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

2024-06-14

上帝(精选12篇)

上帝 篇1

成为“上帝”是每个品牌梦想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上帝,一个是宗教信徒们心中所信仰的上帝;一个是商业社会中被企业所尊重的“上帝”——消费者;而第三个“上帝”则是消费者所崇拜的品牌。对一个品牌而言,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上帝”,让每个消费者成为敬仰自己的忠实信徒,是品牌达到的最高境界。

一直以来,许多人只认为,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因为消费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与社会的变迁,品牌开始对消费者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一些非常成功的品牌已经开始成为消费者的“上帝”。阿玛尼、LV、宾利汽车、星巴克等,许多国际大牌颠覆了一贯只有消费者是上帝的局面,使自己成为了无数消费者心目中所崇拜的“上帝”,甚至成为同行业中其他品牌所崇敬、效仿的对象。

拥有让消费者痴迷、崇拜的品牌,使自己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上帝”是每一个企业所梦寐以求的理想。作为品牌建设的最高境界,塑造崇拜、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上帝”,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并非轻而易举。

要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崇拜效应,不仅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对品牌、对消费者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一个品牌如果只是沉溺于如何做强做大的梦想,对于与消费者建立独特的品牌关系毫无感知,就无法使自己的品牌转换角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更无法成为众多消费者心目中的上帝。

在这个飞速变幻而又疯狂的时代,众多的国际品牌都深谙其中,正在逐步地采取一切手段与消费者建立特殊、个性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塑造其品牌崇拜。比如摩托罗拉手机(MOTOLOLA),就在其网站上开辟了“MOTO画笔”大众娱乐互动界面。进入MOTOLOLA品牌网站的消费者和客户能够运用这种工具随心随意勾画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各异情趣纷呈的图画。这不但让消费者深陷其中,更使得该品牌更具亲和力和凝聚力。因为品牌文化已经渗入到消费者的心中,由此使这些消费者深深地爱上这个品牌,并最终将这些品牌视为心中的“上帝”。

“上帝”并非人人能做

任何时候,消费者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对大品牌的钦佩之情。大品牌不仅仅是品质与信赖的象征,与此同时,大品牌往往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其他品牌所无法实现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以及某种的心理感受。因此,为品牌赋予独一无二、能体现消费者价值观的元素,往往能增强消费者的内心追求的欲望以及对大品牌的崇敬之感。

索尼之所能广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梦想的实现;耐克则直接动用了超人的力量展现英雄的超凡本色和运动精神,使得无数年轻消费者为之疯狂;可口可乐永远保持着其神秘的配方对市场的影响,使其品牌魅力历经百年依旧不减……许多品牌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品牌要想获得成功,真正成为消费者心目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就必须为消费者带来一种独一无二的价值感与超凡的体验。

德国的奔驰汽车为什么能够变成全球消费者心目中的“上帝”,成为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因为无论是它那悠久的百年历史还是它那与众不同的标识、简约大气的造型风格、精工制造的品质,都带给消费者独一无二的尊崇感与价值感。作为德国这一汽车王国中最值得自豪与骄傲的品牌,奔驰汽车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高高在上,它那独有的“三叉星”标志,就如同一个永不褐色的宗教“十字架”,深深地烙在消费者的心中。作为梅赛得斯一奔驰品牌的标志“三叉星”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其独特的形象远非一般品牌的标志所能比拟。据1995年国际奥委会的一次全球性调查显示,奔驰品牌的标志“三叉星”被世人知晓的程度几乎超过了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除此之外,奔驰汽车别具一格的外观形象同样能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停车场或是在酒店门口,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造型精美、简洁流畅的风格是奔驰车身的特点,一眼看上去就给人“这是奔驰”的感觉。多年以来,人们始终对这一百年品牌的高贵气质与悠久的历史崇敬不已。

今天的奔驰汽车公司已成为了德国第一大汽车公司,目前拥有百余种车型。为了保证高质量和“物以稀为贵”的尊崇感,其中许多车型都会限量生产,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少数的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奔驰汽车的尊贵价值,因此,奔驰汽车中许多车型都是供不应求。

从1926年至今,奔驰汽车追求高品质、高品位、高价值的步伐却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个性化消费的兴起,奔驰公司还推出了新的业务——产品定制,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对汽车进行定制,以此来满足客户个性与身份地位的彰显。此业务推出之后,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追捧,许多客户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为的就是能够尽早定制一辆能体现自己身份与个性的奔驰汽车。在奔驰公司的接待处,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络绎不绝,在这里的每个客户都能感受到真正“上帝”的待遇:接待处不但有高档豪华的住宿款待,还可以在专门的接待小姐的引导下进行参观,比如观看介绍公司的录像;公司的工作环境;观看轿车装配的每一过程等。而在装配线上,每一辆定制轿车上都标有买主的名字,车体颜色和内饰等都严格按照买主所选择的模式进行装配,符合客户要求的“个性化”鲜明地体现在每一辆奔驰车上。

尊崇与价值感并不仅仅体现在汽车的生产上。奔驰公司生产的每一辆车在卖出后都会设立档案,客户从购买奔驰车的第一天起,也就成为了奔驰家族中的一员,可以受到无微不至的全方位服务。因此,所有买了奔驰车的客户只管开车,一旦发生故障,打个24小时服务电话,一般不超过半小时,维修站就会赶来处理。

在今天的中国,“奔驰”这个名字已是广为人知。在一项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知道“奔驰”这个品牌,而被调查者当中,许多人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开上自己的奔驰车。而在奔驰现有的客户中大都是因为曾经的“大奔”情结,认为这最能彰显他的成功与身份。并且,几乎所有的车主都认为“大奔”是很多人公认的品牌,开着它“有面子、有身份”。一位购买奔驰的消费者曾表示:“我之所以买奔驰,就是想圆一个儿时的梦。记得年轻时,很少能在大街上看到奔驰,偶尔看到一辆就特别兴奋。当时觉得这车特别气派、豪华,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有一辆的‘大奔’该有多好。现在有钱了,就买一辆,算是圆了一个梦。”

通过对奔驰汽车品牌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忠诚发展到极致便是品牌崇拜。品牌能够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上帝”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但总体而言,消费者之所以忠诚于这个品牌,并对这个品牌崇拜不已,不一定是建立在直接的产品利益上,但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这个品牌无论是它的历史文化、品牌形象、产品价值、产品品质与服务,都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自豪感与满足感。而这种自豪感与满足感的实现,也正是消费者所期待、需要的。

