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

2024-06-21

《米洛斯的维纳斯》(共7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 整体把握文意, 学习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二) 探究重要语句, 学习分析语句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 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三、内容选取

鲁教版必修四第五课《米洛斯的维纳斯》。

四、教学方法

(一) 学案导学法:

教师课前精心编写学案, 删繁就简, 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重点突出它的“导学”功能, 通过开放型题目的设置, 使学生有话可说, 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和参与课堂的深度。

(二) 素材收集法:由本课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发动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残缺美”的事例。

(三) 合作探究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 实现组内、组间的交流,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于“残缺美”的事例;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拓展延伸法:

“残缺美”并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它在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人物身上都有体现。通过拓展, 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堂实录片段】

师:大千世界, 美无处不在。骏马秋风塞上是美, 杏花春雨江南也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美有形;飞湍瀑流、小桥流水, 美有声;紫陌红尘、接天碧荷, 美有色。那么, 残砖片瓦、断壁颓垣这些残缺的是否也是一种美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投影)

师: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生1: (读完全部词语, 但有错误) 。

生2:我来纠正XX同学的错误。

师:好, 两位同学已经正确读出了这些词语的读音, 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

(二) 探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1.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2. 联系学过的《六国论》, 分析文章的分论点是什么?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采用的方法。

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方法和规律。下面是总结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规律和方法。

规律:

中心观点的位置一般在段首 (领起句) 。分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段末 (总结句) 。方法:

领起句+总结句=作者的观点态度

中心观点+分支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 参照示例, 分析理性的句子示例: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关键词:特殊, 普遍, 舍弃部分, 获取完整。

上下文:这 (上文找) , 偶然追求 (下文“质量”) 。

作者情感:飞跃。

参考答案: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 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 “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 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 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方法:

句子理解=关键词词义+上下文+作者情感

(四) 探讨文章题目的妙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如果本文题目改成《断臂的维纳斯》, 你觉得效果如何?

这是一个探究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加以重视, 概括出拟题的方法并应用到作文中。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考场作文确定题目时至少要做到两点, 一要, 二要。此题答案并不固定, 只要学生能总结, 就是本课学习的一大收获。

(五) 展示交流

从本文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道理, 残缺带来的未必全是不幸, 它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全然不同的美丽, 收获朴实无华的感动。请搜集有关残缺却给人美丽与感动的素材, 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个调动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题目, 要求学生自觉学习语文, 利用网络搜集素材。这道题目的设计还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特别是邰丽华、丁晓兵、海伦凯勒、霍金等身残志坚的人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六) 拓展训练

一篇美文, 会引发我们许多感慨与感动, 请你写一段短文, 记录你学习本文的所感所想, 并与同学们交流。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的题目, 紧扣文章, 学生通过学习, 及时记录, 水到渠成。

【课堂实录片段】

生1: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懂得了残缺也是一种美, 但是我想说, 残缺的未必一定都是美的。残缺成为一种美是有条件的, 也就是说, 艺术作品中虚实相生是一种技巧, 如果不遵循这一技巧而任意缺失, 则将是对艺术品的严重毁坏。例如, 维纳斯缺少的不是双臂而是其他部位, 那就非常有可能毁掉了这件艺术品。

生2:生活中也是这样, 我们在那些身残志坚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种人格之美, 但是在一般的人, 甚至碌碌无为只是一味抱怨上天不公平的残疾人身上看到的只是一种残缺, 却看不到任何的美。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阅读规律, 更好地指导现代文阅读。因为本文属于美学范畴,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 在“残缺”美的认识上会存在一些误区, 尤其是会将艺术的虚实与残缺等同起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美学知识, 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会有一些帮助。不仅如此, 对残缺美的理解超越了文章中关于艺术的思考, 引申到了人生的思考。素材的搜集、课堂的合作探究都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但是, 美学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这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 搜集到的素材多少和正误也都是考验教师素养的重要因素。

【责编冯立伟】

《米洛斯的维纳斯》 篇2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文中借写自己看一枝盛开的海棠花产生的联想,发表自己对艺术美的看法。他认为艺术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艺术家必须通过细心观察去弥补有限,创造出更多美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又一位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新授:

