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之作(精选11篇)
传世之作 篇1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闻名于世的编钟出土于此。一九七八年春,湖北省随州市爆出了一条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在城西两公里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擂鼓墩”在发掘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岗,北望桐柏,南面涢山 (大洪山) ,山岭绵亘,古冢森森。相传公元前605年 (楚庄王九年) ,令尹 (相当宰相) 杜越椒发动叛乱奔随,楚庄王率军追击至此,亲自擂鼓督战,最后全歼叛军,此地因而得名。两千多年后的一天,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施工的一声炮响,使这个沉寂多年的地方再次扬名——一个空前的考古发现展现在世人面前。
曾侯乙墓建于红沙岩坡上,凿石为穴,墓的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 (春秋时为随国领地) 一名叫乙的国君。墓口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11米,墓圹面积约220平方米,其形状极像我们今天的三室一厅单元房,分东、中、西、北四室,都是用巨型优质梓木隔成的小室,用材总量达380立方米。其中中室最大,南北长9.75米,东西宽4.75米,主要放置编钟等青铜礼器,其余三室放置棺椁及其他随葬品。主棺分内外两层,外棺椁高3.5米,内外椁全是彩绘;殉棺21具,多施彩绘,殉葬人多是13-25岁的青年女性。从尸骨中存有锐器或作挣扎状的情况分析,这些殉葬者可能是被生葬或是被杀害后装入棺椁的,可见奴隶社会实行的殉葬制度是极其残酷的。
古代帝王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寝及其随葬品被毁被盗,往往不惜花费人力物力,把墓葬修的十分坚固,保护措施也相当严密。曾侯乙墓也是如此。从整个墓葬结构看,棺室上部及周围填有厚厚的木炭,总重约6万公斤,是用来防潮的。木炭之上盖有一层半米厚的梓木方材,梓木上填有厚达10余米的青膏泥黄褐土,这种土具有很强的密封作用。褐土上面密密排列着分别重达数吨的石条,叫做封顶石。再往上才是厚厚的堆土层。
然而,如此严密的防范措施也未能阻挡住盗墓者的光顾。发掘过程中,在墓上方西端发现了一个由杂草丛生的地表直插墓室的深达十几米的盗洞,盗洞底端墓室的淤泥中,发现一具尸骨和几件古代盗墓用的工具。据考古专家分析,盗墓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几个盗墓者乘着月黑风高,夜深人静,前来盗墓,经过几个夜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洞打通。可是不知是深深的墓室缺氧,还是墓中有什么暗器,一个盗墓者腰间系着绳子,刚进入墓室便一命呜呼,上边的人见此情景,都逃之夭夭。所幸的是,墓内文物并未丢失。
不知是由于千百年的自然渗漏,还是那个盗洞所至,墓室打开后,发现里面充满了积水,水呈黑褐色,如同煤窑里流出的一般,所有文物都被浸泡在水中,无一幸免。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污水中湮没了两千多年的各种文物竟然毫发未损,出土后稍加整理,便光亮如初,璀璨夺目,风姿依然。
经过初步清理, 曾侯乙墓共出土各种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器及竹简等文物一万五千多件, 大大小小, 林林总总, 摆放在礼堂里, 俨然一个中型博物馆。墓中出土的文物, 可以说是件件精美无比, 个个令人叫绝。我记得, 有一件二尺多长的金弹簧, 是用直径不足一毫米的金丝缠绕而成, 拿在手上, 弹性十足, 熠熠生辉, 使人难以想象, 在当时的条件下, 工匠们是如何锻造成型的;在众多的文物中, 有几十件木质漆器也十分抢眼, 漆器中有碗、钵、匣等, 里面涂有一码的砖红色, 外表则绘有黑红相间的漆画, 表现主题一般为游鱼、鸳鸯等, 色泽艳丽, 图案生动, 这些漆器经过泥水的长期浸泡掩埋, 不但没有变型、腐蚀, 就连一点褪色掉漆的地方都没有, 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还有一件后来被专家定名为“鹿鹤”的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出土文物中绝无仅有的,造型非常别致:一只体态修长的仙鹤头上却长着两只鹿角,引吭高歌,展翅欲飞。望着这只气度非凡,栩栩如生的“鹿鹤”,使人不能不折服先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后来,“鹿鹤”还被随州市定为自己城市的标志。
传世之作 篇2
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作者:高适 朝代:唐 体裁:五古 西上逢节换,东征私自怜。故人今卧疾,欲别还留连。
举酒临南轩,夕阳满中筵。宁知江上兴,乃在河梁偏。
行李多光辉,札翰忽相鲜。谁谓岁月晚,交情尚贞坚。
终嗟州县劳,官谤复。虽负忠信美,其如方寸悬。
连帅扇清风,千里犹眼前。曾是趋藻镜,不应翻弃捐。
日来知自强,风气殊未痊。可以加药物,胡为辄忧煎。
驱马出大梁,原野一悠然。柳色感行客,云阴愁远天。
皇明烛幽遐,德泽普照宣。g鸿列霄汉,燕雀何翩翩。
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
去去勿重陈,生涯难勉旃。或期遇春事,与尔复周旋。
神秘的史前画家传世之作 篇3
1879年的一天,在西班牙北部桑坦德郊外的一个洞窟——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入口附近,地方史爱好者玛尔赛利诺·德·萨乌特拉正在从事挖掘考察工作,他5岁的女儿玛丽亚则在他的身边玩耍。
不久,玛丽亚对父亲单调的工作感到厌倦,于是一人悄悄地溜进洞里。她向纵深处走了几米后。中见一个宽敞的、类似大厅的地方出现在她的眼前。突然,她抬头看到了拱形的天顶上竟然还有一些有趣的图画。
“爸爸,快看,那上 面有牛!”玛丽亚惊喜地叫道。这是沉寂了上万年后,旧石器时代最令人惊叹的艺术品首次呈现于现代人眼前时的一刹那。
