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插手第三方支付

2024-05-17

银联插手第三方支付(共4篇)

银联插手第三方支付 篇1

支付市场风云再起:银联快速推进无卡支付, 欲夺取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支付宝推广新产品进军线下支付, 回击阻截。

有第三方支付企业人士对记者感叹, 银联推广无卡支付竟然如此之快。截至目前, 中国银联已与157家银行签署业务协议, 并已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60家银行接入无卡支付服务平台, 以支持“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两项无卡支付业务。此外, 还有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也加入了该平台。

就绝对数量而言, 签约银联的银行数量目前已经高过与支付宝快捷支付合作的银行数量。此时, 距离中国银联正式推出这两项服务也仅过了不到一个月。

同时, 中国银联预计至2011年底, 将有200多家银联境内成员机构实现接入。

或对第三方支付造成冲击

“现在无卡支付没有统一标准, 各个发卡行都是各自为政, 很是混乱。银联这么一做, 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签约, 动作快得有点反常。”一位支付圈内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支付圈普遍担心银联无卡支付会对第三方支付造成冲击。

据了解, 此次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无需用户开通网银便可以直接进行网上支付业务, 并且货到付款时并不需要提前向第三方账户划款, 而是由银行来提供预授权担保。

电信运营商支付企业有关人士表示, 这种支付形式就是抵制支付宝的一种方式。

上述业内人士还表示, 银联官方的性质是个非盈利组织, 并且是个标准制定者, 以这样的身份来推出这样的业务, “就显得有点暧昧了”。或者说, 银联是为了制定标准, 并希望在这一领域像线下支付一样——一家独大。

有分析人士指出, 银联此举将在交易模式和市场占有率上对第三方支付企业造成两大冲击。在上述领域,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优势会明显弱于金融机构, 银联此次推出的这种模式和交易习惯一旦被市场认可, 支付宝以及其他的无磁无密的公司在交易的前置条件和操作流程上会受到银联的制约。“金融机构蚕食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 就变得并非不可能了。”

此外, 还有支付圈内人士对自身的地位也表示担忧。他告诉记者, 类似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只能迎合发卡方, 而银联是有能力去要求发卡方去迎合自己。

对此, 艾瑞分析师程善宝表示,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核心优势, 在于其担保交易的功能、庞大注册用户数量, 以及基于此之上建立起来的品牌优势。然而在以上的诸多方面, 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已经表现出强有力的替代能量。虽然银联的直接服务对象并不是商户和用户, 但表面上的非直接竞争, 难以掩盖银联与支付宝为代表的支付企业之间的实质竞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 银联在业务层次上要较第三方支付更加底层, 其对支付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要更加深远。

不过当记者致电询问业务实际进展时, 中国银联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只有中国农业银行、上海银行、花旗银行等的部分银行卡开始此类业务, 其他银行还在等备中。

第三方必经的重生之路

据悉, “银联在线支付”可为用户网上缴费、信用卡还款、境内外网上购物等诸多网上业务提供支付服务。用户通过网络、手机方式订购商品和缴费, 无需刷卡, 只需提供卡号和相关认证信息就可完成支付。在此前的现场演示中, 该平台的两个功能优势受到关注:一是用户在网上支付时, 避免了利息损失和资金挪用风险;二是该平台已经与铁路网上售票电子支付系统对接, 日前已经开始接受京沪高铁网上购票。

对此, 有第三方支付企业表示, “网银支付有可能会从此灭亡”。

程善宝表示, 银联的“国”字品牌、可实现多银行接入以及成熟和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等优势造就了银联在这一领域的超强竞争力。他认为, 银联此次大力推出在线支付业务, 表明银联已经开始重视自身在该领域的业务发展, 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战略发展路线。

不过, 有业内人士表示, 这或许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必经的重生之路。

上述第三方支付企业人士表示, 对于银联的这个做法, 现在所有支付公司的态度还不明确;是配合着接入银联, 还是自己单独去跟银行通道商谈, 也都未有表态。由于银联的“野心”十分明显, 所以“就看银行和支付公司买不买账”。

