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性技术创新

2024-10-15

发性技术创新(共12篇)

发性技术创新 篇1

一、日本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原因

投机动机量表主要包含九个因素,根据其平均值,对日本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动机排序(见表1)。

平均分小于2的有三个,分别是“ 我国的市场前景”、 “ 预期的高利润 ”、“ 提高企业竞争力 ”,其实每个动机都是重要的,最后几个平均分基本在达到3左右。

接下来,我们对日本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动机简化, 采用Varimax正交旋法、主成分法,得到三因子结构模型 (见表2)。

二、日本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分布状况及投资形式

(一)日本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分布状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 日本企业在1990年就在我国设立研发公司,1995年以后,研发公司逐渐增多,从1996年的4家公司增长到2005年的219家研发公司。

其中大型企业研发机构达85家, 这些机构的地区分布情况如下(见表3),大多数选择北京、上海两个地方。 空间上形成了四大地理区域: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

从行业结构来看, 北京是日本高新技术行业研发机构的聚集地, 上海则是日本机械制造行业等研发机构的集中地,深圳主要是电子通信方面,重庆和西安主要是软件行业。 近年来,北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连等地,因为其具有靠近日本、接近我国东北地区、又是我国中原腹地的地理优势, 逐渐成为日本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又一重要基地。

对于小企业而言, 由于我国大城市和经济特区的投资成本不断上升, 使一些日本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考虑向大中城市的周边以及中小城市转移,如苏州、大连、青岛、 昆山等地,这些地区既接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大城市,又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交通发达,土地价格相对大城市也比较便宜,是中小企业最好的选择。

(二)日本在华研发投资的投资形式

日本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可大概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独资研发机构。 由日本公司出资并全权控制,由于独资研发机构管理协调方便、保密性好,许多日本的知名企业都会选择这种形式。二是合资研发机构。日本企业与我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研发活动在合资企业内部进行, 以开发适应本地市场的产品为目的。 三种是与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发机构,这种方式主要是日本公司投资实验室、技术、设备,我方提供技术人员,这种方式便于取长补短,我方可吸收先进技术,得到资金、设备的支持, 日本可以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 四是外资并购类型。 例如2003年索尼并购索贝公司。

三、日本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效应表现

(一)溢出效应

1.示范效应 。 日本公司在华设立合资机构以及与我国科研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我国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国企业通过模仿、创新,明显的提升了自身的研发水平(见图1)

2.竞争效应 。 日本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存在两方面的威胁,一个是与当地产品竞争,另一个是同行业其他跨国公司的技术竞争。 一是从日本公司的角度来说,本土企业既熟悉当地市场,又通过合资机构、科研合作的机会完善了本土的研发机构,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对日本公司构成威胁,因此其不得不继续加大研发力度,追求更高层次的研发水平, 我国企业因为新一轮的挑战而更好地开发研发资源, 双方由于技术竞争产生的溢出效应从而得以循环往复,对双方产生效益(见图2)。 二是从我国企业的角度来看,在最初,我国企业因为熟悉市场、产品本地化,相比较于日本公司占很大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随着日本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后便逐渐削弱,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国企业逐步与跨国公司合作创办研发机构,达到技术转让的目的,或建立属于自己的研发机构,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3.人力集聚效应 。 若人力从日本公司向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流动,一方面,增加国内科研人员向对方人才学习、获取先进的技术经验、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日本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以其良好的创新环境、 优厚的待遇和完善的培训体制,吸引着国内外的科技人才,创造了人才集聚效应,更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人学者回流,为我国聚集了大量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挤出效应

1.技术依赖效应 。 日本公司在华研发投资是自身战略的考虑, 追求利润最大化, 虽不可避免的产生技术溢出,但日本公司对其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控制技术的开发和转让,使我国企业不但不能获取核心技术, 还会因为长期依赖导致差距更大。 并且,溢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我国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若差距较大,则会产生技术转化吸收困难, 技术溢出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我国与日本公司在某些方面存在有很大差距,就造成了我国对日本公司有更强的依赖性, 更谈不上技术的自主创新。

2.产品挤出效应 。 日本公司不断努力开发适应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特性,同时还将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结合我国特有的技术, 生产更先进新颖的产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我国本土企业的产品面临巨大考验,最初的竞争优势不断被削弱,一些企业甚至被淘汰出局。 由于产品产生的利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研发费, 因此这种过度竞争不但直接导致本土企业利润减少,而且研发经费也被削减,企业的技术落后陷入恶性循环,技术创新能力也逐步降低。

3.人才逆向流动效应 。 人才从本土企业流向日本研发机构,不仅如此,人才的逆向流失还会使国内长久以来的研发成果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流失,有些保密技术、项目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近年来,日本不仅争夺我国企业、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还不断向我国名校毕业的优秀科技人才透出橄榄枝, 从而对我国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产生阻碍作用。

本文对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对比, 发现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作用不同,但渠道类似,大体可概括为关联、竞争、 人才流动三方面(见图3)。

四、我国针对日本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产生的效应可采取的策略

(一)利用日本的先进技术,实现我国的技术创新

日本最初也是从模仿到创新, 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国家,而我国高额引进技术,吸收创新率却很低。 ,我国是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竞争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的科技管理经验不足, 我们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从国外引进技术和经验,并深入研究,而不是浅尝辄止、简单模仿,做到以天下之长,补已之短。

(二)培养我国的研发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命运, 而目前我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基本被垄断。 目前,就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规模而言,日本企业处于重要地位的局面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虽然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优化高科技企业,跟上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 但是,我们也应该记得中国有句古话,“ 靠人不如靠己”,吸收、创新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若要想长远发展,让中国在强国之林中屹立不倒, 那必然要从内而外打破, 提高自身技术竞争能力,才能够破茧而出。

(三)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

虽然我国的企业技术水平、 生产规模上会与日本企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R&D投资与FDI投资是有区别的, 中国企业不一定非要在日本对其垄断,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条件,而且正因为我们的企业在技术上比较落后, 政府部门更应该鼓励我国有实力、 有影响力的企业到日本去建立研发机构,实时跟踪行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为母公司的产品开发提供决策。

我国正处于加速科技创新、 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研究日本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提出相应对策,更好的趋利避害,对我国在国际竞争方面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日本企业在1990年就在我国设立研发公司,以后研发公司逐渐增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日本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对此我国可采取利用日本的先进技术,实现我国的技术创新;培养我国的研发能力;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等策略。

关键词:日本公司,研发投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挤出效应

发性技术创新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的X,群贤毕至、高朋满座,300多位各界友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参加第二届X发展大会。见到大家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

当前,全国都还处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时期,大家接到邀请后,能做了核酸检测,不辞辛劳莅临X,这充分说明了X发展的魅力,也充分表达了您对X的情义。在此,我代表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人民向新朋老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朋友,X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你们是关心关注X发展的人。当然,我也时常听到在外的乡党说,X这几年变化挺大,好多地方都认不出来了。是呀,X是那个迎面走来的少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下面,播放一段视频,让大家进一步走进X、感受X。朋友们,看了这段影像,我也很有感触,这就是我们日夜为之奋斗的X,有底蕴、有潜力、有温度、有情有义。这就是我们的老家——古老而又年轻的X,她就在这里,敞开双臂拥抱着大家!

X的每一点成绩,都见证了勇立潮头、敢争一流的动人风采,X的每一次进步,都镌刻着永不停步、敢于创新的拼搏劲头,X的每一份荣光,都凝聚着心灵相通、奔腾不息的强大合力。

我们深知,这些成绩和变化,一代代内外X人承担了应尽之责、付出了艰辛努力,一位位新老X人带来了理念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同书写了X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由衷地感谢大家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举办发展大会,一方面是共忆“X乡愁”、见证“X业绩”,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纽带,共谋X发展、共绘X未来。X的美好明天,需要每一位富而思源、心念桑梓的新老X人勇于尽责出力,需要每一位心灵相通、休戚与共的内外X人迈出铿锵脚步,汇涓成海、聚沙成塔,聚智引才、聚力成势,共同谱写X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借此机会,我想对大家提四点倡议:

一是参与X建设。

X蓄势劲发,释放着未来可期的蓬勃朝气。我们以建设“陕甘宁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正在实施依托“八大优势”、打响“八张名片”战略,全力建设富强文明美丽幸福新X,我们诚邀大家坚定发展信心,开展投资兴业,推进技术转化,助力经济发展,兴办社会事业,参与公益活动,共同建设X、共享发展硕果,感受成功喜悦。

二是关注X发展。

X优势突出、大有可为,蕴藏着追赶超越的无限潜力。新时代的X,面临加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拥有大发展的互联互通体系,具备大发展的坚实产业基础,具有大发展的充足资源空间。在座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拥有深邃的广阔视野,期望大家共享机遇、共谋良策、共同奋斗、共赢未来。

三是讲好X故事。

X是所有X人共同的家园。无论您身在何处,改不了的是乡音,忘不了的是乡情。希望大家积极地宣传X,主动地推介X,讲好X好故事、传播X好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X、关注X、走进X。

四是推进交流合作。

X筑巢引凤、逐梦未来,营造着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我们将持续优化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全面给力的政策环境、细致精准的人才环境,无论企业大小、无论投资者来自哪里,我们都当好“店小二”、做好“贴心人”,助力大家投资X放心、赋能X安心、创业X顺心。我们深知,很多X人在全国各地、在相关领域,都有着广泛的重要影响、丰富的人脉资源、灵通的信息资源,希望大家发挥各自优势,牵线搭桥,推动X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篇3

【关键词】 新开发银行 金砖国家 国际发展合作 发展创新

【作者简介】 张海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F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15)05-0020-12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1505002

金砖国家合作成立了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 又称金砖开发银行,这对于国际发展合作而言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执掌世界经济运行半个多世纪。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世界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体系的首要和核心地位。2014年正式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打破了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发展合作格局,并被冠之以“新开发银行”的名称。很显然的是,新开发银行的“新”,远远超过新成立的国际开发银行这一事实。本文认为,新开发银行的“新”主要体现在主体身份、治理原则、发展角色与合作纽带等四个方面的发展创新。

