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

2024-09-20

《忏悔录》(精选11篇)

《忏悔录》 篇1

《忏悔录》作为卢梭倾注真情实感的作品, 处处可见作者对于自己所犯罪恶的毫不留情的揭露, 涉及方方面面, 同时对于这些罪恶具有浓郁的忏悔意识, 并反思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文化、个人等原因, 达到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真心实意的忏悔、鞭辟入里的分析、先见之明的改过的谐和境界。郁达夫借鉴了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的独特写法, 尤其是前期小说作品, 在近似于自剖的作品中将犯罪的前因后果阐述明确, 对于原因的阐述或许有失偏颇, 对于忏悔过后的继续犯罪或许出人意料, 但是结合特定的背景使得郁达夫的作品有了特别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在《沉沦》、《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秋柳》、《茑萝行》等作品中作者将自我真实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带有《忏悔录》中的自我真实性, 延伸了《忏悔录》的社会批判性, 充满了自我意识。

“在英文和法文中, 忏悔一词都来源于拉丁文confessio, 含有‘承认’的意思。‘忏悔’是对罪恶、过错、弱点的一种宣告。”[1]而汉语中的“忏悔”原为佛教术语, 佛家半月举行一次诵戒, 犯过者忏罪悔改。因而传于俗世, “忏悔”即指向他人坦陈自身劣迹, 求得宽容与谅解。可见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忏悔”的因子。

卢梭的“忏悔”, 无所不包, 在述己之德方面, 他正直爱国, 同情民众, 不阿权贵, 安贫淳朴;从述己之这方面来说大至背叛宗教信仰、抛友弃子, 小至说谎偷窃、猥亵邪淫, 俱周到而诚恳, 诚如他所说:“我说的都是真话。”[2] (P592) 可见, 卢梭对于自己的美德不吝溢美之词, 对于自己所犯错误也毫无隐瞒, “人们从《忏悔录》中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卢梭, 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正是卢梭这种出人意料的大胆、真实和坦率, 使得卢梭怀疑后人是否敢于像他那样表现人生。”[3] (P196) 同时也应该看到, 不同于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浓厚的上帝本位观念, 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体现的都“是基于道德品格的自律的忏悔意识”[4] (P165) , 因此, 这就使得郁达夫更加容易认同这种接近于东方文化的道德文章。同时“雄伟的文字, 和独创的作风”[5] (P34) 也是吸引郁达夫的创作接近于卢梭这类忏悔文学的因素。

卢梭在“忏悔”的同时更加注意社会环境加之于个人身上的影响, 具有将自身的恶德劣迹用社会不公来阐释的意图, 使自己作为自我价值的判断者, 这样就使得这种“忏悔”具有了丰富的可解读性。同时, 他的忏悔涉及面深广, 理性与情感并重抒发, 自私自爱观念得到辩证解读, 时空外延广泛, 心理刻画、独白描写点缀其间, 这些都成为《忏悔录》不可磨灭的亮点。

郁达夫小说中不乏卢梭式忏悔的痕迹, 在《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茫茫夜》《茑萝行》《烟影》等作品中, “他”、“伊人”、“Y君”、“于质夫”、“我”、“文朴”等形象构成郁达夫自我隐射群像, 他们都是“英俊沉下僚”的郁达夫自况。参照郁达夫的自传、日记类作品, 不难发现这其中是有郁达夫真实人生轨迹可循的。如日本留学、回国任教、穷困潦倒、为人敏感、饱受排挤等都可以看做小说描写自我的佐证。他在一系列的小说, 尤其是前期小说中, 对于自我的剖析到了极致。《沉沦》中的窥浴, 《南迁》中的姘居, 《银灰色的死》中的酗酒, 《茫茫夜》中的嫖娼, 《茑萝行》中的家暴, 《烟影》中的消沉, 可以说这些郁达夫都经历过。同时他“运用一种凝练流畅、诗意蕴藉、热情洋溢的文学语言”[3] (P68) 来书写, 体现出了他对于这种忏悔文学的重视和偏爱。

郁达夫的小说中可见大段的心理意识描写和独白类话语, 同时又充满琐碎片段, 通过对于典型事件的加工, 结合合理的心理发展脉络, 他的小说如同缓慢流动的河流, 平静但不乏浪花的闪现。取材的琐细, 导致小说包容的巨大, 多为孤冷忧郁的基调又使得他所描绘的场景及事件映照着个人及社会的大背景。他的忏悔就是在这种小说载体中完成的, 表面上小说中的人物牢骚满腹, 孤冷忧郁, 怀才不遇并且有种种人格缺陷, 实际上这就是郁达夫对于自我及社会的清算。不仅在心理描写、个人独白、背景渲染和貌似琐碎的取材上具有自我的影子, 在暗含的时空范围内也具有广泛的外延, 时空横纵交织, 自我的形象时远时近, 这些都是郁达夫忏悔方面的独到之处。

同时, 他的“中国呀中国, 你怎么不强大起来!”[6] (《沉沦》P31) 之类独白虽然也有卢梭式的将自我沉沦归咎于社会的意味, 但是不同于卢梭, 他的自我辩解及自我夸赞意味远远没有卢梭浓厚, 更多的是具有一种赤子般的坦白, 同时爱国心促使他对中国社会爱远大于恨,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而, 郁达夫从卢梭继承的“忏悔”意识是异于卢梭的。

摘要:郁达夫借鉴了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的独特写法, 尤其是前期小说作品, 在近似于自剖的作品中将犯罪的前因后果阐述明确, 对于原因的阐述或许有失偏颇, 对于忏悔过后的继续犯罪或许出人意料, 但是结合特定的背景使得郁达夫的作品有了特别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在《沉沦》《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秋柳》《茑萝行》等作品中作者将自我真实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带有《忏悔录》中的自我真实性, 延伸了《忏悔录》的社会批判性, 充满了自我意识。

关键词:卢梭,《忏悔录》,忏悔,郁达夫,借鉴

参考文献

[1]、郑丽娜.彻悟忏悔出人性的嬗变——兼谈卢梭《忏悔录》的美学与哲学因素[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 (5) .

[2]、[法]让-雅克.卢梭.忏悔录[M].陈筱卿.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3]、曾华鹏, 范伯群.郁达夫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

[4]、季玢.野地里的百合花——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5]、郁达夫.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A].郁达夫文集:第六卷[C].郁达夫.广州:花城出版社, 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3.

[6]、乐齐.现代小说一代宗师:郁达夫小说全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

《忏悔录》 篇2

不管一个人有多聪明,他终究会死。他将永远保持沉默,化为尘土。不管他有多伟大,在死亡面前众生平等。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爱因斯坦的儿子曾经说过:“活着的意义在于找到生活的意义。”我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忏悔录》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另外两个来自卢梭和圣奥古斯丁),是俄罗斯文学巨子托尔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而闻名。

作者先回顾了他的生命:出生在贵族家庭,童年父母去世后,在没有方向,质疑宗教优越的环境长大,上大学,加入军队,加入一个作家,成家立业,财富等等都有后,到中年精神危机差点自杀后寻找生命的意义之路,这本书只有一个主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书中还简要总结了历代圣贤对人生奥秘的总结,引用了苏格拉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罗门《圣经 传道书》、释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简而言之,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厌倦了肉体感官的束缚,把死亡看作是一个解放的机会,一个与圣贤交流的机会;所罗门的传道书认为一切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佛祖在菩提树下领悟生命,得出的结论是人必须摆脱各种外在的诱惑,看透自己,才能摆脱生与死的轮回;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虚无。

作者对自己的青年和成年经历有着深刻的自我批判态度。毫无疑问,他经历过一些忘乎所以的日子,但他仍然同意,他必须在出生之前进入这个世界,他必须有这样的经历,以获得对生活的最终深刻理解。

致残病友忏悔录 篇3

我国目前有4000多万糖尿病患者,并且每年以150万~200万人的幅度递增。有关专家表示,糖尿病患者最终致残的几率很高,调查得到的结论让人触目惊心:糖尿病患者晚年患残疾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高47%之多。专家提示,糖尿病致残最常见的有:糖尿病足而致的截肢、糖尿病肾病而致的肾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致的失明……

讳疾忌医——一失“足”成千古恨

“你就给我解开吧!你给我解开好吗?”刘大爷躺在病床上,不住地求着护工。老人面色蜡黄,一看就是长期被病痛折磨,有些浮肿的眼皮下,一双浑浊的眼睛无意识地半闭着。嘴里时不时地哼一下,这时记者才发现他的双手被绳子绑在了病床的栏杆上。

撩开老人的衣服,看见皮肤上有很多紫色结痂,而左胳膊上还留着输液的导管。“因为浑身痒,他总是乱抓,常常把自己抓破,还曾3次拔掉了身上正在输液的导管,实在没办法才把他绑了起来。”护工说道。老人看到记者后问:“你是谁啊,我已经认不出人来了,我快死了,你看我还像个活人吗?”老人的老伴和女儿来了,才让记者了解到病榻上的老人是怎样从一个健康人变成如今的样子,并且在失去了一条腿后,正在等待截掉另一条腿的命运。

一只蚊子拉开了序幕

1995年8月22日晚上,和老伴遛弯回来后,刘大爷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家人连忙把他送到最近的中日友好医院,经医生会诊后,发现是因蚊子叮咬引起了脑脊髓炎。确诊后,刘大爷马上被转院送到传染病医院。住院后在例行检查中,医生发现刘大爷还患有2型糖尿病。昏迷了24天后,医生对家属说,老人炎症已经消除,现在的昏迷不醒是糖尿病造成的,应该马上转院治疗糖尿病。

家人立即把老人转送进了冶金医院,在内分泌科用了三天胰岛素后刘大爷醒了。醒后,刘大爷感觉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他想:“我大难不死是必有后福啊。”住院的第6天,他趁着医生没注意,偷偷溜回了家。医院想再给他调整用药方案,也找不到人了。还是儿子去给他收拾东西并拿了些药回来。刘大爷说:“你看,我身体那么棒,什么事都没有,吃什么药啊?对肾还不好,不吃!”

