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2024-06-27

《红与黑》(精选12篇)

《红与黑》 篇1

中国企业虽然在体育营销上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和国际巨头三星、可口可乐等公司相比,还很幼稚。

在这届奥运会开始时,李宁公司已经陷入困局。四年前,李宁高举祥云火炬绕鸟巢一周时,奥运营销让他个人和李宁公司的品牌都达到了巅峰,奥运营销看起来无比美妙。

不仅是奥运营销,利用赛事进行营销成为各大商家觊觎的焦点之一,它甚至成为一门专门的营销科目。

北京奥商体育有限公司经理袁方表示:“体育营销不是一个小的营销行为,企业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去进行体育营销。体育营销是长期的行为,不能当成一个短期的促销工具。”

事实上,奥运会与商业真正搭上关系,还不到30年。

1977年,洛杉矶市市长在写给美国奥委会的信中说:“我们打算以斯巴达的精神和商业化的方式来筹办奥运会,同时不动用纳税人的钱。”这封信让洛杉矶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最终顺利取得1984年第23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在奥运会结束后,除去一切开支,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节余2.5亿美元,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盈利。从此,奥运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金矿之一。

某种意义上,那一届奥运会在中国体育营销史也扮演着启蒙的角色,给中国队提供饮料的健力宝也开始了自己的传奇,在那次奥运会上一举成名的中国体操队员李宁退役后也曾把奥运营销几乎运用到极致。

28年过去了,健力宝、李宁、英利在利用大型体育赛事获得足够的国际知名度后企业业绩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中国企业的体育营销之路应该如何前行?

北京亦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师灿斌表示:“中国的体育营销目前还处在一个简单的模仿和重复的阶段,而且还非常草率。但国外的体育营销是润物细无声,将自身的理念和赛事的理念高度统一。”

悲情健力宝

2011年11月2日,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李经纬涉嫌贪污犯罪一案一审判决,李经纬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5万元。

大约10年前,李经纬永久失去了他一手打造的健力宝。据一位熟悉健力宝的人士透露,李经纬本是一个个性开朗、喜欢交朋友的人,但就在那一天之后,他没有在媒体上说过一句话。

健力宝的传奇开始于1984年3月,时任三水县三水酒厂厂长的李经纬将眼光瞄准了第23届奥运会,他手上有一种还没有投放市场,甚至连用什么来包装和商标是什么都还没有确定下来的新饮料。这就是日后在中国保健品饮料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的健力宝的雏形,这是一种橙黄色的饮料,它有一个很拗口的名字“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实际上,它是一种含碱电解质的饮料。

1984年4月,200箱健力宝出现在了亚足联在广州的一次会议上,它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当年6月,健力宝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饮料。7月,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中国奥运代表团凭借许海峰的射击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并最终夺得15枚金牌,位居第四。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健力宝获得了不可想象的关注。

女排决赛场上,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随后有媒体发表新闻《靠“魔水”快速进击?》,在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女排运动员在喝一种从没有看到过的饮料,于是便猜测“中国运动员取得了15块奥运金牌,可能是喝了某种具有神奇功效的新型运动饮品健力宝的缘故”。

这也成为了健力宝最好的广告,健力宝一举成名。这几乎和当年的可口可乐有异曲同工之妙,1928年可口可乐也是靠为美国队提供上千箱的可乐一举打开市场,从此走上了世界饮料业巨头之路。

依靠如此优秀的平台,李经纬交上了好运。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第二年1650万元,再下一年达到1.3亿元。1987年,李经纬再次让人眼前一亮。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健力宝得到“六运会指定饮料”的名号,而可口可乐只得到了“可乐型”饮料的指定权。

依靠体育营销,健力宝的竞争对手始终是它自己。在它创业的前10年,几乎看不到任何危机存在的迹象。1989年,健力宝的广告投放值高达1000万元,这在当年中国的消费品企业中名列第一,其产值接近5亿元。

此时的健力宝开始全球化扩张之路,早在1991年,李经纬就在美国注册成立了分公司,并试着在全美超市出售健力宝。1993年年底,健力宝被摆上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圆形会议桌,第二年李经纬宣布健力宝进军可口可乐的老家美国。健力宝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办事处,还花了500万美元在帝国大厦买下了一层办公楼。但残酷的现实是健力宝从来没有真正打人过美国的主流市场,多年以来它只出现在唐人街的一些华人小超市里,然而这却让健力宝产生了难以评估其价值的品牌传播效应。

1997年,38层高的广州健力宝大厦落成,可是李经纬与三水市政府的关系也已经到了严重恶化的境地。2002年1月14日,在三水市政府承诺“一周内筹足钱就卖给经营团队”的第六天,正在四处筹措资金的李经纬突然被紧急召到市政府,并被告知“这事已经定了,我们现在决定把健力宝卖给浙江国投”。第二天,健力宝就向浙江国投转让75%的股份,作价3.38亿元。这成为李经纬的最后一次悲怆亮相。

曾经在中国全国第六届运动会败给健力宝的可口可乐,在1985年成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并延续至今,而健力宝却几乎不见了踪影。

运气李宁

2008年8月8日,李经纬正孤独地躺在广州一家医院的病房里,和亿万中国人一起通过电视画面看着李宁手持奥运火炬的形象传遍世界。这时的李经纬也许会想起20年前他手持鲜花在首都机场等待李宁从汉城返回时的那一幕。

和健力宝一样,李宁本人风靡中国也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或因惺惺相惜,李经纬和李宁这对年龄相差24岁的男人很快成了忘年交。在1988年汉城举办的奥运会上,李宁未获一枚金牌,在他落寞返回时,唯一在机场等候他的正是李经纬。

随后李宁宣布退役。在加盟健力宝几个月后,李宁向李经纬提出,想办一家体育服装厂。李宁对李经纬的传奇创业经历早已耳熟能详。因此,他的第一次市场出击也如法炮制。当时,第十一届亚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李宁以250万元拿下亚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的承办权。整个亚运圣火的传递过程有2亿人直接参与,25亿中外观众从新闻媒体知道了健力宝和“李宁牌”。1996年初,李宁将公司总部从广东迁到北京,并更名为李宁运动服装公司,彻底告别健力宝。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自己的家门口进行,但李宁公司却在奥运会赞助商的竞争中失利,资金雄厚的阿迪达斯最终将李宁公司击败。但在失利后的第三天,李宁便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订协议,协议规定,2007年到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需身着李宁牌服饰。这意味着,在北京奥运期间,只要打开央视体育频道,李宁的标识就会跳入你的眼帘。后面的故事早已尽人皆知:据多项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和真正的奥运赞助商阿迪达斯相比,更多的中国观众认为李宁是奥运赞助商。

受益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营销攻势,李宁公司曾经表现出了良好的上升势头,在国内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阿迪达斯。也就是从那时起,李宁开始了一场巨大的战略转型,这些转型包括布局多个品牌,向户外、乒乓球、羽毛球和运动时尚等领域扩张。

但显然这次转型并不能算成功,去年李宁公司的净利润仅仅为3.86亿元,同比下降65%,更可怕的是这个数字尚不及匹克的净利润,就更不要提安踏的17亿元了。

今年李宁公司也面临很多问题,首先与美国合作伙伴的协议已终止,与西班牙代理商成立的销售公司也破产。公司发布预警称,今年第四季度订货总订单金额出现高双位数下降,全年营收及利润恐将出现负增长。

很显然,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主战场依然在国内,李宁能否再度借势翻身,困难颇多。

成功英利

2010年6月11日南非世界杯揭幕战上,众多正在熬夜看球的中国球迷忽然发现在赛场广告牌上出现了中文“中国英利”,这让英利迅速成为搜索引擎上火热的词汇之一。这是世界杯历史上首次出现中国赞助商的名字。

和前文提到的企业不同,中国光伏企业英利没有选择奥运会,而是选择了世界杯作为自己的体育营销渠道,或许这与其企业定位有关。

2010年2月3日,英利成为首家赞助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可再生能源公司。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说:“英利绿色能源成为世界杯足球赛全球赞助商中的首家中国企业,开创了历史先河。”

实际上,英利的体育营销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而且和其他中国企业不同,英利始终对足球情有独钟。2006年时,英利主要的市场发展目标都集中在欧洲,而德国是光伏业最主要的市场中心。当时恰逢德国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于是英利毫不犹豫地决定从世界杯入手,为凯泽斯劳滕球场提供了光伏产品。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后,英利开始赞助球队,西甲第四名奥萨苏纳成为了英利的目标。

2009年10月,英利的世界杯赞助计划启动,恰巧当时国际足联也在寻找世界杯赞助商。作为赞助商,英利在南非世界杯上出场64场比赛。在每场90分钟的比赛里,英利在球场广告中有8分钟的滚动播放广告时间。

后来者

或许目前全球手机销量排名第一的三星可以成为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经典范例。在日前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三星又再上升两位,达到了20位,成为韩国企业第一名。

在三星逐步成为国际巨头的过程中,体育营销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1997年进入奥运会赞助商计划开始,四年一度的奥运赛场成为三星向全球公民宣传其产品的最大柜台。有关资料统计,三星电子几乎每年都会拿出20亿美元作为市场营销费用,而其中体育营销的比例高达20%,并将奥林匹克顶级赞助商计划作为其体育营销的最高策略。

了解体育营销的人知道,在所有的赛事中,奥运会顶级赞助商不仅耗资巨大,配套营销手段也必须要丰富。以2000年悉尼奥运会为例,三星电子为此项目总花费超过两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用于体育赞助即冠名权的购买,另外一半都用在与三星品牌建设相关的各种商业活动上。

自从1984年奥运会商业化运作以来,每届奥运会上奥运赞助商和非奥运赞助商之间的品牌大战都异乎寻常的精彩。1996年,非奥运赞助商耐克搅局,夺了官方赞助商锐步的风头。1998年,非奥运赞助商富士胶卷搅局夺了官方赞助商柯达的风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李宁更是经典范例。

但是,同为2008年奥运赞助商,国家电网、中国人保财险、统一企业等几家企业在北京奥运会几乎失声,如国家电网,人们几乎无法从其公司产品和公司网站之外的地方,看到其和北京奥运会的联系。

摘自《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参考文献

《红与黑》 篇2

——阅《红与黑》有感

其实,每次写读后感都不知该从何处下笔。因为,总是觉得思绪很混乱:那些所阅的文字跳动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幅的场景;那些书中的角色不断地在脑海中浮现想象所形成面庞;种种的情感涌进脑海,不知该如何去品味。

《红与黑》一书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充斥着对立,而却在最终走向统一。不可否认司汤达的命名颇具艺术性,对立的两种颜色,象征着两种对立,而这种对立始终贯穿在主角于连身上,而于连在最终面对面对死亡时将这种对立抚平,最终平静地迎接着死亡。其实,或许每个人都是存在着对立的:不同人格间的角逐,人性的多重性,强加给自己的诸多的面具都使我们变得矛盾而又复杂遗忘了真实的自己……司汤达用于连向我们呈现了他所想要表达的一切,而在于连的身上充斥着的对立则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在强烈的对撞中阐述着他的观点。

