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化战略

2024-10-06

同城化战略(精选9篇)

同城化战略 篇1

21世纪以来,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促进城市间的联系,但行政区分割导致的市场分割、地方封锁、重复建设等诸多“行政区经济”负面表现阻滞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为了破解“行政区经济”,兴起“撤县并区”的热潮,以减少行政壁垒。这一措施成本高,且负面效应愈加凸显。自2003年起,行政区划作为解决大都市区发展协调的手段已鲜有应用[1]。2005年,《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首次提出同城化战略[2]以来,同城化以其在不改变既有行政层级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创新打破行政区经济的阻滞,被国内城市政府所接受。如沈阳经济区的沈抚同城化、湖南的长株潭一体化、珠三角经济区的广佛同城化、深港同城化,以及长三角经济区的苏锡常一体化、沪杭同城化,西北地区的西咸一体化、成渝一体化等等。

一、同城化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同城化作为国内首创的概念,其概念界定及内涵阐释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较早明确提出同城化概念的是邢铭(2007)[3]、高秀艳(2007)[4]等。邢铭(2007)认为,同城化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的特性,通过城市间经济要素的共同配置,使城市间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使市民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的现象[3]。高秀艳等(2007)认为,同城化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4]。方创琳(2011)认为,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借助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形成相互融合、互动互利、共同协调、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是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城市综合体[5]。

(一)基本特征研究

王德等(2009)选取国内正在实施同城化战略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概括其基本特征为:同城化是相邻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路径选择;同城化具有距离门槛;同城化城市均为中心城市或次级中心城市,且城市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差异和经济地位的错位[1]。赵英魁等(2010)指出,同城效应具体表现为依托完善的快速交通网络,以高速公路、轻轨、地铁为半径,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信息联络的主要手段,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调动区域内各城市的资源,并使之在城市产业和功能方面协调发展。构筑“1小时生活圈”,区域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往来像生活在一座城市般的频繁[6]。李王(2010)从国内三大典型城市经济圈同城化开发的经验总结出,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协调配套的产业协作网络、中心城市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的共性特征[7]。王振(2010)提出,交通出行、产业布局、通勤就业、人口居住是同城化发展的四个显著特征,分别表现为日常流动性人群流量激增流速加快、企业总部主导下的产业分工与空间配置、跨城就业的常态化和由常住人口跨城居住形成的新型双向人口流动[8]。彭震伟等(2011)提出,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同城化现象,其共同特征在于城市发展及其空间要素超越了原有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范畴[9]。

(二)发展阶段研究

国内学者对同城化发展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同城化与都市区(圈)、一体化等发展阶段的关系研究上。高秀艳等(2007)探讨了大都市圈和同城化的相互关系,并以沈阳、抚顺、铁岭和本溪四城市的同城化进程为例,得出了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的结论[4]。邢铭(2007)认为,同城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区域城市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3]。宋煜(2008)认为,同城化是作为城市群,城市圈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出现的,是迈向都市圈、城镇群的一个务实阶段,并提出同城化发展战略也具有阶段性,即同城共识→城间共建→同城联合→城城融合→实现同城[10]。王振(2010)则将同城化看做城市圈或都市圈发展、形成的中间过程,其本质是相近的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方面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大都市区的过程[8]。而段德罡等(2012)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的划分方法,创造性地将同城化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雏形期、融合期、协调期和同城期,并提出每个时期城市的基本特征、同城化重点以及同城化的目标[11],为同城化发展阶段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

(三)发展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空间发展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同城化发展的模式。

第一,空间发展模式。梁文婷(2010)提出同城化毗邻城市的主、辅城概念,在充分考虑主城对辅城的吸引和辐射的前提下,将辅城的空间扩展模式分为连片密集扩展、辐射密集扩展、沿轴线扩展和跳跃式城组团扩展四种基本模式[12]。邢铭(2011)将同城化城市作为“点状”研究对象,抽象同城化的空间整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飞地发展模式、双城对接模式和多点融合模式。并指出,不同模式并非孤立存在的,或分别出现于同城化的不同阶段,或在同阶段以其中一种模式为主,同时伴随着其他模式。周轶男(2011)认为,在同城化格局中,相关城镇按照对象发展、节点强化、网络联系等生长方式不断发展,同城化的区域空间将主要表现为主体城市、集中模式,交通轴线、带状模式和节点城镇、串珠状模式三种结果。段德罡等(2012)通过对当前同城化发展理论和相关案例的分析,指出同城化的空间模式可根据毗邻城市的空间距离的远近划分“毗邻型”和“遥望型”两种类型,其中“遥望型”又包括“共筑新城”、“分散组团”和“生态绿核+卫星城镇”三种模式[11]。

第二,组织管理模式。连井环(2008)提出,沈抚同城化政府协调机制应是“自上而下式多层次”政府协调机制,即应以省级政府行政介入和各个城市自愿加入的方式共同构成,形成以“职能部门管理、区域综合协调、民间联合推动”的新格局[13]。吴瑞坚(2010)针对广佛之间难以统一行使跨界职能的状况,有必要建立更高层面的大都市区政府专门协调双方之间的矛盾,统一双城之间的规划、产业布局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或者建立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专门协调委员会,就专门对某一项职能进行协调,负责跨越行政区划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如港口、机场、地铁等公共交通、大型水利工程、大江大河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14]。叶祥松等(2011)提出,构建超广佛政府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即由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组成的“广佛管理协调行政委员会”,对广佛同城化在整体布局、利益分配等宏观方面进行有绝对权威的管理和监督,由国家赋予其法律地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广佛同城化相关的合作条款和规划[15]。王达梅(2011)提出,广佛同城化合作机制应是一套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由两市人大、市委市领导、政府部门、企业、中介组织和公众组成的多层面,包括决策制度、专责小组制度、监督制度、利益协商机制、绩效评价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多项制度安排在内的合作机制[16]。焦张义等(2011)归纳总结了4种目前存在的同城化模式,分别为跨行政区的理事会模式、地方政府首脑协商模式、上级政府派出机构模式、联合党委模式,并分析比较了上述同城化模式的利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同城化模式。并指出无论采取何种同城化模式,关键在于制定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合理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形成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一定要有法律的保障,要能够执行落实[2]。邢铭(2011)归纳同城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有五种:地方首脑协商模式、上级政府派出机构模式、联合党委模式、框架协议模式和管理委员会模式[3]。

(四)实施措施研究

王德等(2009)以2007年以前提出并正在实施的7个同城化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的比较(表1),将同城化战略实施情况总结如下:第一,成立协调组织,相关主体的参与热度决定实施进程;第二,以产业共建区为空间载体,管理方式影响同城化进程;第三,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利益、制度等问题尚需深入研究[1]。焦张义(2011)通过对国内同城化案例的比较分析(表1),指出各地同城化实施基本停留在硬件上,以道路、收费站、电话为主,而参与同城化的城市功能还未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安排也没有触及[2]。

更多的学者则将关注点集中在同城化所面临问题的阐述上。桑秋等(2009)指出沈抚同城化仅侧重于表面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空间发展策略一体化等机制上,而非深层次的功能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同时缺乏有效的协调组织。梅伟霞(2010)提出,广州、佛山的同城化进程要想实现共赢,形成“1+1>2”的共振效应,而非“1+1<2”,必须处理好内部整合问题、利益分配问题、适度竞争问题、两“手”关系问题、城市管理问题以及跨区协调问题[17]。冯婧(2011)在总结同城化发展共同特征基础上,提出“同城R-S系统”,并利用同城R-S系统找出沈抚同城负效应。针对沈抚同城化的困境,深入挖掘沈抚同城化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扫除沈抚同城化发展障碍提供一定依据,并给出了沈抚同城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二、同城化战略研究的简评与展望

