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2024-07-24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精选7篇)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篇1

摘要:为实现与国际会计相接轨,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本文现将稀释每股收益计算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原则,业务处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3号——每股收益》。我国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相接轨,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该准则除了要求上市公司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外还对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列报进行了专门要求。根据本准则规定,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1 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只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而不考虑不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

2 稀释每股收益基本计算原则

稀释每股收益基于潜在普通股对于公司普通股份的稀释,对其可能影响的公司收益(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公式的分子)、主要是普通股股数(计算公式的分母)加以调整,以揭示公司最小可能(即稀释最大化)的每股收益。

2.1 分子的调整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当根据下列事项对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进行调整:(1)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2)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上述调整应当考虑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即按照税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对于包含负债和权益成份的金融工具,仅需调整属于金融负债部分的相关利息、利得或损失。

2.2 分母的调整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普通股股数应当为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与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之和。

2.3 基本计算过程

稀释每股收益=[P+(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利息-转换费用)×(1-所得税率)]/(S0+S1+Si×Mi÷M0-Sj×Mj÷M0-Sk+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增加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其中:P为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S0为期初股份总数;S1为报告期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数;Si为报告期因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增加股份数;Sj为报告期因回购等减少股份数;Sk为报告期缩股数;M0报告期月份数;Mi为增加股份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Mj为减少股份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

3 具体业务处理

目前常见的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

3.1 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发行公司依法发行,在一定时期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分子的调整项目为可转换债券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利息、溢价或折价摊销等的税后影响额;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增加的潜在普通股,按照可转换公司债券合同规定,可以转换为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例如:某上市公司2010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0000万元,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10000万股,年内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变化。2010年1月1日,公司按面值发行30000万元的三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固定年利率为3%,利息自发行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即每年12月3 1日为付息日。该批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后12个月以后即可转换为公司股票,即转股期为发行12个月后至债券到期日止的期间。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10股面值为1元的普通股。债券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税率为25%。

假设不具备转换选择权的类似债券的市场利率为4%。公司在对该批可转换公司债券初始确认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有关规定将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了分拆。2010年度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20000/10000=2(元)

每年支付利息=30000×3%=900(万元)

负债成分公允价值=900÷(1+4%)+900÷(1+4%)2+30900÷(1+4%)3=29167.59(万元)

权益成分公允价值=30000-29167.59=832.41(万元)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净利润=29167.59×4%×(1-25%)=875.03(万元)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普通股股数=30000/10=3000(万股)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875.03/3000=0.29(元)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小于基本每股收益,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稀释作用。

稀释每股收益=(20000+8 75.03)/(10000+3000)=1.61(元)

3.2 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

认股权证是指公司发行的、约定持有人有权在履约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按约定价格向本公司购买新股的有价证券。股份期权是指公司授予持有人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

按照认股权证合同和股份期权合约,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的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分子的净利润金额不变,分母应考虑可以转换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与按照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能够发行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的差额。

例如:某公司2009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5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300万股,该普通股平均每股市场价格为5元。2009年1月1日,该公司对外发行300万份认股权证,行权日为2010年3月1日,每份认股权证可以在行权日以4元的价格认购本公司1股新发的股份。该公司2009年度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650/1300=0.5(元)

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300-300×4÷5=60(万股)

稀释每股收益=650/(1300+60)=0.48(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7.

[2]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篇2

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CAS 34) 中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张涛在《财会月刊》2007年第10期上发表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简称“张文”) 中认为, 由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率低于公司同期普通债券的利率并且差距较大, 对于购买者来说, 相当于牺牲了资金的部分时间价值来换取在未来以较低价格买入股票的权利, 其实质和购买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相同, 因此, 潜在的稀释性可转换公司债券分母的调整应采用和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相同的处理方式, 即比较行使可转换公司债券将发行的普通股与按照市场平均价格发行的普通股股数, 差额部分相当于无对价发行的普通股作为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的净增加额。其还指出, 新会计准则的计算方法没有考虑股票的市价, 将期初 (或发行日) 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作为分母的调整项目会放大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稀释性, 并举例印证依据新会计准则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更大的稀释性。

笔者也认为, 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 在衡量其稀释性时, 新会计准则未考虑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的影响, 即无论平均市场价格高低均不影响债券的稀释性程度, 这似乎的确不符合实际情况。此外, “张文”在借鉴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的计算思路过程中也未有明显的不当之处, 难道真的是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存在纰漏?

