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分析指标(通用7篇)
血气分析指标 篇1
摘要:目的 统计家兔血气指标正常值,为教学实验及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大耳白兔190只,麻醉状态下股动脉取血,利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各项血气指标,通过颈总动脉插管监测血压。结果 p H值:7.28~7.5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16.60~36.44 mm Hg;氧分压(Pa O2):89.00~99.75 mm Hg;红细胞比容(HCT):30.90%~38.10%;碳酸氢盐(HCO3-):7.83~23.51 mmol/L;碱剩余(BE):-16.20~0.90 mmol/L。结论 家兔血气指标正常值与人类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家兔,血气指标,正常值
家兔是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在机能实验教学中,酸碱平衡紊乱实验颇为重要,并且普遍使用家兔作为实验对象。但我们的教材中提供的大多是人的正常血气指标数据,关于家兔的血气指标正常参考值报道较少。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疑问——家兔血气值与人类是否相同?有何差异?为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该实验对近两个学期酸碱平衡紊乱实验中家兔血气指标正常值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旨在为今后的教学及科研提供参考。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选取健康成年大耳白兔190只,雌雄不限,体重2.0~3.0 kg,普通级,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饲养中心提供。
1.1.2 仪器设备
采用丹麦雷度米特(RADIOMETER)公司生产的ABL80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原装试剂包及测试卡,在室温(18℃~28℃)下,测定家兔动脉血的血气指标:p H值、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红细胞比容(HCT)、碳酸氢盐(HCO3-)和碱剩余(BE),剔除实验中极值。采用成都泰盟公司生产的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监测血压。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手术
(1)称重与固定。
将家兔称重后仰卧位放于兔台上,采用背位交叉固定法,即先将后肢绑紧于兔台底端的金属框上,然后将两前肢的固定带在背部交叉后分别压住对侧前肢的前臂,并绑紧于兔台两侧的金属框上,最后将头部用兔头固定器固定,适当调整固定器高度,使家兔颈部平直。
(2)备皮与麻醉。
将颈部与一侧腹股沟处剪毛备皮。采用局部麻醉方式,每部位用2~3 m L 1%普鲁卡因做皮下浸润性注射,边进针边注药至整个手术区域均被浸润。颈部沿颈正中线进行麻醉,腹股沟部位沿股动脉走行方向进行麻醉。
(3)气管插管。
在甲状软骨下沿颈正中线做4~6 cm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颈部肌肉,分开颈部正中肌群即可看到气管。在甲状软骨下1~2 cm处剪一倒“T”型切口,注意,为避免较多出血,横向切口尽量剪在软骨环上,然后将气管插管沿向心方向插入并固定。
(4)分离血管。
该实验需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及股动脉两处血管。分离颈总动脉用于监测血压,翻开气管一侧肌肉层,将颈总动脉从血管神经鞘中分离出来,游离出3~4 cm,下穿两根细线备结扎固定插管用。分离股动脉用于取血,测定血气指标,沿股动脉走行方向做3~4 cm长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将股动脉同股神经及股静脉分离开,并游离出2~3 cm,穿线备用。
(5)肝素化。
耳缘静脉注射0.5%肝素溶液5 m L/kg,行全身肝素化抗凝血。
(6)动脉插管。
先将两动脉插管内充满肝素,然后结扎动脉远心端,用动脉夹夹闭近心端,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45°角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插入动脉插管并结扎固定。
1.2.2 描记正常血压曲线
打开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描记一段正常的血压曲线。
1.2.3 股动脉取血
用1 m L注射器吸取少量肝素,将管壁润湿后推出,然后将针头刺入橡皮塞以隔绝空气。打开三通活塞,松开动脉夹,弃去前2~3滴血液后,迅速除掉注射器上的针头,立即插入三通活塞,取血0.5 m L(注意勿进入气泡)。关闭三通活塞,拔出注射器并立即套上原针头,转动注射器30 s,使血液与肝素混合。
1.2.4 血气指标测定
将ABL80血气分析仪探针插入血样中,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测定,并打印各项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P>0.05呈正态分布,其95%参考值范围选用公式±1.96s表示;P<0.05呈偏态分布,其95%参考值范围选用百分位数法P2.5和P9 7.5表示。对Pa CO2、Pa O2与HCT三组实验数据做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值并做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血气指标值
对p H值、Pa CO2、Pa O2、HCT、HCO3-和BE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p H值、Pa CO2、HCO3-和BE呈正态分布(P>0.05),因此其95%参考值范围选用公式±1.96 s进行计算(表1);Pa O2和HCT呈偏态分布(P<0.05),因此其95%参考值范围选用百分位数法P2.5和P97.5进行计算(表2)。
2.2 Pa CO2与Pa O2的相关关系
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a CO2与Pa O2成显著负相关(r=-0.325,P<0.01)。
3 讨论
此实验对190只教学用健康大耳白兔血气指标正常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家兔的血气值除p H值、Pa O2与人类较为接近以外,其他指标Pa CO2、HCT、HCO3-和BE与健康人体血气均值相比均偏低[1,2]。该实验结果与已报道资料的检测结果略有差异。如该实验检测家兔动脉血p H均值7.40,参考范围7.28~7.52,这与人类动脉血正常p H值范围7.35~7.45相比,虽波动范围较大,但差异不大。国内研究报道家兔动脉血p H均值由7.37~7.53不等[3,4,5,6,7,8],国外所报道的家兔或实验兔动脉血p H均值位于7.33~7.50之间[9,10,11,12,13,14]。而该实验中Pa O2数值与该校前期报道结果基本一致[3],但均高于国内其他已报道Pa O2的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差异的可能原因有:家兔品系不同,饲养条件不一,测定仪器各异,地区差异等;另外,国外有文献报道,是否麻醉及采用不同麻药种类也会对家兔血气值造成影响[11,14]。麻醉药如乌拉坦、普鲁卡因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家兔呼吸产生抑制作用,再加上家兔属草食性动物,消化管较长,容易压迫隔膜导致肺不张,所以,为避免家兔在麻醉后与插管前这段时间内由于呼吸抑制出现短暂高碳酸血症,笔者建议待气管插管后5~10 min再进行动脉取血;另外,气管横向切口尽量剪在软骨环,也是避免出血较多灌入气管造成家兔呼吸不畅的有效方法。此外,实验未考虑测定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手术操作及动脉取血在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对实验数据造成轻微影响,比如血样短时间与空气接触或存在少量气泡等。为使结果相对准确,实验中仪器设备由专业技术老师负责并尽可能扩大统计样本量。
