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控制里程表设计

2024-12-24

单片机控制里程表设计(共5篇)

单片机控制里程表设计 篇1

1 设计背景

随着汽车电气设备不断增加, 电气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传统仪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汽车新技术、高速度、人性化的要求。因此, 汽车仪表的发展过程中现代电子仪表逐步取代了传统仪表。

由于机械式车速里程表简单实用, 在国内仍旧被广泛用于大小型汽车上。不过,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现在很多轿车仪表已经使用电子车速表, 常见的一种是从变速器上的速度传感器获取信号, 通过脉冲频率的变化使指针偏转或者显示数字。为扩大指示范围, 现指针仪表大多趋向于采用具有四象限的十字线圈来驱动指针, 其指示偏转角度大, 线性好, 而该种十字线圈的驱动在我国都是依赖于进口的电路板或进口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来进行PWM驱动, 其来源及供货期限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目前车速里程表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速里程表, 能够实现对车速和里程的实时测量及存储, 并可通过键盘电路随时更改轮胎的直径, 使用更加灵活, 并设计了超速报警及长时间疲劳驾驶提醒等装置, 体现了系统的人性化设计。

2 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采用数码管显示, STC10F08XE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 由按键电路、霍尔传感器电路、数码显示电路和辅助功能模块等构成。按功能划分, 硬件系统可分为四大部分。其硬件实物图如图1所示。

2.1 单片机控制电路

STC10F08XE单片机结构与功能类似于MCS-51系列单片机, 它具有掉电保存数据的存储记忆功能。该单片机采用按键复位电路, 内部时钟频率为12MHz, 通过软件构成系统时钟。该单片机最小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2.2 霍尔传感器电路

本系统利用霍尔传感器来实时检测车速, 并通过结合软件编程设计同步显示该车的里程。霍尔传感器硬件原理图如图3所示。

2.3 按键电路

本系统中, 除单片机的复位电路需要1个独立按键, 还需要4个按键进行功能选择。各按键功能如下:单片机最小系统复位按键1个;车速、里程切换显示键1个, 不按表示选择车速, 按一下表示选择里程, 按两下是车速, 如此循环;车轮直径选择按键1个, 直径D的选择, 不按、按一、二下分别代表80cm、60cm、50cm;存储按键1个, 在工作状态时, 存入数据;清除按键1个, 清除数据。

2.4 数码显示电路

本设计采用LED数码管显示器作为显示电路, 采用动态扫描方式进行显示。本设计使用的是四位一体的共阳极数码管。由于单片机通用输出端口无法给LED数码管足够的驱动电流, 故本电路还设计了数码管驱动电路。LED数码管显示模块的段选端与单片机的P2口连接, 位选端连接驱动电路后, 与单片机P0口的高4位连接。

3 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软件设计采用C语言编写, 运行准确。软件设计由主程序、速度与里程计算、按键模块、显示模块及辅助功能模块组成。速度与里程计算模块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

4 结论

传统的车速里程表存在着一些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 设计了单片机控制的智能车速里程表, 为机动车辆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 低功耗、低价格的智能车速里程显示装置, 且设计中还融入了超速报警、疲劳驾驶提醒等装置, 体现了系统的人性化, 使车辆行驶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郑毛祥.单片机应用基础.第一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8-10.

[2]周向红.51系列单片机应用与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16.

[3]葛长虹.工业测控系统的抗干扰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29.

