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的哲理散文(共11篇)
仁慈的哲理散文 篇1
“过分老好,就是傻瓜。”“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许许多多的古话和民间流传的俗语,都在说着善良就要吃亏的事实。可是,善良依然是人类首先要追求和倡导的。培根说,“善良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人类。它是人类一切道德品质和精神品质中最伟大的,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质,他就无异于虫类忙忙碌碌,有害而可怜。”在我的理解中,善良会是人间的一剂良药,他能够抚平人们心灵遭受的创伤,让这个本来显得毫无意义的世界充满温馨,也让一个人短暂的一生有着心灵的慰藉。
生活中,那些柔软而善良的心灵,总是容易轻信别人,因此也就容易上当受骗。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但容易轻信别人所说出的话语,而且我还有着这样一个倾向――以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从来都是心胸坦荡的。因此,我总是把别人想象得很好,可事实却无数次地证明,那人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即便如此,我依然始终保持着对于别人的美好愿望,从来也不曾觉得自己受骗上当了。或许,有时我也会因为他人的低劣超乎了我的想象而愤怒,可是,我的愤怒并不会将我引向与善良相悖的方向上去。我始终可爱地认为,拥有善良之心是极其美好而温暖的事情。
“人心向善,这是人性所固有的。”然而,同样的都是人,有的人心灵柔软,有的人却心肠坚硬。似乎,一些人在踩死一只蚂蚁的时候,也总是心怀慈悲和怜悯,而另外的一些人呢,如果不是他自己的牙疼得厉害,就是他的兄弟忽然死去,也并不能让他生出太多的痛苦和悲哀来。是些什么东西让人会有如此不同的心灵呢?也许有着天性的因素,可是古话却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导致一个人心肠坚硬的关键因素会是一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了?分明的,我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一些人的心肠是天生就要坚硬一些的。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也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气质,可是,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吗?如果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本性,那么,是些什么样的东西促使一个人走向犯罪的呢?犯罪的人并不都是恶人,那么说,也有着一些东西无形中是在遏制着人性中善的成长了!
善良美好的心灵,总是心怀感恩和期许。当他们遭遇欺骗和不公的时候,他们就会拿这一句俗语来安慰自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了,一切都报。”可是,真实的事实却是,恶人并不一定都得到了相应的报应,而善良的心灵却能够获取一份坦荡平静的心境;如果善良得到了回报的话,那么,他就是获得了这样一份内心的坦荡宁静。其实,善恶多数时候从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上就能看出一个究竟来,所谓:“相由心生”;但是,如果总是以貌取人的话,那则大错特错了,因为一些姣好的面容下面,可能贮藏着腐朽肮脏的灵魂,而一些长相奇丑的人却拥有着人间最美好最完整的心灵。
我在青春时节无数次地背诵和描摹着培根的一段话语,在这里,我将把他从心中搬出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如果一个人对待外乡人温和有礼,那么这表明他是一位“世界公民”,他的心不只相通于与其他陆地隔绝的岛屿,而是相通于五湖四海。如果他对别人的苦恼痛苦表示同情,那就表明他的心肠美好,犹如流出药汁为人疗伤而遭受刀割的珍贵树木。如果他对别人的冒犯乐于宽恕不究,那就表明他的心灵是超越一切伤害的,如果他并不轻视微小的帮助,那就表明他重视的是人心而不是钱财。最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他具有圣保罗的至德,肯为了兄弟们的得救甘愿忍受基督的诅咒,那么就证明他超越了凡世,具有神性了。
仁慈的哲理散文 篇2
一、以哲理为“纲领”,提纲挈领地学习课文
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有限,理解作者所阐述的哲理有难度。怎么办呢?我让学生先找到总结哲理的段落,尝试理解;再把读不懂的词句画出来,带着疑问回过头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从中找线索来帮助理解。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说的是苏格拉底让弟子们通过到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的活动,来领悟“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个道理。学生们找出了集中阐述道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熟读后,我问:“苏格拉底是怎样让弟子领悟的呢?”然后,引导学生们跟随他的脚步,经历他的弟子所经历的。
苏格拉底设置的情境是去麦地摘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如同我们的人生——这样理解“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设立的目标是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这其实是人共同的人生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理解“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体验的方式是独立在麦地中行走———人生的路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得独自去走;看弟子们在麦地中的表现,挑挑拣拣,犹豫不决———这样理解“一再地错失良机”。在麦地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告诉两手空空的弟子“一个现实,两种可能”:现实是肯定有“最大的”;可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未必碰见”,二是“未必能准确判断”。因此,他教导弟子们,所谓的“最大的”,其实是要及时把握眼前所拥有的。他的弟子就在这精心设计的虚拟人生体验中领悟到了把握眼前才是实实在在的。我的弟子也随之明白了这个道理。
而我的弟子们还进一步领悟到:把握眼前看似细小的每一点,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这些细小的最终会累积成“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应该把握住眼前所拥有的。
以哲理为“纲领”,提纲挈领地学习课文,学生学得容易,感悟深刻。
二、细细品味课文,推敲细节,感悟人生哲理
有的课文里的哲理藏得很深,不仔细品味,还真挖掘不出来。这样的课文,就需要细细地品味,推敲细节,感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粗看题目和内容,容易将它归入写人一类的散文中。而细细读来,却觉得它与通常写人的文章很是不同。文章没有具体地表现人物思想品格、性格特点的事例,也没有着力描写他的某种精神,而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和作者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人物的语言中,蕴含着非常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生命观。所以我认为,它更像一篇哲理散文。
怎样让学生也咂摸出这篇文章的味儿来呢?我首先让学生找到容易理解的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课文中有两处,一处是作者见扫路人的第一面,印象是“精瘦”“老”“褪色的衣服”“棕色的运动鞋”。印象模糊,粗线条,以穿着为主。这体现出作者没怎么在意,扫路人实在太平常了。第二处是作者与扫路人第一次对话后,观察细致了许多:“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由不以为意到仔细打量,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呢?原来,是主人公的语言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外表下所拥有的一个非凡的灵魂。
1. 第一次: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到底是累还是不累?作者详细描写了天游峰的高和险,写了自己攀登到顶峰的不易和得意。一个70岁的老人,每天早晚上下都扫一次,肯定是累的。不过,在老人的心里,工作是快乐的,是游山玩水,是一种享受,怎么会累呢?这种享受工作的人生态度天下有多少人拥有呢?真让人羡慕啊!羡慕之外,是钦佩了。
2. 第二次: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如果不先入为主,就凭扫路人所说的话来评价他的生活质量:喝山泉水,吃“绿色”大米和青菜,呼吸清爽的空气,有花鸟做伴,这是什么样的日子?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清苦的日子最接近自然,最有利于健康,他是在享受生活啊!这样的人生态度又有多少人拥有呢?真让人向往啊!所以,作者怀着深深的祝福,抓紧了他的手说:“30年后,我还来看您!”
