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教学

2024-07-25

和声学教学(精选10篇)

和声学教学 篇1

摘要:和声学引入我国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 在各类音乐院校中, 以专业必修课承载着一门重要的技术理论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学生对和声学没有兴趣, 学习了不知道怎么用等一系列问题。将通过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 让学生有效的学好和声学。

关键词:和声学问题,和声教学,和弦听辨,和弦分析

和声学就是研究和音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连接的一种理论方法。以配和声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是纯理论性的学习, 没有从如何应用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得学习者学起来变的越来越没趣, 导致有的学生毕业后, 就记得“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属七和弦”这些常用的和弦。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四部和声写作, 不知道写出来的和声效果, 不知道它们的作用, 更不知道学习和声学如何进行运用。

存在的问题

和声学作为一门音乐理论课, 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桥梁。只有很好地掌握和声学知识才能学好即兴伴奏、复调、配器以及更高层次的作曲等其他音乐知识。而具备这些能力, 才能体现当今音乐人才的才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任课教师首先忽视了和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授课过程中只讲和声学理论知识, 尤其入门学习时只针对为旋律配和声, 讲述怎样配写四部和声的这些问题。使得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 却只是体会到了枯燥的完成了作业, 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和声学的学习价值是什么?难道只是写四部和声吗?如果这样的话, 就突出不了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 也使得学生学习不到和声学应有的作用。有许多学生提出“学和声主要做什么?”、“和声知识怎样运用到实际音乐当中去?”等疑问。这些就是因为任课教师没有涉及到运用音乐分析和创作方式的学习。这一问题也说明授课内容与方式有不足之处, 更反映出, 和声学不单只是配写和声, 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让学生去认真学习。因此, 应该扭转这一局面, 将和声学的教学进行反思, 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和掌握。

教学反思

学习和声是以表达音乐为最终目的。要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好课程模式, 最终要考虑到音乐的效果, 而不只是对技术规则的遵循。和声不是凭空造就的, 而是音乐创作实践的历史总结。要通过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和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分析和研究和声学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和声写作能力、听辩能力、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感受和声对音乐表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学习和声的目的, 根据这一目的, 笔者认为和声学课程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1、为旋律配和声。

为旋律配和声是学习和声学的第一步, 是了解和掌握和声原理的重要环节, 是多声部写作的基础。这是个“死工夫”, 学生必须顺利通过这一关。它包括和弦的连接、声部的进行、等和声原理。只有掌握好这些, 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和声学理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可惜在教学当中, 为了学生完成作业, 把它作为和声学的硬性内容了。不仅要把为旋律配和声作为重点, 同时还有不容忽视的即兴编配、和声分析、和弦听辩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更何况, 现在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应当两者相结合, 这样既适应了学科要求, 又适应了人才培养的要求。

2、和弦听辩。

和弦听辩是掌握和声色彩的一种训练。从现实情况来看, 一般在和声课中比较少涉及这一内容, 这是一个欠缺。和弦听辩是从音响的角度了解和欣赏音乐的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能体现音乐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这一练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和声色彩的辨别能力和对和弦的判断能力, 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和声色彩的特点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 以便更好地为指定的旋律即兴配弹伴奏或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由于这个训练是比较有难度的, 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 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的, 那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而进行。

3、为低音配和声。

这个知识可以说是迈入创作的第一步。让学生自己配写旋律, 由于配置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可以说有点体现自己作曲的形式, 使得学生有了积极的兴趣。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没有重视对于自己配置的和声音响效果进行聆听。自己写出来的旋律好不好听, 适合不适合音乐作品的发展。通过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们觉得这是一种创出, 而且创作出来的旋律好听。既达到了知识的掌握, 又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学习和声的兴趣。

4、和声分析。

和声分析是指对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结合音乐内容、旋律、曲式结构、织体等方面对和声现象所进行的一种全面的分析, 也是从作品中学习和声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和声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教学当中往往只是分析某一作品的某一片段, 而且只在书面上没有音响作根据地分析, 并没有真正做到和声分析。作曲家们因创作时代的不同、创作技能的不同、作品题材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所以教学中在进行和声分析时, 要将作品完整全面的分析。通过钢琴把和弦解剖来讲解和声,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教学中只是分析谱面的和弦级数而忽视了是实际的音响效果。教学当中应当在课堂中以世界著名的, 学生喜爱听的作品作为例子。如:讲属和弦时可以拿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作为例子, 并结合着肖邦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心情来强调属和弦在音响上的不和谐性及作曲者的意图。这样就使音乐变的很形象化,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音乐感染力增强心与乐的共鸣。

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平常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通过教学实践表明, 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现实效果。课堂必须要有师生相互交流及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可以从课堂内和课后两个方面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课堂内

以师生交流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为主, 教师可以将对某一问题有独特想法的学生和创作有特色的作品展现给大家, 叫学生去面对同学讲解创作的理论和自己的创作观点, 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师范性, 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既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课后

除了课堂以外, 课后也可以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把两个班级互相批改作业。实践表明, 和声学中的配和声写作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而且自己却往往发现不了, 因此, 互换作业检查和批改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增强做题的准确性。

和声学出现的上述问题应该说会一直长期存在着。虽然笔者通过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进行适当课程改革。当然并不可能在短期内把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相信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 能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1]《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钱正钧人民音乐2002-9

[2]《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5

[3]《和声学教程》 (上下册增订重译版) 伊·斯波索宾, 伊·杜波夫斯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3

[4]《基础和声》刘锦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2

和声学教学 篇2

摘要:目前,我国音乐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如何歌唱,关键是让同学们用一对聪慧的耳朵聆听美妙的音乐,感悟音乐的复合元素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把音乐和声意识进行不断渗透于和声教学内容中,这对高校音乐教学及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亦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乐理基础。

关键词:和声学;改革创新;学生主体;实践;音乐音响

伴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学界不断探讨音乐产生与构成因素、和弦连接与相关理论。因此,单一的教学形式远未能适应新时期音乐高素质人才需求。教育部于11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学指导纲要》,为当代高校和声音乐专业教学指引了光明前程。高校和声音乐教学是音乐专业课教学的重要课程,在音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对和声教学状况进行肤浅分析,有几点见解如下:

