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教

2024-08-03

寓情于教(共9篇)

寓情于教 篇1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对情感教学的领悟, 把创新教学与情感培养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本文从三方面探寻如何寓情于教, 激活英语课堂教学,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学习效果,积极情感态度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和教学法教授克拉申认为: 情感因素起着对外语学习的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 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第二语言的习得。《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把“关注情感态度, 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育基本理念之一, 同时指出语言教学与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鉴于此, 情感态度被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第一位, 不断发展学生的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设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情感态度对学习效果有决定性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的行为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对学生而言, 其内在动机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 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学习需要、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在心理因素是诱发内部动机的主要成分。外部动机 指学习者在除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的激发下而产生的学习动力。表扬、奖赏、评分、竞赛等是教育上常用的诱因。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 这两种动机都是不可或缺的。倘若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积极向上的动机, 良好的学习结果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如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树立稳固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关联, 学习动机可以强化学习效果, 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由此可见, 任何一个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或动机不明确, 那么他在学习上就不会获得很好的结果。

二、情感态度影响学生的意志力

在语言学习中, 不同的学生认知事物、学习知识所抱的情感各有不同, 以至于他们在学习上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语言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不断地大胆实践, 一方面, 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学习自信心是参与与实践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 在语言学习中, 学生需要不断地与遗忘作斗争, 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践, 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自觉地克服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三、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

当前,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 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其次, 情感不是课程的附属物, 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 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再次, 情感教学不仅体现为课程教学内容, 而且体现为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学中, 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情感的交流, 以情感人, 丝丝入扣, 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 从而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 情感是人的发展极其重要的方面。笔者在新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学中, 通过以下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

1.建立新型的 师 生 关 系 , 构 建 心 灵 沟 通 的 桥 梁 , 激 发 学生 积极的情感态度。

传统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过程的控制者和活动管理者, 而且是学生成绩控制者和学生发展的制约者。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 是主体、权威;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 是客体、服从者。教学几乎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 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 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 造成情知分离及认知发展困难, 势必使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 学习兴趣不浓。

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心理氛围, 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要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更新教育理念,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作好铺垫。

2.优化课堂教 学 , 贯 穿 情感教 育 , 增 强 学生 积 极 的 情感 态 度。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英语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1) 笔者首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其学习动机, 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每天课前5分钟, 由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英语做duty report。学生可以谈理想、未来、校园生活、社会热点等他们感兴趣的任何话题。笔者总是认真 倾听, 面带微笑, 眼光流露出热情, 然后就学生的duty report进行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 如:GoodExcellentInterestingI’m glad to hear that.etc, 以培养学生的 自信 , 让学生在自 信中体验 成功的快乐。教师可通过不断赞赏和关爱学生, 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参与的信心。因此, 每天的英语课, 做值日生报告的同学在同学们热情鼓励的掌声中走上讲台, 在同学们期许的目光中演讲。演讲结束时, 在同学们或是羡慕, 或是赞许, 或是鼓励的掌声中走下讲台。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训练了英语口语,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更是对自我的挑战。

(2) 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初学者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又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此时, 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声由衷的赞许, 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 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热情鼓励转化为自爱、自尊、自信。因此在教学中, 笔者很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帮助他们设法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3) 在课堂教学中 , 笔者运用多 种教学手段 , 调动学生积 极的情感。如: 笔者常组织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等方式进 行合作学 习 , 让学生相互 交流 , 资源共享 , 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 挖掘教材资源, 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新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充满了人文思想, 体现了寓素质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编写理念。例如:通过对“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Finding the Correct Perspective”, “Learning Efficiently”的教学, 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提高学习效率。“Trappedby Flood”, “Optimism Helped Us Persevere”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主人公的勇敢机智、坚忍不拔、在险境中求生存的顽强精神。Nelson Man- dela, Bill Gates, Elizabeth Fry等课文中 介绍的杰出 人物是使学生树立健康而有正确的人生观的有用素材。 教师要利用这些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视学习为生活的需要, 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和发展联系起来。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能掌握英语语言, 而且能学会如何生存, 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 如何与他人合作和交往,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一方面, 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例句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实际, 情感导向健康、积极、向上。例如:He used to sleep in class, but now he listens very carefully. 这其实是对某同学课堂上已能认真听课的善意表扬, 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肯定, 这给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增添了动力。另一方面, 笔者还注意选用含有情感态度内容的英语例句, 如一些英语名言、谚语、习语等, 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 良好的开 端是成功 的一半。 ) Don’t give up and try your best.I believe every dog has its day. (不要放弃, 继续努力。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时候。 )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 学到老。 )

总之,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训练, 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这不仅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 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推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而且可以激活英语课堂教学,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黄远振.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3 (10) .

