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

2024-08-18

《卡萨布兰卡》(共7篇)

《卡萨布兰卡》 篇1

电影《卡萨布兰卡》在1944年的第16届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大奖,同时获得了六项提名。对于这部经典影片,之前的专家与学者主要从电影学的角度来分析影片的音乐、叙事结构和人物分析等,而本文则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对影片进行话语分析,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人物性格及对白中的弦外之音。

电影《卡萨布兰卡》讲述了关于两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三角恋故事,这个政治和爱情的间谍故事发生在二战背景下民主和独裁的冲突之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为了光荣的事业牺牲爱情。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时代,希望与绝望并存,爱情、理想在混乱的城市和混乱的人心中显得如此苍白“小我”服从“大我”的精神永远值得称赞,这部由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歌颂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影片也因而成为不朽的经典。

二、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并认为,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相互合作的,双方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愿望:双方的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人们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则,以求实现该愿望。那么,在会话言谈中人们是如何遵守合作原则,达到相互理解、彼此配合,从而顺利实现交际呢?不管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文化背景如何,他们都遵守“合作原则”这一基本原则,根据会话目的或交流方向,提供交际所需的话语或信息。

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A.量准则(Quantity Maxim):所提供的信息应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不少。

(a)所提供的话语应该包含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所提供的话语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B.质准则(Quality Maxim):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不要说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

D.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要井井有条。

然而,合作原则是对人们实际行为的描绘,并非告诉人们该如何去做,因此不应视为规范。这些准则并非说话的一种底线,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基础。因此,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并不限于它本身,更在于违反它所产生的言外之意,即Grice所指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产生的语用效果。

三、合作原则中在电影中的蓄意违背

本文探究影片中的对白是如何通过蓄意违背合作原则中的数量、质量、关系准则以展现人物性格,提升影片的艺术魅力。对于方式准则的蓄意违背,在这里不在陈述。由于影片中许多对白都体现了蓄意违背合作原则,在本部分只挑选典型部分对白进行分析。

1. 量准则的蓄意违背。

两个德国信使在卡萨布兰卡被杀后,德国警察头目司特拉斯少校来到卡萨布兰卡追查此案,法方维系政权警察局局长雷诺到机场去迎接司特拉斯,在机场,雷诺局长说道:“你可能会觉得卡萨布兰卡的天气有点暖。”斯特拉斯回答道:“全德国人必须适应各种气候,从而过到撒哈拉。”

Captain Renault:You may find the climate of Casablanca a trifle warm.

Major Strasser:We German must get used to all climates,from Russia to Sahara.

雷诺局长的问题暗含的意思是德国人适应不了这里的气候,不应该来这里,当雷诺局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斯特拉斯少校应该回答是或者不是,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回答,而是以上的回答,显然他回答的信息超出了交际所需,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原则,当时德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并且德国已经占领了巴黎,斯特拉斯少校这样回答的含义是德国人可以攻占任何想攻占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回答,刻画了一位咄咄逼人的德国军官形象。

2. 质准则的蓄意违背。

当女主人公伊尔莎和她的丈夫拉斯罗走进瑞克酒馆的时候,伊尔莎认出了弹钢琴的山姆,之后便有了山姆和她的谈话,当伊尔莎询问关于瑞克的下落时,山姆却说:“整晚没有见到瑞克了。”之后伊尔莎询问山姆瑞克什么时候回来,山姆却说:“瑞克回家了,今晚不会回来了。”

Lund:Where is Rick?

Sam:I do not know.I have not seen him all night.

Lund:When will he be back?

Sam:Not tonight no more he ain’t coming.He went home

在伊尔莎和山姆的谈话前,山姆是见到过瑞克的,而且他知道瑞克不久就会回到酒馆,而谈话过程中山姆却说整晚没见过瑞克了,并断定瑞克已经回家了,今晚不会再来了。在该对白中,可见山姆所提供的信息是不真实的,明显违背了会话原则中的质准原则,山姆之所以向伊尔莎提供虚假信息,是因为她不想让伊尔莎再见到瑞克,因为在巴黎的时候,伊尔莎的不辞而别深深地伤透了瑞克的心,山姆担心瑞克见到伊尔莎会伤心,他不希望瑞克再见到伊尔莎,所以向伊尔莎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山姆既是瑞克的老朋友,又是瑞克的员工,通过这部分对白分析,突出了山姆与瑞克之间的深厚友谊。

3. 关系准则的蓄意违背。

当司特拉斯少校在酒馆抓到谋杀两位德国信使的凶手后,又在酒馆碰到了捷克左翼运动领袖拉斯罗,他担心瑞克和拉斯罗有牵连,于是便对瑞克进行了询问,

Major Strasser:What is your nationality?

Rick:I am a drunkard.

当司特拉斯少校问到瑞克的国籍的时候,瑞克却回答了自己是酒鬼,显然他的回答和问题没有太大的关系,他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瑞克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他想向司特拉斯少校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他对战争和政治不关心,无论曾经是逮捕犹佳特还是即将要逮捕的拉斯罗,他都不会插手。足见瑞克是个中间派,这也为日后瑞克千方百计帮助伊尔莎和拉斯罗出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瑞克的大局观。

四、结语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从以上经典对白分析可知,人们在实际交往中往往通过违背合作原则表达言外之意。本文以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影片《卡萨布兰卡》中的对白进行分析,分析影片中对白如何蓄意违背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原则、质准原则和关系原则,从而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剧中人物话语的弦外之音,把握影片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观众对影片的总体鉴赏水平。不仅如此,以语用学分析为视角的影视教学对于推动外语教学的全面改革还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铁.基于“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解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02).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卡萨布兰卡》 篇2

——、蕴含着爱国主义主义主题和反法西斯激情的以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惊险侦探片、世界电影殿堂中的经典之作。

出品:华纳兄弟公司1942年摄制出品

导演:迈克尔·柯蒂斯

主演:英格丽·褒曼、亨弗莱·鲍佳、保罗·亨莱德

影评

《卡萨布兰卡》不仅是好莱坞在二战时期拍摄的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而

且时至今日,60多年过去了,影片仍旧被一代一代世界各地的观众接受并欣赏着。

《卡萨布兰卡》究竟有哪些特色使其具有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呢?