上帝 篇2

“雁翎,其实上帝是精心设计的这一切,不,应该说布置界是适着生存,不适者都要淘汰的,你看,我们其实也是人,只是我们做到了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才成了神。一万年前,我们还在自己的肚子里,她怀胎十月,把我们生下来,这是上帝布置的第一关,上帝不想让没有竞争和不会合作的人来到人世间受罪。”伊瑞回答到。

“怎么说没有竞争,又不会合作呢?”雁翎插断伊瑞的话说到。

“你想,我们如果不和母亲合作,一起用尽力气,怎么出来,我们如果不想出来,又怎么会用尽力气呢?所以,这次困难是考验我们中最重要的一关,然后,那时的我们什么都不会,就只会哭、笑、闹,于是,渐渐的第二关来了,我们要学会说话、走路以及跑步,还要识别一些字。我们一次次重复的念,终于,会叫、了,我们一次次的摔倒的爬起,使我们成功的学会走路、跑步了……我们开始长大了,开始去闯第三关了,这是我们生下来以后最重要、最难的一关,它也是最长久的一关,它就是学习,我们开始的关都要学习。结局的那关还要学习,甚至现在,我们已成神了,却始终不能不学习,你想它多么重要啊!我们要善于学习,才能更好、更顺利的闯过这关以及下几关,但以前的几关也不是白做的,我们先前学习的都要用上,才能让我们进一步学习。所以,以后的路也就也不同了。可是,有些人走的更远;有些人却早已走到尽头。这也要靠先前的学习,在先前的学习中我们的一次次失败积累下的经验使我们自然的得以学会了选择。失败少的人往往没有失败多的人会选择。选择不同的路走下去。就要团结合作且还要竞争了……于是就上天成了我们这样的神。可我们还不能止步,还要向前,还要合作,还要竞争,还有学习……”

“原来如此,伊,我们走吧!你这一讲都下山了,你看,那地上的小孩都已成大人了,去走他那精彩的路了,我们也走吧!继续走我们的路,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奋斗,一直勇往向前,决不退缩,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吧!”

“雁翎,你真的开始成熟了,知道上帝的良苦用心了,我们走吧!”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篇3

天灾过后,欧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神祇的仁爱产生了广泛的怀疑,也为人类的努力在大自然面前呈现出的无力感倍觉恐慌。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9级大地震再次告诉人类——神祇是否仁爱依然没有结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已变得越来越强大。互联网的存在也总能将任何事件演绎成一次大地震,科技人相信一切与神祗无关,但却无力阻止所有结局最终的走向——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的地震影响了亚洲连接美国方向的跨太平洋通信网络。通过改变线路,尽管将流量转到了未受损的光缆或者卫星,但许多亚洲运营商的互联网连接仍有局部未恢复。受此影响,亚洲不少网民抱怨网速变慢甚至无法登录网站,但责任却只能归咎于地震这个恶魔。对于地震这种不可抗力来说,其本身是无法规避的。

酷6网原CEO与盛大掌门陈天桥分道扬镳以及盛大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引发了互联网业内一场不小的地震。李善友辞职后,朱海发上任,继任者成了纯粹的职业经理人。没有了创始人情愫的酷6落在了陈天桥的手上,而此后所有的成功也将不再归“酷6”所有,归盛大。

面对谷歌有Chrome、Mozilla有火狐、苹果有Safari、腾讯有TT……的国内外形势,各类业务齐头并进的百度已经开始内部测试其浏览器Beta1.0。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百度此举显然主要还是为了巩固其搜索业务。显然在互联网时代,哪个领域归哪些人开发从不固定,因为所有人都相信不做电子商务的搜索引擎不是好浏览器。即便有人觉得李彦宏的百度是一只垄断的恶魔,拿走了太多的东西,但这家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公司依然当得起“受之有愧,舍我其谁”八个大字。

播下种子,遇到沃土自会开花结果,遇到荆棘石头,则种子白撒,可天灾与人祸也总会不期而至。上帝与魔鬼苦心孤诣创造“世事”并非只为了人类感官层面的愉悦与悲伤,它们背后蕴含的道德意图无时无刻不在质问着这个时代。因此,人类所有的努力与纷争冥冥中都看到了宇宙文明在向自己频频招手。

一周网事

百度抢食浏览器

随着百度CEO李彦宏荣登福布斯中国内地首富之后,百度的圈地运动也在不断提速。据悉,百度将要推出自己的浏览器,有消息人士透露,浏览器内置APP应用,默认为“我的百度应用”页面,此页面整合了音乐、视频、游戏、图书、小说、SNS、购物、工具等日常应用。

点评:看来,浏览器市场微软IE独步天下的格局终将改变,而浏览器取代操作系统的趋势似乎也将不可避免。

IPv4向IPv6过渡成APNIC焦点

第31次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放政策会议近日在香港召开,作为继全球IPv4地址总库分配完毕后的首次APNIC大会,应对IPv4耗尽以及向IPv6过渡的策略成为大会的核心议题。本次会议上有多项围绕如何分配、管理最后的IPv4地址的政策提案进行讨论,最终大会通过了6项提案。针对APNIC的IPv4剩余量不足的情况,提案为申请剩余的IPv4地址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数量有限的IPv4地址的利用效率。

点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一切困难在专家的会议面前都是浮云。

久游破空壳传闻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久游副总裁吴军等已经离职,媒体部被整体裁撤,并称久游董事局主席兼CEO王子杰另起炉灶之下,“久游公司几乎已被掏空”。但该公司副总裁吴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未从久游离职,营销中心的确在做调整。另据透露,久游CEO王子杰的新公司仍隶属久游集团。

点评:久游没被掏空,违背新闻报道原则的媒体倒是挖空了心思。不过,这也足见久游在业内的影响力十足不小。

奇虎扩张

奇虎360日前正式启动IPO,根据披露的公开招股书,奇虎360以220万美元现金和约200万股普通股收购北京盛景万维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世界之窗浏览器。财报披露,奇虎360收购世界之窗浏览器后,将向世界之窗核心员工奖励未归属股份,以维持世界之窗的运营。另一方面,360安全浏览器将整合世界之窗浏览器的技术,并由盛景万维的软件开发团队负责改进和升级。

点评:与腾讯一役后,怎么看奇虎都多了一副气吞山河的气势。

中移动全国发展物联网用户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暨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签约仪式上,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透露,截至去年年底,中移动已经在全国发展750万物联网用户。在发言中,沙跃家表示,目前物联网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标准需要制定,市场需要培养,产业链需要逐渐完善。为了保证物联网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中国移动作为基础运营商,义不容辞。