(一)研究简评

同城化战略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城化的概念界定、发展阶段及总体特征、形成机制、发展模式等。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同城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目前同城化研究多基于同城化地区发展的实证分析,体现出明确的问题导向,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2)国内关于同城化的空间规划多为广佛同城化、抚顺同城化的规划实践介绍,就城市规划编制内容本身如何结合同城化进行理论创新的研究较少。(3)对同城化发展路径研究较多,而对于因同城化而引起的社会效应研究较少。(4)对同城化发展路径研究又集中于规划对接、产业协调上,而对于设施建设、市场体系、生态保护的研究较少。(5)现有的大量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多限于描述,对于数理方法、计算模型等量化研究明显不足,如对同城化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和定量测度等。

(二)研究展望

1. 加强对同城化发展阶段研究。

同城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大都市区、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阶段、发展周期。正确认识同城化发展阶段,无疑对制定正确的同城化发展战略、发展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城化类似于“大都市区化”和“城市群”概念,其演变规律也类似于这两个概念的演变规律。因此,可以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大都市区、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及方法,探索同城化发展阶段并科学测度,以便制定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发展战略。

2. 加强对同城化发展路径研究。

同城化是大都市区、都市圈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国外,工业革命以来,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地出现了世界性的大都市区、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体。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壁垒被逐渐打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大都市区应运而生[19];目前,同城化在我国迅猛发展起来。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内外大都市区的发展和规划,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得到普遍认可的同城化发展路径,以加快推进我国现阶段的同城化进程。

3. 加强对同城化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从国内同城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因涉及到多个主体,合作机制至关重要。应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大城市群的运行机理和政府协调机制模式的归纳总结,在充分汲取其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同城化的实际,建立适用于不同区域同城化发展的科学实用的组织管理模式。

4. 加强对同城化社会效应研究。

虽然国内的同城化实施工作刚刚开展,但其所导致的社会效应不应为我们所忽视。在积极探索同城化发展路径的同时,加强对同城化社会效应的研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有利于修正和完善同城化发展路径,促进我国城市同城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从概念界定、基本特征、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实施措施等方面对国内同城化战略研究综述,评析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重点加强发展阶段、发展路径、组织模式、社会效应方面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同城化战略,述评,实施措施

同城化战略 篇2

沪杭两地政府政策的比较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1、两地都提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吸引人才的策略。其中上海政府在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使上海成为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2009年上海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人才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办法,为人才流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杭州政府也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强调了政府要在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制订规划、完善政策、创新体制、优化环境、吸引人才等方面上起到主导作用。

2、两地同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在产业结构方面,上海市一直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地稍有不同的是:上海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集聚专门人才两个关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着力增强辐射力。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优化金融环境,集聚金融人才,推进金融创新与发展。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杭州则是做到既要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损害,也要加大对水、能源等战略性资源供给和土地资源的调控,以一流的生态城市形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展产业增长空间的同时也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起抓。

3、两地都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当地经济。同时沪杭两地经济发展重点存在不同之处:上海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促进金融业发展。围绕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积极促进各类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集聚金融资源,重点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资金资产管理机构等,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杭州则坚持“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一起抓。杭州大力吸引外资主要侧重于

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创性技术、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他们撑起杭州工业的顶梁柱。而市政府同时也为中小民营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融资渠道,因为他们是打造“天堂硅谷”的重要基础。

虽然两地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总体上看来是有利于沪杭同城化发展的,两地也明确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及经济特色,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对沪杭同城化的不利因素:

1、两地地区保护政策依然存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到一定限制。

地区政府或多或少依然存在利益本位思想,对本地区产业部门采取保护措施,提高其他地区产业进入门槛,阻碍生产要素向外流动。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限制,企业无法自由进入政府必须放弃地区保护政策,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减少交易成本。例如,两地的户籍政策依然是人才要素流动的障碍,同等学历的高校人才在户籍壁垒的限制下难以获得同等发展的机会。

2、政府提供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够完全,交易制度不够完善。

政府制定的制度应降低交易费用,为了降低监督成本,政府应制定制度规范交易市场,保证产品及劳工服务质量,保证稳定的交易环境,保证所有权和责任的归属,制度会激励交易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沪杭两地的政策对这方面的规划提及得少之又少,政府在关注产业升级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十分重视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

3、两地同城化发展规划需要更加配套。

同城化发展战略思考 篇3

(一) 同城化概念

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相邻的另外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 在经济、文化、教育及民众生活等方面融为一体的状态。当然, “同城化”与“一体化”存在明显区别, 其既不是规模的简单增加, 也不是空间的不断扩大, 而是有着以下显著特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 同城化特点

同城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也是符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它对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空间衔接。

空间衔接是同城化发展具备的地理条件。当前同城化案例中的城市组或群皆是地理位置连接在一起, 地域相接的状态。如以一座城市为中心, 辐射成圈状地带, 共同构建经济发展圈, 或以两座城市为基点, 搭建共通桥梁, 形成分地不分体的经济发展块。

2. 优势互补。

优势互补是同城化发展具备的结构条件。各个城市发展史既是一部经济史、社会史, 更是一部合作史。每个城市的存在都离不开省内、国内乃至国外城市的互惠互利、互融互动, 更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经济环境中。因此, 物理学中磁性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现象同样可以应用到同城化发展战略中。

3.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同城化发展的根本条件。资源共享原先是来自于互联网中的名词, 是指网络玩家基于网络平台免费或有偿地提供自己所掌握的资源给其他用户, 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降低社会总成本。资源共享应用到同城化中, 则是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及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统一筹划、分类规划、精确计划, 达到共建共享、共收共赢的目标。

4. 产业协同。

产业协同是同城化发展的功能条件。产业协同是指同城化城市组或群的产业构建与转型以形成产业链为目标, 设置产业目录, 创新产业动力, 协调产业配套, 整合产业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 使产业链由城市向城市组或群进行延伸, 从而形成城市特色产业, 区域特色产业链, 国家特色经济业态。

二、同城化发展的现状

同城化历经长期的发展, 早已在欧美国家的许多地域出现, 并形成了多个城市共生共荣的局面。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城市群, 日本的京 (东京) 滨 (横滨) 城市组及大 (大阪) 京 (京都) 城市组等。目前,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很多地区出现同城化的组合势头, 涌现出了一批新城市结合体。

(一) 京津同城化

京津同城化是我国形成城市组的先锋之一, 是北京与天津两大相邻城市相互合作, 相互依托, 以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设置产业, 以经济新常态优化产业结构, 以世界经济变化转变增长方式, 组成超级城市, 并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形成京津冀经济圈。

(二) 广佛同城化

广佛同城化是我国城市同城化的先行者, 也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城市发展的最大的硕果。两个城市在经济、人文、社会等方面相互交融, 形成一体, 共同成为珠江三角洲区域中熠熠发光的明珠。

(三) 成德同城化

成德同城化是当今城市同城化的典型之一, 是成都与德阳实现经济现代化统筹发展, 以科研资源与装备制造的衔接为重点, 以两者间频繁的物流、商流及客流为基础, 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 厦漳泉同城化

厦漳泉同城化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构建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手笔, 是以厦门为中心, 漳州与泉州为两翼的规划格局, 以资源共享及产业协同为基石, 实现产业、空间与社会的高度融合。

(五) 结论

通过对以上四个同城化典型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同城化发展重要因素;二是同城化发展的空间与社会范围将由两点结合逐渐变为以点带面、带路;三是合作而不是分割、统一而不是对立成为今后我们政府、行政部门及社会关系发展的趋势;四是一物多用、一事多商、一利共享将是新经济增长中的明显特点。

三、同城化发展存在的利弊分析

同城化发展尽管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战略, 但还应分析其“双刃性”, 放大优势, 同时避免弊端。