接踵而至的并发症

一不用药,二不控制饮食,女儿给他买的血糖仪都没开封,就这样,刘大爷逍遥了好几年。直到2002年,突然出现的半身不遂才再一次让他感受到糖尿病的厉害。当时,刘大爷突然感觉左腿软得不能动,家人马上带他赶到安贞医院,医生说:“幸好你们来得快,在6个小时之内赶到了,所以没有瘫痪,但这是明显的糖尿病并发了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如果不好好控制血糖,还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

医生建议刘大爷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药也买了,针也买了,可是,活动自如后的刘大爷又觉得没事了。回到家后,老伴在饭前叫他来注射,他一巴掌把针给打飞了,“我好好的,用什么药啊,你们是想折磨我啊!”

就这样,刘大爷照旧想玩就玩,想吃就吃,转眼又过了两年。慢慢地,刘大爷觉得视力越来越差,最后视力模糊得几乎看不见东西了,才开始害怕。

胆小怕痛的严重后果

刘大爷爱喝酒,平时家里人总拦着,他就经常背着家人偷着喝。去年4月,刘大爷心情好,在家多喝了两口,走路时一不留神崴了脚,他并没在意,还是老伴心细发现他的左脚中趾有些发黑,感觉不对,再次把他送到中日友好医院。进了医院他就被留下住院治疗,住了半个月后,听说脚保不住,要截肢,刘大爷不干了。 “大风大浪我都闯过来了,我就不信会没有别的办法!”刘大爷留下了豪言壮语后,又一次不辞而别。

回到家,看着脚,他也知道不治不行。听人说用中药泡脚可以把脚治好,就跑到一家中医医院开始泡脚,这脚一泡就是半年。泡到夏天,就发现脚已经感染了,除了原来烂掉的中趾外,现在旁边的两个脚趾也相继变黑。儿女听说宣武医院治疗血管病比较好,就又安排老人去住院。但儿女没想到,他们前脚离开,老人后脚就出了病房,在护士站蹲了一宿,就没进病房门,早上自己打个车又回家了。原来,和他同病房的患者也是因糖尿病足而被截肢的,看到同屋的情况,他感到很害怕,所以死活不肯进屋。

在询问过老人的意见后,儿女又安排老人住进了北京中医医院,住院半个月后,病情终于控制住了,医生开始了手术的计划安排。经过全面体检,医生发现刘大爷心脏不好,必须在术前做心脏临时搭桥。刘大爷一听又不干了,死活不同意,又逃回家接着泡脚。可这脚是越泡越烂,眼看着一天比一天情况差,整个脚面都烂完了。

无法挽回的结局

迫不得已,刘大爷选择了一家医院做截肢手术。手术截掉了他小腿中部以下的部分,但手术并不成功,在ICU住了一个月后,腿还在继续往上烂,不久膝盖就整个变黑,一直流着黄水。他疼得整夜地叫唤,并且开始发烧。一天夜里,刘大爷痛得实在不行了,叫护工把他大女儿叫来,对女儿说:“我真的不想走啊,还想多陪你们几年,现在只有你能救我,你救救我吧。”女儿含泪对父亲说:“爸,您等着我,您挺住了,我背也要把您背出去。”

女儿出了医院就连夜上网查资料,查到306医院许樟荣院长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经过多次努力,家人终于联系上了许院长,在谈完情况后,许院长说:“你送患者来看看吧,怎么也不能放弃啊。”被送到306医院时,刘大爷的腿已经烂得露出骨头了,仍在发烧,神智不清。没想到的是,经过治疗,刘大爷在第一天晚上就退烧了。女儿说,这是因为医生了解糖尿病,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果。三天后,刘大爷顺利地进行了第二次截肢手术,截到了大腿中部、膝盖以上,现在刘大爷的伤口已经完全愈合。但早期右脚跟变黑的部分,又开始兴风作浪,已经由原来的指甲大小变成了巴掌大。刘大爷的女儿告诉记者,看来右脚也保不住了,已经开始手术计划。

最后,刘大爷的女儿说;“我把父亲的经历讲出来,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糖尿病是可控的。人不能和自己的身体对着干,治病要听医生的,不要到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时才去努力。现在什么都晚了,这么多年,为了给父亲治疗,家里花费巨大,全家人都背负了一大笔债。如果以前好好用药控制糖尿病,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误信庸医——透析肾脏,透析人生

四十多岁的年纪,三十四年的糖尿病病史,肾脏透析已近三年。全身没有一处

完整皮肤可以进针……这一串数字有没有令你感到一丝心痛?

在今年的“北京糖尿病病友聚会”上,记者认识了赵大姐,当时她一直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寡言少语,主持人点名让大家发言时,她勉强说了几句,可是就这简单几句话,却令在场的病友无不震惊——她已经糖尿病并发肾衰,每周需要在医院透析三次,现在全身没有一处完整皮肤可以进针……

病来如山倒

赵大姐发病是在1973年,那时她在上小学。一次上课时,她肚子痛,继而腹泻,到医院看病,医生觉得可能是得痢疾了,转到了传染病医院,化验没有发现痢疾杆菌,结果一查血糖,高达23.0mmol/L。在检查中,她因酮症酸中毒突然昏迷不醒,当即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医生赶紧打电话叫家长过来,转到了医疗合同医院——解放军301医院,进行糖尿病治疗,她属于血糖波动很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起来很困难。在医生的努力之下,血糖终于被基本控制。小小年纪的她,体会到了病来如山倒的感觉。

人生路上绊脚石

出院后,因为当时胰岛素非常紧缺,不住院就没有胰岛素可用,所以,所谓的出院也是三天两头地住院。在她小学、中学时期,每周都有两三天在医院度过,用老师的话说,她上学绝对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同学的歧视,她选择了默默忍受,然而在高中毕业时,学校坚决不同意她考大学,这是当时的规定,就这样,她失去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毕业后,找工作成了大问题,她四处碰壁,遭人白眼。有一次,面试一结束她就忍不住“哇”地一声哭出来了。最后,她父亲的单位为了照顾她,给她安排了工作,还算轻松,但是工资很低。随着逐渐长大,结婚也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人一听说她有糖尿病就马上分手,直到遇见了现在的丈夫,一见面,赵大姐就跟他坦白:“我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打针,可能要打一辈子。”他的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看不上我,不好意思直接说?”赵大姐非常肯定地告诉他,自己真的有糖尿病,最后他才相信了,并且说:“我愿意照顾你一辈子。”背过身去,她感动得泪流满面。

是谁害了她的肾

虽然在结婚之前,赵大姐就跟丈夫说过不打算生孩子,可是女人的母性还是难以抗拒,要生一个孩子的想法一直困扰着她。一边是自己迫切要生个孩子,一边是家人和医生的谆谆告诫,那几年她每天都在考虑这个问题,直到后来偶然地怀孕了,赵大姐就横下心来——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

在生完孩子之后不到一年,她发现尿中开始出现蛋白,到医院检查后得知已经并发了肾病,血肌酐也高出很多,医生说,发展下去可能要透析。她对“透析”两个字非常恐惧,1995年时,很多人给她推荐山东的一家医院,一些电视台在播放这则广告:山东某医院,治疗糖尿病肾病,三个月可以治愈,不用透析。当时,她被“不用透析”这四个字深深地吸引了,借钱就去了山东。到了那里吃的是他们自制的“中药”,其实,她也不知道那些药是不是真的中药、里面有没有加了西药。不到半个月,症状越来越明显,胸闷得难以呼吸,全身浮肿,四肢一按都是坑,身体里面全是水,已经出现“心衰”了。赵大姐回忆说:“当时我感觉自己好像快死了,赶紧联系家人把我接回了北京,还是住进了301医院,这才逐渐地‘活’了过来,当时我就发誓从此再也不信这些骗子了,太坑人了,不知道有多少像我一样的患者被他们耽误了。”

