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

2024-10-18

南京临时政府(精选12篇)

南京临时政府 篇1

一、临时政府落后的财政体制

辛亥革命爆发后, 清政府的财政体系虽受到剧烈冲击, 但毕竟还能在未独立省份保持财政的相对统一, 而南京临时政府所受影响较之更甚。光复后的东南各省地方政权林立, 仅江苏境内就有四个都督府, 安徽境内多达十六个军政府。政权的不统一意味着财权的不统一。为了保证自己的开支, 每个地区都紧握本地税源。南京临时政府虽号称中央, 但对各省并无支配力。这种情况已经使当时的舆论深虑民军“拥号称尊, 各不相统, 即无外忧而已自兆分崩离析之祸矣”。这在征缴赋税及抵借外债两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临时政府财政部表示:“本部收入的款, 向以全国赋税为大宗。自光复以来, 各州县经征款项, 应划归中央政府者, 虽早经本部通电催解, 而各该省迄未照解前来, 以致收入亦无从概算。”“即各行省有继续征收者, 而机关林立, 实成分划之形, 事权分歧, 甚于前清之世”。孙中山身为临时大总统, 对这种情况却毫无办法, 只能呼吁“各都督合顾大局分吵域”, “现在民国成立, 庶政待举, 筹铜犹急。中央负担太重, 财政竭跃自不待言, 贵省如能设法, 希望不分内外, 于岁入项下, 速即统筹拨解, 以应急需。”可四川军政府回电:“各厅、州、县内一应丁粮等项, 无从催收”, 江苏都督庄蕴宽回复:“宁属财政, 异常支细……应由 (财政) 部月给补助费银三十万两。”直至临时政府北迁, 财政部只收到2500元税款。

临时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威统一各省的财政, 其政令往往不出国门。从江苏都督庄蕴宽宣称的:“总统无变更地方财产之权力。”到各省对中央政府“无一钱供给” (孙中山语) 。临时政府一触及地方的经济利益, 就会遭到它们的抵制和反对。张警在临时政府成立前就预料:“假使政府即日成立, 其所设财政部长者, 亦不过管理江苏一省之财政而已。近如浙江, 远如广东, 尚为完善之区, 然亦无术可使统一。”观之临时政府的实际情形, 较他的预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扰和阻挠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 列强控制着经济命脉, 正是它们的干预使临时政府失去了重要的海关收入, 而临时政府无法得到外国的贷款更要归罪于他们的阻挠。对于英国而言, 从经济上遏制双方 (特别是临时政府) , 使之回到谈判桌前是消战的最好方法, 因此对临时政府的贷款要求坚决予以拒绝。不仅它不贷款, 其它国家也不能触及这一禁膏。日本为了使本国垄断资本打入长江流域, 指使财阀贷款给临时政府, 就遭到英国的质问。英国表示:“上述借款之一部分, 无疑将提供革命军作为军费使用, 希望贵国政府加以制止。英国政府将继续尽最大努力制止本国财团向官、革双方之任何一方提供借款, 确信贵国政府亦应采取同样措施。”由于当时日本与英国尚存在同盟关系, 加上美、德等国的竞争和反对等原因, 日本只好僵旗息鼓。临时政府的贷款之路就完全断绝了。胡汉民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评论道:“日商之款五百万, 则为汇丰银行抵制, 至不能成立, 实受帝国主义者之打击。”

三、缺乏中国农民阶级的支持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近代的任何改革和革命, 如果不能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必将失去农民的支持, 从而无法取得成功。辛亥革命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尽管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但并未被大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起义后, 不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未提出土地问题。“此次乡民之抗租并不以年岁之丰欠为籍口, 而惟一意以全租绷免相要挟。大致谓民军光复, 凡满清苛税姆除, 不少租税同一性质, 自必一律豁免。”可见, 由于辛亥革命忽略了农民和农村问题, 农民阶级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与临时政府产生了矛盾。农民的反抗对临时政府和各地军政府财政的影响是巨大的。

摘要:南京临时政府从成立之初, 就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 尽管临时政府付出极大的努力, 但仍未能摆脱财政举步维艰的窘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困窘,原因

参考文献

[1]《革命危言》, 《申报》1911年12月2日。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第285页。

[3]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辛亥革命资料》, 北京, 中华书局1961年版, 第109页。

[4]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 第一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13页。

[5]张怡祖:《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台北, 台湾文海出版社 (影印本) , 第196页。

[6]邹念之编译:《日本外交文书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360页。

[7]《胡汉民自传》, 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总第45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期, 第58页。

[8]《论乡民抗租风潮》, 《申报》1912年1月3日。

南京临时政府 篇2

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人民政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人民政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

四项制度实施方案

2011年,省人民政府决定继续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根据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江在深化全省政府自身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政府自身建设201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云政发〔2011〕27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政府自身建设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云政办发〔2011〕52号)要求,为全面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工作,巩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大意义

政府自身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迫切需要。当前,**正处于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面临新要求,和谐稳定面临新挑战,改革攻坚面临新任务,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政府自身建设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新任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行动,是提高政府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为民、务实、高效、清廉政府的重要抓手,不仅对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和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黄金口岸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更是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州委五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切实抓好今年政府自身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提高政府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黄金口岸的中心城市。总体思路:把政府自身建设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要求,围绕深化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的方式,拓展工作内容,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督促检查、提高实施成效,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在促进政府自身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以政府自身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能力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内容,也是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既要不断强化国有资产处置、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投资项目审批、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重大行政审批行为,又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行政和监督全过程,全面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等制度,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体系,确保行政机关工作的运转有序、管理规范、高效廉洁,为社会提供快捷、方便、满意的高质量服务。

(三)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政务公开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畅通政府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沟通渠道的有效措施。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创新公开方式,丰富查询渠道,加大重要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和重点工作通报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增强政务公开的有效性,使政务公开成为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四)强化行政绩效管理

机关行政效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体现党和政府形象,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继续强化行政绩效管理和行政行为监督,着力控制行政成本,不断提升行政能力,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

(五)完善制度保障措施

我市政府自身建设能否再上新台阶,关键在于坚强的领导,精心的组织,务实的作风。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严格实施督促检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全面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经研究,决定对实施四项制度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充实,调整充实后的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 组 长:** 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 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市监察局局长 ** 市发改和改革局局长 ** 市工业信息化局局长

**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成 员:** 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 市财政局副局长 ** 市审计局副局长 ** 市监察局副局长

**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 市监察局执法室主任 ** 市网管中心副主任 ** 市政府法制办干部 ** 市纪委纠风办负责人 ** 市政府办督查督办股干部

实施四项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督查督办股,由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仍以联席会议机制深化巩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落实。

办公室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设立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强化行政效能管理、完善制度保障措施五个推进协调工作小组: 1.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推进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信息化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审计局。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政府法制办,负责日常工作,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

2.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推进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工业信息化局、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日常工作,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

3.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业信息化局、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办督查督办股、市网管中心。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网管中心,负责日常工作,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

4.强化行政绩效管理推进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市发改和改革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审计局。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审计局,负责日常工作,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

5.完善制度保障措施推进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监察局、市政府办督查督办股。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政府办督查督办股,负责日常工作,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

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把深化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基本工作内容确立下来,纳入目标管理和考核范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在实施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切实抓好本部门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组织领导和深化巩固工作。

(二)明确组织分工

为明确职责、落实工作,强化实施四项制度联席会议,负责对四项制度实施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全面深化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推行力度,市政府办督查督办股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市监察局负责四项制度实施的监督检查,确保政府自身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尽快取得实效。

五、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认真抓好制度建设

市政府将根据李江副省长在省政府深化政府自身建设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政府自身建设201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云政发〔2011〕27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政府自身建设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云政办发〔2011〕52号)和《德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宏州政府自身建设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德政办发〔2011〕79号)要求,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2011年**政府自身建设工作任务分解》,把政府自身建设的内容具体化,配套措施的完善,从制度上保证政府自身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推动制度落实的联动机制

继续保持和加强政府四项制度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其职责和效用,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参照市联席会议的做法,建立健全政府自身建设联动机制,每2个月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深化政府自身建设的工作,整合力量、加强配合,提高政府自身建设目标任务落实的质量和效率。

(三)开展实施成效社会评估,严格实施督促检查 把政府自身建设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加强制度建设的考评,建立制度实施的奖惩机制,并适时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政府自身建设的实施成效和社会影响开展科学评估。要加强对有关制度实施情况的日常检查,及时收集上报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有关数据,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联席会议要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力量,加大制度实施的督促检查,对推进不力或不按照规定开展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行政问责,并限期整改落实,推动政府自身建设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陆川:《南京!南京!》 篇3

38岁的陆川看起来十分年轻:他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穿着黑色羽绒服,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滔滔不绝。虽然按中国古话,他该是年近不惑,但陆川给人的感觉,却仍像20多岁的小伙子那样轻松与鲜明。在拍摄了两部话题沉重的电影之余,他甚至不吝于在博客上展现自己小小的幽默感;又因为年轻有为,模样清秀,在最近的媒体上,陆川的感情事也成为娱乐记者们很愿意提及的话题。