一、新的主体身份:

世界银行的“毕业生”与新开发银行的出资人

金砖国家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是传统开发银行体系所无力应对和解决的。传统开发银行的宗旨和主要职能聚焦于最不发达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问题,主要围绕减贫开展经济、社会、教育、医疗、政府治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合作并实施援助项目。例如,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减少极端贫困和共享繁荣,并且致力于在2030年之前消除极端贫困。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或中高收入的新兴市场国家并不是传统国际多边开发银行资助的主要目标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15财年贷款毕业线的调整来看, 金砖五国都已经不具备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IDA)无息贷款的资格。其中,只有印度由于刚达到IDA贷款毕业线,暂时享有世界银行提供的过渡期贷款。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GNI)为1 570美元,已经超过毕业线,但是印度的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仍占其总人口的20%左右。 如此庞大的贫困人口规模,使得印度的减贫任务十分艰巨,也对实现全球减贫目标构成巨大压力。据世界银行估算,2013年中国的人均GNI为6 550美元(2012年为5 740美元),仍是符合世界银行贷款资格的国家,但是也即将面临“毕业”。

就金砖五国而言,目前普遍面临的新挑战是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经济相对高速增长,以适应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依靠传统的国际开发银行体系,已经很难满足这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融资需求。目前,电力短缺已经成为困扰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巴西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巨大资金需求的问题,更不用说力图开发远东地区的俄罗斯也迫切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度发展报告》显示,由于发展中国家需要在2020年底之前每年投入约1万亿美元,才能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帮助发展中国家满足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世界银行的最大业务之一,涉及资金总额为190亿美元,占其向客户国提供的资金总额的47%。 但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即使加上其他地区性开发银行的资金也不足以弥补。

资金从哪里来,对于已经或即将从世界银行“毕业”的金砖国家而言,寻找新的资金来源成为必然选择,由此金砖开发银行应运而生。金砖五国也实现了发展身份的转变,成为新的国际开发银行的出资人。此外,在新开发银行建立初期,这五个成员国既是出资人,也是借款人。新开发银行的初始规模是1 000亿美元,首次出资为500亿美元,每个成员国100亿美元。作为出资人,如何管理好和用好发展资金,需要应对的问题远比仅仅作为借款人要多得多,而且也更为困难。因此,观察新开发银行的创新,首要的问题是分析作为创始成员国的五个国家,如何平衡好出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双重角色。与此同时,这种双重角色也为新开发银行更好地结合各成员国自身发展经验、更有针对性地为合作伙伴国提供发展项目资助,有效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为新开发银行的创始成员国,金砖五国除了服务于自身的发展外,还应考虑如何更多地贡献于南南发展合作,特别是在发展经验和知识分享方面。对此,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新开发银行有五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应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支持各国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实践和模式,促进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经验的学习与借鉴。二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为实现跨越式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和经验借鉴。三是创新组织结构。设计精简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灵活高效的业务运作流程,不断提高机构决策和运行效率。四是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并积极稳妥地推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的广泛应用。五是创新国际实践。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没有所谓的‘最佳实践’。金砖银行要在借鉴现有多边开发机构好的做法基础上,勇于创新,努力追求更好的国际实践。”

nlc202309051800

借款人和贷款人,援助方与受援方的双重角色,将有助于金砖五国在新开发银行的运作中更好地选择和实施发展项目,分享发展经验,引领发展理念。

二、新的治理原则:

改变国际发展合作中的不对等

新开发银行的治理原则不同于传统的开发银行,平等共治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传统的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基本上都是大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按照经济实力决定出资比例,投票权与出资比例挂钩。另外,世界银行的历届行长皆是美国国籍,现任行长金墉也是韩裔美国人,亚洲开发银行的行长自成立以来也都是由日本人担任。金砖开发银行则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模式,行长由五个成员国家轮流委任,第一任行长来自印度,董事局主席来自巴西,理事会首届主席来自俄罗斯。中国上海被选为总部所在地,新开发银行的非洲区域中心则设在南非。五个成员国平等分享这一新的多边开发银行治理权力,开创了国际多边开发银行的全新治理模式。

对于新开发银行的治理创新,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体现了一种创新的机制模式,反映了金砖国家改革的理念。它确实与现有的开发银行不同,它的构成不是以经济规模作为股权分配的基础,而是按照平等的原则,五个国家平分股权份额,各占20%,这在开发银行机制上确实是一种新的探索、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新的革新。”

平等的治理原则体现了南南合作的内在精神。就南南合作而言,其精神内核在于平等,援助方与受援方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而非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平等合作在发展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强加贷款条件和主观臆断的发展计划所导致的援助失败。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实施的结构改革计划,大力推进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进程,不仅没有帮助非洲摆脱贫困,反而制造了新的发展困境。为了获得援助贷款,非洲国家被迫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减少公共开支,导致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同时,过激和过急的自由化和私有化进程,导致非洲受援国的国有资产迅速流失,贫富分化加剧,新的动荡和衰退使非洲大陆的发展重新陷入停滞状态。结构改革计划的失败说明,发展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自由化模式,关于如何促进发展的制度设计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近年来,世界银行也越来越强调发展合作的针对性,提出国家合作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国别伙伴框架”(CPF),它将取代目前的国别援助战略(CAS),在充分考虑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受援国消除极端贫困和共享繁荣的目标。为此,世界银行推出新的系统性国别诊断(SCD),为制订CPF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数据和资料。世界银行工作方法正调整为以受援国为中心,将重点置于对该国发展议程最为重要的问题上,而非对世界银行集团最重要的业务问题上,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转变。同时,这也表明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强调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发展方案正在取代过去那种以经济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为附带条件的统一僵化方案。

新开发银行将更多地结合金砖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通过首批自荐样本项目,探索更为有效和多样化的发展方案。同时,新开发银行从成立之初就秉持平等的治理原则,不仅有利于新开发银行更好地协调不同意见,也有利于借款国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只有基于平等协商的发展合作,才有可能最大限度调动发展伙伴的积极性,发展项目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创新尝试。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仅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地理甚至宗教等更为复杂多元的因素。没有一种发展方案是万能钥匙,因此新开发银行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将平等作为核心原则之一。平等治理原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新开发银行的治理将采取平等的协商一致原则;另一方面,发展项目将采取不附加政治经济条件的平等合作原则。而这两方面的特点正是传统的国际多边开发银行所欠缺的。

三、新的发展角色:

与传统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在竞争中共生

对于金砖国家成立新开发银行将会对全球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产生何种影响,一直存有较大争议。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补充论”,认为新开发银行是对现有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体系的补充;这也是金砖五国对该银行的定位。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成果《福塔莱萨宣言》指出:“该银行将本着稳健的银行业经营原则,深化金砖国家间合作,作为全球发展领域的多边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的补充,为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共同目标作出贡献。” 新开发银行首任行长瓦曼·卡马特在开业演讲中表示,“金砖银行并不是要挑战现有体系,而是要不断补充现有体系,银行运营中将尽量采用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础,争取做得更好。” 二是媒体广为传播的“挑战论”, 认为新开发银行是对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挑战,同时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权改革受阻的回应。代表性的观点是:“尽管从西方的轻蔑态度中看不出金砖国家的计划有利于世界发展,但事实的确如此。有两种立场:一是对五个国情迥异的国家有条理地组建机构并维持运行的想法嗤之以鼻;二是担心世界银行和IMF所象征的世界秩序将崩溃。”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挑战论”本身并不成立:“那种认为金砖国家将‘威胁’或‘推翻现有国际秩序’的观点充满了民族中心主义的逻辑,因此只有发达国家认为这种观点是成立的。” 此外还有人担心,新开发银行可能加剧国际发展合作体系的碎片化。

客观地讲,新开发银行兼具补充性和竞争性影响,因其顺应了国际发展合作体系变迁的客观趋势和需要。在世界银行负责欧洲和中亚国家的前副行长约翰尼斯·林(Johannes F. Linn)看来,“国际发展合作体系正在发生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国际发展融资体系发生变化。从发展融资的来源来看,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传统国际发展合作体系由三个支柱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多边开发银行(MDBs)的多边官方支柱,来自工业化国家发展援助机构的双边官方支柱,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组成的私人支柱。21世纪以来,私人投资者、次区域开发银行以及大量针对特定领域的垂直基金在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二个变化是南北国家分野的消失。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发展合作的资金和技术提供者”。 “新开发银行肩负着促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国际发展体系的一个新成员和新伙伴。在全球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发展资金严重匮乏的背景下,新开发银行是对现有全球和区域多边开发机构的有益补充。从历史经验看,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的设立,不仅没有削弱世界银行等已有多边开发银行的影响力,而且增强了多边开发性金融的整体力量,是对现有多边发展体系的强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形势下,新开发银行将为国际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nlc202309051800

总之,新开发银行的加入正在使国际发展合作体系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它开拓了新的国际发展合作融资渠道,兼具传统开发银行和针对特定发展领域的垂直基金的优势,同时新开发银行的职能和宗旨更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项目。另一方面,新开发银行的加入也产生了真正的“鲶鱼效应”。多元国际发展合作主体之间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或分工,并开展合作,则有可能提高援助效率,取得发展成果。总之,国际发展合作体系在资金使用、治理方式、项目选择、发展理念等各方面都应该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调整,而新开发银行加速了这一调整进程。

四、新的合作纽带:

以发展使命取代价值观导向

新开发银行建立的基础在于金砖五国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别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和发展机构所强调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也不会在发展合作项目中附加具有价值观导向的政治或者经济条件。因此,新开发银行不是一个价值观绑定和输出的开发机构,而是以实现共同发展为纽带的新兴开发银行。