(一)欣赏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 多媒体播放旋转画面《米洛斯的维纳斯》。

1、学生观赏雕像,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这尊雕像。

2、教师介绍鉴赏家的评价: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稳定而富有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微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的整个形象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高尚的感觉。

3、学生谈自己对“断臂”的看法。

(二)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阅读①②③段,思考:作者在欣赏雕像时产生了什么想法?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

(1)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产生的想法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的理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双臂,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意思相同的语句还有:“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浓浓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2)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维纳斯失去的双臂引起了欣赏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从而获得了整体美。

2、阅读④⑤段,思考:作者是否赞成复原雕像的双臂?为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1)作者不赞成复原雕像的双臂。文中有“倒人胃口”“奇谈怪论”“否定真正的原型”等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2)作者认为,失去双臂的雕像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复原双臂的雕像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也就是说,一旦复原雕像的双臂,肯定了一个,就否定了其余,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就变小了,即复原双臂后的雕像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3、阅读⑥⑦段:思考:作者认为丧失的部分只能是胳膊,他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的看法的?

学生阅读后明确:作者的理由是,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正是丢失了双臂,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件艺术品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可以这样理解:雕像失去了双臂,才恰好给了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臂所带来的魅力。

(三)理解并归纳作者的美学观

教师引导:作者在文章中是针对一件艺术品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把他的观点普遍化,即由一件艺术品到一切艺术品。从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鉴赏观点中,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他的美学观吗?

学生思考,进行交流并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小结。

明确:

1、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欣赏者想象的艺术作品才是魅力永久的作品。

2、限制、局促了欣赏者想象空间的艺术作品,其艺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优秀或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来完成的。这一点与中国古代诗歌、绘画和戏曲艺术中的虚实相生规律类似。

3、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不等于任意残缺。

三、课堂讨论:

教师提供话题:

1、联系自己的理解或欣赏感受说说艺术空白与再创造的关系。(教师做适度引导,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例如《荷花淀》中没有直接描写水生嫂的外貌,但读者在读完小说后会在各自的心中画出一位水生嫂的形象。)

2、说说你将用怎样的画面来表现下面诗句的内容: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

四、课堂小结: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其实也是借维纳斯的断臂阐述自己的美学观。他教给了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和一些方法,也让我们懂得好的艺术作品是讲究“再创造”(注重激发欣赏者的想象)的。江西崇仁一中 黄漪

《米洛斯的维纳斯》 篇3

现实生活中,将维纳斯视为荡妇者有之,将断臂维纳斯当成次品者有之。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些人还缺少起码的人体艺术的审美素质,还处在欣赏古希腊雕塑艺术美之前的未启蒙阶段。一件艺术珍品的美,从被发现到被认识、被品味欣赏,再到被普遍认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换言之,文化艺术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发现和欣赏美,也直接导致审美结果的诸多差异。

维纳斯是1820年由一位农民在希腊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发现的,并由此而得名。后来在挖掘、争夺中,几经周折,失去了双臂,最后被法国人买下,运至巴黎,献给国王路易十八。于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便落户巴黎卢浮宫艺术博物馆,而成为四万多件稀世珍宝中的首席镇宫之宝,且辟专室陈列。这尊大理石雕像身高2.04米,身材比例极为匀称;从头顶到肚脐与从肚脐到脚底的高度比值,和从肚脐到脚底的高度与全身的高度比值,都恰好符合1:1.6的所谓“黄金分割”标准。雕像有着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发髻,平额,笔直的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翘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整个形象落落大方,洋溢着纯美、旺盛的生命活力,充满质朴典雅、矜持成熟、庄重而又慈爱的美感。总之,维纳斯有着崇高、圣洁而伟大的希腊女性的典型特征。

