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同城论文(共3篇)
广佛同城论文 篇1
1 国内外的同城化研究
法国的地理学家戈特曼, 在1942年注意到, 都市经济圈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腹地组成的、内部合理分工又有机联系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地域, 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借用古希腊传传说中的“Megalopolis”来命名巨型的城市群体。1951年, 日本的本内信藏在对日本城市发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三地带 (大都市圈、郊外籍、中央籍) 学说, 成为日本都市圈研究的开端。1987年, 加拿大学者麦吉 (MeGee T G) 先后提出“Desakota”和“Megaurban Region”概念来描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核心区域出现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1988年, 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以麦吉的论文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上, 各国学者根据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与都市圈近似的概念。
国内, 1986年, 周一星提出与Megalopolis对应的中国概念——都市连绵区。其后, 姚士谋等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 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陈立人指出城市密集带与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体向高级化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高汝熹、罗守贵提出根据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强度划定都市圈的范围。徐琴认为, 都市圈建设原则包括:公交优先;合理选择城市的空间扩展模式;有机整合城市关系;强化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等。
近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 很多城市都体会到障碍重重的管制及地方主义对经济与社会的束缚, 出于各种动机, 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城化”或“一体化”。从广州北上, 湖南的长 (沙) 株 (洲) 潭 (湘潭) 已开始一体化探索, 中原地区则展开了“郑汴一体化” (郑州和开封) , 武汉亦提出“8+1”城市“一体化”。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现在正式提出建设“城市一体化”的已经有15个以上。
2 广佛地理位置
2.1 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 其东南面、西南面分别与深圳、香港及珠海、澳门毗邻, 北接清远、韶关, 东与东莞、惠州接壤, 西与佛山、中山相邻。广州市辖十个区和二个县级市, 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十个区分别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萝岗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 面积3718.5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50.02%;二个县级市:增城市、从化市, 面积3715.9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49.98%。
2.2 佛山市概况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三角洲腹地, 东倚广州, 西接肇庆, 南连珠海, 北通清远, 地处珠江三角洲东西向的肇、佛、惠与南北向的穗、佛、珠、澳两条经济发展轴线的交汇点上;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和西岸地区的连接点, 也是珠江三角洲通向粤西和广大山区以至大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和纽带,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现佛山市下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5区, 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佛山是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集中表现为发达的陶瓷业、家电业、家具业、纺织服装业和金属材料加工和制品业等。两市概况对比见表1。
注:表中数据均摘自于2008年《广州市统计年鉴》, 表中人口数据为户籍人口。
3 实现广佛同城化的条件
3.1 地理位置紧邻
广州、佛山两市地域相连, 山同脉、水同源、城相连, 地理空间相互交融, 均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腹地, 在3小时路程的范围内, 两地可以到达珠三角所有城市, 地理条件非常优越。
3.2 文化、生活等人文背景历史上一贯相通
广州和佛山两市是广东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活跃地区, 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 生活背景历史上一贯相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加快,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两市间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强化, 佛山历来受广州的辐射影响较大, 并依靠广州发展壮大, 这为两市的同城化奠定了条件。
3.3 建立共同市场条件成熟
共同市场是相邻的各地区成员由于地理、资源、人口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可以通过共同市场得到相互补充, 使市场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 提高竞争力, 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共同市场一般只需几个共同条件, 即区域内国家或地区地域相邻贸易体制相同;人均收入差别不太大;能对区域内经济承担义务等。广佛两地拥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 广州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经济、金融、交通、商贸、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和全国第三大城市;佛山是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城市, 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因此, 广佛同城化建立共同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如表2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摘自于历年《广州市统计年鉴》。
3.4 互补产业合作
