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作用

2024-05-12

工作原理作用(精选8篇)

工作原理作用 篇1

1 医院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经验管理

大型医院的后勤管理多年来基本上属于几十年一贯制的管理模式,少有变化和改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型医院的整体水平和档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后勤管理工作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医院的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并没有完全跟上医院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没有进步。

1.2 工作质量不稳定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服务场所,有着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殊的服务对象,因此对于后勤服务工作也有特殊的要求,尤其是后勤服务的方式和效果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但由于经验管理和经验工作方法的影响,工作质量没有可靠保证。

1.3 绩效评价证据不足

在现代管理中,绩效管理是管理的优良手段和方法,而绩效考核又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最困难的工作。绩效考核之所以难,主要表现在证据的取得较困难。比如:饮食的定价有许多可变因素,如蔬菜、调料、燃料的行情及人员费用的变动等。而且这些指标会随着季节、社会状况、生产力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更新。一个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KPI)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认识的原因,或者是组织状况的变化,或是组织目标与需求发生变化,都可能要求修改KPI,如果不改进,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因此,指标、证据发生变化,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也同时发生变化,使绩效评价成为难题。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由于其经验管理成份较多,即有较多的经验,较少的数据,使KPI的确定较为困难,并造成绩效评价证据不足。

2 循证医学原理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作用

循证医学原理与医院后勤管理有着许多的契合点,其对医院后勤管理所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后勤管理工作有科学的启示,使后勤管理能够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操作,避免经验管理的不足之处。

2.1 循证医学原理与后勤管理评价体系的契合点

与循证医学一样,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的效果来源于一线的工作成果,例如卫生管理效果、饮食质量等信息均来源于被服务科室及患者的反馈信息。我们对患者饮食的定价核查方法是将患者所购买的一份食物原价购回,进行分解,从原料、辅料、调料、燃料、人工费及其他费用的实际花费等项目进行核算,最后得出食物单价,这样的定价既有说服力,又有实践性,使饮食管理工作从经验管理上升到循证管理。

后勤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对其绩效的考核比较困难,主要的困难在于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工作质量的优劣。而循证医学原理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但解决的力度和效度取决于证据的多寡和真实性,只有在证据足够多的情况下,才能对证据进行甄别使用;只有真实的证据才能为绩效评价和决策所用。

2.2 循证医学原理对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的启示

循证医学原理的主要方法是运用证据指导实践,并由此产生对实践的评价标准,用这个标准对工作进行绩效的评价,达到对实践的修正和指导作用。

与循证医学一样,证据的取得是为了给临床提供决策依据和治疗手段,医院后勤管理的政策依据也是工作的成果。证据对于实践有确切的修正作用,对于评价标准的确定有决定作用。例如某医院新启用的住院大楼按设计要求配备了保洁人员和工具,但在使用初期,对新大楼的意见高度集中于保洁工作,从工作一线反馈回来的证据显示保洁员工作没有环节缺失,经过对一线证据的分析并走访了兄弟单位,发现问题出在保洁工具上,即传统的保洁工具无法适应新型地面和墙面材料的清洁需求,因此,尽管保洁员的工作尽职尽责,工作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在更换了保洁工具后,不仅减少了人员数量,还大幅提高了工作质量,无论是反馈信息还是现场检测数据都是令人满意的。这是证据对实践的修正作用。

另一方面,证据对评价标准的确定也有重要作用。评价标准的确定对于绩效考核工作至关重要,正确而客观的评价标准可以促进绩效考核工作,反过来又对下一考核期的工作有正向激励作用。

证据对于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来自于对实践的修正和对绩效考核的影响。对实践的修正可以保证工作的流程与要求的吻合,由此带动工作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后勤服务的工作流程非常重要,如病房保洁的程序及方法与控制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流程的确定是循证医学原理对医院后勤管理的重大贡献之一。

3 评价标准的产生及应用

一种新模式对医疗实践、后勤管理实践、部门法规制定等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用循证医学原理指导医院后勤管理工作,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标准的产生和应用有其规律可循。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固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差异。

3.1 评价标准的产生

评价标准是后勤管理工作的指南,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其来源主要有一线的工作经验、使用部门的反馈意见、同行的工作标准及医院对后勤管理的要求。

3.1.1 从一线取得。

首先汇总相关绩效数据,判断其是否准确、完整,如发现有不符的数据还应加以证实,或把通过另一种渠道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以判断原始信息的可信度。在确认数据充分且没有错误后,才可以依据这些数据进行相关操作。

3.1.2 从反馈中取得。

最好的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于一线的工作过程中,尤其是被服务部门及患者的反馈意见,大致应包括四个方面:数据的准确性、被服务对象的具体要求、可行性及效果。一个合格的医院后勤管理服务公司应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及评价证据指标,其中经验固然不可少,但客观评价指标的建立更为关键,这也是循证医学原理对医院后勤管理的核心指导作用。

3.1.3 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取得。

当前限制循证医学应用于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的因素主要是无论从一线还是反馈形式取得的证据都是本院后勤管理工作的实践数据,但并不一定是最高水平的工作成绩和水准。要使本单位的后勤管理工作走在同行业的前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借鉴同行的工作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经验是一个重要的经验来源。目前,我国有许多专业的医院后勤管理服务公司,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3.2 评价标准的应用

评价标准产生后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包括:工作标准法、叙述评价法、量表评测法、每日评成记录法、关键事件记录评价法、目标管理法、强制比例分布法、配对比较法等。以上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一种,而是几种方式混合在一起使用。这些方法的作用一是对工作流程的修正作用,二是对评价标准的修正作用,进而影响绩效考评,通过绩效考评影响下年度的工作,达到以评价促工作的目的。

