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2024-10-06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共7篇)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篇1

动脉血气分析 (ABGA) 是指对动脉血中不同类型的气体和酸碱物质进行分析的过程, 能反映机体的呼吸、代谢功能, 对各种急、危、重症, 尤其是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和抢救, 指导氧气治疗和机械通气均具有重要意义[1]。但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不同于其他生化检验标本的采集, 不正确的血标本采集可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动脉血采集的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统计了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抽取动脉血气分析的次数, 总共抽取血气分析次数为304例, 不合格标本36例, 失败率11.8%。

2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失败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

寒冷季节, 室温较低, 血管受冷收缩, 动脉搏动减弱。患者处于呼吸、循环衰竭状态, 动脉失充盈。老年患者血管壁弹性差, 较滑、不易固定。

2.2 护士自身因素

低年资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 临床经验不足, 缺乏精细触觉及解剖知识, 不能掌握动脉的走行、弹性、位置, 进针的角度及走向等关键因素。

2.3 采血器材、抗凝剂因素

2.3.1 一次性注射器:

临床应用中发现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未能考虑动脉血气标本的特殊性以及采集的危险性, 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难以克服的缺陷和误差, 不仅影响动脉采血的成功率, 还会降低监测数据对临床诊断治疗的参考价值[2]。

2.3.2 抗凝剂用量与浓度的选择:

肝素抗凝剂的浓度与血液标本的比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研究证明:每1毫升血标本肝素含量10U时血气分析测定结果较准确。如果肝素液过多或标本过少 (<1ml) 均会造成稀释性误差, 肝素液量太少, 会造成血液凝固。

2.4 标本的采集因素

2.4.1 血标本中混入气泡以及与空气接触的影响:

血液标本与空气或与混在血中气泡接触, 会造成Pa O2升高而Pa CO2降低。

2.4.2 标本未及时送检:因细胞离体后还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标本延迟送检则就会使p H值下降、Pa CO2上升、Pa O2下降, 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 解决对策

3.1 一般护理

寒冷季节, 给予患者相应的保温措施, 如热敷等, 保证动脉血管不遇冷收缩。生命体征不稳定、血液循环功能差的患者, 可选择股动脉穿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表浅、皮下组织少、不容易固定, 因此对消瘦者, 不宜选择桡动脉穿刺。

3.2提高护士的采血技术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动脉采血的理论与实践培训, 传授临床经验, 根据患者动脉条件的差异,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掌握不同采血部位的操作特点。

3.3 采用专用的动脉血气针

动脉血气针穿刺时, 血液进入注射器时, 空气通过注射器活塞的孔石排出, 孔石与血液接触, 遇湿封闭, 血液无法通过, 保证血样不混入空气。动脉血气针高质厚壁聚丙烯塑料针筒使抽出的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最小, 可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此外, 动脉血气针针头锐利, 超薄壁, 斜面短, 容易进针和缩短进血时间, 使患者疼痛率大大下降, 减轻采血引起的患者紧张情绪[2]。

3.4 采血

不同动脉血气针中所含肝素的量存在差异, 必须按照动脉血气针的建议抽取一定体积的血量。采集完毕, 将注射器颠倒混匀5次, 手搓5s, 充分混匀血标本, 防标本凝固。

3.5 确保密封性

取样时不慎带入空气泡, 取样完成后应先尽快将气泡排出注射器, 然后再混匀标本和肝素。穿刺结束, 针头拔出时应立刻将针头插入橡皮塞内。

3.6 及时送检专人负责保证标本在15min内送检。若不能立即送检, 置4℃以下保存≤1h。

4 小结

动脉血气检测操作只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器具, 并要熟练操作, 防止标本凝固, 保证气密性和及时送检, 才能提高标本的合格率, 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血气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Aycock RD.Constructing a Web-based interpreter of arterial blood gases[J].Am J Emerg Med, 2009, 27 (9) :1161-1163.

[2] 黄琴红, 许红阳, 蔡亚萍, 等.BD动脉血气针与塑料注射器抽取动脉血效果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4) :219.

动脉血气分析采血技术及护理 篇2

我科2008-03~2010-08共采集动脉血标本55例, 男39例, 女16例, 年龄40~75岁。

2 动脉穿刺前的指导

2.1 标本采集前的健康指导

由于患者惧怕疼痛产生紧张情绪, 容易造成血管收缩。使动脉搏动不明显, 降低穿刺的成功率, 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2 采集动脉血标本前, 要让患者静卧5~10min, 如果是正在吸氧的

患者, 应记录氧流量, 并让患者停氧30min后再采血, 以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

2.3 再采集动脉血之前, 应让患者测量体温, 因温度会影响PH值、

PaO2、PaCO2参数的测定值, 因此血气申请单上要标明患者的实际体温。

3 动脉穿刺部位的选择及穿刺方法

3.1 桡动脉穿刺技术

临床上常选用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 因其位置浅表、表面仅附以皮肤和筋膜,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可摸到桡动脉的搏动, 取血部位以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定标点行穿刺术, 常规消毒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处、穿刺部位的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 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沿桡骨骨头摸动脉, 中指置波动最明显处, 抬起中指以食指及无名指固定皮肤进针。

3.2 股动脉穿刺技术

股动脉穿刺技术是血管介入治疗的基础环节, 临床上也常作为血气分析采血的主要部位, 因其血管粗壮、血流丰富、行穿刺采血术具有易定位、取血快等优势。穿刺时要求患者平卧、术侧大腿外展, 自腹股沟中点至收缩机结节连线的上2/3为股动脉的体表投影。操作者可与腹股沟韧带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根据患者体型胖瘦选择足够长度的针头,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 令中指指尖位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 其余两指稍用力固定皮肤后抬起中指, 使注射器与食指、中指之间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垂直进针, 见回血后立即停止刺入, 待采集够足量的动脉血后快速拔出穿刺针、同时准确按压穿刺点, 再将采有动脉血的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或软木塞内, 以隔绝空气。

3.3 足背动脉穿刺技术

足背动脉通过处即足背内外踝中点, 为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 穿刺饰穿刺点应选择足背动脉搏动最强处, 穿刺饰将针头与皮肤15°~30°角进针, 针尖斜面向下。足背动脉与肱动脉同属中动脉, 其顺应性相同, 坐位时足背动脉低于肱动脉水平, 足背动脉内所受压强明显增高。行穿刺术时也可坐位, 以便于标本采集。

4 抽血后及时送检

因为在常温下, 标本中的红细胞代谢要消耗氧及产生酸性产物, 这样就会使PH下降、PaCO2上升, 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所以采血后最好立即送检。

综上所述, 目前临床上对不同部位行动脉穿刺才学的方法、进针角度、采血方式及采集效果都进行了研究, 由于观察对象不同, 如年龄及生理条件等不同, 所报道的数据有一定差异, 但我们一定要在确保患者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快速、有效地采集动脉血为临床工作提供有效地准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卞俊, 陈玲, 傅丽娟, 等.血气分析样本的采集及误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7, 32 (4) :225-226.

