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论文

2024-06-17

西线无战事论文(共10篇)

西线无战事论文 篇1

摘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作, 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鲜明深刻地将“迷惘的一代”的两个主题表现出来:即迷惘与厌战。它一方面将青年士兵的迷惘情绪深刻地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根据年龄等因素对青年迷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小说还对战争的残酷状况进行了描绘, 阐明了帝国主义战争是十分不合理的, 在极度的厌战情绪中夹杂着对战争的迷惘。

关键词:雷克马,西线无战事,“迷惘的一代”

1 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

二十世纪初, 世界各帝国列强无一不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战争, 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 一战也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叙事文学的中心主题。

德国作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以一战中西面战线[1]为历史背景,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薄依慕和同学受到校长坎通列克及其沙文主义[2]的煽动, 满怀着狂热的“爱国主义热忱”投入到了这场所谓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在持续四年的战争里, 他目睹了可怕的伤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 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起初的“爱国主义狂热”荡然无存, 留下的仅仅是肉体的伤痛和对德国军国主义以及参战目的的质疑。雷马克笔下没有富丽堂皇的军容和壮观的战争场面, 只有恐怖、残酷、肮脏的战场。作为文学上新的里程碑, 《西线无战事》反映了一名普通士兵真实的战争经历, 被称之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3]”

2 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和“迷惘的一代”

在这部小说的的前言中, 雷马克阐明了此书的目的既不代表内心的自白, 也非对于某个国家战争行为的控诉, 而是给读者呈现了那一代没能逃脱弹片袭击的人们的悲惨命运。他们不明战争的目的性, 受到蛊惑而卷入其中。对于炮火的袭击, 他们是渺小的、可怜的, 甚至是无助的。而对于那些战争的幸存者, 持续四年的战争是迷惘的、痛苦的、不堪回首的年代:“自从我们来到这里, 之前的生活被彻底切断, 战争将我们横扫一空。[4]”这场战争对于年轻的士兵来说是生命的转折点, 战争摧毁了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和曾经对于人生的积极理想。对于作者雷马克, 这些生逢战争的人们是“迷惘”的一代。他们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规范, 失去了家庭生活乃至生命。

主人公薄依慕就是这群“迷惘”一代的代表。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战争中去, 并错误得将战争理想化和浪漫话。认为作为国家一员, 献身战争是无尚光荣的使命, 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种战争理想化的观点在最初的新兵培训中便被逐渐消磨, 这些士兵们变得冷酷、无情、猜疑、好斗甚至消极:“我们应该成为什么?……这场战争毁了我们的一切。……我想, 我们已经失败了。[5]”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光荣感和使命感荡然无存, 留下的只是痛苦和死亡。

薄依慕抵触战争, 并认为他与战友对于战争最初的认识是受了老师和家长的误导, 他们认为参与战争是光荣的, 年轻人应该在战争中得到锻炼。然而, 这些在和平后方的父辈们的教诲在残酷的战争现实中看起来是那么不堪一击:“炮火标明了我们的错误, 他们 (家长和老师) 教谕我们的信念也在炮火中化为湮灭。在他们鼓吹战争的时候, 我们却看到了医院和死亡;当他们将为国家尽忠看作最伟大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却与日俱增。[6]”在这段话中, 薄依慕谴责了他的教师对于战争的鼓吹。回家省亲时, 薄依慕向他的父亲阐述战争的事实, 试图扭转父亲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 然而却以两人的不欢而散而收场:“他希望不断听到战争的消息。我明白, 他并不知道, 某些事实是不能告诉他的。并且我当然愿意满足他对了解战事的渴望。然而将这些事情变成文字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危险, ……因为当我们彼此都很清楚外边的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时, 我们应该停留在哪里?[7]”

战争不仅使得年轻人与家人产生了隔绝, 也削弱了他们生活的勇气和意志。薄依慕的战友德特林看到了一棵樱花树, 他折断了一些树枝并带在身旁, 因为这些樱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德特林的命运以当了逃兵最终被抓获而结束, 并从此消失在薄依慕的生活中。这个细节代表着迷惘的一代人对于生活的失望和惆怅:“我们与工作、死亡和发展隔绝。除了战争, 我们不再相信任何事情。[8]”战争深刻改变了这些年轻士兵们的命运, 以至于他们无法想像如何继续战后的生活。正如米勒在书中问他的战友们, 战争结束后他们能做什么, 回答的只有卡特和德特林, 其他人则是沉默不语, 他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幻想只是停留在了过去。而现在, 他们唯一感觉到是欺骗。战争结束后, 他们再也不可能回到当初停滞的地方继续生活, 完成个人的理想。

对于作者, 战争生活是一种“精神上的衰败” (geistige Zurückentwicklung) , 是人类“肤浅” (Oberflächlichkeit) 和“冷漠“ (Gleichgültigkeit) 特征的表现。“我们如同动物一样向前驱使, 这就是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唯一的东西。……我们不能改变什么, 因为这是一种强迫。[9]”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战争使得人们回归了人类的原始状态, 这种原始化是战争的一个必然产物。士兵们被迫成为人类中的野兽以保存自己的生命。为此, 他们不得不放弃了理性而付诸于自己兽类的本能。放弃自己的良心, 仅仅保留着原始动机:吃, 喝, 睡, 杀戮。雷马克将这种生活形态称之为“人类动物”。 (Menschentiere) 士兵们不允许感到疲倦, 更不允许考虑死亡。同时, 作者也将这种人类的野蛮化看做是逃脱这场残暴战争的一种策略。正如书中所述:“这些学生们内心已经死亡。……[10]“他们是消耗殆尽的, 疲惫不堪的, 衰落蜕变的, 燃烧殆尽的。[11]”这种内心的死亡最终导致了与其他人精神交流的搁浅, 这也就是为什么薄依慕不管是在探亲还是在战地医院期间总是充满孤独感。雷马克将这一迷惘的一代定性为一个盲目的、有着挫败感的整体, 并写道:“在他们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留下。[12]”

3 结束语

小说以主人公薄依慕所在的部队全线溃败为结局, 而就在薄依慕死亡的当天, 德国的战地报道却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西线无战事, 以此来告慰那些在后方天真等待着战斗硕果的人们。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各种语言, 并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记述一战的书籍。Ekstein在他的历史文献中指出, 《西线无战事》的成功之处在于此书的目的不是纪念一战中牺牲的战友, 而是突出了这场战争的盲目性、残酷性和经历这场战争的人们命运的可悲性。书中呈现的虽然是一部虚构的故事, 但却是一战中一名普通士兵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再现。雷马克用自己的语言, 真实刻画了一位战争经历者的命运, 表达了历经战争人们未能说出的心声。

西线无战事论文 篇2

贯穿全书的是主人公保罗的不停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到战场上来?敌人,我们的敌人,他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到战场上来吗?我们的战友和对面的那些法国兵,和俘虏营的那些俄国兵有什么区别?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人,甚至还有学生,还有那些稚嫩的孩子。战争会把我们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

尽管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有着种种的疑问,但是这一切在战争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旦战争打响,对保罗他们来说,只剩下“活着”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这些士兵在被草率地送上了战场之后,从身体到精神,都被战争摧毁了,有的落下了残疾,有的死亡了,还有的因为想逃离这个战场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甚至到19德国投降的前夕,主人公保罗也倒下了,最后,他们这一群人,从外到内,无人生还。正如书的扉页文字所说的:“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作为一本著名的反战小说,这本书循序渐进,让我从一个亲历战争的人的角度对战争这件事产生了思考,希望战争永远不再有。

西线有战事 篇3

“对我来讲,这一生永远忘不了啊!”杨志成对记者说。

1962年11月18日,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西线战斗的最后一场战役中,杨志成的战友王忠殿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往外推出的爆破筒,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打开了前进的道路,也动摇了敌人最后的信心。

高原练奇兵

“我们这一茬兵都是河南焦作的。我入伍那年17岁,没谈过恋爱,一点儿负担都没有,党和祖国叫干啥就干啥。”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李宝镇回忆道。

1961年,中印边境涌动着不安定的气氛。初中毕业的李宝镇和同乡王忠殿一同参军,来到祖国的边疆阿克苏。17岁的煤矿工人杨志成也参了军,和王忠殿分在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李宝镇则分在了机枪连。

当兵不到半年,王忠殿就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先后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射击标兵”。他在自己17岁的日记中写道:“我要向保尔学习,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做一个永不生锈的镙丝钉和永不后退的战士。”

他们所在的陆军4师11团,前身是王震将军领导的359旅718团,以能征善战闻名天下。

1962年6月20日,部队接到军委命令,离开阿克苏开赴前线,途经阿瓦提、巴楚、阿图什、喀什、沙车,从叶城开始上山。

李宝镇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的大山,直插云霄的山峰让他惊奇不已,可以一直往前走,眼前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景色越来越凄凉,他的心情就慢慢有些低沉了。

经过几天的行军,部队进驻康西瓦红柳滩,在这里适应高原气候,进行战前的应急训练,学习战场上实用的印语,“卡毛特”(不许动)、“皮牙却罗”(缴枪不杀)的喊声生硬地在山间回响。

“刚上山时,大家都有高原反应,我们从汽车上要下来都要踩着轮胎,慢慢着地下,不能蹦;战士起床也不能吹哨子,气不够用,我们就这样喊:‘起—床—了’!”当年9连的副指导员、如今已77岁的董年生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模仿起当年的情景。

转眼到了秋天,集结在康西瓦的战士在高原已经练了几个月的兵,战事仍处于不确定状态。“边防线上不断传来印军侵犯我边境的消息,今天进犯我领土20公里,明天又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战士们个个磨拳擦掌,请战书接连不断送向康西瓦的前线指挥部。”董年生说。

1962年,阿里支队政治处主任贺登云只有33岁,他从南疆军区调到阿里边防支队已3年,亲眼目睹了印度“蚕食”中国边境的过程。“我们跟印度的边防斗争已经好多年了。他们进来,我们就往出挤,中央的边防政策要求‘不准开枪’,只能顶、逼、堵、围。”

“有一次,我们的炊事班长去给一个哨卡送饭,过来两个印度兵,堵住路不让走,炊事班长就非要过去,两个人肩膀顶肩膀,牲口也拉到一块儿顶,最后顶了过去。”贺登云说。

对贺登云来说,他当时最难做的思想工作,就是“不许开第一枪”。“战士们想不通啊!敌人侵入领土,为啥不把他們赶出去?我们拿的是枪,不是烧火棍!”

