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况数据论文

2024-08-09

工况数据论文(精选5篇)

工况数据论文 篇1

在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使用合理的施工方案, 会使周边环境受到不良影响。如何合理选址施工方案, 通过必要的监测手段控制施工安全风险, 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是未来基坑工程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淮安供电公司地下停车库工程实例,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 阐述了基坑施工的重点环节与对应的监测数据, 周边环境的关系。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淮安供电公司地下停车库, 建筑总用地面积9388m2, 建设场地东临供电公司大楼与淮安市区淮海南路相连, 北侧与解放西路相连。工程为平战结合式5~6级人防工程, 地下室总建筑面积9510m2, 地下车位232辆 (近期) , 337辆 (远期) , 战时作为车库和抢险抢修专业队工程。工程设有机械通风系统, 火灾报警、消火栓、水喷淋、综合布线等。共分两层, 负一层为框架结构层, 高4.2m。负二层为板柱结构层, 高3.4m。基坑支护体系为Φ850@1200三轴深搅止水帷幕, Φ1000@1200钻孔灌注桩 (支护结构) , 钢筋混凝土支撑, 立柱桩, 管井降水等。同时考虑车库的抗浮, 并设置Φ650抗拔桩153根。

主体结构基坑东西长约127m, 南北长约41m, 总面积约5070m2, 周边现有建筑物较密集, 场地狭窄, 车库外墙距离既有建筑物边最小距离仅3.65m。周边建筑物多为浅基础。基础结构形式差。

开挖面位于4~7层土, 粘土及粉土局部夹铁锰结核和礓结石, 干强度及韧性高。勘察深度内的地下水为潜水和微承压水。1层杂填土、2层粉土、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要潜水含水层, 6层粉土和8层粉土为微承压含水层, 6层粉土的水头压力46.1~62.8KN/m2;8层粉土的承压水压力为83.4~95.2KN/m2。

2 施工进度概要

本工程于2008年6月开始土方开挖, 地面沉降、房屋沉降数值增加;7月15日混凝土支撑梁浇筑完成, 局部沉降数值进一步扩大;10月20日第一段基础底板浇筑完成, 沉降数值开始趋向稳定;11月底土方开挖结束, 监测数值达到最大值;12月底地下二层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 混凝土支撑拆除, 各项监测指标均控制在限制范围内;2009年1月主体结构封顶, 监测数值基本稳定, 安全风险解除。

3 监测方案及数据

本工程实际监测时共计观测8个项目, 基坑安全监测时间为:总监测工期为12个月。其监测工况和相应频次为:工况一:从基坑土方开始开挖至挖深达5m深度处, 每2天监测一次。工况二:从挖深5m深度至8.8m深度处, 每天监测一次。工况三:从基坑垫层施工完成开始, 至地下车库底板浇筑完, 每天监测一次。工况四:从地下车库底板浇筑完, 至基坑土方回填完成, 每2~5天监测一次。

监测数据统计情况如下:

1) 支护系统部分观测数据, 桩顶水平位移观测、土体侧向变形观测、桩体变形观测、支撑轴力观测、地面沉降观测、支撑立柱沉降观测等6项观测数据, 在监测过程中没用出现超过报警值的情况。

2) 水位观测数据, 本工程在基坑开挖前, 支护体系施工完成以后, 基坑降水阶段, 水位孔观测水位有很大的变化, 变化速率超过了报警值。初步判断为基坑止水帷幕在第八层土位置漏水。由于漏水位置在基坑开挖设计标高面以下, 对土方开挖影响不大。在基坑土方开挖工程中, 水位变化不大, 基本保持稳定, 局部时间由于天气等影响有较大的升降。

3) 房屋沉降观测本, 本工程到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完成, 房屋累计沉降量已趋于稳定状态。局部房屋外墙局部出现新增裂缝, 在可控范围之内。在监测过程中没有出现超过报警值的情况。基坑南侧和东侧的房屋基础情况比较好,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沉降量较小。

4 结论

1) 底板的及时浇筑对基坑的安全和稳定有着极大的作用, 本工程周边建筑物较多, 且基坑北侧房屋多为浅基础, 对基坑变形比较敏感, 尤其是基坑北侧活动中心距离基坑不到2米且为1.5米的浅基础, 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 其沉降和倾斜值较其他建筑物都为最大, 房屋局部有裂缝产生。在后期的底板浇筑完成后, 变形速率显著减小并且趋于稳态。

2) 从水位观测数据分析结果来看, 基坑降水或排水等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 土层产生压密, 引起地表塌陷、不均匀沉降。当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只在地基基础底面以下某一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对地基基础的影响不大, 地下水位的下降仅稍增加基础的自重。当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下降时, 岩土的自重应力增加, 可能引起地基基础的附加沉降, 如果沉降不均匀或地下水位突然下降, 可能使建筑物发生变形破坏。

3) 从桩体变形以及土体变形曲线形状来看, 在基坑土方开挖前期, 桩顶向基坑内侧的变形较大, 桩体变形曲线呈前倾状曲线, 轴力显著增加;当开挖至设计标高后, 桩体变形转呈弓形变形曲线, 变形最大值在基坑深度的2/3H处 (H为基坑开挖深度) , 并在基坑自然地面下2m处出现变形紧缩现象, 经过我们分析这是由于混凝土内支撑的支撑作用引起。

4) 深基坑工程在方案设计前, 应对基坑周边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调查, 对现状进行拍照记录。合理选用地下水处理方案, 包括止水或降排水方案。充分考虑地下水对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 以及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 工程开工前, 做好深基坑工程勘察工作, 提供准确、可靠的岩土参数作为设计依据。采用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以周边环境对基坑变形的限制要求为约束条件, 对支护设计方案进行变形控制优化设计。

