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

2024-07-25

课标(通用12篇)

课标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二类字, 掌握三个田字格里的生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镀”等词的恰当意义, 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理清文章的脉络,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感悟这个自然段写作有序、用词精当的特色, 听写这一段。

4.感受望月的乐趣及人们喜爱月亮、向往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感受江上美丽迷人的月色,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 老师引入:月亮安详地吐洒清辉, 大地呈现梦幻美景。从古至今, 人们总是深情望月, 产生无限遐想。人们作诗作画, 作词作曲, 赞美月亮, 寄托情思。孩子们也喜欢望月, 他们幻想奇特, 月亮是他们心中的童话故事。这节课, 我们学习赵丽宏的《望月》。

二、读通课文, 学习字词 (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 相机正音

认识三个二类字。

2.掌握田字格里的生字, 指导书写

师:生字镀怎么写漂亮, 你有什么提醒大家的?

生:左窄右宽, 左右同高。

生:右边的“度”里面被包的部分半露半藏, 撇穿插托住金字旁。

师:看老师写。

师:你们描一个, 临写一个。

3.理解“镀”基本意义

师:请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通过电解或其他化学方式, 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属上, 形成薄层。

师:镀在生活中很常见。看, 这枚戒指外面镀了一层银, 银光闪闪。这个提包链子镀了一层铜, 金光闪烁。【出示实物】

师:它在课文里又是什么意思呢?精读课文时我们再体会。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 就题目提问吗?

生:谁望月?什么时候望月?

生:除了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

师:是呀, 提得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关键句子画下来, 看看课文除了写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

生:“我们来背诗好吗?”从这句话看出这部分写的是背诗。

师:背写月亮的诗, 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背月。

师:抑扬顿挫地背,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

生:吟月。

生:“你说月亮像什么?”这部分写谈月亮, 谈月。

生:“望着月亮消失的地方, 我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写幻月。

师:你们真了不起, 能迅速捕捉相关信息, 理清课文脉络。

师:你们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生:夜深人静, “我”、小外甥在江轮甲板上赏月、吟月、谈月、幻月。

师:江上月景, 月光下的背诗、交谈、幻想给你什么感受?

生:美。

点评: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浏览, 根据需要捕捉相关信息。

这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就课题提问。删去繁枝末节问题, 指向一个问题:除了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接着找关键句子, 再比较推敲词语概括内容, 梳理脉络:赏月, 吟月, 谈月, 幻月。最后合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片段紧紧围绕“课标”, 注重方法指导, 训练扎实有效。

四、精读感悟, 体会写法

1.感悟月色美丽, 有感情朗读

采用各种形式朗读。【老师范读、引读、师生对读、创设情境读、推荐读、挑战读等形式。】

2.揣摩顺序

引导学生揣摩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地观察写作顺序。

3.体会用词精当

师:这段简短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江中月色图, 让我们身临其境。这样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因为作者写得极有条理, 另一方面因为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哪些词你感觉用得好, 画下来做批注。

生:“镀”字说明月光洒得均匀、柔和, 还闪着光。

生:把月光当作人来写。

师:把它当作什么人?

生:能工巧匠, 设计大师。

生:月光很精致。

生:作者热爱月亮, 赞美月亮。

师:是呀, “镀”内涵丰富, 包含深情, 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啊!还有哪些词?

引导体会:“安详”月亮仿佛有了生命, 有了温情, 就像母亲一样端坐在那里。

“清辉”月光很柔和, 很皎洁。

“晶莹闪烁”“光斑”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水、月交相辉映, 这就是江上月景。

点评: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镀”字教学, 落实课标这些要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 通过查字典、实物展示理解“镀”的基本意义。然后在精读感悟时, 理解它的语境意义, 感悟它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什么?引领学生感悟江中月色, 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画面, 读出意境;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了解作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 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 领悟用词的精当传神。这一切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

4.背诵积累

5.拓展阅读

师:人们喜爱月亮, 多少作家描写月亮。请朗读下面两个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五、听写巩固, 训练书写

我们听写第二自然段, 让美妙的月色和优美的文字在我们的笔下流淌。要求写得行款整齐, 字体美观, 有一定速度。还要注意生字“镀”的写法要领。

写后评议。

点评:新“课标”强调:“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新“课标”对于第三学段硬笔字的书写还提出了新的要求:“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我拿出充足时间指导学生书写, 可见我心中有课标, 心中有练字。在检查预习环节, 指导写单个字“镀”, 注意书写要点, 注意示范引领;听写写几句话, 训练学生行款、美观和速度。反馈时, 从行款、美观方面积极评价, 及时鼓励。这样的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练字意识、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这节课, 我们欣赏了江中月色。下节课, 我们一起感受月光下吟月、谈月、幻月的情趣。课下我们可以去赏月, 再试着按顺序用积累的词描写月景。

