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精选12篇)
普列汉诺夫 篇1
普列汉诺夫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重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特别是重视对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研究,批判自然科学领域的唯心主义,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篇章。只是长期以来无人专题研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粗浅看法。
一
唯物主义是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相联系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不含有对这个问题的彻底科学的解决。科学家们从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自发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坚信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从而证实了哲学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普列汉诺夫在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研究和利用了谢切诺夫、赫胥黎、海克尔、福勒尔等人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并给以高度评价。
(一)在感觉和对象的关系上,谢切诺夫的认识论是正确的
针对那种把颜色和声音看成是某种纯粹主观东西的荒谬看法,这位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在《具体的思想和现实》一文中指出:“同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任何振动和传播在强度、高低、持续性上相符合的,乃是现实界音响运动的十分确定的变化,作为感觉到的声音和光是人类机体的产物,但我们看到的形式和运动,完全象我们听到的声音的抑扬顿挫一样,其根源是在我们之外的现实中。”谢切诺夫在同一著作中还指出“不管不依赖我们意识的外部对象本身是什么样的,就算我们从外部对象得来的印象只是一种记号,但无论怎样,同我们感觉到的记号的异同相符合的是现实的异同。换一句话说:人在他所感觉到的对象之间发现的异同就是现实的异同。”[1]普列汉诺夫在揭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时,多次引证这两段话,认为这正是唯物主义。外部对象是现实存在的,感觉同这些对象相符合,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高低、强弱,外界物体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各种颜色,都有着不以我们的“精神”组织的属性为转移的客观原因,在普列汉诺夫看来,谢切诺夫的这些认识论观点是正确的,不论是俄国的或非俄国的马克思的学生都是会同意这位生理学家的。当然,普列汉诺夫也纠正了谢切诺夫在个别地方的不确切表述。如那种假定我们的印象只是自在之物的记号时,谢切诺夫仿佛就承认自在之物有某种我们所不可能认识的东西,用“记号”这一术语,实际上是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作了让步,从而妨碍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正确思想。
(二)在意识和人脑的关系上,赫胥黎表达正确的唯物主义
这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在《休谟的生平和哲学》一书中断定:“现在,任何一个熟悉问题、明了事实的人,都不会怀疑心理学的原理就包含在神经系统的生理学中。我们所谓神经活动,就是大脑机能的总和,意识的材料就是脑的活动的产物。”[2]普列汉诺夫经常引证这段话,认为这已经是公开的唯物主义,是表达极其正确的唯物主义,真正的唯物主义者都还没有超出这种论断。因为,我们的思维和意识看起来不管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当然,普列汉诺夫没有忽视这位自然科学家又是一个不可知论者。赫胥黎力图把自己的正确观点同休谟主义哲学结合起来,以不至于同最纯粹的唯心主义发生矛盾。普列汉诺夫说,赫胥黎作为生物学家认为人的大脑是世界自我意识的器官,具有这个器官的人体是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生活的。如果大脑不去认识这个环境及其属性,人体的生存是不可能的,而同一个赫胥黎作为哲学家又认为物质环境、人体包括这位哲学家本人只存在于自我直观之中。显然,作为生物学家的赫胥黎才是正确的。
(三)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上,海克尔抱着纯粹唯物主义的观点
海克尔曾因出版《宇宙之谜》这一著作而在科学界轰动一时。其哲学立场受到来自唯心主义方面的激烈攻击。普列汉诺夫认为,这位著名的德国自然科学家对主体和客体的统一问题的观点,本质上接近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海克尔把唯物主义称作“一元论”,把唯心主义称作“二元论”,用一元论与二元论相对立的方法去反对唯心主义,实际是用自然科学的观点阐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海克尔肯定物质具有意识,但只是在一定的物质组织中才达到明显的程度,认识是生理现象,人脑是思维的器官。“精神是大脑皮质的生理机能”。这是很明显的唯物主义,但海克尔不善于分析哲学问题,不大懂得唯物主义的历史,拒绝唯物主义的称呼,有时还无故攻击唯物主义,这就使他自己陷入困境。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如果他能依照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样子用力研究一下他的认识论,那他也许可以免去自己的许多失策和片面性。这种失策和片面性在客观上帮助他的敌人在哲学上来反对他[3]。尽管如此,普列汉诺夫仍然赞扬海克尔是生物学的名人,称他在大学时代就研究了哲学,认为在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者中间,象海克尔那样拥护唯物主义观点的人是不可多得的,他不受反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潮的影响。
(四)福勒尔完全接近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这位瑞士昆虫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其主要的基本思想是断定,意识“是大脑活动的内部反射”。在福勒尔看来,生活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大脑的心理作用和生理作用不过是“同一事物”的活动而已。普列汉诺夫认为,福勒尔针对谢林所谓“精神永远是一个孤岛,没有跳跃是不能从物质界跑到这个孤岛上去的”谬论,确切地证明,如果我们不下决心走出这个孤岛,那么科学简直是不可能的。福勒尔说:“每一个人假如只有他的主观主义的心理学,……那他就应该肯定地怀疑到外界和他人的存在。”当然这种怀疑是盲目的。“根据类比法的推理,自然科学的归纳法,我们外部五官的经验的比较,都给我们证明了外界、他人和他人的心理学的存在。同样,它们也给我们证明了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理学的存在。如果我们把精神看作同大脑活动没有关系的东西,那么对于我们也许是不能了解的,而且是十分矛盾的。这种心理学首先是同能量守恒定律相冲突的。”[3]在普列汉诺夫看来,福勒尔的这些看法已经是纯粹唯物主义的观点了。普列汉诺夫还把福勒尔和费尔巴哈作比较,认为他们的观点十分相似,甚至有一部分是相同的,普列汉诺夫特别提到1894年9月26日福勒尔在维也纳第六十六次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大脑和精神》的报告,说他完全接近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报告的好几处地方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论据的处理上也和费尔巴哈一样。
自然科学家的这些唯物主义思想表明,哲学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有充分的自然科学根据。
二
自然科学必然倾向于唯物主义,非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是不可能的。普列汉诺夫在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以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为武器,批判了波格丹诺夫、马赫、奥斯特瓦尔德等自然科学家的唯心主义,阐明哲学唯心主义是没有自然科学根据的。
(一)波格丹诺夫的哲学同现代自然科学的结论不能协调
1899年以前,当医生波格丹诺夫还是一位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时,他断定感觉在意识中的产生,“是通过外部感觉器官传来的外部环境的某种刺激的结果”[5],承认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之后,他受到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的影响,由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转向了唯心主义的时候,便断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就是它的普遍有效性,普遍有效性则是各种人的经验的协调性,“归根到底是在各种人的意见的相互检验和协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物理的世界就是社会地协调了的、社会地谐合了的经验,一句话,是社会组织的经验。”[3]普列汉诺夫认为,波格丹诺夫这段话的唯心主义是很清楚的。把物理世界当作人的“经验”的创造物,这是最纯粹的唯心主义,按照波格丹诺夫的观点,地球的全部历史就会有新的说法:人的存在先于地球的存在,首先有人社会地组织起自己的经验,只是由于一个幸运的机会,才产生了物理世界,特别是才产生了地球,地球发展的历史给倒转了,这是同自然科学所承认的事实根本对立的。普列汉诺夫说,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力求掌握进化论的观点,天文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都揭示了在任何人、生物出现之前,地球就已经有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那时没有人,显然就不会有人的经验,可是那时候的地球是存在的。凡是不把自然科学的结论当作是空话的人就必须承认这一点。波格丹诺夫所谓物理世界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同自然科学所掌握的进化观念,毫无共同之处。