分析数据后,笔者还发现,家兔动脉血中Pa CO2与Pa O2成显著负相关(r=-0.325,P<0.01)。根据波尔效应,Pa CO2升高,可使Hb与O2的亲和力下降,促进氧气的释放。而根据何尔登效应,O2与Hb结合会促进CO2的释放。这两种效应从侧面证明了研究者的数据是可靠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实验结果真实可信,对今后教学有一定参考价值。
血气分析指标 篇2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氨溴索,血气分析
全麻术后因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障碍,可迅速发展成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威胁生命,是危重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1,2]。针对这类患者,ICU除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效果较明确外,尚无其他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3]。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建立呼吸的方式,通过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以呼吸支持,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4]。为了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同时采用一些辅助药物一直受到ICU医疗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探讨机械通气时使用氨溴索(Ambroxol)对患者的血气分析(blood gas analysis)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分压(PaO2)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奠定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ICU 2009年—2011年期间收治的外科全麻手术、采用机械通气治疗5 d以上并且成功撤机的患者64例。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42岁~65岁,平均年龄54.3岁。基础疾病分别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进行常规机械通气的同时,均采用抗感染、对症、营养支持等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前、术后加用氨溴索10 mg/(kg·d)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术前1 d、术后第2天开始,2组患者均在早上抽取动脉血2 m L(肝素钠抗凝)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连续5 d。统计分析指标包括Pa CO2、Pa O2[5]。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统计结果
血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1 d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值(35~45 mm Hg),术前、术后2,3,4,5 d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值范围;对照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 d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值,术前、术后3,4,5 d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统计结果显示,术后2 d、术后4 d,对照组与试验组二氧化碳分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4 d均在正常范围。见表1。
2.2 氧分压变化统计结果
血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 d氧分压低于正常值(术后2 d接近正常值)(80~100 mm Hg),术前、术后3,4,5 d氧分压在正常值范围;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4 d、术后5 d氧分压在正常范围,术后1,2,3 d低于正常值。统计结果显示,2组术后1,2,3,4 d氧分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4 d均在正常范围。见表2。
3 讨论
外科全麻术在临床应用极为普遍,由于麻醉时药物的副作用、开胸开腹手术等因素刺激使术后呼吸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呼吸功能障碍,使得临床ICU采用机械通气成为保障患者术后恢复过程的重要手段。但机械通气毕竟与自主呼吸有较大区别,在很多方面对机体均有很大的影响。如:影响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影响肺内气体分布;影响肺泡通气量、肺容量从而刺激肺内牵张感受器抑制自主呼吸等等。另外,全麻患者使用机械通气后的呼吸道护理,也是目前ICU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有较大的工作量。为了改善机械通气时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适当选用药物治疗,全麻术后患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2,3,5]。
目前认为,氨溴索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属于祛痰药物,具有溶解、稀释黏液的功能,同时可以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另外还可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诸多因素都可以促使痰液易于排出,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吸痰等工作量。另有研究表明,氨溴索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并减少炎性递质的释放,而中性粒细胞活化、氧自由基和炎性递质生成等被证实参与了包括肺损伤在内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可改善呼吸系统功能[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使用了氨溴索后,二氧化碳分压在术后2 d就恢复到正常值范围(35~45 mm Hg),较对照组的二氧化碳分压的恢复提前了1 d;氧分压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术后第2天就接近正常值范围(80~100 mm Hg),术后第3天已经恢复到正常值,较对照组氧分压的恢复也提前了1 d。由此可见,在外科全麻手术、采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采用氨溴索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对患者的全面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氨溴索可作为ICU机械通气患者理想的呼吸系统功能恢复药物,只要合理应用,就可以尽快纠正氧合状态及酸碱平衡,缩短ICU住院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7、8]。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待更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参考文献