毗邻的城市要走向一体化, 关键是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及互补的程度。只有区域经济的产业存大差异性, 互补性产业的联合才有动力, 各种要素形成经常性对流、辐射, 使人才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互通有无。互补产业合作导致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条深化形成整体竞争力。广佛两市的产业存在较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广州重、化工业和生产服务业发达, 而佛山轻工业和生活服务业发达。这些互补性的差异给广佛经济留下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有可能实现两地的优势互补与双赢。
3.5 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设施的对接, 是实现两市同城化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证。目前, 广佛两地的道路客运市场以跨市公路客运为主, 以跨市公交、楼巴等为补充。运行于广佛两地之间的公路客运线路92条, 公交线路16条, 楼巴线路5条, 共112条, 总里程超过5000公里, 如图1所示。部分原来通过公路客运连接的区域现逐渐向“公交化”发展, 为真正实现广佛“同城化”生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铁路线上, 广东省现有的“三纵一横”铁路网络, 落实到广佛的纵向有京广铁路、横向有通往粤西的三茂铁路。在水运上, 广佛之间联系主要通过陈村水道和东平水产, 可以通航500吨和1000吨级船舶。同时, 广佛地铁也在启动建设中, 是广东省“十一五”重点项目, 预计2010年建成。
4 广佛同城化应注意的问题
4.1 统筹规划
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统筹协调, 共同编制两市同城化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使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总体规划是促进广佛两市深度合作的基础, 广佛同城化一定要规划先行, 突出区域创新与合作的内容, 以规划统领同城化建设, 尽快完成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着重解决同城化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做到高起点、高水平、高档次, 通过规划, 消除各种障碍, 实现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等。
4.2 制度和机制创新
各地自行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千差万别, 这些规划和地方政策往往容易造成地方保护, 阻碍整个同城化的发展。因此一定的政府管制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在各种合作协议的签订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同城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坚持加强两地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 坚持“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等做法。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 又会阻碍产业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因此, 政府应以多大的干预力度投入到同城化的进程中, 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广州、佛山实现同城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 跨地域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在广佛同城化的初始阶段, 应注意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要打破行政壁垒。每一项工作的实质性进展都离不开相应制度的安排, 一个良好的统一的市场环境更要具备完善的法规和制度做保证, 需要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调节。因此, 在同城化进程中, 相应的制度和协调机制能否跟得上同城化的进程是需要政府予以重视的。
4.3 交通无缝衔接, 公路客运运营整合
广佛同城, 交通要先行。合理的交通衔接是交通资源充分利用, 效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常规公交等, 通过交通衔接系统将各种交通方式内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有效衔接, 发挥交通体系的整体效益。
在广佛同城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在既有的广佛城际道路客运交通模式前提下, 广佛城际公交要实现良性、高效、稳定的发展, 运营整合也是重要的一个任务。 从目前国内外公交运营市场发展的状况来看, 运营整合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整合:一是同种交通方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整合;二是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整合。这两种经营整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联运模式:一是以单一运营商为主导的联运模式;二是多家运营商联合的联运模式。有关部门应根据现有广佛城际客运模式及近远期发展目标, 着手广佛城际常规公交的运营整合。
4.4 优势互补, 惠及共享
在发挥各市优势的同时, 要注重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中的互补性, 以此提高两市的整体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通过错位发展、互利共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发展规律,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促进两地产业紧密对接、相互融合、有序竞争和互动发展, 整体提升广佛都市圈产业综合竞争力。其根本目的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佛两市人民, 让人民充分享受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5 结语
作为珠三角地区的内核, 广佛同城化对两地发展和提升整个珠三角的对外竞争力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广州是省会城市, 本身具有强大的集聚、辐射和整合能力, 非一个地区城市所能比拟。佛山是广东的第三大城市, 具有发达的制造业优势。广佛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在互补中形成整体优势进而构筑珠三角经济的核心区。
摘要:同城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发挥区域最大效率的重要途径。广州和佛山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内核, 对提升整个珠三角的对外竞争力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文章介绍了同城化的概念、国内外同城化研究现状, 分析了广州和佛山的地理位置和实现广佛同城化的条件, 并提出了广佛在同城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同城化,广州市,佛山市
参考文献
[1]陈秀山,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臧旭恒, 徐向艺, 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GOTTMANNJ.Megal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J].Economic Geography, 1957, 33:189-220.