首先,该片上映之初,正逢英美联军12万人在北非登陆成功,一举攻克卡萨布兰卡等地;次年年初,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谈,这一切都为该片成为经典之作提供了不朽的历史条件。

其次,为了光荣的事业牺牲爱情,这是电影的主题。影片表现民族大义

与儿女情长间“大我”和“小我的矛盾冲突,加重了影片深入人性心理的感性认识”,而“小我”服从“大我”的精神永远值得称赞。这部由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歌颂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爱国主义影片因而成为不朽的经典。再次,构成好莱坞卖座影片的要素都具备了: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

刻画鲜明、对白机智俏皮、背景异国情调、插曲优美动听。

最后,影片的演出阵容非常强大,有多达34个国籍的演员参加,包括

了大多数沦亡在纳粹铁蹄下的国家,还有人亲身受过纳粹的迫害,因而演员们同仇敌忾使影片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不仅如此,影片的主要角色都是不同国籍的著名的一流演员,尤其是瑞典的英格丽·褒曼,为影片大增魅力。褒曼是举世皆知的大明星,长期活跃在美意法的银幕、舞台和电视上,她曾六次被提名奥斯卡奖,两次获影后称号(《煤气灯下》、《安纳斯塔茜娅》)。1947年因《东方快车谋杀案》又获最佳女配角奖。

获奖与荣誉

获第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大奖

被评为“美国电影十大佳片之一”、“百部美国经典影片之一”及美国

在卡萨布兰卡寻梦 篇3

我到摩洛哥的第一站就是卡萨布兰卡,那时已临近圣诞节和元旦,穆斯林的“宰牲节”也在这个时候。出于对电影的喜爱,我难免不在这座城市到处寻找《北非谍影》中留下的画面。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濒临大西洋,这里树木常青,气候宜人。南北绵延几十公里的细沙海滩,是最好的天然浴场。沿岸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棕榈树下,掩映着各具特色的旅馆、饭店和各种娱乐设施,很是绮丽独特、引人入胜。如果从海上眺望这座城市,上下是碧蓝无垠的天空和海水,中间则夹着一条高高低低的白色轮廓线。“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原出于西班牙语,意为“白色的房子”或“白色宫殿”。据说,当地人认为白色代表真诚、纯洁,因此喜欢穿白色的长袍,建白色的房子。其实,这座白色之城本名叫“达尔贝达”,由于《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让这座城市闻名世界,知道它原来名字的人反倒不多了。

卡萨布兰卡距位处东北方的首都拉巴特88公里。五百多年前,这里原是安发故城,15世纪中叶遭葡萄牙人破坏,1575年又被葡萄牙人占领,改名为“卡萨布朗卡”。1755年葡萄牙人离开后,它被称为“达尔贝达”。到18世纪末,西班牙人在得到这个港口的贸易特权后,开始称它为卡萨布兰卡。20世纪初,法国人占领了这个城市,仍然称它为卡萨布兰卡。直到摩洛哥独立后,它才恢复了“达尔贝达”的名称。不过,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卡萨布兰卡。

站在卡萨布兰卡的市中心广场上,我忽然发现这座城市的不少建筑很像中国的天津,洋楼显得有些陈旧,街道非常狭窄。与我以前想象的非常浪漫的卡萨布兰卡不同的是,这座城市其实是一座工业城市,充满浓厚的商业气息。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的经济中心,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0%。它还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览会闻名,商业十分繁荣,是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卡萨布兰卡港是非洲第二大商港,设备现代化程度很高,这里有货运、石油和磷酸盐3座码头,每年进出港船只达一万多艘,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这座海鸟飞翔、能闻到海的气息、听到海涛声的城市,是摩洛哥重要的渔港、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枢纽。

像我一样,到卡萨布兰卡的很多人,都有某种愿望试图在这座城市寻找到与那部经典电影相关的拍摄场景。世界上恐怕很少有几个城市像卡萨布兰卡这样因为一部电影名扬天下,也很少会有几部电影能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渲染得如此令人神往,人们忍不住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座城市别具魅力,充满美丽、浪漫的色彩,令人动情不已。

我一走进梦幻之城卡萨布兰卡,就开始寻找电影《北非谍影》当年拍摄的外景地,以及与这部电影有关的故事。可以肯定地说,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人做过这样的努力,但他们难以将这种寻找过程通过影像再现。

六十多年前的1942年,正值二战白热化阶段,美国华纳兄弟公司邀请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拍摄了这部传世之作。在片中,亨弗莱·鲍嘉扮演的美国人里克·布莱恩在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人气很旺的咖啡馆,并拥有两张宝贵的通行证。在这里,他偶遇当年在巴黎的女友——由英格丽·褒曼扮演的伊丽莎,但伊丽莎已经是捷克地下阵线领导人维克多·拉塞罗的妻子,他们两人正遭到纳粹少校史特劳塞因的追踪。心情复杂的里克几经思考,最终决定帮助他们逃离卡萨布兰卡。在机场,里克将通行证交给维克多,并开枪射死了打电话阻止飞机起飞的德军少校,然后目送自己心爱的女人离开。