司汤达极力将于连刻画成一个拥有极度强烈自尊,无法忍受蔑视与嘲讽而又高傲的形象。但是,在这一系列表现于连自尊、高傲的场景中或许司汤达更想要表现的是于连那深藏在内心的自卑。正是于连年幼时因体弱而不能为身为贪婪木匠的父亲提供劳动力而被父亲及兄长所侮辱,同时因为没有母亲而得不到母爱的畸形环境中成长。那内心深处潜意识中黑暗的蔓延及那极度的自卑的滋长,对于一个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是无法避免的。而在青少年阶段所能真心交往的朋友也仅仅是那位军医与富凯,对谢朗神父虽视为父亲却始终有一份保留——对拿破仑的仰慕,及潜在对革命的期盼。在既受到蔑视、侮辱又受到拿破仑英雄主义的灌输下的环境下成长,使于连渐渐的开始学会为自己制造形形色色的面具,而后在各个场合带着适宜的面具去表现自己,逐渐的将真实的自己埋在这所有面具之下——内心的最深处,只有孤独时才会摘下所有面具,让真实的自己得到呼吸而不至于死去。因此,于连由衷的热爱孤独,全书中不乏描绘于连享受孤独的场景:纵马奔驰在巴黎郊外的深林,俯视维里埃的大山等。正是这些孤独,使于连在最后迎向死亡时能够以真实的自我出现,而不像现实中的诸多人亲手扼杀了真实的自己。然而于连毕竟年轻富有血性,他不能成熟的掩盖自己,他的血性也无法容忍他人对他的偶像——拿破仑的侮辱,因此他时常暴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蔑视所有侮辱拿破仑的俗人。这一点在于连的性格中既成为造成于连陷入危机的导火线,又是于连能够博得马蒂尔德小姐的青睐的伏笔。

这样环境下的于连也是一个极为敏感且富有情感的人,对细微的事物都进行自我的理解,对待任何人总是会先设防,保留余地。在司汤达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描绘下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于连总是将那些贵族及教士等人视为敌人,仿佛他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与他人战斗,而每一场的战斗于连总是力求胜利,在于连的身上也显现拿破仑的影子,但是这对一个青年是否是过于沉重,于连让自己背上了许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包袱,或许这也是他的悲剧,未曾读过作者生平,再次不知是否有作者本人影子。

很多评论都认为于连在被拘捕前只是一个一心向往发黄腾达的青年。然而,或许他们都忽略了于连想要飞黄腾达的动机,而这个动机对评价于连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于连为什么需要飞黄腾达?因为他要摆脱他那个成长的环境?因为他要进入上流社会过贵族社会?或许这些都不是答案。于连对他所生活环境的不满及对拿破仑的仰慕势必对于连的内心造成影响,或许他想要飞黄腾达的真正原因是他想像拿破仑一般改造这个国家,通过不断地上爬进而从内部改造这个国家。无论是否红象征着军队黑象征着教士还是红象征革命。这两种职业都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产生影响是不置可否的。然而司汤达以悲剧的结尾来结束于连的生命是否喻示着在那样一个绝大多数民众还是被蒙蔽被愚弄的时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是无力改变这个社会还是其他用意就暂且不论。

《红与黑》最精彩之处莫过于于连的两段恋情吧,其中最为本人所欣赏的是德·莱纳夫人与

于连之间的爱情。因为这段恋情更为纯洁,没有什么杂质,或许可以说是真正的爱情,现实中所难以出现的爱情。虽然于连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打败德·莱纳先生,然而德·莱纳夫人的单纯、温柔、恬静与宽容使于连真正的从内心深处爱上德·莱纳夫人。或许这其中有于连缺乏母爱的因素,但这种心灵间的爱情,这种能够容纳一切的温柔及纯真与彼此之间发自内在没有任何的功利的纯粹的是彼此间的相爱与付出才是真正让于连深爱德·莱纳夫人的原因吧。这种灵魂上的陪伴,使于连可以在她面前卸下所有的面具,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他们之间的爱情远远胜过于连与马蒂尔德小姐间的爱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于连面对死亡的最后两个月里只希望与德·莱纳夫人共同度过。于连与马蒂尔德小姐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理智的爱情,是头脑的爱情,相互间的计算,征服与被征服,主与仆之间。虽然于连也曾真正的爱国马蒂尔德,但掺杂了太多的杂质的爱情缺乏灵魂上的慰藉,这也是于连与马蒂尔德之间的爱情总是令人感到像是空中花园一般,两人之间在狱中的对话很恰当的展示了这种爱情的飘忽不定。这两种爱情的对比似乎也暗示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最终深爱于连的德·莱纳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也去世了,或许这段逾越了当时社会伦理与阶级的爱情这样的结局虽令人惋惜却同时让人祝愿他们在天堂里能永远的在一起。

司汤达借用于连在这两件相互交织的爱情里展示了他的政治与爱情的观念,同时这段逾越阶级的爱情同时表现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在《红与黑》的社会中,借用于连这样一个悲剧形象展现了由贵族与资产者所统治的只在乎利益的社会下,那种超越阶级是不被贵族与资产阶级们所接受的,一个希望通过自身而去改变命运是微乎其微的,低下阶级只是上层阶级的玩偶与工具,因此人们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一个被压抑的时代所能造就的除了悲剧还是悲剧。因此,希望我们的国家不会变得如此。

朱均

教育技术1002

面相红与黑 篇3

李泽楷:偏好多路出击的桃花眼

面相:人的眼睛犹如天上的日月,人眠时,伸藏于心;醒来时,神就体现在眼里。因此,眼睛又是神游息的地_疗。桃花眼眼皮湿润、目光轻佻游离。通常桃花眼者,陛情浪漫,桃花运连连,容易沉迷于男女情感之中。他们在生意场上也偏好多路出击。往往会在多个领域有不同的建树。

长江宴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次子李泽楷,近期被曝和明星粱洛施戏剧性分手,李泽楷生就一双桃花多情之眼,在生意上也偏好不按常规出牌,多路出击,目前身家已高达13.5亿美元。

周伟煜:相助事业的大耳垂

面相:古人称耳朵为“采听官”,为五官之首。一个人的运蛰好不好,与耳朵的位置、耳珠大小、耳廓前后等有密切关系。耳垂代表着运气,耳垂越大往往越有福。耳垂厚也能显出福气。

近期,AMD任命周伟煜为公司董事会成员。现年65岁的周伟熳,曾在IBM公司任职40多年,曾任IBM亚太区多个要职。在担任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的10多年中,负责掌管IBM在中国大陆、香港以及台湾的业务。

梁伯韬:焜翼相称的富贵

面相:人鼻乃财气出入之孔,鼻子也代表了一个人的进取心、企图心、意志力、抵抗力和情爱现。大凡成功人士、商贾贵人部具备了良好的鼻相。一个人的运势尤其是中年后的运势,大体能从鼻相中端详出来,鼻翼相称的人往望庄富贵。

目前,有香港“红筹之父’之称的粱伯韬,用其任主席的香港上市公司意马国际,正式收购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衍生品版权管理方动漫火车集团,收购费用为8.14亿-10.47亿港元,或为香港公司对内地动漫企业迄令为止最大的一笔裁购赛。

张近东:主抓大方向的粗眉毛

面相:男性眉毛较粗,往往代表注萤大事,做事喜好主动,且有领导本能。

苏宁电器近期发布了2010年全年业缔预报,总营收755 1)5亿元,同比增长29.51%;净利润高迭40.11亿元,同比增长38.80%。苏宁电嚣将这一业绩归因于2010年中国针对家电等市场的一系列内需政策的深化落实,以及产品升级换代带来的利好。张近东通过主抓大方向,使得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唐桥:进取型的阔腮下巴

面相:下巴对人的运势而言非常重要,特别能反映事业是否兴旺。阔腮下巴的商人,通常做事专一,不屈不挠,且有较强的进取心。

近期,经历近四年的漫长过渡期,五根液掌门人的更替进八正式程序,56岁的唐桥已公示成为五粮液集团的董事长人选。按照一粳国企4Ⅲ导任命流程,五粮液橥耳的唐桥时代即将来临,坊阃称这一高层乏这是五粮液股份公司与集团分治,以覆酒业并购扩张新时代盼开启。

杜琪峰:事业顺利的阔平无纹额

面相:人的运势好坏主要由额部来推断,额能统镇人的天庭,天中。司空等部位,决定人的财运、桃花运等。不少名流商贾,达官贵人往往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一脸福相。他们的额头不但光亮明润,没有痣瘤和破疤,额头形状也生得极好。

成立于1996年的银河映像,在其核心人物杜琪峰的带领下,走出了多元化的独立制片公司的生存之道,并打入了国际市场。近期,银河映像迎来了成立15周年的庆典,牲琪峰成为了华语影坛的聚焦点。

乔布斯:跨界的高眉

面相:眉高代表着对玄妙、跨界事物的感觉,外眉长得特别高之人,其成就来得较早。

近期,乔布斯现身IPAD2发布会,较之上一代产品。此款IPAD运行速度更快,且更加轻薄,出售价格和第一代相同。齐布斯是一个商业天才,但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从禅宗寻求宁静,却又强势逼人。同时。他还有修辞家、艺术家、谋略家、魔鬼和完美主叉者的特质。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商业敏感,是真正的跨界高手。

比尔·盖茨:乐善好施、福寿悠远的牛口

面相:嘴是五官中的“出纳官”,五行中的“水星’位,主管人的饮食、富贵。“牛口”指双唇像牛唇一样丰满,此类嘱形的人,往往家世不错。容易得到家人的帮助而取得成功,此外,他们做事往往粗中带细,因而更加容易创出“情品”。

近期,盖茨基金会已向一家名为LiquidiaTtmhnok,gies的公司投资了100万走元,这是盖茨基全会为援助贫穷国家而提出的4亿美元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据盖茨基金会官方网站介绍,自1994年以来,盖茨基金套已经为全球医疗行业提供了138亿美元,的投资

唐思杰(Kal Patel):遭遇挫折的薄耳

面棚:人称耳朵为“采听官”,乃五官之首。孔夫子说:六十而耳顺。命理学认为,耳簿之人往往事业会泌遄挫折。

目前、百思买电器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转而大力支持其全资并购的企业星电器,这意味着百思买以往坚持的策略是不成功的坚守。百思买亚太区总裁唐思杰(KalPatel)坦言、关闭自有品牌门店,是因为百思买的开店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卫哲:细眼需谨慎

面棚:双眼很细,眼尾修长的细眼者,在从商时要小心谨慎,以保自己商路平安。

阿里巴巴B2B上市公司原CEO卫哲,近期身陷“欺诈门”而引咎辞职,其曾带领阿里巴巴在香港主板上市,在阿里巴巴持有的股份仅次于董事局主席马云,属于“=号人物”。他“不体面”的辞职,引发舆论的争相猜测。

邱云章:漏财漏空的稀疏牙缝

面相:命删学认为,牙齿以白骨之精华构建而成,牙缝稀疏者,往律要漏财、淤空。

近期,济南市已免去齐普银行董事长邱云章的职务。银监会高度重视山东省济南市发生的伪造金融票证案,根据当地公安机关对该案的侦办情况,将依法严肃追究有关机构和人员责任。帕特里夏·克鲁奇:败家的低鼻梁

面相:命理学将面相比喻成五鹰山,所埔“五岳朝归”,而鼎子是脸部的最高点,吲此是五岳之主,向来有“问富在鼻”之说。低的鼻梁,则往往财运不佳。

网络传播“红与黑” 篇4

这种局面在近两年的网络传播现象中屡见不鲜。比如最近的矿物质水之争, 口水战的双方都在寻找对方在产品设计或品牌推广中不太规范的地方, 以貌似中立的角度发布伸张正义的“红帖”, 实际则是恶意攻击的“黑帖”。无论“红与黑”, 企业主都不应采取“鸵鸟策略”忽视攻击。我们看到, 许多企业在网络危机初期都希望这些消息能够自动消失, 但往往随着事态的扩展, 企业不得不被动应对, 最后的结果是品牌受损、销售下滑。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讨论这个话题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 尤其是那些之前以出口业务为主、现在想转型国内市场的企业更有借鉴意义。在广东、江浙地区, 部分外贸代工企业开始将业务重点转向内销市场, 品牌传播需求逐渐凸显。