单片机控制里程表设计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力系统设计的理解与认知,从单片机的概念入手,对其各大特征与作用做了一些简要的介绍与说明,通过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其引入通用电力系统,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与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以电力中的照明系统作为例子,主要对其在控制电路方面,怎样应用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准确性定时控制做了探讨与分析,希望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单片机;通用电力;控制系统;设计

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简直令人措手不及,笔者就结合当下电子技术的应用技术,着重将单片机控制系统应用于通用电力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方案探讨,其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在于其在其他行业的实践应用所获得的成果,比起其他的系统而言更为经济,而且其体积并不大,在功能与作用方面尽显其优势,因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推动通用电用系统的改造升级,而且可以使其在整个的操作与使用过程中更为简便,从而节省人力,提高整个运营效率。

一、概述系统设计方案

笔者在本文所采用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中选择的是微控制器MC9S12DG128MCU,在IDE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件集成开发环境方面,选择的是CodeWarrior,在调试方法方面应用BDM在线技术,而且还选用到了三大模块,分别是CRG,PWM,ECT(S12单片机),选择这些富于实践经验型的微控制器,方法调试,以及优化的三大模块,有助于更好的使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定时控制得到实现,从而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衔接成功,达到目标。

二、从硬件系统方面进行构建

为了更好的表述设计方案,笔者首先对其进行系统的整体说明。整个系统以选择的微型控制器MC9S12DG128MCU作为控制中心,将三大模块中的CRG模块分别与PWM模块与ECT模块相联,其中将PWM模块的PPO端与ECT模块的PBO端,分别接入隔离电路(包括电容与电阻,光电耦合器与可控硅,以及LED灯)中的光电耦合器,路经可控硅再与220V的电路相联接,从而构成一个硬件系统。以下具体说明。

1、微控制器MC9S12DG128单片机

单片机MC9S12DG128特点主要是其内资源较为丰富,在集成度方面明显较高,而且其接口模块比较多。其之所以具有如此优势,主要是Freescale公司在S12系列中,对其微控制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优化,并且是对具有优势的一款的增强型,是十六位的微控制器。其早已被各大行业所应用,如在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应用,汽车电子行业的集成控制系统的应用,以及在其他属于中高档的机电产品方面也被广泛应用。可以说其在采用增强型16位S12CPU后,其总线时钟频率已经可以不低于25MHz;其内在的资源更多;其中的各大模块也可进行逻辑时钟频率的更宽范围选择,如同原理所说,其不但支持在线调试,而且能够提供出两个八路十位精度的A/D转换器等。

2、光电耦合器

所谓电力系统的定时控制系统就是要利用单片机的各种功能与作用来实现其切断与联结的作用,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开关的闭合,由于其次数较多,所以说重点就在于对开关量的控制。但是在实际上的单片机的应有中,其驱动能力明显不足,

所以在其整个的原理设计中就要加接驱动接口电路,防止单片机受到其干扰,因而在其原理的設计过程中就要加入隔离电路区。从而保证单片机控制性能。由于可控硅所采用的交流强电回路,电压高,电流大,与单片机直接进行连接,会对其产生触电危险,所以在其中加入光电耦合器,这是由于隔离电路中加光电耦合器可以将单片机控制信号与可控硅所触发的电路实行隔离。

光电耦合器也叫光电隔离器,一般简称为光耦,英文全称为optical coupler,通常缩写为OC。顾名思义可知其主要是采用光作为媒介,将所有信号进行传输。而且由于其自身性能因素的决定因子,其对于输入的电信号和输出的电信号都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隔离作用。使得单片机在整个的电力硬件系统中可以处于良好的状态,不易因与可控硅的直接联结而发生故障。由于在各种电路中的广泛应用,其实践已经证明了自身在隔离时所起的有效性作用。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光的发射与接收,电信号的放大。

3、可控硅

通常所说的晶闸管就是可控硅的别名。其有单向的,双向的,还有光控的,逆导的,可关断的,快速的等等。实际上来讲,其主要的意思就是指一种开关,比如拿双向晶闸管来说,就是在普通晶闸管的基础之上发展成形,其不但可以取代两个反极性并联的晶闸管,只要求一个触发电路,因而从其整个的作用方面来说较为理想。

