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落点

2024-05-20

人生的落点(共8篇)

人生的落点 篇1

小学数学教学在经历了新一轮课改之后,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寻高效的教学方式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学生自身特征,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努力找到课堂教学的“落点”. 所谓的“落点”就是着力点. 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能将恰当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落点”,那么教学质量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

一、找准一个着力点——— 强调以生为本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 :“数学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不可把教师自身的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从而失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 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题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得到提高. 俗话说,“熟能生巧”. 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将一个问题反复思考,反复练习并反复纠错,就能习得其中精髓,就能掌握其中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就先引导学生“在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可以出现哪些关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四边形? 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无法全面记住已学知识.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尽可能举出更多例子. 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 学生获得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

二、找准一个聚焦点——— 突出数学思考

思考是学习学科的关键点. 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就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也就是找准一个“聚焦点”,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依靠老师给出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探索能力,而且能加强对问题的记忆. 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牢记自己曾探究过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通过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26×3等于多少? 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口算得出正确的答案, 然后教师可以在3的后面加一个零变成:26×30等于多少 ? 做后在3的后面加2个0,学生会因为好奇而积极的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且想用学过的知识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但是, 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性, 一时还无法完成题目.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寻找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独自解题的目的不在于是否能得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应用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

三、找准一个实践点———让学生动手

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可以分为课堂动手和课后动手. 只有当两者 相互结合时,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升.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设计出更多需要学生动手的教学环节,这是让学生全面融入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有效办法之一. 对于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它是学生与教师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 如果只是靠上课听讲,是毫无用处的.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那么6天后对于之前所学的东西仅记得25.4%. 可见,巩固、温习是有多么重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顾作业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作业的质量. 这样一来,通过课堂、课后积极动手学习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与日俱增.

四、找准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对话”

教师应该不遗余力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因为严肃的课堂氛围早已不符合今天的教学要求. 尤其是对年纪较小的小学生而言,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具体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课堂上,课本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小觑,但是我们更应该突出素质教育的特征, 鼓励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统一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才去学习知识. 真正的掌握应该是熟于应用. 学生不仅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更要与问题、实践内容等等进行“对话”. 简单地说,要想使课堂具有高效性,教师就要采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在讲台上单向性授课.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对于答案的正误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指点. 哪怕是一个圆柱,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把圆柱可以求得的条件全部列出来,再去探究新的内容.

五、找准一个激活点———开拓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认为,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不断增强. 因此,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 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思维 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解题引导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时,就先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然后在分数加减过程中, 同样可以运用交换律来进行. 再利用结合律把相同分母的分数先进行运算,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强化分数加减的法则. 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 从而掌握了分数加减的法则. 对于教师而言,提问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情况,可以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从提问中找准激活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 不仅如此, 还可以通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维方式的碰撞,使不同的思维激活点被发现.

总之,探寻高效的课堂教学“落点”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重心. 教师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心态, 时刻保持虚心求教的个人素养以保证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俱进. 教师应该视小学生的发展为己任,爱岗敬业,无私地投身于伟大教育事业之中.

人生的落点 篇2

童年的星空浪漫而神奇。有关星星的传说像一粒粒种子,被种植到心里。我常常猜想身边的某个人一定是星星下凡,猜想一些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的样子。

吉林陨石坠落那年我正在乡下当知青,只记得天崩地裂的几声巨响,然后就是举国上下一片哭声。人们先是传说天上掉下来几块大石头,是天塌地陷的征兆。然后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逝世的消息。再后来,我特意回城去了一趟博物馆,才知道那几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原本就是天上的星星。从此,那颗硕大的石头便星星般地座落在我的心里了。

曾有年轻人问起我的星座是什么?我说不知道。他说那怎么可能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颗,你怎么会没有呢?其实,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星座。如果再要问下去,我只能回答说自己曾经是一只会吃草的羊,或者是只猴子……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接待过北京来的一个朋友。酒后他突然提出个要求说,能不能给他弄块吉林陨石?哪怕很小很小的一小块也行。我问为什么?他说不为什么?孩子是星座迷,我想给他弄颗小星星带回去。

