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点(通用11篇)
落点 篇1
小学数学教学在经历了新一轮课改之后,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寻高效的教学方式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学生自身特征,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努力找到课堂教学的“落点”. 所谓的“落点”就是着力点. 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能将恰当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落点”,那么教学质量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
一、找准一个着力点——— 强调以生为本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 :“数学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不可把教师自身的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从而失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 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题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得到提高. 俗话说,“熟能生巧”. 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将一个问题反复思考,反复练习并反复纠错,就能习得其中精髓,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就先引导学生“在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可以出现哪些关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四边形? 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全面记住已学知识.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尽可能举出更多例子. 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 学生获得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
二、找准一个聚焦点——— 突出数学思考
思考是学习学科的关键点. 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就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也就是找准一个“聚焦点”,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依靠老师给出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探索能力,而且能加强对问题的记忆. 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牢记自己曾探究过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通过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26×3等于多少? 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口算得出正确的答案, 然后教师可以在3的后面加一个零变成:26×30等于多少 ? 做后在3的后面加2个0,学生会因为好奇而积极的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且想用学过的知识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但是, 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性, 一时还无法完成题目.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寻找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独自解题的目的不在于是否能得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应用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
三、找准一个实践点———让学生动手
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可以分为课堂动手和课后动手. 只有当两者 相互结合时,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升.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设计出更多需要学生动手的教学环节,这是让学生全面融入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有效办法之一. 对于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它是学生与教师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 如果只是靠上课听讲,是毫无用处的.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那么6天后对于之前所学的东西仅记得25.4%. 可见,巩固、温习是有多么重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顾作业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作业的质量. 这样一来,通过课堂、课后积极动手学习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与日俱增.
四、找准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对话”
教师应该不遗余力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因为严肃的课堂氛围早已不符合今天的教学要求. 尤其是对年纪较小的小学生而言,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具体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课堂上,课本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小觑,但是我们更应该突出素质教育的特征, 鼓励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统一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才去学习知识. 真正的掌握应该是熟于应用. 学生不仅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更要与问题、实践内容等等进行“对话”. 简单地说,要想使课堂具有高效性,教师就要采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在讲台上单向性授课.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对于答案的正误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指点. 哪怕是一个圆柱,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把圆柱可以求得的条件全部列出来,再去探究新的内容.
五、找准一个激活点———开拓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认为,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不断增强. 因此,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 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思维 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解题引导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时,就先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然后在分数加减过程中, 同样可以运用交换律来进行. 再利用结合律把相同分母的分数先进行运算,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强化分数加减的法则. 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 从而掌握了分数加减的法则. 对于教师而言,提问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情况,可以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从提问中找准激活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 不仅如此, 还可以通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维方式的碰撞,使不同的思维激活点被发现.
总之,探寻高效的课堂教学“落点”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重心. 教师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心态, 时刻保持虚心求教的个人素养以保证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俱进. 教师应该视小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爱岗敬业,无私地投身于伟大教育事业之中.
认知起点 有效落点 篇2
关键词:认知起点;教材起点;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36-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在这里《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地强调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入教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施教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奥苏伯尔也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这就是说,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概念,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能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首先要思考并弄清楚,学生学习新知的支撑点在哪儿,他们需要有些什么知识经验等,并且这些认知基础是否已经具备了,教新知识前,教师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准备些什么……即找准并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并据此展开教学。
