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

2024-07-21

想不到(精选12篇)

想不到 篇1

此前, 关于四个“地摊男”的照片和帖子, 已经出现在天涯、网易等多家网站的论坛上。这是四个做网站设计的青年, 日前, 他们在中关村大街摆起了地摊, 低价出售设计好的网站, 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原来网站也可以当成地摊货卖。一时有非议也有叹息, 更有人批评这是炒作。对此, “地摊男”们只是苦笑:“我们就想找条出路而已”。

这场有关“地摊男”的讨论缘于一组照片:四名男青年手持纸板, 上书低价出售网站的信息, 他们或蹲在地铁口, 或坐在天桥上, 还站在百度、搜狐等公司门前招揽生意。很快, 他们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有人拍下了这一组照片, 传到网上, 并给四人起了个名字——地摊男, 称他们很牛, 把网站当成哈密瓜、毛鸡蛋等地摊货卖。照片迅速被多家网站转载, 有网友表示, 是否又有网络明星要诞生了?有网友则叹息, 是求职谋生的压力促使他们走到街头。也有不少网友认为, 这又是一次无聊的炒作。

李海 (化名) 是“地摊男”的主角之一, 他是最先走上街头推销网站。

李海自称2007年毕业于大连某民办高校, 专业市场营销, 制作网页全靠自学。他曾在济南、上海等地工作了一年, 其间还被传销组织骗了一次。去年5月李海来到北京, 认识了现在的三个朋友。

“我们7月底成立了工作室, 开始为别人设计制作网站。”李海说, 他们在一家大型网站上做了一个广告, 但收效甚微, 一天也接不到一个业务电话。做网站设计的公司、个人多如牛毛, 没有人关注他们。整个7月, 他们只在朋友的帮助下接了一单5000元的生意。

“每天要投入50元广告费, 加上我们自己租房等生活开支, 那些钱很快就要花光了。”李海说, 8月下旬, 他已经有了要崩溃的感觉。“不得已只能走上街头碰运气。”李海表示, 他只想找条出路, 没想过炒作, 被人拍下照片实属偶然。“人家觉得新鲜就拍了呗。”

李海回忆, 8月25日, 他第一次走上街头, 当时几个同伴还阻止他, 认为这样太失颜面。当他在过街天桥上坐了一天后, 晚上就有几个电话打来, 询问做网站的事, 这让他来了精神。几个同伴一商议, 决定第二天一起去中关村。

第二天, 李海一行四人走上了中关村街头。一个网站售价100元, 两个180元, 联系电话留的是李海的手机。他说当时有不少人给他们拍照, 当天晚上一个朋友告诉他们, 照片已经在很多网站上出现。

8月27日下午, 电话集中打了过来, 李海称手机快被打爆了, 但绝大多数都是询问他是不是那个“地摊男”。有网友质疑, 所有照片都是李海等人为了炒作自己拍的, 李海对此坚决否认:“炒作还会留自己的真实电话吗?”但不管是否有意炒作, 经过一场“地摊秀”之后, 李海等人受到了关注。据李海讲, 他们第一批设计的12个网站已全部售出。

想不到 篇2

丁垓村青年农民魏东义,鲁西南一带小有名气的“贩羊能手”,每年向全国各地推广小尾寒羊良种一万多只,销售额达六百多万元,这听起来好象不足为奇,这却是一个全身瘫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仅靠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凭借电信这只无形的手,用艰辛的行动谱写出的一首感人肺腑,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生命歌。

魏东义,1974年出生于丁垓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明伶俐,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入学后,更以勤奋好学,品学兼优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然而天有不测风去,8岁那年,小东义开始关节疼痛,家里认为是患上了关节炎,一直给他服用激素类消炎止痛药来缓解病痛。就这样,小东义的关节痛时好时坏,到他上初二那年,由于过量服用激素药,造成骨质破坏,关节僵硬,除了胳膊能动外,全身关节没有一个能动的了,就这样,昔日活泼好动的小东义被病魔摧垮了,小东义全身瘫痪了。

全身瘫痪,对于一个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残酷的。老师为之腕惜,父母为之落泪。对小东义个人来说更是可想而知了,起初小东义的心情很坏,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地步。这时小东义想到了自杀,他想以死来求得自己和父母的解脱,但每次当他看到父母乞求的目光和老师希冀的眼神他在死神面前妥协了。于是他开始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想起了这么一句话,于是,他重新找出了曾让他搁置一边的老师和同学送他的书,当他开始阅读后,他才知道生活是多么精彩,于是他如饥似渴地扑在这些给他启迪和震憾的一个书籍上,汲取着丰富的营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的故事》等等里面的一个个人物故事深深激励着他,使他认识到自己虽然身体不能动了,可还有健全的大脑和能动的手臂,一定要学习知识,服务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常说,事业总是钟情于有志之士。,这个村开始建设电话村,躺在病床上的魏东义意识到,当今已是信息社会,装一部电话可以耳通四海,沟通世界,这样就可以和外界联系了,获取有效信息了。于是,在他的.要求下,这年秋天父母给他装了一部电话。从此他也不与世隔绝了,电话成了他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时他感到高兴极了,这时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做生意。(文章? www.fengup.com)当他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坚决反对,因为他毕竟是一个身残的人,连正常人都不可能做好的事,他又怎能行呢?但是魏东义有他自己的想法,小尾寒羊是本乡的资源优势,小尾寒羊不仅自身性能好,并且发展前途广。他从众多的电话平了台中了解到很多地方求购小尾寒羊,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而然地做了这个决定,并积极与万张乡李庄村小尾寒羊繁育基地经理李兴举取得联系,开始了他博击商海的第一步。

做生意,对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也属不易,而对一个瘫痪在床的残疾人更是可想而知的,但魏东义已学会了坚强,他认准了一个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无心人。他已做好了迎接未来风雨的一切准备。信息是经济发展的窗口,没有信息就没有发展,他一方面向全国各地报刊、电台、电视发布广告寻求求购信息,另一方面收集当地小尾寒羊饲养方面的信息,铺向成功道路上的不仅有鲜花,还有荆棘与沼泽。魏东义开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顺利,他发出的广告信息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于是他接着再发,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坚持努力下,终有一线转机,他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于是他有了信心,求购的信息越来越多,他每天都不分昼夜地为他人提供和收集信息,不厌其烦地为他人讲解提供优质服务。就这样,他利用电话这只无形的手硬是把小尾寒羊一步一步地卖到了长江以北的所有省份,与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客户建立子长期合作关系,销售量由起初的几只、十几只、上百只,逐年增加,收入也越来越多,经验也越来越丰富,魏东义成功了,他终于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么一个道理,别人能做的我也行。但魏东义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没有满足。这几年,魏东义下海后自己变了许多,最大的变化,便是学会了在市场经济中掌握了生存与竞争的能力。这包括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为适应瞬息可变的市场,魏东义每年都自费几千元订阅经济类、信息类的报纸十几份,收集信息打市场,通过网络,不仅能集信息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能得到一些其他手段供求信息,开辟新的市场。

3月,他投资七千多元,购买了一台电脑,经过艰辛的钻研,掌握了操作技术,设计了网页,利用网络卖羊,为他的事业发展增添了翅膀。

现在的魏东义,完全变成了一个“商人”,生意越做越大,他拥有了自己的小尾寒羊养殖繁育场,每年推销小尾寒羊一万只以上,销售额达六百多万元。“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魏东义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们。于是他把信息与技术传授给群众,并免费提供服务,在他的带动下,丁垓这个八百多人的村庄大部分人从事小尾寒羊的饲养和贩运,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村,还推动了该乡小尾寒羊业的发展,全乡小尾寒羊存栏量常年保持在五万只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尾寒羊繁育基地。这时躺在病床上的魏东义笑了,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不仅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别人,同时用行动印证了这么一名话有志者事竟成。11月份魏东义被团省委授予“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

万万想不到 篇3

这天吕男男出门逛街,懒癌症持续扩散的陆小鹿竟然提前提了吕男男的包站在门口等她,唯恐她把他一个人留在家中一般。

到了车上,吕男男给陆弘发短信:你有没有觉得你儿子最近特别神经质?

