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嘴(共12篇)
插嘴 篇1
“要改变上课讲话, 插嘴的毛病!”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对学生说。“上课要专心, 不要讲话!”我们也常听到家长这样教导孩子。其实, 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要解放儿童的脑子, 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 使之能说。”老师却要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不许乱说, 乱动, 把学生的“插嘴”当作扰乱课堂的行为。
压抑天长地久, 课堂万马齐喑, 儿童集体失语。“集体失语”的儿童, 谈何素质?“集体失语”的儿童, 谈何素质教育?谈何课改?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体系”, 如何才能有“生命力”呢?就必须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 激励学生辩, 激励学生说, 激励学生问。倘若学生一插嘴就遭到严厉的训斥或冷漠相待, 形成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 学生怎能充分发展, 大胆探索呢?
我要为学生的“插嘴”叫好, 它的好处是:
一、插嘴是师生平等的重要体现, 它能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
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孩子的插嘴是课堂的润滑剂。一句天真、幼稚、充满童趣的话会引起大家一阵欢笑, 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 和谐。童心最可贵, 他们会毫无顾忌地指出老师写错的字, 读错的音, 说错的话, 讲错的知识, 老师走入圣坛, 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平等中的首席。
而个别学生无心的插嘴, 能唤醒大多数学生的“言语意识”。究其原因, 插嘴一般是对话语言。它不要求完整性, 系统性, 因而难度小, 障碍小, 孩子的惧怕心理也就小了, 那些胆小内向、喜深思熟虑而错失发言机会的同学都会慢慢地加入到大胆表述的行列中来。
在教学《恐龙》一课, 我先播放了一段恐龙录像。随着画面的转化, 不时听到学生的插嘴:“雷龙!雷龙!”“霸王龙最凶了。”“飞在天上的是翼龙!”……更有学生还在座位上争论:“我还认识许多恐龙呢!不信, 我说给你们听!”“窃蛋龙, 你可知道它是怎样偷蛋的吗?”“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多呢……”从孩子们炫耀的神情, 自信的话语中, 我灵机一动, 不妨换一种教学方案吧!就开个“恐龙知识交流会”吧!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 广泛收集资料, 交流会上异常热烈。平时一些不善言辞的孩子也侃侃而谈。他们研究范围之大, 涉及之广, 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设想, 老师在播放录像时大声呵斥学生, 让他们少说多看, 依然逐段逐句琐碎讲解。相信学习效果与之相比就差之远矣!
二、插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使之成为探究学习的一个亮点
语文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 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探究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性, 实践性, 参与性。学生恰如其分地插嘴, 直接成为了探究学习的一个亮点,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课时, 就深有体会。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每当鹫鹰啄食以后, 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又会奇迹般地复原。”一开始我在设计教案时, 我个人认为肝脏奇迹般地复原, 对普罗米修斯来说, 是一种幸运。可在课堂上, 当我表述这种看法后, 马上有人插嘴:“老师, 我认为这是不幸的!”我诧然而问:“那你们的态度呢?”学生喜忧参半, 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于是, 我让每个同学成为“辩手”, 分为正方 (幸运) 与反方 (不幸) 两大辩方。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展开自己的阐述。正方认为:好人有好报。顽强的生命力为大英雄的获救作了铺垫。而反方认为:痛苦的缓和只是一瞬间, 普罗米修斯经受着无休止的痛苦。更有甚者, 有同学认为这既是幸也是不幸。你听:站在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这一点上, 这奇迹是上天的怜悯, 是自由的希望;而站在直面现实, 冷静分析的这一点上, 可以让我们体悟到暴君的凶残, 英雄的伟大。
从孩子的“插嘴”到“辩论”, 再到“最终的统一认识”,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习是一个探究、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充分利用“插嘴”所暴露出的错误资源, 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来看,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尤其是孩子不假思索的插嘴, 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 我们应在第一时间内充分利用所暴露的“错误”资源。这种资源, 往往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展现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看法。老师应顺势利导, 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使我们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正确的学习导向。
