考虑各模块之间的联系。
1 综合监控数据库系统
1.1 概述
综合监控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历史数据库管理系统, 其数据库采用实时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 由此构成整个综合监控系统支撑平台的核心, 为其它各种应用提供统一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访问接口。
为了使数据访问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综合监控系统使用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最新自主研发的专用数据库中间件, 提供快速实时数据访问。同时, 使用商用数据库作为历史数据库, 将实时数据库管理和历史数据库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数据库管理既达到商用数据库的可靠性、适应性, 又达到实时数据库的实时性。
1.2 实时数据库管理
综合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高效的实时数据存取, 是系统数据的高速缓存,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综合监控系统的监视、控制和分析等。
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专用数据库中间件, 大大加强了应用程序访问实时数据库的速度和效率, 同时也使数据库管理更加标准化和层次化;通过数据库维护工具, 可以在线查询、监视、增减和修改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允许不同应用对数据库内的同一数据进行并发访问, 通过数据加锁机制, 系统保证在并发方式下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提高了系统的并发操作性能;用户可以对实时数据的结构进行修改, 或者生成新的实时数据库机构, 这些修改对原有的各种应用都不会影响;系统平台的数据库同步技术, 可以保证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保持高度一致, 当任一数据库的数据被合法修改后, 所有的数据库都将同时自动更新;无论是应用程序访问数据, 还是通过人机界面访问数据, 系统都提供完整安全认证服务, 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支持SQL访问, 用户可以使用标准SQL语言访问实时数据库, 就像在商用数据库中通过SQL访问历史数据一样。
1.3 历史数据库管理
综合监控系统的历史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系统模型和历史数据。历史数据库主要采用商用数据库。并通过平台的数据库同步机制, 来保障综合监控系统的多数据库同步, 保证了参数模型的准确和历史数据的完整与可靠。
通常情况下, 综合监控系统通过数据库中间件VDB实现历史库和实时库统一的接口访问, 同时对于不同的商用数据库, VDB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和调用方式, 屏蔽了底层多种商用数据库的不同, 对于上层的应用, 无需知道商用数据库的类型和版本。
1.4 实时库和历史库的关系
综合监控系统的系统模型保存在历史数据库中。综合监控系统平台根据系统模型生成实时数据库。但实时数据库的建立并不完全依赖于历史数据库, 系统平台通过严密的机制保证了实时库能够脱离商用库进行加载, 当历史数据库发生异常离线时, 整个综合监控系统可以进行正常的监视和控制。
综合监控系统提供数据库维护工具对系统进行模型维护。通过维护工具, 可以对参数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通过系统验证等, 保证商用数据库中的系统模型的正确和完整。通过维护工具对系统发出同步命令, 实时数据库将在线加载参数模型, 并实时更新实时数据库。如图1所示。
2 数据的在线修改与同步
综合监控系统采用多数据库中心的分布模式, 实现系统中数据库系统的同步、冗余管理,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
在综合监控系统中, 我们把中央级综合监控系统、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等都称为操作站, 系统中的所有操作站 (系统) 均拥有独立的数据库系统, 在整个系统中由系统自动或人工指定一个基准数据库 (主数据库) 。当在任一数据库进行修改, 均完整地在基准数据库执行相应的修改, 同时在基准数据库记录修改的日志, 当发起修改的操作站 (系统) 执行更新提交后, 由基准数据库同步其他操作站 (系统) 的数据库执行修改, 保证数据库的一致。
每个操作站 (系统) 使用的数据从本地数据库中获得更新。因此每个操作站具有相对的隔离性, 保证系统的安全。当基准数据库发生故障时, 系统自动或人工指定另一个数据库为基准数据库, 保证系统的连续正确运行, 大大提高系统的抗灾能力。因此对于地铁综合监控系统, 一般指定控制中心为缺省的主数据库中心, 可以建立备用中心, 也可以利用一个车站或车辆段作为备用中心, 甚至每一个操作站都可以备用中心, 这样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如图2所示。
当基准数据库中心发生故障时, 系统可自动或人工指定另一数据库中心切换为基准数据库中心, 保证系统数据更新的连续, 同时原来的基准数据库中心恢复后切换为普通数据库中心。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机制, 可实现系统在维护、灾害情况的正常运行, 实行中心、操作站、变电所等应用功能的有机关联。比如在中心或操作站上对开关进行遥控闭锁、权限转移、挂牌等操作, 同时也在变电所的当地后台上有效,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 将在地理区域上分布的综合监控系统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又保证在故障情况下的分散控制和故障恢复。
2.1 数据在线修改
对于不涉及系统配置和数据结构的数据库修改, 即对表格的域不做修改, 也就是只是对各数据点记录的增删改, 综合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在线修改, 即不需要重启系统的各类应用。
对于各种数据库的在线修改内容, 权限配置如下。
对于操作员, 可修改如下内容:
模拟量报警上限值;模拟量报警下限值;数据点的人工设置值;数据点报警与否。
对于高级维护人员, 除可以进行上述操作员的修改操作外, 还可以进行如下修改:
状态量描述;状态量责任区;状态量电压等级;状态量类型;状态量报警级别;状态量报警模式;状态量报警语音;状态量语音报警次数;状态量是否可控;状态量控制起始命令;模拟量描述;模拟量责任区;模拟量电压等级;模拟量类型;模拟量报警级别;模拟量报警模式;模拟量报警语音;模拟量语音报警次数;模拟量最大采样值;模拟量最小采样值;模拟量最大工程值;模拟量最小工程值;模拟量数据修正方式;模拟量零值范围;模拟量是否能输出;模拟量输出上限;模拟量输出下限
2.2 数据同步
综合监控系统采用多数据库中心的分布模式, 在多个数据库系统中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同步、冗余管理。
在综合监控系统中, 中央级综合监控系统、各车站 (变电所) 级综合监控系统均拥有独立的数据库系统, 在整个系统中由系统自动或人工指定一个地点的数据库作为基准数据库 (主数据库) 。当在任一数据库进行修改, 均完整地在基准数据库执行相应的修改, 同时在基准数据库记录修改的日志, 当发起修改的地点执行更新提交后, 由基准数据库同步其他地点的数据库执行修改, 保证数据库的一致。
如图4, 当调度维护应用模块进行参数修改的操作时, 其对数据库的操作最先作用与基准地点的主历史数据库模块 (过程1) , 然后由主历史数据库模块同步到备历史数据库模块 (过程2) , 并且通过通讯主干网络对其他地点发出数据修改通知, 其他地点的主历史数据库模块接到通知完成修改 (过程3) , 并且对本地的备历史数据库模块进行同步操作 (过程4) , 各地完成历史数据库修改操作后将修改参数加载至本地的主备实时数据库模块 (过程5) , 最终实现全线所有数据库模块的参数修改。
3 重启进程和服务器的说明
综合监控系统的数据库在线修改 (包括同步) , 若不涉及系统配置和数据结构的修改, 即对表格的域不做修改, 也就是只是对记录的增删改, 表格的增加, 均无须重启系统的各类进程。根据数据变化的内容和影响, 对系统的进程和服务具体影响如表1所示。
其中, 更改系统整体容量等系统性参数, 如对数据库整体容量 (该容量通常是一个工程数据量的预定义上限, 为一个常量值) 配置进行重新配置, 需要对整个应用系统从底层平台到所有应用的重新启动。除此之外, 数据库的任何修改, 均无须对系统的底层平台进行重启。
4 结束语
综合监控系统作为当今轨道交通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最重要的监控系统, 数据库对其的支持至关重要。在本文中, 我们探讨了综合监控中的数据库运行机制, 讨论了历史数据库的大数据量及其维护。讨论了实时数据库的实时性及其加载同步。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我们总结出了一整套安全高效的系统数据库方案, 在这套数据库方案中, 安全性和一致性是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效性和便捷性是可以不断追求提高的方面。在现有以及可以预见的数据规模下, 这套数据库方案可以很好的完成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宝广, 隋国栋, 李海锋.城市轨道交通工务管理数据库的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 (1) .