[4]侯丽萍.关注英语情感态度, 促进英语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3) .

[5]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6]尹刚, 陈建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寓情于教,以情促教 篇2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态度;英语教学;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識、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一、语言教学中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情感也有不合理、消极、不健康的。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感觉、情绪、态度等。情感能调节学生的不同情绪,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

二、情感教学的实施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成天板着脸孔,没有任何表情的话,会引起学生心情烦躁、紧张,影响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据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我经常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传授知识时,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二)开发情感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1.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功能,巧妙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意从情感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力求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高一上学期Unit3 Going Places 时,我首先导入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e are changing our way of life.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to travel. Do you often travel? 然后同学们就回答Yes。刚好在教授这课时是国庆节长假之后,因此会有许多同学外出游玩,所以后来我又继续, 这个时候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回答了很多,而且回答得很好。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对那天的英语课一定记忆犹新。

2.利用情感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学习Sports这个单元的Warming up时,因为当时我带了一个体育特长班,当我问到 Do you like sports?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s?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时,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因为这个话题跟他们是最贴近的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体验到了尊重、理解和关爱。我也经常给同学们激励、指导和建议,努力使他们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自然而然中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实施情感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又害怕出错不敢尝试。我在上课的时候就遇到过许多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因为基础差,叫他们读课文就是不开口。为了让他们开口说,我就在上每堂课前准备了大约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上讲台讲故事、幽默之类的,尽量脱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很多同学敢开口说英语了,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主动说上几句。这时候我当然很高兴了,也就会适时的表扬他们一下:“你的English说的很好啊!为什么不说呢?”而此时同学们的心里非常感动和高兴:原来老师这么关心在意我啊,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那以后他们就会Speak English freely了。因此,老师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许,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热情鼓励转化为自爱、自尊、自信。

在教学中,我还会注意选用含有情感态度内容的英语例句。比如说一些英语名言、谚语、习语之类的,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a.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b.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三、结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只有充分调动情感因素,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接受知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英语教学也会因为情感教学的渗透而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侯丽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英语学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3)

寓情于教 篇3

一、教学内容上体现亲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或多或少都渗透着亲情, 但是教师很容易就忽视了亲情的教育功能。其实, 即便遇到那些亲情观不是很强烈的课文, 教师也应该深挖里面的亲情, 让学生感受里面包含的感情,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苏教版第10册《二泉映月》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生成过程, 再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也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阿炳的人物形象, 比如阿炳对师父的怀念, 教师就可以重点引导一下, 因为失去师父的痛苦更容易让人感受阿炳一生的苦难,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阿炳的坚强与不屈不挠的精神。特别是在中秋节——团圆节, 阿炳故地重游, 身边没有了师父, 是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 他心里感慨万千:对幼时欣赏到的美景的回忆, 对师父的思念, 对自己命运的慨叹……幼时的阿炳无法听到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 当他经历人生坎坷, 饱尝人生辛酸之后, 再次来到泉水边, 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此时, 教师可以哀愁地这样说:“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 回忆阿炳的一生, 多么坎坷, 多么艰难。但是他仍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我们现在有爸爸妈妈, 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一定要也要像阿炳那样,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就。”如此这样, 孩子们肯定会在心中牢牢记住《二泉映月》这篇文章, 记住阿炳的形象。

二、教学情境上创设亲情

心理学上说, 人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感。如当人进入喜悦的情境时, 自然会产生高兴、畅快等情感, 而这些情感的产生又会进一步浓化喜悦的情境氛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 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亲情, 产生共鸣。课堂教学中, 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视频、画面等在教学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以视频为例, 视频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具有真实感, 能生动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和情境。很多情境, 即使他们无法亲身经历, 通过视频播放, 也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作文《爸爸/妈妈, 我爱你》时, 教师可以选择播放邹越的演讲《让生命充满爱》, 在邹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下, 视频中的学生潸然泪下, 看视频的学生也黯然神伤。演讲者的语言、形象、精神, 透过视频, 穿越时空, 在笔者的班级内创设出了与视频内一样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 感受到自己对父母亲人的忽视, 对家人的歉疚, 那肆无忌惮的泪水, 是情境创设成功的最好诠释。