[4]高秀艳, 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7, (8) .
[5]张京祥, 邹军, 吴启焰, 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 2001, (5) :19-23.
[6]陈立人, 王海斌.长江三角洲地区准都市连绵区刍议[J].城市规划汇刊, 1997, (3) .
[7]高汝熹, 罗守贵.2006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8]徐琴.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全国的都市圈建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9]刑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 2007, 31 (10) :52-56
[10]杨再高.以广佛同城化携领珠三角一体化[N].南方日报, 2009-4-1, A13.
[11]徐惠蓉.南京都市圈的构思[J].南京社会科学, 2002, (5) :84-89.
广佛同城论文 篇2
高秀艳等较早探讨了大都市圈和同城化的问题, 得出了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的结论;[2]刑铭最早对沈抚同城化进行了案例分析, 对沈抚同城化的具体制度安排提供了合理化建议;[3]范弘雨通过对同城化的研究, 进而提出了宁夏沿河城市群的同城化构想;[4]桑秋等对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5]不过总起来看, 我国的同城化的研究正处在理论上的探讨阶段, 实践中的探索阶段。广佛同城化由于立足于珠三角, 条件比较成熟, 更具有典型性, 因此加强广佛同城化的研究会对我国同城化问题以及区域合作模式的研究起到标杆作用。
广佛同城化的生成机制
城市之间实现同城化必须具备实现同城化的生成机制, 而生成机制具体可细分为基础条件和动力机制。
(一) 广佛同城化的基础条件
1. 区位相邻。
广佛两市接壤边界长约200公里, 路网衔接多达60多处, 市区间距18公里, 珠江河段横跨两市, 可谓一脉相连;广州花都区与佛山三水区接壤, 白云区和荔湾区与南海区接壤, 番禺区与南海区、顺德区相连, 城镇布局呈连绵分布, 不到10平方公里就有1个城镇, 城市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区位相邻的地理因素是实现广佛城市空间同城化的必要条件。
2. 人文同脉。
广佛两地在历史很长时间里就属于同一行政区, 他们共饮珠江水, 共享特色的岭南地域文化和地方语言, 生活方式一脉相通。相似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使得广州人和佛山人之间交往没有文化隔阂, 彼此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包容性, 因此广佛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佛山人去广州消费购物, 广州人去佛山买房置业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人文同脉是推动广佛同城化深层次的条件。
3. 经济相依。
首先从经济实力来看, 2008年广州生产总值为8215.82亿元, 佛山为4333.3亿元, 经济总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三位的城市, 同属于经济强市阵营序列, 另外广佛两地GDP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 分别为12.3%、15.2%, 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为广佛同城化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其次, 广佛两地产业的同构系数由1998年的0.6降至了2007年的0.37, 说明两市产业结构互补性越来越强, 关联度越来越高。广州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石化、造船、钢铁等大型装备重化工工业以及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而佛山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轻型制造业以及家电、建材、陶瓷、服装等日常消费类轻工业。广州的优势产业对佛山而言具有较高的产业影响力, 而佛山的优势产业对广州而言具有较高的产业感应度, 两市存在着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便于实现产业链跨地域延伸。
(二) 广佛同城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广佛同城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市场机制的驱动力和政府作用的推动力, 如图1所示。
1. 城市经济的聚集过程。
聚集过程是市场配置区域资源的主要传导机制, 它是通过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等区域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6]区域之间通过取消各种歧视性政策障碍, 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使得生产要素向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集聚, 而增长极会发挥规模经济的扩散效应, 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广佛都市圈中广州是中心城市, 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对周边城市产生巨大的吸纳能力, 目前广佛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逐步吸纳其他周边城市而形成的都市区域。广州的经济规模越大, 对整个都市圈的发展越有利。佛山作为都市圈的次级区域中心, 它要一方面要主动承接来自广州的辐射, 作为广州发展的腹地, 另一方面发挥其比较优势, 实现与广州的错位发展。就现在广佛两市的产业结构配置而言, 佛山可以专注于为广州做大型重化工业的配套性产业, 而且广州的研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辐射至佛山的制造业产业发展。在集聚—扩散效应的作用下, 实现广佛两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区域经济体间的聚集过程加强了城市的融合, 使城市关系逐步走向一体化。
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合力作用。