所有的官兵早已按捺不住,就等中央一声令下了。

红山头告捷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东西两线同时打响。西线战场的第一仗,是天文点地区的红山头战斗。

红山头是印军在西段的指挥中心和主要供应基地,印方在这里设有空投场和空降场。毛主席曾亲自作过指示:“打红山头对敌威胁最大。”

“我们打红山头只用了20分钟。”当年的9连指导员、如今已81岁的穆洪千用一口山东口音自豪地说。

经过整整一夜山路跋涉,部队悄无声息地进入敌后侧的阵地。拂晓时分,在炮火支援下,9连向红山头发起猛攻。“敌人在睡梦中被震醒,哇哇地向外跑。”李宝镇至今还记得当时战场上的情景:“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枪声、炮声响成一片。”

“他们包抄印度阵地的侧翼和后方,经过激烈的肉搏战,攻下了这些阵地。”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马克斯韦尔在他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这一仗显然打得印军有点儿“晕头转向”。战斗结束,阵地已经被我军占领,印军指挥机关还派飞机向红山头空投物资。当地面部队向其射击时,它才恍然大悟,狼狈逃窜。

清理战场时,董年生提个手枪在周围转,突然发现大石头后面有啥东西在动,走到跟前一看,8个印度兵在那儿躲着。他用印度话喊了一句:“举起手来!”印度兵举手投降。他正押着这些俘虏往回走,头顶一架敌机飞过,俘虏一下子就乱了,董年生当机立断,“叭”“叭”两枪,撂倒两个俘虏,剩下的印度兵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回到连队,董年生才感到一阵后怕。“我的枪里只有五发子弹,打了两发还剩三发,俘虏都反抗的话,我还真难对付。”

董年生说,他在部队对手枪一直不感兴趣,“那么短一点,我打靶很少及格。步枪、冲锋枪、机关枪都没问题。”红山头战斗之后,连队干部都把手枪换成了冲锋枪,董年生挎到身上,一直到战斗结束都没离身。

和红山头战斗同时打响的是加勒万河谷歼灭战。我军同样集中了优势兵力,夜围晓袭,三面进攻,仅半小时就打掉印军10多个碉堡,全歼守敌,无一漏网,还活捉了其少校连长。不少印度士兵还未来得及穿上裤子就当了俘虏。

行走冰雪线

10月24日,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口防区的入侵印军据点被我军全部扫除后,部队南下阿里,转战碟木绰克(即巴里加斯)和班公洛(斯潘古尔)地区。

“我们坐上汽车,装上帐蓬和军事装备离开了大红柳滩(康西瓦),向阿里进发。”多年以后,李宝镇对这次“吃冰雪,啃干粮,一路高歌”的千里转战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阿里是西藏的后藏,当时只有通过新疆这条惟一的公路才能到达,平均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而部队要到达的目的地都在6000米以上。“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公路,现在全是柏油路了。我们当年走的就是这条路。”李宝镇说。

行军途中,李宝镇的水壶常常冻成冰圪塔,只好把干粮塞在嘴里干嚼,咽不下去。偶而发现有鸡窝似的小水坑,战士们顾不得水中有羊屎蛋,冲上去就喝。

西线战场狭窄而漫长。分散在500公里冰山雪岭中的印军入侵据点,大多都建起了强固的工事和防御设施。“而且印军据点都设在山的高处,打仗前必须得爬山。”穆洪千回忆说,他们有时候千辛万苦爬上山,到达一个印军据点,发现敌人早已逃跑。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部队全部在冰雪线上行军,每一、两个小时就要停车一次,让战士们下车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尽管如此,很多士兵还是被冻伤了。

“我的一个通讯员叫李志基,刚离开我往排里传达命令,就被一枚炮弹炸死。不到20分钟,我去看他的时候,已经冻得硬硬的了。”穆洪千回忆道。

战士们又冷又饿,饱受高原反应的折磨,完全靠意志力支撑。“大雪纷纷盖山头,革命战士不知愁,克服困难意志坚,战士个个硬骨头。”战士罗光樊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

董年生记得打第四仗的那一次,早上起来突然肚子疼,部队马上出发了,怎么办?他掂起酒瓶子喝了半瓶酒,就上了战场。战斗开始了,他的肚子也不疼了。

到达甲岗—狮泉河一带,进入碟木绰克战区,部队才算完成了这次极其艰巨的长途转移任务。

李宝镇在日土第一次见到了藏民居住的地方。“那些藏民可能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解放军,都用惊异的眼光望着我们。”

过狮泉河的时候,河水冰冷刺骨,藏族百姓牵来几十匹马和牦牛,用整整一个晚上,才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和全部武器弹药驮过了对岸。

血战班公洛

“王忠殿牺牲的那场战斗,是我们打的最后一仗,也是最艰难的一仗。”李宝镇回忆道。

因为印度拒绝谈判,而且继续掀起反华浪潮,中央决定再次发起自卫反击作战,彻底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

西线战场的军事任务,是拔除印军设在班公洛的7、8、9号军事据点以及莫尔多山脊上的16号据点。

班公洛位于班公湖南侧较开阔的起伏高地。1962年11月18日凌晨,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陆军4师11团各主攻连队紧临国境线,将敌人的7、8、9号据点从背后死死围住。

按照作战计划,9连向7号阵地发起冲击,全体指战员英勇杀敌,全歼了敌人,胜利结束战斗。

“这时候,我们右侧的8连还在继续战斗,他们遇到了印军十分猛烈的火力阻击,久攻不下,营指挥部命令我们立即派一个排支援8连。”穆洪千回忆道。

杨志成就是受命前往支援的战士之一。他记得,他们几个战士绕到8号哨卡后面,开始组织爆破。“头一组爆破上去了两个人,全部负伤,没到跟前就倒了;又冲上去一组,有一个负伤,也没拿下来。我和王忠殿是第三组。”

杨志成和王忠殿迅速接近敌人的碉堡,王忠殿拿了一个爆破筒,杨志成拿了一个炸药包。“他把爆破筒塞到碉堡的机枪射孔里,要拉爆破筒的时候,敌人把爆破筒抱住了,往外推,他就往里推。”杨志成回忆说。

杨志成藏在离王忠殿不远的一个墙角,把炸药包放好,等着王忠殿。这时,王忠殿突然朝他喊:“杨志成,撤下!我已经下不来了。”然后用身体顶住塞进碉堡的爆破筒,只听一声轰响,敌人的碉堡被炸飞,王忠殿壮烈牺牲。

杨志成放置的炸药包同时爆炸,他从离碉堡还有五六公尺的地方滚了下来。

“王忠殿牺牲的时间是11月18日早上8点20分。”杨志成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时刻。

穆洪千所在的指挥所离那个碉堡只有四、五十米,他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士壮烈牺牲。“我们的战士太勇敢了,太伟大了!只知道往前冲啊。”

11月18日清晨,在班公洛地区斯潘古尔湖另一侧的莫尔多山巅,我军攻打印军16号据点的战斗也打得异常惨烈。

16号据点是楚舒勒印军指挥部的前沿观察哨和防御体系的屏障,一个月之内,他们增设了三道雷区,四道铁丝网,把整个山梁都封锁住了,并吹嘘这是一个“攻不破的堡垒”。

这场攻坚战任务,交给了与其对峙己久的阿里支队。贺登云和阿里支队副队长张昌奎指挥了这场战斗。出发的那天夜里,风大雪滑,战士们负荷很重,除背自己的武器弹药,还要扛两发炮弹或一根爆破筒。艰苦跋涉5个小时,部队还未来得及喘口气,攻击的时间已经到了。

“印军发起猛烈的阻击,炮弹和地雷不断爆炸,使我进攻部队严重受阻。冲锋在前的突击队员一个一个倒下,工兵们轮番上前,抱着爆破筒,爆炸开路。”贺登云说。

时至中午,这场惨烈的攻坚战终于结束了,阵地上遍地尸体和枪炮弹壳。我边防部队付出了惨痛的伤亡,才拔掉了这颗硬钉子。

50年过去了,但对贺登云来说,有一个画面一直在他脑海里浮现:战士刘连友背着伤员一次次穿过雷区,从晚上一直背到第二天早上。有一个断了小腿的伤员,嫌自己的断腿甩来甩去碍事,便叫刘连友把他放下来,用小刀割掉了那只连着皮的脚……

▲老兵董年生回想起那些牺牲在雪域高原的战友,感慨万千:“这几十年,我一切都满足,咱是幸存者,还有什么不满足!”

