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尔管

2024-05-18

拉瓦尔管(共3篇)

拉瓦尔管 篇1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是巴洛克时期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从小跟随其父亲学习音乐。1703年接受圣职成为神父, 并断断续续在威尼斯仁爱教养院担任教师、指挥、作曲及乐正。维瓦尔第还曾在意大利其他城市以及欧洲各地广泛从事音乐活动。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现存的作品包括协奏曲和交响乐500多部、独奏和三重奏鸣曲90首、歌剧49部以及许多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与之前音乐家的作品相比显得更为随性而简练, 音乐形式清晰而灵活、戏剧性对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音乐的节奏多变而又充满了强劲的动力, 这一切都使得维瓦尔第的音乐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并对之后的作曲家及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管协奏曲创作上,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共39首, 作品编号从RV466-504[1]。大管是一件双簧木管乐器, 大约出现于17世纪60年代, 并在18世纪成为独奏乐器。从目前看到维瓦尔第的作品目录中, 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小提琴协奏曲之外, 大管是维瓦尔第创作最多的独奏协奏曲, 可见维瓦尔第十分钟爱这件乐器。无论从创作年代上、作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在巴洛克时期他在这件乐器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的发掘上, 贡献是无人能比的。

维瓦尔第的《e小调大管协奏曲》RV484是大管演奏家和学习大管演奏的学生经常演奏并非常喜爱的曲目。该曲由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 这是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典型结构。从总谱上我们看到维瓦尔第使用了标准的弦乐队, 这中间包括第一、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以及由低音提琴和古钢琴组成的通奏低音。对于弦乐队的运用是维瓦尔第最为得心应手的, 不同弦乐器的搭配, 产生了奇特的色彩。灵活多变的结构, 以及富有动力的节奏的运用, 使得乐曲不落俗套而又富有朝气。

第一乐章Allegro poco 4/4拍e小调

这是一个利都奈罗形式[2]的乐章。乐队全奏的主题 (利都奈罗) 在整个乐章中重复出现了四次, 中间穿插了三段大管乐器的独奏。在调性上, 第一次完整的利都奈罗建立在主调上, 即e小调;第二次出现在e小调的属关系调a小调上, 并且这一次利都奈罗只是部分的重复;第三次是很特别的, 首先这是一次较为完整的重复 (一般完整地重复会出现在乐章的最后) , 其次特别之处在于这次的调性一开始在e小调的下属关系调上, 即a小调上, 而在后半段维瓦尔第把调性又回归到了主调e小调上, 即一次重复过程中出现了两个调性;最后一次利都奈罗依旧在e小调上, 但是没有像期待那样完整的重复而只是部分的再现。

在这个乐章的创作手法上, 主题利多奈罗现出了带有对比性质的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气息宽广, 抒情优美的旋律, 带有明显的忧伤情绪 (所有乐句都是下行音型, 在巴洛克时期是模仿人们叹息哭泣的一种表现手段) 。 (例1) :

例1

这个部分除了音型是下行之外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连续的倚音的使用, 这为之后音乐的发展也提供了素材。 (例2) :

例2

利都奈罗的第二部分是一个非常快速的、节奏鲜明的短小动机, 与前一个旋律宽广的音乐形成了对比。这个动机有3个特点:既可以进行重复, 又方便作模进处理, 更重要的它可以作为音乐发展的素材而展开。 (例3) :

例3

正是由于这一乐章的利多奈罗有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这就为之后利多奈罗在重复时更改长度和转换调性提供了方便 (第二次和第四次重复利多奈罗的长度明显很短, 而第三次则利用结构的关系在中间改变了调性) 。

在弦乐队全奏的间隙, 有三段大管的独奏, 调性分别为e、b、e小调。在创作的动机方面, 第一段主要对利多奈罗第一部分进行了阐释, 特别是一开始大管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旋律。第二段独奏, 大管紧接着乐队全奏的短小动机, 并围绕此素材来发展, 也可以说是对利多奈罗第二部分进行了解释说明。 (例4) :