[2]王敏慧, 李孟恒, 董淳, 朱扬勇.监控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 1999 (2) .
综合数据库科科长竞聘演讲稿 篇5
一、个人基本情况先自报家门---我,xxx,今年33岁,1974年出生于本市。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经历是:1999年至20xx年在世纪电脑
城工作,历任电脑教师、培训中心经理、技术中心主管等职。20xx-20xx年,新巨人电脑公司培训部经理。2003年3月在全市公开招考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政府办电子政务管理服务中心,从事综合数据库管理工作至今。
二、本人选择综合数据科科长职位的基本条件,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位,自我感觉主要有以下3个有利条件:第一,具有一定的综合数据科日常工作的实践经验,较为熟悉这方面的业务。从20xx年开始,我考入政府办公室,综合数据库的日常工作由我具体负责,因而,我对综合数据科基本情况和工作职能比较了解和熟悉。这是能够和敢于选择这个职位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二,具有一定的这个职位所要求的理论基础。几年来,为适应工作的需要,我参加了电子政务本科的自考学习,20xx年获得了黑龙江大学的电子政务本科证书,为能够更好的作好综合数据库工作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第三,具有一定的这个职位所要求实际操作经验。我在2003年独立完了综的综合数据库的第一版的开发,2004年,协助黑大同庆公司完成了综合数据库第二版的开发,并一直维护使用到现在。2005年,在领导的交办下,独立为市沉陷办开发了数据库管理软件,并调试安装到了市、区沉陷办和房产局,为我市沉陷区治理数据的电子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谈一下应聘后的几点想法一句老话叫“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如果这次竞职的愿望不能实现,我会自觉服从办公室的安排,我会毫无保留的把我的经验、教训和不足告诉新任的科长,并借此机会对多年关心、理解、帮助、支持我和办公室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志表示谢意。如果同志们信任我,组织聘任我做综合数据库科科长,我会一如既往,继续为领导和同志们服好务。从工作上大体有以下想法:第一,搞好学习,提高工作水平。歌德曾经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要切实强化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知识素养和行政管理努力。第二、认清本科室工作在电子政务工作中所处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并修定科室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在服务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运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强化服务意识,为领导、同事和全市电子政务工作搞好综合数据信息服务。
综合治理实现绿色数据中心 篇6
1服务器与存储内置节能技术
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电源与散热的主要需求设备之一。惠普在服务器中普遍采用了低功耗的处理器、内存和2.5英寸硬盘。除此之外,其实还是很多值得推崇的设计。还是拿我们最熟悉的HP Proliant工业标准服务器来举例,它采用了全球行业内领先的电源,在标准负荷情况下表现出90%以上的功效。在HP Integrity动能服务器中使用的先进功率变换技术,能将服务器的能源使用效率提升15%以上。
惠普最新的高扩展性(ExSO)服务器新产品SL6000,就是从服务器端优化改进的代表性产品。从处理器层面上,SL6000基于英特尔Nehalem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应用了包括集成功率门限,自动低功耗状态等英特尔智能节能技术,可将闲置功耗降低达50%。SL服务器系列使用了“无缝的模块化”系统架构。可以用轻巧的导轨和托盘设计取代传统的底盘和机架外形。因此,客户可以在仅占用数据中心的一小部分空间的同时,实现资本、设施和运输成本的锐减。此外,其超高效的模块化设计能够使客户快捷地构建解决方案,满足超规模横向扩展工作量的要求。
为了适应整合小型数据中心、构建高利用率的大中型数据中心的要求,HPProLiant SL6000服务器系列在节能降耗方面有两大优势:首先,与传统的机架式服务器相比,它整合能耗和散热基础设施并采用独特的空气流设计,可以节省28%的电耗,相当于每年节省2800万元的能源费用。总体而言,该系统每年可少使用52,000兆瓦的电能。其次,它的超轻量设计使ProLiant SL服务器中的金属使用量减少31%。
2机箱节能技术
服务器从塔式变成机架,从机架变成刀片,体积越来越小,而计算密度却从单处理器单核到双处理器双核,甚至多处理器多核。计算密度的增加对散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散热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也在增加,并成为数据中心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对散热设备本身的电源管理也变成了数据中心电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主动式散热风扇
HP Active Cool风扇是一种创新型设计,可仅使用100瓦电力冷却16台刀片服务器,在产生强劲气流的同时比传统风扇设计耗电量更低。HP ActiveCool风扇支持热插拔,可通过添加或移除来调节气流,使之有效地通过整个系统。这就使集中冷却变得行之有效。
2PARSEC机箱散热
HP Parallel Redundant ScalableEnterprise Cooling(PARSEC)体系结构结合了局部与中心冷却特点的混合技术模式,机箱根据温度的不同被分成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分别装有风扇,动态地为该区域的刀片服务器提供直接的冷却服务,并冗余地为所有其它部件提供冷却服务。
3智能热技术(ThermaI Logic)
HP Thantial Logic技术通过上述两项创新技术加上动态电源管理器,使得客户能够根据需求监控、整合、共享并匹配电力资源,并根据当前工作负载、供电容量及冷却水平来平衡性能、供电与冷却,从而达到数据中心的最佳性能。
使用HP Thermal Logic技术以及高密度的刀片系统套件,不仅比相同数量的机架式服务器冷却所需气流降低50%且耗电减少70%,同时还可节省出宝贵的机架空间。
3节能管理工具
硬件设计的优化之外,监控管理软件可以根据企业应用的负载组合情况实时管理电源使用情况并实现节能。惠普为企业提供的HP Insight PowerManager技术、虚拟化与IT整合和动态容量管理等数据中心管理技术和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管理、控制、整合数据中心,支持企业以更低的能耗、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稳定性支持企业业务的发展。
1HP Insiaht Power Manaager软件和iLO 2工具
HP Insight Power Manager(IPM)是一款集成的电源监控和管理应用软件,它配合惠普的服务器与存储统一管理软件(HP System Insight Manager),以图形化界面对服务器的能耗和散热进行方便而统一的管理,并支持基于策略控制能耗。可以有效降低HP Prokiant工业标准服务器和Integrity动能服务器的电源和散热需求,从而增加数据中心的可用容量。
2虚拟化
前面提到,我国的数据中心处理器利用率较低。出于传统的思路。企业数据中心往往会为每种应用安排一台专门的服务器。而虚拟化技术的出现,正是利用资源池的概念解决处理器及存储器利用率低的问题,将多台未充分利用的服务器的工作负载整合到同一台服务器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并因此大大节省能源成本。
3动态容量管理(DC M,Dynamic CapacityManaqement)
动态容量管理软件是一款企业级存储容量解决方案,使得用户可以按需动态配置磁盘逻辑卷容量和优化磁盘利用,降低能耗,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中心存储容量配置管理任务。
4精简配置&重复数据删除
惠普自动精简配置软件(ThinProvisioning Software)在不影响应用的前提下,可为HP XP存储阵列提供自动根据应用需求从虚拟化存储池里分配和增加额外物理磁盘的能力,从而减少应用对初始磁盘容量的需求,降低能源消耗。