(二)马赫的哲学唯心主义同他的自发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矛盾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马赫在物理学上是一个好专家,而在哲学上充满了最不可容许的和最惊人的混乱,是一个蹩足的思想家。马赫一方面断定“整个世界是相互之间联系起来的感觉的一个复合,而我的‘我’是这一复合中的一部分”[3],并把承认感觉是外部世界对意识发生作用的结果攻击为“形而上学”。按照这种观点,除了我的感觉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其余的一切都是虚构。这是地道的贝克莱主义。这种对自我作用的夸大其思想方法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马赫又自相矛盾地提出:“如果在当我感觉着什么的时候,我自己或者随便什么人能利用物理的和化学的各种可能手段来观察我的脑子的话,那就可以确定,某类感觉在有机体内怎样发生联系。”马赫还依此类推,“……低等的动物能否感觉,植物有没有感觉。”[3]对此,普列汉诺夫认为,马赫作为一个博物学家,虽然是不自觉地、却经常被迫地转向唯物主义观点,这就不能不和他自己的哲学唯心主义发生逻辑上的矛盾,造成自相混乱。马赫还说:“同绝大多数的生理学家和当代的心理学家在一起,我深信,意志现象只有经由有机的物理的力量才可以被理解。”[3]普列汉诺夫认为马赫的这些思想只有在唯物主义者的笔下才有意义,它与马赫所谓物只是感觉的复合的学说,是完全联系不起来的。马赫作为自然科学家倾向于唯物主义,但作为“哲学家”却倾向于唯心主义。普列汉诺夫断定,马赫主义只是稍加改作的和用“20世纪的自然科学”的颜色重新粉饰了的贝克莱主义。
(三)奥斯特瓦尔德的“唯能论”认识论是糊涂的
奥斯特瓦尔德在《自然哲学讲演录》一书中说:“如果把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概念包含在能量概念之中,就会简单地自然而然地排除掉那种使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的旧困难,那是一个很大的收获。”[5]这位化学家的想法是荒谬的,事情恰恰相反,认识论上的老问题,即意识和物质谁反映谁的问题依然存在,它不会因为滥用“能量”一词而得到解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并没有被取消。奥斯特瓦尔德在同一书中还有这样的话:“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其原因非常简单:我们意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能量的过程,它把自己的这种特性传给一切外界现象。”[5]奥斯特瓦尔德的这一说法陷入了唯心主义,不是我们的意识反映外部世界的能量之间的转化,而是外部世界反映我们意识的特性。对这种谬论,普列汉诺夫在《阿·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入门〉一书序言》中批判道:“著名的唯能论宣传家,德国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早就在学着‘克服科学唯物主义’。但这里只是一种纯粹的误会。这位优秀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所以指望用唯能论来‘克服’唯物主义,只是因为他对哲学方面的情况了解得太差了。”[3]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奥斯特瓦尔德在哲学上是一个糊涂的思想家,还不如18世纪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列。普利斯特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而且还是一位精明的思想家。他断言,物质只有引力和推力两个属性,物质的粒子只是一定的力量的中心。对此,普列汉诺夫认为,“这种观点实质上很接近唯能论者的观点,但是它并没有阻碍普利斯特列顽强地坚持唯物主义。”[3]按照普利斯特列的学说,物质是我们感觉的对象。而奥斯特瓦尔德不懂得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物质定义也适用于“能”。
奥斯特瓦尔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小部分自然科学家借口镭元素、电子等新发现,鼓吹“物质消失了”的物理学唯心主义的代表之一。根据普列汉诺夫的分析,奥斯特瓦尔德所以陷入唯心主义,主要原因是他不懂得辩证法。1910年,普列汉诺夫在《胆怯的唯心主义》一文中指出:有人认为,由于近年来物理学上的惊人发现,物质概念本身应当有极大的改变。这是对的。但是,这些发现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动摇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这就是:物质应当被认为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作用于我们的外部感官的‘自在的存在的’的东西。在我看来有这一点就够了。”[3]普列汉诺夫也象列宁那样,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说明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当然,物质的这种特性只有那些具有辩证法思想的自然科学家才能把握。1915年普列汉诺夫在《阿·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入门〉一书序言》中写到:“尼·亚·施洛夫教授说得很好,如果原则上认为‘和原子及分子联系相当密切的’电子有运动和波动的可能,‘这样电子论显然就已经承认电子是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位自然科学家考虑得对,最新的化学发现使人想到有一种‘比原子本身更为细小的’原初物质存在,但是应该指出,‘在原子内部’发生的现象最好不过地证实辩证法的自然观。”[3]而抱着形而上学的自然科学家包括奥斯特瓦尔德在内,过分坚持机械论的观点,由此产生的错误之一,就是否认元素能够转化。无法理解和消化以前认为不可分解的物质粒子的分解和从来没有见过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发现,便陷入了唯心主义。
总之,波格丹诺夫的哲学同自然科学的尖锐对立,马赫哲学的混乱和自相矛盾,奥斯特瓦尔德的唯能论认识论的糊涂,都说明哲学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面前不能成立。
三
普列汉诺夫虽然赞赏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但坚决反对把自然科学理论运用于说明人类社会,对摩莱肖特、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由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界限。
(一)摩莱肖特生理学唯物主义观点的局限性
摩莱肖特是19世纪中期德国生理学家,庸俗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有《自然界生命的循环》等。普列汉诺夫坚决批判了摩莱肖特等人把自然科学理论运用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企图。我们从普列汉诺夫重视和评论费尔巴哈在《遗言》中关于摩莱肖特唯物主义观点的局限性写的一段话的情况看到这一点。费尔巴哈的这段话就是:“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和知识的基础,但是我不能够象生理学家、象狭义的自然科学家如摩莱肖特那样看待它。在他们看来,它不是建筑物的基础,而是建筑物本身。从这个观点向后退,我是与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的;从这个观点往前进,我与他们就有分歧了。”[3]恩格斯很注意这段话,在《费尔巴哈论》中作了引证。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把一般唯物主义同庸俗唯物主义相混淆的错误时肯定了其中的正确思想,并加以评论说,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关于自然界的科学,也应当有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任务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相协调,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普列汉诺夫也多次引证费尔巴哈这段话。普列汉诺夫的引证不限于批判摩莱肖特,也包括其他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因为在这方面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在《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一文中,普列汉诺夫赞扬费尔巴哈这段话揭示了许多自然科学家在社会学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的根源,批判了那些想“从同一源泉中引伸出自然规律和人类规律”的人[3]。普列汉诺夫说,显然,人类规律也间接地起源于自然,因为人本身就属于自然,但是用费尔巴哈的形象的说法,由此还不能得出结论说,十诫就是那只投射闪电熔岩的手写成的,纸张归根到底是植物界的产物,可是有谁把自然界当作纸厂老板,那就可笑之至了。在费尔巴哈看来,自然界不同于人,它不知道“能够和必须”之间的差别,所以他提出不可能同那些把自然界当作纸厂老板的唯物主义者一起前进。普列汉诺夫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发挥了费尔巴哈这一看法,他说:“如果把自然界当作纸厂老板,那我们无论在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政治)上都一定要犯许多大错误,把自然界当作纸厂老板,这和把社会学归结为自然科学是一样的。后来马克思把这种有局限性的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3]