如果观察七国集团的合作,共同的价值观似乎是有效合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对于金砖国家而言,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构成和发展阶段等导致它们很难找到或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基础。“除了同为金砖国家之外,这五个国家没有多少共同点;而金砖一词不过是高盛(Goldman Sachs)构想出来的一个营销概念。与普通的多边集团不同,金砖国家在地理上相对分散,不具备地缘上的亲近感。而且国家之间规模差异巨大,不属于同一重量级,其中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南非的24倍,这意味着金砖集团很难实现内部权力的公平分配。” 对于这一新生的开发银行,多数质疑也正是缘于这种巨大的差异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金砖五国能够走到一起?显然,仅是高盛的创意概念是不够的。从根本上来看,促使金砖国家加强机制化合作的纽带在于其共同的发展使命。

从国际层面看,这一发展使命在于改革不公平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争取话语权并扩大影响力。金砖五国在各自地区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并且都希望能够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拥有更多话语权,而金砖合作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一份展望2015年的报告中,专门讨论了金砖国家中与西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三个民主国家(印度、巴西和南非)为何对金砖合作和组建新的开发银行有强烈兴趣。报告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发展的现实需要:尽管印度视中国为经济和政治竞争对手,但在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上与中国有共识;巴西虽然是拉美地区大国,但受制于美国影响,需要在国际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南非则将金砖合作看作对抗西方影响的平衡力量,可增强其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并获得更多投资机会。

从国内层面看,共同的发展使命是实现各自经济发展。世界上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世界经济经历多次危机证明,没有一种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是通用的。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普遍面临着发展和转型的问题,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成为必然选择。因此,共同的发展使命才是将金砖五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2015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发表题为《共建伙伴关系 共创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强调要构建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我们要以建设利益共享的价值链和利益融合的大市场为目标,共同构建更紧密的经济伙伴关系,发挥各成员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上的互补优势,合力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新开发银行选择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说传统的国际多边开发银行是门类相对齐全的发展银行,那么新开发银行则是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性开发银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开发银行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尝试。而且,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合作的重点,是结合五个成员国现实发展需要的务实选择。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讲,既包括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供应、能源资源的运输通道建设等,也包括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完善社会治理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和教育资源的投入,以及医疗卫生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资源投入,等等。可以认为,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开发银行的功能重点,不仅可以切实带动经济发展,而且也将促进技术、教育、福利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能力建设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新开发银行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私人资本进入这一领域,从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力量来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缺口,服务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结语:挑战与创新

新开发银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对于一个新生的国际多边开发银行而言,预估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尤为重要。新开发银行未来更多的创新将取决于其治理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潜在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以及能否实现创新性的突破。

从挑战的角度看,新开发银行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保财务可持续性,这是新开发银行可持续运营的前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融资基本上都面临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回报很难在短期内兑现以及潜在政治、经济甚至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如何从机制和制度上有效化解这些潜在的风险?新开发银行在资金提供方面是否具备可持续增资的可能?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马修·古德曼(Matthew P. Goodman)在评价新开发银行时曾质疑,“从资金募集来看,新开发银行初期每个国家缴付100亿美元,并且未来要确保五个创始成员国的总股本比例始终不低于55%,在后续增资中,如何确保资金实力较弱国家如南非的资金缴付?” 总之,对于新开发银行而言,资金的安全、资金的分配和增资的来源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规划的问题。

其次,如何扩大新开发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并彰显其优势?就项目领域而言,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环境问题及人员转移安置等诸多社会问题,很有可能会对新开发银行的社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新开发银行能够比传统开发银行和双边发展合作做得更好吗?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内森·希茨(Nathan Sheets)认为,“金砖银行的有效运作需要两点:一是重视其对现有机制的补充性和附加性;二是吸取发展融资方面的经验教训,包括良好的治理、债务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和强调环境问题。” 鉴于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引发的问题涉及一整套项目制度设计,新开发银行能否独辟蹊径创新性地加以应对?因此,新开发银行在发展项目选择、项目实施、发展理念和社会贡献等方面都需要有审慎和长远的战略考虑,突出金砖特色是核心。

nlc202309051800

再次,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业务的开发银行而言,一个明显的难题是风险控制。传统的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并非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又是一个常态化的瓶颈,其主要原因除资金不足外,风险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风险。作为一个开发银行,必须要考虑资金的可持续性、财务的可持续性问题。以金砖五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来看,在国际市场筹措资金并非易事。二是政治和安全风险。跨国和跨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那些可能涉及脆弱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也是受到政治和安全风险影响最多和最难应对的项目。尽管这些项目可能对减贫和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不可控的政治动荡和安全因素依然是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三是社会和环境风险。因此,新开发银行在项目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需要更多投入。

最后,新开发银行在更好地服务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惠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从目前发展看,新开发银行的首批项目将来自五个成员国的自荐,且首批项目预计将在五个金砖国家成员国国内。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第三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上透露,“金砖五国的临时董事都一致表示,要按照金砖国家领导人的要求,尽快准备好各自国家的一到两个有质量的项目,确保新开发银行一旦投入运作,尽快实现金砖国家的首批项目。我们期望通过各国共同努力,确保新开发银行在2015年底之前投入运作,切实促进金砖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这种先内部试验的作法不失为一种谨慎的操作策略。但是,如何使新开发银行成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新渠道,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否则,新开发银行很容易被看作是一个服务于小集团的组织。此外,就国际发展合作而言,新开发银行除了资金上的贡献外,如何在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的知识分享上作出更多贡献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课题。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对发展的不同认知正影响着不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贫困人群对基础设施类发展项目的看法多样化。如果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可能改变当地的生态和人居模式,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传承方面的质疑。经济发展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对发展的全部定义;相较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对此,新开发银行想要比传统开发银行做得更好,就需要对发展问题提出更好的、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新开发银行的建立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意味着国际发展合作体系正朝着更加多元和平等的方向发展。人们也期待新开发银行能够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传统发展领域,作出新的时代贡献。

[收稿日期:2015-08-04]

[修回日期:2015-08-28]

[责任编辑:陈鸿斌]

发性技术创新 篇4

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以教育的方式世代绵延、生生不息;教育以文化的指引不断前进、持续发展。大学, 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 注定要承载神圣的文化使命。面对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大潮, 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 大学应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 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两项十分重大的命题, 一是和谐文化, 一是创新文化。抓住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关联性, 厘清大学文化建设与二者的关系, 更好地发挥大学在和谐文化、创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一、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 要“发展创新文化, 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化, 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 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 而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建设。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 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为一体, 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 它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实践成果的凝结, 体现了整个社会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反映了主体追求创新、勇于创新、实践创新的价值体系的确立。创新要有一种科学的批判精神, 要有不畏权威, 敢于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勇气和魄力。在对旧观念、旧事物改造的创新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摩擦、冲突, 表现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但这并不会造成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对立, 相反, 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并生共进, 互补共赢。

首先, 二者在思维方式上是共进的。和谐的思维方式是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尊重事实, 一切从实际出发, 强调用联系的、发展的方法看问题。这也正是创新思维方式的要点。创新不是臆想, 不是凭空产生的, 必须依据客观现实, 从实际出发, 在创新的过程中, 也需要运用联系、发展的科学方法。其次, 创新文化中的批判精神与和谐文化追求的和谐境界并不矛盾。要创新必然意味着对以往的批判, 但这种批判是以客观的、公正的、善意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批判并不是试图压倒对方, 而是基于彼此的理解, 为了共同的发展。创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与和谐, 但是建立了更高层次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动态的和谐才是我们的和谐文化所追求的境界。最后, 和谐文化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动荡不安的局势难以为创新提供孕育的温床, 专制独断的氛围会扼杀创新的萌芽。和谐文化建设, 使和谐的理念与和谐的思维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营造了科学民主、宽容和睦、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 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挖掘了人们潜在的智慧, 从而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推动了创新文化的发展。

二、以和谐文化统领大学发展

在当代中国, 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思想的发源地,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作为服务社会的文化教育机构, 要想更好地实现其各项职能, 实现对先进文化的追求, 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就要以和谐的理念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以和谐文化统领大学全面发展。

1.大学职能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大学走出“象牙塔”, 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 公众、政府对大学的诉求日益增加, 大学的职能必将不断丰富叠加。站在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间寻求建立一种动态平衡, 使三者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不仅增强了大学自身的适应力、组织力和抗干扰能力, 为大学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更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2.学科建设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性的外延式发展开始走上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 是大学的生命线, 学科建设与大学发展密切相关。世界上一流的大学, 首先是因为他有一流的学科, 学科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国际、国内地位。大学要构建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实现学科体系内部的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 进而带动大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大学学科建设的和谐发展, 首先应从宏观上确保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定位目标和学科方向选择的和谐发展;其次, 从中观层面上, 要确保学科结构布局、学科组织建设、学科管理体制的和谐发展;最后, 从微观层面上, 要确保学术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件平台搭建、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和谐发展。

3.孕育和谐的大学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 任何物化的东西都会消逝, 只有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 精神支撑人类追寻幸福、自由、文明,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对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 充实人内心的世界。人需要精神, 大学更需要精神, 大学精神是人类崇尚科学、自由探索、追求真理、解放人性、维护正义、倡导民主、固守道德、进取超越的最高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 他们不仅是当代大学精神的主要表征, 更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精神的凝练一方面要涵养科学精神, 一方面要重塑人文精神, 过于倚重科学精神会导致科学主义的泛滥;相反, 过于倚重人文精神又会陷入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的泥沼, 只有二者融合共进, 才是对和谐大学精神、和谐文化的最好印证。

4.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

和谐有序、积极健康的学术环境是大学学术发展的必要保障。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术主体从事学术活动的热情, 推进大学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和谐学术环境的营造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 学术自由与学者自律相结合。鼓励学者自由探索, 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新知识、新思想孕育的温床, 但是学术自由是以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为前提的, 必须强调学术自由与学者自律的相辅相成, 否则就会出现急功近利、学术失范等不和谐音符。第二,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 基本利益一致, 双方心理距离接近, 心理相容性强, 彼此感情认同。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学术团队的形成, 有助于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

