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综合性实验报告

2024-09-09

数据库综合性实验报告(通用11篇)

数据库综合性实验报告 篇1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软件基础》

实验类型:设计型(验证型、创新型、综合型、设计型)

实验项目名称:Access数据库对象综合应用学生姓名:专业: 教育技术学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 软件实验室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创建数据库、表以及查询的操作;

2.能综合运用窗体、报表以及宏等实现对数据的处理。

二、主要仪器设备或者软件

1.硬件环境 :PC 机

2.软件环境 :Windows环境,C语言系统或 其它语言工具

三、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数据表及关系的建立a)建立数据表b)为表建立关系

2.为表建立关系a)建立查询“货物明细”,显示货物名称、规格、数量、供应商名称、供应商电话号码、仓库号、地址和仓库电话;b)建立“按姓名查询职工信息”查询,要求能根据输入的职工姓名,显示职工的所有信息。c)建立“货物数量”查询,要求能根据输入的供应商名称,按货物名称分类显示出货物的总数量。

3.窗体的创建a)使用向导建立一个窗体,用于向“供应商表”输入数据。b)根据“货物明细”查询,使用向导创建嵌入式主/子窗体(见下图),要求主窗体显示供应商信息,子窗体显示货物信息。

4.报表的建立。a)参照下图,为员工表建立报表,要求年龄由出生日期计算而得,页面页脚显示日期和页数等信息

四、讨论或心得

了解 到了Access用以描述表中包含数据项的字段和表本身结构的一些术语和约定。而且还可以用表设计器建立表并且在表之间建立关系。

数据库综合性实验报告 篇2

Sybase公司的Power Designer软件分析建模软件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建模工具, 它集成了强有力的建模技术, 包括了数据库模型设计的全过程:需求模型、业务处理模型、概念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可以与多种流行的数据库设计软件相配合来缩短开发时间。利用Power Designer建立模型, 可以给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带来极大的便利。

该文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综合性实验的模型设计为例, 研究Power Designer软件建立需求模型、业务处理模型、概念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以致生成脚本和测试数据的主要过程。

1 需求建模

需求分析模型RQM主要描述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 使系统开发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系统边界。Power Designer提供了需求文档视图、追踪矩阵视图和用户分配视图描述系统的需求。需求文档视图通过二维表的形式, 以分层的方式表达系统的需求。追踪矩阵视图描述需求与设计对象、外部文件和其他需求间的链接关系。用户分配矩阵视图表达需求与用户或用户组之间的分配关系。在需求文档视图中建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需求模型, 可以用每行代表一个需求。如图1所示。

2 业务过程建模

业务模型BPM是一种从业务人员的角度出发, 对业务逻辑和规则进行详细描述, 使用流程图表示从一个或多个起点到终点之间的处理、流、信息和合作协议。设计BPM时, 不必考虑系统的物理实现细节, 主要考虑处理过程及其数据流。

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RQM中, 选择“Export Requirements as Design Objects”命令, 可以将系统的各个功能自动转换为BPM中的处理, 然后设置下列内容:

1) 用组织单元泳道描述管理员、学生、系统。

2) 在管理员和学生组织泳道中分别用开始和结束图标描述各自业务流程的开始和结束。

3) 用复合处理描述用户管理、统计学生数据、编辑学生数据、查询学生数据等处理, 并在处理上定义动作为“自动”或“手动”完成。

4) 用判断描述用户登录的身份判断。

5) 在各个对象之间用流描述数据交互, 并为流定义流动条件、消息格式和组成流的数据, 数据流上传输的数据可以定义为结构化数据或原子数据, 如定义“学生信息”为结构化数据, 由“学号”、“姓名”、“性别”等原子数据组成。

6) 用分叉型同步描述不同权限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

7) 用用户信息资源、成绩信息资源、专业信息资源、班级信息资源、课程信息资源、学生信息资源描述需要存储的数据文件, 并在资源流中定义需要对资源进行的增、读、删、改操作;结果如图2所示。

设计完成后, 可进一步定义各个复合处理的子处理, 最后用“Check Model”命令检查整个BPM模型, 修改错误, 直到模型完全正确。待批“Report Wizard”命令, 可以生成包含数据项、数据流、处理、存储等内容的数据字典。

3 数据建模

数据建模包括概念数据模型CDM和物理数据模型PDM。

CDM用在系统开发的数据库设计阶段, 用于表现数据库的全部逻辑结构。PDM独立于具体的软件和数据库, 主要用来对现实世界的概念进行抽象, 转变为实体及其实体间的联系, 是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

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BPM中, 选择“Data Export”命令, 将结构化数据转换为CDM中的实体, 将原子数据转换为实体的属性, 然后设置下列内容:

1) 在“Entity Properties对话框中”为实体学生信息、课程信息、专业信息、班级信息分别添加属性、数据类型、取值域、规则, 设置主码分别为学号、课程号、专业号、班级号。

2) 建立实体之间及实体内部的联系, 专业信息与班级信息之间的1对多联系, 班级信息与学生信息之间的1对多联系, 学生信息与课程信息之间的多对多联系, 课程信息的递归联系, 并对各个联系定义角色名及基数。

3) 将学生信息与课程信息之间的多对多联系转换成中间实体“选修”, 并添加“成绩”属性。

4) 用实体的规范化理论分析各个实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均满足第三范式, 所以不再对实体进行分解。