摘要:就课题提问,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查字典, 出示实物, 联系语境, 理解词意, 体会词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注重写字训练。“课标”引领课堂, 课堂落实“课标”。

关键词:“课标”,课堂,提问

课标 篇2

(一)》 课标内容和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课标解读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如平移、旋转、对称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本单元学习的是第一种图形运动形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的运动”。它主要包括: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只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生掌握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

一、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使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分类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的运动特征

1.通过观察熟悉的游乐场等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

2.通过比较、分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初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选择生活情境中的实物,让学生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再让学生找出与它运动方式相同的事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运动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1.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对称现象,说一说见过的对称现象,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特征,直观认识对称轴。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通过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目的,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以“为什么要对折纸?”使学生体会到是为了使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使学生体会到因为对折了,剪出来的两部分是同样的;以“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什么?”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3.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等练习,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课程实施中,如果学生判断某些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判断。

(三)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直观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通过观察观光电梯、推拉窗、风车、直升飞机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现象,让学生发现平移、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直观感知平移、旋转的特征。

2.通过用肢体语言表达平移、旋转现象,加深学生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巩固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通过画一画、转一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让学生利用小汽车图形的平移画出一排小汽车,体验图形平移的特征;在展示交流中,学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平移的教学中,要突出平移的特点,即: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要沿直线移动。

二、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

(一)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借助想象尝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课程实施中,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模拟图形的平移过程来解决问题;对用想象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移一移来解决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创设“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等练习情境,让学生依托想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再通过操作验证解决问题。在不断经历“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让学生经历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渗透变换、转化的思想方法

1.创设“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抽象出数学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例如,在例4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剪一个小人的经验进行迁移,同时将问题转化为简单些的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的问题,以操作的方式探索折纸方法、画图方法,并经过不断的调整解决剪4个小人的问题。

3.在解决“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例如,在例4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会随意地剪图,并出现剪一两次不成功就放弃的现象,这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合理引导,直至成功。

“解决问题”在实验教材中,多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现行教材在本单元作了安排。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1.通过欣赏树叶、蝴蝶等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通过欣赏建筑物、剪纸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学习新课标 应用新课标 篇3

践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实际;信息技术

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日渐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教育背景下落后教育观点及教育教学形式的弊端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持续投入到新课改所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形式及策略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上。以下笔者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应用型工具,有利于帮助学生轻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际体验为基础展开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

新课标的这一指示就要求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采取“生活

化”的教学模式,即充分挖掘初中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学习资源,并将其合理、科学地运用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

动中。

笔者在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后,将这一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积极落实与实践。例如,在初接触“可能性”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由于对“一定”“不可能”及“可能”这三种现象所表示的真实内涵尚未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他们经常对上述现象混淆或错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状况,笔者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一组例子,如下所示:

太阳东升西落;

某人自出生一来,就没吃过一丁点儿东西;

天气预报推断,明天会下雨;

有人吃饭时用左手;

月亮从西方升起;

松手之后,手中的铁块飞到了天上;

……

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对例子中的说法进行判断。

这样就为学生精心创设了一个贴近其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学生借助自身的社会生活经验便可对上述例子进行判断。这样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一定”“不可能”及“可能”这三种现象分别代表的真正含义的深刻认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以此作为丰富学生数学学习资源、改善其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显著优势后,笔者通常会从具体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科学、恰当的运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获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时,针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多样化,不少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就使他们很容易遗忘或者重复某种具体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反映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都集中到一张幻灯片中,并附以具体的示意图,幻灯片如下所示:

若连心线长为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则:

1.两圆外离?圳d>R+r

2.两圆外切?圳d=R+r

3.两圆相交?圳R-rr)

4.两圆内切?圳d=R-r(R>r)

5.两圆内含?圳dr)

如此一来,就使得圆与圆的多种位置关系变得一目了然,更加形象、直观。

三、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具体的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数学,都能实现自身数学素质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当搞所谓的“一刀切”,也不能在忽视学生数学主观差异的基础上采用统一、标准的教学方法。因为这将很可能出现“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难消化”等尴尬教学现象。而这很显然是一种非常畸形的数学教育表现。