我特意去了趟博物馆。在陨石的现代化展馆前面,在电闪雷鸣中我看到了星星降落的情景。有人上前想抚摸那颗星星,也有人去和那块神石合影。迷信与科学之间往往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躺在下边的便成了传奇。据说那颗神石陨落时光芒四射,宛如硕大的火轮从天边滚滚而来,在吉林上空发生巨烈爆炸之后,裂变成三颗大星和无数颗小星星遁入地下。三颗大星由于光耀照人、影响巨大,被请入星座;小一点的则遁落民间。

看完展览,我跟馆里的一个哥们说想买块陨石,他说你吃错药了吧!这陨石是国宝,是镇馆之物。你听说过国宝随便卖的么!我把事情的起因告诉了他。他说你去民间找找吧,听说当时地上有很厚的积雪,一些细碎的陨块或许被埋没了。

朋友悻悻地走了。临走时一再交待,一定要设法弄一块,哪怕多花点钱都行。交待完陨石的事,他莫名其妙地问我,你知道这世界上什么最金贵么?我说当然是金子啦。他说你错了,应该是存量最少的东西才金贵。

朋友说有陨石碎块散落民间,可民间到底在哪里?

按照资料线索,我最先来到吉林市的北郊。当年陨石就是在金珠乡上空爆炸的。当时这里正在庆祝“国际妇女节”,有小孩子听到爆炸声之后,捡到从天上掉来的一块石头。据说孩子捡到石头的地方,就是第三号陨石的落点。四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柳林坡已成花海,当年的孩子已鬓发斑白,唯有乌拉古城墙上的古树还在,却无法告诉我那些小星星藏在哪里。

我又来到吉林市的西郊。当年的报刊曾白纸黑字地告诉世界:吉林一号陨石落在了吉林市永吉县桦皮厂镇靠山村十社。我曾在那个稻浪滚滚、桦树飘香的古镇游走多日,也没能找到当时陨石的目击者亢永春老人。

桦皮厂镇靠山村这几个字似乎从永吉县版图上消失了。

为了寻找到那些星星的落点,我从夏到秋,又从秋到冬,曾无数次走过田野与村庄。在一个叫东盛的村庄旁,我意外看到已荒芜了的凤翔将军墓,又闻到了“庚子俄难”的血腥。在抗联英烈宋铁岩的家乡,用鲜血写在历史上的名字早已被人淡忘了……

提起陨石的事,有人依稀记得,有人只是听说。在一所中学门前,一个男孩告诉我,陨石的事他听奶奶说起过,毛爷爷就是那一年死的。先是天上掉陨石,后来又发生了大地震,死了好多人,就好像世界末日一样……

男孩的奶奶说那是块神石,本来是来人间修炼的,没曾想被从深洞里请了出去。被请出来后那地方便成了一眼清泉,从里边流出来的水仙气缭绕,能使人返老还童。

一个飘雪的日子。我来到了离桦皮厂镇很远的金刚村,终于在一个山坳里找到了吉林一号陨石的落点。落点被铁栅栏围着,曾经的深洞已坍塌成雪坑,一棵残柳正在坑中伸着懒腰,厚厚的白雪埋不住一块刻有陨石字样的石碑。

空山寂寥。站在那块残碑前,我无法想象曾经发生的一切。

化学探究学习的有效“落点”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有效落点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化学亦不例外,脱离了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学必然成为被淘汰的化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以此实现化学教学“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当前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然而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透彻甚至曲解,从而导致了无效化的探究教学。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质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认识世界并学到知识,则需要在教学中找准以下三个有效的“落点”。

一、探究问题要基于“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实质和小学生并无多大区别,均处于兴趣决定好恶的阶段。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是创设探究性问题,要想学生自主投入到对探究问题的摸索之中,首先要提升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因为一味追求探究教学的“兴趣点”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导致教学本末倒置。那么,怎样的问题创设才能既兼顾化学教学的实质,又能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兴趣呢?笔者认为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出的具有思考价值和探究魅力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要基于“操作点”

初中化学探究过程的实质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测量、实验等,提出假设并进行解释论证,反思并确定探究的最优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过程的关键是操作。当学生对探究问题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往往将探究过程压缩为“理论验证”,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没有实践操作的探究不仅颠覆了化学教学的本质,也违背了探究教学的目的。因此,也不能实现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直观认知和知识。

