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

2024-07-31

相反相成(共12篇)

相反相成 篇1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种是通过系统的传授, 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实践, 让学习者“体验”到使用知识的乐趣, 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对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 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 那么, 我们把与后者相对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 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探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 这两种教育方式、两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就像人的两条腿, 只有两条腿都强壮, 人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

“接受性学习”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 接受性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 只要处理得当, 接受性学习也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故而, 教师要大力改善课堂讲授、模仿、训练方法的质量, 提倡互动式指导, 要让学生具有主动接受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 使学生头脑里具有联系新数学内容的知识经验, 把数学训练和数学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 教师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只有针对学生的需要, 才能真正与学生开展互动。如:教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后, 我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8+7的算理。甲生:“8和2凑成10, 若将7分成2与5的和, 则8+2=10, 10+5=15。”乙生:“7和3凑成10, 若将8分成3与5的和, 则7+3=10, 10+5=15。”丙生:“见8想2, 进一减补, 则7-2=5, 10+5=15。”丁生:“见7想3, 进一减补, 则8-3=5, 10+5=15。”……这时, 教师不应强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两种较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而应告诉学生他们应根据自己的能力, 从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个人实际出发, 获得探究的成功, 同时, 也使每个学生学到了各自不同的数学。

二、创设一定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空间, 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障。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人民币, 并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不同面值、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人民币, 那么应该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学生们兴趣盎然, 各抒己见。学生1:“可以把这些人民币按不同材质分一分, 也就是纸币和纸币分一类, 硬币和硬币分一类。”学生2:“还可以按色调的不同来分类, 也就是按冷色和暖色分类。”学生3:“可以按纸币上的数字来分类。”于是,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 开放课堂, 让学生探求新知。通过这个活动, 同学们不但学习了专业课的理论知识, 而且得到了实践锻炼, 从而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 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 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优势互补, 相辅相成的

事实上,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优势互补, 相辅相成的。接受性学习运用得好, 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性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 离题万里。无论是探究性学习, 还是接受性学习, 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知识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灵活地整合两种学习方式。组织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 教师若能适时地引入接受性学习, 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启发分析法、讲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 就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辅相成

相反相成 篇2

1、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2、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4、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5、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账!

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7、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8、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9、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10、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11、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2、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13、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4、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15、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17、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1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19、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20、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1、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22、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23、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24、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25、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26、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27、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28、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29、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3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2、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33、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3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35、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6、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39、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0、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41、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2、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43、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44、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45、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46、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47、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48、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49、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对话:相反数 篇3

甲:你能说一下相反数的定义吗?

乙:哦,我们刚学过,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嘛.

甲:你说的不太严谨,像-3和5这两个数,它们的符号也不同,但二者并不是互为相反数.

乙:噢,刚才由于疏忽,我漏了“只有”二字.

甲:定义的表述一定要严密,否则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乙:嗯,我记下了,接受这次教训.

甲:我们再讨论一下相反数有哪些特征吧.

乙:从形式上来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正一负……

甲:不对吧,比如:零的相反数还是零,可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呀.

乙:噢,谢谢你的提醒.在数轴上,互为相反数(零除外)的两个数对应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甲:你说得对,如果a,b互为相反数,则一定会有|a|=|b|.

乙:从运算上来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的和为零,相除的商为-1(0除外).

甲:嗯,也就是说,如果a,b互为相反数,则a+b=0,a/b=-1(此时a,b均不为零).

乙:你能不能给我讲讲怎样来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甲:在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时,通常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即可.比如,数a的相反数是-a,a-b的相反数是-(a-b).而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则表示这个数的本身.

乙:嗯,这一点在简化符号时,用处很大.

甲:从相反数的表示方法可以知道,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零的相反数仍是零.

乙:根据你所说的,我可以判断出:正数的相反数小于它本身,负数的相反数大于它本身,零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因而在比较有理数a与-a的时候,会有三种情况:当a>0,a>-a;当a<0,a<-a;当a=0,a=-a=0.

甲:你总结得太全面了,谢谢你啊!

让“工具”与“人文”相辅相成 篇4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更新,新的课程观念正在逐渐被认同和接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充满朝气的课改春风的沐浴下,课堂已成为学生自主遨游的天空。以牺牲工具性来张扬人文性,“语文”渐渐虚空,这将使孩子贻患无穷。现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重新审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让语文课还原“语文”本色,让“工具”与“人文”相辅相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服务。

一、解读语文双重性质,内化学习目标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给学生设置的目标是:(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2)通过表演和点评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3)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4)朗读背诵《石壕吏》。其中(1)(4)目标重在工具性上,(2)(3)目标重在人文性上。目标的统一,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有章可依。

二、关注“主体”“主导”,牵手“语文”“对话”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现在的课堂学生主体作用突现了,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主体性由于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教师的“失导”而走向脆弱、抽象、虚假、盲目。有些“教学对话”放任让学生大讲“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看法”,结果也失落了“知识建构”(在这里,主要是阅读知识、技能、策略、态度)的原本意义。只有同样重视研究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方,这样教师才不至于甘当学生“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

新课程强调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如何在对话中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尊重学生是否意味着放弃评价?能不能一味让学生天马行空,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对话中必须体现出来,首先在对话的组织和推进中,教师对对话的内容,对话的时机掌握主动权;其次在对话过程中,在学生讲透了各自的理解之后,教师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对话向更宽更深处进行。

三、改变作业形式,开展研究学习

传统的语文作业都是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注音、释义、抄写、造句、阅读训练等都偏重于实践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语文的外延无限广阔。语文教师要在作业的设置上,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

第一,利用语文新课程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探究性题目,这些题目特别注意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生命,生命》文后第二题是:将这篇课文跟下面一篇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第14课《秋天》(何其芳的诗)文后第三题:将下面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些作业的性质是探究性活动,没有标准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二,利用教材选文的延伸迁移。新课程新大纲要求学生阅读量为400万字,而我们的学生能主动达到此目标的寥寥无几。在学习名家名作的过程中,虽然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但广泛的涉猎尤显重要。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浏览《朝花夕拾》,了解少年鲁迅的生活与情趣;学了《孔乙己》,可泛读《呐喊》,明白不止是孔乙己是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学了《背影》,可翻阅《冬天》《绿》《荷塘月色》《悼亡妻》,走进朱自清的内心,感受他平淡朴素文字下深蕴的情感。