我在教授《望庐山瀑布》一课时, 请学生对照投影谈谈自己对诗的理解。当作答的同学在斟酌“疑是银河落九天”该如何表达时, 有位同学脱口而出“怀疑是……”, 学生认为理所当然的答案, 如若我们一本正经地作出纠正, 效果又不会太理想。怎么办呢?我就充分利用学生插嘴所暴露出的“错误”资源, 来传授古文知识。“疑是”应作一个虚词理解, 而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规律分开来理解, 这样消除了大多数学生认识上的普遍倾向。哦, “疑是”在古时候是一个词, 不能分开, 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好像是”。
综上所述, “插嘴”调整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其在平等交流中做到教学相长;如若视其为契机, 充分利用, 必能使课堂异彩纷呈。然而鼓励“插嘴”绝非意味着以放弃纪律为代价, 关键在教师新观念的树立。相信长此以往, 课堂将真正充满勃勃生机。
插嘴 篇2
我们班的俞天聘成绩好好的,体育棒棒的,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爱插嘴。
记得布置五一回家作业的时候,老师安静的布置作业,同学们也默不作声的.抄作业,这时俞天聘冒出了一句“老师,抄词要不要写拼音啊?”老师转过头来斜了他一眼。我在心里想:“抄词都抄了几年啦!还问要不要写拼音,当然要写拼音啊。”这时他又来了一句:“要不要写作文啊?”老师说:“不用。”“哦耶!”俞天聘多嘴的毛病又犯了,老师似乎忍耐不住了,说:“再说就多写篇作文叫”多嘴的俞天聘“。“啊!不要写我啊!”突然老师差不多爆发了,声音提高360度说:“再废话,就写你!”前面来陈榕也说道:“别说了,要不然就真要写作文了。”果然他识相的堵住了嘴巴。
过了好一会,竟没见他的声音,我转过头去一看,原来他透明胶封住了自己的嘴,怕自己说话。虞老师见了哭笑不得,说:“你摘下来吧。”俞天聘无视这句话。老师又说:“摘下来说话没事,不会写作文。”突然“斯拉”一声响过,他开口说了:“我的嘴巴终于解放了,哈哈哈哈……”
如果孩子爱插嘴…… 篇3
读幼儿园大班的君君是个外向活泼的孩子,只要有她在,总是能听到她的声音。但让爸爸妈妈头痛的是:每当大人们在一起讲话的时候,她总是喜欢插话。如果不理会她,她就会大声地制造出一些噪音,来干扰大人们的谈话。这让爸爸妈妈很烦恼,他们怕瑶瑶将来会变成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孩子爱说话是件好事,通常爱说话的孩子都比较外向,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组织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如果孩子总是不分场合地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插嘴说话,就会给人留下不懂礼貌的印象。
孩子为什么爱插话
想成为焦点
3~6岁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这种插话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中心化说话方式的体现。
爸爸妈妈这样做:
教孩子学习等待。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谈话时,需要等一个人讲完了,另一个人才能接下去说。同时,试着引导孩子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比如在他讲到最兴奋的时候插话进去,说你自己的事情,让他没法讲述,这会让他受不了,这时你再告诉他:“你看,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是不停地插嘴,别人也会受不了的。”让孩子了解插嘴带给别人的不良感受。
想获取关注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也不太重视。孩子就会利用假哭制造噪音,或是在父母谈话时故意插嘴来获取关注。
爸爸妈妈这样做: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时刻都在关注着他,因此他并不需要通过故意插话的方式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对于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应当及时给予回答。就算不能马上回复孩子,也不要让他等待太久。
对世界万物充满兴趣
年幼的孩子已经渐渐开始关注成人的社会活动。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倾听成人之间的谈话,也很想参与这种对话,所以他们会在成人交谈时努力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孩子对成人世界产生浓厚兴趣的表现。
爸爸妈妈这样做: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先安排好孩子的活动,让他有事可做,比如可以提前准备几本好看的图画书,也可以给他一些能吸引注意力的玩具,或者引导孩子玩和他人聊天、打电话的虚拟游戏等等。
宝贝插嘴,5个技巧巧纠正
孩子想要发表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创意,是一件值得父母高兴的事情。但是父母也要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导,比如告诉孩子不应该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什么时候可以参与讨论、如果要打断别人说话应该注意些什么等。
1、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意见
无论孩子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家长都要予以重视和尊重,如果孩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也不要嘲笑、训斥他,而是明确告诉他错在哪里。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诚实、坦率、开朗的性格,同时也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丰富他的生活经验,扩大知识面,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及处理事务的能力。
2、教孩子一些说话的技巧
孩子由于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显得单纯幼稚,所以他们有时会不分场合,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这时,与其指责孩子,还不如教给孩子一些说话技巧。可以告诉孩子,要想加入别人的谈话,首先要听清楚谈话的内容,然后尽量准确完整地说清自己的想法。插话时不能大声喧哗,也不能咄咄逼人。
