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辩

2024-11-02

能言善辩(精选9篇)

能言善辩 篇1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的口语训练总是被以各种理由忽略,学生学好英语的标准也总是通过各种习题和试卷来实现,对于“说”英语,学生们总会显得“金口难开”,沉默寡言。事实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不仅要会听、会读、会写,更重要的则是会说,只有能说出口,才能与外国人士实现真正的语言交流。因此,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找突破点,让学生们能够愿意开口说英语,达到“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真实语境模拟创造表达情境

想要学好英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说好英语口语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口语能力是一种交流技巧,是需要在真实语境下通过不断反复大量的交流才能完成的。就如同我们的母语一样,我们从会说话开始接触的就是真实的语境。因此,教师要想把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就要在语境创设方面多下工夫,尽量为学生创设能够让学生勇于开口、乐于开口的交流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语言或是动作等来创设如商场、医院、旅游景点、餐厅、剧院、打电话或是演讲等多种语言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口语交流学习时经常处于不同的社会身份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与人交流,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Getting a job”这个单元的时候,在练习时教师可以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学生们想从事的职业包括各行各业,有的学生想当教师,有的想当飞行员,有的想当警察……之后教师帮助学生创设一个招聘面试的场景,让同学们分别回答面试官的问题:“Why do you feel you are qualified for this job?”学生们面对这样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他所表达的时候应用的就应该是面试时的表达方式,学生起初可能会表达得不够完善,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们克服了心理障碍之后自然会表达的顺畅自如。

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互相激励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交流的对象除了教师就是同学,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口语练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竞争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突出,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各组之间组织竞赛,就开放性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让各组之间选题开展话剧比赛,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经典剧目。这样,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影视资源辅助学生训练思维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语言交流时的表达习惯也是迥异的,如果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忽略对西方人交流习惯的了解,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时就会常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同时,多数学生仍然会在语法和句式表达时以汉语为基准,这样表达出来的意思看上去似是而非。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英语口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西方人的思维去判断事物、分析问题进而表达意思。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引用一些影视资料。由于西方影视资源本身就是对西方人生活和文化的一种反映,其中角色的对话也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客观表达方式,因此,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西方人的口语表达方法,经过越来越多的接触、模仿,学生会逐渐形成英语表达思维,同时语音语调也会越来越标准。

例如,学习了“Tomorrow's world”这一课,笔者推荐学生在课下观看了《黑衣人》第1~3部的电影,然后在课堂讨论环节,笔者选取《黑衣人》的片段播放,之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未来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否会与外星人见面,像电影中黑衣人那样维护宇宙和平。由于学生们被电影的情节所深深吸引,这个话题的展开又唤起了学生的回忆,因此学生交流表达起来也更加积极活跃,同时学生们对于电影中的一些台词对话已经能够朗诵出来,这就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被越来越多的行业重视起来,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把英语口语教学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多为学生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用不同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力求实现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能言善辩 篇2

1、小王能言善辩,但是他的不当言论伤害了跟农民们的深情厚谊。

2、陆琳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多次辩论比赛。

3、晓光一向善于辞令,能言善辩,是我们班的小小辩论家。

4、这位外交官能言善辩,不卑不亢。

5、能言善辩的王熙凤是贾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6、在记者招待会上,老校长能言善辩地回答着人们对各种问题的提问。

7、嘴唇很薄,据俗见说,这是能言善辩的标记。

8、梁先生是位富有经验的律师,当然能言善辩。

9、这孩子一张嘴从不饶人,真是只能言善辩。

10、周律师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一定能胜任这件案子的辩护工作。

11、这两个人性格截然相反,一个能言善辩、巧于词色,一个沉默寡言,金口难开。

12、小田能言善辩,与人交谈巧发奇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心悦诚服。

13、搞外交的.人,当然要必须能言善辩才行。

14、中国队辩手实力平均,个个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反应灵敏、即使无卡在手,也能滔滔不绝,而且出口成章。

15、他生性木讷,并不是一个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人。

16、他能言善辩,很快就鼓动起人群向他的对手们大喝倒彩.