例4

独奏的第三段, 音乐围绕我们先前提到的二度的倚音展开发展。 (例5) :

例5

以下是第一乐章总的一个结构表:

第二乐章Andante 4/4拍b小调

正是由于维瓦尔第的创作, 才使得协奏曲的慢板乐章取得了和快板乐章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这首慢板乐章中, 深情动人、委婉悠长的旋律缓缓流出, 就仿佛在聆听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在这一乐章中, 音乐气息宽广, 充满了忧郁感, 楚楚动人, 大管的音色仿佛化成了语言, 在讲述着一段古老的传说, 令人浮想万千。

这一乐章结构相对较为朴素, 由弦乐队奏出前奏、间奏和尾声, 中间穿插着两段大管独奏段。三段弦乐队全奏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构成, 第一种类型旋律由二分音符组成, 显得十分缓慢而深沉, 犹如沉重的脚步一般 (第1-6小节) 。 (例6) :

例6

而第二种类型为两个小提琴声部以三度叠加的方式奏出的一段二重奏, 音乐由此变得流动起来并且非常温暖 (第6-10小节) 。 (例7) :

例7

这不同性质的两种音乐在间奏和尾声中分别出现, 间奏再现了沉重安静的部分 (第21-22小节) , 而尾声则再现了流动温暖的部分 (第33-37小节)

大管的独奏段旋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那就是跳动很大, 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同时节奏也较为多变, 音乐的律动时而涌动时而缓慢。这所有的一切使的音乐在表面的平静中透出一种内心的激动。以下是第一段大管独奏段的一开始。 (例8) :

例8

第二乐章结构表:

第三乐章Allegro 3/8拍b小调

这一个乐章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节奏, 节奏成为了这一乐章的主宰, 牢牢统治着全曲, 可以这么说, 如果改变了这里的节奏, 那这一乐章的魅力将不复存在, 这是毫不夸张的。在这个乐章, 音乐所强调的重拍被放到了弱拍上, 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舞蹈特性。这里列举乐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型乐句。 (例9) :

例9

这些不同的节奏动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强劲的动感, 始终推动着音乐向前。同时这些短小的动机也为后面大管独奏乐段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在结构方面, 该乐章同样运用了利都奈罗形式, 即弦乐队全奏和大管独奏乐段交叉进行, 而强有力的乐队和炫技的大管独奏段也构成了鲜明的戏剧性对比。乐队全奏的利都奈罗由三个部分组成, 呈现出ABA的结构, 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了4次。在调性方面, 第一次利都奈罗建立在e小调上 (主调) , 是完整的展现 (第1-24小节) ;第二次则转到了e小调的下属调a小调上 (这与第一乐章是不同的, 第一乐章的第二次利都奈罗是建立在属调上的) , 在规模上, 第二次再现只出现了13小节 (第50-62小节) , 结构上仍然是ABA式的;第三次利多奈罗是值得注意的, 因为在调性上, 音乐并没有建立在我们所期待的e小调的属调, 即b调上, 而是从C大调开始, 而后更为意外的是维瓦尔第只用了3个小节就让音乐瞬间回到了主调e小调上, 而且过程显得相当自然, 没有任何的突兀感, 这显示了维瓦尔第高超的作曲技法。 (例10) :

例10

这第三次利都奈罗共11个小节 (第87-97小节) ;最后一次再现存在两个不同的版本, 一种是把第一次的利都奈罗完整的再演一遍, philips唱片公司录制的Klaus Thunemann的演奏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另一种版本则只有7小节, 也就是利都奈罗ABA结构中的最后一个A部分, DENON唱片公司录制的Milan Turkovic的演奏采用了这种版本。 (例11) :

例11

大管的三段独奏段也十分有特点。第一段中前10个小节音乐的第一拍都是休止符 (乐队协奏部分) (例12) :

例12

这样的安排让人听起来非常揪心, 没有归属感, 直到第35小节, 三拍子的重拍才稳稳的落地。

第二段大管独奏以谱例9中的动机e和a为核心展开。 (例13) :