设计完成后, 用“Check Model”命令检查整个CDM模型, 修改错误, 直到模型完全正确, 结果如图3所示。

PDM定义了模型的物理实现细节, 与具体数据库系统紧密联系。在数据库的物理设计阶段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后台设计, 包括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和索引等。PDM将CDM中所建立的现实世界模型生成相应的DBMS中的SQL脚本语言, 利用SQL脚本在数据库中产生表、约束等, 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CDM中选择“Generate Physical Data Model”命令, 在对话框中选择DBMS为SQL Server2000, 即可将CDM转换为PDM。其中, 实体转换为表, 实体属性转换为表列, 主标识符转换为主健或外键, 联系转换为引用, 数据类型转换为对应DBMS的数据类型。然后设置下列内容 (以学生信息表为例) :

1) 在学生信息表的“学号”、“性别”、“入学日期”列上分别建立约束型业务规则, 描述在取值上的约束条件。

2) 在学生信息表的“姓名”列上定义索引。

3) 在学生信息表的“性别”列上设置默认值为“男”。

4) 在学生信息表上建立“计算年龄”视图, 在学生信息表、选修表、课程信息表上建立“班级课程平均分”视图。

5) 在选修表上定义插入触发器, 当插入学生选课成绩时, 学生信息表中的“已修学分”列会自动计算。在学生信息表上定义删除触发器, 当删除学生信息时, 会自动删除其相应的选课信息。

6) 在用户信息表上定义“验证用户”存储过程。

设计完成后, 用“Check Model”命令检查整个PDM模型, 修改错误, 直到模型完全正确, 结果如图4所示。

建立好PDM后, 可以使用ODBC访问不同DBMS中的数据库。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PDM生成到SQL Server2000中, 设置如下:

1) 在SQL Server2000上建立“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

2) 在控制面板中配置数据源“学生成绩管理”;

3) 选择“Connect”命令, 连接到数据源;

4) 选择“Generate Database”命令, 将表创建到数据库, 如图5所示。也可生成脚本, 将脚本放到查询分析器中执行, 如图6所示。

4 在数据库中添加测试数据

生成数据库后, 可以在数据库中自动添加测试数据, 测试数据库的性能。在PDM中, 可以先定义测试数据描述文件, 然后为列指定测试文件, 最后产生测试数据。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 可设置下列内容:

1) 选择“Test Data Profiles”命令, 定义“姓名测试”描述文件, 从一个CSV文件中生成字符型的测试数据;定义“已修学分测试”描述文件, 在指定的范围内自动生成数字型测试数据;定义“入学日期测试”描述文件, 在指定的范围内自动生成日期/时间型测试数据;

2) 为“姓名”、“已修学分”、“入学日期”列指定对应的描述文件。

3) 选择“Generate Test Data”命令在学生信息表中自动产生测试数据。

5 结束语

在数据库综合性实验中, 利用Power Designer软件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模型, 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建立模型的方法和过程, 为学生走向软件开发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尚旺, 党伟超.软件分析建模与PowerDesigner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百度文库.Sybase PowerDesigner BPM Tutorial教程[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a86e34ce518964bcf847c63.html, 2011-02-25.

[3]百度文库.Sybase PowerDesigner Repository Tutorial教程[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f22d8ebe009581b6bd9eb62.html, 2011-02-25.

[4]肖海蓉.基于PowerDesigner的员工医疗保险系统的数据库设计[J].现代计算机, 2010, 6:189-191.

[5]曹风华.基于PowerDesigner的数据库系统构建[J].电子科技, 2011, 24 (10) :104-105.

[6]吴嵘.基于PowerDesigner的数据库设计与建模[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 (29) :8113-8115.

数据库综合性实验报告 篇3

关键词: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一、引言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中,《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都是按照已经设计好的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着验证性的实验,学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式地编程,以完成实验讲义中的验证或孤立的单元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使学生真正能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开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立项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两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践环节

1.实验项目的选择。

通过《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学习和前期验证性实践环节,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我们设计了4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

①校园导游系统的设计(设计性);

②书管理系统的设计(综合性);

③哈夫曼编码/译码器(综合性);

④散列表的设计与实现(设计性)。

2.实验项目的内容。

校园导游系统的设计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程序,为来访的客人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基本要求:

①设计你所在的学校的校园平面图,所含景点不少于15个,以图中顶点表示校内各景点,存放景点名称、代号、简介等信息,以边表示路径,存放路径长度等相关信息;

②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相关信息查询;

③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的问路查询,即查询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一条最短路径(静态或动态表示出来)。

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完成图书管理基本业务。

基本要求:

①每种书的登记内容包括书号、书名、著作者和库存量;

②对书号建立索引表(线性表或树表)以提高查找效率;

③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采编入库:新购一种书,确定书号后,登记到图书账目表中,如果表中已有,则只将库存量增加;

借阅:如果一种书的现存量大于0,则借出一本,登记借阅者的书证号和归还期限,改变现存量;

归还:注销对借阅者的登记,改变该书的现存量。

用户管理。

数据存储(要求用文件实现数据存储)。

哈夫曼编码/译码器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哈夫曼编码/译码系统,对一个文本文件中的字符进行哈夫曼编码,生成编码文件(压缩文件,后缀名.cod);反过来,可将一个压缩文件译码还原为一个文本文件(.txt)。

基本要求:

①随机抽取20个文本文件作为统计样本,统计这些文本文件中各字符的平均出现次数,作为权值,建立哈夫曼树及各个字符的哈夫曼编码;

