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

2024-06-29

国考(精选12篇)

国考 篇1

每个时代都有无法回避的选择, 当超过150万的年轻人走进同一个考场, 国考就是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潮流。

2012年11月25日, 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落下帷幕, 很快, 这些年轻人的命运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流。

对报考的个体, 人们评价“上进”;对报考的群体, 人们表示“担忧”。纠结的目光里满是疑惑:为什么20年前, 大批体制内的官员、学者及学成归来的海外留学人员, 纷纷投身市场大潮;20年后的今天, 却有每年上百万的大学生争相挤入体制内?

其实, 国考热作为一扇可以洞察社会运行态势的窗户, 透过它, 可以看见壁垒, 也可以看见桥梁。

“国考热”体现转型期社会问题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的双轨制不被改变, 国考热一定还会持续下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明显感觉到, 基于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的这种热, 亟需改变。

侯风云, 这位对就业市场颇有研究的山东省政协委员很理解年轻人的选择。她承认, 每当听说有学生考上了公务员, 自己也会由衷地高兴, “对比一些进入私企的同学, 进入机关、国企、事业单位, 在现阶段的确是最稳定也是最有保障的工作”。它意味着现实选择的利益最大化。

2012年11月25日上午, 在山东师范大学考点, 参加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201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的考生们走进考场, 入场前不忘再看一眼参考资料。 (《齐鲁晚报》记者王媛摄)

山东大学硕士陈宽 (化名) 毕业后进入国内的一家知名市场化媒体工作, 月薪万元左右, 一度被同学们羡慕。一次与高中同学的偶然聊天却让他备感受挫。那位毕业于驻济某二本院校的同学, 2007年通过省直机关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这一次, 这位同学说的是自己的“新烦恼”:“最近老被中介骚扰, 我们单位宿舍, 40万买的, 说现在涨到120多万了, 卖不卖?”

“听起来像是很烦, 实际已经是在炫耀了”。这让目前尚未买房的陈宽“羡慕嫉妒恨”。自信学识水平与社交能力略胜一筹的他继而意识到, “有些时候, 你能够获得多少资源, 不完全因为你优秀或者勤奋与否, 而在于有没有处于恰当的位置”。

高中的政治课本已经让陈宽懂得, 社会资源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但这种以体制壁垒来区别的分配态势清晰地告诉他:在一个欠缺公平的环境里, 占据有利的竞争位置, 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利益回报。

侯风云说:“从表面上看只是公务员招考出现了如此大的热度, 背后其实是现阶段社会转型期问题的集中体现。”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总有一天, 公务员没有了特权, 社会建立的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可能很多人就不再追逐国考了”。说这话的房富民1998年大学专科毕业后, 从销售组装电脑开始创办了现在的太阳能企业。

那时候,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方式, 还大多停留在请高校校方推荐的阶段。尽管此时的国考已经进行了4年, 但始终处于不冷不热的状况。

1994年, 国家计委等29个部门进行首次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招考, 但应者寥寥。官方数据显示, 自1994年到2000年, 国考报名人数累计只有4万多。在那个年代, 另一股潮流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下海”。

那是受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励的一代人。大批体制内的官员、学者及学成归来的海外留学人员, 纷纷投身市场大潮。

那段历史也被人们普遍视为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崛起的重要时期而备加怀念。

在自己的第一本著述里, “92派”代表人物万通董事长冯仑形容当年的情形为“野蛮生长”:在政策给予的宽阔市场中, 他们迅速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者和实践者, 并以自身的努力拓展着体制外的吸引力。

“这是中国社会很大的进步, 机会多了、选择多了、成就多了”。观察者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和成就时发现, 改革开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成功地激活了存在于中国人心底的商业意识和创业热情。

20年后, 当冯仑在北京亮马河饭店发表演讲时, 他的新感慨已然成为“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在宏观经济调整的剧烈影响下, 企业没办法专心致力于市场博弈, 而不得不更多地困惑于体制内耗”。

这也是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担忧。同样是在一次演讲中, 他公开强调, 2004年经济过热发生以后, 一些党政机关以宏观调控之名, 对市场交易和企业经营进行微观干预, 行政审批权力大大强化。

被不断抬高的创业成本

“冯仑”们仍然是幸运的, 虽然政策的变迁让他们的未来多有挑战, 但过去20年的快速成长已足以让他们跻身“成功者”的行列。

“90后”的孙林显然没有这么幸运。这位201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工作学院的大学生, 刚刚踌躇满志地开了一家酒店, 就不得不面对道路改造工程的不期而至, 为惨淡的营业状况而愁眉苦脸。

在同届毕业的数百名同学中, 孙林是自主创业的唯一一个, 同学们对他的勇气都很佩服, 但资金、政策、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带来的真实甘苦, 恐怕也只有孙林一人知晓。

数字分析显示,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流向:考取各级公务员进入党政机关的占1%;考入事业单位的占10%;进国有企业的占7%;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占10%;自主创业的则不到1%。

“这种态势不是哪一级部门、哪一个文件指引的, 而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律的反映”。中科院2012社会蓝皮书中提到, 相对于“冯仑”们20年前相遇的“野蛮生长”空间, 新一代创业者面对的是更激烈的竞争与博弈。

济南大学的2005届毕业生王博 (化名) 一度想与朋友开一家网吧, 真正着手投入后才体会到知易行难。由于网吧安全等问题的被重视, 单体网吧的审批已经暂停,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只能到二级市场上寻求兑照变更。

单体网吧的证件却早已物以稀为贵, 在二级市场上炒出了数十万元的“天价”。与此同时, 当年租几间房子买几十台电脑就可以开张的低门槛时代早已成为往事, 主管部门要求, 营业面积不能小于250平方米, 电脑不少于100台。这又意味着至少50万元的资金投入。

不仅如此。即便是营业场所、申请材料全部合格, 要想拿到文化、消防、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许可证, 最快也要三四个月的时间。高达百万元的预算和复杂的审批过程让王博和他的朋友们望而却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制度研究室主任罗仲伟调研发现, 很多部门之间缺少整体考虑, 总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制定游戏规则, 这无形中会加大创业成本。

“稳一代”的新使命

2013年度国考开考的时候, 恰逢央视黄金时间热播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在一个创业精神萎缩、就业形势紧张的背景下, 这部以回顾温州人30年创业历程为主线的电视剧, 被普遍认为是对老一代温商创业激情的呼唤。

温州创业者的故事也让王博想念折戟在温州的一位创业伙伴。亏掉了几年打拼而得的数十万积蓄后, 这位再也无力东山再起的伙伴, 最终只能听从父母之命, 参加了老家县城一事业单位的招考, 成为县城里普普通通的一位职员, 再也不为生意的起伏而精神紧张。

作为经济富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在勤于打拼的父辈们的荫庇下, 有条件选择更为稳定的生活。有媒体将他们定位为“稳一代”。新近出炉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则显示, 仅在2011年一届大学毕业生中, 就有十多万人选择“啃老”。

敦煌网创始人兼CEO王树彤讲起一则身边的故事:

她的一位朋友, 夫妻两人上世纪90年代“下海”开私人诊所, 家底厚实。女儿大学毕业进了一家外企, 月薪很快从3000元涨到了6000元。刚要干出一番成绩来, 妈妈却托关系给她找了一家有编制的事业单位, 到手收入只有2000多元。

“女孩每天开着父母给买的跑车去上班, 每天贴钱上班, 妈妈却对她说, ‘赚不赚钱没关系, 我只要你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女孩现在已经完全没了当初打拼的劲头, 因为她觉得目前的工作挺容易混的。”

这让王树彤感觉到, 有些事情必须改变。

实际上, 当一些人将《温州一家人》在央视的热播视为呼唤创业精神时, 也有人揣测是否暗藏了重振民营经济的信息。

一种共识是,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必须依靠民间创业和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和收入增加。

“温州模式”去年受挫以来的社会呼吁强化了这种共识。金融改革试点在温州破题已经被视为是政府与市场互动提速的信号。十八大报告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阐述犹在耳边, 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 又传来了高层对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的强调。

一个新时代已然开始走来。作为时代的参与者, 这一代的年轻人也必然是时代进步的实际推动者。

正如侯风云强调的, 体制内同样需要优秀的年轻人。虽然国考热的态势亟待扭转, 但也未尝不可保留一种期待, “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 不仅是要切好‘蛋糕’, 更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培育‘蛋糕’。”这固然需要60后、70后做出更好的榜样与帮助, 更重要的是, 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知识精英应有自己的坚定与清醒。