6月29日, 支付宝在其官方博客上发表声明, 支付宝将在7月1日的广州网货会上发布一款创新的低成本手机支付产品。

据悉, 该产品无需任何硬件投入与改造, 数以百万计的微型商户就可便捷、安全收银, 同时, 基于在线支付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这意味着今后支付宝不单可以支持网上购物, 用户去便利店买冰激凌也畅通无阻——只需带上手机。此项业务将支持Android、i Phone、Symbian三大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

上述举动, 被业内人士看作是第三方支付企业产品开始进军线下市场的先兆。有资深互联网分析师表示, 这就是移动客户端应用的魅力所在, 线上线下都可以进行支付。

支付宝的相关人士表示, 此次推出的线下收单产品, 与银联、POS并不发生直接关系, 电信运营商也只是提供通道。该产品基于P2P方式收付款, 而手机是其媒介载体。而这一技术比Square的门槛要低, 并不需要外挂硬件。该人士还透露, 对于用户来说这一业务的手续费或为零。

对此程善宝也表示, 只要做好用户体验、创新服务和市场开拓, 民营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

分析师观点:

无卡支付已成行业发展必然趋势

艾瑞程善宝:发卡规模与网银用户规模的严重不匹配, 促使无卡支付成为一种最为折中和巧妙的解决方式, 这一方式突破网银支付的上限限制, 提高了支付成功率, 增强了安全性, 也使支付服务覆盖到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可以预见,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无卡支付都将是各支付企业和银行等业务发展的重点。我们认为, 中国支付行业还将与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处于一个动态博弈、平衡的过程, 类似的行业事件还将可能不断出现。

银联插手第三方支付 篇2

近期,《IT时代周刊》从可靠人士处获悉,银联董事会在最近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名为《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下称“议案”)的文件。该议案显示,其提请董事会审议的工作步骤如下:“2013年9月起,各成员银行停止向非金机构新增开通银行卡支付接口,存量接口上不再新增无卡取现、转账、代授权等银联卡业务”。

根据议案的条款,银联的这项工作将分三步走,“2013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这显示,银联未来将致力于切断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的直联通道。

据了解,该项议案的内容一经公开,旋即引起业界广泛探讨,有观点认为,银联此举有可能形成行业垄断。对此,银联方面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金机构接入银联网络,可以有效实现各商业银行银联卡的全面受理”,并称,目前已经有60多家主要的非金机构接入银联网络。

在第三方支付出现之前,中国银联是银行跨行转账、银行与商户结算的唯一渠道,“通道”费用是银联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出现及日益壮大,银联不再是“唯一”,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网上支付、快捷支付都与银行直接谈判。第三方支付行业高达百亿元的收益被外人蚕食,银联当然心有不甘。

利益之争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2年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12.9万亿元,由此产生的手续费高达数百亿元。而第三方支付企业采取与银行直联的方式,本质上是承接银行收单业务的外包。不通过银联的渠道,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就能获得所有的手续费收益。

“核心问题在于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已经与银联产生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彼此矛盾激化。”艾媒咨询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如果大的银行与拉卡拉、支付宝这类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银联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银联作为中国的银行卡组织,本身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但旗下银联商务、银联在线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竞争。某证券公司金融业分析师郭小姐对本刊记者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收入是收单手续费,交易越大,手续费收入就越多。从规模来看,银联在线下拥有绝对的优势,但在线上,银联与支付宝、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暗中较劲”。

2003年央行颁布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规定,每笔收单交易的结算手续费根据“7:2:1”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发卡行占“7”,收单机构占“2”,清算机构(即银联)得到的是“1”,这意味着,消费者持银联卡消费,银联可以从手续费中获得10%的收入。在第三方支付兴起之前,银联没有竞争对手,凭借独一无二的行业地位,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央行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银行卡消费业务笔数超30亿笔,金额则达到7.4万亿元,其中跨行消费16.36亿笔,金额5.58万亿元,按上述分配办法,银联将从高达数万亿的银行卡交易手续费中,获得可观收入。尽管如此,线上支付方式的改变让银联有了“危机感”。