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新课标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数学教学”这一理念形成足够深刻的肯定与重视,并在自身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质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科学教育目标。以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例,如,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在开展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时,会特意降低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的难度,让他们真正做到在数学素质上循序渐进地进步与发展;针对数学基础较扎实的学生,笔者则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学策略,即减少基础知识点的讲解比例,适当拔高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的难度,以此满足这部分学生内心对数学学習的真实主观需求,进而促进其数学修养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将其所大力倡导的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灵活、能动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真正推动初中数学新课改运动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参考文献:

课标 篇4

•国内第一套由新课标制定者选编的经典丛书•课外阅读的必备经典, 文学修养的首选文库海底两昆虫记欧也妮•||对文, K5j⑷-考>»- (注咅版) (小学版) (中学版) %语文泰斗倾情推荐受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北京大学;文iii�士生导师, 北大语文教>•研 (注音版) (小学版) (中学版) 究所所长, 教育部聘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三字经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推荐语:百家姓红楼梦故事髙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文矛名•文蜊•、累如文也晷越蛤钱爲。千字文它I是对久、冬針嗾、戈文冷铪外各, I入姜社会来伶•弟子规三国演义故事水浒传笠翁对韵水浒传故事红楼梦爽硌身"外。斧4对式.夫们M雀大诔彳外伶無名丛书顾问:温儒敏I, 增广贤文西游记故事三国演义这并彳4足灰人真於爷卷.it•得•人4硌真•, 處岛中国神话故事东周列国故事西游记史学铪耆豕。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三十六计故事儒林外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史记故事封神演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成语故事唐诗三百首论语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青鸟中外名人故事孟子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是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格林童话选中华上下五千年呐喊其以后的各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者和主要起草人—千零一夜世界上下五千年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稻草人骆驼祥子推荐语:幻奇, 灰阖中七矛噠於丨勾分全“欠f, 如辜钱大绿野仙踪寻找泉水的小鹿呼兰河传榀友嫦士阗裱f.毒夂督舟丨C]必侉典十兮钟, 就一定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福尔摩斯探案集宋词元曲精选錶旄高文幸養本.氣係•到母铪硌魅力。”夭囡丰斡从书主安徒生童话选爱的教育朱自清散文精选嗥柘大丨<!妓"丛辜是一4:^妓诠典硌趑今羊、掩矣本。木偶奇遇记小王子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而, uj%, 就一定妹剥确复务硌“^達+本沾小鹿斑比八十天环游地球哈姆雷特於A4�•编:崔外国神话故事海底两万里童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北柳林风声居里夫人自传京教育学院教授, 曾宪梓奖获得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泰戈尔诗选育研究工作, 对中国语文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中国乍绿山墙的安妮老人与海学语文教育资深专家, 全国中学生阅读教育的领军人物格列佛游记简•爱汤姆•索亚历险记茶花女推荐语:身夂斗I人4真忒妹对式一一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汰。嗨孓4•臂成為一个掎伸+茗硌又 (这身嗜昆虫记巴黎圣母院丛t S主编:苏立康成4•齓褒妗噌一遠妆就先分丰。’夂卞®丰.斡译柘大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呼啸山庄阗必"A革今銘俅法忐人美表沈禽硌人文戏夫.在f Q欧也妮•葛朗台-ik.理胖如文洸肀反良石一个各美岛南硌又.一个仏爱包法利夫人fe令塞鈐人。—.添当当网有售:http://book.dangdang.com/20140604_fuce咨询热线:023-63658951 63658952 (营销部电话) 023-63658948 63658953 (编辑部电话)

课标 篇5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

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解读新课标 篇6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书面表达一、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英语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功能之一,是书面表达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且写作的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阅读水平的培养。运用正确流畅的英文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文化科技交流是21世纪人才整体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运用写作能力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词汇教学强化英语基本句型训练,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多样化的英语表达方法,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二、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知识结构还比较欠缺,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各种错误。

1.心理因素方面

学生对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持害怕态度占75%,喜欢的只占10%,畏难情绪和信心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感到写作费时多,见效慢,影响了写作有效训练的动力。

2.词汇量缺乏,存在词汇记忆问题

目前,高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的词汇问题。我们知道,英语写作需要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英语单词组织一篇作文,因此,对学生的词汇要求很严格。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量,以及正确的词汇书写,在英语写作中是很难得到高分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应在写作时,不会拼写单词,还有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词汇量很匮乏,这样就会影响他们的写作成绩。很多学生在书写时,由于先前学过的单词记忆不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有的学生将“suitable”拼成了“suitble”,将“weather”拼成了“wether”,很多学生无法正确拼写出常见的单词。由于词汇量的缺乏,学生只会运用几个简单的单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成绩。