点评:到底是大家风范,拿数据说话,做什么都不虚,给力。

微软全球推出IE9最新版本

近日,微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西南偏南”影视音乐互动大会(SXSW)上宣布以39个语言版本推出全球最常用浏览器——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9——的最新版本。IE9只能在win7、vista上运行,不支持XP系统。在Beta版本测试期间,Internet Explorer 9成为微软历史上下载数量最多的测试版浏览器,下载次数超过4000万,其在Windows 7上使用率已经超过2%。目前已有250多家全球顶级网站利用IE9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与众不同的体验,这些合作伙伴的用户覆盖了超过10亿的网络活跃用户。

上帝 篇4

笛卡尔上帝存在的证明内容浅析

按照以往说法,笛卡尔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是用了三种途径两种方法来:第一种方法叫做“效果论证明”,此方法又分为两种途径, 一种途径是用具有上帝观念的“我”的存在证明上帝存在, 另一种途径是用因果性的上帝的观念证明上帝的存在;第二种方法叫做“本体论证明”,实质上这也可以叫做第三种方法,也就是:用上帝完满的本性或本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第一种方法,笛卡尔用上帝的观念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笛卡尔把上帝看做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 (假如真有东西存在的话) 由之而被创造和产生的实体说的。” (6) 并且基于“无中不能生有”和“原因必须大于或等于结果”这两大基本原则,笛卡尔引用几何学家关于三角形的理论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三角形的“并没有因此发现任何东西使我确知世界上有三角形……考察我的关于一个完满的实体的观念时,我发现这个观念已经包含了存在……作为这个如此完满的实体的上帝是有的或存在的,这个命题是确定的。” (7) 笛卡儿的这个证明在本质上是偷换了概念,把有限的自我偷换成了无限的上帝,于是这样就把上帝观念的原因由自我意识改换为上帝本身。并且这种形式在一千多年前就曾经被奥古斯丁论述过。 (8)

第二种方法,为了证明上帝存在而用具有上帝观念的我的存在。按照笛卡尔的推理,我不是我存在的原因,父母也不是我的原因,而其他诸如此类的因素都不是我存在的原因,那么什么是我存在的原因呢?于是笛卡尔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我不是我存在的原因, 那个存在因是上帝 (l) 如果我自己是我存在的原因,我就不怀疑任何东西, 我一定就不缺少任何完满性, 这样一来我就是上帝了,并且我也不需要依存其他的任何东西, 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是我存在的原因 (2) 如果我要存在,那么一定有一个外在于我的原因使我存在,而这个原因不能是我,那么只能是上帝,所以上帝存在。

第三种方法,用上帝完满的本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上帝的本质包含存在,所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基于这样的说法,在完全考虑物质性的东西以前,笛尔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笛卡尔上帝存在的证明批判反思

在笛卡尔的哲学理念中, 他赋予上帝概念以很高的地位,当然也保留了上帝的存在。在他的二元体系中, 上帝的存在与理性的权威两者似乎产生了矛盾。并且也是出于这是他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的需要,笛卡尔才极力地搬出上帝这个救兵,用哲学的方法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才得以条出自我意识的小圈子。他把心和物同源于上帝这个绝对实体, 认为它们是严格遵循了同一天意, 在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时, 就把世界的原理复刻在我们大脑中。所以有上帝作保证, 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科学才成为可能。看来笛卡尔是为了解决实体统一性的问题, 又进一步为知识的确定性奠定可靠的基础,于是才潜心于研究上帝存在的证明。就他认为因为有上帝存在的证明,才有客观世界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发展。

由此来说,所谓无限且完满的东西,其实还是由有限的我所产生出来的,根本没有超越局限性的我。所以,由于“我”的原因,从而作为结果的上帝观念当然存在。就此观之,那么他的那个有限包含着无限、却又不能是无限的原因的谬论就被克服了。伽桑狄基于这种批判上认为如果上帝就只限于人类的完满性里,那么上帝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

然而笛卡尔需要一个上帝来拯救,并不是拯救他这个个体,而是拯救哲学理论上的需要。笛卡儿进行上帝存在证明的动机不同于奥古斯丁、安瑟尔谟,对于这点来说,他的虔诚是功利的。

并且他的这一“证明”行动,本质上使上帝的地位从属于人的理性的地位。也就是说,他是从战略上优先了理性的地位,而从策略上优先了上帝的地位。所以, 笛卡尔在他的以二元论为特征的哲学体系中,只是在形式上赋予上帝以绝对实体的地位。而在理论内容上,连上帝本身都是以人的理性为前提的,而是把人的自我、理性作为第一原因,却并没有把上帝作为“第一原因”,尽管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带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成分,这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能给予理性的最高地位;这是当时政治环境下为了解放理性在宗教迷信的禁锢所能作到的对上帝的贬损;这是对人类地位的卓越提升,也对自我的肯定强悍的支持。

摘要:本文一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理论基石与时代背景;第二部分浅显地分析了笛卡尔证明的过程以及必要内容;第三部分梳理了部分哲学家对于笛卡尔证明内容的批判。由此对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进行一个整体的简要评析, 也借此对欧洲中世纪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的理性与信仰的各种论断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关键词:上帝存在理性存在

参考文献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写给上帝的信 篇5

您好 !我最近真的糟糕极了,你是不是睡着了,忘记保佑我了?亲爱的上帝,我有好多好多话想跟你说,我需要你就像需要我最心爱的泰迪熊,分分秒秒

亲爱的上帝,你会不会也因为我数学考了58而认为我是个差生呢毫无希望呢 ?我真的有努力,我已经很努力瞪大眼睛在听,可为什么我的反应总比别人慢两拍;牟足劲在练,可为什么还是会犯很恶心的错误。为什么明明老师说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却..学校不是应该将差的努力教好,可为什么却差的越差,好的越好呢 ?

亲爱的上帝我真的很怕我会放弃,我相信我是丑小鸭。可什么时候我才可以有天鹅的命 ?

· 亲爱的上帝为什么会越长大越累 ?为什么我总被生活牵着鼻子走,周旋于得与失,在乎好多好多人对我的`看法。老师说:“生活如同废弃的句子,废掉复杂的就剩下单纯的美丽。可是要怎么废除?怎么样才可以骄傲的为自己而活?为什么时间会侵蚀一切,即使是爱?为什么爸爸妈妈整天吵着要离婚,小朋友之间明明说好要一辈子在一起,怎么走着走着就散了?即使变成了蝴蝶也不应该忘了毛毛虫时的友谊啊。 为什么大人的心思总是难以琢磨?我努力做个乖小孩,他们摇头叹息“咋一点主见也没有?"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吹胡子瞪眼“这还得了?”不管我怎么努力在爸爸妈妈眼里就是比不上邻家小孩。爸爸总是爱说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可明明说好了带我去游乐园却突然反悔,不管怎么样答应过的就该风雨无阻去实现呀,一诺千金不应该只活在书本里啊。做小孩真难,搞不懂这些大人的想法。大人们啊,怎么样才可以让你们满意呢?

