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

2024-05-22

学教(共12篇)

学教 篇1

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 确定了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 以“学教同案”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强调个性发展, 注重差异教育, 智能多元评价, 逐步形成了以“学教同案”为载体, 彰显课改特点的办学特色。

一、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 实行以“学教同案”为载体的分工协作, 取长补短的集体备课

开学初, 备课组长确定各单元的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课堂的教学流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学教同案”交备课组长初审后, 召集组员集体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 大家集思广义, 补充完善, 下保底, 上不封顶, 定稿后统一使用。每个老师都要“下题海”。只有老师跳进题海, 学生才能跳出题海。“学教同案”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一份按照教材内容设计的学习提纲、学习要求, 其中自然包括一定量的习题。为了能编写出最具典型性的、最能反映教学目标的习题, 备课组的每个老师都要收集大量习题, 讨论、尝试、筛选、改编。一道题要落到“学教同案”上, 每个老师都要先做一遍, 体会一下难度, “议一议”放在这个地方是否合适, 考虑学生在做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样的思路, 要设置什么样的台阶什么样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 在预习时就能基本完成。这就要求老师要下大量的功夫。“学教同案”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资源的同时, 又与个人备课有机地统一, 将教师静态的个体行为转化为动态的合作研讨, 将日常的教学事务提升到教学研究的高度, 备课实现了最优化, 备课效率明显提高。

教师设计“学教同案”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学教同案”必须从学情出发,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导学性原则。“同教学案”要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要体现学法指导内容, 学案中“要求”“提示”“注意事项”等环节, 点拨了学生的思路和方法,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层次性原则。“学教同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有适合全班学生的基础题, 适合中上学生的提高题, 适合尖子学生的拓展题。

(4) 开放性原则。“学教同案”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每份学教同案都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空白处”。

“学教同案”分二部分:第一部分, 是教学流程, 分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 (教师将任务分配到小组) 、展示提升 (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 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另一部分, 是学生学习流程。学案上都是问题设计,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从而获得新知。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原则。问题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练一练、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问题让学生去发现, 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过程让学生去实验, 规律让学生去总结。要求每一个探究题或设计的问题都要写出“要求、思路提示或注意事项”, 教师要求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对文本的理解要深刻, 要举一反三, 拓展演绎, 深化提升。以上是备课的难点, 也是老师的创新所在。

“学教同案”的特点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行以“学教同案”为依托的预习、展示, 小组合作, 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学生使用“学教同案”的要求是先预习, “学教同案”是学生预习的“指向标”“方向盘”。要求学生先尝试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内容,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 解疑释难。最后, 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生成的新知识进行展示, 展示时学生象小老师一样讲课, 不会的问题教师点拨指导。教师使用“学教同案”的要求: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 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新知识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 教材放手让学生去阅读, 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规律放手让学生去寻找, 要尽可能地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和误区。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多样化的课堂展示做准备, 展示时“台上”可以是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讲解、或朗诵, 小品、课本剧、诗歌、小组展示、擂台比武、讨论辨析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 “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学生发言不用举手, 站起来就说。教师只有设计安排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每组学生在展示时, 教师要求学生要选择好展示的“形式”, 教师在“学教同案”的“要求或思路提示”里设计一些展示的“形式”供学生选择。教师讲学生提出的问题, 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讲易错点、易混点、关键点, 总结规律, 点拨方法。展示是课堂的精髓。学生的才艺、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激情, 在展示中, 散发出灿烂的芬芳。学生自信的目光, 满腔的热情, 独到的见解, 创新的思维, 争奇斗艳百花竞放。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以“学教同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 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计,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化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三、改革课堂教学的辅导模式, 实行以“学教同案”为依托的查漏补缺, 强化反馈巩固

我们坚信,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好的标准是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优等生有发展, 中等生有提高, 学困生有明显进步。把后进生当好学生看待, 慢慢地变好;把好学生当后进生看待, 慢慢地变差。把后进生当资源开发, 不选择、挑剔学生。要求每位教师凭自己一份良心、一份爱心、一份真心、一份善心、一份责任心, 从事好自己的这份职业。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没有后进生, 只有差异。补差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爱”字。对于后进生而言, 最急需补的并不是知识, 而是关爱。只有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感受到你是在爱他, 你的补差行为才能为他所接受。

有了这样的理念, 在转变学困生时, 进行以下改革:

(1) 对后进生必须“先诊断、后治疗、再进补”。首先找准症结, 是意志力差还是怕吃苦不努力, 是学习习惯不好还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等, 找准病因再对症下药, 教师要分层提问, 分层作业, 分层辅导。小组实行兵教兵, 必须包扶到位, 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辅导, 不仅体现在课堂上, 更多地体现在课后。课后实施教师“释疑制”。

(2) 要求学生课后把“学教同案”中解题不正确的格式纠正过来, 错误的订正正确, 要求学困生建立错题本, 把错题做为病历, 分析病因, 提出预防的措施。

(3) 作业分层。分必做题、选做题、探究题, 用“学教同案”教学, 作业要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作业要留必批, 批必改, 改必评, 评必纠。

(4) 考试分层。分A、B卷, 立足课堂, 教什么考什么, 引导学生考什么学什么。A卷学生只要考试有进步, 就会有机会答B卷,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5) 目标达成实行“四清”, 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实施验收, 人人过关。学生验收不过关的, 教师继续帮教辅导, 反复抓、抓反复, 直到过关为止, 辅导的关键在坚持。

摘要:从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 实行以“学教同案”为载体的分工协作, 取长补短的集体备课;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行以“学教同案”为依托的预习、展示, 小组合作, 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辅导模式, 实行以“学教同案”为依托的查漏补缺, 强化反馈巩固三个方面, 对“学教同案”如何彰显课改特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教同案”,遵循原则,师生互动

学教 篇2

【摘要】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人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应指身体和精神双重健康。因而中学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语文教学作为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措施,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心理学 学习意向 健康人格 学教相长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同时又是学校兼职心理咨询师及政教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措施,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达到学教相长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提高学生学习意向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两大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渗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知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一、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向,培养学生的信息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都表明意向因素在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育心理学表明,动机、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意向方面的因素与学习者的积极状态相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激励学生情感等在语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1、重视教材,发掘意向因素

高中语文课本里绝大部分文章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因此意向因素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如学《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就可先从历史文化角度介绍泰山这座名胜大山,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泰山的向往,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教材发掘意向因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找准结合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个性心理,提高阅读心理素质。

2、鼓励学生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增长。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大环境,更使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合作共同参加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成长愿望才能得到满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深深的爱和期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教师应善待学生,特别是善待差生,要善于观察、倾听和沉默。当学生 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一小点,也应给予肯定,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当他们学有疑难或者回答迟疑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耐心的启发,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疑难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饱含尊重鼓励的课堂语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3、拓展教材,丰富第二课堂

