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移动技术

2024-07-07

无线移动技术(通用12篇)

无线移动技术 篇1

1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知识

1.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顾名思义要与卫星有关, 利用卫星多址的传输方式就是它最大的特点, 它为全球的用户带来的通信服务跨度非常大, 同时范围非常广, 漫游的区域要远远高于其他德尔通信系统, 是一项具有灵活、机动这样特点的移动通信服务, 是建立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础之上的一种拓展, 在很多通信领域方面具有非常高的优越性, 比如说:偏远的山区、荒无人烟的海岛、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受灾区、执行远洋任务的船只和远方飞机等等, 都为它们提供了优质的通信服务。

1.2 无线接入系统

无线接入系统 (又称无线本地环路) , 通常采取的还是无线的方式, 比如某些地方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铺设有线线路的话不仅技术难度比较大, 而且资金投入很大, 但是使用电话的人数众多, 用户密度却居高不下这样的城市或者近郊区;也有一些山村地方, 对网络要求不高, 很少有人使用电话, 就可以为他们安装固定电话, 从而对有线电话网络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1.3 无线寻呼系统

无限寻呼系统作为通信系统发展最为迅猛的通信手段之一, 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从全球寻呼系统的发展中来看, 我国算得上是头号大国。在无限寻呼系统中传输的不仅仅是个人信息, 同时在公共信息和专业信息上也有较大的覆盖面。因此, 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 应将无线寻呼网络进行有效的利用, 增加在各方面的用途, 包括在文字、自动化、网络、业务等, 同时还可以增加在小区内复用频率、语音寻呼、双向信息寻呼等方面的发展。

1.4 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

目前FPLMTS把各种通信系统的功能融为一体, 用户只要用单一的移动通信设备, 就可以在全球各个角落自己喜欢的时间和想要通信的人随时随地的进行移动通信, 从而满足每个人对通信信息的个人希望。当前, 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仍然延续了二代移动通信的传统, 趋向于采用混合组网, 既有CDMA2000体制, 也有我国自己提出的TD-SCDMA体制。

2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史和趋势

在上个世纪20年代, 无线移动通讯系统就已经初见端倪并投入使用直至如今。纵观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可以将无线移动通讯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至上世纪的20年代到40年代。该阶段的发展中, 无限通信系统是以几个频段作为基础开发出来的, 最有代表性的是早期的车载无线电话系统。最初该系统的工作频率, 只有2MHz, 而到了40年代初期, 则已经达到了30 MHz到40MHz。而此阶段无线电话系统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较低, 利用专用系统进行开发, 是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则是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在此阶段中, 移动业务进入了崭新的局面, 步入公用移动业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专用移动网向公布用移动网转变。但是由于此阶段的通信网容量尚小, 所以还不能满足基本通信需求。

第三个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这个阶段150MHz和450MHz频段已经开始被投入到使用当中, 无线频道具备了自动选择的一个功能并可以自动连续进公共的电话网。这一阶段移动通信系统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进和完善。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系统出现了蓬勃的发展状况。1978年底, 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 (AMPS) , 蜂窝状移动通信网也被开发并且建成, 使原本的系统容量出现很大的提升。

第五阶段的发展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 我国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这个时期出现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的容量已经大大提高, 无线传输频率的利用也相对提高。数字网还可以提供比如语音和数据等方面的服务, 并有ISDN等兼容。

目前, 我们正处在这一阶段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是加宽了原有的通信频带,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数据业务的现有比重。当今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大技术的发展中。

3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3G时代)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 ,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 该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语音和数据信息同时提供的目标, 亦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 它具有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能力, 是目前为止最为先进的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 用户只要用单一的移动通信设备, 就可以在全球各个角落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和想要通信的人随时随地的进行移动通信, 达到每个人想要的通话目标。

4 结语

我国通信系统的发展也有着令人惊喜的重大突破, 在我国自主创新的道路上, TD-SCDMA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国际标准, 它的出现不但标志着我国在信息通信系统上的重要实践, 而且推动着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无线通信系统现状有了重大的突破, 对提高我国的通信系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介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及相关知识和频谱分配, 同时微略地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

关键词:无线通信,移动通信,3C时代

参考文献

[1]崔炳俭, 董卫红, 黄跃青, 崔灿, 明亮.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S1)

[2]于秉球, 崔晓燕.浅析超宽带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应用前景[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36)

[3]毕方.浅析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信息, 2007 (1)

无线移动技术 篇2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灵活、快速、低费用、随时随地地接入Internet,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具备了这些特性,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接入中。而且在IMT-2000中已明确规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支持移动IP分组业务。

一.无线接入的方式及系统

无线通信技术大致可以分为移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3类。移动电话系统目前主要有AMPS、GSM和IS-95几种。这些系统中,移动经营者分别提出了提供数据业务的方案。

在AMPS系统上开发的CDPD完全使用原有的频谱和设施,除了基站和天线与AMPS系统共用外,网管系统则是独立的,采用专用频率方式或者是跳频方式来传送数据。电路交换式蜂窝数据技术方式也是用于AMPS系统上的,只是它采用的不是CDPD方式的分组交换而是电路交换方式。

GSM系统的提供者利用1.9GHz的PCS网路提供移动数据业务,称为PCS1900。

此外,QUALCOMM公司提出的IS-95CDMA移动电话系统也计划提供数据业务。

1. 卫星通信系统利用卫星提供移动式和固定式无线Internet业务。

2. 无线通信系统是指主要用于ISM(工业、科研、医疗)频段和U-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未开放的)频段。ISM频段系统主要用于大楼内部和大学校园内的无线通信。U-NII频段的设备一律采用LBT(Listen-Before-Talk)无线通信协定。

二.移动IP技术

对于固定式无线通信接入的解决方案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在原有的通信系统的基础上略加改进就可以了,难就难在对于移动的无线用户如何接入Internet网,并且同时满足IMT-2000中提出的两个要求:

一、基于IP的无线话音(Wireless Voice Over IP)传输的时延不能超过CDMA及TDMA中语音帧的间隔20ms;

二、传输过程中,必须提供类似于传统无线通讯中的无缝切换的质量,具有最小的包丢失率。

IETF的网络工作组提出了RFC标准,详细阐述了移动IP的原理、实现以及各种细节问题。随后,又出现了阐述IP内的IP封装的RFC标准、IP内的最小封装的RFC标准、用于PPP IPCP的移动Ipv4配置选项的RFC2290标准。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移动IP的相关技术。

传统IP技术的主机使用固定的IP地址和TCP端口号进行相互通信。在通信期间,它们的IP地址和TCP端口号必须保持不变,否则IP主机间的通信将无法继续。而移动IP主机在通信期间可能需要在网路上题动,它的IP地址也许会经常发生变化。若采用传统方式,IP地址的变化会导致通信终端。为解决这个问题,移动IP技术引用了处理蜂窝移动电话呼叫的原理,使移动节点采用固定不变的IP地址,一次登陆即可实现在任意位置上保持与IP主机的单一链路层连接,使通信持续进行。在介绍移动IP技术之前,先介绍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移动代理(Mobility Agent):又分为归属代理和外区代理两类。归属代理是归属网上的移动代理,它至少有一个借口在归属网上。其责任是当移动节点移动到外区网时,截收发往该点的数据包,并使用隧道技术将这些数据包转发到移动节点的转交节点。外区代理位于移动节点所在的当前外区网上,它负责解除原始数据包的隧道封装,取出原始数据包,并将其转发到该移动节点。

移动IP地址:移动IP节点拥有两个IP地址。一个是归属地址,是移动节点与归属网连接时使用的地址,不管移动节点移至网络何处,其归属地址保持不变。二是转交地址,就是隧道终点地址,转交地址可能是外区代理转交地址,也可能是驻留本地的转交地址。通常用的是外区代理转交地址。在这种地址模式中,外区代理就是隧道的终点,它接收隧道数据包,解除数据包的隧道封装,然后将原始数据包转发到移动节点。

位置登记(Registration):移动节点必须将其位置信息向其归属代理进行登记,以便被找到。有两种不同的登记规程。一种是通过外区代理,移动节点向外区代理发送登记请求报文,然后将报文中继到移动节点的归属代理;归属代理处理完登记请求报文后向外区代理发送登记答复报文(接受或拒绝登记请求),外区代理处理登记答复报文,并将其转发到移动节点。另一种是直接向归属代理进行登记,即移动节点向其归属代理发送登记请求报文,归属代理处理后向移动节点发送登记答复报文。

代理发现(Agent Discovery):一是被动发现,即移动节点等待本地移动代理周期性的广播代理通告报文;二是主动发现,即移动节点广播一条请求代理的报文。

隧道技术(Tunneling):当移动节点在外区网上时,归属代理需要将原始数据报转发给已登记的外区代理。这是,归属代理使用IP隧道技术,将原始IP数据包封装在转发的IP数据包中,从而使原始IP数据包原封不动的转发到处于隧道终点的转交地址处。在转交地址处解除隧道,取出原始数据包,并将原始数据包发送到移动节点。当转交地址为主流本地的转交地址时,移动节点本身就是隧道的终点,它自身进行解除隧道,取出原始数据包的工作。RFC2003和RFC2004中分别定义了两种隧道封装技术,见图1。