4、系统与外部的联结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通用电力系统的设计中,控制系统与外部的电路连接方面也是其重要的关键点。其中的指示灯在亮时,表示其光电耦合器正在进行正常的工作。如果其未亮,就表明其出现了问题。本文所选用的系统设计中所采用的电容耐压值为六百三十伏特,而可控硅的型号为BTA16,通常为了防止其经过的电流过大,要在其上再进行一个电容的并联,从而防止可控硅的损坏。在其试验阶段,可以将高压用电线路用灯泡代替。在电阻的选择方面与保险丝的选择方面,必须依照所做系统在试验阶段所采用的各种材料来决定。

三、从系统软件方面进行构建

如同上面所说,笔者在整个的电力系统的定时控制系统设计方面选用了CodeWarrior软件,并且以C语言与汇编语言二者混合的方式来时进行编程。本文选用的是3.1forHCS12版本,而单片机嵌入式应用开发的软件包主要是针对于HC12或S12为核心的中央处理器。采用S12系列的背景调试模式,也就是在BDM模块中进行一些功能的实现,比如应用程序的下载,在线更新,动态调试等,还有就是对于单片机内部资源的调配以及及时的问题或漏洞修复,选用市场中的一般性背景调试器即可。

1、从程序源代码来构建

总体来说就是通过PC机,将程序从磁盘上录入并建立环境,在有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如上进行,而如果是嵌入式系统,那么肯定会出现由于缺少操作系统而不能直接进行操作,因此,要通过程序员来完成其程序启动。从程序运行方面来看,其并非直接去调用main()函数,还要通过启动代码来调用,只有在完成启动后,其才能够执行用户程序。选用S12,就是由于其启动代码较为简便易于操作的优点。其主要的操作只需要初始化堆栈,硬件,然后直接跳入main()函数即可。程序代码的设计比较复杂,但当其一旦写入就能够使执行更为简便。

基于单片机的自行车里程表的设计 篇3

1 自行车里程表的设计

自行车里程表用指针指示车辆行驶的瞬时车速, 用机械计数器记录车辆行驶的累计里程。用软轴驱动的传统车速里程表存在着很多的缺陷, 因为软轴在高速旋转时, 由于受钢丝交变应力极限的限制而容易断裂, 同时, 软轴布置过长会出现形变过大或运动迟滞等现象, 而且, 对于不同的车型, 转速里程表的安装位置也会受到软轴长度及弯曲度的限制。本文利用霍尔型非接触式转速传感器对里程进行测量。将霍尔元件安装在车前叉的一侧, 在轮圈侧面贴一个磁片。当磁片经过霍尔元件时, 霍尔元件输出端会产生脉冲输出, 单片机根据脉冲数计算里程。而如果光敏电阻的话, 光敏电阻对光特别敏感, 当白天行驶时, 外界光源将导致光敏电阻发出错误信号;光敏电阻对环境的要求相当高, 如果光敏电阻或发光二极管被泥沙或灰尘所覆盖, 光敏电阻就不能再进行准确测量;在雾天和雨天光敏电阻的测量的效果也不好。而编码器必须安装在车轴上, 安装较为复杂, 这样就会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而霍尔元件不但不受天气的影响, 即使被泥沙或灰尘覆盖对测量也不会有影响。而且安装方便, 不受光线、泥水等因素影响的优点。

设计的总体思路假定轮圈的周长为L, 在轮圈上安装m个永久磁铁, 则测得的里程值最大误差为L/m。取m=1。当轮子每转一圈, 通过开关型霍尔元件传感器采集到一个脉冲信号, 并从引脚P3.4计数器T0端输入, 传感器每获取一个脉冲信号即对系统提供一次计数中断。每秒钟所获取的中断数目再乘以轮圈周长即为速度v, 在时间t内走过的总路程s为t个v的总和。当速度键按下时, LED切换显示当前速度v, 速度指示灯亮;若自行车超速, 系统发出报警提示, 指示灯闪烁;当时间键按下时, LED切换显示当前所用时间, 时间指示灯亮。当清零键按下时, 系统自动重新开始计数。没有任何按键操作时, 里程指示灯亮, 数码管显示里程值。该设计的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2 软件设计