第三,设置综合性探究活动。这是学生语文学习向更宽更深领域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既要利用教材中的综合活动主题,又可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并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的作业为改写《石壕吏》,阅读“三吏”“三别”及《兵车行》,学生完成作业必须有自己和文本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作业二通过同主题的类比阅读,可加深加宽和原文本的对话,反过来和原文本的对话又促进个体和新文本的对话,学生的求知过程并未因课堂的结束而结束,反而走进一个全新的对话世界;同时,又由于语言文字的不断积累,有利于对话的再次进行。

如果说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飞翔,那么“工具性”“人文性”就是那一双翅膀。失去翅膀对飞翔意味着什么,每一个语文教师比谁都清楚。愿我们让这一对翅膀都一样的矫健,这样,他们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2]姚大平.语文新课程与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认识.

[3]佚名.对语文素质培养的最新定位胜.

[4]钱梦龙.导读核心理念的当代解读.

相反数说课稿 篇5

本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

(上)》第二章第三节.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

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

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

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

平,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及应用.(二)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自体会得到相反数的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发

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相反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联系的辩证思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确定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定义及应用.难点:理解相反数的定义及应用.三、教法分析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

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思考,以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

极发言,主动参与.为了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三角板、彩色粉笔、多媒体(或

小黑板)辅助教学,使教学过程显得直观、形象.四、学法指导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五、教学过程

1、复习知识,创设情景

为使学生轻松的进入学习,并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通过复习正数和负数的定义、数轴的三要素,导入新课.2、展示新知

(1)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画出数轴,并联系数轴,与学生共同讨论出-2.5和2.5,6和-6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将观察得出:

特点:1)位于原点两侧; 2)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3)只有符号不同,一个是“+”号,一个是“-”号.(2)根据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特征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我将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3)为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部分简单的练习,提出问题:判断正误: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教师作简单的讲解

(4)当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后,继而提出问题:是否还有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得出:规定:零的相反数是零.3、例题讲解

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两个例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1 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5,-7,-3.5,+11.2,0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义的能力.同时总结得出:法则一:通常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即表示这个数本身;法则二:通常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原来那个数的相反数.例: +(4)=4,-(4)=-4.此时提出问题:-0=?,+0=?,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例2 化简下列各数:

(1)-(+10);(2)+(-0.15);

(3)+(+3);(4)-(-20).设计意图:对新课内容再次进行巩固,同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4、课堂练习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请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讲解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提醒.这里我设置了两个练习题.练习1 填空:

(1)2的相反数是();

(2)()是-100的相反数;

(3)-5.5是()的相反数;

(4)()的相反数是-1.1; 答案为(1)-2;(2)100;(3)5.5;(4)1.1;(5)-8.2.练习2 化简下列各数: 1(1)-(+0.78);(2)+(+9); 5(3)-(-3.14);(4)+(-10.1).1 答案为(1)-0.78;(2)9 5(3)3.14;(4)-10.1.练习1让同学们在下面思考,然后请五位同学起来口答;练习2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做,老师做简单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课时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再次加深学生对相反数的理解,将对相反数的定义及零的相反数是零等知识进行复习.6、作业布置

(1)复习相反数的相关知识与内容;

(2)课本28页,习题2.3,必做题:1,2,3题;选做题: 第4题;(3)预习下一节绝对值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下来可以看一下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通常可以表示为:a的相反数是-a(a为任意的数).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第3个作业是为下节课讲绝对值做预习.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和第二版是新课的讲解,第三是例1和例2,第四版作副版使用,用于旧知识的复习和情景问题的提出,再借助小黑板展现练习,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篇二:1.2.3相反数说课稿

相反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2节第三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及符号的化简。

2、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双重符号的化简;难点:“-a”的理解和双重符号的化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性质;(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含有双重符号的数。能力目标:(1)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a”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3)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一系列探求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激励学生去想、去思考,以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两个人从某地反向行走4米。

提 问 :“两个人都行走了4米”能完全表述此动画意思吗?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 再 问 :+4和-4包含了几层意思? 将互为相反的两个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得到初步感知。

观 察 : +4和-4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再 观 察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分别在原点的 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分别在原点的 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若a是一个整数,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几个,分别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什么。

引入数轴,将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为下一步概念的形成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问题:+4和-4,+2 和-2,+5和-5,+a和-a每组数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发表见解,引导发现它们“符号不同,数字相同”。

深入问题1:+4和-2这组数也具有上述特点吗?

深入问题2:“符号不同”体现在数轴上是什么意思?

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每组数都含有“只有符号不同”和数轴上“方向相反”两个意思。

问题3:+3这个数有上述特点吗? 使学生认识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综合以上各点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观察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在以上数轴和数的结合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发现: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左右,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练一练: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6,-8,-3.9,5/2,-2/11,100,0

(三)、继续探究,深入理解

问题一:从练习1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观察、讨论,发现1 :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0的相反数仍是0。发现2:在一个正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它的相反数。由此类推出: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填一填 :+5 5,100 +100,+a a(填上=、< 或 >)

让学生发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说一说:这些数表示的意义?并化简这些数-(-68),-(+0.75),+(-3/5),-(+3.8),-(-x),+(-m)

试一试 :化简-{+[-(-9)]} 活动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有理数的意义到双重符号乃至多重符号的化简,起到分散难点,逐一突破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基础知识题:

1、判断正误(1)任意一个数都有相反数()

(2)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

(3)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一定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2、如果a+b=0,那么()a、a、b两个数中一个为正数,一个为负数;b、a、b两数中至少有一个为0; c、一定有a=b=0;d、a、b互为相反数。2能力提高题:

4、如果x+(-4)=0,(+16)+y=0,试求x+y的值。

发展思维题:如果a、b表示有理数,在什么条件下,a+b和a-b互为相反数?