[1]郭宇芳.机械通气治疗急危重患者并发呼吸衰竭72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9):93-94.
[2]刘桂琴.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203-204.
[3]李琛,赵玲莉.机械通气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781-2783.
[4]杨芳.ICU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84-85.
[5]王斌,林乐清,张烛仙.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7):456-457.
[6]陈天燕.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157.
[7]郭云萍,马继红,张晓华,等.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858-2860.
血气分析指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84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0例, 年龄24~76岁, 平均 (45.9±19.9) 岁;观察组男23例, 女19例, 年龄25~78岁, 平均 (46.0±20.1)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符合重症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入院时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发热等症状;患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合并有免疫功能低下、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对该课题所用药物过敏患者[4]。
1.3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确诊后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包括退热镇静、抗感染、祛痰、止咳、平喘、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营养支持等,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乌司他丁 (厂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134) 治疗, 每天持续1 h泵注, 2次/d, 连续进行1周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对比。
1.4 观察指标
1炎性因子水平测定:治疗前后分别采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 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C反应蛋白 (CRP) 及白介素6 (IL-6) , 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5];2血气分析指标:治疗前后应用血气分析仪对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呼吸频率 (RR)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a O2) 、氧分压 (Pa O2) 、氧合指数 (Pa O2/Fi O2) [6]。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CRP及IL-6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TNF-α、CRP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TNF-α、CRP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之前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RR、HR、Sa O2、Pa O2、Pa O2/Fi 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RR及HR均显著低于治疗之前, Sa O2、Pa O2、Pa O2/Fi O2均明显高于治疗之前 (P<0.05) ,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HR显著低于对照组, Sa O2、Pa O2、Pa O2/Fi O2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呼吸道系统的常见疾病, 致病因素复杂, 现阶段治疗以营养支持、机械通气、增强免疫力及寻找致病微生物为主,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表明, 治疗后, 观察组的血清TNF-α、CRP、IL-6水平、HR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Sa O2、Pa O2、Pa O2/Fi O2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RR及H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Sa O2、Pa O2、Pa O2/Fi O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乌司他丁为广谱胰蛋白酶抑制剂[7], 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重症肺炎的治疗, 发现常规治疗基础上合用乌司他丁, 能够改善血气分析指标, 减轻炎性反应, 对肺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乌司他丁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至6月收治的84重症肺炎患者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乌司他丁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的血清TNF-α、CRP、IL-6水平、心率 (HR) 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血氧饱和度 (Sa O2) 、氧分压 (Pa O2) 、氧合指数 (Pa O2/Fi O2)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RR及HR均显著低于治疗之前, Sa O2、Pa O2、Pa O2/Fi O2均明显高于治疗之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显著减轻重症肺炎患者的炎性反应, 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 能够对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乌司他丁,重症肺炎,血气分析指标,血清炎性因子
参考文献
[1]丁伟, 吕大伦, 徐祥, 等.乌司他丁对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肺功能的保护作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4, 33 (3) :224-227.