②将用户输入或选择的待压缩文本文件利用①建立的编码表进行编码,生成压缩文件(后缀名.cod);

③输入一个待解压的压缩文件名称,并利用相应的编码表进行译码;

④显示指定的压缩文件和文本文件;

⑤(选作) 把哈夫曼编码用二进制位紧缩到一个变量中,利用位运算实现真正的数据压缩,并求压缩比。

散列表的设计与实现

问题描述:

设计散列表实现电话号码查找系统。

基本要求:

①随机生成1万个记录,每个记录有下列数据项:电话号码、用户名、地址,每个数据项的内容都是随机生成的;

②分别以电话号码和用户名为关键字建立散列表(自行选择或构造合适的散列函数);

③采用双散列法解决冲突;

④查找并显示给定电话号码的记录;

⑤查找并显示给定用户名的记录。

3.预期目标。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基本知识的理解,熟悉各种逻辑结构及存储结构;

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编程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4.实验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安排学生自选项目并进行项目设计和开发,每个项目20学时,按照下面的项目开发设计步骤,最后完成课题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项目分析

根据实验项目内容的要求,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明确问题要求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功能。

概要设计

对项目内容描述中涉及的操作对象,设计相应的数据结构,并按照以数据结构为中心的原则对模块进行划分,定义主程序模块和逻辑结构。逻辑设计的结果是每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包括数据结构的描述和每个基本操作的功能说明)。

详细设计

为各个数据结构设计相应的存储结构并写出各模块的算法。设计是编程中重要的一环,在“详细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总体设计制订合理的程序结构和算法,理顺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详细设计的结果用结构图及流程图清晰地描述出来,在本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编程

将详细设计的结果进一步求精为程序设计语言程序。在该环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规范的程序编写方法去编程,并指导学生按照大型软件中常用的调试方法对程序进行跟踪及改进。

结果分析

在编程过程中及结束后,形成学生、课题小组组长、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项目质量监控体系,做到对各个阶段的结果都能进行实时的检测,如有不足之处,小组内成员和学生自行研讨出合理的整改方案并对课题实施进行改进,直至达到功能要求。

5.项目总结。

主要包括学生实验项目总结心得、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成绩的评定。

实验项目总结心得

在实验临将近结束时让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讨论实验设计步骤的合理性,总结经验,进一步改善项目实施的方案及步骤。笔者认为,实验后的总结非常重要,是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是使学生提高实验兴趣、锻炼并增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实验报告撰写

学生实验报告一般应包含的内容是:实验题目、实验环境、实验目的、实验任务、数据结构描述、算法流程图表示、实验总结。

学生成绩的评定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报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程序检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给出综合成绩。

三、实践的成果

1.对学生的影响。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教学实践,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此次实验收获很大,大约80%的学生对这类实验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从总体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设计及编程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内容新颖,提高了他们的编程兴趣和热情,对他们帮助很大。

2.对教师的促进。

《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指导教师由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主讲教师和专业实验室的教师共同承担,我们认为,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整合了多个知识环节,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衔接性,理清程序设计的思路,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也给主讲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能使教师总结在理论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唐册善.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数据库实验报告 篇4

一、题目要求

某银行准备开发一个银行业务管理系统,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的主要需求:

银行有多个支行。各个支行位于某个城市,每个支行有唯一的名字。银行要监控每个支行的资产。银行的客户通过其身份证号来标识。银行存储每个客户的姓名及其居住的街道和城市。客户可以有帐户,并且可以贷款。客户可能和某个银行员工发生联系,该员工是此客户的贷款负责人或银行帐户负责人。银行员工也通过身份证号来标识。员工分为部门经理和普通员工,每个部门经理都负责领导其所在部门的员工,并且每个员工只允许在一个部门内工作。每个支行的管理机构存储每个员工的姓名、电话号码、家庭地址及其经理的身份证号。银行还需知道每个员工开始工作的日期,由此日期可以推知员工的雇佣期。银行提供两类帐户——储蓄帐户和支票帐户。帐户可以由2个或2个以上客户所共有,一个客户也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帐户。每个帐户被赋以唯一的帐户号。银行记录每个帐户的余额、开户的支行以及每个帐户所有者访问该帐户的最近日期。另外,每个储蓄帐户有其利率,且每个支票帐户有其透支额。每笔贷款由某个分支机构发放,能被一个或多个客户所共有。每笔贷款用唯一的贷款号标识。银行需要知道每笔贷款所贷金额以及逐次支付的情况(银行将贷款分几次付给客户)。虽然贷款号不能唯一标识银行所有为贷款所付的款项,但可以唯一标识为某贷款所付的款项。对每次的付款需要记录日期和金额。

二、需求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实验需求对银行系统需求中的实体、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关联进行确认,以便画出正确的概念模型。

2.1 实体确认

根据需求分析确认实体:银行员工、银行支行、客户、账户(其中:储蓄账户、支票账户是继承实体账户而来)、贷款、支付(弱实体)。

2.2 实体属性确认

银行员工:身份证号(pi)、姓名、电话号码、家庭地址、开始工作日期 银行支行:支行名、资产、城市

客户:身份证号、姓名、街道、所在城市 账户:账户号、余额、最近访问日期 支票账户:透支额 储蓄账户:利率 2.3 实体关系确认

账户和支行:N:1定义关系为Relationship_accout_bank 客户和贷款:M:N定义关系为Relationship_client_loan 客户和员工:M:1 定义关系为 Relation_client_staff 贷款和支行:1:N 定义关系为 Relationship_loan_bank 客户和账户:M:N 定义关系为 client__accout 贷款发放信息和贷款:N:1 定义关系为 Relationship_loan_pay 支行和员工:1:N 定义关系为Relationship_staff_bank