3.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存在各种句式问题

英语是一门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写作中就会出现很多句式问题。首先,存在“中文式”的英语句子。例如,“我很喜欢京剧。”很多学生会思维定势地将这个句子译为“I very like Beijing Opera”。这就是典型的句式错误,英语中“非常”这个单词的用法要比汉语复杂得多,我们可以用“really”直接修饰形容词,但如果用“very”就必须用词组“very much”放在句子的末尾了,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其次,学生在书写句子时,缺少谓语。谓语动词是构成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的必备成分,一个句子如果缺少谓语动词,它就无法形成一个句子,而是一些零散的单词。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在书写时会犯这种毛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写“我今天非常忙”这个句子时,会按照字面翻译成“I very busy today”。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却缺少了重要的be动词。再次,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造成了串句问题。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不注重标点符号的用法,将两个独立的句子串在了一起。

4.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存在语法问题

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写作中,语法知识能否正确运用,会直接反应在文章的结构中。案例显示,很多高中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没有正确对待语法知识,觉得语法知识很枯燥也很难。因此,大多数学生的语法知识都很欠缺。很多学生连最基础的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写作。首先,主谓不一致,单复数不分。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写作中的单复数概念。其次,不能正确使用不定代词和代词。再次,不能正确运用各种时态。

5.写作技巧方面

学生在写作前不审题不构思的占64%,他们常常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语无伦次,忽视前后句子的衔接,重题不清,段落不分,写完文章后进行修改的不足10%,学生不懂如何修改,导致明显或低级错误较多。

三、结论

带着“课标”进课堂 篇7

一、遵循“课标”理念, 内外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

我选定的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苏教版教材编委汪笑铅曾经说:“选编《林冲棒打洪教头》, 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一下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 引起他们的兴趣。”怎样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像这样的名著选段,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 还应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理念, 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高年级的一节阅读课, 应该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探究。这节课的结束不是一篇课文学习的终结, 而是一段阅读活动的开始。这从课后的“名著便览”以及《练习7》当中安排的“水浒故事擂台赛”中便可知。因此,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读故事” (简述课文大意) 、“读人物” (林冲、洪教头分别是怎样的人) 、“读写法”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 形成前后的相互呼应, 力求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课后延伸, 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唤起他们的阅读期待。

二、把握学段目标, 删繁就简

对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 课标提出,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篇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依次为“进庄—相遇—比武—离庄”, 条理清晰, 结构严谨, 层层渲染, 中心突出, 学生易于阅读、理解。依据年段目标, 我将本节课的目标预定为三个层面, 分别为: (1) 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 能简要复述。 (2) 学会通过品读文本语言,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3) 理解林冲忍让谦和、武艺高强、机智聪明却深藏不露的性格, 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以上目标, 重点在第二个。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强化语言训练?这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 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 进行语言积累。

三、重视方法指导, 返璞归真

就课标的理念而言, 我们的课程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本节课上, 我尝试着将课堂向两头拓展, 将《水浒传》这本书的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形成一种相互的借鉴和补充。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建立起自己心中的林冲形象, 从而激发其对《水浒传》这本小说的阅读兴趣, 有效推进课外阅读。

我们常常说: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什么是语文的方法?无非就是读读写写。在教学中, 我以读为载体, 围绕“的林冲”这个问题, 采用“读—思—议”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 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写批注, 了解描绘人物语言、动作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标"入心" 师生"共舞" 篇8

一、核心观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怎样培养呢?就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完成。“听”和“读”是“入”, 即理解;“说”和“写”是“出”, 即运用。听说读写只有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条件下, 才能有效进行, 否则就谈不上理解和运用。听说读写不能各行其是, 要有机结合在一起。而读和写是一体的, 是“主战场”, 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核心”位置。

我们结合校本课程, 要求高年级语文教师每周至少上两节课内阅读、一节课外阅读、两节习作, 建立“语文读写训练室”, 把课内外阅读摆在同等的位置, 每个班建立了《学生个人拥有图书和阅读图书登记卡》。学生每周写日记不少于800字, 读书笔记不少于800字, 根据年级的高低适当增减;每周写一篇大作文, 作文片段练习随时安排, 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定期办手抄报, 年级不同, 各具特色。