3、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些家长常常毫不顾忌地随便打断孩子的话,和孩子说不到一块儿时,甚至粗暴地让孩子闭嘴。有些夫妻在交谈时不能互相尊重,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而是各说各的,甚至大声争吵,这些行为都是在教给孩子错误的谈话和交往方式。
4、学会礼貌地打断别人
虽然,孩子已经知道在别人说话时,随便去打断别人是不礼貌的,但是他们也会遇到有非常紧急的事件必须马上就要解决的时候。所以,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又不失礼节的做法。比如,要打断别人讲话之前先要对大家说声 “请原谅”;当孩子只想跟父母说话但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趴在父母的耳边悄悄地说,而不影响别人交谈。
5、适当给孩子传递“暗号”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暗号”,用于对孩子某些不良行为的阻止.比如,当孩子想要在别人谈话时随便插话,这时父母就可以用孩子理解的“暗号”,比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来制止他们的这种不礼貌的行为。这样做比呵斥孩子更能够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成功地克制了自己不礼貌的插话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地表扬孩子,同时要对孩子的耐心等待给予鼓励。
父母不要一味阻止孩子的插话行为,只要孩子在合理、适宜的情况下插话,父母就应当赞同孩子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更自信、更坚强。这也是父母对孩子话语权的肯定,它所传递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小议插嘴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学生插嘴的现象也随之越来越多地涌现在数学课堂上。针对课堂上学生的插嘴现象,我们要做出理性的思考。首先应肯定的是学生插嘴现象是无可非议的,它是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表现,它的产生也可以说是新课改中涌现的一种正常的、合情合理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定义为学生的恶意捣乱。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问答问题的机会不可能是人人均衡的,所以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情急之下,就只能通过“一吐为快”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
面对学生的插嘴现象,我们要学会耐心倾听、冷静分析、合理引导,更要尊重学生,正确处理。插嘴的学生大多反应灵敏,思考问题的思维深度较好,但广度不够,自控力较差,往往是听到问题后,答案刚有点儿眉目时,就迫不及待地插嘴。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几句简单的批评很可能就会扰乱插嘴学生原本较清晰的思路,导致其流畅的思维突然受阻。所以,我们应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逐渐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给插嘴学生一个机会,让他把话说完,将所思所想充分展示于众,让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这次插话的对错、意义和利弊。这样,动用集体的评价来对插嘴学生的发言进行合理的点评,肯定其正确之处,纠正错误之点。通过这一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言行的草率,同时又带领了全班学生于讨论中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控制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上课插嘴我见 篇5
“这几个学生老是改不掉上课爱插嘴的毛病,真烦人!”伴随着怨气声,新来的李老师走进了办公室……这种现象给了我们多少困惑、多少思考、甚至担心!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插嘴”现象也屡屡发生。我认为对待学生上课时的“插嘴”现象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一、“学生插嘴”的好处
喜欢插嘴的学生一般都是思维比较活跃的孩子,他们好表现自己会在聚精会神地听课时不由自主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的宽松、融合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合情合理。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一种教学景观,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首先,“学生插嘴”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既可培养教师的应变能力,又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在教学中要双向交流,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时,学生突然说句意想不到的话,而且往往提出的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种现象将考验教师的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的插嘴,使课堂教学更多地表现出了开放性,要求教师所具备的知识面与知识深度更高了。
其次,允许“插嘴”给了学生引扬个性的最佳途径。新课程
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智慧。新课程下的课堂学生没有太多约束,在这种情景下所产生的“插嘴”,是真实的、积极的,是应该表扬的。
二、如何解决“学生插嘴”
爱插嘴或是内心焦虑 篇6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自我互动阶段。在自我中心阶段,青少年感觉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值得关注。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而误以为周围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够去照顾别人的真实感受,并且他们往往会曲解别人,以为大家都在对自己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成了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御与保护机制。