这给人一种陆川不务正业的印象,但实际上,陆川实在太忙了。采访时间很难敲定,经过多次协商,采访定在了下午一点钟,但陆川两点钟才到,又一头扎进内室,过了半个小时才出来。与此同时,在外屋,他的工作人员正在与合作单位探讨字幕的问题,双方排出的时间表以10分钟为单位。陆川的时间就交付给这些分割开来的10分钟。字幕,剪辑,审查,他还有一堆事要做,而助理已经在提醒奔赴香港的时间了。

是的,《南京!南京!》就要公映了。然而,在审查阶段,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这注定是一份过于敏感而冒险的题材。因为有些段落必定是触目惊心,也因为陆川对真相的孜孜以求,他要将曾经屠杀中国人的日本“禽兽”还原成“人”。

南京临时政府 篇4

一、现代国家政体的建立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列强强行打开, 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 开始逐步向西方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 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经济制度并不能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而必须从改变在中国运行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入手。

辛亥革命前君主立宪派主张向英国学习, 中国应从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 然后再转化为民主立宪, 保留皇帝。对此, 孙中山说:“有人说我们需要君主立宪制度, 这是不可能的。没有理由说我们不能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中国已经具备了共和政体雏形。”临时政府的成立, 不同于以往的改朝换代, 它彻底的结束了在中国延绵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明确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政体, 彻底的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人民享有权利而不对某一人效忠,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政党开始在政治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资产阶级政党形式来组织领导的革命。在此之前, 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已经如如雨后春笋一班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在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之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影响力最大。中国同盟会的根本宗旨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1905年,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正式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国民党的政策纲领, 为广大革命者提供了的精神动力和斗争方向。

辛亥革命就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黄兴等著名革命党人都在南京临时政府担任要职。孙中山更是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革命党也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占大多数。民国政府建立初期, 革命党人在政权中处于领导位置, 为巩固新生政权竭力团结其他派别,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国党禁一开, 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革命党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专制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三、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之一就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至3月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基础上, 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规定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实行责任内阁制, 肯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宣告了“联即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彻底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也粉碎了了立宪派的“君主立宪制”的幻想, 从此任何人想做皇帝都必然走向灭亡。

民国临时政府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欧美的“三权分立说”设立的, 孙中山再次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分立说”, 在三权之外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临时约法》效仿西方的三权分立政策, 希望对权力进行制约与抗衡, 虽然在后来的实行中走了样, 但是无疑对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对于专制主义有否定作用, 也对总统独裁、寡头政治具有防范作用, 意义重大。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一律平等的拥有人身、财产、居住、言论、出版、结社、集会、通讯、信仰等自由的权利;人民有诸愿、陈诉、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临时约法》的这些规定体现了中华民国尊重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也是首次被赋予如此广泛的权利。

四、现代政治意识的产生

现代政治意识产生最明显的反应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大。在传统社会中, 大众参与政治的程度总是很低的, 政治权力集中于于少数的贵族和官僚集团的手里。共和体制的确立, 极大的促进了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1912年, 有省议员和参政两院的选举。1913年国会正式召开。群众参政, 政党在中国纷纷成立, 这都是共和体制的确立后中国参政扩大化的直接反映。

人们开始选举议员, 以议员为代表参加国会会议。国会、议院、民主共和、总统、总理等现代政治名词被人们所熟悉。临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现代政府的运行规则和组织形式。这些行动无疑是对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切实的现代化政治教育, 瓦解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使中国的政治风气为之一新。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南京临时政府的腰杆不硬, 政权运行并不十分顺利, 但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国第一次建构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 对政治的现代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应该肯定辛亥革命推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大潮, 并影响着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朝着更高更深的层面不断发展。

摘要:南京临时政府是立宪派旧官僚和革命志士组成的革命统一战线政府。虽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短暂, 但是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其职能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化, 从封建专制统治转化为现代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文明政府。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民主共和政体,现代文明政府

参考文献

[1]《近代史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 中华书局。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人民出版社, 2010.8。

[3]《孙中山全集》,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 中华书局, 1990.1。

观《南京!南京》有感 篇5

实践内容:观《南京!南京!》有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11

12012/4/

2活着比死更艰难,珍惜生活,把握人生

南京,南京”,反应的是1937年日本进驻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真实写照,惨绝人寰,或

许电影对真实还有所保留,但是这已足够了,足够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体验当时处于战

争悲惨的生活,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

影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日军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

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

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想象不到当时人的对战争

是怎样的心态!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杀与嘲笑!与对待牲畜般的行为!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十几个人就能控制几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们现在呢?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呢?冷静!镇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弃……要是我们处于当时的情景又会怎么样呢?在战争时期,人的求生欲望显得更加的明

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着: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典型的中国军人本色,视死如归,面对南京失守后带着剩余的士

兵与日本鬼子对抗,最后还是英勇牺牲。

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

保护难民营的人,当她知道日本人要选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妇的时候,她的心比谁都还要痛,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亲眼看着小江被拉走。在最后为了多救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将失去尊严--被强奸,她对着角川说:杀了我。士可杀不可辱,宁愿牺牲也不能没

有尊严。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

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后来被日军强

奸,知道身为女人之痛,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

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恿

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

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

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

去。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

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后笑到灿

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懂一点点日语。成为拉贝秘书后算是替德国做事,可另一方面

却是保护着家人;原来帮助着可怜的人民,可是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相反女儿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妇也死了,唯有

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而是以死来赎罪,是

一个血肉鲜明的人物。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说她又怀孕了。

唐周氏--作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与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来是不愁衣食,最后

却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么的悲哀,不过幸好肚子里还有一个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

定要有活下来的勇气。

角川--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使我们认为有那

样一个日本人并不十分可恨,这也是人性的表现。他作为日

本军人不能不杀人,而面对自己杀过人,使他内心充满不安,从他的眼神里有时会看出作为士兵的茫然。他喜欢百合子,明知她是为了满足日本人需要而来到了中国,可他并没有嫌

弃她,相反,从她那里还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他看着小江被凌

辱最后死去,他的内心可能更加挣扎。明明看到了姜淑云多

救了中国人他却装作不知;当姜淑云被拉走时,望着他的眼

神,叫他去杀死她时,他果然一枪杀死了,使她能有尊严地死

去。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在他心里,看

到的事实,不能承受,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良知,看着这样的一切,心里的冲激比海水还

多,比海还大,活着真的比死更难受,所以他一枪毙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当时旧中

国人民悲惨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严,亲人……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

侈”的东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丽的中国女性被强奸被欺辱致死……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这样的场面

或许是历史上最悲惨的局面了,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叫人不动容,怎么叫人不伤心,但是伤心的同时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浪费时间,每天上网,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难,自杀,离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满。或许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给自己的人生定个

目标!

看过“南京,南京”都人都会有很大的感慨,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生活,想到了我们的国

家,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和平繁荣,也给了我们提醒,提醒我们要好

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出一份力!

70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飘絮,万古萧疏鬼唱歌。

《南京!南京》,一部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片。它的黑白画面就这样把历史重演了。日本

人那一声声的炮响,回荡在空中,炮弹结结实实的砸在南京的城墙上,也结结实实的砸在了

我的心上。南京的城墙附近,一群被抛弃了的士兵,他们用仅存的力量抵抗着入侵者。他们或许已经知

道结局,但他们依旧努力着,流着滴滴让人心痛的血。而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斩杀,即使难免一

死,也要在死前用尽全力喊出“中国不会亡”„„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活埋,枪

击,火烧等等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令人心寒至极。

百姓们没能逃出这场惨不

忍睹的屠杀,日本人丧失

天良,人们欲哭无泪。片中还重点描述了日本军队对于中国女性这个悲惨的群体的迫害。日

军组织进难民营强奸女人,他们面孔猥琐,贪婪。而她们却在挣扎,在反抗,在控诉。就是

他们残酷的行为才造成中国史上出现了“慰安妇”这个词,他们不断践踏中国女性的尊严,强占她们,这种可耻的行为多么使人奋恨!片中有个镜头一直让我气愤:日军冲进难民营时,所有百姓举起手来。只有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东张西望,发现所有人都举手,觉得自己应该

那样做,于是也举起手来。日军是没人性的,甚至对于小孩,他们也不放过。强奸少女,从

楼上把唐先生的女儿摔死„„就连以拉贝先生为主的外国人也看不下去这样残暴的战争,他

可以为了救人而拼命,可他却又很无奈。出现过这样一个日本兵,他害怕,会因杀人而紧张,看到无数杀人场面会痛苦。在影片结束,他不堪重负,在救下一大一小士兵后自尽而亡。结

尾,日军跳着奇怪的舞蹈在庆祝,我不知道当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但我知道他们的每个乐点

都敲击着我的心,每一声都是一个折磨。

现在,即使事情已经过去,我们或许想去追究什么,但是很无奈,我们不可能像他们一

样屠杀日本人民。我们是有文明,有思想,崇高的民族,我们不会做有损尊严的事。我们将

会用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证明我们的伟大,用我们的进步惩罚他们无耻的行为。

加油,中国!