以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置不但可以照顾差生,还可以解放优生,同时也能调动中层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五)、回顾总结,发展情感

回顾: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顾之后,加以评价,将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方法,体会辩证思想。

(六)、布置作业,回归实践 :教科书第14页的2题,18页的3题;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四大问题为主体,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安排填一填、说一说、试一试、分组讨论和自由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篇三:相反数说课稿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稿

课 题

专 业

指导教师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2010年6月6日

一、课题介绍

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相反数”的第一课时的内容.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通过相反数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有理数、数轴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绝对值等知识的基础.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相反数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正确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以及相反数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三、教法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成为他们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初一学生已经接触过关于数轴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两个师生双边活动,即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发展并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四、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归纳总结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四动参与教学活动:动手画数轴;动眼观察数的特点;动脑总结归纳相反数的概念;动嘴说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点,亲自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给出两组数-4和4,-1和1,要求学生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回忆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请另外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标出表示这两组数的点,使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全班观察-4和4,-1和1在数轴上表示的点有什么特点,给出足够的观察、思考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再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数是具有以上两组数所具有的特征的,让学生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引入新课相反数.2、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教师用双手捂住4和-4的符号,让学生观察

问题一 剩余部分有什么特点?我们怎样来给相反数下一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出相反数的概念:一般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二 怎样理解概念中“互为”一词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相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问题三 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亲自实践中掌握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即表示两个相反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培养归纳能力.总之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概念的来源,及概念的特点.3、反馈练习,应用拓展

然后跟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游戏叫“找朋友”,找6个同学上讲台,发给一人一张课前准备的卡片,卡片上写咯3组相反数,游戏规则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是朋友.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更熟悉相反数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抽象的理论知识.例题讲解

例1 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5,?7,?31,?11.2,0.2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反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观察例题,归纳求相反数的规律.通常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原来那个数的相反数,而在一个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即表示这个数本身.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例2 化简下列各数.(1)?(?10);(2)?(?0.15);

(3)?(?3);(4)?(?20).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运用求相反数的规律.4、知识回顾,反思提高

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做巩固练习: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1)?(?20);(2)?(?2.5);

(3)?(?13);(4)?(?7).

在学生答题时,巡视全班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学生答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不错”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并再次强调相反数概念:一般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加深学生的记忆.设计意图:将例1和例2结合,难度一定加强,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5、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教材习题2.3:必做题:

1、2题;选做题:3题;思考题:4题.设计意图: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版主要是概念的讲解,第二版主要是例题讲解,第三版是课堂练习,第四版是副版,作为复习引入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总之,本节课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交流,讲练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篇四:相反数说课稿

说 课 稿 2012 年3月30日

一、课题介绍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及应用。2 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自体会得到相反数的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相反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联系的辩证思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确定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定义及学会知识的运用。难点:探究相反数定义的过程。

三、教法分析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思考,以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为了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三角板、彩色粉笔、多媒体(或小黑板)辅助教学,使教学过程显得直观、形象。

四、学法指导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比如说在开始讲授新课概念前我将在情境引入阶段复习上一节数轴,以数轴来结合讲解,写出几组数,如,3.5和-3.5,1和-1,2和-2,3和-3等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特点,引导总结得出相反数概念:只有正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小明和小军向相反的方向行走,他们各行走了3.5米,记小明的方向为正方向,小军的方向为正方向,那我们就可以在下面数轴上标出他们的位置。

(二)展示新知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画一条数轴,并结合数轴,与学生共同讨论出2和-2,3.5和-3.5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得出:

(1)分别位于于原点两旁;(2)到原点距离相等;(3)只有符号不同。2 根据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特征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出的结论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我将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并延伸出设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中的一个为“a”,另一个为“-a”,那么,得出一般的,a和-a互为相反数。再观察数轴找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最后得出规定:零的相反数是零。

再提出问题:判断正误: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教师做出简单的讲解。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例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例题讲解

例1 填空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请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讲解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提醒。这里我设置了练习题。练习1 连线 ++3.5 --11.2 - ++7 5 设计意图:练习1让同学们在下面思考,此题用连线来设计,一目了然,更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义的能力。同时总结得出:法则一:通常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即表示这个数本身;法则二:通常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原来那个数的相反数。

例2 化简(1)-(+10);(2)+(-0.15);(3)+(+3);(4)-(-20).设计意图:对新课内容再次进行巩固,同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练习2 化简

①-(-7); ②-(+1.2);

③-(-(-a)); ④-(+(-a)); ⑤-(-(+a)); ⑥-(+(+a))。答案:①7;②-1.2;③-a;④a;⑤a;⑥-a。练习2是新内容的延伸,我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做,我再做详细讲解。

(五)课时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再次加深学生对相反数的理解,我将对相反数的定义、零的相反数是零、法则一和法则二等知识进行复习,并说明相反数的定义是结合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得到的,法则一和法则二是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归纳的方法而得到的。

(六)作业布置 1 必做题:书的17页,习题第三题; 2 思考-a是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作业分必做题和思考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篇五:《相反数与绝对值》说课稿 《相反数与绝对值》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反数与绝对值》。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的内容,它反映了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以及相反数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学习有理数的运算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该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激情,但由于之前没有学过类似的知识,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尤其在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方面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2、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

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在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并掌握双重符号的化简原则。

难点:正确理解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的意义。

五、教法学法分析

讲授课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展示

(一)知识回顾,引出问题 11 提问学生数轴三要素,并画出数轴,标出-1.5,-1,2,2,1,1.5对应的点,提出3-个问题: 11

1、-1.5与1.5,-1与1,2与2有什么异同点? 1

3、你能比较-1.5,-1,2的大小吗?-

(二)集体思考,引出新知

1、从上面的三个问题中分别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和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利用-1.5=-1=-1=2 1=== 2 0= 的排列,让学生认真观察,归纳和概括规律。

从每行总结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从每列总结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着重板书此部分内容,这是本课的特点。

3、在掌握绝对值的基础上,回归数轴,进而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知识巩固

利用ppt,展示一些数,并让学生求出它们的相反数、绝对值,并将这些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四)课堂小结

反义相成词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反义相成词  本体研究  汉语教学

反义相成词是由两个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词素组合而成的合成词(如“高低”“死活”“买卖”等)。无论是形式构造,还是意义内容,这类词均有其特殊性。在形式上,其特殊性表现为构成该类词的两个词素在意义上存在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在意义上,则表现为该类词的词义与其两个构成词素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近三十年来,关于反义相成词的研究主要围绕这两方面的特殊性展开,切入点则往往从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两方面着手。