一、和声课是音乐专业课的主要基础课程

和声之所以被称为音乐的血肉,因其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它与旋律的体现形式是两种以上或一系列音符同时鸣奏的和弦之声。一支和声不存在的旋律,就如同人类无阳光、生物没生命,图画失去了色彩一样……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耳朵聆听音乐,感受大自然;体验音乐中的旋律变化、音色美感、节奏快慢、和声特点等等在音乐中的状态;学生们从音乐中自身受到感染和激励、启发和熏陶,这些正是和声在诸多音乐课程元素中的重要体现。

和声是音乐专业课的“基本功”,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学好和声课,就意味着学好了音乐欣赏及钢琴伴奏课,亦学会了电脑音乐制作、(小)乐队编排以及合唱的创作改编等。学好和声(与视唱练耳)课程,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就能产生新的跨越。

二、高校音乐和声课的某些不足现状有待改进

当前教学评价机制存在一些不好现象,个别教师用“规则性”评判权威人士的注目,在和声教学方案和内容上选用学生作业(专业考试题目)的内容单一,只有四部和声写作题,却少有关于和声分析和听觉训练方面的课题;在音乐教学中认为无违规现象的做法就正确,而缺乏创新改革精神。

仍按书本四部和声写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仅关注知识层面的教育,轻视了同学们实际操作过程。这样,音乐教师在授课时颇感单调,不能满怀激情地给学生上课。此现象已影响了高校音乐和声教学专业的发展,制约了音乐和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看,不少高校的音乐教师不能彻底转换教学理念,不能正确运用音乐观点,使学生增强不了创新意识,更理解不了和声在音乐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个别和声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学方式较繁琐,这导致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乏味,缺乏新奇感,不能增强学习积极性,影响了音乐和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和声课的音乐表现形式导致老师授课辛劳,学生学习苦累的况状,因之,高校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关于和声教学措施的改进。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培养

有关键盘和声的.教程素材说明,和声学是一理论性教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研究如何与和声教学联系,反对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灌输式教学法。键盘和声对学声乐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要掌握健盘和声理论。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键盘和声不能与和声理论的教学同期开展,应从三和弦的连接上适当加人四部和声的有关内容,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键盘操作,高超的音乐技能正是由键盘和声练习得来。

音乐颇具特定的固化美,它不需任何外部装饰,审美体验建立于有关的理论基础上。学习和声,就是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方式,利用学生的听觉系统认知感觉特殊运动的不同音响,不用死板的意识脱离音响,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感受音乐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加强音响感知训练,使和声学教学方式更生动和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和声学功能,增强色彩的感应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倡连接规则、音响感知并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音响中认识、掌握、感知和声语言的魅力。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措施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和声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亦愈加增多,理想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体悟和研究音响,熟知、感觉、体会此特殊运动的音响效果。音乐研究的对象是音响感受与反映过程,它属于听的艺术感觉。学和声可说是学音乐的音响,而实质上和声就是音响。我们采取有力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让学生从音响中受到鼓舞。

加强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有益于培养现代化的音乐人才;结合音乐风格特征,提倡以音乐技法与音乐欣赏法结合的民族和声教学方案;教师要重视分析和声的素质培养,多做些有关练习,和声学在理论方面要不断完善。我们只有具备了和声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音乐素材进行全方位之分析。

四、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弘扬创新精神

(一)近年高校和声音乐作曲理论课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后,分成和声学、复调音乐基础、曲式作品分析、小乐队配器等授课内容,它的授课方式由多人分别担任或一人任教。新课程标准传承原来的先进成果,吸取了经验教训,发扬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改变教学方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将特色民歌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把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实际音乐曲目相联系,弹奏美妙乐章,即兴演奏乐曲,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师都应牢固掌握音乐学基础理论知识,顺应新时期高校和声音乐教学的发展要求,适应新科技信息时代需要;音乐课程建设应结合新形势和应试需求,将原来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融合于多声部音乐中去,注重素质教育教学;音乐教学应与高深层次的课程设置相匹配,进行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我国民族性的调式和声内容已渐引到高校的和声教学中来,成为学和声不可缺少的部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实践运用中才使理论得以发扬光大。

(三)音乐教育者于教学中,应将和声意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运用各种感官功能深刻领会及体验和声,如通过在器乐演奏中、娱乐活动中、赏析讲评中感受审视和声的规则。利用合唱、合奏及在乐曲创作编导伴奏演译的形式展示和声的和谐美。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声乐、器乐作品中和声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感。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的和声学教学应强化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和声分析素质的培养锻练,强化对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去;作为音乐教育者将要在教育部课改方针的引领下,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音乐金道,大力培养具有高音乐素质的社会人才,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素养及生活品位。

参考文献:

[1]谢功成等.《和声应用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3]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9

和声学教学 篇3

普遍来说,房间的声源常常经过六个途径传到我们的耳中:音箱发出的直达声;地板的反射声;天花板的反射声;音箱后墙的反射声;侧墙的反射声以及聆听者背后墙壁的反射声。改变声波的任一反射条件,声音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听音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重放声的音质好坏,假使你设备最好,环境不当也难有好效果,只是这点常常被大家忽略。因为常常房间声学的造价也是不便宜的。房间的声学特性,很大程度上与室内装潢及房间布置有关。

一、长方形

理想的听音房间最好的是长方形,按黄金分割比例,长、宽、高不成整数倍的关系,因为这样的房间能更好的产生声音效果,不易出现驻波折叠,从而提高听感。

二、隔声与吸音

其次是隔声,房间内外不致干扰并使声音扩散。适当的吸声可免除声波往复反射激发出某些固有频率的声音干扰,造成声染色。原则上室内声波的处理扩散应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强度降低。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度使用吸音材料,过度的吸音会使得房间的混响时间太短,声音变得干涩不圆润。重点在于侧墙和天花板。在侧墙均匀地设置一些吸声和扩散物,要厚重扎实,例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极好的全频吸声物体,薄的地毯、挂帘、壁毯只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过多使用会导致声音缺乏色彩和明亮度。同时,一些家具(书柜、桌椅、沙发)都是很好的声音扩散物,能对声音的传播起调整作用,调整低频有很好效果。最理想的方法是在侧墙上贴以适当的扩散板,但这种方法费用较昂贵且影响美观。