稍有文化艺术素养的人首先都会被维纳斯的高贵典雅、丰腴秀丽、惊人调和的“曲美”体态所征服,然后就会被这尊雕塑所折射出来的气质风韵、聪慧睿智、仁爱慈祥的美好品德所折服。不过,也难免让驻足、流连者感到遗憾,惋惜于她失去了双臂。我们以为,这种“惋惜”是由仁厚善良的愿望产生的,本无可厚非。而日本作家清冈卓行(1922—)却恰恰从维纳斯的“残缺”产生凝思遐想,任意驰骋,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他在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观点: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在他看来,维纳斯的双臂残缺,反倒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无穷无尽的美感。接着,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观点。首先,从正面加以阐述: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而且,“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诚如作者所说,这正是“向着无比神妙整体美的奋然一跃”!接着,作者又从反面阐述:如果复原双臂,就会受到单一的、特殊的“这一个”的审美限制,就会失去“丧失”的美感。维纳斯二度诞生近200年来,无数文人画士、雕塑艺术家都对她失去的双臂进行种种猜想、推断、评说和续补,但一切终告失败,均归徒劳。在清冈卓行看来,概无必要!他认为,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复原双臂之后“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所以,如果有谁发现了真正的原形,让人“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他“将怀着一腔怒火”,以“艺术的名义”彻底“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最后,清冈卓行又进一步从侧面进行论述: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者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原因很简单:“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是有象征意义的,“它有着实物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因此,维纳斯失去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清冈卓行在这里道出了艺术欣赏中的一条普遍性规律:借助“缺失”来获取“完美”,即“虚实相生”、“有无相生”。这是充满辩证法思想的艺术手法。他凝视着维纳斯的“无”———残缺的双臂,而生成“有”———感悟、神会维纳斯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变幻无穷的美。这恰好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有生于无”、“无胜于有”的哲学思想十分契合。

古今名家名作无不讲究或成功运用虚实相生法。比如,清初八大山人(朱耷)在一张白纸上仅画一尾生动活泼的鱼,令人感到满幅是水;近人齐白石先生在枯枝上画只独立的鸟儿,令人觉得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星空;还有当代画家李可染的《牧牛图》,乍看以为是一张白纸弄脏了,细看却是烟波浩淼的湖面上有一头仅仅露出犄角、嘴鼻、脊背的水牛,牛背上还坐着一个戴斗笠横吹竹笛的男孩,画面充满江南水乡勃发生机的生活情趣。观赏这样的名家名作,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能获得美的熏陶,欣赏者能从不定的“无”中领略出许多的“有”。

品读《米洛斯的维纳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人格力量的强烈震慑,作者在文中自始至终动情地倾诉着自己的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艺术的最彻底的钟爱,体现了高尚的赤子情怀。作者匠心独运,从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杰作的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准确而酣畅地陈述了自己的感悟;文中裹挟的清新灵气和深切悟性,充分说明了清冈卓行艺术领悟力的超尘拔俗。

这篇随笔充满激情和睿智,说理言之凿凿,条条是道,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确实有一气呵成之感。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人对清冈卓行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浙江温州瓯海中学叶康乐老师在《也谈断臂维纳斯之美》中说:“美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是直接的,我们不可能站在维纳斯面前想象她如何如何美丽,然后突然领悟到‘断臂维纳斯太美了’。”叶老师认为:“在我看来,断臂维纳斯之美来自于她的形式,来自于她那失去双臂后的完美曲线,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直观的美,而非想象的美。因为从美术角度看,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是S形的曲线……我们最为欣赏流水波纹之美,也最为欣赏女性曲线之美,而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无疑更符合美学上的对曲线之美的最高要求。”实际上这种看法与清冈卓行的观点也并无二致,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一个偏重于艺术作品作用于感官(视觉)之美,一个偏重于艺术作品作用于心灵感悟(再创造)之美。而且叶老师同时又指出:“维纳斯的美是偶然的,来自于她的断臂之处的恰如其分。”这又与清冈卓行在文末所阐述的观点完全吻合:维纳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这就意味着,“残缺美”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残缺”都能提升艺术作品的品位和魅力。美的事物并不局限于完整还是缺失;只要存在,她是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同时,作为一篇文艺评论,作者完全可以强化自己的主观意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丰富而细腻的心灵,以及具备良好的欣赏美的气质和方法,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面对米洛斯的维纳斯,我们就能摆脱庸俗,超越世俗,认同清冈卓行的骇俗,进入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①《外国雕塑掇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②刘真福《缺损中见完整》,《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12期。