6) 从本工程的成功经验来看, 对基坑实行全过程全天候监测, 以及早发现隐患, 及时进行处理, 是非常必要的。在基坑方案设计中, 除应强调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外, 还应突出基坑环境监测措施并制定控制标准;对周边环境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 宜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7) 在开挖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支护墙上的局部渗漏, 这些渗漏主要是由于施工质量引起的。如果渗漏点的水量不大, 而且水中基本上不夹带泥沙, 及时用快凝材料将漏水点堵住即可。

8) 配合施工过程的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 进行基坑开挖抢险技术的交流非常必要。目前, 采用的方法是停止开挖或回填土方等, 但只能阻止基坑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因此, 在支护设计或确定施工方案时, 就必须考虑基坑开挖支护施工中的抢险措施。如本工程采用的单管旋喷桩技术, 具有简单、快速和有效的特点, 是目前基坑漏水较好的抢险补救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淮安供电公司地下停车库深基坑施工, 通过汇总施工方案、施工过程、监测数据间相互联系的时间关系, 分析了相应的施工工况与周边建筑物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以期能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深基坑,监测,环境

参考文献

[1]南京河海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监测资料.

工况数据论文 篇2

摘要: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电网及“三集五大”工作已进入了全面建设的阶段,本项目的建设成果正是满足智能电网实现需要更精准、更可靠的负荷分析与预测数据支持的需求。同时,随着国家电网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省内各层级供电公司信息系统的集成的通道都已打通,为数据挖掘技术在负荷预测与分析工作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此外,由于电力系统负荷一般可以分为城市民用负荷、商业负荷、农村负荷、工业负荷以及其他负荷等,不同类型的负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本项目针对县级供电企业覆盖城市和农村负荷的特点,接入各类负荷相关数据,融合空间分析技术,基于自定义供电区块的概念,以全新的方式实现了多维度、多因素的电网运行工况细化诊断分析。

关键词:电网运行;细化;诊断

一、建设目标

电力企业的服务宗旨是对各类用户提供经济可靠、合乎标准的电能,以随时满足用户即负荷的要求。电力的负荷受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得用电的需求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而电能无法大量长期存储的现状,使电力系统中发电、供电设备的出力与不断变化的用电负荷保持动态平衡的问题,即电网运行工况分析成为长期以来人们关心和研究的重点。

电网运行工况诊断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一些重要的系统运行特性、增容决策、自然条件与社会影响下,以电力负荷为对象,通过研究或利用一套能够系统地处理过去与未来的数学方法进行的一系列预测与推论工作。它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电网合理规划和逐步商业化运营所必需的重要内容。

二、系统架构

1.总体要求及架构

系统将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遵循IEC61970标准接口和CIM数据标准,集成SCADA、地区局数据交换总线(IEB)、电力营销、气象网站、负控管理等相关系统,采用数据仓库技术,有效解决多源头复杂数据的采集、海量数据之上进行快速准确科学的数据分析的难题,贴近国内供电企业电网运行工况和负荷分析预测人员及电网规划人员日常工作所需的电网运行工况分析管理系统。1.1设计原则

平台建设遵循如下原则:规范化原则

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暂未确定的,参照IEC、ISO、OGC等相关国际标准。同时平台提供按照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以开放式的数据结构保证支持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集成应用。平台的改造过程中还将逐步明确并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数据规范、编码规范、平台功能规范、接口规范、管理制度等相关规范。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

坚持实用性原则,在确保实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体系架构。要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能贪大求全,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成熟、稳定性。以保证平台改造的高起点,延长整个平台的生命周期。安全可靠性

系统必须要达到企业级的安全标准,提供良好的安全可靠性策略,支持多种安全可靠性技术手段,制定严格的安全可靠性管理措施。开放性

系统应基于国内外业界开放式标准,进行全国统一规划,为未来的业务发展奠定基础。可扩展性

系统应具备灵活的可扩展性,具备方便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迅速支持新业务的能力。可伸缩性

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伸缩性,系统性能及并发处理能力对主机设备具备平滑的扩展能力,支持业务量快速发展的需要。易使用性

系统应易于使用与维护,具备良好的用户操作界面、人性化的管理工具和完备的帮助信息。

在总体技术要求的指导和约束下,系统设计实施核心技术采用组件技术实现,考虑在性能、可靠性、易使用性等质量要素间的综合平衡,保证技术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技术路线

(1)基于IEC、CIM等标准,建立资源中心,通过IEB企业总线接收来自PMS、ACADA、电力营销、用电采集、气象系统等的多维数据;

(2)采用C/A/S三层架构,保证平台的稳定性和时效性;

(3)部署上满足大范围推广应用;

1.2集成框架

电网运行工况细化诊断分析平台集成了SCADA、地区局数据交换总线(IEB)、电力营销、气象网站、负控管理等相关系统。集成框架如下,如下图所示:

图:集成框架

2、硬件架构

平台应用发布采用单独的应用服务器独立部署,需要配置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服务器通过F5实现均衡负载,当用户增加,已有服务器性能影响用户体验时,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的方式提升系统整体性能。逻辑部署视图如下图所示:

图:省公司集中部署物理架构

3、软件架构

电网运行工况细化诊断分析平台将提供6大业务分析功能及3个基础管理功能,共约40个分析子功能项,满足各级负荷分析预测人员的日常工作所要。软件架构如下图:

三、功能设计

1、系统基础功能

1.1权限管理

基于角色控制权限体系,对用户进行权限分配和管理。对系统功能和设备编辑进行适当粒度的权限控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1.2图形浏览

实现图形的快速浏览,包括:放大、缩小、漫游、定位、前一视图、后一视图等。

1.3图形编辑

实现点、线、面、文本等图形的移动、缩放、旋转等基本图形编辑操作。

1.4图元管理

提供图元管理和符号配置功能,按国网公司电力设备图元规范自定义设备图元和配置符号。

2、数据接入

由于平台涉及到多个系统的数据,各个系统的开放性和是否具备数据接口功能不同,数据接入分为总线/接口导入和文件导入二种方式。另外由于系统涉及多个厂家,数据交互格式不尽相同,需要各自协调确认。