[2]袁慧云, 黄青青.动脉血气的误差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38 (9) :727.

[3]李伟, 刘祚燕, 文春玉, 等.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与止血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19 (1) :50-52.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篇3

1 患者的准备

1.1 操作前准备

患者应安静, 体位舒适, 不紧张。患者的忧虑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 故应安慰患者。操作者应避免使用消极的词句, 使用各种方法使患者感到舒适。由于害怕取样, 有些患者呼吸急促, 引起p H和Pa O2增加, Pa CO2减少;另一些患者瞬间憋气, 引起p H和Pa O2减少, Pa CO2增加[1]。

1.2 代谢条件

在取样时患者必须处于稳定状态, 以不卧床患者为例, 取样前至少应躺3~5 min。

1.3 辅助或人工呼吸

如果进行下列辅助吸氧, 取样前至少要等20 min (从富氧空气的简单主动吸入-面罩-鼻管等到可完全控制的人工呼吸或改变治疗的用量, 例如增加氧流量或改变吸氧的设定) 。这一注意事项在用血气分析结果评价吸氧治疗的效果并以此适当调节时非常重要。

2 血气标本的采集

标本采集非常关键, 采集到合格的动脉血是完成血气分析的前提。

2.1 肝素抗凝剂的影响

肝素作为抗凝剂通常用于血气分析, 如今肝素锂已逐步取代钠盐, 肝素锂的优点是:锂的含量 (3.5%~4.5%) 比钠 (9.5%~12.5%) 少, 因此减少了血中微纤维形成的可能, 排除了同一样本测定钠时出现错误的危险, 特别是现在一些仪器将血气与电解质结合。当然如果用同一样本测定锂, 就不能用肝素锂作为抗凝剂。如果血气分析还直接或间接结合测定离子钙 (Ca2+) , 需要使用特殊的“钙缓冲”肝素, 因为普通肝素可与部分钙结合, 使读数明显低于实际值, 造成测定误差。肝素锂作为抗凝剂更广泛地用于测定p H和血气, 每个实验室使用的包装不同, 相应的测定结果也不相同。即:为保证结果误差最小, 实验时肝素最终浓度应为500~1 000μl/ml。液体肝素中Pa O2在65~26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之间, Pa CO2不存在, 但它在注射器中的体积很难定量, 会造成血液稀释误差[2]。

2.2 干燥肝素

很明显它没有上述缺点, 但它与血混合不好, 而使用冻干肝素可改善其血溶解性。

2.3 血样使用肝素会出现下列情况

稀释 (液体肝素) 引起外部离子改变, 样本中存在的离子可能发生螯合作用。要根据测定项目考虑, 如果测定包括p H/Pa CO2/Pa O2, 有或没有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只需考虑稀释作用。如果测定还包括钠、钾、锂 (同机或不同机) , 由于使用肝素盐引进了外部离子, 都可造成测定结果偏离, 如果包括Ca2+, 由于肝素与钙螯合, 可使结果偏低。

2.4 稀释作用

只有使用液体肝素才发生。当使用玻璃注射器栓塞拉到底时, 过度的肝素被吸进注射器, 然后将其全部推出, 针管与栓塞之间有一层肝素, 使很紧的注射器得到润滑, 在注射器和针头死体积中有肝素残余物, 抗凝剂总体积超过0.05 ml, 如果血量为1 ml, 注射器稀释误差约为5%。如今几乎全部使用塑料注射器, 便宜且不易破碎, 针管与栓塞之间有一层肝素, 因此留下一定量的肝素, 此量很难估计。现在的问题是:血原有一定的p H/Pa CO2/Pa O2, 很可能被肝素稀释, 通常肝素p H接近7.00, Pa CO2为0, Pa O2在65~250 mm Hg之间, 文献表明稀释作用可达到甚至超过20%。事实上, 以上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恒定, 在Pa CO2分析时多估计不足。最近报道, Pa CO2的降低与稀释成比例, 稀释10%引起Pa CO2降低10%, 例如, 由疾病引起Pa CO250 mm Hg被读作45 mm Hg, 即正常值高限[1]。从前面所述可知, 对Pa O2的影响不能预测, 如果肝素在环境温度与空气平衡 (瓶子敞口或安瓿) 、Pa O2为150 mm Hg时, 类似条件会造成结果明显偏高, 即真值为90 mm Hg读作96 mm Hg。这在p H测定中没有发现。

稀释作用同样使血红蛋白结果偏低, 它与稀释倍数成正比, 但红细胞压积和离子浓度变化更大, 血是一种不均匀媒介, 通常含45%的细胞和55%的血浆, 对于后两者, 稀释作用发生在血浆中, 这意味着原来全血稀释10%对于电解质和红细胞压积相当于稀释20%。浓度与血液标本的比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肝素浓度的高低除对Pa CO2无明显影响外, 对p H、Pa O2均有影响。高浓度的肝素造成血液稀释, 从而测得p H、Pa O2明显下降, 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5 动脉血的采集