难忘康西瓦

凯旋而归,对每一位参战士兵来说,都是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那一年,王忠殿成为家乡人民引以为荣的战斗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杨志成荣获一等功,也成为王忠殿英雄事迹的“宣传员”,到处做报告;李宝镇则火线入了党,感到“无比幸福和光荣”。

战后,9连指导员穆洪千调到阿里军分区工作了10年,当上了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后来调到阿克苏军分区当司令员。从阿里调离的时候,他在狮泉河做了个大花圈,用车拉到红柳滩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在那里的战友。

2005年,董年生到新疆参加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也曾到红柳滩祭奠牺牲的战友。“战后这几十年,我一切都很满足,咱是幸存者,还有什么不满足!”董年生说。

每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开战的日子,杨志成、李宝镇和当年的战友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自发地纪念一下。他们战后的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只要聚在一起,他们都感觉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

“回忆过去,既可怕又不可怕,既高兴,也残酷。残酷的是我的战友为了保卫祖国牺牲了,高兴的是我们把敌人赶出边境了。”杨志成对记者说,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去一趟康西瓦,看看那些老战友。

班级“无战事” 篇4

记得那天下午体育课结束, 体育老师把学生带回教室做眼保健操。作为班主任的我, 难得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正打开杯盖准备喝水, 心想有个休息的机会真是好幸福。突然, 办公室的们“砰”的一声打开了, 是我们的小班长。我定了定神说道:“不是在做眼保健操么?我们的小班长还是惊慌失措地跑到我面前, 着急地说到:“老师, 我班小磊又打架了, 连体育老师都拉不住。打的可厉害了。”我听了之后, 很是吃惊又愤怒地想:“怎么回事啊?又打起来了?”于是, 水都没喝上, 也没来得及问什么情况, 带着小班长就着急地跑到教室了。来到教室, 在体育老师的帮助下, 按捺着心中的怒火, 还是平静地安抚了其他小朋友, 只好把他们带到办公室了。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 我一路愤怒, 想着怎么惩罚小磊。是告诉家长教训他, 还是让其他孩子不要和他接触呢, 我心中正在酝酿着怎么教育他。因为他总是不断地攻击其他小朋友, 不是推倒这个女生, 就是打倒了那个男生。想着想着就到了办公室, 我坐了下来, 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怒火, 先问小扬:“你怎么会打架呢?”小扬说道“老师, 是他先打我的。他朝我借钢笔, 我不借给他, 他就打我。他打我可疼了”我又问小磊:“是这样么?”他点点头。我着急地问小磊:“你为什么又要借钢笔呢?自己没有么?这可是课堂学习用具, 每个人都是有的哦, 家长会上不是都讲过的么?”他只是沉默着, 连头也不抬。小扬说道:“老师, 他自己都有, 所以我才没借给他的。他就打我了。”听着小扬的话, 我心生疑惑, 我摸摸小扬的头, 心疼地问道:“疼么?你确定他有钢笔?”小扬说道:“不疼, 老师, 我真的看到他有钢笔, 老师我没骗你。”我带着疑惑不满地问小磊:“你告诉老师你没有钢笔?你看老师这里有很多呢!你需要我可以送给你的。”小磊望着我, 吞吐地说道:“恩……我有钢笔。不缺, 什么也不缺。”我的心里不免起了疑心, 你说这个因为借钢笔才打架的, 可是又不缺钢笔。我心中琢磨着孩子只有在缺东西的时候, 才会去借东西。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他喜欢别人的钢笔?想到这, 我就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态度。

只见孙磊低着头, 我便疑惑地问道:“你喜欢他的钢笔?”他低着头说:“我不喜欢, 就是想闹着玩的。”真是越说越奇怪:“你自己有钢笔, 你为什么还要去借呢?你又不喜欢他的钢笔, 为什么还因为钢笔打架呢?”小磊听着我问完的问题, 就低头小声地呜咽着, 肩头一耸一耸令人动容。我摸着他的头说道:“小磊, 你怎么了?你可是个男孩子, 怎么可以哭呢?有问题就要说明情况, 对么?”小磊还是低声地呜咽着, 并不抬头。我轻轻地问道, 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伤到他的心:“自己有文具, 为什么还要借呢?”小磊抬着头望着我, 呜咽着说道:“因为他们不理我, 我真的很想找个人说话”。我紧接着问道:“不理你?为什么?”小磊小心地攥着自己的裤缝, 说道:“我想和他们玩, 可是没注意总是把他们推到, 他们都说我喜欢打人, 便不跟我玩。”我小心翼翼地问道:“那今天究竟为什么打人呢?”小磊连忙摇头, 紧张地说道:“老师, 我不是打人, 是想和他们玩, 才拿他们东西。我不想打人, 一点都不想。”小扬说道:“你想和我玩, 跟我说就行了么?”小磊在一旁抽泣着, 双肩也跟着耸动。我心疼地说道:“我知道你有时候玩时, 不够注意, 总会误伤别人。所以, 大家都不和你玩, 对么?”他边哭边点头。听到这, 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拉着小磊的手说道:“你想要和谁玩, 就要告诉别人你的想法, 你这样的做法觉得好么?当然, 在和别人玩耍的时候, 也要注意分寸, 慢慢地, 不着急, 不追打嬉闹。你说对么?”小磊看着我说:“我知道不好, 可是我不敢, 我怕他们不和我玩。我有点控制不住我自己。”我笑着说道:“没关系, 控制自己的双手要慢慢来。但是选择交朋友的方式, 现在就可以。你试着问问身边的小扬, 他愿意和你一起玩不?”小磊怯怯地问了句:“可以么?”小扬大声地说道:“当然了, 你早说的话, 我们就不用打架了, 不过你也要控制你自己的手哦。”听到这, 我心里觉得很欣慰, 觉得孩子的世界真是有意思, 刚才还打的火热, 这时候就能够好得跟亲兄弟一样。我把他们的双手紧紧地拉在一起说道:“握握手, 你们就是好朋友。”

通过这件事情, 我心里也很有很多感触。孩子的世界很简单, 打架只是为了交朋友, 我们不需要把孩子想的复杂或者恶意。所以, 我潜下心来与学生的慢慢接触中, 仔细的去了解。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有自卑怯懦的心理, 甚至用“拿东西”这种方式去交朋友都不敢去做, 更别提“打架”这样的方式。于是, 我把同学们分为4个大组。每个组由组长负责, 在一起讨论学习, 完成作业, 一起玩耍, 每个组员之间要和睦相处。每个星期进行小组评定, 组员之间进行交流与汇报, 选出组内之星。每个月小组成员轮换一次, 这样每个同学之间都有接触, 也给每个同学都展示自己的平台, 交朋友时也就有了选择。渐渐地发现, 孙磊慢慢的融入班级, 由于他愿意为班级劳动, 还获得组内之星的称号, 班级的家庭氛围也是越来越浓。

西线无战事读书心得优秀 篇5

开门见山:《西线无战事》很有名了,国内很多人也看过,因此这里剧情我不多讲了。《西线无战事》是我昨天买的,昨天看的。记得在国内只看了一个尾巴,不明白男主人公为什么最后“啪”的一下栽进泥地里。所以我当天买,当天看,不过没有当天写文章。为了再次显示我的写作才能,放一通炮,我这里就开始写了。

开门见山半天,门是开了,山还没见着。

啪!谁扔的烂西红柿?

《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一群有朝气的年轻人被一个秃头老师怂恿参加德军。就是现在这种情况还是很多见。战争以我来看有三种目的:God,Honour,Fatherland,是为神而战,为国家而战,为荣誉而战。他们是国家而战。片头一开始就是一通短兵相接。排长有一点黑色幽默,他说:战壕里头用刺刀没啥用,还是用铲子好。一边要磨利,好从法国人的脖子砍下去。片子看到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这人打完仗回到家该怎么办?他能适应的了和平生活吗?从他那句话能听出来,他只是一个会杀人的机器。

男主人公保罗虽说是老兵了,但似乎还在他心里头留了一些空间供良心居住。有一次,他出去巡逻,法国人正好在冲锋,只好跳进一个弹坑躲避。恰好一个法国士兵也跳进来,他毫不犹豫的拿出刺刀往那人胸脯上连刺两刀。就这样,保罗与那垂死的法国人在坑里呆了一夜,那法国人一整晚上都在呻吟。那时我心里头就有点责怪这个保罗,为何不在那时候把法国人一枪结果了呢,这样他不必承受过多的痛苦。最后保罗终于拿出绷带尝试着救他,但法国人因失血过多而死去。保罗心里头有了忏悔,流泪说:我们都有母亲,都会笑,都知道痛。我不是故意要杀你的,我不认识你。他说要给法国人家里人写信,他从那人的怀里取出一张照片,是法国人妻子的照片,后面写着:我干掉了一个德国人。

《西线无战事》原先是一本小说,小说里不可能把一刀一枪都可以写出来,但战争的野蛮却可以时时感受到。有次保罗的班没有了食物,饿的半死,突然看到两只鹅,他们如禽兽一般抓那两只鹅。人和禽兽中间的所有不同是人有self-conscience,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而在某些情况下人可以转变回来成为禽兽,而且用他发达的大脑残酷的算计杀害同类。虽然说只是抓两只鹅,但我认为在这里也是野蛮战争的缩影。最终德国还是打输了。在签订条约的那天,排长身中弹片死掉了,保罗那时已经成为没有灵魂的一具躯壳。他在战壕里提醒战友提高警惕,写完最后一篇日记后,忽然站起来,感叹说:我真孤独。随即被狙击手一枪击毙了。

保罗有好几种死法,一种是小说版:我真孤独。二是1930年电影版:尝试抓蝴蝶,被枪打死。三也是我认为最恰当的:他看到一只和平鸽在一只没有树枝的树杈上,他拿出笔记本要把鸽子画出来。为了取更好的角度(或者也间接可以说是对和平的渴望,有一种象征意义),他站了起来,随即却被打死。

后记:国内毒杀猫狗,虽然不象一战大规模,但也非常野蛮。在这里我想对人们的良心做一个实在的提问:这样做应该吗?你良心允许吗?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

★ 中学读书心得

★ 励志书读书心得精选

★ 家长读书心得

★ 关于工作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红楼梦

★ 读书心得400字

自制启动战事 篇6

主流视频网站们竭力撇清自制剧与粗制滥造网剧的区别。“有钱未必拍出好剧,没钱却一定拍不出精品”,3亿元只是门槛,各家都在暗中较劲。

与实力影视公司合作“不差钱”,与网友亲密互动咱有大数据。“自制”“联合出品”“定制”,三者在网络的世界里界限模糊,“全网独播”才是硬道理。

未来,“电视剧”这个诞生于20世纪的名词很可能被新生代们所抛弃。剧的播出在三屏间迁移,可以想象越来越多品质优秀的网络自制剧会反输电视机——上了电视难道就叫电视剧?播出渠道多元,影视内容生产商最为欣喜,倘若一部作品卖给电视台叫电视剧,卖给网络叫网剧,那么卖给移动端难不成叫手剧(手游有先例)?还是干脆效法电影命名“电剧”?

其实“电视剧”这个名词是否消亡莫有太大关系,智慧的人民总会想出新的词汇代替。现实意义是,更多竞争者加入战局,公平交易,市场繁荣可期。好内容是生产力,不管它是在电视、网络还是PAD与手机端——《北平无战事》就是范例。

一部以1948至1949年解放前夕北平经济崩溃、币制改革为背景的剧集,若是“高冷”、小众不会让人感到奇怪,而刘和平、孔笙却生生把它拍成了高收视的作品。以行业惯用的逻辑推导:是年长主妇们改变了喜好,还是不看、少看电视的“知道分子”与年轻受众回归到电视前?是电视放大了效应,还是网络助推的口碑?是谁说观众爱看“雷剧”,是生产者们低估了观众的鉴赏力,还是观众没有太多选择?