痛过之后再回首

现在她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透析3次,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春节也不例外。赵大姐叹息着说:“除非是哪一天,厌倦了,不想活了,才能不去透析!最近一个病友‘走’了,他的钱都花光了,只能停止透析,没几天就‘走’了。还有很多病友今天看起来好好的,但是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再见。”

医院离赵大姐家很远,每隔一天她就要很早起床,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才能到医院。到医院后,在护士的带领下排队,等候透析,至少需要透析两个小时。透完之后身体非常虚弱,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回家,回家也干不了家务活,一整天就这样过去了。

谈话间,赵大姐指着身上的针眼说:“我现在全身都是‘眼’,都没有地方下针了。今天实在没办法,就在锁骨下方下针,扎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痛得我直流眼泪。有时候,我也觉得这样活着真是受罪,但是却必须明白,活着不光是为了自己。”

麻痹大意——永夜世界的黑暗

老李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了!这一消息在老李的朋友圈子里很快传开了,大家都感到惊讶和惋惜。平日里,老李是个热心肠,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真诚给予帮助,大家都说他是一个讲义气的汉子。听说失明的原因是糖尿病,大家就更是惊讶不已,因为老李平时和朋友聚会,总是大鱼大肉,开怀畅饮,从没见到他有所忌讳,他竟然有糖尿病?

自恃身强体健,拼命挥霍健康

老李可是老糖尿病病友了,因为年轻时是单位的篮球主力,自认为身体强壮,即使发现了糖尿病也是满不在乎。医生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糖尿病教育,可他从来不当回事,总说自己没啥不舒服的,身体棒极了。

前年老李在单位办内退,体检中眼底检查时发现他眼底出血,医生要他马上接受治疗,并且要严格控制饮食和血糖。他说自己眼睛早就花了,人上了岁数哪有不花眼的。体检之后,他也就内退了,专心地干起了自己的事业,至于眼底出血的事早就被忘之脑后,更别提吃药治疗了。

干起了事业,应酬就更多了,大家都说老李为人仗义,酒桌上最能看出他的豪迈,推杯换盏之间老李谈成了一桩桩生意。事业和财富得到了双赢,老李内心的满足和自信与日俱增,朋友的圈子也越来越大。

前不久老李过55岁生日,朋友们在一家豪华酒店为他举行了生日宴会,席间大家对功成名就的老李赞不绝口,老李得意忘形,一杯又一杯酒灌下肚,老李眼前直花,他以为是喝多了,也没在意。

热闹的气氛依旧,欢声笑语依旧,美丽的生日蛋糕和鲜花也依旧……然而老李眼前的一切突然模糊得有些混乱、有些黯淡,接着黑暗充斥了一切……在老李惊呼一声捂上双眼时,欢笑凝结在空气中,时间似乎也停止了……

黑暗相伴,金钱已经换不来光明

老李立刻被送往最近的医院,医生的诊断:双目失明!

从老李那失明的眼睛里,人们依然可以感到他的无助、惊恐和悔恨。朋友们落泪了,面对曾经坚强的老李,安慰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以后的日子就更不必说了,空守着万贯家财,老李身心沮丧,悔恨中,他想告诫其他病友:不要像他一样自己毁了自己。医生说过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糖尿病容不得麻痹和大意,再硬朗的身体也不能一味轻视病魔。其实本来是很简单的少吃多运动,如果他听从医生的话,尽早改变生活方式,尽早治疗,悲剧就不会发生,至少不会这么早就发生,如今真是自己害了自己。

狐狸的忏悔 篇4

这天狐狸起得很早, 它从树洞里走出来, 准备向受过伤害的动物们赔礼道歉。它看见乌鸦大嫂准备出发给孩子寻找食物, 就主动上前打招呼:“乌鸦大嫂, 你好!”乌鸦一看是狐狸, 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燃烧起来。它想到几年前, 这该死的家伙用花言巧语骗走了自己辛辛苦苦找来的肉, 这耻辱至今还一直烙在心头, “你, 你, 你……”它激动得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就气得飞走了。狐狸看到这个样子, 心里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这怪谁呢?都怪自己一时的贪念, 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狐狸闷闷不乐地往前走。它走到了一个小山坡上, 看见小白兔正在山上种白菜, 本想过去帮忙, 可小白兔一见, 吓得丢下锄头, 没命似的逃跑了。狐狸看到这种情景, 大喊:“小白兔, 你别跑, 我不会吃你的!”任凭它喊破了嗓子, 小白兔又怎能相信狐狸说的话呢?这怪谁呢?都怪自己, 如果当年不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 小动物们会这样对待自己吗?人哪, 走错了一步, 就会留下终生的悔恨。狐狸这样想着。

狐狸没精打采地走下山, 来到一片绿草地, 看见老牛在吃草, 旁边有许多小动物在寻找食物, 还有的做着有趣的游戏, 大家玩得多么快活。狐狸不禁想:要是小动物们也能和我在一起玩耍、嬉闹, 那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想当初, 如果我不做那么多坏事, 小动物们会这样躲着我吗?

这一天晚上, 狐狸躺在床上一夜没睡着。它想到自己做过那么多坏事, 心里十分后悔。它决定明天早上起来写一份忏悔书, 贴在大路口, 以示道歉。

第二天早晨天刚亮, 狐狸就从被窝里爬了起来, 拿出笔, 铺好纸, 伏在桌子上写起忏悔书来:

亲爱的动物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痛恨的狐狸, 做过许多对不起你们的事情。今天, 我想在这里表示深深的忏悔。

乌鸦大嫂, 对不起!我不应该用花言巧语骗走你嘴里的肉。

虎大王, 对不起!我不应该借助你的威风, 吓跑了百兽。

小动物们, 对不起!现在我向你们请求原谅。我一定会脱胎换骨, 重新做人!

令你们痛恨的狐狸

狐狸写完之后, 就把它贴在了大路口。森林里的动物们看见了, 都认为狐狸又在耍什么花招儿, 因此没有一个人相信它说的话是真的。

读《忏悔录》有感 篇5

——读《忏悔录》有感

腐败,是社会沉重的话题;廉洁,是社会永恒的追求。欲廉洁先修身,修身不仅是反腐倡廉的主题诉求,更是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怀揣着对廉洁修身的探索之心,我阅读了由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编写的反腐倡廉类书籍《忏悔录》,该书内含79篇忏悔录,都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典型案件,通过书中这些鲜活的案例以及违纪违法者在狱中的沉痛反思,让我深刻的理解到腐败给国家、人民和家庭带来的沉重伤害,自身思想防线的瞬间失守就有可能使得腐败有机可乘,进而是“一步错,一生毁”,直到他们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亲人的悲痛,走进了铁窗高墙之内、穿上了囚服时,才体会到了原来的所作所为是那么的可恨、可耻、可悲,一切的追悔莫及都已太迟,这些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为自己留下的后路是一条不归路,正所谓“昔日福中不修身,身陷囹圄悔悟迟”。

书中的主人公很多都是事业有成之人,在各个岗位上也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甚至有些还是老党员、老干部。他们的悲惨结局有些让人唏嘘,但同时也早已是结果注定,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都放松了廉洁修身的学习,任由思想道德腐化堕落,最终招致恶果,用凌康元(辽宁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副总经理)忏悔录中的话来说;“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成绩大小,只要放松学习,忽视思想改造,法制意识淡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么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必然发生认识错位。罪与非罪只是一念之差,党员干部与犯罪囚徒也就是一步之遥!”。被人们称为玩政治、玩金钱、玩女人的“三玩市长”雷渊利(湖南省郴州市原副市长)在忏悔录中反思自己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时,也谈到了放弃学习的问题,他说“自担任县委主要领导后,我就放弃了学习,成天忙于事务,忙于应酬,忙于玩乐。看文件、看报纸只看标题,处理文件基本上是秘书代劳,有时连看也不看就签字。反腐倡廉方面的规章制度、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我基本上没有认真学习过,我也参加过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会,看过腐败分子的典型案例,但我没有引以为戒,而错过了许多次悬崖勒马的机会”。面对铁窗的悔恨,我们毋庸怀疑它的真诚。从这些痛彻心扉的“临别感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廉洁修身学习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放松了修身学习、忽视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才导致了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变质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