三、探究延伸要基于“拓展点”

探究教学包括提出探究问题、开展探究过程及实现探究延伸三个阶段,而探究问题和探究过程都只是为探究延伸打基础。因此,探究教学的关键还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探究延伸的“拓展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拓展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内容“物质的鉴别”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探究题目:怎样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分别有哪些鉴别方法?听到题目后,学生们迅速投入思考。最后得出的结果多种多样,有的说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有的说可以用酚酞来鉴别,还有的说可以用活性金属来鉴别等。在得到了学生诸多的鉴别方法后,笔者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检验自己所述方法的可行性与优劣性。同时,笔者也启发大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需要鉴别,又可以使用什么样的鉴别方法,自主开展多样的鉴别实践。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化学知识,更拓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实现了实际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有效的探究延伸,不仅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更能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

对初中化学教学而言,探究教学虽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化学知识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探究教学,更要仔细甄别哪些知识适用探究教学,从而实现高效的化学教学。

探寻写信式练笔的有效落点 篇4

那么, 对于在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儿童式的行为和思想, 我们又该如何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引导学生通过书信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呢?

一、把握写信式练笔和文本的契合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 对事物的了解不是很深刻, 很多从书本获取的信息凭借他们的知识储备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 于是就在心中产生了种种疑问。 细细琢磨, 学生脑海中闪现出的这些想法不就是课堂小练笔的创作素材吗? 尽管很多时候, 学生只能凭借想象, 甚至有时他们的想象显得有些天马行空, 但是这种富有创新思维的想象能力是应该被我们有意保护和鼓励发扬的。

在阅读教学中, 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的传说, 对于故事中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场景, 学生仅仅会当成美丽的神话故事来读。 由于他们知识面比较窄,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由来, 但是又很想知道, 那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想象。此时, 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以写信的方式, 把自己想说的话以及心中的疑问都写下来。 “天上的喜鹊是最善解人意的, 也许它会被你的信所感动, 并帮你给牛郎和织女传信呢! ”通过教师这种情景语言的调动, 学生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显得轻松自然, 巧妙扫除了表达的障碍。这样的一封信相信很多学生都会欣然接受, 并愿意去思考, 去想象, 去写作。

有同学说:“织女姐姐, 虽然你是天上的神仙, 可是你却一点儿也不幸福, 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孩子生活在一起, 每天备受煎熬。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你为什么要嫁入人间, 因为有家有温暖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也有同学写道:“牛郎哥哥, 你一定很恨那个无情的王母娘娘吧?是她拆散了你们原本幸福的家, 让你和织女姐姐相隔千里。 多亏了善良的喜鹊, 让你们一年有了一次团聚的机会, 多希望喜鹊能一直架起天桥, 让你们不再受分离的痛苦。”这字里行间, 无不流露着学生的真情实感, 学生在分享牛郎和织女忠贞爱情的同时, 也对封建礼教有了客观理性的认识。

事实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 像“七夕”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对于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来说, 理解起来不会那么深刻, 他们往往只能体会到牛郎和织女相会时的幸福, 却很难理解整个故事中还有着凄凉悲伤的一面。《牛郎和织女》仅仅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那么如何抓准着眼点, 把握住写信式练笔和文本间的契合点,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 大胆表达, 以写信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有效实现和故事人物的零距离对话, 这才是教师的睿智体现, 真正达到了小学写作的目的“我手写我心”。 所以, 把握好文本和练笔两者间的契合点既是教学的关键, 又是实现学生对课文内容再学习、对人物内心再挖掘、对文本内涵再体悟的有效路径。

二、捕捉写信式练笔和生活实际的交织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文章内容的选择大多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 而且呈现的事例也非常注重刻画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 例如, 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的故事中, 那个懂事的小女孩对妈妈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 她听远在南沙的爸爸的话, 做一个听话的好女儿, 用独特的方式对还在病床上的妈妈表达着自己的关心。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自己任教的群体———一群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学生, 他们之中就有很多身处这样的家庭, 有的父亲 (或母亲) 甚至是双亲迫于生活压力长期在外地打工, 家长在离开家时总是会叮嘱孩子一定要听话, 做一个乖孩子;也有的父母离异, 因为种种客观原因, 只能长年和祖辈一起生活。