国考 篇2

2020年国考报名首日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是什么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系统已正式开启,截止到10月15号17点,全国报名人数86456人,待审核75832人,过审核10624人,平均竞争比为3.58:1。竞争比最高的职位是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制处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竞争比高达248:1。

通过数据了解到,报名人数比较扎堆部门是税务系统,在报名人数最多前十职位中,税务系统占了八个席位,目前报名人数最多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已经有3305人报名,这也与该部门750人的庞大招录需求有关。招录人数同样可观的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也有后起之势。在所有招录机关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目前稳居激烈竞争榜榜首,仅招录1人,已经有77人报名。目前来看是“最难考”的部门。从竞争激烈榜单来看,中央机仅占据三个席位,说明考生在选择职位中有“避热”倾向,更加稳妥。

开始报名的第一天,大多考生都在筛选职位,可以先在系统中将自己的“心仪”职位点击收藏,随时关注报名人数的变化,为自己的抉择提供依据。

2020年国考报名流程

本次考试主要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提交报考申请。报考者可在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报考者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必须一致。

2.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报考者请于月15日至10月26日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是否通过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尚未审查或者未通过资格审查的,可以改报其他职位。2019年10月24日18:00至10月26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未审查或者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改报其他职位。

3.查询报名序号。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请于2019年10月28日8:00后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报名序号。报名序号是报考者报名确认和下载打印准考证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字,请务必牢记。

4.报名确认。

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请于2019年10月31日0:00至11月6日 24:00登录考录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确认并缴费,逾期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可以直接与当地考试机构联系,办理报名确认和减免费用手续。

由“国考”想到“科举” 篇3

在“国考”热中,国人亦不乏冷静者。传媒和“网民”的一些议论文字,深刻透底,令人过目不忘。

“百万大军‘考碗’,提前唱响就业咏叹调”。“就业形势越严峻,越要强调公平。尤其是像‘国考’这样的竞争方式,公平就是生命。但维护招录公务员的公平,显然也不只像监考那么简单。如果不把‘潜规则’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公平的打击会是巨大的,尤其无法令那些‘蚁居’的人群心服。”所谓“蚁居”者,多指待业人群中“考碗族”的大学毕业生等人。一位时评家动情地写道,“突然间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想去京郊那个叫‘唐家岭’(著名的‘蚁族’聚居点之一)的地方看看。在那里,或许更能读懂‘考碗族’渴求的眼神……”窃以为这个访问或“视察”,更该请身为现职“官员”的人去体验。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时下的官员,当然也包括“国考”的中举者,更需要这种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为民解忧的爱民情怀。

“国考”更应该成为信息公开的典范。《新华每日电讯》的观察员直言不讳地说,“要想避免权力腐败,在整个考试过程中,‘考试程序’必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此论绝非泛泛而指,而是有的放矢。所谓“三不公布”,即不公布“试题、答案和考分”,就很是令人费解。尽管国家公务员局予以回应,“三不”是为了“防止被培训机构利用,保证公务员考试公平公正”。可还是有“肚子疼埋怨灶王爷”和因噎废食之嫌。君不见,“影印版试题和‘民间答案’往往在考试结束几个小时后就会被公布在网站上,名家‘名师’的试卷分析也会纷至沓来”。有评论认为,“国考”应当“掀起盖头”,实在没有故作神秘的必要。放开去想,把“三不公布”变为“三公布”,去掉一个“不”字,不就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吗!其实,“‘国考’‘三不公布’意在保证公平”的命题,只是一种官僚机构“嫌麻烦”的托词而已;客观上为“国考”“潜规则”的泛滥打通了渠道。

时下“国考”的鼻祖,应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读一部具有1300多年的“科举”兴衰史,对我们认识“国考”的长和短,可以有发人深省的启迪。有人说,“科举”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灿烂文明”和“第五大发明”;也有人说,“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和“官本位体制的束缚”。窃以为,“科举”既没有“洋人”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好,也没有“国人”某些学者想的那么坏,只不过是中国“官场”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在读过《科举百年祭》那部资料翔实的大部头著作后,曾写下一句感言——科举要废止,但应思其长;国考当传承,但要改其短。所谓“思其长”,凝缩为一句话就是“公平”。盡管是“相对的公平”,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理念。“天下惟公足以服人”。古今中外,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选人才的方法能像“科举”这样从内涵上体现“公平”的精髓;至于衍生出来的“潜规则”另当别论。所谓“改其短”,系指主考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多一些真才实学,少一些屠龙之技,坚持学以致用,这就是时下从西方舶来的所谓“素质教育”吧。

反腐并非“国考热”降温主要原因 篇4

“高压反腐”成为“公务员热”降温主因的说法恐怕难以站得住脚。盘点一下, 大众渴望跻身公务员队伍, 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远大抱负, 热心社会公共事务, 希冀通过公务员的平台做更多有益于社会、造福于民众的事情, 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二是看中了公务员职业的稳定和体面, 将公务员职业定义为衣食住行和养家糊口的支撑和来源。三是具有投机主义倾向、怀有不可告人动机, 以为公务员就是“官老爷”, 一旦站位公务员职业的“高枝”就享有各种资源和特权。

以笔者揣测, 即使谋求以公务员职业为平台, 为公众办事谋福, 进而实现人生抱负和理想的人不占多数, 至少看重公务员职业的稳定和体面, 视公务员职业为衣食来源和生存根本的人能占多数。当然, 视野放在全国范围, 不排除有部分人是冲着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和一些特权, 甚至是为了那些隐性福利、灰色收入而选择公务员职业, 但如果说怀有这种动机的人很多或者说是绝大部分, 那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不必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地搜罗种种, 但只指出一点, 这自相矛盾的逻辑弊病就显露无遗:中国现有公务员一千万之多, 可科处级以上干部也才150万左右, 很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连个副科级干部都轮不上。即使这150万余的科处级干部中有一部分也是虚职, 手中并不掌握实权。因此, 在这样晋升空间极其狭促的官场生态中, 若说很多人是奔着做“官老爷”或者“贪官污吏”去参加公务员考试, 这一说法恐怕缺乏说服力。

事实上, 就在新一届政府未曾强势反腐以前, “国考热”、“公务员热”降温的端倪就已经显现。2015年国考成为历年新低, 实际是这一趋势的延续, 只是因为介入了“反腐风暴”的因素, 使得这一趋势的进程和程度都来得更为突兀和迅猛而已。若说“反腐风暴”是国考降温的原因之一尚可, 但如果说是重要原因甚至主要原因, 恐怕就很牵强了。

“国考热”也好, “公务员热”也罢, 其之所以降温明显, 根本原因还在于:一是随着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官本位”思想的逐渐瓦解, 社会大众对公务员身份的认知回归理性, 破除了以往对公务员职业的盲目和狂热崇拜;二是随着前段时间关于公务员薪酬和福利的大讨论和“该不该给公务员涨薪”的大争论, 以及一批公务员纷纷跳槽和转行, 许多人认识到公务员的待遇远非想象中那般丰厚, 而公务员所受的约束却远比想象中的要多, 因此公务员职业对大众的吸引力大不如从前。这种背景下, “国考热”、“公务员热”降温就是在情理之中, 丝毫不足为奇。

2014国考资料 篇5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是由中央、国家各部、委、署等机关单位统一招录工作人员的考试。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未公布官方报名公告,但是每年国考时间周期相对固定,考生可以参考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官方公告。

2013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

网上报名:10月15日-24日;

资格审查:10月15日-26日;

确认缴费时间:11月2日9:00-7日16:00;

打印准考证:11月19日-24日;

公共科目笔试:11月25日。

国家公务员考试流程:招考公告发布——网上报名——交费确认——打印准考证 ——公共科目笔试——查询成绩——资格复审、面试——体检、政审——公示录用

(一)报名阶段

考生在报考国家公务员或者地方公务员时可以先通过下载官方的《报考职位表》进行筛选和分析。公务员报考的专业限制会在每个报考职位的说明中详细列出,考生在报考时应该先判断自己是否符合相关职位的报考资格。公务员考试对考生资格审核非常严格,考生在报考时应详细了解所报职位信息,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报名。

(二)考试内容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1、《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2、《申论》是考察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三)备考建议

在明确报考类型和相关职位后,考生应该合理制定备考计划。国家公务员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优中选优”。对考生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应考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公务员考试主要考察《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两门应试科目,考生如何科学,高效地复习这两门课程是考取职位的关键所在。