不过, 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和现代通讯网络的普及、消费者权益的觉醒、知识员工的增加以及法制的不断健全, 企业或被动或主动都将近乎赤裸地处于公众视线之下。企业周边和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方将更方便了解、披露企业的信息。这个问题关乎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如何应对这个全球传播环境“透明化”的趋势, 应对来自网络的窥视和审视, 企业家们从心理到应对机制上都应充分准备。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快速扩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网络上常有少数草根网民以论坛和博客为基地, 针对特定事件和特定对象散布不实言论。甚至一些所谓网络公关、网络营销公司还将这种业务专业化, 替人炒作。随着政府部门对网络信息的重视, 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当中。企业在受到“黑帖”的恶意攻击时如果应对得当, 不仅能让这些始作俑者受到道德抨击, 还有可能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家国际IT公司在华经营多年, 业务发展良好, 品牌声誉甚佳。当该公司中国区CEO离任后, 新任高管与几位副总裁意见不合。双方的矛盾在内部未得到妥善解决。于是, 互联网上开始流传几条帖子, 揭露该公司所谓的歧视中国客户、管理高层争斗等内部消息。该公司C E O与我商议后, 积极采取行动。一方面澄清事实、主动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另一方面, 律师和技术监控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携手, 在掌握了充分证据的前提下, 律师向对方寄送法律文件, 保留向对方提起诉讼的权利。很快, 这些谣言逐渐消失。该公司品牌声誉未受到影响, 新任CEO借此机会在上级领导、内部员工、客户和媒体面前快速树立了果敢、可信的领导形象。而造谣者在媒体心目中则一改以往的业界专家形象,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行业媒体都不愿采访他。

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用它来恶意攻击, 迟早会伤到自己。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家广东企业案例, 笔者深入调查了谣言的源头之后, 同样采取了法律手段与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最终将始作俑者的做法提交全行业讨论, 令对方自惭形愧, 最终出面道歉。

简而言之, 在品牌传播进程中, 企业应充分重视“透明化传播”的影响, 驾驭企业传播的变革。在声誉保卫战中, 更应积极主动借助网络传播的手段和法律的力量保护自己。

红与黑 论文 篇5

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 费迪曼

关键词: “于连式英雄”; 社会黑暗;暴露社会矛盾

一、为什么要选择《红与黑》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 费迪曼

《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可以说,没有作品《红与黑》,现实主义的批判在法国就要推迟几十年。正是因为《红与黑》的发表,才使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得到发展,就像沙漠中的胡杨,给我们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引导我们向前进步;就像坚忍不拔的精神,给我们胜利的源泉。

首先,从作品的取材上看,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反应当代社会风貌。《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期,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其次,作品最大限度地暴露社会矛盾,深入揭示了阶级斗争(以新贵族与封建贵族为主线、与资产阶级与平民和资产阶与教会的斗争为副线)。在贝尚松神学院,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宗教领域的矛盾斗争;在木尔侯爵,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决战前夕的政治态度。各种不同阶级的斗争贯穿整部作品小说。

再次,在开创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典型形象。以于连最为突出。《红与黑》的发表,产生了风靡一时的“于连式英雄”形象(“于连式英雄”是指他们出生于中小资产阶级,有才华有抱负,但受到压抑无法发挥,于是起来反抗,他们目空一切,孤军奋战,但若能取得金钱、名誉、地位,就可能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正是因为《红与黑》的发表,使“于连式英雄”的形象,深深的影响了同时期的作品,甚至后期的作品。

最后,作品的发表,开创了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的手法。作品中大量的塑造人物性格,语言行为以及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在第三章,写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展开进攻,大量的语言运用,同时又以对话的形式体现出人物性格,三者的紧密结合,让作品更加具有直白性、深度性。

以上四点从正面说明了《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从作者来看,同样说明《红与黑》是其奠基之作。

作者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他开创了一种文学的先锋。高尔基曾说过:“司汤达是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变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文学家,他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内部腐化的不可避免和它的愚蠢的短见。”一部作品就是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知道作家当时生活的时代等。

司汤达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而他生活的时代,刚好是法国由腐朽的封建专制国家变为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动荡时代。他经历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政变、波旁王朝复辟及七月革命等重大的历史变革。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而当时的法国,可以说是最黑暗的时期,各种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这些时代背景丰富了司汤达的人生世界观。在看,他的父亲是一个比较严肃、死板的人,而他的母亲以及祖父则是比较开朗的,两种不同的性格,同样造就了司汤达比同时期的人更加复杂。两种不同的阶级,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造就了从古至今独一无二的司汤达。正是因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背景,使司汤达的作品更具有可读性。

因此,不管从作品本身,还是从作者本身来看,《红与黑》都能反应一个时代、一种文化。

二、《红与黑》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红与黑》从发表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无论历史怎么变迁,社会怎么发展,《红与黑》还是同其它经典名著(如薄伽丘的《十日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马迁的《史记》)一样流传下来,作品《红与黑》之所以能一直流传下来,不单单是因为司汤达本人,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

就作品的故事情节来说,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没有随时间的流走而消亡,而是随时间的流走越来越具有生命力。许多生活在低层的人都有改变命运的愿望,可是愿望总离现实遥远。

于连,一个木匠的儿子,向往美好的未来,这并没有错。他走进市长家做教师也没有错,从窗户爬进市长夫人的卧室,又爬进市长夫人的心是不是错?改变命运的方式和道路许多,有人偏偏走捷径。于连不是一个远去的名字、不是一个远去的时代,他的形象在今天更多,人们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男于连,女于连,男女于连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当前,多少男人拥有着远大的抱负,有多少男人不图有个捷径,为了理想付出感情的代价。如果是真感情的流露,也许可以拿爱情做挡箭牌,开脱自己不愿、不肯、不可以告人的目的。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命运有所改变,为的是什么呢?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概念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不一样的,为了幸福付出更多的是辛苦,而辛苦换来的取是短暂的幸福。就像烟花,美丽总是短暂的,不可能是永远。

就拿现在的人来说。有人说不用起早贪黑上下班,在家晚睡晚起多好,多幸福。如果认为这就是幸福,那么,时间长了,这就不是幸福。因为它让你闲得心里发慌,孤独和寂寞。幸福只要实现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和享受。“幸福就是追求过程的享受,你不要把追求幸福的艰难当作痛苦,一切就变得幸福起来”。幸福在心。当代有多少“于连”不爬老板和上司老婆的床?有多少“于连”不惜直接用身子去换幸福。为了提升和金钱的诱惑去勾引有妇之夫、有夫之妇。爱是圣经洁的,爱一旦加上欲望,就会受到玷污。我们都知道,于连被处死,他用血得到的是什么?处死于连的时候,市长夫人只是坐在镜子前整理已经有了白发的头。激

情被岁月淹没了。市长夫人依旧是市长夫人。一个木匠的儿子,可以领市长夫人私奔吗?不能,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诱惑;一个木匠的儿子,不能改变命运吗?可以,尝试后,是用生命换来短暂的愉快;一个木匠的儿子,可以在市长夫人没成市长夫人前娶她吗?不能,因为他不是市长;一个木匠的儿子改变命运的方法只有一种吗?不是,但你取偏偏走了捷径。愉快的爱是背叛自己。市长夫人背叛的不仅仅是市长,还有自己。

于连的时代过去了,新的于连时代依旧在进行着。他的形象不局限于他所属的时代,因为人性始终没有改变。

中国人越有钱越迷信。修坟。进香、拜山、祭水、算卦、星做在任何地方都有,偏地都是。

进香是宗教信仰问题,本无可厚非,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可是有的进香和上供的人都是什么心态,我们就可以质疑了。忠诚的膜拜是一种精神和力量。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都是村长、镇长、县长等,他们是忠诚的信仰佛吗?我曾听见一个镇长的妻子骂他,早晚被抓起来,求佛有什么用?心中无佛,佛不在。他大骂老婆说,不求佛求你吗?由此可见,许多官员上香求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贪污不被发现。他们不是求一方平安,一个真正的地方官,他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就是他心中的佛。

我们再说大款,一夜暴富的人,总是心里不安,到寺庙去求佛,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求自己发更多的财,求自己平安,一个就是让佛保佑自己不要败坏了自己的钱。有的钱是血汗,有的是榨取的血汗,所以他需要平安。结婚烧香,开机烧香,奠基烧香,升官烧香,死人烧香,一切都离不开它。我们看见寺庙门前都是好车成排,不是当官的就是大款。近年来,星座也泛滥于媒体和网络,有的媒体和风格还有星座专栏和专用频道。星座是天文的记号和名称,为什么有的人就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星座上呢?星座目前在年轻人泛滥成灾,大有堂而皇之的趋势。

人的生命在自己的脚下,在于自己的选择,求佛,佛会给你指出什么路来呢?佛最大的路就是仁善、仁厚、博爱、慈悲为怀,而总跑寺庙的人实际多是有病和贪官污吏、赚黑心钱的人。看病,病要分什么病,心病也许可以,伤筋动骨必须去医院,癌症求佛有什么用?佛不是治病的医院不是心灵医生,是信仰的太阳。有的人有病就是到寺庙去烧香和拜佛,结果是耽误了治疗的时间。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红与黑》中于连的时代没有消亡,而是不断扩大,并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

通过作品《红与黑》的阅读,我不禁为于连的命运所叹息,于连的一生其实就是如夸父逐日、飞蛾扑火一样,追求的是美好的未来和希望,可必定是归于死亡和绝望,被现实的光和热所化为灰烬。如果非要说于连的悲剧结局是什么造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残酷的现实,可以说现实迫使他必定失败、必定在解脱中死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于连的形象随时出现在我们身边。说小一点,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来自各种不同的压力,如:找工作、买房等物质上的压力,还有来自精神上的压力。

《红与黑》的发表距今有近200年的时间,但作品中的于连不会随时间的流走而消亡。可以说,现在社会的竞争、黑暗远远大于司汤达生活的时代,因此,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不但可以让我们认清世界,还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不足。于连的死,告诉我们,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一个脚步一个脚步的走下去,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和胜利,才不会像烟花一样,只是绽放一时。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同样可以让现在的“男女于连”受到一定的启发。

三、对《红与黑》的解析

㈠、就作品的基本特征而言

1、作品反应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注重细节真实。作品通过对主人公于连短暂生命的描写,以一个生命的结束来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各种矛盾。不管是在贝尚松神学院,还是在德·拉·木耳侯爵当私人秘书的时候,无不说明不同阶级之间的冲动。在贝尚松神学院,各种特务多如牛毛,贯穿在你生活的周围。在当时想找一片净土,可以说是找不到的。最终,于连还是受到影响,并卷入教派之间的纷争,跟随去职的彼拉院长到了巴黎。到巴黎因能力出众,能迎合上级的心意,得到德·拉·木耳侯爵的赏识和重用。本以为是山回路转,但一封检举信又把于连打入低谷。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取通过捷径走向资产阶级贵族的圈子,这样情况注定于连要失败,而失败的代价只有死亡。因为贵族不希望他,平民同样不需要他。于连的死亡,正说明了当时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之大,大到不可调节的地步,大到只有一方能生存下来的地步。在从作品的编排看来,作者大量的细节描写。如:在市长德·瑞那家当家庭教师,在贝尚松神学院,还是在德·拉·木耳侯爵当私人秘书,都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

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社会罪恶,宣扬不道主义。主人公于连在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出于一种野心而去勾引德·瑞那夫人,通过对此的了解,可以看见作家宣扬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不道主义)。在贝尚松神学院各种勾心斗角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各种矛盾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不正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吗?在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可以知道波辟王朝从掌握政权,而当时的各种反抗,各种起义,不正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是什么呢?