(二)费尔巴哈指出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但又满足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揭示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反对那种不会区别作为生物学对象的人和社会学上的人的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根据费尔巴哈在1867年5月31日给别威尔的信,称他更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对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态度。费尔巴哈在信里说:“在我看来,人是自然界所创造的存在物;但是我的研究的主要对象却是那些由人所创造的、在人的见解和传说中被当作真正存在物的思想和虚幻存在物。”[3]据此,普列汉诺夫认为,如果费尔巴哈局限于生物学的观点就不能研究这种对象。遗憾的是,费尔巴哈在开始论断社会生活现象时,就表现出唯心主义。在普列汉诺夫看来,费尔巴哈没有能够用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来纠正“生理学家”的唯物主义的缺点。他虽然强烈地感觉到摩莱肖特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但是却向他作了重大的而且从正确的理论观点看来是不容许的让步。这位指出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费尔巴哈又表现出准备满足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这从1850年摩莱肖特《关于食物的学说》一书出版后,费尔巴哈的态度可以看出。普列汉诺夫说,费尔巴哈不仅高兴地欢迎它,而且宣称这本书解决着极困难的哲学问题。费尔巴哈在评论这本书时,甚至断然地肯定“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20]显然,这是十足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理学唯物主义为历史唯心主义敞开了大门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受费尔巴哈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缺陷表现得十分明显。普列汉诺夫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很少谈到哲学问题,哲学主要是作为某些实际要求的理论基础时才使他感兴趣,而一当他谈哲学时就站在费尔巴哈的观点上。普列汉诺夫根据的是《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一书。在书中,哲学所看到的人类和自然科学看到的人类机体一样,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化学组合,这种组合处于非常复杂的化学过程中,这种过程就叫做生命。”[20]为了论证这种对人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动物机体和植物机体描述得没有本质区别,“哺乳动物和鸟类在许多过渡形态上是和植物界联系着的,根据这许多过渡形态可以追溯到植物的生命变为所谓动物的生命的一切发展阶段。有些植物和动物彼此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很难说,应该把它归入哪一界。”动物的胚胎和植物的胚胎都一样是“细胞”[20]。车尔尼雪夫斯基还进一步断定:有机体中的化学过程只是在复杂性上和无机界中的化学过程有所不同,“不久之前,我们还认为所谓有机物(醋酸)仅仅存在于有机体之中;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也产生于有机体之外;因而元素的有机组合和无机组合之间的差别是非本质的差别,……树木不同于无机酸的地方,就在于无机酸是非复杂的组合,而树木却是许多复杂组合的化合物,这就象二与二百之间的差别,只是数量的差别而已。”[20]这样,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专门研究人类机体的生理学同化学的关系,可以比做本国史和世界史的关系,生理学只是化学的一种的变态,人是只具有一种本性的生物,而人的活动的每个方面都可以看作是从头到脚包括在内的人的整个机体的活动。这就处处表现出同费尔巴哈观点的一致。普列汉诺夫把《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一书看作是“伊索寓言式的语言写成的”[20],脱离人的社会现实。
普列汉诺夫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从费尔巴哈的“人就是他所吃的那种东西”的原理出发,断定当外部条件保证人的机体良好运行的时候,脑力就增强,人的智力和形成概念的正确性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这种能力也就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动力。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理学唯物主义也就为历史唯心主义敞开了大门。他不理解一个社会的人的行动、倾向、趣味和思想习惯,不可能在生理学或病理学中找到充分的说明,因为这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普列汉诺夫在《约·伊·赫尔岑的哲学观点》一文中也谈到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他说,头脑物质的改善是促成进步的条件之一,这当然是唯物主义的。但断定改善了的大脑皮质应当促成人们对于自己的相互关系具有更正确的观点,从而也就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这就是说,它直接导致“支配世界”的“意见”本身的改善,这样一来,唯物主义就立即转化为唯心主义。
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相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社会历史观断定,成为人类历史运动原因的那个隐藏着的动力不在人的本性中,也不在所谓世界精神中,而在人的生产力中,即在他对自然的控制力的发展中。这才为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普列汉诺夫有关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思想,既充分肯定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在理论上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接近,进一步密切两者的关系,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摘要:普列汉诺夫研究和利用了谢切诺夫、赫胥黎、海克尔、福勒尔等人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并给以高度评价;他在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以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为武器,批判了波格丹诺夫、马赫、奥斯特瓦尔德等自然科学家的唯心主义,阐明哲学唯心主义是没有自然科学根据的;并对摩莱肖特、费尔巴哈等人由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界限。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94.
[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M].上海:三联书店,1961.154.
[3][4][6][7][8][9][12][13][14][15][16][17][18][19]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M].上海:三联书店,1962.148,149-150,296,276,283,285,724,725,532,725,777,777,778,778.
[5][10][11]转引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271,272.
[20][21][22][23][2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M].上海:三联书店,1974.788,226,231,232,236.
普列汉诺夫 篇2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4.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寓意。大家一般是在什么场合会见到蜡烛或用到蜡烛?【明确:停电了,点蜡烛照明——使用功能、蜡烛的原始功能;过生日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或家里办喜事时也会用到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把许多蜡烛放一起摆成“心”的图案——可以向自己心爱的人表示爱情;而有些酒店里昏暗的灯光更能增添浪漫的气氛、烛光晚餐会让人们的聚会平添朦胧的情调。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也会点上蜡烛——用来寄托怀念、哀思;当有些人被无辜遭到绑架劫持时也会有人点起蜡烛——用来祈祷和平。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来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蜡烛相关的课文,这就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介绍背景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都基本查阅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做简要介绍。
【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二战末期,1944年9月中,苏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尔维亚”集团军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介绍通讯有关知识
[提问]: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新闻两则》两篇消息相比,今天我们学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大家通过预习,觉得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消息一般概括性报道事实,通讯则是对事实进行完整详细的报道;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讲究文采,语言形象,鲜明生动。消息与通讯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叙述为主,描写议论成分少。】
四、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复述课文故事并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风险爱意,表现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课文尽管描写的是一件发生在战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现苏南两国人民深厚情谊。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埋葬战士,为战士守灵,可概括为“敬爱”与“哀痛”。】
[提问]: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五、通过课文语句分析。
[提问]:“意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如果我们今天用我们的传统诗论解读这篇外国文章,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意象呢?试具体分析。
【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整理出文章中共几次写到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巾4次、老妇人动作6次(三爬三跪)>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 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提问]从这些重复的描写中,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提问]感人在什么地方?