例13

第三段独奏段落一开始和第一段的开头一样, 从这儿可以看到古典时期奏鸣曲式再现部的影子, 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整个第三乐章是一个大的ABA结构曲式。

第三乐章结构表:

以上对这首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分别从曲式、调性以及创作动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品高超的创作技法, 鲜明的风格特点渗透于每一个音附中, 由此显示出维瓦尔第惊人的创造力。掌握了这些对我们演奏和欣赏这首乐曲将会有所帮助。

拉瓦尔管 篇2

喷管是航空发动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件,一方面它通过把燃气的可用热能转变为动能而产生推力,另一方面,它对发动机反压起着控制作用,从而控制发动机的工况[1]。另外,为了控制飞行器的飞行方向和姿态,还可以利用喷管实现推力矢量控制[2]

拉瓦尔喷管是一种典型的超声速喷管,通过改变管道的横截面来实现气流流速的控制,可以使气流从亚声速加速至超声速。对于喷管推力的测量,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动量天平测量进出口动量差,然后换算成推力。而本研究的被测对象,涉及多个喷管,装入卫星姿态调节舱体后,无法进行动量测量,只能通过测量尾流的推力来进行测量。因此,需要在喷管外某处加挡板,分析挡板对喷管及其延伸流场的影响。对于喷管流场特性的研究,目前主要以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作为气动分析手段[3-5]。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对喷管内流场以及自由射流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研究喷管内流场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喷管内的流动状态及喷管外的激波结构[6-9],而对喷管外存在阻碍物的流场特性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研究采用CFD方法,使用Fluent软件分析挡板对喷管及其延伸流场的影响,为喷管推力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

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1.1 几何模型及气动相关参数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轴对称拉瓦尔喷管,被测对象如图1所示。

图1 被测对象

某型拉瓦尔喷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喷管结构示意图

用以计算的喷管的几何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喷管的几何尺寸

喷管外所用挡板的长26 mm,厚度为4 mm。喷管管壁及挡板表面在建模时进行无厚度壁面简化,喷管工作的出口背压Pb=101 325 Pa,管外总温T=300 K。首先,使挡板固定,设定挡板距喷管出口8 mm,通过改变入口总压P0的大小,计算得出喷管及其延伸流场的分布。然后,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入口总压,改变挡板与喷管出口的距离,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计算得出喷管及其延伸流场的分布。

1.2 算法与湍流模型

本研究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N-S方程,离散格式为二阶迎风格式,计算中求解器采用耦合隐式格式,基于定常绝热流动,算法采用Simple求解,流体物性为理想气体。湍流模型采用二方程的Realizable k-ε模型,Realizable k-ε模型中引入了湍流粘性公式以及用于计算耗散率的传输方程,对雷诺应力进行了数学约束,确保湍流的连续性,还保证了计算结果与湍流的物理特性一致。

N-S方程是基于连续介质流体质量、动量及能量守恒定律而建立的,其控制方程组描述如下: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能量方程:

式(1~3)中:ρ—密度,ui—速度矢量的分量,p—静压,τij—粘性应力张量,E—单位质量的总能量,qi—热通量。

为了使方程组封闭,还需要增加如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Realizable k-ε模型中湍动能方程及湍流耗散率方程表达式如下[10]:

湍流脉动动能方程(k方程):

湍流动能耗散率方程(ε方程):

式中:Gk—平均速度梯度导致的湍动能,且:

式中:Gb—受浮力影响产生的湍动能,YM—可压缩湍流脉动膨胀对总的耗散率的影响。

湍流粘性系数表达式为:

式中:C1ε,C2ε—常数,C1ε=1.44,C2ε=1.92。

湍动能k与耗散率ε的湍流普朗特数分别为σk=1.0,σz=1.3。

1.3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网格生成是CFD仿真的关键问题,它基于对计算对象物理特性以及数学函数性质两个方面的理解,本研究根据拉瓦尔喷管的圆周对称性及其实际流场特点,进行二维几何建模,采用分区结构化网格[11-13],近壁面处利用自适应技术进行加密。喷管Ⅰ含挡板的计算域的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如图3所示,网格单元为四边形单元,网格总数为8 100。