移动IP协议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1. 移动代理(即外区代理和归属代理)通过代理通告报文广播其存在。移动节点通过代理请求报文,可有选择的向本地移动代理请求代理通告报文。

2. 移动节点收悉这些代理通告后,分辨其在归属网上,还是在某一外区网上,

3. 当移动节点检测到自己位于归属网上时,那么它不需要移动服务就可工作。假如移动节点从登记的其他外区网返回归属网时,通过交换其随带的登记请求和登记答复报文,移动节点需要向其归属代理撤销其外区网登记信息。

4.当移动节点检测到自己已漫游到某一外区网时,它获得该外区网上的一个转交地址。这个转交地址可能通过外区代理的通告获得,也可能通过外部分配机制获得,如DHCP(一个驻留本地的转交地址)。

5.离开归属网的移动节点通过交换其随带的登记请求和登记答复报文,向归属代理登记其新的转交地址,另外它也可能借助于外区代理向归属代理进行登记。

6.发往移动节点归属地址的数据包被其归属代理接收,归属代理利用隧道技术封装该数据包,并将封装后的数据包发送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由隧道终点(外区代理或移动节点本身)接收,解除封装,并最终传送到移动节点。

在相反方向,使用标准的IP选路机制,移动节点发出的数据包被传送到目的地,无需通过归属代理转发。无论移动节点在归属网内还是在外区网中,IP主机与移动节点之间的所有数据包都是用移动节点的归属地址,转交地址仅用于与移动代理的联系,而不被IP主机所觉察。图2说明了移动节点在外区网上时,移动IP的工作过程。

1.IP主机经过标准的IP选路,发往移动节点的数据包抵达归属网。

2.数据包被归属代理接收,由注册表可知移动节点的关联地址。

3.采用“隧道技术”送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即外区代理。

4.外区代理解除隧道,取出原始数据包,并将原始数据包转发给移动节点。

5.移动节点发出的数据包通过标准的IP选路规程发送到目的地(本图中外区代理为移动节点的缺省路由器)。

三.不足与改进

由上述移动IP的原理简述可以看出,它的确能较好的解决移动节点在子网间漫游时的通信问题,但在寻径上却存在如下不足。现在我们考虑一个漫游至外地网的用户1,正与用户2进行通信,根据以上寻径方式,用户1的数据必将按照传统IP寻径方法,以某种最佳寻径方式达到用户2;而从用户2发出的数据,由于目的地址是用户1,数据必将先到达用户1的归属代理,在由归属代理传到外地代理,最后才到达用户1。这显然不是最佳路径,特别是当用户1漫游到用户2所在的归属网时,这种寻径方式的传输延迟很大,对实时语音、图像等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也增加了网络负担,数据包在网络中运行的时间大大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不足,可以引入一种新的代理----通信代理,它是与移动节点通信的IP节点的路由器。新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三个代理都发送代理通告报文声明自己的存在,不同的是,通信代理针对的是本范围内的所有用户。用户2要发数据给用户1,他并不知道用户1已移动,仍向用户1所在的子网发数据,被本地代理截获,本地代理一方面将该数据包转发到外区代理,一方面分析源地址,向数据包源端反向发送一条消息,该消息包括用户1目前的状态,如它的关联地址等等,用户2收到本地代理发来的消息后,得知用户1已移动,则向通信代理进行登记,告诉其关于用户1的关联地址,请求建立通信代理至外区代理的通道,建立成功后,由于这是通信两点直接建立的,所以路径最佳,然后用户2把发往用户1的数据包发给通信代理,通信代理截获后由“隧道”发往外区代理,再由外区代理发给用户1。示意图如图3。通过这种改进,大大减小了时延,更好的满足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中对于时延的要求。

由于采用了IP隧道封装技术,使得封装后的数据包大于源路由数据包,这样不但增加了路由上的负担,还必然的增加了消息处理时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数据包的包头进行合理的设计或是对包头进行压缩。此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无线链路带宽低、误码率高。

2. 为了能够使用IP隧道封装技术,事先必须给隧道的出口节点(包括外区代理及移动节点本身)设立解除封装的功能。

3. 移动IP节点的成本要高于有线IP网的节点成本,而目前Internet上的大多数设备和ISP不支持移动IP业务。增设外区代理、归属代理、通信代理都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且技术含量更高。

4. 移动IP的接入对Internet网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Internet网中的防火墙检验每个数据包的源地址时,当发现数据包的归属地址与外区网的网络地址不一样时,会阻截IP隧道数据包。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是Ipv6方案,它提供长达128比特位的地址。作者认为在地址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采用代理地址,也就不会发生防火墙阻隔合法的数据包的通过的情况了。这样就减少了通信过程中的复杂度。而Ipv6方案在安全性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原来的Internet安全机制只建立于应用程序级,如E-mail加密、SNMPv2网络管理安全、接入安全(HTTP、SSL)等,现在IP级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具体由IP的AH(Authentication Header)和ESP(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标记来保证分组的鉴权和私密特性。

四.结论

无线互联网的移动IP技术 篇3

文章首先阐述了移动IP的概念,分析了采用移动IP技术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并结合所承担的“863”项目,讨论了无线互联网中的移动性管理问题。

关键词:

移动IP;无线互联网;高速无线接入;移动性管理

ABSTRACT:

TheconceptofmobileIPisgivenfirst,andthenthenetworkarchitectureofbro

adband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adoptingmobileIPtechnologiesisanalyz

ed.Attheendofthepaper,themobilitymanagementforthewirelessInternetis

alsodiscussedwithconsiderationtotheNational"863"Project.

KEYWORDS:

MobileIP;WirelessInternet;High-speedwirelessaccess;Mobilitymanageme

nt

在过去的10年中,无线通信和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接入Internet,获取信息和享受娱乐生活,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1,2]。

目前,国际上研究移动IP和无线Internet的公司很多,在Telecom‘99会议上,爱立信展示了Bluetooth无线技术与3G系统相结合的图像会议业务,其分组交换的数据速率在广域网中达到472kbit/s。爱立信计划研发的宽带无线IP接入系统Beewip,能给每个终端用户提供3Mbit/s的容量(3.5GHz频段)。思科和摩托罗拉也共同构建基于Internet的无线网络,这一合作关系将为无线业务提供第一个全IP平台,该平台将把世界范围内不同的无线服务标准统一起来,为通过蜂窝网络传送数据、语音和视频一体化服务提供基于Internet的开放平台。如何在无线移动环境下,保证Internet移动用户的可靠接入,为移动用户提供类似固定用户的业务质量是移动IP和无线通信面临的首要任务。

1移动IP

在IETF给出的移动IP协议(RFC2002)[3]中,定义了3个功能实体:移动节点(MN)、本地代理(HA)和外地代理(FA)。其工作原理可大致描述如下:

(1)移动代理(包括本地代理和外地代理)通过代理广播消息广播它们的存在。MN接收到这些代理广播消息后,就知道它是在本地网还是在外部网。

(2)当MN检测到它是在本地网,如果以前未发生移动,那么和正常节点一样工作;如果它是从外部网回到本地网,MN就首先跟其HA通过交换注册请求和注册应答消息进行注册。

(3)当MN检测到它已经移动到外部网后,它就在外部网中得到一个关照地址(Care-of-Address),这个关照地址可以从外地代理的广播消息中得到(外地代理关照地址),也可由某个外部分配机制如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得到。

(4)在外部网的MN就用它得到的关照地址通过注册请求和注册应答消息的交换向其HA注册,在消息交换的过程中,可能要经过FA。

(5)送给MN的数据分组首先被其HA截获,然后通过隧道送给MN的关照地址,在隧道的终点得到数据分组(该终点可能在FA,也可能是在MN自身),最终送给MN。

(6)对于MN发出的数据分组,就根据标准IP路由机制送往目的地,不必经过HA。

从上面描述业务的路由来看,实际上送往移动主机的IP分组是效率很低的。因此IETF提出了业务路由的优化方法,即通过一些必要的信令交换,使移动主机与目标主机之间存在直接路由。图1给出这种移动IP的业务路由的优化方式。

在这个系统中,增加了一条信令消息——绑定更新消息(UpdateBindingMessage)。这条消息是在本地代理收到一些发给移动主机的分组后,除了通过IP隧道将分组发到关照地址或FA,同时发送一条绑定更新消息给发送这些分组的主机,消息中包括了移动主机的关照地址。当主机收到这条消息后,建立一条通往关照地址的IP隧道,将原本发给移动主机的IP分组通过这个隧道发到FA,由FA发送到移动主机。这种方法中,除了开始的一些分组外,大部分业务直接送到外地子网中,不需要HA的隧道转发。但是这种方法要求目标主机支持IP隧道和移动IP的协议信令。

2支持移动IP的宽带无线网络

这里以空中接口为WCDMA和cdma2000[4,5]的两种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为例,来说明其网络结构,它们都完全支持移动IP,可实现“无缝”接入Internet。

2.1WCDMA系统

图2是WCDMA的网络结构,其中接入网和核心网已经明确分离,其优点是可以用同一个核心网支持各种不同的接入网,比如UTRAN、GSM和Ad-hoc等,其中UTRAN中的RNS是无线网络子系统,包括RNC(无线网络控制器)和NodeB(节点B),后者相当于GSM中的BTS。核心网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是由GPRS+GSM的核心网发展而来的。在WCDMA的核心网中,将SGSN和GGSN合并为一个节点