二、速效观

从根本上说, 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于加大作文训练量, 既加大阅读的训练量, 更加大写作的训练量。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习作不少于20000字, 读书笔记不少于10000字。“快速习作”是加大写作训练量的有效方法。推行“快速习作”, 教学基本模式为“师生共同命题—师生同题作文—学生讨论评议—学生自由批或互批—教师点评或小结”。“快速习作”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 大大增强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真正成了写作的主人。《课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我们要求学生30分钟写500字。也只有“快速习作”才能和上时代的节拍, 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实验证明, 要做到“快速作文”的“快速”并不难。因为人的思维有时要超越时空, 有着惊人的速度, 所谓“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即是。但这种思维往往又转瞬即逝, 所以让学生把思维及时付诸文字, 既是关键也是难点。“快速”并不是摈弃了作文的“质量”, 相反, 二者应是统一的。

三、生活观

如果照本宣科, 仅囿于书本、课堂, 那么作文教学就会沉闷毫无生气。《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是运用, 是服务生活的。让学生的作文与“火辣辣”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节拍, 也正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写起来有话可说, 有一吐为快之感。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对于作文的重要——原来作文就是生活!也只有这样, 才能激起学生作文的兴趣。

四、评价观

“写”如果做到了“尽情”、“投入”, 那么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但这个过程更应该充满一种愉悦之情、一种美的享受, 即写作的“快感”, 怎样让这种快感延续下去进而化作写作的动力呢?那就靠写作之后的“评”。这里的“评”指教师的评和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评提倡鼓励性原则。要多给学生写肯定性的评语, “精彩”的评语;要多给学生打分数;要尊重学生, 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学生的自评、互评, 我们叫它“写后记”。“写后记”是学生对自己或他人作文得失的总结、评判, 它是学生由写作实践向写作理论的一次飞跃。在“写后记”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重新审视自己或他人的作文, 或者倾吐“快感”, 或者把失败原因和盘托出, 或者写修改方案, 更为重要的往往是能归纳出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来。

五、指导观

如同“写”和“评”一样, 作文的“指导”也很关键。作文指导要“得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技巧。如古人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如考场作文要有简洁的开头、严谨的结构、生动的表达;如《匆匆》前后呼应的写法;如每次作文要“贯一”, 即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突破一个训练重点, 不宜太多条条框框,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审题障碍。作文指导又要“无法”。作文要返璞归真, 勿求浮华。正如《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只要学生能用朴实的话语把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就是好文章。作文教学要给学生这样的认识——作文即“做人”。要通过写作态度、作文品质等教育来加强学生的“作文即做人”的意识。

六、修改观

课标 篇9

一、实验版与修订版课标“课程性质”内容之变化

2000年和2011年分别出台了两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 在“课程性质”上有无变化?如果有变化, 是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在此, 首先重点做一下比较分析 (见表1) 。

从表1中所呈现的两个版本的课程性质可以看出, 其文本内容表述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实验版还是修订版, 课程性质的主要内容都是由三个层次组成, 其中, 实验版突出了三个层次:其一, 突出了本课程为必修、重要;其二, 突出了健康目标;其三, 突出了课程价值。而修订版突出的三个层次为:其一, 突出了课程重要;其二, 突出了课程的价值;其三, 突出了课程的特性。从呈现出的结构形式来看, 前者可以被整合为两大部分, 即可以将其二、其三整合为体育课程重要价值, 因为, 健康目标依然可以将其理解为具有增进健康的价值。而修订版的重要、价值、特性三个部分, 分别都是独立的, 即表述出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由此可以看出, 从结构形式上来看, 实验版呈现的是二元式结构形式, 而修订版为三元式结构形式。

(二) 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

从两个版本课程性质的具体内容来看, 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前面分析结构形式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将具体内容进行细分, 结果发现, 实验版的内容包含:1.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2.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4.是改革深化, 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5.具有增进健康、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价值”。因此, 必修课程、重要组成部分、重要途径、课程价值, 为该版本课程的最核心内容, 不但反映出是什么样的课程, 还表述了它的作用和价值。

修订版课程性质的主要内容, 对其进一步细分后发现:1.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3.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等特性。因此, 该版本课程性质, 重点呈现了课程的重要性、完成该课程采取的主要手段、学习的主要内容、达成的课程目标, 以及明确了课程具有的多重特性。与实验版相比, 其一, 从具体内容来看, 增加了对课程所具有的几大特性的表述;其二, 将实验版中的课程目标与课程价值进行了拆分与重组。

因此, 两个版本课程性质相比, 无论是形式上, 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一改变, 使课程性质更加清晰化了, 更加具体化了, 更加全面化了。但同时, 也有了新的要求。如, 该如何依据课程性质, 尤其是课程性质的具体特性来确定教学内容呢?

