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精选9篇)
《仁慈》 篇1
员工不同于生产线, 不同于原材料, 更不同于产成品, 员工是活生生的“人”, 从人的角度而言, 最起码的尊重总该有吧?企业如果失去了对人性的尊重, 还怎么获得基业长青与持续增长?
若干年前, 一篇叫做“联想不是家”的文章热遍了整个网络, 这让一度以“家文化”著称的联想遭遇了道德与文化的考验,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 中国员工开始慢慢的适应并接受“裁员”这一现实, 于是“裁员”被作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手段, 从外企慢慢渗透到民企, 成为企业经营的现实选择之一。
前不久, 国内著名视频网站——酷6网也爆出了裁员150人的消息, 其上海公司的部分员工用“反暴力裁员”的口号与形式表达着自己的不满。笔者发现, 从原来的“不接受裁员”到如今的“反暴力裁员”, 这本身也是一种进化, 至少对裁员本身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烈反应。
如果从企业本身的组织属性而言, “裁员”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
所有人都能理解, 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低的时候会选择多购进, 从而降低企业未来的生产采购成本, 在原材料高的时候会选择少购进, 从而避免增加企业的生产采购成本, 这个时候, 对于企业的下游原材料供应商而言,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裁员”:裁掉了原本为企业所准备的原材料数量。
所有人也都能理解, 当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时, 企业往往通过增加人手、增加产量或者提高价格等方式来获得更高的赢利, 但当企业的产品供过于求时, 企业又马上通过减少产量、削减价格等方式来保证基本的利润, 这个时候, 对于那些被降价出售的产品而言,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裁员”:裁掉了原本应该正常销售给终端的产品和价格。
这两类“裁员”,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 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但是, 笔者发现, 一旦相同的问题回到真正的“裁员”——人的层面时, 一切都有了不同的含义:员工不同于生产线, 不同于原材料, 更不同于产成品, 员工是活生生的“人”, 从人的角度而言, 最起码的尊重总该有吧?企业如果失去了对人性的尊重, 还怎么获得基业长青与持续增长?
毫无疑问, 人、财、物是企业基本的输入, 但人不是物件, 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企业的利润只能通过人来创造, 所以从输入的角度而言, 人无疑在企业的利润链中扮演最重要的作用。既然如此, 为什么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企业都会将“裁员”作为企业战略与运营变革的常规手段呢?
“裁员”合理化的前提一:制度上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员工可以选择用“跳槽”的方式离开企业, 企业也可以通过“裁员”来减少员工数量。这本身作为两者的对等原则之一, 同时, 员工在“跳槽”的时候需要用“提前申请”和其他损失的方式作为对企业的补偿, 而企业在“裁员”时则要用“N+1”补偿的方式来作为对员工损失的弥补。笔者发现, 当这种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真正落实到诸如《劳动合同法》之类的法律条款时, “裁员”与“离职”的制度性保障就建立起来了, 而这个时候终于回到“自由”那个词:其实, 作为劳动关系的双方, 企业与员工都有选择“分手”的权利, 只要这个过程符合制度, 双方当事人都能获得保障, “裁员”与“离职”就成为正当行为, 与情感无关。
但目前的《劳动合同法》能否完全担当这个制度性保障?如果偏重于任何一方的利益, 无论在情感上是否构成弱势群体, 这都不是法律偏袒一方的理由, 良好的愿望往往造成沉重的打击。偏袒任何一方, 都会打击另外一方的行为, 都会让另一方的行为变的保守与谨慎, 这种行为只能会影响企业的业绩与利润, 而这恰恰是对企业与员工双方当事人的伤害。
“裁员”合理化的前提二:意愿上的自由选择与公平交换原则。
市场经济的最大前提是自由选择, 也就是说, 你所做出的选择不是别人强迫下做出的, 同时不能伤害到别人的自由。以这个原则来看待“裁员”, 我们会发现, 当企业做出“裁员”决定, 并且这种决定是在符合法律底线要求的前提下, 对员工给予必须的保障时, 这种“裁员”就是合理的。同样的原则也适合于“离职”, 当员工提出“离职”, 并且按照制度规定给公司做出必要的承诺和义务时, 这种“离职”就是合理的。
现实中的最大冲突, 往往不是在于员工“离职”, 在这个层面, 大家已经接受了“离职”的现实。但是, 一旦谈到“裁员”, 似乎弱势的一方就一定是员工, 随之而来的就是媒体和身边人的无限“同情”, 以及对于“企业是残酷的”这样的评价。其实, 大家还是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很多情况下, “离职”是发生在员工认为“企业存在问题”, 所以就选择用“离职”的方式帮助企业真正为问题付出代价, 继而获得突破,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 也是员工对企业的“帮助”;而“裁员”有时会发生在企业认为“员工绩效是不合格的”这样的情况下, 这个时候企业用“裁员”的方式来“惩罚”绩效落后的员工, 从某种层面来说, 这也是企业对于这些员工的“帮助”——用“裁员”的方式告诉他们将来必须提升能力, 否则就要被市场淘汰。