一、反义相成词的本体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对反义相成词展开一系列的本体研究。其研究范围之广,研究程度之细,令人佩服。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分类,我们发现其研究视角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反义相成词的专题研究,二是反义相成词的系统研究。

(一)反义相成词的专题研究

从不同角度出发,反义相成词研究可以有很多切入点,这就形成了一个个关于反义相成词的专题研究。有的学者在某一部古代文献中,考察反义相成词产生之初的规律;有的则将研究视角放在反义相成词的形式或意义上,以探求其形式上的特殊性及词义与词素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者集中研究反义相成词中的副词,探究其意义上的变化及产生的语法作用。

1.古代文献中的反义相成词研究

魏达纯(1998)研究了《颜氏家训》中的反义词素并列现象,指出了反义词素并列后有的可以成词、有些则只能成为词组的事实。这其实反映了反义相成词产生之初的面貌,其中的词组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词化。

汪梅枝重点考察了《论衡》中反义相成词的使用情况,指出《论衡》中存在同词素异字序的反义相成词,又从历时的角度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关现象作对比,阐明了二者在字序上的差异。此后,作者又发文(2015)比较研究了《论衡》与上古的反义相成词,发现《论衡》与上古的反义相成词既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这种历时比较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反义相成词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规律,即字序由不固定到固定,词组经词化最终成词。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意义上,反义相成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反义相成词的意义和形式研究

意义层面,金硕(2007)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及“概念要素分析法”,对反义相成词的词义发展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归纳分析,揭示了反义相成词词义在构成词素义的基础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深层次的变化;钱夏玲(2013)摆脱以往研究的框架,将研究视野集中到反义相成词的全称量限方面,指出反义相成词的词义在很多时候具有抽象概括性,是两个构成词素意义的上位概念,具有全称量限的特征,如“大”和“小”的意义都是比较具体的,但“大小”一词则是对“大”和“小”之间共性的一种抽象化概括,指“大小”的程度。类似的还有“快慢”指速度,“深浅”指深度,等等。这就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了反义相成词的词义发展演变规律。

形式层面,杨吉春(2007)利用计量统计的方法,从语法、声调、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反义相成词的外部结构。他认为反义相成词两词素的排序与声调和意义的关系紧密,而与语法无关,同时指出义序的作用大于调序。这种量化的方法,使人们对反义相成词的形式构造规律有了直观和清晰的了解。

3.反义相成副词研究

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一书中探讨了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性质、功能和成因。不仅从共时平面角度考察了反义相成副词的构成类别与表达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且注重考察反义相成副词在汉语各主要次方言区的分布情况及近代汉语反义相成副词的形成历史。张进一步讨论了反义相成词意义虚化的动因和个性特征,认为具体义素的脱落和使用领域的扩大是反义相成词意义虚化的首要步骤。另外,分界消失、词义融合、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等因素也是导致反义相成词词义虚化的有效机制。这本专著虽然只有部分章节涉及到了反义相成副词,但其研究的视野和角度无疑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傅杰(2006)一文从语法角度探讨了反义相成词作状语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反义相成词作状语的基本类型及其作状语的理据,认为反义相成词作状语能够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任磊(2012)则重点研究了反义相成词中表示无条件关系的13个语气副词,并将其分成无特殊语义和有特殊语义两类,进而考察这两类词在语义及语用方面的特点。黄哲(2014)将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只研究反义相成副词中表情态义的一个副词“高低”,不仅指出其整体词义超出了“高”和“低”这两个反义词素的意义之和,衍生出了表周遍性的意义,而且重点探讨了该词在河南南阳方言中的用法,并将其与其他方言、普通话及近代汉语中的用法作对比,尝试探索该类反义相成词的共性特征。此外,作者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反义相成词进行了研究,指出隐喻和转喻是反义相成词意义构建的两种机制。

(二)反义相成词的系统研究

谭达人(1989)从构成条件和意义特点、在词汇及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是不是词这三个方面研究反义相成词,认识到义序和调序制约着反义相成词词素的排序,同时认识到复合词的词义在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会有引申、概括、抽象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有不同的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等级。谭达人关于词形和词义方面的系统论述为后来的反义相成词研究奠定了基础。

郭奕晶(2000)从《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中搜集例词,详细分析了反义相成词的类型、特点、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产生及发展、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认为反义相成词的产生符合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变双音词的趋势。另外,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修辞的需要也促成了反义相成词的产生。该文深刻认识到反义相成词在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和增强汉语表达力方面的作用,这是其他研究很少涉及的。

陈晓燕(2004)除探讨了反义相成词在结构和意义上的特点、影响词素排序的因素之外,同时注意到了利用一组或两组单音反义词构成的四字格短语,并对其结构类型进行分类,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这一时期对反义相成词展开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齐红飞、张谦、王冠、曾丹等,他们都对反义相成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双音词的大量产生、汉民族的思维认知特点及行文修辞的需要是反义相成词产生的三个原因。另外,他们也都以不同的标准对反义相成词进行了分类。

除上述散见的文章以外,本世纪前10年还产生了一部系统研究反义相成词的专著,它就是杨吉春的《汉语反义复合词研究》。这部书系统而全面地讲解了反义相成词的产生发展、结构特点、词化和虚化、意义的演变等内容,是一部涉及面广、论述详细的研究反义相成词的专著。

二、反义相成词的汉语教学研究

韩丽丽(2008)首次提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这一术语。通过对二百多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类词的词素在生成词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根本性的质变,因此不能依据词素的意义推测词义,这就给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学生带来了理解和使用这类词的困难。在揭示该类词的词义在语义生成过程中的变异特征并运用义素分析法全面分析这一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之后,作者首次提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的途径。这是将反义相成词的理论建构与汉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王敏兰(2013)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反义相成词。通过大量词例来说明反义相成词构成词素间的反义关系类型,并从反义义场的角度将其分为绝对反义、相对反义、关系反义和换位反义四种,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汉语教学。方颖(2014)依据《HSK考试的词汇等级大纲》,结合反义相成语气副词的语义、语法、语用等角度,深刻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时反义相成语气副词的教学策略。