三、教学语言上抒写亲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亲情, 不仅仅是指教师所讲的话要有亲情, 更重要的是指教师的语言面貌, 与学生说话时的动作、笑容、甚至神态要给人亲切感, 就像亲人间说话那样对学生充满爱。要做到语言上的亲情, 首先, 教师要放下架子。虽然教师在学识方面比学生要高一些, 但是在人格上, 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师要把自己与学生置于同一水平, 要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朋友、伙伴,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路人, 而不是命令者。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有亲情感。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亲人的位置, 处处为学生考虑, 做事以学生为先, 教师的语言中要对学生有家人般的关爱, 要如春风拂面, 给人以温暖与信任。师生之间关系密切、感情融洽、亲密无间, 教师对学生充满关怀、关爱和体贴, 学生就会愿意听教师的话, 愿意以教师为榜样, 也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烦恼。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正是这个道理。第三, 教师的语言要有亲近感和幽默感。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 也有利于营造师生间和谐、轻松的氛围, 师生间相处就像家人一样轻松自在, 无拘无束。这种幽默的语言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 不是对学生自尊心的牺牲和伤害, 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 更不是低级趣味。这种幽默风趣需要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良好, 反应迅速、胸怀宽广、睿智。运用幽默的语言, 除了能使师生关系轻松和谐, 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受到启发。

寓情于景 因心生境 篇4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后期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闵行)人。他自幼家境贫寒,发奋用功努力,《明史》卷二百八十八中有传,称其“天才俊逸,少负重名”。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迁授编修。曾任当朝皇太子的讲官,后来出任湖广副使,再督湖广学政,又任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职。期间几次退隐,又被重新启用,晚年曾任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谥“文敏”。

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董其昌,个人学识渊博,自身阅历丰富,毕生受到过儒、道、佛家等思想熏陶,而且擅长绘画及理论。董其昌在山水画艺术方面,走的是广取博收之路,远宗五代以降董源、巨然、赵孟頫和“元四家”等南宗画格(其中实际上也兼及唐代李思训、宋代郭熙等北派名家的笔墨精髓),近受明代“吴门画派”等名家的艺术影响,从而集大成于一身。董其昌注重师法丹青传统,十分讲究笔墨韵致,文人气息浓郁,因此个人名声颇大,其画风曾被艺坛奉为“主流”、“正统”。明末理论家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赞誉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可见对其艺术评价极高。

董其昌通晓释门“南北禅”论,并据此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南北宗”画理。正如他在《容台别集》中所阐述的那样: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熙、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之后,有马驹(马祖道一)、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一支)微矣……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源)、巨(然)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公望)、王叔明(蒙)、倪元镇(瓒)、吴仲圭(镇),皆其正传;吾期文(徵明)、沈(周),则又远接衣钵。若马(远)、夏(圭)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思训)之派,非吾曹所宜学也。”董其昌也十分注重烟云供养,一方面崇尚所谓南宗画派(在很大程度上亦即文人画)的“顿悟”修行,追求圆柔疏散、含蓄自如的渲染画风;另一方面又轻视所谓北派画家的苦行修炼、勾斫造作、匠气刻露一脉,因而开启了一代文人画崇“淡”尚意的中兴之风。

此外,董其昌不仅精通字画鉴藏,还擅长书法,善于博采晋、唐、宋、元、明诸书家之长,汲取个人所需,尤以行草造诣至高,曾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称书坛上的“晚明四家”。所作笔墨有致,飘逸空灵,别具一格。清代文人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称其书法乃“书家神品”。董其昌毕生书画创作较丰,在古今艺术品市场上一直较受追崇,并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骨董十三说》等著述存世。

纵观董其昌80多年的人生经历,数人宦海起伏不定,面对仕途功名和恬淡退隐生活,他的心境始终较为复杂。一有风吹草动或处境不佳时,董其昌便会选择辞职归隐,退出官场以求得自保。天启五年(1625年),时任南京礼部尚书的董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此间混乱不定的政局态势变化,促使董其昌在个人的内心深处,产生了期盼寻找一方清净天地的愿望,自然便很容易地联想起金陵东北郊的柄霞山等佛教圣地了。上海博物馆藏的《栖霞寺诗意图》,正是他在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后创作的一幅内心禅画。

观《栖霞寺诗意图》,画家融“深远”、“平远”于构图布局之中,突破了栖霞山一带原有的自然地理形貌束缚。董其昌在画面中虽未钤印,但右上侧却亲笔题有唐人权公(德舆)的禅诗、并且自署款识:“一径萦纡至此穷,山僧盥漱白云中。闲吟定后更何事,石上松枝常有风。权德舆栖霞寺壁诗中画也。丙寅(1626年)六月写于萧闲馆。丁卯(1627年)五月望题。玄宰。”画面近景为曲溪坡石,纷杂林木,不远之处乃树丛掩映中的村舍人家。一径萦纡入山,峰回路转,山势突兀挺拔。在陡峭峻险的山腰间,古朴庄严的名刹栖霞寺,伫立于烟云缭绕之下。远眺山峦耸秀,气势磅礴,云岚烟霭,缥缈虚无。崖下溪水汩汩,迂回流转,平添了不少山野幽趣。整幅画面但见山明水净,而不闻人禽鸟兽,幽寂之中似乎带有某种神秘的禅意氛围。这些皆为权氏的诗意,董其昌渲染烘托出清澈澄明的佛家情境。画面之外,为人们留下了广阔无垠的驰骋想象空间。