“裁员”合理化的前提三:当事人的情感诉求与“裁员”本身的理性诉求必须分开的原则。
如果“不幸”成为“裁员”的当事人, 那么从情感角度, 这种短时期内的挫折感往往会打击当事人的信心, 当然也会造成对立, 当事人会想自己以往那么多的付出完全是一厢情愿, 企业还是那么的无情, 真的不能“患难与共”。这种心情一定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当我们把当事人的“情感诉求”和“裁员”本身的理性诉求分开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 这就是企业的一个流程而已, 是企业基于市场上的业绩反馈而进行的选择之一, 这种选择不存在情感考量, 有一个情况往往会被忽略:在市场中, 无论你的企业多么努力付出, 多么辛苦加班, 客户都不会因此就选择为你的产品买单, 也不会因为多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家企业的产品, 这叫做商业交换。既然是这样, 企业内部的“裁员”也基于了同样的逻辑。
《仁慈》 篇2
生活中,那些柔软而善良的心灵,总是容易轻信别人,因此也就容易上当受骗。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但容易轻信别人所说出的话语,而且我还有着这样一个倾向――以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从来都是心胸坦荡的。因此,我总是把别人想象得很好,可事实却无数次地证明,那人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即便如此,我依然始终保持着对于别人的美好愿望,从来也不曾觉得自己受骗上当了。或许,有时我也会因为他人的低劣超乎了我的想象而愤怒,可是,我的愤怒并不会将我引向与善良相悖的方向上去。我始终可爱地认为,拥有善良之心是极其美好而温暖的事情。
“人心向善,这是人性所固有的。”然而,同样的都是人,有的人心灵柔软,有的人却心肠坚硬。似乎,一些人在踩死一只蚂蚁的时候,也总是心怀慈悲和怜悯,而另外的一些人呢,如果不是他自己的牙疼得厉害,就是他的兄弟忽然死去,也并不能让他生出太多的痛苦和悲哀来。是些什么东西让人会有如此不同的心灵呢?也许有着天性的因素,可是古话却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导致一个人心肠坚硬的关键因素会是一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了?分明的,我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一些人的心肠是天生就要坚硬一些的。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也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气质,可是,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吗?如果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那么,是些什么样的东西促使一个人走向犯罪的呢?犯罪的人并不都是恶人,那么说,也有着一些东西无形中是在遏制着人性中善的成长了!
善良美好的心灵,总是心怀感恩和期许。当他们遭遇欺骗和不公的时候,他们就会拿这一句俗语来安慰自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了,一切都报。”可是,真实的事实却是,恶人并不一定都得到了相应的报应,而善良的心灵却能够获取一份坦荡平静的心境;如果善良得到了回报的话,那么,他就是获得了这样一份内心的坦荡宁静。其实,善恶多数时候从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上就能看出一个究竟来,所谓:“相由心生”;但是,如果总是以貌取人的话,那则大错特错了,因为一些姣好的面容下面,可能贮藏着腐朽肮脏的灵魂,而一些长相奇丑的人却拥有着人间最美好最完整的心灵。
我在青春时节无数次地背诵和描摹着培根的一段话语,在这里,我将把他从心中搬出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柔软的仁慈 篇3
从上午到黄昏,她等了一天。
门卫问,你联系了学生本人没有?没有。你联系了班主任没有?没有。你联系了其他可以通知到本人的人没有?也没有。
她是位母亲,天快黑了,还是没等到。但,她越等越高兴。
最后,她微笑着走了,一边走,一边说:我家孩子听话了,看来是用功了,一天也没见跑出来,挺好的,挺好的。
如果故事仅仅到这里,多么温暖和美好。然而,我是叙述者,知道她儿子一整天到底干了些什么,但我不愿说出事实背后的真相。
因为,真相是残酷的。
因为,我愿疼惜这位母亲,愿疼惜天下所有可怜的父母。我不想说,这是欺骗和隐瞒,但愿你也不这样说,就让我们一致,在心底里,把这当做仁慈。
有些仁慈,就包裹在这个世界柔软的错误里。
网上有个段子,说一个亿万富翁,为了打理公司,顾不上休息,结果患重病死了,留下了数亿的资产给妻儿。
后来,妻子嫁了人,嫁给的是富翁的司机。
司机说了一句话,震撼了所有人。司机说,那些年,我一直以为我是在给老板打工。不曾想,原来,他是在给我打工啊!