(一) 优势分析

同城化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一是利于资源整合与节约。资源整合主要是现有资源的转移、承接与衔接, 重点是消除行政障碍与去除体制缝隙, 将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整合到产业链、价值链或文化链上, 避免低水平重复。同样, 拟建资源的衔接配套与经济适用对资源的节约利用至关重要, 上对应高层政策设计, 下对应民生与经济发展, 做到上中下层层递进, 层层稳固, 最终做到资源的长期、高效与复合利用。二是利于产业集聚。实践证明, 产业集聚及效应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也推动了各地相继设立产业集聚区, 如物流园区、商贸区、出口加工区等。技术与知识的更新效应、空间与设备的配套效应等都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源泉。南京的高新装备制造与研发、镇江的便利物流交通及扬州的休闲旅游则是当下产业集聚的重要形式。三是利于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空间短板问题。例如南京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335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713平方公里, 增加2.13倍。镇江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84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128平方公里, 增加1.52倍。扬州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132平方公里, 增加2.73倍。由此可以证明, 市区面积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 扩容不可能无限制, 更不可能无尽头。因此, 同城化成为空间优化组合的新途径。四是利于降低社会总成本。成本与收益永远是对立的, 付出成本可能无收益, 但是为了获取收益必然要付出成本, 因此降低成本维持收益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向。具体做法包括标准简化与统一, 比如一卡通用、基础设施共用、信息平台共建等。还有知识与技术的顺畅流动, 诸如扩大技术外延面, 提升知识储存量等。这里不一一阐述。

(二) 弊端分析

同城化发展弊端主要有:一是易出现“并购”现象。并购一词来源于企业交易, 是指一家企业将另一家符合其战略发展或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购买进来, 形成一个单元。城市同城化易导致的并购即中心城市通过资源的扩张及人口的膨胀引起生存空间的外延, 从而将周边城市纳入到自身发展规划中, 其主要特征是行政合并。二是易出现同质化。同城化对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在文化方面。物质基础决定精神需求。当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产业制造及技术服务融合到附属城市经济发展中, 容易造成城市发展的同质化。三是易养成“依赖心理”。发展欠缺的城市在与大城市同城化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身先天的不足引起的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调整中, 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也容易借助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与政策调整形成“依赖心理”, 从而削弱了城市竞争力。

四、同城化发展战略思考

同城化发展战略是“宁镇扬”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一步, 也是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借鉴与研究京津同城化等案例显得犹为重要, 结合上述观点,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 同城化战略目标为民生

对于民众而言, 同城化对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是非常的关注, 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同城化对生活带来的便利, 产品质量的提升, 自然环境的美化, 以及生活总成本的降低。因此, 同城化发展战略对于政府和民众是两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政府从宏观政策调整、制度建设及体制完善等方面推进同城化发展战略的规划、制订、执行和修正, 而民众更多是从身边的微观事例来衡量同城化发展的意义、作用和效果。因此, 两者统一的基础是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两山理论”时说过:我们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但如果两者存在矛盾时, 宁可放弃金山银山, 也要争取绿水青山。蕴含的思想即是民生是根本, 经济发展以释放民生为目标, 如此才能取信于民, 施政于道。“宁镇扬”三地同城化的目标也是满足民生诉求, 扩大民众内需, 释放经济下行压力, 将同城化的效应放大, 既能破解大城市病, 又能带动周边县、镇、乡的协同发展, 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二) 同城化战略特点为存异固本

上文提到的京 (东京) 滨 (横滨) 城市同城化则是存异固本的典型。尽管两者都是日本的超级大都市, 但存在明显的差异。同城化既不是城市并购, 也不是城市同质, 而是个性鲜明, 紧密联系的朋友或伙伴。个性鲜明是指保持历史传统, 拥有特色产业, 具备独特资源。紧密联系则是地域相近, 产业协同, 资源配套。存异固本的本质是基于城市自身发展特色上的差异互补, 达到1+1>2的竞争力目标。南京的个性是省会城市, 拥有先天的政治、文化与经济资源;镇江的个性则是衔接南京与苏州、上海的纽带, 拥有有利的交通物流设施与条件;扬州的个性是文化古城, 以旅游带动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 “宁镇扬”三地在产业协同上可以规划南京为创意营销地, 扬州为装备制造地, 镇江为科技服务地的发展思路, 从而紧密联系在一条经济带上。

(三) 同城化战略核心为一体化

同城化不是简单的功能一体化, 而是包括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及环境一体化, 尤其是对公共服务设施与产品、城市功能定位、人力资源的合作与分工等进行优化配置与合理组合。交通一体化是同城化战略的基础条件, 是人才集聚效应、资源流通效应及科研创新效应的重要支撑。众所周知, 要想富先铺路, 这句话在当今的延伸即是交通拉动产业, 产业带来人才, 人才推动城市, 城市塑造环境。因此, “宁镇扬”同城化必先发展交通, 使三地在公水铁运输实现无缝对接, 交通费用结算统一等。产业一体化主要包括现有产业链的构建, 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新兴产业的投入与优化, 共同谋划产业环节, 做到三地既有内部竞争, 又有外部合作的新业态。

(四) 同城化战略途径为同图、同步及同体

同城化战略实施应分步骤、分重点、分层次进行。例如“宁镇扬”三地交通一体化, 就应首先研究城市群空间布局与结构, 统筹考虑省会城市功能疏解与产业转移压力, 从“同图、同步到同体”的建设思路, 完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任务。同样, 对产业一体化及环境一体化也可以依照三步走的思路, 逐步引入到“规划同图、建设同步、管理一体”的路径中, 早日实现“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战略目标。

摘要:“宁镇扬”三地共同发展已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 并且相继举办了三届“宁镇扬”论坛, 邀请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同城化发展”是与会学者和专家共同探讨并研究的内容, 也是三地今后相互合作与融合的重要思路。文章首先阐述同城化发展理论, 其次描述并总结我国同城化发展现状, 最后结合同城化发展存在的利弊分析, 提出“同城化”发展思考。

关键词:同城化,利弊分析,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段德罡, 刘亮.同城化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规划师, 2012, (05) .

同城化战略 篇4

姚劲波酝酿已久的58同城“电商化”进入实操阶段,作为试点品类,58同城北京站的二手3C数码版块已经能够实现在线支付交易。交易中支付环节引入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58同城负责物流。如果试点成功,这一模式将推广到其他品类。这意味着,58同城将从一个单纯的分类信息网站向电商平台转型。在姚劲波看来,这种转型“难度很大”,58同城也做好了两年内不考虑对在线交易收取佣金的准备。

新浪科技 沈云芳

58同城“电商化”

盈利模式是分类信息行业之伤。在目前的行业负面中,营收下滑、资金链紧张和IPO搁置等问题几乎都会被归结到分类信息网站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上。而58同城所要进行的“电商化”看起来像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58同城目前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两个:网邻通会员和广告营收。前者指的是注册认证会员的用户所缴纳的费用,例如房产经理人、招聘公司。注册认证,这些会员能够使用群发面试通知短信等服务。后者指的是增值广告收入,类似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例如,一家发布某条招聘信息后,如果愿意缴纳一定的广告费用,那么其招聘信息就可置顶或者排在搜索结果靠前位置。

姚劲波表示,目前会员费已经占到整体营收的50%。

分类信息网站原本该有的另一营收来源是团购,因为大众点评、赶集网(微博)和58同城都开辟了团购业务。但是团购不盈利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分类信息网站也不例外。今年4月,赶集网引入窝窝团(微博)联合运营团购业务,并于7月放弃。

而正在转型电商平台的58同城不准备放弃团购。“我们不会放弃,团购仍旧会是我们的一大业务,因为这和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的规划是一致的。”姚劲波说。

姚劲波所指的“生活服务电商平台”大致是这样的路线:将58同城现有的分类信息中可以实现在线交易的部分全部开通在线交易功能,将用户的交易行为留在线上而非线下,

这一模式首先于9月初在其二手3C数码版块试点。交易支付环节引入支付宝(微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58同城负责物流。如果试点成功,这一模式将推广到其他品类。