3.2.1 对工作流程的修正。

对所取得的数据或证据进行分析研究,依据研究成果对现有工作岗位及程序进行优化整合,确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和流程要求,明确职责、行为规范、操作程序、检验标准等指标,并能够运用这些指标区分实际能力及绩效的高低,显示员工努力的方向,进而开发相应能力绩效考评管理信息系统,简化考评操作。在绩效实现的过程中,运用授权、沟通和辅导,针对每个人的每个工序建立M B O档案,更好地帮助和了解每个人的成长以及对后勤管理工作的贡献。注重质量和成果,鼓励设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以促进工作的改进和优化,达到对流程的改进和修正,实现与现代化医院同步发展的目的。

3.2.2 对评价标准的修正。

引入系统评价原理进行后勤管理评价指标的管理。所谓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就是按照特定的病种和疗法,全面收集全世界所有能收集到的质量可靠的RCT(随机临床测试),联合起来进行Meta分析,得出简明、扼要的综合结论——即这种疗法究竟有效、无效、还是尚需进一步研究。在医院后勤管理中,应用SR研究的主题不同,但方法和原理是可以借鉴的。例如对后勤所有工种进行分类,按照特定的工作,结合专业规范,全面收集所有能收集到的、质量可靠的工作数据,分析其有效性。对于有效的工种程序可正常执行,对于经过分析认定为无效或效果较差的程序应进行流程再造。对再造后的流程再次进行相同分析,直至有效,并将其固化。评价标准体系是理论上的体系,具体的操作由员工完成,因此对于员工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在工作中,应制定工作程序规范,将目标细化到每位员工每天的工作,形成OEC日清体系,使员工和管理人员对工作清楚了解,及时纠正错误和推广优秀的做法。在管理过程中应兼顾结果和过程,设定主项指标和辅项指标,如果主项指标不理想,管理人员就会从针对过程控制的辅项指标上找原因或采取纠偏措施,确保评价标准的客观和公正。

4 结论

循证医学的发展反映了临床医学已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的新阶段,将会大大提高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水平,这也正是医院后勤管理的瓶颈所在。医院后勤管理应当从经验管理向证据管理过渡,以期达到用证据校正后勤工作,为医疗一线提供适当的后勤服务。当然循证医学的发展并不排斥临床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后勤管理中的经验管理是后勤管理得以维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要在经验管理的基础上更注重管理效果的验证,使经验管理与证据管理有机融合,形成医院后为一种新的实践模式。

由于医院后勤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与循证医学关系密切。循证医学可理解为一种学说、一种观点,但在工作的应用中又非常具体。利用循证医学原理指导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要很好地实践循征医学,须有大量的“最佳一线证据”,这就是对医院后勤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医院后勤管理的情况尚不尽人意,质量较高的管理模式及证据还较少,还需要广大后勤管理工作者经过艰苦的努力,以循证医学原理为后勤管理的实践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闻建范.浅谈循证医学与职业病临床[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5,23(1):38-39.

[3]蒋业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应加强循证医学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184-186.

[4]李风华,章丹.循证医学与医学图书馆工作[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3(4):134.

[5]魏珂,王长青.加强循证医学实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7,(6):450.

[6]曹心慧.卫生事业管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20):36-37.

[7]胡学军,龙顺钦.遵循循证医学理念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3):77-78.

[8]周建宣.循证医学在医院管理决策中的合理内核[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9):649-651.

[9]严小蓉,蒋凌云.运用循证医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3):233-234.

工作原理作用 篇2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的研究,土壤墒情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土壤墒情的因素又非常多,例如:降雨、人工灌溉等因素。如果将土壤看成被控体,土壤含水率就是被控量,以上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看成是系统的输入,种植在土壤上的作物对土壤墒情的影响可以看作是系统干扰。即可构成一个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中着重讲述了采用三种方法(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来对一个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进行分析综合。其中当采用时域分析法来讨论一个系统的性能时,选取一个合适的典型输入信号作为被测系统的输入,是问题研究的重要前提,然后观察系统在这个输入下的输出,从而达到研究其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的目的。在教学中常用到的典型输入信号有:单位阶跃信号、单位脉冲δ信号,单位斜坡信号和正弦信号等,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可以看作这些信号不清楚。

本文将一次降雨看作是一个典型的脉冲输入信号,作用到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上,来研究剖析其动态、稳态性能。

一、系统构成

本研究系统以土壤墒情为研究对象,将土壤水分传感器埋入距地面20cm的土壤中(见图2),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以降雨作为脉冲输入信号。观测从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的土壤墒情变化。当年降雨如图3所示。

二、系统响应

由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 如图4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在脉冲信号δ(降雨)的作用下,土壤含水率滞后8小时开始上升,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后,土壤含水率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平稳下降,由此,可以计算系统的上升时间、土壤墒情变化速率等参数。

三、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针对裸露的土壤、种有甜菜的和种有玉米的土壤中同时做上述实验,仍然将降雨作为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输入信号,将种植的甜菜和玉米对水的需求作为系统的干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在同一次降雨的作用下,三种土壤墒情变化,如图5所示:

种植玉米的土壤墒情与没有干扰(裸土系统)的土壤墒情相比,它们上升时间和土壤含水率最大值非常接近,但由于玉米根部的吸水性导致其土壤含水率较裸土含水率下降速度快;种植甜菜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与裸土系统的上升时间基本一致,但含水率的最大值要低于裸土系统和种植玉米的最大土壤含水率,由于甜菜的根茎比玉米的根茎粗壮,保水性能较好,导致种植甜菜的土壤墒情变化比种植玉米的土壤墒情变化缓慢。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一个开环系统的组成、研究系统性能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结合科研项目“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以土壤墒情这个大滞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降雨作为δ输入函数,以甜菜及玉米作为系统干扰,系统地分析了土壤墒情系统在函数作用下的动态、稳态性能,加深学生对控制系统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窦曰轩.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0

[3]赵燕东.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与传感器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