由于教材内容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许多学生在阅读一些现代高科技、政治、经济活动方面的文章时,知识面上有一定的陌生感,如有的学生一看到“基因”、“克隆”、“异化”之类的词语,在心理上就“虚”了,造成一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阅读效能。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教材,丰富第二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科普文艺等书刊,开展读报、演讲等比赛活动。课外阅读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我给学生定的课外阅读目标是:阅读时间每天半小时左右,掌握默读、朗读、速读等阅读方法,学会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诗词。事实证明,有明确目标导引的课外阅读是有效的。推荐课外读物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由易而难地过渡,如由《读者》、《青年文摘》开始读。再到一些畅销易懂的书,再过渡到大作家的优秀作品和中外名著,这样能引导学生远离那些文化垃圾。老师还可根据高中三年的教材,有计划地推荐书目。如放假时,可参考下学年的教材,列出涉及到的文学名著的书目。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同时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二、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1、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所以学生的心理也就具有复杂性。有的学生骄傲自满、喜怒无常,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畏惧,有的学生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唯有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为理想而自强不息的奋斗。例如,在学习《最后一片树叶》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对主人公的看法。就有不少学生关注他的生存状态,认为他有慈爱、善良、有责任感。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的道德基础。教育学生应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很多学生都被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学生在日记中表 示今后一定以她为榜样,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奋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会影响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第二,通过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例如在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很多同学对李白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李白的有关资料,搜集他的诗词集,准备研究李白;还有一些同学探究课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体现的情感;还有同学研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等。总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创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和与人交往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既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有严密的计划性和踏实细致的科学精神,全面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2、语文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看待网瘾和男女生交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笔者是语文教师,也是政教主任。据我所知,现代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上网、早恋属于正常现象。教师不能“堵”只能“疏导”,更不能视为洪水猛兽。随着性生理的基本成熟和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高中生已经在思考爱情,向往爱情。但由于他们在性心理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在择偶标准上往往以貌取人,过分注重异性外表。所以,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择偶观,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情是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但高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还不具备条件谈恋爱。高中语文第三册有许多古代诗词都写到爱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爱情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从《诗经氓》中我们就能了解女主人公当时对婚姻的追悔莫及,我们也可以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词句中感悟女词人真诚的相思之苦,我们还可以学习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对爱情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式的环境中感染熏陶。其次,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伟大的爱情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最终使人走向崇高。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全剧反映的人文主义者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爱情的理想和追求,它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来。再次,语文教师要以作文和日记为媒体,和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有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对一位男生的爱慕之情。我读完后,约她到办公室,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柿子,有一次柿子还是未熟的时候我就背着父母摘下来吃,味道涩涩的不是滋味。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吃没有成熟的柿子了。她很聪明,很快就领会我说的故事的含义。很快她就从情感的沼泽中走出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心理上的朋友,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转化为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帮助其健康成长。

3、语文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他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生存教育。第二,生命价值教育。第三,死亡教育。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学生主体的思辨和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教材中有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展示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有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如《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等。例如在教《陈情表》时,我设计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能打动晋武帝,你最感动的是那个细节?”实际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讨论:此时此刻,你们又想对你们的亲人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学生个个都拿起笔,表达自己或他人关爱生命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就会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心理学。语文学科作为最富有生命力的信息载体,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发展也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在教学中,经常地、有意识地把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贡献。

江苏省第三届“行知杯”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题目:用“心”教学,学教相长

作者:张允军

联系电话:***

学校: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

地址: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府前街90号

学教和谐 师生相长 篇3

一、理解要“准确”

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和内容要求上进行了调整,知识内容在教材的呈现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调整和变化,对于上好一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前后后经历快十年了,但对教材不熟悉、对教学内容认识不到位、对知识理解不完整、盲目拔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新课旧教等现象还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其原因在于存在着以下矛盾:首先,教师在新理念和应试之间疲于应付,教得很艰难,教得很被动;其次,新课程给了学生一个崭新的:鲜活、生动的学习世界,而有些课堂却在磨灭学生的积极性,消耗学生学习的热情。事实告诉我们,上课之前必须要弄明白,教师“为什么教”和“教什么”,学生“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真正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需要深刻领会“课标要求”,全面理清“知识体系”,充分借鉴“教学经验”。对于“课标要求”,必须要认真研究,反复揣摩,深刻领会;对于“知识体系”,必须要重视知识本身的结构,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其融会贯通:对于“教学经验”,必须要结合教学实际中的情况及教学经验来平衡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所有这些又对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发挥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作用,让“因教而研,以研促教”成为教师经常性的教学行为。

二、处理要“简捷”

“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为处理这些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设计作好了铺垫。目前,教学中有两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任何修饰、加工和转化,只是“文本性’,地传递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第二,把知识内容复杂化,追求面面俱到,导致思路混乱,知识内容堆砌。教学要尊重知识发展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把知识内容从“文本”转化为教学组织的实施“方案”,注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逐步得到发展。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要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以“点”连“线”、铺“面”、撑开“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探讨问题,自主地归纳和提炼知识,由核心问题带出全部的学习内容,在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当然,“简捷”不是指“简单”,也不是说要降低知识的要求,更不是说把有难度的地方删掉。“简捷”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最后追求的结果是高质量和高效益。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知识内容的处理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

三、贯彻要“到位”

从教学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是教学行为化的关键环节。一部好的剧本能不能成为一部好电影,重要的是在拍电影上。教学也是如此,能不能把教学设计完完全全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质量和效益。而事实上,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化,这需要教师有着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但不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不同的,所以教学设计意图的贯彻效果常常是不同的。常有这样的感觉:教师的教学设计总是要比教学组织漂亮得多。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都会设计很多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很清楚,但教师一走进课堂,一站上讲台,整堂课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成了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在教学问题设计上,教师都会设计讨论、交流和汇报,但真正的实施过程常是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简单收场……这些都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没能充分地贯彻到位,出现了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情况。因此,在教学组织实施时,教师一定要明白:教师的“角色”不能取代学生的“角色”;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思维”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事事亲力亲为,不要把学生要做的事代劳了;而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争取把每一个环节的步骤走完整,把每一个细节的功夫做足,努力为学生拓展一片思维的空间,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境界。

四、过程要“紧凑”

一节课是由45分钟组成的,包括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等多个构成要素,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这些要素按一定层次组织起来就是教学程序。当把课堂时间与教学构成要素放到一起,让各构成要素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的时候,就会产生不一般的效益。可是,课堂上重难点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各环节平均用力、学生学习状态松散、教师课堂随意性大、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教学的组织过程需要按一定的节奏主动而有序地推进,做到主次分明。每个环节内及各环节之间不要有多余的部分,让学生紧跟着教学的节奏,保证有适度的“紧张感”;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中来,确保课堂教学的紧凑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紧凑”不等于赶时间和进度,而是张弛有度。所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时候,更要讲究和谐和恰到好处,各环节做到不偏不倚,让教学的过程更具美感,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五、结果要“高效”