学生徜徉在《花瓣飘香》的真挚情感中, 那柔嫩的内心或多或少都会漾起涟漪, 相信他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 一定会产生情感共鸣。 “同学们, 我们之中有很多人也和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 父母也是长期不在身边的, 你们想念他们吗? ”轻柔的语调, 缓慢的节奏, 虽只言片语, 却深深触动了很多学生的心弦, 而我此时却并未让学生作答, 而是留给了课堂一分钟的空白。 继而追问“小女孩也很想爸爸, 特别是在妈妈生病的时候, 也就在这天她盼到了爸爸的来信, 你们能帮助她给远在南沙的爸爸回信吗”, 教学中就是这样, 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引导却是教者有意而为之, 因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只有通过教师的积极调动才能被激发, 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有可能被大胆表达。 于是, 引导学生代替故事中的小女孩给远在外地的父亲写一封信, 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融于书信当中就成了本课教学的练笔点, 让学生充分抒发自己对于“孝亲”的感悟, 同时也暗示学生这其中包含着的人伦事理。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顺着情感线索的通道, 在动情悟情中走进人物内心, 在情感的驱动下, 在情绪的倾诉中表达着情愫, 或直抒胸臆, 或娓娓道来。 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真情, 明明白白地见证着孝行善举, 此时他们情感的健康表达和对事理的真切感悟都得到了充分实现。

写信式练笔和生活实际交织点的适时捕捉, 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勃发, 让情智情理有机交融, 学生实现了在文本与现实、 理想中的穿梭, 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人物的互动对话。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三个落点” 篇5

(1) 关注生活起点, 巧设情境。在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设计中, 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生活起点设计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情境, 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场景, 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关注认知起点, 整合经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通过有效的问题整合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紧扣文本, 抓住“重点”。

(1) 整体式提问。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 但是, 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对英语语篇内容进行支离破碎地分解, 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 但却不利于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长期发展。因此, 教师要根据语篇内容进行整体式提问, 并且紧扣语篇文本内容。 (2) 对比式提问。在一些小学英语语篇中, 有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对比性。针对这些文本内容, 教师要善于利用对比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获取文本信息, 理清文本的基本脉络。

3. 突出“终点”, 关注思维。

地方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落点 篇6

一、第一时间:快速反应, 稳定舆情

重大突发事件的瞬间性和强烈性, 要求地方媒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时效性不仅是新闻的价值所在, 还在社会预警、减少以致避免重大危机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媒体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 稳定公众情绪, 避免公众猜测, 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在信息化时代,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 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传播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如果对本地突发事件保持沉默不做报道, 或捂住不说, 只会让外地媒体捷足先登抢走新闻, 使事态陷于被动尴尬境地——各种负面报道和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以讹传讹, 民众陷入惶惶不安之中。突发事件是捂不住、堵不了的。如果只想着怎么躲, 怎么摆脱干系、推卸责任, 或抱着侥幸心理, 不及时报道, 往往造成更被动的局面。

由于信息接受有先入为主的特点, 突发性事件又往往夹杂着一些扑朔迷离的传闻, 特别容易引起社会舆情混乱。地方主流媒体不能置若罔闻, 而应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 政府做了什么并正在做什么。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以“抢险”的精神和速度抢报道, 用最短的时间向公众发布有关消息。但是, 抢时效不是没有判断的抢发。媒体对突发事件应准确分析, 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从对党、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角度, 判断事件性质、影响;谨慎选择报道时机、口径、范围、规模, 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正面报道, 起到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第一现场:主动介入, 正本清源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地方媒体记者应深入现场, 多得第一手材料, 主动介入, 准确研判, 加强舆论引导。地方媒体往往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慎之又慎。究其原因, 是担心报道把握不当, 激化社会矛盾, 引发不稳定因素, 给当地政府增添麻烦。这样的慎重是必要的。但也因为媒体报道的滞后甚至失语, 引发社会的广泛猜疑, 导致失真的信息和流言的泛滥, 非常不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处置危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媒体应“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全面、深入地客观分析, 掌握时机, 讲究方法;报道力度、切入点选择、新闻报道体裁选择等方面的处理与把握应恰当, 避免出现副作用;以事实说话, 迅速查询和引证相关专业知识, 对于一时难以核实的情节, 宁可不报, 不能错报;语言客观、精炼, 具有贴近性、亲和力, 避免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语汇;认真做好与被批评者及其领导的核对、本媒体部门领导的审核;尽量完整跟踪事件发展, 做到多角度、多层次报道, 多挖掘突发事件的正面价值;不得进行消极有害的炒作和渲染, 杜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报道。