[4]隋媛.冷季型草坪草抗旱生理与节水灌溉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 2006

工作原理作用 篇3

自动空气断路器也称为低压断路器,可用来接通和分断负载电路,也可用来控制不频繁起动的电动机。它功能相当于闸刀开关、过电流继电器、失压继电器、热继电器及漏电保护器等电器部分或全部的功能总和,是低压配电网中一种重要的保护电器。自动空气断路器具有多种保护功能(过载、短路、欠电压保护等)、动作值可调、分断能力高、操作方便、安全等优点,所以目前被广泛应用。

自动空气断路器的主触点是靠手动操作或电动合闸的。主触点闭合后,自由脱扣机构将主触点锁在合闸位置上。过电流脱扣器的线圈和热脱扣器的热元件与主电路串联,欠电压脱扣器的线圈和电源并联。当电路发生短路或严重过载时,过电流脱扣器的衔铁吸合,使自由脱扣机构动作,主触点断开主电路。

当电路过载时,热脱扣器的热元件发热使双金属片上弯曲,推动自由脱扣机构动作。当电路欠电压时,欠电压脱扣器的衔铁释放。也使自由脱扣机构动作。分励脱扣器则作为远距离控制用,在正常工作时,其线圈是断电的,在需要距离控制时,按下起动按钮,使线圈通电,衔铁带动自由脱扣机构动作,使主触点断开。

工作原理作用 篇4

油田采用方式一般分为自喷和人工举升方式, 人工举升包括:有杆抽油泵、螺杆泵、电潜泵、射流泵等等。电潜泵采油是为适应经济有效地开采地下石油而逐渐发展起来日趋成熟的一种人工采油方式, 目前在大部分海上采油平台和部分陆地油田采用了电潜泵的采油, 具有排量扬程范围大、功率大、适应性强、地面工艺流程简单、机组使用寿命长、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电潜泵的电机和泵均在上千米的地下油藏, 地面上的动力电源通过井下电缆连接驱动电潜泵电机运行。

电潜泵采油所需要的地面动力电源有工频驱动和变频驱动。过去通常采用工频驱动, 即采用工频控制柜直接启动电潜泵, 给予电潜泵常规的过压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 但工频驱动启动电流和机械冲击大、不能调产等缺点也严重影响了油田的生产。

把电压和频率固定不变的交流电变换为电压或频率可变的交流电的装置称作“变频器”。首先要把三相或单相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 (DC) 。然后再把直流电 (DC) 变换为三相或单相交流电 (AC) 。逆变的过程可控, 则形成频率和电压可调的新电源。变频器可以使电机以较小的启动电流, 获得较大的启动转矩, 即变频器可以启动重载负荷。

随着变频器的诞生并在电潜泵上的成功应用, 很好地实现了电潜泵的软启动, 可以带动电潜泵从0、1、2��逐步达到50Hz (或60Hz) 满负荷运转;可以根据油井供液和负载情况的变化, 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调整变频器的输出频率, 来达到改变泵的运行速度等参数;也可以利用变频器的自动加减速特性, 达到电潜泵速度的双向 (上升下降) 连续和跳跃式自动调整, 克服稠油状况下的电潜泵过载启动与过载保护停机;还可应用变频器强大的各种保护功能, 实现电潜泵的缺相、过载、过流、过热、短路等保护, 延长电潜泵使用寿命, 减少电潜泵更换次数, 节约频繁施工费用。因此, 变频调速用于电潜泵采油既安全又可靠。然而, 变频器输出波形不是标准的正弦波为方波, 谐波含量较大对于电潜泵变频需要较长输出电缆的工况, 变频器产生的谐波会随着电缆长度的增加而逐渐放大, 为了有效滤除谐波, 保护电潜泵及电缆, 最主要的技术就是在变频器输出端配置正弦波滤波器。

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什么是谐波、变频器如何产生谐波、正弦波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2 什么是谐波

电力谐波是以频率为50Hz整倍数的正弦波电压或电流。

发电厂或者平台发电机发出的电压是频率为50Hz的正弦波波型, 称为基波电压, 50Hz称为基波频率。频率为50Hz整倍数的正弦波称为谐波。谐波用基波的倍数表示, 例如频率为150Hz的正弦波称为3次谐波, 频率为250Hz的正弦波称为5次谐波, 频率为350Hz的正弦波称为7次谐波, 以此类推。

谐波频率的正弦波电压或电流称为谐波电压或谐波电流。

当基波和谐波叠加时, 形成形状怪异的波形, 这称为波形畸变。例如, 图1是基波与5次、7次谐波叠加的结果, 这是工业场合常见的电流波形。

在实际工程中, 大多数谐波为奇次谐波, 也就是3、5、7、11、13�

正常的交流电压或者电流是正弦波, 当电压波形或电流波形发生畸变时, 就说明其中包含了谐波成分, 畸变的程度越大, 包含的谐波成分就越多。

变频器产生的谐波对于配电系统以及附件的电子设备都是十分有害的, 具体危害现象如表1, 这些危害中, 有些是谐波电流直接导致的 (例如发热) , 有些危害是谐波电流产生谐波电压导致的 (例如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由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负载产生的谐波电流, 因此统称为谐波电流问题。

从上表可知, 谐波电流导致的故障现象分为两大类:第一, 导致电缆或变压器过热;第二, 导致电网上的其他设备出现误动作或性能降低。无论那类故障现象, 元凶都是谐波电流, 过热是由于电流直接导致的, 干扰其它设备是由谐波电流产生谐波电压后导致的。

变频器产生的谐波电流为什么会导致电缆和变压器过热?这是因为谐波电流具有更高的频率。交流电流过导体时, 会产生一种物理效应, 称为“趋肤效应”。趋肤效应的含义是, 交流电流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导体内, 而是趋向于导体的表面, 电流的频率越高, 这种电流分布趋向于表面的现象越明显。由于导体仅流过导体的表面部分, 因此导体的实际有效截面积就会减小, 这意味着电阻增加, 会产生更大的热量。