采集动脉血时要注意对动脉的保护, 取血穿刺要流畅, 不使用压脉带。

3 血气标本的保存

采集标本后要立即送检, 血液不宜放置过久, 因为细胞代谢仍在进行。例如白细胞增高时Pa O2迅速下降现象, 但此时Pa O2很低的血标本放置过久, 空气中的氧可进入而导致假性增高, 通过对放置时间的延长, 实验室作出结果比较0.5 h内p H、Pa CO2、Pa O2结果变化不大。存放1、2 h后p H、Pa O2逐渐下降, Pa CO2逐渐上升, 与及时测定结果相比变化较大。如果定标未能通过, 不能在30 min内测定, 必须把标本置于冰箱或碎冰水中保存[2]。

4 仪器本身的状态

仪器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中, 24 h开机运转, 按时自动定标, 不容易出现漂移现象。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校正, 注意电极的保养, 否则测定结果受到影响。

5 标本测量中的质量控制

测量标本前及定标结束后, 先使用质控液检测保证p H、Pa CO2、Pa O2结果在规定范围内, 才能进行标本测量。注意周围空气对血液标本的影响, 导致Pa CO2降低、Pa O2升高。要克服样本的不均一性, 血中的细胞有一种自然趋势即沉淀, 这种情况在一些病理状态下会增大, 原则上不太均匀的样本不影响血气和p H测定, 任何血气分析仪测定的p H只是血浆的p H, 现在采用的技术不能测定细胞内的p H。然而对所用仪器不统一及有凝块的标本问题, 由于改变了p H系统的连接电位, 造成测定不准确, 很可能污染或堵塞测量室。因此, 即使是简单的血气分析, 样本在注入分析仪之前也必须充分混合。如果同时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混匀也是必要的, 血样没有完全混匀, 要想得到准确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个步骤和相关的措施往往被忽略。将注射器在手心中慢慢滚动至少1 min, 并上下翻转几次, 大实验室每天接收许多样本, 可用好的旋转搅拌器, 操作样本要准确, 就像进行血细胞计数一样。另外, 在多数情况下, 最先注入分析仪的血样部分在注射器针尖部位 (死体积) , 在这里样本不能混匀, 因此, 在样本注入分析仪之前, 需将第1、2滴血从注射器排出 (特别是采用注射方式) 。

搅拌有效, 但不能太剧烈, 要避免溶血, 它可使p H和同一样本测定的K+结果不准确, 正常血浆中K+浓度为4.6 mmol/L, 而红细胞中为90 mmol/L。轻度溶血 (1%) 可使K+相应增高0.7 mmol/L, 这是采用注射方式时血样要慢慢注入仪器中的原因。多个标本进行分析时进行一次流路清洗, 防止出现交叉污染, 出现结果误差[3]。

6 测定结果的分析

血气测定结果出来后, p H和血气测定经常作为急诊试验, 用于确诊及进行治疗, 它可随时反映患者的酸碱状态以及供氧情况, 检验人员应根据实验结果、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取样时间、患者代谢状态 (休息、工作) 、吸氧情况、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等检验结果]这些十分重要的资料, 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 当有明显异常结果时, 及时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 排除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因素, 复查结果, 及时审核报告结果。血气分析是抢救重症患者的重要检测项目。因此, 质量控制工作十分重要, 通过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 树立质控意识, 才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信的分析结果。

摘要: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从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存放时间到测定结果的整个过程中,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做好每一个流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气分析,影响因素,动脉

参考文献

[1]刘宏.血气分析前的准备[M].北京: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2000:5.

[2]彭黎明, 王兰兰.检验医学自动化及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59-463.

动脉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的判断 篇4

关键词: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平衡

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 对动脉血气结果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多种疾病的快速识别和处理, 然而, 许多医生面对这些结果常感到困惑。因此,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讨论血气分析结果的判断。

1 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主要来源由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所产生, 少部分来源于日常摄取的食物和药物, 以酸性物质为多。主要有两种酸, 最多的是挥发酸:CO2+H2O→H2CO3→H++HCO3-, 通过肺进行调节, 称酸碱的呼吸性调节。一部分时固定酸:蛋白质代谢产生的硫酸、磷酸、尿酸, 糖酵解产生的甘油酸、丙酮酸、乳酸, 糖氧化产生的三羧酸, 脂肪代谢产生的β-羟丁酸、乙酰乙酸, 它们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 仅通过肾排泄, 称酸碱的肾性调节。

2 酸碱平衡的调节

(1) 缓冲系统:血浆中:NaHCO3/H2CO3为主, 特点是反应迅速, 作用不持久。 (2) 肺调节: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控制CO2的排出量来维持, 特点是效能大, 作用于30min达最高峰。 (3) 肾调节:通过肾泌H+、重吸收HCO3-、排NH4+, 特点是作用慢, 数小时后起作用, 3~5d达高峰。 (4) 组织细胞内液的调节: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如H+-K+交换, 特点是作用较强, 3~4h起效,

3 血气分析常用的测定指标和意义

3.1 酸碱度p H值和[H+]

定义:p H是血液中氢离子浓度[H+]的负对数值。正常值:7.35-7.45。意义: (1) p H>7.45, 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2) p H<7.35, 为失代偿性酸中毒; (3) pH正常, 有三种可能, 无酸碱失衡, 代偿性酸碱失衡, 混合性酸碱失衡。本指标不能区别是代谢性或呼吸性的酸碱失衡。

3.2 动脉血CO2分压 (PaCO2)

定义: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压力。参考值:35~45mmHg。意义: (1) 测定PaCO2是衡量肺泡通气量的重要指标, 肺泡通气不足, PaCO2增高, 通气过度, PaCO2降低。 (2) 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失调的重要指标。 (3) >45mmHg, 呼吸性酸中毒或代偿后代谢性碱中毒;<35mmHg, 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代谢性酸中毒。 (4) >50 mmHg, 是诊断Ⅱ型呼衰的标准。

3.3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定义: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O2分子产生的压力。参考值:95~100mmHg。意义: (1) PaO2越高, HbO2%越高。是判断机体是否缺氧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标; (2) 反映肺通气或 (和) 换气功能:a.通气功能障碍:低PaO2并二氧化碳潴留, PaO2和PaCO2等值变化;b.换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V/Q失调、静-动脉分流, 如急性肺损伤、肺水肿、肺淤血、肺间质纤维化等, 仅低PaO2, 当残存有效肺泡极少而不能代偿时, 才PaCO2增高。