【题材感人——战争中的人民;细节描写真切——炮火连天,年老体弱的妇人吃力掩埋战士、摆正遗体,亲吻额头,像亲人一样、点起珍藏45年的蜡烛,全文突出蜡烛,任读者沉浸在烛光所营造的意境中。具体的片段可概括为:A炮火连天,环境险恶B年老体弱,掩埋吃力C视若亲人,沉痛哀悼D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提问]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该段中中所表现出来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归纳老妇人的形象。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普列汉诺夫 篇3
一、两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斗争经过
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太低,经济落后,是不可能谈论社会主义变革的。他攻击列宁提出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是违背客观规律。所以,他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支持与德国作战。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否定了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认为俄国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掌握政权的程度,他认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结果将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是半亚细亚专制主义,或者就是如印加帝国一样昙花一现。
针对孟什维克派的责难和攻击,列宁先后发表了许多著作,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列宁认为,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党人,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怯懦的改良主义者。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不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改变和修正。列宁认为俄国是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俄国的情况,提出了“首先胜利说”。列宁认为,只要找出国际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就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在他看来,俄国正是这最薄弱的一环。原因是:
(一)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暴露了俄国经济的落后和沙皇政府的腐败。这一切加深了人民群众对沙皇政府的愤恨。
(二)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列宁认为,既然政权已经被资产阶级掌握,那么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必须及时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三)俄国无产阶级久经革命锻炼,布尔什维克党也已成熟起来,并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完全有能力担负起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任。
(四)列宁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违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五)列宁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俄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但不应以此为借口去否定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应该在社会主义革命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就应该先进行革命,然后利用革命后无产阶级政权的优势,去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文化条件。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派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斗争是激烈复杂的。这一斗争一直到斯大林执政后才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而告终。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谈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主要原因
(一)长期脱离实践是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一个主要原因
普列汉诺夫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早期参加工农运动的实际斗争帮助他树立了热爱人民的思想。可是自从1880年流亡国外之后, 他脱离俄国实际和工农群众长达37年之久。普列汉诺夫在西欧活动的年代正值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时代。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 一批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和活动家由于不认识时代的变化和革命形式、革命任务、革命斗争形式的变化, 思想僵化, 墨守成规; 把马克思、恩格斯过去的某些论述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削足适履到处生搬硬套, 终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二)普列汉诺夫虽然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但是他只是精通唯物主义, 而并不精通辩证法
普列汉诺夫对十七世纪荷兰和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深有研究, 思想上也深受斯宾诺莎、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形而上学的影响。由此看来他没有清除掉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根底。尽管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书面上也能头头是道加以评价, 然而并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在观察、分析具体问题时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普列汉诺夫在分析具体问题上, 往往思想方法片面, 离开辩证法, 陷入形而上学。他在政治问题上失足、犯机会主义错误, 主要是党建、革命和战争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上, 折中主义和机械类比就是他犯错误的思想根源。当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因路线分歧需要划清界限的时候, 当俄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对革命采取不同态度需要划清界限的时候, 当无产阶级同沙皇专制政府因在战争中利害不同需要划清界限的时候, 他三番五次力图调和折中,百般诡辩。他硬要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无原则地统一于一个党内, 硬要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起去进行革命斗争, 硬要人民大众同反动政府一起把战争进行到底。如前所述, 普列汉诺夫本人多次宣扬的“猫尾巴论( 所谓两猫相斗, 最终互相咬掉尾巴, 两败俱伤) ”, 就是形而上学这种主义哲学的形象说明。这种调和哲学是他多次在斗争的关键时刻走向了机会主义一边。在俄国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俄国社会和革命的发展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二十世纪帝国主义时代要怎样对待帝国主义战争?面对着这些问题,普列汉诺夫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体地进行分析, 独立地加以解决, 而是采取形而上学的历史类比法。
三、对普列汉诺夫、列宁理论观点的客观评价
我们有必要对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两个人的观点作客观地分析和评论。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其原因主要在于,列宁是一个革命家、实践家,而普列汉诺夫是一个学者和理论家。两个人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会存在很大区别。
虽然普列汉诺夫坚持了唯物主义,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却没有加以革命性地应用。于是才会出现孟什维克党派的教条主义,完全地照搬书本,不会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去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普列汉诺夫是第二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其理论生涯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地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他主要是从理论的层面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是其主要的生命活动。并且与革命斗争实践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缺陷主要是对科学实践观的忽视。
而列宁作为革命家,作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他的重心肯定侧重于革命实践,并且一定会反对一切反对革命的人。当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做是绝对必要而且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最终取得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前后反对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在当时俄国背景下实行阶级合作,这不仅背离了自己以前的观点,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他所做的思考一方面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与革命斗争实践“隔膜”的理论家的固执和天真。普列汉诺夫的这些思想给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普列汉诺夫清楚地看到,在生产力未达到一定水平时,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合适的;但他却没有想到,没有无产阶级的奋起,没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自觉和革命行动的展开,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不会到来的。在普列汉诺夫的眼中,也许列宁太实践了。但在我们看来,普列汉诺夫他终究没有找到一条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没有找到一条终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道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许进品. 价值内涵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的双重定义[J].桂海论丛,2002,18(3).
抒情的拉赫玛尼诺夫 篇4
关键词:音乐,拉赫玛尼诺夫,情感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如诗如画般的抒情。他的旋律起伏宽广, 像连绵不绝的山峦;曲调气息、舒展优美、忧郁深沉, 它的忧伤是如此的迷人、高贵凄迷。无需用言语的交流, 他通过音乐就可以表达自己所有跃动的情感, 拉赫玛尼诺夫没有那种病态般的疯狂, 也没有颓废的凄凉。它的抒情是从内心倾泻出来的, 仿佛他生来就是为了感怀, 就是为了感受那种情绪上的沉迷。
拉赫玛尼诺夫继承并且发展俄罗斯古典音乐老一派的传统, 并没有受到西欧现代主义音乐的影响。拉赫在20世纪也许是属于一个特立独行者, 属于一个不协和音, 这样介绍他也许会使人感到费解, 但是如果从20世纪西欧现代主义音乐盛行来看, 或许就不难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位置了。20世纪的音乐从某种方面来看是进入了音乐“概念化”的时代, 在理念上的泛滥超过了音乐史的全部。而拉赫在20世纪现代派音乐占据主流的年代, 他依旧还在坚持写着那些充满忧伤、浪漫情怀的音乐, 这和那个时代虽然确实有点脱节, 跟勃拉姆斯有些相似, 在浪漫主义狂热的年代却依旧憧憬于古典时期的音乐。
拉赫的音乐会让人联想起普契尼的歌剧。它虽然在歌剧的戏剧结构上不如威尔第来的有控制力, 但普契尼那种近乎火山喷发般的抒情旋律感能使人如痴如醉。普契尼最感动人的还属于爱情二重唱, 如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和平克尔顿的唱段、《波西米亚人》中鲁道夫和咪咪的唱段。但是拉赫和普契尼又是不一样的, 拉赫的音乐有着地中海热浪铺面的气息, 而普契尼则内敛沉郁, 是俄罗斯中典型的悲剧性抒情。这种悲剧性抒情的感觉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 现代派音乐不在乎我们对于音乐是否会感到。这是现代派音乐比较失败的地方, 他们常常刻意地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但是并不在乎听众们的理解能力, 是音乐变成了是属于他们的东西。诚恳地说, 有时候, 我并不理解太奇怪和个性化太强的音乐, 也对这些音乐家的理念并不关注或在乎。而实际情况是, 没玩没了的实验使得音乐开始变得如同教科书一般乏味枯燥。有时候很怀疑这些稀奇古怪的现代音乐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寓意或者只是作曲家在胡思乱想罢了。
拉赫玛尼诺夫一贯维持着俄国音乐的传统, 延续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经过若干年创作危机之后, 重新聚起新的创作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基调明朗、充满真诚, 并带丝丝激情, 生动地、直接地描述感受以及温柔、愉悦的抒情诗色彩, 旋律悠长、从容不迫、真切动人。一开始的“钟声”, 仿佛陷入拉赫在心里治疗阶段时坐在大海前倾听远方的钟声, 似乎带有丝丝灰色的心情。弦乐奏响的主题更加渲染了这份沉重而黯淡的色调, 黯淡得让人看不到前方。直到钢琴弹起第二主题, 将一些较为明朗的色彩呈现在我面前。拉赫才开始似乎乐观起来并重新拥有创作的激情, 于是那略带伤感却承载着热情与幻想的琴声开始出现。钢琴的演奏将乐曲展开时, 更是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上扬的旋律, 如同某种力量在牵引着人, 努力地向上升, 摆脱灰暗阴影的束缚。当第一主题再现时, 钢琴有力地伴随着弦乐, 已不再是最初的沉重, 更多的是一份坚定。第一乐章似乎是一种被动的牵引, 第二乐章来自一种抚慰和鼓励, 第三乐章则体现了拉赫重拾信心, 再多的艰难也有坚定的勇气去面对和挑战, 那是发自内心的力量。于是在第二主题宽广的旋律中如歌般地演绎着俄罗斯般的浪漫, 少了些伤感, 而充满着热情、欢快与喜悦的美。它的再现, 更如一首赞歌, 那拉赫重拾信心并获得重生时的反映。
拉赫真的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 始终沉湎与冥想的忧郁中, 用一种最最易懂的语气诉说, 却是如此不同于他人。拉赫的内心是高傲的, 他内心的伤感是这片终年飘雪的俄国民族所赋予的, 他的哀伤是在心里最深处。在20世纪对拉赫玛尼诺夫来说是不合时宜的一个时代, 内心的高傲使他无法面对这样一次革命。当然, 拉赫玛尼诺夫并不是一个随大流的人, 他深沉的爱给了他痛苦和哀伤的权利。它的音乐是忧伤抒情的, 但却不是柴可夫斯基那样的绝望, 它的音乐如同俄国终年飘落的白雪, 纯洁无邪、忧郁而绵绵不尽。
参考文献
[1]. (德) 魏码著, 陈莹译, 《拉赫玛尼诺夫》, 人民音乐出版社.