这也意味着,如果转型电商平台成功,58同城的盈利模式增加了一种,即类C2C的收取交易佣金模式。对于每日宣称流量达1000万的58同城来说,这种模式的变现潜力将非常强大。

不过,姚劲波已经预感到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些困难,第一道坎便是培养用户习惯。为此,他们准备在两年内都不对在线交易的商家收取佣金,而第三方支付扣取的佣金费也全部由58同城补贴。但是,这将对58同城的资金状况再次形成考验。“我们会在能力范围内行事。”提及资金问题,姚劲波仍旧是这个答复。他表示,58同城今年一般的运营预算将会投入在“电商化”上。

逐渐恢复广告投放

资金问题可能是姚劲波近一年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从去年年底以来,58同城在资金链紧张、裁员、高管离职等诸如此类的负面中渡过。而对于这些质疑和传言,姚劲波每次的回答大同小异:资金链没有问题,人员属于正常调整,此外无可奉告。

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对于资金问题他仍旧是差不多的答复:“我们的资金链没有问题,58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事。”而对于裁员的传言,他指了指所处办公楼的另外一侧,那是58同城新租的一座办公楼。“其实去年到现在,我们的人员整体上增加了不少。”姚劲波说。

去年下半年,58同城和竞争对手赶集网高密度的广告轰炸成就了分类信息网站最热闹的半年。而今年年初,两家的线下广告投放都明显收敛,这也让媒体开始猜测其资金链状况。3月底,关于58同城的负面随之而来。

姚劲波觉得要解释清楚广告投放的变化很简单:“每年的年底和暑假是广告投放的高峰期,我们也是在按这个规律走。”印证姚劲波这个说法的,是正在上映的电影《Hold住爱》和58逐渐恢复的电视、地铁广告。《Hold住爱》里面,58同城是赞助商,电影主角是其代言人杨幂。在这部电影中,58同城打了个大大的植入广告。而58同城的电视、地铁广告也是结合了这部电影的宣传。

姚劲波并未透露此轮广告投放花费的资金。按他的说法,去年58同城将50%的广告预算花在了线下,金额上亿。而今年,姚劲波认为,密集的线下广告轰炸明显拉高了58同城的知名度,因此这笔钱“花的很值”。

广佛同城化思考 篇5

法国的地理学家戈特曼, 在1942年注意到, 都市经济圈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腹地组成的、内部合理分工又有机联系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地域, 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借用古希腊传传说中的“Megalopolis”来命名巨型的城市群体。1951年, 日本的本内信藏在对日本城市发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三地带 (大都市圈、郊外籍、中央籍) 学说, 成为日本都市圈研究的开端。1987年, 加拿大学者麦吉 (MeGee T G) 先后提出“Desakota”和“Megaurban Region”概念来描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核心区域出现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1988年, 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以麦吉的论文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上, 各国学者根据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与都市圈近似的概念。

国内, 1986年, 周一星提出与Megalopolis对应的中国概念——都市连绵区。其后, 姚士谋等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 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陈立人指出城市密集带与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体向高级化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高汝熹、罗守贵提出根据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强度划定都市圈的范围。徐琴认为, 都市圈建设原则包括:公交优先;合理选择城市的空间扩展模式;有机整合城市关系;强化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等。

近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 很多城市都体会到障碍重重的管制及地方主义对经济与社会的束缚, 出于各种动机, 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城化”或“一体化”。从广州北上, 湖南的长 (沙) 株 (洲) 潭 (湘潭) 已开始一体化探索, 中原地区则展开了“郑汴一体化” (郑州和开封) , 武汉亦提出“8+1”城市“一体化”。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现在正式提出建设“城市一体化”的已经有15个以上。

2 广佛地理位置

2.1 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 其东南面、西南面分别与深圳、香港及珠海、澳门毗邻, 北接清远、韶关, 东与东莞、惠州接壤, 西与佛山、中山相邻。广州市辖十个区和二个县级市, 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十个区分别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萝岗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 面积3718.5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50.02%;二个县级市:增城市、从化市, 面积3715.9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49.98%。

2.2 佛山市概况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三角洲腹地, 东倚广州, 西接肇庆, 南连珠海, 北通清远, 地处珠江三角洲东西向的肇、佛、惠与南北向的穗、佛、珠、澳两条经济发展轴线的交汇点上;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和西岸地区的连接点, 也是珠江三角洲通向粤西和广大山区以至大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和纽带,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现佛山市下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5区, 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佛山是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集中表现为发达的陶瓷业、家电业、家具业、纺织服装业和金属材料加工和制品业等。两市概况对比见表1。

注:表中数据均摘自于2008年《广州市统计年鉴》, 表中人口数据为户籍人口。

3 实现广佛同城化的条件

3.1 地理位置紧邻

广州、佛山两市地域相连, 山同脉、水同源、城相连, 地理空间相互交融, 均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腹地, 在3小时路程的范围内, 两地可以到达珠三角所有城市, 地理条件非常优越。

3.2 文化、生活等人文背景历史上一贯相通

广州和佛山两市是广东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活跃地区, 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 生活背景历史上一贯相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加快,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两市间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强化, 佛山历来受广州的辐射影响较大, 并依靠广州发展壮大, 这为两市的同城化奠定了条件。

3.3 建立共同市场条件成熟

共同市场是相邻的各地区成员由于地理、资源、人口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可以通过共同市场得到相互补充, 使市场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 提高竞争力, 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共同市场一般只需几个共同条件, 即区域内国家或地区地域相邻贸易体制相同;人均收入差别不太大;能对区域内经济承担义务等。广佛两地拥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 广州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经济、金融、交通、商贸、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和全国第三大城市;佛山是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城市, 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因此, 广佛同城化建立共同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如表2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摘自于历年《广州市统计年鉴》。

3.4 互补产业合作

毗邻的城市要走向一体化, 关键是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及互补的程度。只有区域经济的产业存大差异性, 互补性产业的联合才有动力, 各种要素形成经常性对流、辐射, 使人才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互通有无。互补产业合作导致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条深化形成整体竞争力。广佛两市的产业存在较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广州重、化工业和生产服务业发达, 而佛山轻工业和生活服务业发达。这些互补性的差异给广佛经济留下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有可能实现两地的优势互补与双赢。

3.5 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设施的对接, 是实现两市同城化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证。目前, 广佛两地的道路客运市场以跨市公路客运为主, 以跨市公交、楼巴等为补充。运行于广佛两地之间的公路客运线路92条, 公交线路16条, 楼巴线路5条, 共112条, 总里程超过5000公里, 如图1所示。部分原来通过公路客运连接的区域现逐渐向“公交化”发展, 为真正实现广佛“同城化”生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铁路线上, 广东省现有的“三纵一横”铁路网络, 落实到广佛的纵向有京广铁路、横向有通往粤西的三茂铁路。在水运上, 广佛之间联系主要通过陈村水道和东平水产, 可以通航500吨和1000吨级船舶。同时, 广佛地铁也在启动建设中, 是广东省“十一五”重点项目, 预计2010年建成。

4 广佛同城化应注意的问题

4.1 统筹规划

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统筹协调, 共同编制两市同城化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使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总体规划是促进广佛两市深度合作的基础, 广佛同城化一定要规划先行, 突出区域创新与合作的内容, 以规划统领同城化建设, 尽快完成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着重解决同城化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做到高起点、高水平、高档次, 通过规划, 消除各种障碍, 实现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等。

4.2 制度和机制创新

各地自行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千差万别, 这些规划和地方政策往往容易造成地方保护, 阻碍整个同城化的发展。因此一定的政府管制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在各种合作协议的签订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同城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坚持加强两地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 坚持“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等做法。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 又会阻碍产业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因此, 政府应以多大的干预力度投入到同城化的进程中, 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广州、佛山实现同城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 跨地域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在广佛同城化的初始阶段, 应注意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要打破行政壁垒。每一项工作的实质性进展都离不开相应制度的安排, 一个良好的统一的市场环境更要具备完善的法规和制度做保证, 需要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调节。因此, 在同城化进程中, 相应的制度和协调机制能否跟得上同城化的进程是需要政府予以重视的。