西线无战事论文 篇7

一.无法轻许的爱情诺言

小说《诺言》表面上描述了一对恋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开头出现的人物是《龙子》中的主人公林郯一家,地点仍然是林村,只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推进到中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的林家三儿子经过长沙会战的洗礼,已经成长为国民党抗日战场上的将士,改名林胜,正带兵赶赴云南昆明,集结待命。在昆明,他如约见到了他爱慕已久的女子魏梅丽———那个在《龙子》中毅然阔别生长多年的美国、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中国支持抗战的传奇女子。然而,战争使人们的未来有太多生死未卜和前途未知,也让林胜和梅丽的爱情之路走的更为艰辛。

梅丽虽然敬佩英勇杀敌的林胜,却希望他拥有更多的学识。她以自己的智慧积极主动地影响和改造林胜,促使林胜学习读书写字,成为优秀的指挥官。每次林胜直接或间接地向梅丽求婚,梅丽始终巧妙拒绝,机敏地回答他“我只是不想找一个还没长大的男孩当丈夫,这你能怪我吗?”[1]14林胜的想法则很单纯,他认为既然两人天造地设,就应该尽快结婚。可对梅丽来说,婚约的诺言为时尚早,她不希望和其他女性一样为了结婚而结婚,她希望她的丈夫能够值得她热爱一生,她的丈夫必须是个“伟大的人”[1]15。她不能确定林胜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磨练,是否能成为她心目中的模样,所以在诺言面前,梅丽犹豫和退缩了。

林胜很快接到将军的命令,必须领军前往缅甸,去援助节节败退的英军打一场没有获胜信心的战役,正如将军所说,他们要打的是一场“大局已败的战役”[1]22。而初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梅丽对战争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直到一场空袭降临,她才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战争的严酷和死亡的威胁,感受到人生命的脆弱和面对强大敌人的无能为力。当她怀抱被日军轰炸死去的婴孩,那一刻她理解了林胜的愤怒,“愤怒也在她心底播下了种子”[1]43。林胜许诺他会很快再回来,梅丽表面上礼貌地回应他,她会等他来,然而内心深处,真正经历过离别和死亡之后,她非常害怕失去自己的爱人。可是,国难当头,爱情的诺言显得不值一提,林胜作为士兵,对国家的承诺高于一切,在履行爱情的诺言之前,他必须履行作为保家卫国的士兵的诺言,他必须以身犯险,而在生命都悬于一线的战争年代,爱情的诺言显得更加无力和脆弱。梅丽也开始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她不愿在后方焦虑不安地等林胜回来,毅然参军随医疗队开赴中缅边境,悄悄追随爱人的步伐。

小说接下来描绘的是缅甸战场的悲壮场景。中国方面派遣了最好的士兵前去支援缅甸英军,而英国盟军的不信任和他们在缅甸战场的懦弱表现,让中国官兵深深感到希望的幻灭。作为缅甸战场几乎全军覆没的幸存者,梅丽最后问林胜,“你能不能许诺我……”而林胜坚决地打断她说,“我不会许下任何诺言。我不是口头许诺的那种人。”林胜已经从背弃盟约,违背诺言的英国盟友身上体悟到诺言“不过是语言,空气中的泡沫,从人的嘴巴里吐出来转瞬间就破灭了,就好像从没有过一般”247。爱情的诺言在生死面前已经显得无足轻重,林胜和梅丽为了他们的祖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最后一起坚定地朝着祖国方向徒步而去。

二.难以兑现的盟国诺言

透过林胜和梅丽的爱情故事,《诺言》实际主要描述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当时,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迅速侵入菲律宾、泰国、马来亚、香港、印度尼西亚等地,而缅甸作为东南亚唯一尚未被日本占领的国家,对于接连失利的同盟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缅甸不仅是英国在英属殖民地印度的最后一道保卫屏障,也是中国从境外获得援助军械、医药和其他战备物资的最后一条生命运输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美国提供的物资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美国援助中国的承诺就无法实现,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41年12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方面在美国的斡旋下于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形成中英军事同盟。而《诺言》就是从小说主人公梅丽的微观视角去考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命运,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和英美盟国的盟约和诺言。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梅丽来到中国将军的驻地,她发现接到远征命令的将军从一开始就对盟军缺乏信心,觉得“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仗”20,受英国殖民的缅甸人肯定不会欢迎中国军队,因为“他们是去帮他们的殖民统治者的”20;他对把香港当做“节日的礼物”20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的英国人不敢抱有幻想,他说中国军队与英国盟军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们把我们看做是仆人而他们是主子”20。考虑到上述因素,他认为“英国人注定要失败”20,而他们要跟着去打一场注定要失败的仗,“他们也注定要失败”20。将军的态度鲜明,同时他的观点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林胜和很多普通士兵的想法。不过,尽管与英军的同盟从一开始就有诸多顾虑,中国士兵依然勇敢出征,正如林胜所说,“因为比起那些鄙视他们和他们祖先的骄傲的白人,他们更加憎恨他们的敌人”31。共同的敌人将中国士兵和英国士兵绑在了缅甸这块对彼此而言皆为他乡的土地上。中方派遣了最精锐的两个师,并将指挥权交由美国指挥官,表现出对英美军队充分的信任。然而当部队抵达缅甸边境时,却被滞留在边境线外,不断听到英军挫败和撤退的消息,直到仰光失守。中国方面这才意识到,“英国的合作诚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一旦触及实质性的军事合作,英方就采取冷淡、回避甚至是阻挠的态度”101。局势陡转直下,中方部队在边境滞留太久,最好的战略时机已然失去。中国国民党将军杜聿明曾在回忆录文章中提到“中英在战略上的矛盾”,认为英国故意拖延中国军队入缅布防“是中国远征军失败的根本原因”[3]39。

小说描绘到中国军队面对种种不利局面,毅然挺进缅甸与英军汇合,与英军的溃败和软弱形成鲜明对比。而一场保卫缅甸的大战也迅速演变成保护英军撤退战。面对武器各方面都要先进的敌军,林胜等人一开始还寄希望于英军的装甲坦克,然而英军不断撤退,那些大装甲反而成为他们撤退的拖累,本应有的空中支援也迟迟未来,希望再一次遭到破灭。而当英军在撤退中被日军包围急需中国军队解围之时,明知此行有去难回,林胜毅然决定以身试险,因为“他想起了他的诺言”[1]184,即作为士兵他必须服从上级命令,“在必须有所牺牲时甘愿牺牲自己”[1]184他带伤率领最优秀的先遣部队前去掩护英军撤退。

中国人守住了对盟国的诺言,然而却再次被盟国出卖。英军大部队撤离后,立刻切断了桥梁,将他们的盟军困在敌军和河流之间,置盟军的生死于不顾。这里,作者有意通过林胜的视角将白人的背信弃义与中国人为朋友不惜牺牲的英勇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并对英国人大加批评:“英国人进行着两场互不相干的战争。在欧洲,他们光荣地为人类的自由和摧毁纳粹奴役制度而战;在亚洲,他们们为维持现状,为大英帝国,为殖民主义而战。”[4]152在缅甸战场上,中英同盟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同的战略目的和利益考量,因此,一旦局势不利,英国首先想到的是弃缅保印,使得它对中国的盟约和诺言不堪一击;中国人却严守一诺千金的传统,在危急时刻,奋不顾己,对英军出手相助。同时,中国人深知缅甸失守意味着滇缅公路运输线被切断,那将使美国从南线运输军用物资的承诺也岌岌可危。国家之间的承诺有如散沙,因一时风利而聚,风止而散。

三.不失公允的历史诺言

虽然很多人认为历史只是为胜利者歌功颂德,为失败者留下千古骂名,但历史终究不是一个被人随便打扮的洋娃娃,它向大众许下的是公平的诺言,它将是绝对客观公正的,任何人都抹杀不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赛珍珠正是本着历史公正的立场,在《诺言》中为读者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除了梅丽,她还塑造了忠于职守、医术精湛的常军医、能说一口流利英文工程师汽车兵李阔帆(英文名查理)等一系列年轻有为的爱国青年形象,他们代表了抗日战争中大批毅然从海外回国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他们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抗日战争中不论身份和性别的青年同仇敌忾,他们在国难当头之时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赛珍珠还描述到了当时中国军队领导人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对盟军的担忧,还有他们亲往缅甸前线对广大将士的鼓舞和嘱托。中国远征军不畏艰苦,纪律严明,不许乱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当梅丽发现护士半笑偷了缅甸当地居民的东西时,立刻予以赔偿并教育半笑。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华儿女诚实正直、吃苦耐劳、英勇无畏、信守诺言的高尚品质,他们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小说女主人公梅丽与赛珍珠一样,具有中美两种文化成长背景,成为作者思想的代言人。赛珍珠从梅丽的视角塑造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形象,结果“赛珍珠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82。在《诺言》中,中美两种文化成长背景下的梅丽曾因为不能完全融入本国文化而苦恼,感到“自己不是本族的一份子”148,她那独立开放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富裕、平等和自由的美国他者形象,而她在战争中的成长和蜕变、她与林胜的交往、她对白人态度的转变更多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她在真正参战之前,一直梦想着“只要我们的盟军看到我们的胜利,他们就会尊敬我们,兑现他们的诺言”[1]62。然而当她投入战争后,她才逐渐发现林胜所说的白人对中国人的鄙夷和歧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她对英国盟军的背信弃义和西方殖民者无知的优越心态给予了强烈地批判。她与美国指挥官的对质使她终于看清美国指挥官的拖延战术只不过是让“别人替他们去牺牲”[1]207,而他人的牺牲却成全了他们“白人的英雄情结”[1]208,由此她体会到,“如果正直是盲目的,那还叫正直吗?”[1]208梅丽和幸免于难的战友在缅甸的丛林中遇到的英国逃兵口口声声声称“毕竟,缅甸是我们的”[1]238,因而感觉他们对缅甸“负有责任”[1]240他们暴露的殖民者态度,以致梅丽无不讽刺地感慨道:“如果你们不把拯救我们为己任,我们就能自由了”[1]241。