据相关媒体报道,支付公司在线上90%的业务不走银联通道,线下收单方面也具备与银行进行清算的条件,从技术上来说,第三方支付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清算不需要再通过银联。这就意味着,银联连“1”也将得不到。

在《议案》中,银联也多次提及手续费、服务费等具体的收益问题。而在两个月前发布的《银联业管委[2012]17号 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中,银联直陈银行业“损失严重”,“各主要成员银行的此项手续费年损失超过30亿元”。鉴于此,中国银联感到自己的业务版图遭受严重“侵蚀”。

由来已久

事实上,银联断开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直连通道的意图早就显露出来了。

去年12月19日,银联业管委在《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中称,直连会增加银行的业务风险,损害银行综合收益。今年4月,在《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规范约束与奖励机制实施细则》(简称“5号文”)中,银联方面明确表示要把“第三方支付企业”管起来,让银联在未来的支付市场中不被绕开,并明确“收单机构未通过中国银联开展银联卡跨行交易和资金清算业务的,应向中国银联支付违规跨行转接银联卡的违约罚金。”

8月13日,银联召集52家与其达成协议关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银行卡收单业务运作与收单办法解读会议,表示跨法人交易发送方式不得绕过银联。而对于目前费率不一的情况,银联方面规定“各成员银行建立统一定价机制,于2013年底前完成非金机构业务收费规范,相关收费不低于银联业管委规定的价格标准”。

按照银联的思路,部分第三方机构两头兼具的议价能力使它们在中间环节大捞一笔。因此,银联希望达成的模式是第三方机构接入银联,再由银联对接各发卡行,第三方支付企业只对商户端,在此过程中,银联将以“市场化定价”统一费率。

银联还强调,第三方支付通过电子商务掌握了大量客户数据,并向金融领域渗透,“这动摇了银行对客户的主导权,对传统银行业务逐步形成较大冲击”。也正是这一理由,银联提请商业银行“联合统一行动”。

尽管银联在议案中以各种形式强调自己的“监管”角色,但它本身只是清算组织,并无监管职能,这使得银联的位置颇为尴尬。

能否推行?

目前来看,由于距离议案提及的最后时限——2014年7月还有一段时间,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对此持观望的态度。同样,银行也一直保持沉默与观望。

从政策层面看,从2010年至今,央行下发了7批支付牌照,200余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变得“名正言顺”。由此,第三方支付企业对银联的地位提出了质疑,指称其出台的文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并无强制性。

值得注意的是, 7月5日,央行发布实施新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提及了“收单机构将交易信息直接发送发卡银行的,应当在发卡银行遵守与相关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协议约定下,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有观点将此理解为:作为银联与第三方支付上级的央行,对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直连持默许态度。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刘瑞指出,只要利益之争存在,博弈就会一直存在,银联、第三方支付、银行三方,甚至银联与其上级央行也将继续博弈,而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本身关系就极为微妙。不过,“议案目前只是一个提案,最后决定权仍在央行手中。”

银联插手第三方支付 篇3

据悉, 银联在近期董事会会议上提出的工作目标是:2013年12月31日前, 全面完成非金融支付机构 (主要是“第三方支付”) 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 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 实现非金融支付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8月13日, 银联已开始行动:召集52家与其达成协议关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银行卡收单业务运作与收单办法解读会议, 表示跨法人交易发送方式不得绕过银联。

点评:支付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风险防控, 更需要竞争。银联既作为“裁判员”, 又作为“运动员”, 市场又如何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呢?

银联插手第三方支付 篇4

一、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 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现状

中国银联2002年成立之初, 享受了一系列政策扶持, 13年间, 它垄断着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 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一直没有出现过其他银行卡清算机构的身影。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 银联在刷卡手续费上一直遵循7:2:1的分配比例, 即国内用户每刷一次卡, 提供POS机的商户要支付一定手续费, 70%属发卡银行, 20%属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子公司“银联商务”, 10%属于银联。[1]