我看了同学推荐的《南京!南京!》,虽然事先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罪恶,但是真的以屏幕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我还是震撼了。黑白的场景更能体现那段历史的无力和

苍白,不知是因为历史遗留还是因为传统的束缚,一批批中国人在几只杆枪下陆续举手投降,没有人反抗,就像流感病毒的传播蔓延开来,受苦的都是中国人,随即而来的是无数的尖叫

和哭声,撕心裂肺。

愚钝的难民们祈求纳粹的原谅,当日本官兵提

出要“借”一百个女人时,大家想的都是屈服,我敬佩那些自愿走出队伍以求保护大家的女人们,但

是我可惜她们的愚钝,既然难逃一死为什么不奋力

反抗,哪怕一命抵一命也是有价值的,可惜一具具

白花花的女人尸体被拖走,剩下的只有7个幸存,同胞们抱头痛哭,似乎用哭声才能发泄自己的痛苦

和不堪,可惜无法改变什么。

在片中,有为救同胞英勇牺牲的战士,有为了自己妻儿出卖别人的大使秘书,有良心未

泯的日本兵,有隐忍痛苦的慰安妇,有奸诈残忍的日本军官„„在战争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每个人迫于生计和身份,不得不作出选择,但是良知支撑着整个影片,受苦受难的大家互相

扶持,希望走出这片苦海,心里抱着美好的期望,哪怕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最后那个日

本兵放走了中国父子自杀了,引人深思:战争不论谁赢谁输,都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伤痛。

当父亲给孩子美丽的小花,孩子脸上带的灿烂的笑容更能说明: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1937年七七泸勾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失陷了,观《南京!南京!》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大义的思

考,当日本的轶蹄践踏了中国人民的心脏,让我奋慨的是中国人民为什么软弱,任由日本人

活埋、枪杀,那时的中国国民处在怎样的一种思想状态,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迷茫、无助,双

眼空洞的毫无生机。也许并不曾有一个中国人想当汉奸,但人自私的本性让他为了自己的妻

儿做出卖国之举,但国将亡矣,小家安在!最后的最后,只怕并没有因此而护得妻儿,反而

辱没了自己的民族气节。当南京城守不住的时候,当尸体满山

遍野、血流成河的时候,千千万万的中国男儿高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亡…”这是怎样的感动与感慨,仅是爱国意念的存在。

当日本人提出无耻条件:用一百个中国女人做慰安妇来换取难

民收容所的安宁,一个中国妓女伸出纤细的手臂站出来,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连最让我们感觉卑贱的妓女尚可如此,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万岁,中国不亡。当我看到德国

驻华大使拉贝先生在不得不离开收容所时,在上车前向中国人

民的深情一跪,不是不仁慈,不是对不起,而是人心中慈悲的最大流露,他并不曾想离开,而是再如此下去,会破坏所谓的“日德和平”,多么可笑而无耻的理由。无论历史怎样,毕竟八

年抗战取得胜利,毕竟天佑中华,毕竟人间有大爱的存在,毕竟、毕竟我们仍相信善良。

勿忘国耻,奋勇前进。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无数的中国人为守卫这片红色大地而倒下,为了独立,为了自由,为

了尊严,为了民族,他们受到敌人惨绝人寰的蹂躏。这一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前进。

每当我看到这一段历史,内心总会波涛汹涌,我有的不止是愤怒,还有痛心、无奈和动

力。我愤怒日军的暴行,痛心民族的屈辱,痛心人民的遭遇,怀有民族复兴的动力。

南京大屠杀让我看见人性的泯灭。烧、杀、强、奸、虐无异于禽兽。当尸体堆满南京,杀人只不过是游戏的时候,生命是那么的渺小。

这一段历史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复兴,国家要强

大。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每个人应

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巴金

当国家受欺凌时,每一个国民都是屈辱的。中国人民已

经饱受磨难,先烈们用鲜血筑起中国的不倒之墙。现在我们无法像先烈们一样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可以珍惜现在的幸福,用每一天的激情去奋

斗。

当各位同学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当某些同学还在沉迷在网络游戏的时候,当我们在教

室里感受着大学生活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多少无名英雄战死杀

场。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样来只不宜的和平。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现有的幸福生活。我们可

《南京!南京!》等 篇6

导演:陆川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香港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座城因这段屈辱的历史而灰暗,但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闪耀。武力可以摧毁城墙,但绝不能摧毁一座城市。回顾历史让人痛苦,但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痛苦,还应有沉思与奋起。

片名:《北京人在纽约》

导演:郑晓龙、冯小刚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那里也许是个天堂,遍地黄金;也许是个地狱,充满罪恶。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踏进了这个城市,于是繁华与落魄、奋斗与挣扎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内涵。上个世纪末成人出国去淘金,这个世纪初孩子出国去求学,利与弊、成与败、得与失,又有谁能说尽呢?

片名:《魂断威尼斯》

導演:鲁奇诺·维斯康蒂

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 法国

这是根据托马斯·曼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拍摄的。威尼斯,是个多么美妙的城市,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水,独具特色的建筑,让这个城市美到一种极致。一个如画册中美丽的男孩出现在人的视线中,这是一种唯美。理智在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只能让人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痴迷于纯真少年,痴迷于唯美城市,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南京!南京!》中的静默 篇7

在这部电影中静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这与“逗号”“分号”“叹号”等标点的作用有偶然的相似处。在伏击日本兵的段落中, 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弥漫在画面中长达几分钟, 之后声音突然中断, 接着我军战士的欢呼声。虽然只有短短4秒的静默, 但是起到了调节影片节奏的作用, 稍微缓和了之前的紧张气氛, 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时间, 同时也更强化了双方对战的激烈, 这便是类似“逗号”的停顿作用。所谓“分号”, 是指叙事上的连贯作用, 还是在伏击这个段落中, 当我们的战士还沉静在胜利的喜悦中时, 一声响彻天空的刺耳的警报声让大家顿时安静下来, 在接下来经将近一分钟的时间, 镜头在陆剑雄和众战士之间切换了两次, 所有的人都是表情凝重, 没有任何的言语交流, 只有渐渐远去的警报声和愈来愈近的坦克声。这样的静默过程实际上是心理斗争的过程, 是叙事上的一个分割点, 为接下来众战士的两种不同举动做了一个隐秘的交代。当“散了吧”三个字从陆剑雄嘴里说出来, 我们看到有出于本能的逃生者, 也有继续战斗的英勇者也就不足以疑惑不解了。再如姜老师和角川阁楼相遇的这一段戏中, 只有角川说了三句话, 姜老师与他的回应只是靠点头, 递东西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完成, 姜老师始终处在一个静默的、被动的状态, 以及后来影片卡车救人段落中角川和姜老师几次无言的对视都是为姜老师要求角川射杀自己埋下了伏笔。在这部电影中, 静默最常见的作用便是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就如同“感叹号”一般。影片开始部分, 当教堂的大门被推开时, 所有中国人都保持着一种静默的状态, 没有人因为惊恐而放声大喊, 只有缓慢的后退和缓缓举起来的手, 这是一种超越言语的表达恐惧的方式。再如挑选慰安妇的这个段落中, 当小江第一个站出来, 随后有一个接一个的女子从队伍中走出来, 没有哭泣声, 只有顺着脸颊流下来的眼泪, 默默地传达着一种屈辱、无奈和牺牲。这种无声的表达反而让观众感觉到比声音更强的力量, 使得画面的内在情绪与观众的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契合。

静默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就如同“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声”一般, 以“无声”衬“有声”, 以“动”衬“静”, 是静默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在陆剑雄等人被俘段落中, 目睹了很多人遭到惨杀, 再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时, 陆剑雄毅然走了出来, 随后是一个人、两个人……, 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也是一种情绪的积累, 最终爆发为所有的人一致高呼“中国不会亡”, 这是从“此时无声胜有声”转变为真正“声音”的过程。再如唐先生被杀的段落中, 唐先生被绑在木桩上, 伊田则是先踱步再背对着唐先生站定, 伴随着同时出膛的几颗子弹, 唐先生的身体向前倾倒, 这“动”“静”的结合更加衬托了伊田的心理状态, 对于这样的一场杀戮他还是伴有人性的思考的, 但是那样的一种环境让他无法正常的面对。再如面对被屠杀的时候, 小豆子和陆剑雄四目相对, 嘴角轻轻的上扬, 这一细微的动作恰好反映了他们面对生死时的那种淡定。因此这里所提到的静默是通过声音和动作带来的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并不是局限于无声即静默这样的一个出发点。

南京临时政府 篇8

近年来,政府治理绩效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如同公司治理对公司经营发展之重要性一样,政府治理影响着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效果。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系统以量化形式向公众、政府提供财政、经济方面的信息,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政府审计则具有监督、鉴证和评价功能,促使政府履行其公共受托责任,是整个国家财政体系的“免疫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我国自2000年开始的政府会计改革,改革动力偏弱并未触及会计核算的核心。2015年初国务院批转财政部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时,方案提到要完善相应的审计配套规划。政府会计改革初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巨大的转换成本以及风险,其对政府绩效的改善则可能被弱化,这就更加需要政府审计发挥其作用。政府会计与政府审计的协同效应得到广泛的认同,政府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治理绩效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审计本身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因、路径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讨,这为本文研究政府会计改革、政府审计的政府治理绩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0个国家,以其2007-2012年政府治理数据为检验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治理绩效的作用,以及政府审计在此过程中的协同效应。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政府会计改革是由政府财政部门主导的,旨在降低政府交易成本、提高各部门经济绩效的行为。现阶段,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是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相比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能够进一步优化收入、费用的确认与配比,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及时性、科学性,并避免利用确认时点问题进行收入费用的操纵。会计师国际联合会也主张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体系的核算基础,更准确的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运行状况,有效的反映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政府对财政资源的情况,为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解决政府债务隐性风险难以计量、控制的问题。因此,提出本文假设1。