作为生活在在中美两种文化边缘的“异乡人”,对赛珍珠而言,中国人和西方人形象皆为“异国的”,都是“出自一个民族的形象,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造的形象”。[6]25赛珍珠却没有任何民族偏见,从始至终,她都没有歪曲历史,不仅塑造了英勇顽强的中国人形象,还借梅丽之口,说出了她对白人身份的反思,对帝国主义统治者、殖民者的批判。她遵守了不失分公允的历史诺言。

四.结语

《诺言》这部小说既是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官兵英勇表现的赞美,也是赛珍珠对东西方文化的又一次探讨。诺言的主题涵盖了爱情的许诺,士兵对国家的承诺,国家同盟之间的盟约。在士兵对国家的责任面前,爱情的承诺只能退居其次,而在国家间的盟约中国士兵更是用生命在坚守。赛珍珠用一场滇缅战役勾勒出人性的善美,同时也不无犀利地将普通农民对英美同盟国诺言的信任与最终在战场上的英军的背弃两相对比,有力而直接地指出白人殖民者在所谓对殖民地的“责任”其实是自私地谋求本国利益,而白人的优越感更是盲目得毫无根据。她在小说的结尾处借林胜二嫂玉儿之口,更进一步指出,单纯地相信诺言是没有用的,只有依靠自己。这也是反映了赛珍珠对中国抗战胜利的期许和希冀———“为自己而战”[1]248。她相信中国必胜。

摘要:赛珍珠作为一位在中国长大的美国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极具浓郁中国土地气息的文字写下了《诺言》这本书,细腻地记录了中国远征军在滇缅作战这段惨痛却曾被埋没的历史,在赞美中国军民的勇敢、忠诚和富有牺牲精神的同时,严厉谴责了英美盟友背信弃义的举止和殖民主义的无知和虚伪。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战争经历、小说对历史事实的描写和小说作者“异乡人”的叙事视角,揭示了赛珍珠对中国人民的热爱、敬佩和支持,以及对历史的公正评判。

关键词:《诺言》,赛珍珠,中国远征军

参考文献

[1]Pearl S.Buck.The Promise.Wakefield,RI&London,1997

[2]陈家晶."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美国因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2004):100-105.

[3]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军事历史5(2010):38-45.

[4]白修德.中国的惊雷.新华出版社,1988.

[5]周子玉.赛珍珠笔下的双重他者形象.湖南师范大学,2007.

西线无战事论文 篇8

一、以乡土为参考系

特殊的地缘模型、特别的公共生活模型、特异的氛围制造与特定的建造经验共同建构了贵州乡土的建造生境, 使之成为西线工作室的分析蓝本与思辨参照系, 试图由此寻找与地点性达成契合的基点。

1. 特殊的地缘模型

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 贵州地貌存在着正、负地形的明显反差。彼此在形成过程中伴生, 且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在空间分布上并存, 且有一定的组合规律。这种成因联系和组合规律不仅反映了不同成因、不同构造控制和不同发育阶段上的地貌发育特征, 还奠定了地缘形态学上的特殊组织机制。

其一, 基本空间单元与群组方式, 垂直向分为地表正空间及地表负空间。地表正空间的基本单元体为两坡对称且平均为45�的锥状或塔状山体及相对高度为几十米至200 m的锥状石峰, 成组形式为呈鼓架状或笔架状散布在平坦基石面上的峰林和簇状基座相连的峰丛 (图1~图3) ;地表负空间的基本单元体是漏斗型落水洞, 圆筒状或V形洼地、坡立谷、盆地为其成组形式 (图4) , 由于负地形是溶蚀营力集中作用的中心, 地表负空间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有时显得比正地形更为重要。水平向则为流动态的分叉的河谷、溶沟, 以及具有溶蚀能力的运动暗流与起伏蜿蜒的带状平地 (图5) 。群组方式有两种:一是正、负空间交互组合, 构成以峰林型与峰丛型为基本群组织的两大类竖向地貌结构;二是通过垂直向布点, 建立基本的竖向群组空间骨架, 通过水平向空间对竖向群组的切割、穿越与梯次连接, 形成峡谷深切 (图6) 。

其二, 地形结构为高原—峡谷结构, 由于这种特殊的基本单元空间与群组方式, 导致高原—峡谷地貌景观成为贵州宏观地缘上最基本的特征, 它由地貌类型、发育过程完全不同却又密切相关的高原区和峡谷区两大地貌单元组成。不仅喀斯特地貌类型从高原到峡谷, 呈现出峰林盆地→峰林谷地→峰丛洼地→峰丛峡谷的逐类区带分布, 生态环境也随之出现明显变化 (图7) 。[3]

其三, 地缘秩序为位置经营+单元同构, [4]基于特殊的地形结构, 贵州乡土建造形成了特定的场所建造秩序。单元—位置经营:在这种建造思路的影响下, 积累了沿等高线分台布局、垂直等高线跌落布局、分散布局、环山布局等多样的位置经营方式。这些方式体现了传统乡土建造的精华, 通过对基地位置的巧妙经营, 降低成本, 规避风险, 便于控制。成组—单元同构:各家庭单元则依靠单元同构的成组方式, 组织成可扩展的群组。其成组原理为通过对某种基本空间组合方式 (如围合, 串联等) 的重复使用, 将单元体组合成单元组, 再将单元组扩展为单元群, 如此重复, 最终发展成有序的群组系统。由于是由家庭小单元成组而成, 有助于延续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的聚落空间特质, 并易于整合成规模效应, 建立一种由简至繁的组群结构。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缘秩序, 给贵州带来了高山峰峦中的苗寨、宽谷河流带的鼓楼与风雨桥、峡谷绝壁间的悬棺、高原平湖畔的石板布衣寨、茫茫林海内的瑶屋、挂在红岩湍流上的赤水吊脚楼, 以及黔中的天龙屯堡等丰富多样的建造生境 (图8) 。

2. 特别的公共生活模型[5]

贵州乡土社会的地方性一方面反映了聚落格局与发展受制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另一方面, 还表现为因生活空间的限制而产生较为孤立的以聚落为边界的社会圈子—封闭的地缘条件+孤立的“社会圈子”[6]共同生产出“乡里乡亲”般的公共生活模型。[6]从社会关系性质来看,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人和人之间相互知根知底, 这种熟悉是从长时间、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中所生发的亲密感情。在相互熟悉的基础上, 乡土社会的信任关系得以形成, 其熟悉性的、信任性的社会关系, 反映出乡村社会的两个典型特征:一是规矩的内生性, 即乡土秩序所依赖的规则基础是在村落内自然形成的, 村里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也就是礼俗规则, 乡村秩序主要靠礼俗规则维持;二是规矩的习得性, 即村民遵守礼俗规矩, 不是靠专门的机构进行灌输和施教, 而是在亲密交往中经常性学习获得并遵守的。在这种规矩内生的乡土社会公共生活的影响下, 出现了几种经典的次文化圈层公共生活模型:一是肇兴侗寨—世族公社模型 (图9) , 世族公社制度的物化, 在各团的中央空间均建构着一种理想田园社会的模型—信仰+世俗公共性社会的物质性结构, 这一结构具体由鼓楼、风雨桥与戏台的组合转译完成。二是西江千户苗寨—“山岳崇拜”公共生活模型 (图10) , 将长卑伦理制度结构与自然山体结合, 形成苗族特有的“山岳崇拜”公共生活结构, 达成山顶祭神与长老居住、山腰普通民居、山脚谷地田耕的地缘生活模式。三是屯堡—军屯式公共生活模型 (图11) , “家自为塾, 户自为堡, 倘贼突犯, 各执坚以御之”是屯堡人读书与战争相交融的生活写照, 屯堡带碉楼的若干合院, 即碉楼+外堡内院+外石内木组成的基本防御单元的层级成组体系, 亦察亦居亦守。整个村落布局、道路设施和院落结构构成了各屯的三重封闭性防御体系, 山地玄关和秘密连廊的交通梳理使得弯曲的巷道四通八达, 八寨呈互相钳制的组群离散式格局。

3. 特异的氛围制造[7]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是传统聚落建筑融入自然与关注族群公共生活的基本氛围生产方式。通过对传统乡土建筑的分析, 可以发现其存在一种氛围制造的方式, 其基本组成为可感知的状态体、不定型的笼罩物、特别的标志物、固态的围合物。其中状态体是人, 笼罩物包含风、光、雾、雨、落叶花香等自然与天气因素, 树、碑、花窗、雀替、传说载体等形成标志物, 围合物即院子、坝子、林子、巷子、洞穴、坑等 (图12) 。状态体直接诉诸主体感受, 笼罩物虽随类赋形, 但与可见的物质化标志物及围合体一样, 均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物质材料, 因此这四个特征的综合, 反映了氛围不仅有客体属性, 亦含有主体属性, 具有主客体间性的特征, 是身体的知觉系统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材料集相互作用而成的场, 是典型的中间状态空间, 它徘徊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间。其运行原理为:首先应建立某种较为纯粹的材料系统, 并保持其空间形态的相对围合性与排他性, 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对其空间内微妙的状态变化进行捕捉, 同时使进入其间的人心灵镇静, 进而促成身体知觉系统的敏感;其次创造条件使笼罩物定形与可控, 并对其进行特意放大与强化, 与围合物、标志物共同配置出能引发状态体情绪与想象力的场所氛围。

4. 特定的建造经验

贵州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建造技术, 一种是位于黔东南、黔南地区与黔北的传统木构技术, 一种是位于黔中喀斯特地貌区的石砌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漫长手工时代的成熟产物, 通常都遵循构件→构件组→构件群→“体”→“体”组→“体”群的自相似扩展逻辑的生成过程, 是层级嵌套结构, 由此形成有级差空间的控制骨架与建造层级, 最终建立了一整套有序的分材尺度比例系统, 模件化与单元复加式的成组技术思路, 是刚柔相济的建构系统, 整体上呈现为网状编织性肌理。这两种技术方式导致了两种迥异的建构形式。