图3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计算域的入口为压力入口边界条件,出口为压力出口边界条件,管壁和挡板表面作无厚度绝热壁面处理,均为无滑移边界条件。出口边界条件为实验室中的大气环境,近壁面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进行处理[14-15]。为了便于比较,无挡板的计算域中,除不含挡板外,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均与含挡板的计算域相同。数值模拟中,采用相同的计算域和网格划分,边界条件的类型也相同。本研究分两种情况进行计算:第一种情况,挡板固定,改变入口总压,并与相应的无挡板计算域进行比较;第二种情况,入口总压不变,改变挡板与喷管出口的距离。

2 结果与讨论

2.1 固定挡板对喷管流场的影响

本研究保持入口总温和出口背压不变,挡板固定在喷管尾流8 mm处,压强比(即入口总压与出口背压的比值)分别设置为4,5,6,7,8,9,10,12,15,20,25,30,35,40,据此设置入口总压的大小。本研究所涉及的喷管出口压强及挡板中心区压强均指静压。喷管Ⅰ、Ⅱ、Ⅲ的出口压强均值与压强比的关系曲线如图(4~7)所示。

图4 喷管Ⅰ的出口压强均值与压强比的关系曲线

从图4可以看出,当压强比接近10时,在喷管Ⅰ出口截面处会出现斜激波,此时喷管出口气流压强达到最低值,且远低于背压。当压强比不超过10时,正激波出现在喷管扩散段内,此时挡板对喷管出口压强几乎没有影响,且喷管出口压强随着压强比的增大而减小;当压强比超过10时,无论是否含挡板,喷管出口压强随着压强比的增加而增大,且随着压强比的增大,挡板对喷管出口压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相同压强比下含挡板时喷管出口压强比无挡板时大。压强比10就是喷管出口压强的转折点,也是挡板对喷管出口压强有影响的起点。

图5 喷管Ⅱ的出口压强均值与压强比的关系曲线

图6 喷管Ⅲ的出口压强均值与压强比的关系曲线

同样的,从图5、图6可以看出,喷管Ⅱ的出口压强转折点为压强比12,喷管Ⅲ的出口压强转折点为压强比15,其挡板对喷管出口压强的影响特性与喷管Ⅰ类似。当压强比低于转折点时,挡板对喷管出口压强几乎没有影响;当压强比超过转折点时,随着压强比的增大,挡板对喷管出口压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相同压强比下含挡板时喷管出口压强比无挡板时大。

挡板中心区压强与压强比的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当喷管外有挡板时,挡板表面中心区的压强会随着压强比的增大而增大。当压强比相同时,不同喷管外的挡板中心区压强不同,喷管Ⅰ最大,喷管Ⅱ次之,喷管Ⅲ最小。这与喷管的尺寸有关,由于3种喷管的入口直径相同,由表1可知,影响挡板中心区压强的主要因素是出口直径和扩散段长度。

图7 挡板中心区压强与压强比的关系曲线

2.2 移动挡板对喷管流场的影响

由上述可知,只有当压强比超过转折点时,挡板对喷管出口压强才有影响,故本研究使入口总压为3.5 MPa,出口背压仍为101 325 Pa,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挡板与喷管出口的距离分别取2 mm,4 mm,6 mm,8 mm,10 mm,12 mm,14 mm,16 mm,分别对3种喷管进行数值计算。喷管Ⅰ、Ⅱ、Ⅲ的沿程压力分布如图(8~10)所示。