常有这样的争论:“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哪一个更重要?有人认为“结果”更重要,有人认为“过程”更重要。特别是新课改后,很多人把对“过程”的重视当做是新课程的信条,而忽视了“结果”。这样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教学结果是由教学过程来决定的,而教学过程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结果,或者说教学结果反映了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学结果,“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它们具有一样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节课,追求“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追求,或者说课堂教学效益是一节课好坏的反映。高效的课堂来自教学各环节的协调和优化,是投入之后产生的最大收益。而在追习之“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在要求自己上好每一节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而围绕“上好每一节课”下功夫是对教师最好的锻炼。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的新理念,但这些理念具体到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认识、理解和贯彻时,常常是孤立的或零碎的,没能有机地柔和到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就像“灵魂与躯体”一样,只有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显得丰满、灵动和充满活力。“学教和谐,师生相长”,是教学最美丽的风景线,也是新课程改革矢志不渝的追求。

辩证地理解“学教统一”原则 篇4

学习的目的是从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的实质是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学生的学习可以是相对独立的过程,脱离教师指导和学习集体,学习活动仍然能够进行。但相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教”和有组织的集体的“学”而言,学生单独学习的过程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或资源变得盲目、随意、片面和低效。

教的实质是将学的自发过程转化为自觉过程,教是学的凝练和升华,教是对学的唤醒、激发和启迪。脱离“学”,“教”就会失去方向、对象和目标。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脱离“教 ”谈 “学”和脱离“学”谈“教”,均无实际意义,只有在“学教统一” 的思想框架内才能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

维果斯基曾提出:“儿童在没有成人或其他儿童帮助下,能独立完成的发展水平构成了他的现实发展区,而在成人的帮助下通过模仿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就是他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造成了最近发展区。 在人的成长和发展道路上,与教师专业教学和集体学习相比,学生在知识、技能、品行以及学习资源、方法、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课堂教学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教师和学生之间、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之间的这种差异,教学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价值。

学教统一的实质是互根共生, 统一不是 形式上的 “ 同一 ” 和 “一致”,而是相互耦合、动态合一。教与学的耦合程度,是衡量学教统一的重要尺度。在彼此达成统一的“教学场”内,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教的信息资源转换为学的信息资源,学生的新知和旧知相互融合并且进行重构,师生之间情感相互融合,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补益的过程。

学教是否统一,主要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教学实际, 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只有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相互匹配、相互统一,教法和学法相互适应、相互对接、相互融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

因“学”无“教”之内容和优势而产生学教统一,教只有转化为学才有价值和意义,“教”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由于学教统一过程是将学生自发的随意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的规范的学习过程,否认学生主体作用和否认教师主导作用同样具有危害性,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将葬送教育教学发展。否认学生主体作用,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就会失去教学目标和评价教学价值的标准, 失去了方向、动力和源泉;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是将教学过程混同为学习过程,否认教师教学的专业性、艺术性和人文性。

学教统一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灵魂。要坚持学教统一的原则, 必须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要树立“为学而教”的观念。教育教学的真谛往往寓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最好的“老师”,是启发教育教学设计的最好 “模板”。教是为了学,学是真正的目的。只有以学论教、以学施教、 以学评教,教育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内容、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学习成果评定教学效果成败得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状态和发展潜力,努力将所传授的新知识与其所掌握的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二要树立“以教定学”的观念。在学生自由发展面前,教师不能做 学生的 “ 尾巴 ” 或 “ 跟班”,必须充分发挥专业主导作用,坚持以教定学、以教促学、 以教评学,切实将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教与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的立业兴业资本,只要全身心投入, 每一次教学实践都会巩固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那些意外的、陌生的、令人难堪的、 难以捕捉的情形、挑战和要求, 更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成熟。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信息,有的学生在部分内容和领域可能捷足先登超越教师,教师应正视这种现象,给予鼓励,并作为自己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机遇。教师应该努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但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尊重真理、尊重科学、 相信自己、信任自己。

《吕氏春秋·诬徒篇》有云: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善教者“视徒如己,反己以教, 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意思是说:通达事理的教师施行教育, 能使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善于教育的教师看待学生如同自己一样,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这样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凡施加给学生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只要这样就能够实现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行动如同一体。

《礼记·学记篇》有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 君子执教在于晓喻别人,只加以引导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刚严但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只引导而不强迫,学生会感到老师容易亲近,刚严而不抑制,学生就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直接表达或透底,学生就能够认真思考,令人亲近、宽严有度、引人思索,才能称得上善于晓喻。

这两段经典论述可以说深得 “学教统一”原则的真谛,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理解和运用学教统一原则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坚持学教统一原则,不仅要落实到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更要落实到战斗层面;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其实质和内涵,更要在实践中坚守和灵活运用,切实做到战略、战术和战斗不同层面内容融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

贯彻落实“学教统一”原则, 不仅要抓住学与教之间的矛盾和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超越学与教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精心策划教学方案, 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形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果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的内容、目标、模式和策略,这些都直接考验教师的智慧、实力和毅力。

一要学会 “ 统 ” 的策略 。 “统”,需要统筹课堂教学全过程、 统筹全体学生、统筹学生当前和长远发展、统筹德智体美、统筹成人和成才,等等。教学中最强劲的动力是心的交融。“统”的目的是适切教育教学发展目标,促进学教统一和谐,实现认知方式、 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谐统一。实施统的策略,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和捕捉学与教结合的交汇点、切入点、融合点、生长点,积极构建富有生机活力、 动态发展、和谐互动的有利学教统一的平台和基础。教师要善于 “借力”和“借势”发展,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方式和周围环境的力量促进学生发展,这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学会“挑”的策略。教师要善于“蓄势”和“造势”,在保持整体和谐的情况下,实施启发式教学,巧妙设置“谜团”和 “障碍”,使课堂教学一波三折, 始终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张力,避免“死气沉沉”。要适当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梯度,巧妙地增添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和神秘因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要鼓励同学之间比赛竞争,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激励学生挑战自我、挑战习惯、 挑战极限,谋求最大、最佳和最优发展。

三要学会“容”的策略。学生既具有“合群”的社会本质, 更具有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天性, 自由是学生成长的内在的原动力。 有容乃大。只要不影响教学正常进行,教师必须容忍和适应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知识基础、 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处事方式 ,允许学生 学习 “ 出错 ” 和 “出格”,促使不同学生之间相互包容,积极构建能够求同存异的和谐课堂。

学教活动个人整改措施 篇5

(年 月 日)

按照上级党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和局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我个人通过学习、查摆和对照检查,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了进一步自我提高、修正缺点、增强党性,本人对照上级活动办要求,现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遵守政治纪律情况

1、政治敏锐性不强。

2、政治执行力不够强。

3、大局意识不强。

(二)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改进作风意见情况

1、思想认识上不去。

2、工作作风不扎实。

3、执行中还存在好人主义。

(三)遵守组织纪律和财经纪律情况:

1、组织纪律性不强。

2、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好。

(四)形式主义方面的问题

更要认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学深学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2、强化政治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3、强化学以致用,转变学习观念。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系统性,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群众工作有关路线方针政策,不断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系统地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领导科学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坚持学以致用,切实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完善学习制度,学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分析业务工作等。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增强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

