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演讲的及物性分析

2024-10-11

励志演讲的及物性分析(精选7篇)

励志演讲的及物性分析 篇1

0 引言

作为西方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公众演讲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演说, 公众演讲包含了多种从类型, 如励志演讲和会议演讲等。 每到毕业季, 在毕业典礼上的名人致辞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那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应该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继承者, 他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投向了大学和研究机构, 来自各行各业的名人喜欢将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他们的传播思想的首要对象, 愿意以自身的见解和经验开导和激发他们。

发表于1963 年的Martin Luther King“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以《独立宣言 》、《解放奴隶宣言 》为蓝本, 有力的抨击了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号召并激励人民为黑人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立即投入到争取自由和正义的斗争中, 言辞优美、铿锵有力、感情充沛, 堪称励志演讲的典范。 本文欲借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理论, 对演讲文本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 通过考察文本中作者对及物过程的选择和分布情况, 以揭示其语言的说服力。

1 励志演讲的特点和及物性理论概述

1.1 励志演讲的特点

据Osborn (1982) , “演讲是具有价值的一种活动。当一个人试图表达他/她的态度, 无论是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 他/她都会张开嘴, 否则, 他/她就是什么都没有说” (1982 Osborn:23) 。 作为一名发言人, 无论他的目的是为了要卖房子、还是要表示对某个事件的感觉、亦或是要争取更多的支持等等, 在开口前都会提前有所准备。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 演讲在具体的情况下扮演着宣传者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 发言人必须面对的是许许多多的听众, 必须利它的宣传作用说服人们从他那里买东西, 给他们解释某些原因, 或者从他们那里赢得更多的选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又或许只是单纯的让听众按照他说的话去完成某项任务。

英语励志演讲作为特殊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 已成为一个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 除了一般的英语演讲的共同特征, 有着自己的优点:它传达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消息。正如它名字所暗示的, 灵感的目的是要传达的精神, 启发和鼓励听众。 我们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比如在课堂上、激励研讨会、在产品销售会议等做一个鼓舞人心的讲话, 而且它也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呈现, 如培训讲座、业务报告、课堂讲授等。 刺激演讲, 作为励志演讲的另一个别名, 发言人的目的是通过演讲激起和加强观众的热情。这种言论通常是由各界知名人士, 如希拉里·克林顿、拉里·佩奇、奥普拉·温弗瑞等人在追悼会上、庄严的仪式、周年庆等情况下发表 (刘利珍2014:8) 。

这样的语言功能是代表演讲者可以显示自己的智慧, 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 他们的语言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完成一个鼓舞人心的演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般由专业演讲家和政治家来完成。

因此一个成功的演讲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表达的实际内容和讲究的、具体的表达手段。 而针对英语励志演讲而言, 它所应具有特点为:生动的语言表达、 贴近受众生活的例子以及抑扬顿挫的演讲方式, 用以调动受众情绪, 是他们能够感同身受的接受演讲者的演讲。

1.2 及物性理论概述

及物性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以小句 (clause) 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其作用在于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作所为、 所见所闻表达成若干过程, 并指明各种过程的 “参与者” (participant) 和 “ 环境成分” (circumstantial element) ”。 主要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 (mental process)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关系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 、 行为过程 (behavioral process) 、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和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process) (胡壮麟等2005 :75) 。

物质过程表示具体某件事发生的过程, 一般由动词来体现。 物质过程涉及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实施动作的“动作者 (Participant) ”和动作的“目标 (Element) ”, 有时也会涉及受益者、领受者、委托者。 在小句中, 每一个物质过程都必须有“动作者”, 有时动作者没有被明确提出。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林军2011: 63) 。一般来说, 心理过程的参与者有两个:作为心理过程的主体叫“感知者”;作为被感知的客体叫“现象”。

关系过程是指反应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 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 前者对事物进行描写, 指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 或者归于哪种类型, 后者对事物进行限定, 指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是统一的, 即“A是B”。

行为过程指的是如呼吸、叹息、哭笑、做梦等生理行为的过程。 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行为者”, 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行为过程是介于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的中间过程。

言语过程是指通过讲话交流信息思想的过程。言语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过程主题“讲话者”, 过程中接受信息的“受话者”和过程中需要传递的信息“讲话内容”。 讲话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讲话内容可以是直接引语, 也可以是间接引语。

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 存在过程的参与者是 “存在物”, 经常在存在过程小句中出现的there不表达任何概念功能, 它只是起到引导这些小句的作用。

2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的及物性分析

通过对“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文本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 全文共有78 个句子, 涉及210 个及物性过程, 其中物质过程多达133 个, 占总数的63.3%;心理过程有14, 占6.7%;关系过程有46, 占21.9%;行为过程有5, 占2.3%;言语过程有6 个, 占2.9%;存在过程有6, 占2.9%。

总的来说在全文中, 物质过程出现的频率最高, 这就说明演讲者试图借助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描述性和叙事性特点, 真实客观的反映现实情况。

例 (1)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例 (2)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ed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通过对物质过程的分析, 例 (1) 旨在传递黑人的一个愿望, 即享有追求生存权、自由权和幸福权;例 (2) 则反映了美国黑人生活现状, 即他们依然会受到歧视和处于被隔离的枷锁之下,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演讲者对当权政府政策的批判, 也表明演讲者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争取民主和人权。同时, 为了避免与美国政府发生冲突, 在揭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讲述“梦想”内容时, 作者是用了大量的被动语态, 巧妙的隐藏了这些物质过程的动作者 (美国政府及当下的社会制度) 。

例 (3) I 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

例 (4) Nineteen sixty-three is not an end, but a beginning.

关系过程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 例 (3) 中旨在说明自己是非常高兴的参加此次集会, 同时也表明自己本身也是这次集会的一名成员, 谜底就是要带领大家向当权政府就人权和民主问题提出批评和挑战。例 (4) 中所表达的是集会的历史意义, 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其隐含意思为:如果我们所反映的问题, 即黑人的生存现状, 没得得到改善, 我们将为此奋斗终生。

例 (5)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our bodies, heavy with the fatigue of travel…

例 (6) “When will you be satisfied ? ”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映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本文共有14 个心理过程, 这些心理过程主要通过satisfied、hope等动词来表现。语篇中出现了8 次satisfied这个词, 利用正话反说的原理, 充分表现了广大的黑人居民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民主权利的不满, 他们下决心要割断不公的社会枷锁。

例 (7) …Who are asking the devotees of civil rights, when will you be satisfied?