鲜为人知的是,华纳兄弟公司最早邀请的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来主演这部影片,因为嫌剧本过于糟糕,里根与另一位女演员双双退出了剧组。但世事难料,由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主演的这部影片却点石成金,成为一部不朽名作,并获得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三项大奖,而且让这部影片成了这个城市名副其实的一张名片。

我先在卡萨布兰卡一条普通的街道上找到一家门面,据当地人说,影片中的里克咖啡馆当年就搭建在这里。不过遗憾的是,如今这里已改建成一家酒吧,丝毫没有影片中的浪漫风情。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几经寻找,我又终于找到了皇宫附近的霍布斯街,据说《北非谍影》中开头的部分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走在霍布斯街上,我恍惚走进了那部电影中。这个电影中的外景地,现在已经变成了旅游地,每年有很多游客到这里来感受电影中的情景。

这是一条充满阿拉伯风情的街道,尖顶的楼房、圆拱形的门楣、挺拔的棕榈树、高耸的宣礼塔,还有穿着长袍走过的行人,都能让喜爱《北非谍影》的人们满足自己所有的想象。电影开头那个热闹、繁华又显得有些混乱的市场,就是这里。从众多熟悉的景物和细节中,人们不难回想起电影中的情景。即使对电影不太了解的人,在这条小街上也可以寻找到自己的所爱,街道旁那些琳琅满目、风格独特的工艺品、装饰品,无疑会吸引住时尚青年和怀旧人士的目光。

我在这条街边的小商店里转来转去,欣赏着商店里陈设的那些颇具民族风情的摩洛哥工艺品和饰物,与此同时,不少人坐在街道边的咖啡馆外,一边悠闲地品尝着咖啡,一边回味着电影中的场景。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有位沙特阿拉伯富翁曾在当地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凯悦酒店内,开设过一个“卡萨布兰卡”主题酒吧,其规模、陈设、营造的气氛与影片中的“里克咖啡馆”相差无几,让走进这里的人感觉就像一步踏入了电影之中。不过遗憾的是,当我找到凯悦酒店后,里面的“卡萨布兰卡”酒吧早已没有了。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文化参赞王宝义协助下,几经打听,我们又在卡萨布兰卡港附近寻找到一家名叫里克的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完全仿照电影中的布景建造,依然是白色的外墙、圆拱形的门楣、充满阿拉伯风情的灯具,相比而言,只有咖啡馆内的空间和规模略小一点,吧台边的老式钢琴变成了红木的颜色,而电影中黑人山姆弹奏的那台钢琴则是白色的。

坐在里克咖啡馆的吧台边,我很随意地就从这里感受到电影中的那种场景,老式的钢琴、拱形的门楣,都有让人时空错乱的感觉,好像一不小心走进了那部老电影中。

这家咖啡馆还多出了一个明亮的天井和二层小楼,二楼餐厅的墙上张贴着《北非谍影》的多张老电影海报,那上面有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迷人的头像。一台大屏幕电视每天都会反复播放《北非谍影》这部经典影片,让客人们边用餐边回味那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让人们回想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在电影中精彩的表演。

说到这里,还要提到一件有趣的轶事。据1982年当地的报道,在《北非谍影》这部电影上映40周年之时,摩洛哥影视界特地邀请了片中女主角伊丽莎的扮演者英格丽·褒曼到卡萨布兰卡参加庆祝活动,还有意安排已届古稀之年的她旧地重游。据说,当褒曼来到那座仿照电影场景修建的白房子门前时,就已经情不自禁、感慨万分了。当她进入咖啡馆时,只见影片中扮演山姆的那位黑人演员,还同当年一样坐在钢琴边弹奏那首著名的《时光流转》,这时,吧台旁走出一位头戴黑色礼帽的男人,他身穿米黄风衣,酷似男主角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这时的英格丽·褒曼只觉得乾坤旋转、时光倒流,旧日的情景似乎再度重现,其实她知道亨弗莱·鲍嘉这时早已不在人世。

《卡萨布兰卡》 篇4

一、叙事结构

《卡萨布兰卡》遵循了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叙事传统,叙事的金科玉律之一,就是在根据因果关系建立的故事链上,情节设置依次递进,直至高潮。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沦陷,不堪纳粹压迫的人们千里逃亡,转道北非法属摩洛哥城市卡萨布兰卡,再经由里斯本出亡美国。在伊尔莎出现之前,影片作了非常精细的逻辑铺垫。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大部分已被德国侵占,卡萨布兰卡基于当时的特殊地位———欧洲难民的中转站,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交易,所有的交易中最牵动人心的是如何得到离开卡城的通行证。纳粹德国秘密警察头目斯特拉斯少校由柏林飞来,他要调查两名德国信使被杀一事。疑犯尤迪加在临死前将偷来的通行证交给了里克。同时,斯特拉斯少校还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捕获即将逃亡至此地的著名欧洲抵抗运动领导人拉斯罗。前来迎接他的是当地的警察局长雷诺,雷诺表示当晚将在里克酒店抓捕凶手,因为人人都去里克酒店。里克酒店生意兴隆,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暴发户和失意者。里克酒店开设赌场,找刺激和碰运气的人都聚集在这里。而主人里克是一个面目冷峻、沉默寡言、做事冷静稳重的人。拉斯罗和伊尔莎也来到里克酒店,这一情节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伊尔莎与里克在酒店邂逅,从他们异样的眼神中,我们明白其中必有蹊跷。接着,在里克的蒙太奇回忆中,我们得知,在巴黎的时候,里克和伊尔莎曾经相恋。法国战败后,在纳粹军队即将进入巴黎之际,里克和伊尔莎约定在火车站见面,一起离开。里克在凄风冷雨中却只等来了伊尔莎留下的一封信。带着伊尔莎对他的“背叛”,里克伤心地离开了巴黎。故事情节就这样一步一步缓缓地推进着。

