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肝纤维化提取物

2024-08-18

抗肝纤维化提取物(共3篇)

抗肝纤维化提取物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桃仁提取物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15例) 和研究组 (15例) , 均给予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均给予桃仁水提取物治疗, 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层黏蛋白 (LN) 水平, Ⅰ型、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结果:研究组显效率达到4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6.67%) ,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LN水平明显下降, 肝组织Ⅰ型、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桃仁提取物可通过促进Ⅰ型、Ⅲ型胶原的降解和吸收, 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能有效提高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桃仁提取物,肝纤维化,分子机制

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现阶段可以确定的是其是慢性肝损伤引起的肝脏代谢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紊乱所致[1]。近年来, 随着有关肝纤维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研究发现, 桃仁提取物具有促进纤维肝内胶原分解代谢、降低肝组织胶原含量等抗纤维化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特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中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HDV、HAV、HEV感染者, 及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代谢疾病,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 (39.7±10.4) 岁, 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15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不同病因, 采取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治疗,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给予浓度为0.05g/L的桃仁水提取物治疗, 300ml/d, 分早晚2次口服。桃仁水提取物制备方法:取桃仁100g, 粉碎为粗末, 加水1 000ml, 浸泡30min, 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30min, 冷却30min后, 滤渣取汁;滤渣按照上述方法再煎煮2次, 将3次所得药汁混合, 文火浓缩至2 000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对患者层黏蛋白 (LN) , Ⅰ型、Ⅲ型胶原变化进行检测。

1.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3]制定,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 肝功能及免疫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影像学检查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缓解, 肝功能及免疫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影响学检查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脾厚度明显缩小;无效:未达到以上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 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N, Ⅰ型、Ⅲ型胶原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临床疗效以构成比表示, 组间比较以χ2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 研究组15例患者显效6例 (40.00%) , 有效7例 (46.67%) , 无效2例 (13.33%) ;对照组15例患者显效1例 (6.67%) , 有效8例 (53.33%) , 无效6例 (40.00%) , 研究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血清LN, Ⅰ型、Ⅲ型胶原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清LN及肝组织Ⅰ型、Ⅲ型胶原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血清LN水平明显下降, 肝组织Ⅰ型、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可见表1。

3 讨论

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肝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沉积与吸收失衡引起的, 当肝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沉积大于降解吸收时, 肝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增加肝内胶原纤维, 导致肝纤维化形成。肝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胶原、非胶原性糖蛋白和蛋白多糖, 纤维肝间质内沉积的肝脏细胞外基质主要是胶原。目前发现的肝内胶原共有Ⅰ、Ⅲ、Ⅳ、Ⅴ、Ⅵ型五种, 在正常人肝内, 以Ⅰ型和Ⅲ型胶原为主, 占肝内总胶原的80%左右, 肝纤维化时胶原含量可大量增加至正常人的7~10倍以上, 且五种胶原含量比例失调, Ⅰ型、Ⅲ型、Ⅳ型胶原含量均增加[4], 病变早期以Ⅳ型胶原含量的增加为主, 发展至肝硬化时, Ⅰ型、Ⅲ型含量均增加, 纤维肝中这两种胶原的含量可占肝细胞外基质的95%以上, 其中以Ⅰ型胶原为主, 可占全部肝细胞外胶原的70%以上[5]。Ⅰ型胶原主要分布于纤维隔, 在肝纤维化早期, 间质胶原在Disse间隙内皮下沉积, 可破坏Ⅳ型胶原的功能性基底膜, 使肝窦毛细血管化, 这也是肝纤维化分子病理学的基础[6], 因此, 在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中, 主要研究为Ⅰ型胶原。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可入中药, 也称为“桃核仁”、“南杏”, 桃仁药用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载其:“主淤血血闭, 症痛邪气, 杀小虫”。《食鉴本草》记载:“桃仁破血, 润大肠。”《名医别录》中记载桃仁“止咳逆上气, 消心下坚, 除卒暴击血, 破症痛, 通脉, 止痛。”《本草纲目·果一·桃》中记载:“桃仁行血, 宜连皮尖生用。”有破血行淤, 润燥滑肠之功效, 临床上多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等症, 临床功效显著。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 目前现代医学对桃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尚不够深入, 现阶段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其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有脂肪酸类、苷类、甾醇及其糖苷等多种成分, 其中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苦杏仁苷, 这一成分属于桃仁提取物中的苷类成分, 也称为扁桃苷, 在桃仁中的含量为1.5%~3%。有体外贮脂细胞培养研究发现, 桃仁中的苦杏仁苷能够通过减少体外贮脂细胞合成和分泌Ⅰ型、Ⅲ型、Ⅳ型胶原及板层素, 发挥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从本文结果来看, 应用桃仁水提取物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 血清层LN水平及肝组织Ⅰ型、Ⅲ型胶原含量均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进一步证实了其对肝组织Ⅰ型、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 同时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表明在肝纤维化治疗中, 桃仁水提取物可降低血清LN水平和肝组织Ⅰ型、Ⅲ型胶原含量, 发挥抗肝纤维的作用, 提高肝纤维化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园园.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11) :1636-1638.[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11) :866-870.[3]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J].药品评价, 2007, 4 (4) :265-266.[4]黄张杰, 施旭光, 黄嫚婷, 等.虎金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及TIMP-1表达的影响[J].中药材, 2013, 36 (1) :106-109.[5]谢玉梅.中药双甲五灵冲剂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9, 18 (2) :154-156.[6]时昭红.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 2006.