她一边发短信,一边看了一眼坐在一边的一本正经的小大人——陆小鹿。

陆弘:你最近做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了?

……

纠结来纠结去,吕男男对儿子道:“小鹿啊,妈真没打算背叛你,给你整一弟弟妹妹出来。”

陆小鹿目视前方想了一会儿,然后开口:“你可以。”

“不,妈妈不会。”吕男男就差对天发誓了。

陆小鹿终于看她一眼:“我说了,你可以。”完全是大人教育小朋友的口气。

吕男男无语,觉得老狐狸上了自己儿子的身,放在古代这是要受火刑的。

陆小鹿又开口:“是我爸的种就可以。”

吕男男不明白:“不是你爸的还能是谁的?”

陆小鹿同学别有深意地看了她一眼,电光石火之间,吕男男明白了,敢情她是被出轨了?难怪儿子看她看得这么严!

吕男男默默数了数自己接触过的男性,能让陆小鹿怀疑的,肯定是做了某些出格事情的。

她想来想去都没想出一个结果来,于是在接下来几天便开始细心观察有可能成为自己会出轨的对象。

到了周五,陆小鹿早早回家又开始看宝藏一样看着吕男男,视线都不肯挪开一下,吕男男有些无语:“小鹿,妈妈晚上有事,你和宋姐去爷爷奶奶那里好不好?”

陆小鹿收回目光,盯着电视上的“动物世界”节目:“不去。”

吕男男只得坐下来当陪他看。

陆小鹿沉默了许久,将小手搭在吕男男的手上:“妈,你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吕男男一脸诚挚地看着陆小鹿:“妈妈真的会迷途知返的,不过你倒是说说,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

陆小鹿严肃地看着吕男男:“你再跟我爸的秘书出门的话,我就兜不住了,早上我看到我爸出门的时候给二秘打电话,问严叔叔的事情查得怎么样了。”严叔叔就是吕男男被出轨的对象,同时也是陆弘的机要秘书,陆小鹿已经看到许多次拿着花的严琦把吕男男接走。

吕男男恍然大悟:“不过,你为什么要帮我保密?”

陆小鹿收回自己的手,眼神有些迷离:“现在是新时代,男女恋爱自由,妈妈喜欢谁都是自己的事情,我只是不想爸爸难过,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不让爸爸知道吗?”

吕男男点头,给儿子保证:“那妈妈今天晚上就去和他说清楚,可以吗?”

陆小鹿看看手表:“九点之前能到家吗?”

得,她还被监视了。

到了饭店,依旧是烛光晚餐,不过陆弘在酒店外布置了烟花会场,吕男男才刚坐下,外面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烟花燃放的声音。吕男男无心欣赏,一口气喝了三杯酒才喘着气对陆弘说:“陆弘,你儿子成精了!”这完全违背了建国后不许成精的律条,他会不会被抓走?

陆弘拿走吕男男手里的酒杯:“小鹿本来就聪明。”

吕男男伸出一根手指摇了摇:“物极必反,慧极必伤。”说完她便把这几天的事情给陆弘讲了一遍。

而陆弘的焦点显然不是在如何教育儿子走回正途之上,而是:“你说小鹿同意你出轨还帮着你?”

吕男男噎了一下:“重点在这里吗?”

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早熟对儿童的危害,导致这顿饭两个人都没有吃好,吕男男忧心忡忡,而陆弘同样如此。

因为,陆弘从来没有让严琦帮他买过花,更没有吩咐过其他人帮他准备花,还是吕男男并不怎么喜欢的百合花,再看看对面烛光下娇俏可人的小妻子,仿佛回到了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光,他隐隐有了那个时候的担心,每天都害怕吕男男忽然变卦,或者喜欢上其他人。

接下来的时间,吕男男发现不止自己的儿子变了,自己老公也变了,而陆弘的主要改变就在于每天离家更晚,回家更早了,原本不多的应酬现在完全没有了,而且夜里“交公粮”也更勤快了,陆小鹿每天看到她都是一副欣慰的表情。

吕男男最担心的还是陆小鹿变成一个小怪物,家里已经有了陆弘这个老狐狸,再多一个小狐狸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过了几天,陆弘开始接送吕男男上下班,吕男男要和同事逛街必须提前三天报备,全家一致同意才可以。

这天,吕男男终于找到机会和同事出门透透气,结果竟然碰到了许久不见的严琦,陆弘说为了不让陆小鹿瞎担心,便没有再派严琦接送过她,吕男男对他挺愧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无故牵连了他。

一起吃饭的时候吕男男才发现严琦口才超好,两三句话便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一整晚她都笑得肚子疼,待到陆弘来接她的时候她还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只是陆弘在听到严琦的名字的时候表情变得很微妙,而处于兴奋状态的吕男男并没发现。

接下来吕男男又见了严琦几次,因为他帮电视台写了几个台本反响很好,电视台准备和他签长约,派吕男男去交流,吕男男无数次觉得严琦是个很好的青年才俊,甚至还在陆小鹿面前夸了他几次。

后来,严琦忽然打电话说要调职去国外,并且问了一句很奇怪的话:“你希望我走吗?”

事后她问陆弘:“你说严琦会不会是喜欢我?”

陆弘看怪物一般地看着她:“你看看你什么岁数,你儿子什么岁数,能不要再自恋了吗,老婆?”俨然忽略了是自己把严琦调走这个事实,他必须杜绝一切吕男男会出轨的可能。

吕男男点点头:“也是。”她也觉得严琦不应该喜欢一个生过孩子的女人,毕竟能混到陆弘身边当机要秘书必须得有两把刷子。

nlc202309081110

不过,某天晚上吕男男准备睡觉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严琦在喝醉之后对她表白了!

吕男男气愤地问陆弘:“你是不是故意把人调走的!”

陆弘的手用力禁锢着吕男男的腰:“男男,我不喜欢你和别的男人走得太近。”

“我领导是男的,同事是男的,那我以后是不是不要出门了?”

最后两个人争论的方向变成了一个完全奇怪的画风,吕男男坚持认为陆弘心理变态,她气哄哄地跑出门,问一直站在门口偷听的陆小鹿:“陆小鹿,我跟你爸离婚,你跟谁?”