《米洛斯的维纳斯》 (一) 篇4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文艺随笔的特点。

2.深入探讨重要语句,领会句子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对米洛斯的欣赏和赞誉,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揣摩语言、抓住关键,培养分析研究和自我质疑解难的能力。

3.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基本观点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感受维纳斯的独特魅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作者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领会作者对断臂维纳斯那“丧失的美感”的无比钟爱和珍视。

(四)美育渗透点

懂得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懂得虚实相生的条件。

二、学法引导

1.研究探讨之法。初读课文,大体感知其。,再钻研似懂非懂的句子。

2.理解性探讨。理解作者的观点,其实质就是艺术表现上虚实相生的观点。

3.评价性探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随笔的特点;(2)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关键语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表明作者观点、感受的关键句子,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再读课文,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找出上下文中相照应的句子,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解疑答难,从而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文章、理解内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投影―――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针对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认真读书。

3.师生互相质疑解难。

4.理解一些重要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投影的大屏幕,屏幕上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它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发现于爱琴岛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爱神的身材端庄匀称,肌肤丰腴,面容美丽平静,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整个雕像既有女性的丰腴妩媚、温柔秀美,又有人类母亲的伟大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

雕像最令人惊奇的是维纳斯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们浑然完美之感。后世不少雕刻家曾设计各种方案试图复原双臂,却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因为已故千年的艺术家的构思完全无法揣测,艺术家当年的灵感永远无法复制。

本文的作者清冈卓行在观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个奇怪的念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他借此又想表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观点,研读并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①与“预习提示”。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能准确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找出疑难问题,并根据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分析,互相质疑解难;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2.这是一篇随笔。在随笔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见解?文章分几部分阐述作者的观点?请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看法,即“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从而表明作者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

按照自然的分行,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明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看法,同时作者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二部分:任何复原残臂的方案都只能是画蛇添足,因为它扼杀了人们的不尽的梦幻,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怎样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4.怎样理解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

作者认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进行干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创作观点是什么?

“某些东西”当指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是否唤起了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否带给人特殊的气氛、感受,是否带给人想象或再度创作的余地。就断臂的维纳斯来说,正是那失去了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艺术作品在反映创作者审美情趣的同时,应留有空白,留给欣赏者以补充、想象的空间,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达到完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带给人审美的愉悦。

6.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随笔这种文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作者往往不刻意为文,大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有所得、确有所感,提笔随手而写。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或借景抒情,或夹叙夹议,或谈古论今,或记风土人情,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四).总结、扩展

[.总结]

断臂维纳斯代表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最高成就。自从她二度出生以来,一代代人的文字记录数不胜数。清冈卓行独辟蹊径,两眼凝视着“虚无”,放任想象,挥洒笔墨,准确而酣畅地阐释了维纳斯独具的“缺憾美”,给了我们醇浓的艺术享受,他让我们学会了欣赏美和表现美。让我们带着这种美感去憧憬美好的未来吧。

[扩展]

拓宽思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屏幕出示思考题,引发同学跳出作品本身去思考,要求有个人见解。

题目: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启发:假如去商店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复原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示实物石膏像或图片,甚至录像资料。)

本项训练意图,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答同意的,要涉及拟人手法的妙用。必要时教师点拨一下;答不同意的,教师要鼓励挑战书本的精神。

2.学生畅谈“你心中的维纳斯”,或者谈自己了解的关于维纳斯的故事。

训练意图: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陶冶他们美的性情,丰富加深对作品的认同和理解,锻炼语言表述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课外选读清冈卓行的作品或其他随笔。

《米洛斯的维纳斯》 篇5

美国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 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课程理想:存在一个“迷人的想象王国, 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段话表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不是权威, 不以真理的拥有者出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是共同探讨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 并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这样的教育观念来设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 我把引导学生自读与讨论作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对维纳斯的欣赏可以见仁见智, 对清冈卓行的感受也可以见仁见智。因此, 这篇文章很适合于作为组织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材料。