2008年广佛两地人均GDP分别为81233元和72975元已经超过4000美元, 这说明广佛两地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根据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判断, 两市经济关系开始进入竞合阶段, 协同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阶段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增强, 必然会带来城市规模的膨胀, 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 但由于户籍等方面的制度障碍, 城市化程度受到人为限制。为应对城市化方面的障碍, 在最近十年内广州就完成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 2002年佛山全部实现“撤县设区”。2006年广东城市化水平达到78.5%, 佛山几乎全部城市化。城市规模的膨胀带来城市的空间蔓延, 使得城市郊区化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一种趋势, 城市沿着交通轴线条状蔓延, 中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 企业向郊区迁移。但是在城市向郊区蔓延过程中, 许多卫星市镇会出现一些跨区域性难题, 比如卫星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公共问题的治理等等, 这些问题由于行政区的刚性存在再也难以通过行政区合并来完成。同城化是在当前约束条件下的一个较好的跨区域合作方式。市场机制的驱动力的作用是内在的, 持续的, 而政府层面的作用是显性的, 它是广佛同城化产生和发展的强力推手。
3. 上级政府的推动。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给予广州的城市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 这是上级政府对广州城市发展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希望广州能够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就现在广州的经济实力来讲, 广州面向整个珠三角都市圈的经济辐射功能仍力不从心, 但若实现广佛同城化, 广佛两地经济总量之和将达到12549.12亿元, 在内陆仅排上海13698亿之后, 大广州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发展区, 对整个珠江三角地区将起到良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希望广州通过广佛同城试点能够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等一整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安排。
4. 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不管是在行政区经济模式下, 还是在经济一体化模式下, 城市经济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珠三角区域内城市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广佛两市受到来自诸如深圳等珠江东岸发达城市强烈的竞争压力, 正如表2所示, 深圳已经在综合城市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等城市竞争力指标方面超过了广州。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 深圳与东莞的融合加快, 深圳与香港的交往加深, 抱团合作成为珠三角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广佛两地政府在广佛同城化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积极, 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共同应对外部城市竞争压力, 提高自身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资料来源:由2008年广州统计年鉴、2008年佛山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广佛同城化的合作模式
同城化是一个理念更新和制度变革的过程。
(一) 从行政角度上讲, 同城化意味着地方行政升级为区域行政
同城化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和协调, 超越地方行政而更加关注区域行政。区域行政是以地方行政为基础, 但又要突破行政区划的边界, 以经济一体化区域为范围提供公共产品, 实施行政管理, 它是参与政府在某些领域内的某种程度上的合作和联合行政。[7]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理应是区域政府, 理论上讲, 它应该在政府体系中是高于各地方政府的一个行政层级。在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框架下, 区域政府的责任可能要落到省级政府身上了, 但省级政府不是区域利益主体, 并不能完全代表区域地方利益。不过西方国家经验告诉我们有两种路径可以建立一种虚拟化的区域政府, 能够弥补区域利益主体的缺失:一种是城市联盟组织模式, 它不属于一级行政政府, 不是行政实体, 而是一个类似于邦联或欧盟的行政联合体, 成员政府彼此让渡出部分公共权力,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区域规章, 明确管辖权限和内容, 在共同管辖的事务方面享有权威性。[8]城市联盟是一种空间的联盟、经济的联盟, 更是一种政治的联盟。这种治理模式强调很高的政治整合条件, 因此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区域行政合作方式;另一种是区域委员会, 区域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主要是在产业结构布局、公共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共享、土地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等区域性问题上进行统一规划。这种模式可操作性比较强, 主要是应对公共问题的解决, 是一种要求相对比较低的合作模式。它可以通过城市间合作程度的逐步加深过渡到城市联盟组织模式。
目前广佛同城化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城市联盟。虽然广佛两地空间相连, 经济相依, 人文同脉, 广佛两地已经具备了城市联盟的空间条件和经济条件,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下, 广佛两地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一体化的政治结构和有机的管理结构, 广佛两地政治利益的冲突和磨合还需要时间, 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是一个不断试错和逐步改进的过程。