4数据中心节能技术
从处理器、内存、磁盘到管理软件的电源管理,只是实现了IT设备的节能与高效。数据中心的节能则实现了系统级散热设备的高效,让不同的散热技术“物尽其用”发挥出自己的功效。
1动态智能散热
动态智能散热技术借助安装在机柜上热传感器实时收集与传输环境数据的技术及与数据中心制冷设备的动态互动控制,惠普动态智能散热技术可将数据中心的散热成本降低15%到40%,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样,数据中心的计算设备就可以与电源和散热设备进行交互。这种更加智能和全面的散热方案,是降低能源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动态智能散热,可以使传统数据中心的能耗比值PUE从2.0以上降低到1.6左右。
2模块散热系统(水冷机柜)
惠普模块化散热系统是一种创新的自散热式机柜。惠普新型模块化散热系统(MCS)达到业界最高的散热能力,可用于对高密度部署的服务器和刀片系统进行散热,能够在不增加数据中心散热负载的情况下,提升计算能力,从而提升现有的传统数据中心的散热性能。
3配电机柜
惠普新型配电机柜,通过将数据中心的集中配电改为区域配电方式,将配电管理移到“区域”级,解决了从机箱到机架的集成电源管理问题。借助这种分布式的配电方案,可提高电源电缆的管理,大大加强数据中心配电和电源的监控管理,节省配电安装成本和减少发热源,从而节省能源成本,并大大降低系统因过热而出现故障的风险。
4三相UPS
惠普新型配电机柜采用全冗余三相供电输入,简化了电源分配管理,消除了地板下杂乱的电缆配备,并支持功率的扩展需求,也为未来交直流的电源分配提供了灵活性,而这种惠普的三相UPS配电机柜更是达到了业界最高的电源利用率。
5革命性的性能优化数据中心(POD)
把原来大型建筑中的数据中心,压缩到标准集装箱的规格,使得部署密度大幅提升和能耗比大幅下降。PUE可达1.25,现有HP的POD数据中心可以在40英尺的柜体中容纳3500台以上的服务器,以及多达12000个磁盘的数据容量,并且可以不占用传统的建筑空间,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数据中心,大幅节省能源、资金,大大加快数据中心的部署速度。
5节能服务
如果说产品与技术是惠普提供给客户的“标准化”菜单,那么服务则是针对每个单独客户的“定制化”菜单。惠普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提供从数据中心设计测绘到数据中心建成之后的评估改进的完整服务。惠普用于改进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最佳实践集中于两大方面,即:机房节能设汁和机房节能评估。
惠普专家采用先进的建模工具和技术,准确测量数据中心的热区分布和散热情况,评估和分析机房空间和机架配置影响、并引进惠普数据中心的最佳电源和散热实践,为企业定制详细的能源优化建议和散热节能策略。这些建议和策略可帮助企业更好地规划数据中心机房的空间利用,和推迟成本高昂的设备升级,或大幅降低升级需求。
与先进国家相比,“形势严峻”,仍然是我国目前环境现状的主音,单位GDP产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它一方面显示出国内节能降耗的路还很长,另一方面则预示着“绿色数据中心”在我国的前景非常广阔。数据中心作为IT基础设施的能耗主要来源,节能降耗领域的技术革新才刚刚开始。
Sun壮大磁带存储业务
2009年10月20日,SunMicrosystems公司宣布,据权威市场调查公司IDC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Sun公司2009年上半年自动磁带存储收入排名第一。Sun的磁带存储创新力和世界上最全面的硬件产品为Sun的磁带存储业务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些高效率、高性能的存储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因此Sun在已有客户和新客户方面都获得了显著增长。
综合数据库 篇7
在现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材中, 很多教材的综合案例是围绕学生选课管理或者图书管理来设计并实现的。这些案例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案例没有覆盖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事务和游标的使用, 导致学生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使用感到茫然;虽然学生对综合案例中数据库数据中的数据容易理解, 但普遍感觉枯燥, 缺乏学习兴趣;系统开发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形式单一。因此, 我们基于Visual C#2010和SQL Server 2008设计并开发一个C/S结构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 较好地弥补了上述综合案例系统的缺陷。
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个好的综合案例系统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所反映的业务知识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既不能太简单, 否则可能不能完全体现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 也不能太复杂, 太复杂可能会使学生抓不住学习的重点。这也是我们并没有采用一个完整的或者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该课程综合案例的原因。我们把传统的综合案例系统中的学生选课数据库进行完善, 共包含八张表, 如把我国计算机领域中的院士和一些其他杰出专家信息保存在学生表中, 把国际上获得ACM图灵奖的专家的信息保存到教师表中。其他表还有专业信息表、课程信息表、成绩信息表、用户表、角色表、教授课程表。通过这样的数据库设计, 既满足了综合案例系统应该尽量覆盖教材中绝大多数关键知识点的要求, 又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综合案例系统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国际国内计算机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了解计算机学科各个专业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案例系统覆盖了教材中绝大部分的关键知识点, 包括E-R图设计, 范式理论中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 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表的各种操作, 支持比较复杂的查询如多重嵌套相关子查询, 支持文本和变长二进制数据类型等较为复杂的数据类型, 支持游标、视图、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系统函数和自定义函数、事务, 以及备份与恢复等特征。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案例系统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理论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Visual C#2010和SQL Server2008开发平台进行综合案例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我们也注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类似的功能。综合案例系统的部分界面如图1和图2所示。图1和图2的界面类似, 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程方式, 图1是通过在Visual C#2010集成开发环境中设置控件属性的方式来实现的, 而图2则是采用直接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的, 多种不同形式的编程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据库应用开发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今后的工作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开发学习环境。今后,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继续丰富数据库中的数据, 并对该系统进行扩展以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点, 同时着手进行基于ASP.NET 2010和SQL Server 2008的B/S结构程序的开发。