人的欲望像海水,越喝越渴,一旦陷入必然难以自拔。而腐败恰恰是由一个人的贪欲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贪”是万恶之源,心一贪必然会犯各种错误,如果书中的主人公能够坚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克制住内心的贪欲和侥幸心理,当面对各种“红包”和利益诱惑时岿然不动,那将会为国家挽回多少优秀干部、多少的财产损失、多少的幸福家庭呢?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不允许假设,他们已经成为了人民的罪人。吴鸿玫(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在忏悔录中说:“私欲、贪婪、侥幸,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万丈深渊,个人欲望膨胀、利欲熏心时,什么法制观念,什么党的纪律,统统都置于脑后。”,可见贪婪对于人的思想麻痹有多大,而加强廉洁修身的学习,可以有效抑制私欲的膨胀,消除腐败的诱因。首先,通过廉洁修身学习能使人们牢固树立廉洁观念,将廉洁知识、思想和观念纳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中,形成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增强自身“免疫力”,当贪欲袭来时,能够提前警醒,避免走入歧途;其次,通过廉洁修身学习,能够增强人们遵守法律制度的自觉性,明确在法制环境下,什么是违纪违法的行为,怎么做才是依纪依法办事,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遵纪守法、廉荣贪耻的氛围。

贪污腐败还常常造成国家经济与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林宝华(福建省福州市果品冷冻厂原厂长)在忏悔录中说:“因为我的犯罪,一个效益本不错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致使企业面临困境,濒临破产,给企业造成巨额损失,不少职工因此下岗,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受到巨大损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通过上面这个忏悔案例可以真实看出腐败对于经济发展的破坏有多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

键阶段,省委、省政府围绕民生福祉不断推出惠民新政,并在教育、医疗、民政上大幅增加投入。在当前这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头,绝对不能任由腐败滋生而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应该加强修身学习、加大治理贪污腐败和商业贿赂的力度,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化局长的私奔忏悔录 篇6

一个月后,就在人们正习惯性淡忘此事时,一个叫李福寿的男人带着一本叫《私奔日记》的自传出现了,再次给“私奔”这个词烙上了滚烫的温度。李福寿,前湖北省云梦县文化局长,14年前,放弃公职,抛弃结发15年的妻子,离开72岁老母和年仅13岁的儿子,带着一个叫雅丹的年轻女孩私奔。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故事是,儿女忍受不了父母和封建家庭的压制而私奔。现在儿女们在家呆着,父亲私奔了。”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语带调侃,两个身居名利高处的已婚中年男人宣布放弃一切和情人私奔,本身就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只不过截然不同的是,高调微博直播私奔的王功权后来“回家”了,出书记录私奔的李福寿走上的却是一条不回头路。

他就是《来来往往》的原型

“自登上飞机舷梯的那一刻起,康伟业把世俗的一切都留在了地面:他的存款、公司、生意、家庭、亲人……他不再是老总,不再是儿子,不再是丈夫和父亲,他只是一个大情人。”

1997年,湖北省云梦县文化局长李福寿的私奔事件,如同在这个小县城投下一枚炸弹,刺痛了每一个人的神经。时任湖北省作协主席的池莉听说了此事,还以他为原型写了《来来往往》一书,最后被拍成电视剧轰动一时。

“这是我做的最大、最对、最错、最出格、最轰动、最出洋相的事。”李福寿直言,说不后悔除非不是人。但生活的轨迹无论对错,都无法复制和重复。

1997年6月6日,天气晴。“你和那个女人怎么回事?你给我说清楚!”当着李福寿同事的面,妻子失控地喊叫道。他的头“嗡”地一下大了。自己多年来树立的威信和口碑就在那几秒钟里跌得粉碎,一切都在妻子的爆发中寿终正寝,所有的退路也仿佛瞬间坍塌。那块他最担心的悬在头顶上的巨石,终于翻滚了下来。

死皮赖脸,赔罪,求饶,就差没下跪……“要离婚可以,必须赔偿30万元!”面对李福寿的离婚要求,妻子仍试图挽留,她知道丈夫无论如何拿不出那么多钱。

“回想起来,我娶了她,也害了她。”愧疚让李福寿抬不起头,外面的风言风语又使他如坐针毡。“我准备放弃一切出走,你愿意和我一起吗?”绝望中,李福寿拨通了同在文化系统工作的情人雅丹的电话。他们确实已经好了一阵了,故事并无太多新意,拿当时已年近四十的李福寿的话说,年轻的雅丹让他真正找到了恋爱的激情,对他具有灵魂的穿透力。

“愿意,你到哪,我就到哪!”雅丹毫不迟疑答道。“如今想来,一是她太过年轻,受不了压力;二是她可能以为出去是件好玩的事。”无论如何,雅丹的应允在当时成了李福寿决定私奔的最大支柱。

放弃一切私奔,对一个男人来说,既是绝望中的狂欢,也是自负和自私交织的爆发。时任云梦县文化局长的李福寿,一步步从贫家子弟走上来,有异于常人的信心,相信自己很快就能从头再来,东山再起。而对妻儿家人的伤害,则注定将成为他一生的枷锁。

你不答应我,我就哭

私奔到厦门第二个月,雅丹就怀了孕。年近四十,又带着私奔的印记,四处求职无果,李福寿那曾经如山般高的信心很快坍塌到了谷底。带的钱很快用光,没钱租房,两人只好赖在他好不容易栖身的一家物业公司的办公房里。最穷的时候,只剩20元钱,看到一瓶花露水,会把它看成一天的生活费;电视机,那是三个月的生计;哪怕是一元钱的扇子,也会想到可以买3个馒头找回一毛钱。为了无意中从裤子里掏出的久远的5元钱,李福寿竟然能热血沸腾,说不出什么滋味。

人在哪,命就在哪。这句老母亲的话得到残酷印证。

“在我们新修好的宿舍旁边,还有些没有维修的猪圈,一些盲流未经许可就搬进去了,你也可以去住。”物业公司某总对李福寿赖住的行为很不满,明摆着叫他滚蛋。和拮据窘迫的物质生活相比,无止境的心灵失落与失衡,更是蚕食着他所剩无几的信心和自尊。

找了处租金低廉、几十个租户共用一个水龙头的房子,李福寿带着怀孕的雅丹逃也似地搬了进去。正是冬天,半夜醒来,李福寿发现雅丹蜷缩着瑟瑟发抖:“你把我挤到墙角去了,又冷……”突然地,她就嚎啕大哭起来,这场痛哭显然已经压抑了很久,整栋楼都听到了她悲戚而伤感的哭声。李福寿当然明白,冷只是一个导火索,他呆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他没有承诺的底气和勇气。现实的寒冷令一切抚慰都是徒劳。

靠朋友接济,李福寿和雅丹租了一个小铺面开起了小卖部,两人就住在里面。可堂堂文化局长做起生意来却相当笨拙。小卖部只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

1998年4月29日,女儿降生……5月3日,李福寿在日记里写道:云梦县的李福寿是什么人?跑腿的事别人做了,自己动动脑动动嘴,事成了;出门坐车,吃饭不是餐馆就是回家吃现成……今天我做了多少事?守店,买菜,打杂,洗衣,做饭,送饭,护理产妇和孩子,夜间陪坐……

女儿的出生,使得两人的生活更加窘迫,但也给了李福寿一丝人生的暖意和信心。他又开始鼓起了为儿女创造良好生活条件的勇气。然而,生活并没有那么快给予李福寿谅解。1998年7月1日,不得已,他让雅丹致电家中要钱。“我想买两个背心。”雅丹的胸罩又旧又小,带子都断了。“能不买就尽量克服一下。”李福寿随口说。“你不答应我,我就哭。”言罢,她面带笑容,眼泪却夺眶而出。

李福寿直言,那段困苦的日子全仰仗雅丹对他的爱和天真的女儿得以熬过。

走了一条混蛋的路

1997年6月18日,李福寿永远难忘离家的那天。“回不回来吃饭?”李福寿出门前,72岁的老母亲问。“不回,我走了。”母亲专注于择菜,没有抬头。他强忍泪水走出家门,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斥着悔恨、难堪、煎熬、挣扎、挫折、窘迫的私奔之路。拿李福寿的话说,这是一条混蛋的路。

1997年10月,李福寿曾回家看望母亲,跪在她面前乞求原谅。老人举手欲打,手却始终没有落下,满腔的委屈埋怨汇成痛心疾首的一句:“你们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然而,三个多月后,老人就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她想给李福寿寄钱,取钱时被人用假钱换去了真钱,回到家便天天找钱、数钱。“妈疯了,你儿子也常常一发呆就是半天……”电话里大哥的语气像打枪,枪枪命中李福寿的心房。

私奔以来,即便生活窘迫,李福寿总是想法给母亲儿子寄去生活费。然而,这并不能换得他的心安,私奔无疑将他的亲人推到了水深火热的深渊。

妻子曾带着儿子找来。“你不要以为你有多么重要。你这么没有责任心,就不该生我。”李福寿无言以对,只觉得街上的汽车都瞪大眼睛在谴责他。

妻子仍在做最后的努力,希望他回去重新开始。“覆水难收,我对不起你们母子。”李福寿垂头低语。妻子默默坐在那里流泪。那天正是除夕,处处都是团聚的灯火,李福寿一家却在啃噬家庭破碎的苦果。