IGSN(InternetGPRSSupportNode),整个核心网都是在IP基础之上。同时,在IGSN的网络接口处提供外地代理的功能,在核心网内包括一个本地代理,这样,IGSN、HLR、HA、FA和其他的一些本地网络路由器就构成了整个核心网。

在移动主机建立分组业务的连接时,由IGSN分配给移动终端一个关照地址,在切换时,移动终端可能移动到另外一个IGSN区域内,这时,移动终端将接收新的IGSN的代理广播,并开始建立一个新的连接和获得一个新的关照地址。在WCDMA中,分组的路由与移动IP的分组路由相同,通过外地代理和本地代理来共同实现。在图2中,核心网与Internet之间的IP过滤实体是用来实现移动IP中路由优化的功能,IGSN支持移动IP的路由优化。实际上,因为移动通信系统内在的移动管理性,对于其网络内部终端的移动,可以通过HLR、VLR和注册等过程来实现管理,关键在于从Internet上发过来的数据,要能够正确地找到对应的移动终端。在WCDMA中,这个功能的实现并不依赖于无线网络本身,而是通过HA和FA进行,其实质是通过IP网络或者说Internet来进行移动性管理。当分组发往移动终端时,HA能将分组正确地发到移动终端的关照地址上去,往往就是移动终端所在区域的IGSN,而IGSN将发起呼叫和建立连接等过程,将分组发到移动终端。可见,对于实现大范围内的漫游和移动性管理,WCDMA系统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2.2cdma2000系统

图3是cdma2000的网络结构,其中核心网也与无线相关的部分分离,

PDSN(PacketDataServingNode)通过R-P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在PDSN之上实现FA的功能。与WCDMA系统不同的是,cdma2000对无线资源的管理和呼叫流程的控制是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完成,而不是通过核心网。当移动终端接入cdma2000的无线网时,在PDSN和移动终端之间建立一条PPP连接,之后PDSN通过这个PPP连接进行代理广播,移动终端通过这个PPP连接进行注册等的信令交换,来实现移动IP的建立。而PDSN与HA之间的通信采用IP基础上的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ndAccounting)协议。当移动IP的路由建立起来之后,cdma2000系统中业务的路由将按照移动IP的规范进行。

此外,HomeAAA是在本地IP子网中的用户注册信息和计费的服务器,VisitedAAA是记录外地网用户注册信息和计费的服务器,BrokerAAA是在HomeAAA和VisitedAAA之间通过安全的方式传递AAA消息的中继服务器。这些AAA服务器的功能相当于在电路交换网中的HLR、VLR和AUC的作用。

一个PDSN可以通过多个R-P接口,与多个无线接入网进行通信,当移动终端在同一个PDSN范围内切换或是漫游的时候,PDSN将相应切换其R-P接口;当移动终端进行PDSN之间的切换时,首先切换的是物理信道,移动终端通过新的物理信道建立新的PDSN连接,同时PDSN支持移动IP的路由优化。

3移动性管理

当移动IP和无线通信融合在一起,人们希望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入Internet,这样对于无线终端移动性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由于终端快速、频繁切换造成的切换时延较大,将导致通信性能下降。图4反映了无线终端的移动性管理层次,它可分为子网级移动和蜂窝级移动两个层次。前者是在子网之间移动,可以用移动IP进行有效的管理;后者是指终端在同一子网内部的小区之间移动,移动IP对于这种方式就显得比较困难,在这里采用了蜂窝IP(CellularIP)的策略。这两者的结合可以解决整个区域内的移动性管理问题。在此以中国科技大学个人通信与扩频通信实验室承担的“863”重大项目——宽带无线IP技术为例[6],来讨论无线终端的移动性管理问题。

3.1子网级移动性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位置管理的算法,基本思想是采用本地代理和外地代理的协作。每一个子网中的代理既是本子网的本地代理,又是其它子网的外地代理,而接口服务器负责管理同一个子网内的若干个蜂窝小区。当无线终端的本地代理发现属于本子网的无线终端已移动到其它子网时,它就多点播送位置查询消息给与它相邻子网的外地代理,由每一个外地代理在它所属子网内也广播位置查询消息;移动的无线终端收到该消息后,发送位置应答消息并通过外地代理转发给它的本地代理,以此来确定该无线终端当前所在的位置。同样,当某个子网的外地代理发现移动到本子网内的一个无线终端发生移动时,它就多点播送位置查询消息给与它相邻子网的代理服务器;每一个收到位置查询消息的外地代理(包括收到位置查询消息的本地代理)在它所属子网内广播位置查询消息;该无线终端收到位置查询消息后,将位置应答消息通过它当前所在子网的外地代理或者其本地代理(表明它已返回自己所属子网)发送给多点播送位置查询消息的外地代理,并由该外地代理转发一个位置变更分组给该无线终端的本地代理(若该无线终端已返回到自己所属子网,则无须转发),以此来重新确定该无线终端当前所在的位置。当无线终端开机后或者发生移动后,将广播一个注册申请广告消息,若在自己所属子网内,则其本地代理进行注册并回送一个注册应答分组给该终端;若在其它子网内,则外地代理将注册申请消息转发给该无线终端的本地代理,其本地代理注册后发送注册应答给该外地代理,再由此外地代理将注册应答发送给该终端。该算法大大减少了无线子网的广播消息,降低了移动切换的开销,该位置管理算法流程参见图5。

3.2蜂窝级移动性管理

这里引入了蜂窝IP[7,8]的概念,此时移动终端在同一子网内的不同蜂窝之间移动,不需要向本地代理注册,而只需要通知接口服务器和外地代理,这样就减少了信令开销。当主机在接口服务器的管理范围内移动时,无需进行位置更新;一旦穿越子网,则必须进行位置更新,以便能够被网络寻呼到。如果主机移动到新的蜂窝,移动主机可以从NodeB的广播消息中得到网络标识及接口服务器的地址,那么主机就可以向接口服务器发起登记请求,同时也可以向本地代理发送登记消息,以告知关照地址(也可以由外地代理完成)。在移动终端中都设有路由表,分组的传送会在所经过终端的表中产生和更新入口,每个入口与该分组的上游终端之间建立映射关系,这些映射关系链表形成了分组传输的路径。如果主机到达新的NodeB,那么发送路由更新消息并将分组重定向到此基站,路由更新消息将对路由表重新配置。从NodeB到接口服务器的分组路由按照最短路径原则进行,与分组的目的地址无关,分组到网关后,才根据目的地址进行下一跳选择。除了路由表外还有寻呼表,目的是在移动主机处于被访状态时可以节约资源,此时发往移动终端的分组可通过寻呼表进行。当终端处于等待状态时,SGSN先向它发寻呼请求,移动主机接受寻呼后就可转为准备状态,随后SGSN可发送下行数据。

此外,蜂窝IP采用终端控制切换,同时规定了小区重选(CellReselection),由终端主动决定选用哪个小区。由于分组数据与传统语音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切换的策略也不相同。语音模式下资源必须是由网络分配的,而分组模式下资源是共享的,切换无需一定由网络决定,这种控制方式有利于缩短切换时间。

4结束语

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是Internet和无线通信的结合,这将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种类的信息、娱乐和商业服务。由于移动IP可以使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入Internet,因此在将来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都无一例外地支持移动IP技术。尽管二者之间的结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但这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方向,必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SarikayaB.PacketModeinWirelessNetwork:OverviewofTransitiontoThirdG

eneration.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2000,38(9):164—172

2BosL,LeroyS.TowardanALL-IPBasedUMNSSystemArchitecture.IEEENetwork,

2001,15(1):36—45

3PerkinsC.IPMobilitySupport.RFC2002,October1996

4UskelaS.ALL-IPArchitectureforCellularNetworks.3GMobileCommunicatio

nTechnologiesConferences,March2001:180—183

5PatelG,DennettS.The3GPPand3GPP2MovementsTowardsanALL-IPMobileNetwo

rk.IEEEPersonalCommunication,2000,7(4):62—64

6周武,顾渝骢,朱近康.宽带无线IP技术.电信科学,2001,17(5):29—32

7MccannJ,HillerT.AnInternetInfrastructureforCellularCDMANetworkUsin

gMobileIP.IEEEPersonalCommunication,2000,7(4):26—32

8RamjeeR,LaPortaTF,SalgarelliL,etal.IP-BasedAccessNetworkInfrastruc

tureforNext-GenerationWirelessDataNetworks.IEEEPersonalCommunicatio

n,2000,7(4):34—41

(收稿日期:2001-11-27)

作者简介

陆晓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MAC层接入协议。

无线移动技术 篇4

2010年卫生部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该创优工作的核心是要把护士还给病人,把时间还给护士,使护士从繁重的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作为“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国家级重点联系医院之一,我院护理部与信息管理中心协调合作,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使用床旁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将护士工作站前移到病人身边,真正将护士还给病人,让护士为病人提供温暖入心、体贴入微的护理服务。

2. 传统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及其不足

2.1 有线网络制约护理工作效率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架构在传统有线网络之上,护士需要先在护士工作站上查看并记忆先前录入的各种生命体征数据,护理时再凭记忆观察患者情况,把各种所需信息抄录在纸上,回到工作站后再录入信息系统。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2 无法监控护理质量