二、修订版课标“课程性质”的内涵与要求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关于课程性质的具体内容表述共413个字。从组成上来看, 分为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 后一部分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性分述。两部分的内涵和要求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从定位、特性两个部分可以将课程性质的内涵分解为前后各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针对一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首先, 课程性质文本中前一部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的时候, 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 高度概括后可以表述为“重要性”、“身体练习”、“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健康、培养意识、能力”。在选择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 就要充分考虑这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尤其要考虑的是手段、内容和目标, 是否与课程性质定位相一致。

其次, 课程性质后一部分, 集中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性, 即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在选择教什么的时候, 都需要比对这四大特性, 尤其要考虑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是否突出, 而综合性体现在内容选择上的时候, 主要考虑内容的整合, 如渗透健康知识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等。

三、依据课程性质确定教学内容的具体方略

要想较为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是最首要的依据, 脱离了课程性质的内容是盲目的, 甚至有可能走进某一误区之中。但如何依据课程性质来确定, 主要分两个步骤来完成。

(一)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确定内容方向

体育课堂教学要选择什么内容, 包括如何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写教材, 都离不开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定位的研究和分析论证。因为, 其定位决定着内容选择与确定的方向, 只有把握准方向, 才能避免走弯路, 使课堂教学依照课改要求、符合课程性质。那么,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如何体现方向性?手段、内容、目标三者缺一不可。

1.“身体练习”是主要手段

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 就在于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 通过这种手段, 不但能够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而且还能够通过一定的技能与素质练习提高体能, 从而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水平。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最首要的判断方法就是看备选内容是否是通过身体练习形式来完成的, 也就是说, 有没有身体练习?是什么样的身体练习?假如所选内容不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施的, 最好将其排除在体育教学内容之外 (指体育与健康实践课) , 因为, 没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练习, 不但难以掌握运动技能, 而且, 机体也难以得到锻炼和增强。如, 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摆多米诺骨牌, 就缺乏身体练习的成分, 显然以多米诺骨牌为体育教学内容是不妥当的。由此, 有无身体练习便被作为首要判断依据。除此之外, 还要在身体练习程度上做进一步的考虑, 即“是什么样的身体练习?”这种身体练习要含有一定的技术成分, 否则, 难以称其为教与学的内容。

2.“知识、技能、方法”是主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 不但要“动起来”, 还要“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由此, 在选择确定内容的时候, 要看该内容是否含有知识、技术成分在里面?通过学习从而完成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过程。有的内容知识性不突出, 有的内容缺乏技术含量, 还有的内容不具有方法技巧性, 因此, 在选择的时候, 需要充分考虑课程性质的具体要求, 达不到要求的, 同样被排除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由此, 是否具有“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应是选择确定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依据。

3. 促进“健康、意识、能力”是主要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由此, 第三个方面的依据就是要看一看备选内容是否具有增进学生健康的价值与功能。当然, 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 是通过合理的方法, 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 在增进健康的同时, 逐步实现目标的。因此, 是否能够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便成为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之一。如, 有的教师所选的是发展智力的内容, 比如说, 有的体育课上, 教师组织学生下象棋, 很显然, 这一内容很难起到强健身体的功效。

(二)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性”综合判断内容适宜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四大特性, 所选教学内容要符合这四大特性, 否则, 就可能远离科学、合理、有效等基本要求。

1. 综合判断方法

为了能够使确定的内容尽可能地适宜, 需要采取一一比对法来确定。具体操作方法见表3。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用表3的方式可以较为明确地判断备选内容是否可以被选中。但需要说明的是, 在备选内容栏中, 所列举出来的内容, 其应定为运动项目本身, 而非具体运动技术层面。因为, 只要项目确定了, 具体到教哪些技术, 还要结合中小学不同水平级学生的具体需要而定。当然, 这种判断方法, 只是针对项目本身, 而未能结合某一学段或年级的具体内容确定。更确切地说, 这种方法, 更适合于“素材”、“教材化”阶段的选择。当然, 早已被编进教材中的一些项目, 一般情况下无需再做这类判断。

2. 判断案例分析

采用如表3所示的判断方式来验证一下, 前文中所提到的几个案例为什么不能作为体育与健康内容来教学?以象棋、多米诺骨牌、扫把等器材被一些教师作为体育器材搬进课堂的情况为例, 判断情况如表4所示。

注: (1) 利用该表进行内容选择时, 根据备选内容所具有的特性, 用打“√”的形式来逐一判断; (2) 在“选择结果”栏目的确定上, 依据特性中所符合的“√”多少来判断是否被选中, 本研究认为, 符合三个以上特性的, 即前面有三个以上“√”的, 在“选择结果”中可打上被选中的“√”。