这一次,伊尔莎和丈夫来到了卡萨布兰卡,同样他们也是希望能得到一张通行证,抵达美国,而里克手中恰好就有两张通行证。由于伊尔莎跟里克的特殊关系,再加上拉斯里的危险处境,伊尔莎不得不求助于里克,一开始却遭到了里克的无情拒绝,而当伊尔莎向里克讲述了自己当年的“背叛”另有隐情时,里克明白了伊尔莎的心,也及时摆正了他的姿态。影片围绕通行证组织,在这条情节线上渲染了伊尔莎和里克的情感。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冲突,叙事结构完整封闭。每一个场面都以一种动作逐步升级的形式强化这种冲突,这种升级按因果关系来处理,每一个场面都和下一个场面有联系。

影片的最后再一次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在里克的帮助之下,伊尔莎和丈夫顺利离开了卡城。在正义的事业面前,里克割舍了自己的情感,作出了一个真正男人的选择。同时,里克也获得了一份与雷诺的新的友谊,他们都将投奔自由的法国兵营,为解放法兰西和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奋斗。

影片的情节模式接近于侦探片和惊险片,它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叙事:一个方面,是对伊尔莎和里克昔日情感,以及伊尔莎和拉斯罗夫妻关系的层层推进的“剥笋式”的剖白。另一个方面,是各种势力对拉斯罗来到卡城逃出纳粹魔爪的不同作为,以及身处矛盾中心的里克情感和理智的斗争,和他最终所选择的道路。两条叙事线同时演绎,错落进行,它们之间亦产生因果关系,最终成为一种合力,推动影片叙事进入最高潮。这是借侦探片和惊险片的叙事技巧,构成的极具吸引力的讲故事的策略。至于细节之处,则遵循了好莱坞电影的一贯章法:三分钟一个热点,五分钟一个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众多要素相互推动,关键时刻由专门的人或物起到特殊作用,极尽铺陈、大布疑阵,最终将叙事推进到高潮,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再留一条“光明的尾巴”。《卡萨布兰卡》的叙事是传统好莱坞的典型代表,由于它构思得聪明,编织得巧妙,可以成为研究好莱坞叙事学乃至电影叙事学的范例。

二、人物设置:黑、白、灰三色人物

《卡萨布兰卡》的人物设置可以分为三类:黑、白、灰三色。《卡萨布兰卡》作为一部成功的类型电影,其人物设置必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和美国电影一贯的意识形态策略,《卡萨布兰卡》中的人物众生相存在特殊的用意。

1.白色人物

里克、拉斯罗和依沙尔是影片中的白色人物。里克貌不惊人,却成熟老练。他总是眉头紧锁,若有所思。他曾在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殖民军作战,又曾加入国际纵队,为了西班牙的共和民主抵抗。英俊潇洒的拉斯罗是个天生的抵抗运动的领袖,拥有极高的革命热情但却不能随时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比如指挥众人齐唱《马赛曲》一节,显然是出于激情而为之,热烈的场面过后,便将自己的“危险性”充分地暴露在敌人面前,促使敌人加紧了诱捕他的行动,这显然是和逃出虎口、发挥抵抗运动领袖的作用、领导组织打击纳粹德国的行动初衷并不相符的。里克和拉斯罗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正直,痛恨纳粹,能力超强,魅力迫人,同时,他们对依尔沙的爱都很热烈深沉。

影片在人物设置上巧妙地运用了“错位法”:适于做丈夫的里克成了情人,性情像情人的拉斯罗成了丈夫。如此产生的情感纠葛自然无止无休了。“错位法”必须坚持的另一个原则是:两个男人不能有明显的差距,他们必须同样优秀,让依沙尔(和观众)难于选择,这才利于编织情节,并掩饰不合理之处。严格地讲,《卡萨布兰卡》和绝大多数故事影片一样,在情节设置上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这恐怕是叙事艺术无法避免的通病。最终,两个高尚的男人做出一系列的高尚行为,共同回到抵抗纳粹的道路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位男性主人公之间还是有差别的。里克无疑是第一男主角,而拉斯罗是第二男主角。好莱坞传统的叙事技巧是坚决保证第一男主角的利益的,他必须是最为完美的强者。而在《卡萨布兰卡》中里克被拉斯罗夺去了不少光彩,且在最后把他们共同爱恋的女人从里克身边带走,这是否违背叙事的原则呢?不。《卡萨布兰卡》巧妙地变更了叙事的方式,但其深层结构是严格遵从叙事原则的,并由变更带来了特殊的效果和意义。里克让伊尔莎随拉斯罗离去是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类型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决卫道士,社会伦理也是它所维护的一部分。伊尔莎和拉斯罗是名正言顺的原配夫妻,她和里克的爱情原属美丽的错误。虽然伊尔莎不止一次地剖白自己认识了里克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她和拉斯罗的婚约从未解除,如果她真的留下来和里克生活在一起,实际上是和社会伦理道德相抵牾的。为了遵循道德规范,里克要求伊尔莎和丈夫一同离去。在这里,坚决维护伦理道德的是里克,而不是伊尔莎。与此同时,里克获得了许多补偿,以维护他第一男主人公的位置。他首先获得了伊尔莎的心。伊尔莎虽然走了,但感情永远留在了里克身上,里克高尚的举动更加深了这种感情。象征界的作用在电影中往往是要高于真实界的事物的。里克还获得了友谊。这友谊来自两个方面:拉斯罗和雷诺。里克还获得(并使观众获得)了宣泄的快感。在影片的高潮段落,斯特拉斯赶到机场拦截拉斯罗夫妇时,是里克开枪击毙了斯特拉斯。里克亲手完成了“仪式”:打死一个坏人。这种最高荣誉也是男性第一主人公的专利。