5.强化大学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先哲们乌托邦式远离尘世烦扰的理想大学对于当代这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来说, 既没有实现的基础也没有实现的意义。大学与社会双向选择的互动式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为大学的发展保驾护航, 大学又为社会的进步加油助推;大学从社会中吸纳信息、资源, 经过加工整合后输入社会, 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 社会又将信息反馈给大学, 使之不断调适、继续前进。从和谐文化的视野审视, 大学要保持在任何条件下, 立足现实, 增强开放性, 以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的行为, 探索与社会和谐互动的有效途径, 引领社会发展。

三、大学要为创新文化提供支撑

创新是大学的本质。大学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超越创新的过程;大师云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为大学进行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科技成果、输送优秀人才、提供社会服务。创新是大学价值的最高体现, 是社会、公众对大学的基本诉求。大学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职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之间达成共识, 基于大学的创新属性, 大学要为创新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1.大学是创新文化的策源地。

自从中世纪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以来, 大学就一直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 是追求高深知识的优秀人才的集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学因具备优厚的科研条件和与生俱来的研究本性, 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逐步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 并通过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和加强科技的实用性转化,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战后德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柏林大学的科研造诣,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在注重研究高深学问、不断创造新知识的同时也未曾忽视过大学的社会职能。1997-2001年大学作者单位含有大学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占《Nature》和《Science》论文总数的65%, 2001年作者单位含有大学的SCI论文 (网络版) 占SCI论文总数的78%, 1951-2001年, 大学获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占世界总数的74%[1] 。无论大学的发展历史还是现实数据显示, 都证明了大学在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产生领域无可辩驳的主体地位。传承知识、创造知识是大学建立的原因也是大学的价值体现,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推陈出新, 更好地创造新知识, 应用于新的实践。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是创新文化的外在表征, 没有这些物化的创新成果, 创新文化就失去了得以传承的托体。大学是创新文化的策源地, 这是大学自身的性质以及时代赋予大学的重大使命。

2.大学是创新文化的人才母体。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强大精神支撑, 人作为文化和创新的第一要素决定了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文化的主导力量。创新文化必须将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教育的本质着眼于人的发展, 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教育传授给人知识、塑造人的品格、培养人的能力、提升人的修养、完善人的道德, 是培养人才的工具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机构, 培养和造就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制约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国际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创新型社会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的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大学的时代使命。这一使命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逼迫我们以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我们的人才质量观, 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 但更多的是挑战。在追求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中, 科学探索的兴趣被激发、创造性思维被锻炼、创新精神被挖掘, 大学必将成为创新人才涌现的基地, 成为创新文化的母体。

3.大学是创新文化的辐射源。

大学的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更是直接面向社会的, 所以大学的三大传统功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直接或间接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辐射着大学的文化价值观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无论是科研成果、人才还是服务, 都是文化的复合体, 在经历高等教育的文化洗礼后, 可以凝聚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 当它们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后, 必将所附着的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实践活动于无形中释放出来, 对自身周围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 这种文化的价值比大学的物化成果本身传播得更为广泛, 影响更为深远。除了大学功能决定大学是创新文化的辐射源外, 人类对大学地位的肯定和价值的推崇也增强了大学的文化辐射作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对大学的神往, 虽然, 现实的大学文化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是, 在社会公众的理想心目中, 大学仍然是人类的一片净土, 是人类需要固守的精神家园, 是人民的福祉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公众对大学的这种价值预设和精神期盼成就了大学作为创新文化辐射源的地位。

参考文献

发性技术创新 篇5

渝地税发〔2006〕216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地方税务局、市局各直属单位:

为了认真全面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渝委发〔2006〕16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加快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和促进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增强我市自主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现将促进支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经重庆市科委及以上有权机关认定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免税期满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经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领导小组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新建或新购置的生产经营场地,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按规定权限审批后,自建成或购置之日起在五年内免征房产税。

二、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凡经重庆市“双软认定”工作协调小组审批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自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对软件生产企业享受《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25号)规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所退增值税税款用于企业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企业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需缩短折旧或摊销年限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审核,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审批,其折旧或摊销年限最短可为2年。

三、关于鼓励科研机构转制税收优惠政策

凡经国务院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转制的科研机构,从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免征科研开发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到期后,再延长2年期限。

四、关于鼓励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报主管税务机关按规定权限审批,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超过30万元以上的,应按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用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

六、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凡设立在我市的国家鼓励的内资企业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中列举的国家鼓励类产业、产品和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各种经济成分的内资企业,在2010年底之前,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七、关于鼓励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取消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含10%)以上限制。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二)工业类集团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开发的项目,需要向所属企业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的,经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审核批准,可以按销售(营业)收入总额2%以内,提取技术开发费,集中使用。

八、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九、关于鼓励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上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二)企业每一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十、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

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向教育事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十一、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时,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发性技术创新 篇6

本报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微软公司合作支持建设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微软公司软件创新中心”在京全面启动。深圳、江苏、广州、贵阳四家创新中心分中心获得授牌,这标志着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微软公司签署的关于加强软件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二期)又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

三星与苏州大学共同培养平板人才

本报讯1月30日,江苏省平板产业发展创新联盟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三星液晶事业张元基总裁、三星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朴根熙出席了成立仪式。当天,三星还与苏州大学签署了平板专业开设意向书,计划将促进在高校开设 “平板专业”以及开设“平板技术学校”等。双方表示,希望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平板技术专家。

思科联合重邮共建“绿色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

本报讯 2月3日,思科与重庆邮电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思科绿色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绿色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的成立是思科履行其致力于推动中国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承诺的重要举措。此次合作中双方将共同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传感器网络以及绿色科技等领域的研发,推进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帮助重庆本土企业提高绿色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

爱国者联合中国联通推出MP6套餐

发性技术创新 篇7

1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分析

1.1 创新平台更加巩固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有了更好的平台。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传统产业如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煤矿采掘业和耐火材料业等发展基础雄厚,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行业、新能源及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成果显著。近年来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以高于10%的速度稳定增长, 服务业总量居全国第九位, 中部六省第一位。经初步核算, 2012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29810.14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282.7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1%;全年粮食产量5638.60万吨, 比上年增长1.7%;全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5357.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1.8%。

1.2 政策支持日趋完善

河南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先后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豫政[2006]26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 (豫政[2006]88号)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 (豫发[2008]28号) 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 (豫政[2008]59号) 、《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 (豫政[2009]78号) 等。

1.3 创新主体逐渐壮大

河南省创新研究主体不断壮大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十一五”以来重点培育了6名“中原学者”、27个创新团队、80名杰出科技创新人才、100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有“两院”院士16位。截止2012年, 河南省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7.5万人。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85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35家, 其中国家级59家;工程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 191家, 其中国家级2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9个;国家级创新型 (试点) 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 (试点) 企业259家。

1.4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专利是反映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一五”以来, 河南省申请专利与授权专利数逐年提升 (见表1) 。从2006年到2012年, 申请专利从11538件增加到43442, 增幅高达277%。授权专利从5242件增加到26833件, 增幅高达412%。与中部六省相比, 河南省的申请专利与授权专利数也位于前列 (见表2) 。

数据来源:2006———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2010———2012年中部六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劣势分析

河南历来重视科技创新, 但受底子薄、基础差等因素制约, 自主创新能力与其他省份相比还较为落后。

2.1 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数据来源:2010———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虽然2012年河南省R&D经费支出总量达到310.8亿元, R&D投入强度达到1.05%的历史最高水平, 但仍低于1.98%的全国平均水平, 且历年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位居中部6省末两位, 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2010-2012年全国及中部六省R&D经费支出情况如表3所示。

2.2 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技术合同签订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方式, 从2010-2012年河南及中部六省技术合同签订与成交金额分析 (表4) , 河南在技术合同签订与成交金额上都处于六省的后列, 与位于首位的湖北省差距较大。同时, 从成交金额上看, 与技术合同签订排在末位的山西相比, 河南在2012年的成交金额中却落后于山西3倍之多。由此可看出, 河南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数据来源:2010———2012年中部六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机会分析

3.1 经济发展环境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 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 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所以转向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主的发展模式提上日程。这就必须要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 河南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已进入振兴河南的重要时期。河南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3.2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十八大以来, 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文件, 制定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路线图”。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2012年首次超过1万亿元, 其中74%来自于企业;截至2012年, 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20万人, 稳居世界第一;SCI (科学引文索引) 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快速增长, 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 稳居世界第三;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 达到6400亿元。各省市也积极践行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这为河南协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政策支持。

3.3 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

针对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六省发展相对缓慢的情况, 2006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2009年, 国务院又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部六省在奋力崛起中, 频繁互访, 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 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 形成整体合力, 增强综合竞争力。

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省, 山东菏泽、聊城、泰安市东平县, 安徽淮北、宿州、阜阳、毫州、蚌埠、淮南市凤台县, 河北邯郸、邢台, 山西晋城、长治、运城, 共5省30市2县。其中, 以河南18个省辖市为主体区。2011年9月29日,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其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

4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外部威胁

4.1 创新氛围尚未形成

创新氛围与创新绩效成正比, 但由于受历史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 我国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人民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 培育和激励创新人才以及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同时, 在企业中,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 与三资企业相比, 在组织创新氛围营造方面处于明显劣势。而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相比, 在员工创新氛围感知水平上稍逊一筹。因此,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 我国亟需营造和形成尊重个性、恪守诚信、公平竞争、激励探索、提倡冒尖、宽容失败的全民创新环境与氛围。

4.2 政策体系不健全与制度落实不到位

从整体上看, 我国的创新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当前的政策体系基本上还是以支持GDP增长为主, 极少有支持自主创新的明确导向。同时, 政策体系结构不够合理、政策设计缺乏公平性、政策制订缺乏适应形势变化的调整机制。此外, 各项相关政策如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之间没有形成恰当衔接, 甚至存在着不同政策相互矛盾和抵触的现象。深层次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尚未完善。科学的管理靠制度, 而制度的落实是根本。目前, 制度落实不到位也是影响创新驱动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虽然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 各地积极响应, 制定出台适合本地的通知、意见与办法, 但这些制度和政策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3 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

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 有其自身的特点, 需要因地制宜, 具体谋划。虽然在实施创新渠道发展战略过程中, 各地在大的方向即协同创新、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向上已形成一些研究理论与实践探索, 各地的问题也有相似和共通之处, 但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与措施上, 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 也没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的指标参考。

5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

SWOT分析法强调战略制定要发挥优势, 克服弱点, 利用机会, 化解威胁。通过对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矩阵进行分析, 提出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如表5所示。其中SO战略是一种充分发挥河南自身优势并利用外在机遇的发展战略, 旨在使这两种因素趋于最大化;ST战略是一种利用河南自身优势来回避或减轻外在威胁影响的发展战略, 旨在使优势因素趋于最大, 而威胁因素趋于最小;WO战略是一种利用河南目前所遇到的外部机会来弥补自身劣势的发展战略, 旨在使自身劣势趋于最小, 而使外部机会趋于最大;WT战略是一种在减少自身劣势的同时又回避外部威胁的被动式防御战略, 旨在使这两种因素趋于最小化。

6 结语

综上分析, 目前河南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时机, 河南自身也在努力抓住机遇, 并在十一五以来获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到自身劣势的制约, 改善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河南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外部机会, 完善自身缺陷, 有效实施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现河南跨越式发展, 也为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3/02/1358991310532544.htm.