三、反义相成词研究的新视野

综观三十年来汉语学界关于反义相成词的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大都将目光集中于反义相成词产生的原因、反义相成词词素排序的不均衡性(“死活”可以说,“活死”不能说;“出入”可以说,“入出”不可以说)、反义相成词词义与构成词素义之间的复杂发展演变以及反义相成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而没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其实,关于反义相成词还可以有新的研究视角。这种反义对举组合成词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双字格,在四字格成语中也很常见,如“出生入死”“前因后果”“深入浅出”“喜新厌旧”等等,这类成语中所蕴含的规律也是值得探究的,而以往很少有研究涉及。此外,我们已经知道一些反义相成词的词义与构成词素义相比,抽象化程度往往较高,如“大小”指“大小的程度”、“远近”指“远近的程度”等;而另一些反义相成词的词义则会有很高的遍指度或泛指度,如“贵”和“贱”组合成“贵贱”一词后,便会激活一种“无论如何”的含义(他嫌太远,贵贱不肯去),诸如此类的还有“好歹”“高低”“死活”等,再如“寒暑”不再单指冬天和夏天,而是用来指整个一年,“首尾”也泛指“从开始到末了的整个过程”。为什么有些反义相成词具有较高的抽象化程度,而有些则具有较高遍指度或泛指度,这其中的差异应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以往的研究只看到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却没有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四、结语

反义相成词以其形式和意义上的特殊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相关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关于反义相成词的命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术语,搜集到的资料里就有诸如“反义复合词、反义相成词、反义复词、反素词、极性对立词、反义语素复合词、对立词、反义连文词”等纷繁复杂的叫法,然而却都指同一种词汇现象。反义相成词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未来应该在统一名称的基础上,立足于新的研究视野,探索反义相成词更多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魏达纯.《颜氏家训》中反义语素并列双音词研究[J].东北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2]汪梅枝.《论衡》与上古之反义相成词比较研究[J].时代文学,

2015,(1).

[3]金硕.反义复合词词汇化过程中的语义发展[D].石家庄:河北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钱夏玲.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全称量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杨吉春.论汉语反义复词的外部结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7,(9).

[6]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傅杰.浅谈反义语素复合词作状语[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6,(4).

[8]任磊.现代汉语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逻辑分析[D].上海:上海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黄哲.浅析反义复合情态副词“高低”[J].语文知识,2014,

(11).

[10]谭达人.略论反义相成词[J].语文研究,1989,(1).

[11]郭奕晶.反义相成词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0.

[12]陈晓燕.现代汉语词汇中反义语素并行构词现象说略[J].盐城

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3]杨吉春.汉语反义复合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韩丽丽.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及教学难点解析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方颖.反义复合语气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6]王敏兰.论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及其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篇7

关键词: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综合素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说明,通过教育可以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要真正搞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专职教育机构的学校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合格的人才必定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特别是在道德方面应该是健康的。

一、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大重要支柱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学校就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理论的地方,道德教育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家庭和社会的事情。产生这种认识误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因为道德教育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正如德洛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这样就使人认为学校不用安排单独的时空进行无形的道德教育,让家庭和社会去渗透就可以了,因此学校在学科教学设置上有形有位,而德育工作仅仅是讲起来重要,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主观上,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上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美劳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道德素质在整个人的构成素质中的基础地位。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种素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道德和知识是两个重要支柱。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知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知识是道德进步的促进力量。知识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部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它的发展最终必将和其他社会生产力因素一起,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从而引起道德的发展进步。而道德的发展与人们的知识程度和认识水平有密切的联系,道德上的文明总要依赖于知识的一定发展,道德上的愚昧落后往往是与知识上的愚昧落后相关联的。诚然,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世界观及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但是,个人的道德自觉性、道德修养程度及道德评价能力则是与他的知识上的修养,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分不开的。

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众所周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以下素质的人: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能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忍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能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培养这样的人,就要求学校教育围绕道德教育展开。究其原因,按照上面的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学校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学科知识,还要积极探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途径,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

三、固强补弱,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

为了加强道德教育,不少学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德育工作稳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和德育工作者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但是,由于过去我们不够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学校的智育与德育不同步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必须在进一步发展智育工作这个强项的情况下,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

在工作指导上,要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培养“四有”新人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因此,学校的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根本目标进行,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红与专的关系。专不等于红,不能认为知识传授好了,学生道德水平就一定高;红一定要专,一个具备良好道德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立足培养“四有”新人这个大目标,才能从指导思想上确保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知识传授,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

在组织实施上,要切实保证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要高度重视,切实摆在重要位置。校长负总责,专职人员亲自抓,其他教师各司其职,是加强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并使它们统一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次,要以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一些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活动。智育和德育同其它教育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

在综合配套上,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促进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虽然今天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但是学校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浓厚知识和道德氛围的小环境的。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诺维奇认为,人和外部存在之间的关系构筑起一种文化,由文化刺激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并形成了所谓的“动机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了人的行为和态度。既然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均衡发展,而人的发展性向和潜能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处于不同境遇中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知识需求和道德认识,所以,学校教育就要求形成刺激多种动机、满足多种需要的多层次的文化环境。

相反相成 篇8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 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 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 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 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 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 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同时, 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 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那么, 网络管理和治理孰轻孰重?对此, 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

《通信世界》如何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曾剑秋:网络强国既是世界问题, 也是中国的突出问题。中国是一个网络大国, 信息技术的发展, 4G、5G、宽带战略均符合国家的总体战略。习主席强调的网络强国, 与国家总体战略一脉相承。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人口大国, 面临很多管理挑战, 诸如频繁发生的信息诈骗事件就是其中之一。从治理角度看, 需要针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 以及未来存在的风险进行处理, 而我国治国方略中已经包含了网络治理。

管理和治理相辅相成, 但基于当前现状, 网络发展速度过快暴雷出很多问题, 管理跟不上, 治理优先成为必然。而治理应当做到更好的事先预判, 而非简单的“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通信世界》政府应当如何更好地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曾剑秋: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政府管理角度看,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管理, 使得政府管理更加开放、透明、高效, 并及时发现问题是当务之急。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很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当前, 很多政府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但也存在效率低下、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也属于管理的范畴, 政务管理和治理也是相辅相成。电子政务本身是一件好事情, 如何让电子政务更有效率值得我们考虑和研究。

《通信世界》如何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曾剑秋: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政府管理肯定会参与其中, 其中城市发展为主导。例如智能交通是一些大型城市所面临优先而且亟需解决的问题, 严重的拥堵让很多人无奈。而在一些中小城市, 人少、车少, 智慧交通可能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管理和治理的过程中, 要结合城市的现状、发展目标、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

相反相成 篇9

7月5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5月中国钢材出口累计4628万吨,同比上涨6.4%。5月钢材出口仍然增加,当月出口942万吨,较4月增加3.7%。有国外媒体就此提出疑虑,担心不利于国际钢铁市场稳定,请问商务部有何评论?