伊尔莎则像个随波逐流的美丽迷人的玩偶。她的行为大多是被动的。她的命运是由男人们安排决定的,除了在巴黎的时候她选择了留在拉斯罗旁边,到了卡萨布兰卡,她就身不由己了。这是经典好莱坞电影中典型的女性形象,正如艾柯所言:宿命女郎。也正如美国经典工作者所言:爱情是女性唯一的力量。

2.灰色人物

雷诺是《卡萨布兰卡》中的一个经典灰色人物。雷诺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原则,贪图享乐,八面玲珑,左右逢源,雷诺在剧中被作为两个严肃男主角的陪衬,一个搞笑的“小丑”。但是,仔细分析雷诺的行为,可以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卡萨布兰卡》所表现的年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纳粹德国猖獗一时,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法国战败,纳粹德国占领了法国的北半部,南部也是由亲纳粹的贝当傀儡政府维持。法国的海外殖民地,特别是北非摩洛哥诸地,听从着贝当政府的号令。但是由于地理原因,它们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在同盟国阵营里的法国抵抗运动也在争取殖民地军政力量的支持。雷诺恰好是个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他有着强烈的法兰西民族荣誉感,又必须屈从于当时的时事。他在行为上扮演着纳粹帮凶的角色,但有着自己的信念和策略,并在最终作出了真实的选择。雷诺是正义与邪恶势力之间的调和者,没有调和,矛盾冲突便无法展开。雷诺恰恰象征着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的作用,它将各种矛盾势力融会其中,使其成为培育情节的温床。同时,雷诺又是一个并不令人生厌的“假反派”,会有相当多的观众对他产生认同感,这正是雷诺的妙用。

3. 黑色人物

黑色人物的代表斯特拉斯的作用则简单得多,他就是一个坏人。这是不可避免的状况。“整个战争中对敌人的描绘通常是模式化的,纳粹的形象以三种面目出现:爬虫型,使人记忆犹新的是康拉德·法伊特在《卡萨布兰卡》中饰演的斯特拉斯上校。圆头型,像奥托普莱明戈在《吹奏者》(1942)中饰演的家伙。或者是绝望的笨蛋,如西格·拉曼在阿恩斯特·刘别谦充满讽刺的《生存,还是毁灭》(1942)中所饰演的盖世太保形象。日寇则被一律描绘成青面獠牙的低等人类”。

好莱坞电影中有几种固定的坏人角色类型:印第安人、强盗、东方人(主要是日本人、中国人、东南亚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诡异莫测,习俗怪异,大部分属于黑社会,擅长贩毒和卖淫),还有美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对手:日本鬼子,德国鬼子,“越共”,萨达姆,再有就是恐怖分子。随着美国“敌人”名单的增加,好莱坞也变一变套路,炮制出前克格勃特工、前东德红军、变态大亨或科技狂人、中东原教旨主义分子之流,让他们被美国英雄们消灭一回。斯特拉斯就是这样一个螳臂挡车的坏人,他的作用是竭尽全力阻碍、危害主人公的行动,并最终被消灭。此类人物大多脸谱化,外形上也遭到丑化。几十年前美国电影中的坏人形象和今日是一脉相承的。

三、人物设置与意识暗流

电影业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有着特殊的效用。美国的电影业更是意识形态形态传播的有利工具。人们对好莱坞电影有许多总结归纳:这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宣传机器,这是美国商业产品的宣传媒体,这是美国文化侵略的利器,这是第一次世界话语的重要承载者之一。每一部好莱坞电影中都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他们的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立场。在《卡萨布兰卡》这部摄制于战争年代的影片中,意识形态脉络十分清晰,对它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好莱坞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

好莱坞电影的神话之一就是美国男人的神话。好莱坞各种类型电影的主体都是至高无上、全能无敌的美国男人:美国男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美国男人具有几乎全部的美德,美国男人无所不在,美国男人是最后的拯救者。《卡萨布兰卡》便是美国主义的典型文本。

主人公是一个美国人:里克。他完全符合“美国男人”的要求,完美得几乎不近人情———品德高尚:宁可牺牲自己的爱情也要帮助拉斯罗;背景神秘:两次参加正义战争,现在开始了第三次:主宰权利:里克酒店的老板,他是这里的主宰者,谁的账都可以不买;领袖气质:山姆、卡尔、萨沙一干人对他俯首帖耳,弗莱里欣羡不已;魅力过人:伊尔莎爱他,郁凤妮也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无怨无悔;武艺高强:一枪击毙斯特拉斯;运气保佑:谁都认识,谁都帮他;前途光明:警察局长陪同他进行下面的行动。里克操纵着《卡萨布兰卡》所有人物的命运。唯一有可能危害他的雷诺最终也被美国男人的高尚品质感动,成为了美国男人的盟友和追随者。如果说好莱坞是造梦工厂的话,那么它制造的梦幻之一就是美国男人的神话。

