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汀(共9篇)
乌司他汀 篇1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多因素、累及多环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1],也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全身性疾病。乌司他汀是一种存在于人尿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既往研究显示其有抵抗外来刺激,减少外界损伤因子对机体的损伤,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联合应用生大黄及乌司他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对象
入选济宁市附属医院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急诊科及急诊监护室住院确诊的SAP患者88(男50,女38)例,年龄22~76岁。全部病例既往无肝炎、肝硬化、肝血吸虫病等肝脏病史,发病前无服用肝损害药物和其他损害诱因存在;无导致白细胞变化的因素存在;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淀粉酶增高及B超、CT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淀粉酶升高。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依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
1.3 分组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下列治疗方案:(1)禁食、胃肠减压;(2)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3)抑制胰腺外分泌,用国产奥曲太0.6每日1次;(4)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营养支持。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粉5g每日3次,用40~60ml温水胃管内注入,疗程3~7日,乌司他汀20万单位溶于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0日。
1.5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7d后血尿淀粉酶、CRP变化;肝功能损害情况及白细胞下降幅度。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8例患者中,经给予积极治疗后,10天共死亡4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故临床疗效观察例数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42例。
2.1 患者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88例SAP患者中,男50例,女38例,治疗组(49±27)岁,对照组(48±25)岁,胆源性胰腺炎51例,脂源性胰腺炎8例,酒精性胰腺炎20例,其他病因9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因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应用生大黄粉及乌司他汀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PR浓度、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数及肝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治疗后CPR浓度、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数均明显降低,肝功较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46.5±5.3)ug/ml vs(21.3±4.2)ug/ml、(726±187)U/L vs(247±68)U/L、(4258±2060)U/L vs(1190±356)U/L、(19±2.1)10^9/l vs(8.5±2.2)10^9/l、(224.6±127.2)U/L vs(108.3±35.2)U/L、(244.7±131.1)U/L vs(112.2±26.7)U/L、(55.6±32.5)ummol/l vs(34.9±11.2)ummol/l、(24.4±3.5)g/l vs(50.6±6.2)g/l P分别小于0.01、0.01、0.01、0.05、0.01、0.01、0.05、0.05;治疗组(47.9±7.5)ug/ml vs(10.1±1.6)ug/ml、(717±192)U/L vs(57±65)U/L、(4400±1650)U/L vs(556±367)U/L、(18.2±1.23)10^9/l vs(4.4±0.6)10^9/l、(235.6±147.2)U/L vs(54.1±26.3)U/L、(265.4±150.5)U/L vs(56.9±36.0)U/L、(57.6±37.7)ummol/l vs(15.7±13.2)ummol/l、(26.2±7.6)g/l vs(74.6±8.2)g/l P均小于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应用生大黄粉及乌司他汀治疗组CPR浓度、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数降低更明显,肝功能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4.2)ug/ml vs(10.1±1.6)ug/ml、(247±68)U/L vs(57±65)U/L、(1190±356)U/L vs(556±367)U/L、(8.5±2.2)10^9/l vs(4.4±0.6)10^9/l、(108.3±35.2)U/L vs(54.1±26.3)U/L、(112.2±26.7)U/L vs(56.9±36.0)U/L、(34.9±11.2)ummol/l vs(15.7±13.2)ummol/l、(50.6±6.2)g/l vs(74.6±8.2)g/l P分别小于0.05、0.01、0.01、0.01、0.01、0.01、0.05、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治疗后与对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是蛋白酶、磷脂酶A2、胰腺微循环障碍及炎症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炎症细胞因子在AP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与其早期炎症反应时胰腺实质、胰周浸润的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有关[2]。活化的巨噬细胞释放各种炎症细胞因子,引起胰腺局部组织的损害[3]大黄通里攻下法:通过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可以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肠源性细菌易位,进而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4]。大黄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和鞣质,具有以下功能:(1)抑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胰酶的分泌,松弛胆道口括约肌,减轻胰管压力;还具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小动脉的收缩作用,有利于改善胰腺的微循环;可明显抑制二十碳烯酸异常代谢,减少胰腺自我消化,使胰腺细胞死亡明显减少,阻止病情发展[5]。(2)使胃肠道平滑肌活动明显增强,提高胃肠动力,促进肠蠕动,改善和消除肠道麻痹及淤滞状态[6]。(3)抑制肠道内细菌易位及毒素吸收,促进肠道内毒素排泄,促进胃肠道新陈代谢和肠道营养的恢复,明显降低血内毒素水平,从而使腹胀、腹痛等症状及血常规恢复正常的时问明显缩短。(4)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产生,具有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有研究显示应用生大黄及乌司他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7,8]。本研究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PR浓度、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数均明显降低,肝功较前明显好转,生大黄联合乌司他汀治疗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更明显,即CPR浓度、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数降低更明显,肝功能改善更显著,其原因可能为两药分别从胰酶释放及被激活等环节双重阻断胰酶内消化,并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诸琦,龚自华.实验性胰腺炎研究进展[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89-105.