三、第一速度:滚动刷新, 引导舆情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与舆论引导, 是对媒体应变能力和舆情掌控能力的考验。突发事件发生后, 媒体应第一速度开展舆情搜索, 并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以及舆情状况作出研判, 及时处置。在报道时应尽量完整地跟踪事件发展, 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客观介绍。建立舆情收集和研判机制, 密切跟踪社会舆情、互联网舆情动态, 及时反馈情况、评估影响、制定对策, 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提供依据。重视突发事件的网络宣传引导, 发布正面权威消息, 组织网络评论员有针对性地跟帖引导, 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对突发事件发展作滚动式的报道, 不断地进行内容上的刷新, 使事件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辨。配以与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各方反应, 扩大报道面。重大突发事件的动态报道让受众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了解, 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全局, 对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作出正确的判断;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事态的发展, 关心事件中人的命运, 监督危机处理的进展, 并促成事件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

四、第一高度:化解危机, 树立形象

突发事件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很强的工作, 应坚持健康向上的基调, 遵循及时、客观、准确、理智、稳妥、有序的原则, 有效主导舆论、引导舆论、影响舆论, 做到新闻传播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 通过全面平衡的新闻报道协助政府恢复有序的社会秩序。

要使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有利于政府的工作大局, 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 必须考虑如何对待媒体、利用好媒体, 依靠媒体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 控制局势、稳定局面、凝聚人心。期待地方媒体有化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舆论压力为发展动力的勇气, 通过突发事件报道, 把公众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上来, 把公众的心态和智慧引导到稳定和谐、安居乐业上来, 这才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价值取向, 是媒体的功能优势和政治责任。

随文练笔:阅读教学的有效落点 篇7

关键词:随文练笔,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随文练笔, 是指在阅读教学进程中, 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 练写相关的言语片段, 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随文练笔, 内容简短, 贴近实际, 运用灵活, 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习作训练。在阅读教学中, 结合教材内容, 适时开展随文练笔, 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抓手。如何找准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点, 让孩子在有限的课堂上得到写作训练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 根据不同课文内容, 结合思维活动方式, 尝试设计多样随文练笔形式,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再造想象:拓展练笔空间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过的事物进行积极思维加工, 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教材中常常会有激发学生想象空间的地方, 一句话、一段描述就会把学生的思绪引入想象空间, 而这也是随文练笔的好机会。教师要抓住这样练笔的机会, 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让学生将想象到的表象, 及时写下, 呈现笔端。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 就抓住课文中的一句:“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 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进行了随文练笔, 让学生想象谈迁在这一年中, 克服了哪些困难, 让人为之震撼和敬畏。同时播放二胡曲《江河水》, 其悲怆的旋律营造了适宜的练笔情境。学生们踊跃参与, 文思泉涌, 在练笔中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情景, 如四处寻访的画面, 终日奔波的画面, 奋笔疾书的画面等, 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收获。有些课文, 在写景状物时, 文笔优美, 形象生动, 极易引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如《黄山奇松》中作者把黄山松描绘得神奇而秀美。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 边看黄山各种松树的图片, 引导学生感受欣赏美的意境。画面上美好的景色, 唤起学生的联想。此时, 笔者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此时此刻, 你走近了黄山, 面对这样千姿百态的奇松, 有什么感受?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眼前的松树。这样的练笔, 能使学生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也是一次再造想象练笔训练。

二、学思结合:挖掘练笔深度

随文练笔搭设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捷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对语篇文字的探究, 在“无疑”处“设疑”, 于“不疑”处“生疑”,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激活学生思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 并要求学生结合所想所思, 写下思维活动结果。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而且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例如, 有很多的课文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 如果我们能进行恰当地“设疑”, 及时抛出思考问题, 学生就会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练笔的最好时机。笔者在教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 结合作者思绪发展, 适时提出练笔内容及要求:“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 爸爸坚持要汤姆放掉这条鱼, 你觉得爸爸这样做过分吗?说出你的真心话。”在探究欲望驱动下, 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和探讨。此时学生写出的文字就会言之有物, 下笔流畅。这样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练笔, 不仅让文本生色不少, 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达到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三、情境聚焦:打造练笔亮点