学生的“认知起点”是什么?认知起点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通常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目前,大多数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逻辑起点。通常只是在备课时去“备教材”,不重视“备学生”。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是一种主观臆测,因此,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致使鲜活的数学课堂的背后折射出一种低效的现象。《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数学知识的现实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那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儿呢?其实学生的认知起点不是在幼儿园或小学,而是在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听故事、学识字、学数数、积木、游戏……甚至外出旅游,报兴趣班等多种形式,家长都有意无意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另外文字、数字、计算也有了初步认知。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已在现实生活中初步形成。如果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不了解这一点。忽视学生现实的知识起点,重复地讲授这些数学知识,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失去应有的效果。
那怎样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材起点有效地融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細致了解学情,上好教材的起点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经验证明,许多知识的学习程度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就是,这一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可以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的、后面的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这是一条重要的规律:在学生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
现实中教学起点课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素,教者往往很难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或起点过低,效率不高;或起点过高,匆匆而过。
如教学“20以内的数的认识”片段:教者媒体出示一罐糖果,问:“瓶子里有多少颗糖果?”学生就猜12颗、10颗、9颗……接着问:“谁猜对了?我们可以怎样验证?” 学生答:“数一数” 再问:“可以怎样数呢?”“可以一颗一颗数,也可以两颗两颗数、五颗五颗数。” 媒体出示倒出的糖果。“好,那就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接着教者又出示了一罐糖果,“这个瓶子里有多少颗糖果?请你们用另一种方法再数一数。”
这位教者把这个环节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确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数出20以内物体的个数。但其实,20以内的数数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就已经非常熟练了,花这么多时间数,我觉得是低估了孩子的认知起点。而本人认为这个环节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就是让孩子学会“估计”数量的多少。这也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果让孩子在第一次数数的结果上,估计第二罐糖果的数量,并充分交流估计的理由,再验证结果,则会让孩子的头脑留下多么可贵的一笔“估计”财富啊!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
1、预习做铺垫
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来说,有时大多数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要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会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如何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呢?可以在每一次学习新知识之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你知道这一部分讲了什么知识?你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解决?通过课前预习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优生进行指导,对学困生给予个别补救。
2、导入要灵活
利用导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可以采用谈话或尝试练习的形式进行。例如,新课前,教师可以开门见山:你们对这节课的内容了解吗?了解多少?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或者出示尝试练习题:你们会做这些练习题吗?谁能给大家做一做。通过提问或尝试练习,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
3、交流做充分
即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起点。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发现不同学生起点的高低,从而有效地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的流程才能变成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会从一次次困惑中破茧而出,由怀疑而探究,由缺憾而追寻。
4、还可以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师首先“备教材”搞清楚学生在学习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联系,也就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其次,根据教学需要,或一个或几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调整,设计调查问卷。然后,教师归纳整理问卷情况,从中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多少?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老师点拨引导。哪些知识需要老师讲授。通过归纳问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展开有效教学。
二、有效的问题情境,架起认知的彩虹桥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他们头脑中的“前知识”是建构“新知识”的起点。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累积、思维的发展而逐渐增强。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住学生的“前知识”,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以往的经验中找出与新知相关的“点”,并通过仔细的对比、合理的拓展,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下面以张齐华老师执教“认识整万数”为例。学生在认识整万数之前,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整数,对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张老师敏锐地把握住这个认知起点,充分发挥知识内在结构的拓展作用,巧妙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拨珠游戏,让学生在只有个级的计数器上拨出3、30、300、3000四个数,这个环节既帮助了学生回顾以往的相关经验,进一步理解“同样多的珠子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数”的计数原理。又进一步巩固了十进制计数法,为后续认识计数单位“万”奠定了基础。
接着张老师要求学生拨出30000,学生傻眼了,老师及时抛出“在现有的计数器上拨不出30000,能想办法拨出来吗?”这个问题,此时,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和学生的认知起点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次挑战。在不断地交流、尝试和创造中,学生们产生了“合并两个计数器变成八位计数器”的奇思妙想。在整个过程中,教者让学生置身于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凭借已有的认知起点,成功架起了学习新知的彩虹桥。
三、丰富的表象体验,促进新知的有效建构
根据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探索和把握数学概念得从一定的具体例子出发。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素材和運动,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依靠丰富的表象体验,促进新知的有效建构。
