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之炊

2024-10-15

无米之炊(精选12篇)

无米之炊 篇1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由于写作综合性较强, 决定了作文训练的难度较大。特别在当下农村小学生写作教学中, 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中, 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写作时的“无米之炊”, 他们无事可叙、无意可表、无情可抒。那么,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求出了四条基本策略。

1. 生活源头:

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习作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学生大有人在,即使写《我的好朋友》之类的习作也会感到无从下笔,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写作素材可选,特别是学生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所需要的写作材料。为此,在写作时,学生常常会冥思苦想、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甚至是整篇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活动天地狭小、生活单调,平静而又枯燥的“教室”作文制约了学生反映生活的能力;二是小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欠缺,观察能力不强,对乡村景色熟视无睹,对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件表现得“麻木不仁”,从而造成了材料枯竭。

针对上述成因,教师应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发掘校园里的活生生的素材,推陈出新,教出新意。教师不妨借助素描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校园中去活动、去观察、去寻找他们的感受,体验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假山、喷泉、小河、房前屋后中所蕴藏的无穷乐趣。这不仅符合学生求新心理,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培养了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对校园有了新的认识,激起爱校情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小题材,引导学生从平凡中找真情,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2. 情动辞发:

让学生有情可抒。“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情动而辞发。”小学生情感十分丰富,容易流露。然而,小学生作文为何变得无情可抒,无意可表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主体的错位。作文课上,有的教师无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始终扮演着被支配的角色,严重窒息着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厌作”情绪;二是写作要求脱离学生生活,片面追求“中心明确”的外在要求。小学生习趣和热情得不到激发,相反,其畏惧情绪油然而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作文必须经历心理的双重转化。首先是显性生活客观事物向主体情感转化,然后是学生情感向文字表达的转化。学生习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互相协调、互相作用的过程。“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教师如能把学生带出校园,吸取生活活水,陶冶爱乡情趣,学生定能取得可喜的成果。就我校而言,南黄海的美丽风光受到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近水楼台先得月”,教师把学生带到海上观光、踏浪、采撷,学生在饱览黄海美景、领略黄海神韵之际,定然会升腾起无限的感慨和想象,优秀作文也恰似海上浪花,不断涌出。例如,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到海上旅游观光,全校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优秀作品不断诞生,相继发表于省、市、县各级刊物上。如以海为背景、素材的作文就有《海子牛》、《月夜捉蟛蜞》、《小夜蒿》、《大海恩赐》、《海边春色》、《海上乐园》、《我爱家乡的紫菜》。走出校园,引入家乡“活水”,学生定能摆脱“乏情心理”的阴影。

3. 注重体验:

让学生有意可表。学生习作的“无米之炊”,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学生缺乏作文积极性而被动作文导致。造成被动作文的原因比较多,有学生长期受挫的困惑;有来自老师的教学艺术落后,没能激发学生习作表达心理情感的需要;有教师超负荷地要求学生习作,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也有学生思成心切,反而造成急躁不安、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等。如何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写他自己想写的话,学生想写的话就是他们的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来自于学生的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假如我是……》为题,鼓励学生走进乡土生活中,做家乡的主人,描绘家乡蓝图,激发家乡情感。

4. 厚积薄发:

让学生有据可鉴。学生习作“无米之炊”现象,除了表现在素材积累上,还表现为描述、议论时会出现语言简单、语无伦次、语不达意、条理不清等问题。出现此类毛病的原因,一是在语文教学时忽略了学科目标和学科基本任务的达成;二是淡化了学生对语言感受和语言积累;三是没能注意发挥语言训练的整体功能。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夯实语文基础,推行厚积薄发策略,让学生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如指导学生熟读、背诵精彩的课文及片段,学生的言语储备越积越厚,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充分认识语言对学生写作基础的作用,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言环境中的字词教学,一词造多句,多句连成段,段与段过渡、呼应,加强训练;另一方面还让学生及时吸收语言所负荷的各种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感受道德情操,发展思维,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改变学生习作的“无米之炊”,我们必须构建起立体化的作文教学流程,唯有走出小课堂,融入大环境,形成大气候,方能摆脱作文教学僵化闭塞的窘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无米之炊 篇2

——话题作文选材指导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1.适用年级:初中九年级 2.课型:多媒体写作指导课

3.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话题作文中常见的选材误区,明确选材的基本要求,结合范文学习几种写作选材技法,并力求在自己的创新写作中能学以致用,提高创新写作能力。

4.教学重点:学习几种写作选材技法,并力求在自己的创新写作中能学以致用,提高创新写作能力。

5.教学流程: 常见选材误区——选材的要求——选材技法——例文品评——实战演练

6.教学时数:两课时(90分钟),其中第一课时为选材指导,第二课时为实战演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者,材料也。现如今,话题作文仍是大行其道,在话题作文中如何找“米”,找到好“米”,就成了写作的重要内容了。现在,我们就来探讨探讨在话题作文中的选材问题。

二、常见选材误区、选材要求的明确与讨论

1、学生说说自己在写作中常犯的选材错误。

学生发言,师生评点;老师归纳选材上常见的误区:①材料低幼化 ②材料陈旧化 ③材料单一化 ④宿构现象严重 ⑤中心不明,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凑篇幅。

2、讨论交流:你认为话题作文在选材上有什么样的要求?

师生归纳、板书:(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2)新颖典型,力避陈腐(3)贴近生活,避生就熟

三、几种写作选材技法学习

(一)1、技法一——移花接木法(幻灯片)

师:“移花接木”指把这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在那种花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桃树与李树的嫁接,产生了新品种“桃李”,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嫁接,产生了新品种“富士“、“红富士”……,把自己读过的书报上的故事原文搬上考卷,往往给人抄袭之嫌。但这不等于说不能用别人文章中的材料,如果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这种写作迁移的方式,我们就叫它“移花接木法”。它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

2、移花接木常见形式(放幻灯片):(1)借鉴畅销书引发写作灵感。(2)借助四大名著内容来展开故事。

师:这可以新编历史或以历史人物为依托,编写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故事,也可以直接借用名著中原有的故事。

(3)借助中国及世界名著中的人物,移花接木。如有考生同学在考场上写的《天堂通行证》就借助了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把两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著名人物放在一起写。(师略讲《天堂通行证》一文的内容)

(4)借助学过的课文进行独创。如班上×××同学写的《新皇帝新装》就是这样。

(5)借助其它文体的形式进行文体的嫁接和杂交。

师:如日记、手记或书信,本属应用文体,用日记、手记或书信形式写小说就有了新意。还可用招标书、诊断书、征稿启示、会议纪要、试验报告、采访记、问答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写作文。

3、范文示例(放幻灯片):

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姓名:吴诚信性别:男亦可,女亦可 年龄: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 职业:待定 确诊方式:中西医结合

一、望诊

脸色:无甚大碍,就是不会脸红。即使是“落井下石”后,也是脸不变色。眼睛:眼珠缺乏灵活性,只是侧视或者向“钱”看。目光狡黠。鼻子:鼻头上翘,鼻孔变大,嗅觉间歇性失灵。只能闻官气、贵气,而不能闻民气、贫气。舌头:发生变质,发音不准确,舌间形状有变为弹簧的趋势。说“撒谎”发音清晰,说“真话”则发音含糊,吐字不清。

二、把脉

脉搏沉、快、促、紧、滑、涩……典型的吹牛后的心悸、早搏导致的心脏衰竭的先兆。

三、透视

1、肝肺呈现出暗色,甚至变黑。

2、脊柱有弯曲迹象,病情表现为直不起腰。

四、血样采集

患者血色呈暗红色。血色分子结构多种多样,有“才”、有“貌”、有“钱”、有“思”,其中前三者居多,惟独缺“信”,“诚”细胞和血小板几乎没有。

五、基因鉴定

经过精密仪器测试,患者的基因已经发生异变。已不能显示系何族子孙,“信、义、忠”结构已经被破坏。虽然基因测试确定不出系何族,但其行动都有浓厚的封建小农意识。表现为见了五斗米就折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落井下石。

六、治疗方法

1、换血:注入大量“人文”氧气,替换体内有害健康的“拜金主义”二氧化碳。

2、每天早晚一次扪心自问,摸摸良心在否。

3、大量阅读杂文,唤醒自己的诚信意识。

七、医生建议

此病例不是首例发现,十分具有代表性,望患者注意,切莫相互传染。医生(签章)某年某月某日

(注:本文选自《杂文选刊》)