为使声音的扩散度更广,不致来回往复聚为一起成为有害驻波,就要改变该频率声音的行进路线,我们可以请专业设计师商量,但最实际的方法是移动音箱或聆听位置。架空的木地板对低频也有吸收作用,当房间较小时,可以防止低频量感的过度。如果房间声音的低频发出轰鸣声,可在地板的近反射声的反射点附近,铺设厚重的羊毛地毯。当声音刺耳、低频量感不够时,就应在两侧墙的近反射声的反射点设置吸声物覆盖处理。如果出现声音太干,应优先取掉地毯,在房间角落放置玻璃纤维作成的吸声块或布坐垫,可作混响时间的最后调整。

三、房间完好封闭性

房间的隔声还跟房间的封闭性有关。听音房间的理想隔声对一般家庭而言其实是很难办到的,因为门、窗、墙、地板和天花板,任何一个与外面相通的小细处都会将室外的声音传进来,并将室内的声音传出去,特别是将低频传得更远,而影响到声音的最佳效果。门窗是隔声的薄弱环节,良好的隔音可将窗作成双层,在已有的窗上再加一层,当然这时的窗要有好的密封性,这是花费最少且效果不错的方法。对于门,可以采取带空腔的中空双层门,面板使用胶合板制作,中间铺敷吸声棉。如果觉得这样繁琐,便要听从专业影音设计师的见解,从实际环境出发,探究最合适的隔音办法。其他包括插座,门把手这样的细微之处,也应尽可能的做处理,让声音无法外漏。如果是在客厅,由于通道关系而影响室内声场的平衡,可在不对称的墙面与角落加上吸声材料,尽量让两侧的反射声均衡。

接下来,我们说说听音室器材的位置摆放。

现在听音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专业听音室(如视听室);2.与起居兼用的家庭听音室;3.以影像为主的AV视听室。三者的声道系统不一样,因而器材摆放上也是各有讲究,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相通之处。我们最常接触的莫过于2.0、2.1、4.1、5.1和7.1的多声道系统(任何x.1音箱中的,1指代的是独立的超重低音音箱,俗称低音炮)。

2.0声道

对于2.0系统来说,有一个

“三角形法”原则。只需将两只音箱放在听音者的正前方(两音箱之间距离为1.5-2m左右),聆听者处于与两只音箱组成的三角形顶点。音箱与人耳的角度在45到60度以内。这个角度是有讲究的,它很好的把握了聆听者与音箱的距离,如果音箱离听者太近,音域定位便不够精准,且高低音单元存在相位差,声音便不能同步。如果距离太远,声场则会变窄,失去空间感和临场感。

其次,音箱要与后墙、侧墙相隔一定的距离(20-50厘米以上)。因为一般的2.0音箱的倒相孔都是后置的,如果音箱紧靠后墙,倒相孔中的声波便不能完全放出,声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些音箱更是必须借助墙壁的反射、叠加、混音才会有较好的低音效果。音箱不要离侧墙太近,以防侧墙体的反射作用改变了声波的传播方向与强度而影响音质。再次,音箱与人耳最好处于同一平面,如果音箱高度不够,我们可以使用音箱支架以获得好的聆听效果,得到所谓的“皇帝位”。

“三角形法”又俗称为半自由近音场听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四面墙反射音对音箱直接音的过度干扰,可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宽深的音场,是能够听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细节的一种摆法。除角度不变外,这个三角形根据房间大小、后级功率不同可大可小,自由调节。

2.1声道

2.1相比于2.0,多了一个低音炮。音箱的摆放跟2.0大同小异。超重低音喇叭效果入耳听到是有限的,反而是人的其它感官会感受到。超重低音只是在特定的节目源存在并需要还原。比如,在电影院或现实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飞机起飞时那种力量与能量的震撼,但是如果我们的家庭影院没有配置超重低音喇叭音箱或者配置不合理,就无法感受到这种震撼。摆放低音炮,注意到以下几点就好。

通常把超低音音箱放在前方墙角附近,最好离墙角1m以上;避免摆放在和墙壁等距离的地方,例如,房间宽为4米,则不要摆放在离两边墙为2米的地方;其三,与墙壁之间应为不等距关系,不要把音箱摆放在靠近墙角处及侧墙和后墙等距离的地方(如离侧墙或后墙距离分别为1/3、1/5的距离)。这是因为这样的摆法能增强低频的交错叠织,低音更浑厚圆润。

4.1声道

nlc202309040608

4.1跟2.1比较,是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后置环绕音箱,用来强化声音的定位和环绕效果。两个前置音箱和低音炮的位置摆放就无需再多说了,遵循着“三角形”法则,形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而对于这两个新增的环绕音箱,我们一般将其摆放在“皇帝位”的左右两侧,音箱面对面的架设,直接面对听音区域。环绕音响位置太前,我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向后效果,位置太后,包围感和环绕感就会减弱。就高度来说,大约比聆听者的坐姿高70-90厘米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参照杜比实验室规定的摆放法,将后置环绕悬挂于后墙之上,距离听音者1.5米为宜。安装时,两个环绕要以听音者为中轴线对称。倘若房间设计不允许,你也可以把它们吊挂在后方墙上。

5.1声道

5.1声道在4.1的基础上多了一个中置的卫星箱,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中央声道。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播放电影中的人声和对白。也就是说5.1声道由前置的左、中、右三个音箱和两个环绕以及低音炮组成。

前置左右音箱和低音炮与前面讲的相同,两个前置放在屏幕左右两侧,与用户形成45到60度的夹角。如果在小房间使用大、中型屏幕,则左右音箱可紧靠在屏幕两侧。如果屏幕较小,可使它们距离屏幕稍远以获得较宽阔的立体声场。中置音箱,正对用户,距离用户2-4m。左、中、右三个声道的辐射角度朝向用户,以此减少来自天花板、墙壁和屋顶的反射,保证声像定位的清晰度。