摘要: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该系统覆盖了教材中大多数关键知识点, 并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综合案例系统,数据库设计,覆盖关键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郑阿奇.SQL Server教程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杜金莲.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 2011 (7) .
[3]周书仁.数据库原理与信息系统案例相结合的教学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3 (9) .
浅谈黑龙江综合数据库系统的构架 篇8
随着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目前建立全省电子政务综合数据库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它将推进各部门之间数据交互、资源共享, 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现象, 对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 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我们设计了WSCR的系统结构, 它由SOAP引擎、远程管理控制台、处理引擎配置工具、JMX注册管理中心和服务组合处理引擎所构成 (如图所示) :
2.1 SOAP引擎
SOAP引擎一方面为组合服务提供一个部署环境;另一方面负责从网络上接收对Web服务的请求, 并把请求消息转换成SOAP消息, 同时进行必要的如解密、日志、认证等处理。如果请求的服务是组合服务, 则SOAP引擎把请求的消息转发给服务组合处理引擎处理, 最后返回请求结果。
2.2 远程管理控制台
在网络应用环境下, 对系统的管理需要提供一种分布的管理方式。借助于JMX管理框架为分布式管理提供良好基础, 远程管理控制台能够通过访问JMX管理注册中心提供的管理接口执行对运行系统的管理操作。
2.3 处理引擎配置工具
针对不同的系统配置, 可以通过该配置工具灵活的调整每一台服务器上可运行的流程的数量以及其他的资源, 从而能使系统的处理性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同时通过该配置工具可以给处理系统加入新的模块, 从而在不需要重启系统下就可以增加对其他Web服务组合语言的处理的支持。
2.4 JMX注册管理中心
作为JMX管理框架的核心, 在系统中充当微内核的角色, 完成系统的集中控制, 实现对资源 (如:配置工具和处理引擎) 的管理和配置。它为平台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注册、发布和查找机制, 可管理资源通过在管理注册中心注册, 进而被配置到JMX的管理框架中。
2.5 服务组合处理引擎
依据服务组合处理的三阶段划分, 我们把处理引擎分解分为三个层次:接口适配层、服务组合处理层和服务调用层, 通过这三层之间的协作来完成对一个组合服务的处理。处理引擎本身被设计成为一个可管理的资源, 通过JMX注册管理中心可以对处理引擎的生命周期以及运行流程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接口适配层:接收从前端的SOAP引擎传递的请求消息以及组合服务需要的参数, 然后根据请求消息的内容定位对应的FCB, 并把请求消息和相关的附加信息传递给FCB。
服务组合处理层:对请求的FCB进行处理, 根据FCB对应的流程定义执行相应的活动, 执行完成后构造返回结果。在需要调用其他的应用程序或者是Web服务执行活动的时候, 调用服务调用层进行处理, 同时实力管理器对运行着的各个流程进行管理。
服务调用层:通过设计具有统一接口的服务适配器, 提供一致的调用机制, 对服务处理层屏蔽Web服务的具体功能实现, 集成多种Web服务的实现方式。
3 系统结构
系统通过门户完成综合数据库的发布功能, 门户是应用的单一集成访问点, 它可以集成不同来源的信息和应用, 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应用视图。门户的构建基于一系列的门户组件。门户组件是一种门户服务器端的组件, 它实现业务功能, 产生面向用户的可视化的标记片段 (如HTML标记片断) , 这些标记片段经过门户组件整合模块的整合, 成为最终用户页面。门户组件的输出可能使用到了数据库, 文件或者Web Service等数据源。集成现有应用系统和信息, 将信息从各个分散的系统抽取出来, 进行清洗、整理、加工, 通过综合数据库信息平台呈现出来。同时, 信息在各个应用系统间的流动会进一步激活。
统一的信息入口:将各种不同的应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门户中来, 使用户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日常工作。
单点登陆: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 门户网站服务器的不同部分都可以根据同一个持久有效的凭证来识别用户。这样用户在访问不同的应用程序时就不再需要进行多次登录。
用户权限管理:在确定了用户的标识后, 信息门户就查询相应的访问控制表, 以确定哪些页面和信息是允许该用户访问的。
3.1 独立的WSRP生产者基础结构
设计实现一个独立于门户平台的生产者基础结构, 实现规范中定义的Web Service接口;抽象出一个WSRP引擎来处理远程门户组件运行环境的共性需求, 如会话处理、功能实现、持久化状态处理等, 在引擎中使用实体对象来抽象的代表一个门户组件对象, 以屏蔽不同门户组件之间的区别, 进行统一管理;使用适配器接口, 支持多门户组件实现。同时还要提供一个部署和配置工具。
3.2 通用WSRP消费者代理
门户组件管理模块:为了测试和检验系统的运行, 我们给出了一个基于Jetspeed信息门户平台作为远程门户的消费者。在该信息门户中调用WSRP消费者代理可以消费生产者基础结构中的远程门户组件。
基于以上功能, 按照高内聚, 低耦合的设计思想, 我们将生产者基础结构设计成层次化的处理模型, 主要包含以下3个层次, 一是Web服务接口层, 二是引擎处理层, 三是组件调用层。
为了避免繁琐的手工操作, 能够实现动态部署, 将发布一个门户组件的所有资源和配置文件按指定的目录使用jar命令打包成后缀名为rpar的包, 作为一个发布单元, 只需要将发布单元拷贝到deploy目录下就会被监听。
4 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5 人工处理过程
为了保障数据安全,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人工手动备份;由人工定期对主服务器进进行监控, 以保证主服务器正常运行。
6 结论
黑龙江综合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全省各厅局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统一查询和综合统计功能, 并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对比、分析后, 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 辅助领导做出正确决策, 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实现服务型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黑龙江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系统结构等内容的设计思想。本设计旨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以增强各部门之间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地消除信息孤岛。
关键词:资源共享,协同办公,数据交换
参考文献
综合数据库 篇9
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于1994年,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建园以来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是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结合交通规划研究工作,园区积累大量关于居民出行、车辆拥有、公交发展和静态交通等基础信息。这些数据相互独立,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时效性,难以满足当前园区发展过程中科学决策的要求。