二、遵循基本计算原则下可转换公司债券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关于稀释每股收益的基本计算原则, 现行会计准则作了如下规定: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 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 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当期净利润的具体调整项目包括: (1) 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 (2)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 上述调整应当考虑相关的所得税影响。而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应当为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与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之和, 主要受转换时间和转换价格两个因素的影响。此外, 假设潜在普通股在报告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成普通股。

基于以上计算原则, 笔者批判性地借鉴了金婧、张伟在《财会月刊》2010年第5期上发表的《单项潜在普通股下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简称“金文”) 中的思路和观点: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 假设在当期期初 (或发行日) 即已转换成普通股, 从而一方面增加了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即按转股合同转换而成的股数, 另一方面增加了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 包括两个部分: (1) 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 (2) 当初出售可转换公司债券而得到的部分资金因转股合同的履行由负债转为权益, 类似于认股权证的履约, 只是提前把钱款吸纳到企业, 而这笔资金通过公司的经营运作, 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流入, 其值相当于按照平均市场价格折合发行的普通股为企业实现了稀释每股收益的获利水平。基于此, “金文”得出了以下等式:

稀释每股收益= (净利润+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 ÷ (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增加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按照平均市场价格发行的普通股股数)

金文的分析结果和现行会计准则的计算公式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认为, 金文的研究结论有可取之处, 但也存在明显错误。随着转股合同的履行, 当初的负债转为权益, 类似于认股权证的履约, 而相应的股款为企业实现了相当于按照平均市场价格折合发行的普通股为企业实现了稀释每股收益的获利水平,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可转换公司债券又不完全等同于认股权证:对于认股权证, 投资者在履行合约时, 发行方将收到一定数量的融资认股款, 新一轮资金的投入将会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价值和利润, 因此假设期初 (发行日) 行权时, 会在当年已实现净利润的基础上再加上认购股款经过经营运作给企业带来的净利润;而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 事实上由负债转为权益的资金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利润, 但是这部分资金在当初债券发行时就已经存在于企业中了, 因此债转股并未给企业注入新的资金, 只是在资金形式和账户上发生了改变, 而这部分资金对企业的贡献已经体现在了当年已经实现的净利润中。因此, 在考虑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的影响时, 企业当年已实现的净利润中事实上已经包括了按照平均市场价格折合发行的普通股为企业实现稀释每股收益的获利水平而增加的净利润, 金文的计算公式中重复累加了这部分增加的净利润。

为了还原真实的基本每股收益指标以及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真实稀释能力, 我们进行了以下公式推导:

稀释每股收益= (净利润+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 ÷ (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增加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负债转为权益的资金为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按照平均市场价格发行的普通股股数×稀释每股收益

真实基本每股收益= (净利润-按照平均市场价格发行的普通股股数×稀释每股收益) ÷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体现可转换公司债券真实稀释能力的增量股每股收益= (按照平均市场价格发行的普通股股数×稀释每股收益+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 ÷增加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三、解析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稀释每股收益计算的质疑

首先, 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稀释性, 事实上会计准则已经考虑到了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的作用, 只是计算公式中的净利润已经包括了相关的影响值, 即会计准则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是准确无误的。由此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假定会计准则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但是张文借鉴认股权证的思想计算出来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稀释每股收益值与会计准则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 原因何在?我们援引张文中的例题及相关解答进行说明。

例:某上市公司2006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5 500万元。期初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10 000万股, 年内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变化, 该普通股平均每股价格为12元。2006年1月1日, 公司按面值发行42 000万元三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 债券每张面值为100元/股, 票面固定年利率为3%, 利息自发行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 (每年年末付息) , 该批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12个月以后即可转换为公司股票, 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债券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依据会计准则:基本每股收益=25 500÷10 000=2.55 (元/股)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净利润=42 000×3%× (1-33%) =844.2 (万元)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普通股股数=42 000÷10=4 200 (万股)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844.2÷4 200=0.20 (元/股) ;稀释每股收益= (25 500+844.2) ÷ (10 000+4 200) =1.855 2 (元/股) 。

按照认股权证的计算方法:基本每股收益=25 500÷10 000=2.55 (元/股)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净利润=42 000×3%× (1-33%) =844.2 (万元)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普通股股数=42 000÷10-42 000÷12=700 (万股)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844.2÷700=1.21 (元/股) ;稀释每股收益= (25 500+844.2) ÷ (10 000+700) =2.46 (元/股) 。