图8 喷管Ⅰ的沿程压力分布

图9 喷管Ⅱ的沿程压力分布

图1 0 喷管Ⅲ的沿程压力分布

计算结果表明,在挡板表面中心附近会形成高压区,如果挡板离喷管出口太近,会对喷管内流场及出口压强产生影响。从图(8~10)可以看出,挡板主要影响喷管扩散段出口附近的流场,而对喷管内其他区域流场没有影响。对于喷管Ⅰ,当在喷管尾流2 mm处加挡板时,对出口压强影响较大;当在喷管尾流4 mm处加挡板时,对出口压强影响较小;当在喷管尾流6 mm以上处加挡板时,对出口压强几乎没有影响。对于喷管Ⅱ,当在喷管尾流2 mm处加挡板时,对出口压强影响较大;当在喷管尾流4 mm以上处加挡板时,对出口压强几乎没有影响。对于喷管Ⅲ,当在喷管尾流2 mm处加挡板时,对出口压强影响较小;当在喷管尾流4 mm以上处加挡板时,对出口压强几乎没有影响。这说明在喷管Ⅰ尾流6 mm以内及喷管Ⅱ、喷管Ⅲ4 mm以内不能加挡板,否则会影响到喷管扩散段出口附近的流场,从而影响喷管的推力性能。

喷管Ⅰ、Ⅱ、Ⅲ压强与挡板位置的关系曲线如图(11~13)所示。

图1 1 喷管Ⅰ压强与挡板位置的关系曲线

图1 2 喷管Ⅱ压强与挡板位置的关系曲线

图1 3 喷管Ⅲ压强与挡板位置的关系曲线

从图11~13可以看出,挡板中心区压强比喷管出口大十几倍,随着挡板距喷管出口距离的增加,挡板中心区压强先减小后增大,中间有一段较稳定的区域。对于喷管Ⅰ,在6 mm~12 mm处加挡板,挡板中心区压强变化较小且对喷管出口压强无影响,说明喷管流场较稳定,是挡板适合放置的位置区域。同理,对于喷管Ⅱ,喷管尾流5 mm~8 mm是挡板适合放置的位置区域;对于喷管Ⅲ,喷管尾流4 mm~8 mm是挡板适合放置的位置区域。

2.3 喷管推力试验

本研究对不同尺寸的喷管进行数值计算发现,挡板在距喷口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受到的冲击力较稳定。测量系统测量喷管推力的流程为:首先,在上位机上将测量软件系统初始化,设置信号的采样频率;其次,打开需要接收信号的通道,然后打开相应通道的气阀,使喷管向相应测力挡板喷气,测力挡板接受喷管尾流的冲击力,压力传感器将这个冲击力转化为电信号,经电压放大器放大后,通过数据采集卡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最后,测量软件根据推力与电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推力值。在喷管推力试验中,挡板是可以移动的,通过改变挡板与喷口的距离,从而得到不同位置上的测力大小。

在实际测力试验中,气流喷射条件与移动挡板时的计算条件一致,使挡板距喷口分别为4 mm、6 mm、8 mm、10 mm,获得喷管Ⅰ、喷管Ⅱ、喷管Ⅲ在不同测力位置的测力值,如表2所示。

表2 喷管不同测力位置的推力值

从表2可以看出,喷管Ⅰ的测力值在6 mm~10 mm处变化较小,喷管Ⅱ和喷管Ⅲ的测力值在4 mm~8 mm处变化较小。喷管试验的测力值变化趋势与各类喷管经数值计算所确定的挡板的位置区域相符,在合适的位置区域选取测力值较大的位置作为喷管的测力面位置即可。

3 结束语

本研究根据挡板位置和入口总压,对3种不同尺寸的喷管及其延伸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并通过喷管推力试验验证了移动挡板对喷管流场影响的计算结果。

拉瓦尔管 篇3

M C记者:每年的4~6月是瓦尔特公司大量推出新产品的时期, 2011年又恰逢四大机床展之一的CIMT, 您能否谈谈瓦尔特将在CIMT2011上展出哪些应用在汽车制造业中的新产品?