1、《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备考建议

《行测》科目考察的范围相当广、涉及的内容多,所包含的题型有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考生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 方法,对每个题

型进行逐一复习。以真题为导向,配合高质量的模拟题,练习题,掌握答题技巧,针对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

①常识判断需要平时的积累,广泛阅读。

②语言能力运用要多做例题,细心分析它的考察点,有规律可寻。

③逻辑判断,考验耐心,加强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思维的层次和善于发现题干和备选答案的共性.④数量关系,可以总结一些计算技巧,平时多注意数字的演算,等差、等比.⑤资料分析,要熟悉各种表格的形式细心看表格的数据,有的可以直接选的。

中政行测真题库就有为考生配置的历年国家及地方公务员考试真题,以及海量模拟试题库,考生可以通过平台的专项强化以及模拟试题演练功能,不断提升行测答题水平。

2、《申论》备考建议

《申论》科目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申论的作答内容大部分已经隐藏在给定材料中,所以只要方法正确,把握到解题技巧,短期提升申论的考试分数是件很现实的事情。

①注意知识的积累,建议多看《人民日报》、新华网,多关注时事,多看人民网等上面的时评,关注时政热点,了解时政,积累写作素材。

②多写多总结。申论光积累知识也不够,必须多做练习,考生可以去中政申论等网上评测系统进行实战演练,可以在平台上申请公考专家为你批改试卷,以便自己总结作答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此坚持下去,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③加重对应用文写作的练习。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中对应用文写作的考察增多,考生应注意练习报告、方案、简报等应用文的写作。

④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备考也是申论成功的基础,申论备考过程较为枯燥,考生要注意调节情绪,认真备考。

(四)关于辅导培训

现在公务员培训班有很多,考生在挑选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您是在职备考,一些时间固定的面授培训班肯定是不适合您的,现在网络中的备考信息丰富,在线辅导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考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收费更低、质量更高的培训资源。相比传统的培训,网络培训有以下几个好处:

1、没有地域限制。无论您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您就可以接受名师辅导,提高自己的公考成绩。

2、没有时间限制。考生的备考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更灵活地安排复习计划。

就业压力催热“国考” 篇6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有人如此形容庞大的公务员报考队伍。事实上,这样的形容并不夸张。随着1993年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改革后,从以往的单靠推荐、领导考查等“伯乐相马”的传统选拔人才方式,到现在的“凡进必考”的公务员考试,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平台。为许多有志之士找到了发挥才能的平台。有关资料显示,自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至2000年,总共报名人数不过4万余人。但从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短短7年的时间里,报名人数从3万多人猛增至111万人。公务员报考人数一年高过一年,竞争也一年比一年激烈。据了解,在今年139个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中,农业部、卫生部、全国人大机关等10多个部门报名人数均超过了1000人以上, 而计划人数仅仅为1人。一个考生感慨说:“没想到会有一个旅的人和我竞争,我的后背开始流汗了。”

冷热不均折射就业心态

如果说,考生流汗还是惊恐于低微的录取率的话,那么历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创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并出现不正常的现象恐怕就得让整个社会为之“流汗”了。

在今年公务员报考中出现了严重的一冷一热的现象。尽管每年都会有一些冷门的职位无人报考,却不像今年这样像是“热带”与“南极”。报考人数最多的农业部办公厅“综合处科员”一职供需比例高达3592:1。就算同属海关系统中,深圳地区隶属海关(处)稽查、统计部门的报考人数达757人,而南宁、拉萨、乌鲁木齐等地却无人问津。另外,还有气象局、审计局等77个职位无人报考。不可否认,有些职位存在专业上的硬性需要,让一些考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国家税务局要求的专业无非是经济、管理类常见的专业,缘何也遭遇“零”尴尬呢?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位考生,问到此问题时考生的回答基本上不谋而合。“太远了吧,谁会去那工作呀?”“那的福利肯定没有大城市的好呀”。这些 “不实惠”的因素让考生“宁同千人抢碗饭,不愿独喝一碗粥”。

基于这种现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认为,这种“冷热反差”反映出报考者的个人意向和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也说明公务员岗位、工作条件存在差异。由于各地区、各部门的条件、福利待遇及财政收入差距很大,使得一些岗位没有竞争力。这也恰恰暴露出考生们的择业观。他表示,任何岗位都有其工作价值,但现在更多人却更加关注个人待遇,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而就业压力、人口增长趋势并不会在短时期内有太大变化,如果不消除部门和地区的收入差异,“冷热反差”会得以延续。

弃领从碗透视职场压力

一些毕业生的择业观在出现转变,工作中的白领们也出现动摇。近日,网上就对高薪白领辞职考公务员到底值不值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986人当中,认为不值的占59.95%,认为值的占40.05%。白领们在高档写字楼里工作,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因此,许多人对高薪白领报考公务员感到不解。那么,这些高薪白领为何要报考公务员呢?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外企工作虽然收入高,但是压力也很大,特别是女白领压力更大。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不被淘汰,白领们不但要经常加班加点,而且要超负荷工作。正如在外企工作多年的李小姐说所言,“人整天忙个不停,根本顾不上家庭,连自己的小孩生病也照顾不了”。可见,她虽然拿着20多万元的年薪,但正常的生活却被打乱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女白领没时间谈恋爱,有的虽然结婚了,也不敢生小孩。而某些行业的外企员工吃的是青春饭,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少数佼佼者,不少白领尤其是女白领的职业竞争力会不断下降,一旦出现某种危机,她们很有可能成为首先被“炒鱿鱼”的人。如此看来,高薪白领报考公务员,也成为正常的利益诉求,不值得大惊小怪。

何为“国考热”的催化剂?

公务员热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让不少专家和学者感到担忧,有的说是“官本位复辟”,有的说是“社会的不正常现象”等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可以说,公务员招考的冷热是社会就业形势的晴雨表,就业压力增加、职场竞争加剧,是生成“考碗族”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记者从北京某大学了解到,日前国家安全局在该校召开了一场宣讲会,会场设置在可以容纳300人的报告厅,而当天到场参加宣讲会的学生多达500人,整个报告厅除了座位上坐满了人,桌椅空档处也都站满了学生。现场不少学生都表示,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大家都要面临找工作,谁都不愿意放弃眼前的机会。有的同学从大三、研一就开始准备了,基本上都是想一步到位考到一个稳定的‘碗’。”

此外,公务员的“优秀条件”也成为吸引人关键。近日,一项针对”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了调查,被调查者选择“稳定,有保障,能获得切实利益”的达到63.4%。这说明当前众多报考者的心态是非常“务实的”。公务员真正吸引人并非是岗位工资,而是其他的隐性优势。别的暂且不说,单是培训、医疗、房补、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项背的。当然其工作的稳定性更是上了双保险。据国家人事部门统计,从1996年实行辞职辞退制度到2003年,我国辞退公务员人数不足2万,按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辞退率约为0.05%。而一般正常企业的淘汰率却在5%到15%之间。

国考20载:一份职业的致命诱惑 篇7

1993年中国出台《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国考,从1994年报名4400人、招录462人,到2014年报名152万、计划招录近2万人,短短20年,职位招考规模增长了近50倍,报名人数增长则超过300倍,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报考热潮。2014年国考,平均每个岗位有77人竞争。其中,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岗位竞争比达7192:1。

从最初的很多人不相信“通过考试就能当干部”,到今天的“考公务员只是与考研、出国等并列的选项之一”;从首届只有29个部门招录,到今天的全国公务员“凡进必考”;从“成为国家干部的自豪”到户口、福利的致命诱惑;从铁饭碗、金饭碗,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退出机制探索……

20年来,日渐升温的公务员热背后,是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改革、完善过程。

20年三代人:“我的国考”

1994年7月30日,人事部宣布,将组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首届招考。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通过考试就能当干部,因为当时工作是国家分配的。”对于第一届公务员考试,国家某部委工作人员、当时在北京市郊一家国企上班的李伟(化名)记忆犹新。

首次国考就在当年8月举办。考试那天,“一个教室几十个人,每个位子之间都被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有点像现在的高考,既激动又紧张。”李伟回忆说,“那一年,公务员考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目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等,还没有现在令人头疼的申论。”

统一笔试结束后,各部委还要给通过者组织面试。面对七八个考官的发问,李伟异常紧张,“那时候各处都实行分配,没参加过面试,一点经验都没有”。李伟说,好在考官问的都是“为什么要报考”“以前做过什么工作”一类的问题,不像现在的面试那么专业,有点像“谈心会”。