2.1PMS/GIS数据接入

系统需从PMS中获得配网中压电网图数模信息。本系统对PMS的中压数据要求与配电自动化系统对PMS的数据要求一致,因此,只要PMS开放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接口,本系统就能获得相应的中压数据。如果因为各种原因,PMS不开放动态数据接口,则采用导入一次断面的方式。

对于低压数据,PMS目前还在功能推广中,并且数据也不全,本系统第一期不考虑低压数据的接入。

目前平台已具备PMS模型数据接入功能。

2.2营销用户数据接入

目前,PMS和营销系统正在进行营配贯通建设,用户数据营销管辖范围,因此平台需要从营销系统接入配变和户号的关系。

营销不存在配变和户号的直接关系,而平台的分析都是基于区块的大量数据,如果通过接口获取,在分析时实时通过接口获取无法满足效率要求。因此需要同时获取用户的接电点、台区等信息。首次采用一次断面导入方式,如果不提供增量接口,则只能采用定期断面导入。

2.3用电采集信息数据接入

系统将通过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对接,获取配变的负荷信息,以满足系统对变电站或变压器对负荷分析与预测功能。目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全省统建,且只有一个实时数据库,为了防止负荷过大对外不提供程序接口。但省公司已在建设统一对外提供数据的用电业务采集数据中心,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开放动态数据接口,则采用导入一次断面的方式以使项目研究顺利进行。

2.4配网自动化数据接入

系统需要与SCADA系统相对接,获取配电网中相关线路、配变的运行信息。需要从DSCADA接入实时数据。

2.5PI系统数据接入

系统与PI系统进行对接,PI系统向外提供数据推送的渠道畅通,并且可以根据外部系统的需要进行定制化开发。

2.6气象数据接入

系统为了实现对针对气象等非线性的负荷分析功能,需要对气象系统进行数据接入以得到自定义区块内的历史气象情况。目前地区气象局提供专线接入的方式发布气象信息。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开放动态数据接口,则采用导入一次历史数据的方式。

2.7其它数据接入

系统拟采用开发建立相关导入功能,满足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的手工导入方式实现。

3、负荷信息可视化

通过B/S,以图形可视化的方式,统一展示接入的数据,包括电网网架、采集数据等。

4、供电区块定义

区块是负荷分析的一个维度,通常负荷分析都是围绕某个区块展开。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行政区块、变电站供电区块、环网供电区块、馈线供电区块、开发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块的定义,并保存供查看。不同类型的区块可交叉重叠,可按区块类型进行区块的切换显示,多维度的展示供电区块,区块可手动编辑,保证区块的全覆盖和连续性,不至于出现空白区域,不同区块间颜色区别,相邻区块用不同颜色着色。如下图:行政区块:通过鼠标轨迹勾画或地图行政区域分析,得到划分后的区块,生成行政区块。变电站供电区块:选择变电站,进行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分析,变电站所供电的范围构成的多边形区域即为变电站供电区块。环网供电区块:选择变电站或线路,忽略开关的性质和开断状态,通过拓扑分析,获取线路的环网供电范围,即为环网供电区块。馈线供电区块:选择变电站或线路,通过拓扑分析,获取馈线路的供电范围,即为馈线供电区块。开发区、商业住宅区:通过鼠标轨迹勾画或地图分析,得到划分后的区块,生成相应的开发区、商业住宅区区块。

5、区块负荷分析

主要功能包括:最高负荷统计、售电量分析、典型日负荷分析、年8760数据分析、季节性负荷分析等。

以自定义配网区块为基准对区域负荷进行预测,提供负荷密度等相关信息。负荷计算所需数据在系统直接取数的基础上,提供手工输入权重系数和对系统数据修改的功能。

5.1最高负荷统计

可根据不同类型区块划分,按年、月、日或时间段进行区块内最高负荷统计。统计结果可报表输出。

5.2售电量分析

结合用电采集系统的数据,可根据不同类型区块划分,按年、月、日或时间段进行区块内售电量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可报表输出。

5.3典型日负荷分析

典型日一般指节假日或一个短的时间段。通过用电采集数据,由用户来挑选出某一月中最能代表该月负荷水平的那一天或几天来,按多个连续年、连续月,显示用户的日负荷曲线,便于用户对这一天的负荷数据重点分析。

5.4年8760数据分析

年8760数据分析包括月度持续负荷分析和年持续负荷分析。月度持续负荷分析用于绘制8760负荷数据的持续负荷曲线,观察一年内负荷变化趋势,在此,也可绘制月持续曲线,为24×30(31)点;年持续负荷分析可对历年同月的负荷进行同比,选择若干年份,查询并绘制年8760的持续曲线,统计年基本负荷、腰负荷、尖负荷等指标范围,并在曲线上标识。

基负荷=年最低负荷

腰负荷上限=0.5*(年最高负荷-基负荷)

腰负荷下限=基负荷

尖负荷上限=0.5*(年最高负荷-腰负荷)

尖负荷下限=腰负荷上限

5.5季节性负荷分析

季节性负荷对负荷的变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因此需要计算年的各个季节的负荷。可选择任意年或连续年,统计分析区块内其各个季节的负荷,并绘制各年季节性负荷变化曲线,也可统计和绘制各年指定季节的负荷曲线。

6、电网运行工况诊断分析

以自定义配网区块为基准,对区域电网运行工况进行诊断分析。根据负荷密度、主变负载、线路负载、配变负载、负荷预测等数据,结合主变限额、线路输送限额、配变限额等数据,对当前区域电网运行工况细化诊断分析,提出区域电网运行所存在的问题。

