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型

2024-06-03

阴阳两虚型(精选7篇)

阴阳两虚型 篇1

老年性高血压指年龄不低于65岁,血压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升高,收缩压≥18.6kPa(140mmHg), 舒张压 ≥12.0kPa(90mmHg)临床综合征[1,2,3]。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8%~ 57%[4]。其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肾、脑和血管的损害, 出现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肾衰、心力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5],长期口服西药所产生的耐药性及副反应不容忽视[6],亟须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在防治老 年性高血 压病方面 不失为一 种主要手 段[7]。临床应用加减地黄饮子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性高血压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来源于2013年1月— 2014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一科门诊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5.28岁);病程2年~27年(13.43年±7.63年)。对照组3 0例 ,男1 7例 ,女1 3例 ;年龄6 6岁 ~8 6岁 (74.80岁±5.67岁),病程3年~30年(15.77年±8. 41年)。两组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1]:年龄65岁及以上、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 舒张压(DBP)≥90mmHg。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高血压辨证分型。阴阳两虚型:主症有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次症: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1.3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5岁符合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阴阳两虚型辨证标准;自愿参加,知情同意。

1.4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病、危重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或其他心律失常,合并有肝、脑、心、肾损害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对本药过敏及不耐受者。

1.5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1.5.1病例剔除用了影响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的药物或其他方案规定的禁忌药品。观察项目不全。依从性差。

1.5.2病例脱落纳入病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宜继续进行治疗。未完成整个疗程或自行退出。

1.5.3病例中止试验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病情恶化或严重合并症者。

1.6治疗方法

1.6.1对照组硝苯地平缓释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国药准字H32026198)口服,20 mg/次,1次/ 日,晨服。

1.6.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减地黄饮子治疗。组成:熟地黄20g,山茱萸15g,石斛15g, 麦门冬15g,五味子15g,石菖蒲15g,远志15g,茯苓20g,肉苁蓉15g,炮附子10g,肉桂10g,巴戟天15 g,薄荷10g,生姜3片,大枣4枚。痰湿重者加薏苡仁等。瘀血重者加三七粉、丹参等;头痛重者加醋元胡、 地龙等;少寐者加酸枣仁、夜交藤等;肾虚重者加覆盆子、杜仲等。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提供,每剂300mL。服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餐后服。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

1.7观察项目

1.7.1血压测定按WHO规定,休息15min采用标准水银柱袖带血压计,取坐位测右上臂血压,连续测量3次取均值。

1.7.2中医症状所有确定入选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询问并记录,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医症状分级,主症据病情轻、中、重之不同分别计2分、4分、6分,次症据病情轻、中、重之不同分别计1分、2分、3分。其症状记分之和为该病例症状总积分值,包括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的变化。

1.8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1血压,显效:舒张压下降 >10 mmHg,且达正常范围;舒张压未降到正常但已下降 ≥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 <10 mmHg,但已达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以上标准。2证候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9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压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SBP、 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 <0.01)。治疗后治疗组DBP低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2。

mmHg

2.2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3。

3讨论

老年性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如情志改变、饮食失节及脏腑虚损等致使机体阴阳气血失调,往往累及多个脏器功能。 临床常见证型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老年人精亏体弱,阴阳两虚型较为常见。黄佳城等[9]研究认为,60岁以后阴阳两虚证型最多,过量饮酒、运动及服药可能是促进此证型形成的影响因素。《灵枢 · 海论》中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其病机特点为阴阳俱虚,肾气亏虚。因此老年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应立足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双补,滋肾温阳[10],从根本上解除发病之所在。即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高血压病是由长期精神紧张、生活方式不佳等不良刺激导致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而血压升高,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 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副反应较大,并发症较易发生,且易受精神状态及情绪因素的影响,严重的副反应和用药的长期性迫使部分患者放弃治疗。加之老年高血压者多病共存,机体功能减退,极易出现毒副反应以及耐药性[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减地黄饮子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在降低舒张压,改善中医症状方面较单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地黄饮子出自金元四大家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巴戟天、肉苁蓉温壮肾阳,四味共为君药,大补肾脏之不足。配伍肉桂、附子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下元真阳,摄纳浮阳,引火归元,但真阳下虚,必有虚阳上浮,故以石斛、麦冬清之,五味子以收其耗散之气,三者可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均为臣药;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三者开窍化痰,交通心肾,是为佐药;少用姜、枣、薄荷为引,和其营卫,和中调药,功兼佐使。综观全方,诸药合用,共成滋肾阴、补肾阳之效。补阴药与补阳药相伍,阴阳并补,滋阴涵阳、水火相济。正所谓阴阳互涵,阳化阴,如煦日融雪,化冰凝为流水,方能滋润万物。阴潜阳,如深海藏龙,游龙得水,方能兴风作浪。硝苯地平缓释片作为钙离子拮抗剂(CCB)类的代表药物能阻碍心肌及血管平滑肌钙离子的膜转运,抑制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入,引起心肌的收缩性降低和血管扩张,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Kilander等[12]研究认为,舒张压增高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临床观察表明,单纯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降低舒张压不敏感,加减地黄饮子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性高血压,在改善中医症状及降低舒张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减少副反应,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内外兼顾是中医治法一大特色,如联合针灸、穴位贴敷、火罐、药枕等在临床中的应用颇为广泛, 同时配合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逐渐戒烟限酒,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等,可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措施,达到舒筋活络,畅通气血之效,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13]。