李伟说,被确认录取的那天,自己感觉难以置信,远在农村的父亲知道后,杀了家里的猪,像娶儿媳妇一样请全村人吃饭,很有点光宗耀祖的意思。

第一个月,李伟拿到了300多元工资。与企业相比,公务员工资并不算多。但最让李伟看重的,是“有了行政级别,成了国家干部”。入部5年后,李伟被提升为副处长。“中央部委的晋升速度相比基层要快很多”。同一年,李伟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相比周围的朋友,感觉很满足。”李伟说。

2005年4月,《公务员法》正式出台。“凡进必考”的公务员录用制度,正式以立法形式被明确下来。法律规定,中国“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这一年,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达到8271人;一年后上升至10282人,首次突破一万大关。公务员考试已经从最初只涉及中央29个部委、462个职位的小范围招考,变成国家各级政府机构招录新人的唯一途径,一大批街道办、派出所等最基层的公务员职位进入公务员考试的招考范畴。

随着公务员考试在各级政府机构中的逐步普及,一些基层政府机构公务员职位由于竞争比例低、报名限制条件少,开始受到关注与热捧。

2005年,在一家私企工作的李梅(化名)报名参加了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这一年国家公务员报录比首次突破“30大关”,达到37:1;地方公务员考试同样也是如火如荼,竞争激烈。

考得合格证后,李梅报考了北京市一街道办事处,随后参加了面试。“当时儿子刚刚两岁,老公又在外企上班经常出差,想让我在街道找个工作,虽然挣得不多,但工作稳定,又有保障,而且离家近,可以多些时间照顾孩子”。

“工作稳定,又有保障”是当时社会对公务员的普遍看法。

40岁时,李梅在单位中升任正科长,成为老资历的中层干部。提起福利待遇,李梅说,2005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街道工作时,福利分房政策就已经取消,升任科长后,李梅税后月工资达到5000多元,“虽然工资福利都不是很高,但也有优点,收入有保障、工作稳定、没有绩效压力,这一点尤其难得。”李梅说。

此后,公务员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座“围城”。每年有百万人报考,同时也有很多人跳槽。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考公务员只是与考研、出国等并列的选项之一。

2012年暑假刚刚开始,即将进入大四的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晓(化名)并没有回家,一大早,就提着暖壶来到学校图书馆自习室,在靠近窗户的一张课桌上贴了一张“国考占位”的字条。

刘晓为自己列了一张时间表:11月参加公务员考试,第二年1月研究生考试,3月参加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周围还有同学要同时参加托福和GRE考试,我怕同时准备太多忙不过来。”刘晓说。

这一年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150万人中,不乏如刘晓一般脚踏几只船的考生。“多一个选择,多一分机会,反正报名也没什么成本。”刘晓说,当然在复习时间的分配上还是要有侧重,“我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上,觉得考研也是为了找工作,不过周围也有很多同学有不同想法,认为研究生毕业或者留学回国后会有更好的机会。”

2012年11月25日,即将大四毕业的刘晓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了专业科目考试以及随后的面试,刘晓顺利进入国家某部委工作,“在同学们眼中,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解决户口、进入政府核心部门、入职后申请还可以提供宿舍,在北京这一高房价的城市,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刘晓说。

当然并非事事顺遂。在刘晓单位附近,两三个朋友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的消费在500元左右,相当于刘晓工资的十分之一,“几乎不敢想日后结婚、生子的种种开销。”刘晓说,入职后听说单位近年来有一些同事辞职或调动工作,因为嫌工资太低,有的从部委调到下属的科研院所,有的离开机关到研究机构、大学等处供职,“我的观念也有所转变,原来想考上公务员就不会再离开部委,现在发现这里平台高,工作能力、社会人脉积累也很快,未来并不一定要在这里待一辈子,关键是在年轻时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户口、体面、稳定、有保障……一份职业的致命诱惑

2013年11月7日,2014年国考报名确认结束。据统计,本次国考报名人数超过152万,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因相对宽松的报考条件,成为今年国考的最热职位,竞争比例达到7183:1。

自2009年开始,国考报名人数已连续6年超过百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表示,未来几年,国考仍会维持在一定的热度范围内,随着政府部门不断提高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公务员数量还将有所上升;与此同时,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基层乡镇公务员录用还未纳入公务员考试范围,随着这部分公务员录用实行招考,进而继续扩大公务员考试招考范围、增加招考职位,公务员热还将持续。

数据显示,1994年,中国首届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仅462人;2006年,国考招录人数首次破万,达到10282人;2013年国考招录人数上升至20879人。与此同时,国考报考人数也从20年前的4400人,上升至2013年的150万人,20年增长了340余倍。

深究公务员热背后的原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副主任林燕玲表示,公务员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是吸引众多人报考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去基层调研时林燕玲发现,2013年中国各地的就业形势已经愈发严峻,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部分代工企业面临倒闭,“企业职工的流动性很大,一个月有时能挣到八千一万,但辞职后可能三四个月没有工作,与公务员的稳定相比,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压力都很大。”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看来,近几年公务员一直是毕业生比较优选的职业。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录取为公务员后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强。

除此以外,公务员热与中国高校的就业制度也有很大关系,毛寿龙表示,很多高校鼓励学生报考公务员,搞辅导班、让学生做模拟题,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这些就业辅导,推高了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比例。

在职考生越来越“吃香”

20年公务员考试,最引人关注的焦点,莫过于考试人群的变化。

1994年第一届公务员考试时,中国大部分高校还在实行就业分配,敢于自主就业的人凤毛麟角。同时,1994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也明确指出,“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的需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虽未对市(地)级以下政府部门公务员的报考条件做出限定,但由于第一届公务员考试招考职位集中在29个中央部门,故参加第一届国考的考生大多是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

此后,随着公务员招考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地)级以下政府部门开始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而各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亦不断推出自己的“特殊规定”。白智立表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规大多制定于1994年前后,此后多年未经修订,这中间很多地方在公务员招考中搞了一些新试点,比如聘任制等,事实上与最初法律制定时希望贯彻的思想相悖。

据教育培训机构中公教育统计,2014年国考招录的11729个职位中,有9145个职位不要求基层工作经历,占比78%,近年来这一比例始终维持在80%左右。

第一届公务员招考以来,随着高校工作分配政策的取消以及公务员报考条件的变化,应届毕业生不断加入国考大军。中公教育数据显示,到2002年参加公务员考试培训的考生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达到80%,但是此后,这一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为70%,近两年应届生比重进一步下滑到60%。

从社会在职人员到应届毕业生,再从应届毕业生到社会在职人员,中国公务员考试人群的变化背后存在诸多原因。

林燕玲对记者表示,目前很多人毕业后初次就业不理想,希望再次择业,使得公务员考试中在职人员的比例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20年来公务员考试命题愈发注重实操性,使得在职人员在国考中开始越来越“吃香”。初期的笔试考试中,多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等题目,而2000年笔试考试中,第一次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之外增加了申论,随后申论从简单的议论文逐步转向实用公文考试,如写通知、报告等等,与公务员实际工作有很大的相关性,对于这一部分考试,在职者往往比应届生更得心应手。

公务员制度的中国特色

“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将被辞退”,2005年《公务员法》一经推出,一片哗然。

《公务员法》中,包括公务员录用、考核、惩戒、福利保险等一系列新制度,被以法律形式确立,这部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是建国后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之后数年,公务员改革的步调开始放缓,“铁饭碗”变成“金饭碗”,考公务员热持续升温,一个职位近万人赴考。不可否认,相对于中小企业员工“蜗居”的生活现状以及随时面临的失业风险,公务员福利待遇相对较好,对于多数人而言,依然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公务员能否被辞退?一旦通过考试录取,是否就真的端上了“金饭碗”?对此,2005年出台的《公务员法》给出了明确答案。

《公务员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具体包括: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等。

白智立表示,近年来确实听到一些公务员被辞退的消息,但其中仍然存在某些问题,一些犯有较严重错误应当严厉惩处、给予撤职或开除处理的公务员,在一些“人情”“关系”的考量中,为了让这些人日后还能找到工作,有机会“改过自新”,事实上一部分是按照辞退处理的。公务员制度建立20年后,下一步应当在如何切实落实公务员制度上多下功夫。

林燕玲表示,公务员退出机制落实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中国数量众多的“幽灵公务员”。在公务员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退出机制落实不畅使得很多机关单位难以补充新鲜血液,目前很多地方采取了从下级机关借调和参公的方式(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一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是机关迫切的用人需求,但没有空缺的公务员编制,不得已要绕很多弯路。”林燕玲说,参公与借调的人员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从而滋生出不少新问题,“例如下级机关付工资、上级机关用人的借调制度,已在很多层面引起各方不满和关注”。