要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梳理一下认股权证的稀释性问题。对于认股权证, 在探讨其稀释性时一般采用无补偿发行法, 即从公司的角度出发, 当持有者行使认股权利时, 公司需无补偿发行一定数量的普通股, 假设股票的平均市场价格为20元/股, 而认股权证持有者以16元/股的价格认购了10 000股该股票, 对于发行方而言, 共筹得认购股款160 000元, 但为了避免股权被稀释, 发行企业决定回购股票, 而股票回购只能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 那么160 000元股款只能回购其中的8 000份 (16×10 000÷20) 股票。也就是说, 对于企业而言, 此次认购行为没有给企业带来任何的资金流入, 因此也就未产生相应的利润, 不仅如此还导致在市场上多增发了2 000份 (10 000-16×10 000÷20) 股票, 这就是无补偿发行法的实质。因此, 在运用认股权证的思想来计算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稀释每股收益时, 也必须假定由负债转为权益的这部分资金没有为企业带来任何利润, 即在当年已实现的净利润中扣除按照平均市场价格折合发行的普通股为企业实现了稀释每股收益的获利水平而增加的净利润部分。在此基础上, 笔者运用认股权证的稀释思想再次计算了上例中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篇3

一、稀释每股收益的内涵

稀释每股收益是每股收益的一种主要形式。每股收益是指当年净收益与年末普通股份总数之比,即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普通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净亏损。我国每股收益主要有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种形式。基本每股收益以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当期净利润作为分子,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为分母计算得来;稀释每股收益是指当上市公司具有复杂的股权结构时,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持有者可通过转换使自己成为普通股股东,使得普通股总数增加,从而使每股收益变小,“稀释”了每股收益。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在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假定上市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分别调整基本每股收益计算中的分子和分母。基本每股收益注重的是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而稀释每股收益则可避免每股收益虚增而带来的误导信息,如果没有潜在普通股,两者在数额上应该是相等的。

我国每股收益准则规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复杂股权结构的公司,在披露基本每股收益的同时,应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和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和列报稀释每股收益。潜在普通股是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具有稀释的可能性。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定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但对于亏损企业,则体现为会增加每股亏损的金额。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是计算稀释每股收益的前提条件。

二、上市公司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上市公司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计算并揭示稀释每股收益。

(一)对基本每股收益分子的调整计算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对于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应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同时考虑所得税的影响。如对可转换公司债券而言,分子的调整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相关的当期确认的税后利息,调增分子源于一旦假定转换为普通股,与之相关的利息等将不再发生,已从利润中扣除的利息费用应扣除增加归属于普通股的当期净利润,同时调整分母。

(二)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对分母计算的影响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对分母的影响体现在调整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分母应为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与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之和。计算时应注意以前期间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当期期初转换;当期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发行日转换。

对于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选择权,行权时发行的普通股若按当期平均市场价格发行,则不具有稀释性,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不必考虑。仅当盈利企业其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才考虑其稀释性、计算稀释每股收益,即具有稀释性的那部分仅指认股权证、股份期权行权时无对价发行的普通股,这部分普通股由于是无对价发行,不产生任何收入且对归属于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净利润没有影响,但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增加,导致降低每股收益的金额,因此这种股票具有稀释性;对于亏损企业由于假使行权一般不影响净亏损但会增加普通股股数,不具有稀释性故不需考虑。对于稀释性认股权证、股份期权,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分子的净利润金额一般不变。公式如下: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三)计算稀释每股收益的关注点

1. 稀释与反稀释的界定。

判断潜在普通股是否对每股收益具有稀释性,应考察其对公司持续经营每股收益的影响:假定潜在普通股当期转换普通股,如果会减少持续经营每股收益或增加持续经营每股亏损,则表明具有稀释性;相反,如果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时会增加持续经营每股收益或减少持续经营每股亏损的,则表明该潜在普通股不具有稀释性,而具有反稀释性。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不考虑反稀释性作用。例如,判断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稀释性,采用假设转换法判断。假定这部分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期初(或发行日)即已转换成普通股,增加了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同时节约公司债券的利息费用,增加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用增加的净利润除以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得出增量股的每股收益,与原来的每股收益比较,若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小于原每股收益,则说明该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稀释性,应当计入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中;反之,具有反稀释性,则不考虑。