沈丹阳回应,一直以来,中国钢铁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不鼓励钢铁产品大量出口,相反还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控制钢铁产品出口。比如,一方面,对部分钢铁产品加征出口关税以减少出口,另一方面,主动下调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目前所有钢铁产品退税率均低于17%的增值税率,部分产品出口不予退税。

沈丹阳表示,作为钢铁大国,中国最希望国际钢铁市场的稳定。去年1-5月中国钢材出口数量同比增幅将近30%,而今年同期只小幅增长6.8%,这个增幅比去年回落了约22个百分点。今年5月钢材出口虽然还保持增长,但环比仅增长3.7%。这样的趋势,说明中国对国际钢铁市场的稳定已经并且正在做出贡献,而非相反。

沈丹阳指出,钢铁国际贸易基于产业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源于进口国的需求,本质上是市场行为。中国钢铁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不少钢铁产品还与当地产品形成高度互补,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不仅促进了进口方经济的发展,也给进口方下游用户和消费者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此外,要看到中国在钢铁产品出口有所增加的同时,还大量进口国外的铁矿石,比如今年前5个月进口的铁矿石同比就增加了9.1%。因此,应当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钢铁产品贸易问题。

最后,沈丹阳强调,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钢铁产业的发展问题,相反,只会对国际贸易秩序造成进一步冲击。中国政府仍然坚决主张审慎、克制、规范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强调应通过磋商交流、业界合作等方式化解钢铁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相反相成 篇10

碳源是异养反硝化的核心基质[6],能满足微生物生长和利用的需求。目前国内外研究利用可生物降解材料作为固相反硝化碳源去除水体中NO3-- N取得了良好效果[3,7,8]。但很多材料价格较高,使处理成本增加。聚己内酯( polycaprolactone,PCL) 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作为反硝化碳源不会向水中浸出有害物质,其颗粒表面形成的致密生物膜对其内部的反硝化菌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能抵抗p H和溶氧( DO) 的冲击负荷,且价格比较低廉[8]。本研究以PCL作为碳源,构建固相反硝化反应器,考察不同进水NO3-- N浓度下HRT对反应器处理实际养殖污水效果的影响,使NO3-- N去除率、反硝化效率、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碳( DOC) 达到最优组合。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装置

反硝化反应器高70 cm,内径10 cm,内部填充PCL颗粒( 填充重量1 800 g,填充率约50% ) ,外壳采用褐色不透明PVC工程塑料。进水经蠕动泵驱动,采用上流式,由底部持续泵入反硝化反应器( 图1) 。试验用PCL为白色结晶型米粒状颗粒,相对密度为1.12 kg/L,平均分子量80 000 g/mol,熔点60 ℃,纯度≥99. 5% ,购买自深圳市易生新材料有限公司。

2. 2 试验方案设计

2. 2. 1 试验流程

本试验采用生物膜法处理养殖污水。试验分为两部分: ( 1) 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养殖污水进行生物膜驯化,启动反应器,控制温度为( 20 ±1) ℃,HRT为6 h,进水DO为3 ~ 5 mg / L,待亚硝酸盐氮( NO2-- N) 浓度大幅下降且稳定后可认为生物膜成熟,反应器启动成功。( 2) 取上海海洋大学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实际养殖污水( 为使NO3-- N浓度符合试验要求,仅在其中添加硝酸钾进行调节,其余成分不变) 代替模拟养殖污水,观察处理效果; 设定不同的HRT( 4 ~ 6. 5 h) 、不同的NO3-- N浓度( 每3 d增加50 mg /L,从100 以下增至300 mg / L) ,根据出水NO3-- N及DOC含量的变化调节HRT,确定不同NO3-- N负荷下的最佳HRT。整个试验做3 个平行组。

2. 2. 2 试验用水水质

模拟养殖污水主要成分: KNO31 440 mg / L,K2HPO478 mg / L,KH2PO41 mg / L,Mg SO4·7H2O95 mg / L,KCl 37 mg / L。NO3-- N浓度( 200 ± 10) mg / L。养殖水体10 m3,养殖对象为罗非鱼,投放密度为16 kg / m3。氨氮( NH4+- N) 浓度约20 mg / L,NO3-- N浓度40 ~ 50 mg /L,NO2-- N浓度约0. 3 mg / L,p H 7. 3 ~ 8. 2。

2. 3 测定内容及方法

反应器启动成功后每天定时从进水储水箱、出水管接取进、出水水样,经含有0. 45 μm混合纤维滤膜的过滤器过滤。NO3-- N、NO2-- N、NH4+- N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盐酸萘乙二胺盐比色法、钠氏试剂光度法测定[9]; DOC用日本岛津公司TOC-VCPH/CPN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DO、p H采用YSI556 多参数水质测量仪测定。

2. 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存在差异的再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均为0. 05,即P < 0. 05 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3 结果与讨论