释门素有“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之说。崇尚“顿悟”修行的董其昌,醉然寓禅于画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礼佛参禅的避世情怀,进而表达出超然豁达的人生感受,藉以开悟性灵、净化人心。

天启年问是董其昌个人画风的转折时期。抑或是受到参禅修释的影响,他对绘画艺术已从思摹唐宋前贤开始,转而重新追索元代文人的逸气画格,进一步追求澄怀观道、天人合一的境界,更加注重对个人性情的阐释和心绪的宣泄。

就表现技法而言,董其昌在该画轴的创作中,能够排除外界杂念干扰,寓情于景,借画寄情,并且糅合了巨然、王蒙、倪瓒等前代名家的笔墨精髓。他坚持以书法入画,运笔刚柔相济,转折顿挫灵变,凸显笔法骨力,笔墨纵横交错,看似疏简,实则厚重。他依据南京栖霞山貌的不同地理特征,有机地进行勾勒渲染,又运用披麻、解索、折带等皴法,尽情地表现山石的肌理质感,譬如迎阳凸起的山石外表多作留白处理,而阴背凹洼之处则以清墨渲染;近坡杂树与远山丛林,画法各彰其妙,彼此之间还形成一定的远近、繁简和浓淡对比。

中国传统山水画历来属于主体性追求,尽管描绘的大都是客观自然现象,其实所表现的正是画家心中的山水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明代中叶画坛以沈周为首的“吴门四家”之后,从学者较多,不少人常以卖字鬻画为生,滥殇于书画商品化的不断影响,文人画开始由雅转俗,呈现日下之势,所作大都因袭陈规,难以超脱前人的窠臼,甚至发生异化现象。董其昌在认真审视当时画坛平庸、媚俗等衰落陋象后,别开蹊径,为明末文人画的再度崛兴,以及文人画价值的重新构建,可谓功不可没。人们透过《栖霞寺诗意图》可以窥见,画家澄怀味象、平淡天真的文人个性,高超娴熟的笔墨技法更是得到了充分地展现。此作更像是从其胸壑之中涓涓流淌出来的“心画”,既古朴苍秀、悠然闲雅,又清隽高逸、气韵生动,极尽笔墨韵律和造化传神之美,充溢着仁山智水的诗画妙境。观者卧游其间,神清气爽、怡然万分。

寓情于景好文章 篇5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汤山公园。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一股花香,芬芳扑鼻。顺着花香,我发现一片桃林。桃树上长着粉艳艳的桃花,一朵朵争奇斗艳,漂亮极了!迎春花也穿上了金黄色的衣裳。它的香淡淡的,让人闻了心旷神怡。小河两岸,生长着一排排柳树。柳树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微风拂过,柳条一摆一摆的,好像在跟人们招手呢!忽然,一个黑色的身影在河面上轻快地掠过,泛起层层涟漪。哦,那是小燕子!它是春天的使者,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河里还有一群群快乐的小蝌蚪,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你追我赶,快活极了!

——尤钧昊《美丽的汤山公园》

夏日篇

夏姐姐带着火一样的热情来到汤山公园。看,荷花妹妹绽开了红红的小脸蛋儿,冲着我们呵呵地笑呢;青蛙哥哥放开大嗓门儿,呱呱呱呱地唱着歌;知了弟弟热得不得了,就不停地知了、知了地唱歌来解暑;树木长得异常茂盛,枝叶向四面八方伸出去;小草弟弟脱去嫩绿的春装,换上了碧绿的夏装,躺上去舒服极了。晚上的喷泉美极了,最美的要数擎天柱了。它喷的水柱直冲云霄,看来还真不是徒有虚名啊!

——王腾焜《美丽的汤山公园》

秋日篇

秋阿姨披着金色的风衣来到了汤山公园。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梧桐树的叶子黄了,随风飘落。枫树的叶子红了,像燃烧的火焰。银杏树的叶子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公园里的桂花开了,一路飘香,沁人心脾,一簇簇小黄花躲在绿叶底下,可爱极了!菊花开了,小草弟弟长大了,在聊着秋天的丰收。天上有燕子飞过,俯下身子说:“再见!我们要去南方了!”小草和菊花挥了挥手说:“明年见!”