2. 存在多项潜在普通股的稀释每股收益。

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多项潜在普通股,为反映潜在普通股最大的稀释作用,潜在普通股的转换应按稀释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来计算稀释每股收益,直至稀释每股收益达到最小值。稀释程度根据不同潜在普通股转换的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大小进行衡量。增量股每股收益越小,其稀释作用越大。在确定计入稀释每股收益的顺序时,通常应首先考虑股份期权和认股权证的影响,因为其假设行权一般不影响净利润。每次发行的潜在普通股应当视为不同的潜在普通股,分别判断其稀释性,而不能将其作为一个总体考虑。潜在普通股排列顺序不同会影响到对其是否具稀释性的判断,进而影响到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三、上市公司稀释每股收益的列报

上市公司应将计算的每股收益指标,在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等公开披露信息中予以列报。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上市公司还应当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编制比较财务报表时,各列报期间中,只要有一个期间列示了稀释每股收益,则所有列报期间均应列示当期稀释每股收益,即使其金额与基本每股收益相等。企业在报表附注中还应披露稀释每股收益的相关信息:如稀释每股收益的分子、分母的计算过程;列报期间不具有稀释性但以后期间很可能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企业发行在外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等。

四、稀释每股收益指标的局限性

稀释每股收益,向股东及股权交易市场预言未来的风险,对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具有参考价值。但关注该财务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可能存在人为调整与操纵(分子与分母)现象

稀释每股收益是在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经过调整计算得来。由于某些上市公司喜欢将每股收益指标与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联系,为取得更高的回报,公司经营者可能采用一些手段对每股收益指标进行操纵。如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而使每股收益的指标得到提高;同时,由于稀释每股收益反映的是潜在普通股的稀释性,稀释性愈大,对股价的影响就愈大,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利。因此,上市公司为了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圈钱”而粉饰报表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如通过设法享受更多的政府补助、将利息人为资本化等手法增加企业的会计盈余,从而在财务报告中每股收益指标以较好的面目出现。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基本每股收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导致稀释每股收益失实。

(二)稀释每股收益涉及的潜在普通股种类简约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篇4

2007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年报中不再披露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和全面摊薄每股收益, 代之以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其中要求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运用实证方法检验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是否具有信息含量, 验证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对信息使用者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 并针对结论进行分析, 给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供制定决策的一定依据, 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假设

根据Gonedes (1975) 的定义, 信息含量指证券价格报酬率的概率分布的一种变化。如果上市公司某个会计盈余指标的发布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相应的变化, 或者该指标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则认为该指标向市场传递了新信息, 该指标具有信息含量或具有价值相关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设:

H1: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披露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 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对投资者具有决策有用性。

三、数据与模型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年披露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的信息含量进行研究。剔除年报中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相等的公司, 两市A股公司只有50家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不同于基本每股收益, 从中剔除稀释每股收益大于基本每股收益的8家公司以及年报公布时正处于停牌阶段的1家公司, 最后得到的有效数量为41家公司。

本文选择[-15, 15]作为时间窗口, 对2007年年报公告日前后15个交易日的股价对稀释每股收益指标的反应进行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本文主要采用E R C模型研究年度稀释每股收益与超常股票收益的关系, 建立模型一:CARi=α+β·UDEPSit+εi

其中, CARi表示t天股票i的累计超额报酬率, UDEPSit表示股票i第t年的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 εi是误差项, β为E R C系数。

四、实证过程

把采用市场模型的方法计算的公司累计超额报酬率CAR作为因变量, 将基于随机游走模型计算的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UEDPS作为模型一的自变量, 对模型一进行回归, 表一显示了回归结果。

对样本公司而言, 2007年样本公司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这一指标在窗口时间内并没有向市场传递会计信息, 从回归结果看,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明按新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在短期内没有存在预期的信息含量。虽然经调整后的R2在窗口[5, 9]内高于2%, 最高时达到3.1%, 表现出了较好的拟合优度, 但是从整体研究窗口看, 通过模型一对累计超额收益率 (C A R 1 5) 与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 (UDEPS) 回归, UDEPS的系数β经检验不显著, t=0.893, 方程总体也不显著, F=0.798, 说明样本公司2007年披露的稀释每股收益在研究窗口内没有传递出预期的会计信息, H1不成立。

五、研究结论

在研究窗口内, 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对股票价格的预测能力不强, 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不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导致这种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有:

(1) 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 样本量较小。

我国现有的关于会计盈余的理论研究多是利用西方国家的研究方法, 而我国在市场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与西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直接引用西方的研究模型, 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误。在样本量方面, 我国2007年度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存在稀释性普通股, 或者存在性普通股但并没有产生稀释作用, 年报披露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与基本每股收益不存在差别, 所以对研究样本量选择造成了限制。

(2) 大多数公司按新会计准则计算的稀释每股收益与基本每股收益一致, 投资者没有过多关注。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是与国际趋同进程中重要的一次变革, 新准则要求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也是与国际趋同的重要表现。在美国, 1997年之前披露的主要每股收益和全面稀释每股收益已经考虑稀释每股收益的影响, 并对稀释性普通股的种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而我国新准则实施以后才要求公布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对稀释性普通股的规定很笼统, 也就是说, 改革过程中只是直接借鉴西方的披露方式, 细节方面并没有按照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稀释性普通股进行详细地规定, 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存在稀释性普通股, 披露的稀释性每股收益指标与基本每股收益一致, 不能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稀释性每股收益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警示作用。

摘要: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 计算并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本文以200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对稀释每股收益指标的信息含量进行实证研究, 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方法, 通过样本选取、模型设计和回归分析, 得出实证结论。窗口的研究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2007年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没有传递预期的会计信息, 从短期看不具有信息含量。

关键词:信息含量,稀释每股收益

参考文献

[1]、Thomas W Scott, Heather A Wier, On constructing an EPS measure:an assessment of the properties of dilu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7, Vol.17, pp.303-326。

[2]、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 陈少华等译, 实证会计理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4]、孙爱军、陈小悦, 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征,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 第1期, pp15-27。

合并报表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分析 篇5

每股收益 (EPS) 是指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亏损, 通常被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 是投资者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 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规范了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列报, 第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基本每股收益。第五条规定了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也就是说, 如果报告期涉及到了股份的增加或减少, 就需要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但不同的股份增减方式, 如送股、转股、增发及股份回购情况下, 计算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是不一样的。本文以几家上市公司为例, 对送股、转股、增发及股份回购等股份增减方式下的基本每股收益进行了计算和比较。

二、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一) 派、送、转、配、增发、回购的含义

1.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有三种:派、送、转。

派指的是派现, 上市公司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 股东得到现金分红要支付个人所得税, 按次征收, 税率20%, 目前减半征收, 即10%。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派现要动用货币资金, 未分配利润减少, 货币资金减少。送指的是送股, 上市公司不动用现金支付股利, 而是送股给股东。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送股使未分配利润减少, 股本 (实收资本) 增加, 增加额为送出的总股份数量乘以面值。我国A股上市公司, 除紫金矿业 (每股面值0.1元) 和洛阳钼业 (每股面值0.2元) 等少数股票外, 绝大多数公司的股票面值均为1元, 所以股票数量 (单位为股) 的增减大都与资产负债表中股本 (单位为元) 的增减相等。转指的是转增股, 股东得到的也是股票, 这与送股有些类似, 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转增股不是来源于未分配利润, 而是来源于资本公积, 转股后, 资本公积减少, 股本 (实收资本) 增加, 增加额为转增的总股份数量乘以面值。

2. 配股与增发。

增发新股是指上市公司出于扩大生产规模等目的再次发行股票的融资行为, 增发新股可以采用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公开增发是指上市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新股;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向符合条件的少数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新股;配股是上市公司向原股东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按照惯例, 公司配股时新股的认购权按照原有股权比例在原股东之间分配, 即原股东拥有优先认购权, 如10配3, 意思是老股东每持有10股就有3股增发新股的优先认购权, 老股东可以行权, 也可以放弃, 如果行权, 要按发行公告中的配股发行价支付相应价款。无论上市公司采用何种方式增发新股, 都会导致股本 (实收资本) 增加, 货币资金增加, 总资产增加, 股东权益增加。

3. 股份回购。

股份回购是指公司按一定的程序购回发行或流通在外的本公司股份的行为。我国新公司法规定, 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 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等情况, 可以回购股份。在减少公司注册资本而进行的股份回购中, 回购的股份会被注销, 注销后, 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 货币资金减少, 股本 (实收资本) 减少, 总资产减少。