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 我把课文设计成以下几个有机的环节:

一、检测预习情况。

第一步: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的“美”用语言表述出来, 引发学生对“美”的遐想和理解, 美术班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把握得比较好, 他们的阐述涉及到艺术、文学、雕塑等比较深层次的思考。第二步:通过简要的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中主要观点的理解是否准确。学生的质疑学习应建立在对课文观点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否则质疑没有针对性, 就失去了意义。明确作者清冈卓行在文中表达了三个主要观点:1、维纳斯为了自己的丽姿, 必须失去双臂。理由是断臂的维纳斯产生了“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的艺术效果。2、恢复原形也不能超越断臂之美。理由是“有”臂的美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无”臂的美包孕着不尽的梦幻。3、只能是断臂, 才使维纳斯魅力无穷。理由是手最富表现力, 而失去了手却有了存在无数双手的可能, 手的表现力反而更突出了。请同学们对此进行理解。

二、分组讨论。

请学生结合课前通过网络寻找的资料围坐讨论, 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言, 并都能清楚地聆听同组同学的发言。让学生写自读札记, 意在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而分组讨论则是为学生在公开场合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提供机会。教师参与一个小组的讨论, 做一个听众。小组讨论结束后, 各组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 鼓励自告奋勇者参加全班的发言

三、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发言。

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摘记其发言要点。同学们把清冈卓行的观点归结起来, 追寻到断臂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 从而造就了维纳斯的无穷魅力:

同学一:相信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完美只存在于创造与追求之中。断臂的维纳斯是有缺憾的, 但就是这种缺憾使我们更多地去想像, 并在想像中创造了她的完美。 (在想像中创造完美, 精彩的发挥)

同学二:缺憾也是一种美

同学三:维纳斯的美, 美在想像中。在想像中她达到了真正的完美;就像中国的千手观音, 也给人无限的启迪和猜想。这刚好是“无”和“有”产生的巨大的美感。 (学生的触觉一深入到对中、西方艺术的比较)

……

全班学生对发言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教师小结。

因为是开放性的讨论, 对学生的发言不作是非评判, 教师不充当法官, 只简要复述学生发言要点, 并就其独到之处予以充分肯定, 并归结如下:对艺术品的鉴赏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见仁见智的,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也要学会听取和尊重他人的见解, 不同的见解可以共存, 更可以互相启发。

五、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对于其他要求发言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听取他人发言后, 修改自己的自读札记, 作为课后作业, 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 以做交流共赏。

课后反思: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 充满生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 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通过教学后的反思,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一些反思:

教学过程中, 较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 到指定学生的回答问题, 从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发问, 到临时出现问题的现场调节, 学生大都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热情。也注重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调动, 如学生发言时, 我并不急于用固定的观点约束学生的思维, 而是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去“改造”自己的思维, 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 我仍然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往自己备课的内容上牵引, 生怕学生不能够消化安排好的知识内容, 这一缺憾恰恰也反映出我虽然是有意识地在以新的教育观组织教学, 而自以为是的旧观念仍顽固地在起作用, 低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其表现。由此可见, 以新观念、新手段改革课堂教学将会有一个漫长的探索、适应过程。

摘要: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平台, 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也要学会听取和尊重他人的见解, 不同的见解可以共存, 更可以互相启发。作为直面教学、直面学生的教师, 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 充满生机;所以如何聚焦课堂、激活课堂, 释放出师生交流的巨大能量, 营造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

关键词:唯美,观念,激活

参考文献

[1]杜卫《儿童:美育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米洛斯的维纳斯》 篇6

1. 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2. 立足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精神。

二、问题背景

1. 新课标提出:

“语文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 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 对事物的认识也由感性逐渐转入理性。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本案例是我在高

中语文教学中为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方式”下进行的一次尝试。

三、设计依据

⒈本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课文, 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 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1) 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 在论辨中解决问题; (3) 理解文章“虚实相生”的观点。