另一个美国人是山姆。这个美国人不是“美国男人”,他无法和里克式的美国男性主体形象相提并论。山姆是个“义仆”的形象,所以他被特意设计成黑人———想一想美国的历史。在美国黑人获得平等权利之前,设计一个黑人朋友角色本身或许还具有些民主色彩。

德国人是对手,当然被放到坏人的位置上。丑化坏人是好莱坞电影天经地义的责任。斯特拉斯少校身上浓缩了坏人阴险毒辣、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共同特点,就是难见德国军人的刻板教条、严于律己的特征———此刻不强调德国人的优点倒也无可厚非。只是,《卡萨布兰卡》中的德国人蠢笨得简直不通情达理:不让盖世太保随便安排个方式抓住拉斯罗,不抓依沙尔做人质,不在机场上设封锁线———拉斯罗只能坐飞机逃走。直到影片最终的高潮段落,斯特拉斯得到预警赶去机场阻拦拉斯罗时,却连一个德国兵都不带,非要自己往里克枪口上撞。

再看看广阔的欧洲大陆上的国家中人物吧。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在遭受纳粹德国的奴役,属于需要争取的同盟者。于是,欧洲国家的代表们汇聚到里克酒店中:捷克抵抗运动领袖拉斯罗;挪威抵抗运动追随者依沙尔;挪威抵抗运动成员伯格;德国逃亡犹太人卡尔;保加利亚逃亡者建恩和安妮娜;还有形形色色操各种口音的欧洲逃亡者,他们在美国人里克开的酒店里找到重生的希望:到美国去。换言之,欧洲国家的优秀分子要集合在美国的旗下,捍卫民主,对纳粹德国展开新的斗争。这是一条最广阔的打击纳粹统一战线。

法国人是最重要的统战对象,这样的对象往往让人又爱又恨,因为你无法操纵他。雷诺就是法国人的代表。《卡萨布兰卡》中的雷诺是毫无原则的墙头草:左右逢源之余不忘捞钱搞女人,虚与委蛇之际仍很顾嘴好面子。这就是美国眼中的法国。至于结尾处雷诺和里克结成盟友,投奔自由法国阵营一节,则是美国人天真的美好幻想,且有抛媚眼之嫌。

美国的两个重要盟友在影片中的地位却很低下。英国人见不到踪影(原剧本中原有一对无关紧要的英国夫妇,由于和美国人一样操英语很难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既然是盟国,写轻了写重了都不合适,干脆不写了。俄国人倒是见到了影,只是变成了那个可笑的萨沙。看看萨沙吧:粗俗滑稽,向往美国,爱恋法国女人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法国女人只爱美国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美国意识形态对手,在美国电影里形象肯定好不了。同时,当时的美国没有意识到苏联的强大,好莱坞电影也只把俄国人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及至冷战时期,百万大军对阵,万千核弹威慑,苏联的大国地位有目共睹的时候,好莱坞电影中的俄国人才变成恶劣面目可憎但无力惊人的各式间谍、杀手、金刚、魔女形象。意识形态总是在操纵电影业。

影片还特意安排了那些真正无关紧要的人物的国籍。贪婪的黑市商人弗拉里是当地人,酒店歌手安德丽是南亚美洲人,掮客犹加特国籍不详,等等。从《卡萨布兰卡》这张详细周密的人物表中,可以看出世界的格局,战争的进程,黑人和妇女在美国的地位等问题。这是一道意识形态的暗流。

《卡萨布兰卡》之所以能成为好莱坞的经典影片并历久不衰,在于影片的优秀叙事结构,在根据因果关系建立的故事链上,使情节设置依次递进直至高潮。同时借侦探片和惊险片的叙事技巧,构成的极具吸引力的讲故事的策略。至于细节之处,则遵循了好莱坞电影的一贯章法:三分钟一个热点,五分钟一个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众多要素相互推动,关键时刻由专门的人或物起到特殊作用,极尽铺陈、大布疑阵,最终将叙事推进到高潮。其次,《卡萨布兰卡》中黑、白、灰三色人物的巧妙设置也是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部成功的类型电影,人物设置的内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规律彰显着重大的作用,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其资本主义的立场。

摘要:作为一部传世的经典影片佳作, 《卡萨布兰卡》获得了当之无愧的赞誉。它是好莱坞传统叙事的一个范本, 也是意识暗流形态分析的典型例子。本文通过分析黑、白、灰三色人物的巧妙设置, 以及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意识暗流, 渗透出美国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电影《卡萨布兰卡》,叙事,结构,人物设置,意识暗流

参考文献

[1]胡克, 游飞.美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南野.影视作品解读[Z].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3]彭吉象.王志敏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5]托马斯·拉兹.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好莱坞战争片[J].世界电影, 2003, (4) :143.