17、大金竟有郡主这样能言善辩之士!只是公道自在人心,不是强言巧辩就能蒙蔽视听的。

18、对于铁柱能言善辩的口才,吴尘早有领教,知道和他继续唠叨下去也是自讨没趣,干脆闭口藏舌,不再说话。

19、凭你老奸巨猾、能言善辩的囚犯,也盘驳不过;他倒制服得那些强神恶鬼,伏伏腊腊,一些也弗敢发强。

20、据说,此妖女心智了得,能言善辩解,舌绽莲花,施展魅惑之术,却毫无斧凿痕,对各族大能以各种方式xx,将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

2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电视这种传播媒介里,语言从来都是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做为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语言诙谐风趣、机敏睿智,能言善辩、妙语连珠则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能言善辩 篇3

一、真实语境模拟创造表达情境

想要学好英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说好英语口语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口语能力是一种交流技巧,是需要在真实语境下通过不断反复大量的交流才能完成的。就如同我们的母语一样,我们从会说话开始接触的就是真实的语境。因此,教师要想把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就要在语境创设方面多下工夫,尽量为学生创设能够让学生勇于开口、乐于开口的交流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语言或是动作等来创设如商场、医院、旅游景点、餐厅、剧院、打电话或是演讲等多种语言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口语交流学习时经常处于不同的社会身份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与人交流,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Getting a job”这个单元的时候,在练习时教师可以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学生们想从事的职业包括各行各业,有的学生想当教师,有的想当飞行员,有的想当警察……之后教师帮助学生创设一个招聘面试的场景,让同学们分别回答面试官的问题:“Why do you feel you are qualified for this job?”学生们面对这样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他所表达的时候应用的就应该是面试时的表达方式,学生起初可能会表达得不够完善,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们克服了心理障碍之后自然会表达的顺畅自如。

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互相激励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交流的对象除了教师就是同学,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口语练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竞争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突出,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各组之间组织竞赛,就开放性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让各组之间选题开展话剧比赛,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经典剧目。这样,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影视资源辅助学生训练思维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语言交流时的表达习惯也是迥异的,如果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忽略对西方人交流习惯的了解,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时就会常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同时,多数学生仍然会在语法和句式表达时以汉语为基准,这样表达出来的意思看上去似是而非。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英语口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西方人的思维去判断事物、分析问题进而表达意思。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引用一些影视资料。由于西方影视资源本身就是对西方人生活和文化的一种反映,其中角色的对话也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客观表达方式,因此,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西方人的口语表达方法,经过越来越多的接触、模仿,学生会逐渐形成英语表达思维,同时语音语调也会越来越标准。

例如,学习了“Tomorrow's world”这一课,笔者推荐学生在课下观看了《黑衣人》第1~3部的电影,然后在课堂讨论环节,笔者选取《黑衣人》的片段播放,之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未来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否会与外星人见面,像电影中黑衣人那样维护宇宙和平。由于学生们被电影的情节所深深吸引,这个话题的展开又唤起了学生的回忆,因此学生交流表达起来也更加积极活跃,同时学生们对于电影中的一些台词对话已经能够朗诵出来,这就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被越来越多的行业重视起来,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把英语口语教学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多为学生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用不同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力求实现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善听能言, 打造个性名片 篇4

倾听 ——“一波才动万波随”

学生打怵表达, 其原因在于倾听能力的欠缺。因此, 我对课堂制定了严格要求:课前用制造悬念、音乐渲染、情感熏陶等形式创设新颖的导入语, 调动学生倾听的兴趣;课堂行进中, 引导学生品味至少两个佳句的精妙所在, 促使学生学会涵泳文本精华;结束语以和文本相通的励志语为主, 鼓励学生在倾听中体悟文本神韵和老师的良苦用心。短短一个月, 原来喜欢“神游四方”的学生开始转变了, 他们能静下心, 静静地倾听。教室里主动学习语文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 让我不仅暗自欢喜。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 每周三的语文双堂课, 我坚持抽出20 分钟做有关倾听的专项训练。或选择清新隽永的小诗、意境深远的散文、发人深省的短篇小说, 或是自编的“快速识记短语歌”和“话说三国人物系列”, 等等。源源不断的推荐,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从学生专注的神情中我可以看出, 他们宛如一个个跋山涉水的探索者, 不仅紧随着老师的步履, 走进了语文的“桃花源”, 还品尝出了倾听的乐趣。

敢言——“千树万树梨花开”