[2]Scott Tenner,MD,MPH,et al.Fluid Resuscitation in SevereAcute Pancreatitis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Volume6,Issue1January2010,16-18.
[3]Issam M.Halabi,MD,FAAP.Ulcerative Colitis Presenting as AcutePancreatitis in a6-Year-Old Patien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Volume5,Issue6June2009,429-430.
[4]汪晓云.大黄应用于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52.
[5]阴建兵,王永奇,杨坤,等.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3例临床观察[J].中医与中西医结合,2005,8(2):196-197.
[6]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放军医学杂志,2004,29(7):646-648.
[7]杨振林,郑树森,朱峰,等.两种不同途径应用乌司他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2):101-103.
[8]董虹亮,刘蓉.乌司他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168例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2007,22(3):597-598.
乌司他汀 篇2
【关键词】乌司他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APACHEⅡ评分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36-0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yndrome,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而细胞因子在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是从人尿液中提取的广谱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表明,它能调整重症患者细胞因子,我们在此探讨UTI对SIRS的细胞因子干预作用及预后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sIRS诊断要点: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确诊为SIRS: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频率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32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0.10,收集自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感染科重症病房收治符合条件的SIRS患者85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5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52.65±23.42)岁,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为(19.43±6.45)分,据入院次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43)为UTI治疗组,B组(n=42)为非UTI治疗组.二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方法 俩组患者均给予针对原发病治疗及充分的抗感染、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A组入院确诊为SIRS患者即给予UTI注射液(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万/Kg/d溶于50ml生理盐水Q12h(2次/日),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1小时,疗程5~7d两组均在确诊治疗前及治疗后7d采外周血进行APACHEⅡ评分,并记录2周内并发症如脓毒症、脓毒性休克、MODS等,及4周后的转归。均采用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标准试剂均由晶美公司提供,操作和结果计算均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应数据行t检验,组内数据应用方差分析行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比较二组患者血清TNF-α、ICAM一1水平降低明显P<0.01,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一1β水平降低P<0.05,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A、B二组患者血清TNF-α、IL-1B、ICAM-1水平比较P>0.0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二组患者血清TNF—α、ICAM-1水平比较A组较B组降低明显P<0.01,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一1β水平降低P<0.05,水平差異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二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二组患者在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相差不大,治疗后二组APACHEⅡ评分同组内比较P<0.05,表明病情得到缓解,二组间比较P<0.01,表明A组病情得到缓解程度明显优于B组,二组2周内并发症及4周后转归比较,A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低于B组,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在引起SIRS的炎症介质中,TNF-α、IL-1被认为关键因子,在此过程中发挥十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TNF-α对众多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有调节作用,能诱导单核一巨细胞系产生IL-1,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级联放大“瀑布效应”;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使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受体表达增高,引起粘附分子ICAM-1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导致粘附,导致内皮细胞和凝血功能障碍,同时内皮素分泌增加,微血管收缩,机体氧代谢障碍,因而说ICAM-1参与机体损伤重要因子。UTI的Kunitz结构区域决定了其有水解酶抑制剂的活性,及稳定细胞膜,稳定溶酶膜的活性,作为水解酶抑制剂和细胞膜的稳定剂,能够同时抑制胰蛋白酶、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等多种水解酶的活性,因此UTI能减少细胞因子TNF-α、IL-1等的释放,终止级联放大“瀑布效应”,减少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CD11/CDl8、稳定溶酶体膜,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或防止机体损伤,保护患者脏器功能。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二组患者血清比较TNF-α、ICAM-1水平,A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B组,血清IL-1β水平比较降低幅度A组大于B组,表明对SIRS重症患者使用药物UTI进行干预,有利于调理患者机体炎症反应。
本研究显示,二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2周内并发症、4周后的转归结果比较,治疗后A组的APACHEⅡ评分比B组下降更明显,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4周后的死亡率A组明显低于B组,统计学比较有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表明对SIRS重症患者使用药物UTI进行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是有效的
乌司他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急诊ICU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5例, 均确认为口服20%百草枯溶液, 且经百草枯尿检 (连二亚硫酸钠显色法) 确诊[1,2], 口服量20~150 m L, 服毒剂量采用病史及口服清水模拟当时情形决定, 均无酒后服毒情况。其中男21例, 女34例, 年龄14~60岁, 平均 (32.5±11.8) 岁。排除标准:年龄<14岁或>60岁者, 既往有心、肺、肝、肾基础疾病者, 服毒量超过150 m L或合并其他药物中毒者, 住院3 d内死亡者, 服毒至就诊时间超过24 h者以及不能配合治疗者, 此外考虑乙醇有降低百草枯中毒中毒的病死率的可能, 酒后服毒者未纳入。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 经患者家属同意, 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 (A组) 24例和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汀治疗组 (B组) 31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口服量、中毒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A组
采用常规洗胃, 活性炭吸附 (9 g, 口服, 每8小时一次) 3 d, 甘露醇 (250 m L, 口服, 每8小时一次) 导泄3 d, 血液灌流3次, 2 h/次, 大剂量甲泼尼龙500 mg (1周后逐渐减量) , 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3.0) , 大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 应用氮乙酰半胱氨酸、普萘洛尔、氨溴索 (60 mg, 每6小时1次) 、血必净等药物, 基本遵循2013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救治流程处理[3]。