——周一诺《美丽的汤山公园》

大脸猫寄语:

写景物,不仅要惟妙惟肖地写出景物的特点,花的色、香、味,树的形态,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还要寓情于景,带着感情去写,写出自己对它们的喜爱。这样,你笔下的景物就是活的,有生命的,再用上各种修辞手法,哇,一段让人过目难忘的话就出来啦!

延伸阅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叶圣陶《爬山虎的脚》

阴历九月中旬,石榴已经长得烂熟了,有的张开着一条一条的娇艳的小口,露出满腹宝珠似的水红色的子儿,逗引着过客们的涎沫。

——叶紫《行军散记》

寓情于史以史激情 篇6

一、新课导入中融入情感

好的导入是新课教学成功的一半。因为新课的导入肩负着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出教学主题的任务。头开得好, 就能先声夺人, 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及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给学生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 从而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讲授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明白“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上课, 我先用多媒体展现了一幅思乡的场景:一轮皎洁的明月下, 一位思乡的游子深情地眺望着远方, 他的目光牢牢地定格在隔着浅浅的海峡的大陆那一边。然后, 伴随着低沉清婉的音乐, 我轻声吟诵着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最后, 当学生还在回味着这首凄凉美妙的诗歌时, 我对他们说道:香港、澳门、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曾是中华儿女深深的痛!今天, 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 台湾的回归也不再遥远。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同感受“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吧!从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新课学习。如此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究的兴趣, 展开新课教学自然而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讲述中带着情思

在历史教学中, 能够实现学生思维与情感两者良性互动, 并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就是教师在讲述中带着情思,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系列具有一定思想性、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 并通过相关典型材料的运用, 将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激活”, 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使学生由情入理, 思想得到升华。

例如, 关于《独立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虽然教材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但是其中缺乏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经过深入细致的挖掘, 我依次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认为《独立宣言》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说, 《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马克思为什么强调《独立宣言》中的“人权”而不是“独立”?在《独立宣言》之前, 还有哪些人提出过“人权”问题?经过层层剥笋式的剖析与释疑, 学生不仅联系《独立宣言》的内容理解了其意义, 而且还进一步知道了有关人权理论从一种理想到一种法律化、制度化文本的转化, 加深了对《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认识。

三、结课时犹存情韵

俗话说:“编筐织篓, 全在收口。”恰到好处的课堂教学结尾,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并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为学生今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 在《探险者的梦想》一课的教学中, 我运用了这样的结束语:人类历史不仅是一部不断探索自然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人类自身的历史, 更是一部人类主流文明不断向外拓展的历史。几千年来, 由于有了一代又一代的探险家劈波斩浪, 翻山越岭, 广泛开展探险活动, 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地突破地域的限制, 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 整个人类世界也由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走向相互融合、整体发展的阶段。当人类的足迹踏遍地球的各个角落, 当现代科技为人类架起迈向外太空的“天梯”时, 那曾经引发人类无限遐想的茫茫宇宙, 便成为了新一代探险家的乐园。这样带有总结性、拓展性、引人遐想的结束语, 再配以人类探险史上典型的图片展示, 就将15世纪欧洲探险家开辟新航路的意义提升到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 又把全球探险与宇宙探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给学生一种“课已结束, 情韵犹存”的感受。

寓情于法:制定良法的内在诉求 篇7

情与法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界和伦理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情与法冲突的现象并非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 它是所有法律社会中的普遍现象, 它绝非今日始, 也并非明日终, 二者是否相容成为争论的焦点。对于法亦容情与法不容情各执一端且泾渭分明。

一种观点认为, 讲人情必然会导致司法腐败。我国是亲人情、重关系的社会。在亲朋相聚、其乐融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之外, 这根深蒂固的“人情”观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消极因素。当亲戚、朋友发生纠纷需要帮助时, 司法人员的情感因素会影响司法的结果, 就会出现人情案、关系案, 人际关系就会凌驾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上。

另一种观点认为, 法律必须以保护人情为基础, 才能创制良法。目前我国的法律条文中仍然存在不尽乎人情之处, 大大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 更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例如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亲属犯罪, 大多数人会选择沉默或者包庇, 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地帮助其逃匿。这不是个别的司法现象, 而是具有一般意义的司法难题。在面对现代化的国家制定法与传统“情理法”的强烈对比与冲突时, 往往让司法者和公民难以抉择, 出现两难困境。