为什么妈妈对所有人都可以和和气气就是学不会对我温柔呢 ?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都是为什么 ?人真的有聪笨之分么 ?所有的坚持都会有结果吗 ?时间真的会侵蚀一切?成长这么累,怎么所有的人还要坚持长大?

· 亲爱的上帝有没有一种魔法可以让我睡得很晚早起却依然精神抖擞?你知道的,我背着妈妈尝过很多咖啡的品牌但最终度没有成效...亲爱的上帝你偷偷告诉我是不是所有的大人心都长偏了?不然为什么老师对成绩差的人总是显得不耐烦,大人们看到有钱有势的总是会喜笑颜开。

亲爱的上帝,你在哪里?如果你在第十九层地狱,是不是我穿过所有痛苦,历经18层地狱就可以看到你?

亲爱的上帝我是不是问的太多了.一定给我回信,哪怕用英语。

困扰中的小孩

《重读上帝》一文读后 篇6

首先,我个人发现《重读上帝》一文的知识性错误(“硬伤”)有以下几条:

1.“大卫为以色列的王之后,在撒旦的怂恿下搞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这可能是世界上见诸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笔者按:此为摘抄万方君原文,下同)

别的文献记载我不知道,单单在《圣经》中这也绝对不是“见诸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早在大卫王(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在位)之前约四百年(约公元前十五世纪),《圣经》的“旧约”在第四卷赫然就有《民数记》,里边记载的就是以色列民族的两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由此可见,万君是不是没有把《圣经》从“头”到尾读完?)

2.“有一次在耶路撒冷,上帝公然指使自己的信徒跟随被他相中并以‘(上帝自己的)灵’为其灌注从而有‘神加力量’之称的先知以西结去杀人。”

下文还写到“一时间,在上帝(之‘灵’)的直接指挥下,暴徒们从(圣)殿内杀到殿外,从城里杀到城外,整个耶路撒冷浸在一片血海之中……”

这真是莫名其妙!《以西结书》第九章分明是先知以西结在远离耶路撒冷的迦巴鲁河边所看到的异象,是借此来表明以色列人因偶像崇拜所遭受惩罚之属灵含义的,根本就不是实际发生的嘛,怎么“整个耶路撒冷浸在一片血海之中”呢?

3.在伊甸园的东面安设“一个生有人、狮子、牛和鹰等四个面孔、两个翅膀的名叫基路伯的怪物把守通往生命之树的道路”。

奇怪,遍查作者所提供的《创世纪》(其实,《圣经》并没有“创世纪”,只有“创世记”)第三章第十四到第二十四节经文,绝找不出这样一个生有四个面孔的基路伯来。后来一想是不是和《以西结书》的基路伯给搞混了?大概是这样。

4.作者认为:耶和华所创造的亚当大概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如果一定要将其称之为‘人’,也只能是被摘除了大脑后的行尸走肉之‘人’”。

不知这结论从何而来?我仔细推敲作者何以有这种想象式的结论,原因有二:一是作者认为亚当和夏娃愚昧无知没有智慧;二是作者认为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没有自由的权利。这明显看来不合乎上下文,也不合乎逻辑。《圣经》的《创世记》分明记载亚当被造后有智慧,因为能够给万物分门别类地命名(《创世记》2:19);而且亚当、夏娃也分明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背叛上帝或者遵从上帝(《创世记》2:6-2:12)。如果说他们本没有选择能力,所以根本就不会选择背叛上帝的可能。作者的逻辑是:因为他们不是人,所以没有选择能力;而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能力,是因为他们不是人(这一点容后再提及)。

5.万方君认为:上帝告诉亚当、夏娃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后就必死这是撒谎,因为亚当、夏娃并没有死(于是洋洋洒洒攻击了一大通)。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中的“死”是什么意思?如果抓住这一点就说诗人在胡说八道就有点过分了吧。其实,《圣经》里提到的“死”有三种含义:一是肉体的死亡(《创世记》5:5);二是灵性的死亡,也就是与上帝属灵关系的隔绝(《以弗所书》2:1);三是肉体死亡之后灵魂的永远的死亡(《启示录》20:14)。我们一看就知道,上帝告诉亚当、夏娃不可吃果子,吃了之后必死;而两人吃了之后,肉体并没有马上就死,但是当时马上就实现的是第二种的死,是指他们马上和上帝的关系隔绝了。好比一棵树的树枝,从树上“喀嚓”一下折下来,当时它并不马上就枯萎掉,但它当即就“死”了,因为它和它生命的源头断绝了关系。所以,从《圣经》上下文来看,这里的“死”是指第二种的死,是指亚当、夏娃和上帝直接爱的交流关系遭到破坏,所以当上帝来寻找二人时,二人就躲起来(《创世记》3:8)。这就好比丈夫在外边刚刚吻了别的女人一回到家不敢正视妻子的目光一样,因为存在于两人之间的坦诚相爱的关系死去了。

攻击对方可以,但起码要了解人家的本来意思。

6.“既然上帝道貌岸然地全身披挂齐整,那为何不让亚当夏娃穿衣而让他们肆无忌惮地在伊甸园中裸奔呢?”

这就有点蛮横了。《圣经》讲到神按照自己的形象来造人,其实这形象是属灵的形象,比如人有终极关怀、意义与价值的追求,有超出本能之外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等等,并不就说上帝一定有形体。《圣经》说到的上帝是灵,是无形无体的存在,何来衣服之有?说上帝穿衣服,就好比费尔巴哈说:上帝的鼻子在哪里?好比米兰·昆德拉借作品人物的口问:上帝拉不拉大便?这全然是不通《圣经》的想象,和人家的上下文无关。

当然,很多人本就不相信灵界和灵体的存在,是因为早就有唯“物”的前提。但攻击别人最好在人家的前提之内看取其破绽,否则就攻击前提好了,别把自己的前提当成别人的破绽。

7.“看来上帝具有双重人格,‘对别人专制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万君讲到上帝的时候明明说上帝是三位一体的,那为何看不到在《新约》中耶稣道成肉身到世界上来,贵为神子却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意义?也许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耶稣的神性,但作为《圣经》的整体来说,确实是刻画出一个自我牺牲的上帝的(参见《约翰福音》3:16)。哪怕看小说,也不会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吧。

8.“陌生的是,毕竟上帝生存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幽明相隔,上帝的所有神迹全都是出自神学家之口,没有人亲眼目睹,单凭白纸黑字的《圣经》的记载,似难征信。”