[2].解瑂著, 《古典音乐零距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金亚娜著, 《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4].鲲西著, 《听音小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文蜡烛西蒙诺夫预习资料 篇5
本文特点,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感人之处是诗意般的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所以宜从各方面体会这种情感的深度。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
二、要注意揣摩语句。
本文意蕴丰富,有许多意味深长的句子,宜细细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将注意力放在意蕴丰富之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提问,也可以向学生提问,确立探究方向后,逐一研讨。
三、要注意把握记叙的要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伊万诺夫住在隔壁 篇6
前苏联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一个苏联人同几个西方国家的人讨论各自认为最幸福的事。几个西方人说的无非都是些中大奖、赢得美女芳心之类的事儿。最后轮到苏联人说了,他说道:“你们说的都不错,但在我们国家,那些还都不是最幸福的事儿。我认为最幸福的是当你半夜被敲门声惊醒,开门见面前围着一群克格勃时,你非常坦然地告诉他们:‘我不是你们要找的伊万诺夫,他住在隔壁。’”
这仅仅是个笑话,可以一笑了之。但在中国的杂史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在一天早朝时突然问诸位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诸位大臣众说纷纭,无外乎是些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有权有势之类的老生常谈。这时,有一位名叫万钢的大臣答曰: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沉思一会,点头称是,并称赞他的见解“甚独”。
也许你会说,身为统治阶级的皇帝,当然希望天下的老百姓都遵纪守法,按时交纳皇粮,不造反了。这话没错,但并不这么简单。
我们暂且不考虑战争、动乱等人类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就以和平的文明社会而言,最幸福、最快活的人确实是那些敬畏法度的“良民”,其实他们也是最聪明的人。
中国古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所谓的亏心事,除去在道德良心层面上受谴责的以外,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违法乱纪的事儿。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有个别的漏网之鱼,也多会提心吊胆,不得安宁,何谈幸福和快活。
这些年来,不断有政界高官和商界名流落马的新闻。之所以说是新闻,就是因为是个别现象,我们大多数的官员和企业老总都是廉洁奉公的。但就这些个别现象,也足以引人深思。
就拿企业界的一些例子来说吧。由于国情的限制,很多企业有一些先天性的制度缺陷,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一些私有企业挂靠某个单位而戴着“红帽子”,企业主要领导使企业起死回生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却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等等。针对这些情况,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也就有了不同的归宿。
一种是刘晓庆式的:认为自己了不起,可以置法律于不顾,或心理不平衡又没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干脆就铤而走险,结果不但没有得到更多的利益,反而闹得自己身败名裂。
二是潘宁式的:顾全大局,退而求其次。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不可能完全到位、一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退而求其次,既拿到了部分利益(已经比一般人强很多了),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可谓功成身退。2002年4月9日,科龙为潘宁、陈福兴等四位退休老总开了欢送会之后,潘宁就正式从科龙告退了,潘宁临别对媒体有段赠言:“现在退下来,我觉得非常荣幸。因为国内好多知名的企业家,有的升了官,有的没有后继力,还有的犯了错误,极个别的上了刑场。像我一样干到65岁的企业家,屈指可数。”
三是柳传志式的:等待时机,积极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智慧,为解决此类问题而积极推进法律的完善和体制的进步,努力争取一种皆大欢喜的局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许经过努力仍不能完全解决,但既没有以身试法,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社会做出了新的贡献,后人对其评价会更高。
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个人的处境也很相近,为什么会有差别如此之大的结局?说到底,还是个人素质和智慧的问题。
英国丹宁勋爵说过:无论你多高贵,都请记住,法律在你头上。所以,一个聪明人的第一原则就是:无论你多么优秀成功,都别跟法律过不去,甚至急得跳墙也没用。
简析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 篇7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美学思想,风格
一、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音乐创作
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利耶维奇(Rakhmaninov, Sergey Vassilievich)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重要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曾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这两所俄罗斯最重要的音乐殿堂学习钢琴与作曲。
拉赫玛尼诺夫从他的早期创作开始,就把钢琴这件乐器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主要特色,无论是作为独立乐器演奏,还是作为恢弘的大型交响乐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拉赫玛尼诺夫都把这件乐器所能表现的各种可能挖掘得淋漓尽致。虽然他本人就是一位卓越的钢琴演奏家,但他从不凭着自己作为一个演奏家的演奏才能,去创作无根无据、空洞炫技的音乐,而是去充分挖掘钢琴这件乐器在音乐表现上的多种可能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例如创作于1887-1888年的3首夜曲,创作于1888年的4首乐曲,以及1890-1891年完成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初稿,就已经充分展现出他娴熟的钢琴写作技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旋律写作才能,同时也预示了他后来惊人的创作成就。
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作品已经问世,便取得极大成功。例如早期创作的《c小调前奏曲》,其创作声誉令他在1898年获得了应邀赴伦敦指挥演出。尽管这首作品与他成熟时期的作品相比,还有些逊色,但毕竟表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一直在音乐中的所包邮的忧郁感与怀旧感。
早期创作的还有其它一些管弦乐作品,如1891年的《罗斯季斯拉夫王子》和1893年的《岩石》。这些作品已初显他驾驭“音画”创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他的《死岛》(1909)和后来的一些钢琴作品、歌曲中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这些作品虽然在音乐织体上往往有些模糊不清,与他晚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还缺少音乐要素的变化,配器手法也常常显得色彩单调,音响沉重,音乐语言,尤其是他1892年,在学生时代所写的歌剧《阿列科》,往往暴露出其他俄国作曲家,尤其是柴科夫斯基的痕迹过重。但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作曲家,足以引起世人的关注。
19世纪90年代中期,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的个性化音调开始冒尖,如1896年创作的《瞬想曲6首》就具有了特性化的怀念主题,力度抑扬顿挫,呈示错综复杂。甚至他1895年创作的《第一交响曲》,虽然如同他本人所形容的“软弱无力,有些孩子气,有点牵强附会,且带点浮夸的意味”,然而,仍具有许多标新立异之特点。尤其是末乐章所表现的残酷无情,却又具有毫不妥协的力量,在俄罗斯音乐中可堪称是史无前例的。必须指出,虽然音乐的发展似乎有点漫无目标,然而,它灵活多变的节奏、广博深远的抒情手法,以及经济节俭的材料运用注,正形成他后来作品的精心雕琢、个性突出的特点。
1897年,在《第一交响曲》的惨淡收场后,拉赫玛尼诺夫渡过了三年的虚无岁月,随后创作风格东山再起。1900-1901年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年轻任性的情感冲动,在很大程度上,已让位于作曲家对华丽的和声、宽广的抒情和时常充满激情的旋律之偏爱,创作技巧上也得到了某些发展。交响乐配器不再过于炫耀,而是让这部协奏曲的色彩柔美动听,精巧多变;同时织体对比谨慎,总体布局更为洗练。这部协奏曲的创作手法,在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中却逐渐消逝,这在为两架钢琴而作的《第二组曲》(1900-01)《大提琴奏鸣曲》(1901)《前奏曲10首》(作品23, 1901-03)《春天大合唱》(1902)和《歌曲12首》(作品21, 1900-02)一些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开始在这些歌曲中,寻求演唱与伴奏的完美平衡,让钢琴来烘托歌词情感的回响。这些钢琴作品的某些部分已经成为钢琴这件乐器的练习曲。