例 (8) …that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 black men and white men, Jews and Gentiles, Protestants and Catholic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and sing in the words of the old Negro spiritual.

通过言语过程的运用, 演讲者把自己融入到这场浩大的集会中, 使演讲与听众形成一种心灵互动。因此, 演讲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 比起直接向广大听众平铺直述更有说服力, 而且也勾勒了黑人获得民主权利胜利的信心。同时, 言语过程的运用, 表达了演讲者热切盼望自由之情。

例 (9) We cannot walk alone. And as we walk, we must make the pledge that we shall always march ahead. We cannot turn back.

行为过程是通过我们生活中的生理活动来表现。 例 (9) 中的4 个动词, 即walk、make、 march、turn都集中在该语篇中, 反映了演讲者和黑人团结一致, 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而永不放弃的决心。

例 (10) And there will be neither rest nor tranquility in America until the Negro is granted his citizenship rights.

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本文中出现的存在过程大部分都是由There be句型构成, 并多数用来表达黑人与白人自由平等的“梦想”是出现。 反面烘托出黑人此时此刻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

3 结论

通过对“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的及物过程分析, 在对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上, 以物质过程为主, 包含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和言语过程。恰恰是物质过程的失衡, 以及其他过程的适当选择, 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鼓舞了人心, 从而达到激励人民积极投入到争取正义与自由的斗争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H..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Z].

[2]Osborn.Speaking in Public[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2.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80-87.

[5]林军.基于纯理功能的语篇分析-以马丁·路德·金的演说词《我有一个梦想》为例[J], 湘南学院学报, 2011 (6) :62-65.

[6]刘利珍.言语行为理论下励志演讲的言外之力的实现方式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2014.

奥巴马就职演讲的及物性分析 篇2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国际关系日益复杂, 种种情况之下, 政治演讲成为了当今世界国家内政关系和外交关系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而政治演讲中的就职演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的就职演讲中, 可以知晓他的政策倾向和政府的工作方向等。英美国家的总统和首相的就职演讲一直都是关注的热点, 受到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评论, 学术界对就职演讲也给予了重视。本文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功能理论, 从及物性角度出发, 分析奥巴马的就职演讲。

二、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系统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功能中经验功能的一部分, 及物性指的是描述小句的系统。及物性系统主要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 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当然, 这些过程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过程, 而是指用语言表达概念意义的过程。“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本身一般由动词 ( 如, build, break) 来表示。该过程通常有两个参与者, 即动作者和目标。” ( 胡壮麟, 1987: 33)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表述“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 胡壮麟, 1987: 35)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关系过程包括“归属”和“识别”两类。” ( 胡壮麟, 1987:36) 本文以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为语料, 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分析发现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以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 其他过程的句子数量很少。在奥巴马的演讲中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占整篇演讲比重的55% 左右, 而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较少,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等。

三、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进行及物性分析

( 一) 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的句子是表达客观事实的, 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能够使听者对演讲的内容更加信任, 而且政治演讲题材用物质过程的句子表达更加客观和真实。在奥巴马的演讲中有35 句物质过程的句子, 占到了整个篇幅的30% , 演讲中使用物质过程可以使演讲更具客观性。在演讲中, 奥巴马使用物质过程的特点和技巧有哪些呢? 从以下的分析中可以得到答案: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这是一个物质过程的句子, 而这个过程是由stand这个动词来体现的, 整个物质过程就是通过“stand”这个词表现出来的。而这个物质过程句子的动作者 ( Actor) 是I, 指明了stand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I。例2“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这个句子的动作者 ( Actor) 是we, 这个物质过程的动词有gather和chosen等, 句子的目标 ( Goal) 是hope和unity of purpose。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奥巴马习惯在他的演讲中使用第一人称物质过程, 用第一人称更加符合演讲题材的特点, 也能够让听众更加的接受演讲者, 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开头在英文政治演讲中比较常见的。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这句话是物质过程的句子, 但是由于句子的语态是被动语态, 所以句子只有一个参与者, 也就是动作过程的目标 ( Goal) Our economy, 物质过程的动词是weakened。例4“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演讲者追溯美国的祖先建国的经历, 用了packed up和traveled这两个动词表明了美国祖先为了寻找新的家园放弃了已有的东西并且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 这个历程很艰难, 表达了美国建立是不容易的。这句话的动作者 ( Actor) 是they, they是代词, 代指美国的祖先清教徒, 动作的目标是 ( Goal) possessions和oceans, 交代了清教徒来到新大陆的过程。美国的经济地位被严重的削弱了, 演讲者用物质过程的句子表达了美国当时的经济状况, 符合当时的事实, 演讲者是在陈述过去的历史事实, 所以用物质过程的句子更加的符合演讲的情景。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在这个物质过程的句子里, we做了主语, 用了第一人称作主语使话语更加的具有凝合力, 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同时we也是build、feed和bind的动作者 ( Actor) , 这些动词都是及物动词, 用这些及物动词表达美国政府或者美国人民的奋斗细节和决心, 要修桥, 要铺路, 修电缆, 促商业, 最后凝聚人心, 演讲者用us来强调自己与听众站在同一立场, 这就将听众向自己拉近了关系。

通过上面的例子分析, 可以看出在奥巴马的演讲中, 物质过程的句子所表达的都是当下的客观事实, 话语的语气也是客观陈述的语气, 而且奥巴马习惯用第一人称代词作为句子的主语或动作者, 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拉近与听者的距离, 让听者赞同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的演讲处于有利的地位。