[2]戈艳蕾, 李建, 王红阳, 等.乌司他丁联合大剂量氨溴索治疗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1) :63-64.
[3]赵静.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1) :136-137.
[4]李政锦, 周文, 刘长军.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6) :3554-3555.
[5]方志成, 周昌娥, 郑翔, 等.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4) :268-270.
[6]孙绪举.噻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加重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 (13) :1940-1942.
血气分析指标 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气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患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并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COPD患者肺动脉内微血栓的形成,可能与疾病加重和进行性损害有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凝血纤溶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气分析指标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本部)收治的AECOPD患者69例为AE-COPD组,其中男5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3±15.2)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4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7±11.2)岁。两组研究对象均排除其他可引起凝血系统、D-二聚体异常的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免疫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采血近一周内均未使用过抗凝、抗血小板和抗纤溶药物。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AECOPD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呼吸衰竭组47例与无呼吸衰竭组22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Pa O2)<60mm Hg(1mm Hg=0.133k Pa)〕,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50mm Hg〕。
1.2 方法
对照组取血时间为清晨空腹抽血,AECOPD组为入院时动脉血气分析及次日清晨空腹抽血。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采用日本Sysmex-CA7000血凝仪检测,试剂由SI-MENS生产。血气分析采用美国GEM血气分析仪检测,试剂由该公司配套提供。
1.3 观察指标
比较AECOPD组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AECOPD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血气分析指标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血气分析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ECOPD组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
AECOPD组(呼吸衰竭组、无呼吸衰竭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衰竭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呼吸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无呼吸衰竭组比较,△P<0.05
2.2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血气分析指标的相关性
AE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Pa O2呈负相关,与Pa CO2呈正相关(r=-0.463、0.582,P<0.05,见表2)。D-二聚体水平与Pa O2呈负相关,与Pa CO2呈正相关(r=-0.548、0.671,P<0.05,见表3)。
3 讨论
COPD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常并发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多脏器功能不全。AECOPD患者由于感染、缺氧、高碳酸血症等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血液高凝、高黏、高聚,从而影响机体凝血-纤溶功能诱导血栓前状态[3]。Polatli等[4]对520例AECOPD患者的研究显示,9.7%的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超过3d,并发肺炎和Ⅱ型呼吸衰竭的AECOPD患者有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Fernández等[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指出,COPD与肺栓塞死亡具有相关性。因此,近来观点认为COPD不再是单纯的气道疾病,还是一种累及全身的肺血管性疾病,患者血液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可加速COPD的进展[6]。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促进血小板活化聚集的重要递质,也是反映血液凝滞性的主要指标,相关研究表明,高纤维蛋白原是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血栓前状态、气道炎症、肺组织损伤的指标[4]。本研究结果显示,AE-COPD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比对照组高,且呼吸衰竭组较无呼吸衰竭组明显增高,提示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情严重性有一定相关性,这与既往国外报道相一致[7]。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的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提示有血栓形成和纤溶发生[8]。国外学者通过尸检研究发现,AECOPD患者发生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概率明显增加,多有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9]。本研究结果显示,AECOPD组较对照组D-二聚体增高,且呼吸衰竭组高于无呼吸衰竭组,表明呼吸衰竭组患者更易存在凝血及纤溶功能紊乱,预示该类患者有发生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肺栓塞的高风险,进一步加重病情发展。国内同行的研究表明,COPD患者D-二聚体水平随病情的严重程度逐渐升高[10]。
本研究结果显示,AECOPD患者Pa O2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a CO2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这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血气改变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COPD患者静脉滴注肝素抗凝治疗后,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凝血纤溶指标均明显下降,同时伴有Pa O2升高及Pa CO2降低[11]。AE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及其与血气分析指标相关机制可能为[3]:缺氧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液黏滞度增加,同时还会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及多脏器功能紊乱,其中肝肾功能受损使其对纤维蛋白原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清除减少;AECOPD患者伴发的低氧、高碳酸血症及感染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释放大量炎性递质进而激活凝血系统。
血气分析指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抽取本次研究的92例处于急性加重期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 女20例;年龄48~83 (平均60.3) 岁;患病时间2~26 (平均8.4) 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8例, 女18例;年龄46~84 (平均60.8) 岁;患病时间2~28 (平均8.8)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吸氧、抗感染、平喘、解痉、化痰治疗, 雾化吸入万托林1ml+爱全乐1ml, bi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实施无创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改善幅度、住院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x±s形式,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血气指标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PaCO2、PaO2、SaO2三项血气指标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2.2 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26例, 治疗组出现并发症5例。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3 住院治疗时间