那些爱打断他人的人,很可能是没有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在发展中受挫。所谓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就是:没有在社会中找准自我的角色,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导致他们不断在与他人交谈中打断别人,不断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断地调整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机制,当要打断别人时,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的机会,并从中找到自我发展的资源,获得人际双赢”。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类人,你可以起初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达的机会,倾听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谈具体。然后用语言暗示他:“现在我可以说了吗?”你也可以善意地提醒他:“希望我说的时候,你先不要插话,好吗?”这种方式会提醒他调整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达到与他人更顺畅地交流。
合理对待学生的插嘴 篇7
这是一堂七年级的历史课——《辽阔帝国的统治》。当介绍到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时,我告诉学生,马可·波罗17岁跟着父亲和叔叔来到了中国,在中国各地游历。在他回国后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马可·波罗游记》是引发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重要诱因,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我之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介绍马可·波罗,本意是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小A突然插嘴:“老师,马可·波罗没来过中国,也没在中国做过官,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恼火,我刚想严厉地批评他违反纪律的行为,但却看到全班学生都鸦雀无声地看着我,顿时冷静了下来,决定改变预设的教学安排。首先,我肯定了小A肯动脑筋。接着,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书上说马可·波罗在中国做过官,而小A却说没有?小A说是从电视上看来的,电视上出现的是真实的历史吗?”通过几分钟的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由于每个人占有资料的不同,个人立场和所处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关键在于我们要用真实的史料说明我们的观点;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差别的,文艺作品取材于历史,但带有较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文艺作品不能等同于历史。最后,我鼓励小A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查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课后,我对这次事件进行了反思: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说明他们的思维正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自同伴,而不是教师的时候,这种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正是由于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教育的契机,才使得学生的思维通过讨论得以激活。学生插嘴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应如何应对,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插嘴”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篇8
之前, 我曾执教的一年级《5以内加减法》一课, 有4位老师前来听课。临近本节课的尾声, 我就利用听课教师的这一资源条件展开教学, 当即就请他们站起来
与配合一下, 同时让全班学生起立并仔细观察, 让学生从中找出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
并仔细观察, 让学生从中找出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
话音刚落, 学生便自发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不一会儿, 许多学生纷纷举手。
生1:2+3=5
老师随即板书了生1的算法, 并让他说说“2和3”各指谁。
生1:“2”指的是男教师, “3”指的是女老师。 (这一性别特征比较明显)
师: (给予充分的肯定) 谁还有与他不同的想法吗?
生2:2+3=5。“2”是老教师, “3”是青年教师。
生3:3+2=5。“3”是戴眼镜的老师, “2”是没戴眼镜的老师。
生4:3+2=5。“3”是穿校服的老师, “2”是没穿校服的老师。
师:同学们真棒, 观察得这么仔细啊!想到了这么多的好方法。根据这几位老师的年龄、性别、服饰等外貌特征, 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话音未落, 坐在前排的小女孩立即跑到讲台前, 拽着我的衣角 (想叫我提问) , 我尊重了她, 让她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5:4+1=5。“4”是客人老师, “1”是我们自己的老师。
师:当时我真的很激动, 按捺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 当即就在小女孩的额头上轻轻地亲了一下, 并给予表扬。
生6:1+4=5, “1”是我们班的孙老师, “4”是客人老师呀!