二、“人情”的法治价值

古代判词中的“情”字极为常见, 其意义有时是指案件的事实情节, 情节的叙述是为引出司法官的判断结论而作铺垫的。纯粹就此意义上讲, 这个时候的“情”字并不带有明显的政治伦理色彩。但多数时候用“情”字, 是指伦理色彩很浓的“人情”, 具体可指一般的人情世故、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通常这些“人情”都带有儒家伦理浸染的明显印记。有时它也指“情理”, 即带有逻辑推理和普遍规律性的道理。从字义上解释:“人之阴气有欲者”, 董仲舒曰:“情者, 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左传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 生于六气。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 情生于阴以系念。”按照这种说法, “情”是强调伦理与情感的, 基于人的本性, 但又不是个人的本性, 所以应该是顺乎“民”而应乎“天”的, 符合大多数人们意愿, 因此要“君子以遏恶扬善, 顺天休命”。中国古代的人情是以深厚的血缘伦理亲情为基础的, 表现为亲族之间根据伦理原则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但亲情是有社会性的, 是社会关系在家庭、家庭间的具体化, 因此, 要从社会大视野中认识和把握人情, 要把亲情扩大为世情, 不能只拘囿于一家一族。譬如:“亲亲”、“尊卑有序”是得到社会公认的血缘伦理关系, 在宗法盛行的古代社会, 凡符合于此的言论与行为, 便符合人情, 体现人情。但剥下亲亲、尊卑有序的血缘外衣, 它又是一种社会关系, 即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 因为家庭成员同时又是社会成员。因此, 亲亲、尊卑有序又是社会认可的存在于广大社会成员之间的人情。可见, 所谓的“情”, 是一般人认为的自然感觉、想法和习惯, 或是应该尽量使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或恢复的概念[1]。人情是具有伦理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人情所指向的是公民一般的、合理的道德情感, 即符合人性的人道主义人情精神。

在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以血缘、伦理和亲情为内涵的人情, 与以纲常名教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国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突出地表现为亲情的法律化, 法情允协。但有时人情与国法也会发生冲突, 解决的办法一般是执法原情甚至是屈法伸情。《宋史·陆九渊传》云:“民有诉者, 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即为酌情决之, 而多所劝释。其有涉人伦者, 使自毁其状, 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 始置之法。”酌情是司法官受理案件后基本的和首要的处理原则, 只是对“不可训者”才用法。正如张晋藩教授所指出的:“由于民情、人情具有社会性, 是法之所以立的基础, 因此脱离民情, 法的生命也将终结。从法制发展的历史看, 法合人情则兴, 法逆人情则竭。情入于法, 使法与伦理结合, 易于为人所接受;法顺人情, 冲淡了法的僵硬与冷酷的外貌, 更易于推行。法与情两全, 使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统一, 是良吏追求的目标。他们宁可舍法取情, 以调整法与情的某种冲突, 避免以法伤情, 从而增强宗法社会成员的亲和力, 发挥寓教于刑的法律功能。”[2]“情”对中国古代法治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缓和了专制制度的无比残酷性,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现实律制建设中, 也有诸多之处得益于人情观。例如:人民调解制度。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城乡约有上百万个调解委员会。在农村, 委员会设在村里;在城市, 设在街道。调解委员会的职责是依照社会公德、法律与居民公约等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 对一些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进行调解, 以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 自觉达成协议。“既消除了纷争, 又不伤感情, 不失和气, 有利于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有利于建立和发扬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3]。调节制度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是因为该制度符合中国传统的人情观, 可以说它有传统之“长”并有传统的依托。在明清时, 为了避免族人伤了亲邻, 邻里伤了和气, 乡中设有申明亭。一旦发生纠纷, 则由族长主持, 众人依据风俗礼法, 乡约家规裁论当事者的曲直。这种方式避免了人们对簿公堂, 保全了亲人邻里间的情面,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人民调解制度可以说是申明亭制度的继承和弘扬[4]。

三、寓情于法:制定良法的内在诉求

法律本身就应该是合乎道德的, 应该拥有道德的合法性, 即在立法环节, 充分尊重中国特色的人情观, 即寓情于法, 这也是制定良法的内在诉求。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 法律规范无法触及的领域, 只能靠亲情等规范来填补。同时, 法律调整也必将以“亲情”得以维护为基础。“亲情”是人类本性和天然感情的客观存在, 只要人类还有家庭、亲属关系存在, 只要人类还把血缘、姻缘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因素加以考虑, “亲情”就是一种无可摆脱的心理动力。一个国家的法制, 贵在有根, 贵在合于现实, 人道亲情正是法治的基础。失去了正义、理性支持的法律仅剩下工具意义上的内容, 再若失去了道德、亲情的支持, 法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很成问题的。同时, 亲情的缺失, 必将导致道德的沦丧, 社会诚信的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 何来法治?其次, 亲情是法律有益的互补, 社会对于正义的需求使这种互补成为可能的前提。