当前广佛同城化主要采取的是委员会制的合作模式。合作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两地书记和市长组成, 负责区域重大事务的决策和协调工作;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会议制度, 两市市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 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副市长和政府秘书长参加, 两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同城化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联席会议在两市发展改革部门设立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 也可视需要由会议召集人协商召开;另外, 建立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专题委员会小组作为具体执行机构, 建立行政磋商机制和行政互认机制, 负责两市相关领域衔接协调工作。目前广佛两地已经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具体公共事务方面达成了统一的协调意向。2009年广佛两地共同签署了《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产业协作协议》、《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城市规划合作协议》等合作意向, 广佛两市已经在区域公共治理问题上形成了以统一规划、共谋共赢为目标的指导框架。
(二) 从治理角度上讲, 同城化意味着单一的城市管理要向多元的区域治理转型
区域治理内生于一个区域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通过这些制度安排, 区域主体可以实现区域内部的集体活动, 做出区域公共政策, 组织和协调区域的集体活动。[9]地方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行为主体, 但是在区域治理背景下, 区域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个行政区的限制, 地方政府不应该再是唯一主体, 而普通民众、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也理应参与其中, 他们可以通过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来影响或决定区域公共政策。在广佛同城化刚刚被提出来之时广佛两地的普通民众就对同城化议题高度关切, 因为同城化已经与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他们通过公共媒介发布自己的声音, 当前广佛两地交通同城化、电讯同城化、教育同城化、社保医疗同城化、金融同城化等问题备受关注, 这些议题已经走进区域公共政策的视野。另外, 广佛两地的专业市镇存在着大量的企业集群, 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利益群体, 在同城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规划时充分发挥当地企业的信息优势, 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合理引导当地企业为产业结构布局发挥了积极作用。再者, 广佛两地重视开展广州—佛山区域合作发展论坛的主题活动, 虽然是有政府牵头主办, 但是这样的活动邀请了大量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成员参加, 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此外广佛两地政府通过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不定期发布广佛同城化建设的权威信息, 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资料来源: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小结
同城化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合并, 不是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 而是在区域经济体一体化诉求下的一种区域治理模式。同城化的生成离不开基础条件和动力机制的相互作用, 它是区位邻近、人文历史相似、产业结构互补的城市在社会经济联系达到一定程度后而呈现的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现象。同时同城化不是一役之功, 它要面临着不同城市间观念碰撞的融合和各种利益冲突的磨合, 需要城市间的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广佛同城化为我们研究同城化问题提供了经典的案例, 它开拓了我们研究区域治理问题的视野。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型, 广佛同城化无疑为这个转型提供了一些宝贵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范弘雨.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同城化构想—解读宁夏打造“黄河金岸”发展战略[J].宁夏党校学报, 2008, (6) :86.
[2]高秀艳, 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 2007, (8) .
[3]邢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 2007, (10) .
[4]范弘雨.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同城化构想—解读宁夏打造“黄河金岸”发展战略[J].宁夏党校学报, 2008, (6) .
[5]桑秋, 张平宇等.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 2009, (3) .
[6]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40.
[7]王川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行政体制与创新—以长江三角洲为对象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5:86.
[8]孙兵.区域协调组织与区域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86.