3. 第三次: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面对作者善意的祝福,扫路人爽朗地大笑,说了这句话。这是多么豁达乐观的生命观啊!他相信自己能健健康康地活着,活个百岁不成问题,继续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生命。有意思的是,有位教师曾经无意地问他的学生:“你们觉得自己能活过100岁吗?”生活条件比老人优越百倍,正处于旺盛生长期的孩子下意识地回答:“不能!”或许他们只是脱口而出,并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这或多或少反映出他们的心态,他们的生命观是消极的。
不仔细推敲,这样一个性格不鲜明的角色就会擦身而过,成为路人了吧?不细细品味,这样的人生观、生命观教育就错失良机了吧?这样的课文,就像它的主人公,会经常被忽视的。
三、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理解哲理的积极意义
有些哲理的一面是积极的,一面是消极的。不注意它的两面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误读。怎样强化对哲理积极意义的理解呢?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把哲理放入一个又一个故事中,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能有极好的效果。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课文说的是两个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发现东坡只有雪松的秘密是因为雪松的树枝能在积雪很厚的时候弯曲一下,待积雪滑落,再反弹恢复原状。雪松适应了环境,从而很好地保护了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他们由此领悟到:“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这其实是个“妥协”的问题。这是个非常微妙的话题。决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很容易受伤;而一味地妥协,又懦弱可欺。假如学生没有区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地进行吸收,一遇到打击就妥协、投降,这样培养出的“接班人”永远无法顶天立地,撑起民族的未来。这有个度的把握的问题。
我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化理解:(1)外界的压力大于自己承受的极限,会导致毁灭时,适度妥协。而人的承受极限是不可估量的。感觉到极限的时候,其实还可以坚持一下,让自己的承受力变得更强,力量也因此变得更强大。尤其是关乎国家利益、民族存亡这样的大是大非原则时,坚持显得更有必要、更可贵。(2)“适当的让步”,这个“适当”,不能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不可饥不择食、不择手段。(3)“反弹”,不是将别人加于自己的伤害反加于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存与更好地发展都应该以尽可能地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
引导学生理解“妥协”的积极意义,教育他们懂得适度地“弯曲”,是非常人性化,也是非常睿智的。课堂上我们相应地开展了主题阅读活动。阅读的材料有《卧薪尝胆》《“六尺巷”》《用宽容结束冷战》《被幼稚逼到墙角》,分别讲的是忍辱负重复国、邻里相处、同学相处、母女相处的故事。用《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在面临国家前途命运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时,要把“小我”置之度外,顾全大局。适度地妥协,能为自己创造机会,反败为胜。而后面三个故事,都与学生生活贴近。尤其是后两个,更顺应了他们眼前的需要。学生进入青春期,与家长的关系日趋紧张,又即将升入初中过住校的生活,同学相处、亲子关系都是这个人生阶段面对的主要矛盾和烦恼。拓展阅读这些文章,既是对课文哲理的积极意义的深化理解,更是人生的指引,教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处理的方式。
主题阅读,既是哲理的深化理解,也是哲理的合理拓展,还是哲理的灵活应用。
四、注重个性化解读,发散思维,鼓励思想独立
教语文,我常常追问:“到底为什么读书?”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对此,我高度认同。读懂只是最初步的,而认同是产生共鸣,能逐渐将别人的认知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终极追求是思想独立,也就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要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忽视这方面成长的“给养”。在哲理散文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个性化解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思想独立。
如,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学生理解了生长在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我让学生围绕对这句话的理解写读后感。
学生黄晓芊写道:“‘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是文中最后一句话,也是最透出生命的坚韧的一句。生命的芬芳在这棵柳树上真正地释放出来。它没有抱怨命运,始终感谢上苍:‘我还活着!’就是靠着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会如此坚韧。
读着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的我,此时此刻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史蒂芬·霍金。尽管他全身无法动弹,尽管他无法与人交谈,尽管医生判定他活不过两年,他却以超乎想象的坚强和毅力生存下来,还努力编写出科学巨著———《时间简史》。他与青海高原上的柳树都有着一样的执著,都有一个命运打不垮的信念———‘我还活着,并将活下去!’
致命的打击往往置人于死地。但有这样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这九十九个不可能之中,总可以找到那一线希望———‘活’的信念,让它支撑自己继续生长,去绽放生命的光彩。信念是最有力的后盾,信念是最灿烂的阳光。
是的,命运的坎坷容易把人带进‘困境’这个死胡同里,但我们要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去和命运作抗争的话,命运的坎坷就像纸老虎一样,立刻被消灭。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人生的暴风雨后总能绽放生命最绚丽的彩虹。”
学生吴芷璇写道:“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佩服这株柳树。它不屈服的精神感染了我,洗涤了我的灵魂。的确,就像文章中说的一样,‘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株柳树把握住了上帝疏忽的一条路,并以顽强的精神走下去。可能连上帝也不曾想到,这株柳树以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在向它宣告:世上没有什么会畏惧你的阻挠而退却,只有你不断地被世上的某种精神而征服。
……
记住,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路的哲理散文 篇3
行走在大街小巷,寻找那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光明是什么?我不清楚,仅仅是一个心中的念想罢了。我们生在一片光明中,去寻找那光明。
为了你而寻路,在烟花巷陌,在那个你曾经等过我的地方,共饮一杯清茶,谈一谈那些飞扬在心中的往事。
为往事而寻路,寻找那心的出路。我寻到了冷漠和置身事外,可我却只是往事上的过客;我寻到了激情和快乐,可我却只能留恋那一瞬的风华正茂。那天的转身离去,那一刻的心如刀绞;那一声释然的仰天大笑,那一缕心中的思念……
为风景而寻路,那一瞬嵌入眼眉的失意,那一霎满载失望的伤感,当年的景色依旧,人却经历太多的沧海桑田。
为自己的感性而寻路,只是为你而执着,那无助的小孩,是否有人俯身安慰;村落轮廓里渐次飘起的炊烟,是否已经飘散。
为心中的自己而寻路,看那正褪色的长夜,是否还记得当年的离仇别恨;在江上的寒舟里,是否还有当年的剑胆琴心;孤雁飞去,是否要在花前月下,感叹岁月沧桑。