1998年3月2日,李福寿回到云梦离婚。邻居告诉他,他儿子请了假,明天准备和母亲一道出庭。李福寿的二姐帮忙叫来了儿子。14岁的孩子大大咧咧地坐下,跷起二郎腿,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反复骂自己的父亲,薄情,脸厚,不如去死……李福寿只觉得阵阵悔意和悲凉,自己远远低估了带给儿子的伤害。

1998年3月9日,法院。妻子同意了离婚,条件是孩子的抚养费必须一次性付清,直到大学毕业,共计56000元。

1998年3月31日,李福寿从表姐夫处得知,母亲已于两周前故去。放下电话,他咚的一声跪在地上,泪流满面。“让母亲不得善终,此恨此悔至死难平。从此,叫李福寿的这个男人在云梦彻底‘死’了。”

迟来的救赎

1999年5月底,李福寿正式离婚并与雅丹结婚。随后,一家大型国企接纳了他,并通过“人才引进”把他调入厦门,雅丹也在中小学培训方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这以后,他们的生活才逐步稳定下来。

怕影响儿子女儿,关于他们,李福寿始终不愿多说:“能出这本书,就可以反映出我们父子今天的关系。”李福寿1999年调进厦门,按政策可以带一个户口,他没有带现任妻子雅丹,而是把儿子带进了厦门。高中毕业后,儿子到厦门参加了高考,并在厦门上了大学。四年大学期间,李福寿经常到学校去看他陪他,直至他毕业后找到工作。他努力尽着一个父亲的职责,试图弥补曾经造成的伤害。

夫妻不再是夫妻,父子却始终是父子。成年的儿子每年至少与父亲团聚一次。一些有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事,李福寿会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父子关系的重建,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转折点。只是,两人在一起时很少谈及过去,总有一些东西已经发生改变,并不需要一直被触碰。

“我把良心放在公众面前拷问。”李福寿说自己出版《私奔日记》的初衷,是还原事实,向社会、向亲人忏悔,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样本。

至于正好赶上王功权私奔事件的热浪,他解释道:“完全是巧合,《私奔日记》早就酝酿准备了好几年。”他甚至对王嗤之以鼻:“我第一个在微博上说他在炒作。如果是因为感情,他是不会回去的。王功权最后回归,在我意料之中。”

在李福寿意料之中的还有即将到来的新的口水风暴。《私奔日记》上市第一天,他就遭遇了厦门首个“反小三联盟”的强烈抗议。他坦言“有点怕”。他在书中尽力隐去与孩子和前妻的相关信息,“现在舆论很可怕,我很担心再次伤害亲人。”

现妻雅丹对出这本书并不十分赞同,完全是为了支持丈夫的创作、尊重他的心血而同意。《私奔日记》的出版,无疑会让她和亲人再次面对难堪的局面。

论《午后悬崖》的忏悔意识 篇7

一、忏悔之题

“只有经过忏悔,人才有所进步”[2]忏悔是一种能力, 一种直面自己内心的能力,“忏悔意识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体作为有限存在返回无限真实的心理意识,它带有浓厚的方宗教文化背景。它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否定旧我,实现人格的自我超越。”[3]铁凝是一位积极探索人性深度的作家, 始终不懈的以自己的如椽之笔直逼人类的心灵,忏悔与自省意识是她的自觉追求,她曾坦言:“文学可能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威力,它却始终承载着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追问;必须有勇气反省内心以获得灵魂的提升。”[4]而《午后悬崖》正是铁凝的忏悔和自省意识的一个很好的表达。没有任何法律能够判定五岁的韩桂心要对陈非的死承担罪责, 但作为一个要直面内心的个体人,韩桂心却不得不接受这份灵魂的拷问,记忆不得不反复回顾那曾经发生的瞬间,重返最真淳的心灵,不断地咀嚼着那个瞬间,净化着忏悔者的心灵,实现着忏悔者的自我超越。

二、忏悔之途

四十年后,向“我”陈述故事的韩桂心,早已经不是当年幼儿园中嫉妒陈非有“小猴要钱”电动玩具的,那个贫穷的韩桂心了。她已然是社会中的上层阶级,她的丈夫是个做房地产生意的,从她的装束就能略知她现在的经济状况,“她的举着烟的那只手的无名指上有一枚白金钻戒,钻石大似黄豆,在阳光下闪烁着泛青的错综复杂的锋利光芒。她的指甲、钻戒,与腕上那价值三万块钱的深灰色特种陶瓷表带环绕的方款永不磨损雷达表呼应成一种贵重不俗、可也谈不上大雅的格调。[5]”这样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阔太向他人忏悔自己幼时犯下的罪恶,是需要更大的勇气的;并且,四十年前被她“谋杀”的陈非的父亲陈先生,正在与她丈夫的公司合作兴建一座大型水上公园,这座水上公园正建在陈非遇难的幼儿园的旁边,她的陈述必将丈夫的生意带来麻烦和不菲的经济损失。但即使明知这份忏悔会带来的后果,韩桂心还是主动找到身为作家的“我”,向“我”陈述自己的过范, 并且当她的陈述引起“我”的注意时,“脸上闪现出瞬间的满足”,这是她真诚地进行自我忏悔之心得到实现而有的满足。她的忏悔是细致的,她不仅陈述四十年前那个下午的滑梯上她推了陈非的事实,并且毫不留情的追述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她没有为自己的罪恶以年幼无知而敷衍塞责,她坦陈这是出于自己的嫉妒之心。为了证实这确是出自她的嫉妒之心,她述说自己的充满嫉妒、凶狠的父母的丑史;并以事实说明她在三四岁时就体味到了嫉妒的滋味,那 “湖蓝色软缎蝴蝶结”带给她的四十多度高烧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些都表明韩桂心忏悔的决心和真诚,然而,当她追着“我” 要录音带时也标志着这忏悔的流产。忏悔之途崎岖兮,终至退步而反悔。

三、忏悔之议

忏悔意识在铁凝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她的其它深具忏悔意识的作品有《玫瑰门》《对面》《大浴女》等。她的忏悔意识是处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之中的:从对人性弱点的自觉审视,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进而具体到注重对女性自身进行反思,即由代表全民族的忏悔到代表女性的忏悔;至于到了《午后悬崖》加深了对灵魂的忏悔,虽然忏悔是不彻底的即掺杂以此换取自我心灵释负,企望以此来圆自己怀孕的梦想,但毕竟这份忏悔触及到了人的“幽暗心灵”,为进一步向更具灵魂深度的纯精神忏悔奠定了基础;而后的忏悔传达的几乎是一种基督教式的忏悔意识了,它不仅体现在对忏悔者本身的深刻认识上,并且体现在忏悔者对罪孽的甘愿的承担上。这预示着铁凝在深度探索人性深度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摘要:《午后悬崖》是关于一个女人,向身为作家的“我”讲述四十年前自己所犯的一桩罪恶,并至今未经揭发的故事。然而,虽未受到法律的裁决,但肇事者却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来自这罪恶的灵魂谴责。围绕文中体现的忏悔意识,探究忏悔真意和实现忏悔的曲折路径,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缕出忏悔意识在铁凝作品中的发展,更深入的认知铁凝对人性的深度探寻。

鲁迅与巴金忏悔意识之比较 篇8

一、鲁迅:历史反省的高度

历史上的名人对忏悔意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解。龙泉明在《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忏悔意识》中认为, 忏悔意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现实在人的主体心灵所产生的一种内省和反思、查问和审视。一般来说, 它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指, 利用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和尺度反省自己在现实中的行为和心态, 称为“现实反省”;一种是指, 能够站在超越现实利益考虑的更深层次上, 以一种客观的眼光, 对民族与自我进行历史的反省, 称为“历史反省”。笔者认为, 在寻根文学和文化小说兴起之后, 中国还进行了一次更为激荡心灵的、彻底的文化反省。这种文化反省更能触及中国国民性和反观现实生活。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为准则, 经常把自己的思想言行在内心作反省, 以此来调节自身行为, 平衡内心情绪, 即常作“现实反省”。五四以后,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入, 使中国现代作家有了一种能够超越现实价值的历史眼光, “历史反省”意识比传统的“现实反省”来得更加清醒和有力, 给中国文学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鲁迅较同时代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 更清醒、更理智、更彻底地进行了民族内部的历史反省, 具有空前的尖锐性和深刻性, 它使五四新文学揭开了新的篇章, 跃上了新的高度。他的第一声“呐喊”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揭示与反省, 对阿Q精神的典型概括, 针砭与反思, 可谓惊世骇俗!与鲁迅同时代的一批作家, 也不约而同地展开反省传统的思路, 也无不循着一定的轨迹, 围绕着“中国人”这个中心而运行。例如, 郭沫若的诗、田汉的戏剧、郁达夫的小说、成仿吾的评论等, 以不同凡响的音色组合成一股讲究真诚, 刻意“暴露”的、声势浩大的、最新异的创作思潮。他们大胆地自我暴露, 对于深藏在千年背甲里面的封建传统道德的极端残酷性与极端虚伪性作出了最集中的批判和最深刻的反思。