程序部分主要由主程序、外中断0服务程序, TO中断服务程序、延时子程序等模块组成。主程序主要完成程序初始化和键盘处理, 外部中断朋及务程序由测量、计算、读数等部分组成, TO中断服务程序由计时、动态扫描显示、自行车停车判断等部分组成。从P3.4口输人的脉冲信号作为外中断0的中断请求信号, 采用沿触发方式。在测量速度时, 由于车轮转动脉冲信号的频率很低, 不适宜使用计数的方式进行测量, 所以采用测脉冲周期的方法进行测量, 用脉冲信号系统来控制计时信号, 通过计时数计算出脉冲周期, 用车轮的周长除以周期便可得到自行车的行驶速度。在测量里程时, 用脉冲信号个数乘以车轮的周长便可获得行驶里程。需要说明的是:脉冲信号周期和个数是同时测量的, 要做的只是用按钮开关S1切换显示。定时器TO的中断定时时间为5ms, 每中断一次计时变量n加1, 因此n的单位为5ms。例如:自行车车轮转一周对应的n值为100, 则对应的时间为0.5s, 由此可得自行车的速度为14.9km/li。如果n的值达到1000, 即5秒钟仍没有发生外部中断, 即表示自行车没有前进, n也被清零, 速度显示为0。读数采用三位显示, TO中断一次显示一位数, 中断3次就可以刷新一次数据, 即巧ms刷新一次数据。

3 安装与调试

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是一个关键。将它安装在前轮的位置, 把一块小永久磁铁固定在车轮的辐条上, 传感器要做作防潮密封后固定在前叉上, 使得车轮转动时磁铁从它的前面经过, 并使两者相遇时间隔尽量小。安装时, 要使磁铁的S极面向传感器的正面。判定磁铁极性方法是:把磁铁的两个极分别靠近传感器的正面, 当其 (3) 脚电平由高变低时即为正确的安装位置。传感器安装完成后, 转动车轮, 霍尔床暖气UGN3020的 (3) 脚应有脉冲信号输出, 否则说明两者的间隔偏大, 应缩小距离, 直至转动时 (3) 脚有脉冲信号输出为止。一般间隔为5mm左右, 如果向隔小于5mm仍无脉冲信号输出, 说明磁铁的磁场强度偏小, 应予以更换。

调试结束后, 把里程速度表安装在车把手上, 打开电源, 骑动自行车, 这时数码管显示的是速度, 如果要显示里程, 只要按一下S1, 如果要回到显示速度, 再按一下SI即可。

摘要:本文以单片机为核心计一种的自行车里程速度表, 里程和速度显示可进行切换, 采用三位数码管显示;最大可显示里程为99.9km, 显示最高速度可为99.9km/h。该里程速度表也可以用在电动自行车和速度不超过100km/h的摩托车上。

单片机控制里程表设计 篇4

【关键词】液位检测;探测式水位传感器;步进电机

液位的检测是过程控制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探测式水位传感器

探测式水位传感器由步进电机、限位开关、拉线盘、传动齿轮以及测杆、测针等零部件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此传感器的基本测量原理是它将步进电机的正、反向的旋转通过齿轮和拉线的传递,转换为测针的竖直方向的位移。步进电机的运行是在脉冲信号控制下进行的,脉冲数据变化能够直观的反映电机转动角度的变化(测针的位移距离变化),测针的作用是产生水位信号。在水中放置一个零V的电极,测针触水时,即可使测针和电极之间形成电路回路,此时的测针为低电平——“0”,若测针离开水面,则测针的电平为高——“1”状态。

传感器的上部限位位置在测量时是固定的,一般将上部的限位点作为基准,在测量前是可以随意设置的。在进行测量时,首先使测针处于上限位置,同时对计数器赋值,作为基准测量初值。然后电机运行,使测针向下运行,停止在水面上方,进行水位的数据测量,并将数据存储。存储数据后,设置软件,使电机反向运行牵引测针上升到原上限点处,完成一次测量。