毛寿龙说,微观上,公务员存在扩张的动力;宏观上,国家又实行严格的公务员编制控制,“就像是天天吃饭的人在外边穿着紧身衣,实际上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在毛寿龙看来,未来公务员制度应当加强微观管理,落实公务员退出机制,实现微循环,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

“消除特权是公务员改革的关键”

“工作高压、工资低”是目前公务员圈子的普遍抱怨,而“福利分房”“灰色收入”则是社会对他们的普遍质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公务员薪酬标准应当和社会相同职务人员的工资基本持平,这也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国外政务官的薪资水平与社会上相当职级的人士相比要低很多,如美国总统的薪资就比微软公司老总的薪资低很多;而事务官的薪酬则需按照社会上相当人员的平均值发放,这些“公共机构”工作人员,都通过相关的“公务员法”来管理,工资发放统一由国家财政按照一定的规则支出。

具体到中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竹立家表示,一个关键前提是要杜绝“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搞一个“阳光工资法案”,公务员的岗位工资、职级工资、津贴标准、福利等都要公开透明,便于立法机构和公众舆论进行监督。目前,一些机构和部门,拿着“房补”继续搞福利分房、拿着“车补”继续使用公车、拿着“饭补”继续“白吃饭”,仅“变相福利分房”一项,在房价高企的今天,就是普通工薪族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资总和。

“消除特权是公务员改革的关键”,毛寿龙同样认为,未来应当保障公务员的权利,同时限制领导岗位权力,杜绝“灰色收入”,尽可能让公务员队伍扁平化,让更多的公务员落实在基层,享受较好的发展和待遇。目前中国高职级的公务员越来越多,这些公务员有些在退休后依然享受领导待遇,是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国考 篇8

1 国考面试深圳国税专项试题主要特点

1.1 国税系统主要考查的测评要素

国考面试深圳国税专项试题主要是对言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拟任职位匹配性、与求职动机、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进行测评, 对考生的举止仪表、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全程考查。2013年3月20日深圳国税面试真题题目总计4道, 一题是对看图、读图、分析图的能力进行考察, 一题是对考生的应变能力进行考察, 还有2题是对考生的计划组织能力进行考察。但无论这些题目的形式有何不同, 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这些题目都与日常生活工作紧密结合, 对考试透过现象看本质、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办实事的能力进行考察。这无疑就给广大的考上暗示了这样的一个信息, 那就是考试在平时备考过程中要多从生活的小处入手, 多关注民生的话题, 多提出实际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意见, 而不是说空话、大话。最近几年, 国考面试深圳国税专项试题中每年都必考漫画题、名言警句、哲理故事, 2014国考面试深圳国税专项也应该不例外。

【例题1】2013年3月20日, 第4题:两个老人坐在沙发上抱着猫看电视, 身后的墙上挂着儿子、孙子和儿媳的全家照。根据漫画自己定主题, 并根据你看到的漫画信息, 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存在的现象谈谈你的观点。

考察能力:这道题主要是考察考生的2014国考面试深圳国税专项, 通过对漫画进行理解和分析, 进而从中发现问题, 也就是要正视“空巢老人”这种社会现象, 然后再深入分析大量出现“空巢老人”的原因, 并基于政府管理层的角度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题要点: (1) 破题表态。这幅漫画反应出了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虽然很多老人儿女双全, 但是子女长时间不回家的陪伴, 造成了“空巢老人”整日与宠物为伴的生活。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 需要我们政府去关注解决。 (2) 问题。第一,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缺少照料, 同时“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第二, 空巢老人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 (3) 对策。政府方面:政府有责任进行免费救助;运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 解除空巢老年人缺少日常护理和社会照料的困境。社会方面:可以组织志愿者献爱心走访;子女家庭方面:应该常回家看看, 多关心父母的生活与心理, 尽到子女应尽的义务。

1.2 面试题目涉及大量专业性

2013年深圳国税系统各地面试一改往年统考普通题目的态势, 在命制上开始涉及大量专业题目, 这也是国税系统招考逐步专业化, 岗位化的体现, 2014年国考深圳国税专项面试我们仍要引起重视。如:

【例题】2013年3月20日, 第3题:你是国税局的员工。某天你正在办公, 一个昨天刚来办理过业务的群众来找你, 反映自从昨天在你处办理完业务后, 就接到各类短信。群众怀疑是你泄露了他的个人隐私, 你应该怎么做?

2 2014国考面试深圳国税专项备考策略

2.1 有意识修炼

首先,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有较强的岗位匹配, 就是针对报考岗位的工作重点、工作规范、工作事件、工作程序、工作特点来进行充分的了解, 同时再将与该岗位相匹配的答题要点全面展开, 从而将自己最强的一面向考官表现出来, 让考官感受到应试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工作经验。社会阅历是最符合招考岗位的。

2.2 正确的心态

考生在面试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心态, 不同的考生由于笔试成绩的不同, 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 (如:自卑、过度自信、担忧、焦虑等) , 因此, 在备考过程中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 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心理压力, 要正确定位面试, 不轻视、不惧怕;其次, 要通过咨询专业心理治疗师、向别人请教经验、与别人沟通等方式来对自我的情绪进行缓解;最后,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可以有选择性地通过一些专业面试培训来提高自己的面试实力。

2.3 勤思考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征税成本通常要低于中国, 请解释为什么?”那么考生就应该从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策及未来我国在征税过程中可以做什么政策性的调整等方面来进行思考、准备。有了充足的准备, 考生自然就会有自信心, 自然也就会更有质量、更流畅, 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绍武.如何做一名称职的面试考官[J].中国人才, 2008 (11) :68-70.

[2]田学良.探析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8 (6) :144.

[3]黄新.浅析人事考试中面试工作的不足与对策[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8) :1 9 5-1 9 6.

[4]唐艳艳.公务员考试之“腥风血雨”——谈谈我考公务员的经验[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0) :130-131.

国考 篇9

本刊讯近日, 2012年河南省统一考录公务员南阳考区笔试顺利进行, 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11821名考生参与角逐299个职位。这次考试是全国部分省市联考, 正值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南阳开幕前一天, 加之首次成功实现网上报名, 应试人数和职位竞争比例位居历年之首, 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广大考生“相约活力南阳, 放飞金色梦想”, 全体考务工作人员“我为农运添光彩, 农运因我更精彩”, 人社部门“同谱农运奋进曲, 共唱南阳和谐歌”, 向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次考试是多省市同步进行, 具有很强的社会辐射效应。南阳市人社局始终把考试安全和严肃考风考纪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一是强化落实责任制。市人社局局长王吉波作为南阳考区总主考和第一责任人亲临现场指挥, 12所学校校长作为考点主考和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实施, 巡视人员分包考场, 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二是严防高科技作弊。考试期间, 各考点全场封闭, 使用视频监控系统、手机信号屏蔽仪、身份证识别仪等提高反作弊能力, 并强化周边重点区域的无线电探测和网络监控力度, 有效防止了干扰和破坏考试秩序的行为。三是高水平组织考务工作。考试机构精心设计工作流程, 建立完善工作规范, 突出把好“三个环节” (两证不全不得入场, 考试期间不得退场、试卷答题卡不得出场) , 始终坚持“四个严查” (严查替考、严查假证、严查通讯作弊、严查抄袭) , 同时建立执纪人员台账, 杜绝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发生等。 (王清东吴张明杨克袁伟) ■

国考 篇10

关键词:“国考热”,凡勃伦效应,公务员制度,政府雇员制

“国考热”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不是一个陌生话题。自从中国于1994年首次举办公务员考试以来, 每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大体上一路飙升。2014年, 中国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52万。中国公共部门平均每个岗位有77人竞争, 而且超过30个公职报名比例超过1000:1, 表明公务员考试是当前中国热门考试之一。中国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最高, 这引发莘莘学子流向公共部门。