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健语句, 探讨作者的基本观点。

⒉本文是一篇美学论文,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进行了课前的自主学习设计: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精读课文, 提出疑难问题;查找资料, 了解作者背景;借助网络, 探索相关知识。

四、教学情景㈠引入

在教授本课时, 我首先用优美的词句饱含感情地引入课文:什么又最美?千百年来, 无数的文人墨客在寻觅着答案。

因为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同学们, 在你的心中, 什么最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听一听, 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让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㈡铺垫

先用课件展示几张风景画, 并配上优美的乐曲, 让学生边听边欣赏。最后定格一幅秋景图, 师问:听秋日的私语, 看落叶铺满大地, 你有怎样的感受?

由于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生也很快地融入到情景中, 用很美的语言描述。 (出乎老师的意外)

之后就非常自然地得出“美是一种感受, 美是一种体会”的美学观点。顺利地进入对文本理解的环节。

㈢感知

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 首先展示维纳斯雕像复制品及图片, 我用动情的语言介绍了维纳斯。

师提出问题:眼前的维纳斯, 美在哪里?

我在学生仔细观看和思考的同时, 引用了名言提示, 学生也畅所欲言。

我又问: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有赞同的, 也有不赞同的。只要言之有理, 我都给予了肯定。

㈣探究

为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我让学生就“完美与缺陷美, 你更欣赏哪一个?”这个话题展开了辩论。在过程中我适时提出问题:试想———有双臂的维纳斯就不美了吗?失去是有意/还是偶然?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 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作者所要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有双臂的维纳斯也是一尊美的形象, 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就变成了无数尊美的形象。

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维纳斯是不幸的———她失去了双臂;维纳斯又是幸运的———维纳斯是牺牲原有手臂有限的艺术美, 换取了几乎所有看到这尊雕像的人都来参与再创造的无限的艺术美。

㈤拓展

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 我继续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里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探讨。

师问:维纳斯牺牲原有手臂有限的艺术美, 换取了几乎所有看到这尊雕像的人都来参与再创造的无限的艺术美, 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 我用PPt展示了《画鉴析览》和《黄宾虹画语录》两段关于虚实相生的解释。

首先展示了一幅齐白石的虾子戏水图, 我启发学生:“齐白石的画闻名遐尔, 尤其是他的虾子, 堪称一绝:绝在何处呢?具体谈谈。”

明确:我们欣赏时却可以通过一只只虾的姿态感受到满幅盈盈流动的湖水。

在欣赏了齐白石的画作后, 我又趁热打铁地, 用幽默的语句说道:“文学上也是如此———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羞花闭月, 沉鱼落雁来形容绝色女子。今天, 我就请来了一位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伴随着《梅花三弄》的箫声, 我把李延年的诗《北方有佳人》展示在屏幕上。对此,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这位北方佳人美不美?”

(2) 你是怎么看出她的美呢?

(3) 文章没有具体描绘她的面貌?请你根据提示描述一下心中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为了活跃气氛, 我有意只请男同学回答。在轻松的氛围中几位男同学也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心中的美人形象, 他们的回答赢得了女同学的笑声和掌声。 (逗笑了听课的老师) 进一步明确:如果文章具体描绘她的面貌, , 就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北方佳人向我们心中走来。你心中的北方佳人才是最美。 (课堂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小结:这就和维纳斯失去双臂一样。虽然丧失了一个美的具体形象, 但是换来却是所有看到这首诗的人在心里想象创造出无数的美的形象。虚实相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留给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㈥熏陶

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课件展示一组对比强烈的画面———模特的走秀和清洁工的劳动,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几幅画面时, 同学们, 你发现它们美在哪里吗? (目的是升华学生对美的理解, 不仅仅关注、欣赏外在的美, 而更应该去赞美心灵的美。) 学生们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 还有更多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 去欣赏。美需要发现, 美需要欣赏, 美更需要创造!劳动创造美。”

最后的三分钟我播放了网络上很流行的一首以真人故事为背景创作的歌曲《丁香花》 (唐磊) 。效果很好。

㈦布置作业 (二选一)