6.1区块主变运行诊断

查询区块内主变二次侧负荷,结合主变容量限额,分析区块内主变负载是否饱和,计算容载比,并给出状态提示。

6.2区块线路运行诊断

根据线路型号,获取线路的安全载流量,计算线路的最大负荷,再统计线路所有配变的额定容量,获取线路的最大负载。如果最大负载超过线路的最大负荷,则线路负载过重,需要割接负荷或换线径,最大线径仍然不能满足配变负载,则只能割接负荷;如果最大负载不足线路最大负荷的额定百分比(数值待定),则为配变容量不足。

同时也可根据配变的实时监测负荷对线路进行运行诊断。

6.3区块配变运行诊断

根据配变和用户的关系,以及用户用电量,分析区块内配变的容量是否满足,如果超载,需要给出超载提示,并统计出区块内配变的超载数量和百分比。

7、区块电量统计

通过自定义区块电量的统计分析,从总量、行业、产业、时间的多角度统计售电量状况,发现供需平衡的对策。主要功能包括:年/月及历年售电量及比率统计、年/月及历年行业售电量及结构统计、年/月及历年产业售电量及结构统计、分区分电压等级售电量统计。

7.1总电量统计

可按区块和任意年、月或时间段,进行区块内总用电量统计,并进行增长率分析。

7.2分行业电量统计

根据用户所属行业(目前用户所属行业无法获取)和任意年、月或时间段进行区块内用电量统计,并进行增长率分析。

7.3分产业电量统计

根据用户性质,按工业、商业、居民和任意年、月或时间段,按区块进行用电量统计,并进行增长率分析。

7.4分电压等级电量统计

根据用户电压等级,按区块进行用电量统计,并进行增长率分析。

8、典型用户分析

针对各分区内典型大用户的负荷进行分析,除包含自定义区块负荷分析的所有功能外,还增加了行业、产业的同时率与针对典型用户的需求侧措施管理,从而有利于负荷预测人员对行业、产业的负荷作各项负荷分析,以了典型用户对自定义区块负荷整体的影响,为实现日、年负荷曲线的预测积累数据,同时为制定有序用电方案和保供电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8.1典型用户管理及指标计算

按区块管理范围内的大用户,统计其基本信息,包括地址、联系电话、负荷大小等。同时可统计其在一定时间内的用电量等用电指标。

8.2典型用户负荷分析

按用户用电性质和行业的不同,统计分析区块内典型用户的负荷。综合分析不同类型用户在不同的时间、气候、季节下的负荷变化,并绘制负荷曲线。

8.3典型用户电量分析

与典型用户负荷分析类似,按用户用电性质和行业的不同,统计分析区块内典型用户的用电量。综合分析不同类型用户在不同的时间段、气候、季节下的用电量变化,并绘制用电量曲线。

8.4典型用户需求侧措施管理

在典型用户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维护典型用户的特殊需求,为制定有序用电方案和保供电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9、气候与负荷相关分析

由于电力负荷预测与分析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经济、时间(节假日)、气象、电力市场环境,甚至是随机因素。综合这些因素本身的周期性、影响性、可控性等方面,以气候为代表的因素分析尤为重要。通过接入供电区块的历史与实时数据,加上合理的预测和分析模型的建立,对中长期或短期的负荷预测与分析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9.1历史数据分析

气候与负荷相关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通过选取任意年、月、日或时间段,按照设置的温度区间,统计区块内平均日负荷总量,获取温度变化引起的负荷增长,以及增长率。

9.2负荷相关性指标分析

负荷相关性分析只要是分析气候变化对负荷的影响。如温度每变化一度,负荷的增长率。

10、负荷专题分析

供电区块的划分往往依据行政区域、变电站自定义区块、负荷特性质等因素综合划分,特别县供电企业拥有广大农网配电的范围内,各个分区的用电情况、负荷密度等参数相差很大。本项目研究拟在负荷分析模块中已对供电区块负荷特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再采取专题分析的方式,目的是使负荷分析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这些专题分析将借助图形展示平台以电网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示,主要包括主变和线路的分析(在电网运行工况诊断分析中实现),自定义区块的容载比、负荷密度、同时率的分析。

统计分析后,按区块颜色和文字显示其容载比、负荷密度、同时率等统计信息。

10.1容载比专题分析

区块内容载比为区块内变电站的额定容量与配变实际最高负荷之比。根据农网和城市电网的差异,容载比的范围也有所不同,按区块进行容载比分析后,根据最佳容载比范围,提示其容载比是否合适。

10.2负荷密度专题分析

负荷密度是每平方公里的平均用电功率。按照划分好的区块,统计范围内的最大负荷,计算区块的负荷密度。

10.3同时率专题分析

统计区块内变电站的总变电容量,以及区块内所有用户的额定容量,其比值即为区块内负荷同时率。

四、结论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以产生如下的一些直接或间接效益:

县局供电企业拥有了完整的电网运行工况分析平台,充实和完善了电网运行的各项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为电网运行工况的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提供更加充实的数据基础,使电网运行工况分析的结果更加准确和详尽。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准确详尽的数据基础上的负荷预测分析模型,能够快速及时的实现复杂的负荷数据预测分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负荷预测变得相对更加准确,为电网规划提供更加实际的指导意见。

该平台建成后,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辖区配网运行数据,并结合电网运行限额以及符合预测结果等因素,对电网运行工况提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造意见,为今后配网的建设和改造提供较为详细准确的数据基础和分析依据,使电网建设的目的更具针对性、改造的规模更具准确性,使今后的电力网架更具合理性;

平台对电网运行工况分析、负荷预测分析所需的相关数据实现了统一接入,解决了大量的电网网架信息、负荷信息、电量信息等相关资料分散采集的难题,把电网规划人员、电力建设人员从繁琐的数据整理与分析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的工作效率;