[2]张宸, 朱德林, 刘怀举.创新型河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科技[J].2012, (7上) :12-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大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述评[EB/OL].http://www.gov.cn/jrzg/2013-11/10/content_2524791.htm.

[4]360百科.中原经济区-中国综合性经济区[EB/OL].http://baike.so.com/doc/5196555.html#5196555-5428 214-0.

发性技术创新 篇8

1 废弃窑洞特点及利用状况

1.1 窑洞的分类

正宁县窑洞根据黄土高原的特性,窑洞一般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1.2 窑洞的特点

正宁县废弃窑洞的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1.3 正宁县废弃窑洞利用现状

目前,全窑洞约为1万孔,由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大部分窑洞被废弃。经调研,全县目前可利用为养羊的废弃窑洞约为8 000孔,已利用废弃窑洞500孔,占废弃窑洞的6.3%,2013年底,窑洞养羊3 000余只,占全县羊只饲栏量的8.1%。综合上面数据不难看出,全县窑洞养羊潜力巨大。

2 窑洞养羊的好处

2.1 遏制草原生态恶化

进行窑洞养羊,实现了对羊只的舍饲圈养,有效地减轻了草场的承载力,加快了草原的恢复,缓解了因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原生态坏境恶化。

2.2 改善农村人居坏境

由于废弃窑洞多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远离人口聚居区,再加上正宁县的窑洞多位于下风向,对周边坏境的影响有限,因此,在增加羊只存栏量的情况下,不对周边坏境造成污染。

2.3 合理利用废弃土地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以前废弃的老庄基的利用率在近一年来急剧下降,好多已经直接荒芜。利用废弃窑洞养羊,不但充分利用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最重要的是是合理地利用了以前废弃的土地,使废弃土地“变废为宝”。同时,利用废弃土地养羊,也避免了建设标准化羊场对基本农田的占用,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2.4 增加农民牧业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的已废弃但经过改造后可利用窑洞大约在8 000孔左右,按照每只窑洞养羊20只推算,8 000孔窑洞就可养16多万只,一般每只肉羊的净利润在800~1 200元之间(奶羊超过2 000元),年净收入可达1.6亿多元。目前,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82万亩、蔬菜8.5万亩、烤烟4万亩、中药材5万亩,从发展生态农业目标出发,就是缺少有机肥料。县上充分利用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持续发展沼气能源,再利用沼渣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果、畜(沼)、菜、药等主导产业合理链接、循环利用的发展格局。

2.5 窑洞养羊成功案例

正宁县西坡乡同力养羊场是在窑洞养羊中最先受益的标准化窑洞羊场,沿沟一层层整齐的窑洞错落有致,羊舍里偶尔发出“咩咩”地羊叫声。同力养羊专业合作社一位社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村上废弃的窑洞很多,多数已经坍塌,以前都觉得根本用不上了,谁知经过乡上这样一发动,稍加改造,倒能养羊了,羊羔住在窑洞里好经管、长得快、不得病。”充分利用废弃窑洞、老庄基还田土地和陡坡山地,该场改造翻新了62只废弃窑洞,大力发展养羊产业,这样一来,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美化了村庄周边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3 正宁县废弃窑洞的养羊模式

3.1 养殖场模式

正宁县废弃窑洞多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一般情况下,每个较大点的土原边缘处有8~10户废弃院落,每户有3~5个废弃窑洞,这样算下来每个山坡或每个土原边缘处就会有24~50个废弃窑洞,每只窑洞里面养8只羊,每个养殖场就会养殖190~400只羊,养殖数量足以达到国家固定的养殖场标准。同时,在养殖场的入口处建设草料棚、加工房、管理区,兽医师、消毒室、消毒池等养殖场必要设备,再配以水、电等生活设施,这个养殖场就建成了。利用废弃窑洞建成的养殖场,环保、防疫一点都不比现代化的标准化养殖场差,还节约了土地、保护了坏境。

3.2 养殖小区模式

对于不能协调建成养殖场、规模达不到养殖场标准以及窑洞比较分散的废弃窑洞,由村委会出面协调,建成养殖小区,每户在自家的废弃窑洞里养20~40只羊,每个养殖小区由15~20户组成,小区羊只的调运和防疫实行统一管理,饲喂实行分户管理。

3.3 散养模式

对建在地坑里的以及其他零星的可利用的废弃窑洞,由村委会动员农户在这些窑洞里养羊,每户养羊20~40只,年均利润可达2~4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4 正宁县废弃窑洞养羊总体目标及产业布局

4.1 总体目标

正宁县废弃窑洞养羊在2013年存栏量8 000只的基础上,以后每年增长25%。至2020年,全县废弃窑洞养羊存栏量达到3.8万只,出栏量达到1.8万只,占全县农民养羊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2.2%以上。

4.2 产业布局

发展废弃窑洞养羊,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确保羊场人畜安全,坚决不在有安全隐患的废弃窑洞养羊,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优质肉羊全面发展。养殖品种以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当地奶山羊为主,其中小尾寒羊饲养量占70%,波尔山羊、本地奶山羊饲养量占30%。引进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等种公羊与小尾寒羊、当地奶山羊杂交改良,逐步提高生产能力和羊肉品质。全县养羊专业村中,窑洞养羊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非养羊专业村中,窑洞养羊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窑洞养羊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5 对羊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5.1 省级扶持

2014年,省上整合了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12亿元,计划在庆阳等市州启动省级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同时启动现代畜牧业示范点建设。省上建立了政府、银行、企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利用贷款贴息,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省上配套了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母牛等关键环节补贴及能繁母猪、奶牛保险等政策性保险措施,增强了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5.2 市级扶持

为了深入推进扶贫攻坚,进一步做大做强肉羊产业,庆阳市农牧局编制印发了《庆阳市千万只肉羊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市上计划每年列支2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良种肉羊引进、基础母羊繁育、科技服务、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青贮氨化窖池建造等方面。

5.3 县级扶持

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快正宁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优质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扶持文件。从2013年起,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畜牧产业发展资金,以后每年递增10%。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筹集100万元,用于发展肉羊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示范点建设、畜禽良种引进、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测、科技推广、技术培训、青贮氨化、养殖场贷款贴息等方面的补助及奖励,使发展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银行和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促进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6 窑洞养羊保障机制

6.1 加强组织领导

全县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村部、农牧局、畜牧兽医局负责人任副组长,宣传、发改、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研究部署羊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6.2 拓展融资渠道

积极运用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为了推动养羊业的发展,正宁县农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手段,重点对符合信贷原则和贷款条件的畜牧业生产者和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

6.3 加强技术推广

世界油页岩发技术新进展 篇9

瑞典人最早于1637年开始使用油页岩用作燃料。在美国, 第一口油页岩开发井出现于1859年, 从此开始了油页岩的开发历程。上世纪70年代, 由于廉价石油的出现而使美国油页岩的开发陷入低潮期。我国的油页岩工业始建于1928年, 首先在辽宁抚顺建厂, 1960年全国油页岩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 页岩油产量达到79.9万吨, 创历史最好水平。后来,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 页岩油的产量明显降低。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对油页岩开发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其中尤以壳牌原地转化技术在美国的成功试验为代表。在美国西部绿河盆地储藏着极为丰富的油页岩资源, 从1980年开始, 壳牌就尝试利用地下转化技术 (I C P) 对其进行商业开采, 截止2009年, 在科罗拉多绿河油页岩盆地共进行了7个现场先导试验[1]。在中国, 油页岩的开发也在近年间开始恢复。2007年, 辽宁抚顺生产了30万吨页岩油, 同时, 吉林桦甸、广东茂名等都在加速页岩油的生产。

1 国内外油页岩分布

世界油页岩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俄罗斯、刚果、巴西等地。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2010年对世界能源的统计报告, 截止2008年底, 世界油页岩总资源量折算成页岩油为6892.77亿吨, 相当于目前世界天然原油探明可采储量的5.4倍。表1中列出了油页岩储量排名前几位国家的资源量。

美国的油页岩资源量位列世界第一, 折算成页岩油约为5369亿吨。绿河地层是美国储量最大、研究最深入的油页岩储层, 主要发育在怀俄明州的绿河盆地、犹他州的文因塔盆地、科罗拉多州的皮申斯盆地。我国油页岩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二, 折算成页岩油为476亿吨, 主要分布在东部区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 中部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 西部区的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以及青藏高原[2]。

2 油页岩开采技术分类

油页岩开采技术可归纳为地面干馏技术及地下转化技术。地面干馏技术需要开采油页岩矿, 然后进行地面热解以及进一步的处理, 适用于埋藏浅的地层, 原理简单, 但需要昂贵的地面设施, 并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地下转化技术需要利用井下加热器对油页岩进行加热, 当地层缓慢升高到一定温度后, 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页岩油。地下转化程序不需要开采矿石, 适用于埋藏较深的油页岩储层[3]。