3.4 血氧饱和度 (SO2%)

定义:血液在一定PO2下, Hb O2占全部Hb的百分比。参考值:95%~98%。意义:SaO2与PaO2直接相关, SaO2与PaO2的相关曲线称氧和血红蛋白解离曲线, 呈“S”形。分为:上段平坦部 (60~100mm Hg) :Sa O2随PO2的变化小, 肺泡气的PO2处于此段, PO2下降时, SaO2可无明显变化。中下段陡直部 (<60mmHg) :PO2略有改变时, Sa O2就会有较大改变, 组织细胞的PO2于此段, 这个特点有利于Hb O2的解离向组织供氧, 如临床上吸氧时, 当Pa O2低至60mm Hg以下时, 仅低流量吸氧即可明显提高SO2%。氧解离曲线如图1。

3.5 氧合指数 (OI)

定义: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气浓度 (PaO2/FiO2) 。参考值:400~500mmHg。意义: (1) 在一定程度上, 排除了FiO对PaO2的影响, 故在氧疗时, 也能较准确地反映肺组织的实际换气功能。 (2) OI≤300mmHg, 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 用于诊断急性肺损伤 (ALI) 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其他条件符合的前提下, OI≤300mmHg可诊断为ALI, OI≤200mmHg可诊断为ARDS。

3.6 二氧化碳总量 (TCO2)

定义:血浆中一切形式存在的CO2总量。95%是以HCO3-形式存在。公式表示:TCO2=[HCO3-]+PaCO2×0.03mmol/L。参考值:24~32mmol/L (平均28mmol/L) 。意义: (1) 受呼吸和代谢双重影响, 主要受代谢因素影响。 (2) 增高:pH增高, 代谢性碱中毒;pH降低, 呼吸性酸中毒。 (3) 降低:pH增高, 呼吸性碱中毒, pH降低, 代谢性酸中毒。

3.7 实际碳酸氢盐 (AB)

定义:是指隔绝空气的动脉血标本, 在实际条件下测得的HCO3-含量。参考值:22~27mmol/L (平均24mmol/L) 。意义:受呼吸和代谢双重因素影响, 结合标准碳酸氢盐的测定帮助判断酸碱平衡失调。

3.8 标准碳酸氢盐 (SB)

定义:动脉血在37℃, SO2%100%, PaCO2 40mmHg的标准条件下, 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参考值:22~27 (平均24mmol/L) , 正常情况下, AB=SB。意义: (1) AB=SB小于正常值, 提示代谢性酸中毒或代偿后呼吸性碱中毒;AB=SB大于正常值, 提示代谢性碱中毒或代偿后呼吸性酸中毒。 (2) AB>SB, 表明Pa CO2>40mm Hg, 提示呼吸性酸中毒。 (3) AB<SB, 表明Pa CO2<40mm Hg, 提示呼吸性碱中毒。

3.9 剩余碱 (BE)

定义:在37℃, 一个正常大气压、Hb100%氧合、Pa CO240mmHg的条件下, 将1L全血的pH调到7.4所需的酸或碱的量。参考值:±3mmol/L (均值0) 。意义: (1) 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失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2) 反映血液缓冲碱绝对量的增减, 正值表示碱剩余, 负值表示碱缺乏。 (3) 在酸碱失衡时计算临床补酸或补碱, 较据HCO3-更准确。A法:补酸 (碱) 量=0.6×BE×体质量 (kg) , 一般先补充计算值的2/3~1/2, 然后根据血气复查结果再决定补给量。B法:代谢性酸中毒时:需补的Na HCO3- (mL) =BE/3×体质量 (kg) ;代谢性碱中毒时:需补的盐酸精氨酸 (m L) =BE/6×体质量 (kg) 。

3.1 0 阴离子间隙 (AG)

定义:AG=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 (UA) -未测定阳离子 (UC) =Na+- (HCO3-+CL-)

参考值:8~16mmol。意义: (1) >16mmol, 反映HCO3-+CL-以外的其它阴离子如乳酸、丙酮酸堆积, 即高AG酸中毒。 (2) AG增高还见于与代酸无关的因素:如脱水、使用大量含钠盐药物、骨髓瘤患者释出过多本周氏蛋白。 (3) AG降低, 仅见于UA减少或UC增多, 如低蛋白血症。

4 临床酸碱平衡的判断方法

根据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的代偿机制可以推断, 判断酸碱平衡有二个规律、三个结论。

4.1 两个规律

(1) HCO3-、PaCO2代偿的同向性和有限性, 同向性:机体通过缓冲系统、呼吸和肾调节以维持血液和组织液pH等于7.4±0.05的生理目标;有限性:HCO3-原发变化, PaCO2继发代偿极限为10-55mmHg;PaCO2原发变化, HCO3-继发代偿极限为12~45mmol/L。 (2) 原发失衡的变化大于代偿变化

4.2 三个结论

结论1:HCO3-与PaCO2相反变化必有混合性酸碱失衡。结论2:超出代偿极限必有混合性酸碱失衡, 或HCO3-与PaCO2明显异常而pH正常, 常有混合性酸碱失衡。结论3:原发失衡的变化决定p H偏向。

4.3 实例

例:血气pH 7.30, PaCO2 28mmHg, HCO3-14 mmol/L, 判断原发失衡因素。分析:pH<7.35, 为失代偿性酸中毒, PaCO2降低表示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代谢性酸中毒, HCO3-降低表示代谢性酸中毒, 二者同向变化, 故为原发性代谢性酸中毒。