本研究由于选取观察对象地域局限,样本量小,所获得资料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等存在一定的限制,尚需完善。可在今后的研究中多中心多地区观察,排除地域等影响因素,增加样本量,并望延长疗程,增强随访,更进一步观察加减地黄饮子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的疗效及患者停药后的复发情况。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研究发展空间仍然较大,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加减地黄饮子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性高血压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加减地黄饮子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DBP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减地黄饮子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性高血压比单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老年性高血压,加减地黄饮子,阴阳两虚型,硝苯地平

阴阳两虚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9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中, 男性21例, 女性26例;年龄28~70岁, 平均年龄 (57.2±2.3) 岁;病程0.3~7年, 平均病程 (4.15±0.96) 年;AIS评分法对失眠程度进行分级:重度11例, 中度17例, 轻度19例。对照组中, 男性23例, 女性24例;年龄29~73岁, 平均年龄 (58.7±2.4) 岁;病程0.5~7年, 平均病程 (4.2±0.98) 年;年龄、失眠程度分级:重度10例, 中度19例, 轻度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失眠程度以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归脾汤, 中药方剂为:川芎10g、炙甘草8g;生姜5g、木香10g、石菖蒲10g、当归12g、党参10g、郁金香12g、黄芪20g、五味子5g、夜交藤15g、远志8g、白术10g、茯苓8g、酸枣仁10g、白芍13g。伴有心虚胆怯症状者, 增加半夏8g、厚朴以及陈皮各5g;肝炎较盛者, 加龙胆草10g、黄芩5g、柴胡8g;血虚较重者, 加龙眼肉10g、阿胶15g、熟地8g;不寐症状较严重者, 加合欢皮与琥珀末各5g、生牡蛎与柏子仁各8g;痰热盛者, 加栀子6g、竹茹8g、黄连5g。以水煎煮, 取药汤约500mL, 分早晚服用。

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唑仑药物, 1 次/日, 于临睡前服用, 每次1mg。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21天。

为保障药效, 需叮嘱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 不得服用其他类型的治疗失眠药物, 并告知患者严禁于晚餐后饮用刺激性饮料, 比如咖啡以及浓茶等。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用药前后,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每日的平均睡眠时间, 并对其作出详细的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心悸气短以及神疲乏力等症状均消失, 每日睡眠时间超过6h, 睡眠质量较好, 醒后自我感觉良好, 面色红润, 脉缓有力;显效:心悸气短等症状部分消失, 睡眠状态有明显好转趋势, 每日睡眠时间超过3h, 睡眠质量得到改善;有效:临床症状缓解, 每日睡眠时间为0~3h, 病情易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趋势, 亦或加重。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睡眠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给药前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 治疗组患者每日睡眠时间为 (7.66±1.03) h, 显著长于对照组的 (6.74±1.21) 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7%, 高于对照组的87.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失眠”是不得卧以及目不暝所引发的思虑劳倦, 使得人体的脏腑遭受到邪气的侵扰。当脏腑气血受损、失和时, 便会引发心脾两虚之证。而心脾两虚, 又往往表现为血液耗损以及神失守舍, 进而使患者出现夜不能寐的症状。如此往复, 必然会加重其病情。当人体患上心脾两虚型失眠病症之后, 其多会表现出下述几种临床症状, 即:舌质淡、多梦易醒、四肢倦怠、脉细无力、心悸健忘。中医学认为:因心藏神, 脾主思;心藏血, 脾统血。所以, 应从生心血与补心脾这两方面入手, 取归脾汤, 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进行治疗, 即可取得高疗效。该方剂中当归具补心养血之功效;川芎、木香以及五味子具行气健脾之功效;白芍主治气血虚弱;茯苓、酸枣仁以及夜交藤能养心安神;黄芪能补脾益气;炙甘草具补气健脾之功效。诸药配伍, 能起到益气养血、治疗失眠以及补气健脾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行归脾汤治疗之后, 每日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归脾汤合诸味中药之功效于一体, 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 还能防止疲乏嗜睡现象出现, 可将其作为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4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归脾汤, 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唑仑,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用药后, 治疗组患者每日睡眠时间为 (7.66±1.03) h, 显著长于对照组的 (6.74±1.21) 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7%, 高于对照组的87.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疗效显著, 优于西药疗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眠,心脾两虚型,中医学,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晨, 周莉, 马斌, 等.归脾汤拆分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3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4) :334-336.