通过提供统一的业务和系统实现的优化方案,扩展各类对象分析的角度、加强分析深度、提高负荷分析和应用的水平,为电网规划、电网建设改造、电网调度和制定有序用电方案等方面提供直接的依据;

工况数据论文 篇3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掘进机工作状态信息被检测、采集、存储, 为掘进机的日常维护、故障诊断、故障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但是由于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繁多、取样点不一致以及监测数据使用人员缺乏技术协作交流、掘进机监测数据获取渠道的不通畅性等一系列因素, 造成监测数据在具体的掘进机日常维护、故障诊断、故障排除等工作中的作用没有被很好地利用[2]。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井下的应用和各种开放式数据库存取系统的使用, 技术人员可以方便地根据需要跨系统获取掘进机监测数据, 并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提炼, 以达到使用监测数据的预期目的。如何快速、有效地检索和挖掘监测数据与故障信息, 从而进一步把相互独立的数据信息汇集成为决策辅助信息, 更好地为掘进机日常维护、故障诊断、故障处理及其技术研发提供支持, 已成为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数据挖掘 (DM) 是数据库知识发现 (KDD) 的核心技术, 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有效结合, 利用网络高速信息通道, 应用特定的算法和解析方式, 从各个相关系统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经验知识和发现数据源系统的内在联系, 总结所研究系统内数据源的潜在规律, 使得监测数据能够被更广泛和充分有效地利用[3]。本文采用互联网、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设计了一种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为主要架构和应用面向对象语言编程的实时数据处理系统, 可对采集到的掘进机工况数据进行分析、故障诊断以及挖掘, 为掘进机研发、维护人员提供经验数据。

1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就是在大量的数据中, 应用特殊的数据处理方式, 把隐含在相关数据中的不被人们认知的、还没有被发现的但又实际存在的知识和规律挖掘出来, 并将其用人们熟知的知识和规律表述出来的处理过程。数据挖掘不仅能够在一些模糊、有噪声、不完整和随机的数据库中分析已发掘的数据规律, 还能够应用数据处理方法挖掘未知的数据规律, 得到的数据规律是能够应用已有知识规律表述的, 既方便研究人员理解, 又便于对数据的管理和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功能, 并且对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检索和处理, 找出大量相关数据之间的潜在规律, 挖掘出相关数据背后的诸多重要规律 (这些规律能够描述大量相关数据的整体特征,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有效预测, 为相关的生产和检修实施方案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 从而更好地为数据库的管理和使用人员服务。 目前, 能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有效数据处理的数据知识模型主要包括分类模型、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聚类模型、关联模型、序列模型[4]。

2系统网络结构

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和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平台两大部分构成, 具体包括掘进机机械系统、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存储部分, 井下工业以太网, 井上数据库服务器, 地面互联网, 客户咨询端的服务设备和诊断中心网络服务器等, 主要供掘进机研发、使用、咨询、制造和维护人员使用[5]。

3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采集系统构成

掘进机主要由机械系统、液压系统、传动系统和电气系统构成, 相应的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采集系统也是由基于这四大系统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网络组成的[6], 如图2所示。

各系统采集器采集、处理、存储传感器数据后, 将数据备份到井下数据采集服务器。井下数据采集服务器具有网络管理和数据存储备份功能, 并能通过井上数据管理服务器, 根据用户口令和要求提供相应数据到达用户端。用户也可以根据特殊设置的口令和指令直接控制各系统采集器对某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 以便更具体地分析掘进机某一特殊部件或机构的运行情况, 实现故障快速定位和处理功能。

4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平台组成及应用流程

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平台组成如图3所示。信息处理模块决定信息处理策略和实施信息的调理过程, 应用已有的或特殊编译的数据信息处理模型, 分析和处理信号采集和存储模块传递过来的大量数据信息, 并确定信息下次处理的方式和过程。知识经验库管理模块包括常规典型故障处理经验库和故障智能分析、诊断、处理多级数据经验库, 用户可以利用知识经验库中的数据规律经验, 根据故障信息诊断掘进机故障类型以及故障点, 最后利用知识经验库对所有诊断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得到具体的故障类型。知识经验库的日常使用维护包括数据经验的再编写和拓展、修改甚至删除等。结论与解释模块为用户提供故障诊断的推理过程和对结果的合理表述, 该表述部分可再现推演、综合判断时所采用的数据知识经验, 并得出表述结果的过程, 同时给出用户相应的解决办法。该模块的解释部分是对上述过程的解析, 向用户展示故障中有哪些特定的特征点被满足, 或者提供给用户在某些特定工况下的故障实例经验的解释。知识经验获取模块优先采用一般经验、专家方法、粗糙集知识经验获取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来获取诊断数据经验规律。规则挖掘是从特定数据中挖掘出相关变量间隐含的因果、关联关系或其它关系等特定联系, 用于优化控制策略、故障诊断等规则的挖掘。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采用混合知识模型, 是基于传统专家系统的专家经验分析数据规则、神经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规则的混合专家系统, 各数据分析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被分析对象的知识经验模型通过分析经验规则、分析神经网络模型和分析案例等方式表示。系统基于诊断方法的分解策略, 使用不同的诊断方法 (如基于RS推理诊断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 分别决策被测系统后再给出决策策略, 并给出使用管理参考信息和决策结果。

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平台应用流程:

(1) 通过互联网络上的用户端输入所需数据。

(2) 数据信息经网络语言分析处理后, 发送请求给井上数据管理服务器。

(3) 井上数据管理服务器的信息处理模块收到数据使用请求后分类、解释并将形成的请求信息同时提交知识经验库管理模块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两模块并行查询。