鲁迅的《伤逝》采用涓生的手记的形式, 通篇充满浓郁的忏悔之情, 忏悔对子君逝世的罪恶感, 又忏悔自己的无力与无助, 但鲁迅在文本中的忏悔并不止步于此。小说采用复调小说的形式, 有两种声音, 一个是启蒙战士的声音, 一个是个人主义的奋斗者的声音。当个人奋斗与爱情发生冲突时, 个人主义者的意识抬头, 要孤身前往, 弃绝爱情, 因此而导致子君死亡。当爱人逝去, 另一个声音发出忏悔, 对个人主义者的行为进行否定, 对忏悔意识进行消解, 从而触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代文化启蒙者的思想深处, 在这样的时空里, 启蒙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出路又在哪里?在历史反省意识中充分体现了20世纪时代精神的根本———怀疑主义的否定精神。

随着五四兴起的历史反省意识的逐渐弱化, 而从五四时期起就与历史反省意识并存的现实反省意识则逐渐强化, 并成为现代作家在三四十年代的主要忏悔方式。这种由历史反省到现实反省的转换也是时代使然。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现代作家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历史反思, 而是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中。但在实际斗争中, 他们屡遭失败, 暴露出来的无能为力和思想弱点使他们不断地沉湎于自我的忏悔之中。延安文艺整风, 要求作家进行反省和改造。在新中国成立后, 反胡风反右运动直至“文革”, 作家们的历史反思意识完全丧失, 或被迫或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无休止的批判和改造。由此导致了他们自主意识的退化和创造主体性的失落, 更罔谈历史反省和现实反省。

二、巴金:现实反省的高度

十年“文革”结束后, 作家获得了创作自由, 巴金率先拿起笔来, 对五四传统精神进行捍卫, 对十年“文革”时期我们民族和个人所走的道路进行痛苦地、毫不留情地解剖和谴责。我们可以从150篇的《随想录》中读出一颗灵魂在渐渐觉醒, 一种五四精神———现实战斗的精神和个性的自觉精神, 在新时期慢慢恢复了生命力。一种迷漫在沧桑老人心头上的忏悔意识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巴金经历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青年时期的追求和信仰在反胡风反右运动及十年“文革”时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文革”之后, 步入晚年的巴金对自己在极左路线的威迫下所走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 试图摆脱心灵深处的沉重负罪感。

以《怀念肖珊》为例, 文本倾注了作者对妻子全部的爱和忏悔, 在自谴的同时也谴他。作者把自己对妻子的爱融汇于自责与忏悔的叙述之中:“我比她大十三岁, 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 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 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 还打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 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 得不到治疗, 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作者为自己在十年“文革”中不能保护好妻子, 而且“连累了她”感到深深的内疚。这种感情自始至终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而且愈是自责和忏悔, 愈是显现出作者对妻子深沉的爱。这种对妻子浓浓的爱与文革中肖珊受到的非人的折磨形成鲜明对比, 也就无形中凸显了文革反人性的残酷与迷狂。

三、结语

《忏悔录》 篇9

近年来,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当代文坛也越来越多的兴起了一股以环境保护为题材的创作潮流。若以此衡量, 吴佳骏的这部散文作品无疑可划归此类。但与时下流行的生态文学相比, 《河岸上游荡的生灵》一文却在反思人与自然之关系方面用力更勤。在我看来, 尽管许多生态文学都在呼吁万物平等, 但大部分作者却仍然难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藩篱。何以如此?皆因我们在叙写动植物生命形态的同时, 却对“它们”怎样保护“我们”的存在念念不忘。换言之, 倡导环保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真实目的, 永远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而设。其中的吊诡之处颇堪玩味:一方面, 是所谓的环保主义和生态主义者对万物生命平等问题的重视, 而另一方面, 却是人类在遭遇自身的生存危机时, 毫不手软地杀戮其它生命。譬如在对待动物的传染病问题时, 人类将之简单扑杀的行为, 与历史上我们对待同类病患的做法有何本质不同?或许有人会说, 这是基于人类科学知识所能采取的唯一解决方案。但问题是当我们坚信科学的无所不能时, 也就深深遗忘了对于自然理应持有的敬畏之心。从这个角度说, 当吴佳骏在作品中借助青蛙之口喊出“善待生命, 敬畏苍生”的呼唤时, 毋宁可被视为一个生态主义者在理性层面所展开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诉求。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 作品开篇处却并未直接导入这种反思与诉求, 而是通过对作者童年记忆的叙写, 构筑起了世间万物一幅喧腾不息、生机勃发的存在景观。试看那河水残阳、沙滩贝壳, 以及岸边青草, 哪一样不足以唤起我们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只是这种淳朴的原始景观在今天几成绝响, “听取蛙声一片”式的田园意境也早已随风而逝。而作者的叙述意旨却并不止于此, 那种凭吊往昔时的哀戚惆怅固然令人扼腕, 但真正打动读者人心的, 则是文中若隐若现的忏悔情愫。譬如在描写“我”捕杀青蛙的过程中, 作者几乎未加掩饰地再现了一个少年的残忍。玩弄蝌蚪的游戏过程, 不仅让“我”排遣了童年的空虚, 更让“我”在主宰其它生命的同时, 也确证了自身力量的强大。倘若比照后文直抒胸臆式的忏悔之情, 便不难发现作者那份敢于直面自我灵魂的反思勇气。他实际上以自己的过错为镜, 试图映射出人类的原始欲望是是何等残忍。事实上, 以主宰万物生灵的方式来确认人类自身力量的做法早已沿袭千年, 诸如“人是万物的灵长”和“人定胜天”等口号, 只不过是鼓吹人类中心主义的漂亮点缀。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 即便幼小如“我”, 也会本能地要通过杀戮其它生命去实现自我认同。而作者对自己这段童年经历的忏悔, 无疑具有一种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价值。尤为可贵的是, 作者的这份忏悔之情并不以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为旨归, 比起那些动辄以种群主义区分生命形式的生态文学, 我以为这部作品真正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从而拥有了一种善待生命和敬畏苍生的谦卑心态。也正因为如此, 作品在描写青蛙的生命际遇时, 才会如此地打动人心。

在作者笔下, 青蛙的生命之弱小、存在之艰辛远非人类所能想象, 它们不仅要承受洪水和毒蛇的侵袭, 更要时刻面对我们人类对其生命的百般摧残。那些捕捉青蛙的成年人, “逮青蛙的手段, 比我幼时捉蝌蚪凶残十倍。先是用铁丝垂成钩钓, 后来就用电瓶打, 再后来就下农药毒。他们将捕获的青蛙开膛剖肚后, 用竹签串成一串, 拿到城里去卖, 以换回几个零花钱。”这种行为的残忍, 读来不禁令人唏嘘。是物质利益的诱惑, 还是暴力欲望的驱使?不论怎样, 这些人性的阴暗面, 最终带来的都只是其它弱小生命的毁灭。更为致命的是, 当蛙声无觅处的生活真正到来之时, 大多数人似乎并不觉得怀念和惋惜。因为“再没有人有闲情去怀念一只青蛙了, 人人都在努力朝城市跑。自然之音消失了, 人的听觉也便从倾听天籁之音转入了倾听股市里的吼叫声、电脑游戏里的杀伐声、沙龙里的酒杯声、夜总会里的呻吟声……我们的耳朵也开始在听觉的衰竭中, 接受并习惯了来自另一个世界里的喧嚣。”相比于杀戮的残暴, 这种习惯可能更令人揪心。因为唯有冷漠, 才会令我们拒绝忏悔。从这个角度说, 《河岸上游荡的生灵》无异于一声警钟, 让我们在感受作者忏悔之情的同时, 也有勇气去质问自己的拒不忏悔。

《忏悔录》 篇10

石评梅,乳名沁珠,学名汝壁,因酷爱梅花高洁坚贞的品格,故自号“评梅”,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有着“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的美誉。先后在《语丝》、《晨报副刊》, 以及与陆晶清共同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作品尤以散文研究价值最高,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高君宇,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人之一。二人最初相识在一次山西同乡会上,那次会上高君宇作了一次关于“五四运动”的精彩演说, 他那有如钟鼓般响亮、激昂的演讲,给人一种灵魂的震撼, 激起内心深处奋起报国的力量。这在石评梅的心坎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以至初次相见就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而高君宇在得知评梅就是自己早年恩师石铭的掌上明珠之后也感到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简短的邂逅,似是无心插柳,却不知二人间爱情的种子已经悄然播下。然而,终日忙于为革命事务奔走,使得他再也没见过评梅。命运之神的捉弄,使得二人错过了进一步交往的良机以致最终铸成遗恨。