目前来说,环绕音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的单极型小音箱,它们通常被放在音箱架上或高挂于墙上。另一种环绕音箱则是偶极型音箱,每只音箱内均有两只背靠背安装的扬声器,均接成反相方式。偶极型音箱只能对前后方发出高频声音而无法发出低频声音(即使给它输入低频信号也因抵消而发不出低音)。它只同时向前和向后发声而不会向聆听者的侧面发声,并且使声音到达聆听者前先充满听音室。

摆放时,左环绕与右环绕这两声道的音箱,其声音的扩散性应重于方向性,这样有利营造浓郁的环绕气氛。偶极型音箱摆放时,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谐振(强迫振荡频率非常接近自由振荡频率系统中出现的振荡现象)和自我衰削。抗谐振的最佳位是离顶棚(或地面)20%的室内空间高度处(如室内高度为2.5m,则最佳位置为上、下50cm处)。通常,家庭使用偶极型音箱的是绝少数。

直接辐射式环绕音箱,则跟前面提到的相差无异。布置方案很多,例如:固定在两侧墙壁上;或固定在后方墙壁上,使它们向外和向上张开呈倒八字形并朝向边墙与天花板结合处。与用户成100到120度的夹角,后置环绕应尽量与前置音箱保持在一个平面上。这点要值得注意,环绕箱太高会感觉人声从空中传来,而太低对白又会被矮化。总之,要听起来声音从前方出来,听来顺耳自然。

寻找低音炮的最佳位置,我们可以接好它的喇叭线并反复播放一段具有强低音效果的音乐,再绕房间四周仔细去听。听时,要将耳朵贴于地面,大致处于超低音音箱高度的位置。然后,找出低音最平稳、最深沉、最清晰的点,即为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摆放位置。

7.1声道

7.1系统则是增加了两个侧环绕,主要负责侧面声音的回放。而原本的后置环绕则可以更专注于后方声音的回放,环绕效果进一步增强。7.1与5.1的摆法基本相同,只是更加注重于四个环绕音箱。通常我们将其悬挂于用户的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的两侧位置(如正后方没有墙,两个后环绕也可放于音箱支架上),左右侧环绕音箱和“皇帝位”呈90°-110°的夹角,高度一般约高出用户坐姿高度的60-80厘米,左边两个音响和右边两个音响分别处于一条直线上,四个环绕应处于同一平面层。7.1相比于5.1,更为注重环绕声和整个声场的效果表达。

总而言之,房间声学设计和器材摆放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好声音是需要多面协调的。但如果你学会了,自然会乐此不疲并舒心畅快,因为好声音是无止境的追求。以上总结,亦希望烧友们给予建议与批评。

音乐教学中的和声学教学 篇4

一、和声学教学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和声学被喻为音乐的血肉, 是因为它能够组织音符之间的关系, 将不同旋律完美的衔接在一起, 形成一首完整的音乐。学生通过和声学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音乐组织能力, 将抽象的旋律通过合理的组织使之成为具有活力的音乐。

和声学课本内容相对理论化, 但是该课程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和声学是研究和弦以及和弦之间关系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和声学内容之后, 能够为日后的复调、作曲和伴奏等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当今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音乐教学是以提升学生用音乐表达感情的能力作为工作出发点, 培养具有专业音乐能力的人才。和声学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和声的过程中, 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 实现音乐组织能力的提升, 为之后的音乐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二、我国和声学教学现状

(一) 教学方法相对古板, 不能适应当代人才培养要求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往往忽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感受。

和声学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 教师在课堂中仅仅是将知识盲目地传达给学生, 而不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伴随着音乐专业人数的增加, 和声学课堂所面对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 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特殊的教学辅导, 导致学生仅仅是明白和声学理论, 而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音乐实际问题解决中。

(二) 教学目标不明确, 不能联系教学实际制定教学任务

在和声学教学工作中, 教师仅仅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将教学同学习现状相脱离。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的根本途径, 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任务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但是, 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任务的作用, 在阶段性教学开始之前没有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 从而导致教学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不相符, 不能发挥和声学的作用, 进而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 教师专业素养较低, 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目前, 除了几所国家高等音乐院校, 我国普通院校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和声学要求教师有基本的和弦组织能力, 能够编排简单的音乐。但是大多数教师在和声学教学中仅仅是将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 不能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和弦指导。和声学内容相对抽象, 但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进而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和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 创新教学方式, 拓展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和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 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 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并且联系教学实际, 适当扩充课堂教学内容, 把抽象的和声学理论同实际相结合, 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 将简单的和弦编排成一段音乐, 并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进行创新, 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二) 教学同实践相结合, 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和声学内容相对抽象, 但是对学生的音乐基础构建非常重要。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情况, 为其布置合适的作业。教学内容应当同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仅仅是对知识有初步的理解, 合理的教学作业能够促进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 进而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 打下坚实的音乐素养基础。

(三) 整合教学资源, 以直观方式展现音乐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采用识谱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 但是音乐教学应当视听结合, 学生在听到旋律的同时能够分析出其中的音符组成。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能够让学生在和声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听觉能力, 通过对音乐的分析, 鉴赏能力得以提高。并且, 多媒体技术还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网络资源, 将学生从传统古板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提升学生对于和声学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 和声学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 和声学内容相对抽象,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 为学生的和弦学习提供充分的指导, 培养出适应现代需求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贺.高职音乐专业“和声学”现状与对策之我见[J].华章, 2014, 11.

[2]金英姬.提高和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5.