3. 1 硝酸盐氮负荷与出水DOC的变化

一般认为在水处理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大幅下降证明生物膜成熟,反应器启动成功[10]。本试验采用模拟养殖污水启动反应器,20 d后,NO2-- N降至0. 011mg / L,反应器启动成功。由图2 可以看出,当进水NO3-- N浓度一致时,出水DOC值与出水NO3-- N浓度在不同HRT下存在波动。当进水NO3-- N浓度在100 mg / L以下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 = 28. 925,P <0. 001,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表明,HRT为4 h时,出水NO3-- N浓度最低; 当进水NO3-- N浓度为150 mg/L时,HRT为5. 5 h时出水NO3-- N浓度最低( F = 215. 62,P < 0. 001) ; 而当NO3-- N浓度为200、250、300 mg /L时,HRT为6 h时出水NO3-- N浓度最低,P < 0. 05。由此可见,HRT对硝酸盐去除的影响是双曲线,即存在着最大去除速度,并非水力停留时间越长越好。不同的进水NO3-- N浓度所需要的最佳HRT是不同的。随着进水NO3-- N浓度的增高,HRT也要延长,但在同一浓度下也并非越长越好。

在鱼类养殖中,残饵、粪便是DOC的主要来源,有机物浓度过高会影响鱼的生长发育。本试验中,DOC来源包括实际养殖污水中本身含有的以及PCL降解所产生的,后者占大部分。试验过程中,出水DOC值最低2. 6 mg/L,最高129 mg/L,且与出水NO3-- N浓度呈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R = - 0. 452,P = 0. 012,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当出水NO3-- N浓度最低时,出水DOC浓度最高,反之亦然。原因是DOC的积累与反硝化菌的迅速生长有关,后者可能会导致SPCL11 的迅速降解和DOC的释放[11]。一旦PCL对DOC的释放率大于反硝化过程的利用率,出水中也会有DOC的积累[12]。

3. 2 氨氮与亚硝酸盐氮的变化

反应器启动成功后,运行第1 天出水NH4+- N浓度达到39. 8 mg /L,这是因为当天所取实际养殖污水的NH4+- N高达70 mg / L左右; 从第2 天开始进水NH4+- N都维持在20 mg / L左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硝酸盐氮浓度下的NH4+- N浓度进行对比,结果是,F = 0. 326,P = 0. 734,说明NH4+- N的去除不受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而随着时间推移,NH4+- N浓度逐渐降低,到试验结束时已降至5 mg/L左右( 图3) 。在不同的NO3-- N浓度下,HRT越大,NH4+- N浓度越低,但变化差异不大。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F = 0. 535,P =0. 66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CL反硝化反应器对NH4+- N已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不同进水NO3-- N浓度及HRT对其去除率影响较小。

本试验也研究了不同硝酸盐浓度和HRT下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结果( 图4) 。有研究认为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推荐亚硝酸盐氮浓度≤0. 5 mg / L[13]。本试验过程中出水NO2-- N一直维持在很低范围内,最高也仅为0. 14 mg /L,在安全范围内。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的NO2-- N浓度,F = 0. 569,P = 0. 647,即P > 0. 05,各停留时间下NO2-- N无统计学差异,均低于理论安全值,较安全。

3. 3 p H与DO的变化

本试验过程中出水p H维持于6. 6 ~ 7. 8,并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图5) ,这是因为反硝化过程中会产生碱度。整个试验期间出水p H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中性环境当中,反硝化反应正常进行。对稻草的固相反硝化研究表明,p H在6. 5 ~8. 0 之间变化对反应器反硝化变化无明显影响,反硝化菌生长繁殖良好,菌体活力仍很高,可达70%[14]。

从进出水DO的变化( 图6) 可以看出,进水浓度3 ~5 mg/L,而出水浓度始终较低,在0. 02 mg/L左右。研究认为,反硝化需要保持严格的缺氧条件,这主要是因为水中的溶氧会与硝酸盐氮竞争电子供体,并且分子态氧也会抑制硝酸盐氮还原酶的合成及其活性,最终影响硝酸盐氮的去除[15]。然而本试验得出,在进水DO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出水DO却几乎为零,并且对反应器的除氮影响不明显,这表明实际养殖污水中的DO对反应器的影响不大,以PCL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能有效处理外界氧环境的变化,附着在PCL上的反硝化细菌对氧的耐受力较强。

4 结论

( 1) 以PCL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去除养殖水体中的NO3-- N,必须合理控制HRT,使出水NO3-- N浓度和DOC浓度都在安全范围内。总体上,PCL作为碳源的反硝化反应器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O3-- N。本试验对养殖污水中NO3-- N的最高去除率可达86% ; 进水NO3-- N浓度分别为100 mg /L以下、150 mg /L、200 ~ 300 mg /L时,反应器HRT设为4、5. 5 和6 h,可达到最佳除氮效果。

( 2) 不同HRT下,出水NH4+- N和NO2-- N无明显差别,后者的浓度很低,都在安全范围以内。

( 3) 以PCL为碳源及载体的生物膜,对外界变化有很好的耐冲击力,反应器对进水p H、DO的变化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当DO为3 ~ 5 mg /L、p H为7. 3 ~ 8. 2 时,反应器的NO3-- N去除率变化不明显。

摘要:为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对不同硝酸盐氮(NO3--N)浓度的养殖污水脱氮效果的影响,建立以聚己内酯(PCL)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固相反硝化反应器,经历20 d培养,反应器成功启动。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NO3--N浓度分别为100 mg/L以下、150 mg/L、200~300 mg/L时,反应器的最佳HRT分别为4、5.5和6 h,出水NO3--N浓度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7.9 mg/L、23.9 mg/L和34.1~47.4 mg/L,同时溶解性有机碳(DOC)没有大幅增加。反应器对氨氮(NH4+-N)亦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反应器启动运行后,出水NH4+-N浓度明显下降,且在不同进水NO3--N及HRT下均稳定在5 mg/L左右,出水亚硝酸盐氮(NO2--N)一直维持在0.14 mg/L以下;同时,反应器对养殖污水中的溶氧(DO)和p H变化有一定抗性,缓冲能力较强。本研究对水产养殖脱氮的实验室研究和实际运行、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逆向学习,相辅相成 篇11

【关键词】 完成句子 定语从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05-01

与中文写作相比,英语写作除准确用词外还需要综合考虑语法。例如时态、语态等因素,词的形态或句的时态语态都应判断准确。湖北英语高考试题设置完成句子的题型,通过充分的语境,在明确语义的同时淡化对语法知识的单一考查,保证了考点的明确性,又兼顾了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本题考查写作技能的设计意图。定语从句是湖北英语高考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我们先来看三道高考题。

1. (2013湖北卷)77.Through the course of my schooling ,I met many teachers, two__________ me greatly. (Influence).