传统的信息系统在护士站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医嘱的查询、执行、确认等操作,而没有关于每一条医嘱实际执行状况的记录,即:缺少每一条执行项目的实际执行人和实际执行时间。系统没有相应的真实数据,无法正确反映护理任务的执行情况,也就无法对护理质量实施监控,有效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一定程度上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2.3 无法保障护理安全

“三查七对”是护士执行医嘱的重要环节,以往对病人身份的查对主要依靠床号或姓名,对治疗内容的确认依据是治疗单、输液单等。这样不仅存在病人身份识别出错的危险,而且也无法识别治疗单抄错等情况。特别是针对睡眠、昏迷、有精神障碍或者新生儿等患者,这种简单查对存在较高医疗安全隐患。

2.4 难以实施全面细致准确的绩效考评

在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中,要对病区每一位护士都做了哪些护理操作,诸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导尿、置胃管等,进行统计汇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要实施全面、细致、准确的绩效考评就困难重重,阻碍了通过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来持续改进病区护理质量的进程。

3. 无线移动技术应用于床边护理的实施方案

3.1 无线网络架构

无线床边护理应用效果依赖于其无线网络的性能与稳定性,在现有局域网LAN之上采用成熟的802.11g网络协议进行无线网络搭建,整个无线网络系统主要包含三个部分:WLAN室内信号分布系统(WIDS)、无线网络控制器(WNC)和无线网络管理系统(WNMS),如图1所示。

每路WIDS系统负责覆盖一个物理或逻辑病区,采用的天线、耦合器、功分器、馈线等无源设备均安装在走廊天花板上,WIDS基站作为有源设备安装在弱电间墙上,网络线连接基站和各楼层交换机,既保证了设备的安全,同时也为后期的维护提供便利。该系统的建设对医院现有网络没有做太多改动,却具备了信号覆盖均匀、带宽稳定、信道干扰少、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将网络信息点延伸到了住院病房内和病人床边,以及时刻移动着的医护人员身边。

3.2 系统软件结构与功能

系统采用Web Service技术提供信息服务,前后台系统之间的通讯采用SOAP协议,并利用中间件技术以屏蔽各业务系统的硬件平台的差异性、操作系统与网络协议以及各个系统接口的异构性,将医院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移动数据终端(EDA)连接,实现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重要的数据交换平台,大大提高了各组成部分建设的灵活性,便于已有系统和以后可能建设的系统的集成与扩展,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系统需求。

使医护人员能在病床边实时录入、查询、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和生命体征信息等,以及快速检索病人的护理、营养、检查、化验等临床检查报告信息。通过将二维条码标识技术应用于病人腕带、药品标签、生化标签和标本标签等,采用MC55作为手持终端设备扫描腕带等标签信息,实现快速准确地完成出入院、临床治疗、检查、手术、急救等不同情况下的病人、药品和标本等识别。

PC客户端上的桌面护士站则围绕着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展开,此类业务例如批量处理变更医嘱、查看批量执行结果、以及对病人的各项评估评分、打印操作等。可以让护理人员在更大的屏幕上一次性收集更多的信息,另外鼠标、键盘、打印机等外设资源让护理工作人员操作起来更为方便。

4.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

它改变了原有医嘱系统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护士与病人的距离。从护理学的角度说,移动护理系统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对医嘱实际执行的全过程跟踪,闭合了医嘱的生命周期,具有原有的H IS系统无法替代的优势,主要包括:

4.1 优化工作流程,减轻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因移动护士工作站与HIS资源共享,信息一经录入,多终端读取,简化护理记录程序,减少护士重复劳动,优化工作流程,使护士有更多时间护理患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系统还能对护士的工作做出各种提示,尽可能减少护士因繁忙而可能出现的疏漏,同时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4.2 建立标识系统,减少护理差错

目前护理工作中患者的查对有许多不确定性,如同姓名、换床、患者意识障碍等,加上护士查对工作量大,人为出错的几率较大。基于患者标识系统的条码或射频识别技术,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操作时,用EDA对患者进行确认,极大地提高了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为临床管理路径提供了辅助手段,确保了治疗过程中患者、时间、诊疗行为的准确性。快捷、方便、有效的医嘱查询,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医嘱漏执行。

4.3 规范文书书写

移动护士工作站的使用实现了医嘱全程跟踪,满足了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长期医嘱执行后应签署执行时间和执行人姓名的要求。另外,使用EDA后,护士还可以在床边采用结构化模板确认的方式方便地进行录入,从而快速生成各种原先需要手工录入的护理单据,也避免了反复转抄带来的差错,最后随着电子病历归档,护理工作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4.4 加强质量控制,杜绝护理差错

移动护士工作站使护理质控深入到医疗护理过程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实时环节控制,使终末式管理变为环节控制。即时的信息存取,降低了错误率。护士长能够很方便地随时掌握全科的护理工作动态,加大了对工作过程的监控及管理,及时发现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的问题,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增加了护理管理的深度。

4.5 规范护理行为

使医嘱和护理任务的执行更为规范合理,完整地闭合医嘱的生命周期。一方面护士可以在病人床边得到每一条医嘱的详细内容,另一方面,医嘱项目在具体执行时将得到电子化确认,同时记录医嘱的执行人和实际执行时间等重要执行信息,并且用药途径,对病情观察的时间、观察数据等即时进行录入,不但规范了护士的行为,同时为护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避免了在医嘱执行过程中责任区分不清。

4.6 提高病床周转率,提升医院效益

引入标准化和过程化的护理模板功能,减少护理环节的差错,帮助缩短病人康复周期,提升医院的病床周转率;同时标准化的护理模板功能对于缩短新进护士的护理业务学习和熟悉周期也非常有效;进而提升医院效益。

4.7 促进管理创新,树立护理品牌

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应用,使护理管理更加严谨规范,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以数据资料为依据,实行对个人、科室、全院护理工作绩效考评、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促进了医院护理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的进程。实施移动化的医院,降低了人力资源投入和耗材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院的管理水平,树立了“精美护理品牌”意识,增加了医院的竞争力。

无线移动数字技术的应用和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建成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护理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病人得到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也为建设数字化医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配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以无线移动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移动数据终端EDA(Enterprise Digital Assistant)的使用,使护士工作站前移到病房,护理工作及管理形成按标准流程办事,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无线数字移动技术,流程控制

参考文献

[1]弓俊梅,梁麦苗,韩强等.流程管理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1B):2981-2982.

[2]车淑红,刘和.临床护理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09,(18):2191.

[3]王虹,吴飞,张曙熹.基于RFID的无线护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26(3):305-307.

[4]栾艳,吴北江.无线局域网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6):82-83.

无线移动技术 篇5

1移动支付在无线应用中的操作技术

在无线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关于大量的Internet有关的信息以及各种相关的业务接踵而来,这已经成为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而将此类方法引入到了手机相关的移动终端之中。而此类的用户只需要打开WAP的手机,可以在何时何地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在互联网上即时的获取信息的相关的资源,从而能够体验无线上网的乐趣。

通过WAP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内容,它包括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天气,游戏、图片以及手机铃声的下载的业务,不仅如此,还可以收发e-mail来进行操作,通过在线的微支付进行付费的操作,这一开放的全球无线应用框架和网络协议标准正是出自于WAP的应用手法的操作,我们可以通过以智能信息传送的方式转入手机等无线终端设备中去,形成了Internet和高级的数据业务的相结合,通过各种的.无线网络当中能够将WAP的使用,使用起来运行自如,通过GSM,GPRS,CDMA一系列的手法融合操作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

1.1关于WAP协议

所谓的WAP指的是英文“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就是“无线应用协议”的意思。无线应用协议的应用是根据在WWW的客户/服务器结构中操作的,客户双方通过在浏览器上,用Internet中的服务器以标准格式发出请求显示的web页面所出现的内容内容;通过此类的模型就对无线移动的环境的特点对内容以及格式上的不同,通信协议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做出了一些扩展;在此类模型上看,我们可以将目前现有的大量应用开发工具进行精益求精。在Internet上的对WEB等结构开发就是WAP的最终目标,通过内容上的提供商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来看,相对而言在单独的使用条件下看,来的更加有效大大节省了时间。所以说WAP在它的应用结构上来看与Internet结构十分类似。

1.2无线传输层安全WTLS

在功能WAP安全上包括了无线传输层安全(WTLS)以及可以使用无线标记脚本语言.WMLScript作为可以访问的应用级别的安全。WTLS层位于WTP层之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保持稳定,而它作为WAP协议栈的一个层次需要向上层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的接口。相对而言,这份WTLS与TLS-SSL是看上去无任何差别,但是在某些方面的细节上有了稍稍改动。虽然对于这些改动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手持设备运算与存储的局限出自这两方面的考虑从而将其进行了简单化。1.3WAP身份识别模块WIMWIM(WAPIdentityModule,WAP身份识别模块)规范首次在WAP1.2规范中体现出来,它主要是以需要将安全功能从手持设备中单独例出来,再放到防篡改的永久性设备里面去。

这些所谓的加解密算法、移动用户证书、客户端用于签名的永久性私钥等一系列的敏感信息,可以将他们放入WIM的卡当中。这种防篡改设备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智能卡,可以与现有的SIM卡相互的结合,也可以单独使用。WIM卡有属于自己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将它们进行加解密技术字签名的运算,将用户证书以及密钥等一系列信息保存下来。可以通过WIM卡,把建立起来的WTLS安全连接转移到里面去,都是通过WIM来进行控制操作。还可以将WIM卡的存储用户证书和密钥结合起来,这样,无线会话的安全性就完全从移动设备分离出来,可以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中得到相关应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将WIM卡与SIM卡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利用SIM卡中的PIN密码机制,从而确保其安全的保证。

2结语

无线时代的移动管理 篇6

眼花缭乱的移动终端设备

预示着一个怎样的管理升级和生产力解放的时代

“3G,会有多大影响?”