通过分析发现, 象棋、多米诺骨牌除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基础性外 (知识层面) , 其他三个方面的特性都很难具备;扫把和扁担南瓜尽管也被个别教师引入到了课堂之中, 让学生作为器材来活动身体, 但对表4中的四大特性的判断结果显示, 除了具有实践性, 和一定程度上的健身性之外, 基础性和综合性都难以体现, 因此, 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不适宜的。

四、结束语

课标 篇10

(1)2013年新课标卷Ⅱ高考试卷结构。今年甘肃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往年不同,使用的是新课标卷Ⅱ。其中地理部分组卷形式有很大变化,试题分为必做和选做两大块,必答部分有选择题11道(44分);非选择题36题(22分)、37题(24分),(共46分);选做题在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任选一题作答(10分)

(2)2013年试题考点分布。在2013年新课标卷Ⅱ高考试卷中,考察目标分布情况为:1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如:第1题“人口数量的变化”、第6题“等温线的影响因素” ; 2考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如:第2题“人口迁移”、第7题“年降水量的判断”、第10题“气候”;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如:第37、42、43、44题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如 :第36、37题等。

(3)2013年新课标卷Ⅱ高考试卷特点。仔细研读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题型稳定,总体感觉难度适中,但比往年有所上升。从整体来说,2013年的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地理素养,突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以及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等特点,试题更加开放灵活。这些特点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将仍然延续。

二、学生的反馈

从学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答题情况并不乐观。总的来说试题难度超过往年。选择题中1、2、9、10、11小题得分率较高,属于平时练过的题型,而3、4、5、6、7、8小题虽然题干表面看起来并不陌生但选项迷惑度较高,要想选对并不容易。有40分左右的题是不能通过死记硬背而得分的内容 (如36题1、3小题和37题1、2小题等),这些题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准确地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才能答上。还有近20分超难题学生几乎都做不出来或答不全的(如选择题5、8和36题1、2小题),除极个别尖子生外几乎只能靠猜和运气。

非选择题中得分率较高的是36题(3)满分8分 ,该题为开放题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说得合情合理就能得分。非选择题中得分率很低的是37题(4),需要学生抓住题干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从降水的角度”。

选做题中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同学较多,也容易得分,而选环境保护的同学较少,得分率很低。

三、 高考备战策略

通过对今年高考试卷 (新课标卷Ⅱ)的解析,从中可以看出,在备考中应牢牢抓住试题特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准绳,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高考成绩的突破。

(1)团结协作抓落实。在高三总复习刚开始就应成立文综教研组和地理备课组, 每周定时定点举行备课组活动,会上每位老师可围绕某个中心议题畅所欲言,激烈讨论,就复习的进度、难度及对教法的认识和知识点的理解等各个方面发表意见,从而达到统一行动和集体备课的目的。

(2)回归教材抓主干。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重要知识点是高考试题解答原理的源泉。 考题以课本为基础进行雕饰,加以延伸,所以只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学透、理解透,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3)常看地图夯基础。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图行天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多以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图为载体进行区域定位,考察地理事物的分布、区域特征等。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地图。

(4)查漏补缺纠“错题”。在系统复习中,学生还会有散落的知识点与解题规律, 这就需要学生在做练习或测试时,查出“漏网之鱼”。还应该把每次做错或多次做错的题整理出来, 建立“错题本”,并认真纠错,反复练习,尤其到了冲刺阶段,更应针对“错题本”进行专项训练,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认真测试重讲评。测验和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效率和复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考试可以为学生增强信心、查缺补漏、学法指导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每次考试完,要认真的分析试卷,通过召开年级组会、班会和家长会等来对本次考试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从而使师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6)调整心态稳情绪。高考复习非常辛苦,要求付出大量的心血,因此在复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疲劳、焦虑、烦躁等情绪, 我们应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把握课标 提高能力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

新课标的指导下,让我们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关系到初中生的学习命运。语文教师应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逐步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认真研读阅读训练目标,掌握训练重点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多条训练目标,将其理解为朗读、理解、欣赏几个方面,语文老师应认真研读,做好笔记,并将训练内容下发给初中生,使学生对其有透彻的了解。如此,师生都有充分的认识,掌握阅读训练的目标与重点。

二、采取多种有效途径,落实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有很多,而且很有效果。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阅读方法指导和增大阅读量三个。

1.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课文所选的都是一些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章,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以课文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如课文朗读、理解分析、品读感悟等。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语文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课文朗读、质疑、交流、表演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2.阅读方法指导

如果没有较好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效果也不会很好。所以,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应着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教会学生朗读的知识,从朗读的速度、轻重音、思想感情着手,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情感地进行朗读。