这种上帝高高在上的观念其实是自然宗教观念,而不是基督教这种“启示宗教”的观念。基督教的上帝恰恰是在“旧约”时代借着会幕、圣殿与人同在,在“新约”时代借着耶稣道成肉身与人同在的神(这就是“以马内利”的意思)。至于上帝的神迹是不是“全都”出自神学家之口,肯定不是!因为《圣经》历经一千五百年而写成,四十多位作者,作者为神学家的除了《新约》的保罗之外就不多了,哪怕保罗在讲到耶稣复活的时候也说“(复活后的耶稣)后来一时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哥林多前书》15:5-15:6)。可以看出,他并不就在信口雌黄,因为当时有差不多三百个证人。至于说神迹是否只有《圣经》记载,那当然也不是。不信你可以看《古兰经》,照样讲神造人,照样讲到摩西和耶稣的事迹。古罗马历史家塔西陀的《编年史》第十五卷四十四记载了耶稣被钉十字架,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犹太古事记》第十八卷第三十三章记载了耶稣的复活。他们都不是神学家,甚至不是基督徒。

其实,这还是一个前提问题。带着“无神论”的前提,显然早就不愿意看到相反的证据。但是,别忘了,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统计,无神论者只有两亿多而已。我当然不是在攻击无神论,而是给出一些可供推导的资料。

9.该文还多次提到上帝和魔鬼的“截然对立”。

这根本就不是《圣经》的观念,而是摩尼教的观念(可以参看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圣经》里决没有这种二元对立斗争的观念。该文作者也说到神是全能全权的(也提到弥尔顿的《失乐园》,但在引用的时候只是引用魔鬼的话,并不引用批判魔鬼的话,给人的印象是弥尔顿是二元论者,甚至是批判《圣经》者!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真是惊人),神既然是全能的,怎么可能有对立斗争的敌人呢?这不合乎逻辑。弥尔顿本人在《失乐园》里的确写到天使和魔鬼的斗争,但决不是这种二元论倾向。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弥尔顿刻画的撒旦的形象是他自己的写照,实在是误解了弥尔顿这位虔诚的清教徒(可以参看朱维之先生的《弥尔顿诗选》之前言)。

10.《路加福音》第三章第十六到第十七节、《马太福音》第三章第十一到第十二节的经文都讲到“水的洗礼”和“圣灵与火的洗礼”,作者说“火的洗礼”是有“烙印”的基督教皈依仪式,是圣灵用不灭的火烧尽人身上的罪孽;而“圣灵”的洗礼,是对世人进行“洗脑”。

这真是荒唐。对基督教攻击当然可以,但千万别把人家没有的硬加给对方,然后攻击一大通。我对基督教了解得也不多,但绝不会犯这种荒唐类比的错误。“火洗”决不是“基督教皈依仪式中与‘水洗’并存的一种洗礼方式”(见原文第三部分);圣灵的洗礼也决不是所谓“洗脑”,恰恰相反,在《约翰福音》第三章第一到第十五节,耶稣和尼哥底母谈重生谈成为基督徒,耶稣断然否决了从理性上“洗脑”就可以进天国的观点,也说明信仰决不是强迫人的所谓“灵魂深处闹革命”。这是意识形态的压制,决不是内心深处自由的信仰。信仰肯定是自由而不是“他由”。

其次,我个人认为《重读上帝》一文有一些观念尚需斟酌:

1.把太平天国说成是“西方世界的上帝委托其华裔儿子洪秀全在东方所建立的人间天国”是否公允?而洪秀全的“妃嫔成群”是否也可说成是上帝的旨意?

其实,只要稍微对基督教有所了解就会明白,太平天国是东方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怪胎还是西方上帝的旨意与委托了。耶稣断然否定可以在地上建立道德乌托邦式的“人间天国”(参见《约翰福音》18:36);实际上,耶稣就因为不愿意在地上当犹太人的弥赛亚建立“大卫的国”才被钉十字架的(参见《约翰福音》6:15,《路加福音》19:28-19:48)。基督教认为人性很软弱、很黑暗,理性也是不可靠的,根本就不可能在地上建立天国。

另外,把洪秀全的“妃嫔成群”说成是出自上帝的旨意,真是可笑。《圣经》从一开始就强调一夫一妻制(参见《创世记》2:20-2:25,《玛拉基书》2:14),后来英名盖世的大卫王和所罗门王的多妻本就不合乎神的本意,《圣经》也有批判(参见《撒母耳记》上第十二章,《列王记》上第十一章),而洪秀全算什么,把他的举动推给西方的上帝之责任,这又何必?不能把所有打着上帝旗号所做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帝做的(何况这的确和人家《圣经》的记载刚好相反呢),那样的话人家拿你的身份证用你的名字去杀人你就甭活了。

2.尼采有没有“一举摧毁了西方社会赖以支撑的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之一的基督教精神”?既然摧毁了那为何作者又说“据统计,当今世界上大约有十五亿基督徒,一说有十七亿”?

据我所知,西方的文艺复兴并没有完全反宗教而是反教会,新教的伦理和早期温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还有密切关系(可参看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的改革和欧美民主制度的建立、教育的普及有很大关系;到了启蒙运动,伏尔泰并不是无神论者,卢梭还是基督徒;之后,宗教有世俗化一面,但英国圣洁运动、剑桥学生运动、天主教的普世传教运动和美国的建立与复兴都跟基督教有密切关系且影响深远,而十九世纪的大师托尔斯泰的精神魅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尼采的批判,其后二十世纪舍勒对尼采的批判,本身就是依据基督教资源。二十世纪人本主义的乐观论调破产、自由神学的式微,基督教正统神学在西方反而有回潮倾向。“9·11”之后,美国全国祷告日和全民捐助活动,总不会否认说背后没有基督教精神之影响吧。

3.“上帝不允许亚当等人吃‘知善恶果’(《圣经》中并不叫此名,而是称‘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是不愿意看到人类具有认知与思考的能力”吗?

俄国哲学家舍斯托夫有几本书谈到这一问题。这些书有《旷野呼告》、《在约伯的天平上》和《雅典与耶路撒冷》等。他认为,希腊理性和自明精神,一直到斯宾诺莎都强调对苦难的解释和接受;但希伯来精神非常强调理性在苦难面前的无能和无力,所以希伯来精神很强调信仰对苦难的承担。这也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2+2=4跟我有什么关系?”你的朋友撞车死了,你不能对他的亲人说:有车就有祸,有生就有死嘛,理所当然的事啦等等。所以,上帝不要人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是对狂妄理性主义的否定和拒绝。

我觉得在读书时不能自己想怎样评论就怎样评论,起码要看看有关的评论吧。而且要注意上下文。如果上帝不愿意看到人类具有认知与思考能力的话,那么人就处在被剥夺了自由和道德负责能力的状态(正如万方君的文中所说),那么上帝就没有理由要亚当和夏娃为自己的犯罪承担责任。否则就是自打嘴巴。但我们从《创世记》第二到第三章的记载发现,夏娃“见那棵树的果子好做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创世记》3:6)。《约翰一书》对这段经文的注解是“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翰一书》2:16)。这哪是不具有“认知与思考能力”的人的心理活动?