4.3 交通无缝衔接, 公路客运运营整合

广佛同城, 交通要先行。合理的交通衔接是交通资源充分利用, 效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常规公交等, 通过交通衔接系统将各种交通方式内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有效衔接, 发挥交通体系的整体效益。

在广佛同城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在既有的广佛城际道路客运交通模式前提下, 广佛城际公交要实现良性、高效、稳定的发展, 运营整合也是重要的一个任务。 从目前国内外公交运营市场发展的状况来看, 运营整合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整合:一是同种交通方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整合;二是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整合。这两种经营整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联运模式:一是以单一运营商为主导的联运模式;二是多家运营商联合的联运模式。有关部门应根据现有广佛城际客运模式及近远期发展目标, 着手广佛城际常规公交的运营整合。

4.4 优势互补, 惠及共享

在发挥各市优势的同时, 要注重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中的互补性, 以此提高两市的整体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通过错位发展、互利共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发展规律,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促进两地产业紧密对接、相互融合、有序竞争和互动发展, 整体提升广佛都市圈产业综合竞争力。其根本目的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佛两市人民, 让人民充分享受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5 结语

作为珠三角地区的内核, 广佛同城化对两地发展和提升整个珠三角的对外竞争力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广州是省会城市, 本身具有强大的集聚、辐射和整合能力, 非一个地区城市所能比拟。佛山是广东的第三大城市, 具有发达的制造业优势。广佛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在互补中形成整体优势进而构筑珠三角经济的核心区。

摘要:同城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发挥区域最大效率的重要途径。广州和佛山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内核, 对提升整个珠三角的对外竞争力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文章介绍了同城化的概念、国内外同城化研究现状, 分析了广州和佛山的地理位置和实现广佛同城化的条件, 并提出了广佛在同城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同城化,广州市,佛山市

参考文献

[1]陈秀山,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臧旭恒, 徐向艺, 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GOTTMANNJ.Megal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J].Economic Geography, 1957, 33:189-220.

[4]高秀艳, 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7, (8) .

[5]张京祥, 邹军, 吴启焰, 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 2001, (5) :19-23.

[6]陈立人, 王海斌.长江三角洲地区准都市连绵区刍议[J].城市规划汇刊, 1997, (3) .

[7]高汝熹, 罗守贵.2006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8]徐琴.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全国的都市圈建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9]刑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 2007, 31 (10) :52-56

[10]杨再高.以广佛同城化携领珠三角一体化[N].南方日报, 2009-4-1, A13.

辽宁中部五城市同城化问题浅析 篇6

近年来, 一些产业关联、人文历史相似的相邻城市合作的程度大大提高, 从广佛同城化到丹东东港同城化, 从合淮同城化到沈抚同城化, “同城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纵观国内同城化的案例, 基本以两个临近城市间的同城化为主, 尚没有形成类似日本东京城市群那样的大规模同城化。但几个城市之间的同城化合作是加快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能够快速提高该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以沈阳、抚顺、本溪、营口、铁岭为主体的辽宁中部五城市, 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日趋显现。显然, 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和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战略目标、提升沈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 发挥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五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带动作用是一个明智之举。在现有的局限条件下, 要实现辽宁中部五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就必须以辽宁中部五城市的同城化为先导。如何通过同城化的建设来推动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 是实现辽宁经济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任务。

二、辽宁中部五城市同城化的可行性

(一) 区域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便利性。可达性越大, 则区域之间发生作用和联系的便利性越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从地理位置上看, 沈阳地处辽宁省的中心, 北与铁岭接壤, 东与抚顺、本溪相邻, 南有营口相望;从交通环境上看, 辽宁中部城市群基础设施完善, 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纵横交错, 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不但扩大了城市群区域交通规模, 还促进了区际交通路网的连通, 加快了区域内经济联系;从区域之间行政壁垒角度来看, 辽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辽宁中部城市群 (沈阳经济区) 建设, 并明确提出, 要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并且, 沈抚同城化已经在进行中, 沈北新区的开发也为铁岭与沈阳同城化增添了筹码。

(二) 生产要素的互补性

1、人才资源:

专业的科技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对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 拥有全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各类高等院校以及各类科研机构,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余万人。而营口、本溪、抚顺、铁岭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则要落后的多, 人才资源极其匮乏,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辽宁中部其它四市可以以沈阳为依托, 加大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加强企业与沈阳的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合作,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虽然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但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抚顺境内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居全省之首, 全区林面积65万公顷, 可为辽宁中部五市提供优质的林木资源;铁岭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现有煤炭储量23亿吨, 占辽宁省储量的三分之一, 是辽宁省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本溪则拥有易于开采的丰富铁矿资源, 同时境内年地表径流量35万亿立方米, 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极其丰富;营口菱镁石储量丰富, 是世界四大镁矿之一;滑石和硼石储量位居国内前列, 金矿储量居辽宁第一。因此, 从自然资源来看, 辽宁中部五城市完全有建立同城化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继基础。

3、产业结构:

辽宁中部五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差异化情况明显, 笔者以2005年数据为例进行说明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沈阳市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要高于其它城市, 而本溪、抚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铁岭农业对经济贡献要比较明显。因此, 从产业互补角度来看, 这个区域完全符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具体来讲, 辽宁中部五城市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了职能各异、分工有序的特点:沈阳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抚顺在石化工业上具有一定优势;本溪在钢铁工业方面特色较为突出;营口是辽中部城市群的海上物流门户, 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的中心节点;铁岭是农产品基地和能源基地。随着“同城化”的推进, 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沈阳会逐渐将其优势产业向抚顺、铁岭转移, 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 为整个辽宁中部五城市提供完整的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而抚顺、本溪则成为辽宁中部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石化产品、冶金产品、涂料原料、石蜡制品原料、橡胶原料、以及精细化工产品将成为二城的主要产业支柱。铁岭则发挥其辽北粮仓的作用, 为辽宁中部五城市提供数量可观而又价格低廉的粮食作物, 成为辽宁中部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营口成为口岸综合性大城市, 为辽宁中部的进出口提供优良运输条件, 成为辽宁中部经济起飞的翅膀。

三、辽宁中部五城市同城化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 行政壁垒问题

辽宁中部五城市目前行政分割情况仍然比较严重。由于各级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各市都为本地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努力, 这导致各市之间在市场准入、优惠政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差异很大, 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有学者指出, 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差异使得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成为困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瓶颈”。因此, 区域内实现“同城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构建城市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消除行政壁垒, 使得辽宁中部的资源能够统一配置。

(二) 行政主导过度

常有学者将我国的市场经济称为政府主导的经济。辽宁各级政府部门也同样有意或者无意地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 主导着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 市场经济要发挥价格这一“无形之手”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为“有形之手”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有形之手”不能强于“无形之手”的力量, 两者不均衡只能打破市场的均衡, 同时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因此, 要加快区域内个城市实现“同城化”最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市场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促进市场更为有效地运行。

(三) 产业发展与创新不足

长期以来, 辽宁中部依靠丰富的基础原料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重化工产业。但是过去过度“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不但浪费了大量了人力物力资源, 更严重破坏了环境。在市场日益趋于饱和的今天, 这种粗矿的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另外, 技术创新的落后使得企业只能单纯的引进新技术, 而缺乏再创新的能力却再一次使企业的技术成为明日黄花。企业创新成果扩散循环不畅, 吸纳转化能力极其低下。因此, 产业要发展, 就要注意促进产业集群, 形成规模效应, 让“外部性”在产业内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注意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关键性设备, 积极向高端市场推进, 逐步向大型化、智能化与成套化方向发展。