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 第三方支付的优势日益显现出来, 并开始向线下扩展。第三方支付绕过银联直接与银行连接的举措, 打破了银联7:2:1的分配比例, 收取的手续费大幅下降, 直接影响了银联的利益。为稳住自身的市场老大地位, 银联不断打压第三方支付, 使其与银联直连。并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违规整改相关要求的通知》, 要求成员机构准确报备绕银联转接交易迁移信息, 明确给出时间表, 由此导致第三方支付叫停了线下POS业务。

银联独家垄断的局面将出现变化。2015年6月1日, 国务院开始实施《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 符合条件的企业法人可依程序申请成为专门从事银行卡清算业务的机构, 境外机构也可通过申请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参与我国人民币的银行卡清算市场。就目前看,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决定只是一个框架性指导意见, 短期内对银联影响不大。

2. 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一家独大, 没有很好地与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组织之间形成联动。在未来的跨境支付中, 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距, 竞争力优势不够显著。

第一, 盈利模式单一。中国银联一直以来都通过收取手续费方式盈利, 而无论国际卡, 还是第三方支付收取的手续费都远低于银联收取的手续费, 甚至不收取手续费。在国家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形势下, 从长期看, 对银联的影响很大, 不仅市场份额会被瓜分, 还可能会淡出整个银行卡清算市场。但也会促使银联变革, 推动银联与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

第二, 薄弱的风控水平。目前国内银行卡市场盗刷、套现乱象丛生。例如, 2006年中国银联出现的网络瘫痪事件, 当时全国多数地区银行卡无法跨行取款及刷卡, ATM机前排满长队。与国内的银行卡清算机构相比, 国际卡具有更成熟的风控水平。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成立时间较长, 全球化水平较高, 已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 对反洗钱和反欺诈具有一套较为成熟的风控体系和手段。随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 通过引入竞争者, 可以推动中国清算市场风控水平的提高, 促进清算市场的安全性。

随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逐步开放, 非金融机构逐步与银联并存。为了推动中国清算市场的进步, 在未来的跨境支付中与成熟的国际卡竞争、并存, 第三方支付等非金融机构应与银联形成竞合关系。形成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将通过竞争与竞合模型阐述。

二、竞争与竞合博弈模型

1. 假设条件

第三方支付与银联有权选择竞争与竞合, 或有权决定参与竞争与竞合的程度。参与竞合过程中, 假设竞合的价值是V, 两者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是C, 参与竞合得到的利润是π, 参与竞合导致的损失是L。[2]

第三方支付:假设竞合的价值是V1, 两者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是C1, 第三方支付由于竞合得到的利润是π1, 参与竞合导致的损失L1。

银联:假设竞合的价值是V2, 两者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是C2, 银联由于竞合得到的利润是π2, 参与竞合导致的损失L2。

其中, π≥V≥0, C≥0, L≤V

2. 双方策略的取向

第三方支付与银联采用混合战略进行策略选择, 假设第三方支付参与竞合概率为α, 则第三方支付参与竞争的概率为 (1-α) ;同理, 银联参与竞合的概率为β, 则有 (1-β) 的概率参与竞争。[3]双方收益矩阵如表1。

分析:

假设给定第三方支付的α, 即 (1-α) 也给定, 银联选择参与竞合与参与竞争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银联参与竞合;E银联参与竞争。

在第三方支付选择参与竞合概率给定情况下, 需要通过比较E银联参与竞合与E银联参与竞争大小来决定银联参与方式。由上式可知, 要比较E银联参与竞合与E银联参与竞争大小, 只需知道与零的大小, 而由已知条件π≥V≥0, C≥0, L≤V的大小无法确定, 因而分情况讨论:

若0, 银联可随机抉择, 因无论银联选择参与竞合还是竞争, 两者期望收益是一样的;若0, 银联最佳选择是参与竞争;若0, 银联最佳选择是参与竞合。

(2) 假设给定银联的β, 即 (1-β) 也给定第三方支付选择参与竞合与竞争期望收益分别为:

E第三方支付参与竞合;E第三方支付参与竞争。

在银联选择参与竞合概率给定情况下, 需要通过比较E第三方支付参与竞合与E第三方支付参与竞争大小来决定第三方支付参与的方式。由上式可知, 要比较E第三方支付参与竞合与E第三方支付参与竞争大小, 只需知道与零的大小, 而由已知条件π≥V≥0, C≥0, L≤V的大小无法确定, 因分情况讨论:

若0, 第三方支付可随机抉择, 因为无论第三方支付选择参与竞合还是竞争, 两者期望收益一样;若0, 第三方支付最佳选择是参与竞争;若0, 第三方支付最佳选择是参与竞合。

综上, 第三方支付等非金融机构与银联的策略选择与四种因素相关, 包括各自选择参与竞合的概率α或β、两者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C、参与竞合得到的利润π及由参与竞合导致的损失L。要使第三方支付等非金融机构与银联在开放的银行卡清算市场中形成竞合关系, 满足0, 且0条件下, 第三方支付等非金融机构与银联均选择竞合策略。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 选择恰当的竞合模式, 实现双方互赢

国外学者通过横轴和纵轴将平面划分为四个象限, 横轴代表合作程度, 从左向右合作程度逐步增强;纵轴代表竞争程度, 从下至上竞争程度逐步提高。左下角的象限表示低合作、低竞争, 左上角的象限表示低合作、高竞争, 右上角的象限表示高合作、高竞争, 右下角的象限表示高合作、低竞争。

我国的第三方支付等非金融机构与银联的竞合模式要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竞合策略, 以达到效益最大化。初级阶段存在一个适应期, 双方选择低合作、高竞争;随着的逐步适应, 双方进入低合作、低竞争期;随着清算市场开放机制的不断完善, 双方进入高合作、高竞争期;在成熟的清算市场下, 最终双方会选择高合作、低竞争, 成为合作伙伴。

2. 充分利用双方优势, 降低双方之间建立竞合的成本

无论是未来允许进入线下市场的第三方支付, 还是已在银行卡清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银联, 参与竞合时都会承担一定成本, 包括数据收集、培训、管理、研究与开发等费用。双方建立竞合不仅会产生技术问题, 还会出现管理问题。但竞合策略的有利效应便是成本效应, 竞合双方在不涉及各自机密条件下, 实现充分的信息交流, 可适当规避信息不对称问题, 减少信息费用、管理成本。一方遇到技术等问题时, 另一方可给予技术支持。竞合中可降低解决难题的成本, 最终促进第三方支付与银联的竞争合作。

3. 健全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的机制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就市场准入做了较详细规定, 包括注册资本、出资人、银行卡清算标准体系、基础设施、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及内控制度管理等。随着进入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的成员越来越多, 国内清算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 在加入成员越来越多之前, 除了详细的市场准入机制外, 政府还需细化市场规范准则, 包括实施细则、监督管理准则、风险控制预防措施等[4]。为避免市场结构混乱, 即国内银行卡清算机构不敌具有强大优势的国际卡组织, 导致国际卡组织夺取国内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市场份额, 占据中国市场现象, 开放国内清算市场之初, 政府首先要对国内清算机构实施适当保护政策, 通过重组整改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此前提下, 取消保护政策, 开始真正的开放竞争。

4. 加快制定市场激励制度

随着市场逐步开放, 其他清算机构开始与银联一起争夺市场份额, 势必会使银联市场份额降低, 盈利性下降, 导致银联参与竞合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有抵触情绪。政府需出台有效的激励政策, 为银联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 鼓励银联参与竞合, 从而实现盈利的多样化。

随着“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实施, 银联可抓住新机遇, 积极开展境内外合作。通过“二次创业”, 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 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综合支付服务平台。大数据趋势下, 银联要积极与第三方支付实现竞合, 整合双方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辰越.银联狙击支付宝线下业务第三方支付动了谁的奶酪?[J].中国经济周刊, 2013 (36) :62-63.

[2]魏东.基于博弈论视角对竞争与竞合分析[J].北方经济, 2012 (09) :78-79.

[3]于欢, 张三峰.产业共生中企业合作的博弈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5 (04) :75-78.

[4]杜娟.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走向开放[J].中国信用卡, 2014 (12) :25-28.

【银联插手第三方支付】推荐阅读:

银联商务06-21

银联服务营销模式创新08-12

上一篇: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一篇:标准体系明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