一种是起伏屋面+层叠基座+渗透立面, 源自传统木结构体系, 此原型以木构架体系为主, 多在黔北、黔东南等夏热冬冷地带, 系轻质的编织形态。其形式组合表现为折叠起伏的鱼鳞状屋面、随山就势的层叠式基座 (含台地与吊脚两种模式) , 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渗透型立面。从外部观察, 屋面轮廓与基座形态最具特征, 而立面则由于屋面深挑檐的作用, 深藏在阴影中, 呈现模糊、隐约的姿态;从内部观察, 屋面与基座挤压出某种抑扬顿挫的内部空间, 而在外部看似隐约的立面则呈现为外部风景不停介入的渗透型立面, 并成为内部空间的最主要特征。

另一种是墙围合+墙排排, 源自传统石结构体系, 此原型以石头砌筑为主, 主要分散在黔中、黔北等温和带的喀斯特地貌区, 形态厚重。其形式组合表现为排排的厚墙围合+木构架石片坡屋面。从外部观察, 层层叠叠的石头墙最具特征, 屋面则似乎隐藏在墙与墙之间;从内部观察, 石头承重, 封闭、内向系其特征, 局部点窗透景, 屋子深处则以屋面引亮瓦透光。这两种建构形式的基本原型系当时、当地建造原境的产物, 同时也因有材料特性与气候对策的不同, 遗留下迥异的形式处理。由此, 这种因循传统建构机制所遗留的形式原型, 成了特定的、值得回味的身份识别方式。

二、基于乡土的工作框架

通过对乡土参照系的分析, 就此发现乡土建造思维的共性:重视地缘模型、关注场地秩序、强调场所认同感、建立生活世界的模型、注意可持续生存, 并据此建立“地缘秩序”+“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的地域工作框架。研究地缘秩序的目的是试图发现传统聚落同特殊地形相契合的建造思路与成组方式;建立公共生活模型是保持身份的认同, 以及共同体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可持续;剖析氛围的目的在于探索如何驻留当地人生活的原境记忆与保持生活的活性与地气;贯彻建造经验与当代技术思路则使我们自身充分意识到, 乡土绝不只是用于瞻仰的化石与孤芳自赏的展品, [8]它更是鲜活的生命体, 是土生土长的当代性, 它的建造状态必然与当代社会技术环境同步, 只有在传统建构经验与当下的大社会技术体系的合理配置下才能有健康的发展, 才能有效地避免破坏生境的逆时间的“伪”乡土建筑现象, 与简单符号化包装的“假”乡土发生。这一基本工作模型的建立, 既有利于保持地缘型场地的存在原境与情绪质感的稳定, 更有助于在当代普适社会的背景下达成场地秩序与共同体精神共生的存在结构, 有效地保护乡土生境的人文骨架, 并寻找在双重社会结构[9] (普适型+血缘型) 背景下的乡土社会公共生活模型再建的方法。

三、乡土活

贯彻“地缘秩序”+“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工作框架的具体实践, 有两例比较典型, 分别是贵州省赤水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和贵州省车田村文化中心。之所以典型, 原因有五:一是两个项目均处于具有典型地缘意义的地区, 一个是丹霞地貌区, 另一个是喀斯特地貌区;二是红一军团纪念馆选址位于赤水河上的老盐运码头, 是非常经典的江湖码头+集镇生活的公共生活模型, 车田村文化中心选址于有几百年历史的石头村落, 具有明显的苗文化圈特质;三是两个案例都运用了特定的氛围生产方式, 生产具有强烈场所精神的空间;四是两者均秉承了贵州地区两大传统建造体系—位于黔北的木构体系和源于中部的石砌建造体系;五是两个项目在建造上都尝试了当地传统的建造方法与当代通用建造技术相结合的可能。

1. 木匠活:潜伏在“过去”

(1) 地缘秩序:拥挤中的低调

赤水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 (1) , 地处黔北赤水河畔千年老镇丙安 (图13) , 选址为当时红军师团部及军团长林彪所驻扎的主街百年老宅内 (图14) 。但是因老宅年久失修已为危房, 只得原址新建, 且外观须得基本维持原貌。红一军团纪念馆的外环境塑造中没有前置牌坊, 没有广场, 没有中轴线, 也没有渐次抬高的空间序列, 纪念馆就挤在一堆老屋中, 如同当年窝在民间的老宅, 限制条件生产了这样的“旧”的状态 (图15) 。

(2) 公共生活模型:集镇生活+红色纪念

纪念馆所处的丙安不仅是割据地盘的码头商业之地, 还是红色革命的书写地;更有“树杪炊烟夕照收, 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 一夜滩声撼小楼”的诗学意境。纪念馆低调地潜伏在一片老宅中, 周边的房屋都是还在日常使用中的住屋或者门面, 在用地紧张的西南山地小城镇中, 迎送游客, 比邻市井。当门洞打开, 恍若集镇, 人流熙熙;当关门闭户之时, 则营造出一个秘密的内在世界、一个历史的定格, 在门的开合转承之际, 集镇空间向纪念空间庄重地转身。

(3) 氛围制造:光的幻象意境配景机制+木条镇

在这貌似旧的表层的内部, 是一系列光明、黑暗、浴血氛围的交织, 光与空间围绕此预设经营平行的、呈复数的线型木条列, 以线条般的密集组织结构, 在室内制造出一种极端的空间类型, 具有密度性、重复性、同构性、纯粹性的特征;透光的黄色、红色、白色亮子等外部搅动因素, 在纯线型空间的支撑下, 放大成某种强大的力量并对空间体产生影响, 达成赋有质感的光线交织的光环境, 以光的方式书写着红色记忆 (图16) 。

(4) 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传统穿斗木构工艺+回收木条阵+规范型通用建造工艺

建筑为木结构体系, 受力体系采用松木, 其余构件采用杉木, 木格栅系回收原危房的旧木经处理后的再利用;基础采用混凝土桩基;墙体为内外侧各12 mm厚木板夹30 mm厚保温层, 内外罩防火漆, 外侧板为回收原危房旧板;屋面在传统木望板上增设保温层与防水层, 上搭顺水条, 小青瓦铺面。在红一军团纪念馆中, 有一种建筑学方法得以执行—以都市的、当代的设计概念积极收编着古老的乡土工艺, 既不是对后者的完全遗弃, 也不是固执地向着“过去”全身心的投入。

2. 石工活:地地缘缘++次次文文化化圈圈公公共共生生活活模模型型 (1) 地缘秩序:空旷的平行交集

车田村文化中心 (2) 建在贵州省贵安国家级开发新区, 位于车田村中部蜿蜒的三岔河南部, 系此山地村落中极为难得的开阔地。此处为由南向北逐层退台跌落、由西北向东南渐次下吊的平行关系, 以及由西南平行滑向东北的三组不同朝向的层叠的、呈角度的山地平行秩序的交界处 (图17) 。

(2) 公共生活模型:聚落公共性再构造

车田村文化中心再建了一种信仰教化+世俗公共性+技艺传播的社会物质性结构, 这一结构具体由西南角的石头房、九龙坡、水车水渠、苗戏台、空坝子等组合转译完成 (图18) 。

(3) 氛围制造:材料生产氛围

车田村西南角的建筑屋顶漫着红光、黄光与白光, 石砌的墙体清幽幽的, 挂在墙头的铁板能敲打出浑厚的颤声。以石头墙、彩色透明夹胶玻璃、黑色金属三种材料系统配置激活场地质感, 三个系统各司其职, 围合的石头空间 (工匠的) 、特殊的光环境、金属 (工业的) 对石头 (原生的) 的击打声一起制造着鲜活的场所感 (图19, 图20) 。

(4) 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青石头+彩玻璃+黑金属的复合工艺

车田村400 mm厚的石头墙系统, 采用当地传统的干抹法+通用构造柱组合的石砌工艺, 编制意味强烈。[10]该系统的作用是建立一个稳定而内向的、有记忆质感的物质性实体空间, 隐含着对古老手工石砌做法的致敬;彩色透明夹胶玻璃系统通过彩色窗将贵州地区多变的自然光源状态调整为比较确定的恒常的室内面光源状态, 生产出一种特定而可控的光氛围;黑色金属系统由挂在石头墙上的平面铁板群与作为天棚吊顶的铝合金格栅统一形成内部装饰系统, 该系统暗示了多种制造工艺与有差异的时间性并置的事实 (图21, 图22) 。

四、结语

在当代贵州的社会条件下, 受传统地缘社会血缘系统与地缘结构所影响的习性这一重要因素, 其实已经被普世社会条件下的普适习性所置换, 当代地缘已变异为双重社会结构 (次文化圈层+普世社会) +普适习性+矛盾性实践的特殊状态, [9]是处于双重社会标准同时制约下的存在状态。组合体的三个因子中, 作为结合点的习性已逐渐被普世社会强大的价值体系、教育体系所同化, 传统地缘社会的血缘与地缘结构在普世社会的大背景下已退化为弱小的亚文化圈结构。在当下普适习性指导下的建造实践也必然遵循程序化步骤的标准化技术思路, 对效率与效益的追求势必导致其对传统乡土的地缘关系与熟人生活方式的忽略, 这样的建造实践反过来又重构了新现实, 最终导致传统地缘空间生产的基本控制机制逐步丧失, 与血缘+地缘型社会结构彻底崩盘。因此, 当代地缘的双重社会结构+普适习性+矛盾性建造实践的特殊状态系中间过渡状态, 最终仍将质变为普世社会结构+普适习性+标准化技术实践的常态模式。这样的发展规律是危险的, 社会生活中多样的次文化圈层与丰富的可能性生活状态有可能被逐渐扼杀。据此, 西线工作室有必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建造机制, 对多样的次文化圈层进行物质性的稳定传承与动态性发展, 或许西线工作室正紧紧地握住一种传统, 一种以次文化圈层+普世社会的二元结构为支点, 撬开现代主义的另一种可能的传统……[11]■

摘要:西线工作室长期以贵州为背景, 致力于特殊地缘结构与多样次文化圈层状态下的地方性工作实践, 逐步建立了“地缘秩序”+“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当代技术思路”的工作框架, [1]试图寻找一套有效的建造机制, 对多样的次文化圈层进行物质性的稳定传承与动态性发展。

关键词:地缘模型,公共生活模型,氛围制造,建造经验,乡土活

参考文献

[1]朱晓琳.西线工作室“上山下乡”[J].建筑技艺, 2014 (4) :34-105.