佩尔托内尔:2011年, 瓦尔特将在C I M T展会上展出一系列的汽车行业经典产品。这其中的新产品有带银虎 (Tiger.tec Silver) 涂层的七角刀片铣刀F4045 (燃烧室表面粗加工的首选刀具, 具有高效、经济的优点) 、X-treme CI高效率钻头 (用于汽缸体孔加工, 具有内冷功能, 配以高性能涂层技术, 效率比常用硬质合金钻头高50%) , 还有M O D C O自动补偿镗刀 (集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于一体, 借助切削液或压缩空气实现精确驱动。尺寸测量和直径补偿都可以在加工中心上进行, 从而节省时间并提高效率)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刀具, 如用于加工不通孔和通孔的瓦尔特Protodyn S Eco Plus挤压丝锥、瓦尔特Alpha 4 XD钻头等, 欢迎汽车行业的用户届时来我们的展台参观。

M C记者: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2010年11月底, 在德国图宾根瓦尔特总部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汽车会议的相关情况?汽车行业哪些新的技术进步引起了瓦尔特的兴趣, 瓦尔特又将如何去迎接挑战?

佩尔托内尔:2010年的汽车会议非常成功!我们邀请了德国尼尔廷根应用技术大学汽车发展研究领域的教授、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的教授以及德国戴姆勒集团的技术专家等欧洲著名学府教授和行业专家发表了行业新动向的报告。同时, 瓦尔特的技术专家也将新的产品技术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向参会者进行了演讲和演示, 在演示现场, 很多参会者都为新加工方案的出色高效所赞叹。

汽车行业的发展主要在于其材料的轻量化、坚固化以及能源应用的环保化, 生态意识以前所未有的强势促进新技术的开发, 各种创新部件应运而生, 并最终转化成新颖、节能和极具吸引力的汽车。而瓦尔特利用科研和多年的行业加工经验针对各种不同的部件开发出完整的加工方案, 并根据加工条件配置相应的加工参数, 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并且我们也设置了专业的汽车行业团队, 团队成员都在德国经过长时间的培训, 在国内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相信, 高质量、高科技的产品加上成熟的团队完全可以应对汽车行业的挑战。

M C记者:自动变速器的制造在当前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中是一个热点和难点, 瓦尔特在这方面有哪些可供中国用户参考的技术经验和刀具方案?

佩尔托内尔:的确, 自动变速器的加工比较复杂, 特别是壳体, 一般采用铝合金或镁合金, 加工尺寸复杂, 要求精度高, 有较高的圆度和同轴度要求, 对此瓦尔特也开发了多种刀具 (包括P C D定制刀具) 来协同加工, 效果不错。瓦尔特的方案包括了瓦尔特Modco PKD平面铣刀F4050, 使用合理的齿数设计, 保证最佳的端面圆跳动, 能实现优秀的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瓦尔特Modco PKD圆周铣刀, 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对轴承孔两侧面进行表面精加工;瓦尔特—蒂泰克斯Alpha Jet带有优化的槽型设计, 可使钻孔和倒角一次完成, 是法兰孔的精密加工首选;瓦尔特—普瑞特Protodyn ECO-LM的高效挤压丝锥, 具有独特的槽型和光滑的表面, 可用于变速器体不通孔螺纹的精密加工。从上述的方案中可以看到, 瓦尔特综合使用了各品牌的优势, 从而使工件加工的效率更高, 工艺更稳定。

M C记者:服务的及时性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支持很重要, 网络视频、iPhone、用于计算刀具参数和选刀的在线软件等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瓦尔特在服务及时性方面有何动作?

佩尔托内尔:服务的及时性很重要, 瓦尔特也正在实施一些战略性的措施来应对越来越快的信息化步伐, 包括在手机、互联网上的一系列应用软件。其中, 我们利用互联网建立的网上订单系统T O O L S H O P, 已在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处开始实施, 快速、简单、易用的功能使用户节省了很多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M C记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 2011年中国的汽车产销将保持在10%~15%的增幅, 对此, 瓦尔特2011年在中国市场有什么期待?

佩尔托内尔:对于中国市场, 当然是拿到更多的订单, 扩大在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我们期待在2011年与汽车行业的客户有更多的合作, 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供献我们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 2011年也是瓦尔特扎根中国15周年。这是瓦尔特与中国汽车工业共同发展的15年, 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也交到了很多值得信赖的中国客户。瓦尔特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与我们的客户合作, 取得更大的双赢局面。

上一篇:信息技术情境教学下一篇:能源系统动力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