如:学生“认识千克”这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只是初步建立了物品有轻有重的并不清晰的感官概念,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不能仅靠眼睛来观察和判断,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鲜明的感知。因此教学时重点要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建构概念表征。可以通过先“看一看”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接着让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掂一掂”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从中充分体验1千克到底有多重,初步建构“千克”的概念表象。
总之,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教学必须把学习者和学习起点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当然,这是理论,是教育理想,但我们要追求让我们的教学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达到“有的放矢”的效果,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
巧抓有效落点引导文本细读 篇3
一、把握课文关键点,引导文本细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关键点,这些关键点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课文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提升。
例如,《荷花》一课中,作者对荷花的生长状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就是这篇课文的一个关键性句子。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细读:“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一个‘冒’字写出了荷花的美。那么,你们觉得句子中的‘冒’字可以用其他字来代替吗?”刚开始,学生都认为是可以用其他字来代替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通过换字进行对比品读。有的学生说:“‘冒’字可以用‘钻’字来代替。”有的学生说:“‘冒’字可以用‘长’字来代替。”有的学生说:“‘冒’字可以用‘生’字来代替。”有的学生说:“‘冒’字可以用‘露’字来代替。”学生发言以后,笔者让他们把换了字以后的句子再读一读,学生读了以后发现这些字都没有课文中的“冒”字用得好,因为“冒”字不仅写出了白荷花的静态美,而且写出了白荷花的动态美。
这样,学生在对文本关键性句子的细读过程中,有效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描写白荷花过程中语言运用的精妙,通过这样的细读,学生的语感能力可以有效提升。
二、基于课文独特点,引导文本细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都存在独特点,作者往往通过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表达、独特的标点进行描写,这些文本独特点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独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1.细读文本的独特语言。文本中的独特语言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感悟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独特语言。
例如,在《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个句子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也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细读,在细读中充分理解“珍惜已有”的含义,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
2.细读文本的独特表达。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细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
例如,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在这个句子中,作者重复使用了四个“立刻”,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读,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作者运用这样独特的表达方式能有效突出母亲工作的单调、辛苦,从而体现出母爱的伟大。
3.细读文本的独特标点。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了独特的标点符号,独特的标点符号是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读体验,从而促进他们语感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跳水》这篇课文中,其中有一自然段作者连续运用了8个感叹号,这8个感叹号有效地表达了船长当时焦急的心情。因此,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细读,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个自然段中8个感叹号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独特表达之处进行细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促进学生语感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综合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课文留白点,引导文本细读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留有一定的文本空白,文本空白是学生进行文本想象的重要切点,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留白点进行细读,从而在细读文本空白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阅读想象,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1.在细读文本空白的过程中体验文本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针对蕴含丰富情感的文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空白处的细读过程中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能力。
例如,在《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中,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就有这样的描写:“……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从表面上看,这一自然段是对飞机带着邓小平的骨灰离开北京时的场景的描述,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以这一自然段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细读,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词语中隐含的浓浓情感,从而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2.在细读文本空白的过程中体验文本内涵。一篇课文的内涵是蕴含于课文的语言之中的,并且往往是蕴含于文本空白之中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空白的过程中体验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中,其中有一个自然段对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的动作进行了描写,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省略号,留下了文本空白。这一处文本空白隐藏着非常丰富的心理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里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彭德怀从对大黑骡子的爱扩展到对战友更大的爱,展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落点 篇4
言语教学的起点与落点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浙江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林忠港
作为对语文教学技术主义倾向的反拨,言语教学论在理论界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言语教学立足语言本身,强调通过文本的语言来开展课堂活动,文本语言是语文活动的基础;言语教学强调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认为语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学科“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宗旨是契合的:言语教学重视人文蕴涵的挖掘,主张通过语言品评,进而窥探语言背后的人文内涵――有论者认为言语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恐怕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
在言语教学实践中,教师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不是言语教学理论的零星渗透,而是言语教学实践的整体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言语教学的路径问题,即起于何处、经于何处、终于何处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自然对接,言语教学理论就难以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言语形式是言语教学的起点