从这一时期创作的两部歌剧《吝啬的骑士》(1903-05)和《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1900-05)中,人们又可以看到拉赫玛尼诺夫对音乐的情绪仍然具有敏锐的思维。不过,在这里,尽管拉赫玛尼诺夫热衷于戏剧感(突出表现在《吝啬的骑士》的中心场景,以及弗朗切斯卡的《爱情二重唱》),然而,由于剧本原因,还是导致了舞台表演效果的失败。音乐分析家们认为,前者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将普希金的《小悲剧》顺手牵来,完全不考虑舞台效果;而后者则来自柴可夫斯基的弟弟默德斯特·柴科夫斯基内容苍白贫瘠的脚本的《地狱》中的第五章。
二、拉赫玛尼诺夫中期的音乐创作
《吝啬的骑士》和《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这两部歌剧首演后紧接下来的几年,是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作曲家创作最丰产的时期。这段日子,拉赫玛尼诺夫部分生活在俄国,部分是在德累斯顿度过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日臻成熟。1906-1907年,他创作了《第二交响曲》,1909年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两首交响作品充分显示了他旋律写作风格的大将风度。这在交响曲的慢乐章中尤其明显——华丽且无穷多变、独到的配器手法(交响曲的谐谑乐章中十分突出)、驾驭大规模的音乐结构信心更大。如同在《第一交响曲》中所采用的手法一样,《第二交响曲》开始的数小节,各音乐要素高度统一,乐思简洁、洗练。不过,这里所用的材料与《第一交响曲》相比,结构的拓展与音乐的发展手法则更加从容;气息悠长的主题需要空间去充分展示。在交响曲和协奏曲演出时,常常会作一些删减,只是为了求得平衡。《第三协奏曲》在结构上,比《第二协奏曲》更为独特,去掉了第一、第二协奏曲中,在重要主题出现前的戛然全止,不仅使音乐更加连贯一致,而且还对第一乐章的材料作了精微的回顾与变形处理,例如,在慢乐章快速的中心部分,就是对开始的主题作了突然的节奏变化处理。
《第三协奏曲》的某些特性手法就是从《前奏曲13首》(作品32, 1910年)中获得的灵感,这如同《前奏曲10首》(作品23)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二协奏曲》一样。这些前奏曲具有协奏曲的复杂织体和灵活节奏,和声语言辛辣而半音化,并与协奏曲一样,对钢琴演奏者的灵活性和力量要求极高,对演奏者的乐感要求更为极端,尤其对于前奏曲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拉赫玛尼诺夫曾在沉思性的《前奏曲10首》(作品23)和《瞬想曲6首》的几首中拓展的表现模式的要求更是如此。《bb小调前奏曲》(作品32第2首),《b小调前奏曲》(第10首)以及《bD大调前奏曲》(第13首)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最具探索性、最伤感的作品。甚至更具抒情性的前奏曲也与他的声乐套曲(作品38, 1916)一样,同样带有朦胧性。而戏剧性效果更为夸张的一些作品,则采用了《音画练习曲》(作品39, 1916-17)中激烈而热情的手法。虽然这些作品各式各样,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显示出拉赫玛尼诺夫能够完美地将特定的情绪、特定的情感进行具体化处理的能力:每一首前奏曲都从一个极小的旋律或节奏坯胎,而发展成一个环环紧扣、具有强有力的号召性的精品。实际上,它们都是些小型的音诗。就是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使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在《死岛》中登峰造极。勃克林的画中有一种令人畏怯的阴郁,《死岛》开始部分(持续的5/8拍,模仿冥界渡亡之神卡隆桨的划动)所描绘的黯淡色彩,在这里得到强化,这如同拉赫玛尼诺夫的其它许多作品,如《最后审判日》。这部作品的结尾由一首象征死亡的圣歌,与一条祈望的旋律两者之间的抗争而构成,拉赫玛尼诺夫曾称这条旋律为“生命”主题。同样充满厄运的,还有他的合唱交响曲《钟声》(1913)长大的终曲。在这个终曲中,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了一种他本人从未超越过的强烈情感,表现出宿命论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渗透到了他的其它许多作品中。
《钟声》中,终曲的压抑效果,被另外三个生机勃勃的乐章作了强调;他在所有四个乐章中,都运用了独特的配器手法(这种手法在他的其它成熟作品中可得以证明),以转达爱伦·坡尖锐对比的钟楼形象:银钟代表诞生,金钟代表婚礼,古铜钟代表恐怖,丧钟代表死亡。在男高音、女高音和男中音独唱部分,拉赫玛尼诺夫同样表现出他对诗歌、对最后两部声乐套曲(作品34,作品38)抱有同感的声乐创作之敏锐反应。
三、拉赫玛尼诺夫晚期的音乐创作
拉赫玛尼诺夫1910-1912年创作的的《歌曲14首》(作品34),选择了俄国浪漫诗派代表人物普希金、丘特切夫、鲍伦斯基、霍米雅科夫、梅伊科夫和克里恩夫斯基的诗作。其中的大部分歌曲都是为一些重要的俄国天才歌唱家而“量体定做的”,如第2首《我们每个人的灵魂》(V dushe u kazhdovo iz nas),第9首《你认识他》(Ti znal evo),第11首《农夫》(Obrochnik)和第6首《翻身的拉扎勒斯》(Voskresheniye Lazarya)。这些具有情节的、吟诵式的歌曲,都是献给夏利亚宾的。第1首《不和》(Dissonans),具有高度的不协和,是献给费莉娅·利特文的;第12首《幸福是什么》(Kakoye schast'ye,)为抒情歌曲,是献给索宾诺夫的;第14首《元音》为无词歌,是献给涅日达诺娃的。作品34中的歌曲的某些创作特点,如简单的声乐线条、通过旋律的抑扬变化以及和声的烘托来强调某些歌词和短句的精微伴奏,都在作品38中的最后六首歌曲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歌曲的歌词全部选自当代诗人的诗作——布洛克、贝里、塞维瑞安尼、勃留索夫、索洛古勃和巴尔蒙特——所有这些诗人都是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俄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在这些作品,如《音画练习曲》(作品39)中,拉赫玛尼诺夫所关注的不再是纯旋律,所注重的则在色彩。他的印象主义风格,几乎能够完美地将象征主义甜美流畅而又生僻咬舌的诗词风格,与朦胧的钢琴写作、跌宕起伏的节奏、以及调性模糊的和声语言水乳交融。
作品38中的歌曲以及作品39中的练习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俄国前的最后两部重要作品(除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正在进行大改,直至1917年才完成外)。当苏联拒演他的作品的禁令刚一取消,他的朋友弗拉基米尔·维尔肖就在信中,以高度的洞察力,明确指出了这些性格外向的练习曲与他创作于1931年的钢琴作品之绝笔——《科雷利主题变奏曲》之间所存在的风格差异。在这20首变奏曲中,钢琴的织体比作品38歌曲集中的织体更为清晰,并将高度不协和的半音化和声与一种全新的清晰节奏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他20世纪30、40年代创作复苏时期作品的所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科雷利变奏曲》已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l934) 的创作作好了技术准备(《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与较为松散的《第四钢琴协奏曲》相比,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一样,晚期的其它乐队作品,如《俄罗斯歌曲3首》(l926)《第三交响曲》(l935-6),都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对单件乐器音质的兴趣,例如,在他的晚期作品《交响舞曲》(l940)中,就使用了中音萨克斯管,成为这部作品的亮点。他在《交响舞曲》第二乐章中令人不解的和声变化、生机活泼的节奏,以及开始乐章与末乐章中几乎全是普罗科菲耶夫式的怪诞手法,使得这部作品完全成了他晚期风格的代表作。
晚年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生观与音乐美学思想都发生了一些巨大的变化,写了一些宗教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概括了他晚期的人生迷茫。他不仅在《交响舞曲》的第一乐章引用了《第一交响曲》中的主部主题(自于俄国教会音乐的典型动机),而且在末乐章中还运用了他《最后审判日》和1915年创作的《通宵守夜》中的圣歌《上帝保佑我》(Blagosloven esi, Gospodi)中的材料。在总谱的最后,拉赫玛尼诺夫悲恸地引用了赞美诗中的诗句“主啊,感谢您!”。
参考文献
[1]《外国音乐辞典》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年第一版
[2]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tanley Sadie/John Tyrre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1)
[3]The Enjoyment of Music (Tenth Edition, Kristine Forney/Joseph Machlis, W.W.Norton, New York, 2006)
第三站:汉诺威展览中心 篇8
在距离展馆1公里左右出现了车辆行驶缓慢的情况, 但随着大客车和小轿车分流口的出现, 记者团乘坐的大巴就顺利抵达展馆, 未出现车多拥挤问题。
汉诺威展览中心这座世界最大的展览场拥有完美的基础设施和艺术级的技术手段。据说可容纳26 000余位展商和230万观众。据大会主办方预估, 本次汉诺威国际农机展参观者有40万, 10万来自国外, 鉴于门票预售较多, 本数据较为准确。
汉诺威博览中心整个场地占地100万m2, 共27个展馆, 室内展览面积达到49.8万m2。展场中心建有面积达到16 000m2木结构“EXPO Canopy”, 建于1958年并于2000年世博会期间装修一新的标志性建筑“Hermes Tower” (第一站我为大家展示的马铃薯降解花盆所在建筑也源于2000年世博会) 。除了室内展览空间, 展场还提供58 000m2的室外展览面积。
普列汉诺夫 篇9
2016 年3 月14—18 日,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 Ce BIT2016) 将再次登陆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瑞士成为展会官方合作伙伴国。此次盛会的主题定为“数字经济: 参与-创建- 成功”,旨在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解数字化机遇和挑战的平台以及广泛的话题讨论平台。