师给予了肯定, 并结合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要先尊重客人, 再想到主人。
生7:1+4=5。“1”是扎辫子的老师, “4”是没扎辫子的老师。
生8:3+2=5……
问题剖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这个片段中, 我借助“插嘴”, 推波助澜, 让学生“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 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制高点。首先, 利用插嘴生发课堂资源。学生的一个回答、一个提示, 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 让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置学生于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之中。其次, 巧用插嘴拓展思维空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插嘴”是思维反应敏捷, 不拘常规的表现, 有创造性的“插嘴”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及时把握“插嘴”使它自然而然变成难得的课程资源, 并产生积极的互动, 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缺乏课程资源, 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有效课程资源, 尤其需要积极对待, 及时抓住。第三, 善用插嘴构建灵动课堂。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探索, 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面对学生的“插嘴”, 不仅要积极对待, 认真倾听, 耐心等待, 而且还要经常激励学生, 为学生喝彩, 这样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产生积极、主动、冲击式的学习欲望。“插嘴”是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 思维反应敏捷, 情不自禁的一种表现, 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无形资源, 恰当引导, 激发学习兴趣, 为学生主动参与, 交流合作, 探究活动服务。
插嘴 篇9
关键词:插嘴;不受欢迎;个性;权利
期末放假前为学生写评语, 当为某同学写到希望他以后课堂上要举手发言, 不要随意插嘴打断老师的话语时, 一个念头一闪而过, 插嘴是不是真的错了?插嘴是个缺点, 必须改正吗?围绕该问题与同事展开讨论, 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值得深思, 需要深入探讨, 不能草率地予以否定。
学生课堂上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 我们多数教师对于课堂插嘴现象都深恶痛绝。的确, 课堂上插嘴首先是一件令讲课教师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有点不礼貌, 没有规矩, 打断了教师的思路, 影响了课堂纪律, 会引起其他同学效仿, 甚至会导致教师完不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如果长期以往形成习惯, 就可能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感受的不受人欢迎的角色。另一方面, 应该看到, 教师面对多数学生设计教学方案, 推进教学步骤, 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速度, 插嘴虽然显得另类, 但也表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表明学生与教师平等地位的建立和新型师生关系的逐渐形成。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扮演权威的角色, 学生则扮演遵从者的角色, 这种关系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 强调的是服从, 不需要个性;而在信息化的社会强调的是个性、是创造, 需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 学生和教师应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平等交流, 一块探讨。而学生插嘴恰恰说明他有平等意识, 他有问题没有搞懂, 他对老师讲的有不同看法, 他有批判意识, 甚至他的观点能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 纠正自己的小错误, 使教学更加严谨, 或者能激发自己的灵感。我们教师是否应该放下架子, 勇于自我剖析呢?