其实,吃不吃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亚当、夏娃借着吃果子拥有了分别善恶的能力,就有了来当上帝的意图;正如魔鬼的诱惑,吃了这果子可以“如神”(《创世记》3:5)了。当人把自己的理性当成了上帝,自以为可以主宰一切,人就不再是大自然的管家而自以为成了大自然的主人,于是敬畏就消失了,剩下的是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已。亚当、夏娃也由真诚的相爱而变成了互相指责和推卸责任。

人在伊甸园中并不缺少智慧和食物,并不缺少自由和快乐。人也只有在真理和良心的限制中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父母会愿意自己的孩子通过吸毒获得吸毒的知识,也少有真诚相爱的男女不愿意接受婚约的束缚。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任性和野蛮。自由不能没有权威的引导。

那为何上帝非得要种这一棵分别善恶树呢?为何明知人会堕落还种下呢?当人堕落时他为何不干预呢?人的堕落岂不说明了他创造的失败?很简单,从《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是道德基础,没有会堕落的可能也就无所谓真正的信仰;如果上帝不要人堕落,人就被剥夺了自由选择的能力,人就成了机器人。当人违规堕落并不是说上帝的创造会失败,正如不能说乱开车发生车祸就是汽车生产厂家的失败一样。

我不是为《圣经》来辩护,而是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最简洁、清楚的。

4.关于《旧约》上帝的“嗜血杀人”。

《旧约》的《申命记》二十章十节到十五节有这样的话:

“你临近一座城,要攻打的时候,先要对城里的民宣告和睦的话。他们若以和睦的话回答你,给你开了城,城里所有的人都要给你效劳,服事你。若不肯与你和好,反要与你打仗,你就要围困那城。耶和华你的神把城交付你手,你就要用刀杀尽这城的男丁。惟有妇女、孩子、牲畜和城内一切的财物,你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耶和华你神把你仇敌的财物赐给你,你可以吃用。离你甚远的各城,不是这些国民的城,你都要这样待他。”

其实这是《圣经》明文写下的战争命令,并不就比别的民族更为“嗜血杀人”吧。我们千万不要以今天的观念套在公元前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上。《荷马史诗》记载的战争,攻破城之后也是这样屠城的,为何就不去指责呢?而且那个时候的战争本来就是在他们各个神的名义下进行的。对于我们这无神论传统的人士们为何就会把这些杀人事件一股脑推给上帝呢?你看秦灭六国死了多少人?哪为何不去指责秦国的神癨呢?

何况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如果笼统而论,中国人杀中国人,为何不去好好算一算呢?当时,以色列人进攻迦南的时候,并非是单纯地抢夺财物和奴隶,而是为了神赐予的土地而战;而且当时的迦南人极为堕落,宗教祭祀时淫乱污秽,常常杀婴孩献祭。如果任其蔓延,不知道会影响多少人(参看考古资料书籍《圣经:一部历史》,【德】克勒尔著;《时间的检验》,【英】罗尔著)。这些全不考虑,就忙着统计数字无乃不太急乎?其实,当你承认有神,你也就承认了人的生命不见得就完全以今生来衡量了;当一承认有神,也就意味着他对人的生命有主权。起码,在逻辑上是这样的。

说句玩笑话,如果上帝真是这样嗜血和疯狂的话,再杀个把陈鼓应君和万方君也不在话下吧,二君现在还逍遥自在并著书写文,就说明那个操生杀大权的上帝还不是那么残暴。一个孩子能够公开说爸爸不是好爸爸,就说明家里是比较开明、民主的是不是?

5.中世纪宗教异端裁判所问题。

教会的确有错误,但这错误却是违反了《圣经》爱人如己、政教分离的原则所致。不能把人类权欲、野心所犯的罪孽全算在上帝的头上。

6.关于《圣经》有没有催生专制体制和专制罪恶问题。

其实,反过来可能更近于实情。因为《圣经》认为不能在地上建立道德理想国,觉得人性是堕落败坏的,所以对人性早就抱有深刻的怀疑,“绝对的专制导致绝对的腐败”嘛,所以必须要监督,要法治,不要指望什么有道明君和包大青天之类。所以,《圣经》十诫的第一、二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埃及记》20:3-20:6)。也就是说,《圣经》绝对禁止拜偶像,禁止把人也当成偶像,因为人不过是人,不是神。不能把人当成救星当成神。

所以,我们可以平心静气来考察,到底是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专制制度更为残酷和暴戾呢,还是把皇帝(人)当成天子(神)把人分成十等的东方人本传统的专制制度更为残酷和暴戾?我觉得考察这个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客户上帝”论 篇7

常听商家说, 只要是客户就都是上帝。仔细琢磨, 那就没有上帝了, 因为多则不为“帝”。又听商家说, 服务客户要首先尊宠顶级客户。再琢磨, 那就得罪了上帝, 因为客户都是上帝, 怎么能上帝之中又有上帝?

其实客户不可能都是上帝, 不能再给消费者冠以虚名, 奉个尊称, 高调营销, 低调服务。现实中, 客户是分为三教九流的, 贡献不同, 等级不同;等级不同, 服务不同;服务不同, 尊称不同。在客户的国度里, 有皇帝, 有皇室成员;有官吏, 有侍从;有庶民、有乞丐。市场化的竞争和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加剧了客户的等级制度和待遇差距, 这是现实, 应该正名, 应该广而告之, 以便更好地营销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客户。

客户首先分为“三教”:有用的、有利的、有宝的。每“教”各有“三流”。比如。“第一教”是有用的客户, 包括有代表性的、有数据性的、有低端传播价值的客户。“第二教”是有利的客户, 他们上了一个级别, 是有利润的、有品牌的、有高端传播价值的客户。“第三教”是有宝的客户, 他们是企业服务的掌上明珠, 是有高回报的、有影响力的、有顶端传播价值的客户。企业对客户提供的服务程度取决于客户对企业的贡献, 这些贡献对应企业产品的表层需求、浅层需求和深层需求。