员工和员工:1:N 定义关系为 Relationship_lead

三、概念模型(CDM)

根据sybase power designer画出概念模型(CDM),如下图所示:

四、物理模型(PDM)

数据库实验2报告 篇5

姓名:疏颖 学号:22920152203909 完成日期:2018年4月6日

实验环境:SQLServer2008 实验2.1数据查询 实验要求:

以School数据库为例,在该数据库中存在四张表格,分别为:

 表STUDENTS(sid, sname, email, grade); 表TEACHERS(tid, tname, email, salary); 表COURSES(cid, cname, hour); 表CHOICES(no, sid, tid, cid, score)在数据库中,存在这样的关系:学生可以选择课程,一个课程对应一个教师。在表CHOICES中保存学生的选课记录。

按以下要求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 实验步骤:

(1)查询年级为2001的所有学生的名称并按编号升序排列。

(2)查询学生的选课成绩合格的课程成绩,并把成绩换算为积点(60分对应积点为1,每增加1分,积点增加0.1)。

(3)查询课时是48或64的课程的名称。

(4)查询所有课程名称中含有data的课程编号。

(5)查询所有选课记录的课程号(不重复显示)。

(6)统计所有教师的平均工资。

(7)查询所有教师的编号及选修其课程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按平均成绩降序

排列。

(8)统计各个课程的选课人数和平均成绩。

(9)查询至少选修了三门课程的学生编号。

(10)查询编号800009026的学生所选的全部课程的课程名和成绩。

(11)查询所有选修了database的学生的编号。

(12)求出选择了同一个课程的学生数。

(13)求出至少被两名学生选修的课程编号。

(14)查询选修了编号80009026的学生所选的某个课程的学生编号。

(15)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及选修课程编号和成绩。

(16)查询学号850955252的学生的姓名和选修的课程名及成绩。

(17)查询与学号850955252的学生同年级的所有学生资料。

(18)查询所有有选课的学生的详细信息。

(19)查询没有学生选的课程的编号。

(20)查询课程名为C++的课时一样课程名称。

(21)找出选修课程成绩最好的选课记录。

(22)找出和课程UML或课程C++的课时一样课程名称。

(23)查询所有选修编号10001的课程的学生的姓名。

(24)查询选修了所有课程的学生姓名。

(25)利用集合运算,查询选修课程C++或选修课程Java的学生的编号。

(26)实现集合交运算,查询既选修课程C++又选修课程Java的学生的编号。

(27)实现集合减运算,查询选修课程C++而没有选修课程Java的学生的编号。

实验2.2空值和空集的处理

1.实验步骤:

(1)查询所有选课记录的成绩并将它换算为五分制(满分5分,合格3分),注意SCORE取NULL值的情况。

(2)通过查询选修编号10028的课程的学生的人数,其中成绩合格的学生人数,不合格的学生人数,讨论NULL值的特殊含义。

取null值的数据在含有运算操作的选择语句中不被选择。

(3)通过实验检验在使用ORDER BY进行排序时,取NULL的项是否出现在结果中?如果有,在什么位置?

取null值的数据会出出现在结果中,按最小值进行排序

(4)在上面的查询过程中如果加上保留字DISTINCT会有什么效果?

所有的null值选项只会出现一行。

(5)通过实验说明使用分组GROUP BY对取值为NULL的项的处理。

(6)结合分组,使用集合函数求每个同学的平均分、总的选课侸、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和总成绩。

(7)查询成绩小于60的选课记录,统计总数、平均分、最大值和最小值。

(8)采用嵌套查询的方式,利用比较运算符和谓词ALL的结合来查询表COURSES中最少的课时。假设数据库中只有一个记录的时候,使用前面的方法会得到什么结果,为什么?

(9)创建一个学生表S(NO,SID,SNAME),教师表T(NO,TID,TNAME)作为实验用的表。其中NO分别是这两个表的主键,其他键允许为空。向S插入元组(1,0129871001,王小明)、(2,0129871002,李兰)、(3,0129871005,NULL)、(4,0129871004,关红); 向T插入元组1,100189,王小明)(2,、100180,李小)(3,、100121,NULL)、(4,100128,NULL)。

对这两个表作对姓名的等值连接运算,找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人员的学生编号和老师编号。

实验总结:

数据库课程上机实验报告 篇6

二、实验环境

WINDOWS XP 和 SQLServer200

5三、实验内容:

参照完整性定义

参照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

属性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1.不允许去控空值 2.劣质唯一 3.用CHECK短语指定列值应该满足的条件)

属性上的约束条件检查和违约处理

元祖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

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

修改表中的完整性限制

定义触发器

激活触发器

四、程序源码与运行结果

一、定义SC中的参照完整性。

CREATE TABLE SC

(Sno CHAR(9)NOT NULL,Cno CHAR(4)NOT NULL,Grade SMALLINT,PRIMARY KEY(Sno,Cno),FOREIGN KEY(Sno)REFERENCES Student(Sno),FOREIGN KEY(Cno)REFERENCES Course(Cno));