(四) 城市间产业联系不足

受到长期以来行政壁垒和各城市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趋同的影响, 辽宁中部各城市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尚未建立,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间的产业联系, 进而影响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根据催万田学者的研究, 辽中城市群虽然有发达的石油加工和钢铁工业, 但其前向联系程度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化工、机械等主要行业的前后向联系程度也不高。因此, 要明确辽中五城各自的功能定位, 统一指导, 尽快形成各城市真正的专业化分工, 加强企业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尽可能延长产业链条。立足现实情况, 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统筹分布, 实现互惠共赢。

(五) 资源生态问题

辽宁中部五城市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负外部效应, 主要表现为资源的短缺, 自然资源浪费以及生态坏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浑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例, 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了对水质的严重污染, 目前浑河干流及支流均为劣V类水质, 水污染严重, 甚至部分水源因污染超标而不能饮用。从空气污染情况看, 近年来辽宁各城市空去状况均有所好转, 除沈阳空气污染综合级别仍然是三级外, 其他城市都达到国家要求的二级标准。因此, 要实现辽宁中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辽宁中部五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情况下, 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也由产品竞争、产业竞争逐渐演变为产业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临近城市间的同城化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潮流, 多个城市间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辽宁中部五城市同城化要走在前列, 就迫切需要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 尽快形成中部五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 加快五城市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在仍然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 政府行政干预的力量对五城市同城化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协调各城市间的利益问题则主要在于协调机制的形成。在同城化的概念达到一致的情况下, 不断推进五城市市场一体化, 最后实现辽宁中部五城市一体化。辽宁中部五城市一体化的形成将为辽宁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

摘要:近年来, 一些产业关联、人文历史相似的相邻城市合作的程度大大提高, 呈现出“同城化”的趋势。实现沈阳与抚顺、铁岭、本溪、营口“同城化”, 能够提高辽宁中部五城市整体功能与带动作用, 是东北振兴战略与沈阳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同城化,东北振兴,区域统筹

参考文献

[1]、催万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4) .

[2]、梁启东.辽宁中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 2008 (1) .

[3]、张玉明, 李凯.区域创新视角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软科学, 2007 (3) .

[4]、邢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 2007 (10) .

[5]、钟晓荔, 刘明媛.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372) .

同城化教育背景下村校爱的教育 篇7

一、爱心传递一帮一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把大锁牢牢锁住了一扇大门,一根粗壮的铁杵来了,说:“看我把它打开!”可是任凭铁杵如何使劲,大锁还是纹丝不动。这时,钥匙走了过来,轻轻一转,大锁“哐啷”一声开了。铁杵百思不得其解,钥匙微笑着说:“因为我懂锁的心。”

因为我懂锁的心,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正是因为懂得锁的心,所以能够打开锁的心扉,解除锁的心结。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惯了青菜炒青菜,萝卜炖萝卜,也深知没有好书的日子多么无聊。学校70%是新市民孩子,他们住的是出租屋,很多孩子穿的衣服都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书包里找不出一本像样的课外书。由于很多孩子是中途转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上困难重重。看着学校孩子们在生活学习上的较大差距,笔者决心做些什么,帮帮困难的新市民孩子。

于是,笔者通过电话、面谈等形式,将个人的想法向班主任提及,再跟家长们沟通,希望开展“爱心传递一帮一”活动,先从最困难的孩子开始,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给予帮助。没想到竟能一呼百应,而且家长之间也帮着互相传递这一信息。于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心传递一帮一活动正式开展起来了:本地学生帮助新市民同学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图书角藏书丰富,想看什么就借什么;班级之间一帮一也开始了,家长送来了仍然很新的衣物和学习用品,送给低一年级的困难孩子;节假日,家长、教师把帮困孩子接回家过节,给他们买节日礼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淳朴的民风感染了周围的人,更多的家庭参与到了爱心传递的队伍中来。虽然我们只是牵了牵线,却让更多的新市民孩子体会到了港城的温暖,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灿烂的笑容,“因为我懂锁的心”———孩子,希望你在一帮一的环境中幸福成长。

二、爱心普洒心连心

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爱是伟大的;爱是快乐的;爱是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这颗爱的种子已经在校园中生根发芽,正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逐渐繁茂。当然,我们也不能总是只看到精彩的表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是刻不容缓。

我们一直在提倡: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因为有些孩子会时不时地表现出自卑的心理,我们希望通过很多的活动,让孩子们建立起自信,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性。而笔者却发现:有些孩子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中高年级的部分新市民女生,她们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一个人静静地做着作业,看着书,少与他人交谈玩耍。即便有同学主动去搭讪,她们也只是友好地微笑一下,又继续她们的孤独。她们的孩童气息呢?她们那明月般的眼眸呢?通过班主任会议交流,我们发现:她们的家庭一般都是重男轻女型的家庭,父母生了几个女儿,就是为了养个儿子,对女孩子关心极少。她们不仅缺乏关爱,而且还常常遭到家长的呵斥和挤兑,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孤僻性格。

找到症结所在,看来,家长的思想工作也要落实了。但又不能太有针对性,不然,反而会引起家长反感,以为学校管得太宽。通过大家的商议,我们决定召开“家校联系心连心”活动,由班主任和部分任课教师组成爱心小队,每周进行一次家访活动,及时进行家访记录和反馈,对做得好的家庭的成功案例进行汇总,下次家访时进行宣传和普及。针对部分重男轻女家庭,家访教师做足了功课,积累了大量的巾帼故事,挖掘了孩子的众多闪光点,从赞扬孩子入手,让家长从接受家访教师、接受自己的女儿开始,从而看到女儿的优点。随后,家访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正确对待儿女的态度和方法,把港城大部分独身子女家庭的教育观念进行传输,把其他家庭的成功经验进行传授。慢慢的,原来根深蒂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转变了,家长对自己女儿的态度有了很大改观。当然,教师也不忘常常鼓励那些曾经自卑的女孩。在双方的肯定和赞许声中,这些孩子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课堂上学习主动了,课后合群了,脚步轻快了,笑声漾开了。此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听课,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看着自己曾经数落得一无是处的女儿在学校里是那么的勤奋好学,听着教师一次次地表扬自己的孩子,家长激动万分。有位家长悄悄告诉老乡:占文小学的老师真好,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也放心了。将心比心,这样的爱心普洒,滋润的何止是一个孩子?

三、爱心激励共前进

小草要感谢阳光,因为是阳光让它如此茂盛;花儿要感谢雨露,因为是雨露让它如此娇艳;大地要感谢花草,因为是花草让它如此迷人……我们要做爱的使者,为使孩子茁壮成长而播种,为使孩子快乐幸福而耕耘。

其实,在农村小学,有身体缺陷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既要在自身不足中艰难生活,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可谓是身心双重煎熬。有很多孩子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选择自暴自弃。他们如同折翼的雏鹰,想奋力疾飞,却只会让自己摔得更惨。爱他们,就要想办法解除他们的心魔,让他们走出困境,走出自己为自己画的圈圈。

教师为了让他们在没有歧视、没有偏见的环境中生活,找来许多关爱残疾儿童的故事,在班会上读给他们听,让他们从故事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孩子是纯真的,他们对弱者的关爱也是发自天性的。我们也以霍金和海伦?凯勒的故事来激励那些有先天缺陷的孩子,让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向霍金和海伦一样,坚强地笑对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女娲手中的一块彩泥,她在用彩泥造人的时候,因为特别喜欢你这块彩泥,才会留了一块在她身边。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用爱激励孩子战胜困难,勇于向前。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这些孩子的生命之花,正迎着旭日阳光,蓬蓬勃勃地展开笑颜。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虽然我们所处的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学校也只是一个三百多孩子的小村校,但是,没有人遗忘我们。我们的校舍是新的,学生课桌椅是新的,大操场上的塑胶跑道是新的。去年暑期,我们每班还装上了电子白板,享受比城镇学校更高的硬件设备。我们的孩子———不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在这里读书,你就是我们占小的孩子,就是我们学校的希望,这里就是你的家,张家港就是你的第二故乡。愿你在这片爱的蓝天下,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像朝阳一样灿烂生辉!