[2]杨晓莲.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50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4) :103-104.

[3]刘国强.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5 (9) :11-13.

[4]傅俊杰.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55例[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5) :28-29.

阴阳两虚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部诊治气血两虚型脱发、失眠者51例, 均为女性, 年龄20~50岁, 病程0.5~5年。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发黄而干枯, 稀疏易落, 每于洗发时, 盆中乱发呈簇, 用手、梳子梳理头发时, 手缝、梳齿中夹有许多头发。同时伴晚间入睡困难, 即便入睡, 亦乱梦纷纭, 乃至晨起头昏、头重不适。

1.3 治疗方法

51例患者均服用中成药生脉饮 (方中人参由党参替代) , 每天3次, 每次10ml, 空腹服用, 忌辛辣食物, 2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痊愈:脱发、失眠消失;好转:脱发仍超出正常, 失眠好转;无效: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

2 效 果

51例患者中, 痊愈41例 (80.4%) , 好转8例 (15.7%) , 无效2例 (3.9%) , 有效率为96.1%。

3 讨 论

中药治疗脱发着眼滋补肝肾, 因肾藏精, 精生血, 肝能化血, 血以养发, 又有“肝肾同源”之说[1]。笔者根据临床经验从补益气血入手, 应用生脉饮, 收到良好疗效。本组病例均为女性, 家境不好, 日夜操劳, 思虑过度, 劳伤心脾, 不但耗伤心血, 又能影响脾胃生化之源, 渐至阴血亏虚, “发为血之余”, 血虚无以滋养头发, 故发黄而干枯, 稀疏易落, 阴血亏虚, 心失所养, 不能藏神, 神不安而眠不宁, 故入睡困难, 即便入睡亦乱梦纷纭, 多梦致使形安而神不安, 故晨起头昏头重。又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故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滋生, 相互影响。血虚患者往往气虚。生脉饮为气阴两虚而设。生脉饮方中党参甘平, 健脾补肺, 益气生津;麦冬甘寒养阴生津;五味子敛肺生津宁心安神。三药合用益气养阴补心, 气血得以补养, 症状得以缓解, 发坚而不落。现代研究证明, 生脉饮能调节全身腺体功能, 尤其调节内分泌功能而使全身功能得到调整, 从而起到补气、活血、补虚、养血的作用。总之, 血虚脱发、失眠的患者服用生脉饮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生脉饮治疗气血两虚型脱发、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1例气血两虚型脱发、失眠患者, 给予生脉饮治疗, 每天3次, 每次10ml。结果 51例患者中, 痊愈41例 (80.4%) , 好转8例 (15.7%) , 无效2例 (3.9%) , 有效率为96.1%。结论 生脉饮对气血两虚型脱发、失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生脉饮,脱发,失眠

参考文献

阴阳两虚型 篇4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月经不调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指导原则》[1]。气血两虚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气虚证、血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年龄在16~45岁,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子宫肌瘤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 有过敏史者,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哺乳期妇女。

1.2 一般资料

12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 对照组61例。两组基线情况有可比性, 见表1。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八珍颗粒 (3.5g/袋, 浙江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 每次1袋, 每日2次;对照组予归脾颗粒 (10g/袋, 浙江爱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 每次1袋, 每日2次。两组均连服12周, 观察期间禁用一切与观察药物效用相同的中西药品。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1]情况;安全性指标。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 分类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相关标准判定。