问:本文在哪些方面运用了“移花接木法”?你认为哪点给你的启发最大?(学生发言,师生点评。)

(二)1、技法二——点石成金法(放幻灯片)

师:所谓点石成金法,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运用别人已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不照搬抄袭,而能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提笔写作,许多同学苦于没有事例,眼睛只木然地注视文题,把自己写过的或读过的好文章都忘了,只一味求新求奇。当然,用例能够选取与众不同、贴切实用的名人故事和历史典故固然很好,但是不是旧材料就不能用呢?显然不是。有些文章本身就不要求在材料上出新,比如写议论文,为了说明观点,材料虽然旧,仍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写作文的材料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选取材料,善不善于巧妙转换或变通材料,这就要讲一个“巧”字,这个“巧”就是点石成金的诀窍。

2、点石成金技巧(放幻灯片):(1)巧用自己身边事。

师:以自己或自己周围发生的某些事情为素材,适当加工,同样是好例子。其好处不仅可以避免作文空发议论,还可以使人读来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增强表达的效果。不过,从自己生活中寻找事例,不要所写事例过于琐屑,应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2)巧妙变换材料角度。

师:选材应求“新”,“新”有两个含义,一是材料鲜活新颖,另一个意思就是善于抓住常见熟例的不同角度,从熟知材料中翻出新意,或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深刻的含义。这样的事例用好了,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知识、灵活变通的能力,从而达到“陈材巧用”、“旧材翻新”的效果。

如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是我们熟知的,从鲁迅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在文学上有建树,可以证明“成功在于不懈的努力”,从鲁迅学文,志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可以证明“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从鲁迅学医到学文,其结果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可以证明“人应正确认识自我”。这些熟知的材料,一方面来源于语文课本,一方面在备考中识记的名句、现代文阅读等,都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范文示例(放幻灯片):

大家都知道数学中有一个集合称为“交集”,那么请看看我的交集是什么吧——

“……”这又是爸爸在问我了。往常每当我听到这样的问语,我的心就加快百倍——然后用像蚊子一样的声音红着脸对爸爸说:“没,没看。”爸爸看到这样一个不会撒谎的我后,不言而喻,一阵狂风暴雨的臭骂。我立志:以后不撒谎了,答应不看就不看,为了大学拼了!所以今天再问到我,哼!我用洪亮的声音、平静的心跳说:“没有!”原来“君子坦荡荡”的滋味是这样的呀!很不错,是诚信让我尝到的喜!

小时候犯一个严重的错误。“贪污!”我将爸爸让我给奶奶的生活费贪污了,而且动不动趁人不注意就拿家里的钱买零食吃。从此,家里只要一丢钱,好几双眼睛齐齐地转向我,问我:“是不是你?”那是小时候不懂事犯下的错误,我已经改邪归正了!那次,家里丢了208元钱,爸爸问我:“是不是你?”我大声地喊:“为什么你们还是不相信我?不是我!”我太冤了!唉!当初为什么做不守信的事呢?我为什么会怒?是诚信,当我失而复得后就有这样的滋味!

哀 快考试了,我那天早上去老师家问问题,中午回家后父亲大声训我,以为我出去玩了,我向他解释,他不信。居然和我一起找到老师家,问清后他无言,我心中却不快,大哭一场。哭时我问自己:“为什么父亲不信我?”自答:“过去骗人太多呗!”原以为自己诚信就坦荡了,原来自己的诚信不被人相信是会掉眼泪的。

那天交学费忘带钱,不想向同学借,要知道这个时代借钱有多难,别人不信你呗!可无奈之余我硬着头皮试着借了,居然借到了,我大喜。事后问那人:“为什么你会借钱给我,不怕我不还吗?”她答:“我相信你,咱俩是好朋友,借你钱就是将一份信任借给你。”原来同学是将一份信任借给了我,如果我守住了这份信任便守住了这份人格!

好!够“哥儿们”!——诚信带给我的快乐!我的四个集合——喜、怒、哀、乐的交集就是诚信。

问:本文哪些方面能体现点石成金法的运用?在写作形式上有何特点?(学生发言,师生评点。)

师小结:点石成金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日常生活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如果善于观察,就能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有价值的闪光材料。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四个片断:“看电视”、“买零食”、“找老师”、“借钱”,揭示了生活的主旋律——人要讲诚信,“喜、怒、哀、乐的交集就是诚信”

(三)1、技法三——联想想像法(放幻灯片)

师: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就像鸟儿离不开双翼一样。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所以,在写作时,当你无话可写时,就可以通过联想和想像,跨越时空的阻隔,摆脱现实的束缚,根据立意的需要,把事件缩小或放大,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东西联结相组合,把古今中外的事物串联起来,从而表达思想,突出中心,这就是所说的“联想想像法”。

2、联想想像法的注意点(放幻灯片):(1)把握话题的“开放性”联想和想像。

师:如果说话题主要的“开放性”表现为“立意自定”的话,那么,话题的联想和想像的核心就是围绕话题立意自由发挥。具体说来,就是在对话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立意的基础上,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或阅读积累或文化积累情况,扬长避短地展开联想和想像:①联系现实法。联系现实联想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联想和想像的人、事、物、观点等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二是联想和想像的内容不一定直接取于现实生活,只与现实生活中的暗合。②溯古法。从话题的内容联想到古今中外名著、历史故事传说中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依据原著或故事传说运用想像扩充改编或续编,或是从中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观点、诗文,加以分析阐释。③比较法。将古今中外与话题立意相关的人、事、物、观点、诗文联想到一处,加以类比或对比想像,使之为文章主题服务。

(2)紧扣话题的“限制性”联想和想像。

师:话题作文最大的限制性主要表现为主题的唯一性,如“诚信可贵”,不能说“不诚信可贵”。所以在话题作文中,联想和想像要紧扣话题所限定的主题。虽然话题作文不能做反命题,但可以逆向联想,如联想与主题相对应的人、事、物及思想言行等,然后加以批判或提出质疑,从而换个角度表现话题所包涵的主题思想。

3、范文示例(放幻灯片):

上帝在唐古拉山栽下一棵树。数千年后,这棵树枝繁叶茂,参天而立,繁花锦簇,散发着淡淡清香;叶绿枝长,遮蔽起千里阴凉。世人莫知此树为何物,争宴古今人物共睹之。

第一个来的是屈原,峨冠缚带,几绺飘髯风度不俗。屈原看到这棵树,仍是满脸愁容,不屈的神态,喟叹一声,提笔写道:“树参天兮干云霄,坐树端兮我逍遥,与云共语,与鹤同宵。”

世人看罢多时,摇头叹息为屈原鸣不平。

屈原刚走,孔子带着子路、颜回同经树下。孔子喜好研究学问,先站在树下观赏一番,与两个徒弟探讨一通,然后拿出纸笔细细研究。子路凑上前来观瞧,见孔子正侧目凝视着“本”、“末”两字。

世人大悟:圣人看树,不忘造字啊。

第三个来看的是唐太宗。平时万人跟随的唐太宗现在是孤家寡人而来,却也龙袍威严,威风不减。却见唐太宗自言自语道:“欲使天下兴盛,还须深根抱土、强须连地哉!”

世人知道,这是一代明君。

鲁班背着锤凿斧锯惊喜而来,心里盘算着这样一棵参天大树,若采伐下来建筑楼台馆阁定是上好的材料。

鲁班正欲动手,沈括急匆匆而至,摇头摆手万般阻拦,说这棵树至今还无记载,定是一个新品种,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鲁班兄,你可千万别砍。

鲁班扫兴而走,沈括拿出放大镜,这瞧那看,细细钻研。

诗仙李白飘然而至,看到那满树繁花,顿生诗兴,饮酒泼墨,成诗一首:“天下奇花天上开,备宴启酒邀友来。共隐花间避浊世,友人与我自开怀。” 世人看着他放荡不羁的傲岸气度,不禁感古伤怀。

一阵清风吹过,时间转至今日,一群环保专家来到这棵树下,研究着树下的蚂蚁,叶上的小虫,枝间的飞鸟,花心的青蛉……

世人看完这些名人赏树,悟出一个道理,他们在给上帝的报告书上写道:同一棵树,不同的人看它,态度是多么不同,若问他们各自的感受,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

问:本文是怎样运用联想想像法组织材料的?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还有何可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发言,师生点评。)

师小结:黑格尔说:“想像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文章虚拟了一棵“上帝栽种的神树”,然后驰骋想像,让古今各色人等纷至沓来,品树赏树。一个个古今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于是在苍老的古树前,身份不同见解各异的一群历史过客上演了一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话剧。想像丰富奇特,画面色彩奇幻。