描写和赞美卡萨布兰卡的诗歌 篇5

(第一首)

时光流逝的曲调,

勾起了美好的时光回忆。

白色的,

卡萨布兰卡的幕墙上,

仍旧,

映着里克和伊尔莎的面庞。

英俊富有尔,

有着,

几分玩世不恭的男人,

美丽的旧日情人,

战火纷飞,

硝烟迷漫的时代。

希望于绝望并存,

爱情,理想,

在混乱的城市中,

演绎得尤为坚贞。

面对死亡,

所有的恩恩怨怨,

都随风消逝。

相爱,

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第二首)

在法国统治下,

卡萨布兰卡曾享有,

“北非巴黎”的美称。

这里的宽阔的.林阴道,

呈辐射状向外发散,

连成网络,

颇有些,

巴黎的恢宏气度。

卡萨布兰卡濒临大西洋,

树木常青,气候宜人。

从海上眺望这座城市,

上下是,

碧蓝无垠的天空和海水,

中间夹着一条,

高高低低的白色轮廓线。

有时候,

大西洋上海浪滔天,

港内却水波不兴。

南北绵延,

几十公里的细沙海滩,

是最好的天然游泳场。

沿岸的建筑设施,

掩映在一排排,

整齐而高大的棕榈树,

和桔子树下,

有它,

绮丽独特的引人之处。

(第三首)

沙漠的黄昏,

层峦叠嶂的金色沙丘,

风落沙起的迷茫,

驼铃声声,

衣阙飘飘;

当夜色降临,

星空下,

柏柏尔人,

燃起的熊熊篝火,

照亮了,

远方那座华美的宫殿;

那是一座,

有着,

繁复装饰的奢华建筑,

透过,

层层叠叠的轻纱幔帐,

隐约可见庭院中,

蓝白相间的马赛克地砖、

雕花的门窗、

织锦透花的窗帘、

镀银的栅栏、

彩色玻璃的拱顶,

皆布满了,

几何花卉的图案;

庭院中央的喷泉边,

孩子们围坐在,

一位,

蒙着面纱的女子身旁,

听她,

绘声绘色地讲述着,

迷人的故事,

在他们的身旁,

一把,

有着弯长壶嘴的银壶,

在炉子上滋滋地,

冒着热气,

薄荷茶的清香四溢;

(第四首)

在卡萨布兰卡,

有一座清真寺,

举世闻名,

那就是,

寺哈桑二世清真寺。

远远看去,

它像一座,

漂浮在海上的清真寺,

它有,

三分之一的面积建在海上,

以此来纪念,

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

来自海上。

而这个位置,

算得上,

伊斯兰世界的最西端。

走进清真寺,

一下被其庞大的外在、

精致的雕刻震撼。

典型的穆斯林风格,

马赛克的图案,

和雕刻的花草形象

给人一种安静自然的气息。

清真寺广场上,

席地而坐的人们,

更是将这份安宁,

凝固在此地此刻,

如同这个城市的色调,

一般纯粹自然。

这世间,

还有很多很多色彩,

它们装扮着城市的模样,

也装饰着人们的生活。

如同这个彩色的摩洛哥,

可以鲜艳,

亦可以纯粹。

色彩之下,

生活之上,

彼此的融合,

才会有世间最美的,

《卡萨布兰卡》 篇6

【摘要】电影《卡萨布兰卡》在1944年的第16届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大奖,同时获得了六项提名。影片以1941年尚未落入德军之手的卡萨布兰卡城为舞台,讲述了乱世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爱情故事,并在爱情主题中很好地融入了战争、正义、自由、忠诚、友谊等元素。本文以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为理论依据,探究影片中的对白是如何通过蓄意违背合作原则中的数量、质量、关系准则以展现人物性格,提升影片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卡萨布兰卡》 话语分析 合作原则 蓄意违背

一、电影《卡萨布兰卡》的概述

电影《卡萨布兰卡》在1944年的第16届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大奖,同时获得了六项提名。对于这部经典影片,之前的专家与学者主要从电影学的角度来分析影片的音乐、叙事结构和人物分析等,而本文则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对影片进行话语分析,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人物性格及对白中的弦外之音。

电影《卡萨布兰卡》讲述了关于两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三角恋故事,这个政治和爱情的间谍故事发生在二战背景下民主和独裁的冲突之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为了光荣的事业牺牲爱情。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时代,希望与绝望并存,爱情、理想在混乱的城市和混乱的人心中显 得如此苍白 “小我”服从“大我”的精神永远值得称赞,这部由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歌颂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影片 也因而成为不朽的经典。

二、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并认为,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相互合作的,双方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愿望:双方的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人们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则,以求实现该愿望。那么,在会话言谈中人们是如何遵守合作原则,达到相互理解、彼此配合,从而顺利实现交际呢?不管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文化背景如何,他们都遵守“合作原则”这一基本原则,根据会话目的或交流方向,提供交际所需的话语或信息。

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A.量准则(Quantity Maxim): 所提供的信息应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不少。

(a)所提供的话语应该包含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所提供的话语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B.质准则 (Quality Maxim):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不要说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

D.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要井井有条。

然而,合作原则是对人们实际行为的描绘,并非告诉人们该如何去做,因此不应视为规范。这些准则并非说话的一种底线,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基础。因此,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并不限于它本身,更在于违反它所产生的言外之意,即Grice所指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产生的语用效果。

三、合作原则中在电影中的蓄意违背

本文探究影片中的对白是如何通过蓄意违背合作原则中的数量、质量、关系准则以展现人物性格,提升影片的艺术魅力。对于方式准则的蓄意违背,在这里不在陈述。由于影片中许多对白都体现了蓄意违背合作原则,在本部分只挑选典型部分对白进行分析。

1.量准则的蓄意违背。两个德国信使在卡萨布兰卡被杀后,德国警察头目司特拉斯少校来到卡萨布兰卡追查此案,法方维系政权警察局局长雷诺到机场去迎接司特拉斯,在机场,雷诺局长说道:“你可能会觉得卡萨布兰卡的天气有点暖。”斯特拉斯回答道:“全德国人必须适应各种气候,从而过到撒哈拉。”

Captain Renault: You may find the climate of Casablanca a trifle warm.