3.2 结果

见表2~3。

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

3.4 安全性评价

两组观察过程中未发现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 实验室指标检查无异常。

4讨论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的疾病, 其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密切相关, 治疗重在益气补血以调经。八珍颗粒中四君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 对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候有效;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四物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 补血而不滞血, 活血而不伤血, 与补气药合用, 共奏补气健脾、养血调经之功效。药理实验研究结果[2]提示, 八珍汤及其制剂对小鼠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增强作用, 对实验性白细胞减少有保护作用, 可改善气虚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细胞形态学异常, 并可改善血虚模型动物的贫血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 八珍颗粒治疗月经不调是安全、有效的, 同时能有效改善气虚两虚证候, 与归脾颗粒疗效相当,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38.

阴阳两虚型 篇5

关键词:冬病夏治,喘证,疗效观察

喘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该病反复发作, 难以根治。中医“冬病夏治”在治疗和预防喘证中疗效切确, 且操作简单, 价格低廉, 不良反应小, 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和认可, 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中医证候标准: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证候辨治规范》及《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中相关标准制定[1,2,3]。 (1) 主症:呼吸急促, 气短, 喘息, 咳痰, 痰液黏、起沫, 耳鸣, 腰膝酸软; (2) 次症:精神疲乏, 多汗, 心慌, 面色发青, 四肢冰凉, 口干舌燥, 脉虚浮无根或舌红, 脉细数。肺肾两虚证具备上述所有主症, 且同时具备≥2项的次症。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喘证及肺肾两虚证的诊断标准;年龄20~75岁;主要观察指标均完成;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符合喘证肺肾两虚证诊断标准;年龄<20岁或>75岁;合并其他可致气流阻塞的疾病, 如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而退出;或未按规定用药、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贴治疗。穴位注射由喘可治注射液2 m L分别注射两侧足三里, 2次/周。敷贴药物包括白芥子、细辛、生姜、附子等, 将它们打碎成细粉, 然后加入鲜姜汁调制成糊状, 搓成直径约1.5 cm的药丸, 将药丸平放在胶布上, 贴于大椎和天突穴位, 使用时间4 h, 2次/周。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给予茶碱缓释片口服, 0.1~0.2 g/次, 2次/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包括咳嗽、咳痰等。咳嗽: (1) 0分 (正常) :无咳嗽; (2) 3分 (轻度) :白天间断咳嗽, 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无影响; (3) 6分 (中度) :白天和晚上都出现间断咳嗽,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4) 9分 (重度) :白天和晚上都经常咳嗽或阵咳,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咳痰: (1) 0分 (正常) :无咳痰; (2) 分 (轻度) :昼夜咳痰10~50 m L, 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25 m L; (3) 6分 (中度) :昼夜咳痰51~100 m L, 或夜间及清晨咳痰25~50 m L; (4) 9分 (重度) :昼夜咳痰>100 m L, 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0 m L。

喘促: (1) 0分 (正常) :无喘促; (2) 分 (轻度) :劳动后即出现喘息; (3) 6分 (中度) :上楼、快走等活动后出现喘息; (4) 9分 (重度) :卧床静息状态下出现喘息。

气短: (1) 0分 (正常) :无气短; (2) 分 (轻度) :劳动后即出现气短; (3) 6分 (中度) :稍微活动后即出现气短; (4) 9分 (重度) :卧床静息状态下出现气短。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4,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疗效评定采用Ridit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2013年6-9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冬病夏治专科门诊病例48例。治疗组24例, 男15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52.31±9.02) 岁;平均病程 (103.55±53.66) 个月。对照组24例, 男13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49.51±10.58) 岁;平均病程 (102.43±53.34) 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67.16%, 对照组41.19%,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喘证之喘不离本虚标实, 痰、瘀为标, 肺、脾、肾虚为本。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认为:“气有外气, 天地之六气也;有内气, 人身之元气也……人之所赖, 惟此气耳”。喘证初期脾虚生痰, 痰饮蕴肺, 咳而兼喘, 治拟健脾燥湿, 化痰平喘;慢性迁延, 肺失治节, 由气及血, 发展为痰凝气滞血瘀, 喘急加重, 伴面青唇暗, 治当活血平喘;久喘及肾, 肾虚不纳, 表现为气急、气喘加重, 伴腰酸、耳鸣, 治当纳气平喘。气之根在肾, 来源于肺、脾。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脾升胃降, 肝主升发疏泄, 心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全身。由此可见, 治喘重在补气以求治本, 并重视调气, 标本兼顾。