参考文献

[1]陈浩莺.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同城化战略 篇8

一、如何分辨串稿

1. 大部分串稿的新闻, 并不是当前记者亲身经历而创

作出来的, 而是以某一位记者的范文作为素材, 改编而成的。在这些文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端倪, 是记者马虎造成的, 例如在不同的报纸上看到一样的报道, 甚至报道记者的署名都是相同的。这往往是由于记者在改编过程中, 采用复制粘贴的形式, 而忘记修改了报道人名称, 从而出现的报社乌龙。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一般是记者马虎大意才出现的, 是低级错误。

2. 不同的报社相同的报道, 相同的报道中相同的叙述

相同的写法, 甚至于一字不差, 仅仅是记者署名不同而已。这种现象刚好与上述现象相反, 但是也是采用了复制粘贴的方式, 也属于低级错误。

3. 一般串稿的问题出现在记者不曾到达现场, 没有进

行亲身经历的情况下, 记者剽窃了另一位记者的新闻, 用于改编成文的。所以分辨串稿上, 大家应该非常明白, 其中串稿记者的内容与现实不符。这就需要大家对这名记者要有所了解, 了解记者行程, 在时间上面去推断, 记者报道新闻的时候身处何方, 是否在新闻案发现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极有可能是原创记者, 否则就有可能是串稿记者。

二、串稿带来的低端化

1. 导致新闻雷同。

如果每天早上上班或者起床时看到的每一条新闻都差不多, 那人们便会失去对报纸新闻的关注, 进而人们会对报社失去兴趣, 从而对新闻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原本报社只是为了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反而弄巧成拙, 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竞争力还面临着破坏自身公信力的危险。

2. 串稿导致报社没有认真去思考新闻的内在价值, 仅

仅一味地把表面的事情报道出来而已, 没有一点儿关于记者本身的主观意见, 记者也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 往往显得内容肤浅, 不但浪费了新闻资源, 也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3. 串稿让新闻缺乏了文艺性。

大家看过很多类新闻, 他们用不同的文体表达新闻, 让新闻更加具有趣味性。比如, 亲身经历的记者可以采用叙述的手法, 把所经历的事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 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而没有经历过该事件的记者可以通过寻找资料再结合亲身经历的记者的文章, 编写一篇议论文, 列举事件的好处和坏处, 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思路, 让读者可以去思考事件的内在因素。

4. 串稿的不良风气长久下去发展, 将会形成垄断主义。

如果串稿情况严重, 证明新闻消息难以获得, 这样大型企业就可以采用垄断方式, 减少新闻同业之间的竞争。首先, 大型媒体因为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人脉关系, 必定会比起其他新闻媒体要容易获得新消息, 当发生重大事件时, 此时大型媒体比其他媒体更能早到现场一步, 然后对消息进行封锁, 让其他媒体难以获得消息。这样的情况下, 大型媒体在新闻业中占了主导地位。其他媒体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与大媒体串稿, 导致媒体声誉受损。

三、如何解决串稿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中, 可以了解到串稿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对新闻严肃性的破坏, 因此, 我们应当对这种行为说“不”。

1. 采取原创文章奖励制度。

之前我国在面对串稿的情况下, 采取了漏稿惩罚制度, 但是很不幸的是, 很多漏稿行为都出现在惩戒处, 所以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采取对原创文章进行奖励, 用奖励的方式推动记者去亲身采集资料。

2. 提升审稿质量。

有一些记者马虎地复制信息但是却忘记改记者的署名, 导致撞稿, 这种事并非没有发生, 而是实实在在发生了, 记者马虎也就罢了, 为何也能登上报纸呢?原因是审稿过程不严谨, 审稿人员没有仔细审查文章, 所以才导致如此众多串稿的出现, 因此需要在审稿过程中进行严格把关。

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串稿人员很明显都有着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让记者认识到串稿带来的弊端,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串稿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知, 串稿是一件对读者极不负责的做法, 不论对读者还是整个新闻行业都造成了重大的伤害, 不但破坏了新闻本身的时新性原则, 还使新闻走向低端化。所以, 每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当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保证新闻行业正常发展, 让新闻业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再次壮大艺起来, 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到新闻业的朝气。■

摘要:每天早晨人们一起床便打开电视收看新闻, 或者在上班的途中手捧报纸, 寻找着当日新闻。显而易见, 新闻在人的身边是不可缺少的东西。然而近期发生了新闻串稿的事件, 在同城尤为严重, 这就导致了很多新闻失实或者雷同。它不但破坏了新闻原则, 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 浪费了新闻资源, 也破坏了人们对新闻的看法, 让人们对报道新闻的媒体开始抱有另一种看法。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对此一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串稿,低端化,新闻原则

参考文献

[1]张俐;新闻串稿带来同城新闻的低端化[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2010 (4) :12~13

同城化战略 篇9

高秀艳等较早探讨了大都市圈和同城化的问题, 得出了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的结论;[2]刑铭最早对沈抚同城化进行了案例分析, 对沈抚同城化的具体制度安排提供了合理化建议;[3]范弘雨通过对同城化的研究, 进而提出了宁夏沿河城市群的同城化构想;[4]桑秋等对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5]不过总起来看, 我国的同城化的研究正处在理论上的探讨阶段, 实践中的探索阶段。广佛同城化由于立足于珠三角, 条件比较成熟, 更具有典型性, 因此加强广佛同城化的研究会对我国同城化问题以及区域合作模式的研究起到标杆作用。

广佛同城化的生成机制

城市之间实现同城化必须具备实现同城化的生成机制, 而生成机制具体可细分为基础条件和动力机制。

(一) 广佛同城化的基础条件

1. 区位相邻。

广佛两市接壤边界长约200公里, 路网衔接多达60多处, 市区间距18公里, 珠江河段横跨两市, 可谓一脉相连;广州花都区与佛山三水区接壤, 白云区和荔湾区与南海区接壤, 番禺区与南海区、顺德区相连, 城镇布局呈连绵分布, 不到10平方公里就有1个城镇, 城市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区位相邻的地理因素是实现广佛城市空间同城化的必要条件。

2. 人文同脉。

广佛两地在历史很长时间里就属于同一行政区, 他们共饮珠江水, 共享特色的岭南地域文化和地方语言, 生活方式一脉相通。相似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使得广州人和佛山人之间交往没有文化隔阂, 彼此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包容性, 因此广佛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佛山人去广州消费购物, 广州人去佛山买房置业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人文同脉是推动广佛同城化深层次的条件。

3. 经济相依。

首先从经济实力来看, 2008年广州生产总值为8215.82亿元, 佛山为4333.3亿元, 经济总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三位的城市, 同属于经济强市阵营序列, 另外广佛两地GDP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 分别为12.3%、15.2%, 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为广佛同城化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其次, 广佛两地产业的同构系数由1998年的0.6降至了2007年的0.37, 说明两市产业结构互补性越来越强, 关联度越来越高。广州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石化、造船、钢铁等大型装备重化工工业以及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而佛山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轻型制造业以及家电、建材、陶瓷、服装等日常消费类轻工业。广州的优势产业对佛山而言具有较高的产业影响力, 而佛山的优势产业对广州而言具有较高的产业感应度, 两市存在着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便于实现产业链跨地域延伸。

(二) 广佛同城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广佛同城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市场机制的驱动力和政府作用的推动力, 如图1所示。