所谓言语形式,是指言语的外在特征与组合方式。小到汉字的构造方式、词汇的组合方式,大到句子的构成方式、段落的布局方式,都属于言语形式的范畴。忽视言语形式,就难以找到言语教学的家;关注言语形式,就打开了言语教学之门。“荣禧堂”匾额上有“万几宸翰之宝”几个字,从“宸”字可以看出贾府与皇帝的关系:“宸”乃形声字,从宀辰声,“宀”为屋檐,“辰”为辰龙,因而“宸”意指北极星所在,借指帝王所居,引申为帝王的代称。“荣禧堂”内还有一副乌木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其中“黼黻”亦与帝王有关。《淮南子・说林训》云:“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汉纪・武帝纪六》亦云:“天子负黼黻,袭翠被。”可见“黼黻”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这样“黼黻”与“宸”字一道,共同构成了贾府显赫、华贵又尊严的特殊地位。这是从言语形式出发探究“荣禧堂”的奥秘。
一些打破常规的创新组合以及散落各处的相似组合,也是言语形式的.体现,如王熙凤出场后,“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黛玉忙陪笑见礼”,“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又忙携黛玉之手”。这四处都有一个相同的修饰语“忙”,那么她们到底忙些什么?为谁而忙?因何而忙?这是从言语形式出发窥探人物的内心。
言语形式是打开言语教学的一把钥匙。言语教学,实质上是一个言语实践的过程。任何实践过程都有一个起点,言语教学也有一个起点。言语教学的起点是什么?不是言语内容,而是言语形式。这是因为,言语内容就蕴藏在言语形式中。那种只见言语内容而不见言语形式的教学,只能徘徊在言语教学的门外。
虽然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是一个整体,但是与言语内容相比较,言语形式更具有可教性。譬如教学第1段: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阃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语言的美主要体现在言语形式上,言语教学就是在发现、领悟和创造这种言语形式之美。教学时,我问:这段话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个字?学生说是“门”字。我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门”?学生说贾家地位尊崇。我又问:出现频率仅次子“门”的是哪个字?学生说是“大”字。我又追问:贾府的建筑、装饰为什么都这么“大”?学生说贾府地位显赫。最后我进一步问:哪个词可以解释贾府尊崇显赫的原因?学生终于找到了“敕造”一词。(教学论文 )这个教学片段都是围绕着言语形式展开的:始于言语形式,经于言语内容,终于言语意图。言语形式成了言语教学的起点,也成了言语教学的抓手。一言以蔽之,言语形式是最有可教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言语教学的辩证法。
二、言语内容是育语教学的节点
在言语教学中,我们总须求得言语的内在含义、蕴涵,这就是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言语教学的基础。言语教学的要义是领略言语运用之妙,而言语形式的发现、关注与深入,是言语教学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言语教学。而言语教学的实质意义,是对言语内容的探求,即对言语内在含义、蕴涵的感知与获得,以及对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精神的挖掘一。真正的言语教学,只有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实行。因此,认为只要言语形式就不要言语内容,或者只要言语内容就不要言语形式,都是片面的。
然而,言语内容只是言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非结果。譬如课文就多次呈现了“与……不同”这一结构:
第1段: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第1段: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第5段: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王熙凤)
第9段: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丫鬟们)
第11段:他与别人不同(贾宝玉)
第14段: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林黛玉)
这六处,都隐含着“与……不同”的言语结构,这是细心的读者都可以发现的;问题在于,贾府哪些地方与别家不同?这些人物哪些地方与众不同?黛玉看宝玉与宝玉看黛玉为什么都有别样的感觉?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贾府及其人物的不同之处?这四个问题,前两个属于言语内容范畴,后两个问题则属于言语意图范畴。显然,后两个问题更加深入,但又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如果只停留于言语内容,却不深入言语意图,只能算半截子的教学,因为这种止于言语内容的教学,“以升堂矣”,却“未入于室也”。
阅读好比摆渡,须从此岸抵达彼岸,其中言语形式大致上相当于此岸,言语意图大致上相当于彼岸,而言语内容只是河流中的某一段。
但这种安排也不是绝对的,在特殊情况下止于言语内容阶段即可,比如教学王熙凤的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几句话,王熙凤灵活运用“真”、“才”、“竟”、“只”、“偏”等副词,赞黛玉、夸夫人、拍贾母、怜姑妈,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可谓一石四鸟。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折射出王熙凤的逢迎本领。此乃从言语形式走向言语内容,走到这一步,已经足够,因为这里没有探究言语意图的必要。
三、言语意图是言语教学的落点
王尚文先生说得好:“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仅仅知道言语内容,是远远不能达到“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的高度的。要达到言语的奥妙、门径与艺术,必须深入到言语意图。所谓言语意图,是指言说的初衷、目的、旨意。而言语意图的探究,又要落实于言语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
每个教学循环,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教学系统。每个教学系统都按照“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意图”的路径向前推进。按照教学系统的规模,可以分为小系统、中系统与大系统。小系统主要着眼于语句阅读,从言语形式(语句形式)到言语内容(语句内涵)再到言语意图(言说意图);中系统主要着眼于段落阅读,从言语形式(段落特征)到言语内容(段落大意)再到言语意图(言说意图);大系统主要着眼于 篇章阅读,从言语形式(谋篇布局)到言语内容( 篇章思想)再到言语意图(写作意图)。
言语内容要实现言语形式化,言语意图也要实现言语形式化。课文对“荣禧堂”有一段描写:“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这些什物为什么是半旧的?第一,暴发户家中一切都是崭新的,而老牌的贵族家中多少都有些时间积淀感;第二,贾政是个读书人,多少有崇尚清幽朴素的倾向;第三,贾政是一位清官,有勤俭持家等美德;第四,王夫人在贾府中地位较高,贾珠死后,吃斋念佛,不喜张扬。被许多人忽视的是,贾宝玉衣着也有一处“半旧”:“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作者运用“半旧”,可谓妙绝。因为“全新”那是“暴发户”,“全旧”那是“破落户”,“半旧”正好显出贾府世禄之家的历史,此时贾府尚未破落,“半旧”象征着贾府此时的处境和未来之命运。实际上,“半旧”就是“半新”,作者为什么选择“半旧”呢?这是因为前者强调了“旧”,后者强调了“新”,这样写,为小说后来的结局埋下伏笔,暗示经历了几世的繁荣昌盛,贾府已显出颓势。这就深入言语意图的堂奥了。
找准落点 精心引导 篇5
一、有效阅读,学习写作技巧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并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逐渐提高习作水平。
1.向课文借题目,教会学生自主命题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教学时教师可归类指导。例如,以主要内容为题的《草船借箭》、《北京的春节》;以中心思想为题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写作对象为题的《最后一头战象》、《珍珠泉》;以人物语言为题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她是我的朋友》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鉴《小壁虎借尾巴》,创作了《小老鼠卖尾巴》、《梅花鹿祛斑点》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借鉴《冬阳·童年·骆驼队》撰写了《春节·童年·外婆家》等感人的文章。
2.向课文借素材,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素材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如《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捕捉的是非常新颖的写作素材,教师只要适时点拨:“你听过善意的谎言吗?”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绽放。学习《争吵》后,学生写了同学间的小摩擦;学了《窃读记》后,学生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学了《鸟的天堂》后,学生写了万物的灵性……
3.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课文中经典、生动的语言,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教师要引导他们品读感悟,积累内化。如《草原》一课,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动词表达情感的方法,抓住“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欢呼着,飞驰着”、“车子跟着马飞过小丘”中的“飞”字体会文中人物的急切心情,然后让学生找出第三、四段中的多个“握”、“敬”字,结合语境,体会蒙汉的深情。在学生领悟了运用动词传达情意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这样要求:请观察蒙汉民族相见、敬酒等场景,发挥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离别场景,注意运用动词来表情达意。学生还可以联系生活练笔,观察身边的人,重点观察动作。