3、重视环境影响,塑造典型人物,丰富文学画廊。作品中对环境的描写,非常之多。如:在作品刚开始的时候,对德﹒瑞那市长家环境的描写。在作品中不管是对于连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其他人物的描写,都花费了大量的语言。这些语言多数都是描写他们的动作和心理。真正达到了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反应典型人物。

4、扩大描写范围,发展艺术手法,完备长篇体裁。

①充分利用细节、肖像、语言描写,从各方面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在作品的第六章,作者花费大量的语言对德﹒瑞那夫人进行了描写,从德﹒瑞那夫人的肖像以及语言描写,突出德﹒瑞那夫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贝尚松神学院,从各方面描写的特务的无孔不入。

②心理描写。在主人公于连刚刚进入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时候,因各种原因,使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展开追求,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心里描写。如:第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于连心想:‘难道我会像第一次决斗那样发抖和可怜吗?’他看不清自己的精神状态,对自已和对别人都有太多的猜疑。”在德·拉·木耳侯爵身边当私人秘书的时候,同样采用了大量的心里描写。而作者大量的心理描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③充分利用讽刺手法。作品中德·瑞那市长对德·瑞那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保持我们的地位和权威,所以在你家里生活的人,主要他不是贵族,他接受了工钱的都是你的仆人”。在于连刚刚进入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于连就反对不在同桌吃饭,必须要同市长一家人一起吃饭。市长面对态度强硬的于连,只有同意。而在无疑是对市长的一种讽刺、一种反击。在不是表示一种阶级对一种阶级的反击吗。而市长同样于连可以和自己家人一起吃饭,这不但表示市长败了,还讽刺了市长对夫人说的话。“仆人”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尤其是作为华夏民族的我们更不陌生。我们国家2000多年的封建国家,对“仆人”一词。可以说比其他国家的人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全面。说句难听的,仆人就是一条狗。而正是这样一条狗不但可以和主人一桌吃饭,还和主人的老婆厮混在一起,这不是最大的讽刺吗?在看,作为一个市长交不了自己的孩子,还要请家庭教师,在不是一种讽刺吗?

㈡就故事情节而言

《红与黑》主要描写于连野心勃勃的短促的一生。作品以于连的遭遇为情节线索,从惟利是图的外省小城到省会贝尚松、首都巴黎。从阴森可怖的神学院到黑幕重重的保王党集团,从爱情生活、宗教活动到秘密政治会议,鲜明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查理十世统治下的社会画面。于连是一个木匠出身的锯木厂老板的儿子。这个富有才干的青年,在一个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启蒙学说。他嫌恶贫贱的出身和低微的地位,向往拿破仑时代的生活,渴望进上层社会,将来能入军界。后来,他看到神甫的收入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便决定隐瞒自己的观点,准备沿着神甫——主教的阶梯向上爬。于连刚十九岁时经西朗神甫推荐,到市长家当家庭老师,开始接触上流社会,他看到这些人心有愤慨,甚至幻想自己假如做了市长,一定会让公道、正义得到胜利。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学会了迎合,常常口是心非,贵妇德.瑞那市长夫人对他的爱情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跟她的暧昧关系暴露后,于连被迫进入与世隔绝的贝尚松神学院。他的自由思想和出人头地的欲念,在此更加受到压抑,他感到度日如年,然而他每分钟都假冒为善,终于提拔为神学课讲师,并得到大主教的恩宠。不久,神学院内的派别斗争,殃及于连。他当了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阴谋与伪善中心于连进步神速,得到侯爵的赏识,重用。他的不凡言谈举止又激发了不满平庸生活的侯爵小姐玛特儿的爱情。他用征服玛特儿的办法实现了自己野心。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扶摇直上之际,贵族阶级和教会狼狈为奸,设下圈套,威逼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信,侯爵因此取消他和玛特儿的婚约。于连激忿之下,想正在祈祷的市长夫人射击,市长夫人虽未致命,他却因此被处死刑,最后上了断头台,结束了短促的一生。

㈢从题目而言作品的题目原为《于连》,在校排版时被作家改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标题为“一八三0年记事”。

“红”总是透露出一种激情、活力、正义的色彩,而“黑”恰好相反,透露出一种堕落、消亡、邪恶的色彩。而“红”与“黑”究竟是什么呢?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文艺研究家们进行了无休止的争论,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但可把他们的观点规为以下几点:

①“红”指红色的军装,代表军队;“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会。

②“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③“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④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

⑤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行剖析, 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红”是想象界, 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 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 是父亲、法律制度、现实原则, 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

“仁者见仁, 义者见义”, 当然无可非议, 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 有人读出了革命, 有人读出了政治, 有人读出了爱情, 有人读出了人生,有的人读出了女性主义等等

深度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红”与“黑”的含义。我认为这个作品从开始、发展到结局,贯穿着两条主线。沿着这两条线索,我们才能理解作者赋予这部作品的深刻意义。

第一、“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军服,“黑”象征教士的黑色道袍。于连从小阅读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的作品,接受他们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他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他在家受到父兄的压制和苛待,在复辟时期的社

会上又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排挤。所以他很早就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倘若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是在王政复辟时期,这条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便决定穿上黑袍,走教会的门路。因此,这条主线必须重视,理解。

第二、“红”指于连的成功,“黑”指于连的失败以及死亡。作品中于连从德·瑞那市长家作家庭教师到贝尚松神学院在到德·拉·木耳侯爵作私人秘书,一路走来,他有成功、有失败。

首先,在德·瑞那市长家里,刚开始,市长提出的条件是不能同自己家人一同吃饭,但于连的强硬态度,使于连得到第一次胜利。用一些手段,勾引德·瑞那夫人,并通过德·瑞那夫人当上队长,这同样可以说是一种成功。但通过捷径,走向的成功,注定是短暂的。最终被德·瑞那市长知道,于连不得不离开德·瑞那市长的家。

其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虽然不想卷入教派之间的斗争,但还是被卷入当中。这同样是一种失败,但在失败的时候同样有成功。于连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木匠的儿子,他在被卷入后,和去职的院长一同离开,到达巴黎,在难道不是成功吗?

最后,在巴黎木耳侯爵身边当私人秘书的时候,因能力出众,能迎合上级的想法,得到重用。但他没有吸取在德·瑞那市长家的教训(成功是没有捷径,只有一个脚步,一个脚步的走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功,才能在成功的路上长久的生存下去)。和木耳侯爵的女儿在一起,就注定了他要失败。

高官减刑红与黑 篇6

事实上,在薄谷开来和刘志军减刑消息发布的前一天,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还发布了一份《关于审理罪犯黄光裕减刑案件的公示》。公示称,2015年12月7日,刑罚执行机关建议黄光裕刑期减去1年。

但由于刘志军、薄谷开来减刑的新闻传来,这条消息,并未在网上引起与黄光裕身份相符的波浪。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高官减刑四个字上。

近年里,刘志军外,还有七名部级干部由死缓改成无期:许宗衡、陈绍基、王益、陈同海、刘志华、王守业、皮黔生。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于2009年6月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2011年5月9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许宗衡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广东省第十届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绍基,于2010年7月23日,被重庆市一中院判定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于2010年3月30日,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对收受贿赂1196万余元的指控表示认罪,被判死缓。

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于2008年10月18日,被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构成受贿罪,情节特别严重,应当适用死刑刑罚。但鉴于刘志华案发后能主动坦白部分犯罪事实,绝大部分赃款、赃物已追缴,遂判处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还有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宋晨光、中移动原副总经理张春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陈同海、海军原副司令员王守业、天津市委原滨海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原黑龙江绥化地委书记马德等等,这些高官,在落马后不过寥寥几年,均从死缓减为无期徒刑。

早年里,通过非法操作减刑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上海富商周正毅第一次入狱,4名干警非法为其操作减刑而落马;辽源打黑第一案的黑老大刘文义,一审获刑20年,最后改判5年,因“技术革新”,服刑3年出狱,此后刘再次被抓,牵扯出4名吉林高法的法官;山西临汾监狱政委王勇民受贿后为多名在押犯办理保外就医,王被判刑5年;宁夏监狱管理局副局长熊斌受贿为贩毒主犯周彦吉办理请假外出就医,周脱逃后再次犯案,熊斌落马,获刑7年。

所以有人质疑:富商都可以操作,那么高官落马,是否存在前门重判,后門轻纵的现象?

尤其是在2014年《刑法》改革之前,在民间的俗语中,有一句叫做“死缓等于12年”。按照当时执行的《刑法》减刑规定,对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又被减刑的,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2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两年)。

其中,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卖官贪官”的马德,正是从死缓减为无期徒刑后,又获两次减刑,目前刑期只剩下17年。因此有人质疑:贪污腐败的高官入狱,走的是免死—减刑—假释路线图?

为何高官减刑、假释多

中国现行的减刑制度规定,由监狱对犯人服刑期间的认罪态度及立功表现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刑申请,报服刑地中级法院批准,如判决死缓的则报高级法院批准。对于犯人立功或者认罪的表现,考察权在监狱,认定权在法院,检方并未直接参与。

刑法学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阮齐林坦言,依据现行刑法,“判处死缓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因此,是否存在“故意犯罪”,是衡量罪犯能否从死缓减为无期徒刑的要件。

阮齐林说,所有判处死缓的罪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期满后,只要没有故意犯罪,就应该减为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即使表现一般,没有立功、没有被评为积极改造分子,只要没有故意犯罪,就应该减为无期徒刑。对于符合条件的死缓犯,到期减为无期徒刑,这是我国死缓制度的一部分,是法定的,根本不存在法官自由裁量权等问题,所以不涉及是否公平等其他问题。”

阮齐林表示,判处死缓的罪犯,如果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情节恶劣,例如在监所内故意伤害他人造成严重后果,那么经最高院核准后执行死刑,“这也是面对所有被判处死缓的罪犯的,贪官也不例外”。

至于为什么官员的减刑率这么高?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室主任、中国监狱学会理事韩玉胜说,这个犯罪群体以领导干部为主,相比杀人、抢劫一类的罪犯,文化素质要高很多,悔罪态度比较好,所以容易给人造成他们减刑假释过多过快的印象。

2014年初,中央政法委就发布《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可能出现的司法腐败问题进行制度上约束,死缓最低服刑改为不少于22年。

薄谷开来、刘志军的减刑公示,也是2014年6月1日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实施后,首次发布的“重磅”人物减刑公示。

据曾经参与《规定》专家论证的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诉讼法研究室主任熊秋红解释,公示制度2012年就有,但都是小范围的,一般都在罪犯的服刑地公示,这样人们认为依然有司法腐败的空间,且确实有些减刑、假释的规定遭到滥用,引发社会关注,所以最高法2014年又出了这个司法解释。

从去年6月1日起,所有狱中大人物、小人物的减刑、假释,都已通过这种方式向社会公开。

nlc202309011700

而在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在2015年11月1日后判处的罪犯,对犯贪污、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也就是说,薄谷开来和刘志军不过是搭了最后一班车,如他们之后入狱的官员们,就再也不可能有这个机会了。