陆小鹿犹豫许久,最后说:“妈,以后我继承了家业会适当照顾你的。”

……

最后吵架是以吕男男失败告终,气得她好几天对这对父子冷面相待。以前吵架陆弘总是哄着她,可是这次偏偏也和她杠上了,吕男男不理人,他更是不理人。

几天之后,吕男男重重地把牛奶杯放在陆弘面前的桌子上:“你什么意思?”

陆弘冷着脸看人:“想让我道歉?”

这不是废话嘛!

陆弘点头:“也不是不可以,你先写一个保证书,保证自己以后不会随便说离婚。”

吕男男愣了许久,没想到陆弘生气的点竟然在这里,不过她并不打算认输:“你也保证不会随便对我身边的人出手。”不要以为她不知道严琦的事情是他的手笔。

“严琦是我身边的人。”陆弘纠正。

“那就是没什么好谈了?”吕男男虎着脸,试图用冷漠的表情来征服对方。她见陆弘没反应,转身就要走,结果一只大手搂住她的腰,把她拖回去,下一刻她便坐在了陆弘的怀里,听他在她耳边轻声说:“男男,以后不许再说离婚的话,以后不高兴可以让我滚蛋,但是不要自己跑,知道吗?”

吕男男温柔地把头靠在陆弘的肩膀上,心里全是感动,虽然陆弘已经许久不说情话,但是他的爱意总是会落实在行动上。可女人就是这样,总是用耳朵谈恋爱,想要对方给自己山盟海誓,哪怕是假的。

陆弘对于吕男男的请求向来是有求必应,不过有些事情必须根除,看出吕男男已经动摇,他再接再厉道:“老婆,答应我。”

吕男男终于开口,表情略微羞赧:“老公,对不起,你知道我最爱你,也只爱你。”

陆弘心尖一颤,低头吻住吕男男。他就是因为爱她,才在乎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想要她开心无忧,也只想她能够快乐。他的爱情从未随着婚姻结束,反而变得更加深沉浓烈,这便是这个女人赋予他的一切。

想不到 篇4

教材, 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主要依据, 而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 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材中除了知识讲解的部分重要, 课后习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除了起到巩固当堂知识内容的作用, 还有无穷的能量等待挖掘, 前提是我们一定要深思.

因三角形是整个几何教学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将以“三角形”的教学部分为例, 显示出教材课后习题的无穷力量.

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角形外角”课后练习题

求图1中∠1和∠2的度数.

分析依题意求出∠1和∠2的度数是非常简单的, 利用内角和定理或者外角性质, 发现∠A+∠B=∠C+∠D, 并且若∠B=∠C, 则∠A=∠D.DC

如果重视这个图形和结论, 会在很多题目中发现它的身影.

例1如图2, 求∠A+∠B+∠C+∠D+∠E+∠F的度数.

分析从图1局部来看, 会发现有三个形如图1的基本元素.利用结论, 得出以下思路:

在△AFG, △IGH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A+∠F=∠1+∠2.

在△BCI, △IGH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B+∠C=∠2+∠3.在△DEH, △IGH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E+∠D=∠1+∠3.所以, ∠A+∠B+∠C+∠D+∠E+∠F=2 (∠1+∠2+∠3) =360°.

例2如图3, BE, CD相交于A点, ∠DCB与∠DEB的平分线EF, CF相交于F, 试求∠F与∠B, ∠D有何等量关系, 当∠B∶∠D∶∠F=2∶4∶x时, x为多少?

分析刚看到这个图形时觉得非常复杂, 无处下手.事实上, 在这个复杂的图形中也隐藏了两个如图1的基本元素:

在△DEH, △HFC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F+∠3=∠D+∠1.在△EFG, △GBC组成的基本图形中, ∠F+∠2=∠B+∠4.将两式相加可得, 2∠F+∠2+∠3=∠D+∠B+∠1+∠4, 由EF, CF分别为∠DCB与∠DEB的平分线得, ∠2+∠3=∠1+∠4, 所以, 2∠F=∠D+∠B.

例3如图4, AD为△ABC的高, E为AC上一点, BE交AD于F, 且BF=AC, FD=CD, 求证:BE⊥AC.

分析利用HL判定方法, 易得△ADC≌△BDF, 很多学生做到这一步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考虑了.如果对图1很熟悉的话, 易发现, △AEF和△BDF组成了如图1的基本图形, 得到∠CAD+∠AEF=∠FBD+∠FDB, 由全等知, ∠CAD=∠FBD, 所以∠AEF=∠FDB, 这样轻而易举就得到BE⊥AC.

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77页习题

第8题:如图5, D是AB上一点, E是AC上一点, BE, CD相交于点F, ∠A=62°, ∠ACD=35°, ∠ABE=20°, 求∠BDC和∠BFD的度数.

第9题:如图6, AB∥CD, ∠BAE=∠DCE=45°, 则∠E=______.

这两道题看似没有关系, 其实都用了一个结论, 下面会进行简单的推导.

分析如图7, 射线BO与射线CO相交于O点, 利用外角性质, 得出结论 (1) ∠O=∠1+∠2+∠A, 将O点向远离BC的方向拉, 即让射线BO绕端点B旋转, 射线CO绕端点C旋转, 产B生图8, 类似于图7, 只是将结论中的∠O与∠A互换位置, 即∠A=∠1+∠2+∠O.

若将射线BO, CO继续绕端点B, C旋转, 会出现一种临界情况, 如图9, 结论∠A=∠1+∠2+∠O仍成立.这时O点在无穷远处, 即∠O=0°, 因此∠A=∠1+∠2, 此时是第9题结果.

进一步思考, 将射线BO, CO绕端点继续旋转, 会出现另一种状态, 如图10, 得到结论, ∠O=∠1+∠2-∠A.

从动态的角度观看, 就将图7、图8、图9、图10这几个不同的情况演变成了一个问题.

例4如图11所示, 将△ABC沿着DE翻折, 若∠1+∠2=80°, 则∠B=_________.

分析图11即为图10的倒置, 采用图10得到的结论, 得∠B=∠1+∠2-∠B′, 又因为翻折前后角的大小不变, 即∠B=∠B′, 因此∠B=40°.

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6页, 习题11.2

第8题:如图12, AC⊥CB, DB⊥BC, AB=DC, 求证∠ABD=∠ACD.

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HL判定定理, 可证明Rt△ABC≌Rt△DCB, 从C而对应角相等.

大部分学生都能证出来, 有的甚至不屑花时间作这道题, 觉得太简单.但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会发现这道题其实是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的一种组合图形, 通过证明全等, 从而发现边角之间的关系.这种类似题型在中考试卷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有的甚至难倒了大部分学生.

例5如图13, △ABC中, ∠BAC=90°, AB=AC, 分别过点B, C作经过点A的直线m的垂线BD, CE, 垂足分别为D, E, 求证:DE=BD+CE.

例6如图14, 在△ABC中, ∠ACB=90°, CD⊥AB于点D, 点E在AC上, CE=BC, 过E点作AC的垂线, 交C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FC.

例7如图15, △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 C, 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连接BD, AE, 并延长AE交BD于F, 求证:△ACE≌△BCD.请说出AE与BD的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5、例6、例7这三道题, 从动态角度观察, 其实是一道题.图13到图15可认为是将左边直角三角形固定, 右边直角三角形向左侧平移得到, 均与教材第8题属于一种题型, 通过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得到边角关系.