阅读教学, 贵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语言特点, 并据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 结合文本找到引发学生关注的语言点, 这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焦点”, 就是展开随文练笔的最佳落脚点。比如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富有典型性的句式, 独特的构段方式和谋篇之法, 颇具感染力的修辞形式等。这样的练笔, 应在学生思维活跃, 情感迸发时进行, 及时做到情境聚焦, 突出重点, 让文本语言得以“增值”, 迁移表达方法, 提高言语技能。当某种情境能够引起人情感想象时, 既是生情。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只有感受真切, 才能纳情入境。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当教师和学生在教材中走个来回后, 常常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高效的课堂练笔应在文本中抓住语言训练关键点, 聚焦核心内容, 给学生提供练笔思路, 通过延伸拓展, 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在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 在学习描写艄公的相关段落时, 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师: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 “我”胆战心惊, 观望河中的羊皮筏子, “我”提心吊胆。而筏子上的乘客却在谈笑风生。读读描写乘客与艄公的句子, 结合自己外出游玩的体会, 完成练笔。 (多媒体出示) 艄公_____地撑着篙, _____地注视着水势, _____地破浪前行。他想:_____。我想对他说:“_____。” (生练笔后交流) 这种填空式练笔通过聚焦设定句式, 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更为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 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 避免“言之无序”或“词不达意”。学生的练笔能紧紧聚焦“勇敢和智慧”这个核心主题, 表达自己对艄公的敬佩和敬仰, 同时, 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摹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文本就像是一块刚成型的毛坯, 等待着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去打磨上光, 添色加彩。在经意与不经意间, 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给了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 期待着学生把空白点“补”出来, 把简约的地方“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文本聚焦, 挖掘语言训练契机,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是一首文质兼美的儿童诗。这首童诗以儿童的视角和情怀, 让我们领略了夏日的独特之美。诗人通过捕捉夏日的典型景物, 如雨滴、小鱼、蝴蝶等, 营造出一幅清新的夏日观景图。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聚焦文本特色, 带着孩子读一读,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看一看, 补充图片营造童话般的学习氛围;演一演, 让学生戴上文中角色的头饰, 说说自己在这美妙夏日最喜欢做什么, 想说些什么。学生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情趣, 在情趣盎然的表演活动中形成语感, 已为语言迁移埋下伏笔。接着, 教师不妨说:“同学们, 夏日里有趣的景物太多了。呱呱唱歌的青蛙, 洁白晶莹的浪花, 展翅飞翔的小鸟……拿笔写出你还想变成什么, 在这缤纷的夏日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烁, 语言因插上想象的翅膀而生机勃勃。举例如下:生:我想变一只青蛙, 在池塘里开一场盛大的音乐会。生:我想变一朵浪花, 在小河里快乐地奔跑。生:我想变一阵风儿, 给人们带来一阵阵的凉意。在这种“作诗”般的积极体验中, 聚焦情境描述, 体会语言魅力。学生对提笔写话不再畏惧, 让他们从低年级就对习作充满兴趣和期待, 踏上语言文字训练的快车道。

总之, 有效地随文练笔旨在挖掘有价值的文本表达形式, 带领学生习得表达方法, 逐步提升表达能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按需编排, 只要悉心揣摩, “训练点”自会了然于胸, 取之有道, 让其成为学生练笔的范本。在阅读教学中, 将学生解读文本的感动点、兴趣点、兴奋点与语言范式的训练点尽可能有机融合, 读写结合将会实现最优化。

人生的落点 篇8

一、捕捉情感“兴奋点”——点燃生成火花

“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给课堂教学的重要启示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当学生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时, 他们就会以一种很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中去, 从而让学习更加高效。