敢言, 是要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传递见解, 以达到提高思辨能力的效果。但初三学生正值青春期, 极在乎自身言谈能否获得赞赏, 因此大都不肯轻易出声。所以想扩大倾听的战果,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非易事。鉴于此, 我让学生尝试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 要求内容和当天所学相吻合。开始时, 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畏畏缩缩, 似不堪重负, 课堂经常会出现错字、错句、笑场等状况。所幸, 学生逐渐敢于展示自己, 也刻意修正之前的表现。三周之后, 这种状况就改善了。“我知作者意”“诗歌大卖场”“新闻直播间”等活动相继展开, 锻炼了学生能言敢说的能力。他们或对某位作者的逸闻趣事侃侃而谈, 或激情澎湃地朗诵 《我是个任性的孩子》, 还会在新闻直播同时加入独到的点评。美中不足的是, 因为太想要好, 个别同学将自己说的话, 背得很熟练, 极短的时间完了差事, 让我发现声音的背后缺少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表达的神韵。

引领——“能探风雅无穷意”

所谓“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要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技巧, 表达心曲, 实在是一个复杂过程。尤其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表达内容的神韵, 就更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引导。

我送给学生一句名言:“学会了眼睛的语言, 要表达的感情是无穷无尽的”。请每一位敢言的学生用柔和的目光, 送去对倾听者的敬意, 学会用身体语言辅助讲述内容, 让自己成为口语舞台上的表演者——举手投足间, 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心情的跌宕起伏;突出重音的魅力, 让寥寥数字在倾听者的心中“空谷传响”。 期间, 辅以有关服饰的得体、神态的把握等讲解, 学生欣然接受。只是在感受停连句的节奏、语调上还是颇费功夫, 我选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做例子。

同一堂课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先诵后唱, 各有所重。诵读时, 教学生以情为主, 如上阕把握舒缓的节奏, 挑重音, 体味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下阕以短平快的节奏转向沉郁悠长的语调, 把握词人思亲的无奈、问月的悲愤和千里人心共赏月的祝愿。学唱时, 把重点放在“转”和眠”字上。用转音唱出明月有情、再用长调的“眠”字, 唱出不眠人辗转反侧。反复练唱, 让很多学生在诵读时将平淡的神情, 变得异常忧郁, 似乎在他们身边有着挥之不去的愁苦。

提高——“映日荷花别样红”

俗话说得好:“种子牢记着雨滴的叮嘱, 增强了冒尖的勇气。”经过细致地引导,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蒸蒸日上。在2016 年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汇演中, 我班翟伟伟同学毛遂自荐, 带领毕晓彤、于勇等同学编排、演出了情景剧《蔡文姬还朝》。其中外形魁梧的于勇同学扮演曹操, 一反大家熟知的奸诈霸气, 用细腻的表演展现出对才女的惺惺相惜;翟伟伟同学扮演的蔡文姬则沉浸在离子的悲苦中, 吟唱《胡笳十八拍》, 一下子将在场的师生拉入到哀婉悲伤的历史回放中, 成为演出活动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

丛哲健同学在学校举行的“爱家乡、话威海”演讲中, 以《魅力威海》展示出自己对故乡文化的见解, 后经过甄选, 他的演讲稿被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课题组选进《传统文化——初中生调查报告》一书中, 并被评为“全国初中生优秀调查报告三等奖”。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篇5

—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万里残阳山河无疆,五千年汉唐高风激扬。时光的流逝,消却了奕耀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光芒,却也为我们留下了“能言”的文化宝藏。在这些文化宝藏中,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无形的非物质遗产。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竞争,因此,加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更是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内炼其“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民俗来源于民间。从记载民众生活的《诗经》到承载传统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婚礼、建筑、吃住,民俗不仅是社会形态的体现,更是国家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侵蚀,传统的习俗、文化渐渐的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拯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文化安全意识着手,将民俗文化的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将文化安全注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将民族文化的发扬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让其在心与心、行与行中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兼修其“法”。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源于我们思想上不够重视,也凸显了行动上缺少有效的保护制度。当今美国的价值理念能够遍行世界,除了其强势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更为重要的在于形成了有效的保护、发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更应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对违规拆建、盗窃文物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违法行为,通过法律的约束形成良好的保护、发展环境。