紫草提取物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篇2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紫草提取物 (ZC)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药剂室提供。提取方法:取100g紫草加10倍量的70%乙醇浸泡24小时, 加热回流提取3次, 每次1小时, 合并提取液, 滤过, 减压浓缩至干燥。阳性对照药特比奈芬 (TERB) :纯度99.82 %, 上海诚优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20090101。

1.2 实验菌种

红色毛癣菌 (Trichophyton rubrum) 6株、石膏样毛癣菌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6株、近平滑念珠菌 (Candida parapsilosis) 1株:由新疆医科大学真菌与真菌病研究中心菌种保藏库 (XYZ) 提供。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ATCC 90028) 1株、光滑念珠菌 (Candida glabrata) 2株、热带念珠菌 (Candida tropicalis) 2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皮肤科检验室提供。

1.3 培养基

RPMI-1640培养基:美国Sigma公司;三氮吗啡琳丙磺酸 (MOPS) :美国Sigma公司;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 :北京奥博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

根据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 (M38-A) [2] 测定ZC提取物对18株临床常见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 (MIC) 。

2.1 抗真菌药物储备液、稀释液的制备

称取ZC粉末204.8 mg, 用1 ml 二甲基亚砜 (DMSO) 溶解, 制成浓度为204800μg·ml-1的储备液, 存于-20 ℃冰箱备用;称取TERB 8 mg, 用1 ml DMSO溶解, 制成浓度为8000 μg·ml-1的储备液。从中吸取1 μl加RPMI-1640培养基499 μl, 使之稀释500倍, 此时TERB储存液浓度为16 μg·ml-1, 存于-20 ℃冰箱备用。

将ZC储备液、TERB储备液, 分别用RPMI-1640培养基倍比稀释成2倍终浓度。ZC的2倍终浓度由高向低依次为:2048、1024、512、256、128、64、32、16、8、4 μg·ml-1;TERB的2倍终浓度由高向低依次为: 16、8、4、2、1、0.5、0.25、0.125、0.0625、0.03125μg·ml-1。

2.2 菌接种液的制备

皮肤癣菌:将受试的皮肤癣菌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 (PDA) 上, 26℃培养7~14天。吸取2 ml无菌的0.85%的NaCl溶液, 冲洗菌落表面的菌丝和孢子, 将含有菌丝和孢子的冲洗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 将其浓度调至1×105~5×105 cfu/ml之间, 用RPMI-1640培养基稀释50倍至2倍终浓度。