1.2.2 B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和乌司他汀, 依达拉奉30 mg, 静脉滴注, 2次/d, 乌司他丁4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 2次/d。两组均常规应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补液利尿, 初期入液量保持在4000 m L/d以上,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两组均未预防应用抗生素,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Pa O2<40 mm Hg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通过吸氧仍不能改善缺氧者, 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1.3 监测指标及随访
所有患者详细询问服毒剂量、时间及曾经诊治情况, 住院期间心电监护, 常规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凝血五项、血气分析、肺CT动态检查等。出院后随访至死亡或中毒后2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入院时一般资料及检查结果,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肺纤维化发生情况及病死率。MODS诊断为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肺纤维化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特发性肺 (间质) 纤维化诊断和指南 (草案) 》[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 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的肺纤维化、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百草枯中毒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主要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 形成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及过氧化离子, 引起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 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导致MODS或肺纤维化。所以抑制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可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5]。而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有清除自由基及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联合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治疗百草枯中毒降低了肺纤维化及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降低了病死率。
依达拉奉是强有力的自由基清除剂, 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清除羟自由基, 保护脑神经细胞, 近几年来发现依达拉奉能够抗氧化应激, 减少细胞凋亡, 抑制炎症反应, 抗坏死等作用[6]。Zhi等[7]研究发现依达拉奉减少肺炎症细胞浸润, 减轻肺间质水肿, 从而防止百草枯中毒肺纤维化的发生。有动物研究显示依达拉奉能够改善氧自由基诱发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从而保护肾脏[8]。而最早Saibara等[9]的动物实验表明依达拉奉可以减低百草枯中毒小鼠的死亡率, 推荐临床用于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患者。近年来国内临床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百草枯中毒显示了一定的疗效[10]。
经研究表明乌司他丁不仅仅是一种酶抑制剂, 还具有抑制氧自由基和超氧化物产生, 稳定多种细胞膜结构, 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 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 改善微循环,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11]。Song等[12]在动物实验中显示百草枯中毒的新西兰白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明显增加, 血管渗透性增强, 而乌司他丁干预组VEGF降低, 血管渗透性减弱, 从而显示乌司他丁对肺血管内皮细胞及肺脏的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上, 潘莉等[13]的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乌司他丁组MODS及肺纤维化的发生率降低, 死亡率也降低 (P<0.05) , 这也与B组的研究相符。
近年来由于依达拉奉及乌司他丁的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临床用于百草枯中毒的治疗逐步增多, 王文生等[14]的研究显示大剂量氨溴索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百草枯中毒, 发生低氧血症、急性肺损伤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较常规治疗的比例降低, 而潘莉等[13]的研究也显示了乌司他丁的治疗优势。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抗氧化自由基清除剂, 能抑制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抑制再灌注损伤, 是目前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有效的药物[15]。王龙等[16]在包含依达拉奉的对百草枯中毒的综合治疗中, 也显示了各脏器损伤发生率的降低, 而同济医学院的Long等[17]使用依达拉奉治愈了2例极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患者。国内尚未见联合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报道, 笔者的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组肺纤维化及MODS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0.05) , 此外常规治疗组死亡12例, 病死率为50.0%, 而依达拉奉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组, 死亡7例, 病死率为2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以上研究一样, B组的研究降低了各脏器损伤发生率及病死率, 取得了积极的意义。
总之, 笔者的研究为百草枯中毒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有待于临床进一步推广。当然本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少, 尚需要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 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24例 (A组) 和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组31例 (B组) , A组采用常规治疗, B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肺纤维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A组相比, B组肺纤维化、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能够有效改善脏器功能、降低肺纤维化及MODS的发生率, 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
乌司他汀 篇4
【摘要】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9例)。对照组按照重症手足口病诊治指南进行常规救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乌司他丁进行辅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明显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中具有抗炎治疗价值。
【关键词】 乌司他丁;重症手足口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84-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患儿多数表现为皮疹、疱疹等,轻症者预后良好,如病情进展为以呼吸、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表现为急性肺水肿、肺出血、脑干脑炎、重症心肌炎等,则已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若不及时治疗,将大大增加其死亡率。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A组16型(CoxA16)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为3岁以下儿童)的常见传染病。由于乌司他丁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心肌抑制因子产生、清除氧自由基以及对抗炎症介质的释放等作用。本研究主要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以探讨乌司他丁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救治中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入住我院ICU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7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都符合2011年版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将37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和观察组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所有患儿的危重病评分均采用太原小儿危重症病例评分法(PCIS)。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病情(年龄、性别、体重和PCIs评分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按照2011年版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对两组患儿进行积极救治;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进行辅助治疗,将乌司他丁注射液(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万U/支)1万U/kg加入20ml O.9%氯化钠中采用微泵以20ml/h的速度静脉泵人,1次/12h,连用5d。