因此, 谐波电流流过导体时, 会导致导体严重发热。例如, 同样100A的电流, 5次谐波在电缆中产生的热量是基波 (50Hz) 电流的25倍!导体发热量与谐波畸变率的关系如图2所示。

同样幅度 (有效值) 的电流, 流过导体时, 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其频率的平方成正比。为了使现有配电变压器和线路能够满足安装变频器以后的要求, 消除安全隐患, 必须对变频器采取谐波治理措施。

3 变频器输出端谐波的产生及危害

从图3可知, 变频器正常工作时, 将3相输入的正弦波交流电源经整流单元后滤波变为直流, 再将直流电经逆变单元改变为3相可控的交流电源输出驱动电机。

在逆变输出回路中, 变频器的逆变输出是通过IGBT (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 的通断来实现的, 输出电流信号是受PWM载波信号调制的脉冲波形。对于GTR大功率逆变元件, 其PWM的载波频率为2-3k Hz, 而IGBT大功率逆变元件的PWM最高载频可达15k Hz。同样, 输出回路电流信号也可分解为只含基波和其他各次谐波。

在变频器设计之初, 都是按照正常的条件下完成设计, 将电气系统中的供电产生的波形想象成规则的正弦波形, 但是在实际中, 与设计的想法出现了很大的出入, 所产生的波形都不是规则的正弦波形, 而是正弦调制的一列方波。这一列方波通过导线被“发射”到电机端。变频器输出端的脉冲幅值等于直流侧电压, 同时脉冲陡度很高, 见图4a, 4b变频器输出波形和电机端电压波形图。在电机侧的脉冲电压峰值取决于变频器-电缆-电机的动态模型, 具体来说与传输线路的特征, 电缆长度, 电机的特征阻抗以及脉冲的频率相关。这个电压可能会超过2倍的直流母线电压。变频器的直流母线在发电运行时将高达800V, 则电机侧会承受超过1600V的电压。高电压和高du/dt将显著破坏电机的绝缘。变频器谐波对供电系统 (网侧) 、负载及其他邻近电气设备产生干扰。

4 正弦滤波器在电潜泵变频器上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 变频器尤其是电压源变频器, 其逆变器输出通常都是正弦波脉宽调制方式 (SPWM) , 输出电压除了正弦形基波外, 还有数量级可达几十千周 (k Hz) 的高频谐波成分, 给输出也带来一些特殊问题。变频器输出的这些谐波成分给电机带来的伤害是致命的。如:电机绝缘的降低、电机轴承的损坏、电机电缆的击穿等。

变频器应用于地面电机, 特别是电机电缆小于100m的鼠笼式异步普通电机时, 这个影响还不算大, 为了节约成本, 在变频器的输出端, 一般不作处理, 直接将变频器的输出接于电机端。当电机电缆长度大于100m, 尤其是电缆长度超过300m时, 变频器输出端必须增加输出滤波器。一般有:输出电抗器、du/dt滤波器、正弦波滤波器 (SMF) 。

油田潜油电泵 (ESP) 使用低压变频器时, 由于变频器输出至电潜泵的电缆长度超过1000m甚至2000m以上, 因此为了保证电机电缆不被击穿, 电机绝缘不被损坏, 在变频器输出端都增加了正弦波滤波器SMF (见图5) 。

正弦波滤波器, 安装在变频器的输出端, 我们称电机卫士。正弦波滤波器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将变频器输出的PWM电压波形转换成正弦波电压, 为电潜泵电机提供正弦波电压, 如图6所示。另一个功能是减小电机的轴承电流。

由于电机工作所需要的是正弦波电压和电流, 因此理想的工作方式是为电机提供正弦波电压。

正弦波滤波器正是满足这种要求, 它为电机提供正弦波电压。

通常, 当变频器与电机之间的电缆长度大于300米时, 即使使用dv/dt滤波器也不能完全避免过冲电压, 这时只能使用正弦波滤波器SMF保护电机。使用SMF电机卫士时, 电缆可以长达数千米, 而不必担心电机电缆被击穿或电机被过冲电压损坏。

由于电潜泵电机电压为1000V~4160V的中等电压, 在使用低压变频器时, 变频器输出端必须通过升压变频变压器VFT来满足电潜泵ESP电机电压的需要。若不能将变频器输出的谐波进行抑制, 则变频器输出的谐波通过VFT后, 将得到更大的放大 (升高) , 这个谐波电压将会加在电机端, 直接对电机造成损坏。

因此, 在电潜泵变频调速配套应用过程中, 经过实践证明, 如果正弦波滤波器根据变频器的载波频率及变频变压器的阻抗进行科学设计使用, 就能够彻底解决变频器输出端相关的各种谐波干扰问题, 包括:电机绝缘、电机轴承损坏、电磁干扰、电机噪声等, 可以不使用屏蔽电缆, 而几乎没有辐射性干扰。

目前, 我们在电潜泵变频调速应用中, 变频器输出端全部增加了正弦波滤波器, 从实际使用效果看, 正弦波滤波器确实是电机的卫士, 不仅是对电机的有效保护, 同时也对变频变压器VFT起到了滤波作用, 保护了变频变压器VFT。

5 结束语

油田在电潜泵采油方式时, 通常选用变频器进行驱动控制, 为了有效消除电潜泵变频器输出端产生的的谐波对电潜泵电机及井下长电缆的影响, 在变频器输出端必须增配正弦波滤波器SMF。正弦波滤波器SMF主要是将变频器输出的脉宽调制波转变为电潜泵电机能够适用的正弦波, 进而保护电潜泵电机、电缆及变频变压器VFT, 大大地延长捡泵周期。因此我们在了解了变频器谐波对电潜泵设备、电缆等的危害后, 为油田采油电潜泵配套地面变频器时都要配置输出正弦波滤波器。

参考文献

[1]杨君, 王兆安.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控制方式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995, 2 (3) :97-99.