[2]舒红跃.技术与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高贵龙, 邓自民, 熊康宁, 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3.

[4]魏浩波.乡土空间的同构机制—西线工作室当代乡土实践系列之血缘与地缘型空间控制体系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3) :18-24.

[5]魏浩波.北方、北方……—斯堪的纳维亚随笔之先行者们[J].城市建筑, 2014 (10) :30-35.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7]魏浩波.触景生情—材料生产氛围[J].城市建筑, 2011 (5) :44-47.

[8]魏浩波.乡土不仅是用于瞻仰的化石, 它也有发展的权利[M]//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 (第一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9]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谭立德,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10]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西线无战事论文 篇9

关键词:昆山中环,ERS,施工工序,控制要点

1 昆山中环西线高架钢箱梁桥面ERS铺装结构设计

昆山中环西线高架钢箱梁桥面铺装结构厚度为8cm, 设计方案为:EBCL防水粘结层+下层3cm RA05冷拌环氧+上层5cm SMA13。由于EBCL环氧防水抗滑层兼有防腐和防水功能, ERS铺装方案实施前, 只需对钢箱梁顶板上表面进行喷砂即可。

2 ERS钢桥面铺装材料技术指标

(1) EBCL防水层。EBCL防水层所用环氧树脂粘结料为冷拌材料, 涂布于钢板表面后立即撒布一层玄武岩碎石, 起到防水抗滑的作用。其中撒布的玄武岩碎石应干燥、洁净、无风化。

(2) 集料。钢桥面铺装混凝土用的集料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钢桥面铺装要求比高速公路更为严格, 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也更加严格。

(3) RA05冷拌环氧混合料。冷拌RA05是一种公称最大粒径为5mm的环氧混合料, 油石比范围为7~10%。

(4) 二阶反应环氧粘层。高弹改性沥青混凝土与冷拌树脂混凝土RA05层间采用二次反应环氧粘层, 用量为0.5~0.7kg/m2。

3 施工组织

下面将对施工中主要的部分进行阐述。

ERS钢桥面铺装应采用有经验的技术队伍, 施工前, 将对施工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项技术强化培训;施工的主要设备包括:喷砂、EBCL施工相关设备, 冷拌环氧RA05混凝土施工设备以及上层SMA施工设备, 设备需进行调试, 保证各项设备和零部件工作正常;铺装材料主要有:RA胶结料、EBCL粘结料、钢桥面集料和矿粉等, 所有材料必须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场。进场材料分类存储堆放, 注意防雨防潮。环氧类材料采用强遮光补遮盖;冷拌环氧采用的集料为袋装桥面专用料, 布置于防水场地上, 避免受潮;场地选择面积宜不小于400m2, 并硬化到位、不积水, 以满足材料堆放及拌和设备可操作的需要;距钢桥不宜超过5km, 实现近距离快速施工, 避免拌和混合料常时间延迟塑化, 宜在3小时之内完成现场压实;

4 施工工序及控制要点

(1) 钢板喷砂除锈。喷砂除锈前要保证钢板清洁、干燥、无污染, 确保钢板表面无焊瘤、飞溅物、针孔、飞边和毛刺等。采用真空无尘喷砂机和人工磨砂机具对钢板进行除锈, 以免钢板遇水遇潮发生锈蚀。除锈后钢板表面应达到 (GB8923-88) 标准, 喷砂处理的钢板清洁度要求达到Sa2.5级, 粗糙度达到60~100μm, 人工方法要求钢板清洁度达到St3.0级;遇到下雨情况, 立即停止除锈并覆盖好已喷砂钢板, 待天气转晴后, 重新进行钢板除锈。

(2) EBCL施工。钢板除锈施工完毕后, 立即将钢板吹干, 保证钢板表面无灰尘、油污等杂物;并立即检验钢板质量, 合格后及时进行EBCL环氧碎石防水抗滑层施工。钢板除锈开始后4小时内须在钢板表面涂布EBCL环氧树脂粘结料, 涂布过程中紧跟撒布3~5mm粒径的玄武岩碎石, EBCL环氧树脂粘结料涂布量为0.8~1.0kg/m2, 碎石洒布率要达到满布面积的70~80%;EBCL防水抗滑层施工完毕后, 需要常温养生2~3天, EBCL防水抗滑层在干燥前若遭雨淋, 须重新施工。

(3) RA05冷拌环氧混凝土施工: (1) EBCL养生2~3天, 达到设计强度后, 应保证EBCL表面干燥、清洁, 以免影响铺装层与防水层的粘结性能。 (2) 其后在EBCL表面和新旧铺装接缝四壁涂布0.3~0.5kg/m2量的树脂粘结层, 涂布开始后3小时内进行RA05摊铺。 (3) RA05混合料采用冷拌环氧混凝土拌和机拌和, 拌锅及料仓须保持矿料干燥, 干拌时间不少于10s, 湿拌时间不少于60s。 (4) 采用整幅摊铺形式, 不留施工缝, RA05摊铺碾压采用沥青路面常用机械即可, 要求混合料拌和完毕后3小时内卸料摊铺并完成碾压, 摊铺速度3~5m/min, 摊铺厚度采用走平衡梁进行控制, 摊铺过程中应检查并清除有缺陷的混合料。 (5) 压实设备应配有钢轮式、轮胎式压路机、小型振动压 (夯) 实机具进行压实组合, 至少采用1台钢轮压路机和胶轮压路机进行碾压, 遵循紧跟、慢压原则, 不得开启振动压实。RA05冷拌环氧混凝土碾压过程中, 需在其表面撒布粒径为10~13mm的玄武岩碎石, 撒布率为满布的30~40%, 并通过碾压使其部分嵌入RA05混凝土中, 部分裸露在RA05表面。 (6) RA05冷拌环氧混凝土施工完毕后, 应放置随桥养生试件并逐日进行检测, 一般需常温养生2~3天, 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养生过程中, 严禁无关车辆与行人进入施工区域。

(4) RA05表面喷砂RA05养生达到设计强度后, 应对其表面进行喷砂, 提高界面的粗糙度, 喷砂完成后应检查并清除嵌入RA05表面的松动碎石。

(5) 二阶环氧粘层: (1) RA05表面喷砂完成后, 应尽早在其表面和接缝四壁涂布二阶环氧粘层, 用量0.5~0.7kg/m2, 涂布完成后, 经过养生1~2天完成固化后, 需将表面吹干燥、洁净, 清除干净表面粘住的脏物, 其后进行上层高弹改性沥青混凝土的摊铺。 (2) 二阶环氧粘层指干前的养生过程中应防尘、防雨、防潮, 二阶环氧粘层在指干前若遭雨淋, 必须清除后重新施工。

(6) SMA施工: (1) 改性沥青砼采用间歇式沥青拌和站拌和, 要求干拌时间≥10s, 湿拌时间≥60s, 集料加热温度约180~185℃, 沥青要求温度160~170℃, 出料温度约170℃。 (2) 运输时要保持高弹改性沥青砼清洁干净, 装料过程中按照“前、后、中”移动分三次装料, 以减少混合料中粗骨料的离析现象, 运输过程注意保温, 避免混合料运输过程中温度离析。 (3) 改性沥青砼摊铺前, 要求摊铺机熨平板加热>100℃, 摊铺速度2~4m/min, 做到缓慢、均匀、不间断地摊铺, 摊铺厚度采用走平衡梁进行控制。 (4) 改性沥青砼的碾压方式和虚铺系数通过试验段确定, 推荐按照钢轮初压2遍+胶轮5遍+钢轮终压2遍, 碾压速度2~4km/h, 初压温度≥160℃, 碾压终了温度≥90℃, 以完全消除轮迹为准, 具体碾压组合按照试验段确定。 (5) 改性沥青砼铺装压实完成12小时后, 且RA05冷拌树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 方可开放交通, 养生过程中, 严禁无关车辆与行人进入施工区域。

参考文献

槟啷新战事 篇10

欺生

富二代唐涛“继位”老长沙槟榔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前一天晚上,才和看不顺眼的人干了一架,把撕烂的衣服一脱,就来上任了。

——没办法,老唐总异地赌博嫖娼被抓,来不及筹谋“托孤”,少东家就得立马到岗。

这两年业内一直有风声,说老长沙槟榔真是不顺啊,简直透着邪乎。一年前,投资400万元做新品颗粒无收;五个月前,产品发霉引发退货狂潮;这回老唐被困,小唐总到底是会带着新思路新方式成就老长沙“中兴”,或者根本就是个只会败家的公子哥?难说啊……

唐涛也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压不住阵,公司难免人心浮动,但是老长沙凝聚了老头子一生的心血,自己能潇洒这么久,也靠着家里这档生意,不能不搏一回。

说起老长沙起家的槟榔,是与臭豆腐齐名的湖南特产。槟榔虽然产自海南,却火在湖南湘潭。一包小小的槟榔,堪比湖南的“香烟”,亲朋见面,不来香烟来槟榔。这东西外地人几乎不吃,湖南人自己消费出百亿元市场。在这个行业里,湖南大小公司数百家,大多是作坊。称得上企业的,江湖称为“七大家,五朵金花”。

想当年,老长沙也风光过。当一代行业枭雄胖哥槟榔老板去世,曾经的一哥逐渐让出行业霸王位置,老长沙和阿朋槟榔乘机而起,核心市场便形成了胖哥在湘潭、阿朋在株洲,老长沙在长沙,各守一块宝地鼎足而立的局面,遥遥把其他对手甩在了身后。

可惜同行是冤家,平衡很快打破。胖哥首先强势杀入长沙,阿朋跟在后面落井下石。老长沙大部分长沙市场都被他们两家抢去。

现在唐涛一上任,就用富二代花钱的气势,扔下两百万元广告,发誓要将胖哥和阿朋一起挤出长沙。

胖哥槟榔未见动作,阿朋槟榔的老板却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阿朋老板叫郑伟友,业界都叫他“小诸葛”。小诸葛面对这个气势汹汹的后生没说什么,只是亲赴长沙直营部开了一个晚上的会。第二天一早,长沙能卖槟榔的大小门店前面的地上,四处是被撕开的阿朋槟榔包装袋。

长沙消费者起床买槟榔的时候,一看脚下,似乎被暗示催眠了:阿朋槟榔这么多人吃啊,我跟着买一包吧。老长沙那两百万元等于悄无声息地打了水漂。

据说没多久在一次行业聚会上两人相遇,小诸葛背着手对唐涛说,“大侄子,不是当叔叔的不教你。你有现代做营销的理念,打着做品牌的旗号也敢砸钱。但你知道吗,即便你投对了方向,等广告起效果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我们争的是眼下看谁能立竿见影,一击致命!”