4.4 酸碱平衡判断的四步骤

简单的讲, 三步骤包括:第一步:患者是否存在酸中毒或碱中毒?第二步:酸/碱中毒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第三步:是单纯性酸/碱中毒还是混合性酸/碱中毒?第四步:计算AG判断有没有复杂的酸碱失衡。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看p H值。正常值为7.40±0.05。如果p H>7.45, 为失代偿性碱中毒;pH<7.35, 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正常, 有三种可能, 无酸碱失衡, 代偿性酸碱。第二步:看p H值和PCO2改变的方向。同向改变 (PCO2增加, p H也升高, 反之亦然) 为代谢性, 异向改变为呼吸性;第三步:如果是呼吸性的, 再看pH值和PCO2改变的比例。正常PCO2为40±5mmHg。单纯呼吸性酸/碱中毒, PCO2每改变10mmHg, 则pH值反方向改变0.08 (±0.02) 。例如, 如果PCO2是30mmHg (降低10mmHg) , 那么pH值应该是7.48 (增加0.08) ;如果PCO2为60mm Hg (增加20mm Hg) , 则p H值应为7.24 (降低2×0.08。如果不符合这一比例, 表明还存在第二种因素, 即代谢因素, 这时, 第三步就应比较理论上的p H值与实际p H值, 如果实际p H值低于理论p H值, 说明同时存在有代谢性酸中毒, 反之, 如果实际p H值高于理论p H值, 则说明同时存在有代谢性碱中毒。需注意, 根据公式推算出来的pH值, 可以有±0.02的波动。第四步计算AG, 如AG增高提示酸中毒, 在评价△AG/△HCO3-, 如正常 (1.0-2.0) , 提示非复杂性AG升高代谢性酸中毒, 如<1.0提示可能并存AG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 如>2.0, 提示可能并存代谢性碱中毒。

4.5 实例

患者的pH为7.57, PCO2为20mmHg, PO2为100mmHg。第一步:pH值>7.45, 提示为失代偿性碱中毒;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 表明为呼吸性;第三步:PCO2降低20mmHg, pH值应升高2×0.08 (±0.02) 即为7.56±0.02, 与实际pH值相符, 因此该患者为单纯性呼吸性碱中毒。结论:此患者为单纯性呼吸性碱中毒。

分析:单从血气看, 是“完全正常”, 但结合电解质水平, AG=26mmol, >16mmol, 提示伴高AG代谢性酸中毒。

综合上述, 在临床上分析血气分析结果要做到综合分析, 不能片面的看其中一部分结果, 同时还要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做出正确判断, 以便指导我们在临床上采取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元铸, 胡大一.急诊心脏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4-105.

[2]马丁著, 辛建宝, 张建初.动脉血气分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3]朱顺芳.血气分析研究进展[J].中华医药杂志, 2003, 3 (11) :35-37.

[4]钱桂生.动脉血气分析的判断[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 2008, 2 (1) :128-132.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篇5

1 评估及人文关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理评估和人文关怀日益被患者及医护人员所重视。史密等[3]研究认为在采集血气分析过程中,运用好护理评估,可保证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及纠纷发生。连美珠等[4]认为做好人文关怀,能避免呼吸过度或屏气引起误差,提高质量。

2 采血部位的选择

原则上选取位置表浅、易于触及、方便穿刺、较多的侧支循环、离静脉和神经较远的动脉[5]。临床上常选择桡、肱、股、足背动脉。蔡有兰[6]研究发现,在同一患者的桡、肱、股、足背4个部位采动脉血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对于需多次抽取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避免同一部位的反复穿刺,以降低局部血管的损伤及血肿的形成,进而减轻患者的痛苦[7]。

2.1桡动脉

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触摸,便于操作,为首选穿刺部位,但如果Allen试验阳性说明实验侧手掌侧支循环不好,不应在这一侧桡动脉进行穿刺。如果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桡动脉穿刺不当或多次穿刺,易造成局部出血、血肿,给介入治疗带来困难。俞静等[8]认为经桡动脉取血,疼痛反应小、按压和准备时间短、患者容易接受,减少血肿发生。

2.2肱动脉

董钦等[9]研究认为,选择肱动脉穿刺采血能确保穿刺成功率,不易误入静脉,患者痛苦小。

2.3足背动脉

陈红花等[10]研究发现足背动脉穿刺采血较股动脉及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影响小。可是4%~12%正常人天生摸不到足背动脉搏动[11],6%健康老人不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12]。

2.4 股动脉

股动脉血管粗大、血液丰富、搏动显著、穿刺时易定位、取血速度快、患者痛苦相对较小,谭腾波等[13]认为股动脉是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最佳部位。但股动脉压力较大,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拔针后应增加按压时间,防止出现血肿;股动脉与股静脉伴行,易误穿股静脉。

3 采血用具

3.1 非肝素化注射器(1 m L)

宣翠香等[14]研究证实临床上有便携式血气分析仪的病区,可以到床边使用非肝素化注射器,直接为患者进行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尤其对禁忌使用肝素钠的患者。

3.2 一次性采血针

一次性采血针穿刺成功率高,容易分辨动脉血,可一针多用,疼痛程度低,价格便宜[15]。但仍需使用肝素化注射器,如抽取多管血,需最后抽取血气分析标本。

3.3 一次性使用2 m L注射器

2 m L注射器针芯重轻,当针刺入动脉后,血液进入针筒快,不需要抽拉注射器的针芯,气泡不容易混入[16]。

抗凝剂选择浓度为100 U/m L的肝素稀释液对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的检测结果影响小[17]。100 U/m L肝素溶液0.5 m L湿润整个注射器内腔后排空,足够抗凝4 m L血液[18]。杨尧[19]研究认为可以在15 min内检验的,10 U/m L肝素钠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最小。肝素抗凝剂有效时间为2 h,造价并不比血气针低。

3.4 动脉采血器

动脉采血器近年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因其安全,有自动排气功能,能保证血样不混入空气和分析前的气密性,不良反应少,结果准确,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确保护士安全[20]。使用动脉采血器穿刺成功率高于注射器,降低穿刺难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检验准确率[21]。

3.5 静脉留置针

贺玉兰等[22]研究认为,对需要连续、反复抽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应在动脉留置静脉留置针进行采血,能减轻患者痛苦和降低护士工作量,不影响检验结果。但在抗凝方面还需进行研究。

3.6 动脉留置针

杨高慧等[23]认为,使用动脉留置针抽取血气标本能减轻因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但赵改婷等[24]通过实验发现动脉留置针容易发生血栓和动脉瘤。

4 穿刺方法

4.1 桡动脉穿刺

4.1.1 传统穿刺法

穿刺点为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固定动脉在两指间,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者与动脉走向成40°角刺入动脉。