[2]杨华云, 任士焱.基波磁势自平衡谐波抵消式串联有源滤波器[J].电工技术学报, 2005, 20 (5) :45-48.

[3]Jorstad A, Mukerji T, Mavko G.Model-based shear-wave velocity estimation versus empirical regressions[J].GeophysicalProspect ing, 1999, 29 (47) :785-787.

浅谈采矿爆破作用原理 篇5

1.1 长杆破坏试验。

取几根断面50mm×50mm的大理石长杆, 在其一端设置药量不等的炸药包, 起爆这些炸药后, 可见下列几种现象。

大理石设置炸药包的一端被粉碎, 这部分叫做粉碎区。稍远处有裂纹部分叫裂隙区。与炸药包相对的一端, 大理石杆件被破坏成块状, 而碎块的厚度距炸药包越近越厚, 称为落片区。在裂隙区、落片区之间, 大理石杆件无明显破坏或变化, 这部分称为震动区。

1.2 立方体爆破试验。

在一个50mm×50mm×50mm的立方体岩石块上, 用8#雷管爆炸后, 可以看到与长杆试验相类似的现象, 只不过各破坏区不是向单一方向发展, 而是向空间发展。

1.3 混凝土板爆破试验。在混凝土板上放置

1个炸药包, 爆炸后的现象与前两个试验相似。

1.4 现场条件下球形内部药包爆破试验。

在距地面不同深度处放置炸药包, 各处药包相同, 但距地表距离W值不同, 其爆破结果不同, 情况与以上试验相类似。只是在W3和W4条件下因药包离地面过近, 震动区不存在。

通过试验, 可以知道爆破过程中炸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有以下几点。

(1) 炸药爆炸使岩石破坏的特点是爆炸应力在一瞬间集中作用在岩石上, 岩石成脆性拉断破坏, 离地面最近的方向是主导破坏方向。

(2) 粉碎区一般范围不大, 是粉碎区出现高压的结果;裂隙区主要是应力波作用的结果;落片区是应力波到达岩石自由面作用的结果, 落片区的范围比较大;震动区是岩石的弹性变形区。

(3) 在不同的岩石中, 爆炸气体对岩石的作用程度也不同, 一般在坚硬岩石中爆炸产生的应力波起主要作用, 在软岩石中爆炸气体起主要作用。以上是炸药在爆炸过程中破坏岩石的基本原理, 了解这一基本原理, 便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岩石采用不同的爆破手段及不同的炸药量, 从而达到预期爆破效果。

2 爆破方法和控制爆破技术

2.1 爆破方法

爆破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爆破自由面和正确确定最小抵抗线, 良获得良好爆破效果的重要条件。实验表明, 自由面越多, 爆破效果越好。最小抵抗线的方向爆破阻力最小, 是矿岩爆破后移动的主要方向。

爆破工程中, 根据爆破条件和要求, 广泛采用浅眼爆破、深孔爆破和硐室爆破。

(1) 浅眼爆破。这是常用的一种爆破方法, 在直径50mm以内、深3~6m的炮眼里装药爆破。此法操作简单, 方便灵活, 产生大块少, 主要用于井巷掘进、矿房回采落矿和破碎大块。

(2) 深孔爆破。在直径50mm以上、深6m以上的深孔里装药爆破, 是地下开采厚大矿体、回采落矿和露天采矿常用的爆破方法。该法爆破效率高, 每米深孔崩矿量大, 成本低, 作业比较安全, 爆破网路复杂, 技术操作较难, 大块多。

(3) 硐室爆破。炸药装在专用装药硐室或巷道进行爆破, 一次爆破规模大, 与定向抛掷爆破相结合, 可大大减少土石方装运工作量。矿岩破碎不均匀, 大块多, 装药硐室或巷道掘进条件差, 爆破地震大, 主要用于露天矿剥离, 平整场地。

2.2 控制爆破

(1) 控制爆破的目的。控制爆破既能达到前述爆破方法的爆破目的, 又能部分或全部达到前述爆破方法达不到的下列目的。

a.能将爆破地震、空气冲击波、爆破噪声和飞石等爆破公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b.能控制爆破作用的破坏范围, 使被爆体的预爆部位准确地爆下, 预留部分不受破坏而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 如爆前留后、爆左留右等。

c.爆破对象按要求方向倒塌、抛掷, 如拆除建筑物、构筑物的定向倒塌爆破、定向抛掷爆破筑坝。

d.能控制被爆体的破碎程度, 如开采石材可按型材要求、裂缝切割、成型成块脱离原岩体, 或者使爆破体碎而不散。

(2) 控制爆破的基本原理。

a.等能原理。根据爆破对象、条件和要求, 优选控制爆破参数, 采用相应的炸药和装药结构, 使每个炮眼爆破所产生的爆炸能量与破碎其周围介质所需的最低能量相等, 以达到只产生一定裂隙或原地松动的爆破, 无多余能量造成爆破地震等爆破公害。

b.微分原理。其实质是在被爆体内, 分散布置许多炮眼, 每个炮眼装少量炸药, 用多段微差起爆, 达到既爆掉被爆体, 又明显减轻爆破地震波、空气冲击波、飞石等危害作用。

c.失稳原理。对需要拆除的建筑、构筑物, 研究、分析其受力状态 (荷载分布和实际承载能力) 之后, 用控爆技术将其关键承重部位进行爆破松动, 破坏其刚度, 使之失去整体稳定性, 然后在自重作用下, 原地坍塌或定向倾倒。

d.缓冲原理。选择相应的装药结构, 如采用药包直径小于炮眼直径的不耦合装药, 爆轰波的冲击作用经环形空气间隙得到缓冲, 其峰值压力对矿岩的冲击作用减弱, 使爆破效果得到改善, 达到控制爆破目的。

e.防护原理。爆破产生的爆破地震、空气冲击波、飞石、噪声等爆破公害, 通过正确确定各项控爆参数, 已经得到控制。对已受到控制的爆破公害, 再采取如挖防震沟等具体防护措施, 加以防护。