例如, 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3 Vocabulary一课时, 为了给学生创设自然轻松的英语学习情境, 使学生有效地完成本课的语言目标, 掌握“Turn left.”“Cross the road.”“The entrance is on your left.”等句子的运用, 我安排了兔子舞作为新课导入。课始我给学生播放兔子舞的音乐, 并要求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没想到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 都跟着音乐节奏边唱边摇摆:“left, left, right, right, turn around, go, go, go!”由于受到了学生情绪的感染, 我灵机一动, 何不给学生一个真实轻松的语言环境呢?所以我邀请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跳一跳兔子舞, 我本以为志愿者寥寥无几, 没想到个个都举起手来, 表示愿意参加。接着我让学生起立, 走到过道上一起跳兔子舞。

此时现场的气氛已经非常活跃, 我心想何不趁着这个势头, 让新单词跟随老单词一起串一串, 所以我引导学生把歌词换成了:“left, left, right, right, cross, cross, go, go, go!”这样动作也要稍加变换, turn around转圈圈变成了cross, cross两腿交叉。

通过跳兔子舞这个热身活动, 使学生们的紧张心理得到了释放, 让学生调整到最佳的英语学习状态。全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 思维也随之活跃了, 显然这就是我们需要捕捉的“兴奋点”。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那么, 他们就会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快乐,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很容易进行高效的英语学习, 从而激发出英语语言学习的潜能, 快速点燃英语课堂生成的火花。

二、设计问题“开放点”——创设生成空间

问题是思考的前提,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 并以此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向导”, 从而创设生成性的学习空间。这样, 学生就能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自由发挥”, 进行自主探索, 从而生成英语课堂的精彩。

例如, 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9A Unit 1 Star Sign一课时, 我用自己的生日作为课堂导入。

T:My birthday is on January 16th What is my star sign?

S:January 16th.Your star sign is Capricorn.

T:Great.How do you know that?

S1:Capricorn is from 21st Dec.to 20th Jan.

T:Yes, you’re right.Do you know what my characteristics are?

S2:Maybe you’re a patient person.

S3:I don’t think so.I’m Capricorn too.But I am impatient.

T:Emm, I am thoughtful.I always work hard to be successful.

本课我试图通过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星座及性格分析作为问题的焦点, 先以日期带出星座, 然后提出“What is a Capricorn like?”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多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不难总结出这一星座的特点。同理我将Capricorn的教学方法推及其他星座的教学。最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Does your star sign match your characteristics?并引导学生小组间展开访问:Do you believe what your star sign says about you?这个探究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互相访问、调查, 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 使英语在思考下得到真实的运用。

此案例中, 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具有更强的自主性, 从而开展了有意义的英语语言训练与思维活动, 促进了英语素养的综合提高。

三、善待学习“错误点”——推进生成进程

英语是学生接触的第二语言, 初中生的英语语言积累不丰富, 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因此,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因此,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不能急于批评, 也不能简单地否定, 而是要善待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点”, 进行因势利导, 从而促进课堂生成的进程。

例如, 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7A Unit 4 Food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板块内容时, 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有关“食物”的单词, 为新词汇的学习作充分准备。以下是师生对话:

T: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S1:I’d like some fish, pork and cabbages.

S2:I’d like some beef.

S3:I’d like some sandwiches.

T:That sounds good!Any more?

S4:I…I…I’d like some water for lunch. (该生结结巴巴地回答)

生4的回答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此时, 这位男孩子脸红了, 低着头。我愣了下, 但马上便和该生交流了起来。

T:Really?Only water?I don’t think it’s enough.

于是我用课件呈现了新授词汇的图片:rice, vegetables, meat等。最后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该生终于回答道:“I’d like some rice, some meat and vegetables for lunch.”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他满怀信心地坐下了。接着我说:“Water is not enough for lunch.You should have some meat and more vegetables.They’re healthy for you.”这堂课上, 这位同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以上案例中, 学生“I have water for lunch.”这一回答, 显然是不实际的, 这位学生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心理紧张, 也可能是相关词汇欠缺。课堂上, 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 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 推进了学生生成性学习的进程,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认识“动态生成”的内涵, 把握动态生成的有效“落点”, 从而促进英语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徐静.因势利导精彩纷呈——也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动态生成[J].中学英语之友 (下旬) , 2011 (8) .

上一篇:煤矿井下灾害粉尘下一篇:材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