通过对教材课后习题的深层挖掘, 我们会将很多习题串联在一起, 达到一题会多题会的效果.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我们要将反思进行到底, 课外辅导书中的题目要反思, 教材中的题目更应该反思, 让我们在反思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我们将教材变成我们的根据地, 好好地利用它!

摘要: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和创造性地学习的主要源泉之一.长期反思挖掘文章中的内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通过教材中几个不起眼的小题牵引出一些中考题、难题, 让我们深刻体会教材的魅力.

想不到礼物作文 篇5

今天,妈妈告诉我是姥爷的生日,妈妈说晚上买个蛋糕,“呀!姥爷不喜欢吃奶油!”妈妈说。我说:“妈妈,我做个蛋糕呗!”妈妈吧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在说:“你能做吗?”

晚上妈妈给了我表现的机会,买了三块普通的方形的蛋糕和三瓶果酱。我坐在小屋开始忙乎起来。我先拿个盘子,然后把盘子洗干净、擦干净。把每个蛋糕切 成两层,在盘子中摆成花型,最后把每层都抹上果酱。抹果酱时有的一层一个味,有的两种果味合抹的,有的三种果味合抹。每个蛋糕旁边放上鹌鹑蛋和小肠。中间 用心形的塑料盒装满妈妈做银耳、山楂、冰糖、桔子、苹果罐头。完美的蛋糕做成了。姥爷偿了一口:“恩!真好吃,这个蛋糕比买的生日蛋糕好吃多了!”

李黑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篇6

从5000元到500亿

李黑记出生于东岭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苦涩的生活磨炼了他,父母亲不甘贫穷、争强好胜的性格也熏陶了他。

1975年,李黑记高中毕业,但迫于家里压力,他放弃了高考。1979年,李黑记走进了黑白铁皮加工厂,跟着老师傅加工烟囱、铁簸箕。“那时,村民小组穷,组里一个村民患上糖尿病,想借20元去看病,组里都没有。改革开放有了乡镇企业,终于可以改变农民的经济状况了,大家的干劲都很足,生意越做越红火,黑白铁皮加工部也改名成东岭铆焊机械厂了。”1988年7月15日,组干部提出每年上交5000元,工厂由个人承包经营,李黑记毅然与村里签订了3年合同。由此,李黑记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变化。

就是从1988年李黑记承包村民小组的黑铁皮加工厂起步,经过21年的努力,将农村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拥有40多个控股公司或子公司的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4年挤身于“中国企业500强”,总资产已达80亿,现正在策马扬鞭向2012年的500亿收入冲刺。

新模式造就了改革创举

李黑记成了东岭村人的偶像,他不畏艰险,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东岭人开始了发家致富的跋涉之路。

他首先带领大家从小加工起步,朝着大流通方向发展。在跑拉丝生产原料时,李黑记发现钢厂计划内与计划外钢材价格相差很大。经过四处奔走、软磨硬缠,侥幸地从钢厂进回一批货,使生产成本大降。可是李黑记没料到,市场风云突变,导致产品滞销、资金短缺,兑现不了高息揽的集资款。出于无奈,他将库存钢材投入市场销售,不料工商部门却前来兴师问罪。封了厂门,李黑记却意外地获得了租赁一家亏损关门国有公司、合法经营钢材的机遇。

1992年,李黑记所在的企业由小机械加工开始全面进入钢材物流业,他们将网点扩大到半个中国,年销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稳居西北第一。

1993年,铆焊机械厂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这时,组企、村企矛盾受利益牵制,纠缠不休。集体收入越多,稍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暴露得越充分出。金台区主要领导经过深入调研,力排众议,从1994年试行“以企带组,组村合一,共同发展”新模式,缓解了矛盾,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企业扩大再生产,向银行贷款,村上不盖章担保;企业搞建设,村上又不给土地,严重制约着企业发展。在区委、区政府重视、努力下,省民政厅于1999年7月26日发文批准,撤销联盟村6组,设立东岭村,从此实行“以企带村,村企合一,共同发展”的新体制。

在村民代表选举大会上,李黑记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村主任,东岭集团与村子成为一体。这样,原来村企矛盾全部化解,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原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建国得知后十分赞赏,认为这项改革是一个创举。

我们用8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半个世纪的路

在此之后,东岭作出了一系列让世人惊叹的举措,1997年5月,东岭兼并国有企业金台物资供销公司,开始了参与国企改革之路。2003年东岭以7个亿代价拿下略阳钢厂,先后兼并、收购、租赁、控股11家国有企业,为此付出20亿的巨大代价。为政府解了难、分了忧,也在“双赢”中使自己做大做强。李黑记说,是省市领导一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助推企业走入了铅锌冶炼行业,帮助他们仅用不到8年的时间,走完了同类国有企业半个多世纪才走完的路。

为了打造西部铅锌基地,进军国际市场。东岭2000年投资3.5亿元,在凤县锌业公司上了一条5万吨锌冶炼生产线。2003年斥16亿巨资,在凤翔县长青工业园新建了ISP冶炼工程,在全球第一家实现年10万吨锌冶炼、70万吨焦化项目能源综合利用创新。2006年在宝鸡举办的国际铅锌年会,打开了迈出国门的通道。2008年8月,投资9亿元的凤县锌冶炼技改和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出锌。锌品打入英国、日本等市场。现在,锌年产能已达28万吨,在全国1400多家中名列第3位。

同时,东岭也不忘记向矿业开发进军,实施可持续发展。继八方山铅锌矿、麟游太阳寺煤矿开发项目启动之后,又向略阳铁矿、西藏锑矿、新疆铅锌矿、墨西哥铜矿大举推进。八方山矿业公司不到300人,2007年就盈利1个亿。他们的目标是:今年实现总收入200亿元,2012年实现总收入500亿、利税50亿,挤身于中国优秀企业第一梯队。

想不到 篇7

《我的名字叫红》1讲述的是一则历史悬疑故事。小说的行文布局有着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般的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一位叫黑的青年在离开自己的故乡伊斯坦布尔12年之后, 受其姨夫邀请, 再次回到故土。当黑走过“波斯国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积雪覆盖的山脉、哀伤忧愁的城市” (P6) 2时, 他发现自己仍同十二年前一样, 深爱着他的姨表妹。一次, 在与姨夫一起讨论有关伊斯坦布尔的插画和书法以及自己12年来在外漂泊遇到的奇闻轶事的时候, 黑意外得知:一位参与受苏丹委托、由姨夫负责监督编纂的秘密插画书的细密画家兼镀金师高雅失踪了, 很不幸, 当大家发现他时, 他已经是躺在一口枯井里的尸体了。巧合的是, 他深深爱恋着的姨表妹, 故事的女主人公谢库瑞在与黑秘密约会归来时候, 发现自己的的父亲, 黑的姨夫大人惨死在家中寓所里!细密画家蝴蝶、橄榄、鹤鸟, 究竟谁才是杀人凶手?整部小说围绕着这个疑团展开调查, 整个调查繁琐庞, 线索的细枝末节却在绘画、爱情、谋杀、调查、追忆的情节碎片中。

帕慕克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谦逊的称自己只是一个伊斯坦布尔讲故事的人。他以土耳其人的身份书写了一个土耳其人的土耳其。在《我的名字叫红》中, 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也是我们最难以理解, 貌似最枯燥无味的部分, 恰恰是《红》的精华所在。它阐述了奥斯曼细密画和法兰克肖像画之间的绘画理论的冲突, 而这不仅仅是绘画理论的冲突, 更是两种不同信仰, 不同世界观, 可以说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红》从奥斯曼细密画家的角度, 立足于伊斯兰宗教文化和最具文化代表性的审美上, 阐述了细密画这一同古奥斯曼帝国一样有着悠长历史的绘画艺术的精髓和奥义。试图论证了并不以精确见长的奥斯曼细密画和使用透视法和精确度的法兰克肖像画法相比, 谁更能流传千古, 更具永恒的艺术生命, 谁更体现了奥斯曼文化中的精微部分。这两起谋杀案只不过预示着细密画不可避免的被法兰克学派冲击而遭受致命性的衰败, 两个死者就是这两大绘画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古老的艺术真的在新兴学派面前那么不堪一击么?那信仰又何在?是否在艺术魅力面前背叛是可原谅的?