法律的道德性不仅指法律的制度属性要符合道德性, 法律内容的道德属性更是毋庸置疑的。法律不像是“纯粹”的技术、抽象的规范, 在它的立法、司法等各个环节都贯穿了道德的原则和精神。就立法而言, 任何立法者都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进行道德宣示, 统治者必然地通过国家意志的形式来确认社会的公共道德准则, 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基本道德原则。在我国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为基本立法原则, 甚至直接就是法律规范;在西方法典中, 无论是法国的《人权宣言》, 还是美国的《独立宣言》, 无论是《法国民法典》, 还是《德国民法典》, 都贯穿了“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道德原则。我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当家做主, 法律所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是“以人为本”“公平”和“正义的原则。那么,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 它的制定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国观念出发, 来进行立法。在立法过程中, 将合乎人性, 合乎我国国情的道德原则纳入法律的内容之中, 这样的法律才能称之为良法, 才能为广大人民所遵从。如果某一立法者在进行立法活动时, 偏离了公认的价值观念, 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为基点, 那么制定出来的法律就会不公正, 就会变成谋私的工具, 从而被人们视为恶法。

中国的法治建设无法割舍中国传统的“亲情”法律文化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法制建设由于处于改革之中, 社会关系处于变动不稳定状态, 从而使法律不健全、多变, 使大量的违法、规避法律的事件得以产生。而法律既要体现微细社会存在所必要的基本亲情, 又要通过对行为的规制来影响、引导亲情的发展。法律的不严格与不确定使得大量违反社会基本亲情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和社会基本的亲情的违反直接促成了我国的道德与亲情危机。同时, 道德、亲情的危机反过来又使得应当具有道德、亲情主义内涵的法律失去了相应的道德、亲情之基础, “法律的正义价值的丧失使得法律成为一种个人意志扩张的工具, 成为一种非理性的东西, 也使得维系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方式———法制, 丧失其权威。”[5]因此, 在传统受到冲击、亲情危机日益严峻的现代社会的法律中, 亲情规范的合理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柏桦, 崔永生.“情理法”与明代州县司法审判[J].学习与探索, 2006, (1) :122-123.

[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53.

[3]许锡福.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N].人民日报, 1993-12-07.

[4]马小红.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342-345.

[5]沈敏荣.我国法律解释中的五大悖论[J].政法论坛, 2000, (4) :7.

[6]林剑鸣.法与中国社会[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7]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8]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李建华, 曹刚.法律伦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寓情于教 篇8

为了更好地运用情景教学方法, 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什么叫做情景教学.情景教学通常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技术 (如多媒体) 的运用、实物导入、角色扮演或实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将知识和生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 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改变教师单纯教学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应分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实践.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就要创建数学情景.所谓数学情景就是指, 能够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以及从事数学相关活动的环境.而创设数学情景, 就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相关信息, 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决心与信心, 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有效学习.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实现情景教学的尝试

数学课堂教学可分为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课后练习以及课堂小结几个部分.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进行有效的情景教学, 以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考能力, 增加其学习的兴趣.由于数学知识是一个严谨的体系, 因此课堂中的情景创设要将所要讲的新知识和已学知识相结合, 使学生在知识认识上有一个连续性.而知识是对现实的总结, 其最终目的又是应用到生活实际, 因此, 在数学的情景教学中, 教师应该着重运用现实情景, 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增强自身的实践性.

例如, 在教师讲授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时侯, 可以较多地引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图形, 让同学们总结出生活中都有哪些事物像这个图形, 比如圆形, 有的同学会混淆圆形和球这两个概念,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列举, 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误区, 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现代的教学中, 学生已经不单纯的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 更应该是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情景教学中, 学生的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应重视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巧设情景, 开展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

由于在数学学习中, 数学概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就数学概念的情景教学加以探讨.数学概念作为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基本的知识, 对其的理解和掌握显得至关重要.在初中数学的教科书中, 有很多难懂的数学概念, 中学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讲解备受教师及学校的关注.一般教师认为, 对概念的掌握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四个阶段, 而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又离不开情景教学数学概念的引入就是揭示数学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一个过程, 即要讲述概念发生的背景, 以及其产生的基础, 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教材密切相关.概念的引入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因此, 创设特定的数学场景引入数学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而在引入数学概念的情景设定上又可以分为很多方法.

1. 观察的情景教学法

在情景教学中, 观察的方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教师可以直接拿来具体实物让同学们观察, 或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或学生们经常接触的实物, 再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通过现象理解数学相关概念.