对照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为23.81±2.45d, 治疗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为14.27±1.84d。两组住院治疗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t=13.6584, P=0.035<0.05) 。
3 讨论
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 影响无创通气治疗效果的因素, 除外部因素以外, 还包括患者的一些基本条件[2]。相关研究认为,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患者存在程度严重的高碳酸血症, 即血气指标中的PaCO2水平在90mmHg以上;患者存在严重的酸中毒表现, 机体pH水平不足7.1;在病情发展的早期阶段应用无创通气进行治疗病情没有任何改善;患者的神经状态相对差, 意识不清, 不能或不愿配合治疗;患者病变程度严重, 或病变相对较多, 对无创通气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差;气道存在程度较重的感染症状。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存在上述问题的患者, 通常不建议采用无创通气技术进行治疗[3]。
摘要:COPD抽取92例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通气技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应用无创通气技术对处于急性加重期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无创通气,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25 (8) :460.
[2]杨敬平, 孙德俊, 侯丽荣.COPD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7 (4) :211.
血气分析指标 篇6
关键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血气指标
小儿肺炎易反复发作, 若未及时治疗, 则可演变为重症肺炎, 且多伴有多种严重性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等, 对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1], 对于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的患儿给予综合治疗, 并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 可显著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且对其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68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对观察组34例患儿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68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所选取的患儿均与SHO所制定的有关小儿重症肺炎及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排除不适合应用早期CPAP者, 另排除临床资料不全及依从性较差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对照组中, 男患儿20例, 女患儿14例, 年龄0.26~2.14岁, 平均 (1.06±0.36) 岁, 其中Ⅱ型呼吸衰竭患儿16例, Ⅰ型呼吸衰竭患儿18例。观察组中, 男患儿18例, 女患儿16例, 年龄0.25~2.13岁, 平均 (1.04±0.33) 岁, 其中Ⅱ型呼吸衰竭患儿13例, Ⅰ型呼吸衰竭患儿21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免疫支持、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 经临床分析确认均与呼吸机应用指征相符, 两组患儿治疗前均予以必要性说明。基于此, 对照组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治疗, 控制氧流量2~4 L/min;观察组采用早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选用婴儿呼吸机 (厂家:上海泰益医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型号:SLE5000) 进行, 设定吸入氧气浓度为40%~60%, 氧流量为7~11 L/min, PEEP为2~6 cm H2O。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观察并记录临床指标[2]。如若治疗后无效或存在病情加重状况, 则选用有创呼吸予以支持, 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肺部啰音、发绀及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氢离子浓度指数 (p H) 及血氧饱和度 (Sa O2) 等血气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的预后情况, 包括口干、腹胀、排痰障碍、脸部受压性充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肺部啰音、发绀及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均得到改善 (P<0.05) ,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为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两组患儿的预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儿的病死率 (2.94%) 明显低于对照组 (17.6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肺炎是易发于婴幼儿的一种疾病, 该病与婴幼儿特有的呼吸系统生理解剖学有关, 由于婴幼儿的免疫防御功能未发育完全, 则相应增加了肺炎的发生概率[3]。重症肺炎与多种因素相关, 如感染、免疫等, 该病会对患儿肺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因此, 对该病心肺功能予以改善的同时, 也需实施呼吸支持。相关研究表明, 对于严重的肺炎患儿, 采用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 如平衡水电解质、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 对于病情进展难以有效控制。当发生呼吸衰竭状况时, 若只采取气管插管, 则难以达到明显效果, 并具有较高的临床病死率[4]。因此, 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治疗方案的科学、安全及有效的选择, 对于治疗十分重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比较早期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传统治疗方案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发现,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表明, 早期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予以治疗, 可实现患儿症状的快速缓解, 还可显著减轻疾病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程度, 显著改善患儿的身体素质, 使患儿早日康复[5,6]。比较两组患儿的不同治疗方案, 结果显示, 治疗后患儿的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 但早期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观察组患儿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 (P<0.05) 。表明早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予以治疗, 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案, 此结果可能和此种呼吸支持模式所具有的特定的工作原理存在紧密关联, 可纠正重症肺炎发病机制, 进而对患儿相应症状予以显著改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作为当前临床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新型呼吸支持模式, 由于持续气道的产生, 构成了对应的气道正压, 对萎缩肺泡予以疏通并使其扩张, 在肺内分流减少的同时, 还可提升Sa O2, 进而实现肺部气体在容积方面的增加, 最终达到对患儿肺功改善的目的[7,8]。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显示,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病死率 (2.94%) 明显低于对照组 (17.6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针对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 早期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予以治疗, 可显著改善患儿病情及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汉广, 林方, 王德生.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30) :87-88.