2.1 地面干馏技术

分为地下采矿地面干馏技术及地面采矿地面干馏技术。前者在地下开采油页岩矿石, 传输到地面, 进行破碎处理, 在地面干馏炉内进行干燥、预热, 加热到一定温度后, 裂解出液体和气体, 然后将油页岩残渣进行处理;后者是在地面露天岩矿中开采油页岩矿石, 然后进行地面干馏处理。

截至目前, 世界范围内商业化应用的油页岩开采技术主要是地面干馏技术, 应用干馏技术生产页岩油的国家有巴西、中国、爱沙尼亚、美国等。

上世纪60年代, Petrobras开始使用Petrosix气体热载体干馏技术从沥青质页岩中提取页岩油, 之后建造了一个内部直径为11米的干馏炉来进行工业化生产。Petrosix立式气体燃烧干馏炉每天可生产3870桶页岩油,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面油页岩热解反应器。

抚顺式干馏炉技术在中国普遍使用。粒径为10-75mm的油页岩颗粒在干馏炉内由上至下经过干燥、预热、干馏后产生干馏炉气, 炉气再经冷凝回收得到页岩油和干馏煤气, 生成的页岩废渣被排出炉外。炉型为垂直圆筒型, 单炉处理能力100-200t/d, 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维修费用低等特点。

爱沙尼亚油页岩工业共使用两种干馏技术, 旧式Kiviter干馏技术及新式Galoter干馏技术。在旧式Kiviter干馏炉里, 油页岩与气体在垂直型处理舱中进行混合燃烧, 日处理油页岩1000吨。新式Galoter干馏炉为水平流化床式设计, 日处理油页岩3000吨, 由于使用油页岩灰用作固态热载体, 提高了热效率, 降低了能量消耗。

澳大利亚Alberta Taciuk水平转炉工艺技术 (ATP) 设计了水平转炉, 将气体再循环与热循环颗粒之间的热传输相结合, 具有高热效的特点。ATP工艺降低水量消耗, 减小页岩废料中的残余焦油成分, 有助于安全排放。此外, ATP技术还有效开发了美国的碳酸盐岩油页岩矿藏。

2.2 地下转化技术

改进型地下转化技术 (MIS) :

首先开采位于目标油页岩层下部的矿床, 然后对目标岩层进行压裂, 产生20-25%的孔隙空间。在目标油页岩的顶部进行从上到下的燃烧, 在燃烧前缘, 油页岩达到干馏温度, 将干酪根转换为页岩油气, 然后上传至地面。

标准型地下转化技术 (TIS) :

不需采矿, 适用于深层油页岩储藏。将电加热器放置在间隔较近的垂直井眼中, 加热油页岩2-4年的时间。在缓慢加热过程中, 岩石产生微裂缝, 形成流体到生产井的流动通道, 然后以将生成的油气开采到地面。

3 世界范围内油页岩开采技术最新进展

随着世界各国对油页岩资源开发的需求不断升温, 全球范围内对油页岩开采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虽然在能源消耗、水资源需求、废物处理、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还面临挑战, 但是油页岩开采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 工艺技术效能及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在不同国家得到了规模应用。

3.1 壳牌地下转化工艺技术 (ICP)

从1980年开始, 壳牌致力研究起源于瑞典的地下转化工艺技术 (ICP) , 并尝试对美国绿河油页岩进行商业开发。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在油页岩区的地表分别钻监测井、疏干井、加热井和生产井, 将电加热器放入加热井眼中, 缓慢加热埋深在1000-2000英尺之间的油页岩储层, 当岩层温度上升到650-750°F时, 油页岩中的干酪根转换为页岩油、气和水, 然后通过传统工艺将页岩油气开采到地面。I C P低温缓慢的储层加热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 并且能够获得60%的页岩油收获率, 但是, 能够达到商业规模生产的加热时间需要3-6年。为了防止地下水入侵加热储层及地下水污染, 开发了一种“冻结壁”工艺技术, 一旦生产结束, 将井眼及储层清洁完毕后, 冻结壁失效, 地下水可以畅行无阻。

截止目前, 壳牌一共开展了七个油页岩开发先导试验, 其中四个试验用于基本开发技术研究并确定采收率、一个试验进行深层加热器测试、两个试验对地层物性及冻结壁技术进行研究、一个试验用于冻结壁扩展技术研究。在经过了多年的室内试验、热模拟、现场先导试验后, ICP技术逐渐成熟起来[1]。

3.2 埃克森美孚Electrofrac TM工艺技术

先对油页岩进行水力压裂, 在水平井中产生垂直于水平井段的裂缝, 然后加入一种导电材料制成的支撑剂, 形成一个加热体, 将岩层缓慢加热到裂解温度, 用常规采油方式对生成的油气进行开采。Electrofrac TM工艺采用压裂的原因是, 平面热源的线性导热方式能够最高效地接触到富含有机质的油页岩, 并将其转化为页岩油气。与井眼加热方式相比, 平面热源供热方式不需要打太多的井, 因此井场占地面积较小。

3.3 Petro Probe公司深层油页岩开发技术

不需采矿, 钻井至油页岩目的层, 在井眼中放置一个进气管。压缩空气输送入地面燃烧器中, 经过加热后, 通过进气管输送到地下油页岩储层中。进气管中的辐射热在井眼附近的油页岩储层中产生达不到燃烧点的热能, 在高温及适当压力下, 多孔泥灰岩气化并排放出气态碳氢化合物, 通过地面井眼周围排气管进行回收, 共生成4种产物, 包括液体烃、凝析液、甲烷气和水。该工艺一个重要特点是井场占地面积较小, 每个完整的生产场地只需约一英亩, 可以生产10-20年的时间。地面设施便携化设计方便拆卸并可移置到下一个生产区域。

3.4 斯伦贝谢Raytheon-CF射频临界流体技术

钻井至油页岩储层, 下入射频天线或发射器至储层中, 天线发射射频能量来对地层进行加热, 加热过程只需数月。超临界二氧化碳泵入油页岩储层中, 吸附岩层中热裂解产生的页岩油并将其驱至开采井中。生成的油气经过处理得到汽油、燃油及其他产品。加热的方式是可调谐的, 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目标进行设计, 因此可以获得不同的产品, 比如稠油等。

RF/CF技术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来生成射频能量, 据估计, 对于油页岩来说, 每消耗1当量桶原油可以生成4-5当量桶页岩油;对于油砂和稠油油藏来说, 因为需加热的温度相对较低, 每消耗1当量桶原油可以生成10-15当量桶稠油[3]。

4 结论

在过去几年间, 油页岩的开采工艺在逐渐发展和成熟, 根据美国、爱沙尼亚、中国、巴西等国的油页岩开采经验, 世界油页岩工业正在克服以往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如能源消耗、页岩油收获率、油页岩废料处理、二氧化碳排放、地下水保护等等, 而且努力提高新技术的操作性和稳定性, 控制开发成本, 提高与常规油气开发的竞争力。当前, 壳牌石油公司的ICP技术已经进行了多层次先导试验, 彰显了其经济技术潜力, 必将发展到商业开采规模。

摘要: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以及对非常规油气能源需求的增加,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对油页岩开发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首先介绍了油页岩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及开发历程, 然后归纳了油页岩开采工艺技术分类, 包括地面干馏技术和地下转化技术, 并对商业化应用的不同地面干馏技术进行了总结, 如巴西石油公司的Petrosix地面干馏工艺技术、中国抚顺干馏技术、爱沙尼亚干馏技术等。此外, 还阐述了油页岩开采技术的最新进展, 包括壳牌的地下转换技术、埃克森美孚公司的Electrofrac技术、PetroProbe公司的深层油页岩开发技术等。最后, 文章分析了油页岩开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油页岩,页岩油,干酪根,地面干馏,地下转化技术

参考文献

[1]Thomas D.Fowler.et.al.Oil Shale ICPColorado Field[J].SPE Paper No.121164.Presented at the 2009 SPE Western Regional Meeting held in San Jose, California, USA, 24-26 March 2009

[2]刘洪林, 王红岩, 刘人和, 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发展现状及关键问题[J].天然气工业, 2009, 29 (9) :113-116

发性技术创新 篇10

制度作为一种内生经济变量纳入到经济分析体系之中, 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近4年来,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任务被提到突出的位置。2006年12月20日, 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降低了准入门槛。2010年5月4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新36条”, 特别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2007年3月1日, 中国首家村镇银行 (四川仪陇惠民) 挂牌开业。2010年6月13日, 财政部发布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下称《办法》) , 即日施行。

截止2010年6月底, 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248家, 其中, 214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 分布区域已经从早期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快速扩展到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010年7月17日, 第三届中国村镇银行论坛在郑州召开, 把村镇银行问题推到了更高层次。同时, 河南特殊的省情, 既是人口和农业大省, 又是“中部塌陷”的重灾区, 村镇银行的发展喜忧参半, 因此, 河南村镇银行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性。

二、监管者的视角

在监管者看来, 村镇银行首先应该体现政策性、安全性, 其次才是竞争性。首先, 制度应体现政策性。政策性源于村镇银行要填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难题, 村镇银行政策规定,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和农村欠发达地区。其次, 制度体现安全性。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 金融生态环境较差, 村镇银行面临风险较大, 加上村镇银行自身实力不强, 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 因此出于安全性考虑设计的低门槛严监管, 似乎很多体现的是父母关爱式的监管。第三, 制度体现竞争性。长远发展看村镇银行是为了打破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按照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的说法, 发展村镇银行的目的是先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空白, 然后通过参与市场竞争, 发挥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

上述制度体现了监管者的政策性、安全性和竞争性兼顾的思想。这种思想或基于以下考虑:民间金融资本的素质不高和信用风险较大;民间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对监管者是一种压力, 迫使监管者形成从严监管的惯性思维。上世纪90年代, 河南出现的基金会风潮造成的社会动荡, 对监管者来说或许仍记忆犹新;基于父母的关爱主义, 监管者往往对村镇银行的关爱有加;监管者对一般商业银行监管的思维惯性, 把村镇银行的监管与之等同起来。