听到女儿的叫声,萨乌特拉跑过来。他用灯照了照天顶,那上面确实画着许多野牛,或奔跑、或跳跃或蹲坐……姿态非常生动逼真。他很快意识到这些画出自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之手。
研究表明,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是跨越阿修尔文化时代到马得雷诺文化时期的作品,由旧石器时期的克罗马尼翁人所作。经碳14测定,洞窟大厅中的壁画完成于约14500年前。
阿尔塔米拉洞窟由很多洞穴和通道组成,全长约300多米,在整个洞窟的不同地方都能看到壁画,它们分别完成于不同的年代。
大厅中拱形天顶上的壁画最引人注目。那些动物大小约2米,以野牛为主,也有马、野猪等。看得出来,为了加强动物特有的力度和跃动感,作者充分利用了岩面的缝隙、凹眼和隆起的块面,所有的画都具有相同的笔法和节奏。创作者对木炭线条的厚重运用,对岩面的力度把握,轮廓的勾勒技巧同出一辙。壁画线条多从头起笔,至尾,至后足,然后再回到头部,又至前足和腹部,最后收笔。笔调苍劲有力,没有任何修改的痕迹。根据这种一气呵成的风格,科学家认定这些画由一人完成;一位诞生在14500年前旧时器时期的艺术大师。
虽然洞窟中昏暗无光,但洞内并未发现烟火的痕迹,要完成这样庞大的创作,当年的画家是怎样工作的呢?后来,人们在地上和墙壁处发现了很多骨头和一种叫藤壶的甲壳动物残骸。经研究表明,远古时期的作者居然知道用动物骨髓和植物纤维制作灯芯,用粘土制作灯具,然后在这种无烟的油灯下完成了他永传于世的杰作。
14500年前,地球正处在冰川期,欧洲大陆的广大地区被冰雪覆盖。当时的人类住在洞穴里,靠狩猎、捕鱼和采集植物充饥。严酷的环境使当时的动物披着厚厚的毛,这在画家笔下的长毛象、野牛、驯鹿等壁画中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有一点令人很疑惑,这些画是干什么用的呢?它们有些什么意义呢?从作画的地点看,那里漆黑无光,有些画甚至很难看到。科学家认为,这些画显然不是为了画给人看的,它不是简单地描绘狩猎场面,里面恐怕多少有些宗教和符咒的含义。
阿尔塔米拉壁画的发现令世人震惊,它与因米开朗基罗的壁画而声誉倍增的梵蒂冈宫米斯特拉教堂一样闻名于世,被人们称之为“史前时代的米斯特拉教堂”,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欲一睹为快,因而使得壁画面临着被侵蚀破坏的危险。1982年,为了保护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窟被封存了起来。直到今天,要想目睹壁画的真迹恐怕还得等待几年。不过在洞窟旁的博物馆里,游客仍可看到足以乱真的复制品。
原先的科学家一直认为,住在洞窟中的原始人不可能画出类似现代人的图画,他们处在人类的蒙昧时代,其艺术才能是有限的。然而,阿尔塔米拉壁画的发现使这种观点不攻自破,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史前时代的人类具有和我们现代人同样优秀的思考能力和艺术才华。当然,要完全彻底地了解阿尔塔米拉壁画的奥妙所在,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篇4
中国有许多古典名画流传至今,成为画坛国宝。画界和民间历来曾评选出多种版本的“十大传世名画”。由国家文物局等权威机构组织著名专家认定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唐代张萱、周的《唐宫仕女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
当然,中国传世名画远不止这十幅,名重当世、流芳千古的古代国画大师还有很多,诸如吴道子、王维、赵孟、董其昌、米芾、八大山人、石涛、徐渭、倪瓒等,他们的传世之作也都是无价国宝,上述的“十大传世名画”只是更具代表性罢了。
明清家具:传世藏品的大器之作 篇5
早在明清家具收藏市场繁荣之前,身为福建省古家具专委会副主任的花雕就已经在民间寻觅心仪的明清家具。不少玩家收藏明清家具,是看重了它们的市场价值,试图在买卖过程中谋利。但是,花雕则是不同,他购买这些明清家具是因为兴趣。
镇宅之宝:有梁孟风
在花雕的诸多藏品中,同治九年(1870年)的“有梁孟风”可以说是镇宅之宝。
由牌匾上镏金的文言文看来,这一组“有梁孟风”是送给老者的寿祝,称颂了老者的贤良品行。花雕打趣说,刚开始他并不知道这牌匾上的字是念“有梁孟风”还是“风孟梁有”,但是他被这融入了书法、雕刻、漆艺等诸多精湛民间工艺的牌匾深深吸引。
说到“有梁孟风”的出处,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发生在东汉时期威阳名士梁鸿与孟光夫妻之间的故事。
据记载,梁鸿是东汉前期文学家及隐士。梁鸿家境贫寒,但学习非常刻苦,他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他一心一意做学问,但对功名利禄却不屑一顾。由于梁鸿的博学与高尚的人品,当地不少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梁鸿都谢绝不娶。
与梁鸿同县有户孟姓人家,有个女儿,肥胖丑陋,肤色很黑,年已三十,尚未婚配。更让人称奇的是她力大如牛,竟能将一艘男人都无法举起的石臼高高举起。因为这个缘故,方圆几十里鲜有求亲者;即使有求亲的,也被孟姑娘拒绝。她的父母为此很是着急,就问:“儿啊,你到底想嫁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孟姑娘答到:“我要嫁就嫁给像梁鸿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当地人听了孟女的话后,都讥笑她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梁鸿却看中了孟女的品行,断然娶孟女为妻。婚后,梁鸿却一连七天将新娘冷落一旁,不理不采,新娘惶恐地跪在床前问其缘故。梁鸿说:“我的妻子应该是荆钗布裙,能跟我一起归隐山林。你现在穿着光鲜,面施粉黛,这难道是我所想要的吗?”孟氏不语,起身低头退出,不一会儿她簪着椎髻,穿着粗布衣服进来了。梁鸿见了大喜:“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啊!”于是他就给孟氏取名孟光,字德曜。