四、请你总结课堂收获

要求学生就本课堂所学所悟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进行归纳。学生发言,师生补充。

五、实战演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美,有时候尽管十分短暂,但它们留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比如:悄然开放的昙花,稍纵即逝的流星,响彻云霄的汽笛,掠过苍穹的雁阵,还有跳高划过的弧线,跳水荡起的涟漪,足球射门的一刹那,排球扣杀的一瞬间,更有情感爆发时眼对眼的诉说、心与心的碰撞……这一切美好的瞬间,都可能撩动我们无限的遐思。

请以“感受瞬间之美”为话题,自选内容,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列提纲。

2、立意新颖、深刻。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书写整洁。

【教学反思】

1、多媒体写作指导课,容量一定要大而适度,力求在有限的课堂内让学生学到更多,悟到更多,能让大部分学生能产生学习的适度感和满足感,否则,课堂会因内容少,容量小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会因无探究的空间而产生思维的停滞。

2、创新写作指导课,必须将方法、理论与具有典型性的例文或课内外训练结合,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才能最大程度的将写作方法、理论内化,使之成自己的实践指南。

3、创新写作指导课,教师的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重要。因为教师的导侧重方法理论,侧重方法理论如何在范文中运用,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如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势必会形成教师一言堂,学生机械看幻灯片,教学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选择范文与引导分析上,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不觉得写作指导课枯燥乏味。

【专家点评】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篇3

关键词:新高考;新理念;好实践;高效率

笔者作为三星级学校高三历史教师,就如何上好下学期的历史课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无米,莫流伤心泪

在2010年高考前,本二以上高校录取学生时,选修科目的高考等级是必须达到B以上,这是硬性规定。如今有些高校会因生源问题而降低对选修的等级要求,而这些高校往往又主要招收的是我们三星级学校的学生,因此直接决定我们学校的选修课务安排由以前的五节以上降为两节加一节30分钟的早读课。这就直接促使学生把历史课当成休息课,课下自然就更不会把学习精力放在历史上了。而且近几年江苏历史高考题型也一直在创新之中,其方向是更重视历史能力,重视课本知识兼顾内外知识,重视历史知识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如考题之中穿插各门综合知识以及世界大事、生活常识、文史知识等)。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第22题材料题考的就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知识,知识点来自于书本,但答案基本上都是从材料中总结,这使学生有种做语文题的感觉。所以就更加剧了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的心理!可以说,这种既无课上又无心学的现状更加促使我们历史课处于“无米”的地步。

那么作为历史教师是否就此黯然神伤呢?当然不能。我们应该树立最新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上学习效率;体现教师引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洞察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无米,能做可口饭

“无米之炊”确实有点难,在高三下学期一周只有两节历史课,要想做出“可口饭菜”,就必须切实地用好每一分每一秒。那么具体怎样完成这个45分钟的二轮复习呢?下面是我实践总结的大概三种有效复习模式。

模式一:参照考纲,宏观复习

下面我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来实践一堂课的复习进程。

1.实施默写(约15分钟)

大部分教师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时喜欢用提问的方式,诚然,这种方式能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检查反映出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但是,我们的学生存在更为严重的现象是“眼高手低”,能说出来不一定能写出来,甚至错字连篇。如:2011历史小高考第37题,如新经济很多学生答新经济政策;其他的诸如经济危机写成金融危机,袁世凯写成袁世“恺”,两极格局写成“二”极格局等。而高考阅卷对文科的书写要求很高,所以采用默写的方式既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增强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和学生的书写能力。前8分钟为学生自主对照《考试说明》知识点,以一轮复习笔记为主,参照教材,快速背诵,然后默写。默写题由教师提前编好在脑,通常有直白问法和变式问法两种。

2.简构脉络(约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单元的重点,即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自行在草稿纸上构建框架,同时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构建,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3.感知高考(约3分钟)

教师提前精选近几年与本单元相关的高考题,通常为两三道题,用投影打出。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感觉一下近几年的高考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题目的命题视角。题目为:(1)(2012年江苏卷5题)以图画形式考查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图文信息获取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金陵机器制造局”“匠心运用,造成快枪”可知①③正确,②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私人投资的近代企业,④错误,故选A项。此题属于较易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命题视角涉及近年来的热点“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角度。(2)(2010年江苏卷11题)以柱形图形式反映了“国民政府后期大量发行法币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此题属于较难题,命题视角是以“图表”这一材料情景来围绕考纲知识点逐个解析选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预猜高考(约15分钟)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做当年江苏各地模拟题,题量不大,一般为4~5道选择题和1道小材料题。既然是模拟题就一定程度上能预猜到高考的命题方向。如针对2011年高考,我就本单元精选了各地一模卷的选择题,如苏州(5)、南京(6)、盐城(5)、苏北四市(6)、无锡(5)和材料题无锡(23)第二问,其题渗透着“工业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等命题思路以及培养学生看图能力和提炼材料关键词能力。这六道题主要是以小练习形式打印给学生,大概8分钟做完。剩余7分钟学生就错题交流而后教师稍加评讲。

模式二:以题带练,综合巩固

通过练习题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技巧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此模式大概一月一次,为限时训练,主要是做最近各地模拟卷,选择题20题全做,非选择题精选3题,时间为一节课45分钟。以学生闭卷做为主,做完教师予以批改,下节课讲评。目的是培养学生答题习惯、答题技巧、综合掌握五本书的知识能力以及适应高考限时答题的状态。教师讲评时重点是“五讲三不讲”,即讲“审题”,讲“思路”,讲“误区”,讲“拓展”,讲“规范”;不讲“学生不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不讲“学生已会的”。讲评过程中还是以学生自行回答为主。

模式三:整合書本,再次回归

“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在复习时,必须回到课本中。具体做法有:①讲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用主线来落实知识的链接与渗透,如大事年表、党的历次会议、不平等条约、中外法律文献等;②讲热点:如江苏地方史、欧债危机引起的经济救援问题、经济全球化等;③讲易混点:如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的管辖范围、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区别等;④看纠错本:一学期下来估计都有百十来道错题,每人各有不同,但是积累的都是学生自己平时不懂或易犯错的环节,对自己平时做题时易犯的错误再次警示;⑤回归笔记和书本:临考前再翻翻书本和笔记,主要是再熟悉熟悉知识点,查漏补缺尤其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注解,历年高考题基本都有一两张图片与书本有关,如战争图、美术文学作品图等。

三、饭香,需花长久功

在实际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瑕疵,也会出现“饭烧糊”或“夹生饭”的现象,比如:做题粗心、审题能力不够等。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是屡次提醒,但学生是屡做屡犯。在此,也想请教各位同仁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他们改正错误。

在教学中一种模式一直实行下去,学生会有乏力感。所以,要想维持饭香,就需要花很多心思创新,尝试更多有效方式,如“学生考老师”“闭卷+开卷式”默写。鉴于高考将至和课时不足,有很多方式没能实行,但愿以后能实践并创新。

总之,新历史高考要求教师必须转变理念,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引导。教师导要有方,导必有序,导须有度。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把握历史教育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切实让学生实践好课堂中的每一学习环节,相信也能短时有效地复习好历史。

无米之炊 篇4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值, 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如,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景美文美, 教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 并观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相关图片, 激发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热爱、 向往之情。反复诵读, 在读中理解、想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壮丽的特点, 读中欣赏壮丽神奇的景观。“漂亮的大拐弯、阳光普照、春意盎然、奇花异草、黄色的油菜花, 紫白色的豌豆花, 镶嵌在绿浪翻滚的青稞地里, 好似一幅精美的山水画。”通过反复诵读, 学生对文章的形式获得了真切、敏锐的感受, 激起情感之流, 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直觉体悟语言、运用语言, 从中学得为文之道, 既培养学生的语感, 又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此外, 我每月举行班级背诵比赛。那场面就更精彩了:一幕幕优美的描写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下, 映入学生的眼帘, 流入学生的心田;一首又一首精美的小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吟诵下, 透彻心骨, 荡气回肠……阵阵掌声, 张张笑脸, 成功与喜悦, 骄傲与自豪, 激情与自信, 荡漾在语文课堂。我还给优秀者颁发了奖状, 学生积累语言的热情再度提高。