写文章,搞发明,都能减刑

刘志军被关押在了著名的秦城监狱。曾有人描述秦城监狱犯人的服刑生活,他们的监房比一般的监狱要大,配有写字台、卫生间、坐式马桶和洗衣机等,除了可以读书看报,他们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可以看电视。餐饮和衣服、日常用品均可由家属私下打理。

而在薄谷开来被关押的燕城监狱,所有的职务犯最低都是厅级,还关押着一些“名人”,比如原河北大秘李真的师兄也是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有中央电视台原来的导演赵安等等。监舍是两人一间,电视机摆在床铺的前面桌子上,配备卫生间和淋浴间,房屋外有一个五六平方米左右的阳台,可以晒衣服,也可以锻炼。餐厅里有专门的少数民族就餐区,墙上还提前将未来十天的伙食情况做了计划。

但实际上,高墙之下,自然不是享受。著名商人黄光裕就曾经因表现良好,被派往监狱医院当护理员,护理“病犯”。还曾被调往花房工作,与监狱园林队的其他服刑人员一起,负责整个监狱的花卉养护以及草地的修剪和浇灌。

曾分别担任过广东茂名市委书记罗荫国和茂名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育英,因贪腐入狱,都被关押在广东阳江监狱。

在车间里,他们都需要同其他普通刑犯一样在彩灯制造流水线上作业。罗荫国说,他的任务就是往小灯泡里装灯丝,一开始每天只能做1000个,现在能做到4000个了。他还说,这种工作以前没有干过,稍有不慎,灯丝就会扎进手里,很疼,不过现在已经熟练了。

今年已经60多岁的朱育英是老花眼,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所以他的任务量较少,每天做2000个。即使这样,对于他来说,这项工作还是有些吃力,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甚至连厕所都不去。他对记者说,任务一定要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嘉奖。

可见,减刑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原足协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南勇減刑原因是在服刑期间发明四项专利。在刘志军的减刑公告中,刘志军“没有故意犯罪,能够主动认罪服法,自觉接受教育改造,正确认识所犯罪行的社会危害性,深刻剖析犯罪根源,积极发挥自身社会价值,撰写的警示价值文章《我对所犯罪行的反思与剖析》被监狱评为二等奖。”

这成为他获得2014年度获监狱劳动改造积极分子奖励的重要原因,而这个称号是他获得减刑的关键所在。

通过写稿减刑的官员并非他一人。浙江省政府原秘书长冯顺桥被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2年。他减刑1年11个月的裁定就是因为,“两年多来,我负责图书管理工作,积极写稿,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

2012年2月 中国足协原副主席杨一民因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服刑期间共获得4次表扬,还写了认罪悔罪书,监狱提出减刑建议。法院最终认定杨一民能认罪悔罪,表现较好,确有悔改表现,对杨一民减刑8个月。

当然,并非所有的高官都可以减刑。

2009年7月 广东省江门市原常务副市长林崇中因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在案件审理期间花钱办理保外就医没有坐牢。在外一年后被查处,后被收监。

2014年12月份,安徽省高院曾作出刑事裁定,驳回了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松坚的减刑申请。原因是,张松坚对法院生效判决认定的受贿435.38万元的犯罪事实几乎全盘否定,认为98%是虚构的,不具备“认罪悔罪”的情形。

《红与黑》 篇7

一.逐梦与背叛———于连、高加林爱情性质的界定与深意

于连、高加林与他们人生中女性的情感纠葛到底属不属于真正的爱情呢?在以往的研究中, 有的学者将于连视作一个仅能通过接触并占有上层社会的女性来在权利和地位上投机倒把的狂热积极分子, 认为于连和与他交往的两名贵族女性之间没有任何的爱情成份可言, 有的只是对贵族女性的占有欲、征服欲以及借此对贵族阶级宣泄的报复欲而已, 是为了政治地位和目的所进行的情爱。“他们的‘爱情’体验, 只能算是异性间的简单吸引和结合, 正因为是‘简单的结合’, 才会使他们那么冷静, 那么理智地去对待他们的情人”, 连于连自己也曾说:“如果我竟然对这个金发大玩偶发生兴趣, 那我就显得有点过分了”。因而认为于连的“爱情”是建立在没有丝毫情感的基础上的。将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交往看作是知识分子在遭遇理想世界与现实社会矛盾时所获得的精神慰藉, 当高加林满怀痛苦地回到祖辈生活的土地上时, 处于一种混沌且茫然的心境下, 而此时刘巧珍蓄谋已久的爱情攻势, 让高加林得以在与刘巧珍的交往过程中暂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一时放松与填补, 是感激和困顿在精神上对异性的需求。而与黄亚萍的交往, 则是高加林在试图打破自己农民身份的限制, 最终走向城里并成为一个城里人所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是为了事业而进行的情爱。

我们可以从以往相关研究中看到对于连、高加林与女性交往经历分析的合理性所在, 但我们在对文学作品或文学形象进行解读时, 却不能被已有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成果所局限。在通过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来解读于连、高加林与女性的交往经历的同时, 我们也不应忽略他们建立在不平等的社会与阶级基础上, 所迸发出的真正的爱情因素。当巧珍向被打回农村的高加林展示她埋藏已久的爱情时, 高加林感觉到“巨大的感情的潮水在高加林的胸膛里澎湃起来。”, “爱情像无声的春雨悄然地洒落在他焦躁的心田上”, “巧珍淳朴美丽的爱情, 使他对土地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 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 刘巧珍与高加林所迸发出的爱情火光绝不仅仅是空虚精神世界的填补, 更有质朴、纯洁的爱情蕴含其中。高加林一旦接纳了巧珍的爱情, 就要让爱情的火光在光天化日下熊熊燃烧, 当他们两人骑着自行车进城购买漂白粉时, 围观的群众“有羡慕的砸吧嘴的, 有敲怪话的, 也有撇凉腔的”, 但在他们两个人看来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时刻啊!甚至于后来他为了与黄亚萍交往而跟巧珍说出分手时, “像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 不难看出在这场情感经历中的两厢情愿与真情实意。而于连, 在与徳·雷纳夫人见面不到两个小时就表达了爱的冲动———吻夫人的玉手。以至于后来在离开维里埃市3天和14个月后分别两次潜回徳·雷纳市长的家中, 冒着被子弹击中的危险, 与徳·雷纳夫人相会, 于连的这种行为, 绝对不会仅仅是“简单的异性吸引与结合”, 而是有他们之间心甘情愿, 发自内心的爱情在里面, 甚至到后来, 于连在失去理智的状态下, 将徳·雷纳夫人击伤, 于连在事后对自己的行为是充满愧疚与自责的。甚至在得知德·雷纳夫人并无大碍的情况下, 作出了安排玛蒂尔德在他死之后, 把他们的孩子交给徳·雷纳夫人抚养的决定, 可以看出于连对徳·雷纳夫人有源自内心的忠诚与信任。因此, 通过以上的种种现象, 在看到于连、高加林在对待这一番情感纠葛时个人化、功利化因素的同时, 也应当能从纯粹的人类爱情本身, 看到他们情爱的丰富多彩以及真与美的特质。

在那个时代生活下的于连和高加林, 是理想的逐梦者, 但他们却是生不逢时的人, 虽然有各自对爱情的理解与追求, 但是在时代与社会因素潜移默化甚至强行地干预下, 他们不得不通过别的方式来体验爱情, 甚至将爱情视作一种追求某种目的的手段。在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纠中, 他们的情感经历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他们决心挑战阶级和社会地位的束缚, 因而带上了背叛者的枷锁, 背叛了传统观念和时代要求, 背叛了热烈淳朴的爱情。虽然爱情和事业被牢牢纠结在一起, 是他们在行动上前后矛盾的一面, 但他们的爱情经历中真与美的东西, 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二.偶然与必然———于连、高加林情变的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解读

“巴黎生活着千千万万个于连”, “高加林是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缩影”。处在某一个时代环境下的人物, 总跟他们所处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于连、高加林这样的人, 他们可以说是生不逢时, 活在了错误的时代。但同时他们也的确是时代群体的代表。他们有各自鲜明而独特的性格, 同时也被时代与社会因素所左右着。社会的安排与他们的人生定位背道而驰。因而,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情变悲剧, 也就不可避免的既有个人因素的原因, 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个人因素上, 于连生不逢时, 恰恰处在了社会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漩涡之中, 但他却怀着通过努力从平民阶级跻身上流社会的远大理想。但当于连面对着远大理想和注定是一名看客身份的残酷现实, 他便看清了被贵族所主宰的理性世界已经对他关上了大门, 那么他能做的, 便是转而在情感世界中寻求突破。从而实现对贵族阶级的挑战、报复以及征服的强烈欲望。因而他与徳·雷纳夫人的感情, 从一开始便注定无法是纯洁和纯粹的爱情, 其动机就是带有政治目的的。因而只要在那以后出现了能够使他获得更好晋升机会的对象, 他们之间的这份关系便没有继续维持下去的意义。于是当于连以私人秘书的身份来到德·拉莫尔先生家中, 在私人图书馆遇见德拉莫尔·小姐玛蒂尔德时, 于连很快地便转移了目标, 并与之开始了一段新的情感纠葛, 接受朋友的建议, 声东击西, 以给元帅夫人写情书的方式刺激玛蒂尔德, 并且最终得逞。于连这一系列的行为, 都是带着实现权力政治动机的。于连甚至对玛蒂尔德说:“是虚荣心把我召了回来, 不是爱情”。高加林和于连一样, 社会身份与知识背景让他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同样是一个怀着梦想却生不逢时的奋斗青年形象。高加林为了自己的理想, 践行着知识决定命运的人生信条。对于脱农进城, 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即使是在被剥夺了民办教师的资格打回农村, 被束缚在闭塞的土地上时, 他依旧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但是他这种坚定的信念, 同时也是偏执甚至是冷酷的。当巧珍对高加林说出一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表白:“加林哥, 真的, 只要有门道, 我支持你出去工作……”, 高加林的反应则是“苦恼地”摇头, 深受中国传统重理性、讲究现实观念的影响, 在高加林看来, 事业与理想是大于一切的, 爱情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纠葛时精神苦恼地填补与慰藉。再加上高加林身上强烈的自尊意识与自卑性格, 与巧珍的交往, 高加林在意的是他们社会身份的不对等, 因而在与一个无知的农村妇女结婚的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自尊, 他有远大的理想, 甚至说出“我联合国都想去”的言论;与黄亚萍的交往, 高加林又在期望与黄亚萍所代表的城里人保持平等关系的问题上, 表现出强烈的性格自卑, 在高加林见到黄亚萍时, “你现在位置高了, 咱区区老百姓, 实在不敢高攀”。因为他们甜蜜的爱情实际上是建立在高加林不当农民, 即消除城乡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一旦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感情的难以为继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说于连是为证明人格而爱, 高加林则是为填补精神苦恼而爱。

人生的经历总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于连、高加林的感情之路同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制约。于连、高加林的情变有着太深的文化积淀、历史渊源和现实束缚, 城市的先进与农村的落后, 形成两种社会阶级和生活的对立冲突, 对上流社会以及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苦苦挣扎。他们与女性的爱情, 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 于连与徳·雷纳夫人和玛蒂尔德的爱情是不平等的, 高加林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也是不平等的。从表面上看, 似乎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与人生信念造成的, 但究其本质, 则是贵族与平民阶级的严重冲突, 社会身份的尖锐对立所带来的不可克服的结果。无论于连还是高加林, 他们的爱情都带有浓厚的阶级与社会身份色彩。无论于连用多高的手腕赢得贵族女性的青睐, 高加林以怎样的学识试图突破身份的限制, 但终究无法跨越他们之间的“鸿沟”, 他们的爱情便只能以悲剧结束。