上述思想缺陷在于:一旦对村镇银行关爱有余走过头, 就变成民间资本发展的羁绊。一个以牺牲民间投资换得的监管安全性的制度将失去意义;监管者对村镇银行监管和一般商业银行监管大同小异。由于没有考虑到村镇银行的草根性, 缺乏针对性和过于严厉的监管对村镇银行来说并不适用;关于发起人的规定, 要求必须有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 民间资本没有发起人资格, 监管者的发起人偏好实际上造成了对民营资本积极性的伤害。

归其原因, 在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中, 监管者往往把自己放在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的位置, 甚至是把自己作为救世主来看待。在监管者看来, 所谓的低门槛就是给民营资本进入村镇银行提供了可能, 这种可能性带来的“收益”足以和村镇银行经营方向上的约束“成本”相平衡, 因此,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创新形式, 是监管者的得意之作。但是这种硬性规定挫伤了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在短期内, 监管部门在建立初期可通过硬性指标控制村镇银行, 拿审批权和村镇银行制度作交换条件, 或可实现政策性意图, 一旦审批成功后, 由于经营方向上的约束缺乏长期性的保障机制, 村镇银行在利益驱动下厌农、弃农的倾向将在所难免。

三、发起人的视角

第一, 只有银行才可以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 为现有银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除建行外, 大型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参与村镇银行建设, 这可能因为这些银行在全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构体系, 缺乏通过村镇银行实现扩张的动力;对很多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 没有实现跨区域经营一直是个心头之痛, 而村镇银行的制度安排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实现目标铺平了道路。就河南现状看, 银监部门提出了“招行引资”的计划, 希望引进外省的金融机构来设立村镇银行, 比如引进江苏、安徽、山东、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金融机构。内蒙古东胜商业银行、广东农商行、天津商业银行、渤海银行等纷纷看好河南, 他们在实现跨区域经营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

第二, 发起人的股份不低于20%, 单个民间资本股份不超过10%, 其实表明监管层对银行体系参与村镇银行的一种偏好, 似乎认为现有银行应该也有能力比民间资本更能把村镇银行的经营做好。进一步, 也把村镇银行可能的话语权以及利润空间更多地留给了现有银行, 而不是民间资本。

第三, 农信社作为发起人的问题。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长期垄断地位, 如果参与村镇银行建设充当发起人时, 和其他地方性商业银行比较, 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我国, 农信社弃农现象普遍存在, 如果它作为发起人, 或许有维护现有统治地位的意图。

第四, 目前, 村镇银行未来的经营目标和盈利模式有待实践检验。很多地方性银行纷纷是走一步看一步, 追求在数量上扩张, 对村镇银行未来的盈利模式并没有成熟的思路。另一方面, 短期内地方性商业银行想在村镇银行建设的初期获得政策性红利。长期内能不能获利虽需实践的检验, 但只要政策有利于发起人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和实现跨区域经营, 他们就会积极参与竞争。

四、民间资本的视角

第一, 在国进民退背景下, 民间资本纷纷把眼光投向村镇银行。从河南现实看, 民营企业甚至自然人都成为了参股人。参股村镇银行是抓住了一次进军正规金融的契机, 也是实现民企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战略选择。

第二, 对单个民营资本来说, 参股机会或许只是一种鸡肋。民营资本只能是个配角, 不能成为发起人, 意味着没有绝对话语权;持有股份不超过10%, 可能会使民营资本对村镇银行未来的利润缺乏兴趣。对于实力较弱的民营资本来说, 要寻找合适的银行作为发起人并非易事。对于有实力的来说, 有限的利润和缺乏独立性的发挥空间, 会觉得这种机会就是一种鸡肋。

第三, 民营资本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不仅反映在国内, 而且反映在外资金融机构上。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汇丰银行在国内独资开设村镇银行, 而管理层似乎偏爱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形式, 对国内银行和民营资本独资经营基本没有开放。

从河南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看, 栾川民丰村镇银行是河南首家村镇银行, 2010年河南要达到30家, 全省平均每县一个, 3年内达到120家左右。目前村镇银行河南只有10余家, 完成计划不到一半。总之, 客观现实表明, 现行制度抑制了民营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换位思考表明, 现有村镇银行管理办法没有真正体现“低门槛, 严监管”的理念, 发起人、经营监管等约束实际上造成了现有银行和民营资本之间的不公平, 造成了国外银行和民间资本之间的不公平, 打击了民营资本的积极性。现行的村镇银行是一个官办色彩浓厚、民间资本被歧视的村镇银行, 其草根性和鲶鱼效应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探索性的制度创新无疑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动力。借鉴国外社区银行和尤努斯小额贷款的经验, 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完善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 适时开放民间资本完全独立地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调整现有的银监会官办模式, 还政于民, 突出草根性, 成立村镇银行行业协会, 实现村镇银行自律管理, 真正实现村镇银行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运行;摆脱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尝试实现控股公司管理体系, 壮大村镇银行规模实力;研究和建立村镇银行监管指标体系, 努力体现安全性、草根性、商业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对于村镇银行政策性意图, 监管者制定和落实制度化的宣传、扶持和担保政策, 以改善服务水平来推动村镇银行创新的积极性等。

参考文献

[1]陈莹莹.全国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48家[N].中国证券报, 2010-7-18.

[2]朱乾宇, 张忠永.村镇银行的支农效应和制约因素[J].农村金融研究, 2009, (4) .

[3]梁柯志.千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困惑”[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12-18.

[4]郑风田, 刘杰.村镇银行“厌农”、“弃农”现象让人堪忧[N].中国证券报, 2009-04-07.

[5]韩红磊.河南栾川民丰村镇银行改革发展纪实[EB/OL].http://www.ha.xinhuanet.com/zfwq/2010-04/06/content-19437884.htm.

发性技术创新 篇11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此为中心能促进其学习质量、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需要有支撑的平台,这里提出“四重支撑”,从属性、结构、过程、环境四个层次构造培养创新性与培养认知,从背景、内涵、实施与效果四个维度进行诠释。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教学与科研平台,引入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不断地加入学习,不断完善发展,切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学生发展 四重支撑 教学 科研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5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称《纲要》)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1]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怎么样才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现在的教育质量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存在问题的,究其原因是不是因为教师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一直存在的话题。特别是在工程类专业,其教学状况大多是教师在台上按照教学大纲讲解知识点,学生在台下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虽然目前采用了启发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依然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也逐渐失去了教学激情。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MOOCS的兴起,也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课堂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对教育必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合理和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也是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从以前单一的模式演变成多种模式相结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增强了大学的综合服务功能。在这里,其强调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2],其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入到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基于志趣的自主学习,而非教师被动的授课,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要熟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要提高评教的分量,将其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当中,这需要多种平台的支撑。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提升工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创新能力。

一、以赛促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工科的学术竞赛种类多,含金量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学术竞赛来促进自身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工科类的学科竞赛通常都是以项目和作品来参赛的,这些项目和作品的要求很多都是企业提出来的,比较切合市场需求,通过包装完全可以当做产品。比赛通过各个方面来考查学生,从材料的选型、方案的拟订、团队的合作、技术的研发,每个环节和步骤都可以加强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如何才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如何才可以真正促进和带动所有学生积极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形成学术竞赛的平台和体系,按照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规划,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管理学生,教师以引导为主。在大一阶段,先筛选出有潜力的学生参加一般的比赛,比如软件设计大赛,重点是磨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其他的学生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从大二开始,在学生逐渐接触专业基础课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开始跟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含金量高的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到大三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主持引导大二的学生组队参加这类大赛。同时,一些一般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难度较低的竞赛,再从大三的学生中选出一些实力强的参加国际性大赛,比如ACM程序竞赛、国际机器人大赛等。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全程指导,提供优质的资源和组建强有力的学生团队。在管理方面,教师应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同时提供资源构建的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管理体系,而非只是被动的参加和学习。通过形成大一、大二、大三的梯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过学术竞赛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研结合:培养并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需要引导学生动手开发,通过制定的项目从头到尾完整的做一遍,这样才可以加深印象,知道怎么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把学生的教学与项目结合,形成学生的科研,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研发的能力。组建学生团队可以解决教研结合的问题。组建以科研项目为中心的科研学习小组是培养团队实践应用能力的根本方式。[3]可以通过同年级有过合作的学生之间组建研发团队,以专业课程中的课程设计为导向,形成一个小的作品研发团队,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设计作品;也可以以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科研小组,甚至可以以学生的研究方向来组成科研小组。

需要开放实验场地给不同类型的科研小组,采取学生组织管理的办法,让学生协助教师管理实验室,以课程为单位申请小的科研经费;或者采取设置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专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研究项目,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学校按照规范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工具,教师全程指导项目研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训课程,并将其融入传统的教学当中。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团队申请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大学生科技项目为引领,推动教研相结合,以优秀的作品和项目为代表形成科研交流平台,以科学交流的方式积极促进各层次和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和实训基地的建立,逐步依托学科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学研教学任务需要产学研合作教师团队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并按照层次进行课题式教学。[4]

三、学术研究与自主创新: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

很多人认为,本科生以实践项目为主,学术功底浅,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学术研究,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本科学生在项目实践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也比较有想法,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其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把自己的成果、结果、方法、方案、算法等形成文字并顺利发表,可以证明其文章是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在这个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拔尖和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加强自己的学术研究训练,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等教育一直强调自主创新,但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容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其次,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师素养,提升其工程实践项目的能力,加强技术技能的锻炼,以通识教育平台培养其创新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形成学术科研团队,在团队中成长,以协同创新的方式自主运作。要想产生相应的学术效应,需要以专职教师的指导为主,实验员的管理为辅。

四、“专业+认证+实训+创业”体系:培养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获取社会上某些行业的证书还是有必要的。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考证。这里有两类证书,一类是通过比赛颁发的技能型证书,还有一类是人事局的水平认证。相对来说,前者比较容易获得,通过参加竞赛,满足一定的要求或者成绩都可以申请办理相应的证书,证书只是为证明在这一行业具有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如果只是有简单证明需求,可以采取这种简单方便的方式,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也最小。通过比赛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竞赛奖项。后者是通过参加人事局的全国统一考试所颁发的水平认证,有一定的难度,是对知识体系的一种系统的复习。通过加深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知识点的训练一般都是可以拿到水平证书的,其也具有一定的行业含金量。至于其他种类的认证,可以通过加强实训和实践替代,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求得所有的证书。

目前,国家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并且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出台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植,各种创业比赛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很多在校学生都积极投身创业,创业的培养与专业培养并无冲突和矛盾,甚至相辅相成。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结合专业教育一起或者穿插在其中,通过采取实训的训练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等创新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创业的流程、方式、方法,鼓励一批有技术、有学术科研能力的人把自己的创新想法和创新理念通过创业的方式加以实现。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创业为目标对工科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从意识培养到理论掌握再到创业实践,可以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5]

五、结束语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四重支撑”,即兴趣引导、制度激励、项目牵引、平台支撑。应以该模式形成学生自主的学习与发展,大力普及创业教育,专业与创业教育相容,通识与创新教育相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同时明确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进一步改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 / OL].http://www.gov.cn / jrzg / 2010-07 / 29 / 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3] 王凤,万智萍,叶仕通,等.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载体下创新团队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57-60.