二、品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 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鉴赏、体验中, 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如, 《赤壁之战》一课, 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中的“船帆” 和“帆船”比较。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士兵说是 “船帆”, 而曹操看见的却是“帆船”呢?学生通过比较词语得出了: “兵士来报告时只是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船帆, 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时, 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 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所以这两个字侧重点不一样, 多么精彩的回答, 他们找到了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 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有的课文语言简洁流畅, 语言生动, 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 或者词语顺序的改变, 都会影响原文语言整体的和谐及内在的意蕴。

三、说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 把握合理时机, 让学生多开口练习说话, 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吸收, 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并沉淀积累。如, 教学《观潮》一课, 播放录像激发想象, 使其在语感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 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他们的语感。在教学中, 以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在说话中沉淀积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投入读书实践, 通过实践来强化语言的习得机制, 培养学生语感, 积累语言的表象材料, 最终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直觉。

四、用

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 借助想象和联想, 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 才能深得文章旨趣, 使语感培养富有成效。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意积累语言, 沉淀语言素材。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成功片段, 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例如, 在《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中, 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我就此向学生提问:“地球有哪些地方像母亲?”学生展开想象, 思绪万千, 各抒己见:“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滚滚的江河是她沸腾的血液。”“地球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她结实的肉体, 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爱护地球是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学生文思如泉, 滔滔不绝, 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 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 不断丰富自身语言, 达到语言的再积累。我经常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 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总之, “读、品、说、用”开辟了语言积累途径, 情实感, 让积累成为学生的乐事, 让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 让“巧妇不再难为无米之炊”。

摘要: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到作文时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多读多积累, 天长日久, 待到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让“巧妇不再难为无米之炊”, 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 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 把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积累带来的益处, 这样, 积累才会有内驱力。

鱼米之乡造句 篇5

1、江南,不仅仅意味着富庶的鱼米之乡,清婉的小桥流水,她更是一种的人文精神。

2、他们觉得任何地方都赶不上自己的家乡,在他们的眼里,那是鱼米之乡。

3、我国的江南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4、江南人称鱼米之乡,物产富饶。

5、他来自江苏无锡,那里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

6、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五十公里的缺口,落后的青藏高原,瞬间成为发达的鱼米之乡.

7、那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是人间天堂。

8、湖北自然资源的种类丰富、储量大,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

9、这里水田连片,盛产水稻,淡水渔业发达,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篇6

关键词:美术材料 视觉效果 审美能力

中国分类号:G623.75

美术课现象:在美术公开课教学中,往往都有这么一个场景:老师充足的美术材料准备, 课堂上精彩的优秀作业展示,都能让听课的老师惊叹不已,流连忘返;而常态课中, 虽然老师各方面准备很充分,课堂上也努力的讲授,但学生材料准备不齐全,导致最后的作业大半都完成不了。

究其原因,笔者发现课堂上美术材料的准备与否,关系到整节课能否顺利进行。

1、在三年初中生涯中,由于中考的压力,学业的束缚下,学生往往只重视文化课,对于美术课都不够重视。

2、每周只有一节美术课,学生接触美术的时间少之甚少,导致学生对待美术课态度散懒不积极,美术材料不带时常发生,很多操作性很强的课都无法进行。

3、教师的教法不够灵活,有些还是老的那一套,没有讲究上课策略,觉得美术课是视觉形象的感受,从而使美术课变成一星期一次的过场。

面对如此尴尬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和效果。

一、全面细致的了解学生,投其所好,因材施教

1、制定出符合学生喜好的作业;

初中生虽说小学有接触过美术,但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层次不齐,了解每位学生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是关键,比如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让学生写对美术课的期望或要求,来了解学生迫切需要是哪一方面的知识,学生们有写到:我喜欢漫画,希望多画些漫画;我想考美术院校,课上可以教素描吗?根据大部分学生们的意愿设计的作业,学生们都乐意接受,笔者一再强调:我们学习美术,不是要成为画家,而是要学一些最最基础的美术素养,比如学一些色彩知识,对以后的服装搭配,家具的选择都有很好的帮助,学以致用,不让美术高高在上。

2、巧妙的进行“有米之炊”

如今美术课的内容极为丰富,有绘画、工艺欣赏、计算机美术、摄影、环境设计、陶艺等,学生在感到幸福的同时,也烦恼着这么多美术材料怎么办?就算家长肯囊中解决的话,也不知去哪里买。比如七年级的美术课中有一节课《向日葵》,笔者尝试了一下摒弃传统带水粉颜料的做法,让学生整理了一下生活中的废旧材料,降低材料的成本,如纽扣、电话线,而纽扣的色彩正好与本课的色彩知识相结合,学生在这节课中很好的享受了材料带来的原始的、自然的美, 让学生觉着优秀的美术创作并非高价创作的,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藝术来源于生活,自己也能创作出独特新颖的美术作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作愿望更加强烈。

二、团结就是力量,发挥集体作用

1、统一购买材料,小组合作;

初中学生忙于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买美术材料,加上有些是第一次接触的材料,更加不知所措去哪里买,于是,在学期初,教师统计好本学期所要用到的美术材料,在征得全班大部分同学的统一后,统一在网上或者批发市场上购买,以买得物美价廉的材料。又或者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买齐全班同学的一件美术材料,也就是说每位同学每学期只要买一件美术材料即可,大大节省了时间增加了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2、班级是大家的,全班同心,发挥美术作业强大的视觉作用;

笔者的学校很重视班级的墙面文化,跟班主任商量过,专门开辟一块空间,用以展览优秀的美术作业,即美化和丰富墙面文化,也发挥了美术作品的强大的视觉性,而作业被展览的学生就在这次美术学习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他就会希望早日继续重复这种幸福的体验,期盼下一次美术学习活动的发生,相信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中,他的美术材料肯定早早就备齐全了。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对于学校其他课程来说,美术课相对于自由些,而自由是创造活动的显著特征。课堂上美术材料齐全的前提下,事半功倍,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利用美术语言和形式法则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们大展身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美术作业,往往让老师感动。

如本学期七年级第二课《黑白世界》,是制作版画,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对于材料更是无从下手,于是笔者统一帮学生在网上买好,接下去的美术课,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的版画习作(图1),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图2),还有很多学生课后缠着老师还要继续购买版画材料,看得出这是内心的喜爱了

七年级下册的制作灯饰,学生们更是心灵手巧,把握彩纸的厚薄、色彩等属性,运用美术形式美法则,制作出一盏盏漂亮的灯饰(图3),让人眼前一亮,未来的设计师说不定就卧虎藏龙在班级里。

(图3)

四、多引导学生接触经典,提高学生的总体审美观

另外让学生多接触经典,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与大师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走进美术馆与大师面对面,这样学生的欣赏起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总之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需要老师的智慧,师生之间的配合,将美术的技能很好的运用在材料上,达到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以上观点是笔者的点滴拙见,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无米之炊 篇7

一、大量阅读课内外书籍, 广览博取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就肯定了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阅读之上。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足见积累写作材料要靠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最早接触的阅读材料, 都是优秀范文。教学时要有重点地指导学生阅读, 遇到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等就让学生做上记号或及时摘抄下来, 养成边读书边做记号, 边摘录好句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总目标指出:“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说明了学生阅读面仅局限于课文还不够, 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 读片段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文学作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内容, 要像蜜蜂探花蜜一样, 面要宽, 量要多, 科要杂。如《童话故事》、《名人传记》、《少儿百科全书》、《学语文》等优秀的儿童读物, 我利用每周的自习课集中指导学生阅读, 教给学生精读、泛读等方法, 让学生坚持每日读一篇好文章, 做好读书笔记, 并积累好词好句。这样, 学生阅读面渐渐拓宽, 写作内容越积越丰富。学生除了阅读文本教材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超文本阅读,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 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二、从生活中观察、发现、挖掘材料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作文源于生活, 生活即作文。鲁迅在一封谈论写文章的信里说:“作文第一须观察, 留心各样的事情, 多看看, 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里说的多看看, 指的是要多调查, 细心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生活中去挖掘”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偏远的小镇,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所处的环境大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小山坡以及疏落的村庄。根据这一特点, 我就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田野村庄、花草树木、风霜雨雪以及四季变化的特点, 种植养殖的忙碌与喜悦, 戏水捕鱼爬树的乐趣等, 让他们把自己亲眼所见所感写下来。同时结合教学, 我积极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写作条件, 如教学“写一处建筑物”时, 我带领学生到附近有名的“珠溪大桥”实地观察,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大桥的宏伟、壮观。教师做必要的观察指导, 学生习作时就不会感到吃力、乏味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通过常规训练,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的常规训练内容是“每日摘抄”和“每周说写”。“每日摘抄”放在每日午后的“文化快餐”时间进行, 学生读书读报, 摘抄文章的精彩词句和段落;“每周说写”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内容可以是日记中写到的, 也可以是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口”享受“说话”的自由。坚持凡是做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说、记。一句两句也可以, 几百个字也可以。总之, 实事求是, 说老实话, 对自己负责, 学生只要说真话, 实话, 我都给予鼓励, 这样, 学生才觉得有东西可写, 才会体验到写作的兴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从实践中积累素材