如果出身平民的于连和高加林是弱者, 他们就会按父辈们的生活方式生存下去。这种情变的悲剧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然而, 在时代和社会环境下, 他们性格中不安的成份, 一开始就为他们的感情之路注入了悲剧因素。

三.真情与假意———于连、高加林情变的女性因素解读

在通过分析于连、高加林身上所带有的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来分析他们的情变悲剧时, 也应看到在他们的情感纠葛经历中, 相对应的女性因素的影响。

徳·雷纳夫人作为一位贵族夫人, 在于连成为她家孩子的家庭教师时, 在第一次见面时, 被于连那近乎女性的容貌和困窘的神态所吸引。被于连惊人的记忆力和学识所吸引, 但是当于连竟敢大胆的要亲吻她的手臂时, “她责备起自己来了, 她觉得她的气愤来得不够快”。当她在与于连之后的接触中萌发出了爱意, 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恋爱的少女时, 她与于连之间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意识却是从来都没有被改变甚至是削弱过。不仅于连十分清楚自己下人的身份和地位, 就连徳·雷纳夫人也时刻明确这一点。虽然可以说徳·雷纳夫人在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和内心压力的情况下, 对于连产生了难以自拔的爱情。阶级身份的烙印却在时时刻刻提醒真她。而在与玛蒂尔德的情感纠葛中, 这样一位高傲、冷酷, 以取笑、讽刺别人为乐的贵族小姐, 她竟然被于连所吸引, 并不是由于于连身上高贵的东西, 而恰恰相反的是, 玛蒂尔德对于连的偏爱是出于于连身上与玛蒂尔德身边高贵、低沉、无趣的上流社会所截然不同的特质, 是在玛蒂尔德空虚时生活及时的调剂而已, 所以她对于连的偏爱是没有柔情的爱情。而于连对她的轻蔑和冷淡反而加深了她对于连的兴趣, 才让于连欲擒故纵的手段得逞。但当玛蒂尔德在确认自己被爱上之后, 就“彻底鄙视他了”。可以发现, 玛蒂尔德对于连不是出于真爱, 她“对于连的爱情本质上只是一种姿态, 她要表示给人看:她自己是多么不平凡, 多么的勇敢, 竟肯把自己的贞操交给一个平民”。

高加林的情感经历与于连有着相似之处。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 的确有甜蜜的罗曼蒂克时光, 但他们的爱情, 也不是他们自己所能够摆布的。黄亚萍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社会身份意识, 高加林的才与貌, 都是为黄亚萍所欣赏和爱慕的。但是高加林农民的身份, 她是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当高加林因为意外的变故, 走“后门”被人检举, 再次回到农民的身份时, 他们之间美好但十分脆弱的感情, 自然也就无法再维系下去了。

酿成于连、高加林的情变悲剧, 在关注男性主人公相关因素的影响同时, 也应看到与之对应的女性在他们情变悲剧中的作用, 从女性形象的角度, 来认知他们的感情在那样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下, 是如同七彩肥皂泡, 注定是难以长久地维持下去的。

四.遗憾与启发———于连、高加林情变所折射出的时代与社会悲剧意义

爱情, 是人类最永恒的话题, 也是人类最永久的追求。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在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感悟方面起到了很大的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 通过形式各样的爱情作为一扇窗口, 我们也能够从中观测到所反映时代的社会制度, 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往往要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 当社会还没有充分发达时, 爱情还无法成为纯粹意意义上的爱情, 人们更多的考虑的是它的附加产物———是否有利于自己才能的发挥。因此于连、高加林在阶级与社会的局限下, 试图去打破, 去背叛, 或许一开始就注定要以悲剧收尾, 但却折射出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 个人发展与爱情追寻的矛盾冲突甚至不可协调的现实。千千万万于连与贵族女性的情感纠葛, 千千万万知识青年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情感抉择。透过他们的情变悲剧, 有助于让后来人能正确看待人生和爱情道路上的失误, 也让我们认识到他们的情变悲剧不仅属于他们, 也属于那个时代。

摘要:爱情是文学说不完, 道不尽的永恒话题。于连和高加林分别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司汤达《红与黑》和20世纪中国小说家路遥《人生》中的主人公, 这两位主要人物身处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与彼此类同而又富有各自特质的人生道路, 作家在塑造两位主人公人生发展轨迹时, 都讲诉了他们感情发展的轨迹和发生在不同时间, 不同国度的情变悲剧。本文试图通过平行比较研究中的主题研究方法, 从于连、高加林爱情性质的界定与深意, 情变因素的解读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情变悲剧所折射出的时代与社会悲剧意义等方面对他们的情变悲剧进行探究, 以更好的理解这两部作品中作家所创作的爱情形态。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情变

参考文献

[1]《红与黑》[M], 司汤达著, 郭宏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人生》[M], 路遥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3]浅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J], 陈为民, 文学评论, 2008年第6期

[4]《Stendhal》[M], Alda Moloff, 盛澄华, 王承言译,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篇8

关键词:形象,事物,根源

一、关于形象的概念

简言之,形象是事物内在和外在的特质。外在的特质表现为事物的形态、状态和情况,内在的特质表现为事物的形式、方式和格式。形态与形式表征事物的存在性,状态与方式表征事物的运动性,情况与格式表征事物的关联性。那么, 相应地,具有存在性的事物的质称为本质,具有运动性的事物的质称为品质,具有关联性的事物的质称为性质。而事物的特质就具体地包括有:形态、形式与本质的统一,状态、 方式与品质的统一,情况、格式与性质的统一,共三种情形。 但是,只着重于形态与本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形式与本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状态与品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方式与品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情况与性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只着重于格式与性质的统一时此统一也称为特质。上述各种特质都称为事物的属性。此一事物不同而区别于彼一事物的属性称为事物的特性。特性又叫特质。

二、于连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既然是从人物形态、状态、情况、形式、方式、 格式、本质、品质、性质上概括而来,那么首先就要在上述内容上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此刻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实事件的矛盾冲突性进行。由于人物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情节的发展依据一定的规律性,发展过程中参与有一定的条件性,那么,在矛盾冲突中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人物的属性,就各有其独立自主的矛盾作用性,但同时各作用间又在一定矛盾制约下趋于集中,统一为只具有一个主要矛盾突出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就是情节发展中人物所体现的属性,——这就是人物刻画需要的东西。全部的人物形象都为此而聚焦,——这就是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辩证地说,把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物形象的特点汇集起来的中心思想,就可以比较完整地达到了对人物形象整体性刻画的目的。

在《红与黑》中,体现在于连身上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主要地表现为两点:一是于连人格的虚伪性,二是于连人生经历的悲剧性。

三、于连人物形象特点的根源分析

(一)虚伪性的根源分析

矛盾是对立统一。从科学自身的角度区分,矛盾分自然性矛盾和社会性矛盾。自然性矛盾是事物能量的矛盾。能量分质量能量、速度能量和动量能量。动量能量是质量能量与速度能量相作用的乘积。相作用的能量间的对立则指的是二者质量能量间的不相等或二者速度能量间的不相等;而相作用的能量间的统一指的则是二者动量能量间的相等。这种事物整体上所具有的能量间的不相等的差别与相等的均衡的性质,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就是事物的矛盾性。简言之, 作用在整体上的差别是矛盾的对立,作用在整体上的均衡是矛盾的统一。而社会性矛盾则是自然性矛盾的社会化的运动作用。

孟德斯鸠指出:“如果人们能够在自己所处的世界之外再臆想出另一个世界的话,那个世界要么具有恒定的规律可循,要么便是毁灭。……这些规律建立在恒定不变的关系之中。在两个运动的物体之间,遵循其重量和速度间的关系, 从而承受所有运动形式给予它们的作用力,增加、减力以及消失;每一次差别,都有其均衡性;而每一次变化,都有其永恒性。”(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 第一章 · 第一节》)这种“恒定不变的关系”,就是上述列宁所说的这种阶级所固有的矛盾的等级制度。而于连,则正是在一种王朝复辟的等级制度上怀抱着对“另一个世界”美好憧憬的幻想而生存与毁灭着。——因生存而妥协,因毁灭而斗争。妥协与斗争贯彻于于连短暂的一生。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由统治阶级各层次结成的强大的等级制度对于连所处微弱的被统治地位的制约。相对而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就具有了一种制约与被制约关系,而这种制约与被制约、具有与被具有的关系,是一种放置与被放置关系,因此,它就是一种坐标性关系。——因其制约者无时无刻不在控制此等级制度的运动、 变化与发展。

(二)悲剧性的根源分析

事物的静止是一种相对,事物的运动是一种绝对。一定的运动方式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不同的运动方式具有不同的条件性。所以,事物的条件性是一种绝对性。但是,当我们要说相同的运动方式具有相同的条件的时候,那么这种条件性就不是单一的一条件,而是由多种不同的条件共同围成的平均状态。由多种不同条件共同围成平均状态的条件性称为环境条件性。所以,我们就说:事物的环境性是一种相对, 事物的条件性是一种绝对。条件性是改变事物运动方向的因素,环境性是保证事物存在状态的因素。而事物当由一种环境条件性转向另一种环境条件性的时候事物的矛盾性斗争方式往往将产生改变。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中说:“而且人还有一个优点,即:奔跑起来人和其他动物同样敏捷,并且可以在树上找到一个相当安全的避难所,当他和野兽相遭遇的时候,可以到处利用或随时离开这种避难所,因而可以自由选择逃避或搏斗。”那么,在社会存在中, 被统治阶级的事物矛盾的条件性意义,就是其所处于的环境条件性,使其所具有的矛盾的根据性,为其自身一定的生存需求,在其所处的社会坐标性势力上选取适宜自身的方式, 向社会坐标性势力即统治阶级展开其妥协或斗争。

《红与黑》 篇9

一定的原因必然造成一定的结果, 相应的, 一定的结果必然由一定的原因造成。总体来看, 对于于连悲惨命运的成因,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外在环境、个人性格、爱情遭遇这三个方面。

一、外在环境

人们在某一环境中出生、长大, 环境像是时刻环绕在你身旁的空气, 无法摆脱。在这诸多环境因素中, 自然环境侧重于影响着人的外在, 而社会环境更侧重于影响人的内里。具体到《红与黑》中, 对于连的成长发展有影响的环境应该包括以下几类:

其一, 波旁王朝复辟的历史环境。该书的副题是“一八三○年纪事”, 这是法国在拿破仑垮台后, 波旁王朝复辟后的年代。在这样一块经历过革命的土地上贵族们又建立起旧式的封建王朝, 而上流社会也设下一道道门第、血统、资历的障碍, “堵死了平民青年企图靠自己的奋斗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道路”[2]。简单的说, 没有财富, 没有高贵的出身, 就没有出头之日。

拿破仑曾经和于连一样出身于社会底层, 依靠自己的才华和机遇征服了这个世界, 二十岁被提升为将军, 三十六岁就征服欧洲, 当上了“世界主人”, 让无数人顶礼膜拜。而于连尽管拥有坚定的意志、卓越的才华, 但却没有拿破仑那么幸运, 因为他诞生在一个已注定产生不了英雄的时代。