客户细分由来已久, 但细分程度和服务程度由于竞争的推动和服务的精致个性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有用的客户常常只是满足了企业的表层需求, 所以他们得到的服务也是表层的, 因为客户的贡献对企业而言微不足道。对企业而言, 要做的可能就是考虑如何让消费者首先成为自己的客户, 成为有用的客户。比如, 到银行开张借记卡的人就属于有用的客户。有些银行规定借记卡持卡人只要在卡里保持500元的长期存款就可以免交年费。很多人持有借记卡为的是有个银行账户, 主要使用的是普卡的存取功能, 一般不会有大额资金出出进进。但银行需要这些有用的客户, 因为他们具有代表性、数据性和低端转播价值。他们代表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客户, 他们的人数和存款总额对银行而言就如报刊发行需要读者数量一样重要。这些客户的背景和数量, 企业可以用来对外传播, 类似不少杂志免费赠送杂志, 发行量增加了, 出版商可以向投放广告的企业宣传自己的发行量换取广告收入。其实这些客户, 比如持有借记卡的消费群体, 没有给银行带来太多的经济利益, 反而占用了银行的资源和服务。但他们是有用的客户, 能够满足企业的表层需求。

有利的客户和有用的客户之间的区别, 在于前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贡献的利润显而易见, 比如招商银行的金卡会员, 他们在银行的长期存款额要高于普卡持卡人。银行存款利息很低, 属于垄断行业, 转手就把这些人的钱高息借贷给企业, 从中谋寻巨大的利益。我国去年银行业利润为10412亿元, 16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占到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4成以上, 银行业获取了暴利。有利的客户数量和存款金额有强大的品牌传播价值, 他们大多属于中产阶层, 给企业的品牌赋予更多的内涵与外延价值, 具有高端传播价值。因为贡献大于有用的客户, 有利的客户自然享有更好的服务。比如, 国航的银卡会员大多为白领高管, 他们经常出差, 办理登记手续时可以直接在公务舱登机手续办理处办理普通舱机票, 节省了时间, 又有面子。

有宝的客户数量最少, 创造的利润最高, 贡献最大, 影响力也最大, 是个聚宝盆。比如, 私人银行的客户在银行的资产起步都在百万和千万数量级之上, 银行为他们提供的是顶级资产管理和投资理财服务。他们持有银行卡即便是购买普通舱机票, 也可以享受机场的头等舱服务和优先登机礼遇。他们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可能是有用的客户的百倍、数百倍、数千倍。举个简单的例子, 招商银行金葵花要求客户账户至少保持50万元现金。对银行的贡献, 一个金葵花客户就等于1000个存款保持在500元左右的普卡客户。存款高出百倍或千倍的客户当然会享受更高级别的服务和待遇, 所以客户不可能都是上帝。消费者享受的各种服务都是要付费的,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没有免费的服务。

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按等级细分客户群体, 是阶梯式营销的基础。公开透明是让消费者明白自己的地位、身份, 权益。等级细分是要阐明客户做到什么可以晋级和不做什么则要降级。由于服务过于细分, 内容庞杂, 规则繁琐, 利用新媒体做好传播和服务, 可以避免由于服务细分、服务升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阶梯式营销是让客户产生攀比心理和节节上升的服务欲望, 而且要忠诚于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 随着时间与企业一起成长。如今很多企业下了很多心思和功夫, 多层次、多维度地细分服务内容和等级, 让客户总是盯着上一个级别, 总有盼头。

美联航兼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后, 对两家公司的常旅客服务合二为一, 服务的客户大增, 服务内容细化到Premier会员分为4个等级, 一级Premier银卡, 二级Premier金卡, 三级Premier白金卡, 以及Premier10万英里以上最高级别会员卡。每一级别细分八大项服务, 每个大项又细分小项服务。据统计, 一个级别所有大项里面的小项服务总计为34个。而4个级别会员服务所有的项目加起来高达118项。

它的服务游戏规则有几个特点:服务细化加大了不同级别会员的权益;服务细化在付费和非付费内容方面加大了会员的待遇差距;服务细化在时间优先权方面分化会员福利;服务细化明确乘机等级制度;服务细化加大了一些特权享受等等。比如, Premier银卡和Premier金卡会员可以携带1名同伴享受Premier Plus加宽的高级经济舱座位, 而Premier白金会员和Premier10万英里以上会员可以携带8名同伴。携带8名同伴同时享受升舱待遇何尝不是一件令人尊崇的特权, 可它不如说是空头支票一张, 因为有多少人旅行时让自己的随从前呼后拥呢?又比如, 会员申请升舱服务, Premier银卡会员只能当天升舱, Premier金卡会员可以提前两天申请, Premier白金会员可以提前3天申请, Premier10万英里以上会员可以提前6天申请。单单申请升舱这一项服务就细分为几个小项服务:免费申请升舱权益, 申请人的伴侣升舱权益, 申请升舱时间优先权益, 全价票即刻升舱权益, 国际Premier会员升舱权益。值得思考的是, 仅仅这一项升舱服务, 特别是时间优先权限的四级区分, 美联航为什么不嫌麻烦而如此折腾呢?而中国航空公司为何不愿意折腾呢?

这就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三教九流”服务营销。客户大多是“准上帝”, 永远不会是“上帝”, 但可以做“上帝”梦。只有少数客户才是真正的“上帝”, 而且是自封为帝, 靠的自己为企业做出的贡献, 而不是企业赏赐的。

“三教九流”把客户划分为不同的阶层, 分层设计服务内容, 让客户享有不同的服务权益。设计的原则是拉大阶层权益, 让客户攀比争高低, 告诉客户退出规则, 不紧跟就降级。设计这样的流程化服务体系, 一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 二是为了争取客户的长期忠诚度, 三是把回报贡献巨大的少数客户树为标杆, 四是抓住客户的攀比心理刺激他们改变自己的会员等级。服务细分营销就是让客户明白自己的身份和权益, 明白自己上一个台阶将享受什么待遇, 好比副处升正处、副局升正局、副部升正部, 最终粘住客户。如果一家企业不细分客户和细分服务, 就不可能创造层层叠加的服务需求。没有创造层层叠加的服务需求, 就不可能针对客户未来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像上帝 篇8

长者的一个邻居非常嫉妒他。有一天, 这个邻居来到他面前, 盛气凌人地问他:“我富甲一方。可为什么大家更敬重你呢?你看, 我像谁?”

长者笑了笑, 友好地说:“你像上帝。”

邻居得意地笑了, 但他还不解气, 想再羞辱一下眼前的长者, 于是就说:“你觉得我像上帝, 可我却觉得你粪土不如。我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满城的人都喜欢往你这里跑呢?”