著名作家孙犁说:“作家不是教师培养出来的”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组织开展各类有益活动。如:开展体育活动、中队会活动、各种竞赛、郊游、办手抄小报等。这类活动简单易行, 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活动过后教师引导学生写下来。如:我教“写一项活动”时安排了一次拔河比赛, 先让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 然后叫学生说说拔河比赛是如何进行的, 感受怎样。最后叫学生写下来, 学生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真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到大量的“米”,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米”煮成“饭”, 鼓励学生以记日记、周记、随笔、片段描写等方式把生活中有感触的东西及时写下来。鼓励学生一边积累一边练笔, 学生积累得多, 练笔的机会就越多。练得多, 积累就越多,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就变得充实, 写作起来就会文思泉涌, 不愁“无米下锅”了。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体会到:“坚持课内外结合, 广览博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用心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挖掘材料, 在积累中写, 写中积累”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方法, 持之以恒, 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得到很大提高, 达到“乐中写、写中乐”的境界。

参考文献

无米之炊 篇8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 怎样提高学生的生活积累, 走作文生活化之路呢?下面我就此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要立足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平时作文“无话可说, 无话可写”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观察, 观察是学习写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 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着眼于自己身边的生活, 调动多种感官, 怀着真挚的情感去观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 要多提几个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并勇于向别人请教, 这样才能获得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 有了收获就记下来。在生活中如果不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许多素材就会从笔下溜走。因此, 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写日记, 在写日记之前, 我要求学生进行“日忆”即每日一忆, 对当天的事进行一次回忆, 想想什么事可以成为日记的素材, 然后记下来。日记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 必须是真实的, 真实的情感使日记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你观察生活, 把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事, 还有你的情感和态度, 用你的笔记录下来, 这就足够了。我还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日记擂台赛, 看谁写的日记真实、有意义。在比赛时, 我总是以身作则, 和学生一起参赛。对于每一篇日记, 我都会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 不断给予学生鼓励, 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对于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免写课本中的作文。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 学生写起来束缚小, 自然就容易动笔, 乐于动笔, 这样长期训练, 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就被激发起来了。

二、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老师要有双慧眼, 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常常听到学生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殊不知, 世界精彩就在于生活中的小插曲。其最根本特点就是具有偶然性。因为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处在萌芽阶段, 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 于是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 老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到生活中去, 陶冶他们的性情, 净化他们的心灵, 丰富他们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从而发现生活之美, 生活之乐、生活之味, 这样笔下就会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

学生对身边发生的许多人和事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 要写轰轰烈烈的、惊天动地, 影响颇大的事, 而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感到没必要写。这也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 缺少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因此要让学生体验生活, 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描写生活, 善于抓住每一次机会、每一件事、每一处美景。我在作文时, 会先让学生进行生活的体验。如要写《放风筝》, 我就会带上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一次风筝。感受放风筝的艰难, 放上后的快乐。通过观察和体验, 学生作文时的语言就生动而富有个性了。

四、开发学生写作资源

优选观察材料做好有米之炊 篇9

失败案例:

作文主题“保护周围环境”。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对周围环境展开调查。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有网上关于家乡建设的新闻、图片;有自己拍摄的环境污染图片、视频;有自己制作的调查小表格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环卫工人进行了采访。家长也非常配合,带领孩子来到社区,调查生活污染;深入工业园区,调查工业污染;跑遍周围的几条小河,拍照取证,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为孩子们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但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零碎,语无伦次。

不是说“ 巧妇难为 无米之炊 ”吗?为什么在米粮充足的情况下,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呢?冷静思考之后,其实答案很简单:虽然学生占有大量的观察素材,但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再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表象。再加上学生缺乏选材方面的训练,不懂得怎样取舍观察材料,因此造成了“有米不成炊”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依托教材单元习作内容,进行了优选观察材料的训练:

一、优选先后次序的材料

细致的观察要能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而第二学段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并不清楚他所观察的对象的生长规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四上第一单元,要求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我们安排观察校园紫薇花,拍下的一张照片里可以看清紫薇开花到结果的各个阶段,所有的形态,但由于紫薇的花苞和花谢后的果实非常相像,出示图片的时候,多数学生却并不清楚各种花形之间的联系,本次选材指导的关键就是对照图片,从观察记录里找到相应的文字,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

师:在这张图片里,你能找到紫薇开花过程的各种形态吗?

生:我找到花骨朵。

师:哪个是花骨朵?

生:圆圆的,像颗小豆豆的。

师:可是这里有两种小豆豆,它们是不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经过比较,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紫薇的花苞头上有微微的几条裂痕,对照花朵张开后的形状,他们发现,裂痕张开的时候,花瓣和花蕊就是从开口的地方吐出来的;当花谢以后,又结成了一颗小豆豆,但是明显比花苞时大,更重要的是头上的裂痕没有了。)

师:现在你能根据图片,排列出紫薇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吗?

根据回答 板书 : 花苞———裂开———花瓣———花蕊———花谢———结果

师:根据板书,从你的观察记录中找到相应的描写,按照先后次序将这些材料重新排列。

“先后次序”的排列是观察作文选材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解决“言之有序”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在明白紫薇花的写作次序后,可以针对这类题材做一个延伸的反馈性选材练习,如观察黄豆的发芽过程,跳长绳活动中甩绳的与跳绳的之间的有序配合等。“先后次序”的材料呈现连续性、短暂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选材,除了文字记录以外,最好能辅以图片、视频的记录,让学生能更直观的进行辨析。

二、优选明显变化的材料

在连续观察中,事物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明显变化,或突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如四上第二单元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后,我们针对吊兰的气根生长过程开展连续观察。每组分到一个透明的玻璃培植瓶,分到两棵已经蔫蔫的吊兰小植株,每天观察记录小植株的变化,重点观察气根的生长状况。在连续观察的十几天里,教师每天及时收齐观察记录本,及时反馈学生的观察情况,在班里宣读观察特别仔细的记录,为学生准确、形象地记录气根变化打好语言基础。由于资料充分,再加上平时详细细致的观察记录指导,本次作文放手让学生自由整理写作,教师则侧重写后的讲评指导。

作文讲评课片段实录:

师:一篇文章观察是否精彩,主要看作者的重点部分描写是否清楚、吸引人。我们此次习作的重点描写是什么呢? (A气根B气根的变化)

生:我认为是气根的变化。

师:怎样把气根的变化讲清楚呢?请大家仔细看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令我们眼前一亮的变化是哪几次?

生: (迅速翻看记录本,议论纷纷)

经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板书:

原样———抽芽———伸长 , 细绒毛———绒毛变绿———绒毛变细须

师:让我们再次见证那几次令我们眼前一亮的惊喜瞬间吧。 (出示按生长过程精心拍摄的照片,再次印证学生的观察。)

师:让我们看看各个阶段同学的精彩记录。 (出示优秀学生记录片段)

小吊兰脱水了,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子合拢在一起,气根也缩在一起,就像一条条晒干的蚯蚓。它似乎在求救 :“快……救救我,我快……不行了,要上西天了……” (孙麒皓)

第二天,它的气根伸直了,尖端长出了一段雪白的根,就像一只冬眠的小白熊 刚从树洞 爬出来的 样子。(史肖博)

气根展开了,长出了一点点白色的小绒毛,好像冬天冰柱发出的冷气。 (曹锦驰)

“明显变化”的材料,往往是隐含在学生众多的观察记录里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很难从中挑选出精彩的部分,有序地写下来。因此,在集体的连续观察中,教师可以全程陪同学生的观察活动,有意识的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对象的一些明显变化,或有趣的瞬间,做好作文选材的“前构思”,强化观察表象;在自由进行的连续观察中,教师有时无法亲临学生观察的现场,如在家进行的小动物连续观察中,教师不可能全面了解每位学生观察对象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认真关注学生的连续观察记录,在学生观察的小动物出现“明显变化”的那次记录前打钩做记号,帮助学生厘清材料,优选材料。

三、优选指向中心的材料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喜爱的小动物”,课文有《白鹅》《白公鹅》 (略读) 《猫》《母鸡》(略读)。这四篇课文都用明贬暗褒的手法,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文章多采用总分的结构段式,层次清楚,是指导学生“根据中心选材料”的典型范例。在学习课文之后,我们安排了海洋活化石“鲎”的观察习作。

课堂教学片断:

师: (出示课文《猫》的片断)老舍先生认为猫的性格怎样?