二、显式说明参照完整性的违约处理示例。

CREATE TABLE SC

(Sno CHAR(9)NOT NULL,Cno CHAR(4)NOT NULL,Grade SMALLINT,PRIMARY KEY(Sno,Cno),FOREIGN KEY(Sno)REFERENCES Student(Sno)

ON DELETE CASCADE

ON UPDATE CASCADE

FOREIGN KEY(Cno)REFERENCES Course(Cno)

ON DELETE NO ACTION

ON UPDATE CASCADE);

三、在定义SC表时,说明Sno,Cno,Grade属性不允许取空值。

CREATE TABLE SC

(Sno CHAR(9)NOT NULL,Cno CHAR(4)NOT NULL,Grade SMALLINT NOT NULL,PRIMARY KEY(Sno,Cno),四、建立部门表 DEPT,要求部门名称 Dname列取值唯一,部门编号Deptno列为主码。(列值唯一)

CREATE TABLE DEPT

(Deptno NUMERIC(2),Dname CHAR(9)UNIQUE,Location CHAR(10),PRIMARY KEY(Deptno)

五、Student表中Ssex只允许“男”或“女”。(用 CHECK 短语指定列值应该满足的条件)CREATE TABLE Student

(Sno CHAR(9)PRIMARY KEY,Sname CHAR(8)NOT NULL,Ssex CHAR(2)CHECK(Ssex IN(„男‟,„女‟)),Sage SMALLINT,Sdept CHAR(20)

六、当学生的性别是男时,其名字不能以 MS.打头。(元组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CREATE TABLE Student

(Sno CHAR(9),Sname CHAR(8)NOT NULL,Ssex CHAR(2),Sage SMALLINT,Sdept CHAR(20),PRIMARY KEY(Sno),CHECK(Ssex=„女‟ OR Sname NOT LIKE „ MS.% ‟));

七、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

CONSTRAINT <完整性约束条件名> [PRIMARY KEY 短语ㄧCHECK 短语]

例1:建立学生登记表Student,要求学号在90000-99999之间,姓名不能取空值,年龄小于30,性别只能是“男”或“女”。

CREATE TABLE Student

(Sno NUMERIC(6)

CONSTRAINT C1 CHECK(Sno BETWEEN 90000 AND 99999),Sname CHAR(20)

CONSRAINT C2 NOT NULL,Sage NUMERIC(3)

CONSTRAINT C3 CHECK(Sage < 30),Ssex CHAR(2)

CONSTRAINT C4 CHECK(Ssex IN(„男‟,„女‟)),CONSTRAINT StudentKEY PRIMARY KEY(Sno));

例2:建立教师表 TEATHER,要求每个教师的应发工资不低于3000元。应发工资实际上就是实发工资例Sal与扣除项Deduct之和。

CREATE TABLE TEATHER

(Eno NUMERIC(4)PRIMARY KEY,Ename CHAR(10),Job CHAR(8),Sal NUMERIC(7,2),Deduct NUMERIC(7,2),Deptno NUMERIC(2),CONSTRAINT EMPFKey FOREIGN KEY(Deptno)REFERENCES DEPT(Deptno),CONSTRAINT C1 CHECK(Sal+Deduct >=3000));

八、限制修改表Student中的约束条件,要求学号改在900000-999999之间,年龄由小于30改为小于40。(修改表中的完整性)

可以先删除原来的约束条件,再增加新的约束条件。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CONSTRAINT C1;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CONSTRAINT C1 CHECK(Sno BETWEEN 900000 AND 999999),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CONSTRAINT C3;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CONSTRAINT C3 CHECK(Sage <40);

九、SQL 使用 CREATE TRIGGER 命令建立触发器,其一般格式为

CREATE TRIFFER <触发器名>

{ BEFORE AFTER } <触发事件> ON <表名>

FOR EACH {ROW STATEMENT}

[WHEN <触发条件>]

<触发动作体>

例:定义一个BEFORE 行级触发器,为教师表Teacher定义完整性规则“教授的工资不得低于4000元,如果低于40000元,自动改为4000元”。

CREATE TRIGGER Insert_Or_Sal

BEFORE INSERT OR UPDATE ON Teacher

FOR EACH ROW

AS BEGIN

IF(new.Job=‟教授‟)AND(new.Sal<4000)THEN

new.Sal :=4000;

END IF;

END;

十、执行修改某个教师工资SQL语句,激活上述定义的触发器。

UPDATE Teacher SET Sal=800 WHERE Ename=„陈平‟;

执行顺序是:

 执行触发器 Insert_Or_Update_Sal;

 执行SQL语句“UPDATE Teacher SET Sal=800 WHERE Ename="陈平";"  执行触发器Insert_Sal;

 执行触发器Update_Sal.十一、删除触发器的SQL语法如下:

DROP TRIGGER <触发器名> ON <表名>;

触发器必须是一个已经创建的触发器,并且只能由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的删除.例: 删除教师表 Teacher 上的触发器 Insert_Sal。

DROP TRIGGER Insert_Sal ON Teacher;

五、实验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对于创建和修改触发器和完整性约束的语法搞不明白

数据库综合性实验报告 篇7

一、健全机制, 搭建平台———项目组活动制度化

1. 建立项目工作机构。

学期伊始, 我校在通过评审, 成功申报为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改革”项目学校的基础上, 就着手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 并按照活动要求构建了活动网络, 搭建活动平台。我们成立了由校长室、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共同组成的项目领导机构。校长室、教科室负责项目方案的策划、制订。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以冯美虹副校长为组长, 沈利民、朱曙岚、吴淑英等10位老师为成员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项目专项工作小组, 明确了各条线、部门的项目工作内容, 构建了以分管校长主抓, 德育处、少先队、心理咨询室等条线构成的活动网络。