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担任公务员作为自己首要职业选择已经引起了教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概括地讲, 相关学者在“国考热”归因中形成了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解析与“国考热”有关的社会认知和态度。他们认为转型期中国人既有由来已久的官本位观念, 又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产生求稳心态。亦有学者将“国考热”理解为上层阶级文化再生产的表征之一。在他们眼中, 中国学生在以学校为中介的文化资本再生产中必然将当权者的符号暴力内化为自身惯习。然而, 上述学者未曾考察“国考热”背后的理性选择, 更没有考虑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缺陷。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中国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中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层出不穷, 其中公职彰显个人身份地位的作用并不亚于汽车和房产之类的私人物品。在自致地位日渐取代先赋地位成为社会地位主要类型的当下, 参与公务员考试关系到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分层状况。正如现代社会人们购买奢侈品是一种炫耀性消费一样, 大量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以获得优厚的员工福利为目的参加公务员考试。其实, 国内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多显示大学生希望成为公务员的首要原因是公务员可以获得稳定收入。这种刻板印象形成的结果必然使“国考热”有增无减。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试图将“国考热”概括为一种凡勃伦效应, 进而预见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变革趋势。“国考热”的实质是作为一种理性人的中国大学生热衷于成为体制内行动者。中国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公职的偏好之所以高于其他岗位, 是因为他们占有公职产生的效用高于占有其他岗位。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显著差异源于中国当代公务员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在中国政府机构改革进退维谷的情况下, 从平抑“国考热”入手完善公务员制度对于中国再造政府是至关紧要的。

本文将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对“国考热”中的因果链展开论述, 其中对两个相互关联的社会过程的分析将贯穿本文始终。第一个过程是大学生在报考公务员上的理性计算, 第二个过程是国家在任免公务员上的理性决策。它们体现截然不同的行动逻辑:前者的行动逻辑是大学生期待跻身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受益者行列, 后者的行动逻辑是国家期待理顺政府-市场关系。通过揭示两种行动逻辑在公务员制度运作中的相互影响机制, 本文可以为中国克服“国考热”的困境指点迷津。

一、大学生占有公职的凡勃伦效应

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参与公务员考试产生的凡勃伦效应做出简要说明。凡勃伦效应是个体在炫耀性消费中不惜以消耗金钱和相关资源为代价博得的荣耀。制度经济学创始人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鞭辟入里地讲解商品的符号意义:“要获得尊重并保持之, 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财富和权力必须能够提供证明是因为尊重只是通过这样证明得来的”。现阶段中国公职和许多商品均包含炫耀性成分, 使得炫耀性消费产生的效用有固有效用和凡勃伦效应之分。

在计划经济时期, 中国人担任公职和就任其他岗位产生的效用差别是不可忽略不计的。由于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压倒性作用, 所以中国收入分配内生于再分配政治运行。国家运用行政权将剩余产品从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转移, 之后由中央政府对剩余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相应地, 国家会代表社会各界委托以公务员为主的政治精英执行社会财富分配任务。为了确保这些代理人具有履行法定义务的意愿和能力, 国家会为公共部门设定劳动力市场准入限制———以举荐或考试的方式选拔公务员。由此, 有幸进入公共部门的任职者将行使资源配置权。

上述效用差别在中国启动经济市场化改革后依然存在。中国渐进式改革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国家在扩大地方政府经济权力的同时, 在政治上维护集权制。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依然可以在将经济发展成果部分收归中央政府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二次分配。各级政府保持强大资源配置权, 构成政治资本增值的有利条件。剩余产品以税费的形式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国家和生产者处于这种资金链的两端。生产者难以绕过公务员与国家就社会财富分配讨价还价, 赋予他们在公共决策中的不利地位。具有政治关联的生产者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滥用优势地位。

尽管私人部门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占据经济半壁江山, 但是中国政府尚未从全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遗毒。借助诸如户籍制度的社会设置, 各级政府可以对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进行区域分割, 由此妨碍它们在无形手的指挥下流动。同时, 各级政府可以以公共产品提供者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身份分别将部分私人部门要素报酬和国有资产收益汇集于各自金库, 进而将财政资金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既然如此, 作为再分配者的公务员倾向于增加对剩余产品的抽取, 从而保证其非货币收益超过生产者。

置身于市场经济洪流, 中国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在功利主义价值观指导下求职———将步入仕途视为有利可图的职业选择。自我意识的增强促使大学生寻求他人认同, 包括形成炫耀性消费习惯。在虚荣心驱使下, 他们会不约而同地看好官场职业发展前景。他们笃信加入公务员队伍等于拿到成为休闲阶级一分子的门票。即使大学生对公务员劳动待遇的了解主要来自媒体不切实际的报道和父母以偏概全的说教, 大学生仍然会不惜血本地为通过公务员考试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二、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理性计算

如前所述, 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水平在各部门间是有差别的。人力资本理论首创者舒尔茨认为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在投资收益率上高于物力资本, 且这种排序的社会后果是培训、保健和劳动力迁徙费用逐步增加。不过, 他没有分析不完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结构, 因而无法洞见中国大学生不报考公务员和报考公务员的收益差别, 以及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差别。下面将考察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面对这些收益差别的理性计算。

毫无疑问, 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结构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和经济起源》中以资源配置方式为标准, 将经济形态分为市场经济、再分配经济和互惠经济。和新古典经济学家笔下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不同的是, 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中当局可以根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分配社会财富, 如利用工农产品价差建成现代工业体系。国家对征用物资均以政府定价对行政相对人做出补偿。这样, 公务员可以代表国家从社会产品中尽可能多地攫取租金, 导致生产者获得低于公务员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基于占有公职的效用包含固有效用和凡勃伦效应的假定, 可以比较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暂且不考虑不报考公务员的中国大学生数目和公务员考试录取比例。令q和V分别为中国某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数目和占有公职的凡勃伦效应, 可得他们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效用函数为Up (q, V (q) ) , 而相应的社会福利函数为Us (q) 。一般而言, 两类效用函数均为凹函数 (U’>0, U’’<0) 。对它们求全微分, 可以计算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私人边际效用和社会边际效用。不难发现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私人边际效用高于社会边际效用。

对Up (q, V (q) ) 和Us (q) 求关于q的微分, 有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固有边际效用与社会边际效用相等, 且不小于零, 有

不妨将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效用函数改写为

可见占有公职的凡勃伦效应是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额外效用。这种额外效用是公务员和其他岗位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差异的来源。

需要说明的是, 占有公职的凡勃伦效应涵盖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示范效应。当为数不多的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时, 这些考生具有有限数量的追随者。当报考公务员的中国大学生数目足够多时, 他们中的追随者数目将变得非常可观。将某年每条中国大学生的个体公职需求曲线的均衡点连接, 可得他们全体的公职需求曲线。之后, 计算中国大学生在一定预算约束下对公职和其他岗位的最优占有量。他们报考公务员的示范效应构成其占有公职的选择性激励是显而易见的。

假设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不存在示范效应, 则可以认为他们求职效用函数U (x1, x2) 是一个凹函数。

令x1和x2为中国大学生占有公职和其他岗位的数量, 他们可支配的资源为定值R。以其他岗位为计价物, 且他们占有每单位公职的付出与其他岗位的比值是p, 可以将他们求职的预算约束表示为px1+x2=R。

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中国大学生对公职和其他岗位最优占有量, 可得其一阶条件为鄣U/鄣x1=λp, 鄣U/鄣x2=λ。

记中国大学生对公职和其他岗位最优占有量分别为x1*和x2*。

接着, 假定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存在示范效应, 则可以将他们的求职效用函数修正为Φ (x1, V, x2) 。他们对公职和其他岗位最优占有的一阶条件为Φx1+ΦVd V/dx1=λp, Φx2=λ。

记中国大学生对公职和其他岗位最优占有量分别为x1**和x2**。可以发现

只要中国大学生占有每单位公职的付出与其他岗位的比值不变, 他们报考公务员就会存在示范效应:x1**>x1*, 且x2*<x2**将成立。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可以将式 (1) 变形为

这证明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存在示范效应。

三、国家在任免公务员上的理性决策

对于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一致性, 国家会考虑加强公务员绩效考核来避免报考公务员成为炫耀性消费的同义语。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收益高于社会收益隐含着这种行为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含义。作为财政供养人口的公务员完全可能在向纳税人索要钱财的同时, 不尽心尽力地为其服务。出于规范公务员行为的考虑, 国家将其作为社会控制对象之一。可以做出如下设问:国家会如何在任用公务员上进行理性决策?