[4] 万智萍,王凤,邱泽敏.电子信息人才在产学研模式下的“学研”实践培养[J].电子设计工程,2012(2):167-170.

[5] 万智萍,陶强,王凤,等.应用型高校工科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及发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03-207.

发性技术创新 篇12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 深圳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深圳市致力于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业在深圳的发展, 综合表现为以下特点:

1. 金融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 深圳已逐渐形成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的, 具有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业作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对深圳市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 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07亿元, 仅次于北京1493.6亿元, 上海1442.6亿元, 位列全国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第三位,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21.5%, 超过北京16.1%, 上海15%, 位列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9%, 仅次于于北京的14.2%比重, 高于上海的10.5%比重, 位列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25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位居第一, 北京、上海的提高幅度仅为0.5、0.6个百分点。去年以来, 深圳金融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其他本土支柱产业的增长水平。

2. 金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金融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不断增强

深圳市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发展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并对《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 提高了奖励标准, 扩大了奖励范围。金融中心区建设扎实推进, 福田金融中心区建设、罗湖蔡屋围金融中心区改造正式启动, 南山后海金融商务区进入规划建设阶段。随着这些政策措施出台和项目的建设实施, 深圳市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深圳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金融集聚效应显现。

(二) 福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

1. 总量逐年提高

福田区总部经济为龙头,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三大产业繁荣发达, 为金融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金融总部和三大产业总部经济出现了齐头并进、百舸争流的共赢态势。“十一五”期间, 福田区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 并逐步形成了由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风险资本市场等构成的较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2007和2008年, 福田区金融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417.04亿元和536.13亿元, 占辖区GDP的比重逐年提高, 分别为31.7%和35.8%。金融业年均增长率快于GDP, 增长速度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 福田区金融业增加值达564.10亿元, 高于传统金融强区罗湖达一倍;占辖区GDP的比重为34.8%, 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0.7%, 高于罗湖与南山。

2. CBD金融总部经济效应强烈

从国外的CBD建设实践可以看到, CBD对金融行业独具吸引力, 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新宿和香港的中环, 无一不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密集区。福田作为深圳中心城区, 已初步建成了以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为主体, 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

中心区内金融业集聚明显。为支持深圳金融业的发展, 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在福田中心区安排金融发展用地达13.3万平方米, 专门用于引进大型金融机构总部进驻。同时借助深圳证券交易所迁建的契机, 在福田中心区搭建金融业市场交易平台, 强化证券、保险、基金等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聚集。通过金融服务业的聚集, 提高投资资本的聚集能力与区域的对外辐射能力, 建设保险、证券、基金等机构集聚中心, 同时承接港资、外资金融机构的部分后台业务。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深交所迁址福田中心区后, 中心区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会更加明显, 中心区也将要成为金融资本、创业投资资本聚集和辐射功能最强的区域。

二、挑战与制约因素

1.罗湖与南山金融业发展优势各异

目前, 福田打造深圳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主要面临传统金融强区罗湖与新兴金融中心南山等城区的挑战。

罗湖先发优势明显。罗湖蔡屋围地区是深圳金融业发展最早和金融机构聚集最早的传统区域。主要监管机构包括人民银行和深交所、外汇交易中心等都设在罗湖, 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为首的金融资产树大根深。此外, 罗湖还是深圳外资金融业的发源地, 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以及利润均占绝对优势。但近年来由于福田中心区和南山深圳湾金融区的崛起, 罗湖意识到为保住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需要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蔡屋围金融中心区项目将是罗湖争夺深圳华尔街的大手笔之一, 而改造建设后的金融中心区将巩固罗湖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建成深圳市的金融服务中心、资金集散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监控中心以及香港金融业后台服务基地。罗湖若充分利用香港困素, 依托深港金融圈, 并以银行业作为核心竞争力, 其“华尔街战略”仍将大有可为。

南山金融区异军突起。南山金融业发展得益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 草案》, 根据总体规划, 深圳将建立双城市中心, 即福田中心区 (福田+罗湖) 和前海中心区 (前海+后海+宝安中心区) , 双中心规划背景下南山后发优势尤为突出。近年来, 南山尤其是深圳湾金融商务区金融业发展迅速, 南山起点高, 金融区面积大, 是福田区规模的十倍左右, 再加上西部通道和深圳机场, 南山区位优势不亚于福田。

2.国家宏观政策与金融规制的制约

一方面随着深圳城市功能的成熟, 中央基于全国区域发展的通盘考虑, 改革试验的职能不会只赋予特区, 这样特区的优惠政策将被逐步收回;另一方面, 深圳金融的市场化和开放程度越来越多地受制于中央的政策决定。而深圳金融业却恰恰以市场化为其生命力, 因此深圳金融市场的前途, 取决于中央政府对金融市场化的决心以及中央政府还可能赋予深圳的试验功能。深圳金融面临如何获得中央金融当局许可的困局, 因为中央政府管制着任何试图创新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许可。同时, 一旦中央金融当局全力扶持上海等城市成为其金融招牌时, 深圳的金融市场地位将会迅速下降, 直接影响到福田金融业发展。

三、金融竞争, 特色为王

一个城市的金融中心之争, 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金融之于经济的重要性, 一个区域如果成为金融中心, 无疑就等于掌握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二是金融产业自身的独特性, 金融业属于高端产业, 利润高, 附加值高, 人员素质高, 环保且无须占用很多土地资源;三是如果一个区域被确认为金融中心, 无疑会享有更多的政策倾斜, 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 聚集更多的产业人气。所以不难想象, 未来几年深圳三大金融中心竞争是如何激烈。

同一个区域内有多个金融中心, 必然存在着极大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但是经济的区域化、层次化和多元化特征, 又使多个金融中心并存并非不可能。

面对罗湖和南山建设金融中心的政策优势和先行优势, 对福田而言最关键在于创新福田特色, 突出自身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 准确定位。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建设, 使福田成为金融数据备份、软件开发、后台业务、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区和金融人才的培训基地, 为深圳及周边地区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金融集聚区硬环境建设, 引进关键机构和项目形成规模经济

继续投资中心区用于促进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的硬件建设, 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造金融中心城市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品牌。尤其要努力做好关键金融机构入驻配套工作, 并通过关键机构的入驻带动其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入驻, 从而促使规模经济和新增长点的形成。例如抓住深交所迁建的契机, 促进深交所的关联机构和企业例如证券公司总部、结算公司、基金公司等的大举入驻, 搭建金融业市场交易平台,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从而建成以深交所为核心的商务金融中心。

(二) 走差异化发展模式

毗邻香港是福田乃至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 但从金融机构的空间布局上看深圳处于劣势。许多著名金融大机构已将国际地区性金融总部设在香港, 不可能又在深圳设立同质的一个总部。目前, 国内不少城市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都在提总部经济。因此, 深圳必须走差异性化发展模式, 欢迎一切金融机构来深, 无论法人机构、后援中心、分行乃至支行。特别是要鼓励中小型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深圳。深圳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氛围, 有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强大的第二产业, 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

(三) 加大金融政策的覆盖面, 加强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研究区域金融产业政策, 加大金融政策的覆盖面, 加强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 不仅对新迁入、新注册的金融企业予以支持, 对那些长期在区内发展并且为区域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企业给予不同形式的资金扶持, 提高金融政策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四) 创建深港金融合作的试验区

抓住《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深入实施的契机, 利用优质金融环境及紧邻香港的地缘优势率先创建成为发展深港金融合作试验区, 促进深港金融业优势互补。一是加强两地金融机构与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地金融机构的协作机制, 促进金融行业各协会间的交流, 引进香港金融专业培训机构进驻, 构建深港金融机构人才培训基地, 鼓励和吸引香港金融界的人才来深任职等。二是构建深港金融创新圈试点。积极争取成为深港两地政府关于《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的试点区域, 鼓励促进两地银行及其金融机构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合作, 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借深交所迁建的优势, 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强两地证券市场的合作与联合。三是建立香港金融产品的研发基地。在吸引一批香港金融机构在深建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的同时, 实现两地金融产业互补。四是建立香港金融机构的后方支援中心。吸引部分在港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和后台业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金融数据备份中心, 把深圳建设成金融配套服务中心, 建立和完善金融产业链, 促进金融业持续发展。

摘要:福田区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区域, 金融基础尤其重要。而在深圳, 各区为成为深圳的“华尔街”暗中角力。文章以福田区金融业发展为例, 分析打造金融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宜知己知彼, 创新地方特色。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创新,特色

参考文献

[1]2008年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年鉴

[2]“十一五”期间深圳市福田区金融业发展的思考

上一篇:贴牌策略下一篇: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