战国名臣淳于髡的“善辩”之才 篇6

淳于髡不仅出身于贫寒,而且其貌不扬,生得一副矮小身材。但是,淳于髡并未因出身和长相自甘卑微,他自少年时便勤奋苦学,博闻强记,且学无常师,博采众家之长。据史料记载,淳于髡曾与思想家荀子交往很久,颇受教益,并与孟子有过多次辩论,而其才华最终得以施展的,则是被齐威王招纳入宫封官之后。

齐威王虽然爱才,但却不善朝政,致使国家上下政事混乱,因治理不力,诸侯趁机滋事,意欲出兵侵占齐国土地,国家危在旦夕。在此危急情况下,由于朝廷内众臣畏惧威王,无人敢于劝谏,眼看国家政体摇摇欲坠也无人上前力谏威王拿出抵御之策。此时,机智善辩的淳于髡决计以幽默滑稽之语劝谏威王。由于齐威王好说隐语,即与人交谈时不直言其意,而是将要表达的意思隐寓于比喻、影射之中。针对这一特点,有一天,淳于髡瞅了个机会,和齐威王说起了隐语,于是,他对威王施礼后说:“我想问大王一个问题:国中有一只大鸟,栖于宫廷,不飞又不鸣,不知这是什么鸟?”威王一听,这不是嘲讽本王是只无所作为的鸟吗?但齐威王并未生气,原因是他自知治国不力心中有愧。威王被淳于髡的隐语一激,幡然醒悟后便以隐语作答:“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与淳于髡对答后,齐威王当即召见全国县令商谈国家振兴大事,着手整顿纲纪,紧接着调集军队抵御外侵之敌。诸侯见威王重振旗鼓大为震惊,纷纷退还占领的齐国土地,齐国从此威震诸侯长达36年。

齐威王即位的第8年,楚国出动大军侵齐,齐威王担心齐国难御强兵,便派淳于髡携黄金百斤、车马十驾,前往赵国请求救兵。淳于髡虽有一口善辩之才,但觉得如此少的礼物恐怕难以求来救兵,为了能让威王多出些礼品,他心生一计,决定用一种不言自明的方式说服威王。于是,淳于髡面朝威王仰天大笑,笑得连系帽子的绸带都断了。威王见状觉得奇怪,不禁问道:“先生如此大笑是何意,难道是笑话本王出得礼金太少吗?”淳于髡不能直说,只得回道:“微臣怎么敢笑大王呢!”听此回答,齐威王更是莫名其妙,于是追问:“你这么笑,是否有话要说?”淳于髡见吊起了威王的胃口,便说:“臣今天从东边来时,见路旁有个祈祷农事的农夫,拿着一个猪蹄、一壶酒,求神保佑他五谷丰登,粮油满仓。臣见他敬神的物品这么少,而所求又如此之奢,忍不住笑他是否有些太小气了。”齐威王一听,当下觉得面红耳赤,我这堂堂一国之君,求人出兵相助岂能像以少求多的农夫!随后,他让淳于髡携黄金千斤、白璧十双、车马百驾,前往赵国求助。赵国收了淳于髡献上的厚礼,心中大喜,随即派发精兵十万、兵车千乘,援助齐国。楚军统帅听闻赵国派强兵增援齐国,再不敢恋战,只好率兵落荒而逃。

在齐国朝中和威王面前,淳于髡赢得以善辩之才劝谏齐王奋发图强、革除弊习的声望,而在奉命出使他国时,他也同样不辱使命,每次都以巧言善辩令他国的国君连连叹服。一次,齐威王命淳于髡出使楚国,楚王见他身材矮小,便戏弄道:“看来齐国实在无人,才派先生出使敝国。寡人不知像先生这样的人,有何过人之处?”淳于髡昂然答道:“在下无何特长,惟有腰中长剑,专斩无状君王。”楚王听后大惊失色,不禁尴尬笑道:“请先生息怒,寡人不过开玩笑而已。”还有一次,齐威王命淳于髡向楚王赠送天鹅。岂料途中不慎,天鹅竟脱笼飞去,淳于髡提着空笼来到楚国,见到楚王后,他运用自己的辩才对楚王说:“齐王命臣来献天鹅,路过河溪时,臣见其干渴,心下不忍,便将其放入水中饮水,不料它饮足后竟然飞去。臣欲刺腹绞颈而死,恐怕世人说我王(指楚王)暴虐,以鸟兽之故逼臣自杀;臣想买一只相似的天鹅献上,又怕担不讲诚信之名,欺骗我王;臣欲逃亡别国,又担忧别国消息不通,不知臣因何故叛逃,无奈之下,臣只好前来请我王治罪。”短短数语,令楚王十分感动。放天鹅饮水,是仁;因天鹅飞走而欲自杀,是勇;怕世人说我楚王暴虐,是忠;不买一只天鹅冒充礼物,是信;为两国的友好往来而不逃亡,是义;前来服过请罪,是诚……淳于髡的忠义之举,令楚王十分叹服,他禁不住赞道:“齐威王有你这样的仁人志士,真是太好了,我岂能对你治罪!”楚王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对他厚加赏赐。