也就是在这一二年,评梅那一颗清纯的少女之心遭受到吴天放这个有妇之夫霜雪般的欺凌与打击。经过初恋的重创,心气孤傲的评梅冷了心、断了情,把自己心中那扇名为爱情的大门彻底关闭,并“残忍”地决定自此独身,不再论及爱情、婚嫁,悲哀是她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征,对人生的失望,对生活的彷徨,对爱情的冷心断情,也造就了她词彩悲烈的个性。

正在她最消沉的时候,君宇的身影又再度出现在评梅视野里,只是这时的二人早已不是旧时模样,评梅的心中已是万重山。1923年10月,高君宇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采来一枚红叶,题诗向评梅寄去了自己一颗火热的爱慕之心:“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虽然她内心矛盾不已, 可考虑再三之后,最终还是以“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拒绝了君宇的一片心意。评梅的拒绝,让君宇那颗满怀希望的心一下子置于冰天雪地之中,他决心用理智抑制奔涌的情感,将“一切心与力”专注于他“所企望之事业”。一朵含苞待放的真情花蕾,就这样被评梅自己亲手给碾碎了。

长期的四处奔波加上爱情不能如愿的郁疾,最终把这个正值壮年的青年给击垮了。君宇的离开,仿佛一下把评梅的情感和希望都带走了,为了宣泄内心的伤痛与悔恨,惟有把自己对君宇的爱诉诸笔端,《象牙戒指》、《墓畔哀歌》都是她内心真诚的忏悔之作。1928年9月,一代才女石评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这一对苦命鸳鸯,就这样结束了他们短暂的生命,令人唏嘘不已。庐隐在整理石评梅遗物时,在她的枕下发现本日记,日记里夹着君宇的遗像和那枚被退回的红叶。日记扉页上写着两行字: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一个有着万丈豪情,立志匡扶天下,却爱得那么细腻、 那么真诚;一个有着满腹才华,本想挥毫青春,却爱得那么惨烈、那么挣扎;一个生得如此洒脱,去得那么缠绵,至死都渴盼着爱人的到来;一个生得如此缠绵,去得时候却那么洒脱,抛却一切只为与爱人重聚。千苦缠绵的动人爱情,就此长埋陶然亭下。这样一个多情、充满灵气的女孩儿,却在青春的路上被无情的现实折断了爱情的翅膀,一段不伦之恋,一段旷世绝恋,带给这位柔弱的女子太多太多不堪重负的忧愁与叹恨。

二、忏悔——基督教文化对其影响:我忏悔、我有罪

忏悔意识最早源于基督教“原罪论”,在现代文学中则是作为一种人格美而被普遍认同,就其意识来源来说,五四时期的忏悔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学精神。基督教所宣扬的原罪与救赎,都是基于人对自身所感到的屈辱,人无限地贬低自己,发现自己的无能与渺小,而后心里产生对上帝的服从,祈祷上帝的原谅与恩赐。仔细体察石评梅的大多作品, 常常出现上帝、耶稣、圣母、天国、炼狱、忏悔、祈祷、十字架、伊甸园、羔羊等基督教词语典故,说明基督教文化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开始,有思想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基督教“自由、平等、博爱”等先进思想、 文化理论带回国内传播开来。因此,在五四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化熏陶之下的石评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基督教文化对“情感麻木”的中国人精神方面产生的巨大强心作用。 五四落潮后,同大多数青年觉醒者一样,石评梅亦感染着苦闷彷徨的“时代病”,在反叛传统与改变自身的矛盾中挣扎而不得救的她,开始从宗教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我以前也是一个轻蔑基督教的一个叛徒,然而现在我虽未正式受洗作上帝的门徒,不过我心里除了母亲外,已有了上帝的位置”。她开始皈依基督教是为了由此出发“去发现自己”, 找寻存在的价值,用上帝的意志去开辟道路,从而获得理性生命的再生。然而,内心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使得她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完全全从内心深处虔诚基督的教徒,基督教对她来说,只是一种心灵安慰的工具。

与有妇之夫的初恋是石评梅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梦魇”,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更多地体现在基督教的忏悔意识。 她深感“宇宙是一大骗局”,“世界原来是罪恶之薮”(《寄海滨故人》),她以“独身主义”作为保护自己的外衣,拒绝了高君宇的爱,以至于等到爱人去世之后才追悔莫及。对自己初恋所托非人的悔恨,对君宇的内疚之情,使得她总是在忏悔与哀艳之中行文。在《惠娟的一封信》中她嘶喊道:“天啊! 让我隐没于山林吧!让我独居于海滨吧!我不能再游于这扰攘的人寰了”,“我可以释去此生的罪戾,很清洁光明的去见上帝”。在她的创作中,忏悔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与自我更新的渴望,在《墓畔哀歌》中,“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这是君宇死后评梅的血泪凝结之作,此时的评梅从未如此痛恨自己的懦弱与胆小,多么想再见君宇一面, 可是就连梦中都不曾触摸到他的影子,她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忏悔意识,希望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三、超越——佛教生本不乐、超越意识对苦难的解脱

佛家有云:“尘归尘,土归土,及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原始佛教有“三法印”之说,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一切皆苦。“生本不乐”思想就是“一切皆苦”的另一种说法, 在佛教看来,人间世界是茫茫苦海,世间一切生命毫无安乐可言,只有茫茫苦痛。其全部的教义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苦” 字。这教会人们参破生死,寻求对世间苦难的解脱之道。生命既然从虚无中来,那么就让它回归于虚无中去。

“度化”可意译为“度彼岸”,具体表现为大慈大悲、忍辱精进、自度度人的奉献精神。佛教“度化”的最终目标是解脱,即把人从轮回的苦难中解脱救赎出来,实现这一目标需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不断提升人的精神,达到与佛的境界相契合统一;二是从佛的理想中回归到现实中来,解脱现世之人的苦难。前者提倡人的精神自救,挣脱浑浊尘世的羁绊,后者主张把现世变成乐土,使人在苦难现实之中得到救赎。既然无法做到忘情绝爱,那就只有奋起抗争,以己之力去改变这个浑浊不堪的世界。

在经历过愧疚沉迷的一年之后,石评梅终于接受了爱人已去的现实,将满腔悔恨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君宇未完的事业,此时的她,爱情和事业终于实现了统一。在《婧君》中, 她认同君宇的爱情主张:“我们为了爱情而生,为了生命求美满而生,我们自然不是为了迎合旧社会旧制度而生。”这是一种自我内心式的回归,在这种回归中她终于完成了生命和情感的双重超越,她真正从内心了解并接受爱人的革命理想,并以战斗的姿态投身于血雨腥风之中。这在《寄海滨故人》中表现地尤为突出:“我愿你掩着泪痕望着这一段生命火焰,由残余而化为灰烬,再从凭吊悼亡这灰烬的哀思中, 埋伏另一火种,爆发你将来的火焰”。此时的评梅,在情感上更加隐忍、坚定,她不再把自己园囿在个人狭小的天地中, 而是从革命事业中寻找新的出路,其散文的不朽价值也就得到了升华。

石评梅创作由“哀艳”转为“苦斗”的这种转变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重视的,综观石评梅的情感历程,面对苦难, 她以一个战斗者的姿态在“苦斗”,在探索、寻求真实的人生, 经历了一个由悔及悟的蜕变过程。而在这成长过程中,从参透“生本不乐”到自我“度化”,佛教文化对她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了她重拾希望,正视苦难的武器。

总之,在这位传奇女子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苦苦挣扎却又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形象,她对苦难从卑微接受到全然傲视的过程,就是其人格精神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基督教忏悔意识对其心灵的拷问、鞭策,佛教“生本不乐”、在认同苦难的基础上得到“度化”的精神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石评梅的人生选择与文学创作,帮助她以己之力去对抗黑暗的现实。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 值得我们后人去细细品味、学习。

摘要:石评梅既是较早表现出极大反传统勇气的女作家,又深受传统文化的禁锢,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文化与五四新文化双重矛盾,这使得她在思想与行动中往往难以抉择。在石评梅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分明感受到传统道德观念对她的影响,而这种观念又直接制约着女作家的爱情、人生选择。本文通过石评梅短暂而又委曲的生平并通过她与高君宇生不能相依共处,只能死后“并葬荒丘”的凄美爱情,结合其相关作品,分析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对其创作产生的深层心理的影响,以达到对其人格精神进行解读的目的。

《忏悔录》 篇11

“我写的这本书就是我前半生所走过的既肮脏又见不得人的一段丑恶经历。”1951年,一位45岁、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下了这句话。彼时,中国尚且在政权更迭的转型之中。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忘却了这个男人的名字——爱新觉罗·溥仪。

实际上,这是一篇同题的命题作文。那所监狱中的所有“伪满”战犯都被要求写下名为《我的前半生》的忏悔录。

作为前清帝国的君主和新政权的囚徒,溥仪的忏悔录被印刷成册,供17级以上政法干部阅读。之后,这本书被大幅度改写、加工,公开出版,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后又被官司缠身多年。而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公开出版的这本书与原版相比,已经面目全非。