( 二) 心理过程分析

在演讲语篇中, 演讲的氛围或者气氛的强烈与否一般和演讲者的话语情感色彩的程度相关。在奥巴马演讲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过程的句子, 这说明演讲者要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意见等, 这样的句子语气比较激昂, 带动演讲的气氛, 而且演讲者表达自己的信心和决心的时候用心理过程最为恰当。在奥巴马的演讲中, 心理过程的句子有19 句, 占到整个演讲的25% 。这些心理过程的句子在整个演讲语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达了演讲者主观意志, 使演讲更加的生动出彩。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这个心理过程的句子的感知者是I, 用第一人称做主语, 表明演讲者是发自内心的, 更加具有诚意。动词thank表达的是反应的, 表明作者内心的反应是充满着感激的。这句话用心理过程表达了他对前总统的感谢之情, 感谢布什对国家做的贡献, 这也体现出奥巴马谦卑的态度, 给听众留下了好的印象。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这句话中感知者是we, we包含着听众, 用we做主语会使听众也参与其中的情景, 将听众拉拢到自己的立场上来。动词understand表达的是认知类的, 表明明白了一个现象或事实, 而后面的小句是感知的现象。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既定的, 需要人民不断的努力, 维护国家已有的繁荣, 不能骄傲, 这句话警醒听众继续奋斗。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这个心理过程的句子的感知者是we, 用了第一人称复数做主语, we包含着演讲者也包含着听众, 这样就使听众跟着演讲者的思路走, 会站到演讲者这个立场想问题了, 通过拉近与听众之间的关系, 演讲者使自己走在了对自己有利的位置上。动词intend更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打算, 表达了自己继续向前的决心。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 心理过程的句子大多都是第一人称作主语, 这样更加利于奥巴马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政治观点等, 并且使演讲听起来更加具有真实性, 使听众更加支持自己的政策。

( 三) 关系过程分析

运用关系过程的句子的好处就是可以很清楚地将事物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来, 可以让听众理解事物的性质、特征和所处的状态等等, 从关系过程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等等。在奥巴马的演讲中, 关系过程的句子有15 个, 占到整篇演讲的20% , 这说明奥巴马很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很注重言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擅于分析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等等。

“Tonight is a particular honor for me. ”这个关系过程的句子主语是Tonight, 表示时间概念的普通名词, 但是作者却把它看得很特殊, 因为honor做了状语, 说明tonight的特征的, tonight不再是一个平凡的夜晚, 对于奥巴马来说就是一个特殊的荣誉, 用荣誉来说明夜晚, 表达了奥巴马内心的激动心情和对于演讲之夜的重视。

“My father was a foreign student. ”这个关系过程的句子的两个参与者, 一个是my father, 另一个是a foreign student, 这是一个识别类的关系过程, a foreign student说明主语my father的性质的, 奥巴马用一个关系过程的句子介绍自己的父亲是名留学生, 在这提到自己的父亲的事情, 就是为下面介绍自己的事情做铺垫。

“That man is John Kerry. ”奥巴马指出对本次竞选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是John Kerry, 他是民主党的重要领袖, 奥巴马将他的贡献说出来, 体现了奥巴马摒弃党派的界限, 实事求是的精神, 体现了他无畏的气魄, 赢得了听众的支持和尊重。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 关系过程句子大多数是以be动词为主的, 用be动词来表达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属于识别类关系过程, 演讲中使用此类的句子有利于听者了解所提到的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等, 使演讲更加的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使演讲更加清晰有力。

四、总结

通过对奥巴马演讲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得出政治演讲语篇的及物性特点, 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句子在政治演讲语篇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政治演讲的语言需要更加正式和客观, 同时演讲也需要演讲者的政见和激情, 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句子正好满足了这一点。

摘要:本文运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演讲中的过程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句子比较多, 其原因在于这两种过程更能表现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对政治演讲语言的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奥巴马,及物性,政治演讲

参考文献

[1]Widdowson H.G, Discourse Analys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12.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飘》的及物性分析 篇3

语言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 是说话或写作的工具。许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系统功能语法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由韩礼德在60年代建立的, 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 这些符号承担着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在词汇语法层, 语言的元功能由及物性系统来体现, 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个语言过程: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行为过程, 言语过程, 行为过程, 存在过程, 关系过程。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用及物性系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如韩礼德从语言的三个元功能和文学风格角度出发, 对《继承者》的语言进行分析, .黄国文从概念功能的角度, 对杜牧的《清明》三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 申丹从及物性和语言隐含的象征意义出发对小说《在路上》进行分析, 在这项研究中, 她发现了及物性系统有利于对小说中的人物的复杂关系的理解。《飘》是一本世界经典文学作品,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然而他们仅仅从小说的情节构造, 语言特点和人物性格方面进行探讨, 很少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该文将尝试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 从而试图找出作者是如何推动情节的发展, 以及塑造人物性格的,

1 及物系统理论分析

语言的三个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语言作为一种工具, 可以用来表达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概念功能的核心是及物系统, 它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 行为过程, 心理过程, 言语过程, 关系过程, 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是指做事的过程, 包括一系列动作行为, 比如, 打, 跑, 扔, 抓, 挠等。心理过程描述了内心世界的活动, 包括思考, 想象, 喜欢, 希望, 感知及感觉。言语过程是指通过说话来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一些动词如:say, talk, tell, praise, explain, speak, persuade等。行为过程特指人类的生理活动过程, 包括哭泣, 咳嗽, 叹息, 呼吸, 做梦, 哭等行为。存在过程是指某事存在或发生的过程, 强调了事物的存在。

2 小说作者和《飘》的背景介绍

《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是位美国作家, 很小的时候, 她就显示出非凡的写作才华, 18岁时开始用笔名“Peggy”写作, 1922年至1926年期间, 发表了129篇文章, 很多是南北战争时期亚特兰大南方将领的报道。1926年由于车祸膝关节受伤, 她不得不辞掉工作, 在家里写作。受丈夫的鼓励, 她决心写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很自然, 亚特兰大成为了故事的背景。

一般认为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早期婚姻和家庭生活深深的影响了她在《飘》中人物的塑造。菲茨杰拉德庄园是她儿时的乐园, 在那里她听到了家族历史, 战争故事及母亲的童年。18岁时, 她在一次舞会上遇到了22岁的克里夫·亨利, 一个英俊且有诗人气质的年轻军官, 他们相爱, 且很快订婚, 不幸的是克里夫在一战中牺牲, 这带给米歇尔一生的伤痛。这也能解释出小说中斯嘉丽为什么对艾希利有着执着和疯狂的爱。作者把她自己的这段爱情经历移植到作品中, 以此来缅怀自己的这段爱情。