二、精选落笔点,寻找练笔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及时进行有效的模仿和练笔,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1.模仿迁移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合理地迁移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如教学《藏戏》后,教师可让学生学习以排比句、反问句开篇的方法。《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反复出现,产生了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和主旨句一咏三叹的表达方法,写一封告家乡市民书。学完《十六年前的回忆》后,学生可模仿倒叙和首尾呼应的写法,写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学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学生可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表达方式,写一写《宝剑锋从磨砺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等阐述观点的文章。
2.发挥想象
因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的需要,有些课文在描写时留有一定的空白,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伫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十分感人。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学习《穷人》一文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推理想象,续编故事,以《拉开帐帘后》为题,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写出渔夫夫妇复杂的心理活动。
3.多角度变换写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叙述的方式,学生会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如《珍珠鸟》一文从“我”的视角出发,叙述了珍珠鸟逐渐亲近“我”的过程。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换个角度写一写:请你从珍珠鸟的角度,叙述珍珠鸟逐渐亲近、信赖主人的过程。又如学完《松鼠》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比较《松鼠》和《鲸》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主要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比较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改写,仿照《松鼠》的说明角度、表达方法改写《鲸》,也可让学生仿照《鲸》的表达方法将《松鼠》改写成一般的说明文。
4.拓展延伸
有些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平时的观察积累,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延伸教材内容。如学完《新型玻璃》后,教师可让学生当个小发明家,写一写自己想要发明的新型玻璃。又如学完《蝙蝠和雷达》后,教师可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写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短文。
5.主题训练
围绕单元主题,把单元作文训练的要求分散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这样目标单一,难度低,学生容易达到。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根据单元目标训练要求——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师可设计相应的练笔。第一,鲁迅谈碰壁时的语言风趣幽默,动作和神态巧妙地融入其中,提示语的位置灵活,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片段。针对学生写作时提示语的运用不够灵活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要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并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第二,鲁迅救助车夫时,作者抓住了“扶、蹲、半跪、夹、洗、敷、扎”等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学生的习作缺乏这样的细节描写,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到的场面,如课间活动、体育运动、才艺展示等,把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具体细致地写下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机会,挖掘练笔的素材,找准有效落点,运用多种策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练笔。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阅读教学得到有效的延伸。
《全民开考》的看点、考点与落点 篇6
每个人都有做学生的经历, 学生时代最怕的是考试, 成年后多多少少都会对失手考试留下一些遗憾的记忆。江苏教育电视台每晚一场的开放式考试节目——《全民开考》, 却让人心情舒畅。这种舒畅并非来自于有奖竞答的刺激, 而是让观众乐在其中地去经历一场公开紧张的考试, 体验一下另类益智又有趣的课堂, 却不必在意得分结果如何。
《全民开考》的看点:益智、互动、激励
《全民开考》考试内容以常识为主, 健康、向上、有趣、实用, 每个观众都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参与, 与当前一些娱乐闹翻天的节目形成强烈的反差, 就像在喧闹的市场边放了一张安静的书桌, 颇具与众不同的小清新气息, 其最大的看点是益智。人对知识和未知领域的追求是永恒的, 《全民开考》节目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欢迎。
《全民开考》的互动是多方位的, 有观众短信答题、请观众达人做嘉宾、向观众征集考题、观众短信评论、采访获奖观众等形式, 全方位的互动方式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新颖简单的参与形式使得观众更加愿意关注这个节目, 当然他们也关心自己答对题目后获得的奖励。节目制作者方便地通过这种直接的互动, 了解观众的态度和参与程度, 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奖金设置是有奖竞答节目的关键。奖金太高政策不允许, 奖金太低观众没兴趣;内容过于简单, 观众只顾猜题摇大奖, 有博彩之嫌;内容太复杂, 获奖机会太低, 又会降低观众的参与度。《全民开考》较好地把握了这个度, 合理设置奖金的分配, 每期节目八道题分四次给予观众奖励, 前两次 (分别在第三题和第六题答完以后) 分别摇出二十个观众, 各获小小的话费奖励, 目的是激发观众继续参与答题的热情。第三次在答对全部八道题目的观众中摇出五名观众, 给予更高的千元奖学金。第四次在所有参与答题的观众中继续摇出实物奖励。持续性的奖励不断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 合理的张弛度使观众在广告时间也得思量着离开, 数着屏幕上的倒计时秒数随时准备进入答题。
《全民开考》的考点:应知、未知、欲知
节目考题以应知、未知、欲知的知识为主, 有生活常识, 也有科技、文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如:人体解毒的器官是哪个 (医学) , 搜爆犬分辨违禁品主要靠哪个感官 (趣味) , 减少静电的有效方法是什么、烧菜最好在何时加入碘盐 (生活常识) ,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什么关系 (文学) , 等等。有刚刚颁布的新政策和发生在身边的公共事务:南京市新规定的公共场所免票儿童的身高是多少, 哪种火车票购票方式没有在江苏实行。这其中有些知识是人们知道或以前学习过的, 但记忆模糊了, 如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我国哪个城市有“龙盘虎踞”之称;有些知识是常识性的, 别人知道, 但自己不清楚, 如冬天为什么用石灰水将树干下半部刷成白颜色;有些是考个体的感知能力, 这些考题都与观众的日常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相关联。比如一些视频题, 看完一段视频后回答和视频画面相关的问题, 意在测试个体注意力品质;还有些应时的考题, 如2011年12月10日晚有月食, 出的题目是:月食发生时, 位于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星球, 这种题目意在告诉观众当晚有月食提醒观众去观看, 同时普及一下月食知识。这些题目对观众来说有趣、有用, 答对了, 可以参加摇奖获得奖励;答错了, 可以听听嘉宾专家的解释, 增长知识。
随着节目开办时间的延伸, 《全民开考》要开发多种类别的题目, 今后可以在“领会”这个层面多出题目, 如常识判断、类比推理等。这类题目依据的是理解与推断能力, 以满足一些喜欢推理的观众的需求。
《全民开考》的落点:竞答、公益、人文
《全民开考》坚持走“竞答”型益智道路, 突出“考”智获奖, 把节目办得像考场, 而不是打擦边球, 胡编乱猜, 把节目办得像赌场。
节目另一个落点是公益。《全民开考》节目一角钱一个信息绝不多收信息费, 坚持了为广大观众着想的公益性。节目还利用自身平台为公益事业做宣传, 在道德建设中起到了宣传和鼓励的作用。一群自发做公益资助贫困学生的人员, 节目组为他们做了小短片, 宣传他们的爱心, 让他们来出题。以后, 栏目组可选择一些需要捐助的对象做成短片, 让获得大奖有公益心的观众自愿选择是否放弃奖金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或公益事业,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观众不是自掏腰包捐款, 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奖金, 再捐出去, 这样的方式会让观众感觉自豪而温馨。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三个落点” 篇7
(1) 关注生活起点, 巧设情境。在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设计中, 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生活起点设计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情境, 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场景, 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关注认知起点, 整合经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通过有效的问题整合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紧扣文本, 抓住“重点”。