广佛同城论文 篇3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走上了同城化发展道路,如湖南“长珠潭”、陕西西安与咸阳、吉林长春与吉林、河南郑州与开封、山西太原与榆次、广州与佛山等。对于同城化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理论界的热点。总体来看,目前,理论研究主要聚中于同城化的模式研究、空间规划、制度设计及产业协作研究。焦张义、孙久文归纳总结了目前存在的四种同城化模式,并提出了改进同城化的模式,以促进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1]。杨锋梅等以太榆同城化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太榆同城化的条件和合作模式,得出旅游同城化的合作模式[2]。 李晓晖对于广佛同城提出了从空间层面提出由整体到局部、协调对接的规划对策[3]。李红、董超总结了不同城市同城化发展共同特点,分析了同城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议[4]。桑秋等分析了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提出了战略协调、行政壁垒消除和协调组织独立化等制度建议[5]。陈琳、周圣强提出产业协作战略是构建广佛都市圈的市场调控手段和制度保障[6]。赵卓、黄蔼霞认为广佛两地的产业协作在近几年来在金融、旅游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同时也存在资源重置、低层次协作及协调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7]。
本文延续了前人的理论观点,认为广佛同城的根本在于促进广州与佛山两地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广佛两地双赢的格局。从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角度,以同城化为背景,运用比较分析法、协整及脉冲响应分析法对佛山传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2佛山市传统制造业发展规模及优势分析
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成功切入全球价值链,承担其中的加工组装环节,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制造平台。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 0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05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 增加值4 340.36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 增加值2 530.76亿元,增长7.6%。2012年完成生 产总值6 709.02亿元,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 157.64亿元,同比增长12.6%;完成工业增加值3 652.82亿元,增长12.7%。
目前,佛山已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十大优势行业,占传统产业的七成以上。佛山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陶瓷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筑陶瓷总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30%;家电生产规模位居广东省首 位;陶瓷机械总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木工机械产量占全国的50%左右;铝型材加工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光盘生产约占全国总量的25%[8]。
3佛山市传统制造业发展挑战及劣势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随着产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佛山市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国际来看,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 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两个方向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 “再工业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制造业的争夺。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经历“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贸易项失衡等经济社会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纷纷开始重视制造业发展,试图通过产业和税收政策促使制造业回流,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争夺高端制造业阵地。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慢慢消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国际制造业逐渐地转向其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国内来看,随着西部大开发、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政策的实施,珠三角地区竞争压力加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佛山市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成本高涨,劳动力成本及其他经营成本也随之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工厂迁往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在国内外经济双重压力下,佛山市制造业发展劣势逐渐显现:
3.1增长速度趋缓,比较优势趋弱
如图1所示,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佛山市工业产值增长率明显下降,虽然在2010年有所回升,但近几年来,佛山市工业产值增长率正在不断下降,这反映了佛山市传统制造业发展速度有所减慢。总体来看,佛山市工业产值增长率要高于广东省与全国平均水平,佛山市传统制造业在广东省内具有明显优势。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一比较优势正在慢慢收窄。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2011年,越南、 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增长相当迅速,达到了60%以上,而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增长率在近几年来不断增加。因此,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佛山市制造业比较优势正在慢慢收窄。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3.2制造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目前,佛山市主要以制造业为主,2012年,佛山市制造业产值对地区经济贡献率达60%,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如图2所示, 从2002年起,佛山市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而且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不断下降,自2002年之后,一直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