(4) 可能得到的查询结果:① 知识经验库管理模块通过特定的数据处理方式找到相符的结果, 然后通知故障分析处理模块终止数据库的查询任务, 并审查是否需要更新相关知识经验。如果需要更新则提交各数据库的管理模块处理, 否则无需通过知识经验评价即可直接提交结论与解释模块进行结论解释。② 通过知识经验库管理模块中提供的相关数据挖掘工具 (如人工神经网络挖掘诊断) 实现数据发掘, 得到相应的数据知识经验。该发掘过程仍然需要检查各环节上的知识经验以确定是否需要更新, 更新的方法和过程同上。③ 数据经过处理不能得出结论, 则显示不能分析数据结论。

(5) 进行复杂策略评价与数据知识经验评价。

(6) 将该数据知识经验发掘过程作为经验样例, 保存到相应管理数据库中, 并输出报表文件。

(7) 在用户端上显示出数据挖掘结果。

(8) 如果用户对得到的处理结果不满意, 可以更改数据处理条件, 重新发掘或申请对掘进机工况监测各系统采集器进行控制, 直接对某些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快速定位和处理故障。

5结语

介绍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系统可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井下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 并对特定工况下的掘进机故障进行诊断分析,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掘进机监测数据, 得出掘进机故障处理经验知识, 更新故障处理知识经验数据库, 有利于保障新型掘进机研发的数据支持, 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提高掘进机无故障工作时间。

摘要: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一套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掘进机机械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传动系统的工况参数, 并将这些参数通过互联网发送到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分析平台, 在该平台上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挖掘掘进机工况参数, 实现掘进机的远程维护和快速故障定位及故障处理, 并对掘进机工况运行数据分析经验库进行学习更新, 为掘进机故障处理提供知识经验支持。

关键词:矿井,掘进机,工况监测,数据采集,故障分析,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金江.我国煤矿掘进机电气控制的发展趋势[C]//2007短壁机械化开采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2007, 太原.

[2]贾有生.掘进机截割电机调速控制的探讨[J].煤矿机电, 2008 (5) :45-47.

[3]谭建豪, 章兢, 黄耀, 等.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4]梁循.数据挖掘算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陈东明, 孙树栋, 韩光臣.基于案例推理的复杂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工程机械, 2006, 37 (4) :1-4.

输油泵运行工况分析 篇4

在油田生产中, 目前油田能源的消耗主要是设备, 因此在设备管理中, 节约能源这一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和重要了。如何使输油泵长期可靠地工作, 不出或少出故障、损坏, 充分发挥和保持设备的固有能力, 就必须及时对输油泵进行检测、调试和分析, 维持其最佳运行状态, 使其在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某联合站实际日处理液量15000m3/d, 外输油1100t, 现有设备主要包括容器75座, 机泵71台。某联合站输油岗目前共有3台输油泵, 均为多级离心泵。

2 输油泵的理论分析

2.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多级离心泵是指在泵轴上装两个或两个以上叶轮的离心泵。多级离心泵总的扬程比较高, 为每级叶轮的扬程之和。以某联合站输油泵为例, 3台输油泵的型号为: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离心泵在启动前, 先将泵体内充满被输送的液体, 叶轮在泵轴的带动下转动时产生离心力, 液体由叶轮中心被甩向四周, 这是叶轮中心产生负压, 液体从泵的吸入口流向叶轮中心, 泵轴不停地旋转, 叶轮不停地吸入和排除液体。

2.2 离心泵的效率

要计算离心泵的效率, 首先要先了解两个概念:就是离心泵的有效功率和离心泵的轴功率。

离心泵的有效功率, 是指除去机械本身的能量损失和消耗外, 由于泵的运转而使液体实际获得的功率, 用N有表示。在油田实际生产中, 我们计算输油泵的有效功率用以下公式:

离心泵的轴功率, 是指原动机械传给泵轴的功率, 用N轴表示。在油田实际生产中, 我们计算输油泵的轴功率用以下公式:

N轴=1.732×I×U×功率因数×电机效率 (2)

离心泵的效率, 是指离心泵在运转时, 各机部件之间, 部件与液体之间都会发生摩擦、冲击和漏损等, 会损失部分能量, 也就是说泵的轴功率不会全部传给液体, 即不可能全部转变为有用功率。简单地说, 离心泵的效率是指泵的有效功率与轴功率之比, 用表示η, 单位为%。

2.3 影响离心泵性能的因素分析和性能换算

影响输油泵性能的因素分析和性能换算影响输油泵的性能的因素很多, 其中包括液体性质 (密度ρ和粘度μ等) 、泵的结构尺寸 (如D2和β2) 、泵的转速n等。当这些参数任一个发生变化时, 都会改变泵的性能, 此时需要对泵的生产厂家提供的性能参数或特性曲线进行换算。

2.3.1 液体物性的影响 (liquidpropertiesofmatteraffect)

(1) 密度 (density) 的影响

输油泵的流量、压头均与液体密度无关, 效率也不随液体密度而改变, 因而当被输送液体密度发生变化时, H-Q与η-Q曲线基本不变, 但泵的轴功率与液体密度成正比。此时, N-Q曲线不再适用, N需要用公式重新计算。

(2) 粘度 (Viscosity) 的影响

当被输送液体的粘度大于常温水的粘度时, 泵内液体的能量损失增大, 导致泵的流量、压头减小, 效率下降, 但轴功率增加, 泵的特性曲线均发生变化。

粘度系数换算图是在单级输油泵上进行多次试验的平均值绘制出来的, 用于多级输油泵时, 应采用每一级的压头。两图均适用于牛顿型流体, 且只能在刻度范围内使用, 不得外推。中的QS表示输送清水时的额定流量, 单位为m3/min。

2.3.2 输油泵转速的影响 (affectofrotatespeed)