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妻子问梁鸿:“我常听说您想隐居以逃避祸乱,为什么到现在没有行动?怕不是向世俗势力低头了吧?”梁鸿明白了妻子的意思,便携妻子一起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闲暇之余,粱鸿便吟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东汉章帝时,梁鸿东出函谷关,经过京城洛阳,登北芒山,见宫殿华丽,不禁想起劳苦大众,便赋《五噫歌》一首以示感慨:“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大意就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监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传到了章帝那里,章帝虽然也算是一代明君,但也不能容忍有人这样玷污朝廷,于是下令追捕梁鸿。梁鸿只好隐姓埋名携妻儿逃亡齐鲁一带。梁鸿夫妇在齐鲁呆了不长时间,又被追捕无法落脚,只好又往南逃到吴(今天的苏州、无锡一带),投在富商皋伯通的门下做雇工。
白天粱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不敢抬头直视丈夫,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此后,“有梁孟风”、“举案齐眉”这两个词语常用来形容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用料选材与雕饰图案提炼
据资料记载,明式家具质朴简洁、豪放规整,清代家具工艺精湛、雍容典雅。明清家具的材质以“一黄”(黄花梨)、“二黑”(紫檀)、“三红”(老红木、鸡翅木、铁力木等)、“四白”(楠木、榉木、柞针木等)为排列顺序。
明式家具以黄花梨木为主,极少使用其他木材。而黄花梨木家具,又以桌椅、橱柜较多,没有镶嵌和雕镂,只有极少雕刻。明末清初由于黄花梨木匮乏而改用紫檀木加工制作。紫檀木家具大件甚少,木材宽一般不过八寸,木材材质好,雕刻的较少,不做镶嵌。据介绍,紫檀木木种就有十几种,根据不同的材质,其价格差别较大,最昂贵的为金星紫檀。清中期以后逐渐使用鸡翅木、酸枝木、铁力木、花梨木等。
明大量采用硬木制成家具,充分利用了它的美丽花纹。在不少家具珍品中可以看到最好的材料通常用在家具最显著的部位,例如面心板、门心板、拙屉脸及靠背板等部位,都是用美材来取得装饰效果。明清家具采用生漆、烫蜡。以含蜡95%的蜜蜂蜡为宜,然后擦蜡打光,使家具表面光亮洁净,边角光滑。
明清家具雕饰图案的提炼方法主要有五种:直接引用、简化提炼、抽象提炼、夸张提炼、分解与重组的提炼。
直接引用的明清家具雕饰图案是指一些构图优美、风格简洁且具有一定文化意蕴的图案。如一些简洁的龙纹、拐子纹、花草纹、云头纹、如意纹、回形纹、万字纹和几何纹等雕饰,以及福”、“禄”、“寿”、“喜”等一些汉字纹。
简化提炼是将复杂繁琐的图案进行简化和概括,在抓住原图案神韵与精华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去掉繁缛的层次和琐碎的枝节,使主体形象更集中、凝练,从而形成简洁大方又不失原有图案大体特征和美感的一种提炼方法。
抽象提炼方法是利用几何变形的手法对图案形象进行变化整理,通常用几何直线或曲线对图案的外形进行抽象概括处理,将其归纳组成几何形体,回纹、拐纹、卷云纹等都是成功的抽象纹样。如清代家具上的回纹,就是由青铜器上的雷纹抽象衍化而来,它是将雷纹的线条直线化而组成的几何形体,寓意吉利绵长。又如明清时期形式多样的拐纹,它最初是对龙纹作几何线条的抽象变化而来,也是非常成功的抽象雕饰图案。
夸张提炼是对图案中的某些特征给予突出、夸大和强调,使原有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生动和典型的一种提炼方法,其提炼手法主要有局部夸张、整体夸张和动态夸张等。局部夸张是强化图案的某一部分,改变其比例和结构,以强化主题,增加装饰效果。如明清家具腿肩部雕饰的饕餮纹,将五官加以夸大,强化其威严肃穆的神情,体现一种霸气。
分解与重组提烁是根据设计者的意图,将图案对象加以分割移位,然后再按照一定的规律,重新组合构图的一种提炼方法。分解的目的是为了重组和提取元素,提炼出原图案艺术构图中的有用成分、元素、基因、符号等。
图案分解一般可用规则分解和自由分解两种,前者是将图案按横向、纵向、扇形、斜向、网状等形式,有规则地加以分解;自由分解是将对象按设计构成需要,作各种自由任意分解。重组图案的手法主要有重叠、重复、组合变化或添加等。
明清家具收藏心得
据介绍,目前最具升值潜力的家具有两类,一类是明代和清早期在文人指点下制作的明式家具,木质一般都是黄花梨;另一类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皇帝亲自监督,宫廷艺术家指导,挑选全国最好的工匠在紫禁城里制作的清代宫廷家具,木质一般是紫檀木。
这两类家具存世量至今总共不超过1万件,虽然当今价格已很高,但从投资角度看,这两类家具仍是最具升值空间的,而且几乎没有风险,但条件必须是珍品,而且保存良好。有人估算过,古典家具的年升值率约为20%左右。
还有一类为明清民间家具,价格便宜,很少有伪品。不过其升值空间相对要小得多,保存十年增值幅度大约在几千元内。这类家具大多是榆木、核桃木、楸木等软木木材,其中江南产的艺术价值较高,山西产的大多仿北京宫廷式样,广东的则受西洋风格影响。
不少专家指出,真正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明清家具在市场上很少流通,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从材质上分清,是花梨木、鸡翅木、红木还是紫檀木。如果一件古典家具标明是红木或是紫檀木的,而价格却很便宜,那一定不是真的。如果标价符实,还要看它的具体材质,因为每一种材料也分高、中、低档,比如紫檀木就有十几种,进料时每立方米价格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都有。另外,还应注意明清家具从整体造型看线条是否流畅优美、结构是否合理。
要亲近大家之作 篇6