今年年初,3G牌照发放后,看到运营商铺天盖地的宣传,记者疑惑地对一位电子发烧友朋友问道。

“……可能是个划时代的影响呢!”朋友边思索边说,“你对电脑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的变化有印象吗?拨号上网是什么感觉,但是有宽带之后,互联网应用立即丰富起来,网民也出现爆炸性增长。而3G网络架设好之后,手机、上网本、笔记本这些移动终端上网,可以从一秒钟几十K的流量,增加到一秒钟几兆的流量,简直就是个无线宽带互联网!”

“无线宽带互联网”!如果人们相信技术的变化会对企业管理产生深层次推动的话,那么也不难设想,无线宽带互联网带给管理的影响也必将是“划时代的”。

如果认真挖掘现有无线互联网平台下,都有哪些新的企业管理技术,会发现移动办公、智能商务、“云ERP”等等应用的开发(见图表1),都已到了“万事俱备,只欠3G东风”的惊人程度。

3G“无线宽带互联网”和不断成熟、眼花缭乱的移动终端设备,预示着一个怎样的管理升级和生产力解放的时代?

移动管理,一个时代来了

据说,在沃尔玛向世界最大零售商成长过程里,曾有一个意外之举:把管理者办公室的门全拆了,甚至一些管理人员的办公桌也被搬走,其目的很明确:不让管理者坐在办公室里,一定要到商场内走动!

现在,在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的时代里,这种移动式管理还有价值吗?

答案是:不仅有,而且大多数企业都在因无法更好地移动而痛苦!金蝶友商网总经理冯颉告诉《中外管理》,企业因为无法更好地实现移动式管理,甚至潜藏着三大痛处:

第一个痛处是:移动中的人员如何获取企业信息?

很多(而且未来会有更多)企业的员工分散在外甚至家庭之中。如果“移动”中的员工无法办公的话,对企业而言可能会丧失大量机会。要让整个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产”能力,就必须使每个成员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随时获取企业信息,并且能有效投入工作。

第二个痛处是:需要即时处理的业务,如何进行信息的即时交流和各部门的协调?例如:客户打电话来要求公司升级电脑设备,接电话的员工如何把信息即时地传递给相应部门处理?相关员工找到客户时,详细处理信息又如何即时、准确地录入公司的管理系统,以便其他部门随时配合工作?

第三个痛处是:管理者自己也经常不在办公室,那么,怎样在移动状态下办公?如果很多事情必须回办公室才能处理,那么工作的时间成本就太高了,对管理者本身而言也是个麻烦事。

“目前的问题是,企业业务本身是移动状态的,但是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又是固定的,企业的痛处就在这里。而以往,只是企业管理者用各种方式把这种痛苦隐藏、压制下来,并没有根本解决过。”冯颉说。

从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蝶友商网副总经理谷风认为:3G网络的建设(在今年三季度以后,各运营商将陆续完成3G基站的铺设),为企业移动式管理提供了无线宽带互联网的支持。

另外,手机和电脑的融合已经成了一个大趋势。一方面手机在迅速PC化,比如:Gphone、iPhone乃至中移动在开发的Ophone手机等,大量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与PC机操作系统是一致的,这使手机终端应用开发更为开放和标准化;另一方面,电脑也在轻便和移动化,本来笔记本的便携化就蔚然成风,而上网本的发展更加速了电脑移动化趋势。“最近连诺基亚也要做上网本了!”谷风感慨。

“信息终端的移动化,信息接入的无线化,企业管理内容和应用的互联网化,这三个必然趋势,决定着企业移动管理时代的到来!”谷风对《中外管理》语带坚定。

移动时代的成本控制

移动式管理的技术,其实不仅在解决旧的“痛处”,而且给企业新管理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条件——管理者可以反身问自己一些问题:

企业里有很多经常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他们“坐在办公桌前”真的是企业所需要的吗?通过移动技术,能不能把坐班的员工从办公桌前解放出来?甚至管理者能不能把自己从老板桌前解放出来?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效率,创造更多工作价值,而且对企业明摆着也是成本的降低。

如前所述,管理者如果能够通过手机看到需要做出决策事项的详细信息,那么就不必非要回到办公室才开始处理这些事情,只要能够腾出空来,就可以履行决策职责;另外,如果企业在外的客服人员可以随时在线录入信息,那么传统的录入员职位就可以减少。

除了减少“坐班”人员降低可观的人力成本和办公成本(例如:水、电、设备甚至房租)外,新管理技术对企业信息迅速而准确的整合,也提供了帮助——这其中依然包括降低成本!

比如:对于企业头痛的库存问题。前文提到的海尔物流中心,通过无线网络技术改造之后,物流中心的工作人员能够从200人减少到不到20人,仓储面积总共减少了相当于43个足球场那么大!

另外,谷风认为: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企业IT系统建设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是基于无线网络的企业移动管理,因为可以直接应用软件服务商提供的互联网操作平台,通过这样的互联网化,IT系统建设成本将大大压缩。

换句话说,这类移动管理技术,也是企业的一种管理外包行为。通过管理外包,IT人员、服务器、网络架设等等成本,自然被节约下来。

3G条件下的企业能力

移动式管理技术的价值还不止以上这些。

各部门协调的即时化,提高着企业各个部门的反应速度和配合的默契程度;而企业信息的IT化,又使各个部门的信息能够与总部共享,增强着企业的集中管理能力。

谷风认为:“如果企业能力可以用力量和速度来描述的话,那么力量是企业资产、市场份额方面的积聚,而3G时代的移动式管理,提高的则是企业的速度,企业能力将伴随着运营速度的提升而获得显著提高。”

“随着3G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企业大规模应用移动式管理肯定是个不可阻挡趋势!”谷风对《中外管理》如是断言。管理

关于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探讨 篇7

一、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概述

1.1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概念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是电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是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完善, 由于当前移动无线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广阔, 用户数量日益增加, 所以客观上形成了对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内在需要。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概念是指:指对当前移动无线网络进行检查和测量, 通过数据采集、用户反馈展开对移动无线网络的故障和隐患分析, 找出影响移动无线网络服务质量的因素和原因, 提出相对应的调整方法和处理措施, 使移动无线网络达到更好地运行状态, 更好地为各类用户提供移动无线网络服务, 达到挖掘移动无线网络资源, 提高移动无线网络合理利用效率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动态的变化, 传统的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优化工作覆盖面积越来越广阔, 优化工作的概念外延越来越扩大, 随着网络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1.2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目的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移动无线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是对现有移动无线网络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的补充, 是促进移动无线网络合理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是适应电信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全面提高移动无线网络整体功能和质量的必然过程。

1.3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构成

科学合理地运用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就必须对移动无线网络和优化工作涉及的技术进行彻底研究, 要掌握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结构和内涵, 在提高移动无线网络优化人员责任心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技术提升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水平。当前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主要的技术构成有:移动无线网络拓扑技术、频率优化技术、干扰控制技术、覆盖优化技术、话务均衡技术、切换性能优化技术等几个方面。科学合理优化移动无线网络必须掌握上述技术, 进而改善和优化移动无线网络的效果和目的。

二、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内容

根据电信工作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一般有三种主要内容和类型, 即:日常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和维护、中短期移动无线网络优化、长期移动无线网络优化。

2.1移动无线网络的日常优化

日常优化工作是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主体, 网络系统在日常是需要进行维护的, 移动无线网络的日常性的优化维护主要包括数据的统计和配置数据的提取与保存、道路的测试、处理断站、处理用户申告、监测基站性能指标和告警、新开站入网测试和性能跟踪等, 对网络的日常性优化维护工作可以有效的改善网络的通信质量。

2.2移动无线网络的中短期优化

中短期的优化工作主要包括对问题较为集中的地方采取整体的解决方案, 对网络数据做定期的核查, 对新出的话务问题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 在小范围内调整网络结构划分不合理的部分, 评估整体网络的测试性能等。

2.3移动无线网络的长期优化

长期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主要包括:相关人员综合预测网络规模、建设及收益等, 作为决策部门的依据。为新业务的开发、实验和开展提供网络材料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对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策略进行指导。给网络的发展进行长期的规划, 从不同的方面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网络优化工作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想要保证工作能有序而且高效的开展, 就必须要有合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制度为其提供保障, 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及时对工作流程进行总结和完善,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通常情况下, 网络优化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性能指标分析、覆盖调整、参数修改、道路测试、频率调整、新站入网、断站处理、数据采集、告警处理、用户申告处理以及应急通信保障流程等。