根据国际情况,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达到了70%,而佛山第 三产业比 重近几年 来一直在35%左右。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产业结构高度也就越高,而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滞后,将会对城市化进程造成阻碍,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不符合信息化、科技化的总潮流,而且将会造成该地区经济的扭曲和失衡。佛山市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制造业,制约了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3.3佛山传统制造业效益不高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佛山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大型 企业仅占2.4%,大型企业 利税总额 占48%,大型企业 中3.9% 的企业处 于亏损状 态,而97%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利税总额仅占52%,中小企业中7.7% 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反映了佛山市制造业主要以经济效益低下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实力较弱,影响了佛山市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
从规模以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2012年, 佛山市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66%,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0.04个百分点,比广东省平均水平高1%,这反映了佛山市乃至整个广东省制造业效益较低。当前, 珠三角参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仍然是丰富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分工位次,珠三角多数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次上。一方面,企业盈利水平低,另一方面,随着原材料、能源及劳动力成本上升,这导致了佛山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益越来越低。
4广佛两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及冲击响应分析
上文从宏观视角系统地研究了佛山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本部分从制约产业发展的微观因素,即资金、人力资源与创新方面进行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协整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并利用冲击响应图来探讨因素对之间内有的互动联系。
4.1变量选择与样本数据处理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先要选择合适的变量并建立模型。为反映两地资金的长期关系,本文选取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指标来反映地区资金充裕程度,选取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指标来反映地区企业融资活跃程度。在人才方面,我们利用年末社会从业人员数来进行分析。在科技创新指标上,我们选取了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研人数指标来反映两地制造业创新能力。实证分析所需时间序列选取了广东与佛山2000-2012年数据,数据在《广东省统计年鉴》基础上整理得到,为减少异方差、增加数据平稳性,本文对这些数据取自然对数。用LNCKGZ和LNCKFS分别表示广佛两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的自然对数值,用LNDKGZ和LNDKFS分别表示广佛两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自然对数值,LNSCGZ和LNSCFS分别表示广佛年末社会从业人员数的自然对数值,用LNYFGZ和LNYFFS分别表示广佛大中型 工业企业 从事科研人数的自然对数值。数据分析采用Eviews6.0软件。
4.2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消除由于变化趋势性带来的不平稳性,避免 “虚假回归”问题,一般首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了ADF法对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检验。以显著性水平10%作为判断标准。从表1中的结果可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10% 的情形下,变量LNCKFS的ADF统计值大 于显著水 平为10% 的临界值2.771129,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序列LNCKFS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 的。而对其进 行一阶差 分后, DLNCKFS的ADF统计值为-3.517 433,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2.971 853,拒绝原假设,即序列LNCKFS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LNCKFS是一阶单 整序列。 同理,LNDKFS、LNCKGZ和LNDKGZ都是非平稳的,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变量都变成了平稳时间序列,这说明LNDKFS、LNCKGZ和LNDKGZ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故可对它们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
注:表中,c 代 截 项,t代 时 趋,q 代表滞后 阶数,D 代表一阶差分。
4.3协整分析