假设1: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能够提高政府治理绩效

政府审计作为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在现有政府治理系统中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一直发挥着预防、监督的功能。政府审计作为整个政府会计改革的配套制度,既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力量,又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受益者,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内在联系,政府审计通过履行监督职责推动政府会计改革顺利进行并发挥治理效应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政府会计作为整个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政府审计的监督对象,提高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是政府审计的职责所在。目前政府会计系统由财政部领导,而政府审计由审计署负责,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会计与政府审计存在着许多业务上的交叉,审计部门通过长期大量的经验总结,掌握了大量政府会计运行的一手资料,对于政府会计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细致的了解,能够为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路径提供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政府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所提供的经济数据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对于以财务信息为审计线索的政府审计而言,推动政府会计改革,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和治理效应又是政府审计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因此,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是提升政府治理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政府会计改革需要政府审计体系的跟进,在完善的政府审计配套机制的作用下,政府会计改革将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使政府会计在业绩评价、债务风险管理等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因此,提出本文假设2。

假设2:政府审计增强了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治理绩效的提升效果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尚未进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因此,本文研究数据为国际上已经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国家开始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改革,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本文从调研数据中选取2007-2012年的数据,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了筛选:剔除2007-2012年数据不全的国家或地区;剔除未建立政府审计的国家或地区;剔除发生战乱或剧烈政治动荡的国家或地区。经筛选后共选取66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通过查阅OECD的《国际预算措施和程序数据库》获取样本国家和地区政府会计改革以及国家政府审计方面的相关数据,通过查阅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获取样本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公共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的情况。查阅世界银行的政府治理绩效“全球治理指标(WGI)数据库”获取样本国家公告治理相关数据。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政府治理绩效(GMP)。政府绩效的计量应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综合考虑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目前,对政府治理绩效较为权威的计量是Kaufinaim等设计的全球治理指标,本文选择的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标(WGI)数据库从六个维度对政府治理绩效进行评价,这六个维度分别是话语权和问责权(GMP1)、政府有效性(GMP2)、政治稳定性(GMP3)、规制质量(GMP4)、法治指标(GMP5)以及反腐败(GMP6),由于数据库给出了样本国家各项指标的得分,因此,本文直接以得分数据作为政府治理绩效在某一方面的评价得分,以六个指标相同的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作为政府治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得分。

(2)解释变量。政府会计改革:从目前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看,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基础的选择,即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的基础,还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现有研究表明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能够更好的反映政府对资产的使用效率、政府承担的负债的风险水平,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信息。政府审计(GAUD):本文根据OECD的《国际预算措施和程序数据库》中有关政府审计的调研报告及相关数据汇总为依据,通过分段赋分的方式对各国政府审计有效性进行计量见表1。

(3)控制变量。影响国家治理绩效的因素还包括其他经济指标,参照现有研究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LNGDP),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各项基础设施越完备,越有利于政府绩效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国或地区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本文选取GDP指标的自然对数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城市化水平(URB),城市化水平越高,公众参政议政的意愿越强烈,对政府的监督力度越强,本文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镇化水平。贸易开放度(TRA),一个国家的贸易开放度越高,地区经济发展和治理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影响越大,促使政府职能转型,进而对政府治理绩效产生影响,本文以进出口额占GDP比重计量。政府负债率(DEB),以中央政府负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计量衡量负债对政府治理绩效的影响。具体变量定义见表2所示。

(三)研究模型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1)、模型(2):

表示公司治理绩效的留个子指标,即话语权和问责权(GMP1)、政府有效性(GMP2)、政治稳定性(GMP3)、规制质量(GMP4)、法治指标(GMP5)以及反腐败(GMP6)。

以政府审计为调节变量,加入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审计的交叉项,构建模型(2)检验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关系的影响:

采用STATA11的非连续面板数据的回归方法进行多元回归统计,以模型(1)检验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治理绩效的影响,以政府审计为调节变量,构建模型(2)检验政府审计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政府会计改革的均值为0.3633,表明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国家数量占样本总数的36.33%,自2007年以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新趋势,经过近10年的发展,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不断发展完善并在一些国家趋于成熟。与此同时,政府审计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政府审计的平均得分为56.3354,表明各国政府审计系统处于一个相对完善的水平上,而程晓(2014)年利用该指标体系评价我国政府审计的完善度得分为55分,我国政府审计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绩效得分的均值为59.5712分,最小值12.15,最大值97.65,标准差为22.1254,表明世界各国在政府治理绩效方面的差异明显。

(二)相关性分析

为了初步判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对主要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主要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变量政府会计改革变量(GAP)与政府治理绩效(GMP)的相关系数为0.7219,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初步支持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绩效。政府审计完善度(GAUD)与政府治理绩效(GMP)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初步表明政府审计对于政府治理绩效具有提升效果。同时,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3633,可以判断模型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可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

注:***、**、*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相关

(三)回归分析

(1)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采用模型(1)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分别统计政府治理指标加权平均值以及六个子指标与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情况。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回归统计结果见表5。政府会计改革变量(GAP) 与政府治理绩效(GMP) 的相关系数为20.1421,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表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显著提升了其政府治理绩效水平。验证了假设1。同时,政府审计(GAUD)与政府治理绩效(GMP)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15。进一步分析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六个指标之间的联系,发现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的六个方面均正相关,其中,政府会计改革与“反腐败”的相关性最高,表明政府会计改革提高了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尤其是三公费用的使用情况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有利于发现腐败线索,继而形成对贪腐人员的威慑,有效遏制政府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使得政府债务水平能够更准确、科学的量化,避免了部分政府部门为了业绩,不顾债务风险,片面扩大投资而带来债务风险过高、投资收益低下的问题。同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以“各项交易或事项是否发生作为确认依据”,政府债务不能转移到下届政府,有效抑制政府部门的面子工程,倒逼政府加强配套法律的修订完善,拓宽政府公共事务的透明度,从而增强了公众的话语权和问责权,提高政府有效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性,提高社会规制水平和法制水平。控制变量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政府治理提供了多方面的系统支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公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能力,有助于促使政府提升治理绩效。贸易开放度与政府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政府债务水平与政府治理绩效负相关,表明政府债务水平过高会给政府正常运行带来风险,风险过高本身就是治理水平低下的表现之一。

注:***、**、*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相关,括号内数值为p值。

(2)政府审计完善度、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公共治理绩效改善。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绩效的提升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政府审计是整个治理框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够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发挥对政府会计系统的监督、咨询功能,更好的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为了检验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利用模型(2)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统计,结果见表6。交互项(GAP*GAUD)与政府治理绩效(GMP)显著正相关,即政府审计能够强化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并且在加入交互项后整个模型的解释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进一步检验在不同政府审计完善度截面上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关系的变化,本文研究GAUD变量均值的三个连续性条件变量取值上,政府会计改革变量对应的政府治理绩效均值的差异情况。表7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随着政府审计完善度的提高,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对应的政府治理绩效均值不断提升,表明政府审计强化了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正向效应。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与权责发生制会计对应的政府治理绩效均值的差异从26.38逐步增大到31.09,且P值为0.000,表明不同会计核算基础对于政府治理绩效的改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政府审计的完善,两者的差异程度增大,进一步说明了政府审计对于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正向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验证了政府审计完善度与政府会计改革之间的交互效应,如果不存在交互效应,在每一个截面上,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对应的政府治理绩效的均值差异就应当是相同的,而政府治理绩效均值差异的变化就表明了交互作用的存在。随着政府审计完善度的提高,均值差异变大,表明了会计核算基础选择差异对政府治理绩效的影响逐步增强。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审计的完善能够更好的发挥鉴证、咨询功能,提高了政府会计系统的效率并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系统效果远不如权责飞。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假设2得到验证,即政府审计强化了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的正向关系。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相关,括号内数值为p值。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以国家是否采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来衡量一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情况,如果改革采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作为本国政府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则IPSAS变量取值1,否则取值0,替代本文的研究变量GAP,按照上述分析过程进行回归统计,结果同样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DECD数据库为基础研究了政府会计改革、政府审计完善度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更全面、清晰的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债务负担,更明确划分经济责任,便于进行绩效考核,增强了政府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促使法律法规修订完善,有效制约了政府人员的寻租行为。政府审计作为国家运行体系的“免疫系统”,对政府会计系统具有监督、鉴证、咨询的功能,因此,能够提升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治理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同时,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具有协调效应,政府会计改革为政府审计提供更高质量的财政数据,而政府审计则为政府会计改革保驾护航。

(二)建议

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 篇9

一、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的理论内涵

(一) 政府成本的内涵

“政府成本”是政府成本理论的基本概念, 科学地界定政府成本的概念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根据政府成本发生环节的不同, 有人认为政府成本仅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身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 指政府行政中的各项支出, 即行政管理费;也有人认为政府成本还应包括政府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防, 以及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等方面的支出;还有些学者在用货币的实物形态来体现政府成本的同时, 强调政府成本还应涵盖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成本, 而这一部分则是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的渗透性支出。[2]这样, 政府成本所包涵的内容就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理论研究和与实际相结合两方面, 对政府成本的概念做出新的诠释:所谓政府成本, 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府运行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 以及由于政府失策失范行为所带来的额外支出。这一定义旨在对政府成本概念的界定做到适度简练和精确, 并且使其相关的内容和范围具有条理性, 便于研究与提出对策。