先说鲁迅作品是否离我们很远的问题。七年级上册选录了先生的一首散文诗《风筝》, 文章写作者见到北京天上的风筝, 便想起童年时自以为是地踏坏了小兄弟的风筝, 以致虐杀了一颗童心的事。文中流露出醒悟后深深的懊悔和强烈的改过愿望。试问:作品中“风筝”这样的物件过时了吗?可事实上现在不是每值春三月空中就有风筝浮动吗?文中我觉得小兄弟玩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 故而踏坏风筝的举动现在没有了吗?我们现在不是还有很多家长仍在粗暴地为了分数而扼杀孩子的天性吗?文中鲁迅发觉自己对教育理论的无知后努力补过的行为落伍了吗?“尊重孩子”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期盼的正确做法吗?既然作品中的人和事、情和理都依然真实地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又怎么能武断地说鲁迅的作品过时了呢?不仅如此, 我们换一种思维想想, 21世纪的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早在八十多年前的19世纪20年代就被一个目光敏锐的人洞察了其严重性, 并以故事的形式娓娓讲述, 去启发人们及时反省, 努力补过, 这个人算不算得一个智慧的先导, 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这样想来, 相信曾经愚妄地批判鲁迅作品的人会哑然自悔, 并由衷地承认鲁迅确实是一伴思想领域的大家。有了这位大家的指引, 我们会时时解剖自我, 不断剔除旧思想, 树立新观念。
至于说读鲁迅的作品太费脑子, 就更让人想不通了。比如鲁迅的散文诗《雪》中结尾一句:“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试想:孤独的心境怎么能有旋转升腾的激情?死掉的雨缘何将其精魂变成奋飞的雪花?在反复的品读中, 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以后孤独求索的心境和在孤独中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而且能领悟到鲁迅的蕴涵其中的“要用战斗创造美好世界”的深刻哲理。这样真实心境的流露, 这样人生哲理的蕴蓄, 给读它的人创造了深入思索的机会, 提供了反复揣摩的凭借, 在思索与揣摩中体验耐人寻味到茅塞顿开的阅读快感, 文字魅力成就了一段独特的思维之旅。就这一点而言, 鲁迅作品的可读性是其他像时尚小品文远不能及的。
勿小看景物描写之作 篇7
出现这些情况, 是因为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在他们的脑海里, 更多的是纯记叙的概念, 还没有完全体会到描写的魅力。而作为高中的启蒙老师, 就非常有必要结合课堂所接触的篇目, 让他们彻底了解描写在文章里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 描写有多种类型, 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 每一种描写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下面, 谈谈景物描写对一篇文章的重要作用。
一、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渲染特定的故事氛围
一般人看到景物描写, 都会认为它无非就是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 其实不然。如鲁迅的小说《祝福》, 文章一开始就有这样一段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爆竹。这是一段描写祝福景象的景物描写, 通过远远近近燃放爆竹的声音渲染了即将过新年的喧闹喜庆的氛围, 听着这样的声音, 每个人都虔诚地期盼着新年所带来的新气象。可就在这样一个景象里, 祥林嫂却如尘芥般被扫除得干干净净、无声无息、理所当然。这种万人共享的热闹和一人辞世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对比中, 无须千夫所指, 人性愚私、人情冷漠在小说开头就已直入人心了。
二、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烘托人物的思想情绪
景物虽然是客观的, 但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 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进而产生共鸣, 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感、陶醉之情。在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里, 作者从热闹拥挤的人群中逃避到另一个世界——地坛里, 坐着或躺着, 看书或想事。日复一日的亲密接触后, 有了一段描写蜂儿、蚂蚁、瓢虫、露水等事物的景物描写。我们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走出来的, 但从这个过程却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的艰辛。
在刚刚双腿残疾时, 作者什么都不想看, 什么都想不通, 看不到希望, 找不到出路。从这样一种茫然甚至麻木的状态到能感知草木竞相生长的声音, 到发现每一种生物的鲜活灵动, 不得不说, 作者把艰难复杂的心路历程都赋予在这段奇妙的景物描写中了。从中我们不难窥见, 作者已然明白, 每一种生灵, 不管它是多么的纤弱, 不管它是何等的渺小, 它们都有自己独特而永恒的生存价值。人亦如此, 自己也尽然。所以与其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还不如说作者颓废挣扎的心理轰然倒塌, 明白人生真谛的作者顷刻新生。