再者来说, 课堂不仅属于我们教师, 也属于全体学生, 学生也有说话的欲望、兴趣和权利, 爱问爱说是孩子们的天性, 这种权利教师不能剥夺, 还要尊重。教师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坐一节课不说不动, 是对人性的摧残和折磨, 要知道他们有时一些情不自禁的插嘴会让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插嘴有利于打破教师滔滔不河南洛阳●吕少伟
绝的“一言堂”局面, 促使教师改变思路、改善教法, 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再创造, 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实际, 实现师生互动和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重塑课堂应有的魅力, 因为好的课堂结构讲究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节奏美;我们还应该看到那些课堂插嘴的学生往往是性格外向、能言善辩、有主见、很阳光, 插嘴说明他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表达。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就由传授者转化成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
我们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意识, 接受这种挑战, 以开放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针对学生的插嘴现象, 教师应进行理性的反思, 善于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自己的个性品质进行正确判断, 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大可不必对插嘴不高兴, 影响自己的情绪。对于插嘴现象, 教师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属于个别学生基础不牢、学新忘旧的问题, 要及时刹车, 告诉学生课后单独交流, 以免耽误多数学生的时间;对于普遍性的问题, 可以展开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 找到症结所在, 并且以欣赏的眼光, 捕捉学生点滴的智慧火花、情感火花, 予以表扬;在学生插嘴时词不达意、词义含糊、说不清的情况下, 听出真意, 听出他的主旨, 给予补充、给予概括、给予引申、给予升华, 判断出学生插嘴的价值所在,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弄清概念, 学懂知识。当学生插嘴的内容富有挑战时, 要思考对教学方案进行二度设计, 让插嘴成为一种学习资源, 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 成为教师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当然教师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一些牛头不对马嘴、异想天开的插嘴, 离题万里就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要及时把问题拉回到课堂中来。
总之, 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要鼓励他们敢于插嘴, 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一堂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 如自学课本后, 教师可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可以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 也可能幼稚可笑, 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 否则打击了其积极性, 以后他就不敢插嘴了, 不敢发言了。我们还需要提醒学生, 注意发言提问要举手, 要等教师或其他同学讲完以后再插嘴, 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头。但绝不能过分强调课堂纪律而抑制学生的天性和创新意识。作为教师, 除了要拥有专业知识, 还应成为“杂家”, 来应对来自学生的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插嘴。
插嘴,数学课堂的另一种风景 篇10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爱插嘴的学生, 被学生一插嘴很可能教学时间就来不及了, 如经常这样, 将会赶不上教学进度, 在我们的心里始终装着“教学任务”这四个字。于是很多教师不喜欢上课插嘴的学生, 岂知插嘴也可以成为课堂的另一种风景, 另一种美丽。
一、插嘴, 让学生说出真心话
案例1:学过了为什么还要学?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 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情形。“同学们, 你们喜欢玩具吗?瞧, 平平正在玩具店, 他想买这柜子中的两样玩具, 要付多少钱呢?”
根据情境图, 学生列式:44+25, “同学们, 两位数加两位数怎么口算呢?”我话一说完, “许老师, 一年级我们就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了, 为什么现在还要学呢?”一个声音传来, 一说完, 发言的学生赶紧用手捂住了嘴巴, “我不应该插嘴。”他又补充道。
“你今天的插嘴非常妙, 你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问得真好!是啊, 一年级我们就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了, 而现在我们已经上三年级了, 为什么还要学呢?”我顺着棋的思路继续问着。
许多孩子摇了摇头, “同学们, 想一想, 那时我们是怎么计算44+25的?”“列竖式计算。”“对, 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常常要运用口算。”我突出了口算两个字。“原来如此。”许多孩子若有所悟, 终于明白为什么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了。
课后, 这位学生写了一篇数学日记, 如下:
上数学课时, 我们列出了这样一道算式: 44+25=?
刚一出完题, 我想两位数加两位数, 我们一年级就学过, 为什么现在还要学呢?我的一句插话, 被许老师听到了, 原来一年级只要会列竖式计算, 三年级要学会口算方法。
我们发现算44+25时可以这样口算: (1) 先把25看成30, 44+30=74, 然后再减去多算的5, 74-5=69。 (2) 把44看成40, 40+25=65, 然后再加上少算的4, 65+4=69。 (3) 先算个位5+4=9, 再算十位40+20=60, 合起来69。 (4) 把44看成45, 45+25=70, 再用70-1=69。 (5) 把25看成26, 44+26=70, 再用70-1=69。
口算时, 可以把其中一个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计算, 也可以根据数的特点拆数, 凑成整十数, 这题原来有这么多种方法来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虽然学过了, 但要求不同了, 现在我们三年级了, 各方面要比以前做得更好, 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就会越来越棒!