综合交通数据库是一个内容全面、标准统一、动态更新、现势性高的数据库,融合各部门信息数据资源。可以规范“智慧交通”所涉及的软件、接口、体系标准等关键技术要素;也可以全面掌握区域交通现状和供求状况,为制定区域交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编制区域交通专项规划和交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性测评手段。
1 需求分析
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强调“综合”设计理念,满足多用户的使用需求,包含交通及相关的基础数据、模型数据以及指标数据。
2013~2014年,调研交警、公安、城管等27家单位,涉及交通相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根据用户需求调研结果,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不仅是交通及相关数据的存储管理系统;而且是面向园区各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交通信息化业务分析、业务决策的基础数据平台。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用户需求见图1。
为实现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管理全过程,设置基础数据库、指标数据库、模型数据库3个库(见图2)。
基础数据库管理园区历年及现状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四类数据,共包含374个图表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园区多个版本的交通模型数据,包括外部数据、基础数据和成果数据,包含221个图表数据。指标数据库管理园区交通相关的各类统计指标,包含29个图表数据。
根据建设规划,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分期实施和功能配置图见图3。
2 数据库设计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分为基础数据库、指标数据库和模型数据库,3个库之间存在数据交流。数据库总体数据流图见图4。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建立交通模型的基础,模型库通过从基础数据库中提取模型数据,交通模型更新需与基础数据保持一致。建立基础数据库与模型数据库关联模型,实现基础数据库与模型数据库的互联,使模型库中的外部数据随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实时更新,保证模型构建所需基础数据的时效性(见图5)。
3 数据库应用
3.1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规划由数据层、中间层、应用层组成的3层总体架构(见图6)。
1)数据层。主要对系统涉及的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管理,为中间层和应用层提供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指标数据库。
2)中间层。主要包括GIS服务器、数据访问中间件、空间数据引擎、REST、SOAP、HTTP。
3)应用层。主要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给用户操作地图、输入查询统计条件、选择分析指标等功能。
3.2 应用特色
1)满足多部门多用户需求。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整合规划、建设、交警、城管等部门的交通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并预留智能交管、智能公交、数字城管的接口,能够满足多用户需求。
2)模型数据与基础数据同步更新。实现基础数据库与模型数据库关联,使模型库中的外部数据随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同步更新,保证模型构建所需基础数据的时效性。
3)一键提取交评资料。一键按范围自动提取交通现状及规划数据作为交评研究的基础资料,减轻资料收集工作量。
4)一键生成交通报告。指标库从基础库和模型库中调用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处理结果存储于指标库中。利用指标库生成交通报告,及时掌握交通状况。
3.3 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实用性评价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是园区智慧交通的顶层,集成园区与交通相关的所有现状及规划数据,内容全面,实现海量数据的统一管理,并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现势性高。目前,数据库已应用于规划建设的日常工作中,便于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园区交通现状以及规划实施情况,为项目规划审批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目前已利用库中的交通模型指导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如阳澄湖大道快速化、东方大道快速化等项目。以阳澄湖大道快速化为例,提取库中的现状人口、岗位、交通流量、公交设施等数据分析道路周边现状情况,利用库中交通模型成果数据分析建设的必要性及规模。
4 结语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园区交通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为园区建设“智慧交通”提供数据支持。但仍有不足之处,如部分数据因缺乏统计而缺失;园区多个智能管理系统尚未接入本平台。随着园区交通调查数据标准的建立,数据趋于完备。同时园区“智能交管”、“智能公交”、“数字城管”等系统建设并接入本平台,园区综合交通数据库将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综合数据库 篇10
电力对象类在构建时, 其对应属性也较为繁杂, 系统存在差异, 则所要求的数据也有所差异。比如, 对于SCADA系统来说, 需完成终端FTU或者RTU参数的采集, 这些参数包含数据转换系统及通信协议等, 但是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当中, 还需要知道FTU或者RTU的安装位置、性能、周期、时间等参数。所以, 需以应用为根本, 来完成设备对象类属性的定义。具体参数如下:
1) 对于设备管理属性来说, 其包含设备的规格、型号、时间、价格、日期、生产商家、对应编号等各类信息, 这些信息需与变电站、发电厂设备登记卡一致;
2) 对于设备线路连接属性来说, 其表示投运设备沿着线路方向上下或者左右之间的连接关系, 例如编号为x断路器进行端和y刀闸进行连接, 出线端和z变压器进行连接, 断路器在进行建模时, 需定义x断路器连接性为左联设备y, 右联设备z, 其为最基本的电网连接单元;
3) 对于一次设备电气特性来说, 其包含工作频率、额定功率、电阻、电压、电流等参数, 这些参数通常为电力设备专属特性;
4) 完成遥控设备通用与数据进行交换参数的收集;
5) 对于一次设备实时数据量的属性来说, 其包含开关刀闸状态量、变压器油温、用户点度量、母线电压等参数;
6) 对于特殊对象属性来说, 其包含变电站、发电厂的建成时间、装机容量等业务参数。
总的来说, 电力系统静态数据建模是为了完成系统设备对象面向各类应用属性的确定, 这些属性包含电气特征、地理空间与产品特征等属性。其不仅能够以电网拓扑的结构展现, 还能够完成系统业务关系结构的展现。
2 电网实时数据采集和存储模型的构建
电力系统在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基础上, 方可完成实时监控。然而, 电力系统数据采集工作十分繁杂,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 电力系统呈现分布式结构, 各个测量点相隔较远, 所选的通信方式也有差异, 对于不同参数在测量时所用到的设备也有所不同。采集设备的厂商不同, 其对应的数据也具有较大差异, 因此, 主站系统, 需要把各类格式不一的通信协议、数据集中在一起, 进而在对电网遥测、电度、遥信量采集之后, 完成遥控、遥调命令的发送。并以数据传送与采集为对象, 完成遥测、电度、遥信、水位等命令类的构建。这不仅是为了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发送属性的确立, 更便于主站前置机对这些数据的运用, 同时建立RTU/FTU终端完成通信通道的构建, 把上传数据转变为工程量。