(1) 整体式提问。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 但是, 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对英语语篇内容进行支离破碎地分解, 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 但却不利于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长期发展。因此, 教师要根据语篇内容进行整体式提问, 并且紧扣语篇文本内容。 (2) 对比式提问。在一些小学英语语篇中, 有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对比性。针对这些文本内容, 教师要善于利用对比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获取文本信息, 理清文本的基本脉络。
3. 突出“终点”, 关注思维。
浅谈如何抓住新闻的“多个落点” 篇8
练就一双“新闻眼”提高新闻发现力
新闻的“多个落点”, 指的是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 寻找、挖掘其更多的内涵和外延。这样, 可以使新闻事件更加丰满, 进一步放大新闻价值, 让读者看到新闻背后的新闻。
曾获得第1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系列报道, 充分体现了《长江日报》记者雷祖兵捕捉新闻“多个落点”的能力。在一次会议上, 当他了解到武汉市簰洲湾因溃口暴露出统计人口注水的情况后, 马上意识到这个几乎被“淹没”的消息所蕴涵的巨大新闻价值。随后, 他三下簰洲湾深入采访, 分别去湖北省计生委、公安厅、统计局等单位核实数字, 然后又奔赴北京采访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最后写出了《中堡村为何多出220人?》、《注水数字是如何产生的?》、《统计“注水”非治不可》、《“数字腐败”祸患是灾难性的》等一系列报道, 从一个个侧面提示出“数字腐败”的根源。此报道对推动统计制度的改革和今后防止“数字腐败”, 起到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会议报道是许多记者的常规工作, 能否从会议中捉到“活鱼”, 关键在于记者要练就一双“新闻眼”, 这样, 新闻的“多个落点”就不会轻易在眼前错过。
《人民日报》记者江夏在一次“促进大中型工商企业贸工农一体化”座谈会上, 认真听取与会代表的发言, 突然有了新的发现:一批大中型企业热衷于投资农业, 这是一个新的动向, 很有新闻价值。在完成了例行的会议报道以后, 他又采访了一些企业家和学者, 补充和印证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确定了《大中型企业悄然进军农业》这样一个主题。1996年1月14日, 这条消息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 立刻引起了轰动。一些从事农村经济研究的专家们认为, 这篇文章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主题, 及时客观地描述了一个重要的带有趋势性、方向性的经济动态, 立意高, 观点新, 导向作用强, 有一定的前瞻性。
不断深化主题形成独到见解
为使一个新闻事件更加丰满, 寻找吸引读者眼球的“多个落点”,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 必须善于观察思考, 善于不断深化主题, 形成自己独特的采写视角。
《文汇报》记者徐国英针对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有近10万纺织女工下岗, 其中一些人愿意重新就业又难以自谋出路的情况, 写出了《让下岗纺织工第二次就业》一稿, 在全国第一次提出了“二次就业”的思路与概念, 引起了极大反响。然而, 为了进一步说明“二次就业”的问题, 她没有停止采访与思考, 又写了续篇《社会各方通力协作开掘二次就业渠道》一稿。对如何解决“二次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如:医保社会化, 下岗工人培训费用工会、行政补贴等, 后来, 本文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近年来, 牡丹江市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配建相结合等多种模式推进棚户区改造, 从而使全市棚改驶入了“高速路”。针对这个新闻事件, 记者不仅盯住了牡丹江市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和老百姓生活的变化, 还深挖了其取得的整体社会效益以及对今后全省棚改工作的影响, 写出了《牡丹江创新“棚改模式”实现“多赢”》一稿, 不仅刊发在《黑龙江日报》头版头题的位置, 还被新华网、《工人日报》等国内多家媒体转发, 得到了省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平时的采访中, 如果新闻的“第一落点”没有抢到, 就要及时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 寻找事件的另一种解读方法, 适时出击, 争取后来居上。
“绥芬河中俄电子商务平台”于2008年8月25日上线运营, 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事件。然而, 当记者得知这一消息时, 已经过去了好几天, 遗憾地错过了新闻的“第一落点”。后来, 记者持续关注此事, 很快发现了该新闻的“第二落点”:当年12月4日, 经中俄电子商务平台代理的一批货物成功地经绥芬河口岸进入俄罗斯,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关仓库接受验货后, 3个小时内就完成了电子清关, 这是该平台做成的第一笔出口贸易。针对这个事件, 笔者采写了《绥芬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探索中俄边境贸易新模式》一稿, 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事件的延伸发展上,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提高弹道导弹落点预报精度方法 篇9
关键词:弹道导弹,落点预报,弹道预测
战术弹道导弹(TBM)是一种从地面发射来攻击地面目标,用于战场火力支援的携带非核弹头的弹道式导弹。海湾战争后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与卫星轨道相比,由于TBM飞行时间短,可以忽略其轨道摄动,而将TBM的弹道看作是绕地球质点的二体椭圆轨道运动[1]。
由于TBM靠惯性飞行,一旦关机,其弹道就不能改变。因此,在理论上可以准确地确定TBM轨道并预测其落点。文中介绍了常规落点预报方法,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用于提高落点预报精度,并与生成的理论弹道参数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1 落点预报的一般方法
根据二体运动模型的公式,若得到导弹目标某一时刻t在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分量X,Y,Z及速度分量
首先,弹道导弹轨道平面的方向数为
(1)
地心矩r及其变化率
TBM在惯性坐标系中的速度v及地心矩矢径r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2倍面积h为
利用下面公式可以计算出椭圆轨道的6个轨道根数:
(1)椭圆轨道长半轴a
式中,μe=3.986×105 km3·s-2为天文常数。
(2)椭圆轨道偏心率e
(3)轨道倾角i
(4)升交点赤经Ω
(9)
(5)近地点幅角ω。首先确定偏近点角E
(10)
则ω由下面两式联立求得
(11)
(6)导弹过近地点时刻τ。由式(10)求得E,确定平近点角M
M=E-esinE (12)
求平均角速度n
n2=a-3 (13)
则有
式中,t为对应坐标
根据二体运动的轨道理论[2],在已知轨道根数的情况下,TBM的落点位置矢量为
式中
(17)
(18)
本文用球面距离来表示地球表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假设得到的预报落点的经纬度为(λP,φP);理论落点为(λT,φT),则预报落点与理论落点的球面距离为[3]
L=Rcos-1[sinφPsinφT+cosφPcosφTcos(λP-λT)] (19)
式中,R为地球半径。
2 提高落点预报精度的方法
假设在弹道导弹自由段飞行过程中,雷达观测了K个时刻点的目标的位置X(k),Y(k),Z(k)和速度
(1)利用一矩形窗截取N个连续时刻点的观测数据,即X(n),Y(n),Z(n)和速度
(2)对N个连续时刻点的观测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得到该时间段最后一个时刻点所对应的目标位置和速度。
(3)利用步骤(2)中得到的目标位置和速度,根据二体运动模型计算目标的6个轨道根数。
(4)将矩形窗向后移动若干时刻点,继续步骤(1)~(3)的处理,直到矩形窗滑动到第K个时刻点为止。
(5)将矩形窗每次滑动得到的6个轨道根数求算数平均,利用该平均值进行弹道外推进行落点预报。
上述处理过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仿真结果
假设TBM发射点的经纬度为(119°,32°),落点位置为(104°,38°);TBM射程约为1 500 km。雷达所在的经纬度为(119.26°,31.75°),雷达站和TBM发射点之间的距离约为37 km。测量的采样时间间隔为0.1 s。雷达的距离、方位和俯仰测量精度分别为10 m,0.15 mrad和0.15 mrad。雷达探测的时间长度为43.1 s。
根据上述常规方法进行落点预报,共进行100次独立试验,得到各次试验的落点预报如图2所示。100次Monte-carlo试验的落点均方根误差为2.7 km,落点散布范围最大为8.7 km。
采用改进方法,假设滑动矩形窗的宽度为整个观测数据1/2长度,矩形窗每次滑动的步长设为1/10窗宽。进行100次独立试验,落点预报结果如图3所示。100次Monte-carlo试验的落点均方根误差为637.4 m,落点散布范围最大为1.4 km。可以看出,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滑窗平滑后,落点预报精度有较大提高。
将TBM的落点位置改为(85°,38°),其他参数不变,则TBM射程增加到约为3 150 km。雷达探测时间长度46.1 s。
利用常规方法得到的落点预报如图4所示。100次独立试验的落点预报均方根误差为4.5 km,落点散布范围最大为9.5 km。
利用改进方法得到的落点预报如图5所示。100次独立试验的落点预报均方根误差为1.2 km,落点散布范围最大为3.7 km。
4 结束语
针对TBM落点预报问题,提出一种滑窗平均法。该方法可大幅提高TBM落点预报精度。
参考文献
[1]肖滨,郭鹏程,衡军,等.战术弹道导弹的弹道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8,4(4):213-217.