三、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随着移动无线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将来4G、5G技术的逐步应用, 移动无线网优化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应该在以往的优化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使用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新的方法, 通过更多的手段收集更多的材料和信息, 不断拓展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空间, 提高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未来的网络优化过程中, 还可以采用:智能优化技术、资源利用率优化技术、海量测试方法、数据业务端到端的优化方案、优化专家系统平台等方法提高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质量。这些技术是参考目前网络优化的工作现状, 对网络优化工作应该引起更高的重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优化的发展空间较大, 未来可以加大网络优化工作的研究和投入, 进而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把握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方向, 形成移动无线网络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移动无线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主要分为移动无线网络规划、移动无线网络工程建设、移动无线网络优化三个主要环节, 这三个过程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循环往复形成电信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移动无线网络基础稳定、提高移动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看到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长期性, 应该在掌握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概念, 了解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构成的基础上, 形成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有效方法, 在把握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更好地为移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实际的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要点, 要在重视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同时, 形成新时期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新方法, 更有效地促进电信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切实发展。

摘要:本文以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实际为出发点, 说明了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概念, 分析了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构成, 阐述了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日常工作的内容, 提出了未来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运用, 提升移动无线网络优化质量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使移动无线网络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各种问题的变化, 以便在新时期为移动无线网络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快速发展我国通信事业。

关键词: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日常优化,长期优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翼.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无线电管理, 2002 (10)

[2]王鸿艳.浅议WCDMA无线网络的优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5)

[3]李维鹏.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流程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2)

[4]王国民.无线网络优化发展方向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 2010 (02)

无线移动技术 篇8

教育部于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正从“起步、应用”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教育信息化之路正在蓬勃发展且潜力巨大[1]。智慧教育成为信息化教育应用的一个新范式,智慧课堂作为一种典型的智能学习环境,成为各学校课堂环境建设的目标。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设立BackPack.Net中心,积极打造“未来教室”,为学生配置电子书包,传递“处处是学习场所,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理念;戴尔“互联课堂”、华东师范大学“未来课堂”也在教室环境中引入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如iPad等)。智慧课堂可以看作是集物联网和教育云等新技术于一体的未来课堂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课堂教学支撑系统”整合了电脑终端、互动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即时反馈系统、智能终端等软、硬件的教与学环境。在泛在网络环境支持下,智慧教室由数字内容资源、各类学科工具、 教学管理与评价云服务以及多屏显示等装备构成,具有智能化、开发性、混合型、交互性和生态性等特征,可以满足或促进人与技术、资源、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未来教室的发展趋势是智慧课堂,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集中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2]。智慧教室中,多媒体互动数字教材是课堂的灵魂角色,而无线网络环境是课堂的基础建设。因此,研究课堂移动终端互连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现有智慧课堂移动终端互连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与通用型终端设备相比,智慧课堂内的学习终端在网络互连方面存在特殊要求。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某小学智慧课堂无线网络场景,如图1所示,智慧教室内师生均配备有学习终端,课堂内配备具有展示和交互功能的电子白板,所有数据信息的交互都通过无线路由器实现。得出当前使用无线AP(Access Point)构建的WLAN在智慧教学场景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密集性用户接入受限。教师发出指令要求学生打开学习终端,全班50个学生约2秒内同时开启学习终端连接课堂无线AP时,出现10多台学习终端网络连接受限的情况。而且出现这种情况后,往往只能通过重启学习终端的方式重新连接网络,说明当前的基础网络无法处理一个自然班容量的学生终端并发接入。

(2)聚集性、并发性数据传输受阻。在教学资源集中分发或上传过程中(如分发试卷或同时上传作业),偶尔出现文本试卷漏发和作业上交不齐的情况。而多媒体教学资源分发过程中甚至出现大部分学习终端停止下载或播放,说明现行的基础网络不能满足聚集性、并发性数据传输的教学应用需求。

(3)基础网络架构繁杂。为满足大量学生终端的高速稳定接入,部分教室甚至在一个教室内同时部署2~3台AP。这种繁杂的基础网络架构增大了校内多AP重叠部署和信道重叠干扰的几率,增加了布线施工成本和周期, 严重影响用户接入感知,甚至导致在校内大规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完全不可行。

上述调研结果说明,固定的容纳50~60个学生数量的课堂教学场景势必导致密集性终端设备的接入和使用问题十分突出。而教学应用场景中的个性化学习、分组互动等应用无法避免大数据并发传输,这些都需要高带宽网络的支持。当前课堂使用的WLAN拥有的狭窄带宽无法承载如此高的应用需求,而构建WLAN的核心设备——— 无线AP(Access Point)更是成为无线传输的瓶颈。

3当前主流研究方案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无线互连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具体有以下几种实施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WLAN增强技术。WLAN技术增强 方法包括:

(1)利用IEEE 802.11ac标准的新 一代超高 速WLAN标准代替 现有的IEEE 802.11n WLAN协议。 IEEE 802.11ac是目前最新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之一,其目标是利用5.8GHz频段制定Gbit/s以上数据传输速率的超高速WLAN标准,通过更宽 的RF带宽 (提升至160MHz)、更多的MIMO空间流 (spatial streams)(增加到8)、多用户的MIMO,以及更高阶的调制(modulation) (达到256QAM)等技术的提升,将课堂内基础网络 带宽提升一个数 量级。表1中的测试 结果显示,课堂内一 台IEEE 802.11ac协议支持的AP和32个无线终端共同工作时,所有终端都能获得大于2Mbps的数据传输量,可完全满足智慧课堂教学场景的需求。然而,在一个自然班容量的智慧课堂中,要求所有终端都能满足2Mbps通信带宽则需要部署两套802.11ac的AP设备,从而增加了网络架构的复杂性,也限制了智慧课堂在校园范围内的广泛使用。

(2)智能MIMO多天线技术。在多天线系统中引入交叉极化和圆极化等多种极化形式的天线单元能有效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保障教室内无线信号均衡覆盖无死角,而这将会增加终端设备通信设计的复杂性。

另一类解决方案是密集AP部署。为了保证教室内的覆盖和服务质量,需要布置多个AP,在整个教学楼同时部署的情况下,将使802.11无线局域网中的AP呈现一种高密度分布。这种AP密集的无线网络在具有稳定的网络覆盖区域、高通信速率和低能耗等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强烈的物理干扰、激烈的接入竞争,需要从AP规划、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协调研究。

然而,不论是将网络基础协议从802.11n升级为新一代802.11ac协议,还是采用 智能天线 和多AP部署的方 式,都是通过提升网络空口资源的方式来提高网络性能, 这仅是从“量”的层面提升网络性能,而不能解决智慧教室中WLAN星型网络架构的固有缺陷导致的密集用户接入受限和聚集性、并发性数据传输受阻问题。

4AdHoc组网解决方案

为此,本文率先提出将Ad Hoc网络架构应用于终端无线互连上的课堂教学场景,如图2所示。Ad Hoc网络是由一组任意分布且可随机移动的节点以自组织的方式构建的无线通信网络,且不依赖于任何已有的固定和有线网络基础设施。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Wi-Fi星型接入无线基础网络架构,可利用学习终端之间的Ad Hoc功能, 自组织构建成网状架构,以降低无线AP瞬时接入压力, 消除网络传输瓶颈,提升整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能利用路由协议,根据网络状态灵活选择单播、组播和广播路由方式,支持高性能的本地通信以满足智慧教室应用需求。特别是其组播路由机制能在网络层支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多媒体互动资源的传输效率,降低网络成本,为学习终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保障。

虽然我国 《国家中长 期科学与 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 (2006-2020)》[3]为信息技术领域确定了3个前沿技术, Ad Hoc网络技术便是其中之一,部分研究者已开始对Ad Hoc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环境进行相关的尝试。但是直至今日,Ad Hoc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普遍,大量研究仍处在仿真和实验阶段(仿真规模在数百至数千节点,实验规模在几十个节点左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运营商出于商业目的限制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应用,另一方面智能手机、PDA、掌上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有限的无线链路带宽限制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应用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架设。但Ad Hoc网络无需基础通信设施的支持,能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时搭建使用的突出优势,使其在教育、 救灾抢险、工商业以及文化娱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对Ad Hoc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尝试是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5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课室内智慧终端无线组网存在的固有问题,提出在课室教学场景中的无线终端使用Ad Hoc组网。该方式符合网络技术前沿发展方向,也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需求。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研究Ad Hoc组网模式下如何构造高效的单播、组播路由协议,以满足各种课堂教学场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14-15.

[2]JOHNSON L,ADAMS BECKER S,CUMMINS M,et al.NMC horizon report 2013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http://www.nmc.org/pdf/2013-horizon-report-k12-CN.pdf.