3 电力系统图形化对象模型的构建
对于电力系统来说, 其涉及的图形包含一次接线图、电流数据图、地理信息图等。这些图形在系统图形化对象模型中, 能够将电网结构做到直观展现, 进而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动态地把握, 使得处理结果得到简化, 也使应用系统得到较为便捷的用户交互界面, 使得用户在操作时较为方便。
对于这些图形来说, 其具备标准化的电力设备实物图、网络拓扑关系图以及地理位置图等各种静态图形, 还包含运用各类形状与颜色所标记的各种运行动态图。这些图形需要与实时数据相连接, 同时在数据的驱动下, 完成变化过程。对于图形库来说, 在应用时, 还具备越线报警、显示测量变化趋势等相关功能。建立一套基本的矢量图元分别表征某一类对象。同时为了全面表示各类对象的图形特征, 还需要完成设备图像库与设备动作状态视频库的构建, 运用模型关联的方式, 把图像、图元、视频与电力对象达到关联效果, 进而使系统需要得到满足。
4 结语
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数据分析;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48-03
1、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的背景
1.1 企业数据分析管理的现状
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业务系统数量不断增多且越来越成熟。各系统的不断运行,企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数据的几何增长,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传统的数据统计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数据分析的需求。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需要实时掌握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核心数据的分析结果,以便为企业发展战略作出相应决策。如何能够整合各系统的数据,深入分析利用积累的数据,从中挖掘价值,提升业务洞察力,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1.2 企业数据分析建设目标
为了有效解决由于人工手动统计分析带来的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并且满足决策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财务等各方面情况能够实时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决策管理者及时准确的作出相应决策,需要构建综合数据分析平台,从数据整理、数据分类、数据建模、数据分析、数据集成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实施,实现企业数据统計分析在线化、实时化、权限管理规范化。本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数据整合集中管理:以现有的业务系统为数据源,实现企业统一部署,建立统一数据结构、统一技术标准的主题数据库,搭建能力持续提升的数据管理分析基础环境,达到加工高效、响应快速、安全可靠、全院集中、质量管理、方便运维、过渡平稳的目标。
数据实时统计分析:利用BI工具完成综合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以更为灵活、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使用户快速、准确、方便地得到数据背后的知识。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综合数据分析,并且提供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
权限管理规范化:实现规范化的权限管理,除了能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实现功能操作范围、对象类型及应用组件等权限的控制,还能够实现数据级次权限的灵活控制。
2、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的内涵
2.1 基本建设内容
依托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的数据积累,在已有报表的基础上,利用统一BI平台构建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构建领导驾驶舱、多维数据分析、即时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展现形式,为决策层、管理层提供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情况分析,有效的为企业决策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对业务现状的分析和了解,对综合数据分析平台的主题业务模型进行了规划和梳理,分为综合办公数据分析、经营管理数据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党群管理数据分析、科技管理数据分析、资产管理数据分析、质量安全数据分析、文控管理数据分析等九大主题业务。依据这九大主题模型,实现了跨平台、跨系统的综合数据分析,并且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和灵活、严密的权限管理机制。
2.2 创新点分析
跨平台、跨系统的综合数据分析:
通过跨平台、跨系统的在线化综合数据分析,实现了实时数据分析,代替传统的数据统计模式,大大提高了数据分析效率。
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
数据展现是要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以更为灵活、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使用户快速、准确、方便地得到数据背后的知识。系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为决策管理人员提供领导驾驶舱、趋势图等高端数据展手段。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加直观的反映企业经营、财务等各方面情况,为企业决策、领导层提供更加有力的决策支撑。
灵活、严密的权限管理机制:
支持灵活、严密的权限管理机制,实现了对应用组件、系统对象、系统功能及数据访问等多方面的权限控制。独创自动数据分级限定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数据仓库集中部署、分级应用的问题。
3、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实施过程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本项目的里程碑的控制,本项目根据自然季度整体划分为4个阶段,项目周期为一年。
在四个季度的总体实施阶段下,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上可以进一步分解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项目的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实施动员、总体设计、实施组织机构建立以及源系统调研等工作。第二阶段为建模阶段,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分别针对特定的业务域进行数据仓库的逻辑、物理建模。第三阶段为ETL阶段,我们根据数据建模形成的数据结构进行ETL流程设计,这时要将源系统与目标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映射,再通过设计数据流将源系统中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第四阶段是决策分析模型设计阶段,根据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需要,通过多种技术将能够为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分析过程进行定义,最终通过门户的方式推送到每一个业务人员的工作台上。第五个阶段是上线推广阶段,通过以上实施过程后,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完成并上线使用。