生: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师: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

师:老舍先生用总分的方法,分三个方面选择材料,突出了猫“古怪”的特点。鲎已经和我们生活了几日,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对它的印象吗?

生:鲎实在是太奇怪了。

生:我也觉得它很奇特。

师:那么鲎的奇特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鲎的长相奇特。

生:鲎的活动也很奇特。

生:鲎历史悠久,比恐龙还要古老呢!

师:刚才我们的对话都围绕一个词语展开,那就是———奇特,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讨论了它的奇特,PPT出示: (中心词) 奇特:1长相奇特;2活动奇特;3历史悠久。你能围绕“奇特”来写写鲎吗?

“指向中心”的选材训练一般分为两步:一是提炼中心,二是选择材料突出中心。作文的许多规则都蕴含在典范的文章中,小学生的选材训练应以教材为例,实实在在地利用教材的典型语例,用“例—规”法总结出作文规则,以此举一反三,进行变式练习。这样指导学生优选观察作文材料,能起到很好的梳理思维作用,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有序。

让论文写作成为“有米之炊” 篇10

一、造成“无米之炊”的原因

1.缺乏写作的材料

大多数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 平日工作繁忙, 备课、上课、改作业、检测、评试卷、反馈、总结、查缺补漏, 再进入下一轮的循环, 周而复始, 劳劳碌碌。农村基层教师, 每天还得对住校生的吃喝作息进行关注与监督,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 还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检查、考核。所以, 每当提起笔来准备写作, 大脑空空, 无从下笔。除了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外,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工作性质, 每个星期天收假, 家人从自己这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要上课或者教书去了。貌似很平常的一个生活细节, 却暴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教师的职责难道仅仅是“教书”或者“上课”吗?在这种固有思维的长期暗示之下, 我们渐渐忽略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缺乏动机, 不积累素材, 导致论文写作成为“无米之炊”。每当需要晋升职称或应付考核, 不得不交论文的时候, 大多数教师只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检索、复制、粘贴, 东拼西凑, 缝缝补补, 最终做成一篇“杂文”。借用别人的智慧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将别人的脑袋移植到自己脖子上的行为, 其本质是对自己智慧的一种否定和鄙视。所借用的东西必然缺少自然性和真诚度, 而常常又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现象泛滥, 让论文的最终评判者情何以堪?更有甚者, 索性整段整段地、甚至全篇“拿来”, 那就更不应该了。

2.缺少理论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 身边不乏认真钻研的学习型教师,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做个有心人。他们大多都是具备一定学识修养与教学素质的“性情中人”, 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家校沟通、师师合作、校本培训等日常工作中有所喜、有所悲、有所惑、有所悟、有所长。这些教师无一例外都会做好两件事:踏实写好课后反思、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当要着手写一篇论文的时候, 他们并非缺乏写作素材, 但还是难以成文。像类似情况, 制约着我们的就是没有高屋建瓴、统筹全局、运筹帷幄的理论支撑。他们的教学经验很珍贵, 也很真实, 但是仅仅把这些感性材料组合拼凑在一起, 自己读了也觉得肤浅, 要想让大多数同道之人认可、推崇还差得很远。就好像缺少那束使满屋蓬荜生辉的光源, 更何谈建造富丽堂皇的大殿?在阅读那些优秀论文的时候, 我们都会发现作者除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之外, 还能够引经据典, 引来源头活水为自己的思想进行理论支撑。那样的论文, 才能称其为“论文”。而我们缺乏理论支撑的习作仅仅可称为“心得体会”, 往往缺少支撑的“理论”。独特的理论依据应该算是一篇论文的骨骼和脊柱, 而丰满真实的素材则是论文的血肉, 所以, 无“论”不立, 无“材”不美, 二者兼而有之, 才有观赏、实用、借鉴、推广的价值。

3.不具备论文写作的基本功

在每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 总会接受到一些智者思想光辉的照耀。他们也许是圣贤先哲, 也许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集大成者, 也许是各个教育管理部门的专家领导。按理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定的理论熏陶和感染, 那为何论文写作还是如此难呢?其中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就是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功。我身边一些同伴, 写情书、编短信、写散文, 信手拈来, 文采斐然。可是要写一篇和自己所学专业, 所从事教学相关的论文, 直接就“无语”了。那么, 我们就得锤炼自己论文写作的写作技巧。

上述三方面是阻碍论文写作的大山和淤滩, 那么, 我们要怎样跨越高高的山, 填平泥泞的坎, 改变这种现状呢?

二、如何让论文写作成为“有米之炊”

1.积累素材

没有素材的论文写作就如“无米之炊”, 积累素材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和关键。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积累素材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是抓住教学过程中灵光乍现的每个瞬间;其二是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每一节课, 都是活生生的教学实践, 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组织教学、精心启发引导学生, 将课堂实践当做不可多得的生命体验。在思想与情感长河的流淌过程之中, 有随风乍起的粼粼微波, 有激荡内心的沉沉波澜, 还有静静流淌的哲思。教师要留心这些生活片段, 善于发现, 勤于思索, 经常总结。抓住灵光一现的每个瞬间, 并将它记录下来, 一定时间段后加以整理, 归纳概括成系统性的知识。这样写论文的时候加以概括、提炼、修饰、完善, 就可以成型了。

另外, 课后反思对于每个教师的成长都相当重要, 每个人在上课过程中只要用心去做, 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体会, 但是不注重写教学反思, 我们的体会和感悟就会随时间的流水转瞬即逝, 思想的鳞羽只会成为过往云烟。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非常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的必要与必须的环节, 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 它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教师学会了反思, 就会站在新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增长教育智慧, 提升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 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 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使教师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教学活动

2.研读教育理论书刊

一些将教书育人作为终身职业的教师, 对阅读教育理论书刊和论文写作并没投入相应的精力。一直以来, 大部分教师辛辛苦苦创作一篇论文上交后, 出钱交评审费, 花精力写作却没结果, 打击了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非交不可就利用网络拼凑一篇。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中, 写教学论文只是为晋升职称作打算, 或者是为了博取虚名而已。于是就出现“枪手代写”“花钱发表”这样的怪现象。在这种情形之下, 教师就更应该转变观念, 须知写论文是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撰写教育论文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不仅要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还必须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通过撰写教学论文, 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估、思考和探索, 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找出不足, 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创造性, 不断超越现有水平, 向更高层次迈进。它对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摒弃浮躁, 静下心沉淀下来, 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 不断汲取营养的时候, 就会绽放出智慧之花。我们在动笔耕耘的过程中, 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发现、思索、收获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那我们既是学生之师, 又是同事之师。切莫说“好为人师”的浮夸, 许多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成绩突出, 方法得当, 理念先进, 成为别人仰慕学习的对象, 但别人只能从你的课堂教学中去抓一鳞半爪。如果这些优秀教师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系统性理论的话, 先进的教学方法就得以推广, 就能更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教学价值。很多成功的教育家之所以备受推崇, 我们并不能都身临其境地观赏他们的课堂教学过程, 最主要还是其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魅力感染了我们。那些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专家学者, 就是用他们的教育教学智慧结晶的“远水”解了我们的“近渴”。故此, 我们要持续研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刊、论著, 随时更新自己的“内存”, 补充新鲜的养分。比较优秀的中学语文教育书刊有《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作文与考试》《读写月报》等等, 笔者长期阅读的是《云南教育》。其次, 上网学习也是增强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比较优秀的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站有“中小远程教育网”“无忧无虑中学语文”“中国语文网”“中国语文信息网”“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语文天地网”“中学生优秀作文网”等等。

另外, 中学教师们还可以和志同道合者创建一个“群”, 在群内利用网络的便捷, 交流教学生活中的困惑与心得,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巧借他山之石, 来帮助自己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何乐而不为呢?