2.3 控制爆破技术

(1) 微差爆破。微差爆破也叫毫秒爆破, 是相邻药室相隔几毫秒到几十毫秒先后依次起爆的一种控制爆破技术, 具有能减轻爆破地震的有害影响、矿岩破碎均匀、大块少、飞石少、爆堆集中以及炸药消耗量小等优点。微差间隔时间用毫秒延期雷管、继爆管和毫秒延时仪控制。

微差爆破效果取决于微差间隔时间, 这个时间目前靠实践经验或试验确定。通常, 深孔爆破控制在15~75ms, 井巷掘进的浅眼爆破控制在50~150ms。微差爆破顺序, 单排孔采用隔孔微差起爆, 多排孔采用各种型式的隔排微差起爆。深孔一般3~6排, 也有多达10排以上的。

采用塑料导爆管微差起爆, 有孔内微差和孔外微差两种方式。

a.孔内微差起爆。它是孔内药包用非电毫秒雷管起爆, 爆破网路中孔传爆雷管采用普通非电雷管, 这种微差方式, 联线容易出错, 造成延时错误。此外, 需要大量不同段别的毫秒延期雷管, 故实际中少用。

b.孔外微差起爆。孔外传爆雷管用非电毫秒延期雷管, 孔内药包用普通非电雷管起爆。此种微差方式, 微差时间准确, 一次爆破需要的非电毫秒延期雷管段别和数量都少, 使爆破成本降低, 还可使网路连接差错减少。

为克服非电毫秒延期雷管段别不足, 可采用孔外非电毫秒延期导爆管四通代替, 提高了起爆系统自身的安全性。

(2) 光面爆破。光面爆破是现代工程爆破中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一项控制爆破技术, 用于井巷掘进和临近露天矿边坡爆破, 岩石较精确地沿设计轮廓线爆下, 露天矿边坡上或巷道周壁残留清晰可见的眼痕, 表面平整且没有明显的爆震裂隙, 岩壁稳定。

实现光面爆破, 合理布置光爆炮眼, 利用缓冲原理, 采用低威力、小直径药包、不耦合装药结构以及同时起爆, 爆破后只是在光爆炮眼之间形成贯穿裂隙, 爆破出乎整的光面。

谈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作用原理 篇6

空调的产生, 使人们可以主动地控制居住环境, 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使用, 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天, 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 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 把自然通风这种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 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

1 自然通风的理论机理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 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 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自然通风而言, 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 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1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 如树和建筑物, 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 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 (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 , 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 (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 。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 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 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1.2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 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 室内外密度差产生, 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 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 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 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 从上部流出。如果, 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 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 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 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1.3 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 密切配合使用, 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1.4 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 由于通风路径较长, 流动阻力较大, , 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 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 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 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 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 (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 , 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2 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实现及实例分析

传统建筑对自然通风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 而在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中积极地考虑自然通风, 并注意与地域建筑的有效结合, 对于自然通风的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具有现实意义。

2.1 建筑体型与建筑群的布局的设计

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效果很大。考虑单体建筑得热与防止太阳过度辐射的同时, 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然而对于建筑群体, 若风沿着法线吹向建筑, 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 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 根据风向投射角 (风向与房屋外墙面法线的夹角) 对室内风速的影响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 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群体布局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由于前幢建筑对后幢建筑通风的影响, 因此在单体设计中还应该结合总体的情况对建筑的体型, 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

2.2 维护结构开口的设计

建筑物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型式和开启方式, 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 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根据测定, 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 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 通风效果最佳。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宜相对错开布置, 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 使室内气流更均匀, 通风效果更好。

2.3 注重“穿堂风”的组织

“穿堂风”是自然通风中效果最好的方式。所谓“穿堂风”是指风从建筑迎风面的进风口吹人室内, 穿过房间, 从背风面的出风口流出。显然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风压差越大, 房屋内部空气流动阻力越小, 通风越流畅。此时房屋在通风方向的进深不能太大, 否则就会通风不畅。

2.4 在建筑设计中形成竖井空间, 来加速气流流动, 实现自然通风。

在建筑设计中竖井空间主要形式有:

2.4.1 纯开放空间———目前, 大量的建筑中

设计有中庭, 主要是平面过大的建筑出于采光的考虑。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 我们可利用建筑中庭内的热压形成自然通风。由福斯特主持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就是一个利用中庭进行自然通风的成功案例。在这一案例中, 设计者利用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 对60层高的中庭空间的通风进行分析研究。为了避免中庭内部过大的紊流, 每12层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 各自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取得良好的效果。

2.4.2“烟囱”空间, 又叫风塔———由垂直竖

井和几个风口组成, 在房间的排风口末端安装太阳能空气加热器以对从风塔顶部进入的空气产生抽吸作用。该系统类似于风管供风系统。风塔由垂直竖井和风斗组成。在通风不畅的地区, 可以利用高出屋面的风斗, 把上部的气流引入建筑内部, 来加速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风斗的开口应该朝向主导风向。在主导风向不固定的地区, 则可以设计多个朝向的风斗, 或者设计成可以随风向转动。例如在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中, 设计了可以随风向转动的风斗, 配合其他措施, 利用自然风压实现了建筑内部的通风。

2.5 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

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 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这一可持续能源转化为动力进行通风。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建筑结构主要有:屋面太阳能烟囱、特隆布墙和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以上三种结构可以单独设置来强化通风, 但是, 为了在夏季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通常将这些做法与其他建筑结构组合成一个有组织的自然通风系统。