1.3 检测指标两组患儿均在入ICU及时治疗5d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PCT及HS-CRP的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儿PCT及HS-CRP水平比较结果显示,人ICU时两组患儿PCT及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即人ICU时与Sd后)比较,可见两组患儿经5d治疗后PCT及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经辅助治疗S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CT及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见表2)。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体内会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脓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合并肺水肿的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和外周血中检测出^y干扰素(IFN-γ)、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IL-1β、IL-10、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增多。HS-CRP属于急性炎性反应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临床上炎性反应的常用标志物,在SIRS时该指标浓度会迅速上升,当机体的炎症反应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后该指标又能快速下降。PCT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炎症因子之一,其不具有激素活性,半衰期约24h,正常患者血清内的含量维持较低水平。属于降钙素前肽类糖蛋白,通过酶切作用在体内转化成降钙素而产生其生物学功能;当机体受到感染时,一系列炎性介质会诱导刺激PCT的释放与分泌,因此,临床上已将PCT作为监测和评估机体感染以及炎性反应情况的重要指标。
乌司他汀 篇5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乌司他汀,奥曲肽,疗效观察
重症急性胰腺炎 (Acuteseveritypancreatitis, SAP) 是一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传统治疗效果差的疾病。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故治疗方法仍有待于探索。新近研究表明, SAP可以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 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故早期SAP尽可能非手术治疗已成共识。乌司他丁、奥曲肽是目前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药物,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用乌司他汀和奥曲肽联合应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6例, 总体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6例, 男21例, 女15例, 年龄21~76岁, 平均 (48.5±14.2) 岁。对照组31例, 男18例, 女13例, 年龄29~74岁, 平均 (47.3±15.1)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1996年提出的重症胰腺炎临床诊断和分级标准[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等都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采用乌司他汀20万U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 每日2次, 连用10~14d。奥曲肽Sandostai (瑞士诺华公司) 0.1mg, 1次/8h皮下注射, 连用10~14d。 (2) 对照组仅应用乌司他汀治疗, 用法同治疗组中乌司他汀用法。所有病例均除了上述药物治疗外, 都辅以常规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营养支持,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止痛及对症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1) 标准: (1) 临床症状: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消失; (2) 临床体征:压痛、腹肌紧张度、肠胀气消失; (3) 实验室检查血清、尿淀粉酶、白细胞计数、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恢复正常; (2) 判断:根据上述标准, 按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评价级别评定:治愈:7d达到上述标准;显效:10d达到上述标准;有效:14d达到上述标准;无效:14d达不到上述标准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救率为86.11%, 对照组总有救率为77.42%,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一个全身炎症反应过程, 由于胰酶大量释放并被激活, 导致胰腺本身及周围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和大量有毒物质的吸收可引起全身剧烈的炎症反应, 使机体处于免疫过反应状态。多种炎症因子如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一氧化氮 (NO) 、氧自由基 (OFR) 、磷脂酶A2 (PLA2) 等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炎症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引发急性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 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此时给予胰酶抑制剂以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减少胰液的分泌、防止炎症发展非常重要。
乌司他汀是从人尿中提取的精制糖蛋白, 可抑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纤溶酶、透明质酸酶、淀粉酶、脂肪酶等糖类和脂类水解酶的作用, 此外尚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 能改善休克时的循环状态。资料表明, 乌司他汀在抑制胰酶及自由基产生的同时抑制NO的产生及释放, 一方面去除了过量的NO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另一方面将NO控制在一定水平与急性胰腺炎时大量产生的PAF、血栓素 (TXA2) 、前列腺素 (PGI2) 等细胞因子形成新的平衡, 改善胰腺组织微循环, 早期应用有阻止轻型胰腺炎向重症转化的作用。乌司他汀可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 通过抑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PLA2、OFR的释放, 阻止细胞因子炎性介质与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防止白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轻白细胞对组织的损伤从而阻止急性胰腺炎时SIRS的发展, 减轻多器官功能的损害, 对炎症介质过度升高导致的一些临床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对心、肝、肾等脏器可能有保护作用。乌司他汀与血清中本身存在的α-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免疫原性相同, 提示其使用比较安全。
注:总有救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奥曲肽为生长抑素8肽, 其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机理:能抑制胃泌素、促胆囊收缩素 (CCK) 、胰高糖素、胰岛素和肠血管活性肽分泌, 抑制胃酸、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分泌。减轻胃肠的通过时间, 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胰腺坏死时, 胰酶分泌未停止, 奥曲肽应用后可减少“自我消化”效应, 阻止坏死性胰腺炎进一步恶化, 使血尿淀粉酶显著降低, 腹痛等症状迅速缓解, 复查CT或B超、胰周病变改善, 不但减轻胰腺坏死程度, 而且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发生。胆源性胰腺炎存在胆液、胰液逆流、而生长抑素能松驰oddice括约肌, 降低胰胆管压力, 减少胰液逆流, 从而解除这一病因。
临床研究表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加用奥曲肽对改善SAP症状有肯定的作用, 特别是重症胰腺炎由于胰酶的大量释出。被组织激活后导致胰腺及周围组织坏死。并继发坏死组织及大量有毒物质吸收, 全身炎症反应剧烈。由于胰酶激活过多, 单从一个环节很难控制胰酶的释放、激活以及全身的炎症反应。奥曲肽和乌司他汀分别从胰酶释放及被激活等环节双重阻断胰腺内消化, 并控制全身炎症反应 (SIRS) 的发展, 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组.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 1997, 35:773.