移动学习中的无线网络技术 篇9

一、无线网络技术比较

移动学习中的无线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协议和无线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是通信协议的实现方式,它能够通过接口实现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相互通讯。

通信协议是指网络中传递和管理信息的规范集合。按照协议应用范围的大小,主要分为WWAN、WLAN、WPAN三种网络。

(一)WWAN。

WWAN指广域无线网络,主要应用在大范围内的无线通讯,包括:GSM、CDMA、3G等网络协议。从国内的应用情况来看,主要是通过GSM/GPRS、WAP来实现基于短信息或浏览器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构建基于手机短信的移动学习平台,以短信互动形式实现移动学习和移动学习支持服务。通过平台,学生手机与连接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进行信息交换,具有短信(群发)和反馈互动功能,实现交流互动。实践证明这种网络十分灵活,利于小型课件的传递和学习,此外它还具有覆盖范围广泛、可扩展性好、能够实现全天候工作等优点,适合大范围内的移动学习。但就目前应用情况来讲,实现的代价较高,并且有许多技术难题。首先,目前带宽较低,导致传输效率不高。其次,从学习模式来看,由于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并没有开发出适合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再次,由于传输协议和移动终端的限制,使得移动学习的推广有一定的难度,只能作为传统学习的一种补充。

(二)WLAN。

WLAN是指10m以上的无线网络,一般在校园内使用,它主要包括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等无线网络协议。它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种网络覆盖范围不是很大,但是实现费用较低,能够与Internet相连,能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校内移动学习方式。这种网络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不易进行数据保密工作,不能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目前可以作为有线上网的一种有效补充。

(三)WPAN。

WPAN个人无线网络主要是应用在10m以内的无线网络,它主要包括:蓝牙、红外等无线网络传输协议。这种协议主要是进行短距离传输,它主要是应用在无线网络的终端,用于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带宽不断加大,这种协议用于无线通信的潜力越来越大。

各种网络协议应用的条件是不同的,各自的优缺点也只是相对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现实的客观条件、传输的距离,选择合适的网络协议进行建网才是一种有意义的构建。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系统是多种协议实现的集合体,协议的分类能够为网络系统的构建提供一个科学的依据。

二、新技术展望

移动学习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的3G技术和移动IPv6技术在未来的普及中将会更好的支持移动学习。

3G(3rd-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动通信。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能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移动IP技术产生于人们对数据终端移动性的要求,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所需的数据。移动IPv6技术的特点是简化报头结构、提供128位地址长度的地址空间、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服务质量的满足和对移动通讯更好的支持等。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和灵魂,它将为互联网换上一个简捷、高效的引擎,使互联网摆脱日益复杂、难以管理和控制的局面,从而为移动学习提供更加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网络环境。

三、结语

关于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探讨 篇10

1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简述

1.1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含义: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是移动无线网络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于移动无线网络规划、建设以及建设后的日常工作里, 贯穿于移动无线网络的整个工作进程中。其具体是指:通过相关工作人员对无线网络的定期检查和测量, 采集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及通过对用户进行意见调查, 分析用户意见, 从而找出相关的故障以便及时进行解决, 进而优化网络工作状态。

1.2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背景:

首先, 随着网络的繁荣发展, 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最初传统的网络优化工具已不能满足网络运营商进行优化的生产需求以及管理。就目前来看, 运营商们大多需要的是运营多张网络, 这是传统工具无法满足其需求的, 所以不断优化移动无线网络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其次, 尽管一些运营商已经做了一些网络优化, 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即优化所得的数据不能得到集中管理。这对于优化工作及网络管理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长此以往, 对于网络发展更加不利。所以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相关内容

2.1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的内容:

一般来说, 移动无线网络需要日常优化、短期优化、以及长期优化。日常优化通常是指:定期对网络的设置参数进行录入, 并对保存途径进行检测, 对相关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处理, 以及对基站的性能进行检测, 性能跟踪等。日常优化能够及时排除网络故障, 有利于提高网络运行的速度, 有利于网络运行的稳定;和日常优化相比, 短期优化通常是对问题集中的地方进行相应的分析以及解决, 其一般是对网络数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在小范围内对网络结构不佳的部分进行改进等;长期优化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工程, 其涉及了决策部门以及电信业务部门。对于决策部门来说, 长期优化主要为其提供相关工作人员对网络建设、规模、以及收益进行的相应预测, 这有利于决策部门做出策略上的预判。对于电信业务部门来说, 长期优化主要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为其顺利拓展新业务提供指导和帮助。网络长期优化过程复杂且涵盖面大, 要确保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每一环节都需注意, 既需要高效率的工作人员, 也需要流畅的工作进程和合理的工作制度。

2.2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组成及其探讨

无线网络优化技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话务均衡技术、干扰控制技术、覆盖优化技术等。

话务均衡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基站话务量进行调整及其再分配, 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资源。我国人口多, 地域广, 通信用户遍布的范围大, 但是由于经济、地理人口等因素, 导致各个基站的话务量不同, 差异比较大, 所以通过统计各地区基站的话务量, 并结合多种因素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确定最终数据, 从而对其话务量的分配进行再调整, 以便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避免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能够提高各个地区的基站工作效率。所以话务均衡技术非常重要, 其实现途径一般是对基站资源的再分配、对双频切换参数的重新调整。

干扰控制技术主要是针对无线网络经常受到的干扰现象。无线网络经常容易受到多种原因的干扰, 一旦被干扰, 无线网络的稳定就会收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以至于给网络用户带来颇多的麻烦。所以干扰控制技术是必要的, 其主要是通过检测干扰源, 对干扰源的相应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确定其属于系统内还是系统外, 然后对其进行定位, 研究其成因以便决定其是宽带干扰所致还是窄带干扰所致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覆盖优化技术主要是针对基站覆盖范围所进行的优化技术。据研究表明, 网络运行状况和基站的覆盖范围并不具有严格的相关关系。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太小, 则会产生较大的区域覆盖盲区。而若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太大, 相互接近的信号则又会产生一定的相互干扰。所以覆盖优化技术也是必要的。其主要是通过考察基站周围的地理环境, 再结合基站的高度, 然后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确定无线网络覆盖的相应参数, 如发射功率、无限天线的方位角等。注意的是, 同时也要考察各个基站之间的关联, 设置相应切换参数, 以便避免相互干扰, 从而达到最佳覆盖。

2.3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相应应用:

到目前为止, 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GSM应用、3G技术的应用、以及优化重选和切换。

2.3.1 GSM应用

GSM网络变动频繁, 周期较短, 其网络优化主要针对大规模建设完成之后所需的小规模的调整改动以及进一步的升级过程。其可以通过采取智能优化技术、资源利用率优化技术等来达到优化目的。

2.3.2 3G技术的应用

和2G相比, 3G网络的速度更快, 因此其参数和指标高于2G网络。所以对3G网络的优化是网络市场提出的必然要求。3G网络优化只要是为了解决室内信号覆盖不均匀以及室内室外无法及时切换的问题。一般来说, 3G店都安装微蜂窝室内覆盖系统, 但由于所处地区基站分布覆盖密度太大, 容易导致信号杂乱, 切换成功率不高。所以3G网络优化是必需的, 其主要通过确定微蜂窝附近的服务小区来达到优化目的, 小区数目不需太多, 两三个即可, 重点在于准确性。

2.3.3 优化重选和切换

优化重选和切换主要是针对城市建筑物以及建筑物内的电梯对信号切换的影响问题而进行的考量。因建筑物及电梯的材质对信号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所以适当的调整切换和重选参数有利于使信号稳定。

3 总结

移动网络技术的优化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维持网络稳定的根本保障。其优化过程是一个庞大且困难的过程, 需要各方的努力配合。若想快速提高优化水平, 网络工作人员可以加强交流, 进行经验的分享与互补, 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以无线网络优化技术为核心, 说明了移动无线网络的含义、发展背景, 并对优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讲述, 进一步探讨了无线网络技术的优化, 并列举了优化技术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对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介绍, 能够给网络优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移动无线网络,网络优化技术,优化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圣会, 尚瑞英, 郝玉震等.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5) :40-40.

[2]袁文博.浅谈移动无线网络优化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4, (9) :36-36.

“移动信息专家”构建无线城市 篇11

30年的时间,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实现了上海移动手机用户量从1万到2000万的几何跨越,在这一连串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涌现的是移动用户对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信息化服务的千万信任,透视的是上海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提升,见证的是“移动信息专家”打造的无线城市美妙蓝图。

千万信任肯定无限服务

在今年“5·17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在沪西一家酒店的大会议室里,中国移动上海公司领导宣布,陈亿楠姑娘幸运地成为上海移动第2000万名客户,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以其方便、快捷的移动信息化服务,正获得越来越多市民的肯定和青睐。

孙先生是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一位“骨灰级”全球通用户,他对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的评价是“名副其实的移动信息专家”。2002年,因为要出国洽谈业务,时间长而且进出的国家很多,他第一次申请了上海移动的全球通号码,从此成为移动的忠实用户。“移动的网络非常稳定,资费合理,而且后台服务非常专业贴心。像我这种国内国外满天飞的人,最看重的是网络覆盖,遇到困难,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专家”。眼下,孙先生平时工作用的是移动定制的黑莓手机,同时还特意去买了一部iPhone4S入了移动的网络,为的就是看看自己研发的各种智能应用,在移动的网络上是否跑得起来?答案是“一切OK”!