齐威王死后,宣王即位,仍然欣赏淳于髡的才华,并继续重用他。为助宣王治理齐国的江山,淳于髡一次次利用自己的辩才向宣王荐举贤士,使许多人才得到重用。有一次,淳于髡一日举荐7人,宣王不禁生疑,天下贤才怎会如此之多?于是,宣王便召见淳于髡询问:“先生一天举荐7位贤士,那世间的贤才岂不是太多了吗?”淳于髡答道:“大王,话不能这么说,同类的鸟往往同居一处,同类的兽往往结伴而行,我们若是到沼泽地寻找柴禾、桔梗,几辈子也找不到一棵;但若是到山间去找,却可以满载而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与贤者同类,大王向我求贤,如同从河里取水,从火石上取火。我周围的贤士岂止7人,以后我还将继续向大王举荐,让更多仁人志士为大王效力。”淳于髡令人心服口服的一席话,说得宣王频频点头,此后,淳于髡更加受到宣王的器重。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篇7

企业的智慧生长首先是人的智慧生长, 接下来是企业的智慧生长, 最后是国家的智慧生长。人怎么样实现智慧生长?我理解, 智是懂得如何前进, 慧是懂得如何后退, 智是懂得如何拿得起, 慧是懂得如何放得下, 智是懂得如何成功自己, 慧是懂得如何成就别人, 智是懂得如何成就一时, 一段时间, 慧是懂得如何成就一世, 一辈子。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你对人世间、宇宙间, 万世万物的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

我们大学毕业每个人都拿到一张毕业证, 这个毕业证就是一个学历, 学历是一张纸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段子:学历重要, 比学历重要的是经历;经历重要, 比经历重要的是能力;能力重要, 比能力重要的是脉力;脉力重要, 比脉力重要的是思力;思力重要, 比思力重要的是品力。学习是纸牌, 经历丰富只能拿到铜牌, 你能力很强, 本领很大, 也只能拿到银牌。搞什么可以拿金牌, 脉力拿金牌, 思力是王牌, 品力是天牌。所以, 我希望所有企业家一定要用一个非常好的品德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一辈子的光阴活得特别的明白。我们讲一个人的学历和精力代表人的过去, 你的财力和你的传力代表你的现在, 你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代表你的未来。

伟大的思想家荀子讲:有很多人很会讲, 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之, 乃过用也。所以, 每一位企业家要口能言之, 身能行之, 能说不能行, 不是真智慧, 能说能行才是真智慧。做企业家既要有战略, 又要有战术, 既要有理论, 又要有战术, 既要有王道, 还要大术, 没有战略, 没有眼光, 没有霸术企业走不远, 没有战术, 企业根本走不动。

理解写作题目语义方能言而及义 篇8

这个要求是具体的。说它具体, 有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 这个要求是明确的。题目中的文字整体上表明了什么, 写作要求就是什么。写作思维的起点就是尽可能准确理解题目, 明确要求, 依题写作。作文完全达到要求就是切题。

另一方面, 这个要求是针对本次考试的。一般来说, 重要考试的题目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 其他题目可能与之相近或相同, 但是不可以替代它。这要求必须具体问题具体思考。

因此, 具体、准确地解析题目就成了审题能力训练的核心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 必须提高学生的语义理解能力。考场作文题目以“关键词”为核心的结构特点, 决定了理解语义是审题的起点和核心任务。