1、选择学校艺术馆门前的一幅雕像作品进行赏析。

2、欣赏品析网络上的一首MTV作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区级公开课, 课后老师们对本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成功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立足文本, 深入探究

本节课从文本出发, 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文本进行整体的解读与理解, 落实教学的重点。同时, 又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拓展迁移, 创新思维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和艺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的思想, 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3. 美的熏陶, 情的陶冶

本节课既是一堂对美学观点认识理解的课, 也是一堂艺术欣赏课, 教师的语言美, 课件的画面美, 选配的乐曲美, 营造的氛围美, 欣赏的心情美。

不足之处:1.课堂有些环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能有些不够。

2.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落实的问题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米洛斯的维纳斯》 篇7

一、从中职语文的本质属性看其初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诚然如此, 但语文, 特别是中职语文中, 语言文字的实用性传授和语文文本的功利性解读将语文的工具性无限放大。

如果一定要谈“服务”, 那么语文究竟是为专业服务, 还是为学生的生命和幸福服务?如果一定要谈“工具性”, 那么是就工具而谈工具, 还是立足于人文与生活来谈工具?如果一定要谈“技法”, 那么是先技法再文本, 还是先文本再技法?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 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 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一句话有着孔子的“中庸”智慧。如何保持一个度, 这不是一个无功无过的问题, 而是如何协调糅合至最和谐的位置, 而使之产生最佳的效果。

笔者以为, 语文是生活的表达, 但表达已是“中庸”糅合后的外在形式。这份外在, 应由文本的内容自然决定。好的作家, 会根据他所想表达的内容来选择最恰当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表达形式也许不是唯一的, 但它会是最佳的, 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像水流的既定流向一样不刻意。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表述, 遵循着作者严谨而智慧的思维流势而形成了既有哲思性又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 大师级的语言和文章布局高超却又毫不露痕迹。文中展现的方法或技巧, 更多的是后来研究者对它的框定与表述。这种技法的点明, 是能帮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 从外而内对文本进行理性而深入的认识。

中职语文, 应不忘初心。所以, 这里也许没有选择, 只有坚持—坚持中职语文的初心。着眼于工具性的语文, 必然是功利的。像庄子所言“无用之用, 乃为大用”, 语文的“功效”, 不是短时见效的, 它也不能为工作简历上添什么证书或什么等级, 但实际上它对年轻生命而言是如此的意义深长。如窦桂梅老师所言, “语文当为心灵奠基”“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

二、从中职语文的三点实践探其初心

1. 中职语文之整体性。

拿到教师或是学生手里的课文, 就不是孤立的东西, 它带有一种生命个体的独特色彩。我们要尊重文本、理解文本, 但语文不应是“就事论事、就文论文”的东西。它具有整体性, 它可以承担起连接生命前与后情感体验的一个小小结点的职责, 它能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 又能促使学生在之后的阅读或课堂或生活中寻求更深更广的体验和延伸。它的承上启下赋予了它充盈、开放、柔软的美丽品质。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 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的, 雕像的维纳斯是美的, 作者的文艺观点是美的, 作者对美的情感体悟是美的。所以, 师生的思维应是美的, 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是美的, 最重要的是, 这种美的思考和体悟在生命中的绵延更应是美的。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时, 不能对隐藏在内, 或说功夫在诗外的东西视而不见、隐而不发。事实上, 这才是中职语文初心的核心点, 这才是一篇文章完整生命力的灵魂所在。

据此思考《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雕像维纳斯因断臂激发想象, 而成就艺术之美, 这一艺术观点是清冈卓行首次完整阐述, 值得学生了解。

(2) 遵循作者的思维流势而形成的既有哲思性又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表达, 这样大师级的语言表达值得学生咀嚼品味。

(3) 作为对美的一种类型的判断和表达, 借本文可让学生拓宽美的感受和视野, 激发学生对美柔软、包容、真挚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