你那无邪的笑透着天真,我们咫尺天涯的心,是否昙花一现后再飘零;依稀旧时节,咫尺天涯,相望再也无话。
晚上,夜色如水一般清冽,只想借一瞬光明,寻找自己的路。世间的雪月风花,梦见的江山如画,不是我心中所想,我只想寻一条小路,没有咫尺天涯的绝望,没有望穿秋水的相思。我只愿回首那一场的盛世繁华,悠然寻见那一幅江山长卷。
感悟人生的哲理散文 篇4
导语:人生总有许多感悟,或美或雅,那么在美丽的感悟视野下,人生又是怎样的一片风景?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感悟人生的哲理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感悟人生的哲理散文【1】
生活,如果是一朵花,我想,她一定不如牡丹那么雍容华贵,不如玉兰那么纤尘不染,更不会如桃花那么多情浪漫。生活,如果真是一朵花,它应该是一朵玫瑰花。因为玫瑰有花也有刺,这,正是生活的滋味。
同看一朵玫瑰花,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对玫瑰花的态度,反应着各自不同的人生。
有的人,看到花,心花怒放,为花的美丽陶醉,为花的香味沉醉,顿时觉得生活就是一片花海,他们在花中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可爱,若来了兴致,还会情不自禁地把花摘下来,插在发上,可是,当他们摘花的时候,由于眼中只看到了花,没看到刺,手不幸被扎伤流血,疼痛不已,直到这时,他们才责怪自己粗心大意。这就象我们有些人,由于品质仁厚,纯朴,善良,把所有人都往好里想,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因此,往往被小人所伤,如东郭先生救了狼,如毒蛇咬了农夫一样,他们会后悔,会愤慨,但当伤口渐渐复原,它们照样还是与人为善,痴心不改,还是觉得世上好人多,生活很知足,很快乐,因为,他们丢不掉骨子里的善良。他们相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有的人,看到玫瑰花,也会在一瞬间喜欢,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花下的刺,快乐的心骤然下降,他会想,这花虽好,但有刺可大为不妙,他的眼中一下从花上移开,只盯着那个刺,没完没了,竟忽略了花的存在。他为那个隐藏在花下的刺而惆怅,似乎这刺不是长在花枝上,而是长在他的心上。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任何事情,只看它不利的一面,就如那个老太婆,因为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鞋子,晴天怕女儿的伞卖不出,阴天又担心女儿的鞋子卖不掉,所以,阴天晴天都不快乐。因为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生活态度,他的心情永远是灰色,他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唉声叹气中度过,活的憋憋屈屈的。
还有一种人,他们既看到花,也看到刺,他们在赏花时,不会离花太近,也不会伸手乱摸,即使想摘一朵,也是小心翼翼的,不会让刺把手指扎破,他们享受着花带给他们的快乐,又对那尖利的刺,不触摸,不招惹,不讨厌,心平气和,他们甚至智慧地觉得,那尖锐的刺,就是那可敬的‘护花使者’。因为,它让你知道,破坏美,是要付出代价的,花的生命也有有尊严的。它启迪人们,美丽心情也好,美丽生活也罢,不是那么轻易能得到的,得付出心血和努力。它在告诫人们,每一朵花的寿命不过几天,十几天,这么短暂的生命,人们就不要再狠心扼杀了,让花儿们自开自落,吟唱几天生命之歌。
生活是一朵玫瑰,芳香馥郁,娇艳美丽,但同时,那不显眼的刺,也在里面藏着,我们不要做那个盲目乐观者,只见花不见刺,一次次被伤害着,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也不要做那个悲观主义者,只见刺不见花,还未开放就想到凋落,总为那个刺纠结着,破坏自己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做那个智者,对花与刺,都正确对待着。
生活是一朵玫瑰,花与刺总是同时并存着,我们不要妄想只有花没有刺,那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不要只看刺忽略花,那更是不可取的。生活中有痛苦,有欢乐,有坦途,有坎坷,甚至痛苦会比欢乐多,就象刺永远比花多。明白了这些,当幸福的花儿开放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要知道,刺就在那里,对你虎视眈眈呢,一不小心,就被它扎了。而当遇到风雨摧残,落红点点,花绿肥红瘦的时候,我们也不要一味忧伤,甚至痛苦的不能自拨了。因为,那花儿——希望的玫瑰,当你悲观失望时候,正在悄悄含苞呢。
感悟人生的哲理散文【2】
有一个青年,在看到契科夫的那一句话“要是活过来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一次草稿,有一次眷写,该有多好。”对于这一段话,他十分的神往,他打了一份报告给上帝,请求在他的身上做一个实验。
上帝同意了。
于是,实验开始了:
到了结婚的年龄,他遇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他们彼此钟情,于是,很快就结婚了。
不久,他发现,姑娘虽然漂亮,可是,言语粗鲁,而且,什么事情也不会做。两人的心灵无法沟通,他把这一次婚姻作为草稿抹去了。
他的第二次婚姻,除了要非常漂亮之外,还要非常能干和聪明。可是,没有多久,他发现,这个女人的脾气很坏,个性极强,聪明,成了她讽刺他的“利器”,能干成了她捉弄他的“手段”。他不像她的丈夫,倒像她的牛马,她的工具。他无法忍受这样的折磨,既然人生可以有草稿,那么,请允许他有第三稿吧。
上帝笑了笑,也就答应了。
他在第三次成婚时,他妻子的优点,除了上面所具备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脾气一定要很好。
婚后,两人亲热和睦,彼此都很满意。可是,不幸的是,半年后,娇妻得了重病。
从道义的角度来说,他应该很好的照顾并且陪伴她终生;可是,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非常不幸的,他很悲伤,就去问上帝,是否可以再一次给他草稿眷写的机会。
上帝很不高兴,可是,想到是让他来做实验的,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在经历了这几次婚姻的折腾,人变得成熟多了,考虑的问题也变的多了。
最后,他选择了一位年轻漂亮,温柔可爱,要怎么好就怎么好的“天使”女孩。他满意极了,正想向上帝报告成功的消息,感谢契科夫的睿智时,可,那女孩不愿意了,她说,这样的一个男人,朝三暮四,连自己的妻子病了也不管不顾的,如此放荡的男人,是不可以托负终身的。
上帝也没有办法,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答应了女孩的要求。
到了今天,他,依然还在婚姻的路上徘徊,挑选着!可是,再也不能够选择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了。因为,天下间,所有的女孩们,都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多么不堪的男人。
他一个人,孤独的在沙漠边缘走着,走着,忽然,他又看见了契科夫所说的另外一句话“完美,是一种理想,即使,允许你修改10次,也不会没有遗憾。”
这样一句话,让他迷茫的心灵,忽然之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原来,人生,就是这样,永远不可能满足的,所谓的完美,只是,只能够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虚构情节,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原来,自己穷其一生都在追逐着一个虚幻的影子,都在奢望着一个飘渺的梦,从来,也没有脚踏实地的好好的对待过自己的婚姻和生活。
想着那匆匆过去的昨天;想着那永远在选择当中的昨天;想着那选择之后,从来自己也没有为之负责过的昨天,那永远“如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昨天”,永远永远的从他的生命中消失了!的确,多少人,一直都像他一样,一直在追求着一些虚无的幻想,一些海市蜃楼的水月镜花。
在人生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总是对一些人和事感到不满足,感到不够完美。
其实,世间,根本就永远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人和事物,每一个人,都有你所不知道的缺点,只是,人们展现在别人眼中的自己,都是优点的呈现,而缺点只是被深深的埋藏在心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魔鬼和天使的化身”,只是,我们所做的,都想把美丽光彩的一面,暴露在公众的视野,而内心不好的一面,你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也应该是人性的优点吧。你想想,谁愿意把自己的缺点统统都摆放在别人的面前呢?这样的一种赤裸裸的展现,自己的自尊无法承受,别人也不愿意看到吧!