[2]杨振林, 郑树森, 朱峰, 等.两种不同途径应用乌司他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5, 11 (2) :101~103.
[3]史力军, 姜爱民, 孙丽萍, 等.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5) :292.
[4]陈晓星, 黄霞月, 刘平, 等.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总结[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2, 3:186~187.
乌司他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其中男性患者74例, 女性患者46例, 年龄在25~74岁。发病原因:胆源性44例, 酒精性38例, 高脂蛋白饮食23例, 高三酰甘油血症11例, 其他4例。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 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止痛、禁食、营养支持、胃肠道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治疗, 首先连续滴注生长抑素250μg, 然后静脉滴注3000μg生长抑素加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 L, 连续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 给予乌司他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 其中生长抑素治疗方案同对照组, 同时静脉滴注20 U乌司他汀加5%葡糖糖溶液500 m L, 每天2次, 连续治疗14 d。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症状变化, 同时进行必要指标检测。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腹胀、腹痛缓解时间等;临床体征:腹部压痛、肠鸣音恢复及反跳痛缓解时间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 (WBC) 、血淀粉酶、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等。
1.4 疗效判定:
(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2)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3)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1。观察组治愈患者32例, 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21例, 治疗总有效率61.67%, 两组对比,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SA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症, 症状重,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 对于其发病机制的探究也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来说, 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 学界一般认为其发病原因是酒精等各种因素刺激胰酶过度分泌, 致使胰腺水肿、出血坏死而后引发的一种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所以SAP的治疗目的是抑制胰酶过度分泌、降低已激活酶的活性、预防及控制并发症的发生[2]。
乌司他汀是一种广谱的水解酶抑制剂, 可以抑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磷脂酶A2等一系列与胰腺炎有关的酶的活性和释放, 减轻炎症、水肿、出血等症状, 改善局部微循环。乌司他汀除抑制胰蛋白酶外维持胰腺炎发病时产生的过量的NO及血栓素 (TXA2) 前列腺素 (PGI2) 等细胞因子在一个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平衡状态, 进而控制胰腺炎症的进一步恶化[3]。由此可见乌司他汀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胰腺炎的治疗过程, 适合用于胰腺炎的治疗。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是最先从下丘脑中分离出的一种多种激素释放的调节肽。主要是通过抑制胰酶的分泌降低胰酶的消化作用, 减少血小板活化因子的释放, 激活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 减少全身内毒素, 松弛Oddi氏括约肌而促进胰液的排出这几方面来控制胰腺炎的进一步恶化[4]。急性重症胰腺炎采取乌司他汀和生长抑素两药联用, 二者有协同作用, 可以增强胰腺分泌抑制作用, 加快渗出炎性因子的吸收, 有效缓解胰腺水肿、出血、坏死等临床症状, 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研究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临床分析发现同时使用乌司他汀和生长抑素的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肌紧张、压痛等症状较对照组更快得到改善。观察组治愈患者32例,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3%, 对照组治愈患者2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1.67%, 两药联用后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给予生长抑素, 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看来, 乌司他汀与生长抑素同时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有效减轻了临床症状, 提高治愈率, 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肖平, 魏国忠.乌司他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7) :1200-1201.
[2]洪润生, 刘映霞, 王继周.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2:35-36.
[3]文良军.乌司他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2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9) :4409-4410.