我科冬病夏治药丸中白芥子入肺经而温肺化痰, 细辛、附子、生姜辛散温通。药丸具有温肺化痰、祛痰的疗效。穴位注射采用喘可治注射液, 是巴戟天和淫羊藿提取、分离、精制而成, 其作用主要为纳气归元, 温补肾阳, 温肺化气, 平喘止咳。

治疗选取天突、大椎两穴, 其中大椎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穴, 具有益气壮阳的作用, 能够起到清热解表、平喘补益、祛邪的作用。天突为任脉和阳维脉交会穴, 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上, 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 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 发挥药物的“归经”功能效应, 改善经络气血运行, 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谓:“用膏药贴之, 闭塞其气, 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 通经贯络, 或提而出之, 或攻而散之, 较之服药尤有力, 此至妙之法”。药穴结合, 共奏解痉平喘、镇咳祛痰之功。穴位注射取穴为患者双侧的足三里, 是强壮身心的大穴, 能够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 增加抵抗力, 调理脾胃、调和阴阳及扶正祛邪的作用。喘可治注射液通过足三里发挥作用, 具有温阳补肾, 平喘止咳, 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主治哮证属肾虚挟痰证。

本研究显示, 治疗组其治疗后咳嗽、咳痰、喘促、气短症状减轻, 优于对照组, 提示冬病夏治治疗可改善喘证患者症状。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缓解期患者, 此类喘证患者发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 因肺脾肾虚、宿痰内伏、外邪引动伏饮而发作。因患者大多病程较长, 久病正气亏虚, 阳气衰弱, 故在四季中阳气最为强盛的夏季治疗, 不仅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 是秋冬不易复发, 而且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作用。《素问·四气调神论》有云:“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即是在气候之阳, 利用药物之阳, 激发人身之阳。顺应天人相应之养生大道, 借天之阳而补人体之阳, 在治疗疾病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篇作者由衷认为中医药治疗喘证具有许多优势, 是建立在中医病理生理基础理论上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减少了西药的不良反应[6]。“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 或既病防变, 防治并用, 重在预防, 冬病夏治必将在治疗喘证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98.

[2]冷方南.中医证候辨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19.

[3]程绍恩, 夏洪生.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2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5]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4

阴阳两虚型 篇6

关键词:异动症,气阴两虚型,止颤汤

帕金森病 (PD) 是中老年的一种多发病。它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功能障碍疾病[1]。迄今为止左旋多巴仍是PD的金标准治疗药物, 是目前其他治疗方法和药物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2]。但长期使用左旋多巴, 其疗效逐渐下降, 并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异动症 (LID) , 很多中晚期患者因此致残。“异动症”是一种舞蹈样、手足徐动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3], 常见于面部肌肉, 颈、背和肢体亦可出现。因为这种不自主动作幅度可以很大, 可持续整个左旋多巴的起效期。患者从不能活动 (PD患者原有的症状) 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可控制的乱动。但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 患者非常痛苦,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临床上用止颤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异动症30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气阴两虚型异动症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男性12例, 女性18例, 年龄最小52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9.9岁。对照组30例, 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最小50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病程上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6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4,5]。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老年颤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6]。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属气阴两虚证者。年龄45岁~80岁;服用美多巴的剂量稳定一个月以上;自愿作为受试对象并能接受试验药物剂量保证完成疗效者。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45岁以下80岁以上;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未控制的其他系统疾病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痴呆等;滥用药物, 同时用其他研究性药物者;病情危重难以对试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正确的评价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对本药成分过敏者;症状性和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原剂量服用美多巴, 止颤汤每天1剂, 分两次口服。对照组按照原剂量服用美多巴。服药28d后观察指标变化。

1.6 观察指标

帕金森病综合评分表 (UPDRS3.0版) 。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老年颤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积分100%;明显进步:50%~99%;进步:20%~49%;稍有进步:10%~19%;无效:<10%。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

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活动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异动症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治疗后, 日常活动分、异动症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临床疗效 (见表2)