3.1 项目启动阶段
3.1.1 需求调研与分析
1)业务需求分析:为了让综合数据分析平台能更好满足业务需求,必须充分调研业务用户的分析需求。首先,要深入研究、解读业务重点、报表模型、专项分析等素材;在此基础上,对业务、指标等业务概念进行梳理、归纳,并形成业务框架、重点查询、重点指标等框架性内容。
2)源数据分析:对抽取的数据源进行理解和梳理,明确需要进行数据抽取的业务数据库,梳理各数据源及目标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和指标口径,在需求分析完成后,形成《调研说明书》《需求规格说明书》等相关文档。
3.1.2 系统总体设计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技术架构验证、设计方法论研究、重难点技术攻关、基础产品选型、整理《总体设计说明书》。
3.2 基础数据模型设计阶段
基础数据模型设计包括业务模型设计、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及物理模型设计四个阶段。系统的总体数据设计结构如下图:
3.2.1 业务模型设计
在业务建模阶段,主要任务是清楚划分各业务单元及分析要点,将整个业务划分成包括综合办公数据分析、经营管理数据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党纪工团管理数据分析、科技管理数据分析、资产管理数据分析、安全质量数据分析、文控管理数据分析等九大模块,根据这些模块,在每个业务主线内,考虑具体的业务主线内需要分析的业务主题。
3.2.2 概念模型设计
在业务建模阶段已经完全理清相应的业务范围和分析重点。概念模型设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业务概念的抽象,并确定各业务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领域概念建模就是运用了实体建模法,从纷繁的业务表象背后通过实体建模法,抽象出实体,事件,说明等抽象的实体,从而找出业务表象后抽象实体问的相互的关联性,保证数据集市按照数据模型所能达到的一致性和关联性。通过概念模型设计,数据集市的模型已经被抽象成一个个的实体,模型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毕。
3.2.3 逻辑模型设计
逻辑模型设计的主要工作有:实例化每一个抽象的实体,例如:在上面的概念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机构”和“部门”等这些抽象实体进行实例化。主要是,我们需要考虑“机构”的属性包括那些,例如机构编号、机构类型、日期等等。找出抽象实体问的联系,并将其实例化。以“机构”这个概念为例,对于绩效考核要考虑这个概念,对于数据分析也要考虑这个概念等等。在逻辑模型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的是抽象实体的一些细致的属性。通过逻辑模型设计,才能够将整个概念模型完整串联成一个有机的实体,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业务的具体内涵及其关联性。
3.2.4 物理模型设计
物理模型设计主要的工作包括:生成创建表的脚本。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可能生成不同的脚本。针对不同的数据库平台,进行一些相应的优化工作,针对数据集市的需要,按照维度建模的方法,生成事实表、维表等。针对ETL和元数据管理的需要,生成日志表等。经过物理建模阶段,整个模型已经全部完成,形成《设计说明书》
3.3 ETL流程设计与实施
ETL的过程是本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数据质量、准确性等等决策支持类系统的衡量指标都与ETL过程有直接的关系。ETL是通过将源系统中的数据清洗、转换和加载等流程使原有无序的源数据按照数据模型有机的整合,ETL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源系统业务数据加载至ODS数据层,第二个阶段则是将ODS数据层数据转换后加载到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中。前一个过程实现了数据的物理集中,后一个过程完成了数据逻辑的整合。
ODS数据层只是数据物理上的集中,以及存储格式的转换(比如由SQLServer等统一转换为Oracle),数据本身并没有做清洗转换。所以,从宏观的角度看,本系统的ETL过程是采用了ELT的模式。即数据从业务系统抽取(E)出来,加载(L)至数据仓库,然后再做清洗和转换(T)。这样,业务范围内所有的数据应用完全基于ODS数据层,也与不会额外与业务系统进行交互。
3.4 数据分析模块开发
這个阶段,根据《设计说明书》中的内容,进入系统开发和测试阶段,实现系统从文字向实际成果的转化过程。实现了《技术需求分析说明书》中规定的需求,包括:开发应用程序、执行系统测试、编写用户手册。阶段提交文档:《技术手册》、《测试用例》、《测试报告》、《会议纪要》等。
3.5 平台推广上线使用
3.5.1 系统部署实施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及配置、应用服务器的安装及配置、安装部署应用系统程序、统计报表制作与发布、查询与统计分析结果确认。
3.5.2 系统试运行
主要工作包括:试运行方案制定、软件修改完善、试点部门试运行总结、上线培训、系统正式上线推广。
4、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实施效果
财务管理:预算、现金流、成本、利润等;
经营管理分析:合同收付费、投入产出比、利润分析、预警分析等;
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结构分析、考勤分析等。
固定资产管理:结构、占比趋势、折旧和损耗等;
4.1 财务管理
针对财务相关的,现金流、成本、绩效、会计报表等财务相关的业务,建设不同粒度的物理主题。重点进行对资金流计划、会计档案、成本绩效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提供趋势分析、预算分析、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资金流向分析、执行情况分析等。
如下是资金与收支变动分析图:
4.2 经营管理分析
针对市场开发、合同、产值、收付费、票据、等经营指标进行管理和分析统计。并对这些指标分项目、分类别、分等级的进行同环比、占比、增幅分析。
同时提供历年趋势分析。可清晰了解,各时间段合同额、产值等经营指标的走势分析,以辅助领导进行下一步战略决策。
4.3 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管理
4.3.1 人员结构分析
通过对人力资源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可用图形的形式,直接展示人力资源数量、类别、年龄结构、职位结构个占比,及趋势分析。
4.3.2 考勤分析
根据考勤数据以及标准班次情况对所有员工进行数据分析,以计算员工每天工作时间、迟到时间、旷工时间、请假、出差、培训等。决策层掌握企业全局考勤分析,管理层掌握本部门考勤分析,员工可查看本人考勤统计。
4.3.3 领导行程管理及基本情况分析
提供领导行程在线填报、领导行程基本情况在线分析等功能。领导可针对一个月的行程在线录入,并可在外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在线修改,大大简化了领导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了管理模式。
4.4 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对材料、固资进行管理、分析和统计。分别会从材料、耗材、设备、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展示。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分类统计分析、固定资产占比分析、固定资产购置分析、固定资产折旧和损耗分析等。如下图,用领导驾驶舱的形式,展示设备的购置情况。
5、绪论
该成果自2010年6月开始调研同行业先进的管理方法、软件市场内先进的产品以及企业自身的现状及需求,并于2011年底规划系统架构并部署实施,截止2012年6月,已经形成涵盖人员信息、财务、固定资产、材料、经营、科技项目、质量管理、档案借阅管理、编码等十余类基础数据库,为业务流程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业务系统的建设,在已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形成业务数据库79个。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资材料管理等多系统、跨平台的核心数据的多维度分析
1.取代原有的报表手工统计方式,实现数据分析在线化、实时化。