(二) 廉价政府的内涵

在变化迅速、讲求效益、效率、知识信息充斥整个社会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我国中央集权、层次繁多、自身消耗庞大、四平八稳的政府机构已经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的阻碍。因此, 希望政府更多地从经济角度考虑自身的行为, 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 降低政府成本, 整合社会资源, 展现公共利益, 以期建立一个民主、高效、廉价的服务型政府, 实现政府服务为民的施政目标。

当然, 在降低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首先明确的是, 所谓廉价政府, 所谓控制政府成本不是让政府不花钱、不办事, 而是希望政府能够将民众的钱用在“刀刃上”, 尽可能花费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提高政府的效能。

二、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的现状分析

(一) 政府机构与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1982年, 国务院工作部门 (包括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 从100个减到61个;1988年改革, 从72个减到68个, 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少到44个;1993年改革, 机构数量从70个减到59个, 非常设机构由85个减到26个;而到了1998年的改革, 数量又再不断减少, 从59个减到53个。但从纵向来观察, 不难发现这样的行政机构改革, 不过是权力在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上下左右移动, 其管理职能与管理方式没有根本的变革。因此, 几十年来, 政府机构的数量仍然在“曲折”中增长着, “机构庞大, 人浮于事, 官僚主义, 拖拖拉拉, 不守信用, 你放权, 我收权”的政府运作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改善, 反而越演越烈, 为此政府也支付了双重成本———即精简机构的支付成本和增加机构的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 据有的学者估算, 1995年底.在我国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有3576万人, 企业党政工团等有国家干部身份的管理人员约1136万人, 两项合计达4712万人, 占全国职工人数的近32%, 官民比例为1:30左右[2]。2005年, 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指出我们的民官比已达到26:1。[3]由此可见, 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的数量实在是多。我国政府机构臃肿、人员众多, 国家、人民为此将支付高额的成本。

(二) 浪费与奢侈行为司空见惯

浪费现象比比皆是。2002年, 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对我国政府机构能耗情况的统计显示:“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 接近全国8亿农民生活水平用电”。[4]2005年, 北京市对全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 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 相当于北京居民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 一名公务员1天的最高耗电量, 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5]

奢侈行为司空见惯。一方面, 国务院三令五申, 各级政府要严格控制公车的数量与档次, 但收效甚微, 公车仍然是换得越来越频繁、换得越来越贵, 讲排场、比阔气之风更是使政府在公车上支付了更多的成本;一方面, 政府在公务接待上的支出就像一个“黑洞”, 不断吞食着人民的财产。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出于各种目的, 热衷于迎来送往, 对公务接待标准越来越讲究, 出行、住宿和宴请级别越来越高, 浪费也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会议不是在旅游胜地召开, 就是政府各部门组团出国访问、参观。这种变质了的学习考察究竟每年耗费了多少政府成本, 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以上这些政府支出的项目都是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

(三) 腐败行为层出不穷

就政府自身而言, 腐败助长了政府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的浪费、攀比之风, 使得挥霍、侵蚀公款成为一种不良风气;也正是由于腐败的存在, 政府部门之间拖拉办事、相互推诿, 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运作效率;腐败同样还使一些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的官员得不到重用, 对国家、政府来说, 是极大的人力资本浪费。

就政府外部系统而言, 腐败行为鲸吞国家的巨额财产,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而官商勾结的寻租过程中, 权力使用者更是以权谋私, 获取不法收入, 使人民的钱流进了自己的口袋, 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成本;一些腐败者为了自身利益, 故意阻碍甚至是扭曲政府决策, 导致公共决策效率低下, 耗费巨大;政府为了查处、打击腐败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需要不断支付政府成本;腐败不仅给政府带来有形的资源耗费, 更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无形损失, 破环了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严重败坏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声誉, 危及到政府的合法性, 从而动摇了政府治理国家、社会的根基, 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与构建和谐社会、廉价政府极为不符。

二、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的对策分析

(一) 明确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

政府履行什么样的职能, 就应该充当相应的角色,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政府职能与政府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职能越多、机构就越多、配置的人员也就越多, 政府成本的上升就是必然了。因此, 明确政府职能、找到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是降低政府成本的前提条件。当前, 我们要逐步实现全能型政府向有效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的转变,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器、服务员、责任人的角色。只有建立有限的政府, 把管不了、管不好, 也不该管的职能与事情交给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来做, 将政府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上, 将政府成本花在“刀刃上”,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规范机构设置、精简人员数量

合理的机构设置, 是实现政府精干、运转协调和有效控制政府成本的内在要求, 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合理减少政府职能与内设部门, 把职能相近或是几个部门分别审批事项的机构, 合并为一个部门, 精简机构, 并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与沟通性, 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加强对各种临时性机构的管理, 对需要设立的新部门进行成本核算等, 使政府更加快速决策、减少机构之间条块分割带来的相互推诿现象。

精简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政府管理层次, 撤并政府机构, 压缩政府规模, 将一些原属于政府的部门推向市场等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 要在科学定位政府职能的前提下, 合理定编定员, 以法律的手段控制党政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随意增加, 提升财政部门在人员编制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实现政府办公现代化

电子政务就是要将政府内部的资源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进行优化组合,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职能, 从而使整个政府运作效率达到最优, 使政府成本降到最低, 这无疑将给我国目前居高不下的政府成本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 由于建设电子政务是由财政统一出钱, 因而可以从财政支出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的计划性规划, 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 并建立全国范围的电子政务管理结构, 负责规划协调;另一方面, 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 首先可以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 以适应因特网、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其次有必要在合同法、证据法、统计法等重要经济类法规的修订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动, 建立有关电子政务等方面的法规;第三还必须建立与法律相配套的网络执法机制, 主要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将虚拟的网络损失实物化, 为法律裁决找到有力的法律证据。

(四) 预防与严惩腐败, 实现廉价政府

从古今中外的政治实践来看, 在任何一个社会, 要想使腐败的成本降为零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政府领导人必须有清除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要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 严厉打击贪赃枉法者, 以减少一个国家腐败的现象和减轻腐败的程度。

理论建设上, 对一些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和环节, 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 开展专题调研, 提出治本对策建议;加强预防腐败的政策研究, 不断创新和完善预防腐败的各项制度, 着力推动制度的落实, 逐步实现预防腐败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6]

制度建设上, 发挥制度的预防规范功能, 建立规范的权力运行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行政问责制度;建立民主评议制度、群众听证制度, 充分发挥群众作用, 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实现阳光行政, 避免暗箱操作带来腐败温床;完善党纪监督制度、行政监察制度、举报制度、行政诉讼制度等, 推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协调;推动公共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技术监督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等, 从而在制度上对腐败的产生起到预防的作用。

纵观社会的发展的路径以及社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变化, 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存在一个政府规模不断膨胀、政府成本不断增多的趋势。从另一个侧面来讲, 国家的财政来源于老百姓。政府成本的不断攀升, 不仅是消费掉了纳税人的钱, 更是消费掉了老百姓对政府、对党的信任, 因此, 控制政府成本, 构建廉价政府势在必行。

摘要:面对全球化、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经济社会各方面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下, 我国政府存在的成本消耗不断攀升、铺张浪费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大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在政府成本耗费, 构建廉价政府过程中存在着浪费与奢侈行为普遍、腐败现象出现、机构人员繁多的情况,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从机构设置、办公行为及方式、遏制腐败等方面不断努力, 以实现建立一个用最少的钱、办更多事的政府。

关键词:政府成本,廉价政府,腐败

参考文献

[1]杨育谋.廉价政府离我们还有多远[J].社会观察, 2006 (9) .

[2]辛向阳.红墙决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深层起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250-251.

[3]唐钧.“官比民”的真相[J].南风窗, 2005 (18) .

[4]包兴荣.关于降低行政成本与建设我国节约型政府的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 2006 (6) .

[5]王文韬, 俞丽虹.建设节约型社会:透视政府机关资源浪费现象[J].理论参考, 2005 (8) .