(二) 股利分配后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在各种股利分配方式中, 派现不会引起股份变化, 而送股和转股会导致股份增加, 凡涉及股份增加或减少的, 在计算每股收益时都要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第六条规定:新发行普通股股数, 应当根据发行合同的具体条款, 从应收对价之日 (一般为股票发行日) 起计算确定, 为收取现金而发行的普通股股数, 从应收现金之日起计算。送股和转股不需要股东出资, 增加的股本分别来自于未分配利润和资本公积, 因此认为增加这些股份的资金在报告期的第一天已经收到, 已发行时间按12个月计, 与报告期时间12个月相等。

例1:天虹商场 (SZ, 002419) 2010年度分配方案为10送5转5派6。以公司2010年12月31日总股本40 010万股为基数, 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红股5股, 派6元人民币现金。同时, 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5股。2011年4月29日, 公司权益分派实施完毕, 总股本由40 010万股变更为80 020万股。天虹商场2011年报合并利润表显示,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73 905 429.76元, 基本每股收益0.72元。

该公司2011年度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10送5导致股份数量增加50%, 比年初净增20 005万股, 10转5导致股份数量增加50%, 比年初净增20 005万股, 10派6不增减股份。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40 010+20 005×12÷12+20 005×12÷12=80 020 (万股)

基本每股收益=573 905 429.76÷800 200 000=0.72 (元)

(三) 增发新股后每股收益的计算

增发新股后, 在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时都是以收到现金下月至报告期结束的时间来计算已发行时间。在收到现金时间点上, 本文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操作, 认为应该采用发行公告中的“验资日”更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中的相关规定。

1. 配股发行方式下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例2:东方钽业 (SZ, 000962) 2011年实施了10配2.5的配股方案。东方钽业2011年的配股发行公告显示, 本次配股以本次发行股权登记日2011年10月24日 (T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收市后的总股本35 640万股为基数, 向全体股东每10股配售2.5股, 共计可配股份数量8 910万股。配股缴款期为2011年10月25日-2011年10月31日, 验资日为2011年11月1日, 那么已发行时间为验资日下月起至报告期结束, 按1个月计。东方钽业2011年配股结果公告显示:本次配股认购股份数量合计为84 432 644股。东方钽业2011年合并利润表显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6 212 378.09元, 基本每股收益0.6499元。该公司2011年度每股收益为: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356 400 000+84 432 644×1÷12=363 436 054 (股)

基本每股收益=236 212 378.09÷363 436 054=0.6499 (元)

2. 公开发行方式下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例3:格力电器 (SZ, 000651) 2012年实施了公开增发189 976 689股, 公司股份总数由年初的2 817 888 750股变为3 007 865 439股。发行公告显示:申购日为2012年1月13日, 验资日为2012年1月16日, 新股上市日为2012年2月3日, 那么已发行时间为验资日下月起至报告期结束, 按11个月计。格力电器2012年合并利润表显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 379 666 345.09元, 基本每股收益2.47元。该公司2012年度每股收益为: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2 817 888 750+189 976 689×11÷12=2 992 034 048 (股)

基本每股收益=7 379 666 345.09÷2 992 034 048=2.47 (元)

(四) 股份回购后每股收益的计算

股份回购的已回购时间是从支付现金的下月起至报告期结束的月份数。

例4:宝钢股份 (SH, 600019) 于2012年9月21日首次实施了回购, 截至2012年末, 公司共回购414 055 508股。2012年末, 公司将回购股票中的390 000 000股注销, 使得公司总股本由17 512 048 088股减至17 122 048 088股,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上升至76.68%。由于宝钢股份的回购是在几个月间陆续进行的, 本文直接采用年报中的数据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 386 372 522.05元, 年初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17 512 048 088股, 本年回购的普通股加权数为61 529 573股, 基本每股收益0.60元。该公司2012年度每股收益为: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17 512 048 088-61 529 573=17 450 518 515 (股)

基本每股收益=10 386 372 522.05÷17 450 518 515=0.60 (元)

三、总结

(1) 派现不影响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2) 有合并报表的, 在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 应该用合并利润表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进行计算。 (3) 在送股、转股、增发新股和股份回购下, 已发行 (已回购) 时间的计算不同, 因此在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 要根据股份增减的具体方式来进行。 (4) 已发行时间应采用发行公告中的验资日为时间点, 以验资日下月至报告期结束的月份数计算。

参考文献

[1] .雷中浩.浅谈合并财务报表下每股收益的计算[J].商业会计, 2011, (28) :16-17.