据悉,Ce BIT 2016 报名面积已达10 500 m2。其中,国内厂商参与积极,大部分来自于深圳、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和香港等IT/ICT产业发达地区,集中于消费电子/电脑周边、IT解决方案、网络通信和银行金融设备四个板块,而且,越来越多金融类产品企业选择Ce BIT作为欧洲市场的开拓地。此外,Ce BIT 2016 将大幅度扩大Scale11初创企业平台的展示区域,以加强其作为创新与颠覆性商业模式的领先平台地位,预计将惠及250 多名年轻企业家的创业工作。
森兰亮相2011汉诺威工业展 篇10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始创于1947年8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已成为当今规模最大的国际工业盛会。本次博览会是2011年度的自动化盛宴, 共吸引了800多家国际自动化知名企业参展。在短短的5天时间, 大约吸引了30万观众观展, 创下了近5届博览会的新高。
博览会上, 森兰不仅展示了全系列变频器产品, 而且带去了即将推出的新产品——SB150。森兰变频器凭借着精巧的设计和实用的功能, 受到欧洲客户的青睐, 使客户们更加期待SB150的尽快面市。展会期间, 森兰共接待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客户, 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使他们更加了解森兰及产品。
四度出击汉诺威 篇11
第65届汉诺威商用车博览会(IAA 2014)于2014年9月25日?10月2日在德国如期召开,这一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展吸引了众多知名商用车企业参加。来自中国商用车界的企业代表——大金龙携三款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展车第四度出征汉诺威,产品包括两款欧六车型和一款新能源车型。
据悉,IAA车展从1897年举办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最古老的专业展览会之一,也是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用车展览和贸易交流会,展会将集中展示全球商用车的最新车型产品和技术发展趋势。
作为国内最早参加IAA车展的客车制造商,从2008年至今,大金龙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届,长期保持着中国客车在欧洲车展上的最高曝光率,吸引众多国内外媒体的眼球。在历届IAA展会上,大金龙的重磅新品无一例外给欧洲客户带来极大惊喜。而在本次展会上,全新升级版的金龙展车再一次代表中国客车站在了世界顶级车展上,“连续四届的参展,不仅体现大金龙品牌的坚守,诠释我们对欧洲市场持续耕耘的执着,更彰显了我们快速捕捉市场信息、产品随需而变的决心。”大金龙海外营销总监谢卫国如是说。
其中,作为大金龙畅销产品捷冠系列全面升级之作,C9是一款专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的成熟车型,通过统一平台的模块化设计,专为中短途客运打造,兼顾旅游、团体等多种功能。C9根据欧洲市场需求变化与以往相比在仪表台设计上还作了较大提升,而最重要的是,C9采用欧六发动机,大幅降低尾气污染物排放,真正做到低碳环保。
另外,与C9一样,C12也拥有强大的欧六“心脏”。大金龙抓住欧六排放升级契机,对C12的内饰、配置作了系列升级,确保了大金龙在欧洲市场的传统优势。
在本次汉诺威车展上,全新升级版6129Y再次以崭新面貌示人。除原有优势外,欧洲版6129Y增加了一系列人性化设计,十分亮眼。如降低车身高度,方便乘客上下车,增强行驶稳定性,防止车辆侧翻;针对欧洲市场的人群人均身高,全新开发仪表面板等。
素有“欧洲之星”的E12,则是大金龙面向城市公交车市场全新研发的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采用带6档AMT变速箱的并联系统,并采用成熟稳定可靠的锰酸锂电池,一次充电纯电动行驶里程大于30km,能够在30分钟内充满电。
谢卫国总监表示,欧洲是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平衡的典范,大金龙之所以12年来一直坚持开拓欧洲市场,并连续10年来到欧洲参加世界顶级客车展览,一方面是向欧洲先进的客车制造企业学习取经,使公司技术水平、制造工艺、产品品质得到不断提升,为保护世界绿色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欧洲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和市场份额,因为大金龙有信心能够提供既能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又能以更高性价比满足用户需求的车型。而此次展出的欧六及新能源车型就是大金龙根据欧洲法律法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又一佐证。
中小企业在德国汉诺威绽放光彩 篇12
全球顶级的国际性博览会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以下简称“博览会”) 被誉为全球顶级、世界排名第一的专业性、涉及工业领域最大的国际性贸易博览会, 每年举办一届。博览会创办于1947年, 迄今已有64年的历史, 不仅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展示场地, 而且技术含量极高, 被公认是联系全球工业设计、加工制造、技术应用和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发展至今, 该展会已无可厚非地被称之为“全球工业贸易领域的旗舰展”和“最具影响力涉及工业产品及技术最广泛的国际性工业贸易展览会”。
今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绿色、智能”为主题, 分八个主题展区展示工业发展新趋势, 它们是:工业自动化展、能源展、环保技术和设备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展、数字化工业展、工业零部件与分承包技术展、线圈及绕线技术展和研究与技术展。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展商参展。中国作为参展国, 这已是第二次成为博览会的合作伙伴国。第一次成为合作伙伴国是在1987年。25年过去了, 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从25年前的全球第九位跃居全球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60美元上升到如今的5600美元;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也跃居世界首位……
在博览会上, 中国集中展示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国共有500多家企业参展, 占参展企业总数的10%, 覆盖了全部八个主题展览。9000多平方米的中国展区总面积几乎是去年的两倍。汉诺威展览公司副总裁弗雷泽表示, 这次中国企业创纪录地参与汉诺威工博会, 创造了汉诺威工博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伙伴国行动, 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规模的集体亮相。
中国成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合作伙伴国, 和中德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息息相关。
2010年中德两国领导人将双边关系定位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今年2月初德国总理默克尔又对中国进行了成功访问。据中方统计, 两国贸易额去年已达1692亿美元, 同比增长18.8%。德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83亿美元, 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两国关系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次温家宝总理应德国总理默克尔邀请出席汉诺威工博会及中国伙伴国活动, 恰逢中德建交40周年。
德国当地时间2012年4月23日上午9时, 温家宝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共同出席了2012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国中央展区开幕式并剪彩。随后, 两国总理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中心展区, 对中心展区企业展出的中国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智能制造机器人、智能机器手等高科技产品给予高度关注, 在多个展位前停留参观, 饶有兴致地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
在德期间, 两国总理还举行了双边会晤, 共同出席中德工商峰会, 并分别发表演讲和致辞。在4月22日博览会开幕式上, 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的演讲, 博得了在场人士的热烈掌声。温家宝总理指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工业盛会。中国和德国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紧密合作, 协同推动全球工业界对话与合作, 必将对世界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讲话最后指出:“中国工业化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会快速发展, 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商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决不会改变。我们真诚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共享中国繁荣进步的机遇和成果。”
中小企业成为博览会展的生力军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被誉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晴雨表”, 本届博览会汇聚了全球近5000家参展企业, 共有500多家中国企业参加全部8个主题展。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参展的500多家中国企业中, 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达90%以上, 成为博览会的一支生力军。
不少参加博览会的中国相关人士都惊叹:我们看到这次参展的中国企业几乎都是中小企业!