其次,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方式,指导如何去略读、细读、速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记读书笔记。

最后,依据课标要求,适当增加初中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采取班内开设阅读课,集中时间让班级学生一起阅读。此种方式有利于语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教学,掌握学生阅读的第一手材料。再者可以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选择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读物,倡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实践,有益补充。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可以采用朗读、演讲比赛,还可以举办语文知识竞赛,优美词句摘抄展览,阅读交流会等。

参考文献:

樊玉惠.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透视音乐新课标 篇1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实现零距离, 教师必须走进学生中间去,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使他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培养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个性品质, 保护其自尊心, 激发其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一节以器乐为主的音乐课上,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 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用口琴练习吹奏歌曲《绿叶》, 这时一只五彩蝴蝶悄然飞到了教室的窗台上, 几乎在几秒钟内, 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被吸引, 并窃窃私语。于是, 我微笑着说:“同学们, 你们刚才动听的口琴声把蝴蝶都吸引过来了, 想看蝴蝶并保证课后认真练习、争取能背吹的举手。”同学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我很满意学生的诚实, 也相信他们的承诺。见我同意了, 同学们心中一阵狂喜, 又怕惊跑了蝴蝶, 便蹑手蹑脚地围过去……下课铃声惊跑了蝴蝶, 学生们拿起口琴吹了起来。可见, 教师对待学生应多一分理解和信任, 才能与学生融洽相处。

二、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 音乐教学应构建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师生互动、富有个性的教学过程, 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欣赏《战马奔腾》时, 我先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儿童舞蹈《战马奔腾》, 同学们看得很专注, 时而紧张、时而舒展, 似乎进入了内蒙古大草原那热烈奔腾的骑马场面。再来欣赏《战马奔腾》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模仿拉二胡的、有学骑马的、有的不知不觉哼出了主题音乐……欣赏第二遍时, 我要求同学们静静地听, 而后交流欣赏所得。孩子们滔滔不绝地把战马嘶鸣、冲锋陷阵、顽强格斗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而一个个疑问更是激起了思维的火花:“老师, 我知道二胡是用来拉的, 琵琶是用来弹的, 怎么里面出现了用手指弹的二胡?”“我知道有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叫阿炳, 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非常有名, 这首《战马奔腾》又是谁创作和演奏的呢?”“民族乐器除了二胡、琵琶、笛子外, 还有哪些呢?”……教师如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亲身参与自主体验, 那么想象和创造便水到渠成, 音乐欣赏课再也不是死板的“一言堂”了。再如:歌曲教学过程中艺术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按传统的方法往往是教师对歌曲进行分析、艺术处理, 提示歌曲的情绪、力度、音乐的变化等, 学生则按老师的提示被动地、机械地演唱歌曲。这样就谈不上情感的投入, 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将歌曲的艺术处理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真体验歌曲, 学生才能激情歌唱;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对音乐的感悟, 才能激发学生展现美、创造美。

三、提倡多门学科的综合

新课标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在音乐教学上应与多个艺术门类兼容互通, 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界限, 同非艺术学科连接, 进行更广泛的综合, 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而且是音乐本质特征的体现, 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如教低年级同学进行节奏创作时, 可以融语文、音乐、美术学科为一体。在一堂音乐课上, 我凭借古诗《静夜思》让学生创作节奏。我学着古人的样子边吟诵边问学生:“同学们,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和音乐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 你发现了吗?”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 学生知道了古诗跟音乐一样也有节奏感。“对, 就像这首《静夜思》, 我们可以用多种节奏来朗读, 请大家试一试。”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 纷纷念起来。

这时, 我再引导学生读出强弱变化, 使它更具有音乐性。在对学生们多姿多彩的创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后, 我进一步引导:诗歌和音乐都很美, 都表达了一定的意境, 这意境还可以用绘画或音乐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 我边放音乐边让学生自由创作绘画, 然后将学生分成四大组, 通过分组创作、排练, 把《静夜思》以音乐情境剧的方式表现出来, 并利用学生创作的画作背景。这样, 通过音、诗、画的有机融合,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了音乐创造力。音乐与各学科有机结合, 能够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们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新课程的评价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实施中, 建立一套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 非常迫切和必要。

(1) 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指的是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提高。

(2) 多元化评价。指的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学评价既体现共性, 更关心学生的个性, 既关心结果, 更重视过程。

(3) 全面性评价。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的改革,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应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不断进取、不断探索,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艺术的天地里健康快乐地发展。

【课标】推荐阅读:

上一篇:和声学教学下一篇:浙江省经济现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