和声学教学 篇5

活动目的:

1、感受并初步辨认鼓、碰铃、蛙鸣简、三角铁等乐器的音色,尝试为教师齐声伴唱。

2、学习听辨乐器音色表演相应动作,增强音乐听力与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鼓、碰铃、蛙鸣简、三角铁各一个。

2、老虎、小兔、青蛙、小猴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四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分辨动物的名称,并模仿各种动物的基本动作。

2、引导幼儿倾听并分辨乐器的音色,尝试进行初步的匹配。

注意敲击鼓、碰铃、蛙鸣简、三角铁四种乐器,“出自:屈;老.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其音色,与图片上的四种动物进行匹配。

逐一演奏四种乐器,引导幼儿认真听辨并做相应动物的动作。

3、演唱歌曲,引导幼儿齐声伴唱。

教师唱到“什么声音响”?后,在间奏处有节奏地敲击乐器,引导幼儿辨别声响并做相应动物的动作4幼儿游戏。规则:幼儿必须在教师唱完“看谁辨得清,辨得清”后,才能做动作。

教学反思

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大胆进行尝试表现为音乐伴奏。萌发喜爱打击类音乐活动。本次活动符合《三到六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艺术领域的要求,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足之处是幼儿在为音乐伴奏的时候,兴趣很高,对用力大小、感受音乐的轻重方面没能更好地进行对比,再进行巩固,让幼儿着重让幼儿感受一下,效果会更好。

对和声学中“法则”的一些思考 篇6

和声学以四声部和声组合和运行为基本方式, 声部之间相互保持一致或协调, 又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法则。几个或是许多不同的音如何结合?纵向如何安排?横向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这样的问题都是和声学研究的范畴, 法则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着决定性作用, 下面就和声学中的“法则”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法则在《和声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任何一门学科, 都以其独特方式成为某类学科之一, 由此而形成专门的技术手段。和声学之所以得到发展和应用, 是因为它有自身的合理性与系统性。这其中, 理论关系起着重大的作用, 成为指导人们活动的准则。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由此可看出理论关系的重要性。和声学理论源于人们几百年来的实践, 由此升华为指导人们进行创作和实践的理论体系,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理论指导着实践的进行, 实践的过程印证着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并形成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

和声学的理论学习中, 学习者都会发觉每章都有许许多多法则需要掌握和遵守, 比如:正三和弦排列需要重用根音, 和声 (旋律) 和弦连接法, 和声禁忌等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为此感到碍手碍脚。但是, 如果仔细分析研究和声的发展过程就会发觉, 这些理论原则与规划并不是任意杜撰, 它们的合理原则的应用都来源于名家的经典作品, 并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反复的验证和补充, 经过长达几百年的实践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系统的、合理的、可行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而为众人所接受并指导其创作实践活动。因此, 和声学的理论和规则并不是枷锁, 而是人们获得自由音乐的途径和手段。经过系统而严格的理论学习, 充分理解和掌握其规律原则, 学习者就能获得扎实的理论修养和技能, 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有位名家说过一句格言“法则下的自由是最大的自由”, 对法则在和声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可谓一针见血。

二、法则的基本含义与分类

法则即方法, 规则, 原则之意。和声写作中一切技术性的写作要求, 或者说写作技法的内容均属于法则范畴。和声中的法则作为音乐创作中的主要技术手段, 成为我们把设想 (创作) 变成现实 (音响) 的重要手段。法则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 在和声学中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单个和弦纵向排列法则;包括, 正 (副) 三和弦的排列;正 (副) 六和弦的排列;正 (副) 四六的排列;七和弦的排列;副属和弦以及其他变和弦的排列等。

第二, 四声部运行连接法则;包括, 狭义的和声连接与旋律连接;广义的和声连接与旋律连接;三音跳进连接;二度关系和弦5跳8连接;终止时的反向八度连接;同三六、异三六、异六六连接;七和弦解决等。

第三, 乐句、乐段程式、连接、转换法则;包括, 终止、半终止、补充终止;离调;近关系转调中间环节;远关系转调中间环节;音型法;旋律华彩法;和声布局等。

第四, 和声禁忌类法则;这一类是写作中需要避免的法则, 在和声写作中, 如果能灵活运用以上法则, 能够基本避免和声禁忌。但和声禁忌作为《和声学》的一个部分, 也是需要扎实掌握的内容。它包括:八度超越;声部交叉;声部超越;四部同向;和声切分;功能倒置;平行、反向、隐伏五度、八度;增音程进行;七和弦不当解决;对斜等。

三、法则的掌握

掌握以上的法则有些可以寻找一些共同的规律, 比如:单个和弦纵向排列法则中, 共同的规律是上三声部每两部之间音程不超过八度;正 (副) 三和弦的排列、正 (副) 四六的排列、副六和弦的排列是同一种原理等。有些法则需要掌握法则的独特性, 比如:三音跳进只能发生在高声部与次中音声部;5跳8连接只能在二度关系和弦连接中使用;反向八度连接只能在终止时使用;近关系调中有四个共同和弦等。然而, 每个学科均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正如学好数学必然要牢记定义与公式一样, 和声学中的法则各自包含了丰富的含义, 有着严格的步骤与要领, 它们成为和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独记忆每个法则是学好和声学最直接的途径。

四、法则的运用与作品分析

法则与原理同为和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与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这一含义不同, 法则是和声写作的重要技法。合理的运用法则可以极大提高和声写作能力, 缩短和声写作时间, 保证习作的正确率, 对和声语汇、和声思维的养成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可以极大地避免和声禁忌的发生。法则不是僵死的教义, 在实践中每个法则总有自己的一些特殊规律和特点, 运用时需要进行科学整合。

比如, 在多数和声学教程中, 开放排列法表述为上三声部的总音程超过八度, 相邻两部之间音程关系为五度或六度;密集排列法表述为上声三部的总音程不超过八度, 相邻两部之间音程关系为三度或四度。如果仅掌握法则的基本语义, 很难指导具体的写作实践, 但如果把法则分解为如下三个步骤, 可以更为直接反映排列法的本意。

首先, 写出和弦低音, 确定哪个和弦音作旋律位置;这样四部和声便完成了两个声部。

其次, 按照开放、密集排列的表述寻找旋律声部与中音部之间的音程关系;

再次, 按照开放、密集排列的表述寻找中音声部与次中音部之间的音程关系;

再如, 四五度关系“异三六”平稳进行连接法步骤为:第一步, 根据需要书写低音, 正确排列第一个和弦;第二步, 将共同音保留在同一个声部;第三步, 其余两个声部作反向级进;或者其余两声部同向一个作三度进行、另一个作级进。