这个世界,可以把人生的不幸,演绎到如此荒诞和苍凉。然而,比不幸更不幸的是,命运的每一次无常,在自我这里,无论是多沉重的悲剧,最后,都要沦陷在他人喜剧的氛围里。
有时候,一个人的幸运,不是官运亨通,也不是富贵降临,而是有一天忽然明白了,生活中有些事,不必抢,不必急,若生命盛开,清风自来。
有一个工人,干活手脚不利索,厂长当着众人的面损他,说,如果我是你,早一块豆腐碰死了,一根面条吊死了。
工人遭受了屈辱,忍气吞声,这句话,一直记了好些年。
有一天,厂长毫无征兆地被调离了,被贬黜到一个小单位,安排在一个极低的虚职上。他走的第二天,厂里先前所制定的一切,都被连根推翻。工人犹记当年仇,发短信给他,内容是:如果我是你,早一块豆腐碰死了,一根面条吊死了。
——工人也够绝情的,怎么收到的,又原封不动送了回去。后来,厂长真的有了病,没过多久,郁郁寡欢,死了。
据说,厂长当厂长的时候,威风八面,颐指气使,说一不二,经常有一帮人围拢在他周围,逢迎伺候,过着尊宠而居高临下的日子。
置他于死地的,未必是工人吧。这个世界,让人迷恋而难以回去的时光,才是把锋利的刀啊。
有个男人,没事的时候,愿意站在马路上盯着一辆一辆的车看。倘看着有的人开得飞快,呼啸着急驰过去,他就开骂,祖宗八辈地骂,很难听,直骂到断子绝孙。
路上的行人都远远地看他,以为他疯了。他骂完之后就跺脚,跺完脚之后,就突然蹲坐在地上,抱着头,呜呜咽咽地哭。
一个大男人,哭得好伤心好伤心。
常见他的人,都说他每次都会哭得这么伤心。有人说,他没有疯,疯的人不会哭得这么伤心这么动情。也有人说,他疯了,举动分明不正常了,见了车,眼里凶巴巴的,蓄满着仇恨,仿佛要毁灭了这一切。
其实,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出来,你也会跟着他哭,而且,以后,再也不忍心看到他了。
一个晚上,一辆开得飞快的大车,把一团红色的身影卷进了车轮下。那是他相恋了七年的女友,一直等着他,一直等到他从英国留学回来,正准备与他结婚……
所有知情的人都心疼他,都说,骂吧,尽情地骂吧,只要他的心底,能骂出一片光亮。
《仁慈》 篇4
英文名:《Cinderella》
类型:剧情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主演:莉莉·詹姆斯,理查德·麦登,凯特·布兰切特
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2015-03-13
剧情简介
母亲离世后,瑞拉的父亲再娶了一位后母。为了支持深爱的父亲,瑞拉热情欢迎后母和她的两个女儿加入自己的家庭。然而当父亲也意外去世后,她才发现自己身陷嫉妒和折磨之境。瑞拉被后母一家当作女仆对待,还被恶意称作“灰姑娘”。尽管受尽折磨,瑞拉还是决心坚持母亲的遗言,“保持勇气,善待他人”,因此她不向绝望投降,也不仇恨虐待她的人。后来,瑞拉在树林里遇见了潇洒迷人的陌生人基特,她以为他是王宫随从,却不知他竟是王子。随着王宫向全国少女发出舞会邀请,瑞拉也希望自己能借机再见基特。但是,后母不允许她参加舞会,还撕碎了她的裙子。可就如所有美好童话故事里描绘的一样……仙女教母翩然而至,借用一只南瓜和一群小老鼠,永远改变了灰姑娘的人生……
影评人语
《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是全球最具知名度的童话故事之一。早在1950年,迪士尼影业就把《灰姑娘》故事拍成动画片。而今年3月,其倾情打造的真人版电影《灰姑娘》也已露出华美真容。
这部影片再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以及各个围绕灰姑娘的角色:邪恶继母与两个坏姐姐、神仙教母、英俊王子,童话中的经典元素包括南瓜马车、华美礼裙、水晶鞋,还有经典的变装时刻也一一亮相。伴随着华丽的皇室舞会的开始,影片的气氛也被推向了高潮。影片在经典中融入创新,以美轮美奂的服装、道具,再现出童话中的梦幻场面。
迪士尼此次真人版《灰姑娘》,没有搞怪另类,剧情上就是温故着那个经典的童话故事, 让那曾几何时的童梦仿若触手可及。就《灰姑娘》而言,这是一部无需评论其剧情的电影,一切的发展皆如那往昔的童话,梦幻与华美的交织,一颗善良坚韧的心,令人自始至终皆能感怀灰姑娘那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 这使得即便是看反派的继母与姐妹那夸张荒诞的表演,也未觉得恶俗,而是令人不禁宛然一笑,好坏善恶在电影中一眼即能辨别,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电影欠缺了份波澜新颖,但一个如此忠于原著的童话故事,简单而纯粹的美好本就是其本态。
电影中支撑灰姑娘一路走来的是母亲临终前告诫女儿的“坚强而勇敢, 仁慈而善良”,面对这样一个不能再老套的美好童话,拾起的不仅是童心,更是那面对生活心若朝阳的初心。