念珠菌:将受试的念珠菌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 (PDA) 上, 36 ℃培养48小时。挑取菌落, 加入2 ml无菌的0.85%的NaCl溶液中, 用0.5# McFarland standard 比浊管比浊, 用RPMI-1640液基稀释100倍后再稀释20倍至2倍终浓度。

2.3 接种

将100 μl的2倍终浓度的药液, 由第1孔至第10孔分别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加入无菌96孔细胞培养板中, 第11孔为生长对照孔 (仅加菌悬液100μl和RPMI-1640培养基100μl, 不加药物) , 第12孔为空白对照孔 (真菌、药物都不加, 只加RPMI-1640培养基200μl) 。将调好的菌接种液100μl, 分别加入相应的微孔内, 这将使每一梯度的抗真菌药物和菌接种液 (2倍终浓度) 分别被1:1稀释到终浓度。

2.4 结果的判定

皮肤癣菌, 26 ℃孵育7~14天读结果。念珠菌, 36 ℃孵育48天读结果。读取MIC值时, 应在不搅动的情况下与对照孔按下列标准比较。0:肉眼清晰;1:略模糊 (80%受抑制) ;2:浊度显著减低 (50%受抑制) ;3:浊度轻度减低;4:浊度未减低。本实验药物取1 (略模糊) 或2 (浊度显著减低) 为判定终点。

2.5 质量控制

按照NCCLS方案, 对近平滑念珠菌XYZ 5001进行反复测定, 其两性霉素B的MIC值为0.5~4.0μg·ml-1, 氟康唑的MIC值为1.0~4.0μg·ml-1, 5-氟胞嘧啶的MIC值为0.12~0.5μg·ml-1。每次实验以此菌株为对照, 只有当其MIC值介于其质控范围之内时, 方认为实验操作准确可靠。且只有当生长对照孔生长良好, 空白对照无生长, 其它孔随药物浓度升高, 呈现真菌生长梯度受抑制时, 方证明实验成功。

3 结果 见表1。

4 讨论

文献报道, 紫草中的萘醌具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 对念珠菌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3]。Kenroh S[4]等对紫草萘醌衍生物 (Naphthoquinone Derivatives) 进行了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发现其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 其中紫草素 (Shikonin) 抗酵母菌的活性强于氟康唑;抗克鲁斯 (氏) 念珠菌、酿酒酵母的MIC为4 μg·ml-1, 分别是氟康唑的4倍和2倍;抗光滑念珠菌的作用与氟康唑相当;去氧紫草素 (Deoxyshikonin) 抗克柔念珠菌和酿酒酵母菌的MIC分别为4 μg·ml-1和2μg·ml-1, 分别是氟康唑的4倍和3倍;乙酰紫草素 (Acetylshikonin) 和羟基异戊酰紫草素 (β-hydroxyisovaleryl shikonin) 的抗真菌活性低于氟康唑, 抗克柔念珠菌的活性高于氟康唑;对于丝状真菌和皮肤毛孢子菌, 萘醌衍生物的抗真菌作用低于氟康唑。本研究采用NCCLS推荐的M38-A方案, 研究了紫草提取物对18株临床常见真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 紫草乙醇提取物对临床常见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且对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强于皮肤癣菌。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社学出版社, 2005:238.

[2]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Reference method for broth dilution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filamentous fungi;Approved Standard (M38-A) .USA, 2002:1~29.