三、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虽然许多学生都懂得文似山峰不喜平, 但真正做起来却很有难度。因为取材于生活的事情, 偶尔可以用欲扬先抑法、设置悬念法、巧造误会法等方法, 更多的并不是一波三折而是平平淡淡的, 所以他们无奈地都选择了平铺直叙。写温暖, 莫名其妙地就温暖了;写顿悟, 迫不及待地就顿悟了;写跨过那道坎, 坎还没有设好就已经跨过去了。实则, 水到渠成地安排一些景物描写, 也能很好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如这样一个段落:上星期的数学检测已经揭晓, 我的心一下子随之跌落谷底。独自沿着校园的小径走着, 深感发自内心的无力与绝望。蓦地, 隐约有一抹淡紫在闪现。走近一看, 原来是紫藤萝花开了。淡紫色的小花氤氲着它所有的炽热与渴盼, 肆意地在寂寥与凄清的夜风中摇曳, 令人动容。墙角背后, 阳光稀缺、风吹雨打, 但是它以这般独特的美丽震撼了世人。望着它, 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信念, 它会伴着我穿过无知彷徨的津渡, 找到新的奋斗的方向。这样的景物描写就为小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 自然而然地推动作者心境的变化, 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多名篇也是如此安排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从一开始的颇不宁静到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最后我什么都没有, 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推动的。
四、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深化文章的主旨中心
有人说过, 景物描写在揭示文章的主旨上, 有时和一个情节一样担负着同样的作用。景物描写运用得好, 往往能收到“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 好的景物描写可以成为文章主旨的闪光点。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 他给我们描写了一个山青青、水冷冷如桃源般优美而又相对封闭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湘西凤凰城, 风光秀丽, 民风纯朴, 人与人真诚相待。而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 就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借此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由此可见, 表达深刻的主旨, 不一定非得使用重词浓笔, 有时在自然隽永的景物描写里, 同样也能够收到强烈的反响。
用心体会景物描写, 精心安排景物描写, 不同的景物描写会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它将给你的写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 让你再也没有作文字数之忧, 唯有作文意味深远之悦。
格调高雅之作——读《海》有感 篇8
有感之一, 出手不凡。
海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不平静的, 经常给人以惊涛骇浪、白浪滔天、汹涌澎湃之感。所以, 一般写海、画海、拍摄海的作品以表现大海动荡之美居多。然而, 肖吉地先生却将那司空见惯的动荡之海转换成并不多见的静谧之海。呈献给世人的不是海具象的躁动形态, 而是抽象的神韵。艺术是简约的、典型的、发人深省的, 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从物象到物像, 如果没有升华就不能产生审美价值。“画不写万物之貌, 乃传万物之神, 若以形为贵, 则名山大川, 真本具在, 何劳图焉。”肖吉地先生悟到了这个艺术创造的真谛, 并在摄影技术上和时间上都下了功夫, 他坚持数月每天起早贪黑, 抢在弱光条件下实现以慢门速度拍摄海景, 从而取得柔美的雾化影像。披着星斗, 冒着严寒, 踩着湿滑, 创作过程十分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成功了, 终于将海的汹涌与强劲转换为静谧与柔美。《海》的全部作品都凸显了点、线、面的构成美感, 黑、灰、白的影调魅力, 简、单、素的高雅风格, 这组作品更助他一举荣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实属出手不凡。
有感之二, 大师风范。
为《海》作序的陈长芬先生是中国著名摄影大师, 他在摄影界的成就有目共睹, 自不必多说, 当我阅读了他为《海》撰写的序言《海问》之后, 敬佩之情更是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篇小序虽然言辞不多, 但是从字里行间已经看到了陈老的文学功底、艺术修养、哲学思想, 甚至是对音乐的了解都非同小可。他的序言不仅诠释了《海》的艺术魅力, 还作为点睛之笔, 为《海》增加了审美和收藏价值。
有感之三, 设计雅致。
翻过扉页, 一幅动感十足的跨页灰白图案映入眼帘, 令我为之一振。当目光聚焦到右下角时, 纯白色“肖吉地摄影”的黑体字样伴着纯黑色的英文字母浮出水面, 大于该字十余倍的“海”字, 在同类色的浪花图案中若隐若现。全集所有正文均为不同色度的灰色, 只有陈长芬先生做序的签名和肖吉地先生修跋的落款用了些许纯黑, 可谓惜墨如金。设计者通篇运用极色与消色来装饰黑白艺术摄影作品, 可谓相得益彰, 更见作品集格调高雅。
曼恩大件车:诠释“实力之作” 篇9
2016年8月12日, 曼恩商用车辆贸易 (中国) 有限公司在上海召开大件车客户品鉴会。活动现场展出了两款经典车型—TGX33.540和TGX41.680。中国水利电力大件物流协会秘书长刘峰、曼恩中国及曼恩亚太区总裁哈特 (Thilo Halter) 、销售总监秦涛、售后服务总监Guido Bochtler、产品总监Clemens Wolff以及市场总监陈瑞乾等, 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五十余人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动力强劲配备高效
据了解, 曼恩的大件运输车具有动力强劲, 配备高效的特点。
作为业内独创的先进技术WSK440液力变矩器, 可使扭矩放大系数达到1.58倍。当起步所需扭矩较低时, WSK可以使车辆在更低的发动机转速下实现起步, 减少传动系统的磨损。同时因为起步快, 发动机减少做无用功, 从而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如果起步所需扭矩超过发动机最大输出时, 车辆可以借助WSK的扭矩放大功能实现起步, 因此可以面对更恶劣的工作环境进行作业。