1. 城市经济的聚集过程。

聚集过程是市场配置区域资源的主要传导机制, 它是通过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等区域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6]区域之间通过取消各种歧视性政策障碍, 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使得生产要素向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集聚, 而增长极会发挥规模经济的扩散效应, 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广佛都市圈中广州是中心城市, 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对周边城市产生巨大的吸纳能力, 目前广佛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逐步吸纳其他周边城市而形成的都市区域。广州的经济规模越大, 对整个都市圈的发展越有利。佛山作为都市圈的次级区域中心, 它要一方面要主动承接来自广州的辐射, 作为广州发展的腹地, 另一方面发挥其比较优势, 实现与广州的错位发展。就现在广佛两市的产业结构配置而言, 佛山可以专注于为广州做大型重化工业的配套性产业, 而且广州的研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辐射至佛山的制造业产业发展。在集聚—扩散效应的作用下, 实现广佛两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区域经济体间的聚集过程加强了城市的融合, 使城市关系逐步走向一体化。

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合力作用。

2008年广佛两地人均GDP分别为81233元和72975元已经超过4000美元, 这说明广佛两地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根据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判断, 两市经济关系开始进入竞合阶段, 协同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阶段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增强, 必然会带来城市规模的膨胀, 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 但由于户籍等方面的制度障碍, 城市化程度受到人为限制。为应对城市化方面的障碍, 在最近十年内广州就完成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 2002年佛山全部实现“撤县设区”。2006年广东城市化水平达到78.5%, 佛山几乎全部城市化。城市规模的膨胀带来城市的空间蔓延, 使得城市郊区化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一种趋势, 城市沿着交通轴线条状蔓延, 中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 企业向郊区迁移。但是在城市向郊区蔓延过程中, 许多卫星市镇会出现一些跨区域性难题, 比如卫星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公共问题的治理等等, 这些问题由于行政区的刚性存在再也难以通过行政区合并来完成。同城化是在当前约束条件下的一个较好的跨区域合作方式。市场机制的驱动力的作用是内在的, 持续的, 而政府层面的作用是显性的, 它是广佛同城化产生和发展的强力推手。

3. 上级政府的推动。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给予广州的城市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 这是上级政府对广州城市发展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希望广州能够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就现在广州的经济实力来讲, 广州面向整个珠三角都市圈的经济辐射功能仍力不从心, 但若实现广佛同城化, 广佛两地经济总量之和将达到12549.12亿元, 在内陆仅排上海13698亿之后, 大广州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发展区, 对整个珠江三角地区将起到良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希望广州通过广佛同城试点能够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等一整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安排。

4. 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不管是在行政区经济模式下, 还是在经济一体化模式下, 城市经济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珠三角区域内城市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广佛两市受到来自诸如深圳等珠江东岸发达城市强烈的竞争压力, 正如表2所示, 深圳已经在综合城市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等城市竞争力指标方面超过了广州。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 深圳与东莞的融合加快, 深圳与香港的交往加深, 抱团合作成为珠三角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广佛两地政府在广佛同城化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积极, 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共同应对外部城市竞争压力, 提高自身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资料来源:由2008年广州统计年鉴、2008年佛山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广佛同城化的合作模式

同城化是一个理念更新和制度变革的过程。

(一) 从行政角度上讲, 同城化意味着地方行政升级为区域行政

同城化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和协调, 超越地方行政而更加关注区域行政。区域行政是以地方行政为基础, 但又要突破行政区划的边界, 以经济一体化区域为范围提供公共产品, 实施行政管理, 它是参与政府在某些领域内的某种程度上的合作和联合行政。[7]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理应是区域政府, 理论上讲, 它应该在政府体系中是高于各地方政府的一个行政层级。在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框架下, 区域政府的责任可能要落到省级政府身上了, 但省级政府不是区域利益主体, 并不能完全代表区域地方利益。不过西方国家经验告诉我们有两种路径可以建立一种虚拟化的区域政府, 能够弥补区域利益主体的缺失:一种是城市联盟组织模式, 它不属于一级行政政府, 不是行政实体, 而是一个类似于邦联或欧盟的行政联合体, 成员政府彼此让渡出部分公共权力,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区域规章, 明确管辖权限和内容, 在共同管辖的事务方面享有权威性。[8]城市联盟是一种空间的联盟、经济的联盟, 更是一种政治的联盟。这种治理模式强调很高的政治整合条件, 因此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区域行政合作方式;另一种是区域委员会, 区域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主要是在产业结构布局、公共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共享、土地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等区域性问题上进行统一规划。这种模式可操作性比较强, 主要是应对公共问题的解决, 是一种要求相对比较低的合作模式。它可以通过城市间合作程度的逐步加深过渡到城市联盟组织模式。

目前广佛同城化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城市联盟。虽然广佛两地空间相连, 经济相依, 人文同脉, 广佛两地已经具备了城市联盟的空间条件和经济条件,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下, 广佛两地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一体化的政治结构和有机的管理结构, 广佛两地政治利益的冲突和磨合还需要时间, 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是一个不断试错和逐步改进的过程。

当前广佛同城化主要采取的是委员会制的合作模式。合作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两地书记和市长组成, 负责区域重大事务的决策和协调工作;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会议制度, 两市市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 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副市长和政府秘书长参加, 两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同城化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联席会议在两市发展改革部门设立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 也可视需要由会议召集人协商召开;另外, 建立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专题委员会小组作为具体执行机构, 建立行政磋商机制和行政互认机制, 负责两市相关领域衔接协调工作。目前广佛两地已经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具体公共事务方面达成了统一的协调意向。2009年广佛两地共同签署了《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产业协作协议》、《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城市规划合作协议》等合作意向, 广佛两市已经在区域公共治理问题上形成了以统一规划、共谋共赢为目标的指导框架。

(二) 从治理角度上讲, 同城化意味着单一的城市管理要向多元的区域治理转型

区域治理内生于一个区域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通过这些制度安排, 区域主体可以实现区域内部的集体活动, 做出区域公共政策, 组织和协调区域的集体活动。[9]地方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行为主体, 但是在区域治理背景下, 区域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个行政区的限制, 地方政府不应该再是唯一主体, 而普通民众、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也理应参与其中, 他们可以通过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来影响或决定区域公共政策。在广佛同城化刚刚被提出来之时广佛两地的普通民众就对同城化议题高度关切, 因为同城化已经与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他们通过公共媒介发布自己的声音, 当前广佛两地交通同城化、电讯同城化、教育同城化、社保医疗同城化、金融同城化等问题备受关注, 这些议题已经走进区域公共政策的视野。另外, 广佛两地的专业市镇存在着大量的企业集群, 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利益群体, 在同城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规划时充分发挥当地企业的信息优势, 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合理引导当地企业为产业结构布局发挥了积极作用。再者, 广佛两地重视开展广州—佛山区域合作发展论坛的主题活动, 虽然是有政府牵头主办, 但是这样的活动邀请了大量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成员参加, 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此外广佛两地政府通过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不定期发布广佛同城化建设的权威信息, 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资料来源: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小结

同城化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合并, 不是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 而是在区域经济体一体化诉求下的一种区域治理模式。同城化的生成离不开基础条件和动力机制的相互作用, 它是区位邻近、人文历史相似、产业结构互补的城市在社会经济联系达到一定程度后而呈现的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现象。同时同城化不是一役之功, 它要面临着不同城市间观念碰撞的融合和各种利益冲突的磨合, 需要城市间的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广佛同城化为我们研究同城化问题提供了经典的案例, 它开拓了我们研究区域治理问题的视野。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型, 广佛同城化无疑为这个转型提供了一些宝贵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范弘雨.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同城化构想—解读宁夏打造“黄河金岸”发展战略[J].宁夏党校学报, 2008, (6) :86.

[2]高秀艳, 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 2007, (8) .

[3]邢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 2007, (10) .

[4]范弘雨.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同城化构想—解读宁夏打造“黄河金岸”发展战略[J].宁夏党校学报, 2008, (6) .

[5]桑秋, 张平宇等.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 2009, (3) .

[6]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40.

[7]王川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行政体制与创新—以长江三角洲为对象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5:86.

[8]孙兵.区域协调组织与区域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86.

上一篇:中国式媒介审判下一篇:南京中联水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