由输油泵的基本方程式可知, 当泵的转速发生改变时, 泵的流量、压头随之发生变化, 并引起泵的效率和功率的相应改变。当液体的粘度不大, 效率变化不明显。

2.3.3 输油泵叶轮直径的影响 (affectofimpellerdiameter)

当输油泵的转速一定时, 泵的基本方程式表明, 其流量、压头与叶轮直径有关。对于同一型号的泵, 可换用直径较小的叶轮 (除叶轮出口其宽度稍有变化外, 其它尺寸不变) 。

3 某联合站输油泵运行的工况分析

3.1 输油泵的基本情况

某联合站目前共有3台输油泵, 其中1#输油泵为工频启动, 2#输油泵和3#输油泵为工频启动, 运行方式为启一台备两台。输油泵基本参数见表1。

3.2 输油泵的性能参数

通过计算输油泵的效率公式, 我们可以看出, 输油泵的效率主要和流量、泵的进口压力和出口压力、电流、电压等参数有关。表2是某联合站2012年1-6月份输油泵的相关数据。从表2可以看出, 输油泵的泵压和管压越低, 其输油泵效相对较高, 输油单耗相对较低。某联合站输油泵从2007年投产使用至今, 从未更换过泵和电机, 在维修方面也只是更换几次机械密封, 总体来说使用效果较好, 其使用率和完好率几乎达到100%, 维修费用率较低。

4 调控输油泵的措施

在日常生产运行过程中, 通过对输油岗的输油泵的管理工作, 总结几点措施:

4.1 做好输油泵的管理、操作及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一方面对输油泵的操作及维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使之了解设备的操作保养规程、工作参数、额定负荷等, 达到正确操作设备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得设备管理人员在岗位规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使设其了解和掌握设备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

4.2 做好输油泵的的监测记录、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要充分重视输油泵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提高其运行效率。输油泵的日常维护保养, 一般有日保养和周保养, 又称日例保和周例保。

(1) 日例保:日例保由岗位操作人员当班进行, 认真做到班前四件事、班中五注意和班后四件事。

班前四件事:消化图样资料, 检查交接班记录。擦拭机泵, 检查手动运转部位是否正确、灵活, 安全装置是否可靠。

班中五注意:注意运转声音;机泵的温度、压力、液位;电气系统;仪表信号;安全保险是否正常。

班后四件事:清除脏物, 擦净机泵表面及周围的油污。清扫工作场地。填写交接班记录和运转记录, 办理交接班手续;

(2) 周例保:周例保由设备操作工人在每周末进行, 保养时间为:一般为4小时。主要内容为:

外观:擦净设备导轨、各传动部位及外露部分, 清扫工作场地, 达到内外洁净无死角、无锈蚀, 周围环境整洁。

操纵传动:检查各部位的技术状况, 紧固松动部位。检查机泵, 达到传动声音正常、安全可靠。

电气系统:擦拭表面, 检查绝缘、接地, 达到完整、清洁、可靠。

摘要:在地面设备运行过程中, 运行设备的工况主要指容器、机泵等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状态, 通过对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性能 (包括技术规格、精度等级、结构特性、运行参数、工艺规范、生产能力) 进行分析, 找出合理的操作和管理方法。由于设备技术性能的先进与落后, 是反映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是确定设备更新改造的主要依据之一, 而输油泵又是油田外输的主要设备, 因此对输油泵运行进行监测、记录和分析, 从而提高其运行效率, 使其达到平稳、安全、经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输油泵,工况,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希贤, 曹占友.泵操作与维修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1.

[2]刘桂春.输油泵机组可靠性监测及评价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 2009.

浅谈锅炉燃烧工况 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锅炉设备已广泛用于现代工业的各个部门, 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热工设备之一, 但由于我国锅炉燃料还是以煤为主, 燃煤锅炉约占80%。而且排放的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 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 提高锅炉热效率, 节约能源, 降低环境污染, 是我国能源供需之间不平衡得到缓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力争做到锅炉安全和节能减排两者兼得, 改善燃烧工况是锅炉节能减排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1 煤质的选择

不同煤种的煤的发热量是不相同的, 高低相差很大, 水分、灰分和硫分是燃料中的主要杂质, 对锅炉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灰分含量高低对煤的燃烧时所需的空气量, 灰渣含炭量以及排渣热都有相应的损失, 含灰高的煤排渣量大, 烟尘排放量也相应高, 对锅炉受热面的清洁、锅炉效率、除尘效率、生产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中尽量采用低灰分煤以减少排渣热损失, 同时也降低了烟尘排放和灰渣污染。

煤的全水分含量主要由煤矿的采煤生产方式而确定, 湿法采煤原煤的全水分就高, 干式采煤全水分就低, 所以在选煤时全水分的高低对用煤单位的成本也有很大影响, 也就是干煤与湿煤在价格相同条件下选干煤效益会更高。

煤的热值高低直接影响效益, 烟尘经除尘器基本都能够达标排放, 而二氧化硫的排放是我国长期综合治理的重点, 燃煤锅炉脱硫问题是一项高投入公益性事业。采用低硫份原煤, 在不加固硫剂的情况下, 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也能达标排放, 应该强调的是在选煤质量上一定要使含硫量小于0.8%;固硫剂也要足额添加。

为了降低脱硫所增加的成本就必须在选煤时对含硫量上加强控制, 越低越易达标排放。在二氧化硫排放测试过程中, 由于锅炉负荷、漏风和风机风量的变化, 二氧化硫测试数据往往会高于理论平均值。

2 合理配风, 保证燃料燃烧时氧气的供应

2.1 合理调节送风量

使燃料在燃烧区充分的燃烧, 对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很重要的。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锅炉配置的燃烧设备主要是层燃炉, 对于供热锅炉重点在层燃炉, 并以手烧炉和链条炉排作为代表型式。