乌司他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择2013 年10 月- 2015 年6 月诊断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80 例,入组患者诊断标准符合199 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颅脑CT/MRI证实。排除标准: (1)心肌梗死、急慢性心力衰竭; (2)严重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心肌病变;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男43 例,女37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39 例,出血性脑血管病41 例。年龄( 63. 82 ± 4. 29 ) 岁; 动脉压( 156. 90 ± 10. 17) mm Hg;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10. 92 ± 1. 85)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 评分( 25. 38 ± 4. 56) 分。8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 例。2 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课题研究符合医院医学科研伦理学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2 组患者均按照医学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第8 版对急性脑血管病给予规范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有创支气管插管术、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给予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汀12 万U加入0. 9 氯化钠100ml,静脉点滴,每8 小时1 次。治疗时间3d。
1. 3 观察指标( 1) 血清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3d,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 IL-6)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钠尿肽( BNP) ,比较2 组患者血清中IL-6、TNF-α、BNP水平差异。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进行。( 2) 临床指标。观察2 组患者气管插管置管时间、3d内气管插管拔除率、患者病死率、ICU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病死率差异。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血清IL-6、TNF-α、BNP水平治疗后治疗组IL-6、TNF-α、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1。
2. 2 临床指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气管插管置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d内气管插管拔除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3 讨论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存在下丘脑—交感神经兴奋学说、机体炎性反应因子学说[5,6]。课题前期研究证明了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病初期可能与颅内压变化引发下丘脑—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引发心脏顿抑,心脏舒缩功能急剧下降有关。肺内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机体炎性反应因子级联爆发反应。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后,血清中炎性介质IL-6、TNF-α 等水平逐渐升高,24h后达到高峰,随着治疗效果的显现,血清中炎性因子浓度逐渐降低。课题设想如果在病变早期,有效降低血清中炎性介质浓度,是否可能减少肺毛细血管渗漏,达到有效减少肺内病变渗出目的。乌司他汀是由肝脏分泌的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糖蛋白,既往研究表明[7,8]乌司他汀具有抑制过度炎性反应,减少组织细胞损伤,改善微血管循环作用。但既往研究[9]主要集中在脓毒症的抢救与治疗,对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
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乌司他汀早期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可以有效下调体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降低体内因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过度炎性应激反应水平,炎性因子水平下调可以减少肺内脑细血管通透性,导致肺毛细血管渗漏下降,肺内渗出减少,炎症反应减轻,气管插管容易,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有效缩短临床治疗时间,降低重症监护费用,辅助呼吸机通气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临床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源性肺水肿可以明显降低肺功能损害,减轻心脏负荷,提高临床疗效。分析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汀降低患者血清中炎性反应水平有关。
摘要:目的 观察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按照医学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第8版对急性脑血管病给予规范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有创支气管插管术、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少量糖皮质激素,给予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用乌司他汀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钠尿肽(BNP)水平差异。对比观察2组患者气管插管置管时间、3d内气管插管拔除率、ICU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病死率差异。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IL-6、TNF-α、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气管插管置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d内气管插管拔除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源性肺水肿可以明显降低肺功能损害,减轻心脏负荷,提高临床疗效。分析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汀降低患者血清中炎性反应水平有关。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神经源性肺水肿,乌司他汀,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1]刘红升,赵晓东,苏琴,等.2例爆发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治[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4):334-336.
[2]孙会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6):51-54.
[3]王定良.早期有创机械通气在治疗严重肺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引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5):946-947.
[4]刘红升,苏琴,赵晓东,等.神经源性肺水肿早期形式的急诊识别及治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7(3):342-344.
[5]李瑾,沙杜鹃,李启明,等.动脉瘤破裂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血浆儿茶酚胺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5):1205-1208.
[6]方志成,周昌娥.爱贝宁抑制神经源性肺水肿交感活性亢进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423-425.
[7]陈悦,宋涛,霍阳,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合并急性左心衰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4):673-674.
[8]杨锦平,何鹏,刘付军,等.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7):997-998.