[3]佐佐木健郎.紫草成分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对念珠菌性口腔疾患的改善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4, 26 (5) :310.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思路与探讨 篇3

1 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1 炎症反应与肝纤维化

HSC表面存在多种炎性介质的受体,与肝脏炎症反应关系密切,许多慢性肝病中,肝实质的炎症与肝纤维化同时存在。HSC的活化为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行为,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对于HSC的活化、增殖、凋亡起着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可以旁分泌激活HSC,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因此抑制炎症反应可以有效去除促HSC活化的因素,从而延缓纤维化的进程[3]。

1.2 氧化应激与肝纤维化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或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过度产生和(或)抗氧化防御功能减弱,造成组织、细胞损伤的一种状态。氧化应激能够引起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以及胶原的合成,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加速肝纤维化的发生。氧化应激还会影响一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ROS介导肝纤维化发生,首先是由于其增多,引起肝细胞等的过氧化损伤,另外ROS及其它分泌物进一步促进HSC活化。近年的研究认为,ROS、超氧阴离子、亚甲基二苯胺(MDA)、乙醛等均可直接刺激HSC活化、增殖[4]。

现有许多学者尝试使用抗氧化剂治疗各种肝纤维化,如维生素E等,但目前还仅限于动物实验或细胞水平,有待深入研究后应用于临床[5]。现在许多中草药单体对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有许多也是着眼于抑制炎症反应,如川穹嗪[6]、甘草酸[8]等。

1.3 细胞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细胞因子是高活性多功能的多肽、蛋白质或糖蛋白,由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中活化的细胞产生,有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的功能[8]。在HSC增殖、活化及合成ECM的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按作用效能分为两类,一类刺激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如TGF-β1(转化生长因子),肝纤维化时,其分泌随着胶原基因表达及合成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活化肝星状细胞,促进胶原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与沉积的作用,是肝纤维化最重要的始动因子之一[9];另一类则抑制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如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扰素-γ,可以减少ECM合成,是肝纤维化的主要抑制因子[10]。

吡非尼酮是有效的细胞因子抑制剂,能够通过参与TGF-β,PDGF,TNF-α的调节,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使其增殖受抑,基质胶原合成减少。

TGF-β1抑制剂:TGF-β是HSC活化及产生ECM的主要刺激因子,TGF-β1抑制剂能减轻实验性肝纤维化[11],抑制TGF-β1活性可达到抑制基质生成和促进基质降解的双重目的。

1.4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肝纤维发生时,HSC大量增殖活化,细胞外间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抑制HSC活化增殖也是抗肝纤维化的一个重要思路。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AT-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主要介质,血管紧张素原主要来源于肝脏。激活的HSC有大量AT受体(AT-R)表达,AT-Ⅱ作用AT-R可迅速引起细胞内钙浓度增加并导致HSC收缩和增殖,加快肝纤维化进程。AT-Ⅱ受体阻滞药氯沙坦可阻断该作用[12]。研究显示,选择性AT1-R阻滞药坎地沙坦(Candesartan)能减轻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减少肝组织中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的HSC数目。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可能是目前肝纤维化治疗中较有前途的方法。

1.5 抑制细胞外间质(ECM)合成,促进其降解类

促进ECM降解类主要指具有胶原酶活性或促进胶原酶活性类药物,理想的促胶原酶活性的药物主要针对间质胶原发挥作用。目前发现的PDGF、前列腺素E2(PGE2)和秋水仙碱等都可增加或促进胶原酶的产生与合成。此外有研究证明不饱和卵磷脂能减轻狒狒乙醇性肝纤维化[13],可使胶原酶活性提高,目前已在酒精性肝病的患者中进行Ⅱ期临床试验。

2 抗肝纤维化的新思路

2.1 促进肝细胞再生

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细胞的相对体积和绝对数量都显著减少,因此促进肝细胞再生是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药在抗肝纤维化研究中,在促进肝细胞再生方面已有了重大的进展。喻长远等[14]在电镜观察发现肝纤宁颗粒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少而轻,滑面内质网增生,扩张不明显。提高肝细胞存活率,促使肝细胞修复再生,是肝纤宁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