笔者认为, 每一门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学以语言符号描写世界, 作用于人的想象, 是语言的艺术。绘画以线条、色彩等符号描绘世界, 作用于人的视觉, 是视觉艺术。由此看来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但同时又有共同性, 是可以相通的。例如西蒙尼底斯 (Simonides, 556~496 B.C.) 就说过:“画是无声诗, 诗是有声画”。宋代苏轼也说过:“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3他们的意思都在强调文学与绘画是可以相通的。在小说《红》中, 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通性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只不过他们的相通性表现在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世界观上, 即如何看待世界。小说作者帕慕克和书中所讲述到的细密画家一样, 他们看世界的方法是一样的, 所以《红》和细密画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相通, 如同两颗并排生长的树, 看似独立, 实际上深埋与土壤下的树根盘根错节在了一起, 而这共同的土壤就为广博的伊斯兰文化。

一、以“精神之眼”看世界:细密画与《红》的相呼应

细密画的平面色彩以及构图特点与《红》的“散点透视”4叙事手法相呼应。细密画英文写法为MINIATURE, 因尺寸较小并且绘画精细而名。繁缛而刻意的装饰, 是伊斯兰艺术的特点, 最擅长在事物的细枝末节处大做文章, 极尽描绘之能事, 这也是被称作“细密画”的缘故。画面通常采用鲜艳明亮的颜色, 颜料经过特殊的调制散发耀眼的光彩, 如同在太阳下闪烁的钻石, 画面构图饱满, 往往一整张画布都画满, 一幅画中甚至在讲述着几个故事, 铺满各种形象, 让读者在欣赏的时候有目不暇接之感, 这与中国绘画中讲究的“留白”有很大的不同。细密画追求的是颜色的艳丽饱满, 因为每一种不同的颜色共同填满整张画, 这样就把欣赏着的目光分散到各处, 每个地方的色彩和整体保持融洽又各具特色。让人不忍心也不能够漏掉其中任何一处, 让欣赏真的目光遍布画面, 画中的每一寸、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张树叶都引得人驻足观赏, 细细品位。

除了色彩的运用, 细密画的构图也自有一套自己的特点, 对画面的人物、动物和植物等一切形象, 运用多视角加以变形处理, 仿佛不是一只眼在看, 是多只眼从高空俯视, 无障碍的观全貌, 以追求圆满。画面上虽然堆砌满了形象, 但每一种形象的位置安排得井井有条, 充分体现出细密画家们独特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对形象的出色驾驭本领。虽然人物形象众多, 但主次分明, 常常以一种形象为主, 成为统治画面的主调, 其他的形象按照有次序的故事发展次序流动组织起来, 随着故事的发展, 视角也随故事的改变而改变, 故事连贯情节丰富。而小说《红》共56章, 每章转换一次叙事视角, 如果把小说看成是一幅细密画的画, 每章中出现的人物 (如, 黑、谢库瑞、鹤鸟、蝴蝶……) 或者出现的事物 (如, 树、金币、马、红……) 都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如同细密画中每一块靓丽而饱满的颜色, 不同的颜色铺满整个画面, 不同的声音讲述了整个故事, 不同的小故事最终汇聚成了大故事, 从而构成了整本小说, 这种大合唱式的多声部复合叙事与细密画的平面色彩是相互吻合的, 形成了与细密画的平面结构相呼应的类似“散点透视”的特殊的叙事手法。在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的焦点, 视域范围无限扩大。在如此繁多的视角里面又由男主人公“黑”的叙述视角统领整个故事的发展, 如同细密画中的主形象, 命案发生的时候, 作为主要调查者黑, 为爱情, 为亲情, 为信仰他承担着查找真凶的责任, 为使整个细密画界画家免上断头台, 挽救在日益衰败的细密画, 黑不断的寻找杀人者, 在这过程中, 本书又不断散发着百科全书式的魅力, 关于绘画、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故事接踵而来。这种“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最终带来的效果也和细密画一样, 让人目不暇接, 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多角度的视角即表达了不同的主体性, 也与文化本身的丰富多样性有着内在的象征联系。

在小说《红》中, 作者帕慕克转换了角色, 变成古老帝国的细密画家, 他用细腻的, 饱蘸颜料的笔触, 缓缓勾勒出每一个人, 每一处景甚至一片树叶一枚钱币都用心绘制, 运用灵活的空间构图能力, 把每一个形象融合为一体出现在整张画布上, 绚烂多彩、壮丽华美。

二、《红》的细密画经纬故事:听不到的声音

帕慕克曾说过:“在我的故事中不仅人物本身会说话, 还有许多不同的物体和颜色都会粉墨登场。我想这些独特的声音可以组成一部丰富的乐曲, 展现上百年前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原貌。视角的转换其实也是反映了小说主要关注的是从我们的角度

新感觉派的影像式小说

——评李今的《新感觉派和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

胡钉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李今在《新感觉派和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新感觉派在女性形象对电影技巧的借鉴, 深入分析了好莱坞传统电影对新感觉派题材内容乃至小说整体范式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李今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合理性, 探讨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 指出新感觉派小说的空间形式上的创新特点, 由此总结出新感觉派的小说实际上是一种影像式小说, 是其都市情结的表征。

关键词:新感觉派;文化语境;都市情结;影像式小说

李今是海派研究的重要学者, 在其2001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一书中她系统地提出了新感觉派诸多作家30年代参与“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之争”的大量材料, 据此探讨了电影在30年代作为新兴艺术对刘呐鸥、穆时英深刻影响。《新感觉派和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发表于1997年, 在这篇文章中李今论述了电影技巧对新感觉派小说的女性形象刻画和其空间化的形式的影响, 探讨了新感觉派作家对电影手法的横移和借鉴,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技法与好莱坞电影技巧有很多趋同之处, 因此我们也可以称新感觉派的这种新型小说为:影像式小说。所谓影像式小说, 主要是针对新感觉派小说而言的, 是指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具有画面式的视觉效果, 呈现出一种隐性的视觉化形态, 对现实的反映是镜头化的影像系列, 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技巧、主题内容、结构组织都和电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是一种立体的时空艺术。

一、新感觉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混合化的大都市, 它缺少自己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很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干扰和