2.实现对企业数据的灵活展现,提供更为直观的领导驾驶舱、高端趋势图等展现方式,提高了数据分析效率。
3.权限管理规范化,保证数据分析的安全性。
综合数据库 篇12
1 数据库的设计目的
为了更深一步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糖尿病病症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我们依托馆藏文献资料收集了大量的古代、现代文献治疗验方,运用关联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IPS建立了“糖尿病中医综合疗法文献数据库”,对中医综合治疗糖尿病数据信息进行标准化和要素化处理与分析,目的:一是使零乱无序、查找困难的文献资料通过系统处理后成为方便快捷、为各层次人员提供查询和数据统计快捷通道;其二主要是方便对糖尿病中医综合疗法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便于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面查询,并为糖尿病病症治疗组方规律的研究提供必需的统计分析结果,更重要的是能指导临床医生辨证治疗,选用合理用药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1 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针对文献资料的特点,建立一个结构科学、应用方便、有利于资料积累和临床研究的糖尿病中医综合疗法文献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存储在相关的数据表中的,根据中医药综合治疗糖尿病数据的特点,本数据库的主要数据表包括:糖尿病分型、发病机理、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方药治疗、膳食治疗、针灸推拿治疗、心理治疗、运动治疗等。将相关数据加载到数据表中即成为可以利用的数据库数据。我们采用四级管理的新模式,以满足数据库通用性好建设要求,便于移植、易操作、兼容性强、查询能力强等为原则,选取近年来最为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IPS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以此为基础开发了数据录入、接收、修改、输入、查询分析等模块,可以方便地对整个糖尿病信息资料归档、整合、统计、导出、打印、检索、查询。其中查询分析采用组合式检索进行,只要选择“病证病型”、“治疗方法(分为饮食疗法、中药疗法、运动疗法、针灸推拿疗法、心理疗法等)”和“关键词”,就可以查找出所需内容,使用非常方便。
1.2 系统需求分析
DIPS系统管理(全称为“特色资源库建设与发布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中、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适用于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图书、情报、档案等领域数字化服务的开发平台,能够高效快捷地开发出互联网环境下的中英文全文检索数据库系统,为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3]。主要有以下优势:(1)先进性:DIPS系统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进行开发与建设;(2)资源共建共享性:两个以上的DIPS系统之间的数据库互访;(3)安全性:DIPS系统提供完整的权限控制机制和版权保护技术;(4)开放性:DIPS系统具有与其它系统进行互联的接口,支持多种格式数据;(5)标准性原则:DIPS系统遵循符合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的技术和服务标准;(6)可扩展性:DIPS系统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提供系统对数据的迁移和对应用的扩展功能;(7)稳定性:DIPS系统充分考虑到系统管理和使用的稳定性和运行的高效性;(8)易用灵活性:DIPS系统功能规范,界面友好、维护管理简单并可实现联想检索功能。
2 糖尿病中医综合疗法文献数据库构建的益处
该数据库的建立从医疗工作中的应用来看,数据库易于实施的多种条件查询有利于对临床诊疗的指导,对临床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可直接输入相应的临床资料,查询涵盖类似证候表现等的文献,或者直接指导医疗工作者辨证论治及临床用药,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是刚步入临床上工作的青年医生,如何治疗糖尿病病症没有治疗经验,通过该数据库的用药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在选方及组方时,达到极佳中药配方来治疗糖尿病病症。第二从临床科研中的应用上看,医学科研工作者往往需要搜集、整理、分析、推断大量数据,才能从中得出有意义的结果。手工处理不仅需要花费科研人员许多时间、精力,还容易出错,而且对于繁琐的处理,手算很难得出结果。而糖尿病中医综合疗法文献数据库对该病收集来的资料可以进行及时、准确地存储、筛选、计算、分析等功能操作。多方面进行查询检索后有利于对临床资料快速总结,从而大大缩短进行临床科研时间。数据库建好以后可以方便地存取数据,能长久保存,而且容量大,体积小,携带方便。第三从临床教学中对传、教、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可以直接将本数据库病例资料作为多媒体教学内容,显示在电视屏幕上,内容丰富,生动科学,人机互动,感染力强,可大大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大范围地分析病案,培养搜集资料的方法,且能更好地掌握疾病诊断治疗的步骤和思维过程,使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
3 讨论
目前,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病症的报道较多,但临床症状繁多,辨证分型复杂,没有统一的辨证标准,因此应当对该病进行较为全面的症状、证候学研究,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其中医辨证规律,以寻找更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同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辨证分型多以首次就诊时的表现为准,但患者病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观察期间证候可能会发生变化,因而采用固定的证候作为临床指导是不妥的,只有跟踪证的变化,并把握疾病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的证候演变,及时针对新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治疗,并探索对证的预防性治疗,方可提高疗效。
本文在糖尿病病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库的辅助,对大量的现代糖尿病治疗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整理,建成糖尿病中医综合疗法文献数据库。该库的建立对临床医生选方、用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时间所限,数据库的设计还不够完善,其中,证型、病位、病性还需进一步规范,特别是糖尿病症状的规范还不到位。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白娟,邵水金,刘红菊,等.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2) :3~5
[2] 王平南,周文,谭玉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数据库的构建[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8~69
【综合数据库】推荐阅读:
综合地质数据库12-09
数据库综合设计题目11-22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09-12
数据库综合练习教学设计08-25
数据库综合性实验报告09-09
综合业务数据网10-05
变电站综合数据平台07-15
数据库07-16
大数据时代数据库技术09-10
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利用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