在上例第三步中不论是两声部反向级进, 还是同向一个作三度进行、另一个作级进, 均有两个进行方向。但只有一个方向能够进行到正确的和弦音, 这便要灵活运用法则进行写作。

五、结语

在和声技法基本完善的传统和声学体系中, 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法则, 对于养成良好的和声思维无疑是一条捷径。和声学的研究中, 把和声法则与和声原理作为两条主线同步进行, 一为基本的写作技法, 另一为实践总结出来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 理论与实践能够相互依托, 和声学的研究也能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 作者个人习惯手法的不同, 风格的差异、民族特点等等, 法则在实践中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所以只有深入到理论研究中去方能真正明白理论的基本规律和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摘要:和声法则是和声学中非常重要的写作技法, 是乐音纵向结合、横向连接时运用的重要和声学技术手段。它有严格的内涵, 涉及面较为广泛。熟练掌握和声法则对于提高和声写作能力, 缩短和声写作时间, 保证习作的准确率, 以及和声语汇、思维养成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学用角度, 对和声法则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和声学,法则,写作技法,和声养成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音乐出版社, 1982.11。

[2]吴式锴.《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11。

[3]柏西·该丘斯 (美) .《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7。

[4]祁光路.《和声通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9。

[5]金克日·铁宏.《基础和声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7.8。

和声学教学 篇7

1 高职中和声要求很象学院派

在大量的高职和声教学改革的文章中,经常有关于目前和声教学存在问题的论述,其中几乎一致的认为高职和声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是当前和声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之一。进而分析两者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得出改革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此种提法虽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教育要适应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条基本规律。随着教育对象的客观条件的不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们决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学体系毫无疑问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具有完整而体系化的训练方法。在把握音乐规律方面应该是严谨而科学的。高职和声的根本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和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其终极目标也就是掌握音乐逻辑的内在规律,这就是两者的共性。而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学体系在把握音乐规律训练方面是严谨和系统的、历史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合理内核如严谨的四声部混声合唱体写作经验等予以充分吸收。在我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异或高职和声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正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高职和声教学对象多、学生基础水平薄弱等方面。高职和声教学形式不同于音乐学院就过分否定沿用音乐学院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高职和声教学形式的变化正是我们需要攻关的特殊矛盾,也是我们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责任。在这一特殊性方面,我们不能老是选择音乐学院作为对立面来探讨,而应深入这一特殊性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有一个本质的理论认识,这才是我们的出路。就我个人看法而言,音乐学院强调“单干”,强调会研究。高职更强调要“会教”,如果教师一味的强调教学对象基础差、人数多,打“退堂鼓”,或降低学习内容难度、教学要求等做法肯定是不可行的。

2 过分强调和声教学内容的复杂性

在高职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有许多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其较为一致的意见是现行的和声教学内容比较烦琐、死板。倘若不深入思考的话,从事高职和声教学的人无不赞同。因此,大抵也都同意简化和声教学内容等措施。笔者以为和声表面上有烦琐性现象,这是由它音乐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2.1 音乐的非语义性。

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作媒介来表达的,但表达的内容却有明显差异。语言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语义,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作为艺术交流而存在,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但有其自身的约定性,即使用人为约定的某种音乐体系进行。

所以,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学习这种逻辑体系才能掌握音乐,而音乐自身的逻辑体系法则之一———和声学由于是人为设定的音乐体系,所以和声内容繁多而困难。

2.2 音乐的非造型性。音乐与美术、戏剧等艺术所使用的材料不

同,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媒介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本身不具有空间造型性,不能直接描摹表现对象形体。所以音乐显然是很抽象的。而和声是抽象性的音乐艺术的理性法则,更具抽象性,所以也就很难学。

2.3 音乐的非自然性———创造性。

音乐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使音乐中有使用直接描摹自然界的声音也是经过作曲家的再创造后才使用的。况且,这种使用方法还是很少的。音乐中的声音必须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性的想象才能获得。因此,音乐被誉为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而和声就是研究音乐创造规律的法则之一,因而,作为被人们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学习的一门艺术,其创作规律更难把握,和声也就更难教。正如著名音乐美学家莱布尼兹曾经说过的,音乐是心灵的算术运动。

3 和声听觉训练过多

和声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训练,使学生从听觉上掌握和声,为其发展多声部思维打好听觉上的基础。然而,在大量的高职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和声听觉训练(也包括过分强调键盘训练的成份,下同)近来也常被提及,进而被描述为和声课教学改革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甚至被认为是高职和声教学的目的之一。诚然,音乐是听觉艺术,加强和声听觉训练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弄清楚到底听什么?它与视唱练耳课的和声听觉训练有区别吗?它在和声教学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或它有如上面所说之功效吗?然在高职和声教学中,和声听觉训练到底听什么,听到什么程度,一直以来的和声教学改革文章中都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常让人们想到视唱练耳课中的和声听觉训练要求。难道这二者能等同吗?其实,在我看来,二者截然不同。其表现如下:(1)训练目的不同。(2)训练内容不一样。因此,和声教学中的和声听觉训练应着重于和弦的色彩感受为主,它既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避免了“纸上谈兵”的弊病。这样,我们也就能给出一个和声听觉训练的大致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浓淡、明暗、协和不协和、节奏疏密等方面的多声部整体音乐感受能力。因此,这样的训练目标才能是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那么,高师和声教学中和声听觉训练的地位究竟又如何呢?和声学是一门技术性强的理论课程,是一切音乐工作者的必修课。懂不懂和声,有没有和声听觉,对一个音乐工作者的音乐素质确实影响很大。

以上小议仅就高师和声教学的一些侧面发表一些看法,不可否认高师和声教学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且不能一一而足。倘若就上述论点在作一些补充的话,笔者以为,未来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激烈的竞争市场瞬息万变。在高师人才培养的和声教学与研究中,只有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标本兼治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钱正钧.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2(9).