例如, 教师在讲授“角的概念”时, 可以拿来一个时钟, 或者叫学生自己观察手上戴的指针表, 在观察前教师可以预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表的时针和分针在几点的时候成直角?表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情况下成钝角状态?在什么情况下是锐角?分针从一个固定的点走一圈是多少度?又称为什么角?通过学生们的观察与教师的引导, 可以很容易教会学生什么叫做角, 以及相关的角的概念.通过实物的观察,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概念, 还能使学生加深记忆.

2. 实际问题导入的情景教学法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 数学作为最基本的学科之一, 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将知识转化为实际, 以解决具体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教学时能够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提出问题, 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3. 具体操作的情景教学法

具体操作的情景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到数学概念学习的各个环节, 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感知所要讲的概念, 也可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而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但是, 具体操作的情景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为严格, 既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操作能力, 还要求教师在采用具体操作时能够为学生讲解出其所要学习的知识, 选择正确的操作内容至关重要

例如, 教师在讲授“对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时, 可采用具体的工具来进行具体操作, 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如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实际的操作,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 从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各种概念.

四、结语

初中数学的情景教学, 不仅教授了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 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数学,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可能是枯燥的, 单调的.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 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课堂情景教学,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不可磨灭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邬立人.浅议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情境创设[J].时代教育, 2010 (05) .

[2]杨天剑.创设情境,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07) .

寓情于教 篇9

1. 忽视学生的各种表现情感

1.1 注重教师教育, 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情感

多年来, 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科书上的教学材料和方法, 但常常忽视的学生们的课堂情感。他们往往只重视研究材料, 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步骤教师课程计划, 不断重复教学演示, 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缺乏对教学情感关注, 从不研究, 不尊重个体学生的差异, 从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 无法照顾学生的情绪, 只是“临时抱佛脚”地辛勤灌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鼓励学生放学后没有发表评论, 并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从而忽视了学生,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1.2 教育简单粗暴, 无视学生的感受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训斥, 嘲讽学生, 甚至谩骂学生, 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 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 一旦在几年初错过的核心, 他立即打断了他的讲话, 指定学生回答这些简单的......粗暴的教育方式, 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和老师有一个“离心力”,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坐立不安。

1.3 优生学强调, 而忽略了后进生

忽视学生们的喜好, 是一种人性的弱点, 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一些教师有明显表现对后进生的忽视和对他们的歧视,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有研究显示, 约五分之一的此类现象通常是困难学生得到教师的歧视, 但是也有许的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后进生。教师的冷漠和歧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的, 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

2. 两个艺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设置交换角色的地方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改变“说教式”教学模式, 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是占据主导地位, 将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地方实施好就是整个课堂的优势。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不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而是欣赏作品, 不是一个枯燥, 乏味的任务。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接近的学生, 学生们坐在中间的讨论, 使学生放下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高思想负担, 但也有学生和老师独立的交流, 深入的交流机会。这从形式上他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 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 这将允许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全面放松, 然后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美, 欣赏美, 所以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 真正体验到美, 这可以创造美。

2.2 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

老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这里谈论了很多事情, 学生可以谈论他们的艺术类在这个收获的, 你也可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那里你可以讨论他们的计划和方案。如要学习什么样的未来, 他们有没有打算?想准备的东西吗?旨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设计为自己的班级, 他们要负责自己的经验教训。在这一课教学的教师, 学生将有“这是我的班”的心态, 将积极寻求参与课堂教学, 尝试欣赏美和体验美丽。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也将收获和情感, 会增加教师的尊重。

2.3 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资源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自然资源, 以及感受校园生活中固有的艺术, 各种艺术教学活动的资源。如果教师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艺术教育是必然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意空间活动, 其中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美丽, 并邀请地方。教师还要在课堂资源的使用, 我们也必须找到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外部教学资源, 同时也进行整合, 使这些外部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4 鼓励学生精心创作

不能是为艺术而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创建工作, 当然, 艺术并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 艺术教育教师的时间内以各种形式, 如同建立一个独立的个体, 进行团体合作, 以及其他形式的教师和学生创造之间的合作, 使学生感到十分不同的材料。带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体验和乐趣。同时让学生去慢慢采取了一些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艺术, 应该以人为本, 让教学生活活跃, 应该开发教材, 进行教材和其他方法的整合, 从而使艺术材料中的“动”变为“行动”的状态,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活动, 体验美丽的地方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姚利芳.浅谈小学美术课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 2011

[2]季红梅.小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渗透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 2010

【寓情于教】推荐阅读:

融情于教以情育人05-30

寓德于教08-08

“寓德于教”09-16

上一篇:独生大学生下一篇:超前探测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