乌司他汀 篇8
为应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带来的巨大威胁与挑战, 欧洲危重病医学学会于2004年发表了广为国际接受的《拯救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后经2008年、2012年2次修订, 该指南日趋成熟与完善。我国尚未发布关于脓毒症的治疗指南, 临床实践中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其中, 调控机体的炎性反应, 及时、有效地阻断这一途径是成功治疗脓毒症的关键所在。
血必净注射液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先灵医药研究所研制的中药复方注射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0040033) 、主要成分为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 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溃散毒邪的作用。血必净可以维持抗炎、促炎平衡, 避免过度炎性反应对机体自身的损害[2],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危重疾病, 如感染引发的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以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等疾病。
乌司他丁 (Ulinastatin, UTI) 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 可抑制蛋白酶活性及炎性因子的释放。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乌司他丁和免疫增强剂a1胸腺肽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脓毒症患者28d及90 d的生存率[3]。
血必净和乌司他丁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脓毒症的治疗, 且疗效明显。本文系统评价血必净+乌司他丁与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的随机或临床对照试验 (RCT or CCT) , 进一步了解血必净对脓毒血症炎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本次Meta分析检索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血必净/乌司他丁/UTI/天普洛安+脓毒症/SIRS, 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14年3月。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研究类型:血必净+乌司他丁乌与司他丁治疗脓毒症相关的随机或临床对照试验, 有无随访、是否采用盲法不限; (2) 研究对象:符合2011年国际会议所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或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危重症医学会 (ACCP/SCCM) 联席会议提出的脓毒症诊断标准[4,5]。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以及疾病严重程度不限; (3) 给药方案:治疗组患者给予血必净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乌司他丁+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基础治疗;治疗时间为15 d以内; (4) 临床结果评定指标: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细胞介素-6 (IL-6) 、降钙素原 (PCT) 、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1.2.2 排除标准
(1) 治疗组或对照组患者均为血必净或乌司他丁与其他治疗药物联合用药文献; (2) 研究对象为非脓毒症患者; (3) 对血必净或乌司他丁过敏的患者; (4) 综述文献; (5) 结果指标未包括上述临床指标的文献; (6) 如有重复发表, 仅保留最近年份的。
1.3 数据提取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创建数据提取表。记录文献编号和第一作者, 并收集以下4个方面的数据: (1) 研究对象:样本量、各组人数; (2) 干预措施:基础治疗、剂量、疗程; (3) 临床结果:各临床疗效指标; (4) 研究方法:分配隐藏、随机、盲法的实施情况及基线可比性。
1.4 质量评价
本研究拟采用随机、盲法、失访/退出、分配隐藏和基线可比性5项指标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其中, 随机、盲法、失访/退出用Jada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加权均数差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 及95%CI作系统评价。采用χ2进行异质性检验, 当检验结果提示各项研究之间具有同质性 (P>0.05, I2<50%) ,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fixed effect model) 进行合并分析;反之, 当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 (P<0.05, I2>50%) , 应考查、分析异质性来源, 当此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或异质性无临床意义时, 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 model) 进行Meta分析[6]。
1.6 发表偏倚分析
本研究采用漏斗图来识别文献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情况
2.1.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共检索到116篇相关文献。排除111篇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共纳入5篇文献。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见表1。
2.1.2 文献质量评价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总体不高, 文献Jadad评分为1~3分。所有文献均写出试验采用随机方法, 但只有1篇对随机化的方法进行了说明, 见表2。
2.2 血必净+乌司他丁与乌司他丁效果的Meta分析
在疗程、剂量、基础治疗均不限的情况下, 计算血必净+乌司他丁组和乌司他丁组的效应差异时, 纳入文献5篇, 共450例患者, 其中血必净+乌司他丁组患者225例, 乌司他丁组患者225例。
2.2.1 TNF-α
报告TNF-α的4项研究共纳入病例410例, 治疗组患者205例, 对照组患者205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较强的异质性 (P=1.00, I2=0%) , 经分析文献得知, 周昌娥等[8]中TNF-α的测量方法与其他文献不同。故排除周昌娥等[8], 采用固定效用模型进行Meta分析, 结果显示:合并效应值WMD=-7.81, 95%CI:-9.61~-6.00, P<0.00001。森林图中, 菱形图案没有与垂直线相交, 说明血必净+乌司他丁组与乌司他丁组TNF-α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TNF-α水平更低, 见图1。
2.2.2 IL-6
报告IL-6的4项研究共纳入患者410例, 治疗组患者205例, 对照组患者205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较强的异质性 (P=0.70, I2=0%) 。经分析文献得知, 周昌娥等[8]IL-6的测量方法与其他文献不同。故排除周昌娥等[8],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结果显示:合并效应值WMD=-78.16, 95%CI:-91.89~-64.44, P<0.00001。森林图中, 菱形图案没有与垂直线相交, 说明血必净+乌司他丁组与乌司他丁组白介素IL-6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IL-6水平更低, 见图2。
2.2.3 PCT
报告PCT的4项研究共纳入患者410例, 治疗组患者205例, 对照组患者205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 (P=0.002, I2=80%)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值WMD=-0.56, 95%CI:-0.85~-0.27, P=0.0002。森林图中, 菱形图案没有与垂直线相交, 说明血必净+乌司他丁组患者与乌司他丁组患者的PCT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PCT水平更低, 见图3。
2.2.4平均住院时间
报告平均住院时间的4项研究共纳入患者328例, 治疗组患者164例, 对照组患者164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 (P=0.96, I2=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值WMD=-3.74, 95%CI:-4.60~-2.88, P<0.00001。森林图中, 菱形图案没有与垂直线相交, 说明血必净+乌司他丁组患者与乌司他丁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 见图4。
2.2.5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报告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的4项研究共纳入患者328例, 治疗组患者164例, 对照组患者164例,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 (P=0.56, I2=0%) , 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值WMD=-3.90, 95%CI:-4.61~-3.18, P<0.00001。森林图中, 菱形图案没有与垂直线相交, 说明血必净+乌司他丁组患者与乌司他丁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更短, 见图5。