4.1.2以桡骨茎为坐标取血

患者手臂平伸外展20~30°角,掌心向上,用小枕将手腕抬高5~8 cm,患者腕关节尽量背曲,手呈半握拳屈曲状或掌心握一小毛巾,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感觉桡动脉搏动,将搏动的最强点指于食指指尖端,用中指和无名指向下按并往向桡侧方向推压并固定桡动脉,右手采用执笔式握持注射器,顺左手食指指尖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90°角垂直刺入,同时操作者右手掌根部按压固定患者手掌的大鱼际处[25]。

4.1.3 近心端向远心端逆行穿刺

患者掌心向上,用小枕垫高腕部,让腕部尽量背屈。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触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桡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示指边缘肉眼可见的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40°~60°角从动脉的近心端向远心端逆行穿刺[26]。

4.1.4 一指垂直采血法

桡动脉位于距腕横纹一横指,距外侧0.5 cm处,采血者将示指沿血管走向,放在准备采血的部位并仔细感觉动脉的搏动,右手以持笔方法持注射器,小鱼际贴在患者大鱼际处,针头紧贴示指以近90°角垂直刺入皮肤[27]。赵倩等[28]认为在桡动脉远端扎止血带,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4.2 肱动脉穿刺

穿刺侧上肢外展,外旋,肘下垫高10 cm,在肘横纹线上内1/3处用左手食指、中指触摸肱动脉搏动明显处,食指尖稍用力压并固定动脉,右手持注射器以30°~70°角,逆动脉血流方向在指下端0.5~1.0 cm处穿刺[29]。

4.3 足背动脉穿刺

4.3.1 常规穿刺法

穿刺点在内、外踝背侧连线上,足背中部大脚趾和第2脚趾之间,中指位于搏动最明显处,抬起中指用食指和无名指固定皮肤,将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15°~20°进针[30]。

4.3.2 大角度快速进针法

患者仰卧、足伸直,脚掌自然下压使足背绷紧,左手食指指腹轻触足背动脉搏动,选择搏动最强点为穿刺点,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对准穿刺点以60°~70°角快速进针[31]。

4.3.3 垂直进针法

闵腊英等[32]认为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穿刺成功率高,淤血、淤斑发生率低,穿刺方法为左手食指尖触摸并固定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在搏动最明显处垂直穿刺。

4.4 股动脉穿刺

左手食指中指触股动脉搏动明显处,调整食指中指位置,使操作者指尖方向与股动脉走行方向一致,即两手指与股动脉平行,然后轻轻分开左手食指和中指,两指轻轻用力向下压,加强股动脉在两指间的搏动感,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进针[33]。

5 送检及保存

采集完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25℃环境温度下,标本应在20 min内完成检测,因为血细胞还在进行新陈代谢,使p H值、Pa O2及Pa CO2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4]。张霞等[35]研究发现常温放置45 min分析结果仍然准确可靠。标本在冷藏室(4℃左右)存放最好不超过1 h[36]。

6 注意事项

6.1 心理护理

血液中p H、Pa CO2及Pa O2均不稳定,易受外部因素干扰而迅速发生变化。精神紧张、恐惧、疼痛、不合作、呼吸急促、瞬间屏气或处于极度悲伤抑郁状态均可引起p H、Pa CO2及Pa O2发生改变[37]。因此,在操作前,对清醒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适度休息,使其在稳定状态下进行采血,以减少检验结果误差。

6.2 防止缺陷标本

赵燕霞[38]研究认为70%以上的不合格标本发生在分析前,所以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张敏等[39]研究发现血气缺陷标本原因有标本凝固、气泡过多、标本量少、标识错误、渗入物污染。避免标本凝固要控制好抗凝剂的量,如果使用一次性动脉采血器则不存在控制抗凝剂量多少的问题,明确标本采集量,做好混匀工作,张晓霞等[40]研究发现静置后测定值不准确,采血后做好混匀工作,检验结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即采血完毕,将注射器上下翻转结合单手执管小幅揉搓的方式进行混匀。防止出现气泡,气泡进入血样中应立即排除,避免静脉血、停跳液、动脉测压管稀释血渗入污染,避免标识错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6.3 特别注明

要注明当时体温,如果吸氧,要注明吸氧浓度,如输注脂肪乳要标明开始及结束时间,使用酸碱药物治疗,要在用药后30 min进行采血。

6.4 防止并发症

动脉穿刺的并发症有感染、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穿刺口大出血、穿刺困难、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41]。因此,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操作规程,加强穿刺基本功训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应做到伤口即不渗血,又维持动脉血流通畅,即压迫时指腹仍有动脉搏动为宜。压迫时间为5~10 min,如在股动脉穿刺则需延长按压时间。

综上所述,血气分析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检验结果误差,要提高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穿刺成功率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负担,就应在操作中准确评估患者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局部皮肤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用具及方法,操作熟练,避免产生缺陷标本,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目前成人动脉血气分析采血部位、采血用具、穿刺方法等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旨在为临床护士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提供参考。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篇6

关键词:家兔,血气指标,正常值

家兔是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在机能实验教学中,酸碱平衡紊乱实验颇为重要,并且普遍使用家兔作为实验对象。但我们的教材中提供的大多是人的正常血气指标数据,关于家兔的血气指标正常参考值报道较少。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疑问——家兔血气值与人类是否相同?有何差异?为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该实验对近两个学期酸碱平衡紊乱实验中家兔血气指标正常值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旨在为今后的教学及科研提供参考。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选取健康成年大耳白兔190只,雌雄不限,体重2.0~3.0 kg,普通级,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饲养中心提供。

1.1.2 仪器设备

采用丹麦雷度米特(RADIOMETER)公司生产的ABL80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原装试剂包及测试卡,在室温(18℃~28℃)下,测定家兔动脉血的血气指标:p H值、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红细胞比容(HCT)、碳酸氢盐(HCO3-)和碱剩余(BE),剔除实验中极值。采用成都泰盟公司生产的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监测血压。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手术

(1)称重与固定。

将家兔称重后仰卧位放于兔台上,采用背位交叉固定法,即先将后肢绑紧于兔台底端的金属框上,然后将两前肢的固定带在背部交叉后分别压住对侧前肢的前臂,并绑紧于兔台两侧的金属框上,最后将头部用兔头固定器固定,适当调整固定器高度,使家兔颈部平直。