借助上帝存在的观点去寻找过去的世界。这些都与我对绘画的了解有关, 我的主要人物都生活在不存在透视法限制的世界中, 所以他们能用自己独特的幽默表达自己。”5很显然, 在这部画中, 作者的的视觉角度是无障碍的, 他可以任意的进入每一个人的思想, 如动物、植物、颜色的思想, 他可以成为任何一个角色, 仿佛是安拉俯瞰人类的角度。通过安拉之眼, 来写出我们所听不到的声音。帕慕克在接受访谈的时候又说:“扮演不同的人物以及第一人称说话非常有趣。我不断发掘各种声音, 包括一位16世界细密画家的声音, 这些独特的声音组成一首丰富的乐曲。视角转换其实也是反映小说主要关注的是从我们的几哦啊读经由上帝存在的观点寻找过去的世界”, 6这种有意为之的叙述技巧正与小说所描述的细密画艺术是一种内在的对应, 细密画画出了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小说道出了我们听不见的声音。细密画的焦点是流动的, 随画家的画笔所到而至, 没有远近之分没有大小浓暗的透视法则的限制。我们的额头上仿佛长出了精神之眼, 他能够越过高墙, 穿透房顶, 打破窗户进行无拘无束的观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满足了人类原始的窥视欲望。不因为眼睛的看不见就不去绘画, 也不应为耳朵的听不见就不去讲述。“从我们的角度”之指每个人或者事物都可以作为一和独立的主体自由的从自身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 如同小说中的狗、树、颜料、金币都具有一种主体性, 能开口说话。而“经由上帝存在的观点”就是承认真主的存在而让个别而具体的人物或者事物摆脱有视角的束缚和局限, 站在更高的领域拥有更加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事情, 以及拥有精准领悟事件的能力, 这种能力要做到的就是“寻找过去的世界”。所谓“过去的世界”我们可以理解为曾经强大而辉煌侵袭, 好莱坞电影作为当时一种主要的都市消遣活动, 也就极大的影响了上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新感觉派在这个大环境下其题材、艺术技巧、内容乃至审美追求上都表现出与好莱坞传统电影趋同的倾向, 而这些方面的倾向在新感觉派对女体形象的刻画上有着极为明显和大量的体现。

李今在文章中指出:新感觉派对好莱坞电影技巧的借鉴不仅体现在女性形象的外貌描述上, 还体现在叙述视角上。女影星的身体形象作为好莱坞电影文化的核心, 是其获得商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电影制作方极为重视在电影中对女性身体魅力的表现, 表现出了对女体的“趋重”。米瑞姆·汉森指出:“电影工业越来越关注角色的动力, 个人心理及明星的个人魅力”。[1]而新感觉派对好莱坞电影的借鉴的一显著特征便是对女体的趋重。李今在第一部分详细列举了穆时英和刘呐鸥在小说中对女体的描摹, 她指出, 新感觉派在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刻画在很多时候都是以好莱坞女影星为模型。她把穆时英在《电影的散步·性感与神秘主义》中对好莱坞女影星的脸部特征的描述和穆时英对小说中女主人公肖像的描绘做对比, 指出二者有极强的相似之处。指出这一相识之处体现在女主人公的打扮、表情和人物性格上都是同一类型的形象,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反中国传统含蓄柔弱的特征表现出西方女性的大胆、性感特点。

刘呐鸥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中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对都市女体的描写, 如《游戏》:“这一对很容易受惊的明眸, 这个理智的前额, 和在它上面随风飘动的短发, 这个瘦小而隆直的希腊式的鼻子, 这一个圆形的嘴形和它上下若离若合的丰腻的嘴唇”。通过仔细分析和对比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 她们都

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也可以在深层次上认为是一种在当代土耳其社会被忽视已久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帕慕克以传统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立足点, 摆脱了在地理上东西方的二元格局中的对立性, 向我们揭示了世界本来是一个连结的整体的事实。每个单位都有其主体性, 然而每个主体中都有他性的存在。作者试图以《红》让我们听到听不见的声音, 最终让我们到达“安拉俯瞰我们的位置”。 (P378)

参考文献

[1].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凭借《我的名字叫红》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2].文中所有标明页码的均来自帕慕克作, 沈志兴译的《我的名字叫红》,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苏轼作《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4].“散点透视”为一种绘画理论, 即指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 采取漫视的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 将景物有机的组织到一个画面里。笔者旨在通过“散点透视”的绘画理论, 来类比小说《红》中多角度多人称的叙述手法, 以此探究绘画和写作的相通之处。

[5].杨振同译, 《奥尔罕·帕慕克访谈录:<我的名字叫红>》, 品味, P29。

好在听不到掌声 篇8

舞台上, 报幕员说:“请欣赏杂 技《抖杠》。”演员微笑着跑步上台。四个男人抬着两根竹杠,后面跟着一男一女两名演员,两名演员先后如燕子一般飞上竹杠。

竹杠抖动幅度越来越大, 两名演员被抛到令人揪心的高度。演员开始在竹杠上翻跟头,就像跳动的蜻蜓。抖动幅度逐渐变大,跟头也逐渐增加,一个、两个、三个……两名演员灵巧地飘下竹杠,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弯腰道谢后,两人再次跳上竹杠。女演员随竹杠抖动的幅度明显加大,突然一个倒翻,稳稳骑坐在另外一根竹杠上的男演员肩上。大家都屏住气。竹杠再次抖动,猛地一个高耸,男女演员一起翻了个跟头,现场空气凝固……两人又连续翻了两个跟头, 完美地跃下竹杠。全场掌声雷动。

学不到的范儿 篇9

虽然比赛的人不是我,我却比她还要紧张。

她上台了,提着长裙,夹着小提琴,优雅地站立在舞台中央。喧嚣的赛场突然安静了,面对这么一个美丽端庄的姑娘,谁都不好意思打扰眼前的美好吧!音乐响起了,第一组音符出来的那一瞬间我就深深地折服。她揉弦、滑音再拨弦,时而双眼微垂,时而嘴角含笑,时而神采飞扬,那明媚的眸子就像是被音乐之水洗涤过的心灵之窗,干净,纤尘不染。

所有人都沉醉了,而我却在游离,如果我是她该多好。

音乐到了最悠扬的部分,此时的她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让人们享受到时间与空间交融的甜蜜与美好。一曲完毕,如真空般安静的大厅瞬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是发自内心地鼓掌,包括我, 为她的乐感,为她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为她所展现的强大气场,为她整个表演中的风范与气质。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觉到,下一场轮到我比赛的时候,我可以穿和她一样高贵而典雅的长裙,可以借和她一样名贵的小提琴,可以模仿她的手法甚至舞台上的一举一动,可是唯一学不到的,就是那种难以名状的气韵与气质。

这种范儿,来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它不是万众瞩目中短暂的做秀,不是第一次见面时的伪装, 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时间中积淀的气韵与修养。

在时光中修身养性,这大概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魅力所在吧。不知不觉中,范儿早已混然天成。

在心中回味她的一颦一笑,一垂首一扬眉,我深知,技艺可以学到,包装可以复制,只有气韵与范儿是学不到的,而不断的付出与修正自身是我们拥有“范儿”的基础。你费尽千辛万苦刻意模仿他人的“范儿”,却可能如“邯郸学步”一样迷失自我。只有用尽全身力气投入你所热爱所追求的东西而忘却了这表面皮毛,你才可能活出自己的范儿, 品味生活馈赠于你独特的意义。

导师:佚名

为何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篇10

尽管国家给予各类人才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 但求职者的就业表现依然不容乐观, 耳边总是能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找工作真难”, 用人单位无奈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看到求职者失落的表情“我的理想工作在哪里”, 这不禁让我们深深地思考,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求职这么难?