3 讨论

异动症是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一个难关。中药特别是复方, 具有多靶点, 整体治疗特点, 这种特点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脑内微环境诸多因子。

异动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 属于中医“颤证”范畴[7]。《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摇动”、“掉眩巅疾”, 这些论述均说明“掉”表现为摇动之象。此类疾病属风象, 与肝有关。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指出:此病壮年鲜有, 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 夫年老阴血不足, 少水不能制肾火, 极为难治。其病机通常认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精血不足与气血亏虚, 标实常指痰热挟风阳为患。其病位在脑, 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盖肝为风木之脏, 以血为体, 以气为用, 肝血不足则筋失柔润。肾主骨生髓, 肾精不足, 髓海不充;肾阴亏虚, 水不涵木, 虚风内动, 四肢震颤, 经谓风淫末疾也。气血两虚, 筋脉失于濡养, 为之振摇;且滋水涵木, 濡血柔肝, 佐金制木, 培土养肝, 皆有赖于益气养血, 滋其化源。止颤汤即以此立意, 并结合现代研究, 注重清热泻火, 升清降浊。

本课题选用的中药止颤汤剂, 是上海市名老中医李如奎教授结合多年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 经过探索筛选研制所得。临床运用于帕金森病及异动症患者颇有疗效[8]。止颤汤由黄芪、丹参、钩藤、知母、白芍、制大黄、升麻等组成。方中黄芪补气, 丹参、白芍活血补血。《本草衍义补遗》曰:“黄芪大补阳虚自汗……”, 《本草纲目》曰:丹参“活血, 通心包络……”, 《玉揪药解》曰:白芍“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疾”, 既能“泄肝胆风火以清风木之邪”, 又能“养肝阴而和柔刚桀骜之威”, 可养肝血, 滋肝阴, 柔肝气, 为养血濡筋、缓急止颤之良药。《本草纲目》曰:钩藤“手足厥阴药也……钩藤通心包于肝木, 风静火息, 则诸证自除”, 《本草纲目》曰:“知母之辛苦寒凉, 下则润肾燥而滋阴, 上则清肺金而泻火”。白芍缓急、柔筋, 知母养阴清热, 合钩藤以奏熄风平颤之功。《药品化义》曰:“大黄气味重浊, 直降下行, 走而不守, 有斩关夺门之力”、大黄泻浊火, 使清阳之府静谧;升麻升清阳, 配伍黄芪等补气之品, 使清气得升, 脑髓得补。全方补气血, 滋肾阴, 平肝风, 升清阳, 泻浊火, 并可改善患者便秘、乏力诸症。且方中不少药物兼有多种功效。如黄芪兼有补气与熄风之功, 白芍兼有养血和止痉之效。现代药理学证实白芍具有抗惊厥、解痉作用;升麻还可清热解毒;知母亦有镇静之能。

中医药可以改善异动症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异动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也无疑为本方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故验之临床, 颇有效验。

参考文献

[1]Parkinson J.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1817 (Reproduced) [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2, 14 (2) :223-236.

[2]刘道宽, 蒋雨平, 江澄川, 等.锥体外系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1.

[3]刘振国.浅谈帕金森病治疗的并发症——异动症[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12, 25 (12) :933-93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帕金森病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 (6) :408-409.

[5]吴江.神经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5-253.

[6]隆呈祥.中医老年颤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2, 15 (4) :39-40.

[7]陈湘君, 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51.

阴阳两虚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诊断标准

1. 1. 1 中医诊断标准症见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尿浊、尿有甜味等消渴病临床特征或其中之一, 伴见神疲倦怠、气短懒言、乏力自汗、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舌淡红、苔白少津、脉沉细涩, 证属阴虚燥热、气阴两虚[5]。

1. 1. 2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 ( WHO) 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新标准。有糖尿病症状 ( 多尿、烦渴、多饮、消瘦) 者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为糖尿病: ( 1) 随机血糖≥11. 1mmol/L; ( 2) 空腹血糖≥7. 0 mmol/L; (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OGTT) 2h血糖≥11. 1mmol/L[5]。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为气阴两虚型; 发病3 个月以上, 年龄35 ~ 80 岁;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 1) 1 型糖尿病; ( 2) 新发血糖高于正常, 但经饮食控制、增加活动量等, 血糖监测下降至诊断值以下者; ( 3) 伴外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患者; ( 4) 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素分泌瘤等胰腺疾病而致的继发性 ( 症状性) 糖尿病患者; ( 5) 饮食性糖尿病、应激性糖尿病及肾性糖尿病患者; ( 6) 妊娠期及哺乳期糖尿病患者; ( 7) 近1 个月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合并急性代谢紊乱及感染者; ( 8) 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 9) 无法控制饮食、不能按时服药者; ( 10) 精神疾病患者。