3.勤于动笔

当我们无从成文时, 首先要敢于去写, 不要怕自己的见解青涩、肤浅, 也不要怕理论不成熟, 要秉承着勤奋进取的精神, 相信自己只要有所悟, 就会有所得。还要能虚心求教, 和别人交流, 发现两个或多个人有相似感悟积淀时, 要学会辨别、分析, 找出其中的规律, 进而完善自己的认识, 这些都是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敢写的基础上是勤写, 终身学习的观念告诉我们, 年龄在增长, 人要不停地成长, 教学战线上没有“逆生长”一说。很多意气奋发、踌躇满志的少年, 长期不学习、不动笔, 慢慢地就会变成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的未老先衰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不更新, 就会导致思想僵化, 教学方法老化。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达到新境界, 从而更上一层楼。紧跟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魅力, 做教学战线的“老兵新战士”, 才会常教常新。

最后是能写, 要会写论文。要对教学论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什么样的文章是教学论文?我们教师从事教学研究, 其成果大部分是以教研论文形式体现的。教研论文不像科学研究论文那么严格, 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概念, 它大体包括以下六类: (1) 教学改革与实验的论文; (2) 教学理论介绍; (3) 教材分析; (4) 教案与教学实录; (5) 教学心得体会与经验介绍; (6) 习题分析。其中第一类属于报告, 第二类文章目前对我们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 主要是第五类文章, 第六类则是比上述几类层次更低一些的文字材料。但以上六类只要写得有理有据, 我们都统称为教研论文, 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结论要明确。另外教学论文可分为调查研究、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专论、随笔、杂谈、反思、案例、学术报告、科技论文等多种类型。有时一篇好的教案, 一篇好的课堂实录, 也是一篇教学论文。

4.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笔者认识一个多年从事领导工作的语文教师, 在教研组工作会议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 让人叹为观止, 由衷折服。但是教学成绩并不理想, 官方解释是日常事务繁杂, 学生身上下的功夫不够深, 不可否认会有这方面的原因。在语文教研组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 观课者针对该领导的课堂教学提出一些中肯的的建议。该领导也许认为不发挥自己口才好的长处太可惜, 于是将这种天才的演说才能也带入到平时的课堂之中, 碰到有课外延伸的知识点, 他就引经据典, 口若悬河, 为充分展现自己的博学, 一发而不可收拾。谁曾想, 大部分学生对高深的学术理论并不“感冒”, 一节课下来, 学生被罩在学术理论的云里雾里, 不知其所云。学期结束, 教学计划未能如期完成。这又引起了我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理论出自实践, 又用来指导实践。到底谁才是第一位的呢?近几年, 各家各派学说漫天飞舞, 今天学这个, 明天学那个, 常常让我们眼花缭乱。我想:教育教学还是要因地制宜, “地”指有独立思维的学生, 即一群特殊的生命个体。“宜”即恰当。怎样辨别恰当与否, 就需要实践, 在实践中出真知。当然, 学生并非试验品, 供教师们试来试去。教师的行业特点与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 要求我们在改进教学方面不可固步自封、缩手缩脚, 还得大刀阔斧、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智慧, 教育智慧从何而来?靠的是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与提升。只有将实践与理论有机地整合, 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才会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教育智慧。

无米之“吹” 篇11

2010年,万福生科的董事长龚永福面对镜头发出豪言壮语:“我们要把这个大米,做成茅台酒的价值。”

作为一家主要生产大米的农业公司,“万福生科”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生物科技等高科技元素。万福生科公司的副经理宣称,该公司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将碎米转化成注射葡萄糖、研制成大米淀粉和蛋白粉,另外提取高品级米糠蛋白和米糠纤维。这种号称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模式,能将粮食做到与茅台酒相同的价值。

这个噱头在当年赢得一片掌声,给这家农业公司披上了高科技的光环,一路冲向创业板。《粒粒稻谷,粒粒金》是万福生科IPO发行上市期间,天相投顾研究员仇彦英发布的分析报告的题目。

这样一个形势大好的上市公司,在近日的深交所公告中被打回原形:万福生科上市前三年半宣称的1.8亿元净利润,只有2000余万元是真实的;2012年上市半年本来是亏损1000多万元,却谎称赚了2000多万元。

从上市前一年的准备工作,到上市期间,万福生科一直在不断编造数值、虚报盈亏。

在2012年上半年,万福生科已经出现停产现象,原因并非其归结的所在地区长时间降雨,延误工期。而是在众多家庭作坊式的粮食加工厂收购季节抬价抢购的挤压下,其公司的稻谷粮源极其不稳定。

其大大领先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也相当蹊跷,根据2008-2010年万福生科的公示材料显示,该公司的淀粉糖毛利率高达28%上下,而同期同类产品毛利率仅在12%或者8%左右。其招股书中表述的“公司运输成本较低,每吨节约运费50元/百公里”,远不能解答该问题。

如果说这些问题都尚属专业,可最基础、最简单的市场调查都被人“忽视”。

在近日央视记者的调查镜头中,占万福生科全部营业收入的7.7%的“亿德粮油”,它的注册地址竟是长年无人的居家户。其余几个商户,更是多年、甚至从未与万福生科有过联系。而其主要销售产品——“陬福牌”大米,更是在市场上难寻踪迹。

有一位被调查的客户最后忍不住说“你们在它上市之前,能够到下面来多走走,多了解情况,这样好一点。现在的话,有一点晚了。”

“创业板造假第一股”的名号对万福生科来说实至名归。对中国股市来说,这是莫大的讽刺,从上市公司、承销保荐的券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到审批制度都难辞其咎。这分明是中介机构、保代人与公司大股东的“串通”。

万福生科一案暴露了许多问题,从发行审核、监督机制到法律缺失,这正是我国股市的问题。

“发审委为何看不出IPO企业的财务问题”的质疑声四起。只根据IPO企业的招股书进行审查,不深入企业;只看账面上的数字,不管招股书里的财务是否对得上。这些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发审委本身。目前的审核制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政府信用对上市公司做担保,可这种担保现在看来并不可靠。

全国近6000家上市公司,仅靠几家驻省证券委也远远不够。通常,作为第一个审计企业财务的机构,会计事务所按照标准流程做审计是可以发现问题的。可以盈利为目的的会计事务所也是薄弱环节,拓宽监督覆盖面,把监督点延伸到上市公司所在地才是必要。

保荐人制度也需要有重大改变,必须对保荐人代表的所有账户进行严格监控,对其资金进行审查,一旦发现有内幕交易等违法交易,应该严惩不贷,而目前中国这方面在法律上仍然是空白。《证券法》的修改迫在眉睫,对于因为品德不端收受商业贿赂等忠诚层面出现瑕疵而导致失信的,应当采取零容忍,一票罚下,应当确认这种行为具有可诉性。

更可笑的是,万福生科是否会终止上市依然是未知之数,让人更加担忧的是185I万股限售股解禁后,获利接近150%的股东会否趁机“扬长而去”?

无米之炊 篇12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新,文体,技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周树人, 二怕写作文, 三怕文言文。”而三者之中作文所占考试的比重是最大的, 从功利角度讲作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考试的成败, 作文水平的高低也在总体上衡量着一个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面对如此现状, 老师应该怎样进行作文的教学?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式吗?笔者觉得这种方式将导致学生作文水平的参差不齐, 而这只能是依靠学生自己读书的多少来决定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师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方法指导式?如何指导?方法指导是否到位?是否能形成一个系统?善始善终地进行修改并提高?这些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生的作文现状

现有初中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应达到的作文水平做了明确的规定, 具体归纳起来是:要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内容的观察多角度、丰富性、富有感情;有文体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修改加工等;养成修改的习惯,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分享感受和见解;作文字数上不少于140万字, 40分钟内能写出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虽然课程标准做了明确规定, 但是学生能否达到要求呢?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很清楚答案是否定的。特别是在考试作文中, 满分作文凤毛麟角。纵观大多数中考作文, 我们发现, 创新的呼声此起彼伏, 为创新而创新的认识误区导致了作文思想的缺失。

为了创新而创新, 忽略了内容和文采, 仿佛只要是创新便成为作文高分的必要条件, 在写法上花样繁多, 题记、书信体、小标题滥用、寻人启事、产品说明书、病历报告、实验报告、数学证明题……层出不穷, 五花八门。如果内容与形式能够相互契合, 起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效果, 那么这样的创新才叫创新, 但是热闹的创新形式背后如果是一些哗众取宠的空洞浅俗内容, 那这样的创新也只能是画蛇添足而已。在语言表达上, 很多学生觉得运用修辞手法就一定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 于是滥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比皆是, 辞藻华丽而游离文章实意之外, 为了生动而生动, 其结果是“华而不实”。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取决于内容, 两者不可分割, 斐然的文采也一定是为了思想内容服务的。走出作文创新的误区, 实实在在地从内容上下功夫, 再结合创新的语言、写法才是高分作文势在必行的做法。