你看:那园中开放的玫瑰,是多么的鲜艳美丽,可是,如果你要想去摘取它,就会有隐藏在花叶后面的尖尖的刺把你深深的划伤。那丰盈的秋天的背后,也会流露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
生命,总是充满遗憾……
因为遗憾,我们才会去向往更加美丽的事物,才会去追求一些希望中的美丽。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吧。幸福的人,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得少。幸福的人,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只是默默的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婚姻和生活的责任田”,在这样的家园里,去享受春的百花吐蕊;夏的荷叶田田;秋的多情浪漫;冬的厚重温暖……在生命走过的四季里,在自己温馨的家园里,耕种着一种叫“幸福与知足”的东西。在美丽的清晨,他们一起笑迎朝阳;在忙碌的中午,他们各自安排;在温馨的黄昏,他们牵手共赏夕阳的美好。
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人世间最简单的道理:生命本来就充满遗憾,因为遗憾所以美丽。而,懂得知足与珍惜;懂得付出而不求回报;懂得体贴与关怀;懂得包容……才是幸福婚姻永远的真谛!
感悟人生的哲理散文【3】
人生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只有失败的事情,没有失败的人生。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失败,且又不断前进的过程。失败,增长的是智慧;挫折,磨练的是意志。无论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到最后,最终会赢得胜利。
生命不止,岁月不熄。人生需要一个百折不挠的精神。生活有时就像爬山,跌倒的时候,即使滚落到山脚下才爬起来,依然不能放弃。
生活不会无缘无故的给你多少,每一次的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每一次的努力,又会让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生命中的坚强,不是曾经经历过多少次风雨,而是历经风雨时,依然能够选择义无反顾的前行。
或许人生曾经对谁有过偏爱,但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时间带走的,谁也无法挽留,但今天留下来的,相信一定可以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未来。
岁月的心中总是装着慈悲,无论走到哪儿,命运最终得到的都将是一份宽厚。而大多时候,时光却总是一位旁观者,看着你尝遍人生百味,却从来不会主动站出来,哪怕是帮你一次也好。
每个人都希望把平常的日子过成诗,把平凡的岁月酿成酒。而大多时候,心中的诗却总是躲在那个叫远方的神秘地方,而酿出的酒,也常常变成一杯清苦的茶。
并不是命运故意捉弄谁,而是有些东西,往往在得到后,便不再珍惜;有些事情,只有在品尝过苦涩后,才懂得生活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苦中有甜。
不要做那个追梦的人,因为追求任何一种不现实的东西,到头来苦的、累的还是你自己。有时候,梦幻与现实之间看似遥远,但当你明白后,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只差你一个成熟的距离。
人生是一本无法改写的书,每一步的行走,都会在这里留下一页历史。而这本书里,也将会有许多无法续写的篇章,让你从此懂得人生还有遗憾、无悔和生命的珍贵。
生命中的沉厚,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愈陈愈浓,愈久愈醇。人生大可适时的给岁月留一份厚重。因为只有经历过,才懂得苦;尝过了,才知道甜。
人生亦如茶,手捧生命的温度,看浮华三千,尝人生百味。红尘有暖,岁月,只有在暖中才有幸福,福至,才感到真情;茶中有静,人生,只有在静中才能开悟,悟透,才懂得取舍。
尘缘如梦,梦中的风景再好,也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醒了,才知道只有打理好自己的心园,才能感受到人生中什么是真正的春暖花开。
人生的脚步不要走得太快,生活的美好不是追求终点的辉煌,而是路上一直伴你前行的风景。
尘世风烟,世象皆空。清守一静处,虽诸多辛苦,终自有一善。凡尘游走,自有苦乐哀愁。苦多了,亦有甘来;悲过了,自会快乐。
生活色彩的哲理散文 篇5
老妈说:“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爸说:“生活是你、我、他的组合。”老公说:“生活是几何图形。”儿子说:“生活是追赶跑跳蹦。”……
我觉得生活很简单,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才是生活。在生活里,你,我,他(或者她)一起谱出一曲曲或激昂或深沉的乐章,演出一部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的连续剧……剧中,你,我,他都是主角,也是配角,甚至可能是跑龙套……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精彩。
Z老师,一名年过不惑的小学教师,天天进行着家——学校{——市场三点一线的简单又枯燥,平淡却真实的生活。
几天前,Z老师如常送走放学的学生走回办公室,同事L老师迎面拽住她,一脸的忧伤。她不由得心里一紧,轻声问:“怎么啦?遇到什么为难的事儿?”
L老师摇摇头,眼眶已红:“你看,我刚接到的短信。”
短信是一个学生的妈妈发来的,上面清楚地写着:“孩子他爸爸走了,老师,我不想告诉儿子这个坏消息。儿子现在是毕业班学生,我怕影响了他的学习。我还要在老家一段时间,请您帮我多留意他,请您务必+千万帮我保守这个消息。别让我儿子知道好吗?”
短信虽短,却字字千钧,令人心酸。她的眼角也已湿润,心沉甸甸的。生命如此美丽,也如此脆弱。学生她也认识,因为她也是这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学生的妈妈,爸爸她都见过,因为她在去年年底(寒假)上门家访过。学生的爸爸,一个年过而立的男人,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儿坚实可靠的避风坞,却疾病缠身,可恶的病魔——“渐冻症”把他——一个人高马大的汉子折磨得瘦骨嶙峋,只能卧床,等候死神的召唤。
回想年底(大年二十八),她和文明小博客里的小博主卢同学的妈妈带着各自的儿子来到了学生的家,真实地了解到这个家的不容易:男主人饱受病痛的折磨,生活上已经无法自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只能静卧床上。偶尔,他咬紧牙关,坐会儿轮椅,但也要靠“脖套”来保护那孱弱的脖子。由于“渐冻”,他已经不能正常讲话了。看见我们,他笑着招呼着,那嘶哑的嗓音,我们已经无法辨别出他说了什么。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女主人(学生的妈妈)是个会过日子的女人。为了照顾重病的老公,她放弃了工作,全心全意地贴身照顾——全天24小时零距离尽心呵护这脆弱的生命……他们一家三口在亲戚朋友的友情赞助下静静地与病魔抗争,彼此鼓励着,温暖着……
Z老师禁不住紧紧地拉住那个坚强的女人的手,太不容易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一个贤惠的好妻子!一个伟大的好妈妈!生活的担子如此沉重,眼前这个瘦弱身材的女子却挺直身躯,扛起!毫无怨言,无怨无悔!