1、强化思想改造,增强宗旨意识。时刻遵守党的章程,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做到思想上、言行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自我约束,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查找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注意维护党组织权威,认真执行党组织的决定,2、强化班子建设,带好一支队伍。坚持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强化集体领导观念,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和决定。注重增进班子团结,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努力打造成为一个学习创新型、民主团结型、勤政为民型、清正廉洁型的好班子。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转变作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思想、特别能作为”的“四特精神”,切实履行好“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神圣职责,努力把市政处建设成为为民解忧的窗口,展示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窗口,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窗口。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培训、培养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学习制度,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

3、强化开拓进取,坚持求真务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克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谋求更大发展的观念。热爱本职工作,深入钻研,爱岗敬业,勇于担当,见贤思齐,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不管是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分配的辅导员工作,都认真负责、积极努力地去圆满完成。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多发现问题、多想办法、多出路子,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进本职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端正党风党纪,落实一岗双责

锋模范作用。

3、强化“三查三看”,落实“一岗双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核心问题,就是看自身的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一是查工作运行,看职责履行好不好。对自己“一岗双责”履行情况,看是否存在遗漏、不够细化或照搬照抄,时时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确保建设管理职能较好运转。二是查管理水平,看工作成效大不大。逐项对照责任制的目标要求,查看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用管理成效来看是否完成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和要求。今后,要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健全组织、科学制订标准、细化量化指标、严格考核程序,认真实施绩效考核措施。使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逐步形成。三是查评议意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工作是否到位,责任制落实得好不好,自己广泛听取意见,看干部职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并以此作为衡量工作实效的唯一标准。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推进精细化管理。

(五)、注重效能建设,完善规章制度

以学定教 学教相长 篇6

1.问题情境让学生来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产生“再创造”的过程,学会“数学地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片段1:王老师从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过程。

师: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前几天我带学生去学农,在那里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菜园子,其实这些菜园子里就蕴含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例如下面这个问题:

用长为4a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ABCD,怎样设计才能使所围的菜园面积最大?

(王老师用flash演示动画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案上做题,教师巡视。)

【评析】王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可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她以身边的“菜园子”为例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情,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菜园面积确实存在最大值。这些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使数学走进了学生的生活。由此可见,王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而高效。

2.解题思路让学生来探究。

新型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这是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传统课堂教学是按照教师精心的预设展开的,解题思路来自于教师,学生只需要接受,甚至不需要追问为什么。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解题思路的空间可能就没有了,教与学的结果则会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想象能力弱化了,使质疑、批判与创新等成了“奢侈品”。而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解题思路不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告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生成的。

片段2: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情境的解答。

生:设矩形一边AB=x,则BC=2a-x,矩形面积为S=x(2a-x),S=x(2a-x)≤()2=a2。所以当x=a时S有最大值a2。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是用≤=a,然后平方。

师:(板书)

生:我是用二次函数做的,对称轴是x=a,此时S有最大值a2。

师: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向下,在(0,a)上单调递增,在(a,2a)上单调递减,所以在x=a时S取到最大值(PPT展示)。还有别的方法吗?我看到有同学设了两个变量,请你(指一个学生)说说看。

生: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另一边长为y(x>0,y>0),则2x+2y=4a,即y=2a-x,消元以后和前面同学的做法是一样的。

师:我们可以不消元吗?两个变量能求最大值吗?

生: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另一边长为y(x>0,y>0),则2x+2y=4a,即x+y=2a,所以面积S=xy≤()2=a2,当且仅当x=y=a时取到“=”。所以当x=y=a时,S取到最大值a2。

【评析】王老师恰当地抓住问题产生的时机和资源,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启发学生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建立一元函数和二元函数模型求解最值,充分体现了解法的多样性,并有效地串联了已学的函数知识。王老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的拓展:用长为4a的篱笆来围一块“日”字形的菜地,一块地种萝卜,另一块地种茄子(图略),如何设计才能使总面积最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使实际问题在变化的情况下,全部由学生利用不等式知识来解决。

3.变式问题让学生来编制。

让学生编题,从中消化知识,达到真正理解,使课堂教学不断产生动态的变化。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讲述”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热闹”,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要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精彩连连。

片段3:在例题解决后王老师作的变式延伸。

师:刚才我们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了两个正数和为定值,求两数积最大值的问题,你们能互相编一个积定和最小的问题吗?

(三分钟后一些学生编写好了。教师选一个学生的学案投影:要围成一个面积为a2的菜园,怎样设计可以使所用的篱笆长度最短?)

师:你自己来解答一下。

【评析】编题既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性张扬起引领作用,又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一般教师如果放不开的话,是基本上不用这个教学策略的。王老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来编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熟悉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尤其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以及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可谓事半功倍。

4.教学评价让学生来操作。

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价值,不仅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习的评价),更在于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为学习而评价)。新课程十分强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性评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所以课堂评价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努力践行“对学习的评价,为学习而评价”的评价理念。

片段4:学生板演上述变式题后的教学评价。

学生板演如下:

解: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为,篱笆总长为C=2(x+)≥2·2=4a,当且仅当x=时取“=”,此时x=a。

所以当x=a时C有最小值。

答:略。

师:大家能否对这位同学编的题和解答做个点评?

生:做得正确。

师:解答时=a对吗?

生:应该加绝对值。

师:所以解答时有考虑不严谨的地方,或者我们也可以在题目中加一个什么条件?

生:a>0。

师:题目中没有指明是矩形,我们可以这样解答吗?会不会有周长更小的情况呢?

生:圆形会更小。

师:你们可以去算一算验证一下是否圆形更小。所以做题的同学要严谨,出题的同学考虑问题更要全面。

【评析】王老师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她在问题解决之后没有停顿,而是继续提问:“题目中没有指明是矩形,我们可以这样解答吗?会不会有周长更小的情况呢?”留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并且提醒学生“做题的同学要严谨,出题的同学考虑问题更要全面”。因此,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评价非常适时、适宜、适度,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由此也可以看出,积极有效、恰如其分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激情与想象力,并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5.课堂小结让学生来感悟。

课堂小结可以巩固所学内容,升华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它是一个帮助学生清点收获的环节,是自我评价的环节。优秀的课堂小结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以及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更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片段5:王老师的课堂小结部分。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若干个实际应用题,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解决应用题一般要经历几个步骤?

生:设未知数,列函数,求函数的最值,作答。

师:很好,我们发现了解应用题有几个关键点:(1)自变量的选择;(2)目标函数的确定;(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函数最值的求解策略。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应注意什么?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函数最值问题有几种基本类型呢?