每股收益的计算与财务分析 篇6

一、每股收益的计算

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类。基本每股收益仅考虑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 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列报主要是为了避免每股收益虚增可能带来的信息误导。

(一)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当公司不存在潜在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不具备稀释性, 则只需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此时每股收益的分子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发生亏损的企业, 每股收益以负数列示。分母为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算术加权平均数, 即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根据当期新发行或回购的普通股股数与相应时间权数的乘积进行调整后的股数。如果公司存在库存股, 应当在计算分母时扣除。

其计算公式为: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一般按照天数计算, 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下, 也可以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 如按月计算。

(二)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第七条规定, 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 应当计算稀释每股收益。企业存在的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

稀释性每股收益的计算原理与基本每股收益相同, 是在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础上将分子、分母进行调整。一般不作分子的调整:如果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有未支付的利息时, 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时应考虑所得税的影响。计算稀释每股收益主要作分母的调整: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与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之和假设稀释性潜在普通股于当期期初 (或发行日) 已经全部转换为普通股。

二、多项潜在普通股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企业对外发行不同的普通股的, 单独考察其中某潜在普通股可能具有稀释作用, 但如果和其他潜在普通股一并考察时可能恰恰变为反稀释作用。例如:某公司先后发行甲、乙两种可转换债券 (票面利率和转换价格均不同) , 甲债券导致的增量股每股收益为1.8元, 乙债券导致的增量股每股收益为3.4元, 假设基本每股收益为3.8元。如果分别考察甲、乙两种可转换债券, 增量股每股收益小于基本每股收益, 两种债券都具有稀释作用。并且, 由于增量股每股收益越小, 其稀释作用越大, 甲债券的稀释作用大于乙债券。然而, 如果综合考察甲、乙两种可转换债券, 先计入甲债券使得每股收益稀释为3.2元, 若再计入乙债券则使得每股收益反弹为3.5元, 因此, 乙债券在这种情况下不再具有稀释作用, 不应计入稀释每股收益中。

为了反映潜在普通股最大的稀释作用, 应当按照各潜在普通股的稀释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计入稀释每股收益, 直至稀释每股收益达到最小值。稀释程度根据增量股的每股收益衡量, 即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普通股的情况下, 将增加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金额。另外, 企业每次发行的潜在普通股应当视作不同的潜在普通股, 分别判断其稀释性, 而不能将其作为一个总体考虑。通常, 股份期权和认股权证排在前面计算, 因为假设其行权一般不影响净利润。

对外发行多项潜在普通股的企业应当按照下列步骤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1.列出企业在外发行的各潜在普通股, 如将票面利率不同的可转换债券分开考虑。

2.假设各潜在普通股已于当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 确定其对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当期净利润的影响金额。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假设转换一般会增加当期净利润金额;股份期权和认股权证的假设行权一般不影响当期净利润。

3.确定各潜在普通股假设转换后将增加的普通股股数。需要注意的:稀释性股份期权和认股权证的假设行权后, 计算增加的普通股股数不是发行的全部普通股股数, 而应当是其中无对价发行部分的普通股股数。

4.计算各潜在普通股的增量股每股收益, 判断其稀释性。增量股每股收益越小的潜在普通股稀释程度越大。

5.按照潜在股稀释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将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分别计入稀释每股收益中。分步计算过程中, 如果下一步得出的每股收益小于上一步得出的每股收益, 表明新计入的潜在普通股具有稀释作用, 应当计入稀释每股收益中;反之, 则表明具有反稀释作用, 不计入稀释每股收益中。

6.最后得出的最小每股收益金额即为稀释每股收益。

例:甲公司20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5000万元,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50000万股。年初已发行在外的潜在普通股有: (1) 股份期权4800万份, 每份股份期权拥有在授权日起5年内的可行权日以8元的行权价格购买1股本公司新发股票的权利; (2) 按面值发行的5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200000万元, 债券每张面值100元, 票面年利率为3%, 转股价格为每股12.5元; (3) 按面值发行的三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400000万元, 债券每张面值100元, 票面年利率4%, 转股价格为10元。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为12元, 年度内没有期权被行权, 也没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被转换或赎回, 所得税税率为33%。假设不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分拆。

20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基本每股收益=1500050000=0.3 (元) 。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首先分别判断稀释性,

(1) 期权影响:

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可以转换的普通股股数-按照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能够发行的股数=4800-4800×812=1600 (万股)

(2) 3%的5年期可转换债券的影响:

增加净利润=200000×3%× (1-33%) =4020 (万元)

增加股数=200000/12.5=16000 (万股)

(3) 4%的3年期可转换债券的影响:

增加净利润=400000×4%× (1-33%) =10720 (万元)

增加股数=400000/10=40000 (万股)

其次确定潜在普通股计入稀释每股收益的顺序,

最后分步计入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的每股收益为0.276元。

三、每股收益的财务分析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常用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一般情况下, 在分析时可以进行公司间的比较, 以评价该公司的相对盈利能力;可以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 了解该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可以进行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的比较, 掌握该公司的管理能力。但是, 在利用每股收益进行财务分析时应注意该指标的局限。

1.每股收益不能反映企业不同时期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通过以上的计算, 我们可以看到, 简单的说, 每股收益就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与股数的比值。如果在不同年度,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发生较大的变化, 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而每股收益可能不变或提高, 并没有反映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2.每股收益不能反映不同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所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要面临风险, 但不同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不尽相同。如果甲、乙两个企业的每股收益相同, 但甲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 而乙企业是经营日用品的企业, 这时每股收益不能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

3.每股收益不能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股票是一个份额的概念, 不同股票的每一股在经济上是不等量, 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比如, 甲乙两种股票的每股收益相同, 但是在取得甲股票时市价为10元, 而乙股票市价为15元, 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投资回报率。

4.每股收益多, 股东的分红未必多。公司股利的发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公司的投资机会、现金流量的大小、股利分配政策等等, 所以每股收益多, 不一定分红多。

所以在使用每股收益进行分析时, 应结合其他指标如市盈率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J〕.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篇7

可转换债券又称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我国市场中,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可转换债券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获取公司的还本付息,也可以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可转换债券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具备股票和债券两者的属性,结合了股票的长期增长潜力和债券所具有的安全和收益固定的优势。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其中,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目前,我国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主要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

二、可转换债券对稀释每股收益的相关计算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的调整项目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利息等的税后影响额;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假定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

例: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发行了5年期、票面利率为6%、票面面值为100万元的可转换债券,利息按年支付,款项已收存银行。债券发行1年后可转换为普通股股票。初始转换股价为每股20元,股票面值为每股10元。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没有附带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9%,假定该公司适应的所得税税率为25%。

根据新会计准则,甲公司2009年1月1日发行可转换债券时,可转换债券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为:

1 000 000×0.6499+1 000 000×6%×3.8897=883 282(元)

可转换债券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为:

1 000 000-883 282=116 718(元)

相应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1 000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利息调整)116 718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债券(面值) 1 0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16 718

假定该公司2009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00万元,期初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200万股,年内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变化。

基本每股收益=2 000 000/2 000 000=1 (元/股)

根据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假设该可转换债券在发行期初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票,即假定了在未来期间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为了普通股股票,则:

转换所增加的普通股股数=1 000 000/10=100 000(股)

转换所增加的净利润=883 282×9%×(1-25%)=59 621.54(元)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59 621.54/100 000=0.5962(元/股)

稀释每股收益=(2 000 000+59 621.54)/(2 000 000+100 000)=0.98(元/股)

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债券持有人并不一定要在债券到期前将其全部转换成股票,有可能一直持有债券而不进行转换或者将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转换,即:1.可转换债券全部未进行转换,此时可转换债券只是相当于一般债券。企业只需要年末向债券持有人支付一定的利息,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并没有因发行可转换债券而发生变化,即可转换债券不存在稀释作用。2.当债券持有人持有债券的可能性为一定概率时,如上例中,持有人在债券到期前进行转换的概率为50%,则:

转换所增加的普通股股数=1 000 000/10×50%=50 000(股)

转换所增加的净利润=883 282×9%×(1-25%)×50%=29 810.77(元)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29 810.77/50 000=0.5962(元/股)

稀释每股收益=(2 000 000+29 810.77)/(2 000 000+50 000)=0.99 (元/股)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可转换债券到期未进行全部转换时,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计算的稀释每股收益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应根据不同情况下的转换条件进行区别对待。

三、建议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所采用的方法实际上仅是可转换债券处理的一种特例,将特例推及全部则有失公允,没有真正体现可转换债券的经济实质。笔者认为,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首先应确定转换概率,并按照该概率调节分子和分母。当预计可转换债券到期全部未进行转换时,可转换债券充当的只是一般债券,此时不影响稀释每股收益,无需考虑在内。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推荐阅读:

普通股每股收益06-13

微稀释法08-11

上一篇:医疗卫生信息化下一篇:高中电气与学习兴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