1. 3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1—10 月北京市大兴区亦庄医院收治的气阴两虚型2 型糖尿病患者60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 例。治疗组中男16 例, 女14 例; 年龄38 ~80 岁, 平均年龄 ( 54. 0 ± 13. 6) 岁; 病程2 ~ 18 年, 平均病程 ( 5. 4 ± 4. 4) 年。对照组中男16 例, 女14 例; 年龄38 ~78 岁, 平均年龄 ( 53. 6 ± 11. 5) 岁; 病程1 ~ 19 年, 平均病程 ( 5. 6 ± 4. 7)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4 方法

1. 4. 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降糖西药治疗, 磺脲类选用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 非磺酰脲类选用瑞格列奈; 双胍类选用二甲双胍; α - 糖苷酶抑制剂选用阿卡波糖; 8 周为1 个疗程。

1. 4. 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自拟降糖方加减治疗。药方组成: ( 炙) 黄芪15g、生地20g、葛根15g、丹参30g、苍术15g、元参30g[6]。随症加减: 口渴思饮, 口舌干燥者加白虎加人参汤, 党参 ( 替人参) 10g、知母10g、 ( 生) 石膏30 ~ 60g; 多食易饥者加熟地20g、麦冬6g、知母5g、牛膝5g; 手足心热者加黄连10g、黄芩6g、白芍6g、阿胶9g、鸡子黄2 枚; 心悸气短、倦怠懒言者加人参6g、麦冬10g、五味子10g; 夜尿频多者加附子5g、肉桂3g、熟地30g、山茱萸15g、山药15g、茯苓5g、丹皮5g; 大便溏薄者加人参10g、干姜10g、甘草10g、白术10g; 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10g、白芍10g; 1 剂/d, 水煎服, 分温2 次服用, 8 周为1 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定期检测血糖、接受积极宣教、合理膳食、坚持运动、调畅情志, 在1 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 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 5. 1 主要临床症状参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按症状程度的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 分, 观察症状的治疗前后评分[5], 详见表1。

注: 无症状记为0 分

1. 5. 2 血糖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量。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判定疗效[5],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 , 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至参考范围, 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至治疗前的40% , 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参考范围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 , 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至治疗前的20% , 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 , 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 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无下降, 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无下降, 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积分计算公式为尼莫地平法: 〔 (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 100% 。

1. 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口渴思饮、夜频尿多、手足心热、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治疗组治疗前后口渴思饮、夜频尿多、手足心热、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口= 3. 72, t夜= 4. 88, t手= 4. 37, t倦=4. 72, t气= 4. 56, P < 0. 05 ) ; 对照组治疗前后口渴思饮、夜频尿多、手足心热、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口= 3. 61, t夜= 4. 46, t手= 4. 28, t倦= 4. 61, t气= 4. 23, P < 0. 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口渴思饮、夜频尿多、手足心热、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空= 18. 99, t餐= 16. 52, t糖= 16. 26, P < 0. 05 ) ; 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空= 12. 59, t餐= 9. 65, t糖= 11. 20, P < 0. 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