2. 制订修改项目实施方案。

围绕研究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先后制订了《生本教育形态下小学生评价机制的实践研究方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实践研究方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实验项目方案》等实施方案, 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 几易其稿, 最后以“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之《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方案》参加了4月1日市教育局举行的项目启动仪式暨专家首次指导活动的小组交流, 并得到了恽敏霞、吴举宏、董洪亮、陈玉琨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点评。专家指导组的加盟, 成为了我校项目研究的助推器, 让我们树立了信心, 增强了力量。之后, 我们按照专家意见再度认真修改、完善方案。

二、专家引领, 搭建框架———项目组研究活动有起色

5月27日, 我们报请市教育局基教处领导同意, 专门邀请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任董洪亮博士来校指导, 区教育局陆巧明副局长专程陪同。学校校长室全体成员、项目组全体成员及教科室、教技室主任参加了这次活动。董主任从“你认为当前评价出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评价有什么需要或值得改进的地方?”这两个问题入手, 仔细听取了与会成员对项目的认识、思考和设想, 并逐个耐心点评。在相互对话交流的过程中, 大家逐步统一了认识, 明晰了研究的思路———“以评价改革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评价改革的行动方案。先期以行动研究的方式积极开展评价项目的研究。主要内容有———

1. 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构建立体的指标框架。

改“学业水平”为主的一维评价为立体的多维评价。把《意见》中的五大板块、20项关键性指标细化、具体化为学生能做到的, 可分年段来考查、可评比的评价条目, 并把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过程中。

2. 以增量变化来构建动态的评价体系。

把重总结性评价转移到重过程性评价上来, 关注师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增量变化, 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 并以合理的形式在各层级平台上展示。让评价成为与过程相平行的有效手段,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 以集体力量来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 培养师生自我意识。

遵循平行教育原则, 引导师生在班级评价、群体评价中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培养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能力。

三、规范管理, 夯实流程———项目研究工作有成效

依托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这个平台, 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实施和管理。我们建立了项目研究的组织, 构建了项目研究的操作平台, 并成功申报了《生本教育形态下小学生评价机制实践研究》这一市级“十二五”课题。项目组先后活动4次。学校五年级全体学生还按照市局统一部署, 参与了上海市闵行区“绿色评价”改革项目的学业测试和问卷调查活动。此外, 我们还加强了项目管理, 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加强了项目信息报送工作。二是按照学校教科研工作规范开展好项目组活动。三是加强重点项目过程管理, 并做好相应的协调、跟踪、服务工作。

四、下阶段项目工作重点

董主任的来校指导, 为我校的项目推进开启了“以评价改革促进学校整体改革”的思路, 初步形成了我们黄桥实验小学评价改革的行动方案。下阶段, 我们将在专家的指导下, 因地制宜地以评价为主题, 优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工作有———

1. 改变校园环境。就是用新的教育主张来改变校园文化, 优化校园环境, 把自己的教育主张充分地表现出来。

2. 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就是用崭新的教育理念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数据库综合性实验报告 篇8

摘 要:综合性实验以其连贯性和系统性强、信息量集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综合性实验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科研小课题”之称。因此,探索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改革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对于大大提高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成效,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主要针对综合性实验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 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139-02

理论联系实践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而教学内容的陈旧、实验教学方法的落后与不断更新的理论、技术方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因此,对实验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如何加强和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教学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必要保障。欲加强实验平台建设,首先要增加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配制完善的实验教学相关仪器设备。比如:细胞培养、RNA干扰、RNA的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Western-blot等实验,需要配制细胞培养箱、倒置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冷冻离心机、PCR仪、紫外观测仪等设备。其次,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实验教学人员的技能水平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水平层次,因此,如果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比如:定期选派教学骨干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举办学术讲座等。并且,大型精密仪器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更新技术方法。最后,要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实验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完善等。

2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2.1 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往往比较繁琐、耗时较长,单纯依赖课堂实验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内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以讲授实验的原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的示范教学为主,学生则以3~5人为一组,采取分工协作的模式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及实验当中出现的问题。如遇问题学生可及时反映给教师,教师可根据问题的个别性或普遍性进行详细解答;课外学生可成立兴趣小组,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如遇问题可和教师进行电子邮件沟通或现场交流等,实现多途径、多渠道的联系交流,这样就可以改变课内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又解决了课内时间有限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知识方法不断提高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实用性实验,让学生不断参与科研型实验当中。在实验教学中发现,验证性实验内容往往比较枯燥,未做实验已可预测结果,常导致学生机械性操作、照葫芦画瓢,这是理论课程附带实验的模式[1]。而科研型的实验相对来说实用性更强,学生的兴趣性较高。一方面,可以吸收一部分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开设实验课程的时候加入和科研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尝试的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通过让学生使用“分-切-接-转-筛”的方法构建某个目的基因的重组体,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检测构建成功的重组体,并进行后续功能实验,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实验的实用性。这样将科研中常用到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学生的实验当中,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学知识方法的不断提高和更新。同时,还在积极探索跨学科的实验教学方法,希望实验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将实验的研究应用到临床当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2.3 开放实验教学,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开放性实验教学,即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和实验教材的限制,根据科研需要或学生兴趣设计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或帮助下完成实验[2]。开放实验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区别为实验教学的主体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管理方式不同[3-4]。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了3年的开放实验教学尝试,采取学生进行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课题设计、教师指导补充的方式,每次接受3~5组(4~6人/组),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动完成者,包括所有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操作等均有学生完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的责任心,同时也获得了很大成就感。通过3年的开放实验教学,学生共撰写论文15篇,发表论文9篇,其中有13人次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效果。