《飘》是米歇尔唯一一部公开出版的小说, 凭借这部小说, 她在1937年获得了普利策奖, 使她赢得了世界声誉。米歇尔晚年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维护这部小说在世界各地的版权直到遇车祸去世。

3 三个求婚场景的及物性分析

与对这部小说以往的研究不同, 这篇论文意在用及物性分析来探讨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及推动情节发展的。很难对小说进行逐字逐句分析, 因此, 作者选取了三个向斯嘉丽求婚的场景作为分析的对象。这三个求婚分别来自汉米尔顿, 弗兰克和巴特勒。这三段求婚作为故事发展的线索, 代表了斯嘉丽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3.1 来自于汉米尔顿的求婚

这场求婚是故事的开头部分, 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窥探出斯嘉丽的婚姻和爱情观。这一部分的六个过程如下所示:

在这一部分, 总共有100个句子, 六种过程中出现最多的是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用来描述心理活动, 包括思考, 想象, 感知和希望等。韩礼德认为心理过程表达出角色深刻的内心活动, 表格数据显示斯嘉丽面对着汉米尔顿的求婚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 她对求婚是消极, 被动, 犹豫不决的。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斯嘉丽的心理活动, 两个主要角色的心理过程分布百分比如下表:

这一部分中, 心理过程有32个, 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 参与者是斯嘉丽和汉米尔顿, 斯嘉丽是主要参与者, 心理过程占据总量的50%, 而汉米尔顿为31.2%, 这充分说明斯嘉丽在求婚中是被动的, 消极的, 她大部分的想法都在犹豫是否值得嫁给他, 例如, 她总是在思考“他有很多钱”“艾希利会嫉妒的发疯”等等。然而在汉米尔顿这一方, 他明显的显示出轻松愉快, 他的大部分话都是以“我们”“你”开头。

表格中显示, 有29个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表明一些动作正在发生, 参与者是人或无生命的实体。上述表格中, 汉米尔顿是主要参与者, 由他参与的物质过程占据48.3%, 斯嘉丽占据20.7%。在这段求婚中, 汉米尔顿认为斯嘉丽是个可爱, 美丽又理想的妻子, 然而战争爆发, 他不得不匆忙向斯嘉丽表白。大部分的物质过程都生动的描述了他真挚的感情, 如“stare at”“sat clutching her hands”等。然而, 斯嘉丽内心却是排斥的, 文章中用了大量的词显示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如“him”, “the guy”, “it”。此时斯嘉丽叛逆, 不成熟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来了, 大量的物质过程暗示出这段婚姻注定是失败的, 为后两段求婚做了铺垫。

同样, 这一部分有14个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强调两个实体之间存在什么的联系。斯嘉丽是关系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大部分的语言都描述了她心思重重, 犹豫甚至疑虑。如“Her eyes were veiled (她的眼睛像是蒙上了一层雾) 。”

3.2 来自弗兰克的求婚

弗兰克的求婚是斯嘉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也是故事的发展阶段。这一部分包含有50个句子, 六个过程分布如下表所示:

这段求婚是汉米尔顿牺牲后弗兰克向斯嘉丽的求婚, 共有85个从句, 其中心理过程使用频率最高, 占据30.6%, 关系过程其次, 占据28.2%。心理过程是使用最多的过程, 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语言选择。弗兰克是斯嘉丽妹妹苏伦的未婚夫, 他并不知道斯嘉丽接近他是有目的的, 战争结束后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木材商人, 拥有一笔小额财富, 斯嘉丽为了利用他改变塔拉农场的命运, 欺骗他, 并让他与苏伦失去联系, 随后弗兰克很自然的把感情转向了斯嘉丽。在这段求婚中, 斯嘉丽仍然经历着激烈的内心斗争, 然而弗兰克却不知道真相, 天真的认为她很爱他, 这段婚姻是被上帝所祝福的。这一部分有24个关系过程, 斯嘉丽作为参与者的关系过程数量较少, 只占据12.5%, 剩余75%的关系过程来自于参加舞会的男女客人。这充分说明斯嘉丽对她和弗兰克的婚姻是不在意, 不关心的。

3.3 来自巴特勒的求婚

巴特勒的求婚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也是斯嘉丽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一部分共有97个句子, 六个过程分布如下表如示:

从上述表格中, 可以看到这次求婚有97个从句, 其中有10个物质过程。巴特勒是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 在十二橡树的宴会上, 他对斯嘉丽一见钟情, 经过战争和斯嘉丽的两次失败婚姻, 他更加认定斯嘉丽就是他爱的人。文中的心理过程仍旧是比例最高的, 所不同的是, 这一次两个人都是心理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经历过战争, 巴特勒更加爱斯嘉丽, 他决定不再封闭自己的感情, 勇敢的向她吐露爱情, 斯嘉丽内心深处也对巴特勒有好感, 因此在求婚中语言轻松愉快, 甚至对两人的未来有计划, 但是她不知道自己深深爱着对方, 只是在不断的找嫁给他的理由, 比如“她低头想了一会, ‘他很有钱’”等等。关系过程仍然占据总过程的第二位, 斯嘉丽是主要参与者, 大部分的句子描述出她虽然对巴特勒的求婚很喜悦, 内心却对艾希利仍充满憧憬。这也为他们的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行为过程是本章中使用第三多的过程, 占据了12.6%, 斯嘉丽是主要参与者, 弗兰克去世之后, 斯嘉丽成为一个成功的木材商人, 她对弗兰克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长期处于悔恨内疚的状态中, 大部分的行为过程描述了她这种状态。

4 总结

从分析中发现, 在汉密尔顿的求婚中,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出现的频率最高, 他们显示出了汉密尔顿和郝思嘉对待他们未来婚姻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积极, 热情的, 后者是矛盾, 犹豫, 被动的。在弗兰克的求婚中, 可以看出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出现的最多。心理过程中, 郝思嘉仍是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这显示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 关系过程中, 弗兰克是主要的参与者, 他幻想两人未来幸福的婚姻, 求婚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在巴特勒的求婚中, 物质过程被使用的最多, 巴特勒和郝思嘉都是此过程的参与者, 这显示他们深深了解彼此, 在对婚姻的态度上两者都是积极向往的。这一部分心理过程减少, 显示出郝思嘉内心是接受这场求婚的, 但对待巴特勒的感情自己却不能确定, 这为后文悲剧性的结局打下了基础。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及物性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分析各个过程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和原因,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塑造人物性格的。用及物性系统来分析文学作品不仅帮助我们加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而且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许颜哲.《飘》的语用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李大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申丹.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1) .