2.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6. 324, P < 0. 05, 见表4)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 “消渴”范畴, 疾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等多种原因有关[3], 但 “素体阴虚, 五脏虚弱” 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 《黄帝内经》中对本病即有论述。 《灵枢·五变篇》说: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7], 又说:“怒则气上逆, 胸中畜积, 血气逆流, 髋皮充肌, 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7], 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病的重要因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也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 《素问·奇病论篇》 说:“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逆, 转为消渴”[8]。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 “消瘅” “消渴” “肺消” “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 然本病迁延日久, 病变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其病机变化亦相当复杂。病变早期阴津亏损、燥热偏盛,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燥热愈甚则阴津愈虚, 阴津愈虚则燥热愈盛, 二者互相影响, 互为因果;消渴病病变中期, 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则病程迁延, 阴损耗气、燥热伤阴而致气阴两虚, 同时脏腑功能失调, 津液代谢障碍, 气血运行受阻, 痰浊瘀血内生, 全身脉络瘀阻, 相应的脏腑器官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发生诸多并发症; 病变后期, 阴损及阳, 阴阳俱虚, 人之阴阳互根, 互相依存。消渴病之本在于阴虚, 若病程迁延日久, 阴损及阳或因治疗失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 终致阴阳俱虚。提示糖尿病患者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 气虚、阴虚贯穿于消渴病始终, 益气养阴为其治疗大法[9], 是治疗消渴病的关键环节, 因而以自拟降糖方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 型糖尿病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方中 ( 炙) 黄芪甘温, 补气升阳、偏补脾阳, 为升阳补气之圣药; 生地甘苦而性凉, 功专滋阴清热、养血润燥、生津止渴, 二药伍用, 益气生津、健脾补肾, 可谓相得益彰。葛根甘辛性平, 轻扬升发, 长于解肌退热、生津止渴; 丹参味苦性寒, 性平而降, 入走血分, 功于活血祛瘀、化瘀生新, 二药参合, 相互促进, 降低血糖及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之力大增。苍术苦温燥湿, 辛香发散, 功专健脾燥湿、升阳散邪, 敛脾精、止漏浊之效佳; 玄参咸寒, 质润多液, 擅常滋阴降火、泻火解毒; 苍术燥而玄参润, 以玄参之润制苍术之燥, 又以苍术之温燥制玄参之滞腻, 一润一燥, 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诸药合用, 共同起到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活血化瘀的作用[6]。

肺胃热盛伤津则口渴思饮, 治以白虎汤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 党参无人参之大补元气、益气固脱之效, 却可补脾益肺、生津养血; ( 生) 石膏甘寒清热、除烦止渴; 知母苦寒坚阴、滋阴润燥, 用治口渴思饮、口舌干燥。胃火炽盛者多食易饥, 治以玉女煎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其中石膏、知母清泄阳明余火, 熟地滋补肾阴, 麦冬滋阴生津, 牛膝引热下行, 以降炎上之火; 阴虚内热者手足心热、心烦眠差, 治以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安神, 其中黄连苦寒伍以黄芩泄心经烦热, 阿胶性善滋阴, 直入肾中以生肾水, 鸡子黄入于心经, 与阿胶交合心肾, 以除少阴之热, 白芍酸涩, 收敛阴气而清泄邪热; 气阴两虚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治以生脉散益气养阴生津, 其中人参甘温, 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 麦冬甘寒,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五味子酸温, 生津止渴敛阴, 三药合用, 一补一润一敛, 使气复津生, 气充脉复; 气阴虚损, 肾气虚衰, 失于固摄者夜尿频多, 治以金匮肾气丸滋阴补阳, 其中附子辛热, 性走而不守, 通行十二经, 温补脾肾, 尤善补肾阳; 肉桂辛甘大热, 补火助阳, 引火归元, 二药各取少量, 取 “少火生气”之意, 微微补火以鼓舞亏虚的肾中阳气;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山茱萸补养肝肾涩精, 山药补益脾阴固肾, 三药伍用, 肾肝脾三阴并补; 泽泻利湿泄肾浊, 减熟地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 助山药之健运; 丹皮清泄虚热, 制山茱萸之温涩。气阴耗伤、脾胃虚寒者大便溏薄, 治以理中丸温中驱寒, 其中干姜辛热, 温脾阳、驱寒邪,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 二药共奏温中健脾之效; 佐白术健脾燥湿, 避生湿浊, 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气虚运行; 血液乏力者血液瘀阻, 肤色晦暗粗糙, 治以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 其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破血力甚, 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 白芍养血和营以增活血之力, 川芎活血行气, 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 全方伍用使瘀血去、新血生、气机畅。中医药在治疗2 型糖尿病方面不良反应少[10], 在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上均有优势[11]。

综上所述, 降糖方治疗气阴两虚2 型糖尿病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不失为一剂治疗糖尿病的良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降糖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10月北京市大兴区亦庄医院收治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降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降糖方加减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均定期检测血糖、接受积极宣教、合理膳食、坚持运动、调畅情志, 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口渴思饮、夜频尿多、手足心热、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口渴思饮、夜频尿多、手足心热、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降糖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且不良反应少。

上一篇:高压交流接地开关下一篇:党员安全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