改善政府供给克服政府失灵 篇10

世界范围内对政府作用的重新思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关于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些事情。”[1]现在大家基本上已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有效的政府对于提供商品和服务———以及规则和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商品和服务可以使市场繁荣,使人民过上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1]

何清涟在《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一文中,将政府供给概括为“正供给”与“负供给”两种。“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有效政府促使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例证,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概括,这些国家的政府向社会提供了‘正供给’;而陷入贫困与发展不足等一系列恶性循环的国家和地区则提供低效能政府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例证,换言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负供给’。”[2]而我们要克服政府失灵的弊病,就必须扩大“正供给”,减少和避免“负供给”。

要使政府提供“正供给”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是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新形势下应该做什么;第二是政府如何来做,即怎样重振政府的活力,提升政府工作的有效性。

一、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原有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重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职能已显得日益重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重理政府职能,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前提条件。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有着自身特定的国情,这就需要理清自身所在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时期,政府既是市场的培育者,又是市场失灵的纠正者和修善者,这就要求实现政府职能的双向重构。“一方面它无疑亟需在厘清、梳理原有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基础上限制、削弱乃至返还市场、企业和社会某些权力和职能,防止因政府干预过度而造成的政府失灵,克服行政权力的市场化和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对市场机制的抵制和扭曲;另一方面,又需要强化、拓展乃至增加某些职能,避免因政府干预无效而造成的政府失灵,切实矫正市场缺陷,创造一个有利于市场机制良性运作和逐渐成熟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3]

作为市场的培育者,有效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者和保护者,政府应通过加强市场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形成开放统一的市场,使市场主体能机会均等地按照统一的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平等地承担税赋及其它方面的负担,并在法律上和经济决策中处于平等地位,以促进经济运行富有效率和活力。同时,政府还应防止和补救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维护社会公正,以保护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稳定。然而,要造就一个良好的、公正的市场秩序,优化市场调节作用,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政府对市场的微观规制是必要的。政府通过对产权进行规制,保护人们的产权不受侵犯,监督人们按一定规则行使产权,其目的是为市场交换的有效进行创造条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通过对行业进入进行规制,其主要目的是将企业纳入依法运营,接受政府监督的范围,控制进入某些行业的企业数量,以防止过度竞争,提高经济效率;政府通过为保护消费者利益而实行的规制,达到提高商品、服务的总体质量水平,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维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目的。

另一方面,作为市场失灵的修正者,“政府主导的干预措施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从而政府在纠正这些失灵中发挥中心作用”[1]。对于公共物品的存在,政府必须担当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角色,这也是政府有效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因为这些国家就连基础性的公共物品,如财产权、道路、基础医疗保健和教育都不能提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公共服务恶化,因而人民和企业相应地采取措施逃避税收,这将导致公共服务的进一步恶化。”[1]这就需要政府对自身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进行思考,政府可以试着将一部分公共物品通过签约转包、民营化的形式由社会中介组织来提供,以实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高效率。对于外部性和垄断,应加强政府管制的完善;作为收入分配的调节者,“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必须具有对社会价值实行权威分配的能力,即对财富、职位、荣誉等人们所希望的东西,依劳动和能力进行合理分配。”[4]除此之外,政府还应是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和管理者,政府应行使以下三种职能:“(1)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与先导调节职能。即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采用指导性计划方式对市场进行前导式调节;(2)供给管理职能。即政府通过供给管理对经济进行长期的调节,运用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平衡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需求管理职能。即政府根据市场变动运用财政金融杠杆调节短期供需,达到总量均衡。”[4]

“面对市场失灵,经济学家当然只能引进政府干预。但是,中国自古以来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由于政府的特殊性质,其权力一旦扩大,就很难再使它缩小。”[5]因此,针对市场失灵引进政府干预,一定要对政府在特定的经济领域扮演角色的范围、期限和如何制衡作出明确的规定。

总的说来,随着人们对政府要求的不断改变,从数量的简单增加到质量的提高,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不断扩大。要定义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增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首先就要对本国市场机制发育的成熟程度和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有清晰的了解,并对本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因为政府的经济功能随市场机制的发育、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环境的改变而有不同的侧重点。与其找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府经济功能,不如针对本国的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处的国际环境,有重点地定义本国政府在某个阶段的主要经济功能,并随着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修正政府的主要功能。一般来说,在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发育的时候,政府自然会肩负更多的经济功能。事实证明,如果在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发育的时候,政府采取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态度,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东亚的经验表明,以经济发展为己任,对市场友好的政府存在,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东亚的教训也说明,依法治国比政府直接干预更重要。[5]

二、重振政府活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行政改革运动。虽然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各不相同,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议程,即“新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理论和新的实践模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企业家政府”等,它以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专业化管理、项目预算和战略管理、绩效评估等重要举措以改革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涉及领域广泛:从政府职能运行的市场化到一批执行机构的自主化,从削减国家预算到改革文官制度,从结构调整到以顾客为取向,无不对先前的公共行政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新公共管理包括两大流派的重要思想:即“重塑政府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理论”。“重塑政府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运用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的合作。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其著作中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并在整个改革浪潮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费;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6]

尽管新公共管理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有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而且新公共管理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其经济学基础存在着缺陷,管理主义倾向,过度的民营化,改革所带来的伦理和责任问题等等。但是,它作为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范式,对于我国仍有着可借鉴的价值,尤其是在行政价值观的转变中,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有效地克服政府失灵,重振政府机构的活力,是有着很大帮助的。我们可以以行政价值观的转变为前提,结合政府供给中的其他方面,以重振政府机构的活力。

第一,转变行政价值观

改革之初,观念先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原有的政府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政府及其官员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价值观。而今,已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加入WTO,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价值观,形成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行政价值观。从过去的政府中心主义向竞争服务行政转变,由集权行政向民主合作行政转变,由形式主义向高效质量行政转变,由守旧行政向创新行政转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在政府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供给的效率,扩大正供给

“私人部门所强调的一些价值-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价值观念是效率-在公共部门中应该更受重视;不仅如此,而且向私人部门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转变对于促进公共部门真正为公共利益服务来说是绝对必要的。”[7]我国原有的政府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官僚制的一般特征,且权力高度集中,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并存。由于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政府供给处于无竞争的垄断之中,而且政府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且政府内部缺乏降低服务成本的激励机制,使得政府供给效率低下。要改变政府运行低效率的现状,必须在政府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有一些核心公共产品是必须由政府来提供的,针对这种情况,应在府际之间展开竞争,可以让几个政府共同参与核心公共产品的提供,既有利于减少垄断成份,又可以增加竞争因素以提高效率;其它的一些混合公共产品的提供,完全可以让私人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参与进来,采用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招标等方式,实行多中心的公共治理,以激发公共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这也可以改善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严重存在的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瓶颈”状况的现状;针对公共服务的各大机构,可以把较大的机构划分成若干个小部门,让他们共同提供某种特定的公共产品,这样就可以在政府内部创造竞争环境,以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评判这些机构的工作绩效;而对于行政决策的真正执行者国家公务员,更应在公务员职位升迁制度中保障公平竞争的机会,并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根据绩效示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在政府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产生压力,带来积极的竞争,提高政府供给的效率。

第三,强化政府供给的法制化建设

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要求政府给予适度的干预以弥补这些缺陷。但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之后是否会退出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却无从保证。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过度干预,在引进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缺陷时,必须重视法治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还是政府的干预行为都必须服从法治的要求。总结多年来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经验和教训,要真正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化,政府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甘当法治改革的促进派而非抵制派;否则,就难免行政权力的腐败变质,就难以赢得企业和社会的信赖,就难以有威望要求其它市场主体依法办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有关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rule of game), 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的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8]钱颖一教授指出,“法治的第一个作用是约束政府,约束的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法治的第二个作用是约束经济人行为,其中包括产权界定和保护、合同和法律的执行,公平裁判,维护市场竞争。”[8]只有这样,政府在干预经济的同时才能起到支持和增进市场的作用,在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下,使政府与经济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使政府作为不偏向的第三方而有所作为。因此,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对于政府干预主体的资格认定,干预的范围、内容、层次、方式以及干预的程序等均应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规定,从而实现法治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度亲和。沈荣华教授在其著作《现代法治政府论》中指出我国法治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度亲和,应表现为一个立场和三项原则:一个立场是指对私人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持支持的立场,政府应该放心地营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这一类经济的发展。当然,政府也应该设置规程、制定规则,让这类经济有序地发展。三个原则是指对国有经济的管理应该坚持:(1)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规范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2)政府自身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开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规范政府行为的主要原则;(3)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离的原则,并引入产权制度的概念,明确解决由静态权能和动态权能分离出来的不同所有权的范围与界限。[9]从而使得政府能依法行政,依法弥补市场缺陷,把政府供给的全过程纳入法制化轨道,既可以避免政府的高昂成本和效率低下,又可以将此作为政府供给的“基准线”,保证政府供给的公正合理与高效性。

第四,建立公开透明的干预制度,完善法律以外的监督机制

规则是否透明决定着政府干预效率的高低。在规则透明公开的情况下,政府处于公众监督下,政府将会致力于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在非透明公开规则下,政府有很大的激励去实现对租金的追求,资源被分配给低效率的企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若要实现对经济的有效干预而不是损害经济,首先必须使竞争规则透明化和公开化,政府官员活动建立公开制度,使官员活动处于社会监督之下。如果官员活动受到社会监督,必然会降低政府官员制定非透明规则的动机强度。政府官员活动公开制可以包括:金融实名制、个人财产申报制、财务公开制、事务公开制等等。这些透明公开的制度,有利于接受人们的监督。

除公开透明的干预制度以外,我们还应该继续完善法律以外的社会监督与约束。约束是一种反向激励, 没有约束就容易产生不合理的甚至违法的行为。政府机构及其官员都握有重要权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约束,权力就会变成谋求个人及组织私利的手段而偏离社会公共目标。内部的监督主要指政府机构从上至下的纵向监督与约束和同级机构之间的横向监督与约束;外部监督主要是公众监督与约束,如新闻媒介、舆论的监督与约束以及社会组织的监督与约束。“实现有效的监督与约束,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确定一种合理评价政府投入产出效率的标准。”[10]政府的投入主要就是政府预算,而对于政府的产出,由于政府本身的特性,则很难进行准确的度量;又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处于垄断地位,没有竞争者,因此也难以对其进行比较,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强化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与约束,防止政府机构过度的预算,而造成政府机构膨胀、扩张以及由此形成的低效率。

第五,杜绝腐败现象,加强廉政建设。这是减少负供给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国家出现了腐败现象。但是,“腐败的根源并不在于现代化运动本身,而在于现代化运动过程中扩大了的公共权力对经济的干预和广泛的私人利益的存在。”[11]从理论上来讲,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其行为追求的应是社会整体效益、长远利益、公共利益、平等和正义,以增加社会普遍富裕等基本价值目标。如果政府行为也运用于盈利,那么整个社会便没有公平与平等可言,也没有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别,必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腐败盛行。因此,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廉政建设。真正长久有效的办法就是强化权力制约机制,这当中主要包括对权力的控制和对权力行使的监督、约束,其目的是对权力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实现权力健康运行,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

摘要:政府失灵的形成原因来自于多方面, 但政府供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本文试图从政府供给入手, 通过重新界定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重振政府机构活力, 改善政府供给来克服政府失灵, 提升政府有效性。

关键词:政府失灵,政府供给

参考文献

[1]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2]何清涟.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J].战略与管理, 1999, (05) .