通过读孩子的数学日记, 我们发现孩子及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过了为什么还要学?”让孩子明白学习这一课的目的所在。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不希望学生插嘴, 甚至有的班级定下班规, 发言必须先举手, 经得教师同意方可发言, 然而孩子刹那间的疑问在不经意间说出口时, 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插嘴, 开拓学生的思维
案例2:这题不要计算。
讲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 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了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如果将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题目并不是很难, 关键是“抓住变中的不变”, 在课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时, 什么变了?而什么不变?”
“形状变了, 而两个图形的周长不变!”学生很容易地发现了关键所在。“长方形的周长, 你会求吗?”我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会!”学生异口同声。
“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你会计算了吗?赶紧拿出笔来算一算。”
“10+8=18 (厘米) 18×2=36 (厘米) 36÷4=9 (厘米) 。”很快学生就解答出来了。
看到孩子们的答案, 我心里美滋滋的, 没想到孩子们如此迅速地掌握了。
“许老师, 这题根本就不要去计算。”一个学生大声地说着。
听他说不要计算, 很多孩子非常疑惑, 我也不例外,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你说, 你是怎么想的呢?”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 很想知道为什么不要计算就能知道答案。
“原来的长方形长是10厘米, 宽是8厘米, 现在变成正方形, 将原来的两条长各少掉1厘米给两条宽, 而这时长和宽就刚好都是9厘米了!只要巧妙地移一移。”这个学生笑着说。
经他一说, 许多同学恍然大悟, 觉得真巧妙。“只要巧妙移一移, 想得多好啊!”教室掌声四起。
“许老师, 我还发现了一种方法, 只要两步就可以了, 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18厘米, 那么我只要用18÷2就是正方形的边长了!”另外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竖起了大拇指。
“你们真厉害, 能用自己的方法, 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 我们定会有所发现!”
我没想到孩子们会有这么多种方法, 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就是先求周长, 再求边长。我们总认为自己不讲学生不会, 总喜欢让孩子听教师讲, 其实数学课堂孩子的插嘴给了孩子探讨的时间, 如果没有如此的插嘴又何来后面的精彩呢?插嘴给孩子创设了敢说、敢想、敢做的氛围, 同时会给其它孩子带来思索与灵感,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三、插嘴, 让学生敢于质疑
案例3:老师, 你讲错了。
正在评讲考卷, 突然一男生说:“老师, 你讲错了。”
“啊, 我讲错了?”我很诧异。
“这道选择题应该是乙数大, 不是无法确定, 因为题目中已经说是有两个数被纸板挡住了, 后面只挡住了两个数字。”
“是啊, 我也是这样想的。”听那男生的回答, 陆续有学生附和着。
原题:有两个数被纸板挡住了, 只露出了最高位上的数字 (如图)
甲、5■乙、9■两数比较 ( )
(1) 甲数大 (2) 乙数大 (3) 无法确定
“哦, 原来你们是这样想的, 其实这里说的两个数被纸板挡住了, 这两个数指的是甲乙两个数。”听到我的解释, 学生一下领悟了。
原来孩子们的理解是:后面挡住的是两个数, 所以乙数大, 而这道题考的是比较大小时, 要先关注是几位数。这里的两个数被纸板挡住了, 这两个数指的是甲、乙两个数, 而不是指后面被挡住的只有两个数。
当我们教师看到这题时, 都赞叹出得很好, 题型新颖, 开放的数比较大小, 模糊的数比较大小, 不是简单的两个数或是几个数比较, 更能从这一题中归纳出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可是我们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理解, 当我们再细细读题时, 发现孩子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他们毕竟是小学三年级啊!
若题目意思表述再清楚一些, 题目改成:甲、5■乙、9■后面的数被纸板挡住了, 这两个数大小比较 ( ) (1) 甲数大 (2) 乙数大 (3) 无法确定。这样题目意思就更清晰, 学生理解会更准确!
教师之所以会这样出题 , 主要是没想到学生会那样理解!孩子的一句插嘴, “许老师, 你讲错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理解和成人会有所差别, 收获了一次意料之外的“比较”, 题目的表述不容忽视, 需要我们多加斟酌, 真心感谢孩子们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解, 让我们有所思, 真可谓教学相长啊!