Major Strasser: We German must get used to all climates, from Russia to Sahara.

雷诺局长的问题暗含的意思是德国人适应不了这里的气候,不应该来这里,当雷诺局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斯特拉斯少校应该回答是或者不是,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回答,而是以上的回答,显然他回答的信息超出了交际所需,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原则,当时德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并且德国已经占领了巴黎,斯特拉斯少校这样回答的含义是德国人可以攻占任何想攻占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回答,刻画了一位咄咄逼人的德国军官形象。

2.质准则的蓄意违背。当女主人公伊尔莎和她的丈夫拉斯罗走进瑞克酒馆的时候,伊尔莎认出了弹钢琴的山姆,之后便有了山姆 和她的谈话,当伊尔莎询问关于瑞克的下落时,山姆却说:“整晚没有见到瑞克了。”之后伊尔莎询问山姆瑞克什么时候回来,山姆却说:“瑞克回家了,今晚不会回来了。”

Lund: Where is Rick?

Sam: I do not know. I have not seen him all night.

Lund: When will he be back?

Sam: Not tonight no more he aint coming. He went home

在伊尔莎和山姆的谈话前,山姆是见到过瑞克的,而且他知道瑞克不久就会回到酒馆,而谈话过程中山姆却说整晚没见过瑞克了,并断定瑞克已经回家了,今晚不会再来了。在 该对白中,可见山姆所提供的信息是不真实的,明显违背了会话原则中的质准原则,山姆之所以向伊尔莎提供虚假信息,是因为她不想让伊尔莎再见到瑞克,因为在巴黎的时候,伊尔莎的不辞而别深深地伤透了瑞克的心,山姆担心瑞克见到伊尔莎会伤心,他不希望瑞克再见到伊尔莎,所以向伊尔莎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 山姆既是瑞克的老朋友,又是瑞克的员工,通過这部分对白分析,突出了山姆与瑞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关系准则的蓄意违背。当司特拉斯少校在酒馆抓到谋杀两位德国信使的凶手后,又在酒馆碰到了捷克左翼运动领袖拉斯罗,他担心瑞克和拉斯罗有牵连,于是便对瑞克进行了询问,

Major Strasser: What is your nationality?

Rick: I am a drunkard.

当司特拉斯少校问到瑞克的国籍的时候,瑞克却回答了自己是酒鬼,显然他的回答和问题没有太大的关系,他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瑞克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他想向司特拉斯少校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他对战争和政治不关心,无论曾经是逮捕犹佳特还是即将要逮捕的拉斯罗,他都不会插手。足见瑞克是个中间派,这也为日后瑞克千方百计帮助伊尔莎和拉斯罗出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瑞克的大局观。

四、结语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从以上经典对白分析可知,人们在实际交往中往往通过违背合作原则表达言外之意。本文以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影片《卡萨布兰卡》中的对白进行分析,分析影片中对白如何蓄意违背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原则、质准原则和关系原则,从而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剧中人物话语的弦外之音,把握影片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观众对影片的总体鉴赏水平。不仅如此,以语用学分析为视角的影视教学对于推动外语教学的全面改革还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铁.基于“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解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02).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卡萨利斯弹琴回归本真 篇7

表演杂谈

8月19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钢琴之夜,绝对是一场听觉的盛宴,音乐的满汉全席。十位著名的钢琴家,从年龄只有16岁刚刚摘取西班牙国际钢琴比赛大奖的少女秦云轶到83岁高龄的钢琴泰斗克劳德·弗兰克,从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郎朗到钢琴界如雷贯耳的法国钢琴家卡萨利斯……

在這样一场如盛典般的音乐会中,每一位钢琴家的演奏都可圈可点令人回味无穷。但我个人以为最弥足珍贵的是卡萨利斯为北京奥运会现场所做的即兴创作演奏。这位钢琴家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作曲家,他巧妙地运用了奥运会发源地希腊十九世纪的一个镌刻在一个墓碑上的几个音符作为音乐开始的动机,在令人眩目的华彩中引出了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并在不同的调性上予以发展,随后又转入了法国的《马赛曲》,象征着奥运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今天终于来到了中国的首都北京。这时卡萨利斯以十分唯美的音色奏出了脍炙人口的《北京颂歌》,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并在贝多芬的《欢乐颂》中,将人类和平和世界大同的理想诠释得淋漓尽致。卡萨利斯充分利用了各种繁复华丽的钢琴织体来展示他的音乐理念,他那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令人瞠目结舌,为他的即兴创作做了最好的脚注。北京的听众何幸,中国大剧院何幸,在这样一个躬逢奥运之盛的钢琴之夜,见证一位杰出的音乐天才,在八十八键的宇宙中纵情挥洒,祝福中国。见过太多的循规蹈矩的对传世之作的诠释,卡萨利斯教我们如何回归音乐的本真,他在黑白键上挥洒自如的舞蹈,令人遥想李斯特当年的风采。这种现场与听众互动下的即兴创作演奏,本是西方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传统,自工业时代起便日渐微,今天卡萨利斯的演奏使我们得以窥见上一个时代的辉煌。无怪乎卡萨利斯的演奏琴声未落全场便爆发出了雷鸣似的掌声和不绝于耳的“Bravo”。■ 谌强/摄

【《卡萨布兰卡》】推荐阅读:

卡萨布兰卡的字幕翻译06-18

上一篇:抗肝纤维化提取物下一篇:数列知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