“不同性质的政权更替, 人们的观念和习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进步与落后、新与旧的冲击。”[3]而于连代表的那一代人被养育在英雄时代, 却不得不在金钱和门第主宰的时代里生活。于连崇拜拿破仑、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思想学说, 突破封建时代宗教信仰的束缚, 勇敢地与封建专制做斗争, 渴望改变自己卑贱的命运。但不幸的是, 复辟时期的统治者需要的不是自由的英雄, 而是奴颜婢膝、投其所好的奴才。所以, 可以说“于连代表着那一时代中下层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他的悲剧绝不是个人的悲剧, 而是一个平民青年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是时代的悲剧。”[4]

其二, 于连进入社会后面对的具体环境。该作品主要通过维里埃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三个典型环境来安排故事情节。从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小城到阴森恐怖的神学院, 再到阴谋伪善的侯爵官邸, “从外省到首都, 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 充满了贵族、僧侣和大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5]。从踏入社会到走向死亡这短短五年时间, 正在渐渐长大、成熟的于连却像是无法摆脱幽灵统治, 逃不过魔鬼的折磨与迫害。于连努力想要与黑暗势力沆瀣一气, 但他的出身、他所受的拿破仑思想教育却使他的真情实感时时想要挣脱虚伪的面具。最终, 拒绝再戴上面具参与出演上流社会丑恶戏剧的于连被社会宣布为必除之而后快的社会公敌, 身受极刑而死。所以, 可以说于连是被他所生活其中的社会摧残而死, 他不过是为数众多的葬身于顽固反动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之一。

其三, 于连成长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特别是童年的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于连在童年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 失去了母爱。“他幼时身材矮小纤弱, 在家中被认为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 因此经常遭受粗暴的父亲和蛮横的哥哥打骂与奚落。”[6]这使得于连内心一方面非常孤僻自卑, 一方面又极度高傲极度渴望有朝一日可以身处高位、光宗耀祖, 至少从此不必再遭受被人任意殴打、呼喝的屈辱卑微境遇。所以, 于连的家庭环境对他复杂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个人性格

总体来看,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 多侧面的。

首先,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 形成了于连自尊、自卑、虚伪、清高孤傲、自私自利、“贫民骨气”、奋斗反抗等性格。这其中, 正是于连性格中的自尊、清高孤傲、“贫民骨气”、奋斗反抗等因素导致了其自身无法被统治阶级长久容忍、接受的悲剧。

于连骄傲、目空一切, “他深深蔑视与之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 “他的眼睛显露出坚定的信念和对世人毫无价值的见解的蔑视”[7]。他的这种自尊、清高、骨气, 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 让他“离群索居”、找不到同伴, 无法获得指点与协助, 而孤军挑战整个统治阶级在那样一个时代注定是要失败的, 统治阶级越是腐败昏庸, 越是软弱无能, 他就越“不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 因为他“无法让统治阶级在他身上找到优越感, 因而当他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 他们会毫无犹豫地除掉他。”[8]

彼拉尔神父曾经对他说:“在你的性格里有一种东西, 如果你得不到发迹, 你将受到迫害, 对于你来说, 没有折中的余地。”于连的性格注定他不能选择平庸的生活, 他拒绝富凯那种处世之道, 追求“青年时代的所有梦想”, 即渴望拥有象拿破仑一样的命运, 于是他选择了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向上爬”, 选择了与阻碍他达到目标的统治阶级展开斗争。而“修道院的走狗、巴黎的杀人特权无时无刻都想致攀上上流社会的木匠儿子于连于死地”[9]。所以, 于连性格中的某个方面注定是和贵族们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

其次, 于连的性格是多侧面而变动移转的, 就如同一个在不同的风向中展现其不同叶面的风车。从《红与黑》的故事进展来看, 于连的性格大体上“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10]。从维里埃小城到贝尚松神学院这段时间, 于连的性格主要倾向于反抗;从他听从彼拉尔神父建议离开神学院来到巴黎工作, 这段时间于连的性格主要倾向于妥协;从反抗侯爵不同意他与玛蒂尔德婚事一直到死亡, 这段时间于连的性格主要倾向于反抗。当然从整体上来说, 我们可以说于连性格的变动移转是由局部反抗到全面、彻底地反抗。

且让我们来看于连在审判庭上的陈词:“我很荣幸并不属于你们那个阶级。在你们看来, 我不过是一个反抗卑贱命运的乡下人而已”, “我绝不请求你们的宽恕, 我不抱任何幻想, 死亡在等着我:他是公正的。”“我不愿对死刑上诉, 即使你用毒药、刀子、手枪、火炭或任何另外一种方法, 终结一个危害你的生命, 我也不对死刑上诉。”毫无疑问, 这是于连最后也最热烈的反抗, 是一个勇士用蔑视的眼光和年轻宝贵的生命挑战上流阶级的最决绝的反抗, 虽然他的反抗让他走向断头台, 虽然他的匆促的人生也由此悲剧性的告终。

三、爱情遭遇

在于连短暂的一生中, 他曾与两位贵族女性有过爱情经历。德﹒雷纳尔夫人, 几近完美:出身贵族, 无贵族的坏脾气, 具有极大的同情心, 恪守作为一个女性的道德, 不轻浮, 深深忏悔, 惩罚自己;开始她逆来顺受, 后来不顾人们的毁谤去狱中探望于连, 表示可以不要家庭、丈夫而与于连在一起。玛蒂尔德小姐, 独特的性格折射出奇异的光彩:她热情、高傲, 思想开放;她性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自我为中心, 造成她爱情走向极端;为于连她敢于与父亲抗争, 敢于作“下人的情妇”, 敢于亲吻他死去的头颅。

然而, 虽然于连获得了两位贵族女性的爱慕, 但他却没有珍惜爱情。“‘从前’, 于连对她说, ‘我们在韦尔吉的树林里散步的时候, 我本来可以多么地幸福啊, 可是一种强烈的野心却把我带到虚幻之国去了。不是把这近在唇边的可爱的胳膊紧抱在胸前, 却让未来的虚幻给夺去了;我为建立巨大的财富, 不得不进行数不清的战斗……’”[11]。从《红与黑》的作品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于连的爱情负担了太多的报复、发泄、不满和斗争等本不该与爱情牵扯的重担, 这使他无法从容而本真地领略爱情的滋味, 一直等到在狱中直面死亡时才明白爱情的真谛。

此外, 于连的底层阶级地位决定他没有拥有这种爱情的权利, 他的爱情让市长、让侯爵、让情敌们感到了耻辱、嫉妒与仇恨。因此正当他踌躇满志时, 贵族阶级与反动教会狼狈为奸, 诱使德·雷纳尔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 致使他美梦破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爱情在此充当了促使于连走向灭亡的加速器。

四、结语

先哲有言, “为了更好的生存, 人类需要永不停息地奋斗。”[12于连为摆脱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实现自己的英雄梦, 在其短暂一生中奋勇搏斗, 正如司汤达所说, 他是个“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13]。但外在环境、个人性格和爱情遭遇等方面的局限使他终究无法超越, 无法选择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使他的人生以悲剧匆促收场。这一方面使得许多人为于连的不幸遭际扼腕惋惜, 但另一方面, 或许也正是于连功败垂成的悲剧命运成就了《红与黑》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摘要:《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被司汤达成功塑造为一位悲剧人物。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于连身上深深烙印着外在环境的痕迹;作为一个生动鲜活的生命, 他的性格复杂而移转不定并最终把自我导向覆灭的悲剧境地;作为一个出身低贱的青年男子, 于连的成功以同两个女人的恋情为标志, 他也是在同这两个女人的爱情周旋中走向死亡。这一方面使得许多人为于连的不幸遭际扼腕惋惜, 但另一方面, 或许也正是于连功败垂成的悲剧命运成就了《红与黑》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反抗情结 篇10

于连最初的反抗, 是对自己父亲的反抗。于连从小遭受父亲的虐待和毒打, 在于连的心里充满对父亲的恨, 并通过行为来反抗自己的父亲。在小说第四章中写到, 于连的两个哥哥在卖力的劈松木, 把劈好的松木干送到锯子那儿, 于连却在离地面五六尺高的横梁上看书, 完全不理会机械的运转。这很明显表现出于连对父亲的反抗, 不听从父亲的工作安排。在于连知道老索雷尔安排他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 于连很抗拒这样的安排, 他想到的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小说第五章说道, “他宁愿赴汤蹈火, 去死上一千次, 也要飞黄腾达, 出人头地!对于于连来说, 飞黄腾达, 首先就得离开维立埃, 他对家乡深恶痛绝。”这实际上是于连对父权的反抗。

二、于连对德·瑞那市长的反抗。

于连的反抗意识也表现在对德·瑞那市长的反抗。于连对德· 瑞那市长的反抗, 以得到德· 瑞那夫人为间接的方式, 以自己的对德·瑞那市长的态度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小说第六章中写到, “德 ·瑞那市长生怕有人会抢走于连, 向于连提出要签一份为期两年的聘约。”, “‘不, 先生’, 于连冷冷地回答, ‘如果您要辞退我, 我这就走。合同只是约束了我, 而您却没有义务, 这不公平, 我是不会签约的。”初到德·瑞那市长家, 于连就用这样强硬的语气及态度表现了他对德·瑞那市长的反抗心理。一次, 当德·瑞那市长因于连耽误了孩子孩子们一个上午的功课而发怒时, 于连毫不示弱, 长久积压在于连胸中的仇视情绪立刻爆发。他厉声问到:“你怎敢责备我, 说我耽误了孩子们的功课?”, 于连, 一个实际上居于仆人地位的青年, 竟然对主人表示不公甚至斥责, 这正是于连反抗性格的突出表现, 对市长的反抗。于连对德·瑞那市长的反抗也表现在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情上。于连以得到德·瑞那夫人来表示他对市长以至整个上流男士的反抗, 觉得自己卑微的出身, 也能赢得高贵妇人的爱情, 觉得自己更有被爱的资本, 当于连得到德·瑞那夫人时, 他感受到的不是爱情带来的甜蜜喜悦感, 而是拿破仑式占有的胜利感。这是反抗性格让于连在占有德·瑞那夫人后所带来的胜利感觉。

三、于连对整个神学院的反抗。

于连的反抗意识在神学院也得到体现。于连对神学院的反抗是内心的反抗。小说中写到于连进入神学院时是这样写的:“他老远看见了门上镀金的铁十字架…….. 只觉得两腿发软, 不能自立, ‘这就是那座人间地狱’……. 待他拉响门铃, 铃声犹如在一个空寂无人的沙漠里回荡着。一位身穿黑袍、脸色阴森的人来开门, 领着于连进入一个又矮又暗的房间”“整个房屋笼罩这死一般的寂静”这段于连进入神学院时的内心独白, 是于连对整个神学院的强烈排斥感。于连对神学院的一切, 对神学院里黑暗的制度, 嗜血的不公压迫, 教会的丑陋邪恶以及神学院里的人在内心里是充满这深深的反抗心理的。