仁慈的哲理散文 篇6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以下简称《观舞记》) 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于1957年创作的一篇纪实散文。作者在观看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精彩表演后, 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浓情, 以妙笔浓墨, 写下了这篇礼赞友谊的情真意浓的经典美文。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观舞记》的真情美做一些具体的解读。
一、开篇抒浓情
印度的舞蹈艺术举世闻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巴电影《流浪者》、《大篷车》等使我们这些“60后”为充满异域风情的印度舞蹈痴迷不已。今天, 印度舞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种颇具普及意义的大众娱乐文化形式之一。那极富民族特色的华丽服饰、充满异域风情的动感音乐和满台的狂歌劲舞、喧腾的舞台气氛常常让我们热血沸腾, 令我们无限陶醉, 我们也往往也因为那短暂而无法永驻心底的美怅然若失, 抱憾不已。冰心的散文《观舞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缺憾。
《观舞记》开篇即抒情, 不惜笔墨用了十个自然段的篇幅, 极尽渲染, 表达了对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的赞叹之情。文章开头即写道: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这句带着浓烈情感的设问句式, 表达了作者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之美实在难以用言语来传达的无奈与喟叹。
但作者又极想把这种美竭尽所能地表现出来。所以接下来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 用了四个“假如”, 富有创造性地把自己想象成为诗人、画家、作曲家、雕刻家, 从不同的艺术角度表现了舞蹈家的舞蹈艺术之美。在作者看来舞蹈家“变幻多姿的旋舞”只有诗人的“长诗”才能“完全”描绘出来, 而“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则需要画家的多彩画笔去“渲点”, 作曲家灵动的“音符”最能表现“轻捷的舞步”、“细响的铃声”, 而只有技艺精湛的雕塑家才能够用温润的“美玉”捕捉住并凝固舞蹈家苗条灵动的身形。这一连串丰富奇特的想象, 即新颖别致, 又准确精到地概括出了舞蹈的美之所在, 表达了对舞蹈家的舞蹈艺术的赞叹之情。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 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作者紧承上文, 用一个表转折的感叹句式收束想象, 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惋惜, 但仍然愿意用自认为贫乏的文字去表现“这惊人的舞蹈艺术”。此处, “贫乏”与“惊人”形成对比, 表达了对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的赞美之情。
接着, 作者用了一个新颖的比喻, 表现自己面对“惊人”的舞蹈艺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焦灼状态:“如同一个婴儿”看到“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和“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 “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 但是除了‘咿哑’之外, 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作者的这个比喻十分传神贴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惊叹无以言表的状态。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 写道:
但是, 朋友, 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 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反问句式强调了自己一定要把无法按捺的欢喜和激动的心情一吐为快。
接着作者又以退为进, 说自己“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去评价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怎样的“正宗”和“本色当行”, 实际上从学术和实践两方面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做出了高度评价, 表达了对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赞叹。
这一部分的最后, 作者向读者告白:“我只是一个欣赏者, 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这里“努力”一词表现了美的难以言传, “飞动的美”是作者对卡拉马姐妹舞蹈艺术之美的高度概括。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文章开篇作者不惜笔墨, 千绕百转, 反复渲染由于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美难以用言语穷尽但又不吐不快的纠结心情, 抒发了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无比赞叹之情, 情感的表达真挚而浓烈。
二、观舞绘真境
接着, 冰心凭借着她文学家特有的善感, 以饱含浓情的笔触细腻传神的再现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 把难以言传的舞蹈形象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语言形象, 用文字留住了舞蹈稍纵即逝的灵动之美, 达到了舞与文的完美统一, 并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深刻体验, 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写道:
朋友, 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朋友”的称谓, 亲切而平易, “难忘”则概括的表达了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总体感受。破折号把读者仿佛带进了一个美的故事的情境之中, 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阅读期待。
接着作者按照表演的顺序, 从开幕到演员出场再到开始舞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描画。
“帘幕”“拉开”, 舞台呈现出来, 舞台的布局陈设简笔画般的重点介绍了舞台中间的“小桌上供奉”的“舞像”和“燃着”的“高脚铜灯”, 突出了舞台“气氛”的“静穆庄严”。
演员出场了。作者这样写道:“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这一句用了舞蹈家的全名, 一来表示郑重, 二来也表现了自己对演出无限期待的心情。“真是光艳的一闪!”一个感叹句式, 并用“真是”进行强调, 表达了对舞蹈家美好的形象的赞美之情, “光艳”一词运用地极为贴切, 又十分新颖, 突出了舞蹈家光彩照人、艳丽夺目的特点, “一闪”则把舞蹈家的美动态化了, 突出了美的冲击力。对演员出场后的行为动作, 作者十分善于抓住特征, 如“深深地低头合掌”, “深深地”这一修饰成分, 既突出了动作的特点, 又传神地表达了舞蹈者动作之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对观众的无比尊重和对舞蹈艺术的无比虔诚, 使这一富含情感信息的文字具有了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接着“抬起头来, 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 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 一双眼睛”, 这一“低”与上文的一“抬”之间形成鲜明对照, 极富动态之美,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动词“亮出”新颖、准确, 充分地表现出了舞蹈家的容颜与神韵之美。
接着作者用一句独成段落的陈述语句“她端凝地站立着”, 特别强调了卡拉玛站姿的端庄之美。“端凝”一词贴切、精炼, 表现了舞蹈家神情的端庄郑重, “凝”字尤其突出了因全神贯注而如凝固了一般的外在特征, 表达出舞蹈家的专注、投入、忘我的神韵之美。
作者接下来栩栩如生地描画了卡拉玛随着渐次展开的音乐开始的舞蹈。
作者首先连用了三个“用她……”的排比句式, 精到准确地概括了卡拉玛表演时调动的各种手段——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舞步, 铃声等, 表现了舞蹈家使出浑身解数、尽情舞蹈的状态。两个比喻句兼对偶句的运用, 把慢舞的轻盈与旋舞的迅疾用对比的方式鲜明地勾勒出来, “髻上的”、“腰间的”更准确地表现了舞蹈动作的方位, “细碎的”、“繁响的”等修饰成分, 则精炼地概括出舞蹈动作的特点。
舞蹈的灵魂是动作, 它可以跨越语言的阻隔。作者用了六个“忽而……表现出……”的排比句式, 传神地再现了舞蹈家如何运用双眉、笑颊、垂睫、张目表现哀愁、喜乐、娇羞、盛怒, 用“点额抚臂, 画眼描眉”表现梳妆, 用“挺身屹立, 按箭引弓”表现劲射, 四音节词语连用, 既准确凝练, 又形成一种整齐的音韵之美。一段酣畅淋漓的描写之后, 作者直抒胸臆, 评论了舞蹈家的忘我投入, “狂欢”、“灵活熟练”等词语, 是对舞蹈家舞蹈技艺的高度赞赏。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仅表现人和神, 对自然界的“草木禽兽”的刻画同样精湛绝伦。“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作者用极为准确精练的语言把卡拉马姐妹舞蹈高超的表现力描写了出来。作者尤其着重描写了“蛇舞”的精彩, “颈”、“肩”的“轻摇”、“微颤”、“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等语句, 捕捉住瞬间的动作特点, 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舞蹈家的舞蹈动作, 把述诸视觉的舞蹈艺术转化为抽象的语言文字, 读来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真人, 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综上分析, 文章在这八个自然段的篇幅中分别从衣着、神态、动作等方面, 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全过程, 并把真挚而充满沉醉的情感与描绘真境融合在一起, 把美好的舞蹈形象转化成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形象, 记录了作者观看舞蹈时真实的情感体验, 抒发了浓烈的热爱之情。作者对舞蹈情景的描写, 可谓调动了多种文学手段, 如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描真景、抒真情, 文采斐然, 激起了读者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联想, 使我们与作者一起沉醉在美的舞蹈世界中。
三、结尾悟哲理
哲理往往是散文的灵魂主旨之所在。情与理本就难以分割, 而情与理的融合是散文情感美的重要体现。《观舞记》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客观描述和赞叹上, 而是升华为深刻的哲理, 启人深思, 发人深省。结尾处, 作者用了四个段落的篇幅, 深刻地揭示了民族艺术根源于民族文化的道理。作者这样写道: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 枝枝下垂, 入地生根。这众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 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 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生命源泉做了超越感性体验的理性思考。卡拉玛姐妹之所以达到如此高超的舞蹈技艺, 完全源自于灿烂悠久的印度民族文化的滋养。作者把说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用榕树的枝叶与大地的关系来说明印度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滋养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之花的源泉, 说理形象, 发人深省。
最后, 作者带着对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无比喜爱的情感, 用“游龙”、“惊鸿”的比喻, 表达了对她们匆匆离去的无限惆怅和留恋不舍的失落心情, 感人至深。作者又巧妙地引用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 升华了情感, 表达了对印度人民友好情谊的感谢之情。
真情是散文产生美感的首要条件, 缺乏真情实感的散文, 是不能打动人的, 也不会有美感可言。散文的真情美源于生活, 更来自于作者的真性情。冰心的《观舞记》感情真挚热烈, 感人至深, 令人久久回味。
参考文献
[1]傅光明, 许正林编.冰心散文全编 (上、下)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545.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203.