经典台词
1. 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
2. 正常并不等于正确。
3. 有善良的地方就会有美德,有美德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4. “——你不该一个人跑来森林深处。”
关于仁慈的经典名言 篇5
2、慈善是阳光,美德在它的沐浴下(英国)
3、真正的慈善能明察秋毫,哪里需要行善它一看就知道----(托·布朗)
4、大慈大悲的人不会失掉什么(欧洲)
5、慈善是心灵的,而不是手的美德(阿狄生)
6、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
7、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亡〈小学〉
8、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宋·朱熹)
9、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孟子〉
10、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史记〉
11、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12、知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要功〈后汉书〉
1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14、慈善是阳光,美德在它的沐浴下(英国)
15、真正的慈善能明察秋毫,哪里需要行善它一看就知道----(托·布朗)
16、大慈大悲的人不会失掉什么(欧洲)
17、慈善是心灵的,而不是手的美德(阿狄生)
18、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
19、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亡〈小学〉
20、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宋·朱熹)
21、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孟子〉
22、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史记〉
23、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24、知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要功〈后汉书〉
离别前的仁慈 篇6
也许是要给我一点颜色瞧瞧,前些天刚走到4单元的门口,身后就传来了欢快的狗叫声,憋了一天出来遛弯的小狗扑挠了过来。
没有一点点防备,隔着裤子,有点刺痛,撩起看,没有破皮,遛狗的人一边骂他的狗淘气,一边说没事没事。然后我除了记得那是一只泰迪,没记住什么有效信息,也不好意思当即问万一有什么事,要如何处理。关键时刻,还是有点难以启齿,做不到理直气壮,后来走到小区门口小卖部的摊主面前,她看到有红色印子,建议我去一趟社区医院,而准备下班的社区医院的人则建议我去一趟防疫站。花钱买个安心。
于是我去了潘家园。到了后,医生要去打饭,食堂再不去就没有菜了。等了一刻钟后,被告知需要陆续打5针,每针费用大概90元。因为这不算什么,所以费用在里头算便宜的。
小卖部的摊主后来得知后,让我直接去找那个狗的主人。
“4单元,一问就问得到。你打车的费用,打针的费用都应该由他承担吧。”我顺着她的话应了一声,表面上没有否定,心里却早知道不会有这样的下文。可能是快要搬离的缘故,我对这里的万物表现出了离别前的仁慈。
小卖部的摊主跟我的交道更多一点,收发的快递我搁在她这,她弄了一个代收点,靠这个新开发的业务,一个月大概要多1500元的收入。她和她老公都是河南人,男的有1米85,浓眉大眼,女的也有很大的眼睛,但是一只有点对不准焦,一度我也以为她不大想搭理人。前不久她才向我吐露,是3岁时家里弄了一批石子,父亲打石头,碎屑飞到了她身上,直到20来岁出来打工才安了一只假的。也就是说,不是有一点对不准焦,是完全看不到光。
但是,她的老公挺帅,一双儿女也很萌,算是补偿。快5岁的男孩有点像金宇彬,马上需要上小学。做大人的正发愁,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留在这里需要五证齐全。这几年正好是最严的时期。很多严苛的条件满足后,这些人的子女可以一直读到高中,然后回老家考大学。蒙主政者的体恤,这几年改革的动向之一是可以在这里同原住民一起报考职业学校了。很有创意吧?!