上学时我遇到过许多老师,其中两位对我影响很大。

[答案解析] of whom influenced/ of whom have influenced/ of them having influenced. 此题考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根据语境得知是许多老师中的两位, 是所属关系,先行词是人,因此用of +关系代词whom, 再根据主句谓语met可判断从句用一般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第三个答案考查的是独立主格结构。不定代词或数词+of+which(指物)/whom(指人),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 不定代词或数词+of+which(指物)/whom(指人),在关系分句中作主语,说明整体中的部分。又如以下例句, ⑴ In the dark street,there wasn’t a single person to_____(她能求助) for help.(turn)

⑵Look out! Don’t get close to the house ,_____(其屋顶正在修理).(repair)

⑶His younger brother teaches in a secondary school , in front of ____(流淌着一条小河).(flow)

⑷A lot of problems came up at the meeting last night,_____(我们还未发现) the solution.(find)

⑸There are 51 students in class Three,_______(没有谁失败)in the exam.(fail)

答案:⑴whom she could turn;⑵ whose roof/the roof of which is being repaired; ⑶which flows a small river; ⑷ to which we haven’t found; ⑸ none of whom failed

2. (2010湖北卷)77. My mother was so proud of all _____ (我所做的)that she rewarded me with a trip to Beijing.(do)

[答案解析] that I had done 。

当先行词是不定代词或被它们修饰时。如all, everything, nothing, something, anything, little等,定语从句只用that而不用which引导。此题又考查在定语从句中使用过去完成时,我所做的发生在My mother was so proud of all之前为切入点。又如以下例句, ⑴ To get the job started, all that I need is your permission.要开始工作,我所需要的是你的许可。 ⑵Is there anything that I can do for you? 有什么要我做的事吗? ⑶ He answered few questions that the teacher asked.他几乎没有回答老师的那些问题。

纵观上面两道高考题目,我们不难发现出题者考查考生对定语从句知识点全方位的运用能力。完成句子是考生丢分频度高的题型,这就比其他省份的高考题加大了对考生英语语法的难度。以下就来浅谈下如何结合考试题型更好地掌握定语从句。

一、句型特点

英语定语从句形式上以从句出现在主句先行词之后,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从语法意义上讲,限制性定语从句对主句先行词起修饰、限制作用,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则对先行词起补充、说明、分层描述等作用,由逗号与主句先行词隔开。汉语定语没有从句形式,常用“……的”结构出现在中心语前面,对中心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如2013年湖北卷第77题,考查学生对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运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不起修饰、限制作用,而起补充、转折、分层叙述等作用,与主句在逻辑结构上有并列意义,既可译成独立的句子,用逗号与主句隔开。有时根据汉语表达需要,加上“并、但、而、却”等连词,而这一句型的汉语翻译特点也正是解此题的关键点。

二、语法特点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有关系代词who、whom、whose、which、that,as和关系副词when、where、why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1)当先行词为人时用who 作主语,whom作宾语;2)当先行词为物或整个句子时用which ,可作主语或宾语;3)先行词为人、物时用that ,可作主语或宾语;4)whose用作定语,可指人或物;5)关系副词when(指时间,在定语从句中作时间状语),where(指地点,在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why(指原因,在定语从句中作原因状语)。判断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可以借鉴以下两种方法,方法一: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完全取决于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及物动词后面无宾语,就必须要求用关系代词;而不及物动词则要求用关系副词。方法二:准确判断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的成分(主、宾、定、状),也能正确选择出关系代词或者关系副词。

三、解题特点

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易错点,一般建议同学们解题要遵循三个原则:1.严谨审题;2.周密思考; 3.谨慎下笔。

相反相成 篇12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而往往忽略了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中也能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一些良好的思想教育, 但常常也是轻描淡写, 或一语带过。至于所达到的效果, 他们则认为这不是英语教师份内的事。如何利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进行思想教育要有总体规划性

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 但不能脱离课本, 去空洞地说教。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思想;到了初三之后, 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了, 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变得广一点了。

二、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只有联系实际, 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例如, 有一次我走进教室, 虽然是大白天, 但教室里的灯却还开着, 于是我就说:“I’m sure the light of theclassroom is enough.Do you think I should keep the lights on or turn them off?”学生都表示应该关灯。我在黑板上写了“to save the energy”几个词, 并补充说:“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energy.I don’t mind if you keep the lights on when the room is dark.Sometimes we need electricity to make our room bright, but not now.”短短的几句话, 虽然花费了一分钟的时间, 却是一次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又如, 在谈到“Who is your favorite person?”时, 我谈及姚明、刘翔等著名运动员, 并说:“Liu Xiang is a great Chinese player, he won the gold medal at the 2004Olympics.”并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 学习他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和他们的高尚品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又比如, 在教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篇课文时, 我启发学生想象当时那位倒在地上的人的心理活动。这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 他当时一定想, 他的朋友是一位虚伪的小人, 只能共富贵, 不能共患难, 并非真正的朋友;有的说, 他当时一定想到, 真朋友见难就帮, 假朋友见难就逃, 像他这类朋友不交也罢;有的说, 他当时一定想到, 朋友能抵抗忧愁、不愉快和恐惧, 是友爱和信赖的象征, 一定要交真正的朋友。这一系列有趣的想象,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正确的择友观。

三、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针对性

现在的学生, 独立意识很强, 喜欢独立思考, 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对教师不再是唯命是从。因此,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 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为此, 我在英语课堂上, 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 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 使他们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 再予以思想教育会事半功倍。前一段时间, 一些学生因为晚上看电视, 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 作业未能及时完成, 成绩也明显下降了。针对这一现象, 我在教学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Study must come first. (学习第一。) ”“No pains no gains. (不劳而获。) ”这两句话的含义, 并以报刊上刊登的关于优秀学生因贪玩放松学习转为差生的事例, 向他们说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 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 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教育。不可否认,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之中, 见缝插针, 那么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将是难以估计的。

上一篇: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下一篇:陀螺稳定系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