[3]王开志.冰心文学观的当代意义[J].当代文坛, 2008, (1) .
[4]王震亚.千姿百态“舞蹈美”——解读冰心及其《观舞记》[J].初中生, 2006, (12) .
流逝的青春哲理散文 篇7
来不及让青春飞扬,青春却在悄然间流逝
来不及去实现梦想,繁琐锁住奔走的脚步
还未做想做的事情,自己已变得懒惰消沉
唏嘘时间走得太快,暮然回首已沧海桑田
青春在岁月中渐远,却发现自己一事无成,离曾经的憧憬越来越远,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自己都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努力的动力,彷徨执着的理由,也许是自己在给自己找着解脱的借口,不是没有去争取,不是没有去努力,不是没有去珍惜,找不到释怀的出口,圈圈圆圆的折折返返,现在的自己是该庆幸还是该耻笑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有收获喜悦的感觉,而是压力变得越来越重,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越来越重负不堪。
时间越来越不够用,越长大越觉得孤单,可以说话的人越来越少,喜欢做的事情越来越少,除了上班赚钱还是上班赚钱,青春的.热情澎湃早已被岁月抹平了棱角,更多的是放下和默默忍受。
冷的时候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取暖,孤单的时候迎着寂寞作伴,艰难的时候回首自己脚下的路,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在心中翻涌着。
一个人一个人生,有快乐、有苦涩、有幸运、每个人走着各自选择或天意安排的路,无法选择起点,无法决择旅途给的不经意,也许人生来就是感知所有滋味的,一切皆是旅途的风景。
一颗心许一个人,等到海枯不移,一个人等一生情,待到白发亦不悔!爱在初衷,爱在激情的年代,青春流逝,越来越多的人不幸福,是什么扭转了我们内心的认知观、价值观,变得随意、任性。
村头的小河哲理散文 篇8
俺村东头一条小河从南向北一抹掠过。狭窄的河道蜿蜒回徊,不知它的源头何处,也不知它的归宿何方。河水悠悠承载着儿时太多的梦,时涨时落的水流与一位少年的情绪一起伏动。
那年夏季的雨后,河里涨满了水,浑浊的河水快速流动着。水面上飘浮着树木、秸秆和杂草,还有未成熟的西瓜、甜瓜等。我看着大人们站在河边,用长杆把靠近河岸的什物打捞上来,当时感觉小河非常神秘。当河水消退之后,河底的剩水里长满了小鱼和虾米,这时孩子们跳进水里把水搅浑,小鱼便都浮游于水的上层了;一群孩子用篮筐等物当做网把小鱼虾捞出来,先放养在水边软泥上挖出的小水凼里,等到活动结束时再一并把“战利品”收走。
七十年代的孩子在放学后或暑假里是要割草、拾柴的,河边的茅草稠密茂盛,是刈割的好去处。选择野草丰美的地点,叉开两腿拉好架式,右手抡镰刀左手相携助,“刷刷刷”便是一片,“嚓嚓嚓”便是一堆,不大功夫爆炸似的一篮草就成了,可这时浑身上下就全浸在汗水和泥土的混合物中了;不要紧,美妙的时刻随之来临——脱掉衣服(其实就一条短裤),跳入河水中,扎两个猛子,全身便舒爽并干净了,干活时的苦痛全被清凉的河水冲走了。玩得差不多了,从水里出来,穿上短裤,掮着胜利就轻松回家了。
村头的一段河水里没有水草、很干净,是男孩子们夏季里洗澡(游泳)的好地方。孩子们常把脱下的衣服放在河坡上,赤身跳进水里洗个痛快。但这附近也常有女人们端着盆来洗衣服。当河里有人洗衣服时,孩子们便不敢放肆地脱掉衣服了,于是便躲在树丛里偷偷地把衣服脱下,然后快速地冲进水里;在水里只露出一个头便自得了。
这条小河据说叫“天然文明渠”的,起着排涝和灌溉的双重功能,河畔的人们依着一统河水生息繁衍。缓缓流动的河水记录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我随着河水的时而湍缓与涨落慢慢长大。
我远离了家乡,但河床依旧,水流依旧,它默默地在原地守候着。虽然我那温馨的港湾不在,但那条小河却一直流淌在我的心里。每次家里办事来去匆匆,我总要抽出时间在河边走走,似乎在搜寻什么,似乎在唤回什么,也好像是一种约定;其实,可能只是一次证明——我又一次站在了这里。
我又一次站在了河边,在秋晨微凉的清风中。我贪婪地用心去感受:静止的河水已不在清澈,像老人浑浊的眼瞳;水面上密覆着一层绿色的浮生植物似老人干皴的体肤;河坡上的凄凄荒草像老人花白的胡须;阴阴的小杨树林和遍地的枯叶均显示出苍老与荒凉。“沙沙”作响的杨叶是在与我打招呼吗?你只是礼貌性的一声招呼罢了,你不会认得我吧?!我定睛地辨认,这还是我心里一直流淌的那条小河吗?难道它也像人一样会在岁月里慢慢地变老吗?