2.1.1 手烧炉

按照手烧炉燃烧工况的周期性的特点, 使燃烧层厚度的变化尽可能减小;采用间断送二次风的措施, 即只在加煤周期的前期向炉内引入二次风;加强炉内气流的扰动, 可有效降低气体和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改进炉排结构, 尽可能采用摇动炉排。

2.1.2 链条炉

链条炉燃烧过程沿炉排长度自前至后, 连续顺序地完成, 形成区段性燃烧过程, 各区段所需空气量各不相同。所以采用“两端少、中间多”的分段配风方式, 即把炉排下的统仓风室沿长度方向分成几段, 互相隔开做成多个独立的小风室。每个小风室各自装设有调节风门, 可以按燃烧的实际需要调节和分配给不同的风量, 显然, 分段愈多, 供给的空气愈符合煤的燃烧需要, 只是配风结构会因此而过于复杂。所以通常是将炉排下的风室分隔成4~6个小风室。要切实做到按煤燃烧的需要配风并非易事, 除小风室之间的隔离密封结构必须良好有效外, 对炉排宽度方向上的配风均匀性要特别给以重视。小风室横向配风的均匀性与进风口结构、风室内空气的轴向气流动和风室密封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以进风口尺寸的影响最为显著, 随进风口与风室的截面比的增大而更趋均匀。此外对于单侧进风的链条炉, 设置导风板或采用风室节流挡板装置, 对改善炉排横向配风的均匀性也是有效的。对于炉排宽度较大的链条炉, 则应采取双侧相对进风的方式。在前后炉墙下部砌筑凸向炉膛的炉拱和吹送高速的二次风, 能促进燃料完全燃烧。要在炉膛内停留的时间使燃料充分的燃烧, 又要使炉膛内的温度梯度降低, 提高了炉膛内受热面的利用率, 采用二次风系统是改善燃烧条件的重要手段。利用二次风系统效果十分显著。据测算, 合理利用二次风系统的锅炉热效率可提高5%左右。

炉拱在链条炉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不但可以改变自燃料层上升的气流方向, 使可燃气体与空气得以良好混合, 为可燃气体燃尽创造条件;同时, 炉拱还有加速新入炉煤着火燃烧的作用。

2.2 二次风的运用

二次风的介质常常为空气、蒸汽或烟气, 二次风在燃烧层上方借喷嘴送入炉膛的高速气流, 以进一步强化炉内气流的扰动和混合, 从而防止结焦、降低气体不完全燃烧损失和炉膛过量空气系数。此外, 布置手拱的二次风能将高温烟气引向炉前, 以增补手拱作用, 帮助新燃料着火。同时, 由二次风造成的烟气旋涡, 一方面延长了悬浮于烟气中的细屑燃料在炉膛中的行程和逗留时间, 促成更好燃尽, 另一方面, 借旋涡的分离作用, 把许多未燃尽的碎炭粒甩回炉排复燃, 减少了飞灰。显而易见, 这将有效地提高锅炉效率, 也利于消烟除尘。此外, 二次风布置得当, 还可提高炉膛内的火焰充满度, 减少炉膛死角涡流区, 防止炉内局部积灰结渣, 保证锅炉的正常运行。

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次风必须具有一定的风量和风速, 但由于层燃炉的主要燃烧过程是在炉排上进行, 加上冷却炉排的需要, 一次风量不宜过小;这样, 为保持合理的炉膛过量空气系数, 二次风量则受到限制, 一般控制在总风量的5~15%之间, 挥发物较多的燃料取用较高值。二次初速一般在50~80m/s, 相应风压为2000~4000Pa。

二次风的布置形式视锅炉类型和燃料品种而异。小容量锅炉, 其炉膛深度也小, 常取前墙或后墙单面布置, 二次风喷嘴的位置应尽可能低些。在链条炉中燃料的挥发物大部分在前端逸出, 单面布置时以装在前墙为好, 喷嘴轴线通常向下倾斜10~25°;对燃用无烟煤的链条炉, 为了帮助着火, 二次风宜装置在后拱鼻尖处。当采用前、后墙布置时, 应尽可能利用前后喷嘴布置的高度差和不同喷射方向, 避免互相干扰, 使之造成一股强有力的切圆旋转气流, 以提高二次风的功能。炉膛中的前后拱组成喉口时, 二次风应布设在喉口处。喷嘴只数及间距应使二次风的扰动区尽可能地充满整个炉膛的横截面。对链条炉排, 二次风风量为总风量的5~10%。

上述设置分区送风、炉拱和二次风等改善燃烧工况的措施, 不单适用于链条炉, 在其他类似燃烧过程的炉型中, 也可因炉制宜, 按燃料及燃烧上的要求, 恰当地采用上述全部措施或个别措施, 以提高燃烧的经济性。

3 采用计算机控制, 实现燃烧过程控制自动化

为适应锅炉负荷变化, 锅炉供热过程要不断变化, 因而锅炉炉膛内燃烧过程也要变化。为减少因操作不当而对燃烧的影响, 对锅炉燃烧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当负荷变化后, 应自动改变煤的供给量和煤层的厚度, 同时调节风量, 以保证蒸汽压力稳定, 微机控制燃烧自动化过程一般是以蒸汽压力为调节参数, 根据蒸汽压力变化调节送风和引风量, 从而能进一步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利用计算机控制不但能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而且对锅炉安全运行及改善司炉工劳动条件及劳动强度也带来了好处。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锅炉燃烧工况的分析, 将有利于锅炉在运行中利用燃料的燃烧所发出的热量, 给锅炉的受热面更好的加热, 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就是针对燃煤锅炉运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工况分析, 有利于锅炉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锅炉,煤,燃烧,风机,调节

参考文献

[1]吴味隆, 等编著.锅炉及锅炉房设备 (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张良瑜, 谭雪梅, 王亚荣, 合编.泵与风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媒体认知下一篇:改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