理想工作的标准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恐怕会有一千个答案, 对于不同的人来讲, 心中的理想工作都不尽相同, 有人看重的是工作收入, 有人看重的是工作地位, 有人看重的是工作环境, 有人看重的是工作品质, 由此可见, 理想的工作只是个人依照自我的喜好或需要而设定的符合自身某种利益或心理的一种构想, 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 并不能确切地转化为实际工作。但对于一份工作而言, 势必要使之成为一个有核心价值的职业并按照一定的成长和发展路径前行, 才能称之为理想的工作道路, 而单单谈到工作, 通常人们的一般想法, 或大体的认识就是为解决生活需求而挣钱的门道或手段, 但从职业的角度来诠释其功能, 除此之外一份职业还包括有个人才能的施展愿望, 渴望获得他人认可的荣誉感和心理满足感的快乐需要, 参与社会整体发展需求的贡献价值感等。从中不难发现, 一个人的从业能力是贯穿于整个职业发展期的, 要想使个人的职业成长速度加快, 职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收入增加, 有较强的职业价值感, 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肯定, 社会对于个人的需求度上升, 有职业荣誉感, 必然要求职业技能的不断加强, 而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获得离不开工作岗位的长期历练, 这才是创造一份理想工作的必然过程。

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要用客观的眼光看待理想的工作和工作的理想程度。我们不妨这样来描述一份理想的工作状态与情形:当一份工作能够让自身所拥有的技能充分发挥, 或者工作的得心应手, 能体会到某种内心的满足感, 或者有一份合理的工资收入, 有贡献价值享受等, 那么这份工作就可以认定为是比较理想的了。

为何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虽说是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对工作的构想模样, 在弄不清理想工作的具体标准时, 也是很难说清楚想要的理想工作如何才能找到, 求职者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跟着感觉走。看到哪个工作薪酬高, 去应聘的人多, 心里想到哪个工作好, 哪个行业将来在社会上吃香, 路子宽, 就去应聘投简历, 结果是投了一大叠的简历不是没有回音, 就是上岗后工作得不称心, 原有的好感觉当然无存;有人跟着别人走。今天听张三说这个工作能挣钱, 明天听李四说那个工作有前途, 这样听别人说来说去弄得自己眼花缭乱, 六神无主, 朝三暮四的找工作, 最后是工作没有结果, 挫伤求职信心;有人跟着家人走。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家里的宝贝, 平时习惯了家人的各方面照顾, 临到找工作也只会听家人的安排行事, 没有个人对工作的必要认识, 到头来成了工作的应付者, 难见工作的激情和投入;还有人跟着潮流走。认为这是追求时代进步, 说起来也没什么错, 但是对于一份工作来讲更重要的是看它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而不单单只是眼前的这点面子或者说现时的市场热捧度。

基于求职者的种种求职心理和做法, 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确实有困难, 舍本求源的盲目行为, 根本谈不上是在求职找工作, 实际上是本未倒置, 倒真象有点在混水摸工作。丢掉了工作最核心的从业能力作支撑, 就不可能很清晰地准确定位一份工作的性质和行业方向, 迷失了工作岗位的目标, 找不到想要的理想工作也是在所难免了。

理想的工作如何去实现?

还是再来解析一下毕业生求职行为与市场现实需要间的对接状况。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有了一定的工作基本能力, 再加上青春年华的热血沸腾, 满怀着理想与抱负的热情, 无形中就造成了对个人认知方面的错觉, 在并不是很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 往往容易把个人的能力扩大化, 想当然的意识和做法会时常出现, 近而忽略了工作实践会对个人能力的再次确认性和工作技能与岗位的匹配度认可, 等不及基础岗位的必要锻炼, 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求职方面的各种问题浮现。有的求职者明明觉得自己能做某项工作, 也很努力地去求职, 仿佛工作在和自己捉迷藏, 就是难以实现入职上岗;有的求职者会被同样的问题一再纠结和痛苦, 无法摆脱求职的矛盾与困惑, 导致求职压力增大, 为职郁闷, 倍受折磨, 即使是能求得一职, 工作的自信心也大打折扣……这些现象都无利于个人工作能力成长, 不是一个正确的工作心理, 理不清工作的思路, 像这样对待求职或工作的态度与做法只会离

当一份工作能够让自身所拥有的技能充分发挥, 或者工作的得心应手, 能体会到某种内心的满足感, 或者有一份合理的工资收入, 有贡献价值享受等, 那么这份工作就可以认定为是比较理想的了。

想不到的发胖原因 篇11

1、缺觉:肥胖可能性最大。

每天睡眠在4小时以下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肥胖可能性要增加73%。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人,體内促进食欲因子的水平也要高。

2、亲友:肥胖也会“传染”。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是胖子,那他患肥胖的可能性会增加57%。原因在于,如果自己的朋友或亲戚肥胖,会改变一个人对合理体重的接受标准,影响他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3、空调:调节热量机制受阻。

空调让我们总是待在恒温的环境里,所以我们不用调节自己体内的热量。但如果气温很低,我们的身体就会自动消耗脂肪,以保持温暖;如果天气很热,我们的食欲就会降低。使用空调的人,热量调节机制受阻,更容易肥胖。

4、感冒:病毒可增加脂肪。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引起感冒和喉咙发炎的病毒可以导致肥胖,该病毒使体内的脂肪细胞迅速增加。

5、基因:变异体导致高体重。

英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调节体内脂肪量的基因变异体。拥有这种基因变异体的人,要比没有这种基因变异体的人平均重1.2公斤。

6、激素:控制饥饿感。

房改方案为何讨论不到点子上? 篇12

2000年, 上海的城市居民有408.6万户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人均建筑面积19平方米以下的共占家庭户总数的56.4% (注意, 建筑面积与居住面积有区别, 成套公房的建筑面积通常为居住面积的一倍。) 。其中, 人均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有74万户、9~12平方米的有58万户, 这两部分占居民家庭户的三分之一, 人均建筑面积13~16平方米是62万户, 17~19平方米是36万户。这说明, 到2000年末, 上海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还很窘迫。

不过, 人口普查数据还同时告诉我们, 到2000年, 占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户12.5%的家庭, 人均建筑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 这部分家庭拥有的住房总面积, 与人均建筑面积在19平方米以下的占城市家庭户56.4%的那部分家庭拥有的住房总面积相等!这12.5%的家庭户是什么背景?还是人口普查资料告诉我们, 这些家庭户的户主绝大多数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无独有偶。2002年, 中科院李实和罗楚亮在《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不均等与住房贫困研究》一文中对住房条件的不均等性进行了归纳分析, 结论是:户主是党员的, 其居住面积比户主是非党员的要多出6平方米 (折合建筑面积约12平方米) ;户主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 其居住面积比在其他单位工作的多出31平方米 (折合建筑面积约62平方米) 。

1998年8月, 国发[1998]2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出台。这个文件是住房制度改革深化的标志, 是住房商品化、住房问题社会化的标志。从那时算起, 只有两年时间, 上海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已明显分化了。那么, 2000年反映出来的居民住房条件分化, 是否市场化的结果?上海12.5%的家庭户人均建筑面积当时就达40平方米以上, 是这些家庭户到市场去买房的结果吗?不!决不是的!