语义是语言在某个领域上的解释和逻辑表示。理解语义, 就是理解语言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概念的含义, 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对于写作来说, 理解了语义, 尤其是理解了关键词的语义, 才谈得上立意、选材、构思、行文。提高审题能力, 核心就是提高语义理解能力。

一、调动言语素材, 充分理解语义

提高语义理解能力, 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结合具体言语素材充分理解语义的习惯。

语义是言语的总和。理解语义, 不能只靠查字典, 字典上的语言的基本义只是审题的起点。充分理解语义, 必须结合具体的言语素材, 分析语言在不同语域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就训练来说,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或要求学生收集足够的素材是充分理解语义的基础。如解析“阳光”的语义, 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素材:

A.阳光工程。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农民身上;项目管理公开、透明, 不搞暗箱操作, 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B.阳光文化。在某企业的阳光文化中, 阳光的意思是诚信、进步、创新, 阳光也是朝气、果敢、光明磊落的代名词。

C.阳光执法。将“阳光”的理念引入执法当中, “阳光”喻意透明、公开、公正、热情、温暖等内涵。

D.阳光少年。指身体、心理健康, 行为和思想积极向上的孩子。

“阳光”的本义是日光。但是借助上述素材, 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们赋予阳光的各种含义:阳光给世界光明, 让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阳光滋润万物, 让人和生物得以健康成长;阳光感召人的心灵, 让人们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等。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阳光的引申义和比喻义。根据阳光的这些作用和含义, 那些能够给世界和人们带来光明、希望、幸福、快乐, 能够促进世界和人向健康、和谐方面发展的事物和思想都可以以“阳光”为题。

如果学生能够在恰当的训练中, 养成充分积累言语素材并能灵活调动积累进行思考的习惯, 而不是通过主观臆测来审题, 那作文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二、结合题目内容, 具体理解语义

提高语义理解能力, 核心是要提高结合语境理解语言的能力。

语义具有语境性, 不属于任何语境的语义是空洞的。作文题目中的引言和其他要求一起构成关键词的题目语境, 对关键词理解有引导、提示或限定作用, 要加以重视。有一道中考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来往, 互相对待”。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 会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有人说, 相处怎么这样难;也有人说, 相处其实很容易。有人说, 相处会带来幸福;也有人说, 相处伴随着无奈。相处, 需要心与心的相知, 需要手与手的相携……

请你根据以上提示,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写一篇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文章。

题目中直接提出了写作的题材, 即“人与人相处”。而写好这个“相处”又是什么具体要求呢?这就要通过具体解析引言来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对引言逐句加以思考:

(1) 《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两个解释, 哪一个适合写作者个人?

(2) “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 会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这句话在要求什么?

(3) “有人说, 相处会带来幸福;也有人说, 相处伴随着无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4) “相处, 需要心与心的相知, 需要手与手的相携……”这句话在提示什么?

关注到了每一句话, 题目要求就非常清楚了:

1. 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作, 所以“相处”的含义是自己与他人“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来往, 互相对待”, 相处的过程可以是带来幸福的, 也可以是伴随着无奈的;

2. 要通过“相处”的材料写出自己的“感触”或“领悟”———而这个“感触”或“领悟”的核心是认识到“相处, 需要心与心的相知, 需要手与手的相携”。

关注作文题目的全部信息的过程, 就是在语境中理解语义的过程。

三、对比不同题目, 深入理解语义

提高语义理解能力, 还在于积累理解经验, 灵活思考。让学生把本题与其他题目进行比较, 发现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异同点, 通过题目的互解, 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是丰富审题经验, 提高语义理解能力的有效办法。有这样两道中考作文题目:

题目A:有这样一种声音, 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 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 没有多余的技巧, 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 会让你卸去疲惫, 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 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 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B:听听的声音

把“题目A”与“题目B”并列在一起, 两个题目就形成了互解。通过“题目A”我们明确知道, 声音是本文的题材, 既可以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又可以指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还可以指心声。根据题意要求, 引导学生选材时要选择那些能带来正面影响的声音, 因为这些声音能够唤醒良知和责任, 调整身心, 丰富情感。而“题目B”则告诉我们, 写作中要突出“听”, 即描写听的过程中的声音发展变化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个审题、写作经验不太丰富的学生来说, 这种互解是相当重要的。