曼恩V8发动机D2868具有非常强大的动力, 最大功率可达680hp, 扭矩在转速很低的情况下就可以爆发2700Nm。它们强劲的动力可以帮助消费者轻松的完成十分艰难的大件运输工作。
基于技术成熟的ZF12挡自动变速箱, MAN还开发出了Tip Matic可以满足不同路况的换挡策略, 还可有效减少人工出错几率, 提高安全性。
制动方面, 曼恩大件车配备了诸多主动电子制动系统, 比如可调排气门制动EVBec, MAN行车电子制动系统EBS, MAN电子制动管理系统Brake Matic®, 这些系统相互配合协调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有效实现车轮制动, 大大提高制动性能。
曼恩大件车还配备了中央液压系统, 可给用户提供更多便利。辅助的独立冷却系统, 可以实现高效冷却, 使大件车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不再成为问题。
配备如此先进技术的两款车, 带给了消费者们怎样的驾驶体验和感悟呢?实际上, 曼恩的这两款大件车已经在香港、无锡、广州、大连等区域实现销售。品鉴会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余位消费者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感受。马力大、起动快、安全技术出色、驾驶舒适, 是消费者们对于曼恩大件车的普遍认知。
佳酿传世在亚洲 篇10
历史上当英国人深深感受法国拉菲古堡的魅力之后,年轻的美利坚驻法大使杰斐逊也开始了尝试着拉菲这样的名庄佳酿的收藏,虽然他最后回国出任美国总统,美国人也开始享受了来自法兰西的自由和名庄佳酿。再后来是日本的藏家开始疯狂的爱上它们,从第一乐章的兴盛到全民开始追捧勃艮第,日本的雅皮士们在各种新闻中感受着富豪们除了梵高名画之外的欧洲文明。
今天轮到了中国的藏家,在过去三十年的香港商人的各种教育之后,奢侈品做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深入到从万元户到上市公司主席的各个阶层的中国新兴商人,最后连刘德华在一部描述毒贩的电影里面都会安排一瓶82年的拉菲。各种燕鲍翅餐厅的粤菜永远是宴客的真诚体现,法国干邑做为中华美食最好的搭配,逐渐的将价格抬到令一般市民匪夷所思的地步,其实菜式开始越来越简单,各种珍禽异兽的传说始终不如一瓶又一瓶的美酒来得实际,干邑从0.75升的一直喝到6升装,原因不过是大家的酒量越来越好,而6升装的法国顶级干邑保证是真货。好东西被人欣赏的报道经过媒体的放大,永远都要比独沽一味的小圈子口口相传更容易流传。中国的烈酒制造商虽然对于每年不断上调的名酒价格不以为然,但是大家也深知走出国门之后,总是拿着一百年前巴拿马博览会的故事去推广还是觉得有些久远。
名庄葡萄酒原桶原装是所有拍卖行的传奇卖点,更多的时候直接是酒庄自己拿出镇宅之宝前来参加亚洲的拍卖活动。6升装的大瓶立在那里,气势胜在不武。而法国干邑的各种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法令众人眼前一亮,这次新加坡的传世佳酿品鉴会上,轩尼诗一款百年禧丽干邑700毫升装配以十几位艺术大师定制的精美酒箱,定价24.88万元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将近120万元),据说在国内巡展的时候早已经卖断货了。DFS(著名的全球免税店集团)把新加坡樟宜机场做为展售场地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因为之前国内豪客在此地经常一掷万金买走各种名酒。都说本次的展览威士忌占了主角,因为定价超过3万新加坡元以上的几乎都是各款苏格兰威士忌,而最贵的TOP 10 也全部都是威士忌。苏格兰威士忌评估专家很自豪的表示,苏格兰威士忌市场一直都在持续地成长,增值率更超过其他投资项目,从2008年到2011年底,4年的期间销售前10名的威士忌成长了4倍。前100名成长了2.5倍,前250名也成长了1.8倍,而同期黄金成长率为1.46,钻石的成长率0.1,威士忌在2011年的第4季在销售量和销售金额上更有了跳跃式的成长。
欧美的藏家和亚洲藏家的根本区别就是前者在收藏而选择伺机出手,而亚洲藏家则是抱着我喝一瓶这个世上就少一瓶的及时行乐心态,如果你说哪个更好,我个人选择后者。因为投资的方法很多,佳酿还是为了喝的。但是相反的意见告诉我说投资佳酿再亏都还有一杯酒可以喝,你投资股票显然不会留下一杯酒吧,也许还是一杯苦酒。而本次展会令我最难忘的是为了纪念2012年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英国女王御准John Walker & Sons 生产60瓶水晶瓶装典藏版威士忌 。私人购买的价格为10万英镑/瓶。这次出现在新加坡展会现场的价格是25.888万新加坡元。想到过去的风云60年,一杯佳酿尽在不言中。
北宋瓷器: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 篇11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以2.786亿港元成交,激发了国内外藏家们对宋瓷的好奇和渴望。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宋瓷的艺术和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将追求自然风韵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宋瓷的秀美远近闻名,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收藏,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大名窑”瓷器为荣。在业内有种说法:博物馆的等级以收藏“五大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目前陈列的宋代瓷器是2012年夏末重新整理、展出的中国陶瓷馆中的一部分。这个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此前的陈列在过去3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动过。以往的陈列品中以明清瓷器、中国出口瓷为主;重新整理过的展品中,虽然明清瓷器仍然占比很大,但宋代的瓷器增加了不少,在300多件展品中占据大约1/3的分量。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