后来于连离开神学院, 经彼·拉德神父的介绍, 来到德·拉莫尔侯爵府当私人秘书。初到侯爵府时, 于连因为自己卑微的身世, 处处受到人们的蔑视, 这使于连的平民阶级自尊受到极大的损伤, 内心充满愤慨。于连通过侯爵府上层反动分子的阴谋活动, 贵族人士、公子、小姐们贪图享乐, 猥琐的日常生活, 深切地认识到波旁王朝时期, 贵族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 更加激起于连的阶级仇恨, 也增强了他战胜上层社会的信念。于连对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 不仅仅是对侯爵的反抗, 也是于连反抗上层社会的手段。小说第四十六章说道:“侯爵有一个接替者, 这会让他大为恼火, 而这个接替者恰恰又是我,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还是战胜了他。”于连以得到马蒂尔德小姐作为反抗侯爵的最终的目的。在当时, 马蒂尔德小姐是众多贵族公子追求的对象, 于连马蒂以尔德小姐弃自己的未婚夫德·克鲁泽努瓦而选择自己来蔑视整个上流社会人士, 认为出身卑微的自己也赢得贵族小姐马蒂尔德小姐的爱, 这是于连反抗这个阶级统治, 蔑视和仇恨贵族人士的方式。马蒂尔德小姐的爱对于连来说就战利品。

四、于连用死来反抗。

于连因枪杀德·瑞那夫人而入狱。德·瑞那夫人并没有因此而痛恨、不原谅于连, 对于连还是有着深深的爱。于连二十三岁入狱时, 两个月后被判死刑。当于连被请求上诉时, 于连拒绝上诉。在生命最后时段, 于连以死来反抗, “当他勇敢地又是那么平静地骄傲地踏上断头台时, 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铺写完毕[1]”。

结束语:于连的反抗并不仅仅是个人主义的反抗, 在司汤达笔下的于连, 是当时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下成千上万个市井人民的典型代表, 于连的反抗, 是所有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下人民的反抗, 对统治阶级的反抗, 对当局不公正权利的反抗, 对黑暗教会的反抗, 对欺压人民剥削人民的贵族的反抗。

参考文献

四代人译《红与黑》 篇11

施文引用了罗新璋的话:“外译中,非外译‘外’;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精确,非精彩之谓。”这话说得十分精彩。在我看来,闻译更重精确,罗译更重精彩,许译呢,施文说是“足尺加三”,例如《红与黑》第一句,许译是:“玻璃市算得是方施一孔特地区山青水秀、小巧玲珑的一座城镇。”闻译、罗译、郭译都是“小城”,许译偏要用“小巧玲珑”四字成语,是不是画蛇添足呢?非也!前三位译者译小城的名字,都用音译,只有我意译为“玻璃市”。作者为什么要用“玻璃”做城名?根据我四五十年前经过法瑞边境的印象,我“臆想”玻璃市当然包含“小巧玲珑”的意思在内,自己觉得不但“精确”,而且“精彩”。施康强说我“踌躇满志”,“顾盼自雄”;他称罗新璋为先生,可能是第三代人的学生,他哪里知道头两代人吃过的苦头!我受压三十年,居然还有出“头”之日,怎能不翘“尾”巴呢!

施康强比较了一句许译、罗译和郭译。许译是:“这种粗活看来非常艰苦,头一回从瑞士翻山越岭到法国来的游客,见了不免大惊小怪。”罗译是:“这活儿看起来挺粗笨,初到法瑞边界山区来的游人见了,不免少见多怪。”郭译是:“这劳动看起来如此粗笨,却使初次进入法国和瑞士之间这片山区的旅人啧啧称奇。”施康强说:“把碎铁送到锤下敲成钉子是种‘粗活’,语义已尽,不必再加码说它‘非常艰苦’。何况这个活计利用机器,并不特别艰苦。转不似罗新璋译……或郭宏安译。”我的意见不同。第一,“粗活”如不“艰苦”,怎能使人“大惊小怪”?旅人见了也不会“少见多怪”,更不用说“啧啧称奇”了。第二,上文分明说了:“每个铁锤不知道一天要打出几千枚铁钉来。”施康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约没有经过劳动改造,所以不知道用铁锤打出几千枚铁钉的艰苦。第三,罗译的“活儿”“粗笨”,郭译的“劳动”“粗笨”,其实都是“文字翻译”,而不是“文学翻译”。我们只说“粗活”、“笨活”,“粗笨”二字连用,只用来骂人,而不用于劳动,否则,就有污蔑作者轻视劳动的嫌疑。我在劳改期间如果把“粗笨”和“劳动”连用,准要挨批挨斗,批倒斗臭。第四,“少见多怪”的含义是“多见不怪”,仿佛是怪游人见闻不广;“啧啧称奇”更是褒词,仿佛是说游人在称赞这艰苦的劳动了不起。但是施康强却“附带说,‘少见多怪’和‘啧啧称奇’与‘大惊小怪’暗合,三家都得分。”可见第一、二代和三、四代之间的代沟多么深!

《红与黑》 篇12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有人在于连的身上看到的是心灵的诗意和社会的平庸之间的对立,是社会对个人的戕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有人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即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有人则断言于连的悲剧是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就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

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

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他有毅力,敢于行动,这是其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是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所克服。他父亲逼他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他关注的是他和谁一起吃饭,“要我和奴仆一起吃饭,我宁肯死掉”。当市长把他当仆人一样训斥时,于连眼里露出复仇的目光,愤然说:“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他和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故事贯穿整个小说,是刻画主人公于连也是反映复辟王朝后期社会风尚的重要部分。他的爱情道路也是他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道路。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市长夫人还是在与德·拉莫尔侯爵小姐的恋爱中,于连身上的“公民的热情”即他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平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一次次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或者出于他平民的“责任”,或者为了报复德·雷纳尔市长,或者因为要减轻她对他这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的工人十有八九会有的“轻蔑”。他要博取德·拉莫尔侯爵小姐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儿们更有被爱的价值。没有这种向统治阶级偏见的挑战和斗争热情,就不可能有爱情的平等自由。于连的两次恋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但是,象于连这样有才能的平民青年,就如种子要发芽一样,要寻找向上爬的机会。他看到主教的丰厚收入,便想要当教士,于是背诵《圣经》,到神学院去,忍气吞声地想适应那里的生活。他看到侯爵能让他改变平民的命运,便甘心为他效劳,不再反抗了。个人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直到他发现贵族阶级对平民存在根本的敌视后,才恢复了反抗精神,宁死也不肯妥协。

二、双重的、矛盾的性格

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他的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正直与虚伪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神学院中;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中。

于连是由一位粗暴且憎恶他的父亲培养长大的,从小就缺少父爱。“小时候,他那沉思的神态和苍白的脸色,曾使他父亲认为他是一个养不大的孩子,即使养大了,也是家庭的累赘。他是家里大家鄙视的对象,因此,他恨他的两个哥哥和他的父亲。每逢星期天,在公共场所参加游戏的时候,他总是常受挨打的。”早期的不良经验,使于连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内心越是脆弱,其防御机制就越强。于连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实际上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一种对内心自卑感的补偿。因此,他宁愿在家挨饿,挨打,也不愿到贵族家当奴仆;他关心和谁同桌吃饭胜于关心薪金的多寡。于连的内心是自卑的,然而他又不能忍受这种自卑。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他最初对德·雷纳尔夫人示爱并非真心,而是为了维持自尊这一“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用爱情来衡量自己价值的心理,使他本来就极强的自尊心变得更为敏感。在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纠葛中,自尊使他要求得到真正的爱,自卑又使他得到了这种爱也不敢相信,他没有足够的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所以他才会那么迟疑。于连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当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时就会导致自卑感,而这种自卑又激起了他强烈的自尊。然而, 正是这种自尊心理使他赢得了尊敬、友谊和爱情。司汤达运用细腻的笔触,使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迸射出思想的火花。

如果说于连在德·雷纳尔市长家时还曾明显地表现出傲慢的反抗,那么在神学院里,他变得收敛起来。神学院阴森恐怖,利欲熏心的神父们都是伪善的无耻之徒,教士们相互猜忌、告密、诌媚、倾轧。在这种环境下,内心正直的于连也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他明明鄙视憎恨他们的这些行经,却忍气吞声地适应他们;他明明是无神论者却扮演成虔诚的教徒,以博取彼拉尔院长的赏识。在这里,根本不信仰上帝的于连强压心中的感觉,极力表现出伪善的面貌,逢人就背诵《圣经》和《教皇传》这两部连他自己也觉得无用的书,借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他希望一方面能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能为自己的前途铺好路。伪善与正直的冲突使于连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但它也更进一步激化了于连对上流社会鄙视反抗的情绪,更坚定了于连征服上流社会的信心。阴暗的神学院把于连变成了伪君子,同时也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

巴黎是“阴谋和伪善的中心”。于连由彼拉尔院长介绍到巴黎任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这里,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这个阶段中,于连的个人奋斗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同时也遭受了最后的失败。

地位和环境骤变,在都市风气严重腐蚀下,于连的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步转化。他鄙视上层社会的纨绔子弟,却又盼望着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他十分仇视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行径,但当领悟到侯爵有意识把自己栽培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时,却又甘心为侯爵效力。

高傲的言行、才气和雄心使于连赢得了侯爵小姐玛蒂尔德的倾慕。于连不爱玛蒂尔德,甚至对她的孤傲怪僻十分反感。但他一发觉玛蒂尔德对他的感情,便马上闪现出这样一个思想:一旦拥有了她,就实现了他企盼多年的梦想。于是,他为了抓住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使用诡计征服了她。因而,他得到了封号、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此时的于连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反动教会勾结,诱使市长夫人写了对于连的揭发信,致使侯爵取消了他与玛蒂尔德的婚约。于连美梦破灭,盛怒之下枪伤了德·雷纳尔夫人,被判处死刑。

三、于连命运的悲剧性

在于连所生活的物欲时代,金钱、地位、私欲、美貌等侵蚀着人性,特别是腐蚀着人的灵魂、信仰。宗教信仰的丧失,一方面意味着在自我生命中,解脱了一切束缚, 生命变得自由开阔,自我实现成了人生中最高的奋斗目标;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私欲膨胀,内心痛苦,矛盾重重,灵魂无所归依。这样,在于连的生命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徊在自由与禁锢、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难辨真伪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常常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物欲世界泯灭了于连的正直和善良,物欲世界毁灭了于连的人性之美。

于连是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深受法国大革命的熏陶并继承了其时代精神。他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善于学习和思考,具有顽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和非凡的智慧。但他毕竟生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阶级的偏见、矫饰的习惯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对其影响极大,促成了他“虚伪”与“真实”的双重性格。当于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德·雷纳尔夫人揭发了他。结果,德·拉莫尔侯爵取消了于连与他女儿的婚姻。气愤之极的于连开枪打伤了德·雷纳尔夫人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于连面对接受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还是玛蒂尔德小姐的救援,最终他选择了纯洁与真诚;面对获救的希望和人格的完善,最终选择了人格的尊严;面对依附于别人可以生存下去的可能和真实一次却生死难料,最终选择了真实,选择了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也等于选择了死亡。这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于连最终没有实现先前的梦想,反而被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短短一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虽然司汤达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于连的“成功”是暂时的,最终的悲剧是必然的。贵族阶级等级制度的森严和门阀观念的僵死,顽固严密地禁锢着当时的社会,他们决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而对于连而言,最后他所表现出的“当不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的崇高悲剧精神和被砍头的结局,却使他抛弃幻想,走出假象的陷阱,恢复真实的自我,展示了一个平民冒险家的尊严。于连这一典型形象的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参考文献

[1]司汤达.红与黑[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张伟航、孟昕.借来的欲望——《红与黑》再解读. 兰州学刊, 2006 (8)

[4]林双泉.奴役与自由——对《红与黑》主人公于连人格的精神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9 (3)

[5]龙怀珠、王彩萍.论《红与黑》强烈的政治倾向——兼谈于连悲剧的社会意义.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1 (6)

上一篇:机器人记者下一篇:煤矿网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