但眼下,已经想不了那么远的事,有个地方收留已经阿弥陀佛。
五证毕竟不是那么好应付的,对小卖部的人来说最不安的是社保记录。按照往年的规矩,只需要提供半年的社保记录,但明年的情况是否如此,谁也说不准,这个还需要父母双方都参与缴纳,每人每月要交一千好几,所以小卖部的女主人想赌一把,假设2016年的情况跟今年一样,那就可以少交几个月,这东西反正是一次性再也不要重来的投入。
除此之外,暂住证也有点麻烦。之前我曾把房产证借给她去复印办了暂住证。并非随便什么地方都能办理暂住证,地下室就不行,他们家这种租的小区门口的改装的小破平房也不够资格。
可是,如果我搬走之后,这个暂住证可能就作废了。我想了想,答应她,会跟新房主—也就是我的对门邻居打招呼,让她也能继续假装“暂住”这,万一不行的话,可以“暂住”在我新的地方。
《仁慈》 篇7
本文将主要从两部分来论述这一问题:第一部分是阐述仁慈与残酷之间的辩证关系, 即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某种张力, 但在一定条件下这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第二部分则是探讨选取仁慈与残酷这两种行为方式的判断标准。诚然, 一个人行为方式的选择会受其天性、德能、机运和时势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无论哪种行为方式, 只要顺应时势, 就会带来同样的结果。
一、仁慈与残酷的辩证关系
仁慈与残酷这两种对立的脾性, 一直是古罗马道德论者热衷的话题。塞涅卡在其《论仁慈》中, 提到了“真正的仁慈就是指从未杀过人, 或者手中虽有至上的权力但却进行最大限度的自我克制、爱人如己”, 而“残酷是一种野蛮的恶行, 是一种兽性的表现, 它会使人由人的状态重新返回到大森林里野兽的状态。”这种超出人性界限、总是寻求惩罚新花样的残酷是决不同于仁慈的。对此, 马基雅维利指出, 这种古典德性观没有看到仁慈和残酷这两者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 误解了仁慈的美德, 事实上仁慈并不是我们看上去的那样, 它经常与残酷相伴相随。那么马基雅维利是如何辩证地看待残酷与仁慈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将从施动方式、施动对象和施动情景这三个角度, 来详细论述其思维方式的独到之处。
1.从施动方式的角度来看
马基雅维利是一位现实主义者, 因而他总是考量某种行为方式所能带来的政治后果, 而完全没有道德义愤在里面;就仁慈而言, 它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政治效果, 即统治者可能受人爱戴或被人鄙视。这两种效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转换的条件便是统治者是否恶劣地使用仁慈。恶劣地使用仁慈, 一般来说, 就是指统治者为了避免残酷之名, 而坐视动乱的发生, 抑或是由于他过度仁慈, 从而使自己遭人鄙视。这里有个很好的例证, 来说明这种使用仁慈的度。亚历山大是一个如此善良和仁慈的人, 以至于在他统治帝国的十四年中, 不曾有一个人未经审判而被他处死。然而, 正因为他过于仁慈, 亚历山大便“被认为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 一个听任自己母亲支配的人;由此, 他为人所鄙视, 军队阴谋反对他并把他杀害。”
就残酷而言, 它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政治效果, 即统治者可能被人畏惧或受人憎恨。因而如同上述, 这二者之间也会相互转换, 其转换的条件在于统治者是否妥善地使用残酷, 是否具备德能, 且不侵犯人民的财产、名誉和生命。例如“罗穆卢斯, 作为一种公民体制的建立者, 先杀死自己的弟弟, 而后又默许他挑选来作为同僚王的萨宾人提图斯·塔提乌斯的死亡, 可见他是以一种极其残酷的暴力取得公共权力的。但他在此之后立刻组建了元老院, 依据他们的意见作出决策, 并且只给自己保留了当战争发生时统率军队的权威和召集元老院的权威, 因此他没有遭人憎恨。”
因此, 统治者过分仁慈, 实际上是放任混乱局面的发展, 其最终会损害共同体的利益, 这反而变成了一种残酷;但如果妥善使用残酷, 这也就成为了一种仁慈, 例如切萨雷·博尔贾就是这样做的, 他被人认为是残酷的, 但他对残酷的妥善使用, 却重建了罗马涅, 使它重归教会的旗帜之下, 恢复了和平与信仰。
2.从施动对象的角度来看
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新君主在选择仁慈和残酷时要区分其施动对象, 即看清谁才是建立和维持国家统治的基础。他通过分析人民和士兵的脾性, 发现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因为“人民热爱和平, 所以喜爱温和谦逊的君主;而士兵们却喜爱具有尚武精神的、傲慢的、残酷的、贪婪的君主。”新君主为了获得自己的统治地位, 往往需要依靠特别的支持, 在这时候, 士兵是最能提供力量的群体。因此, 马基雅维利建议, 既然君主不可能不受到某些人的憎恨, 那他首先就必须尽一切努力使自己免受那些最有势力的人的憎恨, 也就是说在建立国家时, 君主需要采用一种残酷的行为方式对待人民, 并适当地给予士兵军饷, 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但同时, 一位明智的君主应当审慎行事, 要懂得如何在士兵中保持自己的声望, 即不会因为过分仁慈而受人蔑视。相反, 倘若想要维持一个地区的稳定, 君主必须残酷地对待威胁其势力的雇佣兵家族和士兵, 而以仁慈的方式对待人民, 获得其支持。