这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之说。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乾隆皇帝很喜欢“五大名窑”的瓷器,但从乾隆那时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到处收集。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成为拍场宠儿。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该官窑洗此前为日本藏家收藏,后被香港知名收藏家斥重金收入囊中。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无论从比例、尺度、色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一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宋瓷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雕琢,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表面细腻华润、轻薄易碎,需要像对孩童般的呵护。与彩陶相比,虽少了几分色彩,但简简单单,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言文字自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人联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人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受到唐末五代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政权频繁交替的影响,宋初实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一方面努力削弱军人的权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促进文化的发展。“抑武”导致了军事的匮弱,每每发生战争,宋朝都无力抵抗;而“修文”导致文化的空前高涨,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的读书热情激增,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的手工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业专业分工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文思院,其中仅文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子,包括锦、绣、金、银、犀、象、珠、玉、金彩、绘素、装钿等工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工匠皆来自民间,其分工之细也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所说“五大名窑”,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宋人龙大渊著有《古玉图谱》一书,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书。始于唐而盛于宋的雕漆工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色艳、刀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行缂丝工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实,当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时,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以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力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都趋向使用瓷器,出现瓷器的大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色、装饰,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瓷胎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名窑传奇:“五大名窑”竞光辉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虽然,有人认为,把这五大窑定为宋代的“五大名窑”是不确切的,但这五大窑的确以自身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受到爱瓷者的推崇。当时,各地的民间窑场,如北方著名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各有佳作问世,都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这里的瓷器风格清新质朴,有的甚至可以与“五大名窑”的作品相媲美,颇受人们的喜爱。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境内,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据说,宋徽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苛刻要求,就是汝窑的巧匠实现的。可惜因为宋金战乱不息,汝窑前后兴盛不足20年,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所以弥足珍贵。
汝窑由于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痕迹留下。器物本身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器形则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润泽莹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
官窑是宋徽宗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以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的确切窑场至今还没有发现,起源来历只有从历史传说中得出的模糊信息。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两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的好,于是弟弟便生嫉妒之心,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据《浙江通志》等记载:“有弟兄两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精美盖绝当世。”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多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也有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成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随心所欲控制,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之所以会这样美丽,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产生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确定的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亲自下令恢复宋瓷的生产,汝窑和钧窑都是重点恢复对象。但是,经过一番努力,汝窑和钧窑的恢复都没能成功,只有少量成品,堪称国宝。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钧窑和汝窑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但是现代的仿品,无论是高级仿品还是国礼级别的礼品,和宋代的瓷器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生产专用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还包括御窑,比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厂。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山下也设立官窑。
北宋以前,官方贡器与民间用具只有粗细之别,并无文野之分,至北宋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个朝着清雅、华贵的方向发展,一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但是自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而出,其工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一座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带建立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色的产品。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行挑选,产品属于非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用。其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生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生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均供应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色彩,更热衷于自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首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高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口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又一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当时,禹州有一种彩瓷,颜色艳丽,而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火焰纹,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又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金万两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