在上海已经生活了7年罗伯特来自英国,在他眼中,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服务水平丝毫不逊色于他曾经接触到的海外运营商。罗伯特说,他在上海时,每当出门遇到迷路或是其他麻烦时,第一反应就是打12580或是10086。“他们不但会为你指路,在电话里充当你和出租车司机的翻译,甚至还会推荐你身旁最近的地铁口、便利店、派出所。所以现在只要有朋友来上海逗留,我都会推荐他们办一个上海移动的号码。”

在2000万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用户中,孙先生、罗伯特这类“高端人士”、“外籍人士”只是一部分,撑起“2000万”这一庞大在网用户规模的,是无数普通市民。

来自上海阳光助老服务中心的王毅是一名致力于慈善帮困事业的中年人,去年11月,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和相关机构的全力支持下,由“阳光中心”推出的“阳光定位宝”服务正式上线。这一服务针对深受迷路走失困扰的失智老人家庭——只要身上带着“阳光定位宝”,家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失智老人的行踪,第一时间找到他们。王毅说,虽然这一业务规模很小而且几乎没有盈利点,但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还是派出精干高手,解决一个又一个网络及技术匹配对接难题,让“阳光定位宝”能在最短时间里开通。一家有着2000万用户的大运营商,会关心一个只有几千人的社会弱势小群体,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值得用户信赖的企业。

万千应用服务无线生活

2011年,上海市政府颁布《2011-2013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紧随其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市政府签署共建“智慧城市”框架协议,2011年8月,在上海市市长韩正和中国移动奚国华董事长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移动上海无线城市综合应用平台”正式揭牌。这一平台是中国移动以无线城市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上海市民今后通过手机客户端、WAP、平板电脑、12580语音热线等多种手段,可随时随地得到就医导航、智能出行、远程教学、社区服务、账单查询等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和服务。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紧密围绕“十二五”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针对强政、兴业、惠民等重点领域,与金融、服务等各行业合作伙伴亲密合作,实现在公共事业、交通、医疗、生活等10大类近100项移动信息化应用。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上海市政府部门合作,实现了水、电力、燃气、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等5大类账单的在线查询功能;在交通方面,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充分发挥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为市民提供查询公交和自驾路线,了解停车场信息等服务,市民也可基于自身位置查询周边的公共事业网店、医院、药房、银行网点、ATM等信息,目前已涵盖120万各类信息点。

经过不断创新探索,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无线城市建设目前已成果初显。

在上海,中国移动用户的手机可以当“钱包”用,手机支付可以购买商品、缴费,使用“手机支付”功能的用户数已经达到60万户,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

手机当“秘书”用,拨打中国移动12580,可查询交通、天气、预订机票、酒店,动动拇指,还能预约挂号。到餐馆,“队信通”帮你排队等位,炒股炒外汇,“动账管理”帮你监控账户盈亏;

手机是平安城市的“千里眼”、“顺风耳”,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在普陀区试点“宜居通”服务,家中有可疑人闯入,手机立刻会告警;

手机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好帮手,“城管通”助力城管队员网格化巡逻,“警务通”帮助交巡警现场处理事故、排查可疑车辆;

手机还被广泛用于出租车调度、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口岸货物通关等领域……

就在今年的5.17世界电信日前夕,继宣布第2000万名用户的诞生之后,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还特意举行了“共建智慧城市,引领无线生活”的签约仪式。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世博发展集团、正大集团(卜蜂莲花)、付费通信息服务公司等商家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为2012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关键一年,落下锦上添花的一笔。浦发银行作为金融业代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与之将共同推出金融IC卡服务,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体验;通过与世博发展集团的合作,为市民提供时尚、环保、便捷的手机购票服务;在卜蜂莲花将推出基于商户的信息发布、会员、积分管理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应用,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联合付费通共同为市民提供多渠道的电子化账单查询和便捷的支付手段,方便市民查缴各类公共事业账单。

信息网络构建无线城市

上海移动副工程师告诉记者,无线城市的概念共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打造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GSM、TD、Wlan和TD-LTE的“四网协同”;

第二层含义就是基于现在云计算等各方面技术,构建一个开放融合的平台;

第三层含义则是实现便民惠民的一系列应用,从而实现强政,兴业,惠民这三个目的。

那么上海移动又是怎么构建无线城市?可以形象地把无线城市想象成三层楼房,一楼是基础传感网络层,也就是把各种物联应用的传感设备装置好,就如一个一个贴好标签,像一个井井有条的仓库;

二楼是四网协同的网络传输层,将仓库里的信息传导上来,就如管道一般;

三楼则是最后呈现给用户的应用层,也就是用户具体感知到的东西,有如看到仓库里发生的一切事情。

无疑,上海移动就是这座楼房的搭建者——当我们享受到无线城市带来无限便利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在运转。

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的技术研究 篇12

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技术,WCDMA,资源管理

国际电信联盟ITU公认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主要有CDMA2000、WCDMA以及T D—SCDMA, 分别由美国、欧洲与日本以及我国提出, 他们具有性能好、频谱利用率高、覆盖范围广、能适应宽带多媒体通信要求等优点。本文主要是基于WCDMA技术对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的技术进行研究探讨。

1 WCDMA系统简介

WCDMA由3GPP具体制定, 以GSM MAP核心网为基础, 将UTRAN, 即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 作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作为一个带宽直扩码分多址系统, 采用频分双工 (FDD) 方式以及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 (DS-CDMA) 的方式, 码片速率达到3.84Mcps, 载波带宽为5MHz。

WCDMA采用更加灵活的系统操作, 有效利用了空间的接收和发射分集、频率选择性分集, 通过Thrbro信道编解码来获得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目前, WCDMA拥有Release 99、Release 4、Release 5、Release 6等多个版本, 其中, Release99版本能够提供实现网络和终端的全部基础, 包括通用移动通信网络的全部功能基础;其他的版本多是对Release99的补充和完善, 优化了技术体制和网络结构, 并进一步增加新的业务, 为WCDMA体制的延续性提供了保证。

2 WCDMA的无线资源管理

无线资源管理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简称RRM) 包括时间资源、频率资源, 码资源、空间资源、功率资源以及存储资源等, 主要是对通信系统可以支配的所有无线资源进行分派和管理, 其基本出发点是在信道的状态因信号衰落和干扰而起伏变化的状况, 且网内话务量分布不均匀下, 设法灵活和及时地分配、调整可用资源;其核心问题是在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频谱利用率。

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包括频率、时隙、小区、码字和传输功率等, 而RRM为WCDMA提供的服务主要有:首先, 信息广播服务, 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广播非接入层的信息, 信息以无应答方式转移并且能够重复传输广播信息;其次, 控制服务, 即能够建立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连接, 并保证在建立的初级阶段能完成一条初始信息的转移;再次, 寻呼服务, 即将信息发送给特定的用户, 信息以无应答方式转移;最后, 通知广播服务, 即将信息发送给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用户, 信息同样以无应答方式转移。其基本流程为:测量控制——测量UE (用户设备) 、Node B (节点B) 、RNC (无线网络控制) ——测量报告——判决、决策——资源的控制和执行。

3 无线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用户的服务质量, 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WCDMA的无限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3.1 呼叫接纳控制 (Call Admission Control, 简称CAC)

WCDMA本身是一个自干扰的系统, 对于新呼叫的介入会对系统正在接收服务的呼叫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 影响系统的服务质量。另外, 当系统本身负载较重时, 新的呼叫的接入还有可能造成激活呼叫的终端, 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并扩大系统的容量, 呼叫接纳技术被广泛采用, 以便系统能够根据当时的负载情况和稳定性来判断是否接入新的呼叫。通过研究, 当出现新呼叫到达系统、已激活呼叫增加业务以及越区切换呼叫到达新小区这3种情况需要进行呼叫接纳控制。

3.2 功率控制 (Power Control, 简称PC)

在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 作为手持终端的移动台是由电池来提供能量的, 其发射功率受限, 另外, 系统还存在无法克服“远近效应”的问题。为了延长终端的待机时间并保障信息的畅通, WCDMA系统必须引入功率控制来限制移动台的发射功率。此外, 切换控制还能调整发射功率, 克服阴影衰落和快衰落, 保障上下行链路的通信质量。功率控制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种方式, 其中开环功率控制是依据测量结果来评估干扰水平和路径损耗;闭环功率控制则是保证基站接受的每个信号的比特能量趋于平衡。因此, 要想有效地使用无线资源就必须严格的进行功率控制。

3.3 切换控制 (Hand Off Control, 简称HOC)

由于通信系统的不断更新, 相邻的小区之间有可能使用的是不同的载波频率, 导致移动台在小区边界切换到新的小区是必须进行硬切换, 即中断业务的信息通道。而软切换则是指当相邻小区使用相同频率的时候, 移动台可以在不中断原有连接的情况下进行新目标小区的连接。相较而言, 软切换可以提高通信线路的稳定性, 产生了宏分集增益, 不过也占用了更多的信息资源。WCDMA系统中的切换类型可以分为FDD模式下的软/硬切换、FDD/TDD切换等。

3.4 负载控制 (Load Control, 简称LC)

负载控制是指在呼叫保持阶段, 依据当时的情况动态地调整无线资源的配置, 优化无线资源的利用。负载控制可以在出现过载的情况下使系统迅速地回到无线网络所规定的目标负载值, 避免系统出现超负荷下干扰增加及QOS下降的情况, 保障特殊用户的服务质量。为降低系统的负载机率, 可以从拒绝执行来自UE的下行链路功率升高指令、切换到另一个WCDMA载波、以控制方式停止呼叫以及减少分组数据业务的吞吐量等方面来解决。

4 结论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对于全球通信的需要以及对不同系统、多种新技术、各种增值业务的要求, 将会给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带来诸多新的挑战。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标准将会以可以支持更高无线信道传输速率和具有向下兼容新一代移动通信各标准的能力作为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前景探索[J].科学大众, 2009 (6) .

上一篇:素课下一篇:高速传输单元