科尔涅利乌斯·塔西佗有一句至理格言, 即“统治民众, 严厉比仁爱更有效。”但马基雅维利指出, 统治者的行为方式应该依据其统治对象的不同而转变。如果统治者管理的对象是其同伴时, 就不能残暴无情地对待他们;而倘若统治者行为的施动对象是其敌人时, 他应当比较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其所面对的敌人力量弱小时, 统治者尽可采取仁慈的方法来博得他们的臣服;相反, 如果敌人处于主导地位, 便不能实施仁慈的行为方式。这也是之所以罗马人会向其敌人皮洛士揭发想毒死他的人, 而绝不原谅汉尼拔的原因, 后者的残酷和暴虐让他成为这个共和国最可恨的敌人。
3.从施动情境的角度来看
创建国家和维持国家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具体来说, 当新君主想创建一种新的政体时, 其权力的获得必然要与某种恶 (残酷) 相联系。因为权力的获得和保有并非政治家单方面的行为, 它涉及政治共同体中相互依赖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不同成员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但是由于共同体成员往往趋利避害、唯求自保, 渴求权势和多疑猜忌的禀性使他们很少能采取正义的行为, 也难以相信别人的正义行为, 因此权力的获得与巩固必然要经历一个腥风血雨的争夺过程。
事实上, 在权力获取和保持的过程中, 善恶可以并行不悖, 甚至相辅相成。仁慈与残酷作为善与恶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者就像是难以分离的连体婴儿, 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世上不存在没有夜晚的白天一样, 世上也不存在没有残酷的仁慈, 真正的仁慈应该是既仁慈又残酷的, 并且它只有在形势所需的情况下才会被使用。”因此仁慈离不开残酷, 即欲为善则要先作恶。罗马皇帝提图斯有一句名言, 即“不做好事的一天是浪费的一天。”但是在成为皇帝之前, 他曾被冠以“第二个尼禄”的恶名;但是登基之后, 其形象完全转变, 仁慈和蔼, 深受人民爱戴。他相信, “自己不再施惠于人之时, 便是失去国家之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马基雅维利认为残酷与仁慈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某种张力, 但它们却可以在君主获取和保持国家这一政治活动的过程中统一起来, 具体情境, 具体分析是一位君主顺应时势特性, 获取机运女神青睐的良法,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谈论这一问题。
二、仁慈与残酷的选择标准
一个人受其天性、德能、机运和时势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在1506 年9 月12 日写给乔万·索德里尼的信中, 马基雅维利谈到, “自然赋予每个人以不同的性情, 不同的人按照自身的性情和想法行动;时势经常变动, 但人不容易改变其想法和行为模式, 因此导致他在此时有好运气, 而在彼时就有坏运气。”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天性基本上决定了其行为处事的方式, 其德能主要体现在, 他能否顺应时势, 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 一个人很难去改变其一贯的做法。“这既是因为, 天性是很难改变的, 他无法偏离天性驱使他所走的道路, 也是因为他在这条道路上始终亨通发达, 无法被说服离开它。”马基雅维利认为, 机运是人们一半行动的主宰, 她留下了其余一半归人们自己支配。机运改变时势, 倘若一个人没有德能, 到了需要采取果敢行动的时候却不知所措, 那么机运女神就会显示出其威力, 将他摧毁;而如果他能够随着事态和时势的发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那么机运是不会变的。
因此, 不同的行为方式, 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 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做法是否顺应时势特性, 因而仁慈和残酷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 倘若和时势特性相符, 就会给人带来荣耀;反之, 则会带来伤害。仁慈也好, 残酷也罢, 在马基雅维利看来, 能顺应时势特性的行为方式才是王道。