一旦国家对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听之任之, 占有公职的凡勃伦效应将变成一种名副其实的负外部性。令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成本、社会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分别为Cp (q) 、Cs (q) 和MEC (Cp (q) -Cs (q) =MEC) , 当中国大学生对公职占有量达到私人最优水平q**时, 有C’p (q**) -C’s (q**) ≤0。该式在q**≥0时取等号。当这种占有量达到社会最优水平q*时, U1’ (q*) -C’s (q*) ≤0。该式在q*≥0时取等号。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这种社会最优占有量q0满足U’ (q0) -C’s (q0) ≤0。该式在q*≥0时取等号。可以从U1’ (q) <U1’ (q) +U2V’ (V) d V/dq和C’s (q) >C’p (q) 推断q*<q0<q**。

进一步讲, 国家不以考虑占有公职的凡勃伦效应为前提设定公务员行为准则无法内部化前述外部性。一般而言, 准公共物品由于具有拥挤性, 而在消费中会产生无谓损失。认识到大学生占有公职的凡勃伦效应是一种外部不经济, 国家会认为这种行为产生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分别为。两者的差额等于中国大学生占有公职的社会净损失。他们占有公职产生的无畏损失, 该值大于前述社会净损失。

国家以加强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方式避免大学生过度报考公务员善乏可陈。加强公务员绩效考核将增加公务员努力程度, 为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创造条件。可以断定中国大学生对公务员绩效考核加强的反应是将个人最优公职占有量调整为q**’。该值满足条件U1’ (q**’) +U2V’ (V) d V/dq-C’s (q0) ≤0。该式在q**’≥0时取等号。此时, 社会最优公职占有量q*满足条件U1’ (q*’) -Cs (q*’) ≤0。该式在q*’≥0时取等号。以此为基础计算公共部门效率损失。遗憾的是, 公务员承担这个成本不能使q*’≤q**’不再成立。

四、中国公务员制度变革展望

在后官僚时代, 中国络绎不绝的公务员报考大军表明中国有待在变革公务员制度上取得突破。众所周知, 中国现行公务员制度是中共领导层批判性继承干部制度后形成的规则。时至今日, 该制度是一个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主体, 由数十项法规组成的体系。只是公仆意识尚未成为中国公务员的首要价值观, 妨碍公务员制度发挥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减员增效的作用。扭转这种局面要求中国不失时机地将政府雇员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补充。

不可否认, 中国现行公务员制度不完全具备理性官僚制特征。韦伯将现代社会官僚制特征归纳为四点。一是任人唯贤:公务员基于各自专业资质获得任免。二是等级森严:公务员上下级之间具有命令-服从关系。三是照章办事:公务员必须依法行政。四是赏罚分明:监察机构在评价公务员业绩后决定后者升迁。然而, 默顿对韦伯对官僚制的完美描绘不予苟同。官僚制合理性的形式与实质分离的一大表现是公务员行为不过是上行下效。在中国现行公务员制度下, 各级官员能轻易在任期内从兴办政绩工程中捞取好处, 使大学生一股脑儿地报考公务员。

与此同时, 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试图以政府雇员制取代官僚制来降低行政成本。政府雇员制是纳税人委托政府以出资人身份就管理某个公共项目以高薪聘用专业人才的制度。这些人才在任期内因不掌握行政权而不占用政府编制。20世纪50年代, 德国将政府机构中公务员、雇员和工人数目比例确定为1:2:1, 为其他发达国家从产业界引进专业人才树立典范。近些年, 英国约有5%的高级文官来自私营企业, 而美国将近一半行政人员为非常规雇员。韩国也采用聘用制招募专门职公务员和雇佣制公务员, 促使日本着手废除干部终身制。

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蔚然成风尚未促成中国建成服务型政府, 与政府雇员制改革方兴未艾具有密切关系。诚然, 中国多地就启动政府雇员制改革开展政策试验。继吉林省政府率先借助雇佣制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后, 武汉、珠海和深圳等市政府均出台相关政策来确保多方面专业人才临时性参与公共治理。不过, 这不是说政府在网罗人才上相对于私人部门处于劣势地位。姑且不论中国尚未将政府职能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上, 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考试不一定能换来他们施展专业才干的机会, 为政府机构出现人员高素质与办事低效率并存的局面埋下隐患。

在政府雇员制改革中完善劳动合同条款对于中国化解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绩效悖论是不可缺少的。根据街头官僚理论, 以基层公务员为主的行政人员业绩与国家对他们问责程度的关系在政府信息存在漏损的情况下是不确定的。事实上, 中国500余万公务员中有超过90%职务级别在科级以下, 有近60%在县乡级。深信无法步入双梯制晋升通道相, 大学生难以在公共部门就职后发挥工作积极性, 甚至做出隐藏行动。避免进步学习机制和退步学习机制在政府运作中发挥作用离不开完善政府雇员考核标准, 特别是增强政府雇员业绩信息信度和效度 (注:进步学习机制和退步学习机制是由格里兹尔提出的一组绩效指标恶化概念, 分别是指绩效同步提高削弱指标甄别绩效的敏感性和组织只对改善被考核方面付出努力。在两种情况下, 政府绩效都没有实质性提高) 。

另一方面, 在政府雇员制改革中完善劳动合同条款有助于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成为一种规则之治。立法者无一例外地具有有限理性, 这意味着公务员制度和政府雇员制都无法事无巨细地界定公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基层公务员完全可能将这些制度缺陷作为问责的挡箭牌, 进而避重就轻地遵守上级指令。大学生在成为公务员后也会如此行事, 以致公务员制度和政府雇员制沦为格雷欣法则。惟有强化相关劳动契约的自我实施机制、杜绝公务员投机钻营才能使公务员考试制度更加合理。

五、结语

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一种时尚的“国考热”不是凭空出现的。中国大学生对公务员考试抱有幻想是报考公务员的效用包含凡勃伦效应的真实写照。他们在职业选择上偏好公职是当代中国公务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于其他劳动者和报考公务员的私人效用高于社会效用使然。国家加强公务员绩效考核未能消除大学生占有公职的凡勃伦效应, 对于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收效甚微。因此, 中国在体制转轨中不应满足于对公务员制度的小修小补, 而应适时推行政府雇员制改革。

目前, 中国推行雇员制改革的一大限制性因素是大学生在现行公务员制度下形成求职适应性预期。公务员看似受雇于政府, 实则在政府委托下受雇于人民。公务员在计划经济时期享有的特权未曾消失, 留给中国大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父母官情结———将公务员视为万民的主人。意识到占有公职是掌握对各行各业的生杀予夺大权, 中国大学生在通过公务员考试后会带着主人心态处理政务, 为根治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平添阻力。纵使推行政府雇员制改革可以凸显行政人员渎职的机会成本, 它引发的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骤然降温可能造成政府职员配备不足。

中国推行雇员制改革的另一大限制性因素是国家在现行公务员制度下形成维稳适应性预期。一般地, 公众、公务员和承包商构成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中的三类行动者。作为中间人的公务员以国家的名义在公众和承包商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政府雇员凭借专业才干取代公务员施政将为政府雇员公司的产生和发展铺平道路。这将对中国人事行政制度化进程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国家出于维护行政集权制的考虑, 会将公务员绩效考核作为监察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只要潜规则在国家任免公务员上具有用武之地, 非制度化生存就依然是公务员的生活常态。

国考寻求新突破 篇11

BFT,全称“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

“BFT是一种通用职业外语考试,与四六级等教育类通用考试,托福、雅思等面对留学的学术类考试,律师英语、金融英语等专业外语考试相比特征明显,是一种对职场英语的测试,适合承担国际化工作的职场精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BFT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宝成教授说。

BFT考查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这一点看,BFT与托业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考试(BEC)相似,都是对母语非英语人士的职业英语能力的客观评估。

为出国培训把道关

BFT设立于1985年,是我国最早的国家级外语标准化考试之一,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孙照华指出,BFT考试是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诞生,为我国的智力引进而服务,为我国现代化培养选拔人才的重要平台。“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引进国外的高科技人才、学习外国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为此中央成立了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并在全国设立了几个最早的考试培训中心。一大批企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科研学术人才经过外语强化培训,取得BFT外语考试合格证书,然后派到国外进行培训学习。”

BFT最初主要面向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培训备选人员,这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之初,留学人员多数是到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做基础研究,工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由于人才缺乏和知识老化,得不到解决。针对iX--情况,中央决定选派一批工商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并拨出专款。”

“这是我们国家为自身的发展和建设而设计的一项具有鲜明特色的外语水平考试。”韩宝成教授说。

“后来,BFT职能进行了拓展,参加职称评定的人也可以参加这项考试,考试成绩与英语职称考试也有一个对应关系。”全国BFT考试办公室主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主任白继迅介绍。

自1985年设立至今,BFT考生总人数达到近20万人,服务出国培训工作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局。