时事演说的及物性分析 篇4

首先简要介绍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 然后呈现讲稿中不同及物性过程的相关统计数据, 并选取主要使用的过程进行分析, 进而揭示出讲稿真实的政治目的, 为我们理解时事演说的意识形态提供新的视角。

1 及物性理论简介

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韩礼德) ”

韩礼德认为, 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1) 物质过程;2) 心理过程;3) 关系过程;4) 行为过程;5) 言语过程;6) 存在过程。其中前三种过程是主要的。

及物性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语篇的经验意义, 通过分析过程、参与者的类型, 来发现语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胡壮麟, 朱永生:1989)

因为演说者发布的公开演讲是为其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且“选择哪类语言形式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因此, 我们可以从演说者如何选择过程类型, 窥见其意识形态倾向。所以本文节选了这篇具有时效性的短篇演说, 探究及物性特征在语篇中的运用, 探索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

2 语篇中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与分析

按照韩礼德及物性理论中对过程的分类, 将演讲中的小句划分为不同过程, 并从每一过程在演讲中所占的比例入手, 探讨这篇演讲稿在词汇选择网络中筛选词句所要达到的效果。

结果显示, 此文本涉及145个过程, 其中物质过程69个, 关系过程44个, 心理过程26个, 话语过程和行为过程各1个, 存在过程4个, 各过程所占比例如下表。

从表格结果显示的过程类型来看, 在奥巴马的这篇演说中, 主要采用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 其次是心理过程, 而剩余三种过程在这篇讲稿中比例很小, 合计不到5%。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 “选择及意义”, 即小句中的每种选择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及物性系统中也是如此。即, 根据一个文本体裁的不同, 对各个过程的选择也会有不同的侧重。演说词作为一种思想的抒发, 倾向于以客观的表达方式来增强其说服力。而物质过程是涉及现实世界“动作”的过程, 关系过程涉及事物与现实世界的客观关系, 因此物质关系和关系过程的高频率使用是演讲词的最佳选择;心理过程的选择是演说者直接表明立场的方式;话语过程的低频率反映了这篇讲稿的独创性;行为过程由于主观性过强而被刻意避免选择;而存在过程给人以置身事外的疏离感, 所以在此文本中也很少出现。

2.1 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可以表示出在客观世界所真实发生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动作。这篇讲稿主要阐述了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严峻形势以及各个经济体为改善环境状况所需做出的努力。为了强调问题迫在眉睫, 必然会出现大量以“环境”为参与者的动作过程。同时, 由于奥巴马的目的是倡导各共同体都行动起来, 弥补从前由于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又必然会产生大量以“经济体”为参与者的物质过程。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都需要以尽量客观的语气来陈述, 而物质过程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 不掺杂个人的观念、评价等主观因素, 更有利于演讲者实现交际目的。

在本演说的物质过程中, 80%以上的物质过程都是有目标的, 属于传统语法范畴的及物过程。文本中大多数的物质过程都是为了强调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大家亟需联合起来, 采取强有力的行动。为了能够号召各国团结一致, 演说者选择大量使用有目标的物质过程, 以增强自己话语的力度, 使听众意识到, 各国改善环境的能力是强大的, 结果也必定会是有效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选择带有目标的物质过程是奥巴马这篇演讲能够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 奥巴马的演说通过大量使用物质过程, 有力地渲染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为环境问题所做的弥补措施, 并热情鼓舞了其他国家, 唤起了其他国家对这个课题的责任感。从而达到了其交际目的, 凸显了其演讲主题。

2.2 关系过程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文本中过程比例排第二位的是关系过程。关系过程是一种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 (胡壮麟, 朱永生:2008) 如果说物质过程反映了一种叙述过程, 关系过程则反映了一种描述过程。我们都知道, 在几乎所有的叙述中, 都需要对相关背景, 人物进行必要的描述。也就是说, 在一特定文本中, 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通常是如影随形的。

笔者对文本中的44个关系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 在这篇讲稿的关系过程中, 归属类的“内包式”关系过程出现频率最高。因为“这种类型的小句是将实体描述为载体的来源;另外, 它也是评价属性的一种核心语法策略。 (韩礼德:2004) ”可见, 内包型小句的特征是用来描述事物的背景。

在分析关系过程时, 侧重点在过程的载体及其属性。演说开头部分, 奥巴马描述环境问题状况时, 载体多用“the danger”, “the question”, “the reality”, 如“…the reality of climate change is not in doubt.”, 类似的小句还有很多。从这样的关系过程中, 听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演说者对于环境问题不容置疑的客观态度, 关系过程的客观性也促使听众对问题做出冷静思考。接下来在谈及为缓和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建议时, 载体多为、“we”, “measures”, 而属性多为“ambitious”, “credible”等鼓舞人心的字眼。在这一部分的关系过程中, 奥巴马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和坚定态度。

通过以上对文本关系过程的分析,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演讲者是如何以尽量客观的语气就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表明自己的看法的。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 奥巴马在讲稿中广泛使用关系过程, 巧妙地唤起了听众的共鸣, 使这篇讲稿的说服力大大增加。

2.3 心理过程分析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 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 (胡壮麟, 朱永生:2008)

众所周知, 演说是一种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口头形式传递给听众并希望能够得到认可的行为。这就必然涉及到心理过程。演讲者通过使用心理过程可以直接向听众表达自己对演说主题的看法。因此, 心理过程的使用会使听众更有效地感受演说者的情感。

文本中共有26个心理过程。笔者通过分析发现, 这些心理过程的“感知者”大多为“I”和“we”, 且多为认知方面的心理过程, 如“I know…”, “I believe…”。由于表认知的心理过程通常暗示了更复杂的思维过程, 演说者在讲稿中多次使用, 充分显示了自己所展示出来的心理过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通过这些心理过程, 奥巴马不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也指出了一些与会国家普遍存在的看法。虽然在对待环境问题上, 各国都有不同的立场, 但政治所需要达到的是“和而不同”的效果。因此, 奥巴马带着理解的口吻陈述各国立场, 并恳切希望各国能放弃偏见, 共同为治理环境承担责任。