2.3 发表偏倚
本文采用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漏斗图分布较为集中和对称, 但由于文献数量较少, 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难以识别。
2.4 不良反应
除周昌娥等[8]外其余4篇文献均对不良反应进行了说明。茅尧生等[7]、孙强等[9]记录使用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赵广阔等[11]记录使用乌司他丁产生了不良反应;江乐等[10]治疗组患者出现2例皮肤红痒、1例静脉炎, 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静脉炎,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临床指导意义
现有研究结果显示, 血必净+乌司他丁+基础治疗治疗脓毒症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患者体内TNF-α、IL-6及PCT致炎因子的水平;在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方面, 效果较单纯使用乌司他丁+基础治疗更好。此外,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 增加血必净可提高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3.2 研究设计的局限性
本系统评价纳入的5个研究, 均为低质量的临床试验。除江乐等[10]外, 其余文献均未注明随机化方法、报告适当的分配方案隐藏方案和盲法的使用, 且研究样本量较小。
本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 但由于文献数目较少, 亚组分析较为困难, 故直接剔除存在异质性的文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今后有必要继续关注相关高质量随机临床对照研究, 进行亚组分析, 消除临床异质性, 提升Meta分析的质量, 对现有研究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使研究证据更加可靠。
4 结论
本研究提示, 在乌司他丁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血必净注射液可提高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因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数量较少, 是否值得临床大面积推广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摘要: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炎症的影响及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各大数据库, 查找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相关临床试验, 并采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治疗组181例患者给予血必净+乌司他丁+基础治疗, 对照组181例患者给予乌司他丁+基础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WMD=-5.16, 95%CI:-11.00.76)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白细胞介素-6 (IL-6) 水平 (WMD=-57.82, 95%CI:-112.12-3.52) 、降钙素原 (PCT) 水平 (WMD=-0.53, 95%CI:-0.88-0.19) 、平均住院时间 (WMD=-3.63, 95%CI:-4.68-2.58)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WMD=-3.77, 95%CI:-4.70-2.83) 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血必净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 (IL-6) 、前降钙素 (PCT) 水平更低, 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更短。
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疗效 篇9
衰竭 (MODS) 。病情凶险, 致死率高, 约为30%~60%。目前, 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做胃肠减压术, 抗炎治疗,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抑制胰腺酶的分泌, 镇痛解痉, 预防和治疗休克和营养支持治疗。乌司他丁是一种从人类尿液中提取、纯化的广谱蛋白水解酶抑制剂, 可以抑制多种蛋白酶、糖以及脂类水解酶的活性。同时能稳溶酶体膜, 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 调节和控制炎性介质的释放等作用。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乌司他丁的临床治疗效果做了调查,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收住我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6例。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18例, 对照组18例。其中男26例, 女10例;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的诊断及分级标准[2]。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18例, 对照组18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 患者禁食, 给予做胃肠减压术, 抗炎治疗,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抑制胰腺酶的分泌, 镇痛解痉, 预防和治疗休克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则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应用乌司他丁20万U溶于250m L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每日2次, 3d后改为每日1次, 1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胸痛、腹胀、恶心、呕吐及黄疸等症状, 每日查一次血、尿淀粉酶, 检测血常规, 电解质和肝肾功能, 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尿量的变化情况。
1.3 判定疗效的标准
有以下几方面: (1) 临床症状: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缓解或基本消失。 (2) 体征:腹肌紧张及腹部压痛、反跳痛消失。 (3) 检验指标:血常规, 血、尿淀粉酶, 肝肾功能等基本恢复正常。
1.4 疗效评价的标准
痊愈:5d内同时满足上述3项标准的患者。显效:7d内同时满足上述3项标准的患者;改善:10d内同时满足上述3项标准的患者;无效:超过10d未能满足上述3项标准的患者。总有效数为痊愈患者和显效患者的总和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χ2检验, 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缓解, 观察组的血、尿淀粉酶的恢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或胆道感染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胰酶大量释放并激活, 引起胰腺周围组织的坏死, 坏死组织和有毒物质的吸收又会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会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 从而可以导致全身其他多个器官功能性损害。
乌司他丁 (UTI) 是一种从人类尿液中提取、纯化的广谱蛋白水解酶抑制剂, 可以抑制多种蛋白酶、糖以及脂类水解酶的活性。早期应用UTI可以广泛的抑制胰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等水解酶, 从而可以减轻自身的消化功能, 有效的降低毒素的吸收, 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同时, UTI能稳溶酶体膜, 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 调节和控制炎性介质的释放等作用。能够抑制心肌细胞抑制因子的释放, 改善循环功能, 起到保护器官的作用[3]。本组临床资料研究观察发现: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后腹痛、腹胀等症状和体征均可以得到很快的有效
缓解血、尿淀粉酶也会迅速的降低, 较对照组明显, 有效率高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乌司他丁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时的临床效果确切,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全身炎症性反应, 可作为临床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法之一,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UK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Gut, 2005, 54 (SupplⅢ) :1~9.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 1997, 35 (5) :773.
【乌司他汀】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