综上所述, 马基雅维利对于残酷与仁慈的关系具有一种独到的见解。与其他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不同, 马基雅维利意识到符合道德的做法有时并不符合理性, 因此他颠覆了古典和当代人文主义正统的道德观念, 不考虑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质, 而是以实效性作为衡量一切政治行为方式的标准, 即将一种行为的正当与否归因于其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摘要: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颠覆了传统道德论者的观念, 认为仁慈和残酷之间具有一种辩证关系。因而本文主要从施动方式、施动对象和施动情景三个角度, 阐述了残酷与仁慈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选择这两种不同行为方式的标准是顺应时势。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仁慈,残酷,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基雅维利.刘训练, 译.君主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14.
[2]马基雅维利.薛军, 译.李维史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10.
[3]塞涅卡.丁智琼, 译.塞涅卡三论:论仁慈·论发怒·论幸福生活[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4]马基雅维利全集·书信集.
《仁慈》 篇8
一个高明的医生,一定善于从复杂的疾病现象中条分缕析出病因病机,并用四两拨千斤之巧力化病于顷刻。就像侦探高手总能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到对手的信息,知微见著最终将案犯绳之以法。
江苏省滨海县仁慈医院针灸推拿科徐金龙主任,在多年行医与哲学思辨中破译了经络之谜,创立了中医新技术“圆点疗法”,圆点疗法抓住“圆”和“点”将复杂的疾病简单化了。圆代表整体,又指疾病的源头或原因,如脏腑、经络、经筋、神经、气血、阴阳、虚实、情志、六淫、外伤等都可以是形成某种疾病的原因。点代表局部,又指病灶、症状和治疗点。人体任何一点都可能发生疾病,找到疾病的源头,找对治病的点便可以收到立即改善症状,短期内治愈的效果。徐金龙认为经络系统是一种波态存在,就像手机信号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作用却真实的存在。而且经络系统并非人们所熟知的线型而是网状结构。这一发现丰富了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拓展了治疗范围。在圆点理论基础上衍生出力平衡、力传导、经络启闭、血脉启闭、肌肉刺激、神经刺激、信息交叉、信息反应、信息对应等学术,根据这些理论你只要找到疾病的圆和点,即可以使疾病应手而解,其效果就像开关电灯一样简单。圆点疗法的特点是以针法为先锋,手法为中锋,药法为后卫,团队合作,协同作战,攻无不克。效果显著,如:王桂英(女),63岁,颈椎4-5,5-6,6-7椎间突出(正后方)硬膜囊受压,几次晕倒,头重如灌铅,眩晕如坐船,经徐医师施针一疗程诸症悉除,直呼“神针”。楚彩莹(女),河南退休教师,患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僵直,行走不便,疼痛剧烈,9月3日不远千里来到滨海接受徐医师针灸和中药治疗,一共五天时间,膝关节疼痛消失,行走轻松,能小跑的过红绿灯。王雷,坎南浦北人,因工作强度大,突发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根性疼痛,腰痛如断裂,行动严重受限,慕名请徐医师针灸三次,临床症状消失,后去日本务工。张运珍(女),32岁,天津市人,B超提示多发性胆结石、子宫肌瘤3.6×25cm2,经徐大夫治疗后第三天,开始排石,均为颗粒样,最为神奇的是经一次调治,经B超检查她的3.6×2.5cm2的子宫肌瘤竟不翼而飞了。
圆点疗法扬威国外
2009年9月18,徐金龙应邀赴莫斯科、格鲁吉亚、车臣进行历时三个月的医学交流。期间,他为总统和高端客户诊治疾病,疗效神奇,广受好评。财政部副部长伊里亚斯的颈椎病;建设部长阿布的前列腺炎,经徐金龙两次针灸,症状消失了;道格洛夫中风偏瘫近两年,行走都靠拐杖支撑,徐金龙给他针疗三次,道格洛夫就可以不用拐杖行走了;车臣总统卡德罗夫患顽固性咳嗽病,经过徐金龙6次治疗,卡德罗夫总统的咳嗽完全消失。他和徐金龙谈文化谈信仰甚至谈性与养生,俨然成了一对好朋友。《滨海报》、《江苏人才报》2010年11月29日作了详细报道。
2011年5月4日,徐金龙先生应邀为俄罗斯资深大使罗高寿治疗血栓静脉炎,历时两月与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通力协作,终于令罗大使的顽固性水肿完全消退,为中医赢得了荣誉,罗大使夸赞道:专家教授是理论家,徐医师是实干家。并欣然与徐金龙合影。罗大使曾受新中国四代领导人亲切接见,为中俄外交做出过杰出贡献!