总之, 在这篇讲稿中, 奥巴马成功地在插入了自己的观点, 在表述各国观点时也尽量不偏不倚, 暗示出美国的立场是中立的, 且希望各国也能团结合作, 发挥实干精神, 共同为改善环境状况做出更多贡献。

3 结束语

文章从及物性角度对奥巴马的演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并详细解释了奥巴马是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及物性过程使演讲词背后的深层意识形态得以展现。

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篇中及物性系统的分析, 探究时事讲稿在过程选择中, 是如何隐蔽地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 从而有助于增强我们对语篇的理解力, 因而在语篇分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摘要:2009年12月18日, 奥巴马总统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表讲话, 阐述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此演讲热情充沛且逻辑严谨, 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该文现以此演讲稿为范本, 并试图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来对其进行分析, 力图证明及物性系统是分析语篇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奥巴马,演讲,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诗歌《奴隶之歌》的及物性分析 篇5

关键词:朗费罗,《奴隶之歌》,及物性分析

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19世纪后半叶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 Abby)有个诗人角,很多英语作家都希望死后能够获得那个诗人角的一席之地。朗费罗则是美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文豪。他的诗作《奴隶之歌》被收录在诗集《奴役篇》中,虽不及《人生礼赞》、《海华沙之歌》《伊凡吉林》等备受人关注,国内外对其研究甚少,但也是值得研究的一篇。20世纪以来,与其他英美诗人相比,国内外对朗费罗的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文学界主要从词汇、句法、节奏、韵式、修辞角度来解读。本文运用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分析模式来详细分析及物性六种过程在诗中的分布以及各个过程对展现奴隶形象的作用。

1 及物性理论概述

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表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显示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1]。及物性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语篇的经验意义,通过分析过程、参与者的类型,来发现语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2]。

韩礼德运用属于概念功能范畴的及物性系统对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的小说《继承者》(The Inheritors)的文体进行了分析[3],开辟了及物性文体分析的先河。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不同于传统语法的及物性,因为传统语法的及物性仅关注动词是否带有宾语,无法体现各种动词、以及各种小句之间的语义区别。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用小句的形式表现语言的概念功能,是语言再现经验的基石,“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process),并说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2]。在《功能语法导论》[4]中韩礼德区分了六种不同的过程,即物质(material process)、心理(mental process)、关系(relational process)、行为(behavioral process)、言语(verbal process)以及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2 诗歌《奴隶之歌》的及物性分析

2.1 诗歌《奴隶之歌》及物性特征选择统计

诗歌《奴隶之歌》由八节组成,每节六行。根据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我们利用及物性的六种过程对该诗歌的过程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显示,这首诗歌共涉及35个过程,16个物质过程,2个关系过程,7个心理过程,1个行为过程,5个存在过程,0个言语过程,而各自的比例为45.7%,5.7%,20%,14.3%,14.3%,0%。见下表1:

2.2 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涉及的是动作(doing);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参与者,(称为“动作者”———actor)发出动作;如果动作影响到另一个参与者,那这个参与者便是“目标”(goal)。[5]从表1显示的过程类型来看,物质过程占极大的优势,高达45.7%。根据物质过程的组成成分(动作者、目标、环境成分),我们将这16个过程再进行深入的分析,见表2(不同动作者的数据分析)

通过表3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16个物质过程中,只有4个是以he(奴隶)作为动作者,这充分地表明了他的身份地位,可以肯定他在这个社会上绝不是一个主宰者,他是一个弱者,处于社会的底层。再仔细分析下去,我们会发现在这四个物质过程中,只有一个是有目标的,但它的目标是“the reeds”,即是非生命的。这让他的身份地位更加得明朗化,他几乎无权驾驭其他事物或人,他所能做的最多就是拿旁边的芦苇出气,而这些芦苇又是长在非常偏僻的地方。所以这也可以反映出他性格软弱的一面。因此,通过物质过程的分析,不难发现他身份卑微且性格软弱。

2.3 关系过程分析

关系过程指的是一个物体(thing,如人、物、情形、事件等)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或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形等[5]。根据韩礼德[6]的观点,关系过程可分为两类,即“修饰型”(attributive)关系过程和“认同型”(identifying)关系过程。而这两个关系过程各自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包式(intensive)、环境式(circumstantial)和所有式(possessive)三种[7]。表1显示全诗只有2个关系过程,具体成分分析见表3:

通过表3的分析,首先,关系过程的数量之少,充分显示了他在这个世界上亲戚朋友并不多,更不用说是知心朋友。而作为一个社会人,与人沟通交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以,他是孤单的,无助的。其次,这两个关系过程都属于修饰型,而不是认同型。诗中只是描述了他的胸口是露在外面的,他的缰绳是金制的,这似乎与他的身份是矛盾的,其实这只是他的梦境,他也只能从梦境中得到些许的安慰,从中也可以推断出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是不满意的,他也是向往荣华富贵的。认同型关系过程的缺乏更加说明他在这个社会上是不被看重的。最后,根据修饰型又可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所有式,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修饰型关系过程都只是内包式的,这样的选择也能更好地体现出他生活的破落,几乎没有拥有什么财产。因此,通过关系过程的分析,无依无靠、一无所有的他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4 心理过程分析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affection)、“认知心理”(cognition)和“感觉”(perception)这类非动作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可能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成为“感觉者”,另一个是通常能引起感觉者发生心理变化的人、物或事件,称为“现象”[5]。表1显示,全诗共7个心理过程,具体分析见表4。

通过表4的分析,显而易见,所有的感觉者都是“他”,这暗示着他当时还是有意识的,但是,笔锋陡转,最后一个诗节中的“not”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他那时已经感觉不到鞭子的疼痛,烈日的灼热,他已经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韩礼德(2004)将心理过程分为感知、认知、愿望和情感四类,其中认知和愿望属于较高层次的心理过程,而感知和情感则属于较低层次的心理过程(8)。因此,我们再看下心理过程的动词,他们分别是see、feel、hear。这三个动词都是感知过程,即较底层的心理过程,这表明了他慢慢地失去了意识,精神状态渐趋麻木。他只能听或者看,甚至都不能感受了。因此,通过心理过程的分析,我们意识到他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即将失去感觉。