(一名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继续补充并完善。)

【评析】王老师的小结亲切自然,一改传统的小结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和提炼,给学生和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实上,教师放手越多,学生成长越好。王老师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探究机会和细节,使数学探究与小结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乃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充分、健康、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纵观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王洁老师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热烈,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也展示了她的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整节课行云流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显著。如果这节课注意到时间上的调配,不出现前面松后面紧的话,将会更加完美。

王洁老师的这节《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成长过程中的苏派青年教师的教学特色。苏派的教学特色及成果是需要许许多多教师的积累与提炼的,而且需要更多的年轻教师继承、发扬和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物能让学生忘乎所以、乐此不疲,有趣的数学课堂,更能让学生积极地发表所见所思、所感所悟,乐于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和他人分享。数学学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脑去思、动口去说、动眼去看、动手去做。

愿苏派教学更加“大气、精致、灵动、简约”,更加注重“思辨、厚重、严谨、留白”,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

学教 篇7

教育活动旨在教人为善, 教人做人。教师为人师表, 需要立言立教, 重塑人格和学识魅力, 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以唤醒和感召学生的心灵。正如当代中国作家梁衡在其散文集里所说的:“能工作时就工作, 不能工作时就写作。二者皆不能, 读书、积累、思索”。在教学之余, 搁笔之闲暇时, 做多样化的学习者, 读书、积累、思索, 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充实丰富自己, 提高学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阅读哪些书?怎样多样化地读书学习?因为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不可能给我过多的读书时间, 所以必须学以致用, 也就是学以致教。《专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识”维度分解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方向。

1. 阅读理论书籍和浏览专业书刊。阅读理论书籍, 用 “swot”的分析法去读, 读出教育教学理论的优势、劣势、机会 (可操作的环境) 、威胁 (解构理论的因素) 。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通过“swot”的分析法获取理论方法知识和技术, 熟悉掌握教育教学理论, 在教学方法上有法可依, 因课施法, 游刃有余。理论书籍如美国版《教学模式》、北大版《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北师大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 《生本教学研究》和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清华版《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方法》、东北师大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地理》、《教育科研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等。

浏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班主任》等期刊, 有利于及时学习国内地理教研新成果, 关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密切关心地理活动信息。其中,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侧重提供理论方法, 《地理教学》侧重理论方法的实践运用。

阅读闲书, 向地理学者型靠拢。比如阅读《徐霞客游记》。 游记内容丰富, 具有地理学、文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的价值。 读游记可谓一举两得。它不但教给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地貌地质的方法, 而且组织运用优美的文字表达旅游生活的感受, 从中学会用散文笔法展示敏锐的观察与栩栩如生的描述及深刻的洞见。

2.利用网络, 借助微博、微信和QQ空间展示观点, 传递资源, 虚心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 不放过学习的机会。

打开山东省青岛名师郭成强的QQ空间, 里面有地理日志千余篇。阅读这些日志, 让我受益匪浅, 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 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郭老师给人一个地理人的形象, 生活处处皆地理, 随手拈来是地理。他不但善于发现地理美, 而且擅长表现地理美。郭老师的地理日志题材分三类:

教育教学论文, 案例鲜活, 处理信息技术和地理课程整合的技巧娴熟且别出心裁, 传递着他独特的地理观点和鲜明立场, 如《教学匠心十五篇》。

地理游记, 从地理视角观察描述地理时空分布和变化, 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其成因。郭老师立志做一个为孩子讲地理故事的人, 他认为山水是写在天地间的文章, 脚下的地理是活的。其在地理游记中述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生动活泼, 处处都有他细致的观察和不一样地理感受发现, 甚至本着对科学负责任的态度, 认真从地理学上指出地方地理介绍的谬误, 如《为你行走七十二篇》。

时事生活文章, 从地理角度透视社会热点的地理背景, 剖析其隐含的地理原理。如《到中国区造个马桶盖》, 详细用地理学说明日本为何进行产业转移。

3.行走千山万水, 活用地理。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行走活用地理, 这个做法, 我深受青岛郭老师的影响,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自己观察、描述和探究, 收获身临其境的地理感受和发现, 陶冶情操;同时有助于活化课堂,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行走岛内, 寻求乡土元素地理, 让课堂丰满鲜活;行走中国疆域, 欣赏区域地理特色。

漫步古都北京和西安的古建筑群, 恍然穿越千百年。北京故宫依五行布局, 暗合“天人合一”的默契。兵马俑枕戈待旦, 挥剑千年不息, 历史在威武雄壮的刀光剑影中翻了一页又一页……

4.培训研修共举, 观摩交流同行。培训研修共举, 参加各级培训, 结合自主研修, 边学边教, 现炒现卖, 不失为迅速有效提升专业水平的捷径。

“远程国培计划”网络培训, 听课做作业修学分, 学思共举。“闻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聆听各位专家的教改见解和主张, 我像贫瘠的土地般贪婪地吮吸着阳光雨露。通过完成作业提高教学个性理解, 学会反思。专家点拨, 茅塞顿开。专家设立的开放式网络教学热点交流平台, 学员与专家共享经验, 求同存异, 论辩精彩纷呈。“国培”科学的培训, 让我受益良多, 提高了专业学识。

观摩交流同行。观摩听课, 我以一位批评者的角色去鉴赏。同城观摩, 因理念方法相近, 发现自己之短, 扬长避短。异地观摩, 因理念方法新异, 发现自己之陋, 横植出新。交流切磋, 参加各级观摩比赛教学, 展示自己的能力。同场竞技, 高下立判, 得失寸心, 一切尽在过程中。经过竞技教学比赛, 可以让人的教学心理、见识和能力踏上新台阶。因此, 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做多样化的学习者, 读书、积累、思索。生活处处皆地理, 随手拈来即地理, 浑身上下是地理。就这样, 我通过学习充实和完善了知能结构, 提高了专业素养。

二、在教研中成长, 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能力, 《专业标准》规定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领域。

长期以来, 地理教学常态存在着“教学归教学, 教研归教研, 各归其位”, 颇似“恺撒归恺撒, 上帝归上帝”的意趣。所谓 “取乎其上, 得乎其中;取乎其中, 得乎其上。”在教研中完成教学。做教研要用诚恳的心表现自己的个性, 谋求独立的教学理解。我的地理教学立足于校本教研, 把教学教研统一为一体, 把地理教学课堂变成教研课堂, 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研中迅速成长。

“翻转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活动主题。

我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 结合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运用“对位”相成方法, 建构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如图———

支持地理教学模式有效实施有三要素———

1.意义课堂学案;

2.多媒体信息技术;

3.小先生“一拖N”学习模式。

由于我坚持把地理教学课堂变成教研课堂, 坚持校本教研, 坚持在教研中完成教学;尊重学生, 促进师与师、师与生、 生与生之间的经验共享合作共赢, 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 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我在教学方面突出表现, 2010年我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湘版地理教材课改实验区首届课堂教学大赛录像课荣获一等奖, 2012年荣获海口市中学地理教学大赛一等奖, 2012年被授予为海口市首届“教学能手”, 2012年被授予为海南省第二届“教坛新秀”, 2013年被评为2013-2017年海口市骨干教学教师。

三、在写作中升华, 绽放创新精神

之所以教书匠遍地开花, 原因是缺失一颗教育家写作之心。没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解, 就没有创新, 提升教学能力自然迟缓。论文便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变成创新前行路上永远的伤痛。谢有顺教授说:“事实、经验和细节之上, 贯彻着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 这就是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作家如是写, 教育教学论文亦如是。因此, 我在把地理课堂变成教研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注意观察和反思, 提炼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我写教育教学论文, 题材如下———