二、测量方式的选择

探测式水位计是由步进电机的转动驱动测杆进行运动,步进电机的转速是由其接受到的脉冲信号控制的,接受一个脉冲信号步进电机就会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所以,我们可以控制脉冲的产生个数,进而控制步进电机的角度转变。还可以控制脉冲的频率的高低来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速率,进行调速。

采用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即可达到脉冲信号的产生与频率的控制,此种驱动方式具有易控制、高精度、不受水的温度和水质变化影响、测量水位变化快的特点。静态和动态水位都可进行测量。电机的步进角为1.5度,相应测针步进距离为0.1mm,全行程是300mm。

三、硬件设计

根据上面的传感器和水位测量方式的介绍与选择,本模块由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水位探测式传感器组成。具体的实现框图如图2所示。

先由单片机检测水位传感器的初始状态,包括限位状态与确保测针处于水面上方,在确保检测无误后,然后执行水位测量程序,开始测量,首先执行触水信号的产生,使探针触水时返回信号,传递给单片机,得知水平面的具体位置。单片机接收后,再控制步进电机转动使探针进行多次的触水运动,且将多次的步进电机步进数存储,根据存储的数据计算出水位,由单片机显示在LED上。

单片机产生的控制步进电机进行转动的脉冲信号由P1.0产生,控制转动方向的脉冲由P1.1产生。脉冲分配器和功率放大电路将自动将此脉冲信号转换为步进电机三相的信号,由此来控制步进电机转动,实现对探针上下运动的控制。其结构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单片机控制探针的组成框图

单片机接口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通过脉冲分配器将单片机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分配后传输到步进电机。

由于单片机的驱动能力不足,这里采用的功率放大部分,是采用PMM8713组成的驱动电路,通過此驱动电路放大脉冲信号后,驱动步进电机牵引探针运动来实现水位的测量。

四、传感器控制信号

探针触水信号:因为探针触水的瞬间即可产生,且将信号送与单片机。所以它的响应时间直接影响到水位测量的精度。要想测量精度高,就必须要求其响应时间短。中断响应是一种立即响应,由此可以将响应时间减到最短。所以我们用中断来响应探针触水信号。

限位开关信号:它的作用是控制探杆运动的临界范围,使用单片机的P1.2口进行查询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蒋漪涟.基于单片机实现液位和液体流速检测系统(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06.

单片机控制里程表设计 篇5

关键词:电梯C8051F020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087-02

Teaching elevator microcontroller hardware design

Wangkai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211170)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oriented elevator microcontroller system solution,detailed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system, product selection and circuit design ideas.

Keywords:elevator C8051F020control system

隨着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增多,电梯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需要大量从事电梯工作的技术人员,为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梯的相关课程,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梯控制系统是微机控制系统,为提高学生对电梯微机控制系统的模块构成,运行控制方式的理解,加深对电梯控制系统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梯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希望对教学型电梯的控制系统设计有所帮助。

1 电梯控制系统硬件模块总体框图

整个系统硬件分为以下4个功能模块:主控制单元、现场信号输入单元、指令信号输出单元、通信串口单元。具体通信关系见图1所示。

主控制单元为负责对现场信号的分析处理,并下达相关指令指挥电梯运行;现场信号输入单元确保将现场信号实时准确地输入到单片机的输入接口中;指令输出信号单元负责将指令实时传递到电梯的各电气部件;通信串口单元可把控制系统与计算机建立联接,接受或输出信号和程序。

2 各模块的选型及电路设计

2.1 主控制单元

采用美国silicon lab公司的C8051F020为MCU。C8051F020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系统级MCU芯片,性能明显优于8051系列单片机,性能特点包括:

(1)高速、流水线结构的8051兼容的CIP-51内核(可达25MIPS);与传统的8051单片机相比,C8051F020的指令运行速度更快,是一般8051单片机的10倍以上。

(2)8051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使用时,需要外加AD、DA转换器件,C8051F020内部有数据采集用的器件ADC和DAC,其中有2个ADC:一个是12位8通道可编程转换速率最大为100ksps,带PGA和模拟多路开关的ADC;另一个是8位8通道可编程转换速率最大为500ksps,带PGA和模拟多路开关的ADC。DAC也有2个,用于将12位的数字量转换为电压量,可产生连续变化的波形,两路信号可同步输出。

(3)C8051F020带有各类串行接口。8051的串行口只有一个UART串口,而C8051F020有4个串行口:SMB US,SPI以及2个增强型的UART,可同时与外界进行串行数据通信。

2.2 现场信号输入单元

C8051F020的电压为5V,电梯的控制信号电压一般为24V,且电梯运行时,会有各类噪声干扰,当这些干扰随着输入信号进入单片机系统,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和较远距离的传输能力,采用了光电耦合器,主要优点在于单向传输信号,输入端和输出端完全实现了电气隔离,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传输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对响应要求高的场合,响应时间在10μs左右,可以完成实时传送信号的要求,典型的光耦电路如图2所示。

2.3 指令信号输出单元

数据采集板除了采集状态信号外,还要接受由主处理模块送来的命令,继而控制电梯电机主电路里的一路继电器。为了将3.3V的弱电信号变换为24V的电流型驱动信号,本系统采用了光电耦合与UN2003共同驱动的方式。

ULN2003是高耐压、大电流达林顿陈列,由七个硅NPN达林顿管组成。该电路的特点如下:ULN2003的每一对达林顿都串联一个2.7KΩ的基极电阻,在5V的工作电压下它能与TTL和CMOS电路直接相连,可以直接处理原先需要标准逻辑缓冲器来处理的数据。

ULN2003工作电压高,工作电流大,灌电流可达500mA,并且能够在关态时承受50V的电压,输出还可以在高负载电流并行运行。ULN2003采用DIP—16或SOP—16塑料封装。

图3为具体的电路连接图。

2.4 通信串口单元

选用MAX485器件,MAX485接口芯片是MAXIM公司的一种RS 485芯片,采用单一电源+5 V工作,额定电流为300μA,采用半双工通讯方式,完成将TTL电平与RS 485电平之间转换的功能。MAX485是通过两个引脚RE(2脚)和DE(3脚)来控制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当RE为低电平时,MAX485数据输入有效;当DE为高电平时,MAX485数据输出有效。在半双工使用中,通常可以将这两个脚直接相连,然后由PC或者单片机输出的高低电平就可以让MAX485在接收和发送状态之间转换了,还可在MAX485输出A、B端口加上TVS管起到防雷,防静电的作用,电路图如图4所示。

3 系统运行测试

在4层4站的模型电梯上测试该系统运行,由于C8051F020拥有8个8位的I/O端口,极大减少了外部连线和器件扩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大量电梯信号的实时传送。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XBR0、XBR1、XBR2交叉开关配置寄存器,将片内的计数器/定时器、串行总线、硬件中断、比较器输出及其它的数字信号配置为在端口I/O引脚,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定需要选择所需的数字资源和通用I/O口。

可改进的地方在于如果计算机与电梯控制系统距离较远,可以加上光电隔离电路,在无信号传输时将MAX485和单片机进行隔离,减小了各器件间可能存在的干扰。

4 结论

该方案基于单片机系统设计,与传统的PLC教学型电梯不同,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又能满足使用需要。同时,也符合目前电梯行业以微机控制系统为主的现状,可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对基于微机设计的教学型电梯数据采集系统也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立香,赵不贿,刘星桥.C8051F020与80C51单片机的异同点[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7(5).

[2]戴佳,戴卫恒.51单片机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5).

上一篇:血气分析指标下一篇:心电监护仪(E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