而今,在党政领导出国培训和高校教师出国培训方面,BFT也起到了突出作用。天津市财政局连续5年举办赴澳大利亚“财税管理体制培训”,在全系统推动组织了BFT培训考试工作,先后有313人参加考试。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教育厅实施高校教师出国培训项目,也把BFT考试成绩作为选派人员的外语水平标准,至今已有数百人经BFT考试合格后陆续赴国(境)外培训。

考察语言实战能力

BFT考试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4个语种,包括听力、笔试和口试3个部分。口试是测试实际应用能力的必然选择。

“BFT从一出台就具有注重外语实用能力这一鲜明的特色,”白继迅主任把这一点称为实战能力,“托福曾因不注重实际英语能力而广受诟病,我在国外工作发现,国内很多入托福考高分,出国后还是张不开嘴。强调实战能力是BFT一直以来强调的重点。”

“口试是我们这个考试的一大特色,国内的四六级考试、职称外语试都没有口试环节。另外上世纪80年代,在BFT形成时期,国内也出现了另一种英语测试,教育部出国预备人员英语水平考试(EPT),主要面向高校教师的出国进修,这个考试也没有口试环节。”白继迅介绍说。

“BFT设置了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级别,我们有个通俗的说法:初级,日常英语我会说;中级,行业英语我能讲;高级,专业英语我能用。”韩宝成说。

这个通俗的说法看似简单,但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却很高。“四级要求3000个词汇量,六级要求5000词汇量,BFT的高级要求7000词汇量,比四六级要求高,中级相当于四六级水平。”

考点之外的考场

自1985年设立至今,BFT在全国已设立考试机构52家,主要依托各地高校。考试的具体工作就由这些考试机构负责。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是BFT在甘肃省唯一一家考试机构。

甘肃省国有大型企业金川公司,与澳大利亚、西班牙、俄罗斯及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有镍、钴开采合作,公司每年派出员工2000多人。为了提高员工英语水平、选拔合格人员派驻国外工作,金川公司近年来一直组织员工参加BFT考试。

空间距离给公司员工参考带来了一大难题。

金川公司地处甘肃省金昌市,而考试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位于兰州,两地相距500公里,几百位员工同时赴外地考试,不仅经济成本高昂,更负担不起的是时间成本。

“为了给金川公司提供方便,从2009年7月,我们开始在兰州和金昌两地同时举行BFT考试。最近两年,金川公司的考生都在500人以上,我们协调校外国语学院派出口试考官18人;教学设备中心调用全新调频调幅耳机600套运往金昌,用于听力考试,相关技术人员赴金昌提供技术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权晓辉介绍说。

“这是全国首次在考点所在地以外的城市设立考场,对我们也是个挑战,前期的协调要复杂得多。”为此,国际合作交流处提前派人赴金昌考察考场情况、兰州至金昌的交通情况;同时联系金昌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协调电台频率使用问题。

3年来,兰州、金川两地考试均顺利完成。互认。与国际接轨

白继迅指出,推动互认是BFT下一步的重要战略。

韩宝成也认为,与国际语言能力标准体系接轨,是BFT发展的必然之路,“与国家语言考试体系接轨,就像加入WTO后我们必须与国际接轨一样,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自说自话,要与其他考试标准互认,否则别人不好理解。”

而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英语考试的普遍做法。

托福考试(TOEFL)、托业考试(TOEIC)及GRE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考试(BEC)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但对这几个考试的定位并不一定熟知。

托福考试为希望到海外留学的母语非英语者设计,考试成绩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考生的学术英语水平。

托业考试是对母语非英语人士的职业英语能力的客观评估。

剑桥商务英语考试与托业类似,也是考查职业英语能力的考试,只是托福、托业都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设计的,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是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设计的,是其剑桥系列考试的一种。

“目前,托福、托业、剑桥商务英语考试等都建立了与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EFRL)的互认关系,这样相互之间也可以参考。CEFRL是欧洲共同使用的衡量标准体系,以利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认可和认证。它分为6个级别,托福即使考满分也不能达到CEFRL的最高标准。”韩宝成说。

对于如何推动BFT的互认,白继迅认为:“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做好与国内职称英语考试的互认,虽然我们比职称英语的难度要大得多。与国际知名英语考试的互认需要我们的专家委员会做好研究。”国际化人才外语能力的评价标准

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专门组织了2000多位员工参加BFT考试。“国家开发银行专门的海外业务很多,这次考试就是为了测试国际业务人员的实际语言能力。”

“BFT已经由最初主要为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服务,发展为为党政干部、公务员、教育人员服务;由单一为出国培训人员外语水平把关的功能,拓展为技术职称评定、企事业单位招聘、劳务输出的外语衡量标准;由社会认可的证书凭证式功效,延伸到人才培养、人才评价的新内涵,成为提升人才素质的新工具。”白继迅这样总结。

国考 篇12

笔者作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的一名亲自体验者,在经历了备考、笔试和面试这些环节之后,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具有的深远意义与和影响倍感欣慰。但同时笔者也是一名师范生,面对身边同学们与日俱增的压力,阵阵危机之感袭来。于是,考试归来,我决定行此文,希望可以帮助与我有同感的师范生们建立自信,找回自我。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视域下的师范生危机

“师范生危机”是伴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词汇。教师资格证统一考取,意味着师范生的特殊身份被弱化,师范生危机就会接踵而至。

(一)学习压力增大。

教师资格证“国考”打破了以往师范生只要在大学期间修满足够的学分,表现良好就可以直接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先天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生们的学习压力就会大大增加。对于初入大学的师范生而言,他们要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以后的教师资格而挑灯夜战;对于即将走向职场的师范生们而言,如果还未取得教师资格,那么除了参加教育实习外,同样要接受繁重的学习压力。

(二)就业压力增大。

据调查,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从教的供大于求的局面曾让万千师范生倍感失落。而教师资格证“国考”更是让众多的师范生们措手不及。一方面,教师这一行业受人尊敬,师范生们希望自己日后能够从教;而另一方面,教师资格要自己考取这一道关卡真真正正地设在那里,无法动摇。

(三)心理压力增大。

教师资格证由“省考”变为“国考”是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为最终旨归。然而,其改革项目诸如有效期限变短,定期注册等却也使得大部分的师范生们陷入了认知上的迷惘与矛盾冲突,并表现出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合理性的质疑,以及对其有效性的批判。由此可见师范生们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扭曲。

二、师范生危机的应对策略

面对教师资格新政,要想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出理性、审慎的抉择,寻求应对策略。

(一)从师范生自身入手

1. 重建专业自信,提升专业素养。

面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师范生们一定要去感受国家和社会对于合格教师的殷切希望,重拾专业信心。师范生们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以渊博的知识储备武装自己,以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支撑自己。

2. 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增大,另外,面试这一环节对于考生的教学技能的要求也更严格。因此,师范生们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支撑下,进一步锻炼和提供自己的专业技能,包括粉笔字等书法技能;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技能;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技能;与同事或家长的沟通技能等。

3.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面对教师资格“国考”给师范生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师范生们要学会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例如“我能行、”“我可以的”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正确的心理暗示会产生更高的效能感。所以,师范生们要经常进行自我鼓励,多去体验自己当下的成功。

(二)从师范院校入手

1. 整合优质理论课。

过去的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学生们学到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实际走到工作岗位之后仍然不会教书。而教师资格“国考”改变了以往教师资格制度与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相偏离的局面。因此,师范院校要结合国家对教师的培养要求来设置理论课程,向学生传授有时代意义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2. 整合优质实践课。

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引下,师范院校也要整合优质实践课,使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双向互动。例如:在各个学期组织学生参观教育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培训等。

教师资格证“国考”是党中央开展的一次力度较大的改革,引发了教育界人士的思考。“师范生危机”的产生不无道理,但是相信“国考”教师资格制度会日益完善与科学。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感激今天的危机意识成为我们研究的动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越发走向辉煌,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刘信阳,张茂聪.试论“国考”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教师教育论坛,2014(9):5-10.

[2]杨频萍,蒋廷玉.师范教育,面向市场谋发展.[N]新华日报,2015(11).

[3]张宁.反思教学理念下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79-81.

[4]何绪虎,赵彦俊.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师范生实践智慧特质.[J].辽宁教育,2015(10):36-38.

[5]李子江,张斌贤.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8(10):43-62.

[6]陈向明.教师资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16):42-45.

[7]刘翠航,朱旭东.教师资格“国考”研究热点、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5(9):97-102.

【国考】推荐阅读:

上一篇:沉默的螺旋效应下一篇:肺结核咯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