[3]金太军.对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失灵现象的重新思考[J].浙江学刊.1998, (06) .

[4]高会宗, 樊增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及其防范[J].政治学研究, 1998, (01) .

[5]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匡正之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 (01) .

[6]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 东方编译所编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7]盖伊.彼德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8]钱颖一.市场与法治[J].新华文摘, 2000, (01) .

[9]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M].华夏出版社, 2000.

[10]陈秀山.政府失灵及其矫正[J].经济学家, 1998, (01) .

《南京!南京!》中的真实拉贝 篇11

还原拉贝

在《南京!南京!》中的拉贝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实际上,他在56岁时回国,怎么会是老态龙钟的形象?拉贝在南京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被一笔带过,电影站在日本军人的角度思考这次战争,对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英雄轻描淡写,在整部电影中浓墨重彩的是拉贝身边的工作人员如何努力,拉贝只是徒有其名,无疑对拉贝的功劳是一种埋没。

在《拉贝日记》中约翰·拉贝是一个热爱中国的德国人,但是实际上他在中国20多年都不会讲中文,他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对中国人的拯救不是出于民族的利益,而是在战争面前人性的表现。

《南京!南京!》掩盖了拉贝的功劳,《拉贝日记》又把人物的光辉扩大化,并且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化处理,那么真实的拉贝是怎么样的呢?

纳粹的身份

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约翰·拉贝,在20年代就已经加入了纳粹党的前身德国社会工人党,在纳粹分子中属于元老级的人物,一度很受尊敬。他于1908年就来到了中国,1919年甚至还数次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驱逐,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也对德宣战,而他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商务代表的身份则异常尴尬,才被迫回国休整。被遣返回国的第二年,拉贝回到中国,打着某中国外资公司高级顾问的名义做着掩护,直至西门子洋行中国总部在上海获准正式开张。这段时间他受到重点监视,怀疑他多次来访中国有着其他的隐藏目的,到国民政府在南京扎根并认可了西门子公司在华的权益之后,他才告别了“黑名单”,不再是“行迹特殊的人”。

拉贝与大多从事情报工作的机构以及要员们都有着极为特别的关系,除了军界人员之外,还经常接洽德国驻南京的军事顾问团要员,以及以纳粹党徒身份潜入日本军界的远东第一间谍佐尔格。日本人在历史书上给他扣了个纳粹间谍的帽子。

也正是这些复杂的身份与经历,才使得拉贝的日记以及保护下来的大量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被莫名质疑,很多文字资料都没有得到更高的重视。原因在于,日本人在国际法庭辩称:“一个纳粹党徒的话,毫无说服力,不该被公信。”

救世主再现

1937年的冬天,国民政府败退并撤离,南京宣告沦陷。一时间,大量的日本军队蜂拥至南京城内,开始了疯狂的烧杀抢掠,顷刻间,南京城尸横遍野。

拉贝是在南京沦陷前匆匆从秦皇岛结束休假赶回南京。很多人认为跑都来不及呢,回去趟这个浑水干什么。但拉贝认为,自己在中国生存了几十年,这个国家的命运与自己已经无法再分割,没理由在这种时候充当一个外籍身份的懦夫,所以,他坚持留下。在日本飞机整天疯狂轰炸南京城内每一处目标时,大量平民丧失了庇护。拉贝偶然间发现,西门子公司一直所悬挂着的纳粹党旗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他当即打开公司大门让街上的上千百姓涌入,在纳粹旗下保全了性命。

在拉贝以德国纳粹党员以及多重政治身份的威慑下,他逼原本对安全区实行运输封锁的日军开闸放行,让粮食与药品能成功运抵,拯救数十万人的性命。而且,他自己带头捐出存款,与众人一起凑钱去向军队套购高价军粮,以保证更多的人不被饿死、冻死。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拉贝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糖尿病每天都发作,几乎打光了所有的胰岛素。他说,如果上帝非要结束他的生命的话,那务必先拯救下这难民营中仍在苦苦挣扎的20多万无辜百姓。

拉贝在南京的家中,密密麻麻地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而他则自己掏钱养活了他们,让每人都能在这个死亡了的城市里尽情咀嚼着生命的味道。他的行为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洋菩萨”,他成了这个无比黑暗的城市里最后一盏仍旧燃亮着的明灯。

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那段血腥恐怖的日子里,拉贝为了救护中国难民而日夜奔忙,竭尽心力,两次累得昏倒。他的一些事迹并没有在日记中记载,如他带着助手冒着生命的危险跑遍南京街头,用照相机拍摄下大量日军屠杀的照片,也搜集到了大量的屠城血证,并在1937年12月26日时,将这些重要的资料交到了德国驻日大使馆情报分析员佐尔格的手上,希望能够通过他的关系将这些文件交给德国政府高层以及日本朝野,以求得重视,对这种残酷的暴行予以制止。虽然,他的目的并没有达成,无论是德国政府还是日本政府都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身为苏联秘密特工的佐尔格还是将这些资料复制了几份,交给了德国战时最高统帅机构以及苏联政府。

凄惨的晚年

1938年2月份,拉贝的糖尿病已经开始恶化,而且,由于拉贝对日军的不断施压,以及他对日本暴行的不断指责与控诉,激怒了日本军界的要员们,强行要把他驱逐出南京。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后,决定召回拉贝,进行质讯。拉贝最终将难民营托付给马洛、沃特琳等十几位外国人士,安排妥当后便回了国。

在回国之后的不久,拉贝被党部的人调查,并封锁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而拉贝没有接受警告,陆续在德国汉堡、墓尼黑、汉诺威等市多次发表演讲作了数场关于日本人残酷非人的战争行径的报告,在遭到军警驱逐后仍旧坚持抗争,因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并被限制人身自由。在确认无太多罪名可立之后,他又在家中被软禁,被特工监视。后来,拉贝被捕的事件影响逐渐扩大化,纳粹分子将他列到了黑名单之上,随时可能被秘密处决,拉贝没有屈服,反而是一再抗争,不断地喊着要回中国,回南京。

在纳粹政府被推翻之后,拉贝也没有因此而重获自由,居然又因自己的纳粹党元老的身份被逮捕,重新被投入监狱。借助来自中国方面的担保信件以及大量的证据,拉贝被暂时释放,但仍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英国方面拘禁并审查他之后,苏联方面又再度把他丢进监狱,在最后一次离开监狱之前,拉贝的糖尿病已经严重到了极为危机的地步,随时会终结他的生命,也正是因此他才会被释放。但他入狱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还是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捐款热潮,人们倾囊相助凑齐了几千美元,才将他赎出监狱,恢复了半自由的身份。

南京临时政府 篇12

影片

播映

受众

发行

宣传主创人员

“仿真”南京城中漂浮的各种符号———影片分析

在坦克的炮击声中, 飞机的呼啸声中, 日军攻入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城, 整个城市荒凉、萧瑟, 四处残垣断壁。12月的南京城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为了营造一个逼真的旧南京城, 陆川带着剧组从天津拍到长春, 甚至花费巨资制造了一个南京城, 可谓煞费苦心。而这样的南京城, 也确实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为整个影片意义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仿真的旧南京城。南京, 是一个城市, 简言之, 是一个物, 但是这个物在1937年12月被日军踏入之后, 开始承载着太多人的苦难和死亡。被屠杀的南京城中的人, 和南京有着无比紧密的关系, 南京也因他们而背负太多太多的东西, 直到今天, 我们还不忍去追忆那段影像。

这样的一个城市, 在影片中自然具有基石般的作用, 如何还原那座城市, 成了影片能否完美表达原本意义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陆川花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去布置这个城市———当然是仿真的 (空间和时间上都不等于现在的南京, 也不等于那时的南京) 。

但是即便是陆川、即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影片中的南京也只是一个仿真的幻象、一个被还原 (至于被还原了多少谁也不清楚) 的符号, 也只是一个浮在导演想象里的空中阁楼。

在南京城中漂浮的各种影像符号。《南京!南京!》整个影片有很多符号, 在此只选择部分有代表性或特殊意义的符号来分析。

1.标题中的“!”。在电影名中出现“!”的情况并不多见, 这样的符号必然有其特别的含义。当破败的南京城的画面中, 出现黑色毛笔书写的“南京!南京!”时, 人们不由心里一震。那两个感叹号加重了画面的厚重感和沉重感。而据陆川所言, “南京!南京!”是日本当年进攻南京的代号。如果影片的受众原本就知道这一点, 那么观影时产生的沉重的感觉会更明显。