刘少奇长女刘爱琴与罗大使友谊深厚,特地到协和医院看望大使,并亲切交谈。和父亲一样,刘爱琴一生历经坎坷与波折,内心的清静功夫使得她养生有道,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置名利于身外。诊治之余徐金龙与这位84岁高龄的共和国主席的女儿在养生与人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愉快的合影留念。
2011年7月徐金龙应邀赴土耳其RIXOS国际著名顶级五星旅游酒店传播中医养生文化,工作之余徜徉于异国风情,写下了《安塔利亚的海》与《松下听禅》。
圆点疗法针治“小姚明”
201 1年1 1月28日下午5时许,一辆中巴面包车载着“亚洲巨人”张梦永,徐徐驶进仁慈医院。这个1985年出生,身高2.26米的男生,在南京出道走秀三载,一举成为电视、报纸、网络争先报道的明星。不幸的是,去年5月23日张梦永摔倒,导致左侧髋关节股骨颈骨折,属于陈旧性骨折,骨折后存在供血障碍,有可能出现股骨头坏死。更为棘手的是该患者伴有股骨头内旋,这给康复与治疗无疑更增加了难度。负责为张梦永治疗的主治医生正是主任徐金龙。
1 1月29日下午开始治疗,到12月9日,短短的十天时间,张梦永和陪同他的李硕欣喜的直呼“神奇!太神奇了!”疗效表现在:1,原来髋关节明显疼痛,现在基本不疼了。2,原来平坐时患腿比健腿缩短5厘米,现在双膝已基本平齐。3,原来患者拄拐站立,而患肢曲屈伸受限,脚尖勉强触地,现在拄拐,患肢脚掌已能触地。4,原来患者左髋关节股骨大转子明显向左后方内旋凸起,现在股骨大转子明显前移凸起较前平整。5,在拄拐下患肢已能着地行走。
不近人情的仁慈 篇9
唐太宗纵囚事,见《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因怜悯死刑犯,放他们回家探亲,约定第二年秋天回京领死。到了第二年九月,放出去的死囚三百九十人,没人监督,却一个不少都回来了,没有人逃亡。唐太宗全部赦免,一时传为美谈。白居易还曾有诗咏之,说“死囚四百来归狱”,好像贞观之治真是仁德广被,连死刑犯都受了感召,信守规约,视死如归。
欧阳修大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措施不近人情,因此别有用心,是唐太宗想制造仁德感化的名譽,刻意安排出来的花样。唐太宗方面是料定了死囚会归来求赦,死囚方面则料定了唐太宗会赦免,如此,死囚捡得一条命,唐太宗捞取仁慈君主之名。欧阳修对此极为不满,指斥为“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也就是皇帝与死囚沆瀣一气,相互算计利用,以博取仁政之名。
欧阳修还说,唐太宗偶一为之的举措,为自己博得美誉,但却不能成为“天下之常法”。能够成为常法,行之后世的,“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金圣叹赞扬此文,说“有刀斧气,横斫竖斫,略为少恕”。《古文观止》的编者也这么说,并指出:“太宗纵囚,囚自来归,俱为反常之事。先以不近人情断定,末以不可为常法结之,自是千古正论。”
(兰芝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迷死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