[2]李桂新, 金伟.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8) :951-952.
[3]徐建洪, 岳晓明, 刘江, 等.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 :358-359.
[4]李洁冰.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小儿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3) :106-107.
[5]陈凤莲.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9) :1143-1145.
[6]莫必华, 刘艳秀, 甘国能, 等.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对动脉血气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6 (6) :249-251.
[7]陈晓梅, 翟茜, 李琛, 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原因的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10) :886-889.
重症监护室血气分析体会 篇7
1 重症监护室 (ICU) 对血气分析的特殊要求
ICU中, 护士是血气分析的直接操作者, 负责标本的采集和检测, 因此, 血气分析是ICU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由于ICU病人病情严重且复杂多变, 所以对于血气分析的要求更高, 护士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地实施血气分析[2]。
2 血气分析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
2.1 标本中的气泡
血样中的气泡会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降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升高、pH值升高, 且气泡留在针管中的时间越长, 血样越不稳定, 偏差就会越大, 低温环境下由于血红蛋白和氧的结合力增强而显得越为明显。
2.2 标本存放时间
血样中含有活性细胞, 在取样之后仍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CO2) , 因此, 采血后应立即检测, 从标本采集到完成测定, 时间不宜超过30min。特殊情况不能立即检测时, 应放在4℃冰箱中, 时间不超过2h。
2.3 标本发生溶血
直径过小的采血工具、用冰块冷藏血样、过分混合血样均可导致溶血, 直接影响血钾 (K+) 、血钙 (Ca2+) 数值。
2.4 动脉血标本混入静脉血
采血过程中的不严谨或是失误可导致静脉血的混入, 影响PaO2、血氧饱和度 (SaO2) 数值。
2.5 病人状态不稳定
护士在采血前应对病人状态进行评估, 否则可能影响pH、PaCO2、PaO2等参数的准确性。在采血时应力求穿刺准确, 一针见血, 必要时应局部应用麻药, 使病人处于情绪稳定状态。啼哭患儿待呼吸平稳后30min再行采血。
2.6 吸氧及吸氧浓度
采血前病人应停止吸氧30min。如病情不允许, 要记录吸氧浓度;当吸氧浓度改变时, 需经15min以上的稳定时间再采血[3]。
2.7 临床用药
碱性药物、青霉素钠盐、氨苄西林等输入人体后会引起酸碱平衡暂时性变化, 可能掩盖体内真实的酸碱紊乱, 易造成误诊[4]。
2.8 动脉留置管中的水溶液和液体肝素
可造成血样稀释, 导致电解质、血红蛋白 (Hb) 、PaCO2等数值偏低, 建议使用含固体肝素的动脉采血器。
3 采血的关键环节
3.1 标本选择
血气分析样本类型有动脉血、静脉血和毛细血。动脉血可提供氧吸收和运输的最佳信息, 且所得信息稳定, 不受采血点影响, 是常用的血液类型。静脉血, 因其受外周循环状态和细胞代谢影响, 只能用于反映酸碱状态。毛细血, 在不允许使用动脉血时使用, 其中的SO2、PaO2、FOHb、还原血红蛋白 (FHHb) 仅供参考。在ICU中, 有时还会抽取混合静脉血, 在肝移植术后病人身上较为常见, 主要用于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测量。采血量成人一般为2mL~3mL, 儿童0.5mL~1.0mL, 婴儿0.2mL。