[2]刘林.航天器轨道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互联网上的“第二落点” 篇10
虎嗅网是前《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李岷辞职后创立的网站,名字来自英国诗人Siegfried Sassoon的名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精选、有料、干货、有用、细节、内幕”是她拟定的宣传语。至少到现在,业界对虎嗅网的反应还不错,网站上的文章因为观点鲜明越来越多地被分享到微博和社交网站上。
刚刚由传统媒体人变身创业者的李岷绕不开两个话题:一是传统媒体人的转行;另一个是新型媒体网站的崛起。尽管参与了新浪微博组织的一场有关媒体人创业的微访谈,但李岷对第一个话题的兴趣并不大,她觉得现在还不是自己聊创业的时候。第二个话题也是近年媒体圈的热点,新兴的媒体网站层出不穷,在互联网上呈现出细分和碎片化的趋势,比如国内专门报道科技新闻的雷锋网,以创新创业为报道核心的36Kr和爱范儿,这些网站都在某一个领域获取一批读者,同时避开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竞争。
在创业之前,李岷的确研究了不少国内外的新兴媒体网站,比如Business Insider、《赫芬顿邮报》、TechCrunch等等,但主要是研究它们处理资讯的方 式。
李岷没打算模仿哪家网站,也不打算像36Kr或爱范儿那样把目光局限在某一个垂直的报道领域,她的兴趣是泛商业,关注一切明星公司。所以,虎嗅网的定位是提供观点的互联网媒体。
但是,这必然让虎嗅网同时面临互联网资讯门户和线下传统杂志的竞争。李岷觉得,看起来这是选择了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位置,但如果把虎嗅网看作一本每天都出版发行的杂志,却又处在一片小蓝海中。创办虎嗅网之前,李岷在《中国企业家》从一名记者一直做到执行总编辑,但是最近几年,她觉得自己所在的媒体与用户偏好已经发生了错位,“好比我们还在努力做大餐,但用户已经不想吃这些东西了。而且用户和读者都在往互联网方向走,纸媒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所以我想用更贴近互联网的方式做点事。”李岷觉得地球其实就这么大,世界就是这么些东西,好多信息是没有想法的,而没有判断的信息也缺乏价值,用互联网的节奏提供有观点的内容正是她想做的。
2012年5月15日,经过3个月的筹备,虎嗅网上线了。虽然工作节奏和每天面对的事情都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但李岷并没有时间去分辨其中的差别,“没有觉得创业了就怎么样了,特别忙,也没时间去照顾无所谓的情绪,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第二天的头条。”
凭借李岷和几名资深媒体人的眼界和视角,虎嗅网很快就吸引来一批核心用户,虽然访问量并不大,但影响力出来了,“有观点”成了虎嗅网的招牌,但这同时也是最让李岷焦虑的问题。
虎嗅网内容质量需要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来保证,并且所谓“深度”和“内幕”也需要文章作者长时间与业界接触才能够获得,但是目前虎嗅网的文章却多靠李岷一个人来把关。除了李岷和几名核心员工之外,虎嗅网的员工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实习生,在商业领域和媒体行业并没有多少经验。
虎嗅网的启动资金来自前网易门户事业部总裁李甬的投资,可以支持虎嗅网10人团队的日常运营,但如果想请更多资深媒体人全职加入就捉襟见肘了。为了低成本地获得持续的好内容,李岷想到了用社会化的方式做内容。李岷解释,目前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虎嗅网的“社会化”。第一,这个网站绝大部分内容并非来自虎嗅编辑的原创,而是编辑们根据网上、传统媒体已有的信息进行编辑、剪裁、整合,这需要编辑人员对相应产业与公司有比较到位的判断力。第二,极大地利用活跃在微博上、博客中、甚至虽沉默但有想法的那部分人来贡献内容。
在虎嗅网办公室里有一份很长的联系人列表,上面搜集了各个商业细分领域的意见领袖和专家,标识出这些人的擅长的领域、个人博客地址和建立等资料,虎嗅网争取每个机会邀请那些可能跟自己气质相符的人到虎嗅网开辟专栏。
不过,这项工作肯定不只是打打电话那么轻松,“这些人自己的博客就是个媒体,一般也不会愿意把内容放到虎嗅网上来。”从创业开始,李岷一直在动用自己的人脉,请朋友推荐传统媒体里的资深从业人员给虎嗅网投稿或给员工讲课。除了借助媒体从业者的专栏和文章,虎嗅也在网站开辟了“投稿”通道,向所有用户征集稿件。根据用户的点击和评论数据,虎嗅网每周选出两到三篇文章给予奖励,虽然数额不多,但成了国内互联网媒体里屈指可数给投稿稿费和奖金的平台,李岷希望这能传达出虎嗅认为“优质内容值得被付费”的态度。6月15日,在北四环东路的一套由三室一厅的住宅公寓改成的办公室里,简单的摆放几张办公桌,虎嗅网就在这里迎来了自己的满月礼,李岷在网站上发表了“虎嗅满月,给段评论得好书”的活动,但公司内部却忙得忘了庆祝,李岷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好庆祝的,“我们都才刚刚开始,很多事情都没理顺。”她现在一边抓内容,一边兼顾给新员工培训,想尽快把她所知道的媒体操作、观点、视角传递给新员工。
当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商业模式永远是个问题。媒体平台最容易理解的盈利模式是广告,通过内容吸引流量,再通过广告将流量变现。对于垂直网站来说,并不需要非常高的浏览量,它只要在所在行业获得一定关注就具备广告投放价值,但通过这种方式生存下来的大多是汽车、医疗、科研、旅游等单个用户广告价值很高的行业。
除了广告模式,延伸到行业深处的服务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比如国外知名科技网站TechCrunch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其主办的技术大会Disrupt。而在国内,以专注创业报道的36Kr为例,它的核心价值除了资讯平台,还有辅助投融资平台36Tree。更早就开始做创业生意的《创业家》创始人牛文文,也是李岷之前的老板,也在探索这种做法,“黑马大赛”被看作《创业家》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据说牛文文曾想过停掉杂志,把精力全部放在一个在线投融资平台上来。
想做有观点内容的李岷,显然不希望把虎嗅网的商业模式建立在流量的基础上。“我们会把内容看得非常重要,内容是让虎嗅网建立起品牌的东西,但虎嗅网也许并不会走媒体的路子。”李岷现在的设想是或许可以依靠为企业提供商业方面的咨询获得收入,“我觉得在企业选择发展方向的时候,需要对行业和产业里的公司有深度的专业分析,这不同于麦肯锡提供的有关投资或组织结构大框架上的咨询,也不同于艾瑞、易观等基于调研数据的服 务。”
在李岷的设想中,虎嗅网的前台产品是内容,后台产品是开发给企业的咨询服务,但是怎样去实现这个设想她也还没有非常清晰地规划,“说什么都太早啦,其实都谈不到商业模式,现在能说的就是做好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
落点 篇11
一、捕捉情感“兴奋点”——点燃生成火花
“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给课堂教学的重要启示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当学生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时, 他们就会以一种很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中去, 从而让学习更加高效。
例如, 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3 Vocabulary一课时, 为了给学生创设自然轻松的英语学习情境, 使学生有效地完成本课的语言目标, 掌握“Turn left.”“Cross the road.”“The entrance is on your left.”等句子的运用, 我安排了兔子舞作为新课导入。课始我给学生播放兔子舞的音乐, 并要求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没想到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 都跟着音乐节奏边唱边摇摆:“left, left, right, right, turn around, go, go, go!”由于受到了学生情绪的感染, 我灵机一动, 何不给学生一个真实轻松的语言环境呢?所以我邀请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跳一跳兔子舞, 我本以为志愿者寥寥无几, 没想到个个都举起手来, 表示愿意参加。接着我让学生起立, 走到过道上一起跳兔子舞。