3 结论

通风是建筑的最基本功能之一, 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降低建筑能耗, 使建筑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动态的平衡, 将是建筑在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美学要求后应追求的更高目标。

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中, 尤其是一些建筑的更新如新民居的设计, 不仅要关注自然通风技术, 更要注意把这一传统的技术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和气候因素等相结合, 提出多层次的、全面的、适宜的建筑技术, 体现“气候决定建筑”的设计理念。

摘要:首先介绍了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作用原理, 指出了自然通风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进而论证了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实现自然通风, 提出自然通风这项传统的技术要与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相适应, 并辅以实例分析了自然通风与地域气候的完美结合。旨在引起在地域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传统适宜技术的重视。

汽车安全带的作用及其原理浅析 篇7

汽车的使用安全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安全, 由于主动安全性无法预测,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商通常主要注重被动安全, 例如提升安全带的性能以及增加安全气囊数量等被动安全系统。为提升安全带的性能, 需要优化其结构, 科学并合理的设置安全带。

2 汽车安全带结构简介

为保证车上成员的安全, 有必要提升安全带的使用性能。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汽车安全带按照固定方式进行分类, 通常被分为全背式安全带、两点式安全带以及三点式安全带, 如图1所示。

各类安全带的结构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都是由限荷器、卷收器、安全带织带、预紧器、卷收器张力减小装置、高度调节器、自动紧急锁止装置以及扣带等组合而成, 如图2所示。

汽车安全带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主要是因为安全带为速度变化敏感装置, 该装置能够及时对织带进行控制, 从而保障车上人员的安全。由于速度变化敏感装置具有较多类型, 被广泛应用的敏感装置类型有:汽车速度变化敏感式、织带被拉出速度变化敏感式以及复合敏感式。汽车速度变化敏感式主要是通过敏感爪、敏感座以及敏感球来作用, 在汽车发生突然停止的情况时, 敏感球持续前行, 而敏感爪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 及时锁止织带;织带被拉出速度变化敏感式主要是应用惯性盘来对汽车的急刹或者碰撞进行感应, 在感应到急刹或者是碰撞时, 适当、合理将织带进行锁止, 以确保车上人员的安全。

由此可知,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 即使汽车行驶的速度较为缓慢, 也必须系好安全带。城市市区有限速标准, 并且堵车现象相对严重, 汽车行驶的速度相对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汽车驾驶员产生麻痹心理, 会出现不系安全带也不会出现交通事故的想法。而实际驾驶的过程中, 即使在缓慢行驶, 也会出现紧急刹车或者是碰撞的情况, 在惯性的作用下, 驾驶员极有可能与汽车挡风玻璃或者是方向盘等部件发生碰撞, 危及人身安全。

3 汽车安全带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两点式安全带和汽车的座椅只有两个固定点, 安全带的软带可从使用者的腰部两侧挂至其腹部, 此种类型安全带类似腰带, 在汽车出现碰撞或者是紧急刹车时,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人员出现急速前倾以及被甩出车外的现象, 两点式安全带具有容易解脱、方便等优点, 其缺点是人员会出现头部碰撞汽车挡风玻璃或者是汽车仪表板上, 因此两点式安全带通常被安装于后排座位。

三点式安全带是我国使用最为普遍的安全带, 其可弥补两点式安全带的缺点, 该种安全带主要是在两点式安全带的基础上增加肩带, 在乘员肩部加上肩带, 在其肩部位置有一个固定点,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乘员出现前倾的情况, 提升其安全性.三点式安全带。

目前国外汽车已经开始使用更为先进的主动型安全带, 该种类型安全带增加了力限装置、预收紧装置以及智能控制系统。主动型安全带主要是通过探头接收汽车撞车的详细信息, 在信息接收完毕之后放出电脉冲, 脉冲会传到气体发生器, 从而引爆气体。其爆炸出现的气体会压向球链, 带动棘爪盘转动, 其跟随主轴一起转动, 而安全带与主轴连接。简而言之, 就是气体迫使球运动, 球带动棘爪盘转动, 棘爪盘带动主轴, 从而实现汽车安全带预收紧。该装置从感知危险到实现预收紧, 仅用千分之一秒。而人们希望在撞车受力之后, 安全带的紧绷成程度会降低, 以减少人员的受力。这一事情需要拉力限制器来实现, 让安全带负荷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扭转, 放松安全带。如此一来便能够让安全带对乘员的保护达到最佳状态。

4 汽车安全带的加工工艺研究

4.1 卷收器加工工艺

汽车卷收器的类型繁多, 较为常见的类型有标准型卷收器、夹带式卷收器以及预紧式卷收器:

标准型卷收器主要是应用自动锁止的基本原理, 将卷收器锁死, 从而让乘客没有办法自由进行移动。该种类型卷收器通常就是在卷收器的基础上增加齿轮, 在织带被最大限度拉出时, 会自动将安全带锁死, 而在功能被解除时, 可让扣带放松, 随后让卷收器自动将安全带收至正常的长度后松开。

夹带式卷收器主要是在卷收器开口部位应用夹带的方法将织带锁止。卷收器的内部加工相对复杂, 若卷收器的加工工艺不完整, 其能够直接对卷收器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预紧式卷收器主要是利用安全气囊来发射出预紧信号, 从而让预紧器里会产生高压气体, 让气体成为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人体和安全带之间的空隙。

卷收器主要包括以下零件:支架、织带下料、织带下固定板、织带缝纫、铆压定位口、装主轴、铆压主轴、卷进织带、组装卷簧部件、装回卷、组装端头以及内棘轮、组装惯性部件、组装车感部件以及检测。