3 加强合作交流,实现综合创新

合作与交流是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技术方法日益更新的今天,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与一般性实验相比,综合性实验并不是单纯的教学长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深度和广度上的改变,其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学校近年来的整合课程为综合实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机会,将相关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加以综合、优化,建立起了基础医学概论。同时,实验教学也得以整合,为深化综合实验的内涵和探索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实验提供了帮助。通过不断探索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近几年综合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同时,实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4 结语

只有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够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综合性实验以其课题设计灵活、技术方法多样、实际应用性强等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效果,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然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大家不断拓展思路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延梅,杨清伟,周富春.高等学校开放式教学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2(2):6-8.

[2]杨银峰,朱月春,王昕,等.虚拟实验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1):133-136.

[3]余万桂,鄢进,张道明,等.协同教学模式在医学技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18-1020.

高级数据库作业实验报告安排 篇9

作业安排

作业1:P526:12.1,12.2, 12.13 作业2:P566:13.3,13.9,13.10 作业3:P600:14.4,14.11 作业4:P633:15.8,15.9 作业5:P679:16.19,16.29 作业6:P717:17.7,17.13

实验报告安排

实验报告1:数据库查询

北邮数据库第一次实验报告 篇10

实验名称班

级组

号组员姓名 数据库实验平台的安装、数据库创建与维护实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班2011211308

梁展伟、李安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和简单使用:

(1)了解安装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软硬件环境和安装方法;(2)熟悉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相关使用;(3)熟悉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构成和相关工具;

(4)通过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使用来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2.通过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相应的维护,了解并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库的创建和维护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并通过这一具体的数据库理解实际数据库所包含的各要素。

二、实验环境

Windows7下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12 standard edition。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安装

1.下载相应版本。选择实验室Windows XP或者Win7系统或者虚拟机(vmware)上自行安装的操作系统或者是自己的机器之一安装该版本的Microsoft SQL Server。可选版本有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2008或者2012的Express,Develop或者Enterprise等各版本。安装时通常可同时安装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以后建立数据库等很方便。

2.练习启动和停止数据库服务。

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找出与所使用数据库相关的服务,尝试停止和启动它们。再使用SQL Server Configuration Manager下的SQL Server Services选项进行相关操作。最后保持这些服务为启动状态。如果这些服务没有启动,非常可能导致数据库系统无法工作,从而后续实验无法进行。

二、熟悉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基本用户界面:

1. 请运行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熟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用户界面。

三、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创建数据库: 1.Microsfot SQL Server数据库创建(1)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命令行操作界面:

编写包含CREATE DATABASE命令的脚本文件,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下打开该文件并执行之。

如下图,新创建的数据库lian出现在数据库目录中:

(2)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下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并将创建数据库脚本保存到文件中。打开文件查看相应命令。理解用户界面上相关参数。后续实验也同样的学习脚本和理解参数的要求。

连接参数的意义就是与其他的数据库进行连接;查询即使用数据库查询语言对已选择数据库进行查询

(3)找出系统数据库,查看其下的表及其它数据库对象。

四、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维护

(1)对数据库属性和参数进行查询、相应的修改和维护,内容包括:

a)调整数据库的大小,完成数据库大小的增加、减小;

b)增加文件组;

c)修改日志文件的最大值;

d)查看数据库的属性值。

(2)数据库的删除

a)使用脚本文件删除数据库。

命令 drop database 如图,先前的数据库lian已被删除:

b)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删除数据库

直接右击该数据库,选择删除命令。

四、实验要求

1. 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实验要求学生在微机上安装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库系统,为后续各个实验搭建实验环境。

2. 数据库创建与维护实验以GSM网络配置数据库为背景,要求面向具体应用领域,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相关机制,创建并维护数据库系统,为后续各个实验提供前期准备。

3. 要求学生根据以上要求确定实验步骤,独立完成以上实验内容。并在安装和数据库运行后熟悉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的各种运行管理。

4.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给出完成以上实验内容的Transact_SQL语句,并对相应的SQL语句进行分析;说明建立的数据库的相关内容,和维护后的相关属性的改变。

使用了create database 和 drop database这两个语句,前者用来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包括其名称、位置、以及日志文件的相关属性定义;后者用来删除之前建立好的数据库,直接在其后面加上数据库名称即可。

通过修改维护相关属性的操作之后,数据库会做相应的变化,例如添加属性、修改大小等等。

5. 实验完成后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总结

在实验中有哪些重要问题或者事件?你如何处理的?你的收获是什么?有何建议和意见等等。

1、安装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就是在一些插件的选择以及用户的添加上略微繁琐,在使用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时,其中有一个服务无法直接手动打开,在网上查阅资料后使用高级选项中的操作才将其打开;

2、在使用脚本文件创建数据库时,确认好编写的代码无误后编译还是会出错,仔细检查之后发现是冒号的打成了中文的,改正后运行无误;