现在我的小河已像一位耄耋老者,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感受了冷暖风雨、装载了太多的记忆之后,它默默地泊在岁月里;它要深思,它在深思……
颓废悲伤的哲理散文 篇9
曾经满怀手握日月摘星辰,天下无我这般人的壮志与不羁,而现在却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也总算读懂阿牛对我说的再也找不到像我和大哥那样,一起逛操场一起谈心事的人了。
步入大学,什么都变了,我看到很多人的说说都在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这,真的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吗?大部分人都颓废了,一个个都变了。呵,其实我也变了,现在的我不喜欢多说话,总以为没人能懂我,却忘了自己是个孤独患者,喜欢自我拉扯,却没能让他人走进自己的世界。
一开学,就一直很忙,我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可是就是忙,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忙得连自己以前无论怎么信誓旦旦地说要戒都戒不掉的篮球都没碰了,忙得连和女生 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了,哈,忙的时候,忙着忙着,便麻木了,而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想逛操场时,那股疲惫之意,却蜂拥而至。
怂怂肩,看着这个熟悉的名字播了过去。喂,谁啊。依旧是这个慵懒的声音。丹哥吗?你猜我是谁。…光耀啊……,在我心中是最好的老师…问他问题时,他总是笑骂我你真水…然后掳掳头发说,看我秒杀它。丹哥说要我在大学要努力,我要是肯学一定能学好,毕竟我不笨。
天气有点凉,心也有点凉。在大学我始终没遇到一个能与我聊心事的人,寝室的基友们整天忙着撸啊撸,长这么大,遇到的性格与我最近的还是聪林,他与我共同向往Φ脑疲与我共同喜欢听着歌看着书,与我共同闷骚。而王胖子的脾气却像极了我,像我一样老实…哈哈,同样闷骚,呵,所以我们三个三年依旧那么好,虽然时常斗嘴。
怀念以前和聪林一起半夜去阳台坐在水桶讨论人生,怀念云飞五甲小坦*起飞的样子。怀念聪林看完郭敬明的书后,介绍给我,还老问我想不想哭的日子,怀念我挤着跟云飞睡,睡完早上又嫌弃他的样子。
生命的智慧哲理散文 篇10
生命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生命会让我们过得幸福,没有智慧的生命会让我们焦灼、不安,关于生命的智慧需要哪些你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生命的智慧人生哲理散文欣赏,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那一天,与几位老友聚茶,其中一老弟问我:为何觉得当下不少人精神颓靡,眼神中没有一点儿火星呢?
突如其来的话题,转折太大的问题,与当时的语境相去甚远。而他的这个盘面很大的疑惑,竟是令人不得不思考的导语。
迫于他急切期待的目光,我未加思索,只好匆忙地这样回答了他:当人民被人民币替代,当人伦被客户质换,心灵就陷入了物化的刺激,精神就堕入了具象的专注,生命就失去了自由自在的留白。看老弟的表情,我确定他没有理解我的话。当一种回答需要解释,情怀就隔开了默契。
此刻回想起那个情节,我觉得有必要用沉默的文字,刻写我的反思――这个人类世界,精神的内核原点应该是智慧的源头,而它的基本构成就是文化,只要文化不死,精神就不会颓废。
是文化开启了人类的精神追求,点化了智慧的灵光,就像电脑和智能设备预装的“程序”一样,文化是思想意识的预装,从一开始它就在那里,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是人类后天的造化,形成了境界不同的“开发”,开发多的人,就成了智者、能人、大师、方家和英雄。
而唯科学论的执着也会造成新的偏颇。
科学发展的目的,是解放机械劳动对人类的束缚,让人类能以更发达的智慧、无垠的遐想、激情的创造,去体验欢喜的生活。
但与科学、技术、发现和创造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是,人类正在舍近求远、舍本求末、南辕北辙――物欲、形状、体验带给人类完全基于“物”的快感,竟把人类的精神旷达、心灵自在、思想境界,彻底锁进了可计数、可触摸、可攥抱、可排比的洞窟,就像“哥白尼原则”警示的那样,人类正在以其所谓的创见拘囿了自己。
而这一切,正是从狭隘解读文化、糟践文化、轻慢文化开始的――思想之偏,精神之惰、意念之窄,必然导致精神的围堵、心灵的桎梏。老子说,世界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其中的一就是智识,智识是知世界、知存在、知我、知他、知万物的开端,二就是本能和文化,这就是人与世界的相互印证、相互依存、相互觉察,继而赋予于宇宙、时空以意义。
无论宇宙有多大,时间从何开始,人类的诞生和存续的`坐标是什么,对人类而言,身外的一切都是人类赋予了它们存在感,而这种存在该就是“化”的过程――意识之化、精神之化指导下的物化,而非反之。
化是开始、过程和一个段落的结束,化是更大的开始、更长的过程、更多的结果的总和。
这个总和就是文化的总和。没有这个和,前面的所有都是零,后面的未竟都是零。
零是智慧生命区别于物和物化的一切的生命留白,这大块大块的留白,才是生命存续的意趣、兴趣和乐趣,而“物和物化的一切”无法逆转这个因果关系。如果人类不把这些留白留好,留给文化,留给智慧的土壤和养分,如果人类把自己也给物化了,就失去了“人”的贵重。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现文化的悖论,这个悖论就是人类智慧无法突破的结界――因为人类从前、曾经放弃的,正是那把打开结界的钥匙。那把钥匙,恰好也就是人类“臆想”中的神,曾经丢失了的。
当下那么多玄幻的东西,渗入了科学研究、宗教自问、哲学新疑、世俗茫然,也许就是人类企图在某个时空拐点上,实现自我超越的一次激灵。
人类社会的边界,都是人类自己堆砌的,从远古的城墙立体于视觉、观念和意识的反复强调中的时候,人类已开始限制自己的自由、规劝自己的思维、灌输自己的敬畏、缩删了自己的遐想、捂盖了自己的追问。
文化变成了教条、程式、载体和具象,然后沿着这个思维模式,物化的进程加快了脚步。电脑的发明,一度打断了人类的惯常思维,但这个发明像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科学家的发现和觉悟一样,都被淹没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争夺的世俗浪潮里,渐行渐远渐无书。
人生的得失哲理散文 篇11
人生“失就是得,得就是失”。得与失在我们心中,只有一线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所以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其中。秦王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其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恐不安;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苦,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故此,得意是失意之由,失意又是得意之果。