提高语义理解能力, 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影响深远。提高语义理解能力的本质是提高语感。在实际的语境中, 结合具体的言语素材理解问题, 对比语境与语境的差别所造成的对语义理解的差别, 丰富言语实践都是丰富语感, 审题训练也是语文训练。

能言善辩 篇9

一、溯本求源,上出“语”味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语文课应姓“语”,这是由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如何把握语文课的“主航道”,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这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善施幽默,上出“趣”味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矿藏,其中的语言或简练准确,或活泼多姿,或生动形象,或含蓄幽默,或典雅俊逸。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于永正老师就是一位“幽默大师”,在教学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学生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这位学生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一个个幽默的小插曲,使出错的学生会心一笑,使疲劳的学生精神一振,师生融融乐乐,陶陶然于一堂,顺利地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德国的海因·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厉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课堂摆脱“闷气”和“匠气”,从而充满“生气”和“灵气”。

三、巧妙熏陶,上出“情”味

语文课要有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富有“情味”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就能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浓烈的学习情趣。

2. 要有情意盎然的过程。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令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潜思暗构的运思路向,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论证的事理、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3. 要有情味袅袅的收尾。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结尾,让学生似品香茗、如咀甘果,课结束,情犹存。《爱如茉莉》是一篇情韵兼美的文章,在指导学生品味真爱、抒写真爱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语: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情啊!希望这茉莉般的真爱能像茉莉的缕缕幽香一样钻进你我的心中,希望我们都做一个懂得感受爱、珍惜爱并懂得付出爱的人。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抒写真情”整理在读书笔记上,延续真爱。

四、适时布白,上出“韵”味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清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写文章也是如此,要么意犹未尽,要么含而不发,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课堂教学的艺术与写文作画颇有相通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给课堂教学留一点“空白”,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开题时“布白”,让文题“说话”。

如《黄山奇松》一文,语言隽永、形象生动、文质兼美。板书课题时,我特意将“黄山奇松”的“奇”字用红笔大大的写出,然后设问:“当‘黄山奇松’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些什么问题?什么样的画面?”在充分思考后,有的学生说“黄山上的松树奇在哪里?”;有的学生说“‘奇松’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处?”;有的学生说“黄山上的松树为什么是奇松?”;还有的学生说“我想那肯定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松树很特别”……一个红红的“奇”字,一个简单的问题,由课题生发开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在课的起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还能使教者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 精读中“布白”,感悟语言魅力。

文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课堂上,学生以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基础,调动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教学中创设情境,巧妙“布白”,情动辞发,积极“写读”,往往能闪出无法预约的精彩,显现智慧的火花。“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张扬个性。

3.“结课”前“布白”,拓宽语文学习领域。

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好的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阅读教学也不例外。“结课”前“布白”,给课文留下一个“逗号”、“问号”或“省略号”,能起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功用。

五、完善自我,上出“个”味

语文课的个味,一般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多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久或暂地影响和吸引着学生。无个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效果不可能是理想的。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具有并富有“个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1. 在备课时要坚持“自学自得”的原则,要尽量从

自己直接钻研教材中获得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然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去启发、引导、激励,指点学生学,而不是“抄”全国统一的《教参》、“搬”全国著名教师的《教案》,去“以贩代教”、“以抄搬代创造”。对《教参》与《教案》的利用,应重其“神”而轻其“形”。

2. 扬长避短。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尽量避去自己的短处,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课堂里显出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个味”。例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情溢意涌,那么,在施教中,就应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情密意中得到陶冶,受到情感和美感的教育。再如,有的教师沉静稳健,敏思善辩,那么在施教中,就应用自己的智慧的雕刀,对色彩斑斓的课文内容,沉着地进行解剖。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长于启发诱导,那么就应在施教中,热情点拨,启迪学生探微索幽,发现真谛,洞悉心灵奥府。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那么在施教中,就应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味”,每位教师都要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特长和优势。善画的要发挥“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发挥范读的优势,长于板书的要发挥板书辅教助学的优势,善俏言幽语的要发挥以俏言幽语引趣的优势,如此等等,各人都自觉地“潜进”、“溶入”自我,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一得之功,那语文课能没有“个味”?

【能言善辩】推荐阅读:

上一篇:北方水稻栽培技术论文下一篇:就业视觉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