(2)备皮与麻醉。

将颈部与一侧腹股沟处剪毛备皮。采用局部麻醉方式,每部位用2~3 m L 1%普鲁卡因做皮下浸润性注射,边进针边注药至整个手术区域均被浸润。颈部沿颈正中线进行麻醉,腹股沟部位沿股动脉走行方向进行麻醉。

(3)气管插管。

在甲状软骨下沿颈正中线做4~6 cm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颈部肌肉,分开颈部正中肌群即可看到气管。在甲状软骨下1~2 cm处剪一倒“T”型切口,注意,为避免较多出血,横向切口尽量剪在软骨环上,然后将气管插管沿向心方向插入并固定。

(4)分离血管。

该实验需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及股动脉两处血管。分离颈总动脉用于监测血压,翻开气管一侧肌肉层,将颈总动脉从血管神经鞘中分离出来,游离出3~4 cm,下穿两根细线备结扎固定插管用。分离股动脉用于取血,测定血气指标,沿股动脉走行方向做3~4 cm长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将股动脉同股神经及股静脉分离开,并游离出2~3 cm,穿线备用。

(5)肝素化。

耳缘静脉注射0.5%肝素溶液5 m L/kg,行全身肝素化抗凝血。

(6)动脉插管。

先将两动脉插管内充满肝素,然后结扎动脉远心端,用动脉夹夹闭近心端,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45°角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插入动脉插管并结扎固定。

1.2.2 描记正常血压曲线

打开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描记一段正常的血压曲线。

1.2.3 股动脉取血

用1 m L注射器吸取少量肝素,将管壁润湿后推出,然后将针头刺入橡皮塞以隔绝空气。打开三通活塞,松开动脉夹,弃去前2~3滴血液后,迅速除掉注射器上的针头,立即插入三通活塞,取血0.5 m L(注意勿进入气泡)。关闭三通活塞,拔出注射器并立即套上原针头,转动注射器30 s,使血液与肝素混合。

1.2.4 血气指标测定

将ABL80血气分析仪探针插入血样中,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测定,并打印各项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P>0.05呈正态分布,其95%参考值范围选用公式±1.96s表示;P<0.05呈偏态分布,其95%参考值范围选用百分位数法P2.5和P9 7.5表示。对Pa CO2、Pa O2与HCT三组实验数据做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值并做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血气指标值

对p H值、Pa CO2、Pa O2、HCT、HCO3-和BE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p H值、Pa CO2、HCO3-和BE呈正态分布(P>0.05),因此其95%参考值范围选用公式±1.96 s进行计算(表1);Pa O2和HCT呈偏态分布(P<0.05),因此其95%参考值范围选用百分位数法P2.5和P97.5进行计算(表2)。

2.2 Pa CO2与Pa O2的相关关系

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a CO2与Pa O2成显著负相关(r=-0.325,P<0.01)。

3 讨论

此实验对190只教学用健康大耳白兔血气指标正常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家兔的血气值除p H值、Pa O2与人类较为接近以外,其他指标Pa CO2、HCT、HCO3-和BE与健康人体血气均值相比均偏低[1,2]。该实验结果与已报道资料的检测结果略有差异。如该实验检测家兔动脉血p H均值7.40,参考范围7.28~7.52,这与人类动脉血正常p H值范围7.35~7.45相比,虽波动范围较大,但差异不大。国内研究报道家兔动脉血p H均值由7.37~7.53不等[3,4,5,6,7,8],国外所报道的家兔或实验兔动脉血p H均值位于7.33~7.50之间[9,10,11,12,13,14]。而该实验中Pa O2数值与该校前期报道结果基本一致[3],但均高于国内其他已报道Pa O2的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差异的可能原因有:家兔品系不同,饲养条件不一,测定仪器各异,地区差异等;另外,国外有文献报道,是否麻醉及采用不同麻药种类也会对家兔血气值造成影响[11,14]。麻醉药如乌拉坦、普鲁卡因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家兔呼吸产生抑制作用,再加上家兔属草食性动物,消化管较长,容易压迫隔膜导致肺不张,所以,为避免家兔在麻醉后与插管前这段时间内由于呼吸抑制出现短暂高碳酸血症,笔者建议待气管插管后5~10 min再进行动脉取血;另外,气管横向切口尽量剪在软骨环,也是避免出血较多灌入气管造成家兔呼吸不畅的有效方法。此外,实验未考虑测定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手术操作及动脉取血在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对实验数据造成轻微影响,比如血样短时间与空气接触或存在少量气泡等。为使结果相对准确,实验中仪器设备由专业技术老师负责并尽可能扩大统计样本量。

分析数据后,笔者还发现,家兔动脉血中Pa CO2与Pa O2成显著负相关(r=-0.325,P<0.01)。根据波尔效应,Pa CO2升高,可使Hb与O2的亲和力下降,促进氧气的释放。而根据何尔登效应,O2与Hb结合会促进CO2的释放。这两种效应从侧面证明了研究者的数据是可靠的。

动脉血气分析测定 篇7

关键词:可变减速,酸中毒,脐动脉,血气分析

胎心电子监护广泛应用于临床,异常减速图形中以可变减速最为常见。复杂型可变减速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它与胎儿缺氧、酸中毒的关系,是目前临床医生和专家关注的重点。脐动脉血气分析是一种反映围生期应激状态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检测胎儿缺氧程度的客观指标[1]。为探讨复杂型可变减速脐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我院复杂型可变减速孕妇的脐动脉血气结果和围生儿结局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分娩并行产时胎心电子监护的单胎、头位、足月无合并症的产妇7445例,选择其中270例可变减速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型可变减速123例(单纯型组),复杂型可变减速147例(复杂型组)。随机挑选同期正常胎心电子监护孕妇17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孕妇年龄22~39岁,平均28.67±3.32岁,孕周37~41周,平均38.34±1.56周。单纯型组:孕妇年龄21~36岁,平均27.39±3.23岁,孕周37~41周,平均38.11±1.54周。复杂型组:孕妇年龄20~41岁,平均26.34±3.62岁,孕周37~41周,平均38.34±1.56周。3组孕妇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可变减速的判断[2]