2.5 行为过程分析

行为过程指的是生理和心理行为的过程,如呼吸,做梦,微笑、咳嗽和哭等。全诗共5个行为过程,占14.3%。见表5:

通过表5的分析,我们发现,5个动作过程中,它们的行为者分别是“the lion”、“the hyena”、“the forests”、“the blast of the Desert”以及“he”,而前四个行为者所对应的动词为“roar”、“scream”、“shouted”、“cried”,这些动词给人的印象是歇斯底里,拼命地挣扎。最后“he”对应的动词是“smile”,他只是微弱地笑了笑,与前四个动词形成强烈地反差。其实,这正是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前四个动词才是他内心的呐喊,正如“The forest shouted of liberty”。他的内心又何尝不向往着自由,但是为什么他只是微笑的面对呢,这也说明了他性格软弱的一面,他不敢反抗,他只会去接受痛苦,然后自己默默的忍受。

2.6 存在过程分析

存在过程指的是某物(人)的存在情况。传统语法中的“存在句”表示的就是这一过程。存在过程只涉及一个参与者,即是“存在物”(existent)[5]。全诗共有5个存在过程,占14.3%。见表6:

表6对存在过程的成分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其中有三个存在过程的存在物与他是有关的。这说明他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他的存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他也扮演者一个角色———奴隶。生活的无奈,自己的无能,他选择放弃生活甚至是生命,因为他的存在根本享受不到自由,他是为别人而存在的。最后,他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向往着死亡后的自由。

2.7 言语过程分析

言语过程指的是人们通过说话来交流的过程。它涉及的参与者是“讲话人”(sayer),“听话人”(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5]。

全诗没有一个言语过程,这并不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反而证实了诗人选词的慎重,因为言语过程的缺失进一步说明了他身份的低微,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发言权。他的身份其实就是一个奴隶,他的职责就是服从主人的命令,完成主人吩咐的任务。但是,他可以鼓足勇气站起来反抗,然而通过前面的及物性过程分析,我们知道他性格软弱的一面,所以,他只是选择了忍气吞声,选择了死亡,也选择了另一个世界的自由。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诗歌《奴隶之歌》的六种及物性过程,发现利用及物性系统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恰当的。诗中的奴隶,不但身份卑微,无权无势,而且性格软弱,不敢反抗,最后静静地接受了死亡,将自由寄托于另一个世界。

参考文献

[1]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申丹.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15-255.

[4]M.A.K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4:170-263.

[5]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6-88.

[6]M.A.K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7]李红英.I Have a Dream及物性特征选择与主题凸显等效分析[J].浙江学院学报,2008(3).

英文报刊旅游推介的及物性分析 篇6

1 及物性理论

Halliday (2000) 认为语言三种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元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包括经验功能 (experiential function) 和逻辑功能 (logical function) , 其中“经验功能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 主要通过‘及物性’ (transitivity) 和‘语态’ (voice) 来体现。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分析法是一种线形分析, 它关心的是一个过程 (process) 是否涉及参与者 (participant) 和环境成分 (circumstantial element) , 核心是过程。” (胡壮麟, 等, 2005:74-75;张水云, 2002) 根据及物性系统, 可以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 即:

1) 物质过程 (material process) :即做事的过程, 尤其是指“包含了动作本身的过程” (Thompson, 2000:79) 。参与者包括过程的施动者和受过程或环境因素影响的人或物。

2)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描述内心世界的思想、喜好、欲望和感受等的过程。一般参与者有:心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即“感知者”和被感知的“现象”。

3) 关系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 :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这两种过程各自又可进一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和“所有式”。归属关系过程参与者包括“载体”和“属性”, 识别关系过程包括“被识别者”和“识别者”。

4) 行为过程 (behavioral process) :指生理行为或心理行为, 如呼吸、咳嗽、哭笑、做梦等。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且一般是人。

5)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过程中包括“讲话者” (不一定是人) 、“受话者”和“讲话内容”。

6) 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process) :表示事物的存在。每个存在过程都有一个“存在物”。 (胡壮麟, 等, 2005)

2 及物性六大过程在英文报刊旅游推介中的体现

经过统计, 及物性六大过程在Living in:Shanghai这篇旅游推介中的数量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其中关系过程占了一半的比重, 其次是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较少, 没有行为过程。

从上述数据可见, 关系过程出现最多, 如在“The city is vast and dense, and the areas that are most popular are ones with a human scale or..., which is a premium in the city.”一句中就出现了多次关系过程。关系过程用于表示事物、人等两者之间的关系, 也表达了专栏作家的评论和自身观点, 和旅游推介的语场相吻合, 即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介绍、发表评价并加以推荐。由于本文主要内容是上海的生活和房地产市场, 对没有在中国旅游、居住或者生活的外国人来说, 简单的客观介绍加上作者的评介是最重要的。另外, 文本中的关系过程中以归属类过程居多, 特别是在介绍“What is it known for?” (上海以什么名闻天下?) 和“Where do you want to live?” (你想住在哪里?) 这两个版块中, 出现了很多“内包式归属类关系过程” (如It is the most foreigner-friendly city in mainland China.) 和“环境式归属类关系过程” (如Shanghai, ..., is located where the Yangtze meets the sea.) , 这说明作者不仅从历史起源、风俗文化的角度来介绍旅游地客观状况, 还结合主观感受, 表达个人观点, 这样才能增加游客对旅游地的认识和兴趣, 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 方便游客做出选择, 顺利畅快地游玩。