博览会如同一面镜子, 映射出了中国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走上世界舞台的身影, 昭显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实力, 也为中国中小企业向世界展示自己提供了绝佳时机。
中国国内知名企业如华为、惠科、易方、金河田、九洲、腾达、鑫全盛、斐讯、海信等都携最新产品与技术盛装亮相。博览会提供给中国企业的不仅仅是一个交流产品的大平台, 更是一个让国内展商紧跟国际创新潮流的大窗口。
4月21日, 汉诺威会展中心6号厅里, 工程搬运车“嘀嘀”响着穿梭往来, 身着各式工作服的技术人员紧张忙碌, 用英文写着“绿色·智能中国”的灯箱标识发出亮丽的光泽。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中国馆中心展区就设在这里。作为汉诺威工博会的伙伴国, 中国将集中展示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对165千克新型机械手进行最后的调试。展会期间, 新松将和参展“邻居”正泰集团、北京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新松的机械手吸附起正泰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 将其放置在机科生产的自动导引车上, 自动导引车再将电池板运到指定地点——所有的操作都由机器人自动完成。新松公司营销部门的徐凤鑫自信地表示, 他们三家公司的合作展示在工博会上一定会很抢眼, 不仅展现各自特色, 而且吻合“绿色·智能”的主题。
在这次博览会上, 人们在各个展馆里, 都可以看到单个或小规模组织的中国中小企业参展商。如仅在8号工业自动化馆入口处, 就集中了10家中国中小企业, 企业展品包括仪表、壳体等工业零部件。来自浙江温州的何先生从事电子仪表配件生产, 他表示自己参展目的不是把产品卖到德国, 而是希望通过这个国际化的展示平台与全球客户建立联系, 同时了解行业最新趋势。他遗憾地说:“可惜我只带了100张名片, 没想到仅两天就发完了。”
一位来自汉诺威本地的玩具模型生产商拉格告诉记者, 他从1947的第一届汉诺威工业展开始每年都来参观, 而且自己也参过展。他表示自己感受到汉诺威工博会上的中国身影越来越多, 展馆设计不断进步, 尤其本届中国厂商参展规模令人印象深刻。
4月25日, 一名外国参展商特地在博览会一处绘有中国龙的展板前打电话。他感慨地说, 博览会上处处都能看到各种“中国元素”。中国众多的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 在这次博览会上绽放光彩, 吸引了诸多的客人。
中国企业的高调参展, 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参展, 引起德国各界瞩目。《汉诺威广讯报》21日头版头条用《中国你好》为题, 介绍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中国元素。德通社报道惊叹:将中国同廉价服务或盗版挂钩的日子已经结束。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市场, 而且已能够在新技术上同全球领先者竞争。一位德国知名人士说:“中国将把工博会合作伙伴国的标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德国工业联合会亚太委员会发言人约根·贺利氏表示, 在此次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危机过程中, 中国已经成为德国坚实可靠的合作伙伴, 对德企快速复苏和取得国际性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期待同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
全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的展示令世人惊叹, 如果人们想了解中国如何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或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那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中国会给出答案。很多参观者对中国主题展区展示的先进技术很感兴趣, 从中发现了很多潜力巨大的合作机遇。他们认为, 这样的展示有助于中国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4月27日, 参加博览会的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与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技术部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举行了对口会谈, 双方就加强电动汽车、中小合作的产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国参加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并在适逢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 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 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 其中就包括办好中德中小企业合作论。所以举办论坛, 对于务实推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举办方之一的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对这次论坛非常重视, 不仅对筹备工作给予高度关心, 多次听取了论坛承办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关于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 而且在4月22日下午, 工信部苗圩部长、刘利华副部长在德国汉诺威专门视察了中德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会场, 并再次听取了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秦志辉主任、郑红副主任有关论坛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企业和信息通信领域的合作, 以及中国作为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伙伴国等多项议题达成共识。特别是双方均认为, 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示愿意通过商签新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协议, 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两国中小企业开展更多务实合作。
中德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博览会的亮点
博览会期间, 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联合举办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于4月24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作为博览会上一个闪光的“亮点”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论坛, 是中德两国政府
4月24日下午, 中德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在汉诺威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副部长卡尔·布劳诺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等有关司局领导、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郑红以及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中德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企业代表等近两百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秦志辉主持。
中国工信部副部长刘利华在论坛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99%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它们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日益紧密。未来在加强合作方面中德中小企业将大有作为。”他同时提出的四点建议:构筑中小企业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 进一步增强节能环保、生物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设立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营造中小企业合作环境, 互为对方提供公平贸易和投资环境。
德国经济和技术部副部长卡尔·布劳诺对德中两国贸易表示满意, 他希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论坛能进一步推动并加深两国在各领域的广泛合作。
中德两国企业代表在本次论坛上就“中德企业合作成功经验与展望”、“银企合作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保护知识产权以加强两国中小企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论坛期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和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副部长卡尔·布劳诺共同签署了《关于继续开展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合作备忘录之补充协议》,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签署了《在中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合作项目框架下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合作项目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于4月26日召开。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秦志辉、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高级主任路易斯·拉马赫、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田文东、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宇、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徐一平、连云港市委常委关永健、太仓市副市长朱万里、德国中小企业代表分别就中德中小企业合作成功经验与展望、银企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等主题进行了发言。论坛上, 两国中小企业还举行了合作意向协议的签约仪式, 并进行了现场洽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