实验,因数据而精彩 篇11

一、小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中遇见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据的处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据收集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索态度。下面就主要谈几点问题。

1.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不太真实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课堂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比较认真地观摩教学实验,一旦学生有机会上手做实验也会非常认真。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忽略一个环节,那就是收集数据并记录数据。所以往往会出现学生实验结束后,课本上的记录却是空白情况。等到实验进行完成后,教师需要实验数据时,学生会互相询问数据,凭借自己的记忆,然后比较草率地填写数据,最终造成数据收集不太真实,会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验现象的时候被不真实的数据所诱导,偏离实验本质要求。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中,学生就只顾去分辨材料,实验也是越做越开心,可是最终却忘记记录材料是否绝缘,导致数据收集不太真实,容易出错,也不利于后期整理材料是否绝缘的实验报告。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的学生身上很容易发生。

另一方面,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往往在提问中会找优秀的学生进行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会停止讨论。所以久而久之,学生开始为了迎合教师的问题而对数据进行“修改”,最终给出“完美”的实验数据。故而,这也导致了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收集数据不真实,影响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

2.学生对数据的处理不准确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处理不太准确。这也会导致学生在科学数据处理中出现错误,不利于数据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对比实验,而且在对比试验中还经常出现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学生却不能有效对实验中的对比变量进行认识和控制,所以会导致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出现数据处理不准确,最终与实验现象差距较大,出现错误等现象。还有在一些需要利用仪器进行实验的科学试验中,学生因为不能准确掌握仪器正确使用方法和规则,也很容易造成数据的错误采集。例如对于温度计的读数,正确方法是平视温度计的刻度线,但是如果学生俯视或者仰视温度计刻度线,那么就会导致温度计读数出现错误,最终导致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实验效果。

3.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不太全面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因为时间问题自己保留一部分实验数据,教师就参考学生这部分数据进行实验分析,最终导致实验出现较大的偏差,这样的实验数据导致实验结果不全面,降低实验真实性。所以实验数据收集不全面也是学生经常容易在科学试验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小学生数据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于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帮助学生尽快纠正,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据意识,利于学生未来研究能力的提升。

首先从教师角度讲,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数字收集意识的培养。教师从教学计划出发,忽略学生在数字收集上的能力拓展,只是教会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掌握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才能更加准确地形成数据意识,也才能更好地分析出实验现象和结果,所以教师在意识上还存在问题。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数据意识的方法上也存在问题。教师不能激发学生自己形成数据收集的意识,而是一味让学生记录数据,寻找数据,整理数据,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只形成简单的数据记录,不能有效建立数据敏感,更不能通过数据得出结论,指导实验。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对于实验比较好奇,但是对实验数据的重视度却偏低,很多时候收集实验数据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数据收集能力。所以这种意识淡薄的情况就会导致数据收集出现问题,最终影响数据意识的形成。另外,学生很容易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就会去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修改”,然后导致所有试验数据处理痕迹过多,严重影响实验的真实性,最终导致实验数据无法体现实验现象,更加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的淡薄意识,不利于数据意识的创新与发展。最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记录数据的意识,导致在试验后没有充分时间整理数据,所以很容易出现错误的数据,这也是数据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最后,仪器的准确度以及操作方法也成为学生数据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

三、对策

既然知道了问题,并且分析了原因,那么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对策,帮助学生收集好数据,分析好数据,利用好数据,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帮助学生创新与发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要精心为学生数据意识培养设置实验。任何科学的推导都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所以在数据的收集中更加需要精心设计,教师需要为学生数据收集预留空间,教会学生科学地探究知识,结合原有不足的数据收集问题,针对性设计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还能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收集意识,要时刻提醒学生数据收集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其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更加大胆和创新。对于学生数据出现问题后,教师要耐心了解,要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让数据收集有问题的学生也能畅所欲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更加利于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勇于创新,大胆采集,利于学生建立数据意识。

2.设计好记录表,让数据说话

要让学生养成数据收集的意识,就需要让学生看到数据的价值,最好是能直观为学生展示出来。所以利用数据记录表格就可以准确为学生做好数据记录,帮助学生透过数据看到实验的真实情况,更加了解数据的价值,更有利于学生培养数据意识。例如在“测量心跳和呼吸”这个实验中,教师需要制作一个表格,在“行”与“列”的首个表格中注明“心率”和“呼吸频率”,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不同的心率对应到不同的呼吸频率中,这样得出的数据就是一一对应,既能有效收集数据,而且还能让数据发声,清楚展示出心率与呼吸频率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更能体会到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容易激发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

3.教师要熟练实验,帮助学生解惑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需要自己先熟悉实验,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掌握和预判断。因为每个实验存在的条件不一致,所以很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数据难以掌握的情况,最终数据不能有效解决实验现象,就会打击学生收集数据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数据意识的偏差。所以教师需要对每个实验的数据进行预先评价,控制数据的范围,让学生得到的数据能够更加准确。例如“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的关系”,由于摩擦力的存在,所以,最开始小车静止时,拉力计显示的数据会比后面小车运动的数据大,但是学生往往会觉得这是错误的数据,所以教师在预判断的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相信数据,借助数据,最终解决问题,不断在数据使用中进行创新与发展,更有利于数据意识的形成。

四、结束语

数据是试验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于现象的解释,实验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让学生在数据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为将来的实验学习提供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成长。

上一篇:关于有创意的温馨提示语下一篇:销售人员专业技能训练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