直到60年后的今天,溥仪在监狱中亲手写定的原始版本终于公开出版。

自传原貌首度正式公开

“除了改动一些特别明显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其他的我们都保持原貌。”孟向荣指着面前的《我的前半生》说。这本书共449页,灰色封皮,小16开,书名右下角写着“灰皮本”。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孟向荣觉得这个“灰皮本”可以作为研究溥仪的基本文献之一。

“灰皮本”是沿用了历史称谓。1960年代初,溥仪的自述《我的前半生》印刷400本,由公安部下属的群众出版社出版,供17级以上政法干部阅读。这个灰色封皮的内部资料,被口口相传为“灰皮本”。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那之后的50年中,灰皮本只是个传说。

这本于2010年岁末正式印刷出版的“灰皮本”,除了装帧和印刷变得精致了一些,与溥仪在战犯管理所写出的原稿基本上一致。

“我们想能给历史一个本来面目,知道这些事的老人们一个一个都没了,把这个版本出版了,也算抢救一段历史。”群众出版社副社长刘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灰皮本”的编辑过程相对简单,最复杂的部分也不过是找人将以前的原始手写版本录入电脑,再数度将繁体字转为简体字。让编辑费心思的部分是书内的一些错误和硬伤。比如,地名错、人名错、溥仪半文半白的语言习惯以及他自己生造的词句表达。“我特意问了一些历史专家。他们说,编辑不能随意更改原始历史史料的细节,这是基本行规。”孟向荣回忆说,“我们最终就按照原貌呈现,其中的细节和不准确的地方让读者自己去分辨。”

“灰皮本”《我的前半生》分为六篇十三章。溥仪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从出生开始叙述,讲述了登基、退位、与日本人合谋成为“伪满洲国执政”直到最终被关押进战犯管理所的全过程。书中的语言和内容充满着奇异的对抗。一方面,溥仪不自觉地保留了老派且有些雍容的语言习惯;另一面,又自觉向新政权的无产阶级话语靠拢。这个曾经的君王不停地将自己称为“恶事做尽无可宽宥的人”,他认为“在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的马列主义阳光下……为自己反动罪恶思想消了毒”。

在责编孟向荣看来,这就是一本悔罪书,“是一种反复唾骂自己的典型的狱中风格。”人们从书中可以看到时代变迁和政权更替,还有一个帝王在巨变之中的不知所措和极度恐惧。也正因为如此,在50年前的特定政治气氛下,注定它无法公开出版。

“溥仪在这本忏悔录中对他以及他那一伙‘封建余孽在几十年以来勾结帝国主义、背叛祖国、残害人民的严重罪行做了一些自我揭露。他在本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还都没有进行查对……以供内部参考。”这是群众出版社1959年12月在刊印“忏悔录”时的出版说明。

“那本书就用四号字印刷了400册。”作为当年在出版社工作的编辑,年过八十的王兰升还清楚得记得当时的细节。

在公安部抚顺战犯管理所,由二弟溥杰帮助执笔,一群同样被关押的“伪满”大臣提供资料,溥仪写出了《我的前半生》。几名狱友自刻蜡纸印刷了油印本。管理所领导将几十本油印本送往公安部十三局。时任局长苏宇涵、副局长姚伦发现了这个帝王的回忆录相对系统,于是,委托同属公安部的群众出版社重新印发。这才成为最初的“灰皮本”。

当时印刷厂的工人没人清楚爱新觉罗·溥仪这个奇怪的名字到底是谁。在印刷完毕后,出版社发现,“溥”字竟被错印为“傅”。“当时就派人去印刷厂用修脚刀把单人旁刮掉,再把三点水盖上去。”当年的责任编辑王兰升至今还能回忆起这个离谱的错误。

随后,中央高层注意到了这本特殊的回忆录,希望能够公开出版并翻译为外文向国外介绍这个被共产党改造的末代皇帝。实际上,这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展示的一个成果——共产党人宽恕了一个卖国求荣的封建君主,并且用无产阶级思想将其改造成新公民。

被重新改写的“自传”

但无论是史实的准确程度、写作结构还是政治标准,这个粗糙的版本都无法满足其作为改造成果介绍的出版要求。它必须被改写。这样的任务落到了群众出版社的身上。

1959年12月4日,溥仪受到特赦。

政府组织这批被特赦的犯人在“新中国”参观半个月。之后,溥仪回到北京。群众出版社时任总编辑姚艮将溥仪约到编辑部,向他说起修改出版回忆录的计划。谈论此事时,出版社里一位名叫李文达的编辑就在一旁,这是他与溥仪第一次见面。从那之后,他成为了这本书的修改人。

1960年4月,溥仪在香山植物园劳动。李文达也在香山饭店开了房间。每天下午,两人见面,由李文达提问,溥仪口述,共同研究修改方案,一直持续一个月。“我发现他认罪悔罪的描述有些过头。而悔从何来,思想怎么发生变化的看不出来龙去脉。”李文达在他生前的回忆文章中写道。

一个月后,李文达递交了修改初稿,但同时希望出版社允许自己到东北实地考察。得到同意后,李文达带着助手去往东北。近两个月的考察之后,他决定彻底推翻原稿“另起炉灶”,以写清溥仪到底如何“从人变龙、再从龙变人的全过程”。这其中有李文达自己的设计,他希望能更多地袒露溥仪内心转变的路径,这客观上就是共产党改造战犯成功的模板;另一面也有来自相关部门的要求,他们不希望外国读者从书中看到新中国的监狱对溥仪有过大的压力。

“作为助手,我们几个人就分头查资料。到故宫博物院、到档案馆。没有别的办法,所有资料就靠手抄。”王兰升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也不确定要什么资料,凡是和溥仪有关的全都得抄来。”

那时,李文达腾出了出版社一间八九平米的屋子,把搜集的资料堆在那里。溥仪也成了出版社的常客。“我们都好奇,有时候就借口拿东西去那看一看溥仪是什么样子。”原文艺编辑室编辑赵中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困难时期。李文达全面脱产、专心写作。出版社对他的唯一特殊待遇是隔三差五能吃到一顿夜宵。

长时间的合作已经让溥仪和李文达熟识。大清帝王和新中国的编辑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李文达那时不会想到,在几年之后的文革中,他会因为这个组织交代的任务蒙受苦难。

平静的写作过程持续了三年多。1962年2月和6月,分别排印了三卷本和两卷本,两次送相关部门审查。与此同时,出版社邀请了超过20位专家学者对初稿进行审读。综合溥仪个人要求、当时政治环境和专家的学术观点,最终从原稿中删除了十几万字。内容包括溥仪的离婚、将婉容的私生子扔进锅炉等细节以及对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的描述等等。删节的标准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因为溥仪刚刚结婚,涉及之前婚姻和私生活的细节给予删除;第二是“一些与主旨无关的历史背景”。

这个删节后的版本被称为“定本”,由李文达的助手王兰升作为责任编辑在1964年3月正式公开出版。与溥仪在狱中最初的手稿相比,这本超过40万字的书已经彻底变成了一部全新作品。封面上的作者名只留下了爱新觉罗·溥仪,李文达甘居幕后。在书正式发行前一个月,出版社征求中宣部和统战部的意见,决定将稿费的一半五千元付给李文达。

从此,这本有着典型报告文学模式的书稿被当做溥仪的亲笔自传流传海内外。

60年后仍是“悬案”

从1960年代至今,这部定本《我的前半生》印数超过180万册。一直到了2004年,群众出版社的一些老编辑开始提出是否能将溥仪在战犯管理所写就的“灰皮本”和后来又李文达改写的全本同时出版,以便能让读者看到历史的全貌。

“我们开会研究,最后定下来还是先出全本。”群众出版社副社长刘灿回忆。

2007年1月《我的前半生》全本正式发行,在原先定本的基础上恢复了曾被删除了的十几万字。市场热捧的同时,麻烦接踵而至。溥仪胞弟溥任的代理人黎园声称书中恢复的内容暴露了溥仪大量个人隐私,严重伤害了溥任的感情。并且认为书中存在硬伤,例如登基日期错误等。

“我后来查了,两个登基日期,一个是阳历一个是阴历,其实就是一天。”该版本编辑孟向荣对记者回忆。从此这本书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官司纠纷。这其中包含着特殊历史时期下特殊的出版背景、特殊人物的家族感情和更实际的经济利益。李文达及其家人、溥仪的在世亲属以及几家出版社全部陷入纠纷中。直到现在,《我的前半生》一书的版权归属仍是悬案。

在全本引发官司三年之后,真正由溥仪撰写的“灰皮本”终于得以公之于世。

在“灰皮本”的结尾,这个曾对数亿中国人有生杀大权的帝王写道,“我现在的心情和决心是:我不能离开太阳,同样,我不能离开共产党。这就是我今后的唯一方向!”★

上一篇:票据交易平台下一篇:内毒素休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