唐涛当众丢了面子,回头就召集管理层闭门开会。会议室的门一打开,当天就有两个辞职的,然后23名业务员集中跳槽到了阿朋槟榔,隔天销售总监又辞职——到阿朋做营销副总去了。不到一周,“老长沙”槟榔受人事地震影响,在全长沙市区几乎全线下架。

唐涛急得直接进了医院。在病床上他似乎想明白了,小诸葛在市场争夺中先遏制自己的势头,又找机会当面折辱,让自己本来就有些不能服众的身份更加尴尬;打击了老长沙员工的士气之后,他再暗地里挖角。只要老长沙核心团队崩盘,阿朋槟榔就等于不战而胜。

不得不说,老长沙拒敌不成,反而自己在长沙市场溃不成军。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老长沙直接退出了“五朵金花”序列,主要门店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靠着湖南几个二三级市场的经销商,倒还撑着一年几千万元的销量。只是比起曾经的辉煌,不到过去的十分之一。

掣肘之患

刚出道就遭遇大挫折,唐涛很是沮丧了一段时间,出了医院还曾去寺庙求心安问前路。但他毕竟有点心气,没有破罐子破摔。因为知道自己不善经营,唐涛想到借助外脑。曾经的教育背景让他笃信香港那边的模式和理念更先进。于是前前后后,唐涛去香港多次,找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求助。

可惜,香港的咨询公司难以理解槟榔这样的区域产业,一些建议难免出现偏差。何况,要从不谙世事的富二代转变为一个成熟的老板确实需要过程。很多定下来的决策和制度,首先在唐涛自己那里被破坏。几次徒劳无功的折腾后,剩下的“铁杆”高管团队对这个小老板难免有些轻视之心,老板对团队控制力不够,团队执行力自然大打折扣。

比如,唐涛曾有一个计划:暂时放弃长沙市场,转攻外围地区,然后再图谋回归长沙。

这个计划起源于一个湖南老乡在深圳,每次唐涛去香港总会带一点槟榔给他。随着多次往返接触,唐涛慢慢融入深圳湖南老乡的圈子,带的槟榔也越来越多。他意识到,广州深圳离湖南这么近,在这边的湖南人这么多,为什么不在这边找个经销商,把这边慢慢卖起来呢?

然而,即便这么个简单的想法,也不能在团队里得到很好地执行。每次唐涛这个老板有什么想法和决策,首先站起来反对的,就是中高层干部。理由很多,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条件不成熟,市场待培养。要钱要政策支持的手倒是蛮多。僵持之下,完全没有一线经验的唐涛也一筹莫展。

相比之下,阿朋槟榔正做得顺风顺水。

说起来,湖南做槟榔的企业还没完全脱离粗放生长期,大家对品牌的理解都不深,觉得做品牌就是做包装设计。一个好的包装成功了,产品就火了,碰点子的心理严重。小诸葛在这方面是行家。

老长沙的团队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连基本的公司政策、战略大方向的保密都出了问题,唐涛想在深圳找槟榔代理的想法时间—长,居然慢慢传开了。

小诸葛自己不善做大规划,他更擅长跟在别人后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然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次他自然也发现了里面的机会。

多少湖南人在沿海呢?看那边的湘菜馆就知道了。于是小诸葛立刻将进军沿海列为年度战略重点,做了详细的计划,投入了大笔预算。他的团队可和唐涛不一样,行动如风,在深圳广州成功找到代理,首单销售就过了百万元。

唐涛这边还陷在和团队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呢,听说后,恨不得从喜来登18楼上跳下去。

自误

小诸葛曾放出消息:“大侄子你要是撑不下去了,来找我,叔叔帮你们,收购你们。”他倒是没想到唐涛硬是不低头。三个月后,小诸葛听说唐涛又找了广州的一家咨询公司,投了500万元,想翻身。小诸葛笑,这怕是把棺材本都翻出来了吧。

nlc202309031710

有时候想想,小诸葛又心痒难耐。500万元去找个咨询公司呢,要是真的咨询出什么花样了呢?不’久,又有消息说,有投资公司看好老长沙将要出的新品(新品情况还未知),要投资数千万元,老长沙准备靠这款产品,重新杀入长沙。

小诸葛吓了一跳。槟榔行业利润不薄,他从不怀疑有人想利用投资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如果老长沙拿到这么多钱杀回长沙,市场格局恐怕生变。

或许是天意,一个广州经销商帮他搭上了那家给唐涛服务的咨询公司。小诸葛具体做了些什么不可知,大家只知道事情出现戏剧性转折,那家咨询公司不知怎么地终止了和唐涛的合作,转而为小诸葛提供服务。唐涛暴怒,发誓要起诉这家咨询公司。小诸葛倒不怕,市场瞬息万变,等你那拉锯战官司打下来了,我家新品早就出来了,你老长沙等着关门吧。

小诸葛这次要新推出的产品是“更绿色环保、更健康清淡、沿用化妆品概念”的女士槟榔。

小诸葛觉得这个概念真是“金不换”。一是大部分湖南女人都吃槟榔,二是槟榔要再上一个台阶,真的可以借鉴化妆品运作手法,有美丽的外观,有很好的概念,有时尚的赠品,有更多的单品选择。当然,这样的运作也需要更大手笔的资金支持。

于是小诸葛将准备投入广州等沿海市场的预算拨回,全力投入女士槟榔项目的投放广告、开新闻发布会、制定业务员推广激励、客户促销计划……可谓火力全开。

出人意料的是,女性槟榔滞销!经销商一天嚷嚷着要退货。

小诸葛百思不得其解。而同时,他的外围战略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阿朋槟榔的沿海外围市场其实并不稳固,经销商一边为槟榔滞销烦心,一边记恨小诸葛说话不算数,说有大力的支持却临时抽调走资金干其他的,没有这么玩弄人的!结果阿朋的外围市场因后援不到位慢慢死亡,还白白得罪了一堆经销商。

这时唐涛亲自出马约见阿朋沿海的那批经销商,大家倒是同仇敌忾,不愁话题,可是老长沙凭什么让这些已经被蛇咬过一口的经销商相信自己呢?

老长沙的计划是推出一款口味更轻更柔和的外围产品,包装成区别重口味的“烟果”的另一个品类“青果”。这才是“更绿色环保、更健康清淡”的槟榔。

而且老长沙这个名字对飘在异乡的湖南老乡来说,真是天然的怀念故乡的好由头。这款“青果”会主打思乡主题。这可比什么女性槟榔靠谱多了。

于是广州经销商带头倒戈,阿朋沿海的大部分经销商都被唐涛拿下。

槟榔市场好长时间没出什么畅销新品了,“青果”正好成了补位产品。口味不错、概念有意思、广告到位,再加上经销商们想出口恶气分外卖力,一推出就在外围市场受到欢迎,连长株潭也被敲开一部分市场。等到阿朋槟榔反应过来跟进推新品想同追堵截,早已失了先机。

这回轮到小诸葛郁闷不已,唐涛什么时候能指挥动老长沙了?

长沙请等我

年底,又一年年会。这一年,因为长沙外围市场的开发成功,又兼青果领域领头人,老长沙杀回了五朵金花的位置。这么有收获的一年,管理层早就准备做一次宏大的年会,激励士气。整个策划案早已完成,就是地点没有确定。一直等到阿朋槟榔的年会地点确定后,老长沙直接将年会定在了阿朋槟榔年会酒店的旁边,同一天开始。

唐涛带着新团队“顺便”给小诸葛拜了个年。

小诸葛不会笨到直接问,是不是投资公司、咨询公司和唐涛串通做了局。他已经知道,当初“帮忙”搭线的广州经销商悄然进入了老长沙的董事会。

他只是想不通为什么女士槟榔会滞销。唐涛当然不会点破玄机:小诸葛看到了女士消费者,却没有看到,女士消费槟榔是拿来主义,她们都是看男士在吃槟榔,问他们伸手要。小诸葛崇拜丛林法则,讲究快准狠,看不起现代营销观念。其实营销真不是换包装那么简单,除了要研究消费者,还要研究直接购买者。

对了,唐涛现在只是董事长了。

在阿朋槟榔埋头女士槟榔的同时,老长沙被改组。投资公司携资进入,作为回报,唐涛出让了股份与经营管理权,做了董事长,每年的任务就是看报表。而从总裁往下,全部职业经理人化。

在其他五朵金花公司里,市场部只有图片设计人员的时候,老长沙职业经理人化的好处很快凸显出来。现在,老长沙的重点还是在“青果战略”上。外围市场的诉求是“思乡”,长沙本市场当然要调整营销点。

湖南人为什么喜欢吃重口味的烟果呢?这可能和长期吃辣口味重以及多年的槟榔咀嚼历史原因造成口感偏浓。青果长沙地区的差异化宣传便抓住了“没有烟熏健康不伤口”这张牌。

老长沙的团队还发现,烟果含水分比较小,一般都是直接袋装,青果因为制作工艺不一样,产品含水分大,所以需要进行抽真空包装。那么健康概念打造还可以加上抽真空产品更卫生的宣传。

唐涛对着焕然一新的老长沙,也算五味杂陈。连小诸葛在内,其实没人相信唐涛真舍得放手。唐涛却知道,拜小诸葛所赐,让他深刻知道自己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都有问题。不出让权力,老长沙眼看就要被逼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谈什么“收复”长沙?

是的,老长沙就要回来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名、公司名为化名。)

上一篇:体育下一篇:新安全生产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