[2]王次召.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和声学在流行歌曲中的创新应用 篇8

关键词:流行歌曲,和声学,创新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大众音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也是广为流传的一种音乐。在学术界中将流行歌曲定义为商品歌曲, 其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创作的歌曲, 在当今社会之中, 流行歌曲在音乐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最大, 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大之中。根据相关的调查了解, 流行歌曲在音乐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2000到2010年都在不断增长, 已经达到了50% 以上。流行音乐由于其通俗易懂, 和声运用不受拘束, 更增加了流行歌曲的受欢迎程度。而在流行歌曲中, 通过和声的运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歌曲的质量, 使音乐立体化, 是增加歌曲吸引力的重要手法。

一、流行音乐中和声运用的特点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 和声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在进行和声创作的过程中, 创作者都在不断的进行创新, 将很多新的技巧以及手法应用到和声创作中, 而且各种音响构成和技巧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

(一) 和声选择更多。在传统和声中, 和弦都是以三度叠置为基础的, 并不是作为生成其他各类和弦的唯一一种方式。而在现代流行歌曲中和声的应用中, 和弦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从最初的三和弦、七和弦发展到现在的九和弦、十三和弦变和弦甚至的更加复杂的自由叠置和弦等等。

(二) 和声色彩更加丰富。随着发展, 流行音乐中和声选择也更多了。在传统和声中, 是通过三度叠置为基础。二现在在流行歌曲中应用的和声就大不一样了, 在一条旋律动机中, 每个音都可以有多种和声选择。这样的和声选择也就使流行歌曲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了。只要是一个和声就可以让听者对歌曲有一种新的感受。在流行歌曲中将和声应用的非常好的也非常多, 比如王力宏2001年发行的《唯一》, 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了, 该曲中就是应用钢琴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 和弦非常的清晰, 对听者而言, 在听的过程中会随着和弦而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

(三) 和声的发展更自由。传统和声是从欧洲早期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到和声思维的形成, 成熟到大小调提现的完全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直到19世纪末期才结束。在这个时期和声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且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 流行歌曲的出现使和声运用上的禁止逐步减少, 在进行流行歌曲的创作过程中毫无顾忌。在传统和声学之中, 有很多的声部是被禁止应用的, 像平行五、八度, 而在现代流行歌曲之中, 这是可以应用的, 并且其所达到的效果也非常好。

二、流行歌曲中和声学的创新应用

(一) 打破束缚。虽然当前和声学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不再受到过多的限制, 变得更加自由, 不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些被禁止应用的声部, 在流行歌曲中也很少有应用, 这样的束缚应当打破。只有将各种和声, 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及融合, 大胆的将和声在流行歌曲中应用, 更加自由的在流行歌曲中应用和声学, 这样才能够达到流行歌曲创作的高峰, 促进流行歌曲的进步与发展。

(二) 选择不同的和声。不同的和声所表达的效果有很大差异, 比如说在当前社会之中, 摇滚音乐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也有很多的流行歌曲都趋向于摇滚, 在摇滚音乐中, 就应当注重强力和弦的应用。由于摇滚特定的音乐曲风, 在摇滚音乐中应用强力和弦将会更好的带来音乐的表达效果, 通过这样的和声运用, 可以进一步的提高音乐的摇滚气息。

(三) 新潮的循环和声应用。由于现代人对节奏感很强的歌曲更加的喜欢, 因此在进行流行歌曲创作的过程中, 也注重节奏感强的歌曲创作。对于这样的歌曲来说, 想要更好的达到效果, 不单单是要应用各种鼓点、电子风格的乐器来达到, 同时还要通过和声来进一步的提高音乐的表达效果。将和弦循环利用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种将和声循环利用的方式, 如果应用的恰到好处, 所达到的表达效果将会是十分好, 而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四) 应用复杂和声。在流行歌曲中, 现在也应用了多种和声, 有一种复杂和声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爱与好评。这就是爵士乐和声, 通过将爵士乐和声应用在流行歌曲中, 可以提高现代音乐的内涵, 使音乐更加具有韵味, 表现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三、结论

本文笔者通过对和声学在流行歌曲中应用的特点研究, 以及和声学对流行歌曲的应用研究, 对和声学在流行歌曲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思考, 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流行歌曲的表达效果, 促进流行音乐更好的发展, 也促进和声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达敏.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和声学教学 篇9

首先, 上文中的“作和声连接时”不为准确, 会造成不解, 应该改为“作旋律连接时”, 因为该教程在阐述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的和声连接法时对低音度数没有明确规定与限制:“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的和声连接法如下:在构成了第一个和弦后, 先确定第二个和弦的低音, 在让共同音保持不动, 另外两个声部则作平行的级进, 如果是从主和弦到下属和弦, 这个级进应该是上行;如是从主和弦到属和弦就是下行。”[1]19并且该教程在对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的和声连接法进行举例说明的谱例——“例3-5 3”[1]20 (见例1) 中也可看出低音即可作五度进行, 也可作四度进行, 然而, 该教程在阐述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作旋律连接法时强调了低音进行的度数:“下面是四、五度关系和二度关系的三和弦作旋律连接的方法:低音作不超过四度的进行, 也就是在T-D、D-T、T-S和S-T的连接中低音要作四度而不是作五度进行, ”[1]20而且, 该教程“例3-5 5”中的和弦连接没有将共同音保持在一个声部, 也否定了上文在叙述中的“作和声连接时”一说;其次, 上文中有“偶尔会出现低音作五度进行而不是作四度进行的情况, 这时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作四度进行时相同, 不用跳进。”——在对其说明的谱例——该教程中的“例3-5 5”[1]20 (见例2) 中标有“偶尔”的小节并没有体现出来上文中的“偶尔”做法:经过分析该谱例为C大调, 第一小节为D-T, 第二小节为D-T (这里要指出一点, 该教程中缺少对此谱例的调性标示及相应的功能标示, 是缺陷, 不利于学习者进行参考分析) , 文中标示有“偶尔”的第二小节为D-T, 其低音度数为五度 (符合上文“偶尔”做法中低音的五度进行) , 但是, 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作五度进行的方向相同 (不符合上文“偶尔”做法中“这时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作四度进行时相同, ”) , 并且形成了四部同向——是彻底的自我否定, 如将标有“偶尔”的谱例小节的D-T按照上文所述要求——“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作四度进行时相同, 不用跳进”只能得出一组正常的和声连接法 (见例3) ——如此说明上文所述“在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 (T-D、D-T、T-S、S-T) 作和声连接时, 偶尔会出现低音作五度进行而不是作四度进行的情况, 这时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作四度进行时相同, 不用跳进。”的说法不成立。