物质过程出现频率也较高, 位居第二, 这也和旅游推介的语域要求是相符的, 因为其整合了旅游地的旅游资源, 为旅游者能做什么提供借鉴。该文本共28个包含物质过程的小句, 其中20个以人作主语, 8个以物作主语。句子中人作主语的名词主要有elite, expats, foreigners, you以及几个人受采访的居住或工作在上海的外国人名字。因为英文报刊旅游版的内容不同于新闻版, 不是以客观、简洁、精练为特色, 而是倾向于通俗、可读性和受益面, 所以其更加主观。因为人具有从众心理, 若加入一些实地调查、采访实录来表明其他人参与的经验, 会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 对旅游推介的目的地更加向往。以物作主语的句子是事物促成了事件的发生, 客观性较强, 所以在英文报刊的旅游推介中较少出现, 该文本中只在开头介绍上海给外国人的印象中有所体现, 如“China’s largest city (by most estimates) conjures a romantic vision of steamer trunks and junk ships making their way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但是这些以物做主语的句子中还含有拟人化成分“making their way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以及“...where the Yangtze meets the sea”, 因此, 英文报刊旅游推介的主观性占据主导地位, 这也是西方重视人权的体现。

以上两个过程总共占80%以上。但是不管是在关系过程还是在物质过程中, 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是旅游推介中作者引导读者特征的体现。

相比较, 其它过程的比例低很多。其中言语过程是与主题相关的受采访的外国人的叙述实录, 包括两位在上海经营房产公司的执行董事Catherine Lee和创始人Brent Beisher和一位移居中国的Taylor Mork, 他们以亲身经历为基础, 分析了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和生活特点。他们是作者撰写文本的信息来源, 因为他们大多提供的是正面信息, 作者引用他们的话语来为自己的推介提供论据。其它三个子过程中, 只有两个存在过程, 主要是出现在直接引语中, 是别人的话而非作者的叙述。存在过程客观性也较强, 所以作者很少使用。心理过程与存在过程一样, 也是出现在直接引语中, 多是关于个人情感, 如“want to”“like to”, 而如果作者直接使用这些词在旅游推介的叙述中, 个人喜好性表达得过于强烈, 会让对旅游地的态度摇摆的游客产生反感心理;没有行为过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多用于指个人的生理活动, 而这和旅游推介的主要内容差别过大, 旅游推介主要是把个人放到旅游地这个环境中加以描述, 看看个人能从旅游推介地得到什么, 而非个人本身脱离环境的各项活动。

3 结束语

英文报刊旅游推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从及物性理论视角来分析这一文本是切实可行的。在旅游推介中, 关系过程最多, 主要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附带一些客观介绍;物质过程次之, 但主语多为人, 是作者描述其他人在旅游过程中的经历以激起潜在游客的兴趣。言语过程是作者为了加大推介力度而采取的真人话语实录方法, 扩大正面信息的来源。其他过程较少且多体现在言语过程中。因此, 一篇像Living in:Shanghai这样成功的旅游推介文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充分发挥作者也就是推介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旅游地的特色;2) 以主观评介为主, 以客观介绍为辅, 拉近与潜在游客的距离, 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3) 但是在推荐中避免过于强烈地表达主观喜好, 而可以借助第三方的正面观点来表达, 这样既增加说服力, 还表现出作者尊重他人观点、以读者为主的态度。

摘要:以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理论为基础, 对BBC旅游版宜居系列文章之一的Living in:Shanghai进行分析, 探讨英文报刊旅游推介在文本及物性方面的特点, 以及如何从及物性角度达到旅游推介的效果。

关键词:及物性,英文报刊,旅游推介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London Amol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Flint S.Living in:Shanghai[N].2011-10-05.http://www.bbc.com/travel/feature/20111004-living-in-shanghai/1.

[3]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励志演讲的及物性分析 篇7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系统功能与法,及物性理论,语篇分析

一、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和社会生活的产物,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1970,1973,1985)把语言的纯理论功能分为三大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各种经历的表达。而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细分为若干个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种(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及物性是按小句来表现的,小句可以是复句中的分句、流水句中的单句或者是单句中的主谓短语。

及物过程中的物质过程表示做事情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动作实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或反应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示客观世界的种种关系的过程,分为“属性型”和“认同型”;言语过程表示用言语形式来谈论某事的过程;行为过程表示生理或者心理行为的过程;存在过程表示事物存在的过程。通常情况之下,可以通过常识和语法分区过程的类型。韩礼德也指出,前三种即物质、心理和关系是英语小句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我们将这一及物性理论应用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上心中,探讨其实践的可能性以及为诗歌的鉴赏开辟一条新途径。

二、及物性分析

整首诗划分为23个小句,及物性系统中六大过程的分布情况具体为:物质过程11处,心理过程6处,关系过程4处,存在过程1处,言语过程1处,行为过程无。物质、心理和关系占91%,最为常见,与韩礼德的叙述(物质、心理和关系最为常见)相吻合。题目中“致”是一个言语过程,虽然只占一处,但作用非凡。

“致”表明整首诗是“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告白,更是诗人崇高而独立的爱情宣言,也可以从“致”一个字眼中得出,诗人作为女性在追求爱情中掌握着话语权和主动性,以独立平等的口吻阐述内心的想法。心理过程1-2以及与之对应的物质过程1~4都在客观描述世俗的爱情,有些爱情模式一味索取,而有些则一味给予,在诗人的认知世界里都将这两种爱情模式以“绝不”坚决否定。诗人将“我”与“木棉”建立起一种认同型关系,给予“我”独立于“橡树”的身份认定,旨在说明诗人在爱情中追求人格平等与人格独立(关系过程1),在爱情中不丧失自我。物质过程5~11和关系过程2~4是诗人向往的爱情,我字眼行间,我们得知诗人所描述的恋爱双方(木棉和橡树)均为独立个体,各具特色,但又因同为“树”的共性联系在一起。存在过程1和心理过程3~4是诗人爱情的总结和升华。

在爱情中,诗人拥有一份“坚贞”,这份坚贞源于诗人的“爱”,这种“爱”是广泛而博大的,包含“伟岸的身躯”“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种种,这种爱是深沉而伟大的,因为这份“爱”蕴含着分担忧愁和分享快乐。我们可知,在诗人眼中,“爱”是一段感情的魂,将两个个体联系在一起。诗人阐述的爱情观是崇高而脱俗的,值得我们学习和鉴赏。

三、总结语

及物性系统为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视角,笔者对《致橡树》的及物性分析着眼于诗歌语言本身的建构和特征,将各个过程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解读诗人借助诗歌表达所要表达的独立平等的恋爱宣言和爱情真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与法概论[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上一篇:高层建筑电气防火问题下一篇:提升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