写作思想的缺失。其实一线老师大多数都有这样的体会:作文不是教出来的, 或者说作文教学不遵循序列性, 而序列性的教学反而成为很多老师的制胜法宝,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缺失, 选材千篇一律, 内容浅薄无味。写“诚信”就是偷钱导致的误会、买东西找错钱之类;写“爱”主题的80%写的都是与父母的家庭幸福、与老师的朝夕相处、与同学之间友好互爱的幼稚事例;写“温暖”主题的始终都是雨天母亲送伞、半夜自己生病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背着自己赶往医院;写外貌的向来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不会联想、不会取材, 颇为无米之炊, 思想平庸乏味。

写作情感的缺失。犹如瞌睡人的眼, 无流动的气韵;犹如没放油盐的菜蔬, 食之无味。比如在写同学们从小学开始最擅长的记叙文时, 坚持遵循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平铺直叙, 毫无生动可言, 还缺乏独到的感悟和体会, 似乎感情都干涸在写法的沙漠里, 没有任何情感可言, 如行尸走肉一般, 只是为了凑字数且无病呻吟。再如写议论文没有丰富的材料, 没有鲜明的观点, 没有思想, 一味地发泄一堆牢骚和看法, 毫无章法可言。无活色怎能生香?气韵又何来?

写作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产生如上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诸如学生生活的单调、困于应试教育而无法突破、不屑于思考、懒惰拙于思考、满足现状、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质和量的不足使学生人文素养薄弱。凡此种种,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到智商水平, 乃至整个教育的大环境, 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归根结底, 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或者学习模式, 最终将导致学生的写作成为投机取巧而无思想、无感情的枯燥文字堆砌而已, 难以体会到语言文字、文学的美, 反而一讲到写作文就开始头疼。

至此, 巧妇也就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巧妇如何为无米之炊

在笔者的写作教学中面对上述问题也曾产生无尽的困惑, 后来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巧妇”的“无米之炊”问题, 小有效果。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笔者把这种作文的方法命名为“百字新事”。什么是新事?给大家举个例子:什么样的黄瓜是最新鲜的黄瓜?——刚刚摘下来的黄瓜;什么样的面包是新鲜的面包?——刚刚出炉的面包。不难发现, 新事便是新鲜的事, “新鲜”的意思便是刚刚发生的。那“百字新事”顾名思义, 即用一百或者几百个字来写一件刚刚发生的事。学生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单调, 没有什么作文素材, 但是用“百字新事”的方法去寻找发现, 那么如此单调的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家—学校之间便变得不再单一, 因为任何一个时刻都将变成现场直播, 不再重复, 生活、日子确实每天都是新的。这样一来学生每天都可以发现很多的“百字新事”,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写作中的“米”自然源源不断。

“百字新事”的搜集也是素材的搜集, 无须再绞尽脑汁地思考作文的思想、情感或者创新, 因为自然地流于笔端的文字在无形之中已包含了这些, 写作变得自然而简单。在循序渐进的训练后学生也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巧妇”。

三巧妇如何为有米之炊

从另一个方面讲, 学生写作的“巧妇”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 当学生把“百字新事”信手拈来得越写越多时, 又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没有规矩的“四不像”层出不穷, 这里的规矩便是作文该遵循的文体规则或者说作文之“法”, 如果教学中仅靠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势必会事倍功半。只是越来越多的权威学者提出作文教学要“扔掉一切法”, 也就是说学生怎么写都可以不受任何局限, 固守一切“法”的东西都是错的, 所以无论怎样写都是合法的。但“法无定法, 非法为法”是针对有着一定写作水平的人而言的。对一个初中生来说, 写作还未真正入门, 更不用说成型, 恰恰正是需要“法”的引导之时。因此, “怎么写”对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这就是巧妇如何为有米之炊。

巧妇为有米之炊,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体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高中老师的抱怨: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连写一篇议论文都不会, 写得“四不像”, 确实“文体”就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所遵循的体制和规范。而这种体制和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约性的写作要求或由典范文章所构成的公认标准。它一方面具有稳定性, 另一方面又是变化、发展的。所以, 写作活动中要遵守一定的文体体制和形式规范要求, 使“文各有体”。

比如,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很熟悉的记叙文文体, 其包含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作中需要交代清楚这六个要素。说明文需要按照空间、时间或者逻辑的顺序交代清楚你要说明的对象。议论文包括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应该鲜明、准确, 而且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有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 立意的精深对散文来说至关重要。

作文之先, 须要先“正体裁”, 这一直是古人作文所遵循的原则。文如此, 古诗词亦如此, 绝句就是绝句, 律诗就是律诗, 押韵、平仄不得有半点偏差, 也正如每个社会人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一般, 只有有了基本的规范, 才能再去讨论你要做什么, 如何做。“正体制”是写作, 尤其是初学写作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写什么样的文体, 文章就应该像什么文体, 不能不遵体制写成“四不像”。如果体制得不到大体的遵守, 那么写作中势必产生不合“体”的东西。

巧妇为有米之炊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即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虽说“文章本天成”, 刻意地注重技巧方法反而弄巧成拙, 但是在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基础上, 必要的方法技巧指导也是大有裨益的,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学习写作, 掌握方法技巧很重要。

用“百字新事”的方法解决了无米的状态, 材料大量丰富, 素材信手拈来, 但是这不能代替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没有方法和技巧的使用, 往往会使文章缺失一定的文采和美感, 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诚然现在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话题材料, 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仅仅停留在学生自己感悟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自己由“生”到“熟”再到“巧”, 这个过程将变得相对漫长, 而且还会使学生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浪费时间的同时会慢慢地对写作失去兴趣。作文的内容决定形式是有道理的, 但什么是形式?学生是很难找到恰当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作文材料和思想的。所以, 在教师的写作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 记叙文写作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所选材料要具有典型性、角度新颖、不能平淡无奇, 同时故事中要有典型的人物形象, 不可千篇一律。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刻画, 需要生动形象, 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不见得面面俱到地使用, 但要恰到好处地凸显人物性格特点, 使人物活灵活现以起到表达文章中心、推动故事发展的效果。除了人物细节描写, 环境细节描写也很重要, 比如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渲染等方法的使用, 也可以使记叙文更加生动形象。记叙文的开头方式也有很多种, 比如开门见山式、景物铺陈式、对话式、设置悬念式、巧引诗词式、娓娓道来式等, 根据自己作文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开头。记叙文的结尾也有很多方式, 比如照应开头式、自然结尾式、出人意料式、设置悬念式、自然总结式、拔高升华式等。同时, 记叙文在安排结构上也是要遵循一定的线索和顺序的, 线索可以以主题、中心事件、人物、事物、情感为线索进行, 同时还可以有双线索, 以景和情同时作为线索。对于顺序, 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顺叙、倒叙和插叙, 不同的顺序也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记叙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文体, 但往往会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直接原因就是表达方式的错误运用, 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不能让议论、抒情喧宾夺主, 当然恰到好处的议论、抒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昆明市中考语文作文部分, 第一个作文题目是全命题或者半命题的, 第二个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面对材料作文, 很多学生不敢触碰, 甚至很多老师都生怕学生选错角度而与高分失之交臂, 所以要求学生不许写第二个材料作文。其实, 掌握了好的技巧和方法, 材料作文不见得有多难。遵循由大到小的方式, 大即大处着眼, 抓住整个材料的主旨来立意;小即细节切入, 起到细处着笔立意, 但切不可剑走偏锋, 为了追求创新而出现远离材料主旨的情况。当然很多材料作文还会出现寓言、漫画、童话等材料,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 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 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 切不可就事论事、浮于表面, 而应该挖掘其真正的内涵, 从而确立主旨思想。

四结语

说实话, 古人在学习写作的时候, 入门之时是不太讲究写作方法的, 而是建立在多读和熟读的基础上,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作为老师, 我们也会发现班里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无不都是看书较多者, 所以多读书、读好书亦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经过熟读把有共鸣的东西内化为自己所有, 这样之后写出的作文也便会越来越好。否则, 只是依靠书本上的几篇文章或者老师教给学生的所谓“方法”, 很难灵活地学以致用, 所学也便成为一堆死知识, 毫无意义。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曾经说过:“语文素养是人的第一素养。”而作文便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作文教学考验着每一位语文老师, 语文教师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无米之炊】推荐阅读:

上一篇:发性技术创新下一篇:男性生育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