如此的插嘴, 让孩子敢于向教师质疑, 否定教师的答案, 同时又给了我们教师课后的反思。
插嘴是不礼貌吗? 篇11
贵州吴敏
中国自古以来有个惯例:“大人说话小孩听。”因此,在很多家长看来,大人讲话时小孩插嘴是不礼貌、无教养的表现。其实,孩子插嘴不一定都是坏事,孩子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一概不让孩子插嘴,家长和孩子之间便慢慢地筑起一道高墙,孩子的观点得不到表达,错误的和正确的东西也无法及时地比较、修正,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一概反对插嘴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那么,什么时候让孩子插嘴,什么時候不让他插嘴呢?
无论孩子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家长都要予以重视和尊重,如果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也不要嘲笑、训斥他,而是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诚实、坦率、开朗的性格,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丰富其生活经验,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及处理事务的能力。
孩子由于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显得单纯幼稚,所以他们有时会不分场合、时间、地点,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这时,与其指责孩子,不如教给孩子一些技巧。如告诉孩子如果要加入别人的谈话,首先要听清楚谈话的内容,然后尽量准确完整地说清自己的想法。插话时不能大声喧哗,咄咄逼人。如果孩子插话很不是时候,家长不妨和孩子商量一下,如:“等妈妈和阿姨讲完了你再说行吗?”让孩子明白只有在别人说话停顿或告一段落时才可插话。
在指导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些家长常常毫无顾忌地随便打断孩子的话,和孩子说不到一块儿时甚至粗暴地让孩子闭嘴。有些夫妻在交谈时不能互相尊重,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而是各说各的理,甚至大声争吵。这些行为都是在教给孩子错误的谈话和交往方式。
插嘴 篇12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 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 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 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两种现象给老师带来多少担心、多少困惑、多少欣喜和多少思考啊!
二、背景分析
1. 插嘴———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
传统教学的“问答式”“说听式”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有先举手再发言, 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 才可以发言。然而,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 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 “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 它不是“乱”, 而是“活”, 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
2. 插嘴———学生张扬个性的最佳途径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个性, 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 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 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迸发出来的创新思维。
3. 插嘴———教师展示才华的真实平台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教师的成长, 使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才华的平台。“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如人意时, 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 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 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生成性资源, 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
三、应对策略
1. 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
面对学生的“插嘴”, 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 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一次成语拆字游戏中, 我给出12个不同的偏旁部首, 让学生把它们组成一个成语——情投意合,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猜起来, 有的拼出了一个“意”字, 学生马上说出了“意想不到”“意料之外”“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成语, 看看又不对, 接着想下去, 有的组出了一个“情”字, 学生又开始说起来, “情意绵绵”“情不自禁”“情窦初开”……终于, 有个学生想到了“情投意合”, 大家一想, 顿时恍然大悟。从这个游戏中, 我体会到, 学生的收获远远大于游戏本身, 他们一下子接触了这么多的成语, 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如果是传统的逐一提问法, 则无疑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 面对这些学生, 我觉得, 给他们留有思考的时空, 他们就会去判断, 就会去发现, 就会去创新。
2. 喝彩———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
语文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 能克服在语文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学好语文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 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 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让其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在“质疑问难”环节中, 我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纷纷发言, 突然有个学生说:“杜甫不喜欢小孩。”大家哄堂大笑, 我却给以喝彩:“你说得好啊!老师真为你高兴。下面我们就围绕你的观点来展开议论, 好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 开始再读课文, 还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 文中描写儿童的诗句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其中, “欺”字写出了儿童的不仁, “忍能”“盗贼”写出了儿童的不义, 把儿童刻画得如此丑陋, 说明杜甫爱心不够, 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呀, 一个连儿童都不爱的人还能爱他人吗?这与文中他的“心忧天下”的理想不是矛盾吗?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不矛盾。爱之深, 恨之切……”大家又开始七嘴八舌起来……
3. 引导———使“学生插嘴”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