1.教学反思。我的写作从课后评价开始, 以批评者的视角鉴赏得失;从简短的“豆腐块”开始, 写自己的教学发现和理解, 有意识积累成篇。有了足够的素材, 生成了看法, 就参考模仿《地理教学》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移植练笔, 直到独立创意写作。

我在2010年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 整理课堂教学心得写的论文《图导三步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荣获海口市第四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二等奖。2011年再次总结教学案例写的论文《追求灵动自主的生态课堂———以季风气候为例探究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整合》荣获海口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二等奖。

2.教研课题。2010年我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了由海南中学陈运香校长主持的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三学两评”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开发》, 负责地理课堂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于2013年底验收完成。在此期间, 我撰写的 《“三学两评”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实践》先后荣获2011年度海口市和海南省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地理课堂学科小先生“一拖N”合作学习的应用实践》先后荣获2013年度海口市和海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3.班主任工作。2009年, 我开始担任一年级跟班班主任, 直到学生毕业。担任班主任期间, 本着和谐思想, 我着重营造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理念由学生共同讨论制定认同。让学生学会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师生共同建设同班一家亲的氛围:“因你, 我更有力量”。有了共同的理念, 学生互相关怀、支持和帮助, 使每个人的尊严、能力和特色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

2011年我总结体会写成 《浅谈和谐班集体建设》 荣获2011年海口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海南省综合类学科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

创建“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 篇8

“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主要采用“讲学稿”的形式, 把以前教师单纯的教和学生单纯的学合二为一, 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到教与学中, 平等民主,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改进了传统教育方法和理念, 教师地位不再那么高高在上, 我讲你只能听, 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与动力。所以, 在“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学教合一”与学生建立起交往关系, 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具有绝对权威, “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这种思想桎梏了师生关系, 大部分教师威严有余, 亲和不足, 学生无法和教师亲近, 对新知识有疑问也不敢大胆提问, 学习容易被动止步不前, 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如果想构建师生关系,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让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解放思想, 使其脱胎换骨, 真正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 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我们传授知识的方法有很多种, 思维模式也不固定。教师授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未必是学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如果不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而是让学生自己预习新知识, 在教学开始时先简单介绍一下重点难点, 然后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己讨论自己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与质疑, 在他们热烈讨论中, 教师可以发现自己都想不到备课备不到新思路, 了解学生思维习惯和看问题的角度, 下次备课会更有针对性, 提出的问题也更有效。从而让每位教师了解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改进与创新, 形成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者不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 而是从受教育者的发展出发来从事教育活动的。他不是要消灭受教育者的异己性, 不是要通过教育实践占有、消化受教育者从而发展自己, 相反, 他却要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成长, 发展受教育者从而发展自己, 相反, 他却要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成长, 发展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的各种能力。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发展越完善, 就越是能够表明教育的成功。”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视学生为发展着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学教合一”与学生建立起交往关系, 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在教育交往中, 教师和学生均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 以各自的全部体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生活, 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交流、对话、感染是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而不是将外在的指示输入学生的大脑。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走到学生当中, 与他们“打成一片”, 告诉学生我们是一起来学习的, 教学相长。不要怕出错, 一起来讨论找到正确的答案。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教材和所学内容提出质疑, 不要认为老师讲得都是对的, 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思路, 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培养赞赏和表扬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因为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 不要束服他们的天性, 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就能够举一反三, 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不断地改革创新, 不断超越完善自己, 促进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师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教师要真正做到放手, 建立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

在“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要学会放手, 给学生自由, 不要怕学生学不到知识, 也不要怕课堂秩序乱。现代新型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充分的信任学生,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学教合一”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靠“讲学稿”提升。讲学稿的操作首先强调的就是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讲学稿上的预习部分,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发挥机会探讨课堂研讨部分, 课后学生自我反思, 做自我总结。

放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方面我们教师的思想根植于传统理念, 总害怕学生自学能力不强, 老师不讲他们就无法理解新知识。因此在实施“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初期, 不敢放手, 只给学生一点时间去讨论, 然后又开始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授课, 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放手就变成了口头理论, 无法真正地实施下去。另一方面, 有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教师, 走向另一个极端, 光放手不控制课堂秩序与节奏, 不去参与学生的讨论, 也不去归纳总结, 影响教学模式的正确实施, 完不成教学任务, 达不到教学目的。要了解给学生自由不是无约束散漫的自由, 教师是旁观者。这两个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要在课堂中出现, 无益于“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的实现, 也不会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正确的方式是教师参与到学生中来, 不要一对一的一问一答形式, 而是发挥课堂组织者的作用, 设计问题与情境, 组织全班同学参与, 带领学生各抒己见, 提出不同观点和见解, 共同进步与提高。

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针对师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般来说, 教师在授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实践实训, 并具有良好的教师行为准则和修养, 在这些方面上与学生相比占有明显优势。而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探索、进步和提高。而且由于年龄关系本身具有贪玩, 任性, 缺乏毅力, 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学习文化知识, 培养技能, 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但学生也有思维活跃, 个性鲜明, 好奇好问的的特点, 这些特点会引导教师制定相关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而且教师在备课中, 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更替与代入, 由旧带新, 让学生不但巩固了旧知识, 也引发了对新知识的兴趣,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教与学从来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的。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 也要教会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发挥他们的潜力与创造力。

现在大多数教师因为所处时代与教育模式的影响, 注重成绩轻能力, 他们思想不活跃, 不爱表现自己, 不愿创新, 循规蹈矩, 不愿突破自己。而现在的学生成长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由于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 他们注重自己的个性的表达、敢于表现自己, 情感丰富。所以在教学交往过程中, 教师应该针对这种师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与求知欲, 同时改变自己的个性弱点, 拉近与学生距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思路和内容, 容易掌握的少讲, 难一点的提出问题交予学生讨论, 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过程, 既能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也能展示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与思路的广阔, 最后老师总结补充。从而使我们“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顺利实现。

总之,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设计“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 创建尊师亲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轻松愉快, 热烈讨论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 .

[2]项贤明.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6 (2) .