3.2 采集方法
3.2.1 动脉样本采集
(1) 桡动脉:病人腕部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 穿刺点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的动脉搏动处, 靠近桡骨茎突, 如动脉较细或表浅, 进针幅度可略小, 否则进针幅度可稍大。在临床工作中可先摸准动脉走向, 然后画一直线沿直线穿刺,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时进针与皮肤呈45°~60°角, 不宜过大, 否则易刺破对侧动脉壁。 (2) 股动脉:病人处于仰卧位, 屈膝外展;以腹股沟韧带下2cm能扪及动脉搏动且搏动最明显部位为穿刺点;由于股动脉与股静脉相距仅0.5cm, 易误穿到静脉, 可用食指与中指把股动脉卡在两指间, 避免动脉滚动, 穿刺前左手食指和中指指尖水平对齐, 必须同时感受到股动脉的搏动;在指缝间呈90°角垂直进针, 一般2cm~3cm, 肥胖者需全部刺入。 (3) 肱动脉:病人手臂伸直并外展, 掌心朝上, 肘关节过伸并轻度外旋;以肘部皮肤皱褶上方动脉搏动最强处下方为穿刺点;与皮肤呈35°角沿血管方向进针, 回血后固定针头。 (4) 足背动脉:穿刺部位在指尖感觉搏动最明显处;与皮肤呈35°角, 刺入足背动脉, 回血后固定针头。临床中, 桡动脉位置较表浅, 皮下脂肪少, 周围组织少, 容易触摸, 是首选穿刺点;其次是股动脉, 老年病人适用;同时应结合病人意识、血管波动等情况选择合适部位。动脉穿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对动脉搏动最强部位的判断。
3.2.2 静脉样本采集
采集前, 须先使病人手及前臂部位静脉血动脉化, 抽血时不宜使用压脉带, 且缓缓吸取, 防止产生气泡。如使用压脉带, 须在最初几秒钟抽血, 并不时屈曲手指或握拳。
3.2.3 毛细血样本采集
使用柳叶刀或其他类似的工具穿刺, 血液不得挤压需自动流出, 因可能含有组织液需放掉第一滴血, 由第二滴血的中间开始采集, 防止气泡产生[5]。
3.3 采血注意事项
使用含肝素的专用采血针;采血后若针内有气泡, 可用纱布盖在血气针的顶端, 垂直握注射器向上轻推, 排出气泡;排出气泡后立即用顶帽或胶块封住血气针与外界开口, 反复搓滚采血空针0.5min~1.0min使血样与空针内的肝素充分混合;因温度和吸氧浓度会影响pH、PaCO2、PaO2测定值,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会影响到PaO2结果, 所以化验单应标注采集时间、病人体温、吸氧方式、吸氧浓度以及血红蛋白数等信息。
3.4 其他注意事项
3.4.1 拔针后的处理
用干棉签或无菌棉球加压按压穿刺部位5min~10min, 凝血差者20min;病人平卧或静坐20min。
3.4.2 动脉穿刺并发症处理
(1)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2) 皮下血肿:避免同一处反复穿刺, 有效按压, 局部24h内冷、24h后热湿敷或硫酸镁湿敷。 (3) 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按压不正确所致, 疼痛、肿胀、脉搏消失, 处理同皮下血肿, 止痛、观察血液循环、皮肤温度、感觉及运动情况, 必要时手术。 (4) 假性动脉瘤:有效按压, 避免局部形成搏动性血肿。 (5) 动脉痉挛:暂停穿刺, 热敷血管。 (6) 血栓形成:避免反复穿刺, 按压力度适中。 (7) 穿刺口大出血:有效按压, 时间大于5s~10s。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47-49.
[2]钟亚萍, 卢慧娟, 夏海鸥.ICU高级实践护士培养目标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4) :9-12.
[3]张玉凤, 梅英丽, 冯文菊.影响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相关因素研究新进展[J].医学信息, 2014, 27 (11) :68-70.
[4]石秀英, 云飞飞, 赵英.血气分析影响因素及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37 (1) :23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