紧接该教程中例3-5 5后有这样一段叙述:“注: (见例1 1 1) 这是一个特殊情况, 只是在极端必须的情况下才能采用。这种所有四个声部都向同一方向进行 (也就是全都是同向进行) 的做法最好不用”[1]21——这里提到“例1 1 1”, 但是该教程中并找不到“例1 1 1”的字样;上文说“ (见例1 1 1) 这是一个特殊情况”, 但是并没有指明“例1 1 1”特殊在那里, 没有对“例1 1 1”的“特殊”情况进行说明;文中说“只是在极端必须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但是并没有对“极端必须的情况下”进行说明, 造成困惑;通过文中此句:“这种所有四个声部都向同一方向进行 (也就是全都是同向进行) 的做法最好不用”——判断出其上文中的重点是“所有四个声部都向同一方向进行”——经过分析推断, 这里指的“例1 1 1”应该是该教程中的“例9-1 1 1”[1]21 (见例4) ——该例的第二个完整小节中的第一拍 (为主和弦t) 与第二拍 (为下属和弦s) 的连接t-s形成了四个声部上的同向进行, 分析该进行t-s属于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因为没有共同音保持的声部, 可判断该进行所用的连接法不是和声连接法, 而是旋律连接法;该进行的低音为五度, 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是与低音作五度进行时相同的平稳进行, 也可以说, 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是与低音作四度进行时相反的平稳进行 (没有跳进) ;形成了“所有四个声部都向同一方向进行 (也就是全都是同向进行) ”——如此将该教程中其两段内容及谱例 (即“注:在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 (T-D、D-T、T-S、S-T) 作和声连接时, 偶尔会出现低音作五度进行而不是作四度进行的情况, 这时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作四度进行时相同, 不用跳进。例3-5 5”[1]20见例2、“注: (见例1 1 1) 这是一个特殊情况, 只是在极端必须的情况下才能采用。这种所有四个声部都向同一方向进行 (也就是全都是同向进行) 的做法最好不用”[1]21 (见例4) 联系起来, 推断出此段:即“注:在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 (T-D、D-T、T-S、S-T) 作和声连接时, 偶尔会出现低音作五度进行而不是作四度进行的情况, 这时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作四度进行时相同, 不用跳进。”:的叙述不准确, 如在此基础上做如下更改, 那么, 所想要表达的思路就准确了, 即:在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 (T-D、D-T、T-S、S-T) 作旋律连接时, 偶尔会出现低音作五度进行而不是作四度进行的情况, 这时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作四度进行时相反 (也就是其他三个声部的进行方向与低音五度方向相同) , 不用跳进。——这也与该教程中例3-55中带有“偶尔”字样的谱例相符。

参考文献

和声学教学 篇10

即兴伴奏和声学的学习是实现音乐学习的基础, 进而国家对此进行了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学前教育中, 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进行了音乐学习, 进而即兴伴奏和声学的学习过程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 从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角度来说,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施即兴伴奏和声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且一定要将其对应关系发展好。即兴伴奏和声学教育也是在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从而不断的进行各种培训。同时即兴伴奏和声学教育呈现给学生的也是一门艺术, 进而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 让学生们领略音乐教程中的美好。即兴伴奏和声学教育过程中, 将会直接提高幼儿的智力发育, 并提升学前幼儿们的艺术修养。

二、学前教育中即兴伴奏和声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中的不足

随着新课标改革技术的不断实施, 教师们逐渐完善各种教学方式。但是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 并且课堂的主人仍是教师, 并没有进行较大的改善。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强, 应该充分的以学生为中心, 进而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并不适合现在学前教育的发展, 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

2. 学前教育教学形式中的不足

小组练习是现在多种教学方式中的常用手段, 但是通常结构使用形式较为固定, 一成不变, 没有创新性。小组课教学适合学生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 能够让他们进行共同的探讨, 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共同发展。但是在其中也会呈现很多问题, 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各个阶段呈现出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在实际的教学形式中, 让几个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起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大。同时学生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 教师们有时并没有办法进行一个一个的指导分析, 严重的阻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不能够展现对应的教学效果。

3. 进行即兴演奏和声学实践中的不足

教师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 对很多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即兴演奏和声学训练。学前教育中, 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因为校方的因素, 并没有给学生展现自己的平台, 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学前教育中即兴伴奏和声学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1. 提高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能力的兴趣培养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上来看, 儿歌弹唱与即兴伴奏也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的各种活动中经常会有此形式的存在。对弹唱与即兴伴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够引导学生逐渐打开自己的学习思维, 能够最佳地接受和处理弹唱与即兴伴奏信息。对弹唱与即兴伴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够进一步来提高学生对弹唱与即兴伴奏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改善。同时两者一定要相互结合, 才能够展现其无穷的魅力。儿歌弹唱和即兴伴奏的表演形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从学生角度来讲, 学习即兴伴奏是有百利的, 进而在学前教育的即兴伴奏和声学教学中, 一定要对各种技巧手段不断的更新, 逐渐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即兴伴奏和声学教学效率。

2. 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改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改革下, 教师们的责任就是要加大对学生即兴伴奏和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学前教师, 必须尽全力利用即兴伴奏和声学教程中独特的教学内容。即兴伴奏和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中, 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过程。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过程, 逐渐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一定能够实现更多不一样的作用。

3. 实施多种教学形式

即兴演奏和声教学的形式多种样, 每种呈现的特色也是不尽相同的, 进而将会直接带来更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才能够进一步满足对学生实施的教学目标。

四、结论

学前教育也是各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进而学校和家长对此的关注度相当高。现在很多学前教育水平并没有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 进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当前要做的就是应该积极的完善师资力量, 注重学前教育中即兴伴奏和声学教育, 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开发他们的艺术细胞。

参考文献

[1]方琪.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钢琴弹奏技能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高蕊.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9年19期

[3]金晓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4]张媛.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设想[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01期

上一篇:实证指标下一篇: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