这三点始终围绕一个“美”字, 艺术美、哲思美、语言美, 乃至学生自我的思考与表达之美, 构成了这一课例的完整内容。

2. 中职语文之动态生成性。

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应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的”, 一堂课应该是流水般自然的。水流有快有慢, 会触礁甚至淤阻, 会畅流进而叮咚而响;会有力量让它向左, 也有别的牵引让它向右。教师, 要做的就是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子, 与学生直面这样的真实课堂状态, 与学生一起朝着向往的方向流动。据此看来, 学生主体或是教师主导, 也许并不是一组非此即彼、固定程式的关系。单纯地讨论哪个为主, 可能是没有结论的。

所以, 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 教案设计的时候, 笔者不再精细到每一分钟每一句话, 而是根据作者和读者的思维流程设计了四个模块:

(1) 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的, 这一块以导入的形式呈现。

(2) 雕像维纳斯是美的, 通过学生感受, 研读文本和两个事例, 让学生对雕像的审美体验由浅入深。

(3) 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 (或说必须断臂而美)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里又分成三个环节: (1)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个人研读的多种方式, 集中理解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的缘由。 (2) 学生自行想象复原方案, 进而通过经典句子的分析, 理解作者否定复原。 (3) 通过活动环节, 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所谓手的“千变万化”, 进而理解为何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这三个环节尤其是第一环节, 笔者希望自己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不求煞费苦心地拉着甚至拽着学生跌跌撞撞跟着教师跑, 而是接受学生一切最真的状态, 包括他们的静默, 他们思维的淤阻。

(4) 第四个模块是前三个模块的延伸, 名为“思美, 说美”。如前文所言, 笔者希望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应是美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美的思考和体悟在他们生命中能够绵延。学了这篇课文, 学生须理解并尊重文本, 同时他们应有柔软、开放、真挚的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看到这样的空间和视野, 更有责任去呵护他们的柔软和感性。所以在这一模块中, 一是请他们表达对本文的认同度, 也让他们听到别的声音;二是请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表达。

不管是哪个环节, 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 笔者都希望自己发自内心地尊重, 并时刻谨记这最朴实而真实的底线“语文课堂应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的”。将对学生状态的关注, 视为一切教学可以谈论的前提。让学生像学生, 能动态地呈现和发展自己;让老师像老师, 顺着课堂的流走, 帮助学生静待淤阻的过去, 激起他们畅游的喜悦, 甚至激起自己的畅游喜悦。

3. 中职语文之“静待花开”。

“教育, 是精致优雅、生命呵护;教育, 应静待花开”, 这一教育理念越来越为人所认同。语文课, 尤其是中职语文课堂, 同样要有“静待花开”的理念和情怀。45分钟内, 面对课堂教学的淤阻时, 要想想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能力, 是不是相信了学生的理解潜力, 是不是有一份等待的勇气!不要急于呈现教师自我的“完美素养”, 不要焦躁地抛出学生未完成的所谓答案。学生们应有时间去静默, 应有时间去体会, 甚至应有足够的权利去“冷场”。

如笔者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学生程度在中职生中较好, 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类普遍认为“较难”的文章也有一定的理解力。但他们对这类文章缺乏明显的兴趣, 也缺乏耐心去深入地发现文本之美。但是只要有一个方向或路径, 只要有触发的点, 学生会理解乃至陶醉在“真与美”中, 只要给他们机会和等待, 他们也会愿意表达自我内心最真的感受。

相信花总会开, 我们要做的应是怀着美好的心, 在沉静的努力中, 静待花开。

摘要:中职语文是强化素养、支持学生生涯发展的一门学科。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表达, 语文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 来触动和唤醒年轻生命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意愿, 给人以更为“高尚”、更“有指望”的生活。这, 也许就是语文, 或说中职语文的初心。中职语文, 不忘初心。坚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动态生成性, 坚持“静待花开”。

关键词:中职语文,初心,《米洛斯的维纳斯》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第2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米洛斯的维纳斯》】推荐阅读:

米洛斯的维纳斯06-01

《伊卡洛斯的翅膀》阅读答案06-07

卡洛斯-06-16

普洛斯物流园06-26

上一篇:认知发展水平下一篇:静脉采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