长者什么也没说, 只是微微一笑。这更激怒了邻居。邻居又问:“你为什么不生我的气呢?你说我像上帝, 可我却说你粪土不如。”

“我为什么要生气呢?”长者依旧心平气和, “自己像上帝的人, 在他的眼里别人也像上帝;自己如粪土的人, 认为别人也是粪土。”

欧洲寻找“上帝粒子” 篇9

2012年,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将以4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运行,比2010年和2011年时的能量高出0.5万亿电子伏特。科学家认为能量提高有助于寻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基本粒子,是粒子物理当前研究的重点,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大型强子对撞机2010年选择了低能量质子束流运行,2年运行实验使科学家有信心安全地提高运行速度,也进一步缩小了希格斯玻色子的搜寻范围。到2012年底大型强子对撞机长期停机之前,将知道希格斯玻色子是否存在。

上帝与水 篇10

上帝听了水的话, 对水说:“天地之间, 万物之中, 你可以到最高处。”

于是水因热而蒸发为云, 飘游于万物之顶。

水感到很满意。

可没过多久, 水厌倦了。

它抱怨说:“我原本是纯洁的, 现在却让我同尘埃为伍, 况且, 我也不喜欢这种随风漂泊的生活。”

上帝想了想, 对水说:“我可以满足你。”

于是, 天气骤冷, 水凝而为雪, 飘洒于万山之巅。

水感到很满足。

可没过多久, 天气回暖, 雪开始融化, 汇成小溪, 向低处流去。

水很生气, 质问上帝为什么会这样。

上帝说:“我不能因你而破坏了天地间的规律。我所创造的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事, 初看并不合理, 细想又没什么不对。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 快乐不会持久, 痛苦亦不会无期。真情中隐藏着欺骗, 欺骗中包含着善意。爱恨交织, 因果循环, 凡事皆无绝对, 只可顺时而为, 抱怨是没有用的。”

水听了上帝的话, 茫然不解, 却也无言以对。

于是, 水有时升而为云, 有时凝而为雪, 不管它愿不愿意。

水感到很无奈。

上帝说…… 篇11

我走到一个乞丐面前,只见他衣衫褴褛,脸上很脏,像刚从垃圾堆里爬出来。我正准备收缴他的灵魂,他痛苦地呻吟着:“啊!我就要死了,我好痛苦啊!小学时我打玻璃珠,成绩一塌糊涂,连中学都没考上。我中年赌博,倾家荡产。老年只好给人当仆人……”他揉了揉浑浊的眼睛,说:“如果苍天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浪子回头,痛改前非,干出一番事业来!”听了这番话,我出于怜悯,问众天使:“你们觉得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吗?”天使们异口同声说:“不!应该把他的生命缴了——再给他一次,他还会这样的。”因为我的坚持,天使们最终同意给他一次机会。

我走到那个人面前,问:“再给你一次生命,你会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做吗?”他一见我,赶紧匍匐在地:“我一定会的,一定……”我将他返老还童成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

他低头一看,发现自己变成了小孩子,欣喜若狂,想起自己刚说的话,背上书包走进一所小学。还没上课,他看见一群正在打玻璃珠的孩子,突然手痒痒起来,把刚才对我说的话全抛到九霄云外。于是,他像上次一样,由于打玻璃珠着迷,成绩一塌糊涂,连中学都没考上。中年拼命赌博,倾家荡产,老年只好给人当奴仆……

我再次站在他面前,用万分鄙视的目光注视着他。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上帝啊!求您再给我一次生命,我一定浪子回头,痛改前非,干出一番事业来!”

我冷笑着,说:“喔!我做了一件大傻事。你到底要多少次生命?”他的灵魂被收走了,打入十八层地狱。从此,我对任何生物的生命更加公正无私,决不多给谁一分一秒了。

点评:故事情节生动浅显,蕴含深刻的哲理:不懂珍惜、顽固不化、执迷不悟的人永远得不到机会。那生动的形象让你深思、帮你认识社会中的一类可悲的人,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珍惜时间和机会的人。

顾客不总是“上帝” 篇12

这似乎与大家公认的“顾客是上帝”相左。然而,事实上消费者想要表达的愿望往往是错误的。当产品设计迎合了消费者意愿时,带来的结果却是产品滞销。

一位颇负盛名的番茄酱制造商,一直对产品的包装瓶外观很不满意,于是就请人进行调查。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人表示喜欢新型瓶装。结果怎样呢?当这种新型瓶装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试验性销售时,情况却很不乐观,绝大部分人依旧购买旧瓶装的产品,就连在调查中表示喜欢新瓶装的人也不例外。

原来,“上帝”的喜好本来就没有数,难怪人们的答案常常与事实有那么大的出入,看法也各有差异。而且有时候,消费者即使知道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也不见得会据实以告,他们在不经意的瞬间,可能会做出与自己意愿完全相反的行为。

在一次演讲会上,与会妇女有两间休息室可供选择。其中一间是舒适方便的现代化套房,色调柔和,给人以静谧、休闲的感觉;另一间古朴典雅,有古色古香的家具、东方色彩的地毯和昂贵的壁纸。几乎所有的与会妇女都不由自主地向现代化的房间走去,直到座无虚席,后来的人只好到另一房间等候。“两个房间,你喜欢那一间?”主持人问。大家通过比较,有84%的人表示喜欢古色古香的房间。果真如此吗?其实当她们走进现代化房间时,她们的喜好一目了然。但她们为什么又如此回答呢?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调查时,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往往隐瞒真正的喜好,而以合理的、有条理、有逻辑的方式回答,与会妇女的回答也是如此。你若信以为真,那就上当了。

任性的“上帝”们和市场专家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引起了专家们对那些调查结果的怀疑。“吃一堑,长一智”。一家企业顾问公司郑重其事地告诫同行:单是从“上帝”们的片面之词就下定论,是争取顾客手段中最不可靠的一种。

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许多事很难说清楚。你如果一定要用严格的逻辑去得出个所以然来,枉费心机。对消费者来说也一样,他们是凭感觉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合乎理性!

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的汽车多以“肥胖型”为主。因当时汽车剧增,街道和停车场塞满了车辆,许多消费者呼吁制造一种不占空间、驾驶座较短的车型。由于这项调查意见的误导,克莱斯勒公司以为“肥胖型”汽车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需要的是“清瘦型”。结果怎样?在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宣传之后,克莱斯勒公司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非但没增加,反而从1950年的26%降到了1954年的13%。沉重的打击使得该公司不得不悬崖勒马,寻找原因。原来消费者对“肥胖型”汽车有种特殊的偏好,他们买车时不考虑其他车型。因此,克莱斯勒公司对原车型做了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终于在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

“上帝”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弄得商人们无所适从,而且无计可施,但克莱斯勒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开动脑筋,巧妙利用“上帝”的“任性”,便能找到他们真正的“偏好”,出其不意地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

上一篇:点拨下一篇:新特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