当我们踏上人生路的时刻起,每个人期望得到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或者是拥有更多的权与利;再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尊严等。而就在追逐着“得”的道路上,难免遇到我们的“对手”,会不知不觉间伤害到别人的“利益”。“失”也就随之而来,我们或许会失去情同手足的朋友,会失去如生命般珍贵的诚信。在享受着“得”的快乐中,更多的人会漠视“得”所带来的“失”的痛苦。在疯狂地追逐“得”的日子里,“失”只能是收获“得”的必要成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这样的“成本”越积越多,“收获”也在与日巨增。这时,我们就知道了,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在倾斜,位置在颠倒。多少人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了“得”的俘虏,多少人在逃避“失”的坎坷路上跌倒了,从此再也没有爬起。这时,我们才懂得:得与失没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是否想到,那些看淡“得”的人,“失”就成为他们生命重重的砝码,而那些追逐“得”的人,也许“失”就成为人生上深陷的“泥潭”。其实,在我们的人生路上,都无时无刻不在权衡着得与失的选择,在得与失之间忙碌、奔波、找寻。得与失之间彰显着一个人的品格,诠释着一个人的崇高与渺小,书写着一个人的真实价值。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的祖先早已告诫我们得与失的道理。当你选择了夏日的灿烂,也就要失去秋日的浪漫;当你选择背起重重的行囊,也就要承受得起背井离乡的惆怅。甜蜜也好,忧愁也罢,当我们做出了取与舍的决定之后,要承受得起随之而来的那份得与失,它就在你的一念之间。人生失意时,抬头看看天空,无论白天开阔明亮而无际,还是夜晚繁星闪烁而深沉,与之相比,伤心和痛苦是多么渺小而不值一提。人生得意时,低头看看大地,不管是远处天地合一的界线,还是近在咫尺的砂砾顽石,你达不到也控制不了,那么就请把已成曾经的荣誉和骄傲抛在脑后,怀着一颗谦卑的心,背上行囊继续前行。人有欲望,且繁衍得无穷无尽。功、名、利、禄的诱惑,凡夫俗子难以坐怀不乱。于是,这世界便多了纷争,便多了烦恼,便多了喧闹,便多了哭笑。人所想不开的时候,心就会生好多烦恼。
崇尚简单的生活,淡淡地来,淡淡地去,少而又少的出头露面换来的是灵性的清净,对人生、对社会的宽容和不苛求,得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有条不紊。为生活努力着,足以维持体面,但不忘乎所以,因为人生需要执着,但更重要的还是随缘。简单地活着,善良、率直、坦荡,就有时间和心情去品评人生的况味,享受人生的乐趣。像秋叶般的静美,淡淡地来,淡淡地去,淡淡地相处,给人以宁静,给人以淡淡的欲望,活得简单而有味道。
拒绝练就那种江湖油滑的性格,爱自己胜过爱一切人。会在世事的牵累、终日的忙碌中,偷出空闲,修饰自己滋养自己,用自己淡然的心境去呵护那长长的秀发,呈现出来的是清晨阳光般的笑容,端庄的气度,深厚的内涵。白日的尘埃落定,会在灯下读一点书,修复日渐粗粝的灵魂,使自己依然温婉和悦。放达宽厚,修炼从容的情态,健康的心智。爱恨情仇,恩怨得失,虽无法忘记,但可以宽宥,让一切慢慢沉淀在记忆里,因为自己清楚,有些记忆的惟一归宿是从心灵到坟墓。
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充满阳光鲜花的大道,有时也会有沟沟坎坎、磕磕绊绊,许多的成败得失,并不都是我们能预料到,也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得到的也会是一种快乐。被批评了,没关系,及时改正,吸取教训;受到表扬了,别得意,总结经验,再接再励;得到了,不沾沾自喜,矫揉造作;失去了,不颓废沮丧,妄自菲薄;只要有一颗坦然的心,真真实实的生活,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笑看风云变化,你会发现原来一切也不过如此。
远离刻薄和庸俗,明白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不属于自己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总是有一得必有一失。爱情能够给你欢乐,但它同时也给你痛苦;财富可以给你享受,但它也会带来苦恼;成功使你快乐,但是当失败之后痛苦将变得强烈而无法忍受。即使我们拥有了全世界,我们也只能日食三餐,夜寐一床。就算你拥有一百张床,你也只能睡一张床;就算你拥有一千双鞋,你也只能穿一双。就算你可以点上一百道菜,但你能吃多少?最多就只能撑饱一个胃,不是吗?
决心为自己而活,照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流言蜚语,只在乎那一份从心所欲的舒坦自然。偶而也能够纵容自己放浪一下,并且有种恶作剧的窃喜。人生一世,无非是尽心尽力,对自己尽心,对所爱的人尽心,对生活的这块土地尽心,既然尽心了,便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成败荣辱。很多事便舍得下、放得开,懂得舍,懂得放,自然是春风得意,月明清高。
是啊,与人生俱来的身外物何其多,颇有诱惑力。我若得之,淡然处置,不忘乎所以;我若失之,不大悲大痛,身心不伤。如此这般,才会不被身外物所苦,不被身外物所累。顺其自然这是人每每遇到解决不了问题而又想解决问题处于无奈境地时,搪塞自己内心的一句话。这个理由真好,好的给自己的外在既留有面子,又给自己的内心一点抚慰的.理由。一切无法回答的问题都可以用顺其自然来解释。有时候想想,顺其自然真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了睡,睡了吃,什么也不想,乐呵呵的多好。
人来到人世本来就是来体验的,每个人的财富地位或许有高低之分,但对快乐和幸福的体会并没高低之别。只是有钱人的快乐比较复杂,穷人快乐比较单纯,就只是这点差别。同时拥有几个男人或女人,并不会比较单纯一个的人还幸福。—有人得到三,有人得到七;得到三的,只要三分幸福,就可以得到七分快乐;得到七的,拥有七分幸福,却只能得到三分快乐;有人先得到,有人后得到,有人什么都没得到。
先得到的可能先失去,后得到的后失去,没得到的就不会失去。那个总数是一样。所以,人生真的不必太计较,不必刻意去算计,只要去体验就好。世界本来就是多彩的,有黑就要有白,走自己的路,不要对别人耿耿于怀。或许,当我们的耿耿于怀得到满足的时候,其实,我们并不快乐,感觉,这样的意义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一种心理的平衡罢了。学会不耿耿于怀,其实就是我们人性的一个亮点,是宽容的最直白表现。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不在为了一句不相干的话,而让自己去追寻那些虚伪的东西。别想太多,活出滋味就会不一样。
当生活黯淡了色彩,请不要埋怨,要理智地去看待,透过它的表面能折射出智慧的光辉;当伤心难过的时候,请不要沉浸在泪水中深埋,要尝试着去探究深层的道理;当人性的丑陋淋漓尽致的展露在面前时,请不要忘了背后还有善良的一面!生存只有一世,既然没有来生,就应该让此生存在的比较有意义最好,那就过好每一天吧,从现在做起,从此刻行动,不必纠结于过去,把握这个生存的过程,一路看风花雪月、欣赏窗外风景,随时准备在路途下车、无憾离去,也是对此生命的尊重。
【仁慈的哲理散文】推荐阅读:
仁慈的军训-高中作文06-11
《仁慈》10-07
优美的人生哲理散文07-31
等待的抒情哲理散文08-26
做安好的自己哲理散文05-16
过眼的繁华哲理人生散文06-16
人生的金币经典哲理散文07-03
大学生的哲理散文10-25
由雪引发的人生哲理散文07-02
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