2.黑白的色调。整个影片都是黑白的, 无疑使受众观影时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陆川决定采用黑白两色来拍摄整部影片, 希望给受众一种历史感。黑白色在影片中, 至少体现了这样几种意义: (1) 最贴近历史的颜色, 在对过去的描绘时, 黑白是最好的选择, 其他的色彩会显得杂乱和花哨; (2) 对生与死的冲淡, 也许如血液般鲜红更能展示那种生命被摧残的冲击, 但是黑白却能更为大气地表现一种生命的厚重感, 不管是还活着的还是已消逝的, 让我们能摆脱视觉的扰乱而进入深刻的思索中; (3) 压抑、苦难、尊重, 黑白的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感, 也正好体现了那时南京城中各种各样的苦难, 表达了对已逝人们的尊重。

3.哭与笑。《南京!南京!》整个片子中的哭与笑并不多见, 但这两种非言语符号却是理解影片很好的桥梁。虽然片子中大量的表情都是一脸严肃, 但为数不多的哭笑还是传递了一定的意义。结尾小豆子的笑———酣畅淋漓的大笑, 却显得十分苦楚, 痛苦的大笑, 也许是一种希望的表达。

4.漂浮的符号。陆川和剧组制造了一个仿真的南京城, 但是这样的空中楼阁却没有很好地让各种符号镶嵌其中, 这样, 各具意义的符号显得有些凌乱, 没有和破损的南京城一起阐释确切的影片含义。

商业电影式的宣传, 成功却削弱了影片的意义

《南京!南京!》相比于《可可西里》, 具备浓厚的商业片气息, 庞大的演员阵容, 高达8000万元的成本。它的宣传采用的是商业片的模式, 耗资千万元。首映之前, 选择了15个城市进行宣传, 而中影以往大片的宣传城市也不过就5个。制作了好几部宣传片和海报, 连中影总裁韩三平也呼吁广大媒体支持《南京!南京!》。针对影片的报道,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 都制作了精美的专题。比如新浪网的专题从2008年3月就开始了, 至今都一年多了。

正因为这样庞大的宣传造势, 《南京!南京!》上映之前就获得了大量的人气。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浓厚的商业气息, 削弱了影片本身的意义。

大量的商业宣传造势, 使受众容易以商业片的解读方式来解读《南京!南京!》。商业片是以盈利为最主要目的, 为迎合大众口味, 影片中含有大量的特技、情色或其他吸引人眼球的要素。很明显, 《南京!南京!》所涉及的题材注定了它不能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剧组也不希望给影片戴上商业片低俗媚俗的帽子。因此, 虽然大规模的宣传有利于让更多人关注这部片子, 吸引他们走进电影院来观看这部片子, 但是如果在观影之前就使得受众默认这是一部商业片的话, 无疑会对受众解读影片产生误导, 也不利于生成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宣传片、海报、评论, 给受众预置了部分视角和意义, 反而不利于受众更好地解读影片。宣传片海报往往只能展示影片的冰山一角, 受众如果通过这些产生部分成见, 在观影时, 解读就可能出现被误导的情况。而大量的评论更是会对受众自身的解读产生具有倾向性的引导。

主创人员

影片的成功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创人员密不可分, 这里的主创人员至少包括导演、剧本、主演、摄影。毫不夸张地说, 是这些人在诠释影片、表达意义。如果说影片就是一个舞台, 那么导演就是舞台旁的指挥, 主演则是舞台上听着导演指挥和凭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来对角色进行演绎的扮演者, 而摄影则是在最隐蔽和最明显的地方观看并最终展示整个大舞台。所以主创人员中每一类的发挥都影响着影片的好坏。

陆川:好的导演, 但不是好的剧本。陆川选择了一个特殊的主题, 并很好地控制了影片走向———坚持对人性的刻画、避免盲目地追求特技, 这一点上, 陆川确实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但在剧本上, 让人难以忍受凌乱的线索, 整个影片就像一幕幕画面组合在一起, 受众难以理清里面的联系。单独的画面过于强势的表达意义, 而缺失明显的主线, 这样的叙事使受众观影时感受到影片在不断切换、线索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曹郁:镜头的把握出神入化。《可可西里》让很多人认识了陆川, 但忽视了曹郁———那个操作着摄像机、舞动着画面的人。在《南京!南京!》里, 曹郁延续自己在《可可西里》中对画面和意义的感悟能力, 对镜头和画面的把握还是那么出色, 受众被这部片子震撼有一半是因为曹郁展示出了极具震撼力的画面。

中泉英雄:最出彩的角色角川的扮演者。加果一定要在影片中找出一条主线索的话, 日本兵角川正雄算是其中之一。角川是影片中很重要的人物, 从目睹自己的军队打下南京城、参与剿灭抵抗的国民党守军残余, 到最后放走小豆子等二人, 自己自杀, 角川的内心经历了太多的挣扎、纠结、伤痛, 也许自杀是最好的选择, 死比活着容易。无论是从剧情还是人物塑造来说, 角川都是最出彩的。中泉英雄对角色的演绎是成功的。

其他的主演人员, 刘烨、范伟、高圆圆等都有出彩的地方, 但是可能因为剧本的原因, 人物的塑造天生地存在各自不同的缺陷。

不同的《南京!南京!》来自不同的受众

《南京!南京!》到底怎么样?从看过的受众那里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喜欢的受众毫不吝惜赞美的语言, 而不喜欢的受众却对此片大肆贬低甚至质疑陆川的能力、人格。来自影讯网的投票结果如下:42%的观众认为“非常好看, 推荐”, 47%的观众认为“垃圾片, 浪费银子” (1) , 而在天涯社区, 也因此片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实《南京!南京!》在不同的受众眼中是完全不同的影片, 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对受众的分析, 我们可以清醒地理解这是为什么。简单地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 即受众的差异和受众解读的差异。

不同的受众。对受众的分类, 传播学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但最为简单的还是分为两类:一是主动型受众。这类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更有自觉性, 而且对媒介传播的内容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一套系统, 不会轻易受媒介影响。这类受众对《南京!南京!》的解读主要还是来自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果《南京!南京!》的价值意义和他们已有的价值意义系统不符, 他们断不会改变自己去认同影片, 反之亦然。二是被动型受众。和主动型受众不同, 这类受众易于受到媒介传播的影响, 而自身没有一套较为稳固的价值判断体系。所以他们对《南京!南京!》主要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比较认同其价值和意义。

除了这种划分之外, 我们还可以把受众分为如下几类:l.影视专业人士;2.电影爱好者;3.对题材感兴趣而对电影不感兴趣的受众:4.潜在受众。这几类受众对《南京!南京!》的解读肯定有所不同, 因为他们的角度、理解的路径和自身积累的知识都不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 《南京!南京!》肯定是不一样的。

受众的成见———自有符号系统对解读《南京!南京!》的影响。夸张一点地说, 《南京!南京!》是由一个个符号组成的, 而整个影片也有其一套符号系统, 受众想要完全理解这部影片, 必然要具备《南京!南京!》的那套符号系统。两者的符号系统越接近, 受众的解读就越接近原创的本意。而受众的成见 (自有符号系统) , 则是如何解读的关键。主要的成见有以下三点:1对南京大屠杀有一定的了解, 对历史还原有极高的要求;2.对日本有敌视倾向:3对日本有复仇倾向。具备以上3点成见中的一点或几点的受众对此片都不看好, 因为第一点成见是几乎所有导演都无法消解的, 历史的真实是不能还原的, 第二、三点成见会极大地影响受众对角川这一角色的解读, 势必会影响对整个影片的解读。

解读的各种倾向———不同意义的生成。陆川想拍一部不同于以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 这样的不同意味着他要去符号化, 即去掉人们已经接受和保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符号。但是去符号不成功的话, 受众就会生成其他的意义。

而且由于受众自身的符号系统和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 对每一个画面、场景和整部影片, 受众在解读时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也就是“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发行、播映

总之, 这两个方面包括对盗版的杜绝措施都做得很不错。由于这两方面对《南京!南京!》的解读没有太大的影响, 在此不做详述。

总评

一部出色的片子, 可以看出很多人都很努力, 值得褒扬。但创作的主观色彩过于浓厚, 加上颇具个性的独特视角, 给历史的真实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艺术对历史的加工在很多时候都不会造成亵渎, 但触碰到诸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人间惨剧时, 再好的艺术美感, 再精辟的艺术表达, 都是不当的。阿多诺说过“奥斯维辛之后, 写诗是野蛮的”, 那《南京!南京!》是不是也很野蛮呢?

摘要:2009年4月22日, 陆川的新片《南京!南京!》上映, 当天拿下900万元票房, 10天票房过亿元, 到5月22日, 票房超过1.5亿元。敏感的题材、长达4年的准备和拍摄时间、新锐导演陆川, 再加上今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使得这部片子从上映开始就得到了观众、媒体、影评人士的关注, 至今热议不断。本文意在从传播学的角度, 对此片进行一次不同于一般影评的解读, 为深刻理解这部颇具新意的影片提供另外一种阐释途径。

关键词:传播学角度,影片分析,商业宣传,主创人员,受众

参考文献

[1].斯蒂芬·李特约翰著, 史安斌译:, 《人类传播理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上一篇: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下一篇:建筑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