2000~2002年, 从官方统计数据和学者研究结果中反映出来的居民住房条件分化, 事实上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1998年“住房商品化”前后争相赶乘“福利分房”末班车的结果。虽然“23号文件”在1998年8月颁发, 告诉大家“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但是由于“具体时间、步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权力在握者是迟迟不肯停止“面向自己”的住房实物分配的, 他们要赶上“住房实物分配”的“最后晚餐”。当然, 对于普通民众, 1998年下半年就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标准时段了。

1995年, 上海颁布沪房地改 (1995) 767号文件《职工家庭购买公有住房建筑面积控制标准》, 这个文件对于奠定上海市民的住房格局极为重要。就是这个文件, 能追溯到上海市民房产资源产生巨大差异的源头, 并且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上海房地产市场, 更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有企业全体职工的利益。

“767号文件”把每个职工家庭允许以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的面积按职别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等级以法规形式加以区别, 明确户主是一般职工、一般干部和具有初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家庭可购买公有住房面积的上限是75平方米, 科级干部、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和证书的高级工家庭购买上限85平方米, 县处级干部、副高级职称人员家庭购买上限100平方米, 副局级可享受120平方米, 正局级、正高级和享受正高级待遇的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家庭可享受140平方米。如果购买高层公有住房, 所有人员在上述建筑面积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可再增加购买建筑面积10平方米。这个文件成了划分上海市民个人房产财富的依据, 并就此奠定了上海市民个人拥有的房产资源格局。从此, “一般”的职工要达到“上限”, 历尽辛苦而不易得, 而“不一般”的职工已把“上限”当做“达标”的起点。

上海房产市场的真正形成时间是在1999~2000年 (当然, 这个“市场”是名义上的) 。这个市场形成以1999年上海市政府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为标志。这些文件是:1999年1月19日颁布的《关于发布〈上海市公有住房差价交换试行办法〉的通知》、1999年11月25日颁布的《批转市房地局制订的〈关于内销商品房种类归并若干规定〉的通知》、1999年11月26日颁布的《批转市房地局、市房改办制订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公有住房出售若干规定〉的通知》。这一系列文件使上海的所有住房都有了货币交易的可能, 上海的房产市场也就此形成。形成这个市场是在上海房屋资源格局奠定之后。房屋资源格局奠定了, 只要一纸公文, 把原有的“住房”改成“房产”, 原来只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屋就变成了可随时变现的财富。

我并不提倡平均主义。事实上, 平均主义在任何国家也不可能实现。但我坚决反对将过去的“单位分房”说成是“福利分房”。

职工的工资包括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两部分。由货币工资与实物工资总和组成的劳动报酬应包括劳动者所必需的全部生活资料价值, 住房无疑是必需的生活资料, 这正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告诉我们的。1949年后的中国, 城市居民住房全部是以实物工资形式发放的。

城市以前的“单位分房”, 其实质就是以实物工资形式体现出的劳动报酬。在货币工资仅够维持家庭成员低水准生活的同时, 实物工资———住房分配也只能够维持低水准生活。当时的住房分配, 体现的是国家对维持职工及其家庭基本生存需要的必要举措!

在计划经济时期, 以“实物形式体现的劳动报酬”———住房分配并未体现出平等。上海有很多住房困难户一直在等“分配”却久等不到, 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延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 虽然上海的“767号文件”规定了普通职工可用成本价购买的家庭住房建筑面积是75平方米, 但1995年时的上海有几个普通职工家庭能拥有这样的住房建筑面积?即使他们知道有这个文件, 他们又有什么“法道”能让自己的住房面积“达标”到75平方米?

在上海发布“767号文件”时, 当时 (1995年) 上海城市居民家庭的户均人口是2.9人, 统计部门公布的1995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是7.95平方米, 人均建筑面积是14.7平方米。将户均人口乘以人均建筑面积, 42.63平方米应该是1995年的上海城市家庭的户均建筑面积。当时将75平方米定为普通职工允许用成本价购买的建筑面积上限, 说明到1995年时, 上海居民家庭“平均”距离用成本价购买建筑面积上限“75平方米”, 还“平均”相差32.37平方米。这32.37平方米即使按一平方米1万元计算, 就是32.37万元!即上海普通市民家庭如果按照“767号文件”规定的“上限”购买面积计算, 平均要少购买32.37平方米成本价住房。如今说起来, 最起码每户要“平均”损失32万元的住房财产!

相反, 当时少部分允许达到用成本价购买100平方米、120平方米、140平方米面积的家庭可能还未完全达到这个“上限”, 这些家庭的户主从此为达到“上限”目标而努力奋斗。2000年人口普查反映出来的“奋斗结果”是:12.5%等于56.4%~12.5%的家庭拥有的住房面积与56.4%的家庭拥有的住房面积相等。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 这12.5%的家庭人均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 “以上”多少呢?这部分家庭共51万户, 其中人均建筑面积40~49平方米的是20.5万户。那么, 人均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应是30.5万户, 经过这样计算, 5l万个家庭的人均建筑面积就起码应有50平方米。2000年, 上海的城市家庭每户平均人口为2.8人, 人均家庭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 户均家庭建筑面积是140平方米。可以肯定, 在这140平方米中, 绝大多数是沾了“福利分房”的光———这是少部分人享用的“福利”!他们借助“767号文件”, 就让自己的住房面积比普通居民家庭“平均”多出97.37平方米 (140-42.63) !请注意:140平方米, 正是“767号文件”规定的用成本价购买居民住房建筑面积的“上限”!

当2000年的12.5%的家庭平均住房面积比1995年大家都处在“单位分房”时的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多出近100平方米时, 这12.5%的家庭多出的户均100平方米住房的货币价值, 谁能估量?这大多是处于“黄金”地段乃至“钻石”地段的好房子!

住房改革使得一小部分人凭空多出了一大笔财产, 他们就是在住房改革开始前后挖到了住房资产的“第一桶金”。这“第一桶金”的含金量, 根本无法估量———“好地段好房子”的升值空间, 谁能估量?

今天, 当我们希望能为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出谋划策时, 能回避一小部分人与绝大多数人在拥有住房财产资源上这种天差地别的不平等吗?

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在《利息理论》中有一段话意味深长:“资本工具的转移逐渐引起资本分配的不均, 而资本分配不均一旦形成后, 便有长此下去的倾向。”

住房从来不是私产———从不能买卖到变成可以买卖的私产, 而是资本工具的一种转移。

对此, 提出我的办法———“关于建立城镇居民住房基本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这个办法是想纠正这种不公。

请允许我日后告诉大家这个办法。原因是希望大家先考虑一下我所说的上面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的中心点是:作为普通的城市公民, 我们在住房上应该享有哪些利益?由于我拟的“补偿”方法不是激进的, 是既考虑到现状也考虑到历史的, 因此让众多普通人知道自己应该享有的住房利益是应该的。■

上一篇:游戏教学教育下一篇:电机车防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