学教 篇9

一、紧扣学教双向性,在深入探讨中实施习题教学

教师指导学习、学生探知数学,二者之间的活动进程,是相互包容、相互协作的实践进程。数学习题讲解中,教师开展数学习题解题思路方法的讲解,与学生探求数学习题的解题策略,其过程是相互融合,其进程是合二为一。学生深度参与、积极配合教师习题教学是取得效能提升的重要“法宝”。教师讲解数学习题,应紧扣学教的双向性特点,教师既要做好学生探知、解析数学问题的引导工作,又要强化学生参与、配合习题教学的组织工作,使教师和学生之间都能围绕数学习题,深入讨论、积极交流、解析问题。

问题:如图1所示,在△ABC中,AD平分∠BAC,DG垂直平分BC,DE⊥AB,DF⊥AC。证明BE=CF。

在该问题讲解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解题要求,运用鼓励性语言,开展问题条件探知活动,学生认知问题条件指出:“根据问题条件,可以知道这一有关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方面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适当点拨,强调指出:“要解答该问题,实际就是要掌握角平分线,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因此,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连接BD,CD,运用角平分线,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求证。”学生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解题思路完善和解题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解题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解法。

二、紧扣学教互助性,在团结协作中实施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活动之本质,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明晰方向。教师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智慧,抓住学教之间的互助性特征,组织开展合作学习解析问题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发挥集体智慧,从而合作探析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和方法。

问题:如图2所示,已知∠ABC+∠ACB=110°,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EF平行,求∠BOC的度数。

教师组建若干个互助协作小组,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求出∠A的度数”、“由BO、CO平分∠ABC和∠ACB,可以得到∠OBC与∠COB的和为多少?”“根据EF平行BC,可以得到什么关系式?”等需要探究解决的任务,此时,合作小组之中的学生个体一方面自我认真思考,表达探析观点,另一方面深入合作讨论,交流辨析,在合作探讨基础上,学生获得其解题的思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相关内容,求出∠BOC的度数。”这相对于学生个体的单独“作战”,其解题效果更为明显,教师习题讲解活动也更为显著。

三、紧扣学教灵活性,在实时调节中实施习题教学

数学教师开展习题教学,要认真把握学生探知、解析的实际情况和表现成效,针对疑难之处、认知缺陷等突出问题,在原有教学设计内容基础上,及时调整、实时增加有针对性的讲解指导活动,解决学生认知解答习题突出问题,提高其习题讲解实际成效。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习题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解析该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对根与系数的之间关系认知”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易错点剖析”讲解内容,围绕学生出现的解析不足进行专题讲析,引导学生认知出现缺陷的根源,及时纠正以往解题的错误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四、紧扣学教指导性,在评点反思中实施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不应止步于习题解答方法的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提高其应用技能。数学教师要紧紧抓住习题教学的指导性特点,善于对习题讲解活动进行延伸,注重对学生解题活动表现及过程的评点,组织学生习题解答的自我反思。教师的点评解析以及学生的自我剖析等双重作用,使学生对习题解析方法的前因后果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对解题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提高学生解析数学习题的实效性。

五、结束语

总之,数学习题讲解的过程与师生实施的学教活动一脉相承。数学教师习题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紧扣学教活动的内在特性,选择和开展行之有效的讲解方式,推动习题教学行稳致远。

摘要:习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生动“代言”,是师生学教目标的有效“载体”,是主体能力素养锤炼的重要“平台”。文章从紧扣学教“四性”方面,简要论述了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活动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教学效能,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巧巧.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几个策略[J].语数外学习,2014(07).

巧用教材,学教结合,各有其道 篇10

1. 发挥语文学习中的“头羊效应”

初中六册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础,进入九年级按照六册书梯度性的编排,我们的九年级两册书则是初中语文的制高点,从文体来看小说、议论文、戏剧、文言文、古代现代诗词全面介入。从学情来讲,九年级学生基本发展到青春期后期,心智渐趋成熟,较之于七八年级多了一丝淡定,少了一些张扬; 多了一些人生体味,少了一些懵懂单纯,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 以教材为纲为线,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以此为载体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进入九年级初期,我们针对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教学,加大了学生对于诗歌背景掌握的指导,通过学生课下自主搜集、历史学习和教师补充深化来让学生体会“时代背景、诗歌意象与意境”在赏析诗歌时是多么的重要,像《雨说》《星星变奏曲》的教学中,我们针对我国十年文革进行了背景资料补充,通过图片、典型人典型事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那段历史给国家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让学生水到渠成的触摸诗歌的主题。在第二单元应用文体的教学上,我针对《傅雷家书》 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单元教学之后,我首先顺势播放了《光之塔》 视频,结合单元综合学习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家长与孩子互通书信的形式,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深化,增强了亲子间的心灵沟通。比如我们九年级七班孙铭绩同学写给爸爸的信《爱的味道》,家长的回信《远行》的回复中,让我们全体同学看到了这次语文活动的意义。

2.聚点成线,一以贯之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会将语文学科比喻为针线笸箩,的确这样,语文能力获得非一日之功,而在于日常积累,如假期当中学生的学习辅导班现象, 开学之后学生的提高却收效甚微,尤其是我们会发现社会上几乎没有辅导语文的,即使零星半点的也是辅导作文写作。我们的中高考试题结构就是证明了这一点,由基础积累到能力表达,由点滴汇聚到成线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就要做好顺势相合,做好每个点的教学工作,善于将点放大。比如,从小的方面来讲拿《孤独之旅》教学在暴风雨之夜杜小康找鸭的情节,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其作用: 渲染了环境的艰难,交代了具体的时间,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等,让学生掌握应考过程中的应对分析策略。还有《隆中对》《出师表》教学时,可以师生进行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出师表》一词多义与古今异义以及表达方式,通过找每个文言点让学生汇成知识的线。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谈生命》《地下森林断想》等散文的学习之后我们要学会驻足,让学生获得散文赏析的能力。

二、下学期:分段复习、纵向延伸,整合学生语文思维、重能力获得

1. 在积累专题复习上———重积累、细落实

针对字词的积累,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自主积累一以贯之的习惯,我主要是根据搜集词汇合理科学分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去,每天5 ~ 6个你所认为的重要的生字词,将其板书的黑板的左侧,每天上语文课时,利用2 ~ 3分钟的时间,由学生点拨讲解,并且其他学生积累到笔记本上,一周一总结,教师可以一周进行一次本周词汇的默写,这样几周下来学生积累的词汇量会很大,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标点符号运用、病句修改等的专题复习遵循三分理论七分练习的原则,在我们复习过程中,还要将词类、短语、单句句子成分、复句关系类型等语法知识给学生建立系统的语法体系,强化学生的语文语法辨析能力,今年中考又连续考察了短语类型,这一点不能忽视。

2.古诗词复习——纵横相合、总结提高

我们将六册书的古诗词进行横向与纵向分解,化整为零,让学生最终达成熟诵,同时获得诗歌表达情感的艺术方法,可以说我们的六册书中的古诗词艺术手法已经很全面,在面对课外考察时只要学生能够做好知识迁移就会迎刃而解,如今年的中考古诗词赏析岑参的《山房春事》中请简要分析诗歌“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学生如果对杜甫诗《春望》“感时花溅泪”《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等学习深刻的话就不会失分,学生就会结合背景分析出运用反衬和拟人,以乐景来写哀的手法,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景象反衬出梁园的衰败、萧条,物是人非的悲情。