为了确保卷收器得以正常使用, 在卷收器加工的过程中, 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实施, 规范进行加工, 特别是铆成头加工。一般情况下, 铆接的强度和铆成头具有直接的关系, 直径相对较小的铆钉比较容易出现松动的情况, 而直径相对较大的铆钉特别容易出现超出使用材料硬度的情况。因此, 使用的材料一定需要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加工。除此之外, 卷收器在插锁之后需要做好严格的校对工作, 主要是因为汽车槽型座的四个点需要做好对应工作, 铆钉的尺寸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避免出现因大小不合适而出现不同程度问题。

4.2 带扣锁加工工艺

相对而言, 带扣锁加工工艺相对简单, 在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应的流程来进行, 即:组装连动器、锁止总成组装、组装上下按钮、组装织带下料、组装带扣、组装织带下固定板、组装织带、缝纫带扣织带、组装腰带下固定板、缝纫腰带以及组装舌片等。

5 结束语

在如今人们逐渐重视汽车安全问题的形势下, 汽车安全带性能的加强是必须实行的工作流程。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以及优化安全带的结构以及其加工的工艺, 对安全带进行合理并且科学的加工制造, 提升汽车安全带的使用性能, 在出现汽车碰撞以及紧急刹车时, 能有效保护车上成员。由此可知, 加强汽车安全带的加工工艺以及结构优化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全.安全带佩戴舒适性分析[J].汽车零部件, 2015, (11) :13-17.

[2]孙改革.汽车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及故障检修[J].时代农机, 2016, 43 (07) :30.

[3]杨丽.汽车安全带结构及加工工艺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6, (10) :155-156.

[4]毛英慧.大客车侧面碰撞中安全带的作用[J].汽车实用技术, 2015, (12) :72-73.

工作原理作用 篇8

语言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师生提供反馈信息,对教学双方形成一种促动,使教师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高低,分析所采用的教材以及教学法的优劣,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大纲。语言测试是伴随着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测试的发展对于语言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发展既能在理论方面又能在实践方面为语言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帮助。语言测试可以对语言教学进行信息反馈,可以对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课程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实践进行调整。总之,高水平的语言测试能够提高语言水平,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对语言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测试是检验英语教学,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教材的适用性,教学大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无不集中地反映在教学效果及学生经过学习之后,最终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上。客观准确地测量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自然就成了检查教学质量并获取评价教学效果重要数据的一种方法。从语言教学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方面来说,语言测试的结果又是重要的数据来源。至于日常教学中检查学生成绩,决定学生入学,留级,毕业更无一不是以测试成绩为决策依据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英语教学离不开英语测试,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试也是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测试也就无从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程度以及学生是否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他们的语言能力是否按照大纲的教学计划的规定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另外测试也是教师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收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最简洁的方法。科学的测试能较为客观地反馈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多寡的程度,从而促进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与侧重点。

首先是测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学测试的基础应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计划上。测试应该成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完成一单元或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后可以用测试的方法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判断学生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中,哪种强些,哪种还存在问题,发音方面哪些音素已经过关,哪些音素还要进一步训练并纠正。在语法方面,哪些结构已经熟练掌握,哪些方面还概念不清,经常混淆。在所有存在的问题中,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性的问题等等都可能通过测试加以了解,测试可以向教师提供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试卷的设计应该与教学重点紧密结合,学习一些有关语言测试的理论,认识测试的规律,提高命题技巧,是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修养。有了这种知识,有了这种素质修养,在考试之前如果自己设计试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试题质量,减少测试误差。如果选用他人设计的试卷,可以使我们有一个鉴别的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在考试之后更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分析考试结果。总而言之,作为教师应该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无论我们自己设计试卷,还是采用他人设计的试卷,都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重点胸中有数,做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的测试卷中,突出不同的测试重点,从而使试卷更能体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更清楚地显示教学效果,使测试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

三、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这一术语专指在教学领域中对教学的影响或作用。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一般被定义为考试对教学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作用。科学的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作用,能推动教学;不科学的考试则会起到反作用。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是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的。语言教学从内容、目标、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制约着测试,而语言测试又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反拨作用。这种反拨作用具有双重性,科学的语言测试可以给教学以正确的引导,而不科学的语言测试则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而高质量的语言测试应该是正反拨大于或者远远大于负反拨。因此,要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就必须认真研究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提高语言测试质量,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克服负面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参与交际并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语言测试的目的则是正确地、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评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然而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测试有时却成了教学的“指挥棒”,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随着考试影响的日益增强,考试成绩似乎成了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为通过测试,而忽略了语言水平的真正提高。再加上当前我国普遍采取的是标准化测试,而标准化测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导致很多学生花费时间研究所谓的应试技巧,而忽略了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四、六级考试盛行的今天,通过考试似乎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这些都为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负面效应。

四、语言测试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必修课程

外语教学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语言测试,小到课堂练习题、课外作业、单元测试题、作文练习,大到期中期末考试,直到目前最具规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语言测试实际上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正确运用语言测试能有效地评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了解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诊断和分析学生的语言错误。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语言测试的原理、设计原则、标准和评估都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普遍存在着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相分离的现象。因此,充分了解并掌握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全面掌握语言测试的知识,以便在实践中提高命题水平并保证考试质量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大学英语教育,学生可能拿到四、六级证书,但可能说不出几句正确得体的英语,也写不出几句完整连贯的句子。大多数学生在努力学习了七八年甚至十多年的英语后,掌握的只是一些零碎的语言知识以及一些应试技巧,而实际的语言应试能力却相当低。因此,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以及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就要求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在了解和掌握语言测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言测试的质量,使其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总之,语言测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语言测试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测试手段只有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对受试者的语言综合能力进行客观、准确地测试。作为衡量工具的大学语言测试,要想保持其生命力,就需要广大外语教师跟上新思想,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其得到发展和完善。

摘要:语言测试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对被试者的语言能力进行的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方法,是用以检测教学效果和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需要发展而来的。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1]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2]王孝玲.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上一篇:散文语言特点下一篇:硕博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