可变减速指胎心率出现快速的下降,<30秒到达谷底,减速幅度≥15 bpm,持续时间<2分钟的减速。可变减速又分为单纯型可变减速和复杂型可变减速。单纯型可变减速:指存在最初的加速,后快速下降至低谷,减速低谷>70 bpm,持续时间<60秒,随后快速恢复至基线,并伴随出现2次(继发)加速。复杂型可变减速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减速深长(减速<70 bpm,持续时间>60秒);减速后的继发加速幅度>20 bpm,持续时间>20秒;减速后缓慢恢复至基线。

1.3 新生儿窒息及酸中毒的诊断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或5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酸中毒:脐动脉血pH<7.20;严重酸中毒:脐动脉血pH<7.0和碱剩余(BE)<-12 mmol/L[3,4]。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数据均输入SPSS 11.2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复杂型组脐动脉血pH值(7.21±0.07)与单纯型组(7.25±0.09)和对照组(7.26±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组BE水平(4.68±2.85 mmol/L)与单纯型组(3.62±2.78 mmol/L)和对照组(3.30±2.76 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组脐动脉血pH<7.0有12例,单纯型组3例,对照组仅1例;复杂型组BE<-12 mmol/L有17例,单纯型组4例,对照组3例,复杂型组脐动脉血pH<7.0和BE<-12 mmol/L的发生率与单纯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新生儿结局比较

复杂型组脐动脉血pH<7.0的严重缺氧酸中毒的12例新生儿中,仅有4例轻度窒息(Apgar评分<7分),1例重度窒息(Apgar评分<4分),另7例新生儿Apgar评分正常。复杂型组新生儿窒息(11例)发生例数与单纯型组(1例)和对照组(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羊水Ⅲ度粪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组和单纯型组脐带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组和单纯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组羊水过少和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生率较单纯型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脐动脉血气分析是检测胎儿和新生儿缺氧程度的客观指标,它可直接反映体内的氧合和酸碱状况,对于预测新生儿器官损伤有意义[5]。可变减速是产时胎心监护最常见的一种减速。其中复杂型可变减速合并了其他特征,如减速深长,减速后的继发加速幅度>20 bpm,持续时间>20秒;减速后缓慢恢复至基线。因此,复杂型可变减速除图形表现与单纯型可变减速明显不同外,它与胎儿缺氧、酸中毒的关系亟待进一步研究[6]。

我们的研究显示,复杂型可变减速和单纯型可变减速脐带异常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它们的发生均和脐带异常受压有关,但是复杂型组存在脐带异常的同时多合并有羊水过少或FGR。胎儿在分娩过程中脐带部分或间断地受到压迫,导致脐静脉血流降低,胎儿脐动脉血出现低氧血症刺激迷走神经兴奋产生可变减速,图形特点以快速下降和恢复以及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短暂的前后加速为主,即单纯型可变减速。此时,因胎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高,胎儿动用氧储备,增加组织摄氧量,减少氧耗,可维持组织供氧。因此,大部分单纯型可变减速胎儿血气pH值和BE指标多在正常范围。但是随着受压的持续和程度的加重,胎儿回流血量进一步减少,或伴有羊水过少和FGR等胎盘储备功能不良情况时,胎儿胎盘的灌流显著降低、无氧酵解占优势,乳酸等代谢产物大量堆积,胎儿即产生酸中毒,胎心监护减速图形就进一步发生恶化。表现为由单纯的可变减速发展到减速伴有其他异常特征,如变得深长、合并延长减速、两段式减速、基线变异性降低和胎心率水平异常(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复杂型可变减速图形。

本研究中复杂型组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单纯型组及对照组。复杂型组脐动脉血pH值低于单纯型组及对照组(P<0.05),而BE水平高于单纯型组和对照组(P<0.05),同时,严重酸中毒(pH<7.0和BE<-12mmol/L)发生率明显增高。2006年,美国妇产科学会的指南[7]提示,脐动脉血pH<7.0和BE<-12 mmol/L,新生儿脑瘫和严重脑损害发生率明显增加。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不同程度的宫内缺氧,以及胎儿心血管系统对血容量和血气交换障碍的反应都会表现为胎心监护图形的进行性变化。因此,复杂型可变减速的发生可以作为胎儿缺氧进一步发展的临床证据,医生可根据胎心监护时的进行性变化趋势和是否合并异常妊娠,如羊水过少及FGR,进行综合考虑并及时处理,从而减少新生儿脑损害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复杂型组12例脐动脉血pH<7.0的严重缺氧酸中毒的新生儿中,仅有4例轻度窒息,1例重度窒息,另外7例严重酸中毒新生儿Apgar评分却正常。这说明,如仅依赖Apgar评分来诊断新生儿窒息,许多真正处于缺氧、酸中毒状态的新生儿会被漏诊而得不到及时处理。因此,脐动脉血气分析作为确认或排除有损害酸中毒存在的客观指标,将其作为复杂型可变减速产妇的分娩时常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胎心监护复杂型可变减速与脐动脉血pH值和BE水平密切相关。复杂型可变减速提示胎儿存在酸中毒,新生儿发生不良结局可能性大。分娩时检测脐动脉血气指标不仅可反映出胎儿缺氧的严重程度,还可以协助诊断新生儿窒息、指导临床处理。

参考文献

[1]金利栩,林莲莲,许张晔.脐带绕颈新生儿的脐动静脉血气及差值的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1):689-691.

[2]Liston R,Sawchuck D,Young D.Fetal health surveillance:antepartum and intrapartum consensus guideline[J].J Obstet Gynecol Can,2007,29(9):S3-S6.

[3]陈慧卿,庄思齐.脐血血气分析及其临床应用[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2):123-125.

[4]陆叶,时春艳,国巍.分娩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10(4):262-264.

[5]Macones GA,Hankins GDV,Spong CY,et al.The 2008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work shop report on electronic fetal monitoring-update on definitions,interpretation,and research guidelines[J].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09,38(1):4-5.

[6]段涛,杨慧霞.新生儿脑病和脑性瘫痪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30.

上一篇:大学综合化学实验下一篇:脑损伤性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