在这方面,我们还进行了如“苏轼词作专题复习”“李清照专题复习”等专题拓展复习,通过对某位作家的生活经历、人情练达等让学生系统性的了解与掌握其人生历程,九年级的学生在我们牵好头之后会自然而然的将其系统内化,如对于苏轼复习专题: 首先可让学生对全六册书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很快会明确我们总共学了苏轼的4 + 1篇诗文,同时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梳理教材之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每一首诗词表达的不同情感,甚至于还会联想到作者的创作背景,但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掌握缺少系统性,每一篇诗文有可能只是被孤立开来,所以我们设计了学案辅助于ppt的形式,让学生系统掌握其人其作。这是因为第三阶段的复习,我们可以补充学生对课外作品的自主赏析,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让学生自主去把握。这种复习学生的学习就像爬坡,我们老师稍一用力托一把,学生就能够爬到顶点,回望自己的学习也便一目了然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种纵向复习,一方面,学生掌握了重要诗词句; 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赏析解读的能力。

3.文言文阅读——稳立课内,触类旁通

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我们六册书下来后就要纵向梳理: 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字词知识与语法知识, 让学生针对一中文言现象能够顺利成章的前已成为一种能力,如今年潍坊语文中考文言文《吴留村》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 1) 后数年,闽寇日炽。日: 一天比一天,“《隆中对》中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2) 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被: 蒙受之意,学生比较容易地明确名词用作动词再做思考,所以我们文言文复习和现代文阅读复习方式迥然不同,如果单纯地走向课外复习,那只会是舍本逐末。

在课外文言片段的阅读训练选取上,我们要立足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立足于历史人物传记、爱国情怀与做人品节等方面的文章,因为往往这类文章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语文教学该怎样展开,针对九年级语文教学该如何提高效率、见实效,语文教师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提前筹划,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将教材系统知识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纲,心里不慌。

信息学奥赛学教策略之浅析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学奥赛 策略

一、关于信息学奥赛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信息学竞赛和普及活动,也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同步进行的一项竞赛活动。旨在向那些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

二、信息学奥赛学之策略

笔者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来学习信息学奥赛:

(一)正确认识信息学奥赛。减少为了高考加分的功利主义色彩太重。我们参加信息学奥赛是为了体现我们对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是对我们智力与技能的检验,是一次扩充知识的极好机会。

(二)重视其他学科的学习。信息学奥赛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及英语基础,当然其他学科的知识也相当重要。它不光考察计算机编程能力,更是考察综合知识,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三)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很多信息学奥赛题目均是来源于生活,我们只有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借助我们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程序设计知识,将问题数字化、程序化。

(四)处理好与其他学科学时间分配的关系。在学校我们的主要时间基本上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上讲求方法与效率,为信息学的学习留些时间。

(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掌握了二进制、计算组成、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等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充分利用互联网。很多同学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认识仅仅是聊QQ、看电影、打游戏,且很还沉迷其中。作为信息学奥赛的学习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搜集资料、建立技术博客、和其他选手交流等等。

(七)学会与他人合作。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与协助的社会,这需要我们学会在团队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水平。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管学到多少,总还有很多没学到;即便是学会了的东西,长时间不用也会遗忘。我们真正学到的是习惯、态度和方法。学会批判性的看问题、用开阔的胸怀去接受所有不同的想法、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乃至提出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和经验。

三、信息学奥赛教之策略

从信息学奥赛的辅导教师来说,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学奥赛老师一般都要上信息技术课程,在课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对计算机及程序设计的兴趣。注意发现有潜质的学生。

(二)选择数学、英语、综合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信息学奥赛培训的重点学员。福州大学数计学院计算机系的陈凌燕采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分析了选择的这类学员在信息学奥赛中获取奖项的可能更大。但也不应把对信息学有建树,但有偏科现象的同学完全排除。

(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制定恰当的培训计划,注重学生上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的张丽老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教学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湖南省浏阳一中的王忠厚老师通过小组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在网络学习中,学生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 通过交流发布信息,让他们习惯利用网络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并最终使他们的信息技术。

(六)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特别是增加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取得学校、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应减少功利主义宣传。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信息学奥赛的前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大受欢迎。而作为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信息学奥赛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近的方面说,信息学奥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助于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从远的方面来说,信息学奥赛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软件技术高级人才,对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也大有帮助。可以预见,在未来信息学奥赛将会得到极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简介[EB/OL]. http://www.noi.cn/about/summary.

[2]朱秀芬. 浅谈在信息学奥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09).

[3]陈凌燕. 数据挖掘技术在信息学奥赛学员选拔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1(03).

[4]张丽. 对信息学奥赛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9).

[5]王忠厚.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学奥赛辅导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0(09).

学教 篇12

一、模式实施过程

开展“学案导学,学教互动”教学模式,其实施过 程基本可以分为课前、课内、课后;学案在不同课型教学中的基本运用策略是因课型设案。

(一)课前:设计学案

一般而言,学案内容包括三维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预习内容及要求、导学内容与过程、拓展练习等。

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力求具体准确;学案的问 题设计及巩固练习应有差异,有梯度,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问题如 何呈现,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问题一般涉及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关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学案的设计应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案的质量,这也是集体备课原则的体现。具体过程是:备课组组长分工,对各个教师提出要求,教师汇报结果,集体讨论修订,各自分头整理,组长汇总完成导学案。导学案设计好后,上课之前发给学 生,学生明确目标,依案自学,完成课前预习内容。

(二)课内:实施过程

1.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教师明确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的 重难点,规定自学内容,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确定自学 时间。学生按要求自学,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中所涉及的自测题目,标出做题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2.研讨交流,发现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内部讨论 交流,对遇到的问题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组与组之间展开讨论,如果还无法解决,教师收集整理,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经过整合带入展示环节集中解决。

3.展示提升,精讲点拨

学生在研究教师所给展示问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对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和准备,并指派一名代表登台讲解或指派几名代表共同讲解,同组的其他学生可随时补充,其他组也可以随时切磋甚至批驳。这个环节应注意给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演、敢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展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则是隐身于学生身后的导演,所要做的是点拨、追问、总结、点评。教 师对于之 前收集整理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发挥其主导作用。

4.反馈评价,归纳小结

让每一名学生梳理自己在展示中的所得,对自己在展示前没理解的进行查缺补漏,对自己理解偏差的、做错的进行反思;本环节应尤其注重后进生,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每组都有一个评价表,进行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判断学习效果的评价策 略应注意 实行多元 评价,人人参与 评价;根据个性差异,进行分层评价。

最后教师应当以知识点为载体,梳理好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后:拓展练习,补充信息

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教师及时进行反馈评价。语文课堂应注意素材的拓展,练习后面根据学习的文体附有一些美文,供学生随时阅读。

二、收获与反思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学教互动”教学模式在许多当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鉴而来,条件不同,生源不同,差异也很大。总的来说,它有助于教师从繁琐低效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学生由被动盲目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够较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与此同时,教师普遍感觉工作量 大,有时候针 对学案的研讨难免感觉力不从心;如何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学案;上课时如何更好地把握时间,课后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也需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教学才能更完善。

摘要:高中语文“学案导学,学教互动”教学策略秉着“取其所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原则,尝试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改革为“学案导学,学教互动”模式,使学案成为一种载体,既能成为教师的教案,又能成为学生的学案,更能成为检测的作业,三位一体打造理想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学教】推荐阅读:

上一篇: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下一篇:良好的教育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