此时现场的气氛已经非常活跃, 我心想何不趁着这个势头, 让新单词跟随老单词一起串一串, 所以我引导学生把歌词换成了:“left, left, right, right, cross, cross, go, go, go!”这样动作也要稍加变换, turn around转圈圈变成了cross, cross两腿交叉。
通过跳兔子舞这个热身活动, 使学生们的紧张心理得到了释放, 让学生调整到最佳的英语学习状态。全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 思维也随之活跃了, 显然这就是我们需要捕捉的“兴奋点”。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那么, 他们就会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快乐,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很容易进行高效的英语学习, 从而激发出英语语言学习的潜能, 快速点燃英语课堂生成的火花。
二、设计问题“开放点”——创设生成空间
问题是思考的前提,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 并以此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向导”, 从而创设生成性的学习空间。这样, 学生就能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自由发挥”, 进行自主探索, 从而生成英语课堂的精彩。
例如, 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9A Unit 1 Star Sign一课时, 我用自己的生日作为课堂导入。
T:My birthday is on January 16th What is my star sign?
S:January 16th.Your star sign is Capricorn.
T:Great.How do you know that?
S1:Capricorn is from 21st Dec.to 20th Jan.
T:Yes, you’re right.Do you know what my characteristics are?
S2:Maybe you’re a patient person.
S3:I don’t think so.I’m Capricorn too.But I am impatient.
T:Emm, I am thoughtful.I always work hard to be successful.
本课我试图通过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星座及性格分析作为问题的焦点, 先以日期带出星座, 然后提出“What is a Capricorn like?”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多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不难总结出这一星座的特点。同理我将Capricorn的教学方法推及其他星座的教学。最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Does your star sign match your characteristics?并引导学生小组间展开访问:Do you believe what your star sign says about you?这个探究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互相访问、调查, 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 使英语在思考下得到真实的运用。
此案例中, 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从而开展了有意义的英语语言训练与思维活动, 促进了英语素养的综合提高。
三、善待学习“错误点”——推进生成进程
英语是学生接触的第二语言, 初中生的英语语言积累不丰富, 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因此,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因此,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不能急于批评, 也不能简单地否定, 而是要善待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点”, 进行因势利导, 从而促进课堂生成的进程。
例如, 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7A Unit 4 Food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板块内容时, 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有关“食物”的单词, 为新词汇的学习作充分准备。以下是师生对话:
T: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S1:I’d like some fish, pork and cabbages.
S2:I’d like some beef.
S3:I’d like some sandwiches.
T:That sounds good!Any more?
S4:I…I…I’d like some water for lunch. (该生结结巴巴地回答)
生4的回答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此时, 这位男孩子脸红了, 低着头。我愣了下, 但马上便和该生交流了起来。
T:Really?Only water?I don’t think it’s enough.
于是我用课件呈现了新授词汇的图片:rice, vegetables, meat等。最后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该生终于回答道:“I’d like some rice, some meat and vegetables for lunch.”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他满怀信心地坐下了。接着我说:“Water is not enough for lunch.You should have some meat and more vegetables.They’re healthy for you.”这堂课上, 这位同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以上案例中, 学生“I have water for lunch.”这一回答, 显然是不实际的, 这位学生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心理紧张, 也可能是相关词汇欠缺。课堂上, 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 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 推进了学生生成性学习的进程,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认识“动态生成”的内涵, 把握动态生成的有效“落点”, 从而促进英语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徐静.因势利导精彩纷呈——也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动态生成[J].中学英语之友 (下旬) , 201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