2.2 自主神经与肝纤维化

2.2.1 肾上腺素能神经

Liliane Dubuisson[15]的研究表明肾上腺素能神经拮抗作用可以抑制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纤维化,用6-羟基多巴胺,选择性破坏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或者哌唑嗪(α1受体抑制剂)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α1受体,均可以显著有效地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纤维化。实验通过肝功能测定,肝纤维化的鉴定,以及I型胶原的定量测定,均显示出良好的抗纤维化效果。证实肾上腺素能神经拮抗可以引起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下调,从而使金属蛋白酶促进ECM的降解,降低ECM的沉积,达到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Miguel Castrejon-Sosa[16]等的研究,在离体肝脏细胞中,肾上腺素能够增强一些氧化性物质对于肝脏细胞的氧化毒性作用,因此,在活体的肝纤维化研究中,可以进行通过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抑制来抑制氧化应激,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达到抗肝纤维化的效果。

Jude A.Oben等[17]的研究表明α1受体拮抗剂阻断自主神经系统会引起肝祖细胞的增殖。肝祖细胞的增殖可以修复肝脏损伤,肝纤维化发生时,也可以参与修复损伤。肾上腺素能神经抑制时,可以引起肝祖细胞增殖,在修复肝纤维化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可以促进肝脏中NK细胞的增加,NK细胞可以杀伤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从而可以抑制肝纤维化[18]。另外,NK细胞活化后还可以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能促进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其Ⅰ、Ⅲ型胶原和糖胺多糖合成。TNF-α的主要作用为:(1)刺激肝HSC,脂肪细胞等的胶原合成,加速转化生长因子TGF-β对肝HSC、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促进其糖胺多糖、纤维连接素等基质的合成;(2)降低PPAR-γ转录活性,进而导致肝纤维化[19]。

瘦素是一种由白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参与体内许多的糖脂代谢过程,影响食欲,对机体代谢调节起重要作用。近来的研究表明,瘦素对于肝纤维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抑制肝星状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的表达,也可以上调胶原-1的分泌,并且可以诱导TGF-β1的活性增加[20]。

Jude A.Oben[17]的研究中,证实了在肝星状细胞中,瘦素需要在去甲肾上腺素(NE)作为递质的作用下活化肝星状细胞,使肝星状细胞增殖,在抑制肾上腺素受体或肾上腺素能神经时,同时能够抑制瘦素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肝脏中的瘦素主要由肝星状细胞分泌[21]。

2.2.2 胆碱能神经

胆碱能神经纤维在肝脏纤维化部位显著增加,并且有研究表明胆碱能神经纤维在促进胶原的合成中有重要的作用[22]。

TGF-βl与骨形成蛋白(BMPs)在胶原的合成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胶原基因表达及合成。骨形成蛋白(BMPs)是TGF-β(转化生长因子)超级家族中的一员,具有促进细胞基质及胶原合成的作用[23]。肝损伤时,BMP-6在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受TGF-βl正调节作用,因此BMP-6在肝纤维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4]。

Hung-Bun Lam等[25]的研究,表明胆碱能神经抑制对于肝纤维化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胆碱能神经抑制时,TGF-βl m RNA与BMP-6m R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胆碱能神经的活化对于肝纤维化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活化肝星状细胞来增加TGF-βl与BMP-6的表达[25]。

综上所述,抗肝纤维化的途径比较多样,不外乎是针对肝纤维化作用机制过程中一步或者几步来达到抗肝纤维化的目的,在这些途径逐渐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抗肝纤维化研究应该向着以下方面发展:(1)寻找更加有效的抗肝纤维化作用靶点,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靶点的开发;(2)寻找能够从多靶点,多个抗肝纤维化机制方面同时发挥抗纤维化作用的药物及治疗方法;(3)针对更多环节的联合用药,在有效抗肝纤维化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4)在寻找抗肝纤维化途径的同时,能够寻找尽早对肝纤维化进行预防治疗的方法,防患于未然。

摘要:从肝纤维化致病因素方面介绍了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思路及新进展。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与许多的致病因素有关,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肝星状细胞活化等。针对不同的致病因素,如促使肝星状细胞活化、抗氧化、抗炎症反应等方向进行了逐一分析,对近年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类与讨论,并对最新的抗肝纤维化思路方向进行了阐述,希望对今后的抗纤维化研究有一定的促进及帮助作用。

上一篇:高中教师论文下一篇:《卡萨布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