由于本文分别从资金、人才与技术创新方面研究广州与佛山两个时间序列的相互关系,因此可以用E-G检验法对变量间协整关系进行验证。首先,对广佛两地存款余额变量间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为:LNCKGZ =2.183+0.939LNCKFS,R2= 0.981,F统计量为587.12,P值为零。进一步地,利用E-G两步法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 ADF统计量 -3.017 806,小于5% 临界值 -1.974 028,P值为0.006。这表明,其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由此得出结论:广佛两地存款余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类似地,用E-G检验法对广佛其他指标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两地贷款余额、年末社会从业人员数及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研人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4脉冲响应分析
为进一步显示两地资金、人才与技术创新关系的长期动态变化,利用脉冲响应方法对两地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广佛两地资金的相互关系。从两地存款余额指标的冲击响应图(如图3所示)来看,来自广州的冲击对佛山在初期有较大的正影响,在第二期,这种影响变弱,从第三期开始,这种影响始终为正,且趋于稳定;来自佛山的冲击对广州的影响在初期较大,从第三期开始趋于正向稳定(见图3)。
从两地贷款余额的冲击响应图(如图4所示)来看,在前两期,来自广州的冲击对佛山在初期有较大的正影响,从第三期开始,这种影响开始下降,一直到第五期,又缓慢开始上升;来自佛山的冲击对广州出于小幅波动中,在初期有较大的影响,在第二期,冲击变为负数,之后又不断上升,到第三期影响达到峰值, 最后几期,冲击处于正向小幅波动中。两者对比发现,佛山对广州的冲击大于广州对佛山的冲击,也就是说,当佛山的资金缺乏时,佛山企业会向广州贷款。
从存贷款余额增长率这两个指标分析来看,佛山的资金存在向广州转移的可能性,佛山企业也会充分利用广州的资金,因此,完善两地资金链,有利于解决佛山传统制造业的融资问题。
2)广佛两地人才的长期关系。从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数这一指标的冲击响应来看,佛山对广州的冲击响应为正而广州对佛山的冲击响应为负,这说明, 广州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对佛山的人才冲击较大,可能会使得佛山的人才大幅度地流向广州。
3)广佛两地创新能力的长期关系。从两地的科技创新指标的冲击响应来看,来自广州的冲击对佛山具有正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稳定,来自佛山的冲击对广州的影响大于广州对佛山的影响,并且稳定时两地的影响均为正,即一个地方的冲击对另一个地方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如果广州科研人员减少,那么就会使佛山科研人员更少。从影响强度来看,佛山对广州的影响要大,即佛山科研人员多, 那么广州就多,反之,佛山的科研人员少,那么广州就会更少,可能的原因是广州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可能会吸引佛山工业企业科研技术人员流向广州企业。
5提升佛山传统制造业的措施
从两地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一是佛山的资金存在向广州转移的可能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吸引资金向佛山流动。二是两地的年末就业人数存在竞争关系,即人员会在两地流动,但从第三产业人员来看,两者存在同进退的关系,因此,在第三产业发展上,两地合作显得特别重要。三是两地科研人员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佛山的科研人才依赖于广州的人才,并且广州的科研人才存在流向佛山的可能性。最后从平均工资来说,两地工资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地方工资高会引起另一个地方的工资上涨。因此,为了提升佛山传统制造业,下面我们提出具体的对策:
5.1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根据前文分析,佛山的资金存在向广州转移的可能性,因此,佛山需要加大力度吸引并留住资金,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优化融资配套环境。佛山市政府与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基金、政府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广州市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佛山制造业企业融资过程中,扩大佛山市企业融资供给量,推动广州的金融企业为佛山市中小企业提供动产抵押、股权质押、使用权质押、商标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企业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等新型抵、质押方式,为佛山企业创新融资扫清障碍,降低企业创新融资的交易成本。二是加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形式信用评价体系,吸引广州优秀的专业信用评级公司参与佛山市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统一信用评级标准,规范信用评级工作,建立公正的信用评级资源库以供金融企业参考,提高中小企业申贷效率。三是吸引广州市专业融资机构为佛山优秀制造业企业提供上市辅导与咨询服务,搭建投融资公共平台,加强广佛间投融资信息交流,吸引广州风险投资企业积极参与佛山项目,借鉴广州制造业企业融资经验,创新佛山制造业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5.2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根据前文分析研究,佛山的科研人才依赖于广州的人才,并且广州的科研人才存在流向佛山的可能性,这对佛山是有利的,为了更好吸引科研人才,提高佛山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利用政府财政设立基金制度给予补助,对于利用新的技术成果的创业者可引入扩大债务担保额度或者无担保机制。二是进一步发展和规范专利产权交易、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通过确立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协助企业在专利保护、知识保护方面的维权行为,切实贯彻落实并坚决打击、取缔区域内各种侵权行为,充分维护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确保企业自主创新利益。三是加强佛山企业与广州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际著名高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定期开展以产业发展新理论知识、新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在佛山市传统制造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四是鼓励佛山企业与广州高校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组建由大学科研人员为主体依法设立集科研、生产、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学科性公司。通过公司将科研成果孵化为成熟的技术并形成产品,投入应用或